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究竟改了什么?
新高考改革究竟改了什么?
-----
网友解答:
-----
高考几乎牵动每一个家庭最敏感的神经,新高考更是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高度关注,每一条跟新高考相关的新闻很容易就成为头条。
新高考的背景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开始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步伐。《决定》“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第四十二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明确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由此可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重要性,其中高考制度改革更是教育领域改革的重中之重。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此次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机制。
新高考的变化
新高考的变化主要在于三大模式的系统性变化,即考试评价模式变革、招生录取模式变革、教学培养模式变革。其中,考试评价模式的变革是此次改革的“牛鼻子”,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
01 考试评价模式的变革
考试评价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考试类型的增加、考试科目的增加、考试次数的增加以及考试时间的变化,如表1-1所示。
合格性考试包括13门,等级性考试是从6门或7门课程中选择3门参加,如表1-2所示。
02 招生录取模式的变革
招生录取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录取途径、成绩构成、计分方式以及志愿填报上的变化,如表1-3所示。
03 教学培养模式的变革
教学培养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选课分层、走班制教学、班级瘦身、提前规划课程组合、重视全面发展几个方面,如表1-4所示。
04 新旧两种高考模式比较
从目前已经实行新高考的省市来看,语、数、外的满分依然是150分,但是对于另外的3门自选课程在计分方式上却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如表1-5所示。
等级赋分制去掉了考试试卷难度和科目的类别因素导致的不公平的可能,让不同课程有了可比性,能够真实的反映出考生的成绩在总体样本中的位置,达到了区分考试结果的目的。同时,新高考给了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3门课程参加高考。
七星导学
(www.7xpt.com)是国内领先的新高考选课、高考志愿填报的专业测评、大数据服务平台。如果回答对您有帮助请持续关注我们哦!
-----
网友解答:
-----
此轮高考改革牵涉的面广,涉及到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同时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难度非常大。此前的浙江模式经过实践,实际上并不具备示范性。
新高考改革首先改的是形式,即现在正在全国推广的合并本科批次;实行科目选考,考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大学的专业类有科目选考要求。
最为重要的是内容,即高考成绩所占的权重,浙江模式是所谓的三位一体631,即高考成绩占60%,平时学业成绩占10%,综合素质评价占30%.。
新高考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改革,逼迫中学进行走班教学,但走班教学全国没有可实行的模式,意味十一学校的模式不具备在其他学校可行性的问题。
但是,今年北京地区宣布统一高考依然是主要渠道,同时,安徽等地宣布暂缓实施新高考,这充分说明,新高考的改革目前处于暂缓状态。
-----
网友解答:
-----
新高考政策下
文科教育的“绝境”
新高考政策看似推动学科选择
多样化
,实则对文科实行
“冷暴力”
。
新高考政策的“3+X”选科模式,出发点想必是为了推动教育公平,最大化赋予考生自主选择的权利,然而政策落地后的结果却是
逼迫考生主动放弃文科选择权
。
绝境一:无人敢冒文科险
第一
,文科答题
主观性
强,相较于理科,备考更有难度,且考试出分的
不稳定性
也更强,在有选择的情况下,理科科目的客观性、稳定性使考生在考前更趋向于选择理科进行备考。
在传统高考教育背景下,历史、政治和地理这三门学科还有可能在“文综”这把大伞的庇佑下被偏科学生选择,进行强制性
“捆绑学习”
。一旦解开了该关系纽带,试问,谁还敢如此冒险,有勇气把所有易碎的鸡蛋全部放进“文综”科目这一个拖拉机跑山路般摇摇晃晃不稳定的篮子里?你敢吗?你愿意让你的孩子拿着文科答案的不确定性来冒这个险吗?相信绝大多数家长在孩子两门学科差不多的情况下,为求稳妥,更偏向于让孩子选择理科学科。
绝境二:高分无文科
第二
,
赋分制
并未打消考生对“文科比理科更难得高分”的疑虑,考生们更倾向于选择理科科目,并且,有足够的数据证明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
让我们以
山东省
的数据为例。山东省实行的是“3+3”模式,2020年山东省高考696分以上的共有
56
人,在所有这56位考生中,竟
没有
任何一位考生选考历史政治地理。
我们无法断言文科无高分,但数据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高分无文科
。
让我们接着看数据,2020年山东省高考680分(含)以上共有513名考生,除了52个人选考了地理科目外,其他考生选考科目中都有物理、化学或生物,其中498人选考
物理
,占比97%;492人选考
化学
,占比96%,447人选考
生物
,占比87%。
有人在某平台晒出浙江省2020年高考
前十名
各科成绩,这十位考生所选科目均为物理、生物和化学,无一例外,且这三门功课几乎接近满分。
有了这些数据的支撑,你在给孩子高考选科意见的时候,是否也有“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心?文科呢?文科只会被越来越多的人“遗憾”放弃,退居二线,默不作声。
绝境三:理科抢占文科专业资源
第三,各高校专业选择范围与高考所选科目挂钩。
如北京大学:拟招生专业(类)有52个,其中首选科目“仅物理”的有15个,占比约28.8%;“物理或历史均可”的有37个,占比约71.2%。北大没有首选科目为“仅历史”的专业。这意味着
选物理
可以报考北大
所有专业
,选
历史
可报考北大
71.2%
的专业。
再看一个更为直观的表格,根据“3+1+2”选科模式,以下为该选科模式下可供考生选择的12种科目组合情况,以及各种情况下可报专业的比例:
“3+1+2”的选科模式,虽然有
取消文理科
作为前提,但是物理和历史之中进行二选一,本质上已经将偏文科考生与偏理科考生
划分了区域
。
选
物理
的6种组合中,每一种组合专业可选率都
超过97%
,可供选择的专业范围相当大,而选
历史
的6种组合中,所有组合专业可选率均
低于90%
,第12种
“历史+政治+地理”
——曾经的文综组合,专业可选率竟低至
52.95%
。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原本考理科专业的考生,在选定考试科目后所面对的专业
选择范围更广
,文科生能选专业本身就较少,改革后将会有更多“偏理科”考生与“偏文科”考生
抢占文科专业资源
。那么,即便是本身偏向文科的考生,为了替自己保住日后选择的自由度,也会小心谨慎地避免全部选取文科科目。
但这样的学生,你能保证你选了理科之后的成绩拼得过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理科生吗?
不得不说,新高考改革,
表面上为考生们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的可能性,但却并没有公平地为每一种选择缔造同样广阔和光明的前途。
呐,选择权给你了,选择的后果你自己承担。考的分低?没办法,你自己选的;可供选择的专业受限?没办法,当初考试科目也是你自己选的。这种对人文学科的
冷暴力
势必让文科教育走向末日式的衰微局面,也使“偏文科”考生的高考之路走得更加艰难。
文科教育何以落得如此境地?难道真应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古话?难道文科教育就是不如理科教育日后容易挣钱、不如理科教育更能立竿见影地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难道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文科教育就必定要顺时代之大势日渐衰微?
绝不该如此。
往现实来看,文科教育在找工作方面仍占有极大的优势,尤其是在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考编制,文科向的题目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更有100分的申论需要你有极强的人文素养才能够应对解答。放弃文科学习,相当于放弃了考公、考编这一光明大道。
往更高的层面看,文科教育浸润在人一生的方方面面。
教育部不断强调人文素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近年来,中小学教育日渐凸显
“国学”
的重要性,使中华文化得以更好传承。课本上所说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绝非仅是一个空壳概念,别的不说,单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应对他国的无理指控时,用犀利的谈言辞予以反击,同时不失儒雅的气质,透露出强烈的民族自信,令对方哑口无言,令国人拍手称快,不仅维护了我国的形象地位,更增强了国人的爱国共鸣。外交部发言人的精彩发言与他们所受的
人文教育
及其自身的
文化涵养
密切相关,足以见得文科教育多么重要。
文科教育如此重要,再来反观新高考政策,将人文学科置于如此被动、不受重视的地位,这种行为难道不是与
“文化强国”
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吗?噫吁嚱,危乎高哉!高考之难,难于上青天!前有寒门再难出贵子,现有新高考改革后,文科学科面临
“末日式”衰微
局面,恐不出几年,人们将振臂高呼:“
文科教育再无出路!
”
新高考制度暴露的文理科不公现象,直接将
文科教育
与
偏文科考生
推向难以安身立命之绝境。文科教育在理科
升学、择专业与就业
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很难再次夺回与理科教育平起平坐的地位,文科教育走向衰微在现阶段来看已成必然之势。偏文科类考生则更难与偏理科考生抗衡,直接面临高考
低分弱势、专业选择面狭窄、更难就业
等现实问题。
这批学生该何去何从?
是逼自己一把,明知自己不擅长理科学习,却也只能妥协随大流放弃文科?还是顶着压力,坚持文科学习,做好承担一切不公后果的准备?这些都是新高考制度改革需要看到并予以改进之处。
那么你呢?你如何看待这个与你切身相关的公平问题?
-----
网友解答:
-----
新高考改革目前前前后后已经有三批共计14个省市参与改革了,后续还会有更多的省市开启,这次改革其实是非常深入的,而且是空前所有的一次改革,很多发文都是国务院级别公布的,所以你就可以大概了解到它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高考的变化第一个就是选择权的增加,从原来的文理分科到文理不分科,有浙江的7选3,上海的6选3,还有福建广东第三批的3+1+2,学生能够文理兼选,你可以选择文科里面比较好的,也可以选择理科里头比较不错的。选择权新加了不少,这对同学们的个性化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新高考改革变化的第二个就是科目设置,原来是语数外加上文综或理综,而现在是语数外加上物理或历史选一科,再从政地,化生四门选两科。
新高考改革的第三个变化就是分数计算,原本高考成绩是有语数外加上文综或理综构成,而现在是语数外成绩加上物理或历史的原始分,再加上四选二两门的等级转化分构成,也就是卷面成绩不等于高考成绩。
新高考改革的第四个变化就是志愿填报,原本是院校加专业的方式,以及有服从志愿调剂的方式,现在是院校加上专业组,也就是你填报的不是某个专业,而是选科科目要求一样的专业组。
新高考改革的第五个变化就是科目选择要求,以前你想填哪个专业,都没有高中基础学科的要求,现在不同高校的每个专业都有了选考科目要求,也就是你除了考虑高考成绩之外,还需要去考虑选考科目是否满足的问题。
以上就是新高考改革的几个核心变化,对学生来说就是选择权的新增及选择的提前,希望同学们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科目。欢迎关注万能的生涯规划,一站式解决生涯规划教育问题。
-----
网友解答:
-----
新高考的意义和价值:#新高考改革#
(1)对学生而言,新高考扩大了学生科目选择权、考试选择权、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权,突破了过去“唯成绩论”的弊端,为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提供了可能;
(2)对高中学校而言,学校有权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科课程建设,克服高中教育盲目追求升学率的弊端;
(3)对高校而言,新高考改革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高校选科”使得高校可以根据专业要求确定选考科目和招生标准等,从而招录到合适的学生,突破了高校“以分取人”的弊端;
(4)在教育公平方面,新高考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招生造假、属地招生地方保护等不公平因素,助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
网友解答:
-----
2022年高考即将结束,而对高考如何选拨合适的优秀人才,又令人深思!反思当前疫情、华为芯片事件、俄乌战争国防需要的高科技,中国更需要高端科技人才,更需办好未来的教育。高考是选拨人才的重要举措,任何放弃理科的物理、化学的高考方案都是不可取的,都是阻碍中国未来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阻碍未来高端科技的发展。
如何在高考方面选拨更好的高科技人才苗子?可基于当前“3+1+2”高考方案,再作些调整,便是更完善。其改进方案是:
一、必选“历史”方向的仍保持“3+1+2”不变。
二、而改革重点在于:必选“物理”方向的,改为必选“物理+化学”,即将其改为“3+理化+1”,简称为“3+2+1”。
日本于1952年颁布《理科教育振兴法》,高度重视学校理科教育,进一步明确以科技立国,有力推动日本高科技的快速发展!
现代高端科学技术,是跨学科的,也就是其人才需数、理、化等有足夠的综合理科知识储备。知识单一是很难达到现代高科技要求的高度,这样的人才是缺乏竞争力的。
美国为何高科技强悍,其实不少教育专家都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并不一定比中国强,而是其凭其强大的国力,在人才培养终端(高等教育阶段)割世界“人才韭菜”。而中国没有这样方实力去割世界“人才韭菜”,只能靠自己培养更多、综合理科基础更扎实的高科技人才!
为了中国未来高科技的发展,建议尽快实施“3+1+2”(历史方向)和“3+2+1”(理化方向)并存的高考方案!这样既体现对高科技人才扎实综合理科基础培养的需要,也体现学生个性的选择。
要让高考挑选出适合国家急需培养的高科技青年才子!这也是一个在重点高中从事高考备考工作多年、经历过多种高考方案的爱国老教育工作者的心中呐喊!
-----
网友解答:
-----
改得物理没人学了!
-----
网友解答:
-----
这两年的教育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尤其是今年改革文件一条接着一条,重点是对K12教育。
前几年上海、浙江作为首批式点省市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之后,目前全国已经有21个省市分四批启动了高考的综合改革。
上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共5省市实施“6选3”模式;
浙江省实施“7选3”模式;
河北、江苏、湖北、广东、辽宁、福建、湖南、重庆、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共15省市实施“3+1+2”模式。
10年寒窗,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高考是人生第一次改变命运的时候,重要程度就不用说了,可以说是全家齐动员,为了孩子可以考出个好成绩。对于高考的新变化,及时了解,做好“后勤”保障,不拖成绩的后腿。
变化一:修读课程
传统高考模式下,高中阶段分为文理两类,选科时只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课程大类即可。而在新高考实行后,
选科的空间则大得多
。
改革后,语文、数学、英语仍与传统高考模式相同,每位学生都必须修读这三门课程,且通过统一高考进行考核。而在其他课程选择上,则取消了文理分科的设置,除了语、数、外三门课程以外,学生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课程中选择三门。
高考改革的这一变化,使得“3+3”模式下的科目组合达到20余种,而“3+1+2”模式下达到12种,给高中生带来了极大的课程选择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职业规划进行选择,扬长避短,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新高考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也正是
由于科目选择空间的扩大,学生在选择科目时需要十分谨慎
。在这种背景下,
应当尽早考虑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结合现实情况对迷茫的同学进行选课指导,做好学业规划。
变化二:教学方式
由于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不同学生修读的科目不同,这就要求学校积极调整班级组织方式,满足学生选学需求,
积极推进走班制和分层教学
。打散了传统的固定班级、固定教室,以类似于大学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同时,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进行区别教学,因材施教。
变化三:考核方式
在实行高考改革后,
语数外三科仍将进行统一高考,且分值不变
;
其他科目则通过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确定等级,并依据等级按照百分制赋分计入高考成绩
。
变化四:录取依据
在新高考模式下,
高考成绩是由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两部分组成
,除此之外,高校录取招生
还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也就是在高校进行录取时,高中学校还要提供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供高校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进行考核,以可量化的方式记录学生在五个方面的表现。
变化五:录取方式
新高考实施之后,将
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
,且志愿填报由“专业+学校”组成,即
先考虑专业大类,再根据专业选择学校
。这意味着一些重点高校的薄弱专业将面临生源挑战,而仅有某些学科实力很强的普通高校交也更有可能招收到高质量的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高考录取则
从传统的“选学校”变成了 “选专业”
,使得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职业规划进行专业选择,在专业选择上有更高的自主性。
案例:以浙江省为例,考生可以填报“专业+学校”共计80个志愿,按照学生填报志愿的顺序投档录取。而在上海,则通过“专业组+学校”进行志愿填报,其中每个专业组中包括活了若干相似度大或者选考科目相近的专业,每组可以选择四个专业填报,考生共可填报24 个“专业组+学校”。
变化六:加分项目
教育部等多部门于2014年12月17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中指出,2015年1月1日起,将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以及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的加分项目。
《意见》中,仅保留“烈士子女”“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加分项目。
大量加分项目取消后,特长性质的加分将体现在综合素质评价当中
。高中学校会将考生的相关特长、突出事迹、优秀表现等情况记人学生综合评价档案,作为高校择优录取的参考。这样,特长等传统的鼓励性加分项目将不再直接计入高考成绩,而更多地将这类项目当作兴趣、能力提升的手段,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在艺术和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来说,除了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有所体现之外,这类学生还可以选择通过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特长生及高水平运动队等方式进人理想的院校,如果能够通过院校的测试,则可以获得降分录取的资格。
这些新高考调整的地方,家长和学生一定要及时了解,别因为对政策的疏忽,影响学生高考这么重要的人生节点。
-----
网友解答:
-----
我觉得新高考主要发生以下改变:
1.文理不分科。国家新高考改革的试验区是在浙江和上海两个地区,然后再向别的省推广,新考高考当中开始部分文理科,也就是没有文科生和理科生了。采取了7选3的模式,就是语数英必考,然后在其余的地理,历史,政治,生物,化学,物理,技术这7门当中选择三门来参加高考。
2.赋分的模式使竞争力加大。赋分的模式是指按排名给分,打比方说有一个同学历史考了90分,然而他的排名是第一名,那么他的赋分就是100分。最后算进高考分数的就是这100分,就这样依次往下递减。只有排名高,赋分才会高,这无疑是增加了考试的竞争力。
3.增加了更多考试的机会。英语的高考从只能考一次增加到了两次,7选3当中的选考科一有两次机会,这样的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是学生更有准备去参加考试。
4.三位一体模式的特殊招生增加了学生可以被高校录取的概率。三位一体模式的特殊招生是结合你学考成绩,高考成绩,以及你的综合能力来考核,这样就是如果你的学考成绩考得好,高考成绩如果没有达到高校录取分数线,也有机会通过三位一体模式被高校录取。
5.多了一门技术科目,更加考察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科目的增加也是有利于一些学生的,能够取得一个好的分数。
6.教育考试开始从全才培养更倾向于专才培养。7选3的模式无疑是给了偏科的学生一个很好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自己的强项去和别人竞争,不再是全面发展,而是更加倾向于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强项!
-----
网友解答:
-----
我也不清楚究竟改了什么?
-----
网友解答:
-----
高考改革:取消“一考定终身”
从2014年上海、浙江启动高考改革第一批试点之后,给予高中生多大的选择权,始终是改革的一个难题。高考指挥棒思维仍占主导优势,一些高中因各种主客观因素无法将选择权完全交给学生和家长,部分学生和家长也因唯分数论的惯性思维,感受到了加倍的压力,身心俱疲。
该给学生多大的自由选择权,政策应该如何为这份自由兜底?目前,这些问题都尚在探索,没有定论。
第二批改革试点的四省市,改革内容里的几个较为显著的不同点,事实上也是第一批改革试点的经验或者问题之所在。
2014年,上海、浙江成为这一轮高考改革的试点。与第二轮试点类似,上海、浙江都推行了语数外实考分和三门自选科目赋分制的高考总分计分模式。上海也是“6选3”,浙江则推行了“7选3”,多出的一门课是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
六门课选三门进行高考,有20种排列组合方式,而如果从七门课中选三门,则有35种排列组合方式。浙江的试点模式,仅从课表安排、师资调配、教室使用上,就比上海要更突显当下的矛盾。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除语数外之外,学生自选三门课程参加高考,学校必须提供走班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过去的行政班,通常是学生不动,老师动,走班制则鼓励老师不动,学生动,与大学的上课模式类似。但事实上,能做到百分之百走班的中学,并不多见。
《中国新闻周刊》曾在2017年采访杭州第二中学原校长叶翠微,杭州二中作为浙江省综合实力排在前几名的重点中学,在走班教学模式上,存在教室场地不够用的问题。
叶翠微介绍,学校将能用的空教室都用了,甚至包括图书馆、实验室、会议室,以满足排班需要。据他估计,实行新高考之后,学校的场地设施需要整体增加20%至30%,杭州二中已提出了校园扩建的申请,但最快到2019年才能有新的教室投入使用。
除此之外,师资也是一个限制因素。杭州二中为高中每个年级配备了大约60名教师,而在普通中学,高中每年级只有二三十名教师。浙师大附中校长何通海曾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介绍,在大量乡镇学校和农村高中,一个年级仅有200名学生,师资也仅够保障4至5个教学班。
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班+走班模式和套餐模式成为了多数学校的选择。
浙江省一所在高考改革前一本率排名省内前十的高中,就采用了行政班+走班模式。比如,将在七门课中同样选择了化学和历史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班,语数外以及化学历史课都在班内进行,第三门选课彼此不同,通过走班进行。不过,该校领导层一名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种方式最终大概满足了30种选课模式,并未达到35种。
即便是采用行政班+走班模式,教师力量的不匹配问题也已十分凸显。上述人士介绍,选考和学考科目,在高一到高二的暑假确定。该校今年升入高二的学生共有800余名,选考人数最多的科目是物理,有400多人,地理和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紧随其后,也有400多人选择。
过去,该校以理科见长。在高考改革前,每个年级共有13个理科班和3个文科班,文理科教师力量的配比也可见一斑。高考改革后,选择理科科目的人数急速下降,比原先少了200多人,选择文科科目的学生则比原先多了一倍。最显而易见的师资问题是,地理老师不够,物理老师则有多余。该校将一部分物理老师调整去教授急缺师资的技术课,地理老师的缺口无法立刻补上,只能给原有地理老师安排更多的课时。
上述人士介绍,目前,学校尚有一部分空余编制,今年招聘了十几名新教师。但随着编制逐渐达到上限,市编办审批新的编制又比较困难,师资问题恐怕难以彻底解决。
而比师资力量更引发该校校方关注的,是学校的理科优势逐渐消失的问题。过去,该校80%左右的学生选择理科班,依靠学校多年积累的理科教学优势,高考一本率在90%左右。眼下,学生对文理科的选择逐渐平衡,理科优势难再发挥。“我们觉得,以前跟我们学校还有一些差距的高中,这一两年高考成绩跟我们也差不了太多了。”
以上原因,使得一些高中,选择了选考科目的套餐模式。浙江省嘉善县一所高中,就由学校规划了18种选课模式,由学生选择。据了解,也有一些学校为了保住原有的教学优势,按照优势学科的搭配进行套餐规划。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袁振国领衔了“新高考改革研究课题组”,成员们与浙沪地区的学生、教师、校长、教育专家,以及高校、教育部门负责人等进行了沟通交流。
课题组也同样发现了当前师资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他们认为,学校教师的编制标准是1993年制定的,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对教师的需求。当前,地理、生物教师缺口很大,而物理和化学教师富余。调研显示,新高考改革对教师尤其是地理和生物教师的需求旺盛,需要增加20%左右。另外,教室也应改扩建30%左右,学校办学经费需增加20%〜30%。
来源于网络。
------------------
推荐阅读:
C罗下家基本确定葡萄牙体育,连续参加欧冠记录真有这么重要吗?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很多将领都因为背锅而被处决,科涅夫为啥能幸免于难?
在农村的大集上猪蹄子很多,怎样分辨是前蹄还是后蹄?还有被抽了筋的猪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