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经济大萧条有多可怕?
历史上的经济大萧条有多可怕?
-----
网友解答:
-----
失去一切金钱,只在一瞬间!
当年的华尔街新闻头条:5000 多家银行倒闭,8 万多家企业破产,1400 万工人失业。钢铁工业产值下降80%,汽车工业产值下降95%,全国生产总值下降达 50%……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一生的血汗钱,顷刻间化为了乌有。
有一本名为《大萧条》的书,描述了当年美国大萧条的一些细节,普通家庭的生活状况,那就是,惨!很多商店的销售额锐减了70%。
经济萧条主要表现为社会总需求不足,失业率高,家庭收入急剧下降。
在这种状况下,不是工薪阶层如何生存的问题,是一般家庭几乎没有人能找到体面收入的工作,一般家庭劳动力都处于失业、没有收入的状态。
如果萧条期间,一个家庭还有人能正常工作,那就不用担心生存问题了。在我国幸好还有很多人有大量的土地,实在不行回农村,我是无法想象真的发生萧条会到达何种程度,必定可怕,我是希望永远不要发生。
但是根据墨菲定律,可能发生的事情就一定会发生,就是看什么时候发生了。
为避免在经济大萧条中陷入被动,最好要在这之前有一定积蓄。
让我想起了大宅门,当白家千疮百孔时,白家二奶奶把4个管事的小辈叫到床前,说,我在汇丰银行还存了90多万,在什么地方又存了很多名贵的药材,足够白家支撑个七八年。
就这样救了白家一回。。。人啊,趁富裕的时候还是应该多存点钱,以防不时之需!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梁老师说历史为您回答。
大萧条已经不是可怕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了,说一个最简单的事情,城里的人们缺乏各种生活物质,有钱也买不到,与之相反的是,城外的农场主,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将一桶桶的牛奶和农产品进行大范围的销毁。
很矛盾不是吗?但更糟糕的还在后边,农场主并没有因为销毁了大部分的农产品,从而获得高额的利润,反而破产了。
而事情到这里,远远没有结束,农场主破产之后,银行上来收债,将农场收回,农场主变成了佃户。
嗯,看起来银行发财了,不过结果是银行也破产了。
好吧,银行破产之后,高达上千万家庭的存款,如同太阳下的泡沫一样,被戳的飞灰湮灭。
这就成为了一个死结。
说道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
好吧,我们就依据这个问题来回答,顺道就把题主的问题给解决了。
虚假的繁荣。
可怕的前奏其实是蜜糖。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美国的经济繁荣得不像话,被后来的人们称为兴隆的二十年代。
当时的美国之所以有这样繁荣的时期,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如何刺激的,这就不用多说了,现在的人们知识水平一点都不低,所以简单的说几组数据就好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1914年七月二十八号开始,到1918年的十一月十一号结束的,而美国在1918年的国民收入总额,比1914年增长了将近一倍。
这还不算什么,1914年之前美国欠了欧洲四十五亿美元的债务,可到一战结束之后呢?美国反而成为了债权国,别的国家欠了美国有一百多亿。
美国的企业也在这场战争中获利颇丰,比如杜邦公司,在1914年的时候年收益只有两千多万美元,而到了1918年的时候,公司的年收益高达三亿多美元。
(当然如今的杜邦公司,更是一个庞然大物,在2013年的时候,旗下的科学家就有一万多名,以及超过一百五十家的研发设施。)
就连最低端的钢铁公司,利润也比一战前的利润增长了近十倍。
而美国总统从虚假的经济繁荣开始,到大萧条结束前后经历了四个总统,哈定,柯立芝(之前是哈丁的副总统),胡佛和罗斯福。
其中哈定和柯立芝任职期间,正是这段虚假繁荣的时期,而胡佛刚刚上台的时候,正好是泡沫被戳破的开始。
你们为什么在这里要提到美国总统呢?
其实很简单,国家的走向和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这些政策的决策者和美国总统脱不了关系。
那么哈定和柯立芝他们的政策如何呢?
我们先不说他们的政策,先看看他们的名言,从这些言语中不难发现他们的政策制定得如何。
哈定:
“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越少越好,企业对政府的影响越大越好。”
哈定说得直接,那么柯立芝说的就更加的直白了:
“美国的事情无非是办企业做生意。”
“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财富。”
“开一家工厂等于建一座教堂‚在车间里干活等于在做礼拜。”
那么事情是他们说的那样吗?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美国当时的工业发展得非常的快,快到什么地步呢?
一战结束之后,从1919年到1929年,这十年的时间里,上千家的制造业和采矿业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重组合并,而各种各样的公司有四千多家进行了合并,最终的结果就是出现了很多的控股公司和大企业,生产成倍的增长。
这些事情,最终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就业人数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不止一倍。
教育开支更是增长了数倍,美国在1928年的时候,投入到教育的开支,是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工人的待遇也在提高,工作时长从十二小时降到了八小时。要知道在十九世纪末期,工人想要将十二小时的工作时间降到十小时,都遭受的资本家的反抗,进行了及其血腥的镇压。
这些数据看起来很光鲜,很漂亮,非常的好看。
不过这只是好的一面,毕竟虚假的繁荣背后,还有更加真实的数据。
在这种繁荣的背后,贫富分化加剧了。
192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2%的人拥有了全国五分之三的财富。
工人的工资是增长了,一点毛病也没有,但一名矿工一个星期只能拿到十美元。
所以工资增长确实增长了,但实际看起来好像不怎么样,所以之前的收入就不要提了,会是一个吓人的数据。
而与之相比的是,生活成本提高了很多。
根据资料显示,当时生活在美国,想要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工资不能低于一千五百美元,而能够达到这个数目的,美国全国也只有一半而已。
当时有一半的城市人家,家里是没有电灯的。
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工厂的工业化集中,流水线的生产,会产出更多的产品,但大部分家庭无力购买,比如电冰箱,当中在城市居住的人,也只有十分之一不到的人可以购买而已。
那么在工业下维持的城市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城市之外的农业就不要提了。
农业的表现是,机械化程度的普及,导致农产品的增多,但机械化的使用,反而增加了成本。
好吧,这里就遇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农产品增多和农产品的成本增加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而东西变多了,价格自然就会降低,价格降低了而农场主卖出的东西便宜了,最终农业的矛盾就会凸显出来。
比如在1920年的时候,美国的玉米价格就下降了一半。棉花因为人造纤维的出现,更是从0.18美元的价格下降到了0.05美元,恐怖如斯啊!
所以在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最糟糕的就是农业,他们经历了一战的风光之后,就被打下了神坛,在美国步入大萧条时期的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萧条了。
那么其他行业的萧条又是怎么开始的呢?
就如美国总统柯立芝说的:
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财富。
在很多人没有钱购买越来越多产品的时候,信贷制就开始繁荣起来。
现在买不起的东西,可以进行分期付款,用未来的财富支付现在的享乐。
随之而来的就是房子的高价格上涨,股票的膨胀。
说道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会进入到房子和股票呢?
社会的财富就那么多,比如就一百块,这一百块的购买力对应一百个馒头。
结果因为信贷的原因,开始花未来的钱,而未来不是一个,它是好几个,明天可以叫未来,后天也可以叫未来,二十年后依然可以叫未来。
于是在信贷的刺激下,市场上的财富已经不止一百块了。
向应的财富购买力就会下降,毕竟财富可以预支未来的,但市场是真实的,它至始至终就只有一百个馒头。
于是价格就开始上涨,而这个上涨就体现在了房子上,然后是股票上。因为房子是所有人的需求,而股票可以实现一夜暴富的美梦。
要是翻看二十年代中期美国的股票,你会看到疯狂到极致的一幕。
比如在1923年的时候,发行的资本股票是三十二亿,转手到过了四年,就已经暴涨到了一百亿。
当然这是钱的变化,最有意思的是股票数量的惊人变化,
1923年的时候是两亿三千六百万股,到了1928年的时候,就变成了十一亿两千五百万股。
那个时候,美国股市上演着一夜暴富,一夜破产的闹剧。
当然一夜暴富的传闻重来不是什么小老百姓的,他们只属于一些特定的人群。
比如英萨尔投资公司,会以七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一些人,然后再以三十美元在交易所上市出售。
0.2美元购入的股票,再以五十二美元的价格出售等等。
到了1927年的时候,股票经纪人的贷款数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四十亿美元。
老话说的好,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任何的东西不可能一直涨下去,总会有一个极限。
一战结束之后,二战之前,美国还没有现在的能力,所以这些东西带来的危害,一大块就只能自己吃掉。
而这个时候,美国的第三十二任总统胡佛上台了,泡沫也开始被戳破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1929年上半年的时候,股价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路飙高,股票高涨到了五十倍都不止。
很多人在狂欢的时候,极少数开始抛售,到了十月份下旬的时候,一路飙高的股票,开始回落,按照人家的术语叫震荡。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舆论向来都是一件好的武器,于是各种人物纷纷出来站台,什么抛售不过是一种技术回调,然后是一些能听懂但又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在告诉大多数人,崩盘?不存在的。
其实股市这个东西,它依然建立在实体上的,打个比方:本来股市中的企业就价值一百美元,发出一百股,如今的股市企业依然是一百美元,但发行的股票已经是一百美元的几倍,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
那么为什么会涨这么多呢?
举个例子说说当时的股票环境。
比如一个人拿着一百美元,找到经纪人他要购买股票。
而一百美元却可以购买到一千美元的股票,股票在当时是一路涨,比如涨到两千美元,进行抛售。
本金原来是一百美元,经纪人会抽九百美元作为自己的佣金,利润就是一千美元。
十倍的利润。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股票是以企业为根基的,当企业托不住越来越多的虚假,就要回落到本来的面目,崩不崩不是几句专业术语,就可以延缓或者维持下去的。
于是1929年十月二十九号,热闹的一幕来了,在这一天从上午十点开始,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一开始往出抛售的就有三百万股,十二点就已经窜到了八百万,下午一点半已经到了一千二百五股,这一天结束,已经攀升到了一千六百四十一万零三十股。
疯了,全部都在抛售,没有买进的。
到了十一月中旬,证券平均贬值已经要破一半了,据说当时三百亿的财富就没有了。
过去的钱可比现在值钱,购买力翻十几倍都没有问题。
于是以股票为中心,美国的大萧条开始了。
最先倒霉的就是农民,农产品压根就卖不出,价格是一跌再跌。
工人失业,就连公务员都在裁减。根据资料显示,从1929年的十月份到1933年的三月份,平均每一个星期,就有十万人失业。
失业大军攀升到一千五百万。
这种浪潮席卷了很多地方,新英格兰二十八万的纺织工人,就有十二万失业的。
收入也遭到了消减,1929年国民人均收入还有六百八十一美元,到了1933年已经变成了四百九十五美元。
大萧条引来的远远不止这些,各种政局也在发生着变化。
那么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股市里的钱哪里来的?它可不是无源之水凭空冒出来的。
这个问题就回归了银行的信贷上了,所以钱是从银行流入到股市的。
当股市一崩盘,很多人收不回钱,银行就拿不会贷款,钱没了。
事情是掩盖不住的,担心取不出钱的储户就要取钱,这个时候就会发生挤兑。
当银行无力支付的时候,就要破产了,储户就更加拿不回钱来了。
所以从1929年到1933年,九千多家地方性银行倒闭了。
其实萧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消费。
那么等到胡佛下台,罗斯福上台之后,就开始了刺激消费政策,在生产领域中投入大笔的资金。
再往后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因为战备的需求,就业率开始上升,消费也就上去了,经济就开始发生了扭转。
那么一开始美国的两位总统说了一些名言,而罗斯福也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影响美国经济的企业只有200多家,而操纵这些企业的只是六七个犹太家族。”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
说说美国曾经的大萧条,两个字:可怕!
1929年,美国已拥有2300万辆的汽车,每五个美国人中就拥有一辆汽车。到1929年初,华尔街日报还发文:“美国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过”。
幸福的一家人
下半年开始,大繁荣之后的大崩溃到来。几乎是一夜之间,普通人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对大萧条的原因暂不做分析,我们看看大萧条之下普通人的生活。
大萧条之后的1932年,有3400万有学历有技能的成年人没有任何收入,还有1100万农民在萧条中苦苦挣扎。
失业人员
排队找工作的白领
如此多的人失业,保住工作的人收入锐减,这些对生活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首先体现在社交大幅减少。酒吧、歌厅、餐厅很少有人进去消费,人们更倾向于影视,影视行业在当时反而发展势头比较好,对很多人来说,这是成本最低的活动,或者在家里下下棋等。
其次是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由于食品的加工和生产并没有带来什么利润,而流通与销售反而会消耗成本,稍有不慎,甚至会赔钱。很多农场主和食品生产商家为了不让自己亏损,只好将大量的牛奶、燕麦等进行销毁。城市的贫民填饱肚子都是难题,而资本家们反而在销毁食品。
排队倒牛奶
再次,逆城市化严重。大萧条的前十年,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随便就可以找一份工作,随便一份工作都可以让家人生活得很好。纽约等大城市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明星扎堆,爵士和蓝调弥漫街头,人们眼里看到的是这个国家的黄金时代。
上个世界30年代的纽约
然而到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人口开始从大城市往小城镇和乡村倒流。失业的青年只能回到农场;长期失业找不到工作的中年人,无力支付房贷,房子被银行没收,再也无力支撑一家老小在大城市的生活,只能回到乡村,住着祖屋,种地养牛,生活自给自足。然而这也只是在乡村有房子有地的人才有的生活,更多人则成为了流民,游荡于城市与乡野之间。
排队很久只为领取食物
大萧条之下也有繁荣的行业,比如影视行业。为了刺激经济,还会大力发展基建行业,拥有背景的人这个时候反而大赚一笔。拥有大量现金的个人和机构,利用收购贬值资产、收购破产企业、收购古董奢侈品、向高价值劳动力支付低薪等方式,在大萧条期间疯狂收割财富。(这一段是引用的)
希望永远不会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虽然希望在现实面前很无力。
-----
网友解答:
-----
我在92年下岗的,记得有人说那个时候是什么软着陆,满大街的下岗工人,你说可怕吗?我老岳父说:解放前那个金融危机才可怕那,一个月工资买不了几斤面,一天一个价格。白面、大米就别想了,玉米面粥能喝饱就不错了。关键也喝不饱啊没一会就饿了。
我老岳父那个时候还是在机关单位上班的,就是现在的公务员,家里就一身衣服穿,回家后换上旧衣服要不穿坏了买不起了。那个月都得野菜加玉米
------------------
推荐阅读:
人到中年,在单位从一个重要骨干到现在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要不要辞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