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朱标当上一天的皇帝,继承给儿子,朱棣也不敢造反,对吗?
哪怕朱标当上一天的皇帝,继承给儿子,朱棣也不敢造反,对吗?
-----
网友解答:
-----
我先说一下我的观点,朱棣不敢造反,若造反则必败。
朱棣之所以发动“靖难之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建文帝削藩,朱棣是被逼上了绝路
才不得不反。而建文帝刚登基不久,羽翼未丰满之前就盲目削藩,最终一败涂地。
那么朱标当上一天的皇帝再传位给儿子会有不同结局吗?结局会不同。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提问者很有水平,他说的是继承给儿子,而不是说继承给朱允炆。因为,如果朱标死在朱元璋后面继承了皇位,再
由朱标传位的话,朱允炆根本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朱标会传位给第三子朱允熥
。而朱允熥继位,即便削藩,朱棣大概率也不敢造反,因为一旦造反则必败。
朱允炆继位符合法制,朱允熥更嫡
朱标与正妻常氏生育有两子,长子朱雄英以及三子
朱允熥
。这两人才是
朱标真正意义上的嫡子
。而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原本只是庶子。因为常氏以及长子朱雄英早逝,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才被扶正为续妃,从而令得朱允炆“升级”为嫡子,也成了朱元璋的皇长孙。所以说,
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也是符合“嫡长子传承制”的
,因为朱允炆和朱允熥同样为嫡子,根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标准,朱允炆继位顺序在前。至于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即便是嫡子,在继承皇位的顺序上是排在朱允炆后面的。
朱元璋选择朱标“替身”朱允炆
很多人都觉得朱元璋选择隔代传位给朱允炆是一个重大的错误。不过上面也说了,从“嫡长子继承制”来看,朱允炆继位没有一点问题。但光从“嫡”的程度上来看,朱元璋立朱允熥也是可行的。或者朱元璋干脆放弃“嫡长子继承制”,直接立当时诸皇子中最优秀的皇四子燕王朱棣也是可以的。为什么朱元璋没有这么做呢?因为朱元璋对于后代帝王的执政理念的要求。
朱棣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中跟朱元璋最像的,一样的文韬武略,一样的心狠手辣。这样的性格
最适合打江山,而治江山的话需要更多的仁义
,起码在朱元璋心中是这么想的。说起仁义那朱标太子是当之无愧的最佳楷模,自幼学习儒学思想,待人宽厚,兄友弟恭,这个特质亦是朱元璋始终没有考虑更换太子的重要原因。而朱允炆则是很好的继承了朱标这方面的特质,这是朱允炆力压朱允熥的一个重要因素。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朱元璋眼中,朱允炆就是朱标的“替身”,是施行朱元璋“仁政”的人选
。
朱标传位,朱允熥占据绝对优势
朱元璋虽然选择传位给了朱允炆,但如果朱标先继承了皇位,再选择传位的话,朱允熥将占据绝对优势。
首先,蓝玉案将不会发生。
历史上蓝玉案发生在朱标太子死后的第二年,朱元璋的目的也很明确,为的就是给朱允炆继位扫除障碍。
蓝玉等开国功臣原本是朱元璋为朱标量身打造的辅政班底
,朱标太子的英年早逝令朱元璋有点措手不及。在确定朱允炆为继位人选后,蓝玉等人就必须死。因为留着蓝玉等人不但朱允炆的皇位不保,甚至连大明朝都有可能改国姓。
其次,朱允熥继位板上钉钉。
这里不得不说下朱允熥和蓝玉的关系。朱允熥的生母常氏是常遇春之女,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也就是说,
蓝玉是朱标太子的妻舅,朱允熥的舅姥爷
。正是因为有这层关系在,蓝玉才会被贴上朱标太子一党核心人物的标签,也是朱元璋放心蓝玉辅助朱标的原因。因此,如果朱标传位,绝不可能传给跟蓝玉毫无关系的朱允炆,只能是传位给朱允熥。
第三,朱允熥削藩,朱棣不敢造反。
有着蓝玉等一众开国功臣大将在,朱棣绝对翻不出一点浪花来。即便是同朱允炆一样一继位就削藩,朱棣想要造反也根本没有一丝成功的可能。
不论是实力上还是作战能力上,朱棣方面处于绝对下风。
如果朱棣不想死的话,唯有乖乖接受削藩,做一个闲人王爷。
朱允熥继位或许才是大明太平的最佳选择
刚才也说了,朱允熥继位有着舅姥爷等保驾护航,朱棣根本没有起兵造反的可能,即便造反也绝对不会成功。当然这是基于朱允熥削藩的前提下。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朱允熥不削藩。
内有蓝玉等外戚存在,外有诸多皇叔藩王存在,对于皇权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隐患
。一旦削藩成功,没有了藩王的制约平衡,外戚势力进一步坐大,难保不会出现外戚篡位的可能。或许
不削藩,让外戚和藩王相互制约才是保证皇权稳定的最佳方法
。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感谢大家阅读和留言。
-----
网友解答:
-----
差不多,会是如此。
因为如果朱标能继位。即,如果朱标比朱元璋死的晚。
哪怕只晚一天。
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会宁侯张温、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等十五名在“蓝玉案”中被朱元璋故意冤杀的明朝开国元勋,都不会死。(都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太子党)
此外,如果朱标能继位。作为“蓝玉案”的附属牺牲品,两位常胜将军,傅友德和冯胜,也不会死。
想想看,如果这些人都活着。会是什么样的一番景象?
他们必然会紧密团结在朱标身边,监视所有藩王的异动。
用明史专家王崇武先生的话说:“玉驻兵北方,实可牵制燕王,设非太祖诛功臣,成祖之能否起事未可知。”
只要蓝玉还活着,他就会监视朱棣。就算他不具体负责这事,也会派人盯住朱棣。但凡有点风吹草动,他就会拿下朱棣。根本不给朱棣机会造反。(也包括对其它藩王的监视)
如果朱棣敢造反,我不是轻视他。就以他的水平和实力而言,确实不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太子党的对手。
这一点,想必朱棣自己心理也是清楚的。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如果朱标能活到继位,他死后,继承他皇位的人,可能就不是朱允炆了,而应该是朱允熥。
蓝玉是朱允熥的舅老爷。常升是朱允熥的舅舅。蓝玉又是常升的舅舅。此外,冯胜还是常升哥哥常茂的老丈人。
这几个人通过姻亲,紧密团结在朱标和朱允熥身边,构成一个派系。朱标和朱允熥当皇帝,他们才“荣”。朱标和朱允熥垮台了,他们也要跟着倒霉。
试想,朱棣如果敢造反,他将会面对一群什么样的对手?
蓝玉那帮人就算不在乎姻亲关系,仅为了家族富贵,也会跟朱棣玩命的。
注意了,是“玩命”。这些人就是一群杀红眼的野狼。
他们与历史上朱允炆派去征讨朱棣的那些只是抱着“打卡”心态,意思意思,无所谓谁赢谁负心态的中立派将领,可谓是有天壤之别。
这一点,想必朱棣也是清楚的。
朱标政权的合法性,再加上蓝玉一党的战斗力。二者强强联手,朱棣压根不会有起兵的念头。
当然,凡是都有例外。
假如朱标死后,继位的人不是朱允熥,而是朱允炆,那结果就不一定了。朱棣是有可能逮着机会造反的。
因为,当年朱元璋册立朱允炆,而不立朱允熥,就是因为朱允炆出身“清白”,不会被强大的太子党控制。(朱允炆也就比朱允熥大几个月而已,册立朱允炆,绝对不是因为朱允炆比朱允熥老持稳重)
而清洗常蓝太子党,也同样是因为朱标死后,朱元璋怕朱允炆控制不住蓝玉那帮骄兵悍将,要给朱允炆提前扫清路障。
所以,如果朱标死后,蓝玉、常升那帮人还活着,而继位的又是朱允炆。那么,他们肯定会跟朱允炆闹矛盾:
朱允炆如果不想被常蓝党掣肘,就要打压他们,让他们通通靠边站。
而常蓝党如果不想靠边站,他们就要搞倒朱允炆,扶持朱允熥上台。
最终的结果,估计就是打起来。
蓝玉哪天看朱朱允炆不爽了,大吼一声:“朱允炆,你个小王八蛋,赶紧给我从龙椅上滚下来,那是我外甥孙朱允熥该坐的位置!”
双方开打。
如果他们内斗,朱棣会不会趁机造反呢?
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因为朱棣和蓝玉也有结构性矛盾。
据《奉天靖难记》记载,蓝玉在世时,曾提醒太子朱标,说燕王有不臣之心,惹得朱棣对蓝玉也是十分忌惮。双方关系并不和睦。
(蓝玉对朱标)曰:臣所见亦然。臣观其在国,抚众甚不烦扰,且得人心,众谓有君人之 度,恐此语一闻于上,殿下之爱日衰。且臣窃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殿下推赤心问臣, 臣不敢隐,故言及此,惟尽臣愚尔。殿下慎之勿泄,所谓事机不密则害成。——《奉天靖难记》
当然了,《奉天靖难记》是朱棣造反成功后命人撰写的,并不是客观史料。
只能说,这只是一家之言。可供参考,但不能尽信。
但是,根据明初的利益冲突来看,蓝玉即便没有诋毁过朱棣,他跟朱棣也合不来。
原因还是前面说的,蓝玉支持的人是外甥孙朱允熥,而不是朱允炆,更不是朱棣。
朱棣手握重兵,对中央的权威是个挑战。他不仅能威胁到朱允炆,同时也能威胁到朱允熥。所以无论如何的说,蓝玉都是容不下朱棣的。
再进一步说,除个别藩王,比如蜀王朱椿(蓝玉的女婿),大部分藩王在太子党眼里都是祸患。
蓝玉如果还活着,也保不齐会把包括朱棣在内的藩王逼反。
朱允炆和蓝玉打起来,以朱棣为代表的藩王们又加入混战。这样一打,明朝估计也要凉凉了。
另外,假如朱标继位,又传位给朱允炆。然后太子党输给了朱允炆。
结果也会跟历史差不多,朱棣还是会反。
因为历史上朱棣造反,很大程度上是被朱允炆逼反的。
朱允炆这个人,执政水平极低,他的三个军师,除了齐泰,另外两个人,黄子澄和方孝儒,也都是办事能力极低,做事偏理想化的腐儒之辈。(黄子澄很早就是朱允炆的老师了,方孝儒又是黄找来的帮手。所以朱允炆继位,他们二位铁定会上位)
如果是他们辅佐朱允炆,那么朱允炆必然会重演历史。把朱棣逼反。
至于说,在这种情况下,朱棣会不会赢。那就不好说了。
本来历史上朱棣造反,就是运三分靠努力,七分靠运气。赢的很幸运。朱允炆和朱棣,都有赢的可能性。
假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如有错漏,欢迎斧正。
-----
网友解答:
-----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守仁君认为,如果朱标只当一天的皇帝就撒手了,朱标他儿子,不管是不是朱允炆,他要担心的就不是藩王会不会造反,而是大明王朝还姓不姓朱。
这个问题很严重。
首先,朱元璋搞蓝玉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朱标的死。
朱标洪武二十五年死,蓝玉案洪武二十六年爆发。原因是什么,蓝玉虽然嚣张跋扈,但是他是太子朱标的坚定支持者。朱标当皇帝,留蓝玉辅佐朱标。朱标死,蓝玉必死。
现在好了,朱标敖过了朱元璋,蓝玉也随着朱标等到了朱元璋死亡。没想到朱标一天就死了。留下个初谙朝政的皇帝和一帮嚣张跋扈,位高权重的三遍元老。蓝玉忠于朱元璋,忠于朱标,但是他怎么会服这个乳臭未干,躺在自己先辈功劳簿上的孙子辈呢?
至于朱棣,首先他肯定是不会反了,朱棣之造反,一来皇位的继承让他感到不公平,大儿子死了,你还有我呀,我文治武功一点不差,凭什么要把皇帝给个什么都没有的孙子。二来则是削藩让朱棣感到了生命危机,必须要反。
但是现如今朱标再怎么说也当了一天皇帝,他传位给儿子是合理合法的,朱棣他不会感到不公平,只会感到有一点不服气。但是这种不服气很快就会被压下去,朝廷里有蓝玉,有一大帮和他老子朱元璋打天下的人,朱棣虽然自恃武功,他也没胆子去反。
而且如果一削藩,那么不仅是藩王的末日,也很有可能是大明王朝的末日。
如果朱标他儿子够聪明,他会在皇位上安生待着,什么也别看,慢慢熬死这帮老臣,更不会去削藩。因为他需要他这帮叔叔来抗衡制衡朝内元勋。
如果削藩,那只有可能是蓝玉等人已动谋逆之心,要剪除皇帝羽翼,藩王之中,只有朱棣和宁王有一战之力,但是面对蓝玉等人,又有多少胜算?
-----
网友解答:
-----
如果朱标能当皇帝,再给朱棣一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
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封国在前元旧都北平,以燕王之尊统领燕山三护卫和北平都司数十万将士,绝对的位高权重。要不是被逼无奈,谁会放着好好的亲王不做去造反?要知道在明朝以前,以区区一方藩王对抗大一统王朝而造反成功的光辉例子,不好意思是零。
万一朱棣真的猪油蒙了心还是要造反,他将面对什么样的地狱级磨难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朱标剧照
朱标的班底
朱标,朱元璋嫡长子,生母马皇后。笔者知道,一般这时候总有一些熟读了地摊文学的专家出来表示:朱元璋没有嫡子。这可真是搞笑,感情老朱本人没你们活得明白?如果朱标不是嫡长子,为什么朱元璋要让当世大儒宋濂等人对他从小进行培养?如果朱标不是嫡长子,为什么朱元璋自称吴王,就要封他为吴王世子。如果朱标不是嫡长子,为什么朱元璋称帝之后,就要封他为皇太子?
网上一直有个梗,如果朱标造反,恐怕朱元璋自己先乐得合不拢嘴。这固然是个笑话,但朱标堪称史上权力最大,最受父皇信任的皇太子这一点,基本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开始,已经到了知天命年龄的朱元璋把权力移交给太子,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
丙寅,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十三》
这是个什么概念?朝廷中的大小事务,朱标先拿主意,然后老朱再来背书。而从树立太子威信的角度出发,朱元璋轻易也不会驳回朱标的意见。这样一来,朱标名为皇太子,实为副皇帝。太子东宫集团,和以丞相胡惟庸为首的老牌官僚势力之间,势必会有一番龙争虎斗。
斗争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被处死,朱元璋连带废除了丞相制度。数百年来对于这场震惊天下的“胡惟庸案”,大家的注意点都在朱元璋身上。可是我们要想一想,此案之前朱标已经做了三年的副皇帝,这个案子真的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胡惟庸剧照
朱标的文武班底之中,文臣基本是以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人为主,武将则是以太子妃的舅舅蓝玉以及义兄沐英等人为主。这一批人,和老一代的淮西勋贵集团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朱元璋放权的时间是洪武十年六月,沐英进封西平侯的时间是当年十月。而在胡惟庸案发生前两个月,蓝玉、仇成、谢成、张龙、吴复等一批武将进封侯爵。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在此后的十年间,以蓝玉为首的这批新贵如火箭般在大明军界冉冉升起。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四月,蓝玉更是在捕鱼儿海一举端掉了北元王廷,取得了盖世大捷。此时的朱标集团,势力空前强大,很快他们就将对最后的敌人:淮西勋贵发动总攻。
以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是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革命。这些人对于皇帝的忠心没有问题,可是对太子呢?即使他们愿意献忠心,东宫集团也已经没有多余的蛋糕可以分配给他们了。图穷匕见,就在眼前。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案爆发。在这场历时两个月的激烈斗争中,尽管朱元璋本人亲自出手又是将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法司的领导换岗,又是提出公侯还乡,最终还是没能保住李善长等淮西老兄弟,太子党最终大获全胜。
李善长剧照
李善长案之后,朱标的实力有多强?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朱标不死,朱棣造反之时要面对什么样的对手呢?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元璋在次年二月发动了“蓝玉案”,这些人基本就可以认定为朱标的班底:
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
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会宁侯张温、沈阳侯察罕、普定侯陈桓、舳舻侯朱寿、宣宁侯曹泰、东平侯韩勋、安庆侯仇正、怀远侯曹兴、全宁侯孙恪、西凉侯濮玙、东川侯胡海次子胡玉
东莞伯何荣、徽先伯桑敬
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
左军都督黄辂、杨泉、马俊,右军都督王诚、聂纬、王铭,中军都督谢熊、汪信、萧用,前军都督杨春、张政,后军都督祝哲、陶文、茅鼎
这些人有多强悍呢?我们就不提蓝玉这位凉国公,也不提曹震等十三位侯爵,单把右军都督聂纬拿出来提一提。靖难战争期间有一场白沟河大战,朱棣本人差一点在这一战中被朝廷方面的大将瞿能阵斩。而在当年明军平定四川月鲁帖木儿之乱时,瞿能也不过只是聂纬的副将而已。
朱棣剧照
结语:
如果朱标能当一天皇帝,意味着包括蓝玉在内的东宫班底全部完整。先不说以朱标的政治手腕,是否会像儿子朱允炆那样急吼吼削藩。即使朱棣真的敢于造反,那只怕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要知道即使面对朱允炆,朱棣最终胜利也有很大的侥幸成分,而这个机会,他大哥是不会给他的。
-----
网友解答:
-----
其实客观来讲,建文帝不极端削藩,四叔朱棣也是不敢造反的,再假如朱标当年在世,接过朱元璋的神器,那么按照朱标的性格与手段,他绝对能把诸位弟弟打造成自己儿子的江山铁壁。
即便朱标只能当俩月皇帝,儿子的江山也是稳的。
后世的明仁宗朱高炽其实就是朱标当皇帝后最贴切的一个状态:仁厚、宽善、容忍,但是也会布局。
朱标早逝,其实对于明初被朱元璋屠戮能臣后的政治环境是另一颗雷,当年从胡惟庸案起,太子朱标和父亲朱元璋的政治理念就不同,朱元璋主张用重法重典,对这些大臣吹毛求疵,以至于他的标准下,几乎没有功臣可以活,杀功臣,这个没有办法,但问题是,杀的也是能臣。
当年朱标还健在,作为兄长,作为储君,他多次担任各位已经就藩的弟弟们封地的巡查使,空降长官,例如朱元璋好几个儿子就是品行不怎么样,就把他们调回中央,派朱标去把地方问题搞清楚再给这些王爷定罪,可是朱标作为好大哥,多次帮助兄弟们渡过朱元璋的严厉法则,由是乎,主要的几位藩王都很敬重朱标,常言道长兄如父,用在朱标和他的兄弟们身上,是合理的,这里也包括了朱棣。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难过短命关,在李善长案后竟然去世,这样朱元璋的布局大乱。其实朱标也是属于积劳成疾类型之人,朱元璋自洪武十三年起,独揽皇权,监国太子朱标无法避免也要承担父亲包揽过来的高压,但是朱元璋一遇到事情便启动暴力结算,能处理就处理,不处理就杀,朱标明显是仁慈有度之人,和朱元璋的政见不同,除了和父亲周旋,又要给那些人想办法保命,朱标早已经积劳成疾。
而朱标死后,朱元璋把希望放在了朱允炆身上,而且对于外人一概不信,蓝玉在次年爆发案情被处死,蓝玉案又带了一万多人下地狱,朱家的皇位的确是永固,而朱元璋还想着让这些藩王儿子们拱卫朱允炆,只是他没想到,朱允炆登基后就不按朱元璋的思路走,而朱棣竟然还敢造反。
前面之所以说,如果建文帝不极端削藩,那么也不会导致皇位被朱棣抢走,这其实是有环境依据的。
建文帝上位不久,逼死了朱柏,把四位叔叔削为废人,一上来对五位叔叔心狠手辣,而且朱柏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当年承过朱标情的各位藩王们犹豫了。而朱允炆在解决了这些藩王之后,就立马把手伸向北京,要对这个当年讽刺过他的四叔挥下削藩之刀,可能不会处死,但是对于朱棣来讲,戎马半生的他一旦被废,也是生不如死。
当年朱允炆的二叔、三叔,朱樉和朱棡都已经不在世了,他俩是可以与朱棣齐驱并驾的将领型藩王,少了他俩的帮衬,朱棣几乎等于没有对手。虽然朱樉和朱棡的后代都在帮助朱允炆,可是在打过大仗的四叔面前,他们注定是难以力挽狂澜。
本来当时的情况,能抵抗的朱棣脚步的人不少,数起来能有五个,就是朱权、朱栴、朱瑛、朱椿、朱桢。
虽然朱棣军事能力更强,但当时没兵。朱栴、朱瑛是远一点的塞王,如果勤王回来抵挡,朱棣压根就没胜算,而朱桢当年更是打过云南,就在楚地盘旋着,朱椿盘踞四川,有着雄厚的实力,而朱权理论上可以与朱棣平起平坐,但是却被朱棣威胁站到了他的一边。
那么另外四位叔叔为什么不救侄子?
还是那句话,朱允炆自己极端作死,导致几位有能力的叔叔对这个皇帝已经是心灰意冷,如果朱柏不死,这件事本来还有得周旋,但是朱柏死了,亲兄弟被逼死,这些藩王懂得分轻重。而朱允炆呢,他身边真的支持他的只有朱植,就连朱橞都是来诓他的,最后还打开了城门。
靖难之役,其实就是朱允炆自己挑起来的,不是说不应该削藩,而是不应该这样削藩,他有着他爷爷朱元璋很重的执政风格,但问题是,即便是朱元璋,也不敢对儿子们动手,朱元璋中后期之所以敢对这些功臣动辄九族连诛,就是因为儿子们都长大了,如朱樉、朱棡这些人,他们已经可以替代这些功臣了。
可是朱允炆理解有误,他把藩王的危害认为更重于藩王的帮助,于是把藩王要一个个拔掉,而且他还不是各个击破,他是直接一对多,摆明了宣战。
那么假如兴宗皇帝朱标还在世,当了一短短时间的皇帝呢?
其实即便是朱标,他也要削藩。塞王制度是朱元璋留下的一个大漏洞,他是诸位藩王的父亲,自然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但是朱标的后代,或者说未来的明天子却不是每一个藩王的父亲,怎么可能还维持着这种家庭形式的江山经营。
不过朱标削藩肯定是张弛有度的,就凭着他与兄弟们之间的理解和感情,就不会如此极端的上来就一顿猛揍。建文帝当年要是没有逼死朱柏,靖难之役其实都还是有点看头的,朱允炆当时在靖难之役中,是说明了不要伤到了他四叔,这是假惺惺也好,还是真的想活抓,无非就是为了安其他藩王的心。
而且在明初削藩的问题中,其实有一些藩王是没有必要削掉的,可是朱允炆还是决定了无差别攻击,朱棣这种,削掉可以理解,不过好几个没有威胁性的王爷朱允炆也削掉,摆出了一幅弱的也不放过的架势,这就让各位叔叔极其反感了。
如果朱标在世,以他皇帝的身份对各位藩王进行一定的规划,再让朱允炆把这个工作接着做就是可以了,不至于让朱允炆自己搞出了个“我的叔叔都想害我,于是我就要把他们全部废掉”的计划。参照后来的朱棣两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其实朱高炽在位的那短短的一点时间,真的为朱瞻基争取了很大的优势。
朱高炽在位时,朱高煦就想着带兵造反了,可是一直被朱高炽压了下来,一直到朱高炽驾崩,朱瞻基掌握了基本的情况,朱高煦大骂他们爷孙父子一直骗他,但这个时候再愤怒,也为时已晚,最后朱高煦还是被侄子朱瞻基给收拾了。
如果朱标在世当上皇帝,那么朱棣就只会成为朱高煦,而且最重要的是,当年朱棣对于大哥朱标的皇位是认同的,而朱高煦是一开始就想着替代朱高炽当太子,有朱标这个过渡,朱棣肯定会稳很多,不至于后来逼得起事。
当然,后来朱棣为了发挥儿子的能动性,又给自己埋下个坑,还说要把皇位给朱高煦,但事实上,明朝一直都需要仁君,他让朱高炽监国多年,朝廷已经很倾向这位仁慈的皇帝了,怎么可能选择朱高煦。
而朱允炆和朱棣的叔侄矛盾中,大家只看到了朱棣委屈,看到了朱允炆的凶残,于是站队自然就有了明显的区分。如果后来这些藩王知道了朱棣上位后其实也不准备放过他们,那么靖难之役的结果还是两说的。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为什么要绕过朱棣传位给朱允炆呢?这是因为朱元璋作为太祖皇帝,要给子孙立下规矩,而继承人制度就是最大的规矩,朱元璋自然要慎之又慎。除了继承制度之外,朱元璋还立了很多规矩,比如最有意思的明朝皇室“金木水火土”取名规则,都给写在了《皇明祖训》里,传之子孙后代。
朱元璋祖上八辈都是贫农,他也没读过什么书,像他说的那样“朕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他哪儿来的那么多讲究呢?这是因为,朱元璋跟臣下仔细分析了元朝灭亡的原因,除了“宽纵”之外,元朝皇位传承制度的暧昧不明,导致了元朝政治持续动荡,大大损伤了国力。因此,朱元璋登基伊始,就开始了对大明朝各项政治制度的建设。
(朱元璋是制度狂人)
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能够让周朝享有800年国祚,他认为这是比较成功的继承人制度,而且,当时的中国的大家族,还有历朝历代的皇家,都是立嫡立长的继承制度,所以,朱元璋就希望从他这里开始,把继承制度给奠定下来,万世不易。朱元璋为子孙计之深远,历代皇帝概莫能及。
所谓嫡长子,也就是说正妻生的第一个孩子,家产还有王位或者爵位都是由嫡长子来继承的,而其他的妾室生的孩子又被称为是庶子,他们会被分派到一部分的家产。如果是皇室,那么会给封地。除了嫡长子以外,还有谁是最有资格继承家产的呢?即继承人顺位排序是怎样的呢?
嫡长子最先,嫡长孙次之,嫡长孙同母弟、嫡长子同母之次第、嫡长子不同母之嫡弟(父亲续弦之嫡母所生的儿子),然后按庶子、庶孙的顺序往下排。
古代的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要求门当户对,婚姻制度尤其严格,为了争夺一个名分,往往耗尽一个女人毕生的心血,其内在原因就是婚姻制度决定了家庭地位。
在古时候,纳妾的仪式是很简单的。一顶小轿抬进门,给正妻敬上一杯茶,走个过场就可以了。而娶妻就麻烦多了,在婚礼的第二天,新媳妇和丈夫要一起早早起床,给家里的长辈挨个敬茶。敬完茶之后就要开祠堂,把自己的名字记在夫家的家谱上,这样才算是正式嫁了人。
如果做继室,则要额外多一步,那就在原配的牌位面前执妾礼,给原配上香。这是因为在原配的面前,她永远是要低一头的。原配如果生前有子嗣,她的子嗣身份要比继室所生的更为贵重。别看都是嫡出的,也有个先来后到。
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在男人过世之后,只能有一个女人跟他合葬。其他的小妾之类的如果愿意殉葬,那叫做陪葬,而不能叫合葬。夫妻在世,生同衾死同穴,代表着来世还能继续恩爱。在男人死后,一般来说都只会跟原配合葬。
因此,元配的嫡子在地位上,仍然要比继室的嫡子要高。男人嫡妻,地位永远是不可撼动的,就算她死了也一样。所以,虽然同样是嫡妻,明媒正娶,八抬大轿,但是古代的大户人家的女儿不愿意找一个二婚的男人,原因就在这里。
朱标的嫡妻元配常氏,是大明第一猛将常遇春的女儿,在洪武四年时,被下诏册封为朱标的太子妃,当时朱标16岁,常氏17岁。3年后,常氏生下了皇长子朱雄英和皇三子朱允熥。但可惜的是,常氏在生朱允熥时,因为难产而去世了。此后,朱标又立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为太子妃,她为朱标生下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三个儿子。其中,皇长孙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时也因病去世。此后,虽然同为嫡子,但在政治身份上,皇三子朱允熥要比皇二子朱允炆还要贵重。
(朱标早逝,朱允炆才轮到做皇帝)
所以,如果朱标做了皇帝,皇三子有角逐皇位的合法性,朱允熥继位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朱允炆。但无论如何,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嫡幼子,除非朱标的嫡系的这一支男丁绝了后,按照继承人顺序才会轮到他。可是你也看到了,朱标除了朱允炆之外,还有4个嫡子呢。所以,按照继承人顺位法则,朱棣基本上是没可能做皇帝的。
可是,朱标毕竟没有做皇帝,对于朱元璋来说,嫡长孙就是朱允炆,这个也是合乎道理的,朱元璋总不会考虑朱标的元配、继室这样的问题。所以说,朱元璋立皇太孙朱允炆,其本意就是要树立皇位传承制度,以为后世之表。当然,朱允炆与朱标有相似的性格特点,为朱元璋所看重,认为朱允炆可以推行“仁政”。他这一辈子杀戮太盛,本就想扶持一个仁义之主。
所以,有人说,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绕过了朱棣,这才引起朱棣不满,进而起兵造反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朱棣自己也知道,按照儒家的继承人法则,皇位是轮不到他的。他之所以铤而走险,只是因为朱允炆削藩之策操之过急了,把他给逼反了。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果朱标传位给朱允熥,朱棣会不会造反呢?
如果朱允熥继位,那就说明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就有很大可能不会发生,本来朱元璋痛下杀手,借由大案杀了军中1.5万功臣宿将,即是为朱允炆顺利继位而铺路的。如果朱标没死,以其威望必然能镇住这些骄兵悍将。
在朱允熥继位后,大明军界第一人蓝玉是他舅姥爷,他的两个舅舅都是国公,一大家子皇亲国戚,还都是武将出身,就凭这个底子,朱棣连反的想法都不敢有。蓝玉出征大漠的时候,朱棣还只是一个边疆王爷,虽然也打了一些仗,但是与大明开国将帅们的军事素养完全是两回事。
(朱棣万般理由,也难抵得位不正)
朱允熥继位之后,会大行削藩之策吗?估计也不会。因为外戚势力太大,任何一个皇帝都会考虑依靠宗亲在外典兵以震慑其中不轨之心。宗王与外戚,此时可能会形成政治上的平衡,甚至朱允熥还会以《皇明祖训》为由,再扶他四叔一把。待到外戚势力稍弱(如蓝玉去世、人才青黄不接等情况),再以科举制选拔的文官集团逐渐形成三方制衡的政治局面。
哪个朝代的政治局势最像这个时候呢?汉朝文帝、景帝时。不过,外戚和宗室的人才远远比不上科举制,因此,大权最终归于皇帝,是迟早的事。
-----
网友解答:
-----
朱棣为什么会造反,如果站在朱棣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本身就不符合继位的传统与标准,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没有朱元璋这里的“隔代传”以及朱棣所谓的“贤者为王”,这些都不符合传统和立嗣标准,所以这祖孙三代搞出了帝位隔代传,也出现了唯一的一次叔父藩王造反夺位,都是因为没有按照继位标准来的过,这也让朱棣的造反收获了一定的舆论以及合法性基础。
其次,朱允炆没有朱元璋的心智和手段,却想做朱元璋的事情,朱元璋为了稳固帝位杀功臣,而朱允炆也想稳固帝位夺取他的这些藩王叔叔们的兵权,这直接威胁到了朱棣手中的权利和政治前途,甚至是威胁到了他和家人的自由和生命,这是朱棣所不能接受的,这也成为了造反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索。
最后,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的理由是“清君侧”,正是因为皇帝朱允炆身边有小人,有佞臣,而朱允炆也没有做到“攘外必先安内”就直接开始挑战他的叔叔们,最终留下了隐患以及藩王造反的理由。
所以,如果朱元璋传位给朱标,朱标再传位给朱允炆,那么朱允炆获得帝位的合法性会得到认可,会得到多一些的支持与同情。但是,合法性的问题只是一个借口,清君侧也只是一个口号,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朱允炆在自己羽翼未丰,并在自己没有做好万全准备以及获得天下人共同认可的情况下,就贸然扯藩,直接挑战了到了他这些藩王叔叔们的极限,与其说是朱棣造反,不如说是被朱允炆逼反的更为合适。
-----
网友解答:
-----
朱允炆的实力比朱棣强太多了,朱元璋已经帮朱允炆扫清了很多障碍,朱允炆输了其实是他自己的原因,第一:做事太急躁,自己立足未稳就忙着削藩,没有自己的核心团队,没几个真正给他卖命的文臣武将。第二:削藩的手段太过激烈,不仅收了封地,还把那些自己的皇叔都关起来了,这是不给活路啊,其他王爷肯定会反抗,反正反抗也是死,不反抗也是死,要是好好学学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用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去换,然后优待各位皇叔,慢慢来,反抗会小很多。三:挑错顺序了,应该首先果断就拿势力大的开刀,只要把势力大的王叔搞定了,其他小的就直接投降了,可是偏偏先搞那些无所谓的小王爷,让那些势力大的有了警觉,一看你是不给活路啊,那干脆反了吧。第四:就算朱棣造反,但一直朱允炆的实力要比朱棣强很多,可是朱允炆做事畏首畏尾的,既然逼反了朱棣,作为皇帝就应该果断斩草除根,而不是开始顾及叔侄之情了,这样直接导致了下面的将领不敢打朱棣,怕伤着朱棣,怕你们叔侄两要是以后好了,那那些打朱棣的将领就里外不是人了,这是最大的败笔。。。所以说朱允炆丢了皇位是他自己作的,毕竟生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没有经历过战争和政治的洗礼,比朱棣差太多了。。。至于朱标登不登机其实没啥关系,因为朱允炆的皇位是名正言顺的,朱元璋亲自定的,并不是那种不正当手段得来的,登基没有任何全国上下没有任何异议,就算朱棣反了也没说因为朱允炆皇位来的不正,而是用清君侧的借口,是承认朱允炆是皇帝的,要是朱标先继位,唯一的可能就是祈祷朱标帮他先把那些皇叔搞定了在死,要不然还是一样,并不能改变什么
-----
网友解答:
-----
我不认同这种说法,朱棣的造反和朱标没有关系,而和朱元璋”藩王守边疆”的政策有关,谁当皇帝都会削藩,所以这是矛盾的,不是朱棣敢不敢造反,而是不得不反。农民皇帝朱元璋吃过苦,受过罪,当过乞丐做过和尚,皇位来之不易,所以为巩固皇权保住江山想了不少办法。比如让自己的儿子侄子去守边境,总想着自家人守国门,可以高枕无忧,其实这是给子孙后代埋下了后患。
”藩王守边”是什么鬼?
作为父母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想自己孩子跟着受罪,特别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父母,更是恨不得什么都安排好。
朱元璋也不例外,他没有一刻不在思考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江山。他研究了历史的分封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快乐的以为可以巩固皇权。
你如果能仔细看看朱元璋的分封,就可以看出门道,他把儿子们都安排在了边防长城一线,大部分都是军事重镇,比如燕王朱棣在北京,晋王朱㭎在太原,还有长安、开封等,南京和两浙不封,都封的远远的,让诸王帮着在北方守国门。都是自家人用着放心,皇帝在南京可以高枕无忧了。
都封在北方,毕竟历史上中国的威胁主要还是北方,都风在长城一线,长江以南不封王。也就是心脏附近自己掌握,其他重要器官王爷们把守,如果大家相安无事还好,有歪心思了就不好办了。
老朱在的时候还好,毕竟威信在那里,太子朱标如果不死那么早,当了皇帝能节制住自己的弟弟们吗?值得怀疑!
还有一个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老朱对孩子很大方,
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一年俸禄上万石,府置官属。身边的护卫队少者三千人,多者达万人。
看清楚了,藩王可以有自己的军队,你说他是不是糊涂?
皇孙朱允炆
在明朝历史上,朱标的存在感不强,就因为太短命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擦干眼泪,封朱允炆为皇太孙,也就是说玩了一下跳棋,蹦过太子接班人直接给了皇孙。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是嫔妃吕氏生的,他不是嫡生的。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常氏,生了一个儿子朱雄英,可悲的是没活几年死了。
朱标的死对朱元璋打击很大,国家初立接班人过早去世了,这是不好的兆头。一手建立的帝国如何生生不息传下去,他无时不刻在思考。
在选接班人问题上很纠结,这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不得不重视。《明实录》中说,朱元璋召集大臣商议,准备立老四朱棣,我认为这是胡扯,这是朱棣为自己洗白。
朱元璋那是什么人,放着老二、老三不用,用老四,再说你也不比别人强多少,这样只能使帝国陷入万劫不复,再现“八王之乱”,所以是不可能的。
经过慎重考虑,朱元璋还是决心立嫡长子这一脉,这样避免发生混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朱元璋正式册立朱标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
朱棣“靖难之变”
其实谁也不会没事造反玩,这可是要命的活,不好干啊!如果真如题主说的那样,朱标过度几天再死,会不会朱棣就不敢反了呢?
过度几天朱允炆算是从他爹手里接手的,可是这无法改变皇权和藩王之间的矛盾,藩王权力过大的问题始终是个问题,一天不解决始终是个火药桶。
这样看,无论是谁当皇帝削藩是迟早的事,只是朱允炆有点心急了。他曾经问祖父: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边境不安诸王解决,如果诸王不安分,谁来解决?)
问的朱元璋半天没反应过来,孙子这问题有点尖锐啊!你说怎么办?
朱允炆回答,先以德感化,感化不成削了封地,削爵位,再不行只能动粗了!朱元璋也只能点头!
朱元璋那边尸骨未寒,北京的老四朱棣就开始磨刀霍霍了,朱允炆也开始了削藩,不削不行啊,九个王爷从西北到东北包围着帝国虎视眈眈,不到十个月削掉了五个藩王,直接贬为庶人,这就有点过火了,一下连皇藉开除了。
兔死狐悲,其他藩王慌了,都聚到了燕王朱棣身边,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于是举起了大旗,大明王朝的一场斗争开始了——“靖难之役”。
朱棣的反叛有历史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朱元璋生前的政策,发展轨迹没有按照他的设想前进。朱棣一再洗白,甚至把朱允炆的皇帝都不承认,一点亲情也不讲,多少年来还一直全世界到处找侄子。胜王败寇,无论从哪里看,朱允炆和朱棣比差的也太远了!趣聊历史,读书明志,我是
@书海里游泳的鱼
,欢迎关注走,一起交流历史!
-----
网友解答:
-----
我觉得朱元璋把皇位转给朱允炆这件事并没做错,但他把一起打江山的功臣杀得一个不留就错得离谱,朱元璋和刘邦都是农民出身,农民有很多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第一就是短视,第二是不自信,这就是他们滥杀功臣的原因,刘邦杀功臣导致吕后专权,朱元璋杀功臣导致朱棣篡位,到后来明朝就在一个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这包括明英宗杀于谦、崇祯杀袁崇焕(有争议)。
朱棣根本不想反,是朱允炆逼反的。你朱允炆削藩可以!但只应剥夺实权,让其做个逍遥王爷,荣华富贵一生。朱棣绝对不会反。但现实是朱允炆不顾亲情削藩,那些叔辈一个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没什么好下场!轮到他朱棣能不反吗?有一点可以肯定,朱标不死,蓝玉就还在,蓝玉在,哪怕反,朱棣也得好好掂量掂量,在说,朱标在,朱棣师出无名,在古代这个很重要。
朱允炆就是太着急了,上台就急着削藩,顺序整错了应该安抚等几年因为年轻啊慢慢靠或者等个时机都把藩王世子们叫到南京来之后再下一个圣旨兵权一收,派武将接管就OK了。确实朱允熥才是朱标的嫡长子,朱标死后,按照朱元璋立的规矩,嫡庶有别,长幼有序,朱允熥即位才是合乎礼法的。可是朱元璋为了让朱允炆即位,把朱允熥的母亲废为侧妃,把朱允炆的亲妈扶为正妻,给朱允炆一个嫡出的名分。朱棣肯定想,这规矩你定的,你都能废,那我也要废。
朱允文在朱元璋面前装的仁义,老朱死后呢?几个儿子下去陪他了!要知道朱二代都是血性男儿,你朱允文是皇帝,合情合理,老朱立的,削藩也行,手段考虑过吗?老朱的想法如同西汉一样的国中国模式,自家的地自己人保,就算打起来还是自己内部事情,他朱允文直接釜底抽薪,先逼死几个叔叔再说,朱棣被砍王府护卫至800人起兵,历史上有哪个皇族敢这么干的,我也服。
不削番朱棣等藩王的实力会越来越大,即便他们不造反皇帝的皇位也不安稳。你想想看好了,一削藩就反,已经说明问题了,藩王严重威胁了朝廷的长治久安和皇帝的皇位。你耗死了朱棣还有他儿子孙子,这个问题还是要解决。只是要在合适的时机,比如藩王被弹劾确有大错等等的时候,削弱其番地实力,一步一步来等到藩王没有实力威胁朝廷了再全部撤掉。
朱棣造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本来就是朱元璋的儿子,他们之间是内斗,谁赢了皇帝都姓朱,那些大臣也是摇摆不定。蓝玉造反则是乱臣谋逆,天下必群起绞之!至于朱允文失败的原因有自己性格过于乐观慈悲、朱元璋留给他的帮手太弱、他没有强大的嫡系力量,这3大原因哪怕少一个,朱棣都不会成功。
如果朱标不死当一天皇帝,有可能造反的可不止蓝玉一个人。首先,朱标不死,朱元璋就不会像推出朱允炆当皇帝那样大开杀戒,杀尽骄兵悍将,有可能造反的人都被杀。因为朱标不死威慑力比朱允炆要高很多,无论从才能还有声望都不是朱允炆能比的,毕竟朱标从小跟在朱元璋身边处理事务,所以在很多年轻的将领心中朱标是主子,而朱允炆只是一个小屁孩少主,造成的心里威慑完全不一样,就好像朱元璋都老得不能走了,还是没有人敢动一下,其实就一老不死的,但是造成了心理威慑就是不一样。所以很多人都不会被朱元璋杀。
即使朱元璋想杀尽朱标也不会允许,这一点和朱允炆完全不同。而留下一大群这样的人,如果朱标当个十年八年皇帝,再死可能还好一点,一天就死,也就是说没有时间帮年幼的储君准备任何后路,除非让他的兄弟当皇帝。否则,即便朱元璋为了让朱允炆当上帝位,也做了好几年的准备和威慑。朱标的威慑力肯定比不上朱元璋,更何况还没时间,那时候有心造反有能力造反的人可会不少。天下姓不姓朱,还真不好说。即便还姓朱,也是天下大乱之后元气大伤之后,毕竟帮朱元璋打下天下这些人很多战斗力都很强的,这些人很多都不好管,想灭他们也不是那么容易,而且如果几家同时造反更不好处理,甚至王朝还属不属于汉人都不好说,因北方游牧民族会不会趁机南下还不好说,甚至有没有人会为了利益而勾结这些势力?毕竟从朱元璋的表现,大家都可以知道即便帮他打下了天下,也得不到任何权利和地位,只有被压制剥夺权利甚至性命不保。而且明朝开国不久,即便朱元璋当了皇帝,还一直在打仗,而元朝也并没有完全被灭尽,如果明朝国力衰弱厉害,他们随时可能南下。
首先,嫡庶之分主要看母亲,古代继室在原妻(牌位)前执妾礼,所以后来扶正的吕氏是永远比不过正牌太子妃常氏的,自然允熥的地位必定高于允炆。其次,在宗法制社会,嫡庶之分是在出身那一刻就觉定的,允炆出生时,老妈吕氏是妾,那他永远就是庶子,不会随着老妈扶正而变成嫡子,老妈吕氏扶正后再生的儿子才是嫡子。例如商纣王有两个一母同胞的哥哥微子启和微仲衍,由于纣王的母亲生他哥哥们是还是妾,所以他的两个哥哥都是庶子,后来扶正成为了妻后又生了纣王,那纣王就是嫡子。
飞鸟尽,良弓藏,朱元璋的目光还是狭窄了,可以说,明朝亡于朱元璋。第一,这几个杀的大将,配个三五千兵,组上七八个队,让他们扫荡亚欧海外殖民去,他的后世经济情况绝对可观,说不定不会灭国。第二,建文帝处心积虑要削的藩,正是朱元璋定的规矩。第三,崇祯世养了百万闲朱,也是朱元璋定的调子。不管朱标死不死,朱隶都没有皇位继承权,朱标死了,继承权是朱标的长子,除非朱标绝后才有可能是朱元璋的嫡次子继承。更何况朱隶是庶子。就算朱标死了朱允炆也死了也轮不到嫡次子,继承人也是朱允炆的嫡长子。中国标准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嫡长孙、嫡长曾孙。是正统,其它的叫旁支。朱允炆继承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也是最正统的。
不要说蓝玉了,就是沐英不死,可以把朱棣摁在地上摩擦。沐英和朱标关系太好了,朱标一死,沐英没多久就挂了。沐英二儿子成了云南王,根基不稳,太年轻,而且和朱允炆的关系没有父辈亲。沐英在的话,几十万沐家军勤王,不是分分钟的事情。论正统肯定是朱允熥更正统,但他背后支持者可是蓝玉,常遇春等军功贵族,朱元璋不放心。 选择立朱允炆是他的母系和军方没有关连。 另外,朱允熥后被封为吴王这是不应该的,吴王是朱元璋称帝前的封号,理应允许不许再封的。
朱元璋之所以不传朱棣为皇位,就是为了给大明江山上双重保险,你想想传位给朱允文,让朱棣去守边,一旦朱元璋死后,旧臣造反,朱允文守不住这江山,那么朱棣就是明朝江山的第二道保障。当然没人造反的话更好,因为朱允文可以当盛世之君。而朱棣的话,性格跟朱元璋很像,适合做乱世之君,不管他造反还是戍边,都在于朱允文能不能做个好皇帝。如若不能那么朱棣造反,也正是朱元璋所能接受的。这就是朱元璋的帝王之术。
其实,朱允炆太傻,朱元璋给他安排的大臣他不用,偏偏用了三个学问一流,于政事毫无建树之人。夺了几个叔叔的兵权这个可以,结果几个叔叔交了兵权,还想要人命。要人命也就算了,你快刀斩乱麻啊,还一个个来。人家只能奋起一博,反正早晚都是死。朱棣造反纯粹是朱允炆逼得,朱棣都把儿子送到朱允炆手里当人质就看的出来,朱棣知道藩王造反从之前的例子就特么没有成功的,但是朱允炆削藩王的手段太过狠毒,不是监禁幽禁就是发配等死,湘王不堪受辱拉着全家老小自焚,对于朱棣来说造反是死不反也是死那不如轰轰烈烈造反,换个人不削藩或者换温和的方式下了叔叔们的兵到京城享福来都不会出事。
因为朱允文太狠,都说朱允文仁慈,那有现成的推恩令为什么不用?因为他狠!!!因为一点活路不想给几位叔叔留。朱允文削藩不是削弱藩王的实力。是削藩国。被削的叔叔要么终身圈禁、要么贬为庶人、勿伤朕叔?湘王是不是他逼死的?就算这个命令是特指朱棣,那铁铉差点砸死朱棣,朱允文为什么一边给铁铉升官一边抱怨朱棣命大?
-----
网友解答:
-----
哪怕朱标当上一天的皇帝,继承给儿子,朱棣也不敢造反,对吗?
朱允炆没坐稳皇位的原因,不是因法统问题,而是因为手段问题,或者说因为性格缺陷。题主这么说,似乎是觉得因为朱标没上皇帝,然后朱允炆上位,朱棣才造反似的,其实朱允炆上位的程序没有任何问题。
朱元璋一直是把朱标当第二任皇帝来培养的,事实上朱标这个太子也当得相当合格,辅助父皇处理国政,调和父亲与诸位臣工的矛盾,他调解皇子之间的矛盾,很有大哥风范,只可惜朱标英年早逝,给朱元璋甩下个继承人的大问题。
朱元璋估计也很为难,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他打击很大,不过,人总是要向前看的,帝国总要要有人接班的,朱元璋权衡来权衡去,选择了朱标事实上的长子朱允炆,任命他为皇太孙,后来让他继位。朱标有五个儿子,老大和老三是元妃常氏所生,老二老四老五都是吕氏所生,元妃常氏早逝,朱标扶正了吕氏,所以朱允炆算得上是嫡子——因为这里面有个时间差,即吕氏被扶正时,朱允炆已经出生,但是这种小瑕疵,无关紧要,毕竟帝国首脑认同朱允炆是他的嫡长孙就行了,其他人,也不敢纠结这个事——敢纠结的人,都往另一个世界报道去了嘛,何况这也算不得什么,朱允炆原本也是事实上的老大了(因为朱标长子朱雄英八岁时早夭。)
朱允炆继承皇位,没有法统上的毛病,朱棣不能反,也不敢反,他要是拿这个作文章的话,那就是他名不正言不顺了。
那他为什么还要造反?
如果朱标真的当了皇帝,朱棣肯定是不会反的,也反不成。如果朱标当皇帝时间很短,短到完全没有替儿子布好局,朱棣会反的可能还是很大的,因为原因很简单,朱允炆还是会削藩,把叔叔们干掉的,只要他身边有几个废材在,他想到的,能实施的,永远都是馊主意(或许也不能讲馊主意,但成王败寇,也的确就是这么个理),他自己想的,估计也差不多,典型的眼高手低,只知道看历史故事,不知道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
朱棣造反时,百般强调自己是不得已的,自己是清君侧的,并不是要造侄儿皇帝的反,是要把侄儿身边那伙子不干人事的给清掉,给大明留一片湛湛青天。
他真的是被逼反的吗?不得不承认,他是有这么一些考虑在里面,要不是朱允炆先动手,他也不致于跳出来,人家纯粹是自保的嘛。可是咱们也要明白,朱棣是有野心的。朱标死时,朱元璋是考虑过让他来接班的,但种种原因,他没有当成,但是难保他不起心思,现在朱元璋死了,这个小毛孩子当家,根本没有威信,怎么管得好老爷子留下的大好江山吗?你看看,黄子澄这伙人,都做了什么事啊,看看李景隆这个废材,做的成什么事啊,都不行都不行。周边那些个蠢蠢欲动的家伙要抄大明的老家怎么办?还得由我这个老将出马啊,看看老爷子把一伙功臣都杀了,连蓝玉这样的都给端了,如果咱再被侄儿干掉了,江山谁来守?于是乎,挥师南下,把那些个废材都干掉算了。
——咱们说他有野心,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打仗又不是上街,想来就来,不得有兵马有粮草的啊,临时决定造反的皇叔,哪能让各种战备都跟上?可明眼人都知道,朱棣,可不就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嘛。
朱允炆本想把叔叔们都干趴下,好一人说了算,现在好,被四叔给端了,朱棣终于坐稳了皇位,打造出了一个盛世出来,对于朱元璋来说,也不算很亏,毕竟肉烂了,都在锅里,江山,还是朱家人坐,也很不错了。
抛砖引玉吧,期待各位朋友的关注。
------------------
推荐阅读:
非机动车道那么宽,有些骑摩托车跟电动车的人还要走机动车道,你怎么看?
《红楼梦中》面对贫困的刘姥姥,贾母只送几件旧衣裳,为何王夫人却豪掷100两?
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那么已颁发的土地确权证书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