商鞅变法真正恐怖的是什么?
商鞅变法真正恐怖的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公元前338年,商鞅起兵谋反被秦惠文王反杀,死后其尸身被带回了秦都咸阳,以五马分尸示众,行刑后百姓们拍手称快,守旧贵族们弹冠相庆。
秦惠文王以商鞅为祭品,稳稳地坐上了秦国君主的位置。
2000多年前,中原大地进入了战国时期,旷野城郭到处都是血染的战场,
列国诸侯为了强多地盘,背信弃义,撕毁盟约,如同嗜血的虎狼。
在列国诸侯眼中,秦国国力衰弱,又居于黄土高原之上,简直就是个
乡巴佬
,都不屑于攻打,
列国卑秦已久,百年来士子不入秦已成列国共识。
可是,随着商鞅的到来,秦国逐渐从弱秦变为了强秦,更是在百年后,由秦始皇带领着百万雄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当初,
秦孝公的百般信任成了悬在商鞅头上的一把利刃
,只待找准时机,就会将他撕得粉身碎骨。
01
变法初现
商鞅原本是卫国人,本姓公孙,据说是卫国国君的后代。
后来,他投奔秦国,实行变法,打败魏国后,
受封于商地,后人便称他为商鞅,或者是商君。
29岁时,他到魏国做了魏国国相
公叔痤
的侍从官,
公叔痤很喜欢这个具有实干精神的年轻人,想要将他举荐给
魏惠王
。
一日,魏惠王亲自前往相国府看望公叔痤,看着病中的相国,魏惠王不由叹息道:
“相国,你若撒手不管,那魏国可怎么办呀?”
公叔痤见此机会,便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言辞恳切道
:“大王不用担心,商鞅虽然年轻,却又经天纬地之才,你可
将国事尽交予他
,他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魏惠王从未听过商鞅的大名,便没有放在心上,坐了一会之后便准备离开了。起身之际,公叔痤叫住了他,道:
“如果大王不用卫鞅,那就
将他杀了
,千万不要让他走出魏国国境。”
魏惠王心下纳闷,相国一会让我用他,一会让我杀他,莫不是生了病,老糊涂了。于是并未将他的话放在心上,摆摆手就离开了。
公叔痤去世后,魏惠王早就忘记了有商鞅这一号人,
既没有用他,也没有杀他,任由他离开了。
而此时,在魏国西面的
秦国
,一位年轻的君王正翘首以盼,他充满着无限的野心,希望能有一人如天神降世般,来拯救他这岌岌可危的国家。
他是
秦孝公
,如今的秦国国君,满腔的愤懑和不甘。遥想当年秦国是何等威风,
东平晋国之乱,西霸戎狄之地
,更是将河西之地收入囊中。
可如今呢?
大片的国土被魏国抢去
,如今已过去了两百六十多年,历经了十四代君主,河西之地仍未收复,秦国成了挨打的小弟,
在周天子和六国诸侯心中再无一席之地!
为了能尽快摆脱国力衰弱的困境,秦孝公广发
求贤令
,晓谕七国,只要有人能献上
强国大计
,封侯拜相,分封土地。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公元前361年,商鞅怀揣着求贤令和
李悝
的
《法经》
,渡波涛汹涌的黄河,穿过漫天黄沙的高原,来到了这个即将实现他理想的国家。
他跨在马背上,漫天风沙中回头望去,魏国已经看不见了,他心中升腾起炽热的火苗,
若有一日,我再回到魏国,带来的必将是杀戮与征服。
魏国与秦国实力悬殊之大,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赶上的。当年,魏国名将
吴起
训练出了精锐步兵
魏武卒。
靠着这支精锐军队,魏国
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收入囊中,秦国被迫锁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魏国虽然强大,到了魏惠王这却停下了脚步,
他太过自信了,没有将秦国放在眼里,以至于给了秦国一次喘息的机会,而商鞅的到来,让秦国寻到了一丝生机。
商鞅也不是书呆子,来到秦国后和秦孝公的
宠臣
景监攀上了关系,通过景监的引荐,商鞅第一次见到了这个敢向东方六国挖墙脚的年轻君主。
秦孝公见到商鞅后直奔主题,问了一个问题:
列国纷争,秦国当何以自处?
商鞅沉思了片刻,就分析起了各诸侯国的形势,如今
各诸侯国连年征战,为了一座城池,一方土地,背信弃义,尔虞我诈,导致血流成河,而秦国当反其道行之。
秦孝公不禁有些好奇,不打仗,怎么强国?于是,商鞅搬出了
五帝之
道,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地侃侃而谈,居然
将秦孝公说睡着了
。
这次会面的结果可想而知,秦孝公以为商鞅是个骗子,满口帝王之道一点用都没有。
景监见君上对商鞅的五帝之道不感兴趣,于是想让商鞅离开,可商鞅却再次求景监为他引荐,希望能跟君上再谈一谈。
景监心想,若事情有了转机,日后也能多个盟友。于是,在景监的劝解下,
五日后秦孝公再次召见了商鞅,
想看看商鞅是否还有高见。
这次,商鞅又搬出了
王道之论
,表示,若能用孔子的兴国之道,秦国必将成为礼仪之邦。可不待商鞅说完,秦孝公就冷哼道:
“若食不果腹,破衣烂衫,文明礼仪又有何用?”
商鞅随即沉默不语,秦孝公见状,挥了挥手,将商鞅赶出了大殿,这次,他怒火冲天,将景监也骂了一顿,是不是脑子出了什么问题,一次又一次地为商鞅引荐。
同上一次一样,被赶出来的
商鞅还是厚着脸皮再次求到了景监面前
。这次,商鞅不再遮遮掩掩,直言要与君上讲一讲
霸道
。
也不知道是商鞅特别会忽悠人,还是景监特别看重商鞅,冒着被秦孝公斥责的风险,景监第三次将商鞅带到了秦孝公的面前。
秦孝公见商鞅如此执着,不禁有些好笑,问道
:
“先生这次有何高见啊?”
这次商鞅也不含糊,直奔主题道:
“
君上,今日我们来讲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五霸之道
。”
见商鞅提到穆公,秦孝公不禁感慨道:
“自穆公去后,我秦国再也不复往日雄风,也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否振兴秦国。”
商鞅见状,心下更加明了,掷地有声地说道:
“君上,秦国再现五霸雄风。秦国如今虽弱,却有沃野千里,居华山天险,易守难攻,与戎狄为伍,民风彪悍,能练强兵,君上有一颗称霸列国的帝王之心,若能辅以臣的法家之术,何愁大事不成。”
法家之术,强国之术
,这是商鞅手中的王牌。在当时,各国诸侯皆是以人治国,
遇贤明君主则国盛,遇守城之主则平庸,遇残暴之主则国灭。
而法家思想讲究的是以法治国,上到君王贵族,下到平民百姓,事事皆以法令行事,如此,整个社会都会以法令为依据有序发展,不会因为出现不贤的君王而导致国家大乱。
商鞅的话说尽了秦孝公的心坎里,这不就是他想要的强国之计吗。
当时,
周氏衰微,各诸侯国都在拼命抢夺地盘,扩张生存空间,
秦国被挤压得毫无还手之力,随时走在灭亡的边缘,
他要的就是这样
立竿见影的强国之道
。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原来以为是个青铜,没想到是个王者
。于是,胸怀霸业的年轻君主和怀揣以法治国理想的卫国客卿一拍即合,他们想用一场变革席卷整个秦国。
虽然,秦孝公同意了,但真的要实行改革,
还要臣子们的同意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长期与戎狄为伍的秦国被贴上了
野蛮
的标签,很难适应中原带来的制度,所以,想要将变法顺利地推行,光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诸位大臣的支持。
这一日,商鞅早早起床梳洗,随后直奔秦王宫方向,今天他要去参加一场史无前例的辩论,
他要用他的三寸之舌撬动秦国大臣们守旧的思想
,这场辩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大殿之上,列位臣工早已站定,秦孝公坐于高位之上,朗声道:
“今日早朝,只议强国大计,商鞅献策欲变法,诸位可畅所欲言,恕尔等无罪。”
秦孝公话音刚落,便有大臣夺步而出,说道:“古法乃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随意改革必将会引起国家动荡,请君上三思。”
商鞅随即反驳道: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若凡是都畏手畏脚,那就什么事都不要干了。况且成大业者向来与一般人见识不同,只要能让国家强盛,百姓富足,不必拘泥于旧礼。”
商鞅此番言论一出,朝堂上顿时吵闹了起来。
“你一个卫国人,难道比我们这些秦国的臣子还懂秦国的形势吗?”
“弃祖宗家法于不顾,倒施逆行,是何居心?”
“我秦人岂是人人都可捏的软柿子,不容你在这妖言惑众。”
见众人在朝堂上吵作一团,没个结果,太师甘龙制止道:
“请大家稍安勿躁,听我辩一辩。”
他对商鞅说道:
“客卿所言我不赞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是不移风易俗便能教化万民,是不变旧法就能强盛国家,这般做法必能百官顺应,百姓安定。”
商鞅笑着反驳道:
“我说一句,先生莫恼,先生所言,世俗之言,平庸者安于旧俗,书呆子拘泥书本,他们墨守成规,无法谈论变法之道。要知道,能人制定法度,愚人只能被法度制约,贤者变更礼制,庸者被礼制约束。”
商鞅的一席话让甘龙无话可说,时任司空的
杜挚
又站出来辩驳道:
“古人有云,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古法没有过错,遵循亦不会出现过失。”
商鞅见大臣们都是一成不变的发言,瞬间失去了耐心,厉声说道:
“汤武之所以能王天下是因为敢于突破礼法,而夏殷之所以亡国是因为抱着旧法死守,众位是想抱着旧法与大秦共成沉沦吗?”
商鞅的质问响彻大殿,保守派还想再继续反驳,却只听秦孝公哈哈大笑道:
“商鞅说得好!”
秦孝公已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变法势在必行,众大臣见状,也不再辩驳,以沉默收场。其实,秦孝公安排这场辩论是有私心的。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他不敢正面得罪这些守旧贵族们,他深知,自古变法就是将自己处于暴风之中,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他想要试探一下贵族的态度,也想要试探一下商鞅的决心。
好在,商鞅没有让他失望,他相信商鞅能强大秦国,不负他的期望,而他只要坚定不移地站在他的身后,全力支持他便可以了。
秦孝公要的就是商鞅这样面对守旧贵族好不退缩的勇气,他知道,
只有砍去他们的臂膀,刺穿他们的心脏,秦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而
商鞅就是那把最锋利的刀。
02
变法风云
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一日,秦国国都栎阳的
南门外竖起了一根三丈高
的木头,木头周围围满了前来看热闹的百姓。过了一会,商鞅登上高台,郑重地宣布道:
“诸位,谁能将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我赏十金。”
围观的老百姓闻言一阵骚动,议论纷纷,却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商鞅见状,又大声说道:
“五十金!谁来?”
终于有一人从人群中走出,五十金足够他冒一次险了。在一片质疑声中,他成功将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商鞅也很爽快,立刻将五十金赏给了他。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这便是
徙木立信
!
商鞅此举是在表明,
只要是商鞅说的,世人都不能怀疑,即便是错的,他们也只能遵循,不能反对。
商鞅从来都是不惧权贵们的质疑,他要的就是削弱他们的权力。
当年,
周天子分封天下
,这才有了齐、楚、秦这些诸侯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诸侯国的势力不断做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周天子的权力被架空,诸侯国掌握了话语权。
而各个诸侯国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各国的君主
将国家的土地不断分给士大夫们
,
这些人坐拥权力后,利欲熏心,开始威胁王庭统治。
秦国的症结就在于此,
民和财都集中在贵族手中
,所以只有将他们的权力削弱,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不然,
秦国就只能等着被大臣们瓜分,亦或是在诸侯混战中走向灭亡。
很快,他就颁布了
第一条法令
:
第一、令民为什伍,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变法的第一条就是
将老百姓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坐,
为此还增加
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
,此谓
“什伍连坐”
。
秦有刖刑,称断足或称斩趾。“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趾”——《秦简》
商鞅
执法严苛,手段残酷
,一直为世人诟病,称他是
重刑重罚
的罪魁祸首。
可是,对当时的秦国来说,
人口是第一生产力
,开垦土地种粮食需要人,当兵打仗保家卫国需要人。
为了能摸清秦国的人口数量,商鞅第一件事情就是
令民为什伍,百姓登记造册
,这样的话,权贵们再也不能隐瞒人口,瞒报税收,相当于
将民都集中到了君主手中
。
这样的做法势必会引起权贵们的讨伐,于是商鞅便提出了
第二条法令
:
第二、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父子、兄弟到了年纪必须分家,否则就双倍收取他们的赋税。
民众的组织被打散,变成了小家小户,结果便是
户数增加了,税收增加了,兵源也增加了
,贵族们看似捞到了好处,但
自身的反抗能力被一同削弱了。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商鞅更狠的招还在后面呢。没过多久,商鞅就下了
第三条法令
:
第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普通人可以通过带兵打仗获得军功,
爵位不再被上层社会所垄断,奴隶可以翻身做贵族了。
贵族之所以能食邑千户,依托的是秦国的存在,可
若是敌兵进犯,毁城池、占土地,坐拥封地的权贵们就要第一个上战场。
可若是他们不想自己上战场,就只能鼓励别人去。虽然这条举措让贵族们恨得咬牙切齿,但
占着家国大义的名分,谁都不敢阻挠
,可不代表他们会就此甘心。
这日,
秦国都城栎阳涌进了数千老百姓,
他们纷纷控诉着商鞅变法的种种不好
,为了能上达天听,甚至有人
跑去了秦孝公接见列国使臣的驿馆去闹。
商鞅非常清楚,这次的抗议是冲着他来的,背后定有人指使,他不着急,他要等那个背后之人自己跳出来。
于是,抗议持续进行了两天,商鞅始终不予理会。于是就有大臣上奏秦孝公,
称刁民聚集驿馆,是对君上的大不敬,是造反,应让商鞅速去平乱,以儆效尤,保护变法。
秦孝公看着奏章,露出了耐人寻味的表情,回复道,
此乃商鞅自己的事情,无需他人置喙操心,还是此事与你有关。
大臣见状,只得不再提及此事。
面对这次阻挠变法的行动,
秦孝公不管,商鞅不管,君臣之间达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默契
。权贵们的把戏就在君臣的装聋作哑中被击溃。
没过过就,着数千百姓见闹着没什么结果,自己就散了。
于是,商鞅快速地颁布了
第四条法令
。
第四、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为了增长税收,国家鼓励生产,施惠于民。凡是努力生产,让粮食和布帛增加产能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而那些
不从事本职工作,非法得利的人,要被收为奴隶。
商鞅的这一系列举措下来,秦国国力在变法中日益增强,商鞅也获得了极高的声望。
按理说,此时的商鞅应该趁势将权贵们一网打尽,尽快完成变革,可是他觉得不够,还不到时机,于是,一场蹊跷的战争被发动了。
《史记·秦本纪》记载:
秦孝公八年,与魏军在元里交战,秦军胜。
当时,
商鞅已经被任命为秦国大良造
,率军包围了魏国的都城安邑,这一次,秦军大胜。
可是,魏国投降了,商鞅却没有进一步占领城池,连秦孝公朝思暮想的河西之地都没要。
秦孝公见商鞅
劳师远征,发兵魏国,打了场胜仗,什么都没要就回来了
,不禁大动肝火,可秦孝公哪里知道,商鞅是另有目的的。
若是此次灭了魏国,列国诸侯绝不会作壁上观,秦国虽然国力日盛,可也实在挡不住列国的铁蹄,
即使拿回河西之地也守不住。
这次出兵魏国,也是打了魏国一个措手不及,魏国实力和军力尚在,
若是恋战,秦国必将陷入苦战,于变法不利,商鞅要的不是这些。
他真正想要的是军功!
通过这次战争,秦军迫降安邑
,一些随军出征的将士因骁勇善战而得了军功,被破格提拔,而这部分人大多都听命于商鞅,
使得商鞅对军队的掌控更进了一步。
之后,商鞅对国家体制和行政进行了更为严苛的改革,
被贵族们瓜分得支离破碎的秦国重新归于中央权力管理之下
,权贵们被打倒一片又一片。
贵族们早已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啖其肉,喝其血,他们绝不会坐以待毙,阴谋潜滋暗长,一场疯狂的反扑正在酝酿。
03
血色理想
商鞅变法一步步深入秦国,越来越触及到守旧贵族的根本利益,矛盾日益加深,为了以防不测,他为自己制定了周密的安保措施。
每次出门的时候,他的
车驾后面都跟着几十辆随行马车,
车上都载着披甲的武士,车队旁还有手持矛和戟的卫士,
将商鞅的车围得水泄不通。
这夜,秦都栎阳一片肃杀,商鞅在府中来回踱步,他的内心早已不复往日的平静,这一夜似乎特别漫长。
第二日,天光大亮,商鞅便急急地入了宫。刚进秦孝公的大殿,便看见了战战兢兢跪倒在地的太子
嬴驷
和怒不可遏的秦孝公。
商鞅知道,这是对手给他编织的一张大网,将他和太子网在一起,
太子犯法,如何处置?
不处置,那新法就是一张废纸,处置了,得罪了未来的储君,性命堪忧。
此时的商鞅早已做出了决定,他对秦孝公拱手道: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犯法,当与庶民同罪。”
嬴驷一听,连忙磕头求饶,可内心早已将商鞅骂了千百遍了。
商鞅顿了顿又说道:
“太子乃一国储君,上天加命,不得受刑。且太子年幼,无知,他之所以犯法,皆因太傅太师管束不严,所以,理应由他们代太子受刑。”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太子首傅
公子虔
是
秦献公
的儿子,秦孝公的亲兄弟,仗着身份地位,一般人不敢惹。可商鞅不怕,
当场对公子虔用了刑
,太子不敢拦,而秦孝公压根就不准备拦。
堂堂王子,锦衣玉食,金尊玉贵,居然被一个小小的商鞅用了刑,简直是奇耻大辱,今日所受,他定要百倍千倍地讨回来。
太子虽然免于责罚,可是他心中并未有半分感激,
太傅被用了刑,太师脸上被刻了字
,这相当于昭告天下,
天子曾经是个罪犯,人人都能戳他的脊梁骨
,这口气如何咽的下。
商鞅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得罪了太子殿下,将来太子登基,恐怕是死无葬身之地,他如今只有一个念头,就是
将变法推行得更彻底
。
据西汉史学家刘向在其著作《新序》中记载:
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馀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
为扫清阻挠变法的势力,商鞅下了狠手,在渭水边杀掉了七百多人,鲜血将渭水染得鲜红,哭声震天,
这是商鞅在向世人展示他的决心。
面对商鞅的
铁血手腕
,守旧贵族们都退缩了,没有人会嫌命长,再去商鞅面前找死了。
公元前350年,秦国将国都从栎阳迁往咸阳
,商鞅为秦国下了第二剂猛药。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明文法令,不分家就是违法,
这一次,商鞅不仅将劳动力挖掘得更加彻底,还
将门阀贵族打得支离破碎。
借此机会,他改革了土地政策,将
土地重新丈量,登记在册,将贵族们手中的闲散土地收回,
使中央完全掌握了土地数量并能合理分配,从而将军功受爵赐田制度发挥最大的作用。
商鞅走的每一步都让秦国变了个样,可他每走一步,守旧贵族们的地位、金钱、权力就一再受到挑战。于是,就有不怕死的公子虔再次触犯了法律,而商鞅也不怕事,下手更狠。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商鞅将公子虔的鼻子给割了
,这次他终于老实了,躲在家里八年没有出过门。
商鞅的第二波变法推行到第五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国终于大步踏上了国富兵强的道路,拳头硬了,列国诸侯也不敢再来侵犯。
如今的秦国,
百姓温饱,士兵勇猛,军队锐利
,犹如一头沉睡的雄狮,随时可能向列国奔袭而去,这种不怒自威,霸气外露,让各个诸侯国再也睡不安稳了。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周天子终于正视了秦国的强大,赐来了祭肉,各国诸侯不敢再藐视秦国,纷纷赶来祝贺
,此时的秦孝公终于扬眉吐气了。
此时,与秦国相邻的魏国正与齐国交战,大败而归,元气大伤。商鞅趁此机会,向秦孝公谏言,魏国乃秦国的心腹大患,不如趁此良机,
发兵魏国,夺取河西之地,成就帝王霸业。
公元前340年,秦魏边境,商鞅率领大军进攻魏国
。时隔多年,他终于重返这片土地,终于要实现离开时许下的诺言了。
两军对垒之际,商鞅派人给魏军统帅
公子卬
送去了一封信。
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意思是,我当初在魏国受公子照顾,如今两国交战,作为将领,不得不向公子刀戈相向,军令如山,非我本愿。
我愿意与公子订立盟约,痛饮几杯,各自罢兵,从此秦魏相安无事
。
其实,与秦国交战也非公子卬本愿,
魏国连年征战,军力大损,秦军进犯之时,魏军正在与赵军交战,分身乏术,
不得不派遣公子卬应战,实在是赶鸭子上架。
如今,见商鞅如此顾念旧情,公子卬不疑有他,便想着去秦军大营会会老友,借此休战。
席间,公子卬与商鞅推杯换盏,共同聊起在魏国的岁月,商鞅举杯,感谢公子卬当年在魏国的照顾,更是
替两军将士感谢公子卬,前来赴约,避免一场厮杀。
公子卬听罢,开怀大笑,正准备举杯饮酒之时,商鞅将手中酒杯掷于地上,随即,
从暗处窜出了一队秦军士兵,他们一拥而上,将公子卬抓住。
此时的公子卬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破口大骂:
“商鞅,你这个背信弃义的小人。”
魏军群龙无首,很快就被秦军击溃。面对如此强大的秦军,魏惠王终于屈服了,他
以割让河西之地六百里作为求和的条件,又将都城迁往大梁
,远远地躲开了秦国。
此时的魏惠王无比后悔,他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
将商鞅杀死在魏国
,可惜,为时已晚。
打败魏国的商鞅回到秦国后,权势与声望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秦孝公也兑现了当年的诺言,
封商鞅为列侯,领商於之地十五城为食邑,封号商君。
也就是这一年,这个为秦国忧心忡忡的君王,商鞅变法最坚定的支持者终于病倒了。
《战国策》记载: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嬴驷继位,史称秦惠文王。
此时,蛰伏多年的公子虔再度复出,他伙同其他贵族,罗织罪名,
诬陷商鞅谋反
。
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到边境关口,想要住店,可店家不知道他是商鞅,
要求带了证件才能入住,不然会获罪
。
商鞅闻言不禁仰天叹息道:
“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一步。”
于是,
商鞅离开秦国逃到了魏国,可是魏人恨他欺骗公子卬,致使魏军大败,将他捉住,送回了秦国,回到秦国的商鞅逃回了封地,发兵攻打郑县。
秦惠文王见商鞅还想做困兽之地,于是出兵讨伐,将他杀死在
彤地
。商鞅死后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示众,并诛灭了商鞅全家。
商鞅用自己的血为秦国铺就了霸主之路,依靠法家治国打下的基业,
秦国羽翼渐丰,势不可挡,正式走上了讨伐六国的征途。
04
最后
商鞅死后,百姓们拍手称快,贵族们弹冠相庆,君主如释重负。
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商鞅活着的时候,秦孝公甘愿退居二线,成了一位
“虚君”
,导致当时的百姓只知商鞅而不知秦王,所以,对于刚刚继位的秦惠文王来说,想要树立君威,
商鞅便是最好的祭品。
杀了商鞅,可以换取贵族们的支持,杀了商鞅可以抹去自己曾经的耻辱,杀了商鞅可以让天下人知道,如今是他嬴驷掌权!
可商鞅死了,
秦惠文王并没有舍弃商鞅的法令,秦国依然继续着没有商鞅的商鞅变法。
此后,秦国的每一代君主都坚定不移地推行着商鞅变法。
而这也是商鞅变法的恐怖之处!
商鞅变法看似是动了守旧贵族的利益,其实他是一个
专制驭民政策的推动者
,有道之君,务在弱民!其变法的本质在于
制民!
有人说,看过《商君书》之后,会被商鞅思想的狡诈、残酷和冷血深深震撼。
穷民以便君用,愚民以利役使,弱民以削反抗。
商鞅变法时,抓的唯一重点就是民,而民众的职业就只有一种,那就是
“耕战之民”
,闲时开垦土地,种植粮食,战时披坚执锐,上阵杀敌,这是他的
疲民政策
。
民穷,就会对君主的赏赐感恩戴德,更方便民为君用;愚民,就不会轻视朝廷的命令,思想受限能更好地受君主统治;弱民,消灭民众的组织,使其不能反抗君主。
自始至终,商鞅出台的一系列法令看似是在
削弱权贵以富民
,其实是将民众完全控制在股掌之中,
将其限制在在饥与饱,贱与贵的边界上。
所以说,商鞅变法表面上是依法治国,以法强国,而更深层次的则是高明的
君主役民统治术
。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先胜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
可见,商鞅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君主统治的集大成者,这便是,商鞅虽死,变法犹在!
黄泉之下,商鞅若再见秦孝公,也能说一句,
臣不负君上所托!
-----
网友解答:
-----
公元前338年,秦国首都咸阳,商鞅被五马分尸。围观的秦国百姓一哄而上,争食其肉,商鞅很快就尸骨无存。六国闻之,歌舞相庆,普天同乐。
这种酷刑因为刑具昂贵,使用的机会不多。
可是又因为血腥残酷,威慑力极大,可以起到很好的杀鸡儆猴的作用,往往用于十恶不赦之人身上。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很快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
那么,秦人为什么对商鞅如此仇恨,非要用如此残酷的刑罚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呢?
商鞅变法到底为何让秦人和六国之人如此恐怖和憎恨呢?
一、商鞅入秦
商鞅是卫国人,少年时到魏国读书。
后来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作为掌管琐碎事务的小官。
公叔痤临终前,向魏惠王举荐商鞅,说他可以担任国相。并建议魏惠王,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如果他投奔了别国,将会成为魏国的大患。
魏惠王不以为然,并没有把公孙痤的话放在心上。
恰巧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许以重金,渴望拥有强国之术的人才来到秦国,帮助他收复失地,扩张领土,使秦国成为
“强秦”
。
商鞅明白自己在魏国将会被晾成一条咸鱼,于是他怀揣着《求贤令》,直奔秦国。
见到秦孝公后,商鞅侃侃而谈自己的治国理念。秦孝公听得非常入迷,两人畅谈数日都没有倦意。
从谈话中,商鞅明白了秦孝公的意图,他要争霸天下,循序渐进地让国家富强起来历时太久,并不是他想要的。他需要一个
短时间就能够取得成效的治国之法。
商鞅认为,想要快速实现霸权就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令,这就
需要老百姓令行禁止,严格按照君主的意图行事,不能有任何异议。
商鞅起草了新的法律,在颁布之前,担心百姓不信服。
于是,他特地在民众面前表演了一场
“南门立木”
的把戏。
商鞅命人在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高的木头,许诺如果能有人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给他十金。
起初大家对这样的事根本不相信,搬一根木头就能拿到这么多的钱,行事古怪,恐怕有什么阴谋。
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将木头搬到了北门,果然得到了五十金。
通过这件小事,商鞅立下了言出必行的威信,他的新法得以顺利颁布下去。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列传》
二、让人畏惧的商鞅新法
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商鞅实行了两次变法。
商鞅的新法见效之快,秦孝公都始料未及。
秦国建立于公元前770年,秦穆公时称霸西戎,位列
“春秋五霸”
。
后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秦国都处于衰落之势,各个诸侯国都不愿与秦国往来,所谓“
诸侯卑秦”
。
可是随着商鞅新法的推行,诸侯国从鄙视秦国到成为秦国的舔狗,也不过区区十几年时间。
公元前342年,周天子赏赐了秦国。诸侯国纷纷祝贺并派人亲自上门拜见,在秦国公子的带领下,朝见了周天子。此时距离商鞅变法不过只有14年时间。
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秦国从一个衰败的小诸侯国成为谁也不敢小看的强国,地位有了巨大的飞跃。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起来。百姓不敢为私利争斗,勇于为国家打仗,没有了盗贼,社会秩序稳定很多。
可是,除了秦孝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外,无论秦国的贵族还是平民都被新法折磨得苦不堪言。
秦国的各个阶层对新法都不支持,只不过迫于刑罚,不敢公开反对而已。
那么,商鞅新法中到底有哪些地方得罪了所有人呢?
1】商鞅变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尚刑罚”。
“轻罪重罚”
是贯穿商鞅新法的核心观念,不仅凡事都要用刑罚解决,而且轻罪还要从重处理。
把灰倒在地上要在脸上刺字,动辄就割鼻子断四肢。
种地懒散就要将其妻子收为官奴。如果知道有人犯罪而没有提前告发,就会被处以腰斩之刑。
惩罚的目的不在于让犯罪者为自己的行为负相应的责任,而是恐吓老百姓,用极度严重的后果使人不敢违规,让老百姓因为畏惧而谨言慎行。
商鞅制定的刑罚如此严苛,最后也反噬到了自己身上。
当他被秦惠文王追杀,逃到秦国边境时,想住旅店。但店家回答:““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
商鞅恨恨地说:“原来我制定的法律,弊端竟到了如此地步!”
商鞅最后死于残酷的车裂,也是他亲自制定的刑罚,不得不说他是因果报应,自食其果。
2】连坐制度导致人人自危
商鞅新法中,五家编成一伍,十家编成一什,如果有其中一家犯法,其他五家或者十家连带治罪。
可谓: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一人犯罪,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被连坐处罚。
商鞅曾经一天就因为连坐处死七百余人,以至于
“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
。
因为太子犯错,他的两个老师被连坐,一个处以黥刑----在脸上刺字,另一个处以劓刑---割去鼻子。
为了能够使自己免于残酷的刑罚,秦国从贵族到百姓都得时刻提高警惕,监视着周围人的一举一动,发现什么端倪就赶快举报,以免祸及自身。
百姓之间不再信任,人人自危,国家机器成为唯一的权威。
3】轻教化而愚民众
商鞅认为民众有了智慧就很难管理,因此要让他们一直愚昧下去。
秦国不仅焚书坑儒,还严格控制有识之士,禁止他们去给普通老百姓授课传道,开启民智。
民众就像牛羊一样,只知道劳作,头脑中只有对吃饱穿暖的渴望,没有其他想法。可是吃饱穿暖在秦朝也是奢望。
秦国的百姓成了国家的奴隶,男人负责打仗耕地,女人负责农业生产。
4】壹民、弱民、疲民、贫民
此外,新法中还规定国家可以任意索取百姓的财物和壮丁,削弱百姓的反抗能力,此为“弱民”。
对所有民众灌输同一种思想,消除个性保留共性,随着集体的脚步前进,此为“壹民”。
让百姓没完没了地工作,事情多了就没时间思考,此为“疲民”。
让百姓长期处于半饥半饿的状态,为了活着竭尽全力。因此秦人耕作起来非常勤奋,战斗起来非常勇猛,以求让一家人吃饱穿暖。此为“贫民”。
如此种种,百姓们只有拼命耕作和作战,才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国家强大后,老百姓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反而国家越强大,老百姓所受到的压迫越沉重。
强国弱民,人就像动物一样,被随意驱使,被侮辱,被伤害。这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吗?
三、结束语
凭借强大的国力和驭民之术,秦国老百姓被管得服服帖帖,国君把心思都用在了对外征伐之上,最终统一了天下。
可是让秦国强大起来的关键人物,商鞅却死得极为凄惨。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以商鞅要谋反为名,派人抓捕商鞅。
商鞅迫于无奈逃到魏国,可是他曾经帮助秦军打败过魏军,魏国人对他非常憎恨,将他送还秦国。
最终商鞅落得五马分尸的悲惨下场,全家被诛灭殆尽。
行刑之时,四周围观的秦国老百姓表现十分冷漠,甚至眼神中透出兴奋的光芒。
人们根本不去思考商鞅到底因何而死,他该不该死。这些民众的表现正是商鞅愚民政策的结果。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齐国。整整十年时间,韩、赵、魏、楚、燕、齐纷纷被秦覆灭。一个统一的帝国诞生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公元前207年,这个看上去无比强大的帝国轰然倒塌。
这是因为,秦朝对待老百姓太过苛刻残酷,天下苦秦者久矣,百姓不堪忍受折磨,揭竿而起。
一手打造了这个强大帝国的商鞅,也不会预料到秦朝灭亡得如此迅速,仅仅只存在了十四年!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大秦赋》
你如何看待商鞅,觉得他死得冤枉吗?
-----
网友解答:
-----
商鞅变法真正恐怖的是一个明显“不正常”的变法,竟然很快成功了。历史上有很多筹划缜密,用心良苦的变法结果却遭遇了失败。
在商鞅的改革计划里,没有“渐进的过程”,没有考虑“社会承受力”,直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全方位出击,把秦国来个大变样。
有谁阻挠,就大刑伺候,夸赞也是不可以的。根据《史记》记载,改革进行一段时间后,就有一帮人进京献上赞美之词,结果这些人全部被流放。这意思就是说好说坏都不行,只要老百姓默默地全盘接受。
就这样明显“不正常”,让人“吃不消”的改革竟然成功了。
商鞅仅仅花费了19年的时间,变法就成功了。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说,相比魏国、楚国,秦国旧势力小,所以变法成功了。吕思勉也认为是秦国开化比较晚。可能民众比较听话。
当时秦国的国君是秦孝公,其实变法所有的事情最后都是他拍板同意,因为商鞅的名气实在太大,人们很少记得这位秦孝公。他登基后就立志要改革,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把秦国变强大。
登基一年后,他就向全国发出一份言辞恳切,情真意切的召令,
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正在魏国干着小差事,不能施展抱负的商鞅闻讯而来,他本是卫国人,原名公孙鞅、卫鞅,后来变法成功得封商於之地,又被称为商鞅。当时很多有能耐的人,都曾在魏国工作过一段时间。
不得不说卫国在历史上也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立国九百年之久,出过商鞅、吕不韦、吴起、李悝等人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秦孝公与商鞅终于君臣一心。先是秦孝公召集高层开会。他很明确的提出,要改革,但可能会有许多人反对怎么办?
商鞅直言不讳,“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他的意思就是现在已经明确旧制度不适用,不用跟那些想不明白的人商量来商量去。
保守派大臣甘龙:打破熟悉的传统,恐怕天下人反对。
商鞅:夏商周代代制度不同,春秋五霸也各有各的法度,他们都创立了王业、霸业,只要有利于国家,不必死守古法。
保守派杜挚:没有百倍的利益不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换器具,他觉得制度没有根本性的问题,何必大动干戈,不如慢慢来。
商鞅:商周兴起正是因为改革创新,商周灭亡正是因为不改旧例。
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秦孝公发话了,“偏僻的胡同里,遇事多觉奇怪;头脑僵化的人,对变化常常无法接受……,你们说的古法,我听不下去”。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变法,商鞅得封左庶长,直接向秦孝公汇报工作。
商鞅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呢?看了更是让人冒冷汗。
政治军事方面:
一、连坐制,一人犯罪远不止全家受罚,10家之内的邻居都要受罚,告发者有赏,包庇者可能要受腰斩这样的酷刑。
二、各地设置县,直属中央,这个组织地方政府系统,还是意义非常重大的。
三、废除之前的官员、贵族级别,重新定义二十爵位,1到8是民爵,9级以上是官爵,9级叫“五大夫”,第19级叫“关内侯”,第20级叫“彻侯”。
四、战场上,斩杀敌人脑袋一颗,授爵一级,可担50石的小官,1石等于10斗米。依次叠加。
五、以战功确定级别,没有战功的贵族,没有级别,不可做官,没有名位。这也激起了贵族的反对,不过没用。就算有战功得封侯,也只能收取食邑内的税收,不可参与民事管理。
经历方面:
一、重农抑商,商鞅把商人归为“游民”,一经发现全家逮捕入官府做奴隶,那些无业懒惰的贫困者,也会被逮捕去做奴隶,或者押去垦荒。
二、开荒垦田,鼓励百姓开荒种地,地广人稀的秦国也向邻国宣传,来秦种地,三年免税。
三、统一度量衡,制作标准的斗、桶、丈、尺等。
社会生活方面:
一、当时秦国人私人角斗非常多,所以规定私下斗殴,不论有理没理,都要受到惩罚。
二、礼仪方面,父子兄弟姐妹不能睡一个炕。
三、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否则要重罚。这个举措也是为了增加生产和税收。
四、按照等级尊卑,规定穿衣细节。
五、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战国以来的文士游说活动,也把这类人归为“游民”。
秦国还处于半野蛮状态,商鞅要推行这些措施困难还是很大,于是他在陕西临潼的南门立了一根木棍,谁能把它拿到北门,赏金10斤,这么简单的事,这么大的赏金,就在人们议论纷纷之时,赏金突然提高到50斤,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一个好奇的年轻人做到了,他如数拿了赏金。人们惊叹不已,商鞅这么做也是让民众信任他。
当然反对派不会轻而易举消停,他们怂恿太子驷窝藏罪犯,看商鞅怎么处理?处罚太子,秦孝公这一关怎么过,太子将来继位也不会放过他。商鞅很机智,太子年幼,才11岁,建议处罚太子的老师。反对变法的贵族在渭水边又被斩首700人之多,这下反对派安静下来了。
一顿操作猛如虎,改革确实收到了奇效。
此前魏国国力强于秦,夺取了秦国黄河以西地区,现在新秦国大军先后夺取了魏国的少梁和旧都安邑,之后商鞅亲自率大军攻打魏国,骗得公子昂入秦营,秦军大举进攻魏国,此后直到魏国灭亡,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商鞅也得封二十级中的最高级“彻侯”。他变法是成功的,秦国也强大了起来,这里也付出了许多血的代价,得罪了无数人。所以商鞅出门护卫重重。
公元338年秦孝公病危,赵良劝商鞅隐退,规劝国君启用那些被压制多年的贵族。不过商鞅觉得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放过自己,同时他也觉得新国君会顾及他的强秦的贡献。
孝公去世,秦惠文王、芈月的丈夫公子驷登基。商鞅很快被指控谋反,他跑到魏国边界,魏国不收留,又跑回封地,组织人马对抗,最后被捕,受车裂之刑。
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但并没有否定他的变法,依然沿用商鞅之法。
商鞅死,秦法未败也。
-----
网友解答:
-----
连坐之法!
一人犯罪全家遭殃。
他这个“连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百姓家中有两个以上男劳力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队一样把国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视,相互检举。若一家有人犯了罪其他人不赶紧揭发,那十家人都受株连……
还有军队,士兵在战场上杀敌一人而升官一级。初时效果不错。士兵日日思战。秦军成了名符其实的虎狼之师。
后来,敌人越来越少了。秦军士兵就趁人不备杀同伴或者百姓以充敌人去领封赏……
-----
网友解答:
-----
商鞅变法在于迎合了统治者的利益。商鞅曾四次会见秦王,前三次都是讲的爱国爱民,富民强国,秦王无感不用其谋。第四次商鞅无意中看到了墙上的耻秦书,突然明白了秦王想要什么,于是才提出变法得到秦王重用。商鞅变法最恐怖的就是愚民。具体有不许秦人读书,不许秦人议论朝政,不许秦人经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商鞅采取了连坐告奸的措施:如一人犯错家里人和邻居不告发就诛灭全家和左邻右舍,甚至整个村子。而且为了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采取酷刑,剥皮,抽肠,刮肋等,直接万马齐喑。为了扩张领土采取了军功制,而军功制的考核就看谁拿的人头多,于是战场上不再是春秋时期的贵族式战争,转为纯粹以杀人为目的野蛮屠杀,战场上秦兵红了眼的砍人头,将领为了军工大肆杀良冒功,百姓被无辜屠戮,想象一下,几万人疯狂砍人头的场面,腰里别着人头红了眼的场面。而战国时期其他国家就算直到被灭火也没采取这种变法以消灭他国,他们宁肯灭国投降也不愿意干这种没人性的事。这也是秦灭六国的主要原因。然后世却大肆鼓吹秦始皇的丰功伟绩,把他看做统一中国的英雄!当时还有周天子,即便诸侯割据也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秦始皇杀了周天子,灭了六国自封皇帝,在灭六国期间杀人几百万之多,这样的暴君,杀人狂魔也叫英雄?最严重的是,周朝的分封制是封建社会的雏形,而秦始皇开始开创了中央集权制,中国从此进入两千多年的独裁集权制。这也是两千年来贪腐横行,百姓苦不堪言的主要根源
-----
网友解答:
-----
一是在军功爵位面前显示了公平,使奴隶和平民暴发了立功求富的欲望,使秦军战斗力全面提高,成为虎狼之师,最终灭了六国,统一了华夏。二是秦法严刻,成为后世病诟的借口。
-----
网友解答:
-----
商鞅变法的恐怖之处在于:让普通人,有了进阶的渠道,这种
需求理论上的突破
,比西方的马斯洛,早了2300年!
夏商周时期,贵族统治是时代特征,人们普遍相信血统决定论,他们认为人的关系,基本上属于天定的,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很难通过有效渠道上升到贵族阶层,很多人连名字都简单到了极点,与数字序号无异。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平民被征调去打仗,就算胜利了,立功的都是将领(贵族担当),仿佛打仗就是平民的基本义务,不要谈什么功劳好吧。
至于犒赏,也就三顿饭管饱,打仗前喝一点浑酒壮胆。这样的军队是没有灵魂的,他们管这个叫做役,也就是一种劳务关系。
看过成龙的电影《大兵小将》就可以知道,小兵最大的梦想就是活着回到家,分到田五亩。而他的俘虏,就是他国的贵族,是一个将军,天生就是将军。按照常理,俘虏敌人主帅,应该是天大的功劳,连升三级应该不成问题吧?
非也,在那个年代,就算你把敌人的国君给俘虏了,也只会分给你一点土地而已,至于身份地位的提升,下辈子吧!
因此,春秋战国打了那么多年,也无法统一,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统一之后,对基层平民没什么太多好处的缘故。
商鞅本身就是一个破落贵族,应该是卫国人,叫做卫殃,在魏国国相公孙痤的府上做一个小管家角色,他能够接触到底层民众,了解他们的需求。
他到秦国之后,就提出了自己的思想理念,要想让秦国强大起来,不给平民甜头,是很难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的,而这种甜头可不是一头牛,几亩地的事情,而是身份地位的提升,这在战国年代,是破天荒的大事。
战国七雄的政权、官僚基本上都是贵族把持的,从来就不曾出现平民能够跻身朝堂,而人民群众中不少人有这样的梦想。于是乎,商鞅的做法,契合了当时广大底层民众的需求,也就是换了管理思维,提出了绩效考核机制。
而这种考核是可以兑现的,不是空头支票,一个普通的士兵,可以通过军工,获得晋升,一直可以干到大良造,也就是军区司令的角色,他的父母兄弟,也会获得极大的好处,这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巨大的诱惑。
同时,商鞅还将特权阶层一撸到底,血缘关系不靠谱了,想要晋升必须上阵杀敌,等于从思想上拉平了贵族与平民的地位关系(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这种思想层面的满足感、荣誉感,比打了兴奋剂还管用。
于是,商鞅就训练出来一支非常渴望上阵杀敌的军队,都不用动员、压阵,鼓声一响,自发向前冲,而对面的其他国家军队,基本都傻眼了。因为士兵战斗的目的不同,一个是为自己打仗,一个是为国君,战斗意志顿时出现了高下。
不但是军队如此,对于农业、武器生产等方面,商鞅也能够从需求理论出发,给国家输送大量军粮的,有赏,赐爵,能够为军队提供优质盾牌的,有赏,赐爵,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爵位还能够用来抵轻罪,农民、手工业者的积极性也极大提高了。
当然,完不成任务,生产劣质产品的,也会遭到严厉惩罚。
而其他国家的平民做这些事情,都是义务的好吧。生产效率怎么与秦国相提并论?
当人们看到国家层面的
“诚信”
担保之后,才会死心塌地跟着去打仗,战争获胜后的收益才能最大化。于是,当其他六国还在醉生梦死的时候,秦国已经开动超越当时思想理念的战争机器,以碾压的态势,横扫天下了。
这还不够恐怖?
-----
网友解答:
-----
小学课本就学过商鞅变法,后来看到他被五马分尸还为他打抱不平,现在回过头来看应该给他凌迟都不多,他为统治阶级出谋化策残害百姓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
网友解答:
-----
商鞅变法的恐怖之处就在于,它以暴力手段让人民为国家机器服务,以至于商鞅自己也深受其害。
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了,其子嬴驷继位,也就是秦惠王,商鞅的末日即将到来。
秦惠王十几岁还在当太子的时候,有一次触犯了刑罚,按照旧律法,这不是啥大事,但当时商鞅以左庶长之职推行变法,他便对秦孝公说,新法之所以推行受阻,是因为宗室贵族的干扰,如果国君要继续推行新法,就得从太子开始。
于是,秦孝公接受商鞅的建议,按照新法律将秦惠王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也就是在脸上刺字;另一老师公子虔则被处以劓刑,也就是割去鼻子,公孙贾和公子虔由此对商鞅恨之入骨,秦惠王也深感耻辱。
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於是法大用,秦人治。
因为这件事,商鞅得罪了三个人,其中两个人是他不该得罪的,即秦惠王和公子虔,这也为他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秦惠王去世之后,对商鞅非常痛恨,也对他大权独揽感到不满,公子虔趁机联合宗室成员诬告商鞅谋反,秦惠王便下令逮捕商鞅,商鞅无奈之下只得逃出京城。
一天夜晚,商鞅来到一处边关客舍,准备留宿一晚,不料他没有带身份凭证,客舍主人又不知道他就是商君,便对他说,现在实行商君新法,接纳没有身份凭证之人留宿,是要被治罪的。
商鞅当初颁布这一法律的用意在于,让六国到秦国刺探消息的间谍无处遁形,想不到他自己反受其害。
离开客舍之后,商鞅本想去魏国,但魏国憎恨他曾用欺骗的手段俘虏公子卬而拒绝他入境,他便潜逃回封地商於,秦惠王得知消息后便派兵征讨。
当时,秦国军队因为商鞅变法而变得十分强大,商鞅的军队人数虽然不算少,但经过激烈的交战之后,商鞅最终兵败,在乱军之中被杀死。
后来,商鞅的尸体被运回咸阳,愤怒的秦惠王下令将他五马分尸,围观的秦国百姓纷纷拍手叫好,甚至有很多人上去抢夺商鞅之肉,商鞅很快就尸骨无存。
秦国百姓为商鞅之死弹冠相庆,六国闻之也欢欣鼓舞,为何商鞅这么遭人痛恨,他的变法究竟有何恐怖之处?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公族,早年受李悝、吴起影响,对法家学派思想产生浓厚兴趣,学成之后到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担任中庶子。
公叔痤病重的时候,曾对魏王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如果不能任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防止他去六国效力,从而成为魏国祸害。
王若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魏王根本看不起商鞅,又认为公叔痤病重语无伦次,便没有将他的话放在心上,商鞅得知此事后,知道自己在魏国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便开始思考去哪个国家效力。
过了段时间,秦孝公继位了,他是一位有改革精神的国君,深感秦国在各项制度上落后于六国,便有心进行改革,从而让秦国变得强大,于是发布了求贤令,向各国招纳贤才为已所用。
商鞅得知这件事后,认为秦国被六国视为蛮夷之国,且秦国地处偏僻,可以说是底子非常薄了。
但是,商鞅同时也认为,只有秦国这样的国家,才会有他施展才能的机会,于是逃出魏国来到秦国,在大臣景监的引荐下,见到了秦孝公。
商鞅与秦孝公进行了两次交谈,用帝王之道来游说秦孝公,秦孝公都不感兴趣,他由此断定,
秦孝公对于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王之道没有兴趣,而是对短时间内可以起到作用的霸道之术很感兴趣。
于是,在第三次交谈的时候,商鞅投其所好,与秦孝公连续交谈了几天几夜,秦孝公最终决定在秦国实施变法,从而让秦国变得富强,可以与六国争霸天下。
当然了,任何变法都是有利有弊的,尤其是要动一些人的奶酪,李悝、吴起的变法就因此而失败,秦国反对变法的人也有很多,尤其是旧贵族们,以甘龙、杜挚为代表,他们掌握着大量土地和财富,变法肯定会损伤他们的利益。
为此,秦孝公坚定地站在了商鞅一边,他认为只要国家能够富强,损伤一些人的利益也是可以接受的,任何人都必须为变法让路。
有了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开始尝试变法,他先是颁布了《垦草令》,在全国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也是商鞅变法的前奏。
可以说,《垦草令》内容十分超前,商鞅做了当时很多国家都不敢做的事情,现在读来也让人感到恐怖,举个例子来说:
商鞅为了刺激农业发展,让各行业的人都回去从事劳作,并规定农民不能购买粮食,不能读书识字,只能专心致志搞生产;取消劳作间的娱乐活动,将农行塑造成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将商业划为最末业,加重商品税,尤其是酒肉,为的是防止农民从事利润更高的商业活动而不事劳作,等等。
总之,
商鞅为了提高全国粮食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采取愚民政策,让老百姓守于耕种而失去自我意识。
当然了,商鞅也对贵族下手了,他让贵族缴纳更多税赋,并对其进行限制,比如限制贵族豢养门客的数量,除了嫡长子之外的其他人,都必须像普通人一样服徭役,等等。
经过一番改革,秦国农民们逐渐成为辛苦劳作的工具人,还处处受到限制,没有半点活力可言。
不过,秦国的粮食产量却也实实在在提高了,这让秦孝公大喜过望,于是让商鞅继续进行了两次改革。
其实,商鞅颁布的《垦草令》,也只是小试牛刀而已,他随后进行的两次改革,可以说是对秦国全方位的改造,动作力度之大,手段之恐怖,现在看来都瑟瑟发抖。
前356年,鉴于之前《垦草令》取得的成功,秦惠王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也就是除了公族之外的百官之首,并实施了两次变法。
只花了数年时间,秦国就国力大增,在对外战争中击败韩国,迫使楚国和魏国与秦国联姻或者联盟,秦国的影响力和野心逐渐增大,六国开始思考联合抗衡秦国。
前342年,秦国彻底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国,跃升为六国不敢小觑的强国,周天子为了拉拢秦国,还特意赏赐秦孝公,六国也争相派遣使者与秦国交好,那时候秦国可谓风光无比。
在秦国国内,因为商鞅变法持续发挥作用,政治、经济、农业等各方面都发展稳定,但这些都是坚定在铁腕手段之下的,人民对商鞅的不满,也几乎达到鼎盛。
之所以会如此,还在于商鞅变法中的一些条款,着实太严格、太暴力了,人们生活得十分压抑,一些人的利益也受到损害。
具体说来,商鞅变法的恐怖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轻罪重罚。
为了防止违法事件发生,商鞅主张重刑罚,也就是轻罪重罚,比如有人在种田种地的时候比较懒散,造成了一定影响,其妻子可能会被罚没为奴;又比如说,有人盗取一钱到二百二十钱的要被罚去戍边;再比如说,有人犯罪了,知道这事的人没有及时告发,最高可能会被判判处腰斩。
为了惩罚罪犯,商鞅采取了很多可怕的刑罚,比如前文提到的墨刑和劓刑,甚至很多罪犯被判处斩断肢体。
总之,当时秦国出现了大量残疾人,这些人无一不是因为犯小罪而被处罚的,商鞅这么做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谨言慎行,安安心心从事劳作,不要有什么其他想法。
第二,什伍连坐法。
商鞅在秦国实施户籍制度,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军队以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并规定一人犯罪,其他各家应该告发,如果没有告发,将会被判处腰斩。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这简直太可怕了,因为一个人犯罪了,他的家人和邻居未必知道他犯罪了,却也要被判处腰斩,白白送掉性命。
正所谓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很多无辜之人因此被杀,商鞅曾在一天之内将七百多人连坐致死,这些人有些是故意包庇的,但绝大多数甚至连是谁犯罪都不知道。
这就造成一个结果,老百姓为了保命,开始相互监视对方,为的是防止别人犯罪,或者及时察觉别人犯罪的事实,从而向官府告发,人与人之间不再信任,就连家人之间也生疏了许多。
如果一个国家变得人人自危,完全被国家掌控于股掌之间,他们的生活也太灰暗了。
第三,更为严格的愚民政策。
很多人都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危害很大,事实上商鞅干得更绝,他下令将全国范围内的儒家典籍全部焚毁,严禁农民读书,不允许有才学之人四处游学,尤其禁止他们向农民传授知识。
商鞅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农民像牛羊一样只知道耕作,除了吃饱穿暖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想法,尤其是在政治上毫无主见,这样国家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他们了,他们也可以一心一意生产处更多粮食。
也就是说,商鞅之所以采取愚民政策,是为了将农民变成国家的奴隶,一心一意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商鞅还主张组建小家庭生产,即男耕女织的生存状态,父子兄弟必须分家,这样做是为了便于管理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这种强迫家人分开的办法,也是很不人道的。
第四,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商鞅在全国制定县制,并实施户籍制度, 对全国人口进行登记,这本来是好的政策,但他同时规定百姓不得擅自迁徙和外出,外出办事必须手持身份证明,住宿吃饭都用得上,遇到官兵盘查也要出示。
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这么做的目的,除了防止六国间谍在境内活动之外,也是为了国家利益招降,不如这么做可以防止农民从土地贫瘠的地方往土地肥沃的地方跑,从而保证劳动生产效率不降低。
除此之外,商鞅还将山川湖泽的开发权收归共有,渔民、猎人要么给国家打工,要么就去开垦荒地自种,成为一个农民。
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限制了人民的人身自由,也阻碍了劳动人民智慧产出新的结晶,人民被限制在田地之间,日复一日做相同的事情。
总之,商鞅对人民的限制很大,农民一生都跟着国家的脚步前进,劳动多得大部分被国家拿走,剩下的也只能勉强吃饱,他们还要服各种徭役,甚至要上战场,一生除了被国家驱使之外,没有任何个性可言。
试想,这样一群无条件为国家服务的人,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呢,这不是很恐怖吗?
第五,恐怖的军事改革。
秦国的目标是东出六国,统一天下,为此商鞅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绝大多数都是为战争服务的,这也是为何他将人民变成奴隶的主要原因。
在军事方面,商鞅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扩大兵役对象,贵族也必须服役;再比如改革爵位制度,实施二十等爵位制,同时废黜世卿世禄制,让底层之人可以得到上升途径,从而增加军队战斗力。
尤其是在爵位制度上,商鞅进行了大胆创新,他规定斩首一级可升爵位一等,可以担任五十石的官,以此类推。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是说,商鞅将爵位晋升的标准量化了,只要士兵在战场上杀敌,达到一定数量了就可以得到爵位,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造成的结果就是,秦人为了得到爵位而奋勇杀敌,战斗力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可以说是质的飞跃。
以往秦军打仗,很多人一打败仗就逃跑,但在商鞅变法之后,这种情况大幅减少,逃跑者可能重则被处死,轻则遭到处罚。
商鞅的军事改革,明确将打仗作为一种谋求个人利益的方式,人人都为自己打仗,只要打了胜仗,国家也可以得到土地和人口,可谓双赢。
由于这种军事改革的成功,秦国军队逐渐成为常胜之师,是当时唯一能跟魏武卒相媲美的军队,称为秦之锐士,让六国感到十分头疼,也因此对商鞅恨之入骨。
商鞅变法之猛烈,完全不考虑社会承受力,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而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时魏国是六国中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魏武卒虽然逐渐走向没落,但依然是不容小觑的,这支特种部队依然在发光发热,更何况还有名将庞涓坐镇,攻破赵国首都邯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为了帮秦国收回河西失地,商鞅发起了对魏国的进攻,只花了两年时间,他就夺取了魏国多个城池,并在设计俘虏公子卬并战胜魏武卒之后,逼迫魏国吐出了河西之地。
而在秦国和齐国等国的不断进攻之下,魏国逐渐失去霸主地位,这当然是后话了,不过商鞅也因为在军事上取得的傲人成绩,而被秦孝公封为二十等爵中最高爵位彻侯,并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可以说,商鞅变法的实质就是
采取一切措施让所有人和物为国家机器运作,从而让国家变得富强,让军队变得强大,进而具备争霸天下的实力。
为此,商鞅不惜采取一些恐怖的办法来达到目的,但其反噬作用也是巨大的,他因此得罪了人民,也得罪了宗室贵族及官员,这些既得利益者后来发起反击,让商鞅落得个死后还被五马分尸的下场。
不过,商鞅死后,秦惠王也知道他的一系列改革是有用的,所以没有废黜,大多数政策都延续下来,这也是秦国持续走向强大的重要原因。
-----
网友解答:
-----
读商君书就已经可以想象得到秦民,在商鞅治下是怎样的生存状态了,基本上除了生育和杀戮之外什么都没有,商君书通篇只有第一章还算有点正能量,讲究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可到了具体实施手段,那简直就是比古罗马的法西斯还残暴,近乎一种疯狂的病态,让人民愚昧,都成为文盲,没有音乐,没有礼仪,没有流动,成为统治者的狩猎工具,疯狂的撕咬就会得到更多的肉食,这是何等恐怖野蛮的世界,他被五马分尸就是死了,也是咎由自取,死有余辜!纵观世界,还没有一个地方的律例,有商鞅治国这样野蛮,“天下苦秦久矣”的哀叹绝对不是什么空伐感叹,那是多少人的生命被屠戮发出的呐喊,把国家弄成个地狱!谁在有这样的主张,我看就别五马分尸了,直接凌迟处死。
-----
网友解答:
-----
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使用情景评价手段回顾商鞅变法,觉得简直不近乎人情,条款决绝,严刑峻法……但是在奴隶时代的农业社会,可能是强国的唯一途径。
从效果看,商鞅变法让秦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一改积贫积弱的局面,在后来的近一百多年里持续强大并经历六代君主一统中原以及始皇帝南征百越,为后世两千多年里建立一统格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物质经济军事基础,可以说商鞅变法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成功的变法强国案例。我们不能假设历史,但我们可以参考历史。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历史变革:第一个应该就是秦统一中国,第二个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今天认为中国共产党就是能引领中国走向胜利的唯一途径,也应当可以推测两千多年前那个时期,商鞅变法也是唯一的强国路径。所以,虽然站在时间的这端,今天的时代不推崇那个时期的方法,但是我们仍应该给商鞅变法一个正面的评价。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