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韩信不死,派韩信去攻打匈奴,会不会就不用和亲了呢?
假如韩信不死,派韩信去攻打匈奴,会不会就不用和亲了呢?
-----
网友解答:
-----
我的答案是:韩信不死,汉朝绝对不需要和匈奴和亲。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说,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汉朝初年在经过楚汉相争后,无论军队人数,还是财力物力都非常有限。就算韩信再能打,军队人数不足,财力物力有限,韩信也把匈奴拿不下来啊。
(韩信点兵)
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第一,韩信说“多多益善”,当时是说给刘邦听的,是有他的个人目的的(目的就是向刘邦要兵权)。事实上,韩信打仗,主要以奇谋为主,包括“背水一战”“暗度陈仓”“四面楚歌”等等,都是以谋略取胜。他从来没有依靠“多多益善”打过仗,因此对军队人数没有特别的要求。
刘邦当时领兵去匈奴打仗,之所以被冒顿围困在白登山上,明显就是谋略不足,才轻率冒进,上了冒顿的当。而并非是人力财力不足。如果是韩信带兵前往打仗,绝对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有人说,不对啊,陈平不是跟随刘邦前往打仗吗?陈平是很有谋略的人啊。但是,我们仔细看陈平一生出的那些计策,都主要是教刘邦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很少有军事方面的。就算是军事方面的,最后也是战略布局,没有具体战术打法的。因此,陈平虽然跟随刘邦,其实在战术指挥上没有什么帮助。再加上陈平这个人,一向比较听刘邦的话,刘邦又一直认为自己很能打仗。因此,陈平不能也不会提出异议。就算提出来了,刘邦也不会听他的。
(陈平剧照)
第二,如果韩信不死,汉朝初年无论财力、人力还是军队,都不会那么弱。
韩信不死的前提是韩信不造反,同时刘邦又不猜忌韩信。只要这两个条件同时达到,刘邦剪灭异姓诸侯王的内部战争,就不会打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当时造反的异姓诸侯王的情况。
燕王臧荼造反,是因为他是韩信的旧部。因为刘邦处置韩信(把韩信抓到京城,降为淮阴侯)后,他听说刘邦在打击韩信的旧部,才吓得造反。赵相陈豨造反,也是因为陈豨是韩信的旧部,再加上韩信撺掇他,他才造反。后来的燕王卢绾,本来和刘邦亲如兄弟,后来也是吓着了,然后造反。
刘邦在攻打陈豨的时候,梁王彭越又吓着了,不敢随刘邦出兵,也不愿随刘邦出兵。结果刘邦生气抓到他,把他废为庶民。然后吕后又骗他,把他杀掉。这一下,淮南王英布吓住了,才举兵造反。于是刘邦提兵和英布作战,杀死英布,但自己也受了重伤。
可以说,除了韩王信,所有造反的诸侯,都与处置韩信杀韩信有关。就算是韩王信,也是因为刘邦不放心他,对他移镇,才让他造反。而对韩王信的移镇,对韩信的移镇,也是造成后来韩信不满而蠢蠢欲动的根本原因。
因为这种剪灭诸侯王的内部战争,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军队的人数和战斗力也大为受损,因此在与匈奴比拼中,才不占优势。
(刘邦攻匈奴)
第三,如果韩信不死,不但不用刘邦出马,甚至不用韩信出马,就能解决匈奴的问题。
当时在边关对抗匈奴的,主要是韩王信、燕王臧荼、赵王张耳(包括赵相陈豨)。唯一和匈奴打过的,是韩王信。韩王信打不赢匈奴,多次向刘邦求救,因此造成刘邦怀疑他,对他移镇。
虽说韩王信打不赢,但有各种因素:一是韩王信是偏师,兵力有限。二是韩王信并没有真的抗击,毕竟是他的部队,他怕把军队打完了,自己成光杆司令。三是刘邦不信任他,他在试探刘邦。
总之,如果当时刘邦找到一条好的机制,既可以节制边将,又把兵马交给他们调度,打匈奴,未必打不赢。毕竟在战国末期到秦朝的时候,匈奴遭受了李牧、蒙恬等将领的沉重打击,根本没有缓过气了。刘邦只要学习战国后期和秦朝的经验(而且已经不用修万里长城,秦朝前人栽树,他只需要后人乘凉就是了),要对付匈奴,其实并不是个困难的事情。
(参考资料:《史记》)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假如韩信不死,派韩信去攻打匈奴,会不会就不用和亲了?这也是很难说的,估计和亲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派扶苏、蒙恬北击匈奴,使匈奴元气大伤,不敢进犯中原。可是由于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使匈奴有了喘息的机会,在这段时间内,冒顿单于的势力崛起,他先灭掉了东胡,又灭掉了月氏,军事力量强大起来了。刘邦经过多年的战争,建立了汉朝,这时的国力已经很弱了,根本打不过匈奴的冒顿单于。冒顿单于很会训练骑兵,骑兵都擅长骑射,行动迅速,和一般匈奴部队不同。汉高祖刘邦要对抗匈奴,首先没有这么多马匹,骑兵数量极少,同时中原人耐不住北方的寒冷。夏天,北方有草料,他们不南侵,大都是冬天北方草料不足的时候南侵,中原兵不适宜冬天打仗,零下几十度,别说打仗了,就是冷,就受不了。历史上的“白登之围”,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冒顿单于趁大雪天南侵,轻而易举就攻破乌邑,镇守在这里的韩王信只得投降匈奴,冒顿单于就一直打到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带兵迎战,结果被困在白登山,士兵受不住寒冷,脚趾、手指就冻掉了,情况万分危急,汉高祖刘邦接受大将陈平的建议,暗中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阏氏得到了许多财物,劝冒顿单于和大汉和好,冒顿单于才不再进攻,汉高祖刘邦才赶紧逃回。
若韩信不死,也很难打过冒顿,一是国家没有实力,二是冒顿单于是强手中的强手,能力不比韩信差。就是韩信的能力超过冒顿单于,可汉朝没有军事实力,汉高祖刘邦之所以采取和亲策略,关键是遇到强手了。汉武帝能北击匈奴,其原因是经过文、景两帝,汉朝的骑兵力量强大了,且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将才,有了这两个条件才击败匈奴的。
-----
网友解答:
-----
垓下之战打败项羽后,刘邦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剥夺韩信的兵权,没多久把韩信的齐王改封为楚王,刘邦这么做有两个原因:
一是夺韩信的兵权,不让他有割据一方的资本。
二是迁移韩信的封地,不让他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发展势力。
《史记 淮阴侯列传》: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这说明刘邦处处防备着韩信,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韩信的军事能力太强,在楚汉战争中,韩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执戟郎中到大名鼎鼎的兵仙,仅仅用了不到四年时间。
刘邦
韩信从彭城之战后开始领兵作战,利用声东击西之计灭亡了魏国,利用背水一战的计谋打败了赵国,利用半渡而击杀死了龙且,最终帮助刘邦击杀了项羽,可以这么说,刘邦的天下,半壁江山是韩信打下来的。
韩信当时的能力与地位用蒯通的话来说就是这样的: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这话的意思是说:如今您据有威胁君主的威势,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您带着这样大的功绩和声威,哪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
这话韩信不明白,但是刘邦明白,所以刘邦在项羽败亡之后第一时间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又将韩信从齐地迁到楚地,随后刘邦又借有人告韩信谋反的机会,利用陈平的计谋,抓住了韩信,把他贬为淮阴侯,并将韩信软禁在京城。
韩信
第二年发生了一件事,韩王信投靠了匈奴,并与匈奴合兵一起攻打汉朝,韩王信不是韩信,是与韩信处于同等地位的异姓王,只因为名字与韩信相同,所以被称为韩王信,听到这个消息后,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攻打韩王信与匈奴。
结果刘邦因为轻敌冒进,被匈奴单于冒顿率领的40万骑兵团团包围在白登山,被围了七天七夜,才利用陈平的计谋脱困,随后刘邦听取了娄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不再与匈奴为敌,刘邦腾出手对付国内的异姓王,最终稳固了汉朝的统治。
那么问题来了,刘邦既然打不过匈奴,为什么不派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韩信率军攻打匈奴,反而要委屈求全地选择与匈奴和亲呢?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刘邦不可能再给韩信兵权
。
韩王信与匈奴勾结反叛时,韩信正好被刘邦软禁在京城,此时的韩信早就心生怨恨,常常以生病的借口不参加朝会,最为重要的是韩信此时已经知道了刘邦对他才能的畏惧。
韩信还是齐王时,蒯通就劝过韩信脱离刘邦自立,但是韩信重情重义,再加上手底下全是刘邦的嫡系将领,他也不敢谋反,直到韩信被刘邦抓捕并且软禁在京城后,韩信就彻底失去了谋反的实力与资格。
如果刘邦再给韩信带兵的机会,韩信一定会谋反,这个道理不会不知道,刘邦岂能放虎归山,而且刘邦还俘虏了韩信的谋士蒯通,知道蒯通曾经劝韩信谋反,如果再给韩信带兵的机会,韩信身边还会有一些有野心的谋士会劝韩信谋反,就算韩信没有谋反之心,但是韩信也没有杀劝他谋反的蒯通向刘邦表忠心,说明韩信内心深处还是有野心的。
蒯通劝韩信脱离刘邦自立
刘邦是用人高手,不会不知道这些原因,自从韩信被刘邦软禁在京城之后,无论发生什么,刘邦都不会再让韩信带兵打仗的,也不可能再给韩信兵权,从而威胁到自己。
二、以当时匈奴的实力,即使是韩信率军,也无法打败匈奴
。
韩信的特点是谋略百出、算无遗策,韩信打仗从来不会硬拼,都是靠谋略来迷惑敌人,并且每一次的谋略都成功了,韩信善于分析和收集情报,能够针对不同的对手谋划不同的计谋,这也是韩信被称为兵仙的原因。
韩信的对手并没有精通谋略的人,像魏王豹、陈馀、龙且这些对手,除了龙且勇猛之外,其他的对手都是水平一般,至于垓下之战,则是集中了刘邦所有的军队合计七十万余人围殴才打败项羽。
匈奴骑兵
但是这一次的对手是匈奴,匈奴是游牧民族,与华夏所有的对手都不一样,甚至连思维都不一样,而且当时的匈奴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正处于匈奴历史上实力最强的时候,二是当时的匈奴有最为强大的首领冒顿,三是匈奴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对外战争也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
想要彻底打败并消灭匈奴,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骑兵对付匈奴,像后来的霍去病一样,依靠汉朝强大的国力,提供了无数的马匹与补给,还包括无数的后勤人员与物质,在己方损失较大的情况下,深入草原重击匈奴,才取得了封狼居胥、禅于姑衍的华夏最高军事功绩。
放在刘邦时代,想要彻底消灭匈奴是不可能的,当时的西汉刚刚建立,经历了三年的反秦战争与四年的楚汉战争,整个华夏都被打烂了,人口大量损失,生产力严重破坏,根本无力跟强大的匈奴对抗。
冒顿单于
有人说韩信不一样,他有数不清的谋略,我想说的是,韩信的谋略对匈奴人来说是没有用的,匈奴人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韩信除非有大量的骑兵参战,才能追击匈奴,但是当时汉朝的国力,根本就养不起大量的骑兵,并且也没有这么多的战马。
就算韩信有谋略,他能利用谋略来对付匈奴人,就像战国晚期的李牧打匈奴一样,先装傻迷惑匈奴放松戒备,然后引诱匈奴全军出击,最后再把匈奴包围起来歼灭,李牧就是这样歼灭了十余万匈奴兵,保证了边境数十年的平安。
但是匈奴是游牧民族,每次来犯边的匈奴人可能都是不同的部落,部落与部落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匈奴所有部落不会倾巢而出,况且匈奴单于是冒顿,这个人就是靠谋略起家的,不是那么轻易会中了韩信的计谋,就连刘邦这样的人精都被冒顿引诱,足以见冒顿的谋略能力,绝对不会像陈馀、龙且这样的对手好骗。
兵仙韩信
再说了,当时的匈奴的国力是汉朝的数倍,冒顿又是匈奴历史上最伟大的单于,不要妄想靠一场战争就能消灭匈奴,打败匈奴是一场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就算是韩信亲自率军作战,也不要指望靠一场战争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问题,这不现实。
不是说韩信能力不行,是说在当时的环境之下,西汉没有实力与匈奴对抗,后来的霍去病创造封狼居胥的战绩,除了霍去病有超强的军事能力之外,与汉朝当时强大的国力是分不开的,汉武帝为了打匈奴,动用了整个国家的资源。
在刘邦时代,没有太多的国家资源可动用,韩信再有能力,也无法在汉朝创造出霍去病那样封狼居胥的功绩,就算他率军作战,最大可能就是像李牧那样给予匈奴重重一击,但是李牧时代的匈奴实力并不强,所以才会数十年不敢犯边,如果韩信一次打败了匈奴,那么将会引来匈奴的复仇大军,这将是实力与谋略的对抗,而且匈奴还占了上风。
刘邦与韩信
三、刘邦是政治家,与匈奴和亲是明智的选择
。
汉初的刘邦面临一系列的内忧与外患,内忧指的是西汉内部的异姓王问题,除了韩信与韩王信之外,刘邦还分封了几个异姓王,包括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
韩信被软禁,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这对刘邦来说,都是平定内部忧患的时机,除了韩信和韩王信,还有其他异姓王虎视眈眈,对刘邦来说,这都是威胁,西汉刚刚建立,刘邦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政治与军事行动来消除这些威胁。
刘邦作为成熟的政治家,当时选择的战略是:与匈奴和亲息兵,优先平定内部异姓王叛乱。刘邦选择打异姓王,而放弃与匈奴的战争,哪怕是委屈求全,刘邦也会这么做,因为刘邦不能两线作战。
刘邦是成熟的政治家
不然的话,汉朝又是一个短命王朝,刘邦如果选择与匈奴开战,那么在长期的战争之下,其内部的异姓王一定会蠢蠢欲动,刘邦选择了与匈奴和亲,而与异姓王开战,先解决了内部纷争,然后再寻找机会对付匈奴,哪怕一代人不行,就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来对付匈奴。
事实上,刘邦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在当时的环境下,和亲比战争对西汉要好得多,既缓解了外部威胁,又铲除了内部威胁,最终让新生的西汉王朝延续了下去。
-----
网友解答:
-----
有希望,但不一定。刘邦咸鱼翻身,从白条吃喝的小亭长,摇身一变而成为掌控天下的大皇帝。全部精力放在了消灭异姓王、存同除异的安全事务上:"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待到清除异己天下太平了,刘邦却寿终正寝。吕后擅权后,后党猖獗一时。捱过吕后一命呜呼,汉初还是一穷二白。丞相曹参"曹随萧规",实行"无为而治"。才迎来"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刘彻已兵强马壮,拥有卫青、霍去病等虎将,就罢了"和亲",向匈奴开战,数年之后荡平匈奴老巢。
倘如刘邦大汉上下齐心,没有内耗,再接再厉,指挥大军伐匈奴,说不定早能"驱逐匈奴,尊我大汉"了。当时能团结一致,共同打败强大的楚霸王;也当然会举一国之力,将匈奴打趴下。
李世民当了皇帝,派李靖千里远征,一举攻克突厥老巢。
朱元璋平定九州,派大军"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一举攻克蒙古老巢。
新中国,中国人民志援军抗美援朝,跨过雅绿江,一举打败美等十七国联合国军。
平定北虏,势在必得。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
网友解答:
-----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以韩信的用兵,派他去打匈奴,确实不用和亲了。
可问题是,即便是韩信,也得有兵啊!
远征大漠,和匈奴打仗,光靠步兵是不行的,必须要有骑兵,而且是大规模的骑兵。
而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是什么情况?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皇帝老儿想找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来拉车都找不到,王侯将相更是只能坐牛车上朝。说得可能夸张了一点,但是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的窘况。
没有马,最多只能采取守势,想主动出击是不可能的。
汉武帝不想和亲,最开始想到的,也不是主动出击,而是搞了一个马邑之谋,想把匈奴人引到包围圈里再打。
总之,马是汉朝如何对待匈奴的关键因素。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益造苑马以广用”,把养马当作一件国家大事来抓。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了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国民经济极其繁荣,战马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富贵人家聚会,往往是骏马云集,为了避免出现马发情而失控的局面,还规定:凡聚会,不得骑母马前来,(都是公马,自然相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才有条件主动出击,和匈奴一决雌雄。
汉武帝派兵讨伐匈奴,哪一次不是出动骑兵数万乃至十余万?即便是这样庞大的骑兵集团,相对于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的匈奴来说,并不见得有多少优势。汉军虽然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始终不能彻底消灭匈奴。而汉朝的战马,在战争中损耗极大。到了汉武帝后期,已经无力支撑动辄十万骑兵的远征,战争的天平实际上又开始向匈奴倾斜。以汉武帝的强硬,也不得不重新考虑与匈奴和亲,而且“悔远征伐”,轮台罪己,重新强调休养生息。
可见,即便韩信不死,汉朝也是要和匈奴和亲的。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对抗游牧文明,始终处于被动局面,不是某位军事天才能够扭转的。
-----
网友解答:
-----
简单来说,照样要和亲的。
先说一下,秦末汉初的时候有两个韩信,一个是韩王信,另一个才是
家喻户晓的
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韩王信是参与过对匈奴作战的,刘邦亲征有他一部分原因,而汉朝跟匈奴和亲的时候,韩信也没死,关键是刘邦不会派他去打匈奴
。
韩王信跟韩信都是汉初的
异姓诸侯王,韩王信的封地靠近洛阳,
全都是战略要地,刘邦担心他搞事,就将其改封到了
太原以北地区,建都晋阳。
这已经是西汉的边境了,非常靠近匈奴,所以搬家后的韩王信经常遭受匈奴的入侵,在征得刘邦同意后,他再次搬家,定都马邑(在今山西朔州)。
还没安生几天,匈奴冒顿单于就率大军南下,把韩王信包了饺子,刘邦闻讯,派兵救援,韩王信却主动向匈奴求和,被刘邦认作目无尊上,派人责备,韩王信怕自己小命不保,干脆反了,和匈奴约定进攻汉朝。
刘邦大怒之下,亲自率军征讨,韩王信兵败逃往匈奴,紧接着,汉军就跟匈奴干上了,结局也是很著名的白登之围。刘邦差点栽了,脱身后不再主动与匈奴开战。
汉朝不达,可匈奴肯定是要到汉朝去逛逛的,游牧民族物产不丰,需要从中原获得补给。其中韩王信就曾多次率军攻打汉朝,还引诱了代相陈豨造反,最终被汉将柴武斩杀。
而韩信的下场更悲催,被吕后用计处死,这一年,是汉十年,也就是前197年,刘邦遭遇白登之围是在前200年,和亲是转年的事,韩信还活得好好的,但已经不受刘邦信任了。
韩信是汉朝最大的功臣之一,也是刘邦重点提防的对象,别的不说,单就年龄论,
汉朝建立时,刘邦56岁,萧何57岁,张良50岁,韩信才31岁,前三位走在前面的概率是多大恐怕不需要计算,一旦刘邦
挂掉,张良和萧何也差不多了,朝堂上就几乎没有能够制衡韩信的人了。
在亲征前一年,即
前201年,韩信
刚受封楚王不久,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假称要游览云梦泽,其实就是抓韩信。
不久,刘邦把韩信绑到了洛阳,但没杀他,而是将之降为淮阴侯。
由王降为侯,韩信大为不满,因为这跟他的战功完全不符,而此后韩信就一直待在京城,基本是被刘邦软禁了,而刘邦显然也不会再让其统兵作战,好不容易抓来的,岂能放虎归山?
所以刘邦是不可能派韩信北上对付匈奴的,万一韩信调转矛头打他怎么办?莫说刘邦,整个汉朝也未必能够找出一个对付的了韩信的人。
刘邦不派韩信出战,白登之围的结局也就难以改变,和亲也是肯定会实施的,就算刘邦派韩信出战而且韩信击败了冒顿单于,和亲恐怕仍难避免。毕竟冒顿单于时期是匈奴的鼎盛时期,刚刚建立的汉朝不论从哪方面看都没有可能消灭匈奴,数十年后汉武帝坐拥文景之治的巨大财力,频繁发动战争,也只是极大地削弱了匈奴,匈奴有事没事还要犯边,以汉初的国力,根本不可能支撑汉军深入漠北。
再说和亲,历史上的和亲可分为两类,一是屈辱式和亲,送女人求和;二是拉拢式和亲,结为姻亲笼络,此类可分两种,弱势拉拢和强势拉拢,像刘邦时期的和亲就是弱势拉拢。
汉朝虽然败于匈奴,可匈奴并没有大举入侵、兵临城下,也没提出送美女财货的要求,是汉朝主动提出、匈奴欣然应允的。
这个建议,由刘敬提出,据《史记》记载,刘邦兵败归来后,忧心于边患,向刘敬问计,刘敬先分析了一下形势,认为武力和仁义都没用,继而提出和亲:“
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適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
和亲就是让互相仇杀的汉匈两族有血脉上的联系,让下任单于是刘邦的外孙,则前提是公主等成为单于阏氏,所以刘敬让刘邦派嫡女去和亲,然而刘邦就一个嫡女,即后来的鲁阳长公主,她也是吕后的独女,吕后不愿女儿远嫁,刘邦只好以家人子代之。
刘邦的这次和亲,汉朝处于弱势,却意在拉拢匈奴,让他们不要打汉朝,百余年后,昭君出塞,这次和亲就是强势拉拢,汉朝处于强势地位,和亲是为了表示对呼韩邪单于的信任与恩宠,而这次和亲是呼韩邪单于主动提出的。
-----
网友解答:
-----
匈奴强大是一回事,但匈奴人也很明智,从不在他们不擅长的战场上作战,对汉朝仅仅是进行严重的武装骚扰,而不是试图去长期占领。汉朝伐匈奴难就难在必须在匈奴人的战场上以匈奴人的作战方式去战斗。若做不到这一点,任您多么足智多谋也没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无强大的骑兵,就算当时韩信领兵前往也会无功而返。
其实不但是伐匈奴,就是征南方也面临这个问题,中原兵马不擅长南方山区丛林战,所以自汉朝以南,中国领土也基本无法再向南方延伸。这主要是作为国家统治阶层的中原人士,对丛林战无可奈何,加上南方对朝庭也没什么实质性威胁,所以也不去建立利于山地丛林战的军事力量。
-----
网友解答:
-----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和亲政策出台时,韩信还没死呢
娄敬向刘邦提出和亲政策的时间,是公元前199年。这时韩信还没死呢,韩信是死于公元前196年,已经是和亲政策出台的三年后。因此,题主说,假如韩信不死,会不会不用和亲?答案不言自明。
如果刘邦能派韩信去攻打匈奴,是不是可以避免和亲呢?
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娄敬为什么要提出和亲。
和亲政策的出台,是为了笼络、羁縻匈奴人。在刘邦遭遇白登之围后,冒顿单于并没有罢手,继续发动对大汉边疆的进攻。匈奴人侵入代国,代王刘喜(刘邦的哥哥
)
落荒而逃。当时匈奴的气焰嚣张十分嚣张,对汉帝国边境不断地骚扰,皇帝刘邦心烦意乱,便向足智多谋的娄敬询问对策。
娄敬做出两点分析:第一,不能用武力解决匈奴问题。帝国初创,天下刚刚安定,百废待兴,无论是百姓还是士兵,都需要休生养息,不可轻启战端。第二,不能用仁义感化。匈奴是化外之人,冒顿杀父妻母(匈奴风俗,父死,子续娶庶母),不是靠仁义可以感化的。
用武力不能解决匈奴犯边的问题,用仁义道德去教化只会是对牛谈琴。那么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娄敬说:有。第三种选择就是和亲。
为什么要和亲呢?娄敬是这样说的:如是皇帝把长公主嫁给匈奴单于,由于长公主的尊贵身份,冒顿单于势必会立她为皇后,以后皇后生下的儿子,势必成为匈奴太子。这么一来,匈奴单于成了汉皇帝的女婿,匈奴太子,成了汉皇帝的外孙,岂非一家人了吗?外孙又怎么能跟外祖父作对呢?
娄敬认为,和亲政策,可不战而令匈奴臣服。
第二,倘若韩信带兵打匈奴,会避免和亲吗?
我认为无论韩信有没有打匈奴,和亲都会进行的。
首先,韩信不能制止匈奴犯边。
现在有一些人,把韩信吹得神乎其神,我认为不符实际。韩信固然是第一流的军事家,但与项羽、冒顿相比,未必能胜过。冒顿单于被列为人类历史上十大枭雄之一,他的时代,是匈奴如日中天的时代。
汉与匈奴有漫长的边界线,而匈奴又拥有强大的骑兵,这就决定匈奴骑兵可以频繁扰边。汉帝国的农耕生活与匈奴游牧生活的不同,决定了匈奴攻汉易,汉攻匈奴难的特点。因为汉帝国都是固定的居住点,你一不留神,匈奴就杀过来了。而匈奴人居无定所,来去无踪,汉军想出击,找不到固定的目的。
要阻止匈奴入侵,只有一种方法,就是深入匈奴,把匈奴人赶到漠北之外。这就是后来卫青、霍去病做的事。但是,卫、霍能做的事,在汉初是断然做不到的。汉初刚刚结束从秦末以来的战乱,无论是反秦起义还是楚汉战争,都是血腥之战。帝国建立后,内战仍然在延续,国家急需和平,百姓急需休生养息。
因此,就算刘邦以韩信为将打匈奴,难以阻止匈奴袭掠边关,难以彻底打败匈奴。故而和亲之政策,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第三,和亲并非一种消极的外交
很多人一说到和亲,总是认为十分屈辱的外交。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屈辱的外交,是出于外力压迫的被动接受;而和亲政策并不是这样,这是汉帝国的主动外交,并不是匈奴主动索取,这点是要弄明白的。
从春秋战国始,女人就经常作为一种政治资源被利用,这也是古代女子的无奈。大家注意要注意一点,赠出女子的一方,绝对不是弱势的一方。比如晋国公子重耳流浪落魄之时,齐桓公把公主嫁给他,秦穆公也把女儿嫁给他。难道这时候齐桓公、秦穆公是弱势的一方吗?当然不是,而是别有目的,就是通过婚姻,把你笼络住、羁縻住。因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注重血缘的族群。
娄敬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和亲构成汉匈两族崭新的人伦关系。以前咱们两族杀来杀去,因为不了解不沟通嘛,现在成为一家人,矛盾就会少一点,冲突就会少一点。这是娄敬的想法。
事实上,和亲不仅是汉帝国的主张,对匈奴来说,也有和亲政策的。匈奴也把自家的公主,嫁到西域诸国的。比如说当时的乌孙国,乌孙王既有一个汉家公主,也有一个匈奴公主。难道说,匈奴嫁公主,也是消极的、屈辱的外交吗?
到了西汉末期,匈奴和汉帝国臣服了。汉帝国仍然延续和亲政策,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难道这也是屈辱外交吗?因此,和亲的实质,是推行天下一家的理念,我们应该站在古人的立场,去看待古代的政策。
-----
网友解答:
-----
韩信以奇谋见长,也就是善于使用奇兵取胜,并不是靠兵力的优势,这一点和项羽不同,项羽所率领的楚军奇兵精锐,攻击汉军步兵,基本上属于降维打击,汉军尽管也有骑兵,但是和项羽统领的楚军骑兵相比,只能是白送的份儿。
匈奴人恰恰是以骑兵为主的部队,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机动性很强,可以利用高机动性来打击汉军,对于这样的部队,韩信的奇谋刚好派上用场。但韩信是不是一定能获胜呢?这倒是未必,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韩信和匈奴冒顿单于之间打的是一场遭遇战,大家相互并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韩信不会贸然进攻,而是会先示弱来了解匈奴人的底细。不同的对手,有不同的打法,这就叫做因地制宜,兵法的要诀是随机应变,而不是照本宣科,兵仙韩信的强项就是变化多,往往能够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纵观韩信所取得的胜利,对手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韩信很弱,轻敌冒进导致了他们都败在了韩信手里,龙且认为韩信还是那个执戟郎,不仅自己被杀,几万楚军精锐也全军覆没。
我们再来看看韩信的对手冒顿单于,这个对手很强大,不过他对大汉的进攻,更多的是一种试探和掠夺,你说他想发动灭国之战,估计这并不在他的计划之内。冒顿单于为刘邦设计的埋伏圈,对韩信到底有没有用呢?打埋伏这件事,是韩信所擅长的,你说他轻敌冒进,我看韩信还不至于,他一贯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让对手轻敌冒进,然后用奇兵获胜,这是韩信的惯用伎俩。
但汉军也缺少围剿匈奴主力的兵力,韩信当年用数倍于楚军的兵力,才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可如今汉军的兵力和匈奴人是旗鼓相当,除非设下埋伏,把匈奴人引入包围圈才行,否则汉军没有打围剿战所需要的足够兵力。
因此,就算韩信击败了匈奴人,也不能算是全胜,和亲还是需要的,只不过是代价更小一点罢了,这叫做政治家的博弈,和军事家不同,刘邦想要的是发展时间和空间,让西汉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
网友解答:
-----
没啥用,韩信也就是打打小怪,忽悠一下乌合之众。面对斗勇斗狠的项羽就不行了。项羽的军事能力一般,只见其勇,不见有什么谋略。项羽打仗就是靠着勇狠和肯为他效死命的八千子弟兵。再加上项羽当时的名气,军队士气高昂,楚军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韩信在垓下以多击寡还是让项羽给打败了。韩信的军事能力被大大高估了,灭魏灭赵灭齐之战并非是韩信靠他的谋略打几个胜仗就能解决的,因为魏赵齐都是大国,不可能一战亡国的,是其他将领和刘邦通过数十次战役完成的,司马迁所举的几个韩信用谋略取胜的经典战例,只是为了吹嘘,并不是靠这几场战役就灭了魏赵齐。书生们最爱吹嘘谋略,就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吹嘘诸葛亮神机妙算,其实都是些异想天开,根本不切实际。谋略就像武术套路,人心士气好比硬功。没有硬功,武术套路就是花架子。刘邦是能够把硬功与套路相结合的人,其军事能力在韩项之上。谋略不是太好施展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书生们总爱谈谋略,游牧民族打来的时候,你让他用谋略退敌,他却使不出来了。游牧民族能够入主中原,靠得是人心和士气。为什么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韩信,再没有能与之相比的呢?主要是司马迁吹嘘的。其实韩信的军事能力无非就是靠着刘邦这棵大树,打打乌合之众,这活儿其实曹参灌婴等许多将领都能干。有人说刘邦没有胜过项羽,其实并非如此,刘邦除了彭城,荥阳之败,在京索,阳夏,固陵,陈下,垓下多次打败项羽。如果真像司马迁说的刘邦一直打败仗,项羽是怎么让刘邦追到垓下去的?有人一直拿彭城之战的失败说刘邦军事能力不行,那是因为刘邦疏忽大意了,让胜利冲昏了头,否则项羽早完了,也没有韩信表现的机会了。这并不能代表刘邦军事能力不行,只是一时大意罢了,刘邦军队虽多,但是大多数都不是刘邦的,是五猪侯的乌合之众,刘邦的军队也是受这些乌合之众的拖累所致
-----
网友解答:
-----
韩信如果不死,他如果去打匈奴,纵使他能卓越的才能,但他不得不面对的是满目苍痍的汉朝初立,百废待兴,马匹严重不足,民生凋零,没钱,没先进武器进行攻击,没有良马千里追击,怎么能去打败匈奴?又凭什么据匈奴千里之外。依我看,他能做到保境安民就不错了!汉朝初期和匈奴和亲是必然,只是体面多少的问题。如果有韩信在,不会太难看。但是有一点,刘邦一建国就对韩信的猜疑就增加,又怎么会把数以万计的兵力交给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