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何要放弃皇位,扶持福临当皇帝,真的是因为孝庄下嫁吗?
多尔衮为何要放弃皇位,扶持福临当皇帝,真的是因为孝庄下嫁吗?
-----
网友解答:
-----
多尔衮为何要放弃皇位,扶持福临当皇帝,真的是因为孝庄下嫁吗?
崇德八年,52岁的皇太极突然暴毙,毫无征兆,清廷陷入一片混论之中,围绕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爆发了激烈的争夺。
多尔衮对豪格!
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多尔衮根本没有资格入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皇太极死的太突然,没来得及确立继承人,虽然他一直想打破可汗选定的传统作法——贵族共和制(只要是大汗的儿子、弟弟、侄子都可以担任可汗),把汗位传给嫡长子豪格,但是嫡长子继承制没有确立,所以,贵族共和制还是被大家认可的。
正白旗旗主多尔衮在两个旗主弟弟的支持下,对汗位志在必得,而皇长子豪格战功卓著,得到了皇太极二哥代善和两黄旗大臣的拥戴,实力雄厚。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崇政殿內,王公大臣们为争夺汗位吵的面红耳赤,崇政殿外,各旗士兵刀剑出鞘,将大殿围得水泄不通,一场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面对大清分崩离析的危险,郑亲王济尔哈朗提议,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承大业,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摄政,这个提议既让两黄旗满意,也让多尔衮大权在握,皆大欢喜,最终6岁的顺治顺利登上皇位,即顺治帝,福临的母亲即孝庄文皇后。
问题来了,多尔衮放弃皇位,并不是他没有实力争夺,他的突然退出,引出了一个清朝谜案,多尔衮是因为孝庄下嫁而放弃皇位的吗?
其实,孝庄有没有嫁给多尔衮都是一个问题?
孝庄13岁嫁给皇太极,成为庄妃,儿子福临登基后,她被尊为皇太后,孙子康熙继位,她被尊为太皇太后,这个女人机智过人,擅长谋略,颇具才干,她两次拒绝垂帘听政,一生辅佐两代帝王,成为清朝唯一的太皇太后。
随着6岁儿子福临的登基,同时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还有他的生母——孝庄太后。
多尔衮率军入关,占领北京,入主中原,平定天下,总揽朝政,位极人臣。此时,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消息,成为天下最大的绯闻,那么,孝庄有没有下嫁多尔衮呢?专家们对这件事分歧明显。
认为孝庄下嫁多尔衮的人依据如下:
1、这是满人的风俗。男人死后,妻子嫁给兄弟,甚至是子侄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满人入关前,生活环境恶劣,一个家庭没了男人,女人和孩子就无法生存,作为游牧民族,天天为生计奔波,哪有功夫学习儒家思想,认为女人守节简直是“资源浪费”,生存和繁衍才是正理,兄死娶嫂是很流行的风俗,完全没有中原的贞节观念,成吉思汗的妻子被人抢走几个月后,又被抢回来,照样当皇后;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海兰珠就是再嫁之妇,但并没有人觉得她嫁过人而看不起她。
31岁的孝庄年轻寡居,嫁给32岁的小叔子,完全符合满洲风俗。
2、福临6岁继位,孝庄带着儿子孤儿寡母,政治上安全依靠多尔衮,一个年轻的寡妇,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委身于咄咄逼人的小叔子多尔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清宫档案中,出现了“皇父摄政王”字样,由此可以判断出来,孝庄只有下嫁了,多尔衮才会被称之为“皇父”。
4、顺治的疯狂报复行为,顺治在汉人老师的教导下,开始觉得母亲和叔叔之间的关系不符合君臣之礼,多尔衮刚死两个月,顺治就开始清算,定了多尔衮十大罪状,并且挖坟、掘墓、鞭尸、砍脑袋,如此仇恨多尔衮,定是与逼迫孝庄下嫁有关。
5、支持下嫁的专家认为,明朝遗臣张煌言诗中所说“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就是描写了孝庄下嫁多尔衮的隆重婚礼,也成了太后下嫁的最直接证据。
而持反对观点的专家则认为:
1、张煌言为南明将领,率兵抗清数十余年,且生活于南方,这种事多半是道听途说,更多的是造谣污蔑,不足为信。
2、多尔衮之所以同意立福临为帝,更多的考虑是立一个年幼的皇子为君,更加容易操控,而且生母的身份一定要尊贵才能服众,孝庄出身于蒙古族,福临是皇太极的儿子中,唯一具有蒙古血统的,福临称帝对于笼络漠南蒙古非常有利,而且福临作为皇太极五大福晋唯一的儿子,算是嫡子,所以,福临是唯一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3、皇父这一称呼在古代并不一定非得是父亲,孟心史所言“皇父之称,犹之尚父仲父,纯为报功,不关渎伦。”,所谓,皇父,是天下君父之意,满文档案显示,子侄、大臣皆有称呼皇帝为皇父的例子,顺治尊称多尔衮为皇父更多的是因为多尔衮居功至伟,多尔衮授意顺治尊自己为皇父,是为了树立个人的绝对权威,侧面显示了多尔衮视顺治帝位儿皇帝。
4、多尔衮的夫人元妃去世,命令朝鲜进香,多尔衮的心腹、全权负责朝鲜事物的郑命寿直言“在皇帝如母,差遣进香陈慰云,则使名即同皇太后及皇后之丧。”,从中可以看出,孝庄非但没有嫁给多尔衮,相反,多尔衮通过抬高自己妻子的地位来压制孝庄。
双方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很难推翻对方,对入关多年的清廷来说,逐渐接受儒家思想,如果孝庄真的下嫁多尔衮,宫廷史书也不会记载,况且,顺治一直生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之下,消灭多尔衮肉体的同时,一定会修改史书,打压多尔衮的功绩。
小编认为,以多尔衮的能力和野心,他绝对不是那种为了女人而舍弃皇位的人,之所以选择福临是他的无奈之举,通过综合考虑,在多种选项中,福临才是最优的那一个。
我们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孝庄真的下嫁多尔衮,但二者之间有私情的可能性却是极大的。这一点,从孝庄死后的遗诏中可以看出端倪。
孝庄的内心包裹的严严实实,不让任何人窥探到她的秘密,直到临终前,她才不得不对自己的归属做了交代。
据“太皇太后遗诏”记载,孝庄弥留之际,交代孙子康熙,皇太极陵墓安寝很久了,不要因为我而轻易启动陵墓,我舍不得你们父子俩,就把我安葬在你父亲顺治的孝陵附近吧。
古人讲究夫妻合葬,皇帝、皇后同陵同穴,然而孝庄“舍不得儿孙”的理由拒绝与皇太极合葬太过于牵强,我们知道,顺治与孝庄关系不睦是不争的事实,怎么希望埋葬在顺治墓地附近呢。
康熙对孝庄至孝,不敢违逆孝庄遗诏,但是,这样的遗诏却让他非常为难,如果遵诏行事,违背祖制,如遵祖制,又违背孝庄遗诏,左右为难之家就一拖再拖,这一拖就是35年,直到康熙去世,孝庄也没有安葬,雍正继位后三年,才匆忙将孝庄葬在关内盛京之西的昭西陵。
孝庄遗诏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她可能无脸面对皇太极才不得不做此决定。
多尔衮死了,孝庄也入土为安了,但是,几百年来,围绕二人的传闻从来就没有停息过。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
网友解答:
-----
严格的说法,不是多尔衮放弃皇位,而是多尔衮放弃了对皇位的争夺,因为当时他还没有成为皇位的继任者。至于说他扶持福临继位是否与孝庄下嫁有关,这可以分成两个问题来分析:其一,孝庄是否下嫁给多尔衮?其二,多尔衮为什么要扶持福临即位?
关于第一个问题,历来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比较有根据的观点是:孝庄没有嫁给多尔衮,但是,她与多尔衮关系密切,并极大可能有暧昧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归纳学术界所分析的根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尔衮虽被称为“皇父摄政王”,但这一称呼并不能作为孝庄下嫁多尔衮的根据。
有观点认为多尔衮之所以被称为“皇父摄政王”是因为孝庄下嫁给多尔衮,所以,对于福临来说,多尔衮是“皇父”,而且,福临即位时,多尔衮是摄政王,所以,多尔衮才被称为“皇父摄政王”。只是,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皇父”是一种尊称,并非一定指皇帝的“父亲”之意。据郑天挺先生考证,“皇父”一词在汉语里之君王之父,而在满语里却是指“阿玛王”。就像“皇叔父”中的“叔父”一样,主要是指爵秩,是比亲王更高级的爵称,而并非是指属于长一辈的“叔父”,之所以称“皇父摄政王”是因为要让尊称升级,以提高其在爵秩中地位。
其次,多尔衮被称为“皇父摄政王”是一步步升称的,并非用来指其“皇帝继父”的身份。多尔衮战功显赫,势力强大,在皇太极去世后,他在朝中的影响力很大,他统帅清军入关,定鼎中原,清太祖、太宗两代君王的宏愿在他手里实现了,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多尔衮晋封“皇叔父摄政王”,之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多尔衮晋封为“皇父摄政王”,成了掌控朝政的实权人物。由“皇叔父摄政王”到“皇父摄政王”,这是爵秩地位的提升,这对多尔衮来说有一个好处,就是称为“皇父摄政王”之后,在福临面前不用下跪,而且,不用凡事都向顺治上奏,这提高了多尔衮在朝中的地位。可是,并不能因为多尔衮晋封“皇父摄政王”就认为是孝庄皇太后下嫁给多尔衮。“皇叔父摄政王”是一种尊称,“皇父摄政王”也一样,这与孝庄是否下嫁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皇父摄政王”就像周武王称吕尚为“尚父”,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一样,是尊称,并不意味着真有父子关系。
孝庄与多尔衮(剧照)
第二,有观点认为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是保证她的儿子即位,这是一场政治婚姻,因为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势力强大,孝庄文皇后只有下嫁,才能确保其子登基,因此她才委身于多尔衮。其实,这也是说不通的,缺乏可信的证据。
皇太极崩逝之后,储位未定,夺位之争顿现,当时由谁来继承皇位成了关键问题,有多种势力参与争斗,但最终归结到了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睿亲王多尔衮两人的争夺上面,此两人皆战功显赫,又都年富力强,作为侄子的豪格比他的十四叔多尔衮年长三岁,当时皇太极仿效明制,按礼制,皇长子豪格继位合乎礼法,可是,就当时在朝中和八旗中的影响力来说,多尔衮似乎更强,而弟继兄位,在满人那里也是有理由的,所以,争夺就变得非常激烈。于是,有一种猜测,认为多尔衮之所以放弃了继位争夺,转而提出让皇九子福临继位,是因为他与孝庄太后有交易,是孝庄答应下嫁给他,因而,他才全力支持孝庄的儿子福临继位;而孝庄就是为了能让她儿子继位,所以才嫁给了当时实力强大的多尔衮,为的是保证她年仅六岁的儿子能顺利即位。
其实,下嫁保儿皇位的说法不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而且也说不通,其一,当时豪格与多尔衮两个势力集团势均力敌,豪格后面有两黄旗以及皇太极的嫡系属下大臣的支持,而多尔衮后面有两白旗以及他的两个同母弟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双方谁也不容许对方继位,后来,豪格一派能够答应多尔衮推荐福临继位,并容许多尔衮当摄政王,这已经是对多尔衮最大的妥协,如果孝庄真的是下嫁给多尔衮,那么,孝庄便成了多尔衮的妻子,福临就变成了多尔衮的继子,豪格一派怎么可能会答应呢?对豪格来说,若是原来的母妃变成了政敌的妻子,而继位的福临又成了政敌的继子,他是不会妥协的,两黄旗的人也必定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下嫁保儿皇位的说法很难说得通。
其二,多尔衮颇有治国统兵的才能,他在朝中的势力很大,他没有必要借助于孝庄的下嫁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再说,如果让孝庄下嫁,反而会让当时的中立派,即掌握着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和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感到忌惮,他们会担心多尔衮权力过大。孝庄下嫁将破坏朝中各派的平衡格局,不管是豪格还是代善、济尔哈朗都是不能接受的。因而,下嫁保儿皇位的事说不通。
“大玉儿”(剧照)
第三,有人以南明官员、诗人张煌言所写的一首诗来证明孝庄下嫁多尔衮是真有其事,其实,张的诗并不能作为证据。
张煌言是在他的组诗《建夷宫词》中写道:“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真的是在描述孝庄太后下嫁的事吗?
其实,这很难说是孝庄下嫁的证据,张煌言写这首诗时是在南明,当时言论比较自由,而且诗的语言常常是用想象的,常有所夸大。《建夷宫词》中的“夷”未必就是指满清,或许是对其他少数民族的蔑称,但并不一定就是指孝庄的事。再说,诗只是说太后的婚事,并没有指出是孝庄下嫁。用此诗来证明孝庄太后下嫁,这很牵强。
第四,有人还以孝庄死后未葬昭陵来说明孝庄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认为此事说明下嫁多尔衮是事实,因为已下嫁,不愿再与皇太极合葬一处。这一说法是牵强附会,是无稽之谈。
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太后疾大渐,于是,下意旨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这说的是,孝庄太皇太后认为,清太宗皇太极入土为安时日已久,孝庄表示自己不愿再去惊扰他,加上孝庄太皇太后对顺治及他的儿子孙子两代皇帝很有感情,因而要求她死后能葬在顺治帝的孝陵旁即可。就算这一记载是真的,那也只能说明孝庄已清楚地讲明了不葬昭陵的原因,她是与顺治父子感情深,并不愿惊扰皇太极才不葬昭陵的,这不能得出结论说是下嫁多尔衮才不与皇太极合葬一处。如果说,是因为皇太极已有他的皇后陪葬,孝庄不想再葬进去了,还有,皇太极生前对庄妃并不宠爱,所以她不愿意在死后继续跟随他,这种推测还有点理由。其实,皇太极死后埋在关外昭陵,而孝庄已在关内生活了很长时间,不葬关外昭陵是可以理解的,这不能用来说明孝庄下嫁是事实。
其实,更大的可能是,孝庄并没有下嫁给多尔衮,但她与多尔衮关系比较亲密,两人之间有暧昧关系,这也能解释多尔衮为何推荐福临为皇太极的继位者,因为这不会因为孝庄真实下嫁而让豪格一派难以接受,也不会引起代善等中立派的忌惮,同时,因为孝庄与多尔衮关系密切,她支持多尔衮为摄政王,而多尔衮支持孝庄的儿子继位,并辅佐福临坐稳皇帝之位,两人本有亲密关系,进而加强政治合作,这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皇太极在位时,孝庄并不受宠爱,在皇太极死后,孝庄对有雄才大略并有好感的多尔衮产生感情,并与其发生暧昧关系,这对于满族有才识有热情的男女来说,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孝庄(剧照)
关于第二个问题,即多尔衮为什么要扶持福临即位呢?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多尔衮推荐福临继位,并辅佐他坐稳皇帝之位,这是当时的局势所需要的,是多尔衮与豪格一派势力妥协的方式,也是为了避免清廷内乱,这是多尔衮明智的选择。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在盛京清宁宫去世,因为他死得太突然,所以并没有预先确立继承人。如此一来,继位之争便在朝中各派展开了。
当时较强的实力派之一是礼亲王代善,他掌握着正红、镶红两旗,但是,他年纪大了,久不问朝政,而在他的儿子中,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在年轻时就已过世,硕讬有些才能但不为代善所喜爱,满达海年纪轻而尚无发言权,这样一来,代善家族就只能支持别人而没有能推出继位的人,因而,代善在继位问题上保持中立态度。
另一重要势力是太祖努尔哈赤之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他与皇太极的关系非同寻常,他的父兄反叛,而他却依然受皇太极重用,这主要是因为济尔哈朗从青年时代起便追随努尔哈赤四处征战。他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累封和硕郑亲王,他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清初有八大铁帽子王,济尔哈朗是唯一非帝王直系的子孙。济尔哈朗是镶蓝旗旗主,他为人沉稳,虽与豪格、多尔衮在势力方面不能相比,但他若倾向于谁,谁就更有获胜的筹码。他对皇太极极为忠诚,他在内心上虽偏向于豪格,但在表面上他持中立态度,一直在观望中。
于是,争夺皇位继承权便在豪格与多尔衮两大派系之间展开,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而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这两个重用人物背后都有强大的力量支持。
豪格获得了皇太极的嫡系属下两黄旗大臣等的支持,因为只有他继承皇位,才得以继续保证两黄旗的优越地位。豪格很有能力,军功显著,升迁快,天聪六年他便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不久,他晋升为肃亲王,掌管户部,他与他的几位叔辈亲王已是平起平坐。在皇太极的嫡系属下看来,由豪格继承皇位是理所当然的。豪格一派不仅掌控着两黄旗,而且也控制着正蓝旗,有三旗实力,豪格在继位之争中表现出势在必得的雄心。
可是,他的对手多尔衮也不甘示弱,多尔衮也有其强有力的竞争实力。他雄才大略、文武兼备、战功卓著。多尔衮身边有不少能征善战的干将,他还得到了他的两个同母弟阿济格和多铎的大力支持。多尔衮和他的弟弟掌管着两白旗,而且在皇族中影响力较大,正红旗、正蓝旗甚至正黄旗中也有一些宗室成员暗中支持他。
多尔衮(剧照)
起先,多尔衮也对争夺皇位势在必得,但是,他是比较有大局观念和冷静明智的政治家,他知道,要想彻底让两黄旗的人屈服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代善、济尔哈朗等中立派也未必会在关键时刻支持他,他想要自立为王难度极大,有可能造成皇室甚至清廷的内乱。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建议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来继位皇位。
这个方案是多尔衮在与豪格、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等于崇政殿集会商定皇位继承人时提了出来,最后,这个方案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多尔衮提出这一方案有诸多有利之处,是现实可行的。首先,多尔衮能争得中立派代善等的支持,以建立更广泛的政治同盟;其次,福临和豪格一样是皇太极的儿子,豪格一派没有理由反对,也没有极力反对的实力,这是多尔衮所想要的;再次,多尔衮争得了摄政王的职位,并与济尔哈朗等一起扶政福临,如此一来,他仍大权在握。
最后,他与太后孝庄关系比较密切,福临即位时只有六岁,大事多是由孝庄拿主意,睿亲王多尔衮又是摄政王,如此一来,多尔衮就不会受到来自后宫的干扰,因为孝庄会支持他,只要他与孝庄好好联手,朝政大事仍是多尔衮能说了算。
第二,多尔衮之所以扶持福临即位,是从大局考虑,因为只有福临即位能才能避免皇室和清廷内乱,才能保证入关的战略继续进行,也才能使清廷的政治大业继续扩展。
当时,豪格拥有两黄旗和正蓝旗,代善拥有两红旗,济尔哈朗拥有镶蓝旗,而多尔衮虽有雄才大略,并有不少长期跟随他征战的干将,有他的两位弟弟的支持,但是,仅仅靠他和他弟弟所掌控的两白旗,想让豪格屈服是不可能的,想自立为皇帝更不可能。如果他强行继位,最后将导致与豪格一派的死拼,甚至还会遭到中立派势力的极力反对,如此一来,清廷便会因内乱而四分五裂。所以,多尔衮选择了推荐福临继位,他的选择是很明智的。
而且,多尔衮可能与孝庄有过政治协商,双方能结成政治联盟。多尔衮与孝庄关系密切,他提议福临继位很可能是与孝庄商量好的,孝庄支持多尔衮当摄政王;而多尔衮则支持和辅佐福临即位。这样一来,皇室和清廷皆能保持稳定状态,六岁的福临继承帝位,大事多由孝庄做主,只要多尔衮尊重太后,朝政仍然是摄政王能掌控的。这就使得皇太极的政治理念能得到继承和发挥,而传位又算是合理合法的,摄政王掌控大局,入关战略可以得到实施,清廷内部也能暂时团结,避免内乱。
因而,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由睿亲王多尔衮和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孝庄成功地当上了皇太后,而多尔衮也相对满意地当他的摄政王,不久,多尔衮成了“皇叔父摄政王”,再后来,他被晋封为“皇父摄政王”,而清廷也在他的统掌下,顺利逐鹿中原。
-----
网友解答:
-----
多尔衮也想要皇位,可形势不允许,只能退而求其次。
突然出现的权利真空,大家都想跃跃欲试
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储君,而是以四王共同治理国政。等到皇太极去世,维持满清统一的纽带突然中断,权利出现真空,统治集团需要寻找新的代理人。
议定新君时,豪格与多尔衮都是热门人选,双方各有优势。
按照推举制的原则,就能力、威望、实力与地位等因素而言,多尔衮应该当仁不让。
可此时的情形,已经与皇太极上位时大不一样,如今的大清不是当年的后金。在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决策与执行上,大清已经明显汉化。为此,两黄旗的大臣坚决要求立皇太极的儿子为新君。
豪格作为四大亲王之一,又兼具皇长子身份,使得他具备其他宗室所没有的优势。他的支持者之多,也是多尔衮必须顾及的力量。
还有一个对多尔衮不利的因素:两黄旗的将士与多尔衮两白旗之间曾有过裂痕,两黄旗八大臣特别不愿意看到多尔衮继位。
具体的势力对比
两白旗全部拥戴多尔衮;两黄旗中,有两位重臣支持多尔衮;
豪格虽有身份优势,却只有七个牛录是其嫡系部队,加上拥戴皇子的两黄旗八大臣,主力部队还是不足两个完整的旗;
手握两红旗的代善,态度模糊,很有可能只是为了保住既得利益而不愿得罪人;
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墙头草,一面表示支持皇子,一面表示要和多尔衮商量。
在这种实力对比中,各方都能感受到形势严峻,都会产生投鼠忌器的心里。多尔衮如果强行上位,一定会遭到强劲反弹,到时大清就会四分五裂。权衡利弊,多尔衮不敢冒险,转而寻求与两黄旗的合作。
无可奈何的妥协
皇太极去世后第五天,在新皇帝的推举会议上,索尼与鳌拜首先提出,应该立皇子。多尔衮怒斥他们没资格说话,令他们退出会场。
随后,阿济格与多铎提议,应该由多尔衮沿袭大统。多尔衮沉默,没有表态。
多铎又说:“如果多尔衮不愿意,就立我为皇帝,因为多铎的名字出现在太祖遗诏里。”
多尔衮立刻反驳:“太祖遗诏里面也提到豪格的名字,不止你一人。”多尔衮的高明之处在于反驳多铎时,也将豪格排除在外。
于是,多铎提议:“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长,让代善当皇帝。”
代善立即表示:“多尔衮如果同意继位,那肯定是国家之福。既然他不愿意,就应该立皇子。豪格是长子,应该继位。”代善这个表态很厉害,在不经意间“将军”多尔衮。
豪格说:“我福小德薄,难堪重任。”说完,便转身离开会场,“定策之议,未即归一”。
这时,两黄旗拥戴皇子的大臣开始躁动。
见此情形,代善说:“我已经老了,早就不太过问国事了,现在哪还有精力管这事?”随即起身离开,阿济格见多尔衮继位无望,也跟着离开了。
留在会场的多铎不表态,济尔哈朗也一言不发。多尔衮当机立断表态:“大家说得很有道理,我也赞成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主动退出,就应该立福临为帝。他年纪小,由我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大,等他成年后再归政。”
多尔衮的提议,满足了多数人的意愿,立即获得通过。
孝庄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行动,却起不到决定作用。至于太后是否下嫁,缺乏史料依据。多尔衮放弃皇位,顺治继位,从根本上说,是满清旗主王爷势均力敌的产物。
-----
网友解答:
-----
显然不是的!
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的爱恨情仇野史上那是一大堆!
不过那毕竟是野史,不足为据!而且野史中孝庄下嫁这些事儿也是顺治登基后,多尔衮当了摄政王,大权在握,搞出这么一档子事儿。
跟之前的皇位之争关系不大!
其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形势所迫!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是想玩儿兄终弟及这一出!
但是呢,情况不允许,因为他有个强大的对手,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
论资历,他是皇太极长子,亲王爵位,军功赫赫。
论实力,他是正蓝旗主,不比多尔衮的正白旗差多少,而且其背后的各方支持势力,也不比多尔衮差。
众所周知 ,清朝搞的是八旗制度,军力都在八旗贵族手里。
豪格握有正蓝旗不必说,同时面对多尔衮,他还有着两黄旗的支持。两黄旗由于是皇太极所属,一直在八旗中地位尊崇。这一次他们也是希望由皇太极的子嗣继位,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
这样一来,豪格便有三旗在手,同时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也在暗地里支持豪格,这就相当于半个清朝的力量。
而多尔衮呢?自己的正白旗和弟弟多铎的镶白旗;最后的两红旗在大阿哥代善手里,此人暂时是保持中立态度。
所以局面对于多尔衮并不占优,如果打起来,局面会很被动。
所以这时候的多尔衮,以退为进,推出了皇九子福临,让他来继承皇位,同时以福临年幼为由,推举济尔哈朗与自己一同辅助政。
这招不可谓不妙,福临因为同是皇太极之子,他的出现,让两黄旗直接没有了支持豪格的理由。而济尔哈朗北推上了辅政的位置也不好明确的支持豪格。
如此一来,多尔衮反而占据上风!
况且清朝毕竟出于上升期,不适合搞内讧,大家还是希望和平收场,豪格自然也没了话说。
于是这就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当然,大家疑惑的是皇太极那么多儿子不选,多尔衮为何要选了皇九子。
是因为对庄妃的特殊感情吗?我不否认这个说法,但是主要原因不在这儿。
主要是福临的一个身份问题!
福临他妈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其乃是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当时科尔沁部落是清朝重要的盟友,后宫五大福晋有三位都是来自科尔沁部落。分别是中宫皇后哲哲、东宫宸妃海兰珠、以及次西宫庄妃布木布泰,前面两位分别是她的姑姑和姐姐,她们几乎垄断后宫的势力。
子凭母贵,在皇太极的这些儿子里面,出去早夭的,地位最高的就是福临了,差不多算是嫡子了。至于豪格,他母亲只是个继妃,而且后来还被皇太极给休了。所以他的身份不咋样。若不是军功撑着,他连叫板的机会都没有。
还好清朝不搞嫡长子继承制,不然豪格根本就没机会。
但是即使不看这出身,那也得看其背后的科尔沁部落啊,推选了福临就相当于得到了科尔沁部落的绝对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福临当时年幼,易于掌控啊!
这才是多尔衮选择福临的最根本原因!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应该拆分为两个问题,一是多尔衮为什么放弃皇位,而是让顺治帝上位。二是孝庄真的下嫁多尔衮了吗?
两个正常问题合并在一起以后,就变得不正常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两个问题根本不在一个时间段,多尔衮为什么放弃皇位,是在皇太极猝死以后到顺治帝登基的时间段。
至于原因很简单,因为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也想当皇帝,两个人不相上下,最后不想两败俱伤。只能退而求其次,谁也别当皇帝了,顺治帝这个六岁小孩就上位了呗。
至于孝庄下嫁的问题,是在顺治帝登基以后的事情了,两者压根不在一个时间段好不好!
关于孝庄下嫁的问题,清朝官方资料是没有这回事的!毕竟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就算是真的有,人家会给你记载下来?
反正同时期的抗清英雄张煌言在《苍水诗集》有句云“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就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
还有多尔衮由皇叔父摄政王成为皇父摄政王,也暗有孝庄下嫁他,成为顺治帝的新父之意。
所以说有没有下嫁呢,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
网友解答:
-----
多尔衮放弃称帝,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当时的实力上,多尔衮并不占据绝对的优势。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随即在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以及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皇位争夺。
此时的多尔衮三兄弟,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坐拥两白旗的势力,豪格也是不甘示弱,除了自己统领的正蓝旗之外,还有皇太极生前亲领的两黄旗支持,双方的实力不相上下。
而此时,另外两个掌握八旗势力的亲王,即掌握两红旗势力的礼亲王代善和掌握镶蓝旗势力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不约而同的站在了豪格一方,决定拥立皇太极的儿子登基皇位,并不主张立多尔衮。
所以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实际上是处于实力上的劣势,毕竟是他们两个白旗要与其他六个旗对抗,已然是没有取胜的把握。
更为关键的是,作为皇太极亲兵的两黄旗,特别是其中的索尼、鳌拜、图赖等高级将领,已经率领两黄旗的人包围了崇政殿,如果真的多尔衮敢贸然称帝的,必然会让大清的朝堂之上陷入刀光剑影之中。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多尔衮在皇位竞争中逐步处于下风,并且最终放弃称帝的打算,归根结底还是实力上面的原因,毕竟多尔衮的支持力量在八旗之中处于劣势。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拥立顺治皇帝福临登基,并不是多尔衮首先提出的,提出这一方案的人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豪格与多尔衮争得不可开交,再僵持下去很有可能引发两黄旗与两白旗火并,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豪格和多尔衮都不能继位皇帝,从皇太极的儿子中另选一人继承皇位。顺治皇帝福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由济尔哈朗提名,并且得到了代善、多尔衮等人同意,最终成为了皇太极的继任者,成为了大清王朝的皇帝。
也正是因为济尔哈朗的这份拥立之功,在加上在皇太极时期“四大亲王”的排列次序上,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地位是要高过多尔衮,仅次于礼亲王代善,排在百官的第二位,因而也被任命为第一辅政王,多尔衮为第二辅政王。
从这个角度来看,顺治皇帝福临能够出人意料的登基为大清王朝的皇帝,首功之臣便是郑亲王济尔哈朗,而不是多尔衮。
至于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史学界依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作为“清宫八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之谜”,影响极为深远,到现在也是史学界一直以来争论的焦点所在。
抗清义士张煌言在《苍水诗集》就曾作诗记载“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但是张煌言的身份太过于敏感,不免有着故意诋毁、抹黑大清王朝的嫌疑,为的是激起更多人对于满清政权的反抗情绪。就如同民间广为流传的乾隆皇帝是海宁陈家的儿子,是汉族人的血脉,也是为了用思想和舆论的力量,对抗满清统治。
另一项关于太后下嫁的佐证便是,顺治皇帝册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实际上也是用这样的方式给多尔衮一个恰当的名分,以更好的处理两人的关系,甚至在多尔衮死后还将其封为了成宗义皇帝,这些都是孝庄曾经下嫁给了多尔衮的重要证据。
清朝从入关之后开始,逐步接受了明朝的思想,也接受了明朝的法律制度,甚至对于迎娶兄嫂或者弟媳的行为,其处罚的程度和力度较之于明朝是更加的严厉与残酷,而这也就于满清政治制度的奠基人之一的多尔衮迎娶孝庄太后的行为背道而驰了。
所以,至于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依然是一个谜,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顺治皇帝的登基,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与否并没有直接的原因,多尔衮也更不会因为只爱美人,而放弃了江山。
-----
网友解答:
-----
其实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就已经对皇位有了一定的兴趣,只不过皇太极的至尊地位不可撼动,所以多尔衮只能在皇太极离世后有所行动。不曾想皇太极在五十二岁时突然暴毙身亡,这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是莫大的打击,但是对于多尔衮来说,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在皇太极离世后,当时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其实应该是长子豪格,但是由于多尔衮的势力比较强大,所以他也有资格来争夺帝位。
但是这段历史的结局却是豪格和多尔衮都没有机会继承皇位,多尔衮还扶持年幼的福临登基,那么多尔衮为什么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而选择让黄口小儿上位呢,这其中是否和孝庄太后有关?无论是在野史中还是在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关于多尔衮和孝庄太后情史的演绎,这段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谜团,如果说多尔衮与孝庄太后没有私情,那么多尔衮为什么会有扶持福临登基的举动,如果说他们有关系,但似乎又没有真凭实据,所以关于他们二人关系的猜测一直都没有间断过。
在皇太极离世后,多尔衮是可以放手一搏去争取皇位的,实际上多尔衮原本也是这样计划的,可是他的强劲对手豪格并不让贤,豪格作为嫡长子,他的身份其实更有资格继承皇位,只不过由于当时的清朝还没有入关,所有的规矩还没有制定好,一切都在摸索阶段,皇太极生前不仅没有选择继承人,也没有公开表示要采取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多尔衮才有机会钻这个空子。当时多尔衮和豪格都有足够强大的势力和兵力在后方支持,所以一时间两方力量僵持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居然开始有人想要加入到这场政治角逐中,毕竟想要当皇帝的人不在少数,面对越来越混乱的皇位争夺战,多尔衮选择退出,而且还扶持了福临继位。
其实多尔衮这样做并不是完全出于他和孝庄太后之间的私情,他主要还是为了自己考虑,选择福临登基的好处非常多,首先福临年幼,他登基后朝政会由多尔衮把持,多尔衮确实也达到了这个政治目的,福临这个皇帝形同虚设,而多尔衮则掌握着实权。其次如果当时多尔衮
冒然登基,名不正言不顺,有可能招来群臣反对,被人冠以谋逆之罪诛之,多尔衮心里也没有100%的胜算
,多尔衮自然就失去了掌握朝政的机会,所以当时多尔衮选择扶持福临登基完全是出于个人政治目的。
-----
网友解答:
-----
先说结论: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放弃皇位是因为他当时没有称帝的条件和实力,扶持福临继位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与孝庄根本毫无关系。
多尔衮与豪格的皇位相争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由于皇太极生前并未立储,因此新皇帝必然需要那些手握实权的八旗旗主王爷们共同推举。问题来了,谁来继承皇位合适呢?
简单分析一下当时的八旗势力的实力对比,主要分为三大派系。
其中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正黄、镶黄以及豪格掌管的正蓝旗推举豪格继位;多尔衮三兄弟的掌管的正白、镶白两旗推举多尔衮继任皇位;手握正红、镶红两旗的代善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则属于中立派
。
也就是说,真正在争夺皇位的就是豪格和多尔衮。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多尔衮则是皇太极的弟弟,两人都是手握重权的和硕亲王,一时间相持不下,谁也不服谁。
就个人能力而言,虽然豪格比多尔衮还年长四岁,但相比之下多尔衮的军功、威望等各方面都要胜过豪格一筹。豪格所倚仗的就是有着两黄旗在其背后支持,加上自己手上的正蓝旗,三旗对多尔衮的两旗,双方势力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状态。
实力不允许!多尔衮放弃皇位乃无奈之举
先说一下豪格。两黄旗之所以支持豪格,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
两黄旗只有拥立皇太极的儿子继承皇位,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两黄旗在八旗之中现有的尊贵地位。
如果换作多尔衮继位,那么必然两白旗会凌驾在两黄旗之上。这也是两黄旗坚持拥立皇太极一脉子嗣继位的根本原因。但是皇太极并不是只有豪格一个儿子,因此在后来众人推举福临继位时,两黄旗也是支持的。
所以对于两黄旗来说,豪格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只不过当时在反对多尔衮继位的时候,他们与豪格利益一致。
说到底,两黄旗只是反对多尔衮继位,而不是推举豪格继位忠实的拥护者。
可惜豪格没有看清这种局势,在众人推举他继位时还玩弄谦让的把戏,被多铎抓住时机彻底堵住了其继位的可能。
“德小福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出。”
再说多尔衮。多尔衮的个人能力不用多说,担任大清皇帝这个职务绰绰有余。
问题的关键是,他的团队实力不够,根本无法替他争取到这个皇位。
按照当时的局势,只要多尔衮争夺皇位,两黄旗必然会极力反对,加上对于皇位有觊觎之心的豪格,多尔衮的两白旗没有胜算。不仅如此,对于本身没有继位可能的济尔哈朗和无心皇位的代善来说,保持八旗现状才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好局势。而
一旦多尔衮继位称帝,八旗现有局势必然打破重新洗牌,这不是代善和济尔哈朗愿意看到的。
所以,代善和济尔哈朗虽然表面上中立,但内心还是倾向于由皇太极一脉的子嗣继位,在豪格和多尔衮之间还是略微偏向于豪格多一些。
何况,多尔衮团队内部就真的铁板一块吗?至少多铎也有着一丝想要自己当皇帝的野心。
多铎提出推举多尔衮继位时,多尔衮按照惯例谦让后,多铎毫不犹豫的提出当立他自己。
“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
多铎的这番表态这让多尔衮一时之间有些错乱不及,多尔衮只好以太祖遗诏中不仅仅有多铎为由,强行堵住了多铎毛遂自荐的理由。
“肃亲王亦有名,不独王也。”
对于多尔衮的这番阻击,多铎也不在意,紧接着矛头一转,又举荐了最年长的代善。
“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
好家伙!多尔衮和多铎兄弟俩差点就掐起架来,大有我当不了皇帝你也别想当皇帝的态势。所以说,在皇位面前,没有人会真的不为所动,但凡有一丝机会都不会轻易放弃。区区一个孝庄就想让多尔衮放弃皇位,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换句话说,在当时那个局面,尤其是
豪格失去继位可能后,如果多尔衮一意孤行强行夺取皇位,那么除了两白旗外,其余六旗恐怕都不会同意
。
最终的结果就是两白旗失败,八旗内部消耗严重,失去入关定鼎中原的实力。
多尔衮不是那种鲁莽之人,也不会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境地和冲动带来的不可承受的后果。因此,多尔衮不得不放弃争夺皇位,这也是多尔衮当时唯一的选择。
扶持福临继位,多尔衮争取到最大利益
首先,福临继位对当时的大清来说是最佳人选。福临是皇太极第九子,生母孝庄位居皇太极五宫福晋,地位比之其他皇子高出一筹。再者,孝庄出于蒙古科尔沁,福临身具满蒙血统,他的继位必然会得到蒙古的鼎力支持,这对于有意逐鹿中原的大清来说异常重要。
其次,福临继位不会打破八旗现有局面。上面分析过了,不论是两黄旗还是两红旗和镶蓝旗,他们都是主张或者偏向于皇太极的子嗣继位,福临继位符合他们当下的利益,也不会对八旗现有局势造成影响。八旗维持原样保持平衡,这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结果。
第三,多尔衮可以趁机争取到最大利益。既然不具备夺取皇位的条件和实力,退而求其次,如何争取最大利益就是多尔衮需要考虑的。
扶持年幼的福临继位可以说是一个明智之举。皇帝年幼等同于傀儡需要辅政大臣,不会损害当下的既得利益,并且多尔衮还有着扶持新君的拥立之功,拿下辅政叔王的头衔顺理成章无可非议。相比于另一位辅政叔王济尔哈朗,多尔衮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论实力,多尔衮坐拥两白旗,而济尔哈朗只有镶蓝旗一旗,多尔衮更具话语权;论血缘关系,多尔衮是福临亲叔叔,而济尔哈朗只是堂叔,无疑还是多尔衮更亲近。这种优势也为多尔衮后来一家独大、权倾朝野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多尔衮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真的当不上皇帝。扶持福临继位是其无法称帝后最佳选择,也是他窃取大清最高权力的最佳方法。至于孝庄下嫁啥的,我只能说电视剧挺好看的,但那只是因为剧情需要。
-----
网友解答:
-----
完全是胡扯。多尔衮放弃皇位是因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夺取皇位的正统性,而孝庄下嫁只是一则传说,没有实证,至今仍有争议。然无论如何,多尔衮放弃皇位和孝庄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为了朝廷势力的均衡。
多尔衮已无继承资格。
多尔衮(1611-1650),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一六四三年,皇太极死后,六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辅政,继而称摄政王,实际上享有皇帝的权威。少年时期多尔衮已经崭露头角,并且有记载称努尔哈赤曾属意于多尔衮继承汗位,无论事实如何,努尔哈赤对多尔衮的器重是有目共睹。
多尔衮十七岁就立了大功,天聪二年(1628),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察哈尔多罗特部,取得大捷,多尔衮立首功,被封为墨尔根戴青,意思是聪明王,可见他足智多谋。之后多尔衮逐渐跃居后金军主要统帅之列。纵观多尔衮的才干,丝毫不逊于皇太极,之所以未能继承汗位,既有复杂的政治斗争,更有天命难违。
多尔衮在皇太极去世之前,地位已经在诸王之上了。正当清军对明朝作战屡屡得胜,即将夺得全国政权的节骨眼上,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极骤然暴毙,皇位空悬,给了多尔衮一个好机会。当时有力量争夺皇位的,就是多尔衮和长子豪格,曾经皇太极手握的正黄、镶黄两旗自然是拥立他的子嗣豪格继位,多尔衮和多铎统领的两白旗,则支持多尔衮。
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形下,多尔衮提出立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帝,由他和济尔哈朗辅政,等福临年长之后,就立即归还政权。并且形成了皇子继承制度。
关于孝庄下嫁一说,在很早一辈的大家孟森先生的《太后下嫁考实》中就已经对下嫁说的各种证据进行一一驳斥。
孟森认为太后下嫁说的造谣者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因此对清朝怀有深深的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嫌疑。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不过是寓意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或“尚父”,不可以今人之意揣测。并且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昭陵已经葬有孝端皇后,皇后不合夫君合葬也是不缺乏案例的。
但是此后胡适也对此进行了质疑,认为孟森还是没有完成“释皇父之称的理由”。
-----
网友解答:
-----
首先要说明的,就是孝庄下嫁为子虚乌有,压根就不存在的事情。有关此点,我在悟空问答也好,头条号文章也好,都说了好几次,各类证据都摆出来了。这里不详细说,只说一点,如果真的有太后下嫁一事,大张旗鼓搞得话,朝鲜那肯定有记录,《燕行录》对清朝掌故记载很详细,如果不是大张旗鼓搞得话,那么张煌言怎么会知道。所以此事一定是假的。
再说皇位,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同母三兄弟确实实力很强大,且占据了三个旗,但是其他五个旗对多尔衮是存在一些担忧心理,害怕其上位会对整体利益有所影响。而那个时候父死子继还算是皇位继承的主要形式,这样就更有理由明目张胆拒绝多尔衮成为皇帝。但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和多尔衮关系不睦,这也让很多人担忧。由于皇位继承在这个时间,还主要采取议事制度,这导致皇太极死后豪格、多尔衮都没能上位的理由。
这样一来,福临就成为互相都能接受的一个人选,福临符合父死子继这个条件,且年幼,这样一来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也能手握大权。而豪格未能辅政,也是其身份特殊原因,但是没能辅政最后被杀,其实并不是议事制度下的可能。实在有些意外。
-----
网友解答:
-----
多尔衮是一代枭雄,自然不会是电视剧所记载的,被感情冲昏了头脑,受情所制。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是个有野心的人,他在皇太极死后肯定是想当皇帝的,但最后却扶持福临当皇帝,真实的原因跟孝庄是没多大的关系的。
多尔衮放弃皇位,只是因为他的实力达不到当皇帝的要求。皇太极死时,多尔衮只控制了两白旗的人马,虽建立战功,但并不足以在满洲具有绝对的震慑力,多尔衮的地位是从满清入关后,建立大清王朝所开始逐渐上升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太极死时,皇长子豪格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豪格自己控制两旗兵马,又是皇长子。多尔衮想当皇帝,必然要解决豪格,可是他的实力不足以吃掉豪格,眼看着八旗就要陷入火并,济尔哈朗提出另选皇子继承皇位。
为什么会选中福临了,古代选幼子继位,无非是年龄小好控制,满清八旗当时正好没有形成绝对的中央集权,派系林立。符合历史条件,多尔衮扶持福临,可能想到自己当不上,又真的如野史所说,和孝庄有私人感情吧!所以才会支持福临,遏制豪格当皇帝。所以多尔衮放弃皇位,扶持福临,不是因为孝庄,是因为他压根儿就当不了,实力决定的。
------------------
推荐阅读:
你曾经丢失过最贵重的东西是什么?让你遗憾至今,今后还能弥补吗?
《紫微斗数》、《易经》、《奇门遁甲》三书各自更擅长哪些方面?
风云漫画中被网友吹上天的第一邪皇,实力到底如何,能不能比肩无名?
3K档手机神仙打架,苹果、华为和OPPO全面对比,你更喜欢哪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