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百万雄兵的吴三桂,攻陷清朝半壁江山,为何最后却一败涂地?
手握百万雄兵的吴三桂,攻陷清朝半壁江山,为何最后却一败涂地?
-----
网友解答:
-----
已经六十二岁的吴三桂,在油尽灯枯之际奋力的燃烧了一把,本有希望推翻清廷恢复汉人江山,却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让人着实为之惋惜。
尽管吴三桂在投靠清人后极尽鹰犬本色,为清朝平灭汉人反抗势力立下卓著功勋,但刚继位的小皇帝康熙对吴三桂这个叛将降臣很不感冒,尤其对他手握重兵极为忌惮,政治上略显稚嫩的康熙一道道撤蕃令将纵横沙场几十年的平西王吴三桂逼到了悬崖边,吴三桂本不想造反,只想舒舒服服的当平西王爷,天高皇帝远,在云南平西王吴三桂的脚跺一跺整个西南得颤三颤,在这里他比皇帝更威风,用同胞鲜血换来的荣华富贵也是自己一刀一枪拼命得来的,他要在这里尽情享受应得的富贵并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撤蕃意味着什么?_?征战沙场多年的吴三桂比任何人都清楚,夺去兵权对他来说,就好像是将老虎拔了利牙,今后只能仰人鼻息,任人宰割!吴三桂愤怒了,难道又要应验“卸磨杀驴”这句老话?拖了两个多月,想等康熙收回诏书,可他等到花儿也谢了,康熙不为所动,执意撤蕃。不能坐以待毙,吴三桂在身边人的撺掇下终于下定决心起兵,以六十二岁高龄披挂上马,要以武力维护自己的尊严。
起兵之初,形式对吴三桂十分有利,部下全是百战之兵,所向披靡,很快便攻陷江南大部,各地兵马纷纷归降,此时吴三桂拥兵百万,勒马长江,以汹汹之势遥指清廷。估计此时的康熙才后悔自己的操之过急,清廷兵马调动捉襟见肘,若吴三桂听从手下将领的建议,乘机催动百万雄兵渡江北上,将根基不稳的满清政权驱逐中原,也未可知。但此时的吴三桂早丧失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豪勇之气,摇摆不定,勒兵不动,失去了大好的进军时机,给康熙有了喘息之机。到这种情势下,吴三桂居然还抱有以此来威逼康熙收回诏命的想法,要“裂土封疆”。这充分暴露了吴三桂的短视无谋,与他在战场上的运筹帷幄判若两人。
吴三桂手下有识之士曾献策应立明朝后裔收揽人心,但从勒杀永历帝那一刻开始,他已经彻底割裂了与明朝的最后一丝联系,深深的负罪感让他无法接受这个合理建议,这也就让心存复明大业的天下人大失所望,从此吴三桂内部暗流涌动,败亡之兆已初现端倪。
康熙政治上的幼稚源于年轻,没有经验,但他能用英武果敢来弥补,吴三桂却恰恰缺乏这样的能力,或许是美色富贵侵蚀了他的雄心,现在的平西王只是个惜命保身的昏庸老头而已,居然不明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当康熙一切准备就绪,处斩了在京城的质子吴应熊后,吴三桂的失败已注定了。
-----
网友解答:
-----
从清入关以来,不少人和组织喊着“反清复明”的造反口号,可都没成什么气候,唯独吴三桂造反,给康熙统领的大清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为什么会如此?
吴三桂只求安稳,无心造反
大清入关,是吴三桂开了山海关的大门,可谓功勋卓著,因此也被封为“平西王”。
据说吴三桂是个帅哥,人虽帅,但他并没有“造反”的大志,也许曾经想过,也偶尔做过些准备,可是从他的行动轨迹来看,他只是想当他的平西王爷,并无十足的造反意志。
可平西王爷不好当,因为有人不愿意让他当,这人就是康熙。公元1673年,康熙提出要“削番”,这让62岁的吴三桂恼羞成怒,于是,被迫开始造反。
由于当皇帝的“雄心壮志”并不充分,所以吴三桂对造反成功的信心并不大,这一点非常致命,因为在关键时刻会要了自己的老命。
果然,在和清朝开战时,吴三桂方面虽然打了不少胜仗,可是吴三桂很犹豫,迟迟没有渡过长江,这给清朝官兵给了极大的缓冲时间。
一个不具备坚定造反信念的人,想取得胜利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吴三桂的民心支持不够
清朝刚入关时,吴三桂帮助清朝灭了不少“反清复明”的人士,而且还深入缅甸,将南明永历帝杀于屠刀之下。
这让广大的老百姓,以及“反清复明”的人士,深深地鄙视。更关键的是朝中任职的很多汉族官员,对吴三桂的造反举动也并不看好。
真要造反,那么在康熙刚上位时,是最佳时候,可是吴三桂却为这个小皇帝四处灭火,夯实了康熙的江山,结怨了很多老百姓。
对于支持力有所欠缺的吴三桂,想造反成功是不容易的,曾经做下的因,终于结下了现在的果。关键时刻,虽有不少人响应造反,但后继还是有些乏力,群众基础还是薄弱。
吴三桂的钱不够多,无法持久战
大家都知道,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打仗就是打钱,吴三桂偏安一隅,所掌握的财力,无法和掌控全国的康熙相比,如果短时间不能拿下大清朝,那么就会进入持久战,吴三桂输的可能性就会变大了。
可是,吴三桂却没有把握住机会,让康熙拖入了持久战。时间一长,精力、物力、财力都不够了,于是,除了失败,没有其它之路了。
果然,公元1678年,先是妻子张氏死了,不,应该说是张皇后,因为吴三桂已经称帝了。
张皇后一死,又想到死在京城的儿子,再看到胶着的战事,吴三桂急火攻心,先是“中风”,接着又患“下痢”病症,被几个“名中医”调理半天,还是不见好转,无奈,吴三桂交代了后事,然后到泉下找老上级“袁崇焕”去了,死时六十七岁,做了五个月的“皇帝”,有孙子继了位。
没有了吴三桂的造反大军,很快溃败了,三年后,吴三桂的孙子也被围剿,然后自杀了。
吴三桂年事已高,早已没有了冲劲,也耗不起
大凡开创盛世者,血气方刚者最为合适,年龄大了,不太好使,因为会少一些锐气。少了锐气,难以成事。
62岁的吴三桂,和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康熙比,一个如初升的太阳,一个如落山的夕阳。
年龄大了,身体就差了,思维上更希望稳定;年龄轻了,浑身充满着力量,强烈的想要改变这个世界。
另外,年龄大了后,如果一时半会拿不下战争时,身体就扛不住了。 吴三桂确实是身体扛不住了,才“驾崩”了。
由于年老的吴三桂准备不足、信心不足,又多犹豫,而且民间支持和财力也明显不够,最终耗死了自己,成全了大清。
-----
网友解答:
-----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吴三桂其人。
吴三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身世显赫。自幼熟读兵书,能文能武,十七岁中武举人。明崇祯时期随父镇守山海关抵御清兵,官至辽东总兵,封平西伯;后助崇祯平叛李自成,晋封平西王;与耿精忠、尚可喜并列“三藩”。长期总理云贵两省事务,百姓戏称为“土皇帝”。康熙年间,“三藩”成为康熙爷心头巨患,不得已强行撤藩,逼反吴三桂,自立为帝,称周王。
吴三桂一生几易其主,从最初效忠明朝,而后投大清降大顺,再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近70年起伏沉浮,沧海桑田,毁誉参半,功过相抵。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不想再以道德的高度去绑架吴三桂的所作所为,或许,他的行为,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不过,我们稍加揣摩就不难发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利益”。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利而往。”就如同吴三桂后来再次举西南虎狼之师反康熙一样,同样为利益而来。
(吴三桂与陈圆圆)
不过,为什么手握重兵的吴三桂,最后还是败给了康熙呢?
其一,他非正义之师。
首先,他没法师出有名。吴三桂虽擎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但明眼人都知道,他吴三桂不过是为了自己“藩王”的利益和手中的兵权,他想继续偏安一隅,做云南的土皇帝;况且,他没有拥立一位朱家后人,也没能召集到哪怕一位明朝旧臣。
其次,他是大明的汉奸和罪人。
自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人入关,他就已经被明朝臣民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了,终生背负汉奸罪名;直至后来,他入缅亲手绞死大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时,他也掐断了自己和明朝的最后一丝联系,再也无法洗涮汉奸的罪名。
师出无名,则非正义之师,就会失去民心;非民心所向,焉有不败之理?
其二,他决心不够。
当初撤藩时,他只想学耿精忠和尚可喜表个态,主动上奏请求撤藩。他心中断定,年幼的康熙不敢准奏。不曾想康熙爷撤藩之决心犹如磐石:\"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结果,吴三桂弄巧成拙,康熙居然照准了!
(康熙画像)
而后,在他率领所部几十万铁骑,攻陷大清半壁江山,饮马长江时,他再次犹豫了:\"驻兵松滋,三月不进\"。他只想和康熙爷划江而治,抑或仍做回自己的云南王。于是,他向康熙提出了条件,放回儿子吴应熊,取消撤藩。但他严重低估了康熙爷的心智,这位缔造了“康乾盛世”的千古明君,怎可将大清江山割让与你。也亏得吴三桂给了康熙三个月的喘息,待康熙爷举全国之力,进行反扑时,吴三桂已处于“三而竭”之势,时移运转,江河日下。
其三,他后勤保障不足。
吴三桂虽然经营云南十多年,但他擅长的是带兵打仗。至于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等确实非他所长。在他入主云南期间,百姓虽然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也算稳定,但始终战事不断,消耗了一部分战略物资。而康熙帝文治武功前无古人,朝中又有一帮能臣帮助打理,举全国之物资,后勤保障自然强过国吴三桂许多。
其四、他不具备康熙的战略眼光。
起兵之初,吴山桂凭借当初辽东将士的余威,一度攻城掠地,势如破竹。但我们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出,他所攻占的地方并非战略要地,如贵州、湖南的衡州等地,对今后的战事发展作用不大。
(绝代佳人陈圆圆)
反观康熙爷,在战事伊始,面对吴三桂的强势,他选择避其锋芒,暗中筹备,待时机成熟,便斩杀其子吴应熊,向三军将士示其击败吴三桂的决心,至后来吴三桂一败涂地,思子致疾,郁郁而终。
清初张茂稷这样评价吴三桂:“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这个评价甚是贴切。
-----
网友解答:
-----
“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身世显赫。自幼熟读兵书,能文能武,明崇祯时期随父镇守山海关抵御清兵,官至辽东总兵,封平西伯。
吴三桂一生几易其主,从最初效忠明朝,而后投大清降大顺,再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近70年起伏沉浮,沧海桑田,毁誉参半,功过相抵。
1644年初,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但因家产被夺、爱妾陈圆圆被掠后,恼羞成怒立即与李自成决裂,并引清入关,成为投清将领第一人,吴三桂降清后极尽鹰犬本色,杀害不少“反清复明””人士,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并深入缅甸,将南明永历帝残忍杀害,为清朝统一建立了特殊的功勋。
吴三桂遵照洪承畴:“
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也
”之策,以边疆不靖、土司作乱为借口,要挟清廷给予他节制督抚、专制一方的全权,自此在云贵一手遮天,独揽军事、用人、财税大权,并与西藏、蒙古互市茶马,做起了土皇帝。
千古一帝康熙爷,知历史兴衰,深谙治国之道,岂能容忍割据势力存在?在打掉权倾朝野的鳌拜之后,进行削(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
撤蕃意味着老虎拔牙,今后只能仰人鼻息,任人宰割!吴三幻想康熙收回诏书,但康熙执意撤蕃。62岁吴三桂决心起兵,起兵的初期四川之郑蛟麟、谭弘等,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先后揭起叛旗,纷纷响应。战争的形势一片大好,清军节节败退,兵锋直抵长江。
此时谋士刘玄初建议吴三桂乘势“疾行渡江,全师北向”,但吴三桂却犹豫不决,竟幻想与清廷划江求和。吴三桂这种缺少战略眼光、未进而先思退的愚蠢做法,令其丧失了绝佳的机会,给了康熙帝以从容布置反击的时间。
1676年局势逆转,吴三桂在战场上连连失利,只能据守衡阳,苦苦支撑,王辅臣、耿精忠、尚之信先后投降,三藩已经去掉了两藩,自此吴三桂失去了外援,加之后勤保障与康熙帝兴全国之力自然无法匹敌。
1678年3月初一,吴三桂称帝,定国号为“周”,8月18日,吴三桂在“何苦,何苦!”的悲叹中病死,时年67岁。1681年10月清军攻克昆明,吴三桂家族被屠戮殆尽。
-----
网友解答:
-----
吴三桂以大汉奸的名头而换来平西王,镇守云南的殊荣,也算是有失有得了。他其实只想在云南一亩三分地上过着自己土皇帝的小日子而已,所谓的雄心壮志早已被时间和岁月磨砺殆尽,现在就只想安稳下半身了。
可是年轻的康熙来了个削藩,这对于手握重兵的吴三桂而言,自然明白没有兵权的他就如同是无牙的老虎,他怎么容忍。所以就有了康熙初年的三藩造反,而吴三桂打出的旗号就是反清复明,还别说,开始真有不少的志士仁人响应和投奔,一时间,天下震动,归于平静的九州又乱了起来,清廷在三藩浩大的声势下可谓是节节败退,一直打到了长江边,势如破竹,此时更进一步,相信满清被驱逐出中原是大有可能之事。
正待关键时机,吴三桂停战了,表达了想划江而治的打算,正所谓战机稍纵即逝,吴三桂大军虽是百战之师,精锐非常,可是其政治智慧,好像不怎么高啊,首先是有人提出既然是反清复明口号,那不如直接扶植明朝朱家后裔,从此聚集天下人心,办法不错,可是自从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之后,吴三桂注定和明朝对立,所以对此建议就没有考虑,而本来凭着声势,打过长江,直捣北京,那天下局势将改变,可是他却没有坐拥天下的雄心壮志,只想半壁江山,需知道,自古一统天下才是最终的目标,就是因为这两个因素,而最终导致了浩大的声势出现瞬间的冷却,加上清廷的绝不妥协和天下勤王之师的开拔,这就已经决定了吴三桂最终的败亡之路。
思想上的错误,纵使百万雄兵也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其一败涂地的下场。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
网友解答:
-----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说的就是吴三桂。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直逼京师,崇祯下诏勤王。统帅关外重兵的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伯,随后火速带兵进京;虽然他的们动作已经不算慢,但赶到丰润(今唐山丰润区)附近时,就传来了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噩耗。
吴三桂随之引兵还守山海关,李自成抓住其父亲吴襄,随后软硬兼施进行招降。一开始,吴三桂是接受的,甚至已经带人往西赶;但在途中,他听说自己的爱妾陈沅被李自成悍将刘宗敏霸占,随即暴怒翻脸,击败了接替自己守山海关的农民军后,果断投靠了早就对自己暗送秋波的多尔衮。
李吴三桂降清带来的冲击是致命性的。作为当时辽东的最高统帅,麾下掌握了明朝最为精锐的边军;而随着这支唯一能跟清军掰手腕的大军变节,明朝的原有防御力量几乎瞬间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望风而降、扭头反噬,不断有精兵强将加入清军的阵营,并且成为对方南下中原的骨干力量。
北有带路党,而南边的明朝残余也忙于内讧,让原本以为占据北京就是奢望的多尔衮喜不自胜。洪承畴经略江南五省,孔有德打广西,尚可喜、耿仲明向广东,而吴三桂负责四川、云南,当初强悍的金国没能实现的愿望,反而被实力更弱的后金(清)给达成了。与其说清军打下了中原,不如说是明军击败了明朝。
在带领清军扫平天下后,这些带路党被投桃报李、封爵为王;但所谓做贼心虚,背叛过旧主的人,哪敢奢望新主人会相信自己的“忠诚”?公元1673年,他们上书朝廷,名为请求撤藩,实为试探底细,结果康熙竟然真的同意。
于是吴三桂自称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带头造起了满清的反。
当时,清朝的统治并没有完全稳定下来,而且吴三桂的势头一度相当生猛,据称,云南、四川、湖南、福建、广西、贵州六省悉数相应,吴三桂在下一年就完全占有了云南、贵州、湖南三省。但为啥这次看似轰轰烈烈的反清之战,仅仅7年后就彻底失败了?原因有三:
第一,名不正言不顺。
任何时代打仗,都要讲究个师出有名。不然为啥实力碾压众生的大漂亮国出兵伊拉克,尚且会把洗衣粉说成“大杀器”?
在这方面,吴三桂原本就比较不占优势。毕竟作为当初的头号带路党,他可是亲自擒杀了永历帝,丝毫没给自己留后路。但如果定位准确、利用当时广大汉人内心还未消融的抵触情绪,也许事情还会有些许转机。
但吴三桂压根不在意这些,他虽然曾经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但占领湖南后就迫不及待地建国“大周”,自封皇帝,把在民间仍具备感召力的大明抛在一边,这等同于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纯粹的“叛军”,处于极端不利的舆论处境。
对于这种态势,年仅19岁的康熙洞若观火,他甚至没准备动用清兵:“从古汉人叛乱,止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于是,平定三藩之乱的骨干,同样是汉人汉兵,张勇、赵良栋、王进宝、蔡毓荣、徐治都、施琅、姚启圣、李之芳......在这些“新秀”面前,业内前辈吴三桂等人败下阵来。
第二,三藩心不齐。三家原本说好了一起举事,让康熙顾此失彼;但只有耿精忠及时响应,尚之信过了两年才羞羞答答地在广东造反。并且,这两位仁兄一方面并不真的服气吴三桂,甚至还极度反感他找自己讨要粮饷;同时,他们跟隔海相望的郑氏极不融洽、内耗严重。这些反清力量根本无法形成合力,又过了一年,耿、尚再度降清,吴三桂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第三,吴三桂的胆气与能力今非昔比。
虽然是史上臭名昭著的叛徒,但早年的吴三桂在军事方面还是挺有一套的,所以他能力破李自成军,平定陕、川、滇,追杀永历帝至缅甸,并且还打败了水西土司安氏,被清廷公认为战功第一。
但到了起兵反清时,吴三桂已经62岁,早已过了精力、心气最旺盛的巅峰期。刚刚起兵时,有人劝他亲率主力北上、直捣清朝腹地,但他犹犹豫豫、不愿挪窝;直到第二年,眼见江南各省起兵响应、湖南被成功拿下,他才动身离开云南亲自督战,但仍旧坚决不愿意渡过长江;虽然制定了分兵两翼、进攻山西\u002F江西的路线,但当清朝陕甘提督王辅臣起兵响应时,他的兵马没能及时赶去配合,导致功败垂成。
可以说,吴三桂的反清之战,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他一无天时:清朝统治逐渐成型,民间的反抗力量趋于平静;二无地利:历史上从南往北进攻,除非力量对比居绝对优势,向来是地狱难度;三无人和:曾经被人恨之入骨的叛徒起兵反叛新主人,哪能获得人们的支持?说到底,他不过是个职业军人罢了,屡屡试水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哪能次次有好运气。
-----
网友解答:
-----
康熙帝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千古一帝,由于其自小聪慧,熟读圣贤书,知道历史兴衰,深谙治国之道,少小当政,就有明确的治国目标。其于16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掉了权倾朝野的鳌拜之后,信心爆棚,决定开始下一个目标:削三藩。
削哪三藩?就是为鞑子打下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鹰犬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
这三个白眼狼亲爹大明都敢背叛,自然不会任满清这个干爹随意宰割,于是一言不合就在清军带路党吴三桂的号召下起兵造反。
在起兵的初期,由于吴三桂历经清朝三帝在朝廷中有强大的势力,吴三桂起兵后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先后揭起叛旗,纷纷响应。战争的形势也对叛军逐渐有利,当初骁勇善战的八旗兵被吴三桂打的节节败退。
这个时候康熙这个少年天子才知道厉害,但为时已晚,眼看天下时局就要不可收拾。但康熙毕竟是康熙,并没有慌乱,而是果断任用人才,组织反击。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贪恋虚荣,登基称帝,如此一来,在道义、人心团结上先失了一局。要知道当时他安心做狗时绝情的勒死南明皇帝已经尽失天下士子之心,倘若他能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原本可以再聚人心,但是他自己当皇帝了,一个卖祖求荣的东西要当皇帝,在中国礼法上是无法接受的。再说朱元璋当年反元迟迟不称帝,就是为了推迟起义军争权夺利,吴三桂却事犹未成先称帝,这就是愚蠢。这之后,
陕西的王辅臣被清廷军队击败而投降,耿精忠部因为受到台湾郑经部的袭击导致腹背受敌,只有投降了清朝。尚之信见耿精忠投降后也随之请降。这样三藩已经去掉了两藩,自此吴三桂失去了外援。吴三桂起兵之初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早年为清廷卖命吴三桂屠杀了很多南明义士,反清复明的口号并没有给他带来见效的政治资本,到后来他干脆自己称帝,在一定程度上又让他丧失了民心。康
熙十七年吴三桂虽然派大将马宝在永兴重创清军,但在八月的时候吴三桂却突发疾病去世,被天收了。
吴三桂的病死导致了叛军群龙无首,虽然其孙吴世璠继承了帝位,但由于缺乏威信导致军心瓦解,不久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昆明,三藩之乱彻底告终。
终上所述,吴三桂失败有三:其一,短视;其二,自私称帝;其三,不得人心。
-----
网友解答:
-----
清朝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繁荣,吴三桂反清,纯粹是为了个人的野心。
-----
网友解答:
-----
原因挺简单的,吴三桂没有败,吴三桂在世的时候,清军才是节节败退的那一个。如果说吴三桂败,那就是他死太早,就是他最大点失败。
-----
网友解答:
-----
人设崩塌了,名声坏了,干什么都不行。
人的名声好比人的福星。有了好名声,好运就会伴随在你左右。不管你遭遇多大的困难,总有人愿意帮助你,因为他们知道,你是个讲义气,懂感恩的人。对你进行帮助,一定会得到回报。名声坏的人则不然,尤其是不孝敬父母者。连父母都不孝敬,对旁人,同事、朋友、陌生人更不用谈了,能利用就利用,不能利用就滚蛋。这样的人人见人嫌,哪里还愿意帮助你。
刘邦本来势力弱于项羽,可是为什么屡败屡战,最后把项羽打趴下了,就是因为他为人比较大方。有了功劳,就大行赏赐。而项羽则不同,在封赏之前,反复把玩着官印,玩着玩着,又收起来了。这样小气 的人能成什么大事。所以项羽的人后来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包括韩信。
没有好名声,人家不信任你。当你陷入低谷的时候,要家就当你是个落水狗;要是有好名声,不光是熟人会帮你,陌生的人也会听你的驱遣,最后总可以反败为胜。
吴三桂本是明朝的大将,后来为了个小老婆,引外族入关,断送了汉人江山。后来又新兵勒死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虽然打了胜仗,但也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个唯利是图、知恩不图报的小人。所以虽然攻陷了清朝半壁江山,但人人不愿意他成功。一个为了小老婆可以置民族大义于不顾的人,连君王都敢干死的人,对别人能好到哪里去?
所以从这个人身上的遭遇,我们普通人要吸取教训。为人切不可坏了名声。
-----
网友解答:
-----
吴三桂战败和康熙取胜原因 平定三藩之战是清初的一场大规模对内战争,从康熙十二年(1673 年)开始,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结束,历时八年,战火波及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陕西、甘肃等十二个省份,最终康熙所领导的清政府成功地击败了三藩等所领导的割据力量,巩固和加强了清朝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场规模浩大的战争中,康熙虽未亲征,但他一直起着清军总指挥的作用,他所采取的正确的方略是最终取胜的重要基础。
康熙用了4点就决定了他取胜。1是以武促统,反对割据!2是预置兵力,抢控要地 兵贵神速,为应对吴三桂的反叛,康熙开始迅速开始调集兵马,抢占战略要地。3是选用良将,灵活指挥(康熙是总指挥,但也给将领自主权)。4是剿抚并用,重点打击。
------------------
推荐阅读:
现在农村的贫困户,低保户很多,这一类人在村里是不是该干义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