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勤理内政偏安一隅,三国会变成什么局面?
如若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勤理内政偏安一隅,三国会变成什么局面?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就好像让希特勒安心地呆在被英法苏夹击的一亩三分地,乖乖的做一个德国总理一样。德国如果想要强大,不被周边强国挤压而死,就必须主动出击,开动战争机器,搅得欧洲天翻地覆,才有复兴的希望。
蜀国面临的情况也差不多。
在三国中,蜀国的国土面积最小,人口又最少,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选择偏安一隅,终归会被周边的魏国和吴国吞并,所以,为了蜀国的生存计,即使再难,也要出击!
在“静Yes”看来,诸葛亮的北伐,有如下好处:
1、化被动为主动,争取天下归心
当时的情况是三国鼎立,刘备征讨吴国失败,荆州彻底失去,蜀国只有一个益州的地盘,而全国13州,魏国有9,吴国有3,虽然蜀国占据了云贵地区,但这里终归是没有完全开发的苗裔地区,诸葛亮征讨孟获也只是得到了他们不在背后捣乱的承诺,并不能算作蜀国的实际领土。
这样的情况下,蜀国就非常危险,一方面,北方曹魏取代汉朝已经成为定局,如果蜀国不有所表示,那么从刘备建立起来的所谓“汉朝正统”理论就会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湮没,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在法理上蜀国就站不住脚,到时候魏国号召天下志士来讨伐,蜀国只能负隅顽抗。
而一旦诸葛亮主动出击,就成了汉朝以巴蜀为根据地,试图恢复汉朝疆域的努力,这对于天下人而言就会更有正义性。特别是对于魏国人而言更能吸引人心。
2、转移内部矛盾
刘备集作为外来集团,和本土的贵族势力始终存在冲突,这种冲突如果不加以化解,势必造成蜀国不战先乱。所以诸葛亮需要找到一个方法,释放这种内部压力。
战争是个很好的方法。
此时,蜀国内部疲敝,人心不齐,而一旦开动战争机器,那么就可以以战争的名义清除内部的不同意见的势力,达到统一内部的势力。
在蜀国的北伐中,军队实力得到提升,可以有力震慑其他的反抗势力,这对于稳定蜀国意义重大。
但是结果就是造成蜀国国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3、疲敝魏国,优化外部环境
只要诸葛亮一直打下去,那么魏国就始终不得安宁。
因为诸葛亮拖住了魏国,导致魏国不能全面防守吴国,而吴国又是可以挑战魏国的力量,所以在西线,司马懿是不敢大胆出击的。
因为司马懿不敢出击,所以就只能一直和诸葛亮耗着,这导致司马懿拥兵自重,对魏国的皇位产生严重威胁。进而导致魏国内乱,给蜀国更多的喘息之机。
实际上,最后司马懿真的就架空了魏国,导致魏国内部动乱,最后被司马家族取代。
而诸葛亮拖住魏国,也为吴国对阵魏国创造了条件,表明蜀国并无威胁吴国之意,也可以强化吴蜀联盟。
所以综上,诸葛亮必须北伐,如果停下,国内矛盾丛生,外部威胁加重,蜀国会灭亡得更迅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
网友解答:
-----
我认为诸葛亮北伐并非真要扩疆而是守边,也就是说是以攻为首的战略方针。因此我认为诸葛亮想不北伐,曹魏也会西征。被动埃打不如先出手打人,变被动为主动,诸葛亮的北伐是正确的做法。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诸葛亮北伐的时机选择得特别精准,
若不是他坚持北伐,蜀汉必定提前灭亡!
很多人都质疑诸葛亮的北伐,认为诸葛亮北伐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战果,若他不坚持北伐,蜀汉实力必将更加强大,不一定会那么快灭亡!对于这种看法,本文只能说太肤浅了!
很多人都觉得蜀汉实力太弱,
应该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等待机会
,包括当时的曹魏和东吴,其实也是这样看问题的,他们认为蜀汉经过夷陵之战后,实力已经变得非常弱了,对大家都没啥威胁了,不可能再对外发动战争,所以他们都认为不用再管蜀汉了,可以任由蜀汉自生自灭!但最后的事实,却给了曹魏和东吴一记响亮的耳光!
就在魏国皇帝曹睿继位的第二年,诸葛亮就已经在汉中厉兵秣马,准备出兵攻打魏国了,而且当时的蜀汉,并不像众人想象的那样弱小,
蜀汉已经恢复了巅峰实力!
《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到,他已经搞定了孟获,平定了南中地区,获得了不少的南中资源,现在蜀汉已经是兵甲充足了,
再也不是夷陵之战后缺兵少甲的蜀汉了
,所以说此时的蜀汉不需要在继续隐忍,而是应该主动出击,匡扶汉室,北定中原!
另外,曹魏那边的日子也不好过!曹丕继位以来,在和东吴的作战中并没有占得大便宜,而且曹丕很快就去世了,现在曹魏的皇帝还年幼,远没有曹丕、曹操的那种老辣手段,
正是攻打曹魏的好时机!
所以说,此时的蜀汉,完全不需要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乃是实力不行的时候干的事情,
蜀汉现在已经兵甲充足,何必再休养生息呢?
而后续的事实也证明,诸葛亮此时出兵,乃是非常正确的!首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
,军事上占据了优势;其次,陇右地区,看到诸葛亮的汉军到来,直接投降了三个郡,这说明人心可用,
很多人还是心系汉室,不满曹魏的
!所以说,诸葛亮此时出兵,完全是踩对了时机,这就是他隆中对所说的
“天下生变”
之时!
遗憾的是的,马谡这家伙,竟然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弃城上山,导致街亭丢失,最终影响到了大局,导致北伐失败。而马谡的失误,只能说是人员任用失误,
并不能说明整个战略错误
,诸葛亮北伐是根本没有问题的!在随后的几次北伐中,其实诸葛亮一直非常注重“劳逸结合”,他
每次发动大战,都间隔了几年
,使得蜀汉军民不至于太过疲惫,所以每次蜀军北伐,都能爆发出非常强的战斗力。到了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蜀军已经能够大败魏军,斩首三千了。而到了第五次北伐,
魏军已经被打得不敢出战了
,可见蜀军北伐还是非常有效果的!
除了在正面战场上压制魏军,诸葛亮的北伐,还
使得魏国朝堂对蜀汉产生了畏惧!
魏国皇帝曹睿刚上位的时候,励精图治,一直在积极谋划对抗诸葛亮,但是当诸葛亮一死,曹睿立马变了一个样,他直接从励精图治的明君变成了纵情享乐的昏君!司马懿原本建议,趁诸葛亮去世,赶紧伐蜀,但曹睿却认为,好不容易把诸葛亮给熬死了,何必再去招惹蜀汉?于是他开始大肆修建宫殿,纵情声色,
最终活活地把自己给玩儿死了
,只留下一个年幼的继承人!
而自古以来,皇帝年幼,势必会引发朝堂争斗,最终魏国就在这种内耗中逐渐沉沦,根本无暇顾及蜀汉,使得蜀汉能够多存续数十年!直到司马昭上位以后,积极准备伐蜀,蜀汉的末日才最终到来!
所以说,其实诸葛亮北伐,是非常有效果的,要不是他带领蜀军展示了超强的战斗力,
魏国君臣怎么会如此忌惮蜀汉,不敢去进攻蜀汉?
要不是诸葛亮把曹睿压得太狠,
曹睿怎么可能出现报复性的娱乐
,最终活活把自己给玩死了,留下充满危机的朝堂,使得曹魏无暇顾及蜀汉。可以说,诸葛亮北伐,没有丝毫问题,那是他当时能想出的最优解,而且他确实让蜀汉多活了几十年!而若是按照大众的想法,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那么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很有可能出现
诸葛亮一死,蜀汉立马灭亡
的惨况!原因有三!
一、人心不可用
蜀汉这个地方,物产丰富,历来被称为天府之国,正是由于这么出色的地理条件,所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一直都比较贪图安逸,所以若长期休养生息,不对外作战,那么这个地方的年轻人,
必将丧失斗志,再也没有蜀汉前期的那种战斗精神了
!
自从关羽去世以来,大量的蜀汉第一代精英,迅速凋零,整个蜀汉朝堂,已经没有多少第一代的精英人物了。而第一代的精英人物,理想、信念是最贴合蜀汉的建国目标的,他们是最想北伐中原,一统天下的。但这一辈人都老了,包括诸葛亮,等再过一二十年,这一辈人都去世了,
新一代的蜀汉精英,还会心系汉室吗?
还会坚持北伐吗?很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蜀汉的这种地理环境来看,新一代的蜀汉精英,必定会贪图安逸,不愿意再打仗了,那么等待蜀汉的必将是灭亡!
不坚持北伐,除了蜀汉自身的人心不可用,
天下的人心也将不可用
!当时天下,不少人都在东汉生活过,对汉室还有念想,他们并不愿听从曹魏的命令,所以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许多人直接宣布投降,这便是人心可用!然而若蜀汉不北伐,时间一长,那些心系汉室之人,都逐渐去世后,
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汉室根本没有印象
,他们支持的自然是曹魏了,到时候蜀汉就会逐渐被天下人抛弃,众人都会站在曹魏的角度来攻伐蜀汉!
二、削弱蜀汉实力
表面上来看,蜀汉如果不北伐,大家都休养生息,蜀汉的国力会得到增长,但事实上,对于蜀汉朝廷来说,若不北伐,他们的实力
不仅得不到增长,而且会被严重削弱!
益州这个地方,主要有三方势力,一方是益州本地的土著豪强,一方是原东州势力(外地来益州的人),另一方则是荆州势力(刘备带过来的)。这三方势力中,东州势力和荆州势力关系比较好,他们一同合作打压益州势力,而益州势力对于这种局面肯定不满,肯定会反抗,所以如果任由他们争斗的话,势必会产生严重内耗,导致蜀汉实力变弱。而
诸葛亮北伐,就可以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
,当大家都有共同的敌人时,当他们北伐曹魏,能够获得更多利益时,他们便不会再互相争斗,争夺那一点小利益,这样的话,蜀汉国力便会更加强大!
说白了,蜀汉这块一块蛋糕,益州、东州、荆州的人都在互相盯着,若蜀汉不北伐,这块蛋糕不够大,大家必定互相争夺,而若是对曹魏发动战争,大家可以从战场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就不会在盯着蜀汉国内的这点蛋糕了!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也非常常见,当增量蛋糕足够大,大家自然都开开心心,因为每个人都享受到了红利。
但增量不足时,大家都会去抢夺存量,这样的话斗争必将非常激烈
,而底层百姓必将非常惨,上层朝廷实力也会被大幅度削弱!所以说,若蜀汉不北伐,必将迅速衰落!
三、曹魏的增长速度比蜀汉快
三国时期,虽然魏蜀吴三国并列,但是
魏国的潜力其实远超蜀汉和东吴
!蜀汉和东吴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因为他们有天险相助,若是公平发展,蜀汉和东吴的发展速度必定远低于曹魏,所以说一旦大家都休养生息、和平发展了,曹魏的实力必将迅速膨胀,最终轻易击败蜀汉和东吴!蜀汉中后期,虽然姜维坚持北伐,但是那都是小打小闹,蜀汉再也没有像诸葛亮那样大规模北伐了,于是蜀汉内部人心混乱,大家都不想打仗了,出现了一大波鼓吹和平之人,结果自然是魏国实力迅速增长,轻易就灭了蜀汉!
所以说,
诸葛亮北伐是正确的选择
,诸葛亮死后,蜀汉没有坚持北伐,最终被魏国轻易灭亡,便是明证!而若是诸葛亮一开始就放弃北伐,选择休养生息,那么蜀汉
极有可能在诸葛亮去世后,便快速灭亡
,根本不可能存续数十年!
结语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是积蓄实力等待机会,蜀汉能否统一天下?完全不可能!一旦诸葛亮放弃北伐,养精蓄锐,那么蜀汉内部将会快速沉沦,人心不在,而且蜀汉内部的争斗会愈演愈烈,最终严重削弱蜀汉的国力,相反魏国那边倒是快速发展,最终和蜀汉拉开国力差距,轻松灭亡蜀汉!所以说,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只有北伐才是唯一的机会,不北伐,必灭亡!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
网友解答:
-----
建安22年,曹操攻下关中仓促北返,法正趁机进言刘备:“克之(指汉中)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法正所说的蚕食雍、凉,广拓境土,其实就是诸葛亮北伐的指导方针,从汉中出兵,据有雍、凉,西北险塞,都被掌握在蜀汉手中。蜀汉只需派遣少量士卒把守关隘,西部大片土地不为魏有。
(法正剧照)
诸葛亮历次北伐,五出祁山,目的性太强,最后连曹睿都毛了:“诸葛亮又来?”因为曹魏早有防备,在关中屯驻了20万大军,随时策应前线。诸葛亮兵微将寡,难以占得先机。除了第一次北伐钻了曹魏的空子差点成功之外,其余北伐都是聊胜于无的骚扰战役,无关三国鼎立大局,反而拖累了蜀汉经济的发展。
刘备刚进成都,就倾四川府库以犒赏众军。可是马上就要施政,没有钱不行。法正就建议刘备发行大钱,强行稀释老百姓手中的财产,结果府库很快又充盈起来了。此后,为了支付北伐的军需开销,包括诸葛亮时,都大行搜刮之法。蜀汉灭国时,百姓面有菜色。刘禅投降的原因也不是谯周的鼓动,而是蜀汉百姓已经四散惊逃,没有人愿意为政府卖命了。
(刘禅其为昏君乎?)
因此,诸葛亮北伐造成的后遗症很大,尤其是后继的蒋琬、费祎等人,都是诸葛亮提拔上来的,虽然不太支持北伐,但是在大义面前,他们也还是支持了姜维发动的战争。虽说诸葛亮北伐有内部政治的原因,比如将国内矛盾转移、掌握兵权以压制益州本土派等,但是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美苏争霸最终美国胜出的不是军事,恰恰是在经济。所以克林顿对老布什的政策很不以为然,“笨蛋,是经济!”
(克林顿1992年参选口号:经济)
如果诸葛亮闭关自守,北部汉中,西部三峡,都是天然的地理边界。钟会10多万大军被姜维阻挡在剑阁三个月相持不下;刘备夷陵之战后,精锐尽失,孙权也没有乘胜追击到白帝城,都说明了蜀汉政权的地缘优势,是自成一体的板块。因此,蜀汉具备割据建国的基础,自古就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说法。蜀汉能够自成一体,所以就容易率先割据;且天下已经大治,由于蜀汉经济物产丰富,地形险要,往往能坚持到最后才被统一。
据有如此天府之国,如果诸葛亮穷毕生精力,发展经济,繁衍人口,积极训练军队,待机北伐,有何不可?本来诸葛亮是后勤、外交、行政出身,长于政务,军旅戎马之事,虽也不差,却也并非一流水平。诸葛亮治蜀,从223年白帝城托孤至228年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治蜀6年,颇有成绩,蜀汉从有士兵5-6万,增长到12万人;粮食、布匹都充盈府库;南方也被平定,整个四川被刘备折腾之后的创伤开始恢复,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
(诸葛亮治蜀:颇有成绩)
关键是曹魏国家根本没有把蜀汉当成威胁,还在认为蜀汉只是偏居一隅,经过夷陵之败后,再也没有能力主动发起攻击。因此,在222年至228年,魏国与东吴在淮南一带连续打了三场大战,整个魏国的军政重心,都在淮南地区。关中地区只有一些屯田军,疏于防备。
此时的蜀汉,正好是韬光养晦的时机,让东吴抗住魏国进攻的锋芒,对拼消耗。不用担心魏国会把吴国拖垮,因为魏国长在步骑,吴国胜在水军。所以,魏国发起的攻势,魏国会失败;吴国发起的攻势,吴国会失败。双方打到最后,不会形成一家独大,对蜀汉造成以全国敌一隅的战略压力。
诸葛亮见猎心喜,看到魏国疏于防备,将刚刚恢复元气的蜀汉军队投入到了北伐战场,本想出其不意,把魏国的陇右地区抢夺回来,占据羌地,结果街亭大败,蜀汉损失辎重无算,数年经营,都打了水漂。最为不利的是,魏国看到蜀汉的恢复能力惊人,开始防备蜀汉,使得魏国转入了战略防守,积极发展国力,最终拖垮了蜀汉、吴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如果诸葛亮不草率北伐,努力发展经济,弥合荆州派、益州派政见分歧,开科取士,奖帅三军,把蜀汉本土政权坐实,厉兵秣马,彻底削平南方孟获,东和孙吴,北拒曹魏,继续韬光养晦。刘禅并不是昏君,这样主明臣贤,何愁川中不会大治?川中百姓得到了实惠,自然会感念政府恩德,以川人守川土,又怎么会在魏军偏师到来时,成都一日数惊呢?
(王师北定中原,有何不可?)
因此,如果诸葛亮坚定地执行猥琐发育的政策20年不动摇,魏国和吴国百姓久被战争荼毒,必然人心思汉。此时,择一上将,东征北伐,以王师颁德政于天下,孰谓天道有常,其正统在魏乎?
-----
网友解答:
-----
如果光龟缩四川,肯定会被动挨打。诸葛亮北伐是对的,不然被曹魏灭的更早。转移国内主要矛盾,根本不存在休养生息,不打出去就要内耗,那样亡得更快。
诸葛亮还想争取天下归心,不负重托。为刘皇叔实现他未完成的梦想。主动出击,匡扶汉室,北定中原。
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进功是最好的防守。
-----
网友解答:
-----
如若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勤理内政,偏安一隅,三国会变成什么局面?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来一件事。我先问一下大家:
如果十五年前,我们不买房,而是努力把每个月的工资存在银行里,等着利息多了,今天会不会在北京买到房?
事实上,蜀国如果不北伐,蜀国也会被吞并!让我们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来找出答案吧:
01.王业不偏安,不北伐是坐而待亡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上表请求第二次北伐,首先说明,魏国和蜀汉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抓住曹魏和东吴开战的时机北伐,将来失去战机,蜀国不可能是曹魏的对手,必然会坐以待毙,被曹魏吞并。《后出师表》对蜀国当时的危机的分析如下: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02.奋斗和折腾才是王道,乱世要”危然后安“
战争中,保守的整体,终究会受到惩罚。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举了两个例子来论证北伐战争的必要性: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首先,即使是刘邦,也要靠折腾才能取胜图存,当下的蜀汉,实力不如刘邦当年,所以无法依靠稳健的方法图存!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刘繇、王朗这些人,害怕战争,坚持保守,结果只能是被孙策吞并。蜀汉不能走王朗等人的老路。
03.蜀汉一地出产的人才不足,要趁着刘备留下的人才底子进行北伐
刘备积累的人才优势正在消失,如果再等几年,之前的人才老去死去,蜀国是无法继续聚集这样的人才班底的。没有人才就没有未来!蜀国不能等待!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这样讲: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04.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蜀国太小,国力不济,不得不折腾
就像靠月薪一万,在北京不贷款永远买不起房一样。靠蜀国的地土,不折腾永远看不见存在的希望!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这样讲: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
网友解答:
-----
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蜀汉以汉室自居,所谓汉贼“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是让蜀汉休养生息,偏安西南,那么这个“汉室”的政治旗号也就没有了说服力,蜀汉也彻底的沦为一个割据政权。
所以,为了标榜自己是正统,诸葛亮必须北伐曹魏,在政治上把曹魏视为窃汉之贼,让蜀地百姓团结一致,拥护汉室。
说到休养生息,其实曹魏比蜀汉更希望休养生息!因为,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原地区久经战乱,各方诸侯轮番逐鹿,社会生产所遭受的破坏要远甚于蜀地。
但即便如此,蜀地人力物力还是要远不如中原的。事实上当时蜀吴两国加起来的人口,还不到曹魏人口总量的70%,蜀吴的社会生产力恐怕就更低了。如果不是凭借山川之险,那么即便蜀吴联手,也是无法阻挡曹魏的。
因此,如果蜀汉一味的被动防守,修养生息,那么反而让魏蜀两国的国力差距进一步拉大。毕竟坐拥中原的曹魏实力本来就比自己强,恢复能力和速度自然也比蜀地强得多。届时,等到曹魏彻底恢复过来,倾全力一战,蜀汉是撑不过这一击。
因此,“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在以蜀地为统治中心的几个偏安政权之中(除古蜀国之外),蜀汉是国祚最长的。
可以说,诸葛亮的北伐,这不光是一个政治举动和姿态,也不光是自己的个人抱负,更是一种很机智的疲敌之策。其目的就是要减缓和阻碍曹魏的恢复。
-----
网友解答:
-----
蜀汉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天下忠义第一表"出师表",很有可能就没有"武侯祠"。"三国演义"就失去了意义,沦为五胡十六国无异了。
罗贯中同样写过一本乱世演义,却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一部"三国演义"却掀起了惊涛骇浪,让他名利双收,名列四大古典名著,更成为历史"演义"一哥。多亏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实五出祁山),让他展现了誓死匡扶汉室的忠义风采,演绎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史诗,名垂青史。
蜀汉地寡人少,诸葛亮能"精兵简政",首先用"攻心"战术平定边民骚乱,实行抚慰政策,让边民治边。然后抽出兵力进行强化训练,培养出了一支能攻善守的军队,出祁山,采用先发制人的战术,攻击强魏。
正是蜀汉先手制敌,才为蜀汉赢来了三十年的和平安宁。直到诸葛亮魂丧五丈原,司马懿终其一生也没攻击蜀汉。
姜维继承诸葛遗志,十伐中原,至少能保持均衡状态。但姜维缺乏诸葛攻守平衡的细致和全局观,疏忽阴平关的防守,才让邓艾偷渡阴平关出奇制胜。
司马懿能赞叹诸葛亮用兵之道,司马炎统一天下后能首肯武侯祠,都证明了诸葛亮能在劣势下,发挥非凡政治军事才智,能以弱击强尚能保持主攻者姿态,才是蜀汉保持长期安定的主要原因。
不是诸葛亮及后继者不懈努力,刘禅很有可能在敌国攻击下早就惊慌失措,成为了扶不起的阿斗了。
-----
网友解答:
-----
曹魏、孙吴可以追求统一,只有蜀汉不得不追求统一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诸葛亮几次北伐弄垮了蜀汉,诸葛亮应该休养生息而非执意北伐。
但蜀汉的合法性就在于灭曹魏、恢复汉室江山。这是三国时代对汉朝依然有感情的士大夫对蜀汉的最大期待。
期待刘备的蜀汉如同刘秀一样恢复汉室江山,这就是蜀汉的合法性所在。这就是诸葛亮执意北伐的原因。
继续汉朝国号,更以刘邦后裔身份伸张自己汉朝继承人的合法性,这是蜀汉在三国时人的最大合法性。
刘备在称帝诏书中也是主张这一点:
“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脩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脩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这就注定了蜀汉必须要攻打曹魏这个篡夺汉家江山的国贼!没有其他选择,这是蜀汉之所以以汉为国号所北方的报复,也是蜀汉得到支持的动力。
当然,蜀汉中很多人更多是为了自己的建功立业,对于是否恢复汉室江山,没有那么在意。
蜀汉的衰落并非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导致
从214年刘备夺取蜀中,到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治理蜀中合计用了15年。这中间还经历了刘备218、219年用了一年时间攻打汉中,224年诸葛亮南征孟获。
即:诸葛亮治理蜀汉只有13年。
诸葛亮北伐是从228年开始第一次北伐,一直到234年诸葛亮病死,持续了7年。
诸葛亮死后,从235年到253年费祎被刺杀后,姜维才开始北伐。费祎在时时,姜维每次出兵和曹魏作战,人数都被费祎限制在万人以下。
从235年到253年,合计18年。这18年,蜀汉就是在诸葛亮的治理继承人蒋琬、费祎治理下休养生息。这18年足以让蜀汉从诸葛亮数次北伐中恢复过来。
在蜀汉灭亡时:
金银各有2000斤;
40万斛粮;
锦、绮、彩、绢各20万匹;
人口108.2万人。
这些数据可以证实:蜀汉灭亡时的经济并非一穷二白,国力衰落。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即便让蜀汉一时困顿,但在蒋琬、费祎的治理下,重新得到了恢复。
综述
刘备以刘邦后裔身份,意图学习刘秀恢复汉朝故事,建立了蜀汉。这就注定了蜀汉和灭了东汉的曹魏是不同戴天之敌。蜀汉的合法性需求,要求蜀汉必须北伐。
刘备病死白帝城,是蜀汉最大的损失。这导致蜀汉只能让诸葛亮担负起攻打凉州、关中的重任。但诸葛亮是有军师之能,但无将帅之才。
在第一次北伐让没有大战经验的马谡负责关键的任务导致功败垂成、数次拒绝魏延分军出战的建议,都显示了诸葛亮过于谨慎、没有冒险精神。这种性格和价值取向,做军事可以,做将帅就不行了。
虽然诸葛亮五次北伐造成蜀汉的困顿,但在蒋琬、费祎二人18年的治理下,蜀汉恢复了国力,蜀汉灭亡时的经济数据,足以说明蜀汉并非因为经济衰落而灭亡。
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若蜀汉不北伐,蜀汉必然离心离德,会更早灭亡。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答题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勤理内政偏安一隅,三国的局面那肯定是曹魏一家独大,就连东吴孙权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因为有了蜀汉诸葛亮的牵制,蜀吴联盟抗曹的大战略,才使北方的曹魏不敢轻举妄动,三足鼎立之势方能维持近半个世纪。
诸葛亮讨伐魏国为了恢复汉室,奇取天下,是迫于无奈之选,试想,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一个有着大智慧的政治家,在他有生之年,特别是蜀汉政权建立之后,几乎是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是用来北伐,七出连山,九伐中原(姜维秉承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遗愿),这种穷兵黩武所带来的后果他难道会视而不见,以他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富庶的天府之国的蜀国肯定会治理得非常好的呀。
但摆在诸葛亮面前的是,曹魏政权早就对蜀吴两国虎视眈眈,特别是先要搞掉以诸葛亮为首的蜀汉政权,希望早早除之而后快。曹操父子认为必须要先除掉他们的劲敌诸葛亮,再夺取天下就基本上没有多大问题了。
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只有先下手,讨伐魏国,让曹魏没有机会和时间对蜀用兵,让魏国反而成了被动挨打的一方,应战、守边、固防成了他们的最伤脑筋的日常国家大事。
当然,没有如果呀,历史就摆在那里嘛。让历史学家去发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描述出一个更让人思而又思的,虚无的东汉末年及三国历史吧。
-----
网友解答:
-----
什么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诸葛亮北伐就是这一事物的具体表现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武松?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