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天下无敌,为何被明军迅速灭掉?
蒙古骑兵天下无敌,为何被明军迅速灭掉?
-----
网友解答:
-----
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 。蒙军骑兵来去如风,灵活机动,剽悍善战,冷酷嗜杀,堪称铁血雄强的“战斗民族”。蒙古人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靠快马弯刀说话,以力服人,治国施政堪称简单粗暴。
元朝刚建立时,元廷为消弭隐患,居然将居民依不同的族属划为四个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的等级:一等人是蒙古人,居统治阶层 ,属社会地位最高、政治待遇最优的特权等级;第二等是色目人,含西域、中亚、阿拉伯、东欧等较早被征服地区的民族,属地位较高的统治阶层;长江以北地区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渤海人为第三等级;长江以南地区的汉人,也就是原南宋统治之民,被一律视为“南蛮”而遭打压 。南人处于社会最下层,为第四等人。
元朝律法规定:蒙古人与汉人发生纠纷后杀死汉人,只需要赔偿一头驴或两只羊就可完事 ;而汉人若杀死蒙古人则要偿命,有时甚至亲族都会被牵连而遭诛杀。南方汉人每五户合用一把菜刀,若出事,则联保的人必受严惩。元廷还依人所从事的职业实行了严格的身份等级制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为不同职业等级 。身为知识分子的儒者居然排在倒数第二的位置,社会地位甚至不如娼妓。
元统治者制定的极度不得人心的民族歧视政策,导致社会等级森严,民众怨气丛生 。人分三、六、九等,似乎是这个以铁血征服者面目出现的偌大帝国迅速走向衰亡的主因。
元朝统治后期,各种淤积已久的社会矛盾变得日益尖锐 。百姓们特别是南人的抗争此起彼伏,让蒙元统治者顾此失彼,手忙脚乱。随后,燃遍全国的红巾军大起义以不可阻挡之势烽火燎原,敲响了元帝国的丧钟。
在中原不到一百年的统治期内,元朝军队迅速腐败,战斗力早已不复往昔。史载,到了元末,蒙古军队的主力变成来自中亚的色目人与汉人 ;官员、将领也大多由色目人担任。曾经彪悍的蒙古人成了不劳而获的食利者 。蒙古人在深受中原文明影响的同时,也被汉人迅速同化。出身在中原的蒙古人,大多喜欢呤诗作画,饮酒狎妓,附庸风雅,草原民族身上的血性与战斗力早就烟消云散。元帝国当年金戈铁马、所向无敌的强大战斗力,元廷赖以维系统治、生存的基础——蒙古骑兵横扫一切的强悍战力早就沦为一个渺远的传说。
而以色目人、汉人、契丹、西夏人为主的元军,一遇与红巾军之战事就出工不出力,特别是身处底层的汉军,一触即溃或临阵倒戈已成常态。即便是蒙古铁骑,也早已不复昨日之勇,与红巾军作战也是胜少败多。存在了97年的元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王朝之一。作为征服者的蒙元统治者虽被刘福通、张士诚、徐寿辉、朱元璋等人打垮并逐出中原,但疆域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仍然存在。退回漠北的元廷被史家称作北元。 令人惊讶的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回草原后,又开始找到祖先能骑善射、勇猛好战之感觉,游牧民族特有的剽悍与血性重新回到这些失意者的体内。北元军队更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了强大战力,并对新成立不久的明朝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原创作品 剽窃必究
网络配图
-----
网友解答:
-----
你知道当时蒙古人是什么状态,基本不洗澡,穿着粗牛皮甲衣,身上满是跳蚤,但一点没有感觉,因为皮肤太粗燥了,吃着马肉干,喝着马奶,可以三天三夜不下马,就是这群半野人状态的游牧民族为了财富,女人,所向披靡,因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好失去的,赌一把,失去生命不过是在这痛苦的人生中解脱了,赌赢了生活将完全改变,美女金钱,大量奴隶,锦衣玉食。过上了好日子下了马的蒙古人,会让自己子女再过这样的苦日子?在元朝的第二代蒙古人,从小锦衣玉食,衣食无忧,没有了狩猎,放马的生存压力,拉不开强弓,骑不了烈马,从古代最耐苦战的骑兵,变成了和汉人一样的守城步兵,人数还少的可怜,不被赶出去才奇怪了。
-----
网友解答:
-----
蒙古骑兵天下无敌,并不是蒙古骑兵厉害,而是因为一个政策,才让他们天下无敌的,而不是骑兵本身。
大家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天下无敌的蒙古骑兵,在元末明初这么脆弱,徐达常遇春刚进河北,元顺帝就逃往了上都和林。
其实这里的元兵已经不是宋末元初时候的元兵了,很大组成部分,都是汉人士兵,而且经过百年发展,实际架构都是为皇帝服务,勾心斗角,挣权夺利,稍有不慎,就会被撤职查办。
比如元末名将阔阔贴木耳(王保保)就因为权利斗争,被撤职的,虽然尽心尽力,但是也得不到重用。
这是一个朝代腐朽时的通病。
不像元初的时候,成吉思汗打天下,他的手下其实是给自己打的,因为打仗得到的人口牛羊,和金银财宝,成吉思汗会分给大家,而不是充公。
那时成吉思汗手下,四大名将,和四个儿子,是他主要的八大将领,八大将领分别统领一部人马,成吉思汗统领中军。
每当出征,每名骑兵配备两匹到三匹马,这些马都是蒙古骑兵自己家养的马,极其听话,在行军途中,可以换着骑。
这也是为什么蒙古骑兵,从和林出发,可以打到巴格达以西以南的地区的原因,因为他们真的可以在马背上生活。
他们行军的时候,会将马的缰绳连在一起,每十人有一个人值班,他带领这十名士兵前进,其他人可以在军马的储物框里睡觉。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个领头人。
这样他们可以连续行军一个月,不用休整,这也是蒙古骑兵可以打到埃及的原因。
我们也会发现,他们这样的行军方式,是没有办法携带攻坚武器的,对于高大坚固的城池,他们就打得比较吃力。
这也是为什么,蒙古人打了南宋六十多年,才消灭南宋,就是因为蒙古对于南宋的高大城墙,没有好的攻击办法。
那为什么蒙古骑兵可以占领那么多地方,横跨欧亚大陆3000万平方公里。
那不是蒙古骑兵厉害,而是因为一个政策,就是屠城。
因为蒙古骑兵非常少,最高峰也就四十多万人。如果按照常规操作,每占领一个地方,就需要分兵驻守,但是蒙古骑兵少,所以这个办法不可行。
就算驻守了,如果占领地区的人起来反抗怎么把,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蒙古骑太少,是守不住战争成果的。
蒙古人所到之处,将所有财物洗劫一空,牛羊牲畜,全部运回蒙古草原。财物洗劫一空,还不够,要将壮年男子,老年人全部杀掉,把一部分女人和孩子,带回草原做奴隶和牧童。
这样剩下的人,就再也不敢反叛,也没有了后顾之忧,这样的政策虽然狠毒,却非常有效。
比如成吉思汗灭西夏,在西夏皇室投降之后,成吉思汗命令屠城,杀死城内男女老幼50多万人,将一个繁华的都城,变为了人间地狱。
再比如旭列兀攻打巴格达,攻打了一年之久,这也是因为没有攻城武器的原因。
城破投降之后,旭列兀在巴格达屠杀了上百万人口,连续屠杀了三个月,才宣告结束。从此中东以西的人,听见蒙古人的名字,就像看见死神是一样的。
这也是蒙古骑兵占领3000万平方公里,而没有后顾之忧的原因,因为蒙古人所过之处,十个人要死八个。钱财也全部被蒙古骑兵洗劫一空。天下财宝,全部都集中到了黄金家族手中。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黄金家族的成员,都喜欢打仗的原因,因为有钱赚,还是大量数不胜数的金钱,无人能拒绝这种诱惑。
但是当他们占领了这些地方后,在治理过程中,政策发生了改变,由于蒙古人比较少,为了能够牢牢控制占领区,他们开始和一些亲蒙古的当地势力结合,开始了对占领区的长时间统治。
所以不是蒙古人厉害,而是屠城政策厉害,白起坑杀40万赵卒后,赵国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在元末明初,朱元璋组建的骑兵队伍,就吸取了蒙古骑兵的经验,每个士兵也配三匹马,还组建了最早的火枪队(火铳),这也是明朝初期,可以打到贝加尔湖畔的原因。
所以最厉害的不是兵将,而是战略政策。我党打败国民党的原因,也是因为土地政策,给农民分地。这么做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成了打败老蒋最为有力的政策武器。
所以光靠武力,不讲政策,是不会成功的。
-----
网友解答:
-----
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边建立大蒙古国,尊汗号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建立后,开启不断对外扩张的步伐。
依靠飘忽不定的骑射战术,蒙古帝国的铁骑征服了亚洲大陆和东欧大陆。蒙古“黄金家族”在广阔的征服地区,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这四大位于西域和亚欧大陆蒙古汗国。
在中原的蒙古人吞灭金国、南宋后,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国号“大元”,定都大都。公元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完成对中原的统一。
公元1367年,逐渐统一江南的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从横扫山东、河南,席卷陕西、甘肃,于1368年八月,进入大都,将统治中原90年的蒙元驱逐到了大漠。
为什么强盛一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蒙古骑兵,会被明军在短短一年内,迅速击败而退出中原呢?
蒙古的人口基数以及战争需求,决定蒙古军队并不都是骑兵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在整个大蒙古国控制的范围内,推行两年前提出的千户制,也就是可以征兵一千人的部族为一个统治单位。
当然虽然称为千户制,有些千户远多于一千人的兵员,有些又不足以征调一千军队,所以大体每个千户的征调比例为一千多人。
当时整个蒙古国,一共设置了九十五个千户,同时按照蒙古四丁抽一兵的制度,再加上成吉思汗组建的一万多人的护卫军,整个蒙古可征男丁的数量为四十万左右。
而蒙古人东征西讨,铁木真在进攻金国的同时,西征花剌子模,调集西路军达二十多万,这不可能都是蒙古人,里面有庞大的从征服的领土征集的色目人和汉人。
同时在蒙古人攻打金国、西夏以及其他西域国家的时候,以骑兵攻城明显是送死,所以铁木真时代,蒙古军队就装备了大量的石炮、火炮等数量庞大的步兵部队。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蒙古一分为五
蒙古帝国到忽必烈的时候,已经处于极为分散的情况了,一方面是因为铁木真生前主观上对四个儿子的分封建国。
另一方面,蒙古传统的幼子守灶制度和帝国汗位继承制度的冲突,使得从铁木真制定的继承人窝阔台继位时,就伴随着蒙古汗位继承权的争夺。
而直接蒙古帝国分裂的汗位争夺发生在1259年,时任大汗蒙哥在进攻南宋钓鱼城时,被宋军射杀。他的两位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汗位争夺战争。
蒙哥在位时,四弟忽必烈主管草原以南汉地军政,主张推进蒙古的汉化。五弟旭烈兀率军西征中亚、西亚南路,与北路的术赤系的堂哥拔都呼应,扩张领土。七弟阿里不哥坐镇首都哈拉和林,坚持蒙古的传统,反对汉化。
蒙哥死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中,蒙古本土势力是极力支持阿里不哥,反对忽必烈,甚至远在西亚的旭烈兀都是支持阿里不哥的。
双方历时四年的征伐,忽必烈依靠汉地的强大财力和物力,最终击败阿里不哥,占领哈拉和林。但是获胜的忽必烈却已经无法指挥得动强大拔都和旭烈兀了。
起初四大汗国都不承认忽必烈的元朝,到元成宗的时候才承认为宗主,就这样蒙古逐渐形成口头上的以元朝为宗主,四大汗国高度独立的局面。
忽必烈建立元朝,依靠的本身就是汉地的势力,而且他获得来自蒙古本土的支持也是少得可怜,所以元末与明军对抗的恐怕是大量的汉军,蒙古骑兵的数量不会太多。
北方红巾军的消耗,元朝陷入内乱
元朝占领中原后,实行了种族歧视的政策,汉族地位极其低下,深受压迫。公元1351年,黄河泛滥,民不聊生,民众中普遍流行着一个民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韩山童、刘福通决定抓住这一机会,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发起元末农民起义,称为红巾军起义。
随后,大江南北,天下早已饥寒交迫的汉人,群起响应。徐寿辉在湖广、郭子兴在江淮、张士诚在江南、方国珍在浙江,天下一时间乱了套。
以刘福通为首的北方红巾起义军迅速占领河南,对元朝的威胁最大,所以蒙元最先集中力量镇压刘福通的北方义军,直到1359年,才攻破开封,杀死刘福通,灭亡北方起义军。
北方起义军是最早起义,也是力量最为强大的起义军,元廷耗时将近十年才得以平息。消耗了大量元廷直属的精锐军队,最后不得不借助各地军阀的势力才平息。
蒙元面临的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随着镇压农民起义,各地出现了强大的军阀势力,其中以占据山西、河南的察罕帖木儿最为强大,各地的军阀林立,元朝内部又出现了相互攻伐的内乱之中,元廷已经无力约束了。
明军北伐,以攻占城池收复土地为目的,战略决定了步兵的优势
首先,骑兵在我国古代并不是无敌的存在,汉民族在与游牧民族长期的斗争中,用鲜血试验出了大量的克制骑兵的战术战法。
中原王朝也仅仅是汉朝装备了大量的骑兵部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长途奔袭击溃对方。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以步兵阵为主体、骑兵游击的协同战术。
宋朝的时候,因为战马的稀缺,更是将步兵对抗骑兵的战术发展到了极致。明军在发展过程中,博取前代的经验,同时又进行发扬,而且还前瞻性地装配了大量的火器部队,邓愈、唐胜宗、沐英等都是各种的高手。
徐达率军北伐,整体的战略目标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北伐的目的是收复失土,攻占城池。从山东到河南,再到陕西甘肃,这一路地形复杂,有适合骑兵的平原,也有适合步兵的山地。
蒙古骑兵固然强大,面对齐步推进的大兵团步兵,只要步兵不犯错,不出现混乱,骑兵也是占不到便宜的。而中原的地形决定,可以寻找有利地形进行歼灭。
但是实际情况是,徐达北伐的时候,元朝对中原的控制已经是一盘散沙,各地自成一体,毫无协调救援可言,根本就无法形成抵抗势力,被徐达各个击破。
明军大量骑兵部队的来源
徐达的北伐的时候,明军其实已经有数量庞大的骑兵队伍,至于这些骑兵是怎么来的?应该可以参见三大营的“三千营”的来源。
朱元璋在江南的南方的时候,就曾多次击败元朝军队,收编了大量的元军。徐达北伐后,中原的元朝的残余势力,又大都望风而降,这就为明军提供了大量的骑兵来源。
朱元璋北伐时首先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收服汉人的民心。紧接着又提出只要“愿为臣民者”,皆与汉人同等对待,这样收复大量蒙古人。
所以说,明军迅速击败蒙元,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胜利,更多是来自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同时军队战力的强大,保证了北伐蒙元的胜利果实!
-----
网友解答: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你还原地踏步,别人已经低头前行超过了你。
不能说元初你爷爷的蒙古骑兵天下无敌,到了元末孙子的骑兵一定天下无敌;过去的辉煌只代表过去。
首先,蒙古骑兵战斗力强悍,但是并非天下无敌;中原汉人也并非战力孱弱。笔者莫要被网上的关于铁木真及其子孙西征的故事迷惑了。蒙古灭西夏用了21年,灭金只用了23年;灭南宋用了45年,还是先灭土番国和大理,对南宋南北夹击。
蒙古骑兵在当时世界无敌不用讲了,但南宋的防御和凝聚力也是数一数二,光是襄阳城就蒙古就打了五年,可见南宋的军事能力。合州大战,守将王坚打死了蒙古皇帝蒙哥。但是南宋缺少骑兵,因为没有战马。蒙古兵打南宋几乎要崩溃掉,他们发现这帮看似文弱的人压根不怕屠城威胁,而且打起仗来是真狠。所以,首先汉人实力不弱。
第二,元朝时期,蒙古人并未接受先进的汉文化;而是把国内人划分出等级,最高级为蒙古人,南人(汉人)为最低等。统治了富庶的中原后;过上了安逸富贵生活。汉人虽然地位低,但是智慧不低,形成了一批有思想见地的人。蒙古人经过多年的马放南山的生活,作战能力可想而知。
第三,明朝骑兵,名将徐达和常遇春的骑兵不但吸取了蒙古骑兵的优势,还进行了优化升级。比如常遇春擅长奔袭,后期战争中元朝名将王保保的骑兵已经恢复了铁木真时期的水平,可是碰上的确是更牛的徐达;骑兵加上徐达的军事才能,王保保也自愧弗如。中原自岳飞后,明朝骑兵再次让北方民族领教了中原人的厉害。
第五,火铳的大规模使用;其实就是火枪。著名的洪都之战邓俞就大规模用过,这东西的震慑作用相当棒,而且杀伤力也可以。
你不进步,老是活在过去的辉煌里,怎能不掉队?
-----
网友解答:
-----
所谓蒙古骑兵天下无敌,很大程度上是个误会。
蒙古军队分两部分,不完全是骑兵。在草原上,蒙古能够集结几万骑兵,就已经足以对其它部落形成比较大的优势。但在进入中原地区之后,就已经不是纯粹的骑兵了,而是包括了大量的汉族步兵军队。
比如在对金国的战争中,虽然蒙古军队在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区已经击败了金国的骑兵部队,但在进入中原地区后,如果没有山东史天泽这样的地方军阀的支持,也是很难彻底消灭金国的。而之后在平定中原地区的战争中,汉族步兵始终都是蒙古军队的主体。
这也是蒙古虽然已经在草原地区击败了金国骑兵主力,但在彻底灭亡金国的时候仍然要与南宋相约,夹击金国的原因。
尤其是在灭亡南宋的战争中,蒙古军队的主力基本上都是汉人,除了最高统帅伯颜和一部分蒙古骑兵之外,绝大多数军队都是汉人为主的,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签发的汉军。
这其实也是北伐游牧民族在进入中原之后要消灭汉人政权,建立长期统治的历史常态。无论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匈奴、氐族、羌族、羯族、鲜卑族,还是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乃至之后的满清,其主体民族构成的骑兵部队的极限一般就是能扩展到黄河沿岸,再往南就必须借助于已经投降的汉族步兵集团的协助。
所谓蒙古骑兵天下无敌,主要是在欧亚大陆上的草原、戈壁这些地区,蒙古骑兵能够形成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只要进入山脉纵横、丘陵遍布和江河湖泊密集的地区,骑兵的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
所以,蒙古骑兵在欧亚大陆上确实纵横驰骋多年,几乎没有遇到敌手,尤其是在蒙古高原、中亚、西亚这些草原和沙漠地带,蒙古骑兵的优势比较明显。但是蒙古骑兵西征在从草原进入农耕地区的时候,就没有那么明显的优势了,遭遇了挫败。在向南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淮河秦岭一线被阻击多年。
甚至到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战争中,蒙古军队中就已经夹杂了大量的汉族士兵,甚至作为所谓蒙古皇帝亲卫军的怯薛军,也已经是以汉族步兵为主体了,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元朝统治中原内地时期,在内地大量破坏农田,改造为牧场,用以养马,来维持其骑兵优势。不仅朱元璋和红巾军崛起的淮西地区是元朝在中原地区的著名牧场,就是在富庶的江南地区,蒙古也破坏农田建立了占地上万顷的牧场。
所以,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时候,无论刘福通还是张士诚,他们所面对的元朝军队,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军队。如果说北方的元朝军队有大量马匹,可以组织骑兵部队,那么南方的明军也同样可以利用当地的马匹来组织骑兵部队,早已经完全不是宋朝那种缺乏足够的马匹来组建骑兵部队的状态了。
明朝出兵平定中原的时候,也是一样。北方地区早已大乱,其三个重兵集团分别在关中、太原和甘肃,都是汉族为主的军队,早已经不是人们印象中蒙古崛起时的蒙古族骑兵为主的军队了。
在这个意义上,明军北伐驱逐元朝,从军队构成上讲,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军队驱逐一支由蒙古贵族统帅的汉人军队,一个新兴的汉族王朝驱逐一个已经腐朽没落的王朝而已,根本不是什么明朝的汉族步兵对蒙古骑兵的战争。
蒙古军队退到草原地区的时候,起初还裹挟了大量汉族士兵,也跟他们一起回到了草原地区,所以初期还试图反攻内地,但在明军的几次重大打击之后,北元残部就溃散了。而这种溃散,实际上就是当初被他们裹挟走的汉族士兵意识到元朝已经不可能重新回到内地,所以主动脱离了蒙古军队。
因此,在明军北伐驱逐元顺帝、灭亡元朝的时候,元朝剩下的三股比较主要的重兵集团都还分别有十万以上的人马,但在明初的几次北伐之后,北元就已经失去了进犯内地的能力,而其军队规模也急剧萎缩了。
-----
网友解答:
-----
这是个纯军事问题。我就从蒙古骑兵战斗力变化、明军战斗力变化、明军的军事制度几个方面来看。就不从经济、文化来谈了。
蒙古骑兵战斗力
这个题目其实是有问题的。蒙古骑兵不是一直天下无敌。
成吉思汗的时候征伐四海。
到了蒙哥时候就未必了,怯的不花战死在叙利亚;蒙哥死在钓鱼城;
忽必烈时期更未必了,打日本失败;打八百媳妇国都没打下来。
而且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打,都天下无敌,怎么还得一个输。而且忽必烈后来与海都等作战也是拉锯
所以蒙古骑兵不是一直天下无敌。到了元顺帝时期的蒙古骑兵是怎么样的?
战斗力下降,野战能力不行。最后朝廷只能依靠地方势力。最最后朝廷也被军阀所主导,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军阀不会为朝廷卖命,只会待价而沽;本来军队战斗力就下降。
靠啥打赢。
朱元璋的军队
朱元璋的军队战斗力也是逐渐起来的。1356年从滁州过江,一直呆在采石。不是不想到南京,是打不下。半年后才得到南京。
之后的十年就是紧张的十年,年年打、月月打、日日打。消灭了比自己强的两个大佬:陈友谅和张士诚。在如此高强度作战下的军队战斗力不会差,而且一批统帅级的将军也在其中冉冉升起。
明军有没有骑兵?有。李文忠、薛显都是优秀的骑兵将领。
多吗?不多。
那靠啥?淮右步兵。当时有一句话“淮右步兵甲天下”,使用的长矛,也称淮右枪兵,以枪克制骑兵,以骑兵突击。推荐看李湖光老师的《大明帝国战争史》
明军的军事制度
明军的军事编制卫所制。这不仅是军事制度,也是行政制度。和清朝的八旗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那时候南京就是一个大兵营。部队闲下来就重地、训练、生产,打仗就出征。(南泥湾的358旅就是如此,是不是好理解了)。
这套方法一是高人指点,元朝户部尚书张昶最早提出卫所;二是打仗逼出来的。
其实成吉思汗一开始也是这种体制,只是他更多依赖劫掠。
任何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都具备如此特点:生产组织一体,高度压力的环境,高度军事化的管理。工人阶级为啥有战斗力,因为组织性好,生产组织一体。
这几点应该可以解决作者困惑了。详细的制度原因就需要深入研究了。
-----
网友解答:
-----
要说蒙古骑兵天下无敌,那是老黄历了!
成吉思汗时代确实如此,可惜,他的后代是一代不如一代呀!
朱元璋这个人很厉害!
事实上,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不仅是军事力量最弱的,而且还是处境最危险的,他的地盘夹在三家中间。
要论军队实力,他根本比不上陈友谅,论经济实力,他也比不上张士诚。
而且更严峻的形势是,就算打败了张士诚和陈友谅,想统一天下,就必须去战胜大元王朝,也就是要打败当时世界上最强的骑兵:蒙古骑兵。
当然了,自古以来,步兵也是可以对付骑兵的,之前的岳飞曾经命令岳家军用长刀砍金骑兵的拐子马!金兵因此彻底崩溃。
明军有没有大排刀手,不得而知,但是步兵确实可以战胜骑兵!
明军战胜蒙古骑兵的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夜袭,蒙古骑兵不可能永远在马上,骑兵部队总得睡觉,晚上进攻就是最好的办法!
明军夜袭蒙古骑兵,堪称奇功
事实上,徐达军不仅在数量上不占优势,而且骑兵也不及蒙古骑兵精锐,这仗怎么打?
由于兵力不足,徐达往往不敢在白天贸然发动进攻,他就在城外安营扎寨,等待时机。
王保保气喘吁吁地赶来回援,却见徐达既不攻城,也不和自己作战,他是真的很纳闷了!
这个徐达,他到底在等什么呢?难道又有什么圈套?
因为搞不明白徐达的真正意图,王保保也不敢有什么大的动作,选择了暂时按兵不动。
其实,王保保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与其与对手硬碰硬,还不如等徐达军粮草耗尽,在撤退时打他一下子,一定能捞到不少好处。
这王保保也太过于谨慎了,如果他能果断一些,趁明军立足未稳,如果大打出手,可能会击退徐达的明军!
左等右等,搞得蒙古骑兵不知道危险的存在了!
他们开始懈怠,这个时候明军已经做好夜袭的一切准备,趁着蒙古兵熟睡的时候,半夜三更发起进攻,打得蒙古骑兵丢兵弃甲。
夜袭的办法,很多蒙古骑兵死于睡梦中,这样子,蒙古骑兵哪里很有什么骑兵优势呢!
不仅仅是徐达用夜袭的办法,常遇春也是夜袭的行家里手!
北伐军攻占元大都,元朝虽被推翻,但元军还保存着相当的实力,长城以北仍是元朝的天下。
大小兴州这些地方,也就成为了元军骚扰大都,进而成为拱卫“北元”上都的战略基地。
大明开国的第二年初,元将也速就率万名骑兵从大小兴州攻入古北口,打到通州城下。
六月,也速再度率蒙古骑兵袭击明军。
蒙古骑兵已经打到通州的消息震惊朝野!
朱元璋命常遇春率步兵和骑兵共9万人马,从陕西赶回迎战也速。
也速退回长城外,常遇春和副手李文忠率大军猛追,辗转几个地方之后,也速率蒙古骑兵被迫逃入大兴州,也就是现在的隆化!
《明史纪事本末》上说:明军进攻大兴州,李文忠估计蒙古骑兵必定逃跑,乃分兵千余为八屯,埋伏在他们的必经之路。
也速果然夜里逃遁,遇到明军的埋伏,大败而逃,明军擒其丞相脱大赤,常遇春率军在兴州打了一场漂亮的“夜间伏击战”,真的是重创了元军骑兵部队。
明军攻克大兴州后,马不停蹄,奔向元朝重兵的驻守的上都,去追击元末帝,元帝被迫向北而逃!
明军俘获“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万匹”!凯旋而归!
明军的武器装备比较先进,可以制造针对骑兵的偏箱车、四轮车,中藏火器,布列成阵,可攻可守!
明军为了加固京师城防,在京师城门设火铳、百子连珠炮等火器?
为迎战蒙军进犯,急调装备有神枪、鸟铳、将军炮、神机箭等火器,且有良好战术素养的火器部队,增援城防。
通常情况下,战争一开始,明军就会以猛烈的火力射击蒙军。
连日作战的蒙古骑兵半数都会死于明军枪炮之下,全军溃乱,被迫撤退。
由此可见,向来非常低调的明军,确实是一支威武之师,强悍之师。
对比明军的发展历程,这绝不是溢美之词。
明军开国的起点还是非常高的,甚至说对比之前其他历代王朝,明军在大明开国战争中所遭遇到的对手,真的是极其强大的。
他所战胜的,是在中世纪曾横扫欧亚的世界最强骑兵:元朝蒙古骑兵!
而且它还完成了一个奇迹:完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件空前的壮举,以由南向北的形式北伐成功,实现了大明朝的一统江山!
之所以可以战胜蒙古骑兵,明军主要还是有夜袭的战略战术,有精兵强将和比较厉害的火器!
一起品读大明王朝的崛起,欢迎关注我!
-----
网友解答:
-----
蒙古人口有限,因兵力不足被明军消灭
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灭亡,到1368年朱元璋驱逐蒙古建立明朝,蒙古人滚回蒙古老家,元朝国祚89年。
蒙古短短89年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规模有限,无力统治中原,与满清采取全盘汉化不同,蒙古人入侵华夏后,其政治水平仍然停留在游牧民族的野蛮掠夺状态,缺乏治理华夏的理念。
秦汉时代,匈奴鼎盛时全民皆兵仅有“控弦之士”30万,受草原人口承载力限制,蒙古兴起后,人口规模200万左右,军队规模也只有30万左右,蒙古经过西征、南下,军队分散到欧亚各地,建立了数个汗国,估计进入中原的蒙古人也就20万左右,红巾军起义南征北战数十年,极大的削弱了蒙古军队实力,明太祖朱元璋捡了西瓜。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蓝玉出征漠北,蓝玉15万大军在捕鱼儿海歼灭北元精锐,蒙元十万精锐尽数被歼灭,蓝玉仅俘虏7万老弱病残,由此可见蒙古军队人数也就在10万左右,因此明朝能迅速消灭蒙元得益于红巾军起义及汉族的复兴,正是由于蒙古彻底灭了女真金,中原汉族的生存空间得到拓展,才能快速复兴,为灭蒙古创造奇迹,朱元璋也是顺势而为!
图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蒙古骑兵的战斗力一直非常强悍。
即便是元朝灭亡后,蒙古军仍使明军头疼不已。
那么,为何朱元璋北伐时,明军可以轻松取胜,几乎没有遭到强大蒙古骑兵的抵抗呢?
漠北、辽东蒙古军基本没有参战
蒙古军入主中原后,蒙古军分成几个部分。
一部分蒙古军仍然驻扎在漠北草原或者驻扎在辽东地区,由宗王统领。
一部分蒙古军进入了中原,并长期在中原生活下来。
一方面,由于内地有相当规模蒙古军,因此,整个元代,留在漠北的蒙古军主要职责是保证草原及边疆地区的安宁,很少被调入内地作战。
另一方面,西北宗王、东北宗王经常反抗元帝。到元代中期时,他们的反叛已经是元帝的主要防范对象。
元末起义时,元顺帝倒是曾经考虑过调漠北蒙古军进入中原作战,但却险些酿成大祸。
1360年,奉命南下攻讨红巾军的阳翟王,以“国事不可为”,企图联合西北诸王叛乱,要求元顺帝让出帝位。
顺帝派兵镇压叛乱后,只能设法加强对控制漠北的控制,以免再生祸端,实在不敢再调其入内地作战了。
因此,整个元末农民起义时期,元帝可以使用的蒙古军,实际上只有留在中原的探马赤军了。
而留在中原地区的蒙古军,早已不是当年的雄风铁骑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内地蒙古军
留在内地的蒙古军,早年是从草原南下的。
因此,朝廷专门为他们“分拨牧马草地”,以供其牧牛羊马匹。
意思很明显:希望这些蒙古军依然保持游牧生活,保持“骑战”的基本能力。
但是,在中原农区大辟牧场,自然要吞占农田,引起争地纠纷,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这些蒙古军都是与家属一起居住的,因此,纠纷之下,无论南人还是北人,彼此都很不安稳。
为了使蒙古军能长期稳定在农耕地去驻守,蒙古统治者被迫逐渐改变他们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划拨田地给军人家属,以适应农耕地区的生活。
如此,游牧习性赋予的特殊战斗力逐渐从这些蒙古军身上消失。
在草原时,蒙古军的训练非常简单。
“寓兵法于猎,开阖聚散严矣”。通过围猎即能完成基本的军事训练。
然而,进入中原后,大围猎的训练方式已经很难使用,只能选拔教官,指导训练。
与任何王朝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腐败加剧,这些基本的训练也就难以保持质量了。
因此,这些蒙古人的战斗力也就急剧下滑了。
缺乏训练的他们,往往临战时一触即溃,不能拒敌!
只剩虚名的怯薛军
蒙古统治者原本还拥有一支超强精锐部队——怯薛军。
然而,这支军队早已只剩下虚名了。
这原本是蒙古军精锐组成的大汗护卫军。
因此,其政治地位非常高,达官贵人都抢着去做,以之为进阶之砖。
由于其逐渐贵族化,因此,一般只是负责宿卫,很少被派出去参战。
只有在皇帝亲征时才随同出战,主要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很少临敌陷阵。
由于他们长期不从事战斗和训练,因此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所以,怯薛军,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元皇室服务机构和贵胄子弟学校。
由于政治地位高,他们往往在宫廷政变中发挥巨大作用,但上阵杀敌,那就指望不上了。
已经失去主导地位的蒙古军
事实上,朱元璋北伐前,元军的主力就已经不再是蒙古军,甚至不是其正规军了。
在与红巾军的几次大战中,元军正规军在徐州、高邮连续惨败,只能分守各地,无力组织起大规模进攻了。
因此,元廷只得号召各地富豪招募“义兵”与农民军作战。
到朱元璋北伐时,其主要对手,已经是王保保、张思道、李思齐等“义兵”了。
至于分守各地蒙古军,不但无法与朱元璋对抗,甚至还常受到“义兵”的“欺负”。
不容小觑的北伐骑兵
内地的蒙古骑兵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了,而朱元璋的骑兵却不容小觑。
很多朋友一到南方,就自然联想到“缺乏骑兵”。
其实,朱元璋时期的情况稍微有点不一样。
朱元璋自称“淮右布衣”,其手下主要将领也多是淮右人。
淮北地区,水草丰美,适合养马。
因此,元朝设立14个官办牧地,庐州马场就是其中之一。
不仅是官办牧场,民牧也十分普及。
元代时,由于统治者力保“蒙古本部”,战马基本上不取之于草原,而是取之于内地。
因此,官办之外,元军的马匹主要取自民间,通过“市马”、“扩马”来补充马匹。
所以,元代以后,淮北地区的战马数量、质量都很高,逐渐成为一支新锐力量。
说句题外话。到清朝末年时,淮北地区的捻军骑兵,也能在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面前不落下风,战斗力非常强大。
朱元璋在陈友谅进攻洪都期间,以朱文正死守洪都,倾力打下庐州,可谓得到一快宝地。
此外,在征战中,明军也获得了大批的战马、骑兵。
第一类,是朱元璋从政府军处直接获取的。
比如:早在1355年攻打太平时,朱元璋就俘获了纳哈初。尽管纳哈初坚决不降,被朱元璋放归,但其在太平的所部多归顺。
第二类,是朱元璋从各军阀处获取的。
元末起义中,各军阀在与政府军作战时,也获得了大量的战马。
在朱元璋平定江南时期,这些战马也逐渐归朱元璋。
比如,破泰州时,俘5000人,获战马160匹;破高邮时,俘220余人,获战马370余匹。
这样的战马数量,自然与草原骑兵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内地作战,步骑配合,对付已经不堪战的内地蒙古骑兵,还是够用了。
朱元璋的正确战略
当然,单纯靠力量,朱元璋要北伐成功,并非易事。
朱元璋利用元各军阀的矛盾,先取山东、河南,次取大都,再定西北,整个过程步步为营,“先胜而后求战”。
当时,内地蒙古骑兵多驻于河洛、山东。
但是,王保保、李思齐等强力军阀都在陕西、山西等地,面对散守各地的蒙古骑兵,徐达、常遇春拥有压倒性优势。
因此,大多数蒙古骑兵望风而降,很少进行激烈抵抗,整个作战基本没有悬念。
加入明军的蒙古战士
其实,元代后期,蒙古军户的日子也不好过。
许多蒙古军户也穷困潦倒,对元廷不满。
由于朱元璋明确表示“蒙古、色目人···同生天地间···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因此,许多蒙古战士都加入了明军。
在攻山东、河南时,都曾有大批蒙古军归顺。
据《蒙古源流》记载,四十万蒙古人,只有六万人回到了草原,其余三十四余万都留在了汉地。
可见,朱元璋推翻元朝的战争,是各族人民一起反抗暴政的战争,得到了大多数蒙古战士的认可。
到朱元璋设立军户时,大量归附蒙古军戍卫边地,成为明军的重要力量。
再到靖难之役时,“朵颜三卫”甚至成为朱棣取天下的精锐。
面对改朝换代,内地蒙古军事实上大多是没有持狭隘观念的。
朱元璋能轻松取胜,主要还是元代统治的失败。
漠北、辽东的骑兵无法调入,元廷只有依靠内地蒙古军作战。
然而,与后代的明朝军户、清代八旗一样,内地蒙古军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了,甚至不能成为朱元璋北伐的主要对手。
而且,对于蒙古战士来说,他们自己也饱受元贵族的剥削,并不愿为元征服殉葬。
北伐时,朱元璋的骑兵力量虽不能与草原骑兵相提并论,但仍有一定规模,完成步骑配合还是没有问题的。
因此,在朱元璋正确的政策和指导下,明军轻松取胜。
-----
网友解答:
-----
头条的各种回答简直惨不忍睹,下面推送史学常识。明朝骑兵是怎么打败元朝的(此处注意,元朝和蒙古是有区别的)
首先,元朝建立后在全国推广游牧民族的先进管理经验:建马场(后世有清朝的圈地,游牧民族果然头脑简单)。淮西地区正是元政府在南方最大的马场(淮西养马甚至可以追溯到宋朝),朱元璋自然拥有南方最大的骑兵力量。
再次,元朝一直忙着内讧,特别刘福通失败后元政府根本不鸟南方汉人武装,给了朱元璋充足的练级刷怪时间。甚至大都陷落王保保带领的元军主力还在山西和朝廷讨价还价。明朝骑兵在一次次刷级过程中强大起来。
最后,攻占大都后,明朝终于收复燕云地区,基本拥有汉唐时期的产马地。然后经过蓝玉、朱棣等人不断建设。明朝骑兵直到关宁铁骑被农民军消灭,终明一朝都是比较强大的。
虽然明朝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蓝玉、朱棣等人的骑兵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注意但是)随着瓦剌、鞑靼的兴起,蒙古骑兵依然对明朝骑兵有巨大优势。当然,明朝一直有火器这样的高科技兵器!
------------------
推荐阅读:
感觉现在小偷比以前少了,是不是因为祖国富强了,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都说自古烂剧出好歌,你觉得你看过的哪部剧是特别差但主题曲却让你惊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