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卖给中国的德械师武器真的很先进吗?与真正的德国师装备相比如何?
希特勒卖给中国的德械师武器真的很先进吗?与真正的德国师装备相比如何?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卖给你的?当然先进了,这没得说,但到不到货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和真正的德械师比?别想了,你咋也比不上人家,毕竟人家那是自己造,你是打人家手里买,能一样吗?
除了价格高之外,你这钱也是个问题,咱的钱充足不?
这也是为什么,小编特别不喜欢甚至于讨厌有些人的说法,什么造不如买的调调。咱别的不说,当年咱造大飞机运10,各项性能相当不错,不论是发动机,还是飞行数据,毕竟去高原咱执行任务都没啥问题。
结果呢?一个造不如买的调调,咱运10下马了,高高兴兴的买人家的,结果就是飞机越来越贵,咱连发动机都不会造了。
后来咱就算是掏钱,人家卖不卖还得看人家心情,就算是卖给你,花那么多钱买人家的飞机,卡脖子的时候就知道难受了。不过好在咱家军工还是很给力的,现在的发动机虽然比不过人家,至少会了,这就很不错的。
哎!一说这事话就多,算了,咱还是接着聊题主的问题吧。
咱首先说一下价格问题。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咱先说说其他的国家,您自己心里就明白了。
罗马尼亚,这算是德国人的铁杆小弟了,他们家石油算是德国人维持战争消耗的支柱。但这货购买德国武器,要在原来出口价格的基础上加收27%的附加费用。
而意大利作为盟友,价格是战前出口价的基础上要上调30%到50%。
土耳其就更加惨了,要在1940年出口的基础上,加收250%的费用。
最优待的是日本,按照德国人国防军的采购价来实行。
但便宜的往往总是有坑的,因为日本人刷了钱之后,货到不到,那就另说了。
比如当年日本人其实想要虎式坦克的,他们不仅要样车,还要设计图,最后还整了一套生产许可,结果日本人花了两坦克的价钱之后,货就一直没到。
至于咱呢?您可以自己琢磨一下,贵肯定有的了,没有到货的情况也是有的。
最终出来的德械师,说是德械师,您感觉会咋样呢?肯定比人家正儿八经的德械师差一截。
那么咱就把这德械师成立的过程捋上一捋,顺道就把题主的问题给回答了。
咋说呢?国民党军队的成立,其实最开始接受的援助是来自于苏联。别的不说当年黄埔军校成立的时候,孙中山特批了三百条粤造的毛瑟枪给军校使用。
结果呢,军工厂压根就没有瞧上,心心念念的巴结各个军阀,到开学了就给了三十条枪,这其中一支还被搞丢了枪栓。
就这?还训练?后来苏联援助过来八千条步枪,还一水带刺刀的,每条枪整五百发子弹,顺带还来了十支手枪。
后来的援助大到火炮飞机,小到机枪步枪手枪,这在苏联人指导下造出了战车。所以国民党有苏联顾问也不稀奇。
那会苏联给蒋介石的援助很多的,当时给咱共产党的援助仅仅是蒋介石的一个零头都不到。
但这事到了1927年,蒋介石就开始迅速驱逐了苏联顾问,回头就找了德国人,从而开启了和德国人合作的进程。
而这个时间点上,德国人玩一战,已经投降了,那么根据签署的《凡尔赛条约》,他们只能有十万人的部队,剩余的部队人员,尤其是各个阶层的军官,这就只能自谋出路了。
而德国人也会来事,他们把这些个有着指挥经验的军官,向其他国家进行输出,大批的这种军官就变成了军事顾问入驻到其他国家的军队当中。
这不仅解决了这些个军官的生计问题,还让他们保留了军事指挥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希特勒发动二战的时候,能够很快的组建起一支庞大军队的原因。
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德国名将鲁登道夫的驻守炮兵专家鲍尔上校,带着他的四十六名军官团来到咱中国,这个军官团后期甚至都扩大到了一百二十人,这就正式的开启了咱和德国人的军事合作。
咋说呢?1933年希特勒成为了德国总理,而他很看重和咱的军事合作,一个因为咱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他们的顾问团来到咱中国的地界,不仅仅是给自己赚俩生活费,指导咱军事问题,还肩负推销德国产品的重任,要是咱没有钱,就可以拿各种矿产资源进行支付。
另一个原因就是蒋介石和苏联交恶,以及他坚决围剿共产党的态度。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双方的合作从遮遮掩掩的私人性质,慢慢的转变成了公开的官方性质。
再往后双方还签订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并在此后由第四任德国军事总顾问德国前国防军总司令,所倡议的《陆军改革建议书》。
至此咱就开始了德械师之旅。
那么在这个计划当中,他建议咱建立六十个德械师,用来应对国际国内的变化。
当然那会还不叫德械师,是叫国防师。
配置是这样的,每一个师要有一个炮兵团,根据炮兵团装备的火炮不同,又分为野炮团人数有一万一千四百来人和山炮团人数有一万一千五百来人。
具体装备有各种炮有六十门,什么山炮,小炮迫击炮的。
重机枪七十四挺,轻机枪有三百三十六挺。听着是不是挺厉害的?但咱这一个师其实和日本人的常备师团比起来人数仅仅是他们的75%左右。
当然要是咱真能实现六十个这样的德械师,抗战初期也不会打的那么惨烈了,咱也可以教育教育日本人,应该怎么做人。
咋说呢?咱财力就摆在哪里,从鸦片战争开始,咱就往出赔钱,哪能拿出那么多的钱,购买这些个装备。
再说德国人的生产力就摆在哪里,你就算是全部下单,他也得赶着生产才能出来,而德国人这个时间点上希特勒可是在的,他还准备发动二战呢?自己的装备还的生产。
所以六十个德械师要想一波完成,基本是不可能的。
没法子也只能分批来,他每批就十个师,当然这得优先照顾国民党的嫡系部队,但也要顾忌一点杂牌军的情绪问题,所以十个德械师,挤出一个名额给杂牌军。
那么实际到货情况是咋样的呢?
到了1935年的时候,咱收到了一万支毛瑟,这抗战都开始了,就一万支步枪,连一个德械师的数量都不够。
这也是为什么,咱说德械师的时候,部队装备中正式,有些小伙伴要质疑,说好的德械师,咱就装备了咱自己造的步枪?
本来就少,你说呢?而且咱的中正式其实就是仿制毛瑟的,你也不能说这枪不行不是?
再有就是轻机枪五千挺,您自己算一下,这就是十四个多一点的师用上一用。
接着是迫击炮二百四十门,这就是十个师的量,其他你也别想了,就是一些个单兵装备。
这就是咱第一波进口的德国装备。
咋说呢?有些炮咱是没法子造,什么榴弹炮,什么中型轻型火炮,毕竟技术就摆在哪里,这就得进口。
所以后来什么毛瑟步枪,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还有迫击炮这些咱能自己生产,就自己弄了。
好在这些个东西,咱都仿制出来了,也减轻了不少压力。
最终在抗战全面爆发的时候,也就凑出了三十个师的,这些德械师,其实大部分仅仅做到了接受或者间接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全部戴上了德国头盔,装备了少量德国装备而已,远远没有达到真正德械师的要求。
咱说明一下,第一波接受调整的德械师,一共就十个,当开始进行第二波调整的时候,这第一波的十个师换装仅仅做到了将轻武器进行了换装,而且还因为数量问题,压根就没有达到全面换装的地步。
至于重型武器和第二波的十个师,压根就没有存货。
这不后来,咱在1936年又下了一个订单,头盔弄了二十二万,这也是为什么咱德械师实现了头盔全部换装的原因,子弹咱就不说了,马克沁有一千一百三十一挺,高射机枪一百二十挺,炮二百二十四门。
到了1937年的时候,又下了九百挺的马克沁,炮一百二十四门,步兵炮有六十门。
您自己瞅瞅这些个数,除了头盔够点数之外,其他东西,尤其是炮这东西压根就不够三十个德械师分的,能把第一波十个德械师装备齐了这就不错了。
而且这批东西仅仅是大部分到货了,这还有因为各种原因没法运过来的装备。
至于后边,咱也下了订单,轻机枪就下了一万两千挺,步枪十万支,这数听起来想那么回事了,但问题是这些东西因为咱和德国人的合作中止了,这就跟没有是一样的。
毕竟日本人可不会看到,咱的装备提高,所以日本人从中作梗给了德国人一定的压力。
其实您要是细算下来,真正实际接受德国顾问的训练,只有第一波十个师中的八个,外加一个税警总团。
而以上除了税警总团之外,装备最好的也仅仅只有三个师,分别是第三十六师,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
再有现代化军队讲究的是火炮威力,咱除了一个教导总队有直属炮兵部队,上边说的三个师,他们也只有一个炮兵营而已,说好的一个炮兵团,没了。
最后实在是没法了,就把剩下一些个比较先进的火炮集中起来,组成了炮兵团或者炮兵旅单独使用,那也是用作支援用的。
这也是为什么,一说德械师有些小伙伴就提这三个师,因为他们是装备最齐全的,其他部队仅仅是装备了一部分德械而已,至于重武器那就别想了。
您说吧咱和真正的德国师咋比吗?没得比,人家还有坦克作为支援呢?而咱连个开坦克的人都不好找。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如同一辆车是德国原产,还是使用德国技术制造一样,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所谓德械师,同德国师,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也是一个漫长的故事,听萨沙来说。
中原大战大体消灭中国大军阀以后,蒋介石开始准备整军同日军决战。
随后的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以及1933年长城战役中,体现了日军的厉害。
在很多作战中,日军的炮火占据绝对的优势,同时步兵的素养、战术、对于武器的使用都强于国军。
白崇禧曾经回忆,其实当时国军有一部分部队,也是使用日式三八大盖步枪。
但是,即便双方都使用同一种步枪,日军命中率超过国军两倍。
可见,双方军队差距明显。
而1933年,没有利益冲突的中德两国开始深入的合作。
希特勒掌权以后,除了需要在东亚有一颗棋子以外,还需要扩军备战,急需中国大量的钨矿等重要资源。
其实,德国军士顾问团,早在1928年就来到中国,第一任团长马克斯·鲍尔上校还因为天花疫情死于中国。
第二任团长为乔治·魏泽尔中将,从1930年到1934年都在中国。
他能力突出,帮助国军在中原大战及第五次剿共战争获胜。
不过,名气最大的还是第三任顾问,汉斯·冯·塞克特上将。
赛克特是所谓德国国防军之父,他一手组建了德国国防军,从条约中10万规模连重机枪也不能配备的自卫部队,一跃成为欧洲数一数二的强悍陆军。
塞克特上将在中国时间并不长,但很快就了解国军的情况。
他坦率的告诉蒋介石,以德军的经验为例,没有经过良好训练,没有装备足够武器的军队,即便数量有几百万人,也是不足以和列强对抗的。
而目前即便是最为精锐的中央军,在兵员训练、军官指挥以及武器装备上,同列强的差距还是明显的。
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武器装备,到抗战爆发前,全中国只有200门口径较大的火炮,根本无法和包括日本在内的任何列强正面对抗。
在塞克特上将的建议下,国军已经挑选80万精锐部队,按照轻装德国步兵师的标准进行组建。
所谓轻装步兵师,也就是重武器数量较少,步兵主要利用火车和徒步机动,可以灵活作战,战斗力比现有部队要强得多。
塞克特上将在1935年因年老多病,被迫回国,后很快去世。
继任者为年富力强,能力超群的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上将。
法肯豪森上将认为,以目前中国的财力,一次编组80万军队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1935年开始,根据法肯豪森上将的计划,首先编组10个师,随后在1938年前再编组20个师,以实现30个师的编组工作。
事实证明,这也是妄想。因为1936年就爆发了规模庞大的两广事变、随后又是西安事变,加上国民政府财政严重困难,10个师也没有完成编组。
到了1937年抗战爆发时,只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87师、88师、36师共4支部队,完成了部分的编组工作。
什么叫做部分?
我们可以从武器上来看。
这些德械部队,步枪主要是国造中正式步枪,这还勉强算是德国步枪。
机枪上,则清一色使用国造仿制捷克ZB26轻机枪。
重机枪上,使用国造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这是仿造一战德军MG08重机枪的产物,而当时德国已经大量使用通用机枪,废弃了水冷式重机枪。
冲锋枪上,只有部分部队装备了国造德式MP18\u002F28花机关冲锋枪,这也是一战德军武器。
对于步兵师尤其重要的火炮上,德军一个步兵师一般配备一个炮兵团。
对于国军来说,这是根本达不到的,只能一个步兵师配属一个炮兵营。
这个炮兵营的火炮五花八门,从老旧的德国克虏伯75野炮,到先进的瑞典博福斯75毫米山炮等等,什么都有,甚至还有日式火炮。
所以,所谓德械师,只是装备了部分德国武器的国军部队罢了,同真正的德国步兵师,差了十万八千里。
为什么德械师会深入人心呢?
主要是1936年中国总共从德国进口了32万顶德国M35型钢盔。
由于该钢盔极有特点,所以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这几支德械部队,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甚至武汉会战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因为中德关系迅速僵化,中国无法得到德式武器的补充,德械师在1938年就基本完全消耗殆尽,不复存在了。
这些德械部队,为国家民族立下了赫赫战功。
根据分析,1937年编组的德械师的士兵,能够不死不残活到1945年的不超过二十分之一。
也就是说,1937年的一个排士兵,差不多只有一到二个,能够不伤不死的活到抗战结束。
在武汉会战期间,一个记者采访赶赴战场的德械师士兵:战争结束后,你准备干什么?
士兵想了一下回答:我活不到战争结束。我们这批人,注定要在战争中牺牲的。
青天壮志耀白日,血染山河满地红
-----
网友解答:
-----
在北伐战争中,北伐军之所以能横扫北洋军阀,很大一个原因是,北伐军是一支接受现代军事教育的新式军队,不论是军事素养还是武器装备水平,都是旧军阀所不能比的。但在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苏联断绝了对蒋介石的军事援助并撤回军事顾问,蒋介石开始转向德国寻找军事援助。
当时的德国刚经历一战战败,但野心不死,一方面希望通过军事贸易打开中国市场,以挽救德国崩溃的经济,另一方面看中了蒋介石反共的本质,想通过军事合作拉拢中国成为反苏反共的盟友,于是派出军事顾问团,帮助蒋介石编练新式军队。
德国的顾问团考察了国军部队后,很快提出了《陆军改革建议书》并得到了国民政府的认可。原计划整编60个师,但在执行时,发现预算不够,只好先选10个基础比较好的师调整充实,然后将这10个师更换下来的装备,再调整补充10个师。先后两次,共20个师,命名为调整师。
因为是按照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调整,调整过程中也有德国顾问参与,德军的军事思想、战术等也有部分移植,且换装了部分的德式军械装备,尤其是那一定显眼的M35德式钢盔,所以后来很多人将调整师称为德械师。
虽说计划调整20个师,但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只有4支部队完成了调整,分别是教导总队和87师、88师、36师。教导总队是蒋介石一手抓的全军模范师,87师和88师的前身是国民政府警卫军第1师和第2师,36师是从87师、88师中各抽调一部分组成的,这四支部队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自然是最先调整的。
再来看看调整师的编制和装备,以孙元良的88师为例:
88师全师约1.4万人,下辖2个旅4个步兵团和2个补充团(装备淘汰下来的旧装备)。师直属一个山炮营,装备12门75mm山炮;1个战防炮连,装备4门37mm战防炮;一个高射炮连,装备4门20mm高射炮;工兵、辎重、通信、特务营各一个和一个卫生队。
博福斯75mm山炮
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营,团直属有1个迫击炮连,装备6门83mm迫击炮;1个小炮连,装备6门20mm机关炮;以及1个特务连和1个通信连。步兵营下辖3个连,直辖一个机炮连,装备6挺24式重机枪和2门82mm迫击炮。一个连下辖三个排,每个排三个班,每个班装备一挺ZB26轻机枪(捷克式)。
ZB26式轻机枪,俗称捷克式
相较于其他部队,“德械师”的武器装备堪称豪华,但与真正的德国步兵师比起来,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二战初期,一个德国步兵师,大约有1.7万人,下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反坦克营、通讯营、侦察营、工兵营各1个,以及完整的后勤补给、运输、医疗部队。一个德军步兵团,大约3000人,下辖3个步兵营,1个炮兵连,1个反坦克连,通讯排、侦察排、工兵排各1个。
德军侦察营装备的装甲侦察车
德军的步兵团,除了规模上小一点,完全按照步兵师的架子组成,拥有的支援火力包括26挺重机枪,85挺轻机枪(通用机枪),18门81mm迫击炮,27门50mm迫击炮,12门37mm反坦克炮,6门76mm步兵炮,2门150mm步兵榴弹炮,可以在不请求上级支援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大多数作战任务。
德军装备的pak 35\u002F36型37mm反坦克炮
师直属的炮兵团,分为3个轻炮营,每个轻炮营装备12门105mm野战炮,和一个12装备150mm榴弹炮的重炮营。另外炮兵团还装备24挺通用机枪,作为阵地和对空防御武器。
列一个清单,大家可以参考对比一下:
简单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国军调整师最大的短板在火炮上,100mm口径以上的火炮更是一门都没有,别说是德军,就是日军也甩出调整师几条街,以日军第5师团为例:
第5师团,也就是板垣师团,总兵力约2.7万人,下辖两个旅团4个步兵联队,1个骑兵联队,1个野炮兵联队,1个工兵联队,1个辎重联队,1个通讯队和一个包括四个野战医院的卫生队。师团直属的炮兵联队,装备有70mm步兵炮,75mm山炮,105mm野战炮,150mm榴弹炮合计48门。
一个日军联队,约3800人,以第五师团第42步兵联队为例,该联队下设3个步兵大队和1个炮兵中队(4-6门70mm步兵炮),1个通讯中队和1个运输中队。每个大队下设4个步兵中队,1个运输中队,1个机枪中队(8-12挺重机枪),1个大队炮小队(2门步兵炮)。每个中队下设3个小队,每个小队下设3个步兵班(每个班1挺轻机枪)和1个掷弹筒班(2-3具掷弹筒)。
日军装备的92式步兵炮
统计在一起,一个联队12门火炮,24-36挺重机枪,80-100挺轻机枪,76具掷弹筒。把这个数量乘以4,再加上有48门火炮的炮兵联队,大概就是第5师团的火力水平。所以在全面抗战初期,一个日军联队就可以追着几个国军师打。
以上仅仅是各类武器数量上的比较,考虑到国军整编师的训练水平,兵员素质,后勤补给,实际战斗力还会更低。进口的德式装备,也是打一件少一件,以至于淞沪会战之后,德械师名存实亡。
-----
网友解答:
-----
德国卖给我们的武器还是很先进的,但是当时的国军缺乏有力的后勤支持,马政也跟不上时代,导致一些德国造重炮无法运输,又加上淞沪会战后国军败退速度太快,重炮只能丢弃给日军,比如150毫米德造重炮、75毫米山炮等等。
(国军150mm榴弹炮)
而日军装备的火炮虽然没有德国造先进耐用,但都是为日军量身定做的武器,比如鼎鼎大名的
九二式步兵炮
,这种仅有0.212吨的小炮,拆卸后只需要5个人分别扛就能上山下海的炮,非常适合没有公路的中国战区(民国时期只有一条沥青公路,其它都是土质公路,运输重型火炮非常不便)。
(九二是步兵炮)
而德国人设计的Le.IG 18(0.4吨)、Le.IG 37(0.646吨)、L\u002F13等多款75mm步兵炮都比较重,德国人有专用牵引车拉着跑,我们就没有这个条件了(国府仅在1936年就购买了60门Le.IG18型步兵炮),因此并不适合当时的国军使用。
(德军的18型野战炮有牵引车)
国府也引进了一些倍径更大的75mm野战炮,比如下图这种博福斯75mm野战炮,不但大量购买还自己仿制,整体性能世界一流,在抗战期间立下汗马功劳,由于重量大且没有制空权,都在抗战期间消耗掉了。
此外,比较有名的就是3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轻便的武器在台儿庄会战、昕口会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有效打击了嚣张的日军坦克,算是比较成功的武器!国府甚至仿制过这种火炮,可见它的巨大作用。
此外还有一号坦克,这款坦克在闪电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中国战场的表现却很糟糕,主要是我们当时还不知道怎么运用装甲部队,值得一提的是,国府购买一号坦克配备的MG-17\u002F13机枪,而不是MG-34。
MG-34通用机枪在1934年就出现了,正好赶上中德蜜月期,传闻德国也愿意卖给我们这种武器,但国府最终选择了捷克生产的ZB-26轻机枪,也就是鼎鼎大名的捷克式轻机枪;同时又购买了马克沁MG-08式重机枪,回来仿制出自己的民24式重机枪。
国府为什么不直接引进MG-34呢?这种通用机枪在当时太过于超前,价格也不会太便宜,它的滚柱式闭锁结构赋予机枪1500发每分钟的恐怖射速,这个弹药消耗太惊人了,连子弹都要进口的国府明显用不起!
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但根本经不起推敲,因为MG-34是有快慢机的,嫌浪费子弹你用慢射速不就完了,下图是它的扳机特写,E表示半自动、D表示全自动。
国府真正拒绝它的原因应该是它不成熟的设计,滚柱式闭锁带来高射速的同时也增加了炸膛的风险,因为子弹还没有来得及推进枪膛,底火就被撞针激发了!德国人选择降低毛瑟子弹的底火灵敏度来解决炸膛问题,这又导致机枪子弹不能和步枪通用,进一步增加了使用成本!国府就是再怎么喜欢MG-34也不敢买来用。
国府非常迷信造不如买,连步枪都要进口德国货,比如毛瑟原厂的1924式步枪,每一支步枪都配备10000发子弹,这些7.92毫米的毛瑟子弹很有意思,它们启发了国内兵工企业的改革,原来我们自己生产的汉阳造使用的是圆头子弹,接触到毛瑟尖头子弹后才想起来改进设计,并最终在德国技术帮助下改良了汉阳造的枪管,使其也能发射尖头毛瑟子弹。
(改进枪管后的汉阳造)
事实证明,国府还是很希望打造自己的军工企业的,曾计划联合克虏伯兵工厂扩建国内军工企业,尤其重视火炮生产能力,我们当时可以生产82毫米迫击炮及其炮弹,但国军更希望获得75毫米、105毫米、150毫米山炮野战炮,因此国内军工企业一直努力突破,但德国企业和军方一直阻挠,一直到1940年才在四川建成相关生产线。
说到底,国府和德国的合作一般都在1937年以前,此时距离希特勒重整军备刚过去3年多而已,德国军工企业在协约国监视下很难有进步,又加上日本的影响,德国能给我们武器质量不算一流,与后来的吃茶风云的第三帝国军队相比更显寒酸。
-----
网友解答:
-----
“德械师”是指那些接受德国军事顾问编组建议,接受德国军事教官训练,装备了德制武器(或者仿制)装备的国民党部队的统称。首先可以先确定一点,在可歌可泣的淞沪血战中,“德械师”是以惨败告终的。而这样的失利,其实与他们的装备有着莫大的关联。从整体的装备来看,“德械师”的作战能力在国内属于较好的行列,但是与日军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按照原先规划的编制,整编后的“德械师”具体编组为一个师辖2个旅,师部直辖单位有1个炮兵营(12门75毫米山炮连,4门37毫米战防炮连,4门20毫米高射炮连),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1个辎重营,1个特务营,1个卫生队和2个补充团(补充旅级)。旅辖2个团,2个旅就是4个团。每个团直辖一个迫击炮连(6门83毫米迫击炮),1个机炮连(6门60毫米高射炮),1个通信连和1个特务连。每个团辖3个步兵营,每营3个步兵连,每连3个排,每排3挺机枪30支步枪。按照这份规划,每个“德械师”总兵力为1.4万人。而且,每个德械师当时还准备单独装备4门150毫米榴弹炮。
当然,这只是规划,实际情况却是十分糟糕。据网友“熊熊评说”统计,战斗次数最多的“德械36师”全师人数虽然超过了1万人,但是仍缺编2000多人。全师在淞沪会战中,投入武器为步\u002F马枪4876支,轻重机枪427挺、迫击炮24门、山野炮18门;配各类子弹843310发、迫击炮弹1040发、山野炮弹1500发。由于在战斗中损失太大,36师先后接受了4次补充,每次1500~2000人。每补充一次,意味着兵员的质量都会下滑。而且,更难以接受的是,武器装备也在高强度的战斗中加速消耗。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除了损失大量步枪外,重武器的损耗极为严重。351挺轻机枪损失了177挺,76挺重机枪损失了51挺、24门迫击炮损失了20门、18门山野炮损失了16门。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装备精良的“德械师”为何就是打不赢日军?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装备的完善程度有着极大的问题。150毫米重炮直接需要蒋介石的同意才能调动,前线部队主要依靠的火力,仍旧是75毫米山炮和野炮,迫击炮射程近,而且数量也不多。与之相比,日军除了有师团级150毫米重炮和105毫米重炮直接支援外,还有海军战舰的大口径火炮,航空兵投掷的航空炸弹。在战斗中,国军“德械师”虽有心杀敌,但是奈何火力差距还是太大。很多人认为国内“德械师”能直接比肩德国精锐的国防军,其实相差非常大。德国国防军的步兵师,其作战能力正面对抗日军的一个师团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巅峰时期的德国精锐师,甚至具备击溃一个日军甲种师团的能力。
-----
网友解答:
-----
先说说德械师的武器型号和当时德军的区别
步枪:德械师用毛瑟标准型步枪或仿造的中正式,德军1935年就开始用改进的Kar98k
手枪:德械师用的是著名的盒子炮,而德军当时用的是鲁格P08,德军1938年后改为瓦尔特P38
机枪:德械师轻机枪用捷克式ZB-26,重机枪用马克沁MG08或仿照的二四式,德军当时用的是MG34,由于MG34产能不足也用MG08
战防炮:德械师和德军都用3.7cm Pak35\u002F36,国军开战时一共有124门
步兵炮:德械师和德军都用7.5cm Le.IG 18,但国军开战时只有60门
山炮:德械师中教导总队和第四师用75mm博福斯M1930,其他的用日本四一式,或者沪造克式(仿克虏伯M1908)之类的国产货,可能还有一些原装的克虏伯M1908。德军在1938年用上7.5cm GebH 36之前用的是斯柯达M15之类的一战货
迫击炮:德械师用民20式82mm(仿造法国布朗德Mle 27\u002F31),德军用8cm GrW 34 和5cm LeGrW 36
高射炮\u002F机关炮:德械师用苏罗通(莱因金属的马甲)ST-5 20mm,由ST-5发展而来的2cm Flak 30德军也在用
75mm野炮:德械师的估计是克虏伯M1903及仿造品,日本三八式还有一些国产货。德军用7.5cm FK 16 nA,1938年后换成FK 18
可以看出德械师除了山炮略微领先外,有不少装备比德军都落后一两个时代。至于汽车,装甲车,电台之类的东西,比起德军那更是差远了
再对比一下数量
德械师中装备最好的教导总队有轻机枪351,重机枪102,37战防炮18,75步兵炮18,82迫击炮28,压制火炮只有12门75山炮
德军步兵师以1939年的常备师为例(查不到更早的),编制内有轻机枪435,重机枪110,37战防炮75,75步兵炮20,150步兵炮6,50迫击炮84,81迫击炮54,压制火炮36门105榴弹炮,12门150榴弹炮
所以,所谓的德械师的装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比真正的德国师都差远了
补充一下,国军其实有买更大口径的炮,比如48门15cm sFH 18榴弹炮(24门1938年到货),40门10.5cm leFH 18榴弹炮(全部在开战后才到货),150mm 要塞炮4门,88mm SK\u002FC30 L45 高射炮20门(全部安装在要塞),不过都是独立编制的。如果把除了要塞炮以外的炮全部下放到师的话,你可以算一算按德军标准能凑几个师?
-----
网友解答:
-----
首先得承认德国当时卖给中国的武器还是很先进的。以中正式步枪为例,它和德军使用的98k是同宗型号的步枪,LeFH-105榴弹炮也是德军师一级自用火炮、其中FH-150榴弹炮人家德国人还是使用30倍径标准型13公里射程的,而卖给中国的150榴弹炮是莱茵金属公司为中国量身定制的32倍径射程达15公里的定制版。而PAK-36型37毫米战防炮也是初期德军的主要武器之一。基本上可以说德国当时卖给中国的武器都是它自己用的,性能上并没有缩水,有的还增强了性能。
德国使用的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德军使用的是30倍径的,射程为13公里
中国装备的FH-18型榴弹炮,为32倍径的,射程15公里,比德军自用的还要好
不过和1937年的德国步兵师相比,在单兵作战武器上德械师与德军的步兵班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德军最基础的步兵班都是拉大栓的98K加一挺MG-34机枪,而中国德械师步兵班也是和同宗的中正式步枪外加一挺捷克式轻机枪。要注意的是。在1937年的时候德国步兵师并没有装备冲锋枪,德国步兵师装备冲锋枪也是到1941年苏德战争的时候才有,而且每一个步兵班只有班长才有一把冲锋枪。虽然。捷克式机枪的火力无法和德国MG34机枪相比,但是这是符合两国国情的机枪,由于MG34太费弹药,估计除了德军也没谁愿意装备这么耗弹药量的机枪,至少连解放军都不愿意。
前面也说了,在单兵武器上德械师的武器相差并不远,但是在炮兵火力上的差距就相当大了。德军在1939年的步兵师当中装备37毫米战防炮75门,75毫米野战炮20门、105榴弹炮36门、150榴弹炮。而德械师呢,就一个师属炮兵营,其中身管火炮数量为37毫米战防炮4门,75毫米野战炮12门,迫击炮就不算入在内了。对比一下这样的对比你觉得打得过吗?
当时国民政府有意提升中国现代化国防军事力量,计划将现有部队进行调整,其实德械师也就是调整师,但是当时中国军队的国防现代化调整才刚刚起步,而在淞沪会战时就投入进去,经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当时完成调整的几个德械师都打没了。
-----
网友解答:
-----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德军事合作的蜜月期,国民政府曾先后从纳粹德国进口了不少的武器装备,并且在德国军事顾问团的规划下为其中央军为主的精锐部队进行整编和换装。
国军德械师
总体来看,这些来自德国的先进准备的性能和火力都是远远超过当时国内任何一支部队的。但实际情况却是,所谓的德械师其实也只是多以轻武器为主的部队,和大量配备大口径火炮、坦克和装甲车等重武器的德国步兵师相比差距还是不小的。即使是国军德械师配备的轻武器性能相比德国步兵师也有距离。
德军步兵机枪手
国军德械师装备的是1924年式步枪,这种步枪只是德军毛瑟98K步枪的前序型号,德国政府并没有将之最新型的步枪售卖给国民政府。机枪方面,国军德械师装备的是马克沁重机枪和捷克造轻机枪。重机枪倒是和德军准备的型号性能相当,但二战中享有盛名的德国MG34通用机枪却没有被国民政府采购和仿制。至于火炮方面,国军德械师和德军的炮兵就更不能相比了。先进的德制150毫米克虏伯重型榴弹炮总共才被采购了48门,75毫米山炮数量也极其有限,而德军一个师所拥有的火炮就已经接近这个数量。最为知名的德国产装甲车和坦克车则从来不曾进口过。
从装备比较情况可以看出来,国民政府所辖的德械师其实只是采用了德式编制、装具和有些过时轻武器的轻步兵师,与德军那种火力强大的摩托化、甚至机械化步兵师完全不是一回事。其实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政府向中国出口军火只是其上台初期为兑现给民众的承诺发展经济的一个手段罢了。以高价出口有些过时的轻武器换取大量外汇和以钨沙为代表的廉价工业原材料肯定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数量有限的重武器出口也不至于过度刺激雄心勃勃的日本。更为重要的是,一战之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国防军规模的限制使得大量职业军官失去了工作,而以塞克特元帅和法肯豪森将军为首的德国军事顾问团也正是以此为契机找到了高薪的工作。
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法肯豪森
-----
网友解答:
-----
德械师的装备跟德国步兵师的装备相比,不在一个层次,还有很大差距。
30年代前期是中德两国的蜜月期,希特勒看中了中国的矿藏,蒋介石希望借助德国的力量建设军队;双方各取所需,合作愉快。
中德合作期间,国民政府聘请了很多德国军事顾问,在他们的指导下,按照德国的军事训练标准对国军进行组建和改编,配备的是德国造武器,其真正的称呼是“调整师”,德械师是外界对他们的称呼。
严格地说,淞沪会战中能被称为德械师的,只有7个师:国军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国军教导总队,还有宋子文组建非正规部队税警总团。
最初的时候,蒋介石组建德械师的初衷,是为了消灭共产党和大小军阀,起点就不高,那些德械师装备跟地方军阀比,确实好好了许多。
跟中国工农红军的小米加步枪相比,更是霄壤之别。
日本侵占东北的时候,蒋介石根本就没有打算打,对日本人也抱有幻想。等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想跟日本人打了,中德关系的蜜月也结束了,受到日本方面的压力,希特勒禁止军火输入中国,德械师的装备水平也无法再提高了,
德军一个常规步兵团支援武器为:24挺重机枪、107挺轻机枪、334支冲锋枪、4门120mm迫击炮、6门81mm迫击炮、2门150mm步兵炮、6门75mm步兵炮、3门75mm反坦克炮、36件轻型反坦克武器。
德械师每个团仅有重机枪24挺,迫击炮8门。
1942年德国一步兵师的装备如下:
突击炮歼击车45辆,装甲车,侦察战车在40辆左右,卡车一千辆,150mm榴弹炮12门,105mm榴弹炮36门,50mm迫击炮110门,105mm榴弹炮36门;火焰喷射器9具,反坦克枪90支。
机枪数量在600挺左右,冲锋枪12000支,手枪3680把。
国军中德械师一个师在装备如下:
步枪4000支,轻机枪324支,重机枪72支,迫击炮24门。第二师步枪7000支,轻机枪567,重机枪126支。
国军德械师没有重炮,没有装甲车(1940年国军装备了苏制的装甲车,在昆仑关战役中派上用场),没有手枪,没有冲锋枪,没有火焰喷射器,没有反坦克枪。
事实上国军装备有德制150毫米重型榴弹炮,但是仅仅装备在独立的炮兵团,在淞沪会战中也曾表现抢眼,参加过炮击日租界的作战,可惜数量太少,不能产生力挽狂澜的作用。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国军的德械师装备,充其量只相当于一战时的德国步兵师的水平。
在兵员素质上,两军也有本质差别,德国的士兵不但有容克贵族的传统,有普鲁士军人的荣誉感。
而且德军士兵的受教育水平都在初中往上;而国军很多士兵连男女厕所都不认,即使当官的也有很多目不识丁,连士兵的花名册都念不出来。
因此国军的技战术水平,跟德国士兵也不在一个层次,战斗力自然也不能同日而语。
所以在淞沪战役中,仅仅几天工夫,就损失过半,靠着血肉之躯抵御日军先进装备的进攻,叫人扼腕叹息。
淞沪会战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德国承受了来自日本的巨大压力,中德关系也逐渐恶化。
德国不但从中国撤走了顾问,德国对中国的军售也冻结,国民政府转而依靠苏联。1941年苏联跟日本关系走进,签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苏联对华军售也宣告中止,国民党只能叫苦不迭。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的国防,要自力更生,不能太依赖外援,从外国采购的装备,在关键时刻就会受制于人,极易被人卡住脖子。
-----
网友解答:
-----
德械师的形成是一战结束之后当时的中国和德国都受到了国际制裁,中国的原因是“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这样就损害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而德国被制裁的的原因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击败。
俩国家当时都受到了帝国主义控制的国际秩序的排挤,有那么点同病相怜的味道,当时中国的情况是严重落后的农业国家,基本上没有像样的军事工业,不能造枪造炮还怎么建设国防?而德国虽然战败了,但是仍然是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并且在军事工业和现代军事理论方面仍然非常的先进…中国急需武器装备和建设一支现代化军队,德国这些都有,两方一拍即合,从1930年代初开始中国通过优先卖给德国稀有金属、猪鬃、桐油…等战略物质,德国则卖出一些当时比较先进的装备如:毛瑟标准步枪(既“中正式”步枪)、MG08重机枪(既“民二十四”重机枪)、M24手榴弹…等单兵和营连级分队基本装备的成套图纸,在中国生产用于提高部队装备质量,还派出军事顾问团来华对“中央军”进行训练。
德械师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头戴M35钢盔。
到了抗战之前“国军”战斗序列当中名义上的德械师有20多个,时间上只有:中央教导总队,36、87、88这三个师以德国步兵师的标准来说还勉强算是,但是部队的装备水平不要说和德军装甲师相比,与步兵师相比都相差甚远!
PAK-37型战防炮,可以击穿早期侵华日军的所有坦克,抗战前一共进口了500多门,可惜仍然是数量太少了。
全师没有一门超过75毫米的榴弹炮,只有75毫米榴弹炮12门、4门37毫米战防炮和4门20毫米高炮,一个师12000人就这么点中小型火炮实在是可怜的很!
而当时德军步兵师炮兵团装备装备:105毫米榴弹炮36门、SIG33型150毫米战防炮(图片里)或者150毫米榴弹炮8门,中国的德械师与真正的德械师相比火力相差非常悬殊,总体来说只相当于德国步兵师下辖一个步兵团的火力标准。
总得来说当时的中国德械师人数和火力方面都低于日寇的甲种师团,而且战时也没有坦克装甲车辆和航空兵的支援,所以在1932年“淞沪会战”当中,87和88师虽然浴血奋战但仍然损失惨重!没有起到什么太大的作用。
靠买来的装备和被别人训练就是国家极短落后的表现,什么德械师、美械师都没多大意义,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人民的军队。
-----
网友解答:
-----
其他的不说 就讲专门为中国改造150野战炮 射程可以达到15公里 德国自己装备的射程只有12公里 日本自己国产的的只能9公里 中国一共进口72门 每门带1万惨发爆破弹 后续因为日本的外交干涉 穿甲弹和后续火炮都被禁止出口 抗战期间国内一直没能研发出穿甲弹 本来这150野战炮是专门用来对付驻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堡垒的 但没有穿甲弹和日本根据情报加厚堡垒厚度超过1米的混凝土 所以淞沪会战是不能第一时间全歼驻上海日军。。。但是淞沪会战期间 这炮还是发挥很大作用 第一批登陆日军就是被三门机动到距海岸10公里处5分钟射出上百发炮弹摧毁的 后续撤退是因为桥被炸 把几门炮沉入河中外 几乎参加过所有会战 尤其是长沙会战 炸的日本军队没脾气 中国专门为这些炮成立中央机动重炮团 一个团3000人 500辆各式作战车 48门火炮。。。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灵性高的人有哪些共性?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