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的专权太监可以随便废立皇帝,而明朝的专权太监皇帝说杀就杀了?
为什么唐朝的专权太监可以随便废立皇帝,而明朝的专权太监皇帝说杀就杀了?
-----
网友解答:
-----
明朝,连内阁首辅都不敢专横,太监就没指望了。
没别的原因,就是权力太小。废立皇帝这种事,等同造反,权力不够就想也别想。
明朝的太监,皇帝想杀就杀。杀内阁大学士,皇帝稍微费点儿劲,因为要顾及文官集团的面子。但杀个太监,那就不是事儿,因为整个文官集团都会支持。
唐朝,连节度使都敢嚣张,而能让节度使叫爸爸的太监,就只能更嚣张。
唐朝的太监,就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宦官,完全就是大臣,甚至还是重臣。掌握军权只是一个方面,但关键是唐朝太监还有很多别的身份。而这些身份,完全不是给皇帝端茶倒水的,而是堪比朝中宰相。
大唐巅峰时期,玄宗的贴身大太监高力士,是宦官不假,但同时还是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
大唐末代,僖宗朝的太监田令孜,进入官场,起步就是枢密使,接着又封神策军中尉。晚唐有四贵,即两枢密使、两神策军中尉。田令孜就是这个分量,明朝的太监能比吗?
拥立昭宗的杨复恭,在僖宗朝,已经是枢密使、左神策军中尉、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并封魏国公。唐昭宗继位后,杨复恭再一次加官进爵,加开府仪同三司、金吾上将军,并专领禁军。
明朝的太监也嚣张,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各地督抚都要给他建生祠。但是,魏忠贤的权力再大,他能比宰相的权力大吗?大明朝,就没有宰相。内阁大臣,也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跟唐朝的宰相有着天壤之别。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已经无法实现集权了。朝廷管不住藩镇,皇帝也管不住节度使。
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守着帝都长安的东大门。然后,这家伙就做起了拦路抢劫的生意。凡是从同华辖区过的,都得交钱送礼,朝廷大臣也不能例外。甚至,后来直接拦截各地藩镇送给皇帝的贡品,自己先挑,挑剩下的再上供给皇帝。
而提拔周智光当节度使的,是谁?就是大太监鱼朝恩。鱼朝恩的官职,已经数不过来了,天下军容观察使、国子监事,兼光禄寺、鸿胪寺、礼宾、内飞龙、闲厩使,还进封郑国公。你就看鱼朝恩的这些个职务,哪一个像是宦官干的,统统都是大臣干的。
所以,皇帝想一道圣旨就杀掉鱼朝恩,根本不可能。后来,唐代宗跟宰相元载一起搞密谋,通过宫廷政变的手段,才把鱼朝恩扳倒。为什么这么费劲?权力太大,不费劲才怪。
明朝的太监呢?最牛的太监也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但是,司礼监的主要权力是批红。内阁大臣们,先拿出一个初步意见,这叫票拟。然后,票拟上报给皇帝,皇帝再用红字做出批示,这叫批红。但皇帝肯定没工夫批红。除了朱元璋这个劳模级的皇帝,其他皇帝根本应付不了批红这份“苦差事”。于是,这个权力就逐渐落到了司礼监手中。一般的事情,太监就给批红了。
大明朝最牛的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就是太监们的老祖宗,也就只有这点儿权力。当然,什么时候都会有潜规则。太监也可以养士结党,提拔几个亲信是没问题的。但插手人事权,就不是名正言顺的权力了。所以,皇帝开心了,太监就可以玩这个潜规则;皇帝不开心了,太监只能该干啥干啥。
不是还有东厂和西厂吗?尤其是常设的东厂,这可是让大臣们谈虎色变的衙门。但大明朝官方的特务机构,只有锦衣卫。
东厂提督太监之下,设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而这些人都要由锦衣卫的千户、百户来担任。而其下的掌班、领班、司房、役长和番役,这些是基层干部,也要从锦衣卫中选拔。
所以,锦衣卫才是名正言顺、名副其实的特务结构。那为什么设立东厂呢?其他时候,还有西厂和内厂。原因就是时间长了,明朝皇帝连自己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也不相信了。所以,就让太监组建东厂来盯着锦衣卫,同时也跟锦衣卫搞竞争。再后来,连东厂也不相信了,于是还要再设西厂和内厂。但是,这种层层监督、层层特务,不能没完没了。大明皇帝就是想搞特务治国,但国家也没那么多钱养活啊。所以,设个东厂,就差不多了。
然后,你再说明朝的太监,他们的权力是什么?
除了批红这个国家决策权,剩下的就只有侦查司法和情报搜集了。后期,在官僚系统不堪用的时候,太监们也会介入财政工作和军队工作。但,也只是派到各地收税、派到军中监军。
而最硬的权力,也就是被大臣们谈太监色变的权力,就是侦查司法和情报搜集。军队是枪杆子,侦查和司法就是刀把子。但刀把子并非全都握在太监手里。还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也就是三法司,而三法司才是名正言顺的刀把子。
当然,太监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也可以无法无天。但是,太监再嚣张,也得用锦衣卫的人。锦衣卫才是真老虎,才是刀把子中最锋利的那把刀。太监的东厂只是狐假虎威,顶多算一只狐狸。而在皇帝面前连狐狸都算不上,就是一只哈士奇。
总结一下,明朝太监为什么没有唐朝太监那么彪悍:
当然,跟掌握没掌握军队有关系,但关系不是特别大。根本的区别,是权力的大小和权力的范围以及各自的角色定位,完全不同。
唐朝的太监,根本就不是通常理解的太监,他们就是大臣、重臣。同时,这伙人不仅内部结党,而且把势力蔓延到了这个权力系统。朝廷官员、藩镇节度使,与太监的关系错综复杂。
同时,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集权的权力系统已经濒临崩溃。皇帝的话,不仅节度使不听,甚至大臣们也不听。所以,权势滔天的太监,当然可以更不听,完全能够反制皇帝。
明朝太监,其决策性的权力,仅限于程序上的批红。你批红,大臣们就照着批下来的文件干;你不批红,大臣们就再给你写一份。至于怎么决策以及决策的内容,跟太监没关系,甚至跟皇帝也没啥关系。这是文官集团的事情。
明朝太监,最硬的权力就是东厂的特务职能。但东厂不是纯正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才是。东厂要施展自己的特务职能,必须依托锦衣卫。
而明朝的中央集权,即便到了崇祯朝,也没有完全崩溃。所以,文官集团没法强横,武将集团也没法造反,而太监就更不可能反制皇帝了。
-----
网友解答:
-----
1
通行的说法是唐代宦官掌握
军队
,明代宦官没有
军队
。
根据这种观点,唐代的权力结构是这样的:
皇帝——宦官——军队
明代的情况则是:
皇帝(宦官)——军事指挥机构——军队
也就是说,唐代皇帝通过宦官来控制军队;明代宦官要依靠皇帝的权威,才能影响军队。
这种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也有一些局限。简单来说,至少忽略了两个方面。
2
一
是唐代的皇位
继承制度
,不如明朝明确。有明一代,除了朱棣造反的特例以外,其他都需要依照朱元璋定的《皇明祖训》。
比如,846年唐武宗去世,他是有儿子的。但宦官神策军中尉马元贽还是可以一路追上去立宣宗。明代明武宗驾崩以后没有后嗣,要选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就严格按《皇明祖训》的顺序执行。
因为
继承法明确
,权臣、宦官上下其手的空间就小了。
3
二
是唐代与明代相差很远,
皇权构成和政府运行方式
都有很大不同。
到了明代,官僚制变得空前复杂,皇帝自己要直接驾驭整个官僚群体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们知道,宦官的权力依附于皇帝。明代皇帝的权威虽然高高在上,但是具体办起事来,就会发现整个官僚体系有自己的规则——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实现自己的意志真是难上加难(想一想万历、崇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宦官仅仅控制住皇帝,也只掌握了硬币的一面,还需要在外朝建立起自己的关系网,积极与外朝官员合作。
因为需要多方合作,所以明代宦官就更不可能单方面撼动《皇明祖训》的继承规则了。
-----
网友解答:
-----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宦官专权严重的朝代,像东汉、唐朝、明朝,这三个朝代的宦官可以说是最猖獗的,都能够把握朝政。但也有不同,像唐朝的专权宦官可以随便废立皇帝,而明朝的太监全看皇帝的想法,压根压制不了皇权,这是为啥?
毛主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叫“枪杆子里出政权”,这用在唐朝的宦官身上很合适,因为他们就是掌握了一支叫神策军的军队,他们是宫廷的禁军,由他们负责皇帝的安全。而这支保护皇帝的军队掌握在宦官手里,意味着皇帝的安全与否要看宦官的想法,所以皇帝在宦官面前是摆设,因为他没有军队可以调遣,节度使又不会听皇帝的,所以唐朝宦官想立哪个皇帝就立哪个。
而明朝不一样了,明朝的宦官兴不起大风大浪,原因就在于宦官没有兵权。可能有人说了宦官有东厂西厂,但大家忽视了东厂西厂建立的前提,它们的建立是为了巩固皇权,是秘密警察的性质,他们最根本的是为皇权服务。就算宦官权力大了,这也是皇帝给予的,因为皇帝需要太监当他们的打手,去帮皇帝制约内阁的权力。就拿魏忠贤说,明熹宗时期,魏忠贤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可是,朱由检上台后,魏忠贤集团还是被连根拔起,压根没有威胁到皇权。所以说,明朝的宦官是皇权的衍生物,无论太监猖狂到什么地步,只要皇帝一句话,他们立刻就从云霄直接落到深渊。
唐朝的皇帝被宦官压制,还是因为皇权衰弱,压不住将领,没有实际的兵权。要是放在明朝,宦官要是敢威胁皇权,下场没有几个好的。
-----
网友解答:
-----
这得看看两朝阉竖的属性差别。
1.明朝的宦官集团崛起于永乐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前由于勋戚集团和文管集团的平衡,虽然产生了王振这样的权阉,但是也就只能蛊惑小皇帝,并不能与手握兵权和行政权的两大集团抗衡。
由于土木堡之变的巨大变故,导致洪武以来的勋戚集团遭到毁灭性打击,一下子朝廷之上文管集团一党独大没有了制衡。正统、景泰、天顺年间的混乱让文官集团独大到可以左右皇帝人选和太子废立,弊端显露无疑,这就是英宗不得不在复辟后杀掉于谦的原因。之后宪宗通过设立内行厂重新扶持了宦官集团用于制约文官集团。从此宦官这一群体进入了明廷的中枢填补了明初以来勋戚集团留下的空缺,以皇帝内廷代言人的身份进入决策中心,牵制外朝文官。一度大有凌驾于文官内阁的趋势。
但是,明朝的宦官集团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掌握军权,东厂,锦衣卫等等都只是执法队伍和情报搜集队伍,不具备野战能力。同时,宦官集团的合法性直接来源于皇帝本尊的赋予。一旦皇帝厌恶了某一届司礼监团队,则立刻就能彻底清除。在这样一个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互相平衡,皇帝居于仲裁地位,有最终解释权和裁定权。所以无论如何,宦官翻不了天,看看汪直、刘瑾、冯宝、魏忠贤等故事就知道了。
1.再看唐朝,自泾原兵变之后,因为感受到朝臣集团的无能与宦官集团拼死反抗保护德宗的巨大反差,愚蠢的德宗不再相信文官武将,转而任用家奴内官来执掌禁军和神策军,开启了宦官干政的先例。神策军和禁军可非同小可,那是皇帝的看家部队,可以说谁掌握了这两支部队,那就等于控制了皇权。
皇帝身边的近臣内官,全副武装的宦官,并且是统领皇帝御林军的宦官,控制皇帝并牢牢掌握兵权的宦官。。。
这有多么恐怖啊?
可以满世界追杀宰相官员(武元衡,裴度);可以囚禁皇帝(文宗);可以行废(顺宗,昭宗)立(除了德宗、顺宗,后期皇帝基本都靠宦官拥立)皇帝之事;可以当皇帝面杀皇后(肃宗);可以让皇帝干什么,皇帝却不敢不听(文宗)。甚至可以关灯杀了皇帝(宪宗,敬宗)。。。
如果明朝的宦官看到唐朝的宦官一定羡慕的流口水,而唐朝宦官看到明朝宦官必然嘲笑讽刺加挖苦,太逊了。
这就是明朝,唐朝两代宦官的差距。
-----
网友解答:
-----
其实这问题很简单,唐朝的宦官废立皇帝出现在什么时候,是在唐太宗、武则天的时代吗?
事实上,哪怕是唐玄宗时代,高力士这样的大宦官也不过就是玄宗面前的一条老狗罢了。
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安史之乱后,当然,根儿在之前。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了平叛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是平了东边的河北叛军,养大了西边的朔方军,在战争僵持之下,唐代宗选择了姑息和招抚,将叛军分化之后,封为节度使,占据幽州、成德、魏博等三镇。
为了防卫这些河朔叛军,又在河洛一带,设置节镇,作为防卫他们的藩篱。
而最重要的问题是,早在玄宗开元年间,唐朝所拥有的中央军,宿卫府兵十二卫已经完全败坏,只得招募十二万长从禁军轮番宿卫长安,皇帝的安全则由龙武军、羽林军等北衙禁军所保障。
然而,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中央武装力量衰弱之极,也就是说,用河洛藩镇防御河朔藩镇,却没有足够的武力来防备河洛藩镇和近在咫尺的朔方军。
所以,在搞搞捧起忠于朝廷的朔方军名宿郭子仪之外,唐朝还拆分了强大无比的朔方军,并开始组建忠于皇帝的“神策军”,也就是让皇帝手中有一支中央军的棍子防身。
但是神策军建立之初,也是由军将统领,泾原兵变后,唐德宗本人都被赶出了长安,痛定思痛之下,决定不让南衙(也就是宰相以下的官员)插手,而将神策军交托到宦官手中。
自此之后,宦官就成为唐朝皇帝掌握中央军的重要抓手。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宦官也开始形成家族化的形态,开始对于各项军政权力进行分割和染指,而皇帝却没有好的备选来替换这些家奴。
最终的结果就是,借助手中的军队,宦官可以轻易地压制南衙力量,按照自己的好恶来废立皇帝,说到底就是兵权在握,而皇帝也实在很难找到可以信任的替换者,换句话说,宦官专权的核心是宦官掌禁兵,而宦官掌禁兵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更可信。
-----
网友解答:
-----
要说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太监最专权,肯定非唐朝和明朝莫属。不过,让人奇怪的是,同样是专权,明朝的太监,皇帝想杀就把他们给杀了。唐朝的太监,不但皇帝把他们无可奈何,而且他们还敢于反过来随便废立皇帝。
都是太监,为什么他们在唐朝和明朝的地位,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我认为,虽然都是太监,但是,一个政治势力真正的力量,并不在于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名分,而在于他们掌控着怎样的实权。也就是说,唐朝太监掌控的实权,是比明朝太监掌控的实权大的。这是为什么呢?
(李世民)
一、明朝太监受规则限制,唐朝太监受到的限制少。
明朝太监是受到规则的严格限制的,这个规则,就是朱元璋建国之初所制定的规矩。
朱元璋在建国之初,为了确保江山永固,可以说是苦心孤诣。他对可能造成皇权受威胁国家会动荡的各种因素,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对外戚干政、后宫干政、权臣专政、藩王乱政等等,都做了相关的限制,并且还专门制定了一本相当于宪法性质的《皇明祖训》,让后世永远传下去。
因此,对于太监干政的问题,他当然不会不考虑。他当时就严格规定了太监不能干政。而且据说他还专门在皇宫中立了一块太监不许干政的铁牌,只是这块铁牌被第一个干政的太监王振给拔掉了。不过,尽管王振拔掉了铁牌,但是这块铁牌已经在整个明朝朝廷上下深入人心。因此,皇帝如果认为这个太监不是干政而是勤政,他就能容忍太监。但是一旦他认定这个太监是干政,他肯定就会把这个太监拿下来。
但是唐朝的太监情况不一样,开国皇帝没有对他们做这样的明确限制。李渊皇位没坐稳,就让李世民夺了皇位。而李世民贞观之治做得很好,当时朝廷上下君臣和睦,根本就没有太监什么事。所以,李世民也没有想过,要对太监进行什么限制。当唐朝太监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后期就迅速崛起,谁也把他们没有办法了。
(唐朝宦官剧照)
二、唐朝有宰相,明朝没有宰相。
有人可能不理解,唐朝有宰相,太监干政还很厉害,明朝没有宰相,为什么太监干政反而不厉害了呢?
这其实是权力博弈的问题。
唐朝因为有宰相,因此,皇帝的权力受到了宰相很大的限制。皇帝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因此就要重用太监。毕竟太监是与皇帝朝夕相处的人,也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他们利用太监与宰相斗,也是顺理成章的。
可是,正是由于皇帝很信任太监,要利用太监,因此太监的权力才会做大,甚至权力大过了宰相。当他们的权力比宰相还大,而且不受控制的时候,他们就对皇权构成威胁了。
当唐朝太监对皇权构成威胁的时候,皇帝还没有办法。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其他倚靠的对象。总不能去倚靠宰相吧。在倚靠宰相的时候,宰相又夺权了。所以唐朝皇帝最终就把自己的权力给丢了。
明朝没有宰相,因此,明朝的对太监的使用,并不是用他们来限制宰相,而是因为偷懒,想玩想成仙,所以才把事情交给太监做,这也才给人造成一种太监干政的假象。事实上,如果皇帝不满太监,想要拿回权力的时候,是轻而易举的。
(李辅国剧照)
三、唐朝太监有个野蛮生长的过程,明朝太监没有野蛮生长。
唐朝太监之所以能够野蛮生长,是因为出现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唐肃宗李亨夺权的过程中,太监李辅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李亨是个很懦弱的人,他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李辅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说,李亨是李辅国立起来的,没有李辅国,就没有唐肃宗。
李辅国开了一个头以后,后世的太监,也像李辅国一样,不断地废立皇帝。当他们在废立皇帝的过程中,他们就具有了巨大的权力。皇帝都是他们立起来的,皇帝当然得听他们的了。
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唐朝的太监几乎实现了一种不受控制的野蛮生长,有了这种野蛮生长,他们啥事都敢干了。如果允许太监当皇帝的话,他们甚至也可以自己当皇帝了。
明朝也经历了土木堡事变这样的转变。但是土木堡事变之后,大家反而把罪过都推到太监头上,当场就把太监王振打死了。此后他们的势力自然不可能做大,因此做事就不可能那样肆无忌惮了。
(参考资料:《明史》《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
网友解答:
-----
关于这个问题,有书君的看法是:唐朝的太监掌管了军权尤其是禁卫军的军权,而明朝则没有。
唐朝初年,均田制下的军制为府兵制(府兵宿卫长安,驻屯皇城以南,故称南衙),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府兵制崩坏,北衙禁军(禁军守卫皇宫,位置在北边,故称北衙)势力增长,到唐玄宗时形成了北门四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再后来加上左右神策军,合称北门六军。
而北衙禁军的军权掌握在由宦官担任的六军辟仗使及左右神策军中尉手中,到唐德宗时期,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成为定制,从此宦官势力变得不可抑制。
正因为如此,唐朝后期皇帝,基本上废立都是太监说了算,比如唐顺宗因为推行永贞革新,被宦官俱文珍逼迫退位。唐文宗和大臣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权,宦官仇士良发动甘露事变,朝臣及家人被杀1000多人,文宗被软禁。
而明朝呢,明太祖对太监之防是自古以来最严厉的,明朝初年绝对禁止太监干政,而且规定太监不准读书识字,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还专门铸了一块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立于宫门之中。
到了明成祖开始,对太监的禁令开始松弛,如郑和率兵2万下西洋。太监有外出领兵的,但绝对不掌管禁军。
明朝的军制实行卫所制,大约120人为一个“百户所”,1120人为一个千户所,5600人为一卫。全国200万军队都是按此编成。五军都督府总管全国各地卫所,但对军队没有调遣权,兵部总管军队的任免、升调、训练权,但不统兵。
军队的调遣、战时将领的委派,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战争结束后,将领归还将印,军队归还卫所,兵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而负责京城及周边戍守的上直卫26卫不归五军都督府统辖,而是直属于皇帝的亲军(其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锦衣卫),其指挥使均由武将担任。
明朝太监之所以厉害,完全是因为他们掌管了特务机关东厂,对官吏、百姓具有很大威胁,但东厂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说得直白点能反大臣而不能反皇帝。
正是因为明朝太监不掌兵权,所以再猖獗的太监如正德帝时期的刘瑾、天启帝时的魏忠贤,皇帝要收拾他们也是分分钟的事。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
网友解答:
-----
简而言之,明朝太监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不掌军权。而唐朝太监的权力来源于北衙禁军“神策军”,有极大的自主性,
皇帝对其的制约大打折扣,
是拥立新皇、废弑皇帝、控制朝政的本钱。
一.明朝的太监:皇帝的私人秘书
首先大致讲讲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都离不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自秦以降,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太尉一文一武,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其中,丞相
是
毫无疑问的宰相,既掌握决策权,也掌握执行权。而西汉的丞相又与秦朝不同。秦朝由诸侯身份一统天下,皇权专制严重,帝国官员更近似天子家臣。而西汉不同。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平民,其开国后的政治格局是刘家与功勋集团共治,丞相一职一直被功勋集团垄断。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西汉初年的丞相,不仅是宰相,更是副皇帝。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雄才大略,自然不会让丞相继续独揽大权。于是,设立“内朝”。
内朝以皇帝“私人顾问”、“秘书”的身份出现,并非朝廷正式官员,属于皇帝家臣性质。后来武帝设立尚书,掌管决策权,并且可以弹劾丞相。尚书位卑微而权重,但不是内朝领袖。内朝领袖是当时的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
这样,汉武帝以天子私人顾问甚至家臣似的“内朝”架空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丞相只有执行权,渐渐失去了“宰相之实”。汉武帝驾崩后,霍光第一次以“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身份辅政。将这种制度发挥到极致的是东汉,东汉凡是权臣,必“录尚书事”。也就是说,只有“录尚书事”,才掌握了最高决策权。到了曹魏,鉴于尚书一职权力过大,又设立了中书一职,分尚书的权力。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到了隋唐,曾经由汉武帝的秘书团“内朝”演变而来的种种机构和政治制度开始了“外朝”化的进程,成了正式的政府机构。这就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管起草诏书、审核、执行之权,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三省对皇帝负责,而六部对尚书省负责。但是在唐朝中叶,由于政治不稳定,这种制度就名存实亡了。到了宋朝,宰相权力再次合三为一,以中书门下平章事为首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权力再次集中。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设立中书省丞相一职,以中书省为宰相机构。但是“胡惟庸案”以后,不再设立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一人掌握了曾经宰相的权力。
弊病很快就出现了。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于是明朝的皇帝秘书机构“内阁”出现了。这是一个对皇帝负责的机构,内阁成员品级很低,远远没有六部官员级别高,首席阁臣称为“内阁首辅”。但是明朝宣宗开始,阁臣往往都兼任六部尚书,所以一时间,内阁似乎成为了宰相机构,内阁首辅似乎就是宰相。但是,终明朝一世,内阁都是“秘书处”般的机构,名义上都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内阁主要的权力是票拟,即阁臣把批阅奏章的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最后由皇帝亲自御批,称之为票拟。
皇帝没有精力亲自票拟,自然就没有精力亲自批阅奏章。于是宣宗皇帝开始在宫内教授太监识字。随后,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就应运而生了。除了一些特殊的奏章,自御笔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拟的字样,用朱笔楷书进行批阅。这就是与“票拟权”相对应的“批红权”。
宣宗驾崩后继位的是明英宗,当时英宗年幼,太皇太后张氏辅政,但又不能直面阁臣,所以内阁就彻底垄断了“票拟权”,而司礼监则包办了“批红权”。内阁成了实际的“外相”,而司礼监则成了实际的“内相”,二者平分相权。
明英宗朝以后,司礼监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太监掌权机构,利用批红权又掌握了镇守太监的调派、、提督京营、提督东厂等大权。
可以说,历史就是一个轮回,内阁和司礼监的诞生,相当于中国的政治格局由当年汉武帝的“内朝”经历了隋唐的“外朝化”,在明朝又再次回到了“内朝”的状态。内
阁也好,司礼监也罢,自始至终都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其只对皇帝负责,自然权力也来自皇权。二者相互制约,彼强则另弱,皇帝居中调停。既然是秘书机构,则权力自然来源于皇帝,所以明朝大太监权力再大,一旦成为皇帝弃子,其倾覆只在旦夕之间。可以说,这是制度设计问题,而非本身明朝太监能力的问题。
二.唐朝的太监:朝廷内的军阀
上文提到,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虽然后来制度名存实亡,但是仍旧有“同中书门下三品”(类似于宋朝的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权力集中的宰相制度。
可惜,安史之乱彻底打碎了帝国体系,所以唐朝太监是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
唐朝太监的崛起在唐玄宗时期就有迹象,但是真正使太监崛起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也就是唐肃宗时期。唐肃宗时期,从龙之臣、大太监李辅国掌握肃宗朝实际大权,另一亲信太监鱼朝恩是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并亲自掌管部分禁军。
真正让唐朝太监成为朝廷内部军阀的是从神策军成为北衙禁军开始的。
神策军原本是玄宗朝名将哥舒翰设立的西北边军,主要防御吐蕃。安史之乱后,入援内地,归太监鱼朝恩掌控,
从这时起,神策军就成了太监的私军,大小将校均与太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吐蕃趁着大唐平定安史之乱无力西顾之时,占领西北。安史之乱结束后,神策军原驻地已经沦陷,经过鱼朝恩的兼并扩大,在唐代宗时期正式成为驻扎关中的天子禁军。唐朝原本禁军分两部分,南衙禁军归宰相统领,北衙禁军归皇帝统领,安史之乱后,南衙禁军越发孱弱,而由于神策军的加入,北衙禁军成为禁军主力。神策军的待遇是禁军中最好的,赏赐颇丰,最强盛时有十多万人,不仅负责防御京师重地,还多次代表中央征讨周边藩国、各地藩镇。
太监鱼朝恩死后十余年间,神策军曾经归武将和文臣统帅,而非太监。
但是,唐德宗继位后,立志恢复开元盛世,开启了对藩镇的战争。德宗皇帝为太子时,就身兼天下兵马大元帅,多次率军征讨藩镇,英豪之气不亚于太宗。但是,当了皇帝后,过于急于求成,天真的妄想利用藩镇打藩镇,唐庭好坐收渔翁之利。而自身又吝啬赏赐,在天下藩镇皆造反之时,没有厚赏路过京师开赴前线的“泾原军”,终于导致泾原军在天子脚下哗变,史称“泾原之变”。面对兵变,神策统帅落荒而逃,而德宗皇帝的贴身太监们却一路保护皇帝,形影不离。自此,德宗皇帝认为文武大臣皆不可信任,再次任命太监为神策军统帅。
从这以后,神策军一直掌握在太监手中,直到唐朝灭亡,神策军被解散。
在唐文宗年间,面对太监的嚣张跋扈,文宗皇帝曾经想尽诛宦官,结果事泄,神策军统帅、大太监仇士良率领神策军血洗朝堂,朝堂为之一空,史称“甘露之变”。唐朝太监气焰嚣张到了顶点,文宗皇帝也郁郁而终。但是,之后继位的武宗、宣宗皇帝都是有为之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太监势力,但也无法彻底根除太监,因为太监在神策军中的地位已经根深蒂固了。宣宗皇帝死后,唐庭就彻底沦为太监的天下。直到后来在西北军阀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中原宣武节度使朱温的打击下,神策军才被彻底消灭。有意思的是,伴随着神策军的灭亡,唐庭也走向了尽头,最终被朱温所灭。
-----
网友解答:
-----
其实,唐朝宦官的专权也不是一开始就造成的。
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太宗死后,制度渐弛。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兵的兵权。军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唐廷还设立了由宦官担任的掌管机密的“内枢密使”,与中尉合称“四贵”。军政大权遂被宦官集团把持,不仅文武百官出于其下,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宪宗到昭宗期间登基的9个皇帝中有7个是由宦官所拥立,两个被他们所杀。宦官专政成为中、晚唐社会的一大痼疾。宦官还在京城中实行“宫市”,以为宫中购物为名,以极少钱帛强买人民货物,形同公开抢劫。
此后,经过甘露之变,宦官才掌握了绝对权力。
另一方面,到了明朝,宦官虽然也很厉害,比如永乐十八年(1420),成祖朱棣在锦衣卫外,另设东厂,因设于东安门北而得名。成化十三年(1477),宪宗设西厂,由汪直统领。正德初年,权阉刘瑾奏设内行厂,自领之,职权更广,虽锦衣卫、东厂、西厂亦在侦缉范围之内。正德五年(1510),随刘瑾被诛而内行厂废止。终明一朝,西厂、内行厂存在时间不长,而锦衣卫、东厂则存至明亡。这些特务机构,成为维护皇权的重要手段,但更多的时候是被专权的太监如刘瑾、魏忠贤等人所利用,成为打击报复大臣的有力武器,不知有多少忠臣惨死其中。
不过,明朝的宦官只能借皇帝之名行事,而不掌握军权。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1380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都督府所管仅是兵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而军队的调遣和最高指挥权则在皇帝。打仗时,兵部奉旨调兵,并秉承皇帝意旨,任命总兵将官,发给印信。战后,统兵官交还印信,士兵回归原来卫所。宦官不能掌握军权,尤其是御林军的权力,便无翻天的可能。
由此看来,军权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的。
-----
网友解答:
-----
很简单,因为有权利。
如果有了权力,即便是一条狗,也可以随便废立皇帝。
宦官之乱,自古有之。秦朝赵高,东汉十常侍,宋朝童贯。
而唐后期的宦官之乱,可能影响最大,时间最长。几乎贯穿了整个唐朝中后期。
比如仇士良,先后杀死二王、一妃、四宰相。
安史之乱后,后世皇帝都不怎么信任武将,为了制衡群臣,开始给皇权分化给他们。
到了唐德宗时期,直接把神策军的军权也彻底给了宦官。
为什么,就是因为朝臣不听使唤。“泾原兵变”的时候,唐德宗身边竟然没有护驾之兵。
换做是你,你生气不生气,失望不失望。
所以,我索性就把军权交给了自己身边的人。
反倒是觉得他们不是正常的男人,也不会有后代,威胁还小点。
但是这些皇帝不懂心理学啊。
像官宦之流,生理上的不健全,也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而且因为在外知道自己遭受白眼。
所以一旦有了权力,那发起狠来更可怕,无所不用其极。
总归啊,这个世界上最让人疯狂的不是金钱,而是权力。
试想,如果你有了一把枪,而别人都没有。
你是不是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网友解答:
-----
无论是唐朝和明朝,太监都是皇帝的“家奴”!也是皇帝的“近臣”!所谓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个别太监天天围绕在皇帝的身边,日久生情,被皇帝所信任,被赋予的权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一不小心”地就把持了朝政,成为专权的太监。
不可否认!唐朝专权的太监和明朝专权的太监的确有很大的区别。同是太监,为什么太监和太监的区别就这么大呢?
其实很简单!
唐朝专权的太监掌兵权!明朝专权的太监掌朝政!
虽然权力都是皇帝赋予的,都是皇帝委派和信任的太监。
但是:
唐朝的专权太监因为掌握禁军大权,实实在在握有兵权。且久而久之,身边集结了一批“利益共同体”,为了共同的利益,他们走到了一起,荣辱与共。此时,那怕是皇帝,已经无可奈何了,根本动不了了!如唐朝大太监李辅国,以太监之身,出将入相,爵封郡王,生杀予夺,杀皇后都跟踩死一只蚂蚁一样。
明朝的专权太监之所以掌管朝政,大都是因为担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掌印太监。就是这两个职位,可以代皇帝处理政务,发布命令,代天子而言,简直就是个代理皇帝。如:被人成为“立皇帝”的刘瑾,“魏王九千岁”的魏忠贤,权力之大,气焰熏天。可是:无论他们权力再大,也是皇帝赋予的,当皇帝要收回他们的权力时,稍微玩点心眼,一张诏命就解决问题了。这也是明朝中央集权制大力加强下的结果。
但奇怪的是:纵观中国历史,有名气的太监几乎名声都不太好?这又是为什么呢?
------------------
推荐阅读:
现在农村的贫困户,低保户很多,这一类人在村里是不是该干义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