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亮想联吴抗曹,为何东吴总是使坏,破坏这层关系?
三国诸葛亮想联吴抗曹,为何东吴总是使坏,破坏这层关系?
-----
网友解答:
-----
联吴抗曹是刘备集团的基本战略方针,也是诸葛亮用心良苦结成的军事同盟。刘备也很看重这个同盟,但关羽、张飞却是不屑一顾,对这个同盟的维护常常是口是心非。东吴方便最有战略眼光的首推鲁肃,这一点,连周瑜都望尘莫及。对这个结盟连孙权也是疑虑重重,东吴众文武,赞成的少,反对的多,因此,执行起来阻力颇大。东吴臣僚多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顾眼前私利,看不到潜伏的危机。假曹操兵下江南成功渡江,孙权就无处立足,江南也许就会非孙氏所有了。由于吴、蜀两方的联合,打破了曹操抢占江南的美梦,使三分鼎足已成事实。这时双方的反对结盟的人物都跳出来了,先是关羽的傲慢无礼,使孙权下不来台。后来是吕蒙为建功窜掇孙权取荆州杀关羽。结果来了个夷陵之战,使得两败俱伤,大伤之气,无形中赞助了曹魏一家独大的力量。此时吴、蜀均认识到了结盟的重要性。只有结盟才能生存,才能有三分鼎立之势。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这就按政治纲领讲了。东吴孙权不愿意在刘备之下,那种局面都想各揽其政,谁都想霸主统领一方或全天下。无耐上苍以仁义为本,最后还是刘备锦绣末央。
-----
网友解答:
-----
三国连环计,魏国老曹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总以兵强马壮站在天下制高点发号施令,世上唯我为大。
刘备以刘皇叔名义匡扶汉室,首当其冲要将老曹拉下马。
盘踞江东的孙权,不管是姓刘的,还是姓曹的,只要承认我江东,就可以叫阿爸。
因此,曹刘两家在汉中斗地主斗得通宵达旦,独孙权悠闲地坐船观虎斗。
孙权父兄皆是沙场打天下之人,孙坚曾是诸侯联盟军猛先锋,率先杀进京都从水井中找到传国玉玺。孙策开拓江东号称小霸王。而孙权从小游手好闲,不是大哥传位于他,他本逍遥自在的快活。
孙权继任后,只想守住江东自留地,自大都督周瑜死后,东吴从上到下都想保护江东,而决不会有逐鹿中原的战略意图。孙权甚至劝曹操直接称皇帝,只要承认江东偏据一方,当可以帝尊之。
在魏丶蜀汉相继称帝后,孙权仍在观望一段日子,六年之后感觉并无大碍后,方称吴帝。
如果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那末,孙权就是"春秋之诸侯,战国之帝王"。
-----
网友解答:
-----
联吴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战略,从他和刘备初次见面,就明确的阐述了这个观点。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他一直贯彻着这个政策。但是,东吴似乎并不领诸葛亮的情,而是屡屡破坏盟约,甚至发生了湘水之争和荆州之战。这一切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诸葛亮的联吴抗曹战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天下势力进行分析时,就指出了曹操是刘备的敌人,而东吴则是刘备团结的对象。他指出东吴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从诸葛亮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不是没有对东吴有吞并之心,只是因为东吴实力雄厚,刘备实在没有吞并它的实力才将它作为结盟的对象。
这是因为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曹操占有北方的大部分国土,东吴偏处江东一隅,刘备则寄居在荆州,实力相差太大。东吴和刘备想要各自独立抵抗曹操,只能落得个被曹操各个击破,自取灭亡的下场。因此,刘备和东吴联合共抗曹操是大势所趋,这是双方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诸葛亮是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的,也是身体力行地践行了这一点的。在长坂坡之战后,他亲自前往东吴,和孙权缔结了孙刘联盟,共同出兵打了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随后,他和刘备又利用与东吴的同盟关系,先是占领了荆州的江南四郡,后是向东吴借来了南郡。
这样一来,在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的战利品中,荆州所占的六个郡被刘备占据了五个。可以说,刘备和诸葛亮利用孙刘联盟占有了巨大的利益。在随后的日子里,刘备出兵益州,连续夺取了益州和上庸,使得他的事业达到了巅峰。
就算是在夷陵之战时,刘备决意出兵东吴,为关羽报仇,当时的诸葛亮依然反对与东吴交战。由于他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诸葛亮无法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从他暧昧的态度,以及与他关系密切的赵云、黄权、秦宓的进谏,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反对出兵东吴的。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受托孤的重任。在诸葛亮接管蜀汉政权后,就致力于同东吴修复外交关系。在他的努力下,蜀汉和东吴的关系逐渐缓和,并走向同盟。在孙权称帝时,诸葛亮的手下不愿意承认孙权的帝号。
诸葛亮对他们解释,东吴和蜀汉的结盟,对蜀汉意义重大。这样蜀汉和东吴就可以共同对抗曹魏,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即便是东吴不和蜀汉联合作战,双方的和平状态,也可以让蜀汉集中力量对付曹魏。因此诸葛亮力排众议,派使者去祝贺孙权登基。被诸葛亮感动的孙权也回报蜀汉,与蜀汉进行配合,一起向曹魏发动了攻势。
我们从诸葛亮的一生来看,他始终是坚持孙刘联盟战略的。在他的坚持下,蜀汉与东吴在大多数时间里,都保持着友好的同盟状态,为诸葛亮北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过,东吴在与蜀汉同盟的同时,又多次背盟,这究竟是为何呢?
二、东吴破坏盟约的原因。
这是因为国家的利益并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东吴自身的战略来看,与蜀汉同盟和与蜀汉败盟,都是出于它自身的利益需要的。与蜀汉同盟,是出于对曹魏争锋的需要。与蜀汉败盟,是出于自己安全和发展的需要。
东吴与蜀汉同盟的时候,前期是因为曹魏过于强大。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如果东吴不与刘备同盟,仅凭自己的实力是根本无法对抗曹操的。在赤壁之战后,东吴将南郡借给刘备,目的就是让刘备承担上游的防务,使得自己能够集中兵力,在淮南发动攻势。
在诸葛亮秉政之后,东吴与蜀汉结盟的主要目的还是对抗曹魏。由于东吴的长江防线过长,与曹魏的主力直接接触。在曹魏的沉重压力下,东吴不可能再同时与蜀汉为敌。在这种情况下,东吴唯一的出路只有与蜀汉缓和关系,缔结盟约,共同对抗曹魏。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免受灭顶之灾。
至于说东吴败盟的事件,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赤壁之战后,东吴不顾一切的争夺长江上游的南郡。为了夺取军事重镇江陵,周瑜和敌军进行了长达一年的争夺。这是因为只有占据了整条长江防线,东吴才算拥有一个稳固的战略态势,能够保证自己的战略安全。
在孙权借给刘备南郡的时候,就存着将来要回整个荆州的念头。在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就迫不及待地向刘备提出了索还荆州的要求。在遭到刘备的拒绝后,孙权就不惜败盟出兵夺取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双方虽然经过议和,以湘水为界重新划分了领土,可是上游的荆州没有得到,还是让孙权寝食难安。
在此后,孙权和吕蒙进行商议,决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出兵淮南和出兵荆州的问题上,孙权最后和吕蒙达成一致,那就是武力夺回荆州。于是他们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机会,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最终,孙权袭杀关羽,夺回荆州,达成了他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东吴与蜀汉是否保持盟好状态,完全取决于它自身的需求。在这一点上,东吴和诸葛亮的观点是有差异的。在利益面前,东吴可以毫不犹豫地破坏盟约,完全不顾长远的目标。正是这种在战略上的短视,使得东吴和蜀汉之间发生了多次不该发生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双方打得两败俱伤,使得曹魏渔翁得利。最终东吴和蜀汉双双退出了争夺天下的行列。
结语:
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因为曹魏的实力远强过蜀汉和东吴,只有蜀汉和东吴联合起来一起对抗曹魏,才能够保证双方的安全和发展。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他的联吴抗曹的战略,让蜀汉政权得益颇多。
但是东吴的君臣中除了鲁肃,其他人都没有诸葛亮的战略眼光。他们只注重自身的利益,根本没有长远的打算。在对抗曹魏的时候,他们可以联盟蜀汉。可是为了实现他们全据长江的战略时,他们则可以立刻撕毁盟约。正是这种战略上的短视,使得蜀、吴两国深受其害,最终丢失了夺取天下的机会。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和鲁肃都是“联盟抗曹”战略的提出者。
诸葛亮早在隆中时就提到了: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鲁肃则是根据荆州形势的变化提出的: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最终,在诸葛亮和鲁肃的积极运作下,孙刘之间达成协议并蒂结盟好。
但是在之后,东吴孙权却屡次不顾联盟而向刘备用兵,为何会这样呢?
其实不仅是诸葛亮和鲁肃,刘备和孙权同样知道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先不说其他人,就说鲁肃。
在不少人心中,鲁肃是积极联盟的主张者,也是东吴少有的战略大师,他的战略远见非一般人可以比拟。
但是我们注意看孙权第一次偷袭荆州的时候。
那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刘备刚拿下益州后不久,孙权便派人前往讨还荆州,未果。孙权一怒之下命吕蒙率军进攻并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在此次交战中,鲁肃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攻城,但他却率军万余驻扎于益阳,以防止关羽南下。
在益州的刘备得知荆州的情况后,也立即率兵五万奔赴荆州。
大战一触即发。
若不是此时曹操正在向汉中用兵,刘备害怕两面受敌而无奈做出妥协。不然的话,这一把,孙刘间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这里就说明鲁肃也是支持向荆州用兵的。
当然,对鲁肃而言,能不打是最好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让刘备把荆州交出来。
刘备和孙权从没有放弃过对荆州的想法,甚至诸葛亮也一心惦记着荆州。
刘备亲征伐吴之前,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任何劝谏。
为何不谏?
不谏的话,我们就可以理解是支持或是默认。
要知道,在君主子嗣(刘封)这种最敏感的话题上,诸葛亮都敢直言不讳。更何况是伐吴这种各抒己见的军事战略问题。
诸葛亮有话肯定是会表达出来的。
他没话说,就只能说明做为荆州政治派系领军人物的诸葛亮也是支持夺回荆州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放弃了荆州而转战雍凉,这不代表他就不想夺回荆州,而确实是实力不允许了。也只能被迫放弃荆州以换来和东吴重新结盟。
刘备、诸葛亮、孙权、鲁肃,他们都想联盟,也都想要荆州。
矛盾就这么产生了。
自赤壁之战后,孙权打打出了风采,也打出了自信;刘备连下荆州、益州、汉中,打出了复兴汉室的希望。
感觉剿灭曹贼只是时间问题。
那剿灭曹贼之后呢?
必定就是孙刘决战。
要想在孙刘决战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先拿下荆州。
手握荆州,待到日后战略进攻北方曹魏的时候,从荆州出兵可直取宛、洛,继而控制整个华中、华北等地。
这样,在接下来的孙刘决战中,将会取得绝对的压倒性优势。
所以,他们不是战略眼光短浅,而是战略眼光过于长远。远到连眼下的事都没做好,就想到以后怎样怎样!
总结:
孙权和刘备都是希望能够联盟抗曹的,但必须有个前提,就是自己在联盟中必须取得主导地位。否则灭了曹操之后,下一个也就轮到自己了。
所以他们要争夺荆州,荆州就是日后孙刘决战中最重要的一个筹码。
-----
网友解答:
-----
这叫成也诸葛亮败也诸葛亮,向使曹操挥戈南下,旌旗蔽日,战将干员,兵锋所指,各处势力或望风而遁或附首纳降,独东吴与蜀虽历经磨难,猜嫉,但终使曹操兵船俱焚赤壁,狼狈败走泥泞小路,不是关羽念旧恩背身放过,岂不成池中之物!可见合作比各自为战好,力量大!但由于各自猜疑,分割荆州失信,为吴蜀两家相互倾轧埋下祸根,连吴诸葛忍周郎,得荊州骗鲁肃,关羽单刀赴会使东吴忍到极点,然后才有吕蒙朦船夺荆州,关羽自大走麦城而毙命,,这些全是诸葛亮用计不周之失!当然人无完人,纵使有失诸葛亮仍是三国纷争中最明亮的启明星!
-----
网友解答:
-----
从小说《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蜀联吴抗曹的战略,在实行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赤壁大战后,蜀吴一直防备曹操兴兵报仇,因此,蜀吴联盟没有瓦解。但是并不平静。
东吴在赤壁后一直想要回荆州,被刘备诸葛亮以各种理由推诿,后来弄出了三气周瑜的故事,东吴不但没有收回荆州,反而赔了夫人,折了周瑜。
刘备进西川后,诸葛亮离开荆州,刘备委任关羽镇守,诸葛亮巧设计策,\"东和东吴,北拒曹操\"可保荆州无虞。不想关羽视孙权为鼠辈,说\"虎女岂嫁犬子\",让孙权大怒,奇袭荆州,杀了关羽。
刘备伐吴失败后,蜀吴二国都感到力量单薄,无力单独抗拒魏国的进攻,所以又把蜀吴的联盟又连了起来,直到后来被各个击破,三国归晋。
-----
网友解答:
-----
当初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就认清了刘备,把他当成了潜在对手,由于势力悬殊,刘备认识到了危机,所以真心联合东吴孙权以求生存发展,所以不遗余力。
东吴孙权一方,也熟悉刘备的能力,也知其用意,又担心诸葛亮的卓越战略套路,便在合作中加以防犯,又不敢拒之门外,造成魏蜀携手,就危险了。所以虽多次从中作梗,却也不敢决裂,这正是鲁肃的战略思想,随着时间推移,蜀国强大了,也对东吴多次用兵,造成诸多损失。
-----
网友解答:
-----
三国博弈,主题永远是联弱制强。这就需要经常根据情况变化来不断调整立场和策略。东吴的几次出手,都是本着这个原因。
总体来说,曹魏强,孙刘弱,所以三国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孙刘联合抗曹,但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刘备、诸葛亮从赤壁之战开始就与东吴结盟,获得了极大的利益。刘备一方不但免于被曹操灭亡,还拿下了荆襄九郡中的多数,并以此为根基,进而占领益州,夺下汉中,实力大涨。
既然刘备一方得利,那孙权一方也不是傻子。这就相当于刘备从孙刘联盟这家合伙公司里贷了款,做成了大生意,作为合伙人的孙权自然也要求分一杯羹,要是分不上,就免不了撕破脸。而诸葛亮和刘备就是那个得了利却绝不肯让利的一方,在还荆州的问题上一再的拖延、狡赖、耍横,最后终于酿成了丢荆州死关羽的大祸。关羽和张飞一再说荆州是他们兄弟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凭什么要让孙吴分一杯羹,这是蛮不讲理。若没有同东吴的盟友关系,就算东吴不动手,曹操举北方之兵南下,光刘关张是挡不住的。要是东吴再趁火打劫,刘关张就得身首异处了。当然东吴也是从联盟中得了利的,但好处远没有刘备一方大。
因此当刘备打赢汉中之战以后,三国博弈立刻就呈现出来新的特点。刘备一方声势大涨,让本来实力强于刘备的孙权一方成为了三方中最弱的一方,刘备已然不需要哭荆州了,反倒是孙权如坐针毡。而曹操新败,实力大损,士气低迷,也需要盟友来加持。如此一来,曹魏和孙吴联合起来图谋力量相对薄弱的荆州,就水到渠成了。
-----
网友解答:
-----
题主提出的问题有一点是对的,但是另外一点是错误的。比如说诸葛亮想联吴抗曹,这点是对的,而谈及东吴总是使坏为了破坏结盟关系,这个说法有些欠妥。
这个和实际发生的事情不太相符,那么真实的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诸葛亮为何想要联吴抗曹?
首先,诸葛亮提出联吴抗曹的背景。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目的就是帮助刘备恢复汉室,但是恢复汉室的难度实在太大,其根本原因就是实力不足。这需要因势利导,借助其他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诸葛亮看来需要借助的目标就是已经成气候的东吴。
因此,总体来说,要实现汉室复兴,就必须要和东吴结盟,共同抗击北方强大的曹操。
诸葛亮提出的联吴抗曹是整个隆中对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其他的方面是很难实现。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刘备的实力不足,无法对立抗击曹操,也无法击败东吴,那么只能和弱小的东吴联合,共同对抗强大的曹操,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实现复兴,否则一点成算也没有。
其次,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时机。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荆州的主人还是刘表,而刘备只能蜗居在南阳郡的一隅之地,暂时蛰伏等待机会。
诸葛亮提出的规划只是战略性的规划,时机不成熟。假如刘备派人去东吴找孙权,孙权也不会响应。
原因有三
:
其一是刘表是江东的死敌。
刘备是处于刘表的势力范围,因此刘备也会被东吴当做潜在的死敌。在这个情况下,刘备也不可能派人去联络孙权,否则就有通敌的嫌疑;
其二是曹操还没有南。
曹操还在北方和其他诸侯死磕,暂时不构成即时威胁。双方没有共同的敌人,无法达成统一战线。
其三是刘备的实力太弱小。
刘备连自己的地盘也没有,兵力也只有数千,而且尽数处于刘表的包围圈内,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正是以上三个缘故,即使诸葛亮提出联吴抗曹的策略,也只是和刘备私底下的商议,由于客观的缘故,无法成行。
诸葛亮联吴抗曹的转机是在曹操南下,刘表病逝而刘琮投降的危急时刻,孙权派鲁肃北上,进而在长坂坡附近遇到了刘备。
孙权需要联合荆州的有识之士共同对抗曹操,而刘备则是不二人选,从而为后来结成联盟关系打下基础。
最后,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结果。
诸葛亮以弱小的力量联合东吴,共同在荆州南部击败了曹操,从而将曹操的势力从荆州南部驱逐出去,为刘备在荆州占据脚跟打下了基础。
刘备的实力在联合东吴,抗击曹操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从而具备了独居一方的实力,为以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如果没有联吴抗曹,以刘备的实力,既无法单独面对曹操而幸存,又无法抗击东吴的蚕食。
联吴抗曹对于刘备以及诸葛亮来说,即是一本万利的方式。典型的借鸡下蛋的模式,为刘备创立蜀汉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诸葛亮联吴抗曹既是刘备面临困难形势的需要,也符合东吴克服困难的客观需求,这也是诸葛亮为何要联吴抗曹的缘故。
东吴有没有总是使坏以破坏联盟关系呢?
总体来说,东吴在联盟的前期一直处于左右摇摆的状态,到后期则倾向于保持稳定的态度,其原因和东吴所处的地位以及实力所决定的。
首先,东吴力主联盟的时期。
按照鲁肃以前给孙权提出的榻上策,江东要和北方的曹操隔江对峙,以实现割据一方的目的,但是等到荆州刘表已死,曹操南下的时候,鲁肃已经认识到先前的提法不太合适,又提出在荆州寻找合适的人来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咄咄逼人的曹操。
正是在这个危急时刻,鲁肃冒着极大的危险来到荆州,遇到了狼狈逃窜的刘备,双方一拍即合,从而初步达成了联合的计划。
这个时期是双方开创联盟关系的时期。
其次,东吴对于联盟的摇摆时期。
东吴对于双方的联盟有没有使坏呢?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确实是有的,但是不能认为是使坏,只能算是摇摆时期,这就包含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东吴抢夺江南四郡。
赤壁之战结束后不久,刘备接受刘璋的邀请来到益州共同抗击曹操,可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刘备化被动为主动,借口夺取了益州,据为己有,从而将势力从荆州南部扩展到益州,势力横跨荆州和益州,总体实力从远远弱于东吴到略弱于东吴。
原本对益州就有觊觎之心的东吴对于刘备的行为大为光火:一方面有感于刘备扩展实力的野心,另外一方面深感于刘备对于己方的威胁。
正当刘备为了夺取汉中而倾注全力的时候,孙权楸准机会出兵夺取了荆南四郡,进而迫使刘备不得不同意了湘水划界:以分荆州的江夏郡、南郡、桂阳郡属于孙权,分荆州的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属于刘备,暂时搁置了两方的分歧。
第二个时期:东吴偷袭关羽。
湘水划界只是双方利益的一次暂时分配,并没有完全解决双方的利益冲突。不管孙权还是刘备,均有心维持暂时的联盟关系,一心希望借助对方的实力来扩展自己的实力。
联盟关系虽然维持,但是已然埋下了破裂的伏笔。随着汉中争夺战以蜀汉的胜利告终,而关羽举师北伐又重创了曹魏在荆州北部的势力,从而引发了东吴的反弹。
在东吴看来,蜀汉的一系列行为已经触及到了东吴的底线,造成了东吴极大的危机感,于是在孙权以及吕蒙等人的筹划之下,以联合曹操的方式偷袭了荆州,将刘备的势力从荆州驱逐出去,完成了控制荆州中游和下游的战略目的。
袭取荆州的行为标志着孙权和刘备之间的联盟关系破裂,两国关系走入到一个新的状态。
从这个两个时期的状态来看,联盟关系从维持到破裂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那么这究竟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其原因有以下三个:
其一:刘备的实力已经威胁到东吴的安全 。
孙权和刘备之间的联盟关系是以孙权为主,其原因是孙权弱小,刘备则更加弱小,以至刘备无法威胁到东吴的安全。
弱小的东吴需要一个有力的且不具备威胁的盟友来共同对抗曹操,而刘备则是正好的人选,地盘狭窄,人口稀少,无论哪方面对东吴均不构成威胁,因而是孙权理想的盟友。
随着赤壁之战,南郡之战的结束,刘备相继取得了荆南四郡以及南郡部分土地,从而极大的扩展了实力,可是即使如此,孙权还是乐于眼见刘备实力的扩大以对抗曹操,因此孙权非常“大方”的将南郡部分地方一同让给了刘备,以巩固双方的盟友关系。
可是随着刘备击败刘璋占领了益州,引起了孙权的恐慌,进而导致了东吴对荆南四郡的争夺,以图削弱刘备的实力,以利于己方在荆州占据有利的形势;接着刘备又击败了曹操占领汉中,关羽举兵北伐图谋荆州北部,这一些列的行为让东吴再次感受到蜀汉实力的膨胀,从而严重的感受到了迫在眉睫的压力,于是出兵偷袭荆州,扼住了蜀汉蓬勃的发展势头。
孙权之所以采取这样破坏双方盟友关系的举措,其原因就是刘备增长的实力已经威胁到东吴的安全。
其二:蜀汉特殊的地理环境威胁到东吴。
蜀汉实力爆炸性的增长固然引发了东吴的担忧,可是真正让东吴感到万分威胁的是蜀汉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形:一方面在荆州控制住了中游地区的战略要道;另外一方面在益州控制住了长江上游的战略要地。
从地形上来看,整个长江战略要地,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蜀汉控制住了前面两个,而东吴只是控制住了下游,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这让东吴坐卧不安,时刻想着如何确保整个东吴的安全。
在地里环境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东吴需要庞大的军事实力来确保长江防线的安全,这成了东吴的一块非常致命的心病。
其三:东吴连串战略动作失败的结果。
东吴有三条命脉,两个控制在蜀汉的手里,另外一个虽然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可是依然不牢固,因此从赤壁之战开始的时候,孙权就亲率大军从长江下游,东南方向向北发动进攻,以期望夺取淮南地区,进而控制淮水,打开往北扩展的通道。
在东吴看来,即使不能够进入曹魏的核心腹地豫州,徐州等地,只要控制住了淮水,凭借自身的水军优势,就可以取得战略纵深,那么就可以完全掌握江东全局的安全。
可是从公元208年到公元219年这近十余年的奋战,孙权在淮南地区发动的多次战役均是败多胜少,即使偶尔的胜利也无法扩大战果,进而无法打开局面,那么其结果就是长江下游的安全其实也未能取得完全的保障。
这个结果导致整个东吴不得不重新考虑长江中上游的安全问题,这个考虑让东吴和蜀汉之间的盟友关系处于随时破裂的境地。
因此,东吴就趁关羽北伐之际夺取了荆州,在荆州占据了有利的形势,从而也破坏了蜀汉和东吴之间的盟友关系。
最后,东吴维持联盟关系时期。
偷袭荆州导致蜀汉和东吴之间的联盟关系破裂,而刘备举兵讨伐则将两国之间的关系彻底封堵。在诸葛亮主政之后,两国关系随着曹魏实力日益强大,蜀汉方针政策的转向而发生了转变。
蜀汉以诸葛亮为主的人士主动派人和东吴结交,以期望维持联盟关系,从而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北伐曹魏。
在东吴方面,由于已经将蜀汉的势力从荆州驱逐出去,从而控制住了长江中游的要道,确保了东吴的安全,结好蜀汉又有利于削弱曹魏的威势,因此,孙权也同意了诸葛亮等人的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曹魏的实力日益增强,相对而言,东吴和蜀汉的实力则处于弱小状态,这就让彼此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盟友依赖症,需要彼此来共同对抗强敌魏国,因此盟友关系对于双方来说变得非常重要,于是蜀汉和东吴都非常小心的处理着双方的关系,以期望获得更加良性的发展。
此后数十年的联盟关系因此变得非常稳定,也是基于双方有着共同的,强大的敌人的缘故。
由此可见
,题主说诸葛亮一直想维持盟友关系,而东吴总是使坏不想维持盟友关系,这个提法前半部分是对的,但是后面就不太对了,其根本原因是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到了后期无论是蜀汉还是东吴都想维持联盟关系,毕竟北方的强敌曹魏实在太过于强大了,唇寒齿亡的道理大家都懂,因此保持联盟关系是中后期双方的主旋律,并不是蜀汉单独一方的想法。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始终坚持联吴抗曹,只是刘备、关羽等没有自始自终坚持联吴抗曹。东吴方周瑜、吕蒙也总想阻止联蜀抗曹,周瑜曾建议把刘关张三人分开,软禁刘备,孙权没有同意。东吴偷袭荆州也是吕蒙提出来,当初孙权有些犹豫,后来同意了。鲁肃还是坚持联蜀抗曹的。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假如占据荆州,对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吴有一定的威胁。
“白帝城托孤”,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双方重归于好,诸葛亮第二次伐魏有配合东吴陆逊作战的意图,诸葛亮在世时东吴、蜀汉双方关系不错,诸葛亮死后双方关系还继续保持不错。公元263年,曹魏派大军灭蜀汉,东吴曾计划派兵支援蜀汉,只是没有来得及。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