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3600颗手榴弹就报销一个山崎大队,李家坡的打法荒诞吗?你怎么看?
《亮剑》中3600颗手榴弹就报销一个山崎大队,李家坡的打法荒诞吗?你怎么看?
-----
网友解答:
-----
很荒诞,《亮剑》把历史上的血战关家垴给改编成了“戏说李云龙”
影视剧行业喜欢强调“立人物”,一旦人物立住了,剧情方面就省心多了。
观众普遍容易记住的是人物的亮点,这是感性方面的认知,而剧情方面的记忆属于理性认知,相对来说,感性认知的东西总是比理性认知的东西更容易调动观众情绪。
这也是为什么娱乐圈近些年喜欢给明星“立人设”的原因,人设立住了,炒作起来就事半功倍。
说回正题,在“立人物”上,李幼斌版《亮剑》可谓非常成功,剧中几个重点人物包括一些配角甚至龙套的人物特点都很鲜明,这是该剧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是,《亮剑》的制作过程本身是比较粗糙的,反映在剧情上就会出现很多值得商榷甚至备受争议的桥段,这个李家坡之战就是。
一、原型关家垴战斗
《亮剑》李家坡之战的原型很明显,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家垴战斗。
关家垴战斗的大概情况是这样的:日军一个五百多人的冈崎大队在根据地里乱撞时偶然碰到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总部决心彻底歼灭这支日军,打击敌人的气焰,让日军不敢再以大队为单位进入根据地扫荡。
冈崎大队发现自己深入险境后立刻抢先占领关家垴阵地,同时抢占了对面的柳树垴高地,形成了犄角之势,然后连夜开始修筑工事。
八路军集结了八个团一万余人参加关家垴战斗,经过两个昼夜的激烈攻防战,消灭冈崎大队大部之后八路军选择撤退,八路军在战斗中伤亡达两千余人,消灭日军四百余。关家垴之战由此成为八路军历史上争议和话题比较大的战斗之一。
二、李家坡之战和关家垴战斗对比
《亮剑》李家坡之战对关家垴战斗进行了多处改编:
冈崎大队变成了山崎大队
日军关家垴和柳树垴两个阵地变成了李家坡一个山头,降低了难度
八路军八个团参战变成了两个团,772团和独立团
八路军参战各团分路攻击变成了772团和独立团先后投入战斗
769团在关家垴后部挖暗道偷袭日军变成了独立团在李家坡阵地前公开挖交通壕
八路军未能全歼冈崎大队被迫撤走,变成了李云龙独立团全歼山崎大队
从改编过程看,《亮剑》不仅将李家坡之战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还修改了战斗结果,从整体上看这么改无可厚非,毕竟这是电视剧《亮剑》,不是电影《关家垴战斗》,没必要拍得一模一样。
但是,《亮剑》在拍摄过程中还是犯了一些低级错误。
三、土工作业和手榴弹
李云龙针对李家坡山崎大队布置的打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步骤:
土工作业接近敌人阵地
3600颗手榴弹炸懵日军
全团冲锋用近战消灭山崎大队
这个打法看似很有效,但主要是《亮剑》导演和编剧的功劳,现实中如果李云龙真这么打,恐怕会输得很难看。
首先,土工作业接近敌人阵地是我军的攻坚法宝之一,可以极大减少攻击过程中的伤亡,在历史上很多战斗中都有应用。
但是,土工作业常用的地方是平原地区,平原土质松软,出身农民的战士们可以快速完成交通壕修建。关键是,平原地区攻击部队没有掩护地形,对土工作业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
像李家坡这种山地,技术上讲挖交通壕的难度比平原大得多,而且独立团处于仰攻状态,日军居高临下一览无余,独立团根本没有挖交通壕的空间。
而且,《亮剑》最搞笑的一幕是,独立团将交通壕都挖到了日军眼皮底下三十米处,这个显然就太神剧了,导演太欺负日军的军事能力。
三十米的距离,日军有N种方法可以直接打击独立团,吊迫击炮,扔手榴弹,甩掷弹筒,直接机枪扫射都行,也许你会说《亮剑》里日军用迫击炮了,没打着,嗨,那是导演不让打中的。
事实上,面对三十米的距离,日军在山上一个反冲锋就能解决战斗,根本连迫击炮都不用。历史上的关家垴战斗中,柳树垴本来已经被八路军占领,但日军趁八路军两个部队换防之际,一个反冲锋就重新占领了柳树垴高地,然后继续坚守直到八路军撤退。
五百个日军在一万多八路军包围中面对八路军占领的高地都敢发起反冲锋,《亮剑》里的山崎大队面对三十米外的独立团却束手无策,只能说导演和编剧真敢想。
其次,3600颗手榴弹是神剧剧情。
李云龙在战前会议上说:剩下的三十米距离,就是个娘们儿都能将手榴弹扔进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里。
对啊,独立团是佯攻,三十米的距离连续扔3600颗手榴弹都能扔到山上日军阵地里,那日军呢?他们就等着挨打吗?他们不会扔手雷?
历史上的关家垴之战中,日军之所以能够在八路军的围攻中保持防御兵力,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在阵地上修建了很多防御工事,尤其是猫耳洞,可以有效防御我军的炮火和手榴弹攻击。
《亮剑》中李云龙独立团这么扔手榴弹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日军必须很蠢,蠢到发现独立团在三十米开外时也不知道扔香瓜手雷,蠢到只会挖露天的战壕,然后趴在战壕里等着挨炸。
这就是为什么《亮剑》被称为“神剧鼻祖”的重要原因,导演为了塑造李云龙的强大,直接让日军变成一个个菜鸟,李云龙这个人物立住了,剧情没法看了。
实际上,想在李家坡之战中展现李云龙的聪明睿智并不难,不用拍成神剧。
参照历史上的关家垴之战,李云龙独立团可以采取正面佯攻,在李家坡正面各种花式表演,吸引山崎大队注意,同时让张大彪带领一营在李家坡背面进行土工作业挖暗道偷袭日军。
等到暗道挖通,偷袭的一营战士集体甩出手榴弹炸懵山崎大队,然后正面和背面一起冲锋,最后全歼山崎大队。
这么改编,不仅更符合历史原貌,也符合战场常识,不至于弄得太神剧。
四、血战变戏说
关家垴之战在我军历史上是著名的血战,虽然伤亡很大但血战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之后日军很少再有敢于在根据地横冲直撞的小部队,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根据地被扫荡的频率,同时也在血战中锻炼了主力部队。
《亮剑》把关家垴战斗改编成李家坡之战除了在细节上出现很多神剧剧情外,在其他地方也没有交代清楚。
首先,攻击山崎大队的意义,为什么八路军总部要不惜代价消灭山崎大队,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历史细节,《亮剑》没提,这是一个败笔,
其次,李云龙对772团的戏谑非常不妥。
772团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八路军部队,隶属于129师386旅,是八路军初创时期的主力番号团,绝不是李云龙独立团这样的部队想比就能比的。
但是,在《亮剑》中772团多次成为衬托李云龙独立团的背景,这其实是不妥的,你让什么新一团、新二团当陪衬没问题,大家都是虚构的,谁也别嫌弃谁,拿一个真实存在的英雄部队给虚构部队当衬托,其实是值得商榷的。
尤其是在李家坡之战中,772团攻击失败后撤退,李云龙站在山坡上面对刚刚经过血战的兄弟部队,没有任何安慰不说,反而戏谑人家:告诉你们程瞎子,当年老子教他怎么打枪,现在就教他怎么打仗,站在山坡下学着点。
历史上的关家垴之战中,772团负责正面强攻付出极大代价,负责主攻的一营参与攻击的有二百多人,攻击一上午后仅剩下一个排,由一营长带队继续攻击,最后撤下来时只剩下六人。
如果历史上真有李云龙这号人,站在路边说风凉话嘲笑血战之后撤下来的772团,你觉得这种人该怎么处理?为什么不能让李云龙站在路边冲着兄弟部队高喊:告诉你们团长,让他等着,我老李发誓,一定为战友们报仇!
只能说,《亮剑》的编剧和导演为了塑造李云龙这个人物,牺牲了太多真实的历史,也牺牲了太多合理的剧情,把一场惨烈的血战关家垴变成了戏说李云龙。
-----
网友解答:
-----
不但是扔手榴弹是荒诞的,挖战壕也是臆造的,试想一个团的人要挖最少几百米一米多深的战壕,而且是隐蔽掘进,任何能办得到
-----
网友解答:
-----
虽然《亮剑》中在李家坡对山崎大队的这个打法不算荒诞,但是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几乎没有机会实现。不然怎么说《亮剑》是神剧的鼻祖呢?
李家坡李云龙独立团歼灭山崎大队的正史原型是彭德怀元帅自认的一生四次败仗之一的“关家垴之战”。也是《亮剑》中不完全符合事史实原型的战例。
山崎大队的原型是冈崎大队,冈崎大队虽然称之为大队,但实际上只是日军从两个乙种师团临时拼凑了3个不满员的步兵中队加一些辅助兵种组成的,兵员共560人,相当于半个大队,但是由于有机枪和飞机的辅助,所以虽然不是精锐部队,但是战斗力相对当时的八路军而言,仍然不可小觑。
冈崎也是迷迷糊糊误打误撞进八路军驻地腹地的,关键他还撞进了位于黄崖洞的八路军水腰子兵工厂附近。这个兵工厂对八路军而言太重要了,月产400支步枪呢。幸亏冈崎不识货,放了把火就跑了,没造成大的影响。
彭总认为冈崎实在太狂妄了,必须予以歼灭,不然后果的确不堪设想。
然而八路军最终动用了129师386旅、385旅一部、新编第10旅各一部、决死第一纵队25、38团各一部,以及总部炮兵团山炮连,共几千人把冈崎的500多人围在了关家垴。
结果打了两天两夜,硬是没有歼灭掉,让他们还跑了200多人。而八路军损失惨重,比如772团一营,70多个人打得只剩下3个人。而且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陈庚等都亲自参与了指挥。
是总指挥们不如李云龙聪明吗?不懂的利用土工作业么?当然不是,而是地形和敌人的工事不允许。
关家垴是群岭环抱的一个高高的山岗,山顶是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其北面是断崖陡壁,下面是一条深沟,东西两侧坡度较陡,只有南坡相对比较平缓。关键南坡的对面是一个比关家垴更高的叫柳树垴的山岗,与关家垴互为掎角,冈崎把所有的窑洞都打通了,做出了暗堡,从柳树垴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关家垴的小路。
所以这个地形远比《亮剑》中李家坡的地形复杂得多,八路军面对的不仅仅是仰攻,而且是通往进攻的路上还有重机枪火力封锁。即便突击到了冈崎阵地前,手榴弹也扔不进冈崎的工事。
八路军连夜袭这个杀手锏都失败了。派一个营从侧后摸到关家垴山顶;一个营从关家垴和柳树垴中间突击,把敌人截成两段;其他两个营从西北岭插上,防止敌人逃回武乡。这中间付出的巨大伤亡,不是土工作业到敌人眼皮子底下,扔手榴弹就可以解决的。
更关键的是敌人外有1500多援军即将赶到,制空权还完全掌握在日军手中,轰炸对八路军造成的巨大损失,这些都是李云龙不曾面对的困难。
实际的战场远比电视剧中要残酷得多,李云龙的胜利,有部分原型存在,比如仰攻的难度,冈崎中佐被击毙都是史实。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电视剧为了突出胜利,弱化了战场上很多真实的困难处境。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
网友解答:
-----
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导演就是骗子,《亮剑》中3600颗手榴弹就报销一个山崎大队,李家坡的打法根本不可能的。
打仗是需要依靠智慧的,以当时八路军的条件,这种打法是不划算的,八路军在敌后都是先打日军的辎重队或者伪军,亮剑中不是有句台词,手里的家伙好,腰杆子才硬,利用缴获得来的武器装备才能再打日军战斗部队。
-----
网友解答:
-----
打法是荒诞的,尤其是在向上进攻时,手榴弹也就能扔30一50米,靠此形不成主要进攻手段。编剧憶想成炮兵了,却也显示李云龙的个性,视觉也好看,从科学性讲是不成立的,但艺术上讲却可能成立。
-----
网友解答:
-----
其实,《亮剑》中的这场战斗是有原型的,就是关家垴战役,是彭德怀老将军领导的百团大战中的一场战役。山崎大队的原型应该是日本冈崎大队。冈崎大队参战兵力在510人左右;该部配有的欠一个小队的山炮中队,共有3门山炮加入作战。
百团大战期间,日军获悉八路军总部的兵工厂在黄崖洞谷附近,于是调遣冈崎大队前去破坏八路军兵工厂(另有记录称当时日军并未得到消息,冈崎大队是因为迷路才走到了黄崖洞)。冈崎大队一度打到了兵工厂附近,对兵工厂照成了破坏,彭德怀听到消息后即刻命令386旅的772团和16团赶到黄崖洞。日军见八路军大队人马来援立刻撤退,最后退到了关家垴。
关家垴地势复杂,八路军虽然拥有优势兵力,但是无法展开,只能在狭小的地带发起冲锋,而日军的空中轰炸也对八路军造成了很大影响,八路军无论是强攻还是夜袭都没能拿下关家垴。最后七六九团采取了挖暗道的方法,一面组织火力佯攻,以吸引日军的注意力,一面组织人员从壕坎下面挖通往关家垴山顶的暗道。这样,七六九团终于找到了解决部队无法向关家垴进攻的办法。最终由于日军增援敢到,八路军无奈之下只能撤退了。
这一战虽然最后八路军失败了,但是通过战后的总结分析,七六九团的方法是正确的,而李云龙也是采用这种战法,这里可以看做是亮剑的作者对于关家垴战役,所以在他的书中给了八路军一个完美的胜利吧。
-----
网友解答:
-----
杠精又来了,麻烦回去认真看看电视剧,看看人家李云龙到底是怎么打的李家坡之战?
李家坡之战,算是《亮剑》里面的重头戏。初来乍到的李云龙,凭借此战在独立团成功站稳脚跟,让独立团彻底由孔改姓李。而政委赵刚,也在战斗中好好秀了一波枪法,摘掉了绣花枕头的帽子,让咱们老李刮目相看。
当然,这一战也打得很漂亮。面对七七二团苦攻多次无果的山崎大队,独立团直接一波带走,并且是全歼敌寇。而在此战中,更是有着用3600颗手榴弹“轰炸”山崎大队的神操作,令人耳目一新。
记得李云龙曾在七七二团官兵面前放下豪言:
“回去告诉你们程瞎子,当年老子怎么教他打枪,现在就怎么教他打仗,让你们团长在山下学着点”
而这一仗打下来,老李也算是没食言,还真被他给装起来了。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不管你喜不喜欢李云龙,你都无法否认,在打仗这件事儿上,这老李还真他娘的是个天才。
所以,但凡是看过《亮剑》的朋友,应该都会对李家坡之战印象深刻,并且由此喜欢上了咱们团长。
不过,对于有一部分人而言,李家坡之战则是成为了他们讨厌《亮剑》的理由。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战打得过于戏剧化,许多的情节设置都不合理,脱离现实。比如李云龙搞出的那3600颗手榴弹空投,就被认为打法过于荒诞,是不符合实际的神剧情节。
按照剧中的设定,当时李云龙计划的是采取土工作业的方式,把战壕延伸到距离山崎大队阵地约30米的地方。然后再用手榴弹对日军阵地进行杀伤。李云龙的这种打法,看似巧妙,但实际作用并不大。
首先,山崎大队有着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并且构筑了较为坚固的防御工事。3600颗手榴弹在隔着30米距离的情况下,其实是不大容易对其造成有效的杀伤。
其次,山崎大队能够在根据地腹地搅弄风云,自然不是什么乌合之众。对于李云龙的土工作业,不可能只是眼睁睁地看着。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过于弱化了日军的战斗力。独立团所面对的这支山崎大队虽然只有500人,但也不是李云龙这个独立团能吃得下的。你得知道,在抗战时期,我军和日军在战斗力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且不要说是打歼灭战,就算是正面的冲突对抗,往往也需要数倍于日军的兵力,才勉强打个五五开。
没办法,当时日本的整体军事水平更高,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员素质,那都要甩开咱们一大截。咱们就以武器装备为例。按照日军的常规编制,一个步兵大队会装备有重机枪12挺,轻机枪36挺,以及超轻型迫击炮,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掷弹筒共计48具。
然后大队还会下辖一个炮兵小队,装备有92式步兵炮两门。这可是个好东西,除了轻便易携带以外,还有着70毫米的口径,杀伤力不俗,在缺乏重火力支持的山地作战中,往往可以发挥奇效。
相较而言,当时我军的装备水平可就要差很多了。不要说什么机枪火炮,能够人手一把中正式,那就已经算是装备水平比较高的了,说是主力部队都不过分。
当然,如果要是把机枪迫击炮什么的给配上,那就相当富裕了。想想当初独立团在李云龙这个理财小能手的细心打理下,积攒了二十挺机枪,把孔捷丁伟给羡慕成啥样了?直呼他李云龙是发了洋财,要打土豪。
当然,你如果能装备上全身都是洋码子的意大利炮,那就更不得了,怎么都该去打个县城玩玩儿,二营长你说对不对?
没办法,咱们国家当时本身工业基础就很差,虽然也有兵工厂,但不管是产量还是质量,那都很难满足数百万大军的作战需要。所以,当时咱们国家的大部分武器装备,都是来自于进口。
但进口武器得花钱啊,而当时咱们手里可没多少钱,甚至只能依靠出售桐油、钨矿等资源去换。所以,当时中方军队的武器缺口相当大。尤其是我党领导的军队,作为抗日武装,却遭受诸多不公平待遇,被国民政府各种克扣武器军饷,武器基本就是靠缴获,装备水平低下实属正常。
当然,按照剧中的设定,这个山崎大队并不是满编,只有500余人,差不多相当于半个大队的规模。但即便如此,也不是李云龙一个独立团能够比得上的。毕竟当时李云龙才到独立团不久,没什么家底,全团上下也就一千来号人,人家楚云飞手底下钱伯钧一个营都是小两千号人马,差不多顶他两个李云龙。
所以,这时候你让独立团去吃掉人家日军半个大队,属实有着强人所难了。
熟悉抗战史的朋友应该都看得出来,《亮剑》里面的李家坡之战其实是有历史原型的。咱们结合山崎大队孤军深入,袭击我军兵工厂和伤兵医院,然后被我军包围群殴等信息,其实就能知道,这讲的就是历史上的关家垴战斗。
话说在1940年10月下旬,华北日军冈崎大队约500人,孤军深入我根据地腹地,还烧掉了我军最大的弹药后勤基地——黄崖洞兵工厂,气焰极其嚣张。为了让日军长长记性,我彭大将军决心集结重兵,在关家垴吃掉这个冈崎大队。
当时我军集结了385旅、386旅、新编第十旅各一部,以及决死第一纵队的两个团,另外总部炮兵团还拉了一个山炮连过来,总兵力超过一万人。其无论是在兵力规模还是整体的火力强度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比起李云龙的独立团不知强了多少倍。另外,在指挥员阵容上,那更是豪华得不得了,其不仅仅有着被李云龙奉为偶像的旅长参与,就连彭总都亲临现场指挥,那个山炮连就是他带来的。
一个小小的冈崎大队,能够受到如此待遇,即便是被全歼,那也足以自傲了。但最终的战斗结果却是,我军付出了两千多人的伤亡,打了整整两天,却依旧没能全歼冈崎大队。最后,因为日军大部队支援赶到,为了避免被日军包围,我军只能主动退出战场。
更值得一提的,当时我军为了收拾这伙日军,也用上了土工作业的手段,挖暗道直通关家垴山顶,一度突进了日军的阵地。但是这伙日军实在是顽强,靠着余下的阵地和战斗人员,依旧在顽抗,最终坚持到了支援部队到来。
从关家垴战斗就能看得出来,想要全歼一个日军大队,其实是非常困难的。绝不是挖几十米战壕,扔几千颗手榴弹就能解决。《亮剑》也因此被认为是“神剧”鼻祖,受到不少人的口诛笔伐。
事实上,这样的评价对于《亮剑》是不公平的。《亮剑》从来都不是“神剧”,而是经典。至于李家坡之战的诸多问题,其实剧中是给出了合理解释的,只是被有些人忽略了而已。
首先,3600颗手榴弹的作用遭到了误解。麻烦大家仔细看看电视剧,独立团全歼山崎大队,靠的可不只是这3600枚手榴弹。按照李云龙的计划,进攻山崎大队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开始是土工作业挖坑道,然后再是手榴弹“轰炸”,最后则是全团冲锋,突入日军阵地。
很明显,最终解决日军的,还是在李家坡阵地上的那一场短兵相接。而手榴弹对于李云龙而言,其实是和土工作业挖的战壕一样,为了缩短距离。李云龙利用战壕,把进攻阵地延伸,让80米的冲锋距离缩短到30米。然后集体投掷手榴弹,对日军造成火力压制。在3600颗手榴弹的狂轰滥炸下,日军应该很难抬起头来。
而独立团就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发起全面冲锋,跑到日军阵地上。短兵相接之下,日军的装备优势将不复存在,而独立团这边则是有着人数上的优势,取胜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其次,日军对李云龙的土工作业并不是没有察觉,当时山崎虽然不知道李云龙挖战壕要干嘛,但他肯定清楚这东西对自己不利。所以,他第一时间下令发起冲锋,企图阻止李云龙的推进。但是,这时候旅长可没含糊,直接把自家所有的炮弹都送了出去,送了山崎一份儿大礼。所以,不是日军不想阻止李云龙,而是他们根本就阻止不了。
最后还有就是战斗力的问题,日军战斗力强悍这一点我不否认,前面列举的数据也都比较客观。如果是一个齐装满员的山崎大队,估计再来两个独立团都吃不下。然而,当时的山崎大队经历七七二团的连番冲锋之后,消耗已经很大了,不能以全盛状态去看待;另外独立团这边,也并不是在单挑山崎大队,这是一次围歼,独立团只不过是担任主攻,其身边还有着诸多部队的配合,比如旅长的炮兵。
所以在李家坡之战里面,独立团和山崎大队的实际战力差距并不大,甚至反而是独立团占据优势。
至于和关家垴战斗这个历史原型出入太大的问题,那就是有些无理取闹了。李家坡之战是李家坡之战,关家垴战斗则是关家垴战斗。前者的设定情节,虽然对后者有着诸多的借鉴,但这终究还是两场战斗,里面还是很大区别的,不能完全地混为一谈。
首先地形就不一样,李家坡之战的地形比较一般,山崎大队虽然占据了高地,并且构筑了环形工事,但毕竟只有一个制高点,进攻方可以拿出针对性的方案,即李云龙的土工作业加手榴弹。地形的限制,阻碍了日军的视线,使其无法观察到独立团在山脚下的具体活动。另外,这种地形还会出现射击死角,难以奈何战壕里面的独立团战士。
相比之下,关家垴战斗的地形就相当复杂了。关家垴是一个很高的山岗,对于进攻方有着居高临下的优势。另外,高地四周大都地形险要,除了南坡地势较为平缓以外,其他三面都是险地,要么是悬崖绝壁要么就是乱石陡坡。如此一来,我军只能硬着头皮选择南坡作为突破点,而日军只需要盯着南坡就行了,防守压力大大减小。
最为关键的是,在关家垴对面,还有一个柳树垴,其地势比关家垴还要更高。两个高地互为犄角,左右呼应,使得我军在进攻时腹背受敌,根本无法全力发挥。
其次,在工事的构筑方面,山崎大队也无法和冈崎大队相比。在关家垴,日军依托地形,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他们甚至把所有窑洞都打通了,做出了许多暗堡,令人防不胜防。原本关家垴和柳树垴作为高地,就有着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再加上诸多的暗堡工事,那更是难打了。
相比之下,李家坡虽然虽然也是高地,但他们的工事防御强度并不高,毕竟那只是一块没人住的土坡,无法依托房屋窑洞等建筑物构建暗堡,只能是挖几条战壕硬抗。
最后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关家垴的日军并不是孤军奋战,他们还有空中支援。对于缺乏有效防空火力的我军来说,很多时候的进攻,都是被轰炸给打退的。
而在《亮剑》里面,山崎大队显然还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属于是正儿八经的孤军。面对七七二团悍不畏死的多次冲锋,山崎大队虽然守住了高地,但自己损失肯定也不小,至少弹药补给这些会愈发紧张。
请问,李云龙和他的独立团以逸待劳,凭什么就不能歼灭山崎大队一支残军?
所以,总结来说,《亮剑》里面的李家坡之战,其实并没有太大问题,无论是理论逻辑,还是战场实操,那都说得过去。整个过程不能说完全的专业,但算不上是脱离实际,跟那些所谓的“神剧”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那些总说《亮剑》是神剧的人,多半都没认真看过。
-----
网友解答:
-----
问:《亮剑》中3600颗手榴弹就报销一个山崎大队,李家坡的打法荒诞吗?你怎么看?
小说原著里确实是三千六百颗手榴弹,电视剧里也是忠于原著的三千六百颗。
这应该是作者没有想到的,没有计算一下有多少个鬼子,消灭这些鬼子用多少弹药,就写了,后来也没修改一下,就发行了。
如果真是李云龙指挥这场战斗,他也不会这么不过日子的打法,把三千六百颗手榴弹全扔出去,七八千斤的手榴弹去炸一二百个鬼子,一个鬼子最少要用二十个手榴弹去炸,这可是富的流油的打法呀。但是,那时的八路军是很穷的,子弹少的每人只几发,手榴弹也不可能每人都有四颗。
所以歌曲都这么唱,\"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按剧中的级别看,李云龙和楚云飞是团级,山本大佐应该和李楚二人是平级,大佐指挥的是联队,应该就是一个团,而山崎指挥的是大队,山崎大队就应该是一个营,日本一个营级的大队人再多,也不可能有一千吧,如果有一千人,旅长就不会用程瞎子一个团去攻李家坡了,那必须比一千人少,才符合我们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战术。
这山崎大队就是几百人了。如果有六百人,程瞎子说山崎大队已伤亡大半,那李云龙接手阵地时,山崎大队最多也就剩二百人了,
这二百多鬼子最后还是用枪打和拚剌刀才结束战斗的,那么,这三千六百颗手榴弹真正炸死了多少个鬼子?用手榴弹炸死的鬼子也就一百多人,怎么也不会是二百人。那就是二十多颗手榴弹炸一个鬼子。
上中学时体育课里有投弹课,那假手榴弹有二斤重,如果是真手榴弹应该比二斤还重,这三千六百颗手榴弹最少要有八千斤,四吨重,四吨手榴弹才炸一百多鬼子。
当民兵时打过靶,一颗子弹大约有一两重吧,二十颗子弹才顶一颗手榴弹的重量,二十颗子弹怎么也能消灭一个鬼子了。如果三颗手榴弹能炸死一个鬼子,这三千六百颗手榴弹也要炸死一千的鬼子的。
所以我说,作者可能算错帐了。把手榴弹多算了十倍。
-----
网友解答:
-----
这种打法是电视剧《亮剑》中出现的,在真实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存在过,不好说,至少本人没有查到相关史料。或许有、或许没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仗肯定不是李云龙打的,因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李云龙这号人,他只是小说原著作者综合许多开国将军的经历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而已。
历史上的确存在一个与山崎大队名头非常近似的冈崎大队,同样是孤军深入根据地的腹地、同样是彭大将军下了歼灭冈崎大队的命令。“关家垴战斗”八路军动用了三八五、三八六旅和决死一纵队好几个团的兵力、牺牲了两千多人才把鬼子这个大队给打残了,但到最终也没能将其全歼。以至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彭大将军提到这件事仍然心生愤懑,称这次战斗是自己一生中的“四大败仗”之一,由此也可见冈崎大队的军事实力有多强悍。
从名称来看,电视剧《亮剑》中的“山崎大队”应该就是源自于真实历史上的冈崎大队。李云龙面对的是怎样一个对手,不言而喻……硬碰硬显然是不现实的,山崎大队占据制高点并构筑了环行工事,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居高临下,加之鬼子火力强劲,缺乏重武器的八路军强行仰攻基本就是去当“活靶子”!被李云龙戏称“当年怎么教他打枪、今天就怎么教他打仗”的那位“程瞎子”显然也不是吃素的,可为什么攻不下一个小小的李家坡?原因其实很简单,缺乏攻坚重武器,哪怕手里多几门迫击炮也好呀!
三千六百颗手榴弹的作用
因为缺乏攻坚重武器,连曲射的迫击炮都非常有限,根本无法制造较大的炮火覆盖面,面对居高临下的鬼子,强行仰攻基本就是去当“活靶子”。可办法总是人想的,活人还能让一泡尿给憋死?重武器是没法找其他东西代替了,但迫击炮还是有“替代品”可用的。而那三千六百颗手榴弹,实际上就充当了燃烧ATP的迫击炮!
迫击炮的原理说白了其实就是抛物线原理,可以绕过障碍物正面、直接打到反斜面。而那扔出去的三千六百颗手榴弹,同样是抛物线,绕开了环行工事的正面,直接扔进了环形工事内部!这对于聚集山坡顶上巴掌大块地方的鬼子一个满编陆军大队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如此高的人群密度,在极短的时间里遭到三千六百颗手榴弹的“轰炸”,往下逃、八路军的机枪手、狙击手正好拿来练手,全部卧倒、人压人估计都得压死一大片……这还不算爆炸引起的冲击波在环行工事中可能产生的增强作用,加以没有反应时间,山崎大队基本就是待在那里等着挨炸。
这一连串动作下来,不说杀伤大半,让一半鬼子失去战斗力还是不难做到的。在刚刚被“轰炸”过之后,鬼子短时间内恐怕也很难作出反应、组织新一轮的防御或进攻。这个时候,正是李云龙部步兵集群冲锋的最佳时机。只要李云龙部冲进了环形工事,山崎大队的重武器基本也就失去了作用。狭路相逢勇者胜,单兵肉搏,就看谁不怕死了……
为何进攻前要进行土工作业
在向李家坡坡顶的环形工事扔出那三千六百颗手榴弹之前,李云龙下令工兵进行了土工作业,挖掘坑道、逼近李家坡坡底。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李云龙已经说了,“三十米距离,一个娘儿们也能把手榴弹扔进环行工事里”,李云龙搞土工作业,要的就是这个距离。众所周知,迫击炮的射程远超过人工扔出去的手榴弹,炮兵完全可以在敌军枪支的射程之外发射炮弹。但手榴弹不行,如果在平地上跑到距离李家坡坡顶三十米的地方扔手榴弹,别说是三八大盖、连烂大街都没人捡“王八盒子”都可以轻松够到。李云龙部恐怕很难扔出那三千六百颗手榴弹,即便扔出去了,付出的伤亡也将是及其巨大的!
坑道作业一直就是我军的强项,“关家垴战斗”重创冈崎大队时,一二九师的参战部队就曾经使用过坑道作业,将坑道挖到了鬼子工事外围,为冲锋部队减少了很大伤亡。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土工作业与一二师参战部队的坑道作业几乎如出一辙。很显然,原著作者和编剧就是参照并几乎照搬了“关家垴战斗”中一二九师的坑道作业。但本人没有查到“关家垴战斗”中有“三千六百颗手榴弹”这回事……想必很大可能是原著作者或编剧杜撰的。
顺带说一下,“关家垴战斗”时鬼子并没有构筑什么环形工事,而且依托地形和民房构筑了类似“猫耳洞”一样的单兵庇护所。这种工事相对于被圈在一个小范围内的环形工事要难对付多了!电视剧《亮剑》明显是为了全歼山崎大队的剧情需要才刻意“降低了难度”。
综上所述,如果按照电视剧《亮剑》的剧情设计,三千六百颗手榴弹的“轰炸”、配合步兵集群冲锋,报销一个山崎大队还是有可能的。但真实历史上的“关家垴战斗”,八路军面临的形势却要严峻得多!远不是电视剧《亮剑》可比的……三八五、三八六旅和决死一纵队好几个团最终也没能全歼冈崎大队。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论,电视剧《亮剑》也能算是抗日“神剧”了。
-----
网友解答:
-----
用3600颗手榴弹报销一个山崎大队,李家坡的打法,一点不荒诞!
日军的山崎大队,被八路军围困在李家坡,这支小股日军,是想偷袭八路军总部,在进到八路军根据地的时候,被八路军重重围困,八路军首长下令,一定要消灭这股日军。
刚开始日军的山崎大队,依仗着装备精良,负隅顽抗,又想呼叫大股日军增员,可以说情况也相当危急,围困山崎大队的八路军,进攻不算太顺利,这时候八路军首长,想起来了李云龙。
就急调李云龙部,就地消灭山崎大队,李云龙到达现场,一看就想出了个点子,采取土工作业,就是挖坑道,向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靠近,在靠近了山崎大队的工事后,李云龙一声令下,3600颗手榴弹,直接扔进了山崎大队的工事里。
把工事撕开了一个口子,日军被炸得昏头昏脑,死伤惨重,已经没有了抵抗力,被李云龙部把日军全体消灭。
其实李云龙消灭日军的方法,应该是真实的,李云龙采取土工掘进的方式,一点一点的靠近山崎大队,这是符合实战的,李云龙这么做,避开了山崎大队的火力优势。
因为在坑道里的八路军,从多方面掘进,让山崎大队的火力优势也使不上,因为日军开枪,打不到在坑道内的八路军,有人觉得李云龙的战法夸张,其实一点都不夸张,而是非常合理。
先看看日军的武器装备,日军的武器装备是轻重机枪,还有掷弹筒,这些武器只能进行平面射击,没有可以用抛物线攻击的武器。
所以这日军装备精良的轻重武器,在面对坑道内的八路军,日军那些只能平面射击的武器,根本派不上用场,所以山崎大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飞来的3600颗手榴弹,日军被炸得血肉模糊,山崎大队长,被八路军的机枪,打成了筛子。
其实这是李云龙指挥得当,采取了避开日军火力的办法,一举消灭了山崎大队,李云龙确实聪明,掌握了日军的射击死角,很轻松的就消灭了山崎大队。
-----
网友解答: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亮剑》中李云龙的打法并不荒诞,我军大量依靠坑道作业,这是历史有史可查的事情。
在淮海战役期间,攻打黄维的时候,一方面想快速进行,但是刘帅和陈赓大将坚持坑道作业,后来陈老总问了粟裕大将,得到的方法也是坑道作业,然后全军全部坑道作业接近包围圈,这一点与李云龙的打法很像。
《亮剑》中,日军山崎大队闯进了八路军总部腹地,他们误打误撞的达到了一线天,这里设有八路军兵工厂,他们攻下了八路军的兵工厂。八路军总部极为震怒,副总指挥下令干掉他,当时调集全军前往围歼这股日军。
这场战斗由386旅负责进行,这是李云龙到独立团第一次有进攻机会。
但是一开始在抢夺攻占任务时候,赵刚没抢到任务,由程瞎子的772团进攻。李云龙为此在团部将赵刚骂了一通,孔捷也非常难受。
被包围的山崎大队占据了制高点,易守难攻,一场仗打下来,程瞎子的772团伤亡过半,却没能拿下山崎大队。旅长发火了,于是调来李云龙的独立团上,李云龙在路上遇到了撤退的772团,他站在树下嘲笑程瞎子说:“当年老子怎么教他打枪,现在就教他怎么打仗,让他学着点”。
这是李云龙进入独立团的第一丈,李云龙打的很聪明。他采取了以挖战壕的方式接近山顶,然后用了3600颗手榴弹把山崎大队给炸昏头,再经过惨烈的肉搏战,最后全歼山崎大队。
李云龙此战中用3600个手榴弹打开了山崎大队的缺口,给后续部队冲上去赢得了时间,最终达到了全歼山崎大队的任务,李云龙也圆满完成了他到独立团的第一仗。李云龙的这种先通过坑道作业接近敌人,然后用活了压制敌人,最后发起冲锋,实际上是我军很常用的一战战法。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爆发,我军虽然先后将国民党的部队包围在一个狭小的区域,但是国民党军队的武器精良,他们依靠美械装备和火力,很快建立了火力圈,我军若突进的话,会付出较大的伤亡。
粟裕将军就使用坑道作业突击国民党军队,这成为国民党军的致命伤。坑道掘成后,解放军攻击部队可以在不受敌军炮火阻击的情况下,沿壕沟攻击前进,到敌方主阵地前几十米处时,便猝然发起冲锋,一举而突破阵地,这样就使得国民党军的所有轻重武器,以至于手榴弹都失去效用。
后来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陈赓将军也是采用这种方法,突击到黄维兵团的附近,然后采用火力压制,在之后的瞬间,大量的部队冲出坑道,直接扑向敌军的阵地,最终取的胜利。
李云龙采用3600颗手榴弹就报销一个山崎大队,也是采用坑道作业接近地方阵地,然后火力压制,最后全军冲击。这种打法并不荒诞,实际上是我军后来围歼大兵团的一种常用做法。
------------------
推荐阅读:
作为晚清最有骨气的王爷,溥仪的亲叔叔载涛,都有哪些令人敬佩的事迹?
刚开始做企业注册,代理记账,怎么样获得客户资源?怎么样才能做好?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