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会不会那么快灭亡?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会不会那么快灭亡?
-----
网友解答:
-----
首先还是纠正一个题主的小疏忽,魏忠贤不是崇祯杀的,他是自杀的。而且将天下兴亡寄于一人明显也是不恰当的,就像很多人说袁崇焕被杀了,明朝才会灭亡的、孙承宗死了、明朝才会灭亡的。我觉得真要把兴亡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这个王朝还是趁早灭亡的好,免得耻辱更甚。所以我更愿意理解题主的问题为,如果崇祯不铲除阉党,明朝是不是不会那么快灭亡?因为魏忠贤是阉党的首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的看法是确实不会那么快,但保住国祚的可能性还是不大。因为明朝阉党的作用很明确——制衡文官,也就是说阉党其实是权力的平衡者。权力是个好东西,可权力过分集中就容易出大问题,绝对的权力等于绝对的腐败。所以历代都会出现权力分配平衡的事情,一般是用相权牵制君权,但这也不是稳定的权力结构,因为双权并立是很容易决出胜负的,所以需要第三方的平衡。在明朝的太监集团本质上就是这个第三方,依附于皇权的第三方。现代西方所谓的三权分立其实是我们祖先玩过的了。
崇祯上位后的朝堂情况其实很有趣,因为文官集团分裂了,一部分成了东林党,另一部分属于阉党,当然还有楚党、齐党之类的小团体。但朝堂上的基本平衡结构还在,他其实不需要大范围的进行调整。可崇祯偏偏做了大范围的清洗,他贬斥魏忠贤问题还不太大,可是他又铲除了阉党,直接破坏了权力的基本平衡。东林党迎来了“众正盈朝”的时代。
我个人对东林党徒们没有偏见,对杨涟、左光斗等人的铮铮铁骨还十分钦佩,但对东林党这个整体我是很有偏见的。东林党其实有两次大规模掌握权力,一次是天启元年到天启三年,因为拥立之功;另一次是崇祯元年到崇祯五年,因为皇帝铲除了阉党。翻开史书就知道,这两段时期明朝对外战争的情况都非常糟糕。天启元年开始明朝失沈阳、失辽阳、失旅顺,一连串的惨败,直到天启以魏忠贤督东厂,东林党被打压才勉强稳定住局面。崇祯就不用说了,那段“众正盈朝”的时间基本就是连战连败。
所以无论主观上我们多同情东林党,客观上东林党对于国家是有害的;无论主观上我们多鄙视阉党,客观上阉党的确让国家某种程度上止损。根据这些,我得出的结论是崇祯如果不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明朝虽然未必能保全国祚,但不至于灭亡的那么快。
-----
网友解答:
-----
如果不杀魏忠贤,明朝应该不会那么快灭亡。
1、如果魏忠贤在,袁崇焕绝对不敢也不可能擅自就把毛文龙杀了。
因为阉党的耳目无处不在,可以对朝中大臣起到很好的监视作用。
2、如果毛文龙不死,会对清军起到一个很好的牵制作用
3、如果毛文龙不死,他手下的将领和军队绝对不可能去投降到清军的阵营,这些人给清军带去了先进的红夷大炮制作技术。
袁崇焕当年斩杀了毛文龙,不但让清朝再没有了腹背受敌的隐患,更可怕的是:毛文龙的部将孔有德带着大队人马投降了皇太极。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孔有德的这支人马中有专门会制造“红衣大炮”的火器营,这下子,过去由明朝垄断的火炮技术,清朝瞬间就掌握了。要知道,努尔哈赤就是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的大炮轰死的~这也是为啥孔有德是第一个被清朝封为“异姓王”的原因之一
4、毛文龙手下这些人如果不投降,明朝的火器专家孙元化也不会被杀。明朝的火器也不会落后于清朝。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孔有德抵达吴桥(今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明末属于山东)时,因遇大雨春雪,部队给养不足,士兵抢劫哗变。孔有德在吴桥发动叛变,史称“吴桥兵变”。后孔有德倒戈杀回山东半岛,连陷临邑、陵县、商河、青城诸城,率兵直趋登州。....,崇祯五年七月二十三日(1632年9月7日)孙元化因受此次事件牵连与张焘同被处死。
汤若望曾在孙元化死前乔装成送炭工人入狱探望,为其最后告解。孙元化之死,代表西方军事专家派淡出明朝军队。
当时明朝对付八旗铁骑的唯一正确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火器,引进和仿照西方先进的火器技术,并且按照西方的战术方法训练明朝的士兵。可是这一切,都随着孙元化等一些火器方法的专家被杀而告终。
同时由于孔有德的叛逃,清朝也掌握了现在的火器制造技术。明朝的灭亡就只是时间的问题。
-----
网友解答:
-----
作者:坐古谈今合作者昔往矣
大明王朝必亡。
(1)大明必亡
一个王朝的覆灭,有其必然性,也是一个逐渐衰落的过程。就明朝来说,主流观点认为:万历朝便种下了明朝灭亡的因,更甚而在开国时,制度上的构建就已埋下灭亡的伏笔。
到了天启后期,也就是魏忠贤主政时期,帝国的各种弊端已经显现,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到了崇祯时期,帝国已积重难返,灭亡已是必然,这是封建王朝的必然归路,回天乏术。
崇祯时期的明朝虽有鲜花点缀,但根已经是朽木了
魏忠贤在这种新旧秩序交替时代下,所能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在历史潮流面前,个人实在算不了什么。如果认为魏忠贤是拯救大明的救星,这无疑是唯心历史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魏忠贤也做了大明灭亡的催化剂。
之所以说明朝必亡,主要是统治阶层的腐化堕落
(2)士人精神的死亡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在人事升迁方面的消极,使士人阶层普遍失望,集体腐化堕落已经难以阻止。明末,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阶层工商阶层。
以东林党为代表的中小商人阶层和以皇权为代表的大商人阶层。新的阶层出现,则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意味着新秩序的建立。旧秩序无法维护新兴阶层的利益,则就要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由此,就出现了东林党和阉党的党争。
“传统士人精神”已死
(3)屯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严重
屯田制的逐渐废除则使军饷严重不足,以及明朝低效的漕运制度使得军队战斗力极弱。到了明朝后期已经不能应对内忧外患,大明危在旦夕。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王室宗亲的分封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加之士绅阶层的掠夺,使得农民愈发无地可耕。自然灾害天灾人祸下,农民不断起义,成了压垮大明王朝最后一根稻草。
魏忠贤再有才干,作为皇帝个人的忠仆,他能够阻止皇帝土地兼并、抑制藩王、对投靠阉党的官员们(包括文武)进行抑制吗?
很显然,他那么做皇帝也就不喜欢他了。
“土地兼并”得不到抑制必然是农民起义
(4)魏忠贤、阉党的催化作用
阉党与东林党党争,严重的损害了明朝内部的团结,大明内部相互倾轧,不能一致对外对内,也不能解决大明的种种积弊,反而削弱了大明的实力。
魏忠贤的矿监、盐税政策,虽然缓解了大明财政囧态,但更多的却是钱落入阉党及围在其周边的文武官员腰包。魏忠贤税本来就是不合法,以皇权代替行政权、以私法代替公法。里面的问题更多。
魏忠贤只是皇权的代表,他征税的权力也是来源于皇帝,也为皇权的利益服务。也正是因为这点,崇祯可以伸出个小拇指就能消灭他。
同样,魏忠贤也仅是统治阶层中的一员,崇祯很容易地消灭了阉党,但却根本斗不过统治阶层的官员。
魏忠贤只是工具性,他没有办法解决根本性问题,死不死对明朝灭亡几乎没有影响
皇权受制于儒家思想,那么,做事儿总要找面子、顾制度,但制度僵化后,皇权只能依靠宦官去暗地里惩治不听话的官员。
问题就这么简单。他就是皇帝的刀。扔就扔了,问题在于崇祯扔了刀后手里没有东西了。只靠“制度”“王法”这些根本动不了别人的灵魂。
-----
网友解答:
-----
天启皇帝去世后,大明王朝新君登位,这个新君在一上台的时候就做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便是“铲除阉党”。有人说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之流的阉党是因为图一时之快,是因为他也遭到了其党羽的威胁,或是其威胁到了信王朱由检的继位。可事实却并没有那么的肤浅和简单。因为崇祯皇帝只是做了一件他登基后应该做的事情。
总有人觉得魏忠贤的死是大明朝的损失,是加速大明朝亡国的原因。可历史的车轮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一个政权,一个君主,一个领导,不论是离开了谁,离开了哪个重用的大臣都能够继续运转,所以明朝的灭亡不是说因为其的死去而加速的,而是因为多种多方面的原因。
而天启皇帝之所以会告诉崇祯魏卿可以重用,那是因为天启皇帝深知利用宦官来对抗东林党的权术手段,可当时少年气盛,且让住在王府,不知深宫厉害、不知平衡之术的崇祯很迷茫哥哥这句话,因为在他看来魏忠贤必杀不可。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增加商人税等一系列的举措,不是什么魏忠贤所发布的,所独创的,而是在万历年间张太岳改革的结果,魏阉之所以会继续沿用,一是遵循祖制度,二是增加宫中财务,减少赤字,第三便是打击“东林党”人的利益。
而这些事执行,大家还以为天启皇帝所不知?天启皇帝不是昏君,他也对嘉靖皇帝、万历皇帝的驭人之道深知,魏忠贤只不过是他用来打击东林党人的机器和手段,因为天启皇帝作为平衡的支点,总不能正面站出来去打击东林党人,所以他智能依靠魏阉来阐述他自己的意思。
大明王朝人们总说是亡与嘉靖,但张太岳在万历年间的改革,史书上明明记载了其具有起死回生的作用,而至今还有人拿这说事,看的透彻一点的人都会懂得,明朝的灭亡不是什么亡于嘉靖、万历,而是党争。
在说朱由检杀魏忠贤的这个茬时,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魏忠贤只是一个家奴,杀他与不杀,他的作用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一个组织,一个团体————“宦官集团”。万历帝清算了太岳,明朝没有晃动,因为万历还是尊崇了其的政策,所推翻的只是这个人,崇祯错的地方不是杀了这个阉人,不是清算了魏忠贤,而是没有按照其的思想继续打击东林党,也错在了轻视阉党的作用,在打击完魏阉后没有及时的选择和培植继续制衡那些文官集团的力量,所以才导致了后期皇权和文官“拔河”的失衡。
崇祯皇帝在位17年,如果在杀掉魏忠贤后及时培植替补,发挥东厂、锦衣卫的作用来继续牵制这些东林党,在用人的时候少些多疑、多些信任,再慢慢提升武将的地位来进一步将朝廷的局势变成多元,可能这样的措施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
网友解答:
-----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脖子上长了一个硕大的肿瘤,但这个肿瘤长的地方实在是太致命了。治,很可能会死,而不治同样是慢性自杀。结果这个人选择了搏一搏,但结局不是“单车变摩托”,而是整个人躺进了棺材。
但即使这样,你能说这个人的选择就是错了么?这个人,是崇祯,而这颗肿瘤,就是魏忠贤,或者说是他所代表的阉党势力。
有一个故事流传甚广,说在李自成还没有攻入北京之前,崇祯皇帝就已经因为臣下的阳奉阴违而感到无比愤懑,这时候一个太监突然哭着说:“如果魏公公在,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情况”。
听到这话,崇祯帝感慨良久,之后下令厚葬魏忠贤。
不知为什么,这个故事后来竟然成了许多人力挺“魏忠贤救国论”的重要证据,先不说这种没有历史文献支撑的传闻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就说一点,如果魏忠贤在,大臣们就真的会乖乖听魏忠贤的话了么?
看起来好像是这个样子,九千岁,多么霸气的称呼,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似乎是一个比崇祯帝更令群臣惧怕的人物,但惧怕并不代表着百分百的臣服。
说句最诛心的话,如果将一个太监捧上九千岁的高位,就可以获得远比九五之尊更加尊崇的地位,跟言出法随的威严,那么中国几千年的帝制建设基本上就算是建到狗肚子里了。
在许多人看来,魏忠贤身着蟒袍,朱紫加身,有着无与伦比的气派和权势,但是他的权势并不仅仅来源于皇帝,更来源其身后的支持者们,这些支持者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阉党”!
实事求是地讲,魏忠贤之所以成为阉党的首领,与天启初年时东林党人肆无忌惮的党同伐异,有着密切的联系。后世所称的明末阉党,其实是由浙党、蜀党等,被东林党人排挤的官员所组成的。
他们之所以选择魏忠贤,不是因为这位九千岁真的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只是因为他与天启皇帝相近,可以帮助他们抵挡东林党愈发咄咄逼人的反攻倒算。
从这种叙述中,大家是不是以为我在讲述一个被迫害被压迫的群体?但事实上,明朝末年党争的酷烈程度,已经容不下所谓的善恶对错,无论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胜者都会对失败者赶尽杀绝。
也正因此,在魏忠贤利用东林党对他的弹劾案展开反击之后,后世人们心中那个“脚底流脓,脑袋生疮”的阉党才开始真正出现。
到了此时,阉党中既有曾经的失势官员,也有雄心勃勃的武人,更有与魏忠贤一样舍得一身剐也要荣华富贵一时的野心家。他们之所以要甘心充当魏忠贤的走狗,自然不会是因为这位大字不识一个的魏公公自身的人格魅力。升官发财、出人头地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这些人,你让他们抄家灭门可以,让他们攀咬良善可以,但让他们毁家纾难、誓死报国?还是洗洗睡吧。
因此,一旦真的等到国家处于危亡边缘,你又怎么指望这些投机者、野心家们会听从魏忠贤的调遣,为大明朝的存亡鞠躬尽瘁?
将一个朝代的毁灭,归罪为某一个人的任性妄为,是极为错误的。任何一个朝代皆是如此,而具体到了明朝,整个国家的覆灭有许多原因,有些原因甚至是明朝所独有的,比如小冰河期的到来,超前的货币制度带来的通货膨胀,等等等等。
但一些因素虽然是老生常谈,却并不偏颇,比如朝廷的腐败和官吏的堕落。而客观来讲,明末吏治的崩溃进程中,阉党是其中重要的推进剂。
有时候,我们的想象力总是不够丰富;有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比烂的世界”。
如果崇祯帝真的没有在继位后迅速拔除魏忠贤以及他背后的阉党势力,他所面对的可能会是一个远比如今更加昏暗和龌龊的朝堂。
也许到得那时,恐怕不会有宁远大捷,不会有李自成的奔逃,甚至可能因为无法筹措军费,无法组织军队,不会有孤注一掷却最终失利的锦州之战。
如果历史真的那么发生,可能在几百年后,有人会在网上提问“如果崇祯帝一登基就杀了魏忠贤,明朝会不会那么快灭亡”,而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不会有今天这么多的争议。
-----
网友解答:
-----
无论崇祯杀不杀魏忠贤,明朝灭亡的命运都是不可改变的。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崇祯上台之后,必然要杀魏忠贤,这是崇祯的性格决定的。就算是崇祯上台之后在收拾阉党的时候,留下了魏忠贤的一条命。和天启朝相比,也不可能以魏忠贤的意志处理朝政。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是前人早已讲明的道理。
我始终认为,明朝的灭亡是政治的腐败与皇帝也就是国家一把手的无能决定的。其它因素当然也有,但前边两条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之所以有这样的假设出现,是因为在天启朝,也就是魏忠贤实际执政的时代,国家大事的处理上,并不是百分百的一无是处。有些事情的处理上,似乎还是合情合理,对国家有好处的。甚至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比之崇祯朝的处理,也并不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原因的。它是因为崇祯皇帝与天启皇帝不同的经历以及不同的性格造成的。
天启朝魏忠贤之所以能够成为实际的执政者。是与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性格决定的。朱由校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儿子。朱常洛由于万历在立储问题上的优柔寡断,一辈子处在危险之中,随时都有被郑贵妃一党害死的可能。他虽然后来被立为太子,但是做为太子应受的教育,却被耽误了。朱常洛都是这种处境,做为皇太孙的朱由校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他从小几乎处在一个没有人管的状态中,只有他人奶妈客氏陪伴着他。所以,他对客氏形成一种近于母亲般的依赖。他的学习情况,就更不用提了。明光宗在继承万历的皇位之后一个去世。朱由校登基成了新皇帝。他登基的时候,大约十六岁。比康熙亲政的时候,还大了两岁。可是他在“移宫”一案中的表现,却很像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只知道哭。在他当了皇帝之后,离开了奶妈客氏,晚上睡不着觉还要哭。这些都是明史有确切记录的。所以,这样的一个人当皇帝,对于处理国家的政务,他是既无能力,也无兴趣。于是,国家的大权就落到了魏忠贤的手里。
魏忠贤这个人的特点,本质上就是一个社会下层的无赖。他对大明王朝的治理,用一句通俗的话讲,与现代社会里一些流氓无赖当村长的治理方式是一样的。这种思维模式,对于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上层政治圈的精英们来说,根本是瞧不起的。但恰恰朱由校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因此,魏忠贤处理问题的方式,他在情感上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这才是魏忠贤的统治能够贯穿天启一朝的原因。
无赖统治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利益,没有大眼光。魏忠贤的统治也是这样。他的原则很简单,谁听我的话,我就把利益给谁。谁不听我的话,与我做对,我就整死谁。如果国家政治没有与他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所在地方部门的官员,按惯例和规定执行就行了。因此,在魏忠贤一朝。如果不得罪魏忠贤,想干点正事,也是可以的。但是,魏忠贤的统治绝对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让他统治下去,大明朝也是必亡的。
崇祯的经历,与天启皇帝朱由校有些不同。他的父亲朱常洛去世,哥哥朱由校当皇帝的时候,他只八九岁。正是读书的年纪,所以,他是从小受到比较正规的教育的。所以,他的统治思想应该是比较正统的。他也不会魏忠贤的统治方式。另外,天启朝由于皇帝对政务没有兴趣,大权落在了魏忠贤的手里。天启虽然对政治没兴趣,但不等于崇祯没兴趣。所以,除掉魏忠贤,是他上台第一天时就立下的誓愿,绝不可能放过魏忠贤的。
崇祯在收拾了魏忠贤之后,就感觉到自己英明无比了。但自己分析一下崇祯一朝,他对政务的处理上。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水平不是一般,而是太一般。和英明天纵几个字扯不上半分钱的关系,可是,他自己始终坚定不移的认为自己天纵英明。大明朝到了灭亡的时候,他还在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就很可笑了。如果你觉和天下人都不一样,你却觉得天下人都错了。那一定是你的认识错误。
我个人感觉,崇祯的水平,大概也就是一般人的水平,放在今天,他拼了老命能考上个二本,就算不错了。恰恰是这样的一个人,坐在了国家一把手的位置上。读读历史就能明白,崇祯一朝杀了多少大臣。所以给他办事的人,只要有了一点失误,就会被他或免职,或杀掉,试想天下还有不犯错误的人吗。只要他这样的人在位置上。基本上相当于武大郎开店。武大是比自己个子高的一律不用。而他是比他个子高的,全部杀了。这样的人掌权,国家能不亡吗?
-----
网友解答:
-----
自从不知姓名的某位至圣先师,首先发出“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灵魂感叹,竟然在网上得到一票网友的支持。
魏忠贤泉下有知可以瞑目了,原来生前罪恶滔天,死后还真能掌声雷动。让魏忠贤的前辈赵高、王振看了佩服不已,赵高是实打实的秦法专家,王振不济也是考过科举的,因为考不上进士才另辟蹊径,走了太监这条快车道,属于太监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两人遗臭万年,竟然混不过大字不识几个的魏忠贤。
由于父亲明光宗不受爷爷万历皇帝待见,天启皇帝的童年生活也过得不怎么舒坦,身为皇子,生长在皇宫,竟然还有个悲惨的童年,自然是让天启帝不怎么待见朝廷里的大臣,当年老子一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怎么没看见你们这班大臣,冒死进谏,血溅当场,现在匍匐在我脚下喊万岁又有什么用,这就是所谓的“雪中送炭你不来,锦上添花你是谁”。
魏忠贤只是天启皇帝母亲王才人身边管伙食的太监,当然也照顾当时正在交霉运的皇长孙朱由校。有人说魏忠贤是因为脑子灵活,善于巴结才得到这个位置,可是真有本事,谁不去烧福王和郑贵妃的热灶,谁苦哈哈给个才人管伙食,能有什么油水。
实际上,魏忠贤30多岁才入宫,由于脑袋木讷,没有文化,经常受到其他宦官的耍弄。但是傻人有傻福,朱由校咸鱼翻身当了皇帝,魏忠贤也就水涨船高一下子阔了起来。
恰逢此时明朝已经是日落西山,眼见着江河日下,朝廷上以东林党为代表的一群大臣,干活不行,却都是嘴炮高手。碰见天启这个年轻皇帝,又都争着想当帝师,都想教年轻的皇帝做人。
都是经过科举的做题家,在朝堂上引经据典互相攻击自然是信手拈来,但是辽东女真做大,流民遍地却是解决不了。天启帝厌烦了,对付一群高学历,高智商的喷子什么人最合适。
当然是没有文化,死心眼的魏忠贤,不管你说什么,不管你写什么,我不仅看不懂,而且这辈子都弄不懂,关键我还不想懂。你笑我不懂朝政,我笑你不懂皇帝。我只知道皇帝想清静,我只知道皇帝想搞钱,这样的人直到现在,在某些单位还是很受重用。
在魏忠贤看起来,当个“九千九百岁”其实很容易,甭管谁说话,只要皇帝不想听那我就往死里打,只要能搞到银子,百姓穷鬼造不造反无所谓。
这样的人能对国家有什么益处,所以你问是不是“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我只想说“呵呵,你高兴就好”。
-----
网友解答:
-----
我认为魏忠贤死的一点也不冤枉,确实是罪有应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明朝的最终灭亡是因为崇祯的能力太差,而明朝时期皇权大于一切,当至高无上的权力遇到一位明君的时候,国家自然能往好的方向走,但是当至高无上的权力落到一个能力非常差的人的手上的时候,对于国家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了。
魏忠贤之所以能在天启朝只手遮天,是因为他得到了天启皇帝的宠爱和信任,天启皇帝成天只顾着做木匠活,根本不管事,就把事情全都交给了魏忠贤去处理了。魏忠贤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一旦换了个皇帝,对他不再信任,魏忠贤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崇祯上台三个月就收拾了魏忠贤,而且魏忠贤始终对崇祯没有一点还手之力,只能任由崇祯宰割。
▲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在于崇祯
之所以有人认为崇祯不杀魏忠贤的话,那么情况会好一些,因为在打击了魏忠贤的阉党势力后,崛起的是东林党的势力,而东林党也确实有不少烂人充斥其中,把明朝的朝政搞得破败不堪。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魏忠贤主政时期,明朝对付东北的后金缺乏军费,魏忠贤将征税的重点放在了富人身上,不但解决了军费问题,还没有引起民间的反抗,毕竟富人是个小规模群体,即便反抗也闹不出多大的动静。当阉党势力衰落,东林党势力崛起以后,由于东林党多为士大夫出身,也就是富人居多,明朝便将征税的重点放在了广大贫苦农民的身上,从而引发了明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即便如此,也不能说明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重用魏忠贤情况就会好转,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是后金问题明朝始终解决不了,只要后金的威胁始终还在,那么征税就不会停止;二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明朝并非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腐败。明朝末年的腐败已经到了几乎无官不贪的程度,无论是向富人征税还是向穷人征税,其实都是治标不治本的问题;三是明朝的皇室才是对国家税源最大的消耗,每年要为此消耗白银达上千万两,没办法,几十万的朱家子孙要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
我们再看看魏忠贤时期他是怎样处理明朝最大的威胁,后金的问题的。
其实明朝在天启皇帝,也就是魏忠贤主政时期是有机会消灭后金势力的,能够做到这点的第一个关键性人物是熊廷弼。根据《明史》记载,熊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他先是中了武举人解元,后来又中了文举人解元,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即中了武举人,又中了文举人的人,是位名副其实的文武全才。
熊廷弼第一次经略辽东
万历皇帝在萨尔浒大战失败后,启用了熊廷弼经略辽东,可以说虽然万历皇帝非常怠政,但是在看人方面还是看的很准的,启用熊廷弼是万历皇帝对自己之前过失的一个弥补。
熊廷弼来到辽东后,经过一番考察认为辽东新败,士气极其低落,满洲新胜,士气高昂,此时进剿努尔哈赤并不现实,自古用兵当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言进剿,对此熊廷弼拿出了自己的平辽方略。
首先应当稳定辽东地区的士气和民心。在努尔哈赤灭亡叶赫部之后,沈阳明军闻变逃亡一空,熊廷弼连续派出了韩元善和阎鸣泰前往安抚,可两人畏敌如虎,皆不敢去沈阳,熊廷弼无奈,最后亲自出马到达沈阳,又在雪夜中巡视抚顺,总兵贺世贤连忙劝阻,怕敌人看到以后会袭击熊廷弼,而熊廷弼则言道,冰雪满地,敌不料我来,来则歼之,不但要去,还要大张旗鼓地去,如此一番大张旗鼓地巡视之后,辽东军心大振。
鉴于当时的形势,熊廷弼暂时将兵力进行了收缩,接下来便整顿了当地的兵马。在整顿期间,熊廷弼对人员进行了调整,并对内捉拿奸细,辽东的军心民心很快便安定了下来。在稳定了军心民心之后,熊廷弼便开始加强辽东地区的防御,他认为辽东地区需要至少十八万的兵力,宽甸、清河、抚顺、三岔儿堡等四处都是遏敌要塞,在此四处熊廷弼都设置了重兵把守。此外在镇江南障四卫设置了2万驻军,辽阳驻兵2万以应援各路,海州三岔河等地驻兵万人,联络东西以为后援。
熊廷弼认为当时努尔哈赤手上大约有十万兵马,而辽东此时只有八万兵马,缺口的十万人马需要朝廷紧急征调。每名士兵一年需要饷银十八两,十八万士兵共需三百二十四万两,每月需要粮食五斗,一年需要粮食一百八十万石左右,此外还需战马9万匹,对此万历表示将通盘满足。此后,各地增援大军陆续抵达辽东,辽东局势随趋于稳定。
熊廷弼企图以十八万大军先巩固防区,之后再行进剿,在熊廷弼的经营下,辽东地区防守一时间滴水不漏,努尔哈赤没有任何机会。
1620年8月,努尔哈赤进攻蒲河堡,进而向沈阳发动了进攻,在这次战役中,熊廷弼率军迎击努尔哈赤,硬生生地将努尔哈赤的八旗军主力给击败了。之后在熊廷弼的防守下,努尔哈赤几个月来连番出击,但次次都无功而返。如果照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后金就必亡无疑了。
虽然辽东局势在熊廷弼的经营下转危为安,但是熊廷弼雷厉风行的作风和特立独行的性格,也得罪了不少人。在万历还在的时候,虽然朝中弹劾熊廷弼的人非常多,但万历心里很清楚熊廷弼的能力,知道他在做什么,便将所有的弹劾都压了下去,全力支持熊廷弼经略辽东。不幸的是当时万历皇帝也到了生命的尽头,在1620年七月去世,由光宗继位,光宗非常命短,在位29天就死了,皇位就落到了光宗的儿子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身上,朝中的局势便发生了变化。
魏忠贤对熊廷弼的陷害
魏忠贤虽然非常圆滑,精于计算,但是治国理政确实不行,毕竟他的手段基本都是阴谋诡计,熊廷弼的才能在他的眼里自然是看不出来的了。
在魏忠贤的主持下,熊廷弼很快被罢官,由袁应泰顶替了熊廷弼的位置,指挥辽东大军对战努尔哈赤的后金了。袁应泰这个人是个非常优秀的官僚,如果主政一方的话能造福一方的百姓,但要他去当军事统帅带兵作战就不是他的强项了。结果在他的指挥下,明军在辽沈大战中遭遇惨败,努尔哈赤先后攻占了沈阳和辽阳,袁应泰也在这场战役中兵败自杀,整个辽东陷入了后金之手。
在丢失了辽东后,明廷才重新启用了熊廷弼,让他重新经略辽东,可这一次虽然熊廷弼是经略辽东,但兵马的指挥权大多又不在熊廷弼手上,而是在军事白痴的辽东巡抚王化贞的手上,并且辽东地区的钱粮供应也不过熊廷弼的手,直接越过山海关到了王化贞哪里,熊廷弼表面上是辽东经略,实际上是被架空了。
之后在军事白痴王化贞的指挥下,明朝又在广宁之战中遭遇失败,一时间山海关以外的领土几乎全部丢失,熊廷弼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是无力回天了。广宁惨败后熊廷弼便下了狱,后来因为魏忠贤与东林党之间的争斗牵扯到了熊廷弼,熊廷弼最终被魏忠贤所害,被传首九边。
可以说魏忠贤时期,明朝本来是有机会消灭后金势力的,可该重用的熊廷弼没有得到重用,反而重用了一堆军事能力非常差的人来主持辽东大局,让努尔哈赤有了做大做强的机会。
可以说在熊廷弼的使用上,魏忠贤是只顾自己的利益,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了一边的,明朝能够扭转局势的第一个人熊廷弼就是死在了魏忠贤的手上。
魏忠贤对袁崇焕的陷害
在熊廷弼之后,明朝对关外的局势在孙承宗和袁崇焕的经营下逐渐取得了好转。按照孙承宗和袁崇焕的战略,明朝要先经营好关宁防线,然后以此为依托逐步收复辽东地区。可由于魏忠贤与孙承宗有隙,在魏忠贤的逼迫下,孙承宗最终辞官,让保守派的高第主持了辽东大局。
▲孙承宗被魏公公排挤走
高第是魏忠贤的人,在上任后就立即下令撤走山海关外的全部兵马,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死守关宁防线,坚决不向后金退让,在袁崇焕的带领下明军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战的胜利,局势又来使好转了起来。
可每到局势好转的时候,魏公公就要出来搞事情,宁锦大战后魏公公不但没有按军功给袁崇焕应有的奖励,反而以宁锦战役期间不去救援锦州为由弹劾了袁崇焕,袁崇焕一气之下愤而辞官,好转的局面有一次被魏公公糟蹋了。
▲袁督师被魏公公气走
袁崇焕走后,关宁防线出现了急剧的恶化,之前花费巨资修建的锦州、杏山,高桥等地城防也都先后陷入后金之手,并再一次被毁掉。在魏公公的贪污腐败下,大明帝国军队里的军官又开始公开喝兵血,冒领军饷,士兵经常无法领到足额的兵饷,有时干脆就根本领不到,士气又一次散掉。
因此我们从当时辽东地区局势的变化就能看出,魏公公并不是一个能够稳定住当时局势的人,辽东的局势先后在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手上都有过好转的迹象,可三次好转迹象发生的时候都被魏公公打断,被魏公公换上的人要么是军事白痴,要么就是军事低能儿,不断地给努尔哈赤送人头,我甚至都怀疑魏公公是不是努尔哈赤派到明朝的奸细了。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会如何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或许明末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魏忠贤要搞钱都是找有钱人去搞钱,这样也不至于会引发大规模的叛乱。
但是辽东的局势在魏公公的操作下只会烂的更快。之前不善于打仗的袁应泰和军事白痴王化贞都是魏公公时期重用的,而真正的名将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辽东三杰)都被魏公公祸害了,之后魏公公也会延续以往的一贯作风,继续重用军事能力差的人主持辽东大局,一旦出现能打的名将,就会很快被魏公公祸害掉,在这种情况下,辽东局势要能好转那就是见了鬼了。
崇祯虽然也是个低能儿,但明朝在他手上好歹也继续维持了17年。如果换了魏公公,估计17年是维持不了的,搞不好10年以内明朝就完了,崇祯皇帝就要提前好几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了,只不过在他自杀的时候,身边会不会是魏公公呢?
-----
网友解答:
-----
魏忠贤不死,大明走向就不好说了,能不能出现新的契机不好说,但肯定会延缓灭亡。
明朝可以说是亡于党争。而亡大明者,就是那些占领道德制高点,颐指气使对别人横加干涉的东林党。他们除了一张嘴能说,什么实事也干不出来。如果不是大明灭亡,他们的嘴脸或许无法识破,但是在李自成手下的刑具面前,丑恶本质暴露无遗,以刚正清廉自居的东林党人,不但豪气全无,还给起义军凑出了天文数字的饷银。
魏忠贤深陷党争,干什么都束手束脚,当然要采取强硬措施,排除异己方面宁枉不纵,手段毒辣,这才给魏忠贤换来施展手脚的空间。魏忠贤时期,袁崇焕和毛文龙得到重用,可以说有求必应,粮草军火充足。
袁崇焕年轻没有经验,很多人对它并不信任,能够在辽东站稳脚跟,主要靠的就是魏忠贤,为此袁崇焕还曾经倡导给魏忠贤建生祠。毛文龙几乎就是土皇帝,地方事务朝廷都难以插手,还以虚报的办法过度索要军粮,魏忠贤并不怪罪,因为毛文龙的作用魏忠贤很清楚,牵制后金,功效卓著。人无完人,在有关国家命运的关头,该怎么做他清楚。
南方因为开海禁,商业发达,人民富庶,魏忠贤加大了江南的税收,减少了西北的税收,以减缓频繁爆发农民要起义的麻烦。即便是内忧外患不断,仍斥巨资修缮河堤,避免水患。
翻开史书再看看东林党,他们在魏忠贤倒台后都干了什么?减少江南税收,因为东林党几乎全都是南方大家族出身的文人,回复西北的税收,因为他们的死活和自己没关系,结果导致起义军日益扩大,严重威胁朝廷,而他们又无力抵抗,整天嚷着仁政安民,但又弄不出什么真正有效的措施。每天唯一能干的事就是挑毛病,看人只看一面,只看毛病不看优点,弄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畏手缩脚,没人敢干实事。明朝的灭亡,几乎是必然结果。
魏忠贤算不上好人,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暴虐成性,但他知道国家完蛋自己更得完蛋,改朝换代在想爬到他那个位置门都没有。他要维护自己和这个国家持续下去。他有手段也有眼光,能够得罪江南大户,维护西北贫困地区,修缮黄河大堤,大力支持辽东战局,这个是东林党人做不到的。
东林党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做事不懂得权衡,固执凿死理不会变通,整天仁政挂在嘴上,但并不知道如何贯彻执行,所行往往背道而驰,他们大多出身富户,根本无法感受那些挣扎在底层人民的困苦。
-----
网友解答:
-----
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崇祯帝与魏忠贤二人可以说是明朝末期的关键人物,一位是君主,一位是权臣,崇祯帝登基后,便清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虽是如此,明朝最终还是灭亡了,崇祯帝这位明朝国君也做到了“君王死社稷”,而
如果崇祯帝不杀魏忠贤,明朝会亡国吗?
答案是,
会亡。但是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朝可能还会再延续一段时间。
先说为什么会亡国。因为,
崇祯帝继位时,明王朝已经不是朱元璋和朱棣那时候的强盛时期了,
崇祯帝时的明朝可以说是千疮百孔,而且内有自然天灾、农民起义,外有辽东的后金政权,
大明王朝那时已经是摇摇欲坠。哪怕崇祯帝勤于政务,“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但是崇祯帝还是做不到力挽狂澜,再加上
崇祯帝性格多疑,滥杀大臣,并且频繁地调整官吏,造成了国家人才匮乏。这些对于已经千疮百孔的明朝更是雪上加霜。
而
魏忠贤若是没死,首先,在朝堂之上,魏忠贤能够制衡东林党,震慑大臣。
崇祯帝在国库空虚时,曾经召集大臣们,希望他们捐款以抵御外敌,而那些差不多都家底儿厚实的大臣们都开始哭穷,说没钱,试想,如果魏忠贤在,有他的威慑,谁敢哭穷,谁敢不掏钱。
而
魏忠贤的倒台也造成了朝堂之上东林党文官集团的一家独大,
年轻的崇祯帝最后也没能掌控住这个文官集团。
魏忠贤此人在历史上确实恶贯满盈,但是他对于明王朝确实有他独特的作用,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朝是有可能再多延续一段时间,但是,也改变不了最后明朝灭亡的结果。
-----
网友解答:
-----
明朝灭亡的原因十分复杂,有传统王朝土地兼并的老问题,有政治制度的僵化腐朽,也有小冰河气候的影响,甚至是鼠疫说等等。至于明朝国运和魏忠贤及宦官势力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是联系不大的,更不能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种没有客观性依据的话。
不错,宦官势力的崛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制衡东林党,避免文官集团一家独大的政治意义,可是靠宦官打压文臣,造成宦官集团坐大,又何尝不是对皇权的更大威胁呢?而且晚明时期的党政形态已经呈现出了极端失衡,宦官势力权倾朝野,甚至欺君罔上,玩弄皇帝于股掌之间,皇帝倒成为了宦官集团的傀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派系争斗问题了。
历朝历代治国当然要靠高级知识分子(文官集团)这是正常且正确的逻辑,只要君王足够强大,足矣驾驭好文官集团,从而走向盛世。从来没听过用胸无点墨的阉党就能够力挽狂澜,让明朝不会灭亡了。可惜的是明末文官集团没有栋梁之才,没有懂理财的能臣,也鲜有有主见、有责任心的忠臣,所以连温体仁、魏藻德这种无才无德的小人也能混成权臣,若是换成张居正、于谦等干吏,也许能够为明朝续续命。
晚明的宦官集团如此穷凶极恶,并不是晚明的皇帝不知晓,而是有意放纵。
第一是因为晚明文人集团确实办事效率太低下,而且贪腐严重,给国家敛财的能力不及宦官,由于明末财政入不敷出,所以晚明君主不得不倚重于宦官集团来筹措自己急需的军费。
第二是到了天启皇帝时,已经深刻意识到了宦官集团的权势滔天,尤其是魏忠贤的罪大恶极,但是自己又不方便把自己提拔的人判定为奸恶之徒,所以就有意留给崇祯皇帝,让崇祯来铲除魏忠贤在朝廷树立新皇威望,改变晚明病态的政治模式。
除了晚明时期内部腐朽严重外,外部势力如女真人、蒙古人的再度崛起也是影响明朝国运的重要因素。即便明末没有李自成、张献忠之流的内乱,单看晚明的财政和军力,也很难抵御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和八旗军,只是时间问题罢了。土木堡之变就是一个很好的映射,两国实力之间已经有了此消彼长的变化,即便是后来的清政权,若非康熙的御驾亲征,也是差一点就被蒙古人赶出了中原,所以外部势力也应该着重的考虑到。
所以说,明朝灭亡和铲除阉宦势力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更多在于晚明长期以来的政治腐败和经济上的不健康,导致了崇祯一朝积重难返,再加上外部势力的壮大,单靠个人之力几乎不可能改变历史走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