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不同年代的你,童年的年味是怎样的还记得吗?
生于不同年代的你,童年的年味是怎样的还记得吗?
-----
网友解答:
-----
我们童年的时候,年味很浓。
我的童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虽然食物不怎么丰富,文化生活也比较少,但年味却是浓浓的,让我至今不忘。
打麻糍,俵麻糍。
到了腊二十七、八,家家户户便开始打麻糍了。
把蒸熟的柳条糯倒入水石碓中,用碓脑(长柄大木杵)舂烂,然后用油脚(菜子油残渣)搽于手掌,抓一大把麻糍捏在左手掌。然后,左手捏,右手接,一接便圆圆的一小坨,谓之\"接麻糍\"。这\"接麻糍\"醮糖水,特好吃。
然后用海碗盛着,分送给未打麻糍的左邻右舍及亲族分享。待到正月初一这\"接麻糍\"干了,可从竹床、门板或竹席上揭下走亲戚了。
本世纪前后,这东西特受城里亲戚欢迎,可惜现在没有谁打麻糍了。
放年猪,俵衁,吃打猪饭。
过年杀猪不叫杀,叫放,这是一种避讳的说法。
放猪的屠夫叫纯泰,一个油桶烂脚(脉管炎)老汉。纯泰放猪手法纯熟,几乎都是一刀毙猪命。在年猪哼哼时,主人都要燃放鞭炮给它送行。长凳下主人早已准备好了一个大木盆盛猪血,我们土话叫\"衁\"。年猪开边后,纯泰便在肉砧上剁下一刀槽头肉。这时,主人家拿着这刀槽头肉、猪衁、猪大肠、猪肝等猪下水去厨房准备打猪饭去了。
主人家把猪衁弄熟,槽头肉裁成大片炒熟后。依然海碗盛着,在猪衁上铺几片大槽头肉分俵给邻里。中午,打猪饭舞(弄)好了,屠夫以及那些帮忙的人、亲族们便扯开八仙桌大吃海喝了…
现在,村民都不养猪了,放年猪、俵猪衁、吃打猪饭已成了甜蜜而美好的回忆了。
关门爆竹,开门爆竹,捡爆竹。
老家年俗中特别注重辞旧迎新。大年三十这天晚上子时左右要打关门爆竹,预示着一年胜利结束。在大年初一辰时要打开门爆竹,以迎接新岁的到来。
男孩子喜欢捡爆竹。只要听到爆竹响就脚底下发痒,他们都特别希望父母晚点打关门爆竹,早点打开门爆竹。这打爆竹与捡爆竹都有点讲究,因为小孩子口无遮拦,大人们都怕孩子大年初一乱说话。于是有的人家会掐下一小段扔给捡爆竹的孩子,让他们在门口大喊\"已块蛮多(这里很多)\",博个好彩头。孩子也刁,一般会不顾危险用脚去踩,总盼着能捡到顶脚(大鞭炮)。
好在如今乡下还允许放鞭炮,但没什么孩子去捡爆竹了,因为现在孩子金贵,家长不让捡了。
看乡戏,追乡戏。
那时候的文化宣传好象比现在活跃。
我印象中,那时大队有剧团,叫\"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过年的时候,会到各个自然村去演出。他们唱的是采茶戏,演的剧目有革命样板戏《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以及地方小戏《小保管上任》等。
特别难忘的是,小时候大姨村里演戏了,会派表弟他们来接我们几兄弟去看戏。那霸位子、掀幕布、爬戏台、学唱腔、演扮象让我们兴奋不已,弄得我至今还会时不时哼上几句采戏调。
只可惜,现在的乡村剧团很少见了,乡戏也在村民的年节中消失了。
-----
网友解答:
-----
谢谢!不同的年令有着不同的年味,我觉得我们那个年代童年,虽然贫穷但是很开心,每到过年的时候很开心,真的很开心,很有年味。
因为,我们的童年很生活不是很好,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过年吃的大鱼大肉多点。
现在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生活都裕了,感觉没有年味了,整天吃的比从前过年吃的要好。我们应该感谢!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感谢国家的领导领导的好!我们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谢!感恩!珍惜!
-----
网友解答:
-----
谢谢!我出生于五七年,农村的。那是除夕,家家点着煤油灯,坐在热炕上。除夕晚饭有肉,白馍。饭后拜年是磕头,长幼有序。之后,盼着家长发压岁钱。小孩能得到一毛或五毛钱。最高兴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提着纸糊的灯笼在院里玩。跑来跳去。偶尔也有水果糖吃。再大一些,"文革"开始,过年不再磕头了。农田大会战,很忙。有广播了,有好多好听的歌曲。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
-----
网友解答:
-----
又快过年了,还没有感受到年的味道。
我生于50年代,如今已经是花甲之年,每每回想起童年的春节,那诱人的年味总是扑面而来。
记忆中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生活都不富裕,但是进入冬月,各家各户开始杀年猪,淘黄米蒸粘豆包,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年味自是渐渐的浓了起来。
那个年代精神生活不丰富,放寒假了只是傻淘,扑克也很少见得到,过年了能有一副扑克牌也是很骄傲的一件事情,让年味的厚度增加了许多。那一年就是这个时候吧,我得到了一副双鱼牌扑克,除了向小朋友们炫耀,根本舍不得玩。
大年三十,晚饭特别丰盛,是一年最丰盛的一顿,十几个菜,有鸡有鱼,半月前就垂诞欲滴。吃完饭,隔壁的大表哥大表嫂郑重其事来找我借扑克,他们与我父母年龄相仿,许诺给我许多好吃好玩的东西。诱惑下,我同意了,条件是必须带着扑克一起去,扑克不能离开我的视线。
四个大人,放上炕桌打牌,我坐在一旁观战。天一黑下来,几个小表侄闹着要灯笼,大表哥恋恋不舍的放下牌去点灯笼,我顶替大表哥上阵,那兴奋至今难忘。直到小表侄们提着灯笼出去疯玩,我又回到旁观席上。
大人们断断续续打了一个通霄的牌,中间发纸迎财神,吃饺子,也是好热闹了一阵,我也是陪了一宿,天亮了,我收起扑克回家。
那副双鱼牌扑克,玩了一个正月,后来破得不行了,也没舍得丢掉,而是精心收藏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找不到了。
-----
网友解答:
-----
不同的年代年味不同,确实如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腊月二十三,渐渐地年味就开始出来了,家家打扫阳尘,拜灶神,然后就推豆腐,杀年猪,熏腊肉香肠豆腐干。等到腊月二十七、八左右,就推汤圆了。
汤圆水沥干后,大约在腊月二十九的早上就可以吃汤圆,三十的天,家家炸酥肉,蒸圆子,贴对联,小孩穿上新衣服,踢毽跳绳,滚铁环,好玩极了。三十晚上大人给压岁钱,初一就可上街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喜欢玩炮仗的,喜欢耍气球的,都买来玩,还有的买甘蔗来划甘蔗吃,到了初二就走人户,亲戚朋友家走一走,增进友谊,亲情味极浓,大家见面亲热极了,小伙伴们在一起也是非常要好的。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可年味越来越淡了,亲情友情爱情都建立在经济之上,互相之间走得少了,见面的机会也少了,都有各自的工作,忙着挣钱。忙着过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腊肉香肠多了,吃起也没得以前香了,生活是越来越富裕了。
-----
网友解答:
-----
我是l946年出生农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我们家乡是1942年民主建政(解放区)。我童年记事,应在1950年始,至今记得深的年味就是与平时不同,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还有讲究多(也有不少迷信)。从送灶(农历腊月24)开始,要\"扫尘\",中午在灶前烧菩萨纸,上香、敬饭,撕去旧灶老爷,贴上新的。后几天蒸馒头、粘团、水糕,杀猪宰鸡买鱼买肉办年货(糕果糖红纸昏烛纸),给至亲长辈送年礼,吃好的,有得玩。母亲缝衣做鞋,洗被补衣,忙也高兴。三十晚年味更浓,中午在家烧纸上供品(饭和鱼、豆腐饭等祭祖,然后一顿好吃(即年饭)。下午我跟爸爸带着红纸早旱(因请的人多要抢前,这天老先生自贴笔墨免费忙的也欢。因拜年时识字不识字的总要评论对联的,对子好、字好也是他\"出名\"的好机会)去请陈老太爷(老塾师)写对联、横批和大大小小的\"福\"字,回来后各处张贴。后墙正面对着大门贴一张毛主席正面画像几年换一次但两边红纸对联年年更新。张贴前各人在家洗澡换新衣或干净衣。待洗过换下脏衣及扫过地后,直至初二才准扫地弄针线。晚上在门外烧纸烧香上祭品(猪头或猪肉必有,还有生姜葱刀等)。然后守岁,大人讲讲故事,提提过年要求,用菩萨纸对会骂人小孩的嘴擦擦。攵亲要扎好财神把(柴中裹花皮)母亲要搓汤圆,炒花生、向日葵、瓜籽(一般全是自家长的),姐姐烧火帮忙,哥和我巴着锅一炒好就抓来吃,盼着分糕果(预备年初一开口吃),发压岁钱(几分一角不等)。我们年小经不起熬夜,也就晚十点左右。放鞭烧香点烛揭灶(就是迎接灶爷),撤下送灶那天供在灶台上的饭,每个锅里放两个汤圆,要我们大小便干净,熄灯后直到初一放过开门鞭炮后,先开口吃糕果,待父亲点燃财神把在屋里各处照过后,抛到自家田中(意思是消灾灭虫)。然后开口互相道好祝福。揭灶、开门各家有旱有迟,所以虽是农村,鞭炮声也一夜不停。母亲揭开锅先看前晚放的汤圆,据说是吉庆、利眼。然后煮汤圆,一家围桌(面不朝北)吃汤圆沾糖,多有味。小孩吃过各家跑,给长辈磕头,给各家拜年,每家至少一把花生向曰葵。要饭的,也赶早,也快跑,发财没少喊,馒头得不少。再以后,有玩猴子,有玩龙舞,有演\"打湖船\",有演\"小放牛\",我们看了这场赶那场,一连热闹好几天,这时年咪最浓。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亲友对同去小孩有给糕果有给压岁钱。初五早上又要放鞭炮,这种热闹初六基本结束,年味渐淡,年也渐远。郅,部分人家正月十五再吃顿汤圆再放挂鞭,新年也结束。
-----
网友解答:
-----
\"童年盼过年,过年吃好饭\"。70年左右,我们家乡生产队分小麦人均全年16斤,你没看错,全年人均16斤小麦。真的是吃糠咽菜,但也不是真的能够吃饱。
没办法的事,不是国家不管百姓生活,刚建国,百业待兴,国家也穷。
当然,孩童时代,过年是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时候,走亲访友,尽兴玩乐。能吃好饭。但不一定年年有新衣穿,穷,买不起。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我是六0后,童年时代生活虽然艰苦。但年味特别浓厚,家家户户提前两、三天就开始用人在石头磨子上,推水泡的黄豆做豆腐。还有大米加水泡几小时,在石磨上磨了后加工就成了凉粉。每年过年鸡、肉、木耳、豆腐、海带,凉粉、鱼、蔬菜等等,也有十几个菜蛮丰富的。
大年三十吃了午饭后,下午就去看耍狮子,每年大队书记亲自组织人员成立。家家户户门前放一个高板凳,上面摆着一元或二元钱和两包香烟的礼物。狮子来了,笑和尚戴上面具,手拿文刷子。蹦蹦跳跳去请来主人,扫扫衣服上的灰尘,狮子不停的转几圈在地上翻几个跟头。笑和尚牵着狮子头部,向主人端端正正敬礼拜年。
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大人小孩穿着崭新的衣服围着一团来观看。走家串户,笑声欢语,兴高采烈过大年…
-----
网友解答:
-----
感谢邀请回答问题!
我是六零后,记得小时候,七十年代最愿意过年了,那时距过年还有20多天的时候,就开始一天一天的盼了,自己心里就进入了倒计时,数着还有几天过年,感觉时间过得真慢那,盼过年主要是有好吃的、有糖吃,有新衣服穿、女孩子还能扎头绫子。
那时,快过年时,父母就开始陆续地往家买好吃的了,如冻梨、冻柿子、糖果等,买回来不让吃,得留着过年吃,把冻梨冻柿子放到阳台冻着,把糖果放在箱子里锁上,父母的单位也开始陆续的搞福利分东西了,如刀鱼、小鸡、豆油、粉条、冻豆腐等等,开始有过年的气氛了。
那时,快过年时,国家给每家每户供应几斤花生或几斤葵花籽,还有一瓶麻酱,好像还有一小瓶香油,得凭粮证去粮店购买。
那时,临近过年时,全家开始搞卫生大扫除、扫房,妈妈洗洗涮涮,那时没有洗衣机,都是靠妈妈手洗。家里的卫生搞完了,妈妈就该发面蒸干粮了,一连得蒸好几锅馒头、花卷、糖三角等,那时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净米净面的馒头和米饭,平时都是吃玉米面的窝窝头,偶尔吃一次馒头或米饭,都是两掺的。
那时大年三十,父母还上班呢,下午才开始放假,父母回到家里就开始忙包饺子吃饺子,晚饭后,我们把炒熟的花生、瓜子和糖果分别装盘摆上桌,等第二天大年初一,客人来家拜年,招待客人。
那时大年初一的早上,早早就被鞭炮声震醒,我也兴奋得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新鞋,心里老美了!父母还给我们压岁钱,给一元或两元嘎嘎新的钱币,过年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就是我童年的年味。
-----
网友解答:
-----
童年的年味,至今记忆犹新。邻里长辈族人非常親切,从年初一到初三互动频繁,大人们放下一切,带着我们一起大玩三天。
我出生在46年,解放初期刚记事。祖辈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是对过年非常重视。
在那个物质短缺的年代,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准备汤圆面,初一都要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还在汤圆里放硬币,谁吃到象征着谁的运气好,要发财,吃水饺叫吃弯弯顺,象征着一年到头顺顺利利的。还有三十年晚蒸馒头,蒸年糕。三十年晚中午贴春联,晚上妈妈做花生糖,捏面糖,炒瓜子,向日葵,等等。准备初一親朋好友拜年发给大家享用。
到了初一,我们小孩子要去给族人的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给我们吃糖果和各种零食,还给我们压岁钱,那时候压岁钱就给一毛钱,我们就会开心的不得了。
那个时候特别喜欢过年,过年了才有好吃的,才有新衣服穿,有新鞋子穿。
童年的浓浓的年味和邻里親情,记忆犹新,至今难忘。
-----
网友解答:
-----
我是53年的,童年的年味真浓真香也真穷同时还真冷。留在记忆深处就是每年大年初一都是大雪封门,屋檐下挂的冰凌比我个子还长。开财门是一家之主的事,记得未开财门之前,全家人都要梳洗干净,穿上新衣新鞋,然后父亲向门神磕头,嘴里念念有词,也听不懂父亲说些什么。打开财门便是一阵鞭炮声,放过之后,我便开始找哑炮。记得有一年春节找到一个哑炮,我放在桌子上点燃,\"呯\"一声,把小张小脸炸的雀黑,同时也把父亲鼻子炸的通红。“你\"?父亲本想发火,大概想到是大年初一不便发火。换成笑脸说:″走,给土地菩萨敬香去\"。敬完香便是挨家挨户拜年,一个村庄拜下来,身上口袋里全是炒米糖,但也不知磕了多少头。现在过年磕头拜年风俗没有了,象征性地互祝新年好,虽然也互祝了许多吉祥如意,新的一年步步登高,但却少了童年那般土生土香味。
------------------
推荐阅读:
重庆养老金上涨,“企退事退”同步上涨,谁占了便宜,谁吃了亏?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