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赵眘都出五服了,为什么宋高宗还选中了他做储君?
宋孝宗赵眘都出五服了,为什么宋高宗还选中了他做储君?
-----
网友解答:
-----
简单来说,有三个原因。
第一:宋高宗独子去世,又丧失了生育能力
宋徽宗是个文艺皇帝,文化水平很高,身体也非常好,不仅活得长,生的也非常多,他一生共有32子,其中有25位活到了成年。
当然,宋徽宗治国非常菜,北宋在他手上濒临灭亡,他匆匆忙忙禅让给儿子赵恒(宋钦宗),折腾了一两年,汴京城破,父子俩一起北狩了,只是连累了汴京城中的百姓女眷,中原黎民,实乃千古罪人。
宋徽宗的儿子大多居住在汴京,城破之日,他们也一并被掳走,只有一个赵构逃到了南方,赵构自然被拥立为帝,再造宋室江山,也即宋高宗。
眼看着
父母、兄弟、姐妹、妻女等全部被抓,宋高宗却没有立刻兴兵北伐,他先向同族挥起了屠刀。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宋朝宗室的人员是很庞大的,金人也做不到一网打尽,南渡的赵氏宗室不再少数,其中有些人就招兵买马,起兵勤王,只不过他们勤的是不是自己,宋高宗不确定,也想信任,直接发兵将他们一一翦除,巩固自己的皇位。
或许是这么做太缺德?宋高宗完全没能遗传父亲的生育能力,一生只有五女一子,五女全部被掳,独子早夭,之后宋高宗再无生育,不得不考虑从宗室中选择继子。
第二:宋高宗故意选择远支宗室
宋高宗时期,宋朝宗室人员可以分为三系,即宋太祖赵匡胤一系、宋太宗赵光义一系和魏王赵廷美一系,这三兄弟是宋朝第一代皇室,其中有两个当了皇帝,宋高宗本人就是宋太宗的子嗣。
按照一般情况,无子皇帝选养子都是选关系最近的,比如汉昭帝选侄子刘贺(被废属意外)、汉成帝选侄子汉哀帝,就是北宋,宋仁宗也是选的堂侄子,因为他没有侄子可选(宋仁宗兄弟均早亡)。
不过也是宋仁宗的遭遇,改变了宋高宗选择养子的条件。宋仁宗,一代仁君,结果子嗣全部夭折了,不得不说是一大憾事。
宋仁宗收养了堂侄赵宗实为子,也就是宋英宗,他是宋高宗的曾祖,这个曾祖结结实实给宋高宗上了一课,因为他继位后跟大臣们讨论生父濮王赵允让跟养父宋仁宗的称呼问题,即“濮议”。
按照宗法,宋英宗是以宋仁宗儿子身份继位的,拿了人家的皇位,自然就得叫声爹,吕诲、司马光等大臣主张称仁宗为皇考(考是对已去世父亲的称呼),称濮王为皇伯;但宋英宗是濮王生的,而且宋仁宗对生儿子一直抱有幻想,经常把宋英宗赶回家,所以韩琦、欧阳修等主张称濮王为皇考。
双方斗了十八个月,最终以宋英宗称濮王为皇考(追封为皇)结束,宋仁宗没儿子了。
宋高宗不想没儿子,所以他要找一个不能搞
“濮议”破事的养子,什么样的养子搞不起“濮议”?无非是支系远而且势力小的,如果他皇位传给这类养子,感恩涕零还来不及,怎么会想着尊崇生父,而从宗法上尊崇生父,支系太远,一尊就是好几代,等于废掉前面数代皇帝,这根本不可能实施。
确定下这两个标准,宋高宗往宗室一看,太祖系、太宗系和魏王系都是枝繁叶茂,人数很多,不过一个家族总有大宗小宗,继续往下分。
宋太祖只有两个儿子有后裔,就是燕王赵德昭系和秦王赵德芳系,最正宗的自然是燕王系,赵德昭比赵德芳大,也是赵光义重点关照对象,赵光义失踪久了,群臣还想拥立他为帝呢。
宋太宗有后裔的儿子就多了,最正宗的自然是当上皇帝的真宗系,可宋真宗有儿子没孙子,接下来上场的宋英宗是濮王之子,之后的皇帝都是濮王后裔,濮王系成了最正宗的帝系。
燕王系和濮王系势力都很大,尤其是濮王系,
有手握军权镇守地方的,有德高望重担任宗正的,宋高宗叔祖辈的就好几个,叔伯辈的更多,侄子辈的有上百个。燕王系也有很大政治影响力,因为
安定郡王跟
濮王是北宋唯二
允许世袭的宗王,宋高宗时期,也有很多他叔祖辈的人在世,子孙未必会比濮王系少。
宋高宗翻族谱翻得眼睛都快花了,终于给他找出来小宗当中的小宗,并从中选了两个侄子辈的,一个是
赵伯玖,一个是赵伯琮。
赵伯琮生父赵子偁,秦王系后裔,官宣教郎,从八品;赵伯玖生父赵子彦,官秉义郎,从八品,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他是哪一系,不过混到这个官职,显然不是什么大系。
选养子选到这份上,显然不是因为宋高宗顾虑到什么金主长得像宋太祖、太祖之后当有天下这些传言,主要是为了好控制,故意选的小宗。
第三:宋孝宗脱颖而出
宋高宗收了两个养子,但还没死心,他在向宋仁宗学习,宋仁宗一直到病重时还想努力生个儿子,他这才哪到哪啊,所以绍兴二年收了养子后,他一直拖着,期盼能生个儿子。
一直拖到绍兴二十几年,宋高宗终于死心了,开始考虑立太子,人选自然是两位养子之一。
究竟选谁呢?宋高宗想出个非常直接的办法,他给两位候选人
每人送去美女十名,过了一阵又把她们召回。
经过检查,发现给赵伯玖的那十个都已经不是处女,而给赵伯琮的那十个依旧都是完璧。
宋高宗由此选定赵伯琮为嗣,绍兴三十年(1160年)立为皇子,改名赵玮。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玮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眘,即日后的宋孝宗。宋孝宗继位后,提都没提生父的名号,一来是宋高宗一直活着,二来是确实难度太大。
总的来说,宋孝宗能够被选中是凭借宋高宗无子不育又担心死后无子,再加上宋孝宗定力够,出五服反而成了他入选的条件。
-----
网友解答:
-----
宋高宗选择储君的标准很简单:
不能是皇族大宗,家族不能太有势力
。这两条标准,宋孝宗都符合。并且宋孝宗还有孝心加持,让高宗对他刮目相看。因此,宋高宗最终也就选定了宋孝宗赵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至于赵构和赵昚是不是出了五服,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宋英宗还是宋仁宗的堂侄呢,还不是对仁宗这个养父没什么孝顺之心。
一、不能选择皇族大宗子弟
众所周知,宋高宗赵构之所以要选择养子继承皇位,是因为他的儿子赵旉夭折,而他自己又因为阳痿而生不出孩子。所以他只能选择在宗室当中挑选继承人。
不过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就是赵构继承皇位,没有走正常的皇位传承,他是被别人推举上位的
。
因为宋高宗原本没有继承权。宋徽宗把皇位传给了宋钦宗赵桓,按照法统,下一任继承人要从钦宗的儿子中选出,高宗自动降级成皇族小宗,失去了继承权。
但是由于在靖康之变中,
宋英宗的后裔
被金兵一网打尽,全部押到了北方做俘虏,近支皇族当中仅剩赵构一人,于是他也就如同走了狗屎运一般,变成了皇帝。
正是因为皇位来的不正常,所以高宗心里一直都有一个心结——
既然他被推举上位,那么其它的皇族成员也一样能
。
说到这里,要澄清一个错误印象。很多人以为赵构把皇位传给赵昚(太祖后裔),是因为宋太宗赵光义的后裔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人一锅端了,赵构别无选择,只能在太祖后裔当中选择继承人。
然而,这个印象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宋太宗有九个儿子,其中八个儿子都有后代。从宋太宗到宋钦宗,中间隔了一百四十多年,一共是六代人。试想一下,八个儿子都有后裔,这些后裔再经过五代人的繁衍,这个基数是多少?
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宋太宗后裔的基数,起码在四位数以上。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宋英宗的生父濮王赵允让有二十多个儿子。宋英宗的其它亲兄弟基本上都有一大堆儿子。这些人不见得都是在京城居住。靖康之变时,
宋英宗的直系后裔被一网打尽,但是跟英宗平辈兄弟的后裔子弟,很多都逃过了一劫
。
比如说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赵宗晟的后裔在靖康之变时就跑到了江南
。这些人里面,既有赵构的叔祖辈,也有他的平辈,封亲王和郡王爵的人就有十几个,其中以
齐安郡王赵士㒟
的势力最大。宋高宗能继位,其实就是仰仗了赵士㒟与孟太后(宋哲宗皇后)的支持,他才坐上了皇位。
试想,那么多的宗室子弟都跑到了江南,这些人都是携家带口的南迁,他们能拥立光杆司令赵构为帝,难道就不能拥立其它的宗室子弟为帝么?
每每想到这些,赵构心里就发慌。打压那些宗室子弟都还来不及呢,他怎么还敢在宋太宗的后裔当中选择继承人呢?
所以,皇族成员,赵构一概不选。他只敢在太祖的落魄后裔当中选择继承人。因为经过七代人的繁衍,宋太祖的这些落魄后裔,混的跟老百姓差不多。这些赵家人,对赵构没有任何威胁。
这里插一句,
其实宋太祖的后裔当中也有混的好的。比如安定郡王一脉,就是在北宋时期地位相当崇高的太祖后裔
。(北宋的宗室只有濮王和安定郡王允许世袭)
靖康之变时,当时的安定郡王叫赵令畤,他是燕王赵德昭(赵匡胤次子)的玄孙。赵构在选择继承人时,也直接跳过了安定郡王一脉。理由和他不选太宗后裔是一样,即皇族大宗,不好驾驭。
二、储君的家族势力不能太大
宋孝宗赵昚继位之前,北宋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改宗。由于宋仁宗无后,他只能选择养子继位。
这就导致继承皇位的宋英宗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而是宋仁宗堂哥赵允让的儿子
。(宋真宗这一脉也因此而绝嗣)
宋仁宗活着的时候,宋英宗很恭顺。但是仁宗驾崩后,英宗立马就原形毕露。他死活要追封自己的生父赵允让为“皇考”,坚持要给生父一个皇帝的名分。这一政治闹剧搞得满朝鸡飞狗跳,在历史上被称为“濮议”。
后来的明朝也闹出过这种闹剧,皇族小宗出身的嘉靖皇帝死活要把亲爹追封成皇帝,俨然一副孝子模样。而他对明孝宗和明武宗的遗孀却很是冷淡,丝毫看不出半点孝心。这种亲爹和养父的关系该怎么摆的问题,千年以来就是个难题。
为了避免自己死后被薄情寡义的养子搞政治清算,宋高宗便选择了身份卑微,家族势力不大的宋孝宗赵昚。
因为赵昚的生父赵子偁,官至宣教郎,只是从八品的文官
(秦王赵德芳后裔);
赵昚的竞争对手赵伯玖,生父赵子彦,官至秉义郎,区区从八品武官,甚至说不清是太祖哪一支的后裔;
这两个小孩子,不管哪一个当了皇帝,一定会对赵构感激涕零。因为没有赵构提拔,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家族成员也是王爷。而没有赵构的提拔,宋孝宗和他的竞争对手就只能在老家玩泥巴。
一个是回去当王爷,一个是回去玩泥巴。这区别可就大了。
所以,
赵昚要维护自己的皇帝地位,他就一定要誓死捍卫赵构的地位!因为赵构和他的利益已经绑在了一起
。
并且,赵构也试探过宋孝宗的孝心,是确确实实很真诚的一个人。
另外,宋高宗选择让宋孝宗继位,还有一个难言之隐。由于靖康之变的原因,北宋的很多皇族逐渐都掌握了兵权。比如上面提到的濮王系和安定郡王系,都是南宋朝廷的中流砥柱。赵构的统治需要他们的维持。
而赵构把赵昚接到宫中抚养时,赵构本人只有25岁
。他对自己的生育能力还有幻想,觉得日子还长着呢,再生个儿子,问题应该不大。如果找皇族大宗当储君,比如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子嗣当养子,日后如果自己生出了儿子,唯怕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搞不好,闹出兵变也是有可能的。
当年,宋真宗因为无子,便打算把四弟赵元份的儿子赵允让过继给自己当养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宋英宗生父)。
为此,真宗以绿车旄节的超高规格迎接赵允让到宫中抚养。结果皇子赵祯出生后(就是宋仁宗),真宗尴尬了。他有了亲儿子,哪里还需要干儿子?于是,他就以箫韶部乐的规格又把赵允让又送回了府邸。
这种突然中大奖,突然又发现买错了号码的遭遇,简直尴尬到了极点。
后来宋仁宗也无子,也需要寻找养子时,他首先就想到了自己的皇叔赵允让的儿子,最终挑中了宋英宗赵曙。
-----
网友解答:
-----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按道理说前面还排着八个了,怎么着也轮不到他做皇帝。
可是“靖康之变”,金人攻破了汴京城,将徽、钦二宗及一干皇室宗亲三千余人全部俘走了。
此时的康王赵构在去金营议和的路上,在行至磁州时,宗泽拦劝道:“金人议和是骗人的鬼把戏,如今把京城都包围了,你再去定是凶多吉少”。
赵构本身也不想去,因为此前去过一次,表现得非常刚正,金人认为他是冒充的,所以躲过一劫,这次再去什么结果他也知道,所以就听从了宗泽的建议。
但作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赵构也没有及时援助汴京,他本身不想主战,只想议和。
这会儿他发现就他成了漏网之鱼。宋朝的大任非他扛不可了。他也就没再客气,在应天府即位,成了南宋的开国皇帝。
有人说赵构是个胆小鬼,一直在向金人称臣,金人一动,吓的他就逃跑。但从结果来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至少议和稳定了南宋的混乱局面,让宋朝又延续了100多年。
那宋高宗为何在盛年要主动禅位?
为了顺应朝臣的意愿,将皇位让给太祖后裔子孙。宋朝有个有趣的现象,北宋除了太祖赵匡胤外,后面的皇帝全是太宗赵光义一系,而南宋恰好相反,除了宋高宗赵构是赵光义一系外,后面的皇帝全是太祖赵匡胤一系的。
其实早在绍兴13年,宋金和议后,金人就有送归宋朝皇室人员的意思。但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以及掩盖生母在金国嫁夫生子的丑闻,所以始终未作出回应。致使宋朝皇室的人惨死异乡。
这必然引起宋太宗后裔子孙的怨恨。所以他禅位一是可以留个好名声,二是可以阻止太宗一系的人出头。
再有就是他禅位与当时的抗金形势有关。当年,宋高宗为了促成议和,偏安一隅,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抗金英雄岳飞,致使亲者痛,仇者快,也造成了日后南宋对金战争的被动局面。
这让坚持议和的宋高宗脸上挂不住。想想金人出尔反尔,贪得无厌的做法,他肠子都悔青了。也想给岳飞昭雪,但毕竟放不下皇帝一言九鼎的架子。所以禅位给新皇,让新皇上去做好人吧。
宋孝宗上台后,很快就给岳飞平反了。但这时候宋高宗是太上皇,明眼人一看就是宋高宗的旨意,否则宋孝宗也不敢造次。
终于说到主题了。宋孝宗都已出五服了,宋高宗为何还要选他做储君?
宋高宗本来有一子五女,而五女都被俘,儿子三岁时就夭折了。此后因为种种原因,宋高宗再没生下儿子。也就是说他本身没有继承人。
那按照惯例,就要从族亲里选一个过继给宋高宗。肥水不流外人田,一般肯定都选离自己血缘比较近的人。宋高宗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选一个出五服的呢?
所谓“服”,指的是古代祭奠逝者时的丧服,而“五”则是指五种不同的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有人去世,亲戚们便会按照血缘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五服”成为衡量血缘关系的一个标准。
我们说赵昚“出了五服”,实际上说的是他与赵构之间亲属关系超过了五代。虽然同为赵姓,实际上关系已经很远了。
他是太祖七世孙,从辈分上来说是赵构的侄子,不差辈,理上说的通。
虽然赵构在诏书上说要“为天下计”,要“法仁宗”,意思就是要顺应天下,效仿仁宗。但这不是他的真实本意。
宋仁宗曾经生育了三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了,所以他不得不传位给养子赵曙,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但是宋英宗一上位就翻脸不认“爹”了,他的亲生父亲乃是濮安懿王赵允让而不是宋仁宗赵祯。
所以就要把父亲追封为皇帝,但是大臣们都不愿意,这件事一直闹腾了十八个月之久,赵允让最终成了“皇考”,“考”为已逝的父亲,“皇考”就是追封他为先皇。而赵允让的后人也先后被封赏或者重用。
宋高宗当然不想这样的事情再发生。自己直系的基本全部被俘走了,虽然太宗一系还有人在,但与他们已经有隔阂了。所幸就找一个远属的传位给他,他自然会感恩戴德,不可能再闹出不认爹的事儿来。
因为已经出五服,在想整个“皇考”,那关系捋起来都费劲,而且还要推翻前朝几代皇帝,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新皇帝上位也就不会再整这幺蛾子。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选择了宋孝宗。而且宋孝宗确实是个明君。
-----
网友解答:
-----
提问者说到,宋孝宗赵昚与宋高宗赵构的关系已经出了五服,血缘已经相当非常疏远了。的确,他们共同的祖先是宋宣祖赵弘殷;从第一代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兄弟开始,两支就“分家”了,早已出了人们常说的五服!那么,为什么宋高宗要选择他作为储君呢?不应该选择血缘更近的所谓近支吗?您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宋高宗要的就是这个“早已出了五服、血缘非常疏远”!
在宋高宗彼时唯一的儿子早殇之后,无论愿意不愿意,皇储问题都已经成了宋高宗不得不面对的事情。选择过继谁当“儿子”、让谁来当这个储君也成了让宋高宗非常头疼的问题。按照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皇位传承规则,儿子没有了,侄子是第一选择;没有亲侄子,堂侄是第一选择。宋高宗的祖上——宋英宗赵曙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宋仁宗赵祯的亲儿子全部夭折,与此同时宋真宗赵恒也只有宋仁宗一个儿子成功存活,宋仁宗连亲侄子都没有。最终,宋仁宗选择了自己的堂侄、叔叔商恭靖王赵元份的孙子赵宗实,即后来的宋英宗赵曙。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宋高宗应该从兄弟的儿子中选择继承人,而不是血缘非常疏远的太祖系。但靖康汴京城破之时,在汴京的宗室几乎尽数被金人俘虏,宋高宗是侥幸得以逃脱,这条路显然是行不通的。
不过,虽然大宗人丁凋零,但彼时的宋高宗也并不是一点选择都没有。其祖上宋英宗本家商王系、濮王(宋英宗的亲生父亲赵允让)系还是人丁兴旺的。而且,濮王系的齐安郡王(后晋封循王)赵士㒟还是拥立宋高宗另起炉灶即位的功臣之一。宋高宗即位后,赵士㒟加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实力不可小觑。如果宋高宗要选择濮王系,显然不太方便跳过赵士㒟系而选择他人。可如果选择赵士㒟系的子弟,无异于是在给本已位极人臣的赵士㒟加码,会不会激发出赵士㒟、甚至整个濮王系的野心,倒逼自己这个皇帝、威胁皇权,宋高宗心中根本没底!毕竟宋高宗并不是“合法”即位,他虽然是皇子,可正统却是宋钦宗赵桓一脉。宋高宗本质上和后来南明的那些所谓皇帝并没有太大区别。理论上,宋高宗可以当皇帝,太宗系都可以,不是吗?而且,选择一个拥有如此雄厚的背景的储君,将来这位储君恐怕也不是宋高宗轻易所能控制的,倒不如不选。
在权衡利弊之后,宋高宗把目光转向了太祖系。因为“兄终弟及”的缘故,太祖系在宋太宗之后逐渐衰落,不少太祖系宗室甚至已经沦为了几乎与平民无异的境地。这些人缺乏背景、便于控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一切都是宋高宗给的,除非是白眼狼,否则肯定会对宋高宗感恩戴德!除此之外,选择太祖系,朝臣、尤其是太宗系的宗室没有反驳的正当理由。皇位本就应该是太祖系的,不是吗?就这样,宋高宗最终确定了太祖系作为选择对象。
那么,到底选谁呢?如果按常理,太祖系的世袭安定郡王是首选,因为他是太祖系大宗的象征。可问题是,到宋高宗时,安定郡王爵位转来转去又回到了宋太祖事实嫡长子燕懿王赵德昭一脉。嫡长房,地位太特殊、也太扎眼!基于濮王系同样的理由,宋高宗第一个便否定了安定王系。最终,宋高宗选择了宋太祖庶出之子岐康惠王赵德芳一支庶出又庶出……的后代,即后来的宋孝宗赵昚。因为缺乏背景,宋孝宗直到即位之后,也依然没能跳出改任太上皇的宋高宗的手心;因为家道中落之后一步登天,宋孝宗对宋高宗更是感激涕零、极尽孝道,一直如亲生父亲一般对待宋高宗。
就这样,宋高宗通过将皇位转向太祖系不仅稳固了自身地位,而且牢牢握住了权柄,即便禅位之后也保持着对朝局的绝对控制力。而且,还捞来了一个好名声!其实,宋高宗根本就不是为了太祖系,他为的就是自己,为的就是手中的权力!并没有那么高尚……
-----
网友解答:
-----
谈及赵构的一生,既幸运,又悲剧。幸运的是,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难中,金兵攻破汴梁城,将北宋皇族一锅端,包括徽钦二帝,以及众位皇子王爷在内的三千大宋宗室全部成了金国的阶下囚。
而赵构因为身不在汴京,则逃过一劫,成为了大宋宗室仅剩的直系血脉。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乎,本无继承资格的赵构在众臣推举下坐上了皇位,是为宋高宗。
靖康之难对于赵宋王朝来说是耻辱的,但是对于他赵构来说,绝对算是幸运的,毕竟没有这场剧变,他当不了皇帝。
不过话说回来,福兮祸所依,赵构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却也迎来了自己的厄运。
建炎三年,逃了大半年的赵构好不容易在扬州安顿下来,随即招来宫女,准备过过安稳日子。谁知金国名将完颜宗翰一心要拿他,兵锋直指扬州,于是乎正在赵构酣战之时,宫外突然传来声音:“金兵渡江了”
赵构连忙提上裤子,在少数随从的护卫下,逃出了扬州城,最终于瓜洲渡江逃过一劫。然而,令赵构始料未及的是,这次突如其来的惊吓,却让他失去了生育能力。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不仅仅是个人享受的问题,更事关国本。毕竟无法生育就代表无后,即无人继承皇位。
当然了,赵构原本是有儿子的,名为赵旉,曾在苗刘兵变时被推举为皇帝,后来赵构戡平叛乱,复位成功,赵旉又从皇帝变成了皇太子。原本,作为赵构唯一的儿子,赵旉自然也是唯一的继承人。但是,命运弄人,赵旉连建炎南渡时那么奔波都熬过来了,却在安顿后的临安府倒下了。年不满3岁,便因病去世。自此,赵构彻底绝后,但大宋家业需要传承,赵构只能从宗室子弟中去选。
然而,赵构并没有按照传统,选择最为近亲的兄弟子侄,而是选了一个相隔甚远的赵昚,当时还叫赵伯琮。赵昚虽然也姓赵,但是和赵构的血缘关系并不亲密,因为他乃是宋太祖的七世孙,属于太祖一脉,而赵构则是宋太宗一脉,早就出五服了。
从亲疏关系的角度来看,赵构怎么也应该是在太宗一脉里面找继承人啊。
虽然在靖康之变中,太宗一脉大都遭难,沦为金国俘虏,但是也没有全灭。比如
宋英宗一系的本家濮王系,大都逃过一劫,而他们之中随便一个姓赵的,都要比赵昚的关系来得近。
比如赵仲湜,乃是赵构的叔祖辈,曾经赵构登基,他在背后多有助力。而赵仲湜之子赵士从,作为赵构的叔叔辈,更是南宋初年的朝堂重臣,也是宗室的代表人物。此外,还有同属濮王系的齐安郡王赵士㒟,曾在苗刘兵变时及时通知张浚勤王,救了赵构一命,由此深得赵构信任,家族势力很强。岳飞案时,齐安郡王曾上书“臣以百口保飞无他”,可见其家族繁衍之广。
由此可见,赵构虽然没有了直系的兄弟子侄,但在五服之内找几个皇子来继承皇位,绝对是没问题的。所以,太宗一脉无人,并不能成为赵构选择太祖一脉的理由。
至于孟太后托梦,使赵构有感于“太祖后当有天下”,可怜太祖子孙的不公待遇,最终选择还位于太祖一脉,那就更不靠谱了。赵构哪有这么高尚?他可是手握勤王大军,却能眼睁睁的看着汴京沦陷,看着自己父兄被俘的狠人啊。
事实上,赵构之所以选择远亲赵昚,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
建炎南渡之后,赵构这个皇位坐得其实并不安稳,因为自己无后的缘故,导致太子之位空悬。而太子在古代是为国本,连皇子都没有的宋高宗,根本无法安定民心,抚慰朝臣。
所以,寻找继承人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当时的宗室子弟们,大都是身在外地发展,或是分封,或是募兵勤王,从而逃过一劫,他们要么有钱,要么有兵,所以其势力比较深厚。
尤其是像濮王系这种保全比较完整的旁支,声望高,实力强。赵构在借助其力量的同时,也需要多加提防。所以,选继承人这方面肯定是要优先排除的。
如果太子出自他们家,首先他们的实力名望肯定大大增强,甚至于影响到赵构的统治。
其次,万一太子登基之后,又搞出来一个“濮议”事件,那么他赵构可能连宗庙都进不了。
话说当初宋仁宗因为无后,便将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曙过继到名下,是为宋英宗。没想到宋英宗登基之后,竟然将生父赵允让尊为皇考,抢了宋仁宗先皇的位置。只不过由于宋英宗过早驾崩,来不及给生父上谥号,所以这件事儿才算了。
但是,有这个前车之鉴,赵构不由得担心,要是继子上位之后,又来搞这么一出,拿自己不是亏大了。所以,必须要选一个搞不出这些幺蛾子来的继承人。
但是濮王这些人的身份资历摆在那里,如果没有确切理由,也不好直接就把人家资格取消了。于是,赵构就扯出了还位于太祖一脉这样的理由,直接将威胁性比较大的太宗一脉各旁支给取消参赛资格了。
而在太祖一脉中选,那可就没有太多顾虑了。因为经过这么多年传承后,远离皇位的太祖一脉早就没什么底蕴了。就算他当了继承人,其背后的家族也没有实力来影响自己的统治。而且由于他们生父的身份地位较低,也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其在自己驾崩后,把自己生父搬出来抢位置。
比如赵昚生父赵子偁,仅仅只是一个八品官儿,连朝见皇帝的资格都没有,他拿什么去和赵构争?
所以,总结来讲,赵构之所以选择太祖一脉,完全就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当然,赵构也没选错,赵昚登基之后,也就是宋孝宗,确实是个好皇帝,被誉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亲自为岳飞平反,更增了几分好感。
-----
网友解答:
-----
太祖系逆袭不是因为太宗系都被抓完了,恰恰相反,是因为南渡的太宗系人太多势力太大了,我要说的不是名相赵汝愚,而是齐安郡王,曾以“阖门百口”保岳飞不反。
赵构何许人?父母妻妾女儿都可以不管不顾之人,怎么可能因为所谓托梦就决定传位方向?他就一个儿子,还死了,自己也失去X能力,但他毕竟年轻,心存幻想。如果立了太宗系的太子,太子的本生亲戚一大堆,将来要是奇迹发生自己有儿子了就请神容易送神难了。太祖系就没这麻烦,最后进决赛的都是混得不好的,孝宗父亲一个八品小官,不怕类似宋英宗欲尊本生父为帝的“濮议”重演。这样选中孝宗,一举改变其人生让其一步登天,也不怕他不感恩戴德不知恩图报。而且,以祖先托梦名义明确了传位方向在太祖子孙,一定意义上也不怕金人拿徽钦子孙挑战正统了。
-----
网友解答:
-----
宋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赵家伯字辈乃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大家知道,北宋皇帝除了赵匡胤本人,都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而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则是赵光义的六世孙,他和赵昚的关系也就只能在“玉牒”上体现了。而赵构之所以传位给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侄子,主要是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赵构本人无子
赵构在“靖康之变”前生育了五个女儿,她们大部分都非常不幸,后来,赵构又生育了一个儿子,就是元懿太子赵旉(他曾经在“苗刘兵变”中当了一个月左右的皇帝),但是赵旉年仅两岁的时候就受惊身亡了,赵构又因为受惊而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这也就决定了赵构只能找养子。
第二
、大臣们的意见
在赵旉夭折、赵构无子的情况下,很多大臣都希望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能早早地确立好皇储(岳飞就曾因为建言立太子之事而被赵构训斥),一开始这个事摆不上台面,大家都知道确立皇储就是在戳赵构的痛点啊。但是后来大家都着急了,同枢密院事李回开始上书:“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李回的意思很明确——太祖以天下为公,让位给太宗,是陛下的好榜样!后来又有多位大臣上书,他们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应该传位给太祖后裔的观点——一、传位给太祖后代,那是尧舜之事,可以流芳百世;二、大宋之所以出现“靖康之变”,还不是因为太祖爷在上天不保佑咱了,不保佑大宋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吧。
所以,赵构下诏书说:“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他决定在太祖七世孙伯字辈中挑选养子——伯字辈论起来是赵构的侄子,不差辈。
第三、效法仁宗?
赵构虽然在诏书中说自己要“为天下计”,要“法仁宗”,但这是违心的——他最清楚仁宗时期的“濮议事件”惹了多大的麻烦了。宋仁宗曾经生育了三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了(十三个女儿也有八位夭折),所以他不得不传位给养子赵曙,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但是宋英宗一上位就翻脸不认“爹”了,他的亲生父亲乃是濮安懿王赵允让而不是宋仁宗赵祯啊,所以就要把父亲追封为皇帝,但是大臣们都不愿意,这件事一直闹腾了十八个月之久,赵允让最终成了“皇考”,而赵允让的后人也先后被封赏或者重用。
赵构当然不愿意让“濮议事件”再次发生,所以他就找了个最简单的方法——此时自己的直系亲属已经全都被俘北上,太宗后裔虽然有很多见在南宋,但是与他们的关系实在也谈不上亲密了,不如干脆找个远属传位给他,他感激不尽呢还再想追封个皇考吗?
综合这三面考虑,赵构最终传位给了赵昚。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这是赵构做出的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
网友解答:
-----
也许是国难中惊惧所致,也许是赵构无心男女之事,“靖康之变”前,他还生有四个女儿,唯一的儿子赵旉,也是在靖康之变那一年四月所生。
然而,赵构当皇帝后,却再没有生出孩子来。而这唯一的儿子,还在苗刘兵变后被吓死。
这一下,赵构没了亲生的后人,这里插一句闲话,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形势下,子嗣不丰,简直是亡国之兆,西汉、东汉都是如此。
但南宋时节,国家虽破,还是要有一个继承人啊。怎么办?太宗一系里面是没有人可选了——都去“北狩”了。
还好,宋太祖赵匡胤一系还有子孙在南京。
于是赵构选了两个太祖系子孙进宫养育(话说太祖子孙远不止他们两个,为何单单选中他俩?也许是中彩了吧)。这两个孩子,一个是赵昚,一个是赵璩,都是赵匡胤的七世孙,辈份上正好是赵构的子侄。
而赵昚的六世祖,正是大家常常在影视剧中所见的“八贤王”赵德芳。
本来赵构开始是没有定赵昚为太子的,他选了两个人进宫,就是要观察比较一下的。
传说中赵昚与赵璩一瘦一胖,而赵构本人,不知是战乱经多了,见多了面黄肌瘦的人还是怎地,对瘦小孩不是很感兴趣,他起初是中意胖小孩赵璩的。
但赵昚人虽然瘦,气度却沉稳,高宗在和他们俩人讲话时,一只猫闯了进来,他视而不见,专心致志地听高宗讲话,而胖小孩赵璩却不由自主地被猫干扰了。这让赵构心下有了比较,觉得赵昚的瘦也不那么招人厌了。
于是,赵昚被留在了宫中,但也没有立即被立为皇太子。也许是赵构还在犹疑,兴许自己哪天就生了儿子呢?况且母后韦后也跟他一样,喜欢胖乎乎的赵璩(这母子俩怕是饿坏了,对瘦过敏),时常在儿子面前吹吹风,想让赵璩来当太子。
赵构最后实在没法子了,自己还是没有生出儿子来,江山虽破,没有人掌舵,人心不稳。他决定采用一个奇葩的法子再来试验一下这两个孩子——给他俩各自送去十个美丽的处子。
这个法子可能有他自己的潜意识在内:我没有生育了,女人方面不行,看你俩咋样。
从客观需求上讲,应该是生理需求旺盛的人获胜才是,毕竟此时子嗣不多对不?但赵构可能因为自己不行,反而对积极破处的赵璩不喜欢,立了坐怀不乱的赵昚为太子。
就这样,赵昚在赵构没有亲生子的情况下,凭自己的沉稳与不近美色得到了赵构的赏识,被立为太子。赵昚即位后,挺有作为的,而且,其子女都由皇后所出,不是生理不行,而是操守好呀。
自此,宋朝的君主位置又到了赵匡胤的后人手里,不知赵光义泉下有知,是何感叹。
-----
网友解答:
-----
宋孝宗赵眘,原名赵伯琮,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为什么宋高宗赵构选中他为储君,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高宗没子嗣,只能去选,二是赵昚命好,他被选中了。
高宗赵构本来能生的,还曾有过一个儿子叫赵旉,但早夭了,金人南下时赵构东躲西藏受了惊吓,再未留下龙种,所以皇太子的人选,只能去宗室里挑,看中了养在宫里,将来承继大统,刚好宋朝就有这个传统。
图为南宋高宗赵构画像。
当年宋仁宗有几个儿子,皆夭折,就把4岁的堂侄赵曙过继为养子,交给曹皇后抚养当个备胎,中间仁宗又生了儿子,就赶紧把赵曙打发回了原籍,但儿子也死了,仁宗厚着脸皮把赵曙接回来,最后赵曙继承皇位。
也是从仁宗起,宫里建起了资善堂,专门选些宗室的好苗子进宫读书,一边是给皇子当个伴读,一边是万一断了龙根可从资善堂里挑,这个资善堂南宋也有,赵构那会儿也兴办了。
当年赵构派人选太祖七代后裔时,宋孝宗的父亲仅为嘉兴县丞,图为宋孝宗赵昚画像。
赵构老爹儿子多,如果赵构有侄儿在世,说不定就不会在出五服的远支里选了,可惜当时的近亲皇族都跟着宋徽宗掳到金国,全给一锅端了,除了赵构一个独种,等于说基本没人了,所以当赵构要选养子时,只能从旁支里选。
远支啥意思,当年是太祖赵匡胤打的天下,但没传位给儿子,被弟弟赵光义捷足先登,往后直到赵构,都是赵光义这一支的,而赵匡胤后人从孙子开始,基本被皇帝们给遗弃了,不是小官就是有名无实的虚职,死了才给个名份。
宋孝宗赵昚的笔记。
结果赵光义这一支因金人打来被一网打尽,赵构找接班人只能摸索着到远支赵匡胤后人里找,另外宋军被金人打得屁滚尿流,百姓一边激愤一边怀念当年的太祖赵匡胤,所以找赵匡胤后人的呼声很高,再者赵构也说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后代四处飘零,朕不振兴如何告慰祖宗在天之灵。
于是赵构下令知南外宗正事令在民间物色太祖太宗的后人,以辈份计算应该从“伯”字排行的七世孙中挑选,官员们在5000多人中海选了10个孩子,再从10个孩子里选了2个送个宫里,一个是赵伯琮,另一个是赵伯玖。
孝宗死后葬在宋六陵之一的永阜陵,图为宋六陵遗址的皇堂石,作村里修路用。
官员们在孩子堆里怎么选呢,无外呼长得怎么样,有没有灵性,读段文章,说话吃饭走路等,全凭感觉,幸运降临谁就是谁,带给高宗的两孩子都养在了宫里,开始高宗觉得赵伯琮瘦小不太行,赵伯玖胖胖的好养活,两人都在资善堂读书,但日子久了赵伯玖的劣迹显现,最后高宗倾向于赵伯琮,改名赵眘,建国公、建王、皇太子,最后登顶皇位,是为宋孝宗。
-----
网友解答:
-----
宋孝宗,先名伯琮,后改名眘,字元永,又字元眘。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是太祖四子、秦王赵德芳的血脉。
宋高宗赵构,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赵构是高祖亲弟宋太宗赵光义一脉,按理说,他和赵眘应该是未出五服的血亲。
当初,宋太祖赵匡胤“烛影斧声” 不明不白的死去。其弟赵光义越过太祖长子赵德昭,继承了皇位,是为宋太宗。此后北宋的七代帝王,都是赵光义的骨血。
靖康二年(1127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军攻破了汴京城。四月一日,金军在大肆掳掠一番后开始分批撤离北返 。已禅位的“太上皇”赵佶,宋钦宗赵桓,两帝皇后,亲王、太子、驸马、公主、宗室贵戚、嫔妃、宫娥彩女以及孙傅、何栗、张叔夜、秦桧等大臣均被裹挟而去。经此浩劫,宋太宗的三千后裔基本被金人“一锅烩”了。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因事发时不在汴京,侥幸逃过一劫,成为宋太宗后裔中硕果仅存者。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后来(1127年5月1日),赵构在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改元建炎,从这一天起,历史进入了南宋时期。
面对咄咄逼人、数次大举南下的金军,赵构惊慌失措,“泥马渡江”来到江南。金军继续南侵,对赵构君臣紧追不舍。在金军的衔枚追击下,他狼奔豕突,四处逃亡,好不容易于建炎三年(1129)在杭州暂时安顿了下来。
建炎三年秋,高宗赵构的独子因意外突然夭折,使其悲恸难抑。高宗在长期的逃亡途中,因饱受惊吓,患了不育之症,太子死后,他再无子嗣,乃至后继无人。
大臣范宗尹认为太子乃国本,不可或缺,于是首先上书奏请高宗早立太子,以安天下。
高宗有些尴尬。只好对他说:“太祖皇帝以其神明英武平定天下,可是子孙却未享其成,以至零落,其情堪悯。我如果不能效法仁宗皇帝,怎慰太祖在天之灵《宋史·高宗本纪》”!
高宗这番话,指的是宋仁宗赵祯将皇位传给养子英宗赵曙之事。
绍兴三年(1132年),高宗赵构派主管赵宋宗室事务的大臣赵令畴在赵氏皇族“伯”字辈中访求贤者,以为太子。
彼时,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中属“伯”字辈的已经多达1645人。赵令畴从这些人中挑选出7岁以下的幼童10人。又几经遴选,到最后送给宋高宗定夺时,只剩两个孩子。这两童一肥一瘦,瘦的就是赵眘。高宗粗粗一看,胖子方头大耳,有帝王相,瘦子尖嘴巴腮,恐非有福之人 ,就决定裁瘦留胖,他赏赐给赵眘三百两纹银,准备将他遣回原地。赵眘捧银谢恩,正准备出门回家,赵构突然说没看仔细,再让二人并立一旁,他则仔细打量、反复端详起来。忽然一只猫从旁经过,赵眘仍肃立不动,那胖儿却飞起一脚向猫儿踢去,宋高宗皱眉道:“那猫儿偶过此地,又没招你惹你,你踢它作甚?如此轻狂浮躁,怎担得起江山社稷” ?于是下决心留瘦去胖。就这样,“小麻杆”赵眘便幸运地以储君候选人的身份被留在了宫里。
史载,赵眘原名赵伯琮,生于秀州(今浙江嘉兴)。传说伯琮的生母张氏某夜梦到一神人牵着一只羊送给他,不久即有身孕,所以后来她给伯琮取乳名叫羊儿。
赵眘入宫时,年仅6岁,还需要人照顾,高宗牵着他进入后宫,去拜见潘贤妃、张婕妤、吴才人。恰巧三人正坐在一起闲聊,看见赵眘,潘贤妃刚经历丧子之痛(高宗唯一的儿子赵元懿是她所生),不禁触动了心中的隐痛,她扭头看着别处,面色凄惨,郁郁不乐。张婕妤则满脸堆笑,向赵眘招手呼唤,赵眘很乖巧地扑入了张婕妤的怀中撒起娇来,高宗见两人有缘,大喜,就命张婕妤负责养育赵眘。吴才人膝下凄凉,也想领养一个孩子。高宗又命人找来一个叫伯玖的宗室子弟,交给吴才人抚养。
为了培养赵眘,宋高宗采纳大臣赵鼎的建议,将行宫新建的书院改名资善堂,让候选太子在里面读书学习,还派年高德劭、学富五车的大臣轮流做候选太子的师傅。
赵眘天资聪颖,博闻强记,融会贯通,异于常儿,颇受高宗宠爱。
绍兴十二年(1142)赵眘被高宗封为安郡王。随着年龄的增长,赵眘渐渐明白事理,有时也难免对政局发表一些意见和看法,不知为何触犯了奸相秦桧,且引发了他的不满。
绍兴二十四年(1154),衢州府(今浙江衢州)发生了强盗抢劫事件,秦桧没有请示高宗,便擅作决定派殿前司将领率军前往缉拿盗寇,赵眘得知此事后,立即告诉了高宗,高宗大吃一惊。
彼时,由吴才人抚养的赵伯玖也被晋封为恩平郡王,两人都是宋太祖之后,才能也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到底立谁为世子呢?宋高宗举棋不定,踌躇不决,只得一拖再拖。秦桧见状,极力中伤赵伯琮(赵眘),大力推荐赵伯玖,吴皇后也赞成立伯玖为太子。
高宗想了一个法子,欲试二人德行的优劣,便各赐美貌宫女10人予二人。伯琮(赵眘)的师傅史浩窥出了高宗的用意,便提醒弟子道:“皇上想考验你,一定要谨慎从事,切不可造次”。赵眘心下明白,点头称是。几天后,高宗果然将20位美女召回,经一一检验后发现,赐给赵眘(伯琮)的那10位宫娥都没被“盘”过,仍是处女之身,而赐给伯玖的那10位美人都被“盘”坏了, 没一个是黄花闺女 。高宗虽没有声张,但内心已经知道谁优谁劣,谁才是世子的唯一人选。
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宋高宗正式宣布立伯琮(赵眘)为皇子,并赐名玮,晋爵建王,同时诏告天下。三月,又下旨称伯玖为皇侄,赵眘作为唯一皇位继承人,总算是确定了。 绍兴三十二年(1162 )五月,赵眘被正式立为太子,几日后高宗禅位,由赵眘即位称帝,是为宋孝宗。阴差阳错间,宋朝的帝位,又被太宗赵光义一支亲手还给了太祖赵匡胤的直系后裔。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
网友解答:
-----
宋孝宗是赵匡胤的子孙,宋高宗是宋太宗也就是赵匡胤的弟弟的子孙,所以你这个说法是对的,宋孝宗确实已经出了五服,甚至来讲二者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当时呢,宋太宗的子孙是宋朝皇帝,而赵匡胤的子孙日子过得相当惨,虽然都是同宗同脉,但是由于宋太宗的刻意压制,所以赵匡胤的子孙,实际上过得日子并不太好,宋高宗赵构在选自己的义子的时候,曾经就有人向宋高宗赵构禀报说,赵匡胤的子孙过的实在是日子太差了,您就给他们一点好的待遇吧,反正你现在也没有什么亲人。
最后那句话才是最重要的一句话,由于北宋的首都汴京被金人给占据了,宋徽宗向宋钦宗提出来的,将一部分的。皇室成员转移到江南地区的构想被宋钦宗一个人给否定了,所以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就导致金人直接把宋氏皇族全部包的饺子。
只有宋高宗赵构自己一个人在外面犒军,所以没有被抓,在听到消息以后,头也不回,直接朝江南跑,在江南建立起了自己偏于一方的朝廷,结果这个时候竟然再次南下,金兀术率领军队渡过长江,追杀宋高宗赵构。
由于金人来得实在太过于突然,宋高宗赵构逃跑得过于匆忙,自己的儿子死在了乱军之中,而且自己也因为上马的时候跨度拉得太大,不孕不育了!
这就是一个很奇葩的问题了,当朝皇帝还在,但是第一个没有兄弟,第二个没有自己的叔叔一辈的人,第三个没有自己的后代,(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个皇帝的位置究竟该由谁来继承呢?宋高宗赵构觉得既然大家都是同宗同脉,那我何不如把这个皇位直接让给赵匡胤的子孙,这也算得上是我重新地物归原主,在历史上面可以留下一段美琳。
所以就开始针对所有赵匡胤的子孙进行海选,选出来一个胖子,一个瘦子,大家一开始都觉得这个胖子长得更加圆润一点儿,我富贵像,所以就都把票投给了这个胖子,瘦子落选了,但是得也得给他一笔补偿,但是这个瘦小的孩子搬不动这些金银财宝,所以他向旁边的人请求能不能帮助他搬运这些财宝。在搬运的途中,宋高宗赵构被这个孩子礼貌给打动,所以他觉得你们俩再留下来吧,竞争竞争!
最终经过层层筛选以后,这个瘦小的孩子登上了皇位,也就是宋孝宗。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