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中,半遮面茶坊中的冰块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制作的?
《梦华录》中,半遮面茶坊中的冰块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制作的?
-----
网友解答:
-----
热播的《梦华录》中,北宋东京城,到了盛夏,热浪滚滚,需要大量的冰块来散热解暑。而这冰块是怎么制作的,又是怎么保存的,谁来负责管理、销售这冰块呢?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用冰块降温解暑,甚至用来保鲜食物。《周礼》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意思就是说,朝廷委派凌人专门负责冰块采集、保存、使用管理,每年到了寒冬十二月,就派人将冰块取下来,保存到冰窖中,到了夏天取出来给朝廷使用。
不过,即便是冰窖保存,能留存的冰块也就是十之二三,冰块十分珍贵稀少,所以朝廷才委派官员专门管理,专供宫廷所用。史书有云:“分冰以授大夫”,官至大夫,才有分冰的资格。大臣权贵、皇亲国戚也就是皇帝开恩,偶尔恩赐几块。
楚国诗人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道:“挫糟冻饮,酹清凉些。”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冰镇饮品,夏天能喝上冰镇的糯米酒,这才是真正的权贵之家。
曹操在建铜雀台时,还建了个冰井台,《水经注·浊漳水》对此记载:“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为了藏冰之用,冰窖的规模可不是一般的大啊!
据《淮南万毕书》记载:“取沸汤置瓮中, 密以新缣, 沈 (井) 中三日成冰。”意思就是将烧开的沸水放置在瓮里,用布料密封好,沉到井中三天,瓮里的水就成冰了。但是,这个西汉时期的热水制冰技术难倒了众多科学家,至今仍是物理学上的难题。
唐朝末期,有工匠在生产火药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硝石溶于水后能结冰。经过多次试验和提纯,硝石制冰的技术得到官方认可,制冰技术有了质和量的突飞猛进。
到了宋朝,冰块得到大量使用,朝廷设置了冰井务,隶属于《梦华录》中顾千帆供职的皇城司,专门用来管理冰块的采集、保存、使用。所以,
赵盼儿的“半遮面”茶坊,因为冰块供应不足,客流量大为减少的时候,顾千帆才责问赵盼儿为什么不找他,毕竟他是皇城司的副使,自己老婆开办的茶坊向下属单位买点冰块总还是可以的。
由于硝石制冰技术的运用,宋朝的民间也有了冰块的交易,大多被具有权贵后台的商人垄断。
《梦华录》中的池蟠池衙内,就是东京城的官二代,被家族按了个贸易公司的总经理职位,垄断着东京城内十二行的货物交易,包括冰块的买卖。池衙内一声令下,东京城就没有商人敢卖冰块给“半遮面”茶坊了。
对于吃,国人向来是不缺智慧和创新的。有了冰块,除了降温解暑,自然就有了冷饮制作之用,冷饮生意大行其道。《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夜市......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药不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直至三更。”到了六月中下旬的杂市上,“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云、细料馉饳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通夕而罢。”
《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南宋杭州城茶坊中的凉水,有“甘豆汤、椰子酒、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脾饮、梅花酒、香薷饮、五苓大顺散、紫苏饮”。听听这夏至冷饮的名字,就忍不住垂涎欲滴,尝一口而快之。
《梦华录》中,“半遮面”茶坊中的冰沙冷饮,跟北宋东京、南宋杭州的凉水,有的一比啊!
自宋以后,冰块使用相对自由,很多北方人会在冬天采冰藏于冰窖中,到了夏天卖出去,还能有一笔额外的收入。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