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上朝,唐朝以前大臣们坐着,宋朝时得站着,明清时需下跪,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关于古代上朝,唐朝以前大臣们坐着,宋朝时得站着,明清时需下跪,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
网友解答:
-----
我国古代的官员上朝方式,一方面体现着礼仪制度的发展,一方面体现着皇帝和大臣关系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文明肯定是在不断地进步的。文明的进步或倒退,是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来说的,是从整体的生活水平和思想变化来看的,但仅从官员的上朝方式并不能说明文化文明的进步或倒退。
有关上朝的记载,最早可以在《诗经·齐风·鸡鸣》里看到。“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这说明,春秋时期官员就会在鸡鸣时准备起身上朝。后来,上朝的时间基本固定在早上的五点到七点,也就是卯时,所以有点卯的说法。上朝的官员品级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定,如唐朝只有五品以上的文官;明朝基本上京官无论品级都上朝;清朝的话,京官四品以上上朝,四品以下必须有皇帝召见。朝见的时间管理相当严格,无故迟到、缺勤者,都要严厉地惩罚。如唐玄宗时,缺勤要罚一季俸禄,缺勤35天就要判刑1年。(《唐律》)下朝后,除宰相外的其他官员可以在朝廊下吃一顿饭,吃过后不当值的官员可以回家休息。朝会不是每天都开,一般朝代建立之处,皇帝比较勤奋每日都上朝,后五到十天一朝。因为朝会一开就是几个小时,也比较辛苦。
汉代上朝
宋代上朝
清代上朝
秦汉时,皇帝和大臣是坐着论政。《后汉书·戴凭传》:“建武中正旦朝贺,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这与秦汉时流行的席地而坐方式是相关的,所以上朝之前,大臣必须脱鞋进入。隋唐之时,朝中重臣上朝也会有座。到了宋朝,宰相为了表示尊重皇帝,愿意撤坐,朝中官员上朝就得站着了。明朝时,规定朝臣上朝必须跪着,清朝时沿袭明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加强。朝臣上朝时都得双手执笏,主要是为了把上奏的话记载笏板上以作提醒。不同的官员笏板材质不同。唐朝规定五品之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下就不用执笏,清代就彻底废除了。
-----
网友解答:
-----
仅从大臣们的上朝面对帝王的方式上来说明是一种文化的进步亦或是倒退,这其实是很片面的,毕竟我们中华文化从大方向上来看,在五千年的历史历程当中整体上还是不断地在前进的,固然也是有过不少挫折,停顿,甚至后推,但对于上朝方式上,只能说这是一种权利天平的倾斜,亦或者说是一种文化陋习。
清装剧臣子下跪照片
中国的君主社会演变从一开始的推举禅让,到后来的家天下,从一开始的君臣关系是一种投奔,兴趣相投,理想相投,一旦君主的行为令臣子不满,即可飘然而去,到后来的君主威严不断增强,最终形成一种类似奴役的极其不对等关系,在君主面前臣子毫无尊严,想法,自主,自由。
这是一种文化的进步或是倒退吗?其实倒也不尽然,君臣关系的演变,其实也是一种权利分配的不断演变,君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导致君臣权利极不对等,这种不对等不仅就是体现在对于国家事物的决定权上面,更是体现在日常礼节上,随着君主的权威的增加,最后君主的地位更是凌驾于父母双亲之上,正所谓“天地君亲师”,就是一种说明,那么从一种文化的角度上来看,这其实根本就体现不了说是文化的一种进步还是退后的变化,毕竟说向父母天地下跪在中华文化当中也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便放眼如今,依旧是如此。不同的是,当下的君主领袖和老师的地位没有古代放的如此之高,所对应的礼节亦是产生很大的不同罢了。
所以说,跪拜礼节不能说明是一种文化的演变,而是跪拜对象的一种身份地位的演变罢了。
-----
网友解答:
-----
“唐朝以前坐着,宋朝站着,明清跪着。”
这又是哪个“历史发明家”的研究成果?
我们国家的先人行礼,一直到宋代前,正规场合都多用正坐,就是跽坐。礼仪按照跪坐与站立可粗分为两大类,拜与揖。也就是揖礼和拜礼等礼仪。
唐朝以前的王朝,不管是“跪坐”还是“坐”,大臣在上朝前都要向皇帝行“拜礼”。宋朝以后站着上朝,也要先行拜礼。
(拜礼陶甬)
所谓的拜礼,就是“俯伏”。这种俯伏的动作看着非常像“下跪”,其实是“趴着”,不是“跪着”。
拜礼,是臣子对君王的最高礼仪。仅次于拜礼的是揖礼。
“揖”是拱手的意思,揖礼就是以站立姿态向对方行礼,不需跪拜。
《史记·高祖本记》就记载:
“郦生不拜,长揖。”
《汉书·周勃传》记载:
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也就说,唐朝以前的大臣上朝,并不是像个大爷一样的坐着那里就没事了。大臣需要先向皇帝行拜礼中的稽首礼,皇帝也要给大臣回空首礼。
(空首礼,君王对大臣的回礼)
(拜礼之顿首礼、空手礼、稽首礼)
同拜礼非常像的就是“跪拜礼”,这个是元朝和清朝的专属产品。不需要多解释了,满清题材电视剧太多了。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明朝与所有中原汉人王朝一样,大臣向皇帝行拜礼和揖礼,而不是跪拜礼。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的出来。上图的明朝大臣和军士,面对君主的礼仪动作都是站立—屈身—行揖礼。而下图的清朝官员(右上角),全部都是行跪拜礼。
明代推翻元代后,朱元璋就多次下令禁止行跪拜礼,恢复传统汉族拜礼。
据《明实录》记载:
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定官民揖拜礼。初,上以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乃命省臣及礼部官定为仪式,申禁之。
明朝只有在非常重大事件的时候,比如听宣诏旨、祭祀、祭祖等场景才会用跪礼。其余的场景,比如皇帝出行时,官员也是行揖礼,不需要跪拜。
所以,这个问题最少有两处错误。
(1)唐朝以前的王朝,大臣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还是“跪坐”着,都要先向皇帝行拜礼。
(2)明朝和清朝不一样,清朝和元朝才是跪着上朝。
说到清朝就再多说几句。很多人认为,“三跪九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礼节,并常以此为籍口,作为批判封建礼教的有力佐证。实际上,三跪九叩并非汉民族传统礼仪内容。
“三跪九叩”的出处源于清朝昭连所著的《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
“福晋父率阖族谢恩,行三跪九叩礼。”
在清朝之前,中国历史上是没有三拜九叩这个概念。明朝行的是五拜三叩首,宋朝以前就更简单了。
所以,从某些方面说。清朝人搞的如此之复杂的跪拜礼仪,绝对是中国文化的大倒退。
说跪拜礼仪不是文化倒退的人,麻烦你们以后公司开会之前,也先给老板或者领导先来一个三拜九叩如何?
对于继承华夏文化,作为后来人一定要有选择的继承,切忌像满人那样扭曲异化。忽视了文化的历史积累,只从皮毛出发,弄不清楚文化的内核与精髓。
如果说复兴五千年华夏文明,必然要穿越历史的雾障,用心去捕捉久远的光芒。汉服和传统礼仪的复兴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这个过程,需要一颗不偏不倚、不骄不躁的心。
-----
网友解答:
-----
人们受到历史课本的固化影响总是会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没有深究其真正的内在。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皇权在不断加强,所以我们就开始把所有的制度变革都认为是皇权强化的表现。
但事实上,排除元清两朝,中国历史的走向是文人士大夫权力越来越高,而皇权在不断衰弱。不信?举个例子,秦皇汉武要杀大臣,说杀就能杀,敢于直谏者有几人,即便求个情,都有可能被阉了。再看看宋明两朝,皇帝有个啥想法都会被大臣怼回去,想杀人可以,所有文臣都罢工,你杀吧。所以说时代在进步,秦汉文人是为皇权服务,经过了唐朝的转型,宋明文人是为文人的气节服务(即我们这伙人要怎么怎么样)。宋太祖让宦官搬了宰相的椅子,然而宋神宗还是架不住文臣们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浪潮。朱元璋废了丞相,后来的内阁经常跟皇帝对着干,或者变相抗命。那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皇权再加强呢?宋明就说个开头,却没讲中间,最后用一个绝对专权大清结尾,谁看都是皇权在强化。皇权怎么强化,他本来就是至高无上的。具体为啥历史课本要这么写……自己想去吧。
还是说,被削弱的是相权,其实这很符合历史的进程。过高的相权,会威胁皇权,从而引发政治斗争,这是不利于国家稳定的。相权的衰弱引发了文官集团的强盛,一人独治变成了文人共治,这是中国历史的自然走向,只不过被元清中断了而已。
-----
网友解答:
-----
这个在广泛上反应出进步,细节有所不同。
古代并不是皇帝一家独大,而是各大世家联合掌握国家,皇帝只是最大的世家,这点在唐朝之前尤其明显,比如东西两晋,之后又有南四朝,这个阶段的世家有军事实力,也掌握了国家大量的独家版本的书籍,皇帝要治国要军事自保扩张都要依靠他们。在唐朝时候推广了科举制度,有大量的寒门子弟进入了朝堂,他们的权力来源不是世家,而是皇帝,这点很重要,这时候皇帝执政不再只能依靠世家了。
这个阶段宋朝文人世家也很强大,我们课本里学到的大词人诗人很多都是亲戚就是证据之一。
宋朝结束后,迎来了元朝,这个阶段大量的世家灭亡(南宋军民10万人崖山跳海)。这个时候选择元朝的世家变成了汉族军人(掌握书本选择宋朝的人都一起跳海了)。下个阶段是朱北伐,朱带来新的贵族世家,这批贵族世家也都是军人,在李善长之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非军事不封爵,这代表文官势力也就是文化上再也不是世袭。在此时朱建立了国子监,民间也有非常多的大学,文化上再也不被世家垄断。
当然后来有朱杀开国功勋降低军事世家实力的举动,李善长我记得是唯一活下来的贵族,因为他是文官,土木堡之后又死一批军事世家。这带来一个影响,就是皇帝在文化与军事实力上再也没有对手。
皇帝的权力就这样一步步增强,可以看到军事实力不断的从私人转变到国有,文化实力从小范围世家到读书为上品导致官员主要来自寒门。所以皇帝的威严愈加深重,朝臣需要下跪惧怕帝王等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阶段读书不再是少数人的选择,而是穷文富武了;军事上军队国有也就是皇帝私人化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土木堡皇帝没了后来又回来了没有造成全国性动荡;朱四造反他侄子也没有使得刚建立的国家藩镇割据)。所以我认为在文化上是进步的。
最后,说下清朝,清朝总体而言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主子奴才像不像不是奴隶的奴隶制?),皇帝个人能力也还可以,越是可以这个倒车越快。他们表面继承了明朝,但是有一点很重要,明朝贵族最后都完蛋了(前文有讲),清朝贵族是清朝的主人,所以当国家需要变故时,明朝需要说服的是皇帝与利益无法做到传承的文官(或者说执政党),清朝消灭了党争,这时需要说服的是皇帝以及利益可以传承的八旗贵族(最出名的是清末改革,皇帝同意太后未必同意,太后同意八旗贵族未必同意)。所以相对来说,清朝的体制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僵硬也是最安全的,如果没有工业文明以及资本主义的崛起,那么清朝的寿命可能会是最长久的。
-----
网友解答:
-----
在我国古代商周时期,诸侯们朝拜大王,天子时,就要行跪拜礼
的
(注意跪拜礼不是简单的跪下磕头,是屈膝跪地,左手按在右手上,向前支撑在地上,缓缓叩首到地面上略作停顿,手在前头在后),清朝的三跪九叩是要头磕出响声来的,与汉人的跪拜礼不同,朝堂上的跪拜礼一直延续到了民国建立才被废止,现在在民间拜年时很多地方还是有跪拜礼的。
在汉朝以前,我们还没有正式的凳子椅子,那个时候的坐下就是席地而“
坐
”(参考今天的日本人的坐姿),要体现个人威仪,跪坐时上半身必须挺直,这样看起来就会比较有精神,先秦时期君王总不能全程站着来发布政令吧,同样的大臣们也是和君主一样席地而“坐”,总不能君主跪坐着,大家都站在旁边看着吧。
后来到了秦朝中集权制度建立,这时候皇帝的地位就开始和大臣们出现了明显的划分,汉朝后又出现了凳子椅子,这个时候大家就不用直接坐在地上了,而是坐在凳子椅子上议政,虽然这时起已经开始了中央集权制,但是皇帝的权利还没有那么大,他将手中一部分治理国家的权利分给了宰相等大臣,虽然以宰相为首的大臣也有很大的权力,但是
在
上朝时
一样要对皇帝行跪拜礼,不止如此,小官拜大官,百姓拜官员,跪拜礼在当时也成了区别身份地位的一种形式,也是在那个时期起跪拜礼融入了民间,成为了民俗,就比如我们今天祭祀,拜年是要行跪拜礼。
后来又经过了东西两晋南北朝,大唐和五代十国,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这个时候起大臣们上朝可就没坐着的权力了,就皇上能坐着,其他人统统站着,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我们想一下赵匡胤是怎么当上皇帝的?黄袍加身啊,手下的这些人“
逼
”他当的皇帝,所以他这个皇帝当的非常没有安全感,后面才有杯酒释兵权这档子事,但是将领们没有了兵权,赵匡胤就真的放心了吗?在晚唐到五代十国时期,权臣擅权篡位,害主的事情可不少,所以赵匡胤真要安心那就还得在加强集权,让太监们把大臣上朝时的椅子撤走,让大臣们站着上朝这就是集权的一个表现形式,坐着江山的只能有一个就是皇上。
明朝朱元璋建国后,为了能让自己儿子朱标安心接班,清洗了一大批和他一同打天下的大臣,
废除宰相制度,
也更进一步的将统治权利集中到皇权上,清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设军机处,大小朝政皇帝亲力亲为,如果说明朝的大臣像张居正,严嵩还有带皇帝行政的权利,那么清朝的大臣纯粹就是给皇帝打工的。这里我们要分开说一下明朝和清朝,在明朝是要在重大节日祭典是才要行跪拜礼的,其他时候大多是行揖礼的(这也是汉民族传统礼仪,起源于周朝时期),清朝时期大臣们上朝就要跪着了,毕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后金还处于奴隶社会,大臣们在统治者眼里是奴才,所以很多大臣才会专门准备护膝,就是在上朝时长时间跪着用的。
那么从坐着议政到站着,再到满清时期跪着,这是文化进步还是退步呢 ,如果单是放在封建王朝时期,这体现的是王权的高度集中,也是封建王朝发展的顶峰时期,但是从一个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来说这毫无疑问是倒退的,共产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需要的是民主,平等,中央集权的发展和民主社会的建设是南辕北辙的,只会导致国家的逐渐落后。
-----
网友解答:
-----
这是文化进步的表现,从唐朝到宋朝再到明清,朝代更替社会越来越进步,文化不断更新,人的思想也有进步。上朝的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忠主礼仪要求越来越严,也符合封建社会君主专制思想要求,这对治理国家有一定好处。
-----
网友解答:
-----
有的皇帝连朝都不上,卧床指挥天下,众人高呼万岁,崇拜成神,离了他如天塌地陷,万民痛哭流涕,让他变成人,崇拜者很不适应,不相信神会成人,错话错事也照样捧为真理,不知何时能实事求是的公平公证于天下。
-----
网友解答:
-----
从坐到站、再到跪,本质是“君进臣退”的直观反映:从宋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步步登峰造极。这不仅仅是文化的倒退,而是制度的颓败——当需要以弱化、羞辱个体来巩固统治时,说明整个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绝路。
宋朝“改坐为站”的过程,就将这一性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改变唐朝中后期以来的频繁政权更迭,赵匡胤必须削弱武将、强化皇权,关于他“兴文教、抑武事”的手段,估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他以系统性的制度削弱武人的权力,把相应的职责转向文人。
为了鼓励人们弃武从文,还采取了扩大科举录取名额、提高文官待遇等举措,甚至立下“誓不杀大臣、言官”的祖训。文官在政权中的地位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状态,形成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模式。
但要明确一个基本概念:
这一转变,只是在臣子这一层面改变了权力分配;在皇帝与文官的君臣关系层面,尊卑、贵贱、从属关系不仅没有弱化,甚至还需要加强
。毕竟历史上文人篡位的情况也不是没出现过,王莽、司马氏可都是儒生。
赵匡胤的对策,除了继续在机构设置上下功夫、加强权力制衡外,就是要在精神、思想认知层面提高皇帝对文官的凌驾态势,具体体现上,那就是君臣会面的“仪式感”。
在宋朝之前,包括武将横行、文人空前式微的五代,皇帝与宰相等朝廷大员议事的场面是这样的:首先,皇帝会请宰相们坐下,与自己就一些事展开讨论,旁边有人记录;谈完后,皇帝赐茶、宰相们喝完告退,所谈内容形成文件、签署执行。
北宋建立后,这一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被推翻了。根据史书的说法,这是宰相范质主动推动所致。
范质是谁?后周重臣,曾备受周世宗柴荣的信任,甚至还被任命为托孤大臣。但面对赵匡胤兵变,范质却没做任何努力就主导了权力更迭的程序,其后还跟没事人一样继续为宋朝效力。
因此,当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以其为首的前朝老臣很是有些心虚。为了在新朝站住脚,他们想出了很多主意来讨皇帝的欢心。比如,改变以往君臣首先口头讨论、随后才形成文件的常规做法,每次议事前,都毕恭毕敬地形成文件呈上,并且解释道:“这样才能体现臣子们的恭敬之意”。而废除“坐而论道”的平等方式、体现君王的特殊性,也是这些人主动提出的。
而民间说法则更具画面感。相传,一天北宋君臣在朝堂上讨论政事。赵匡胤对坐在座位上的宰相范质说:“我眼睛看不太清楚,有点花,你把奏章拿过来让我仔细看看。”
范质听命起身,拿着文件给赵匡胤看,但对方让他再靠近一些。过了好一会儿,当赵匡胤终于看完、范质准备退回座位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椅子已经被人撤走了。众人秒懂,自此之后,连宰相也站着上朝。
真实的情况也许是两者兼有:赵匡胤希望强化皇权、体现帝王威严,范质等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主动提出站着上朝,从此,君臣坐而论道的和谐局面成为了过去,皇帝高坐宝座、公卿站立其下,尊卑贵贱泾渭分明。
对于推动这一转变的头号功臣范质,赵匡胤几乎是赞不绝口,他认为“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说白了就是懂规矩;而唯一的缺憾,就是“欠为世宗一死”。这话等于白说,像范质这种极端务实主义者,怎么可能会为柴荣殉节?
从零到一是质变,而从一到一百只是量变。任何坏事一旦开了头,接下来就会如同倾泻的洪水般不可遏止。
随后的元朝属于历史的特殊,君臣关系不具备代表性,它本质上类似先秦的贵族封建体系,贵族军人、僧侣、商人、工匠甚至猎户都远比读书人有地位。
明朝在这方面则具备两面性。一方面,士大夫再次在政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重臣“侍坐”屡见不鲜,君臣“坐而论道”的传统仿佛重见天日。
但在另一方面,明朝开创了对士大夫进行制度性肉体摧残的历史先河。
想当初的先秦及汉朝,对文官施加“髡刑”——即剃掉全部或部分头发,就已是一种极大羞辱;汉景帝把身着官服的晁错送到刑场,被后世痛斥“薄情寡义”;汉文帝处理严重违法高官,一般采取“赐自尽”;其后的千百年间,除非某些倒行逆施的暴君,从没有哪个王朝会把在庙堂之上对官员行刑视作天经地义。
但明朝却打破了对士大夫的制度性尊重。
明初起,朱元璋就开启了对士大夫施加严刑酷罚的风气,锦衣卫本身就是对付朝廷官员的暴力工具。明初四大案,个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胡惟庸案,被诛杀者三万多人;蓝玉案,一万五千人;户部侍郎郭桓案,死者数万;空印案,连坐被杀者七、八万人。
当时的明朝官场人人自危,“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些被杀者,大多是文人;不是说不应该处理违法犯罪官员,而是这个过程中有意识的捕风捉影、牵连无辜、过度加重处罚,实属草菅人命。
而在随后的“靖难之役”后,朱棣为了清除建文帝的支持者,也曾进行了持续近十年的“瓜蔓抄”,数以万计的士大夫人头落地。
纵观之前的历史,从没有出现过这种对士大夫进行大规模屠杀的先例。唯一值得注意的,也许只有尔朱荣制造河阴之变、杀害2000名朝廷勋贵。
而在随后的200年间,明朝将“廷杖”朝廷官员定为祖制,这种打不是挠痒痒,而是“受杖者多死;不死,必去败肉斗许,医治数月乃愈”。大才子解缙曾写道:“今内外百司,捶楚属官,甚于奴隶。”
历代皇帝(及其代言人宦官)动辄在朝堂上羞辱、痛打官员,皮开肉绽不足为奇,被当场打死也没啥稀罕。
比如正德年间,刘瑾曾经命令百官全部跪在奉天门外,随后又抓了300多人进大牢;
又有一次,正德帝为了惩罚那些劝自己南巡的大臣,命令107人在午门跪了5天,每天晚上拉进大牢,天亮了又拽回午门;此外还对146人施加廷杖,被打死的多达11人;
嘉靖帝的大礼议事件,134人遭受廷杖,18人被打死;
而崇祯帝在位时,“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於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於不能制”,还干出了处死多名宰辅的糊涂事,令满朝士大夫心寒不已。
而到了清朝,这种对官员的不尊重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新巅峰。
宋朝让大臣站着,明朝好歹还有“侍坐”,而清朝的官员低头跪着回答皇帝的问话几乎是规矩;
明朝之前,只有一些重大场合、重要事务时,大臣才需要跪拜;明朝虽加强了皇权,但大臣顶多四拜或五拜,而清朝则开创性地设定了“三跪九叩首”这种跪拜礼;而且,大臣不仅要对皇帝下跪,对藩王也得俯身长跪;
在称呼上,在清朝之前,但凡脑子正常的皇帝,称呼臣子时要么使用官名,要么以“卿、公”等礼貌性称谓;而清朝,则是“尔、你”,甚至直呼其名。
概而言之,从坐而论道到站立再到跪拜,这种礼节上的演变趋势,充分体现出封建制度发展的逐渐极端化。伴随着皇权专制的不断加强,君尊臣卑的趋势也越来越严重,帝王对臣子的精神凌压也越来越加码;背后的本质,是帝王对自己权力地位的病态重视。君臣间曾经的尊重逐渐消失殆尽,随之而来的,是士大夫心目中忠君思想的淡化、对家族的重视超过朝廷,汉唐时期的政治风貌一去不复返。封建制度到了这个地步,也应该结束了。
-----
网友解答:
-----
人人生而平等,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简单点说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权。既然人人平等,那么每个人都可以用合理的方法来获取和维护自己的人权,但任何人都无权为了追求自己的自由与幸福,去伤害其他人的生命、自由与幸福。
古代的跪拜,恰恰就是从贬低其他人的人格来宣扬自己的神圣不可侵犯,来追求自己的幸福感、生命安全感,这正是古今中外的多数统治者惯用的伎俩,特别是在中国近代的满清,更是将此发展到了极致。
清朝末年不得不废除跪拜礼法,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跪拜礼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倒退。
先秦时期,室内的重要会议、宴会等,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坐的姿势就是弯曲膝盖,大腿放在小腿上,臀部大概放在脚踝的位置。交流时的致意就是腿部用力,臀部离开小腿,上身直立稍微前倾。其实这时候的礼节就跟现在坐在椅子上,看到有人来了,或者自己要发言了,站起来一下以示引起关注,表示敬意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人格上的侮辱、藐视。
但是到了刘邦时期,叔孙通就给刘邦制定了一套礼仪,凡是见到皇帝,都要提前“坐下”,然后抬起臀部,并且不许抬头看皇帝,有了跪拜礼的雏形。再演化,就成了几乎是趴下的姿势来行跪拜礼,这时候就要再倾倒上身,手臂支撑上身,甚至头部要触地。
这一礼法形势,在中国实行了上千年,逐渐变得严格。汉朝时,皇帝为了表示对丞相等大臣的敬意,坐着的时候,是要起身然后赐座位的。在唐朝时,皇帝不用起身了,但会依据官员等级赐座位。到了宋朝,大臣们就只能站着奏事了。而到了明朝,大臣要先行跪拜礼,然后起身奏事。
跪拜礼的极致,当然是清朝了,更是形成了“三跪九叩”的大礼,磕完头,一天已经过去了。如果不带着护膝,估计下朝后,整个太和殿内和殿前已经全是血迹斑斑了,大臣们的膝盖估计也早废了,需要替换安装合金钢膝盖了。
上图是清朝官员向八国联军侵略者行跪拜礼,千年教育出来的奴性。外国使臣曾坚持不向清朝皇帝行跪拜礼,这才是尊严。跪拜与否,可能在部分国人眼中,并没有什么,但是在世界大同的今天,进步与落后就显而易见。
-----
网友解答:
-----
强调了君权,弱化了臣子,愚化了人民。这不仅是文化的退步,更是对文明的扼杀。
中国文明的起源在哪?中国思想大自由大爆发的时期在哪?在先秦,在春秋战国,在那个高谷为陵瓦釜雷鸣的大破大立的时期!诸子百家,在冲突与激荡中发展,在对立与互补中完善,求同存异,同生共存,为每个学派提供生存的土壤,才有大放异彩的法家,才有百科鼻祖的鲁班,才有巧夺天工的墨家,才有苟延残喘却能固执生存的儒家等等。中国的大一统,是政治上的进步,但是统治者一切从稳定出发,限制自由,奴化思想,是每个个体思想的大退步。看看中国历史,政治最开明的朝代,往往都是文学、艺术、科学最发达的朝代,先秦的诸子百家,唐朝的佛道共存,宋朝的经济开放。文化有对立有争鸣,思想才开放才活跃,文明才能闪耀,科技才能发展。文化上统一,思想上统一,短期来看能起到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进而因为稳定的环境而有利于各行业的发展,创造盛世表象,但是长远来看,因缺乏自由的思想,缺少文化的冲突,进而造成缺乏创新的动力,最终导致科技上的停步不前,政治上的万马齐喑,这无异于固步自封,作茧自缚。从这方面看,欧洲没有形成大一统,却避免了对诸多学派的扼杀,每个个体的思想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和尊重,因而才有了科技的大创新大飞跃!我们喜欢吃祖宗的历史来获得自豪感,他们喜欢喝自己的咖啡来享受自由感。
------------------
推荐阅读:
父母农村三个孩子,大姐,二哥,本人,现在都已经成家立业,哥嫂不务正业,会给父母哭穷,老人让我管怎么办?
单亲家庭在外拼搏的年轻人,父亲或母亲生病住院你陪伴过几次?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吗?
10月份养老金到账金额6000元,比上月多出3360元,什么情况?
上一篇:中国古代战力最强的是哪个王朝?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