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邓艾的死,警示一个什么道理?
三国名将邓艾的死,警示一个什么道理?
-----
网友解答:
-----
邓艾的结局,验证了那句话,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三国时期,阵亡沙场的名将委实不少,有道是“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既然是一名武将,这也是逃脱不了的结局。
但纵观整个三国,惟有一个武将之死,让人每每读起,都觉得意难平。
当然,这份意难平,并非是说此人死的冤,相反,此人不仅死得不冤,并且还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这个人就是邓艾,那个曾经以奇兵灭蜀,逼迫后主刘禅投降的魏国杰出将领,而他的结局,纯属是自己一手作得好死。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邓艾曾经干过的几件事,一步步将他推进深渊。
邓艾出身很低,他之所以能发迹,还是仰仗当年司马懿的提拔,在邓艾还是一个小吏时,司马懿看他工作表现出色,才将他一手提拔起来。
按理说,深受司马家知遇之恩的邓艾,理应对司马氏亦步亦趋才对,事实上,在司马懿在世时,甚至是司马师活着的时候,邓艾确实是这样做的。
史书中有不少当时邓艾向司马父子进言的记载,由此可见,邓艾的整体地位至少在当时还算稳固,再加上他常有战绩,因此在司马父子面前还能说得上话。
但在司马昭上位之后,邓艾的地位,就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司马昭对邓艾的宗旨,是官位该升照样升,但有一点,就是不再拿邓艾当心腹来看待,因此,邓艾在当时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话语权了。
这个时候,明眼人都能看出,领导已经刻意对邓艾冷淡,但邓艾却不自知,还干了一件
公然反对领导意见
的事情。
景元三年,姜维开始北伐,先锋部队在临洮被驻守在此的邓艾击败,数月之后,经过司马昭的几番运作,曹魏方面决定发兵征蜀。
征蜀的策略,决策权在于司马昭,换句话说,这是司马昭定下来的事情,已经是板上钉钉再无更改的可能了。
按照惯例,司马昭派人前去找到邓艾,征求他对于征蜀的意见和看法。
之所以司马昭会找邓艾征求意见,其实也很简单,当时邓艾驻守在西疆,同时也没少和蜀军打交道,因此出征前咨询一下邓艾的意见也是情理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司马昭是来咨询邓艾的,看一看他有什么伐蜀的良策,而不是听他提反对意见的。
但邓艾是怎么做的呢?他当场强烈反对,认为蜀不可伐。
邓艾的理由并不算是没有道理,他认为蜀国占据天险,攻打十分不易,再加上有粮草之忧,因此就反对伐蜀。
不过,司马昭并没有听取邓艾的意见,不仅如此,还派了个人过来训斥了邓艾一顿。
这里需要说说司马昭为何执意伐蜀,众所周知,经过司马懿和司马师两代人的”努力“,曹魏基本上已经被司马氏架空,整个朝堂上下,都成了司马氏的天下。
但由于司马师死得突然,让曹魏方面看到了一丝反抗的机会,但由于司马昭反应迅速,最终还是没让曹魏清除司马氏的计划得逞。
不过,司马昭虽说上位,但毕竟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当然他也不在乎),因此,就必须要做一些来稳固自己地位的大功绩。
而伐蜀就成了最好,也是唯一的方式,因此,蜀国必须得伐,一定得伐。
但邓艾却不明白这一点,公然反对了上司司马昭的命令,所以,也就招来了一顿训斥,说白了,这都是他不揣摩领导意图的后果。
最终,司马昭安排钟会担任伐蜀的最高指挥官,这下,邓艾只能是乖乖闭嘴,听命行事了。
当然,不揣摩领导意图,并不是邓艾之死的最终原因,最多让司马昭疏远他而已,但邓艾在伐蜀的过程中,又干的几件蠢事,则是他被杀的直接诱因。
首先,他干的第一个为人所不齿的事情,就是筑“京观”。
什么是“京观”?这是一种用极不人道的方式,来炫耀战功的一种方法,大致就是将战败俘虏的敌军首级砍下来后,堆成一道墙,以达到震慑敌人的效果。
历史上筑“京观”的将领并不鲜见,但邓艾却干了一件基本上没人干的举动。
他所筑造的“京观”,其组成部分,除了一些战败被俘的蜀军士兵的尸首外,还有一大部分,是来自于自家的士兵。
“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之。”---《三国志.邓艾传》
也就是说,邓艾在拿自家弟兄的尸首,来当做其炫耀战功的资本。
别的不说,单说整个三国时代,邓艾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用自己士兵来当京观的将领,前有没有古人不知道,但绝对是后无来者。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对于丧葬这件事十分看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皆是如此,而军中的大兵们也不例外,而这种被筑造成”京观“一部分的行为,在古人眼里,就会被认为无法轮回超生。
而邓艾这么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让自己的手下心寒。
辛辛苦苦地跟着你在战场上卖命,能不能活着回去暂且不说,如今死了之后,还要被塞进尸体堆里,受风吹雨淋之苦,这样的将领,换做任何人,都会对他满肚子怨言,甚至是仇恨。
那么,邓艾为何要这样做呢?抛开所谓的震慑敌军这种理由不谈,其实他这样做,说白了就是一种压榨底层人的病态心理。
前文讲到,邓艾出身很低,是由于司马懿的赏识才能够不断地往上爬,继而身居高位,当然,他也确实有一定的军事能力。
但在往上爬的过程中,邓艾遇到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根本融入不了高层的圈子。
即便是邓艾军功再高,能力再强,但在当时以士族门阀垄断为主的魏晋朝堂上,他低微地出身,依然是格格不入。
并且,他口吃的毛病,更让他被同僚嘲讽,因此,他只能想方设法地保住自己的地位。
但他采用的方法,却是虐待压榨底层人民,之所以用这种方式,一来可以向上层表示自己的忠心,二来,则是可以发泄心中那自尊心被伤害的压抑情绪。
因此,他干出筑”京观“这种举动,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有把手下当做消耗品,才能显示出他的能力。
而他的这种行为,有没有赢得上层的欢心我们不知道,但被底层军民仇恨,却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用自己人筑“京观”之外,邓艾在进攻江油时,为了达到战略目的,曾下了一道死命令,就是要求全军跳下阴平小道上的悬崖。
当时,有邓艾的部下田续,不愿意送死,因此就拒绝了邓艾的命令。
当然,由阴平小道进攻江油的战略,在如今看来,堪称妙计,但不要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一大群魏国士兵,在十分不情愿的情况下,被邓艾逼着跳下了悬崖。
而拒绝邓艾命令的田续,虽说没有被处死,但也遭到了邓艾的严厉责罚,两人就此结仇。
这件事,是整个伐蜀过程中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件小事,却要了邓艾的命。
还有,邓艾所干的最蠢的一件事,就是在攻破蜀国之后其所做的举动。
刘禅投降之后,邓艾向司马昭写了一份报告,报告的大致内容,就是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另外就是建议伐吴,还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刘禅以及原蜀汉进行封赏。
例如,封刘禅为扶风王,封刘禅的儿子为公侯或者侯爵等等。
咋一看,这份报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关键在于,邓艾来了个先斩后奏。
对于邓艾的自作主张,刚开始司马昭还是比较给他面子的,他命监军卫瓘带话给邓艾,告诉他凡事要先汇报才行,不可自作主张。
“事当须报,不宜辄行。”---司马昭
通常来讲,领导说出这句话,其意思已经十分明显,就是对你之前的所作所为有不满意的地方,只不过碍于情面,不想让你下不来台,所以言语上警告一番。
但邓艾不知道是脑子糊涂了,还是太过膨胀,他居然回信给司马昭进行辩解了一番。
在他的信里,大致意思有三个,一个是我出征是你安排的,因此权力也是你赋予的,既然赋予了权力,就应当给我一定的裁决自由;
另一个,书信来往太慢,若是等你恢复,就会延误战机;
最后,邓艾搬出春秋大义,认为只要是利于国家的计策,他就有独断专行的权力。
说来说去,邓艾向司马昭表达的中心思想,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我邓艾做得没错,不接受你司马昭的批评。
除了不接受司马昭的批评外,邓艾还对着那些蜀国官员说,要不是他的“仁慈”,恐怕这些人都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更有甚者,他还出言讥讽姜维,说姜维就算是一方豪杰,但碰到了我邓艾,也只能“事事不如意”了。
而邓艾这番种种作死的举动,让自打出兵以来就十分郁闷的钟会,看到了置他于死地的机会。
钟会是司马昭的心腹,当年正是他强烈建议司马昭亲自领军回洛阳,才得以让司马家继续大权在握,因此,对于司马昭而言,钟会绝对是可以信任的人。
委任钟会为伐蜀最高指挥官,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伐蜀出征后,钟会很郁闷,为什么呢?刚出来不久,就被姜维堵在了剑阁寸步难行,打下蜀国更成了眼见无望的事情。
但出人意料的是,就在钟会郁闷之际,邓艾却兵行奇招,从阴平小道偷袭了江油,取得了最大的功劳。
这就让钟会难免有些不开心,他十分不甘地看着邓艾夺走了头功。
不过,邓艾的独断专行,让钟会看到了机会,他知道司马昭已经对邓艾有些不满,他只要再加把火,就可以彻底离间司马昭对邓艾的信任。
钟会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截获了邓艾写给司马昭的信,稍做篡改后发出,这样一来,司马昭所看到的,就是一个狂妄自大的邓艾了。
而司马昭的回信,钟会同样也做了修改后才给邓艾,经过他的修改,邓艾所看到的,是司马昭对他满满的猜忌之心。
就这样,邓艾最终被钟会告发有“谋反之心”,本身就对邓艾不放心的司马昭则下令,将邓艾押回洛阳受审。
邓艾所种下的恶果,在这一刻彻底绽放。
前去捉拿邓艾的,是监军卫瓘,他在来到邓艾大营时,曾担心邓艾反抗,因此就暗中通知邓艾麾下的将领,只要捉到邓艾父子,其他人一概不责问。
而这些将领,不约而同地全都来到卫瓘面前报道,没有一个人通知邓艾。
最终,在邓艾还在酣睡之际,卫瓘仅仅派去了一个使者,就轻而易举地将邓艾抓获,顺利程度,连卫瓘都觉得意外。
而亲手杀死邓艾的,是当年被他逼着跳崖的田续,卫瓘只是对田续说了一句话,他就是“欣然前往”。
“及瓘谴续,谓之曰:“可以报江油之辱矣。”---《资治通鉴》
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在了绵竹,而他死的地方,正是当年他拿手下的人头筑”京观“之处,在他死后,全家被诛,魏晋上下无一人为其鸣冤。
所以,邓艾的死没有别的原因,完全是自己一手作出来的,不揣摩领导意图,妄自尊大,更丝毫不把下面人当人看,这样的人,有此结局一点都不奇怪。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邓艾之死,即便是放在现代社会,对于身在职场的我们,仍然具有警示意义!
简单来说,邓艾的死,其实就证明了一个道理,
光傻乎乎的干活是没用的,要紧跟领导步伐,不然怎么被玩死的都不知道!
就好像邓艾一样,临死之前,还在仰天长叹他是忠臣,可到了那种地步,谁还管你是不是忠臣!
邓艾
对于邓艾,大家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他决定了魏国伐蜀的胜败!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邓艾原本是和诸葛绪两路大军去夹攻沓中的姜维的,结果姜维跑得太快了,邓艾和诸葛绪没有取得大功。相反,钟会这一路大军倒是打穿了汉中,一路杀到了剑阁!剑阁这个地方,易守难攻,所以钟会一时半会也拿不下,于是诸葛绪和邓艾分道扬镳,来到了剑阁,最终被钟会吞并,这一下钟会的实力更加强大了,但姜维也是天纵之才,有他在剑阁驻守,钟会迟迟无法前进,两军就这样僵持着!
要是没有什么意外的话,钟会其实耗不了多久,就只能退兵
,因为他的后勤补给线太长了,而且魏军虽然打穿了汉中,但是汉中还有汉、乐二城没有投降,这两个城池加起来还有上万的蜀军,所以说,如果钟会一直在剑阁跟姜维耗下去,他的后方很可能出问题,到时候若是魏军后勤被破坏了,那就真的成了关门打狗了!现在只有两条路摆在钟会面前,要么尽快攻下剑阁,要么撤退回去,剿灭汉中的蜀军。钟会眼见攻下剑阁无望,原本是打算选择第二条路撤退的,
但这个时候邓艾提出了一个冒险的想法,那就是走阴平小道入蜀!
事实上,邓艾的这个计划非常冒险,因为阴平小道非常难走,但凡蜀汉稍有防备,邓艾就有可能损兵折将,功亏一篑!钟会原本并不看好邓艾的这种冒险行为,但是他和邓艾的关系本来就不好,所以他也没有阻拦邓艾,就打算等着看邓艾的笑话,结果邓艾真的就从阴平小道打进了蜀汉腹地,创下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更为重要的是,邓艾并没有按照先前的约定,去和钟会夹攻驻守剑阁的姜维,而是
直接率军奔袭成都,并成功的灭亡了蜀汉,创下了灭国大功!
邓艾灭亡蜀汉的行为,令钟会非常恼火,这非常好理解,钟会辛辛苦苦在剑阁和蜀汉主力鏖战,结果胜利的果实被邓艾摘了,这换谁不生气?所以说,听闻邓艾灭亡了蜀汉,钟会就已经在谋划如何构陷邓艾了。而就在钟会思索之时,邓艾自己又干了一件蠢事,直接封赏了蜀汉群臣,这让钟会抓住了把柄,于是
钟会开始向司马昭进献谗言,最终邓艾被下令捉拿,死于返回魏国的途中!
邓艾真正的死因
关于邓艾的死,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因为钟会在构陷他,他是无辜的,可事实上,即便是没有钟会的存在,邓艾仍然会死!因为最终决定邓艾生死的人乃是司马昭!
别以为司马昭不知道钟会在陷害邓艾,实际上他对所有事情都是了如指掌的,邓艾之死,只不过是他玩的驱狼吞虎之计!
就在钟会诬陷邓艾谋反不久,司马昭直接指示钟会去把邓艾捉拿了,而且司马昭还给钟会回了一封信,说怕钟会搞不定邓艾的党羽,自己也带兵来长安,以防万一!
《三国志》:会得文王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
司马昭的这封书信其实非常有内涵,表面上他是在担心钟会搞不定邓艾,但实际上他提防的人乃是钟会!试想一下,
当时的邓艾,手中不过三四万军队,而钟会手上有二十万大军,这种情况下钟会怎么可能搞不定邓艾?哪里需要司马昭前来相助?
很明显,司马昭此来,是来搞定钟会的!钟会手上有二十万大军,他才是司马昭的心腹大患!
从司马昭的举动我们也可以看到,他根本就不相信邓艾会谋反,相反钟会诬陷邓艾谋反的意图,倒是令司马昭颇为担忧!
而与此同时,钟会也看破了司马昭的意图,所以他开始抓紧时间控制魏军众人,准备挟持众人反抗司马昭!
《三国志》:会得书,惊呼所亲语之曰:“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
钟会叛乱,但是响应他的人并不多,所以最终钟会还是兵败身死了,而邓艾也在押运途中,被监军卫瓘派人诛杀。邓艾远在洛阳的儿子也被诛杀殆尽,他的妻子和老婆被发配边疆,可以说是家破人亡了!
那么既然邓艾并没有参与谋反,为啥司马昭仍然不放过他呢?
事实上,我们从邓艾这个人的结局,就可以借鉴到一些道理!
邓艾如何得罪司马昭的?
邓艾出身寒门,在那个年代,他原本是很难做到这么高的位置的,不过他运气好,遇到了司马懿,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再加上他本身能力不错,所以他的官位也一步一步的变大了。
可以说,邓艾其实是司马家提拔起来的人物,他应该算是司马昭一派的
,那么为啥司马昭对于自己这派的人还要打击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邓艾这个人不识抬举,屡次和司马昭这个领导唱反调!
事件一
司马昭在诛杀了曹魏皇帝曹髦后,舆论压力很大,整个曹魏的国民对司马昭都指指点点,搞得司马昭非常郁闷,没办法在地位上更进一步。
于是司马昭为了重振自己的名声,让自己能加快篡夺曹魏天下,选择了对外发动战争,想以军功来为自己正名!
当时魏国的对手主要是蜀汉和东吴,由于南方水泽比较多,北方军队不适应南方的天气,再加上蜀汉的姜维和黄皓有矛盾,远避沓中,所以司马昭最终选定了应该进攻蜀汉。不过司马昭准备对蜀汉发动战争的决议,却遭到了魏国众臣的反对,只有钟会站在他这一边。这一下司马昭就很尴尬了,
于是他准备让邓艾站出来帮他说话
,毕竟邓艾和蜀汉交手多年,他只要说此战打得赢,那么大家都会倾向于听他的意见。
邓艾本来就是司马家一手提拔起来的,司马昭对他非常有信心,相信他会站在自己这边,结果
邓艾非常不会揣摩领导的意思,竟然也上书反对伐蜀,认为此时伐蜀并非良机,这可把司马昭给气坏了!
《晋书》: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
邓艾如此不识抬举,不给老东家面子,令司马昭非常恼怒,但没办法,支持司马昭的人太少了,所以他只能派师纂去劝说邓艾,最终邓艾才答应站在司马昭这边!
事件二
司马昭派出了三路大军,邓艾和诸葛绪这路负责去围堵姜维,而钟会这路大军负责去进攻汉中。魏军的征战还是非常顺利的,虽然没有击败姜维,但是钟会成功的打下了汉中,令魏国国内为之一震!
要知道,自从曹操被刘备击败后,魏国再也没人能够打进汉中了,钟会攻下汉中,使得司马昭的名声直接超越了父兄,成为了堪比曹操的人物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他的功劳比曹操还大,因为曹操丢了汉中,司马昭夺回了汉中!
得知钟会拿下了汉中,司马昭非常开心,他立马就封晋公,加九锡,
在那个时代,加九锡其实就是篡位的前兆了,可见当时的司马昭是多么的志得意满,拿下汉中,这项军功足以堵住魏国众人的嘴巴了!
事实上,即便钟会没法打进蜀汉腹地,无法攻灭蜀汉,司马昭也不在乎,因为
只要拿下汉中,这份功劳就足以让司马昭的篡位之路走得名正言顺了
。所以说,接下来司马昭其实想的是,就这样吧,可以准备篡位行动了。然后就在这个时候,邓艾却提出要走阴平小道进攻蜀汉,令司马昭颇为不爽!
站在司马昭的角度来看,他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接下来的目标乃是篡魏!加九锡就是个明证!
然而此时的邓艾却想要兵行险着走阴平小道,试问一下,万一邓艾失败了,让司马昭面子往哪里搁?前方要是战败,他在后方怎么篡魏?
很明显,邓艾此举一点都不明智!他根本不知道司马昭在想什么!
事件三
邓艾灭亡蜀汉后,大肆封赏蜀汉群臣,此行为再次激怒了司马昭!
封赏蜀汉群臣这种事,是你邓艾能做的?你把这些都干完了,要司马昭何用?
而在此之后,邓艾进攻蜀汉的建议,更是让司马昭愤怒,人家司马昭本来早就想篡魏了,不想再大动兵戈了,偏偏你邓艾老是挑事,你想干什么?
说实话,每次看到邓艾的这些作死行为,都非常理解他最后的结局!不可否认,邓艾这个人的军事能力确实非常强,不过他不懂司马昭的心,屡次违背司马昭的意愿行事,这其实是非常令司马昭讨厌的!这就好比在职场中,
一个员工非常有能力,但是他不听从领导的命令,老是我行我素,甚至顶撞领导,你说这种员工会有好果子吃吗?
项目需要你时,领导不会动你,一旦项目完工,等待这个员工的结局,估计只能是卷铺盖走人了!
结语
邓艾之死,其实是司马昭有意为之,他就是想利用钟会干掉邓艾,因为邓艾这个人多次违背他的心意
,属于那种有能耐的刺头,等到大局已定,等待这种刺头的命运,只能是死!
从邓艾这件事情中我们也可以学会一些道理,那就是
在职场中,能力虽然重要,但能正确领会领导的意图,更为重要!
领导是我们的上级,视野比我们开阔,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全,所以有时候在我们看来非常正确的决定,其实在领导看来是漏洞百出的!所以说,我们要学会正确面对领导,领会领导的真实意图,领导说啥我们就干啥,尽量不要去和领导对着干,否则下场会很惨!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晋书》)
-----
网友解答:
-----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邓艾的结局,正应验了这句话。
公元264年,卫瓘让护军田续快马加鞭追至锦竹,把囚车里的邓艾父子就地处决。三国时期战死和意外身死的名将无数,例如:周公瑾,关云长,孙策等等,但众多的名将中,每每说起邓艾之死,都会令人五味杂陈。
寒门出身的邓艾,在灭蜀一役中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邓艾奇袭阴平关,司马氏根本无法兵临城下,让刘禅开城投降。可是邓艾立下如此大功,却遭到了钟会的诬陷,最后死于田续之手,
儿子尽皆被诛,族人被流放至西域,后世许多人曾为邓艾叫冤,但如果细数邓艾的生平,会发现邓艾有如此的结局,纯属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他人。
邓艾到底做了什么?
邓艾有此结果,正验证《无间道》一句台词:“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邓艾没想到,正是他当年的所作所为,一点一点把自己推向了深渊,要说邓艾干了啥,首要回顾一下邓艾的前半生经历。
邓艾是荆州新野人士,他的家族是新野的一个大族,可惜邓艾年幼丧父,不过由于家族的关系,童年邓艾还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公元208年,曹操夺取荆州,导致邓艾随着族人北迁至汝南屯田,年少时的邓艾为了生计,成了放牛娃,不过少年时期的邓艾,少年时的邓艾立志要出人头地。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成年的邓艾虽然胸怀大志,但因为口吃,说话不流利,被屯田都尉打发到一处仓库,成了看粮草的小吏,但毕竟有了稳定的饭碗,邓艾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干了20多年,由于成绩优异加上资历,后被晋升为典农功曹,
公元240年,同僚没想到,说哈结结巴巴的邓艾,一夜之间就邓艾发迹了,短短三年的时间,邓艾从一名典农功曹,晋升为征西军事和南安太守,成为了坐镇一地的封疆大吏。
40多岁人到中年的邓艾,为何会突然发迹?
原因就在司马懿,当时司马懿为了防备东吴和蜀汉,想弄清楚那些地方适合屯田,增加魏国的粮食产量,典农都尉接到命令后,便指派邓艾去实地考察。
谁也没想到,邓艾考察完,竟然给司马懿提交了二个中肯的建议,司马懿看了邓艾的建议,明白邓艾建议的价值,不但非常的满意,立刻着手实施。邓艾也因为被司马懿赏识,一手把邓艾提拔起来。
邓艾迎来了事业的春天。邓艾心知没有司马懿这个伯乐,他终身的成就不过就是屯田小吏而已,因此司马懿、司马师在世的时候,邓艾对司马家是鞠躬尽瘁,屡挫姜维、安抚羌人各部,以靓丽的成绩单报司马家的知遇之恩。
邓艾也因为战绩彪炳被司马师封为城乡侯,代行安西将军,此时的邓艾是位极人臣,成为了司马师的左膀右臂。
这样看邓艾前半生似乎很完美,但邓艾没预料到,命运的转折来得如此之快。
正元二年,才48岁的司马师突然在许都去世了,由于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接管司马家的大权后,邓艾地位没变,而且官职还不断上升,
但邓艾却忘记了一句名言: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明面上司马昭对邓艾是推心置腹,但实际上司马昭却不把他当心腹来看待,
邓艾也逐渐被司马昭边缘化,连同僚都感到邓艾被故意冷落,可邓艾却不这样认为,依然我行我素,由于后知后觉的邓艾,一次公然在朝堂上反对司马昭的提议,让司马昭极为难堪。
原来司马师去世后,朝堂内那帮忠于曹魏的大臣,与皇帝曹髦联手给司马昭摆了一场鸿门宴,以曹髦的名义,请司马昭进宫赴宴,席间两旁埋伏数百甲士,打算把司马昭剁成汤羹。
但是曹髦一伙走漏了风声,有人把消息告诉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先下手为强,把曹髦和一众忠于曹魏的大臣全给除掉。
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的弑君也是无奈之举,但依然引来了朝中大臣的非议,毕竟名义上司马昭依然是曹髦的臣子。
面对门阀世家的质疑,司马昭不能让此事持续发酵,因此,司马昭想伐蜀之战,建立一个不世军功来正名,同时震慑朝堂中的宵小。
由于伐蜀之战事关重大,特别是魏国许多名将,都知道姜维的厉害,因此司马昭提出伐蜀时,遭到了魏国大部分文臣武将的极力反对,唯一猜透司马昭心思的只有钟会。
见只有钟会一人支持自己,司马昭是相当的尴尬,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人就是邓艾,因为邓艾常年和蜀汉,并且战胜过姜维数次,同时邓艾在魏军和朝堂中的威信很高,只要邓艾站在司马昭一边,打包票伐蜀之战能完胜,那么群臣肯定不会再有异议。
最重要的是,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完全可以说就是司马家的家臣,因此司马昭相信邓艾肯定支持他,
可结果呢?让司马昭大感意外,邓艾回朝后竟然没有揣摩司马昭的为何要伐蜀,反而是公然地上书,此时并不是伐蜀最佳时机,司马昭给了好几次机会邓艾,邓艾依然坚持己见,可把司马昭给气坏了!
见邓艾不识抬举,司马昭既无奈又气愤,但此时他需要邓艾的支持,所以他并没有处置邓艾,而是悄悄地让师纂告诉邓艾自己的想法,邓艾权衡再三,最终还是答应司马昭出身伐蜀!
《晋书》: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
邓艾没想到,此举成为他结局的导火索,其后在伐蜀的数次战役中,聪明一世的邓艾,却接连犯糊涂,一错再错下导致被死于宵小之手。
伐蜀战役中邓艾完全没想到,自己会开罪了三种人,而邓艾最终结局正是与三类人息息相关。
一:底层将士
邓艾作为一代名将,本应该是体恤将士,可是在伐蜀一战中,邓艾接连犯糊涂,造成了两处大错,
1:他为了取得奇袭阴平关,不顾魏军将士的生命,毅然下令让众将士滚落险峻的悬崖,看着陡峭的悬崖,魏军将士明白这一去很可能是九死一生,因此将士们都很不情愿,甚至部分魏军将领拒绝执行邓艾的命令。
其中之一将领就是送邓艾归西的田续,对于田续的抗命,邓艾并没有将他就地处决,而是在大庭广众下,对他严厉的责骂,虽然最终田续勉强答应了邓艾,一起跳下悬崖,但田续因此对邓艾心生不满。
不过这还是一个小插曲而已,毕竟跳下悬崖后,魏军的将士同仇敌忾,以少胜多地战胜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神话,但邓艾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为了彰显战功,也为了震慑蜀军,
邓艾竟然魏军将士,把战场上蜀军和魏军将士遗骸,堆成一座“京观”,纵观整个三国,大小战役无数,但堆砌的“京观”唯有邓艾一人,
而他不顾胞泽之情,还拿自己人堆“京观”举动,彻底寒了魏军将士的心,同时魏国大臣们对他的做法颇为诟病,就此邓艾失去了魏军将士的支持,为他后来被田续诛杀埋下了伏笔。
二:蜀汉群臣和门阀世家
不知道是否胜利来得的容易,导致邓艾心态飘了,邓艾对着蜀汉大臣又犯浑了,他完全没和钟会商量,甚至没给司马昭打声招呼,接纳了刘禅归降后,就自作主张的上表封刘禅为扶风王,封刘禅的儿子为魏国的侯爵等等。
并且对蜀汉的大臣们更是有些居功自傲,面对蜀汉的群臣,他大言不惭地说,要好好感谢他当初手下留情,没有赶尽杀绝。
甚至还不把蜀国的大将军姜维放在眼里,说姜维不过尔尔,不值一提,这种公然瞧不起蜀汉文武大臣的言辞,在外人看来完全是一种傲慢,
但邓艾忘记了一点,,东汉到三国时期讲究门第,邓艾是寒门士子,敢这样的藐视蜀汉的大臣与姜维,完全忽视了他们后面的世家,这样的做法被魏国和蜀国的望族眼中,完全是一种挑恤。邓艾在蜀汉的傲慢言辞和独断专行,得罪了底层将士,又得罪了门阀世家。
三:主帅钟会和司马昭
司马昭本来想伐蜀为自己树立威信,以一件连司马懿都办不到的奇功,来堵住魏国大臣的嘴,为最后禅让做铺垫,可对于伐蜀,当初邓艾三番五次的推搪,因此司马昭才让钟会主持伐蜀事宜,
邓艾作为副将配合钟会伐蜀,钟会命邓艾和诸葛绪为偏师,左右两翼齐头并进,让姜维左右无法兼顾,钟会主力攻取汉中后,被姜维阻挡在剑门关下,此时的钟会进退两难,司马昭也不想功亏一篑,打算让钟会撤回来,毕竟拿下汉中已经是奇功一件。
在这节骨眼上,邓艾却想出奇兵,还力邀同为偏师的诸葛绪一同走阴平道,诸葛绪拒绝了邓艾的建议,与钟会会合,其后钟会为了独揽军功,设法将诸葛绪押回洛阳,可钟会却没想到,他辛辛苦苦的和姜维对垒,
却被邓艾摘了桃子,邓艾不但奇袭阴平关成功,还以较少的兵力包围了成都,接纳了刘禅的投降,这可把钟会给气坏了,但邓艾建了奇功,司马昭是开心不已,此时钟会虽然郁闷,但毕竟他是主帅,也不好发作。
邓艾建立了奇功后的种种行为,让一直很郁闷的钟会看到的曙光,一肚子诡计的钟会想到的一个办法,悄悄的修改了邓艾和司马昭互通的书信,而此时邓艾还被蒙在鼓里,犯下最后一个大错。得罪了司马昭。
本来对于邓艾自作主张的上表封刘禅为扶风王,司马昭鉴于邓艾功绩太大,仅仅是回信说句“事当须报,不宜辄行”来提醒邓艾,反思要知道分寸,有事相互之间要商量,别忘记了司马昭才是老板。
可邓艾却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并且搬出了春秋大义来为自己辩解,这样的做法让司马昭起了疑心,此时钟会密报邓艾有异心,由于钟会是司马昭的心腹,加上邓艾之前的种种行为,司马昭相信钟会所说。让监军卫瓘拿下邓艾押回洛阳。
卫瓘开始还是比较顾忌邓艾,因为邓艾掌管的一支精锐的魏军,但卫瓘没想到邓艾会如此不得人心,他私下召集众将领,表示此行是来抓拿邓艾的,邓艾手下的将领们不但没人去告诉邓艾,反而个个都想抓住邓艾立头功。
最后在田续的争取下,卫瓘让他带人去大营抓拿邓艾,田续抓拿邓艾顺利的让卫瓘都很惊讶,卫瓘没想到,就怎么轻而易举的抓住的邓艾父子,完全是不可思议,巧合的是邓艾诛杀的地方正是他筑”京观“的锦竹,
邓艾的结局,表面上看是钟会妒忌造成的,可归根结底,就是他情商太低。正是魏军将士,门阀世家,蜀汉君臣,还有司马昭、钟会的相互作用,邓艾才有此结局,而临终那一刻的邓艾,依然还搞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还感叹白起的事为何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见创立了不世之功的邓艾,最终却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和他人无关。
邓艾给我们警示一个道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首先人必须要谦虚和低调,特别是在获得巨大成功时,更需要低调行事,切忌给人一种嘚瑟的感觉,这会引来你的朋友和同事能力反感。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朋友、领导、同事和下属的支持!如果我们千方百计追求成功,不顾下属和同事的感受,不听取领导的意见,我们可能会取得短期的成功,最终的结果和邓艾一样。
无论是生活和职场,要懂得小心驶得万年船,同时时刻记住郑板桥这幅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
网友解答:
-----
邓艾之死,留给后世汲取的教训很多,但豹眼还是想从邓艾自身的性格,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豹眼认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道理,同时认为,自己不犯错误,没有人会打败你。失败了,首先从自身去寻找原因,不要怨天尤人。
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
01
邓艾自负才能,但不懂得感恩。
邓氏曾经是南阳郡新野一带的大族,由于自幼丧父,家境贫穷,但却受过良好的教育。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占荆州后,强行将当地人迁往汝南屯田。邓艾凭借才学被举荐为典农都尉的学士,但由于口吃,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合重要的职位,就安排他充当看守稻草的小吏。
郡中一长者看到他家贫,经常资助他,而邓艾开始时并没有表示感谢。由此可知,邓艾不仅口吃,而且脑子也少根弦,不懂得知恩图报。这种性格存在严重的缺陷,如果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那么就会后患无穷。
但是,邓艾贫穷却有大志,喜欢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勘察地形,指画军营处所,别人讥笑也毫不介意。就这样,邓艾平平淡淡的过了二十年。
这两件事,足以说明邓艾情商很低。
后来,邓艾总算做了典农功曹,有机会去洛阳汇报工作,见到了司马懿。通过交流,司马懿很赏识他的才能,就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
司马师出任大将军辅佐政事,对邓艾建议多有采纳。上表朝廷任命邓艾为安西将军、假节、兼任护东羌校尉。
嘉平五年(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立曹髦为新君,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这导致了党附曹魏皇室将领的极度不满,他们假借郭太后的名义讨伐司马师。
邓艾斩杀使者,配合司马师平定文鸯、文钦的叛乱,因而被任命为长水校尉,进封方城乡侯,代行安西将军。
司马师病逝后,司马昭继承了大将军职位,任命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抗蜀,邓艾多次击败蜀将姜维,立下大功。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决定伐蜀:命征西将军邓艾率军三万余人,与雍州刺史诸葛绪、镇西将军、司隶校尉钟会一起出兵。以廷尉卫瓘为镇西军司马,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司马昭统一调度指挥。
邓艾出奇谋偷渡阴平成功,兵临成都城下,逼迫刘禅举国投降。
但由于邓艾居功自傲,被钟会诬陷,司马昭下令让卫瓘斩杀邓艾父子,并将邓艾在洛阳的儿子全部处死,将其夫人及孙子流放西域。
02
邓艾之死留给后世的警示
一粥一饭,当思涌泉相报。但邓艾在贫穷时,受到资助却不知感恩。
司马懿对邓艾有知遇之恩,但这个恩情比起忠义来就微不足道。司马氏篡权谋位已经昭然若揭,但邓艾不是站在曹魏朝廷的立场,而是协助司马师平定反叛的人。从传统的忠君思维来看,邓艾就是助纣为虐的帮凶,这不是感恩,知恩图报,而是政治投机。
邓艾军事能力没有问题,但在其身上缺乏忠义,而且还缺乏政治智慧。
钟会为了统领诸葛绪的军队,诬陷他畏敌不前,将其押回治罪,这已经给邓艾提了个醒,但邓艾依然没有汲取教训。
平定蜀汉后,邓艾以天子的名义,大批任命官吏,而且居功自傲,到处显示夸耀。这些给了野心家钟会置他于死地的口实。蜀汉已经缴械投降,毫无抵抗力了,这些善后事宜,理应等待朝廷的诏令处置。
邓艾却私下任命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
这个脑洞开得也太大了吧。
功高震主也好,争功夺利也罢,归根结底还是邓艾自己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虽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这是朝廷最忌讳的事。无论是魏帝还是权臣司马昭,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
邓艾灭蜀之后,一心筹划灭吴之策。司马昭让监军卫瓘已经明确告诫:“此事应上报,不宜马上实行。”
但邓艾还是一根筋,还上书辩解。邓艾所说都是对的,但有一点错了,那就是带重兵在外,不听朝廷的节度,这与造反又有何异?
钟会咋想、咋做,你控制不了,邓艾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
在押送京都的槛车上,邓艾仰天长叹:“我是忠臣啊,居然到了这种地步,白起的境遇,于今又重现了。”
钟会不反,谁会说他不是忠臣呢?否则,司马昭会让他统领十数万大军吗?
既然是忠臣,就无条件地绝对服从朝廷,不管这个朝廷谁在主政。
前有车,后有辙。既然白起的事在先,为何不汲取教训呢?
一个人的性格就好比是萧何,它既能让你成功,也会让你失败。
邓艾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不管别人怎么看,他认准的事就会一条道走到黑。二十多年看稻草的小吏,一直在研究军事,勘察地理,有谁能够坚持做到呢?
他的失败也在于此,不管别人咋想,只一门心思做自己认准的事。
这是天性,是性格使然。邓艾先天的性格缺陷,既促成了他的成功,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邓艾之死,是一个悲剧,但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无论在何时、何地、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低调。过分高调就会导致祸害,恐怕无人幸免。
-----
网友解答:
-----
当时所有人都知道邓艾是受冤死的,在晋朝立国之后都无人敢为其平反,反倒是蜀汉的降官樊建替他在一个很巧妙的时机给也平反了。樊建是蜀汉的尚书令,投降之后与张绍、谯周、郤正、张通并封列侯。
张绍是张飞的次子;谯周是主张投降的那位,《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郤正、张通是当时刘禅赴都唯独的两位陪同。
司马炎特别喜欢诸葛亮,有一次他和樊建聊天的时候,说到诸葛亮治蜀的情况,他感叹了一句: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他后来还说了一句: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所以他让陈寿去整理诸葛亮的资料。
当时樊建说了一句:
陛下知邓艾之冤而不能直,虽得亮,得无如冯唐之言乎!——《资治通鉴·晋纪二》
这样邓艾算是被平反了,他的孙子邓朗因此被启用。
邓艾为什么混得这么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为人,以及整件事情的始末。
邓艾是寒族,而且有一个先天缺陷,口吃,这种缺陷与人交流的时候就是一大弱项。邓艾一开始为人养牛,后来担任稻田守丛草吏。当时每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到山顶像将军一样指挥布阵,当时的人认为他疯了。因为一个小吏怎么可能成为将军。
不过是金子真的盖不住,司马懿相中他,邓艾的春天来了,迁尚书郎,后因为屯田有功,最终与征西将军郭淮一起抵抗姜维,从此走上从军之路。
邓艾与姜维等人的对抗反正大家都很熟悉,这里就不说了。
邓艾后来从阴平小道入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邓艾为首功,此时的邓艾是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艾为大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干户
接下去他做了一件导致他身死的蠢事。
他对司马昭说应该封刘禅为扶风王,赐给他资财,派人服侍,让他享受。郡内有董卓坞作为他的宫室。封赐他的儿子为公侯,分郡中一县为食邑,用以显示归顺朝廷所获得的恩宠。这样可以给东吴造成心理压力,当他们看到我们对蜀汉的宽容,可以促使他们主动投降。
司马昭接到这封信之后,给他的回信是:
此事应上报朝廷,不宜马上实行
。
司马昭这句话其实就是警告邓艾,邓艾他受司马懿之提拔,所以忠于司马氏也是应该,但他更忠于天下,但是他忘记一件事。
他是一个将军,一个带兵在外的将军,做事情应该更小心,更谨慎,不能让朝廷生疑。
比如王翦带六十万大军伐楚,他出发后,每一次都用八百里加急给秦始皇上书,上的是什么紧急公文?
让秦始皇赐他良田。
属下不解,问王翦为什么这么做。
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做这些事情只有一个作用,不要让秦始皇生疑,因为自己手中的大军中秦国的绝大多数的战力,如果自己有什么风吹草动,那自然就有大难了。
邓艾根本没有想到这一层,他只凭着一腔赤心,忠心,对司马昭回了信:我受命征讨,有皇帝的符策。敌人首领既然已经投降,应当按照旧制予以官职,以便安抚他们,这是符合时宜的。上报朝廷来回时间太久了。
这是不是有些想找死的节奏?
此时另一个伐蜀统帅钟会抓到了机会,他向司马昭告状说:
会内有异志,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于是诏书槛车征艾。——《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
邓艾从有功之臣变成阶下囚了。
朝廷有没有人帮他说话呢?
没有。
钟会是世家,魏太傅钟繇幼子,颍川世家,曹操手下颍川势力是很强大的。
司马昭看到邓艾的信本来就有疑心,钟会再这么一说,自然就成真了。
最后钟会阴谋作乱,成都乱成一团,蜀汉太子刘璇和姜维妻儿都被杀害,监军卫瓘平定成都之乱后,因为自己也参与钟会诬陷邓艾之事,如果邓艾回到都城被平反,那自己就平空多出一个大政敌,而且说不定要被处分。
所以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田续追杀邓艾父子,邓艾在洛阳的余子也被诛杀,邓艾妻和孙子被发配到西域。
将这一件冤案做成了铁案。因为当时卫瓘立下大功,正是司马昭的大红人。
邓艾被抓之时他还没有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他还长叹:
我是忠臣啊,居然到这种地步,白起的境遇,于今又重现了。
是不是忠臣不是自己说了算,是由当权之人说了算,是由司马昭说了算,但是邓艾没有想到这一层,这就是他的悲剧所在。
他手握重兵,平定蜀汉立下大功,此时更应该如履薄冰,而不是不听节制。
郭子仪在鱼朝恩挖了自己祖坟之后,连皇帝也看不下去了,但郭子仪却说这不怪鱼朝恩而是说自己长年在外作战,自己的手下士兵肯定有破坏别人的祖坟,这是自己的报应。
位置越高,越要谦卑,但是邓艾没有记得这一点,邓艾对刘禅的处置是对的,但在别人眼中,特别是司马昭眼中他更关注的是邓艾的忠心问题。
为什么樊建愿意帮邓艾平反呢?
因为邓艾入蜀对成都没有破坏,一切如旧,所以蜀汉官僚对他感激所以才会出言相助,这也算是一种投桃报李,也算是邓艾无心种下的善果吧。
-----
网友解答: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邓艾作为后三国一颗耀眼的将星,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而陨落了。
三国这段历史,从官渡之战到夷陵之战这个阶段最为精彩,其实都是东汉末年的故事,等到曹丕篡汉的时候,三国真正鼎立,也是蜀汉刘关张相继去世,东吴人才也逐渐凋零,魏国的五子良将也逐渐淘汰。
三国鼎立初期,最精彩的地方是诸葛亮北伐曹魏,司马懿的崛起,这段历史能够撑起来,还真就是靠诸葛亮的个人魅力。
然而诸葛亮五丈原去世后,蜀汉的军事权力逐渐落到了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姜维的手上,以往都以蜀汉作为正统,所以,在《三国演义》这一类的小说中,也着重介绍姜维的北伐事迹。
其实,姜维针对曹魏的北伐,前期军事优势比较明显,后期逐渐开始不支,主要原因就是遇到了邓艾,正是姜维多次伐魏,成全了邓艾,被封为安西将军。
可以说,后三国时代,邓艾绝对是最闪耀的那颗将星,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在立下旷世奇功的同时,竟然含冤而死。
那么,这个打败蜀国的男人,最后是如何死的呢?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邓艾虽然是南阳新野一带的大族,但是自幼丧父,又在荆州被曹操收服后,被迁到北方,生活十分艰苦,后来遇到司马懿才得以发迹。
因为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最大的作用就是防守蜀汉,邓艾显然是得到司马懿的信任,后来也一直镇守在魏国的西部,等到姜维开始伐蜀的时候,邓艾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并且因功被封为关内侯。
在司马氏要夺取曹魏政权时,诸葛诞等人公然造反,蜀汉姜维趁势北伐,此刻对于司马家族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但是在邓艾的防守下,姜维没有取得进展,只得退兵。
在魏国与蜀汉国力此消彼长的过程中,魏国逐渐占据上风,司马昭在大权独揽后决定对伐蜀,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魏兵分三路伐蜀,其中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取成都。
从这个配置来看,伐蜀的主力应该是钟会,邓艾打的不过是一个配合,等到进入汉中之后,钟会又收了诸葛绪的兵权,这样的情况下,钟会已经有十几万大军,邓艾还是那几万。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钟会大军在剑阁遭遇姜维的防守,魏军军粮告急,伐蜀之战几乎前功尽弃,这让钟会也很没面子。
这个时候,打辅助的邓艾率军攀登小路,越过七百里没有人间的险地,直接打到蜀地,在绵竹斩杀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迫使蜀军全线崩溃,一鼓作气逼近成都,刘禅惊恐万分,直接写信到邓艾那里请降,姜维那边还让钟会进军不得的时候,邓艾已经来了一次成功的斩首行动。
如果没有邓艾偷袭阴平的这招,这次伐蜀之行势必失败,三国鼎立的局面还要维持很多年,而邓艾的个人行为,完全是加速了历史的变动,唐朝时将其列入古今六十四将,也看出邓艾的本领。
但是邓艾这个人军事才能太凸显,一门心思想要怎么打仗,却得罪了很多人,在朝野也没有什么朋友,看到邓艾立下这样的奇功,很多人自然眼红,估计当时打邓艾小报告的人应该有很多。
其实有时候就这样,你如果在一个好的团队中,大家都很优秀,你想要不优秀都不行,如果你在一个垃圾团队中,大家都是垃圾,只有你优秀,你以为那些垃圾能看得下去。
只不过邓艾没有想到身边的人都是垃圾,看不得他这么优秀,最后的结果就是,邓艾居功被杀,当然,剧情很复杂。
那边是投降的姜维策反钟会,让钟会在蜀中自立,钟会因此到司马昭那里去告了邓艾一状,结果司马昭直接把邓艾押送到京师审问,邓艾的囚车刚上路,钟会就开始谋反,结果没反成功,军心大乱,钟会被乱军所杀,卫瓘在收拾残局后,考虑到自己也参与诬陷到邓艾的事情中来,害怕邓艾后来报复,干脆派人前去追杀邓艾,当时邓艾才走到绵竹,就被杀了。
邓艾的死,其实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由于太优秀,优秀到了功高震主,自然遭到所有人的忌惮。
关于说邓艾居功自傲,情况应该很复杂,他最终的死,应该还是司马昭默许的,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掉蜀汉后,再灭东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个时候,邓艾的那么多功劳不仅不是加分项,显然还是不安稳的因素。
因此,灭蜀之后的大乱,更像是一个魏国势力的一次大清洗。
邓艾的悲剧,究其根本,还是他太过于优秀,而身边都是垃圾,从邓艾死后,其实也标志着后三国最后的英雄主义时代结束。
-----
网友解答:
-----
纵观三国,死得最冤枉、最憋屈的将领当属邓艾。
虽然“瓦罐不离井口破,将军难免阵前亡”,做为武将,死亡率比文官高得多。但是,别的武将丧命,大部分是在为自己的错误卖单。比如吕布、关羽、马谡等,唯有邓艾,不是死于过,而是死于功。
据说他临死前仰天长叹“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意思是我邓艾是个忠臣,怎么落到这种地步!白起的遭遇,今日又重现了。
怎么回事儿呢?咱们从头说起。
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家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成为曹魏实际上的统治者,但朝中还存在一些反对力量,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同时树立自家的军威,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攻打蜀汉。
对此,邓艾是不大赞成的。他认为蜀汉目前没有遇上天灾人祸,不是攻蜀的好时机。但司马昭派主簿师纂到邓艾军中作司马,不断劝说,邓艾这才奉命。
为啥司马昭不听取经验丰富的老将的建议呢?因为对于司马昭来说,此战的作用主要是在国内,借以平息众臣对司马家的不满。至于蜀汉,能灭最好,就算灭不了,只要魏军没有太大的损失就行。
按照计划,邓艾、诸葛绪各率三万兵,围攻姜维主力,而钟会乘机率兵十多万直取成都。结果姜维看破他们的策略,退守剑阁,拦截钟会大军。钟会久攻不下,打算撤兵。
他敢撤退,也是因为对司马昭的心思看得很准,知道司马昭不是非得拿下蜀汉不可。事实上,当时司马昭忙于谋朝篡位,其它事都是次要。
可谁都没想到,邓艾竟然趁姜维被钟会和诸葛绪牵制住,偷渡阴平、攻克绵竹,打败蜀汉最后的防御,进逼成都。后主刘禅没怎么挣扎就投降了,蜀汉灭亡。
立下如此大功,加官进爵指日可待。邓艾就有点飘飘然了,在没有得到司马昭的指示之前,就擅自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稳定蜀汉局面。刘禅及太子、蜀汉旧臣都得到了相应的官职。
邓艾还非常自傲,曾对蜀汉大臣说“你们幸亏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吴汉那样的人,早被杀掉了”,还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
这样的姿态过于嚣张,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往往当面奉承他,背后嘲讽他。
钟会对邓艾更是十分气恼、嫉妒。他才是此战的主帅,正面对战姜维,打得艰苦卓绝,功劳却被邓艾一个人捞了。越想越气,一不做二不休,上书司马昭,邓艾行事悖逆不道,已经露出叛乱的苗头。
众所周知,但凡涉及到谋反,那是宁杀错不放过,司马昭下令监军卫瓘逮捕邓艾父子,用槛车将其送到京都洛阳。
然后手握重兵的钟会就谋反了,又被手下将士杀之,成都大乱。
接着卫瓘出来收拾局面,这时押送邓艾的队伍才到绵竹西,因卫瓘也参与了对邓艾的污蔑,怕他到洛阳平反,派护军田续追杀,邓杀和儿子就这样死了。
那么邓艾之死,警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有人或许会说,这是性格决定命运,如果邓艾低调一点、谦虚一点、会做人一点,不至于有此下场。
此言差矣。要知道,那会儿钟会已经有了反心,无论邓艾如何表现,哪怕他是朵真白莲,钟会都会搬开这块绊脚石。如果不想被钟会陷害,邓艾就得和他同流合污,下场更惨。
所以,咱们可以从邓艾之死学到的道理是远离小人,如果迫不得已与小人为伍,那一定要事先考虑周全,拥有保护好自己的能力。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
网友解答:
-----
邓艾是靠讨伐蜀汉成名的。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当时钟会二十万人马被蜀汉姜维兵团牵制在剑阁、进退两难时,远在百里外的邓艾,乘隙走险,亲自率领三千劲旅,飞渡阴平,直下江油;绵竹一战,又彻底歼灭诸葛瞻兵团,逼使阿斗刘禅乖乖地出成都投降。
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
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蜀汉灭亡后,年已六十九岁的邓艾在成都也出过几十天风头。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一代名将就此死去,他能给我们那些启示呢?
功高震主
司马昭对于指挥灭蜀汉的司令官早有戒心,不容他们坐大。邓艾却不懂得此中奥秘。
他不知所忌,竟然以一武人提出国策。
一是自作主张,封刘禅和蜀汉官员,
“
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二是自定蜀地善后措施和灭吴战略。
这些都超越了自己权限的。不把司马昭放眼中,司马昭肯定不高兴,曾命监军卫瓘警告:“
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
此时邓艾仍是拎不清,也许被周围、包括蜀汉亡国分子的阿谀颂德热昏了头脑,竟然对司马昭绵里藏针的批评回以揶揄,说出“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的话。
寒门子弟
首先,邓艾放牛娃出身,寒门子弟,受的教育不多,也没有世家大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全靠自己的能力打拼,苦心经营二十余年,受司马懿赏识才时来运转,登上三国末期波诡云谲、腥风血雨的历史舞台。
但是,寒门子弟,一旦出事,没有人搭救,被杀的如此窝囊,又有什么办法呢?
其次,邓艾口吃,魏晋尚清谈,兴玄学,邓艾虽有治国安邦之才,但魏国庙堂的贵族,对寒门、口吃的邓艾并不高看几眼,司马昭曾取笑邓艾口齿。
邓艾知音了了,朋友不多,就是自然的事了。
邓艾以为自己灭蜀有大功,是足可名垂青史的,可却忘了自己本非世宦贵族,而是从放牛娃、农田管理员,一步一个台阶爬上来的。
再次,邓艾并非军阀,其下属任命权不在自己手上,中央政府的代表——司马昭污蔑其谋反,属下无人愿意站台。
而邓艾虽受司马懿赏识,但司马懿已死,司马昭继任。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人上任,打击异己,任用心腹,邓艾被诬蔑,理所应当。
最后,钟会与邓艾不合,两个入蜀,看法不同,邓艾另辟蹊径,剿灭蜀国,接受刘禅的投降。钟会若不除掉邓艾,不世之功落于邓艾之手,自己有什么存在感呢?可叹,钟会污蔑邓艾谋反,给了司马昭杀邓艾之机,但聪明反被聪明误,钟会也被人以谋反杀死。
邓艾死后,为证明他罪有所得,竟扩大化地把他留在洛阳的儿子诛杀,妻子和孙子流放西域。
慨叹邓艾,在魏晋门阀的时代,以放牛娃的低贱身份,苦心坚守一生,经二十年落寞才遇伯乐司马懿,七十多岁终于建立灭蜀的大功,却死于莫须有的“谋反”罪,死后多年才被司马昭之子平反,人已死,名何用?
-----
网友解答:
-----
1、提防同僚。越是合作完成重要任务的同僚,越要提防。
曹魏伐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司马昭为此准备了很长时间,共兵分三路,其中钟会为主,邓艾、诸葛绪为次。而这为主的钟会从起兵到最后,一直在算计同僚和下属。
他先是斩了许褚的儿子许仪,然后以进兵不利将诸葛绪收监,最后看到功劳被邓艾抢去,气不过,又使阴招把邓艾父子收拾了。而邓艾之所以败于钟会,最主要的就是没有对他进行小心提防。
钟会的阴招很简单,但很下作,就是在邓艾给司马昭汇报工作和思想动态的书信上下手脚。邓艾写给司马昭的信件(包括司马昭回复邓艾的信件)要过钟会的手,所以邓艾说了什么话,有什么底牌,司马昭对邓艾是个什么态度,钟会都门清。另外,钟会还把邓艾的书信内容进行了篡改(钟会很善于模仿他人的笔迹),把邓艾的口气夸大,显得邓艾不把司马昭放在眼里。
这样两三次下来,司马昭自然对邓艾是失望透顶,所以邓艾估计到死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哪里得罪司马昭了。真是防人之心不可无。
2、如果不是领导的嫡系,千万不要在领导的嫡系面前出风头,抢功劳。
邓艾和钟会虽然都是司马氏的党羽,但邓艾受制于自己出身贫寒,不是世家大族,所以并非司马昭的嫡系人员。而钟会就不同了,他是钟繇的儿子,根红苗正的世家大族,而且从小和司马师、司马昭颇有深交,又在平定淮南叛乱是出力不小,所以深得他们的信任。
而在军界摸爬滚打多年的邓艾应该能看出,司马昭将年仅30多岁的、没有任何带兵经验的钟会任命为伐蜀大军的最高统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所以邓艾应该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地听钟会的命令,让钟会顺理成章的立功。
但是邓艾却偷渡阴平迫降蜀汉,以偏军之位立下了伐蜀的头功。这不仅让钟会心里不是滋味,也让司马昭有些难堪。所以邓艾自然会受到排挤、陷害,最终身首异处。
3、就算立功,也切莫得意忘形
邓艾以偏师偷渡阴平,迫使后主刘禅投降,为消灭蜀汉立下头功。此时的邓艾欣喜若狂,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自恃“劳苦功高”,一面自行安置蜀汉文武,一面自行将属下任命为益州各地官员,同时还对成都的老百姓说
“人们都说姜维很厉害,现在还不是败在我的手下?”
当然成都老百姓听到邓艾这么说都是嗤之以鼻,背地里笑他这白头将军竟然说出这么幼稚的话。
不过成都老百姓怎么说邓艾不重要,重要的是司马昭怎么看邓艾的所作所为。无论是自行安置蜀汉文武,还是自行任命益州官员,这都是十分严重的越级行为,严重漠视了司马昭的权威,这为邓艾的结局埋下了很深的伏笔。
但司马昭并没有立马表现出来,他念在邓艾劳苦功高,为司马氏兢兢业业这么多年,准备给他个自省的机会。司马昭在给他升任太尉的嘉奖令中将他和
白起、韩信、吴汉、周亚夫
等人相比,言外之意就是让他看看这几个人的下场,自己切莫作死。
这四人中除吴汉立功后急流勇退外,其余三人都是功高震主,最终下场凄惨。以邓艾来说,他不应该看不出来。但他已然得意忘形,不仅没有看出司马昭的用意,还建议司马昭趁势在益州造船,顺流而下讨伐东吴。
前面的种种越级行为,现在的不明领导意图,甚至又想自作主张讨伐东吴,让司马昭忍无可忍,最终把邓艾收监。所以即便立下多少功劳,也切莫得意忘形。
-----
网友解答:
-----
邓艾是司马家特意提拔的将领。
他对权力斗争的危险原本是有极其深刻见解的。
然而,最终,他还是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遭冤杀。
他的遭遇,值得所有理想主义者深思。
司马家特意提拔的名将
邓艾,本是屯田民,出身寒微,自小放牛。
不过,邓艾自学成才,开始仕途。
由于出身低微,外加口吃,邓艾作了近20年的基层工作,无法出头。
后来,在一次去洛阳汇报工作时,司马懿发掘了邓艾,并留在太尉府作了掾属。
当时的邓艾,至少已经接近40岁了,长期担任基层工作,说话还口吃。
这样的人,放在今天的人才市场上,估计工作都不好找。
何况,魏晋时期,出身寒族的人,更是没有什么仕途上的机会。
然而,司马懿却能在听取屯田问题的汇报中发掘出这样的人才,足见司马宣王确实有过人之处。
可以说,要不是遇到司马懿,邓艾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
正因如此,邓艾原本应该是很“安全”的。
出身寒微,他没有任何实力基础,荣辱生死,完全靠司马家。
出身寒微,他社会关系有限,很难与其他权贵玩到一起。
所以,邓艾,是司马家绝对的“自己人”。
或许,这恰是他后来敢于“专断”的“底气”所在。
对权力的敏感性有深刻认识
遇到司马懿后,邓艾逐渐开始展示才能,显山露水,步步高升。
然而,邓艾绝不仅仅是一个只会埋头作事的人,熟读史书的他,对权力的危险是有深刻认识的。
吴国诸葛恪嚣张时,邓艾曾向司马师作了这样的汇报。
吴国的世家大族们,都拥有雄厚的实力。诸葛恪虽然掌握大权,但是实力有限。古代类似的情况下,伍子胥、吴起、商鞅都在信任他的主君去世后而遇害。如今,诸葛恪看不到大隐患,不能安抚上下却要急切对外用兵,必死无疑!
当时,有洞察力的贤臣很多,但唯有邓艾提前预见了这一点。
看来,邓艾不但不是“政治白痴”,其对权力本质的洞察更是远远胜过一般人。
然而,后来的邓艾,却比他所嘲笑的诸葛恪更“作”。
雷厉风行的“作”
邓艾偷渡阴平灭蜀,建不世之功。
随即,邓艾效法东汉初年的邓禹,以天子的名义,擅自任命官吏。他拜后主刘禅为骠骑将军,又给投降的蜀汉各级大臣也封了官。
他志得意满,对蜀地士大夫说:“幸亏遇到我,要是遇到吴汉,你们就死啦”,又说:“姜维也是一时人杰,只是不幸遇到我罢了”!
在受到朝廷褒奖,晋升为太尉后,邓艾更是雷厉风行,上书:留陇右兵2万,巴蜀兵2万,修理船只,整顿兵马,作好战备。同时,厚待刘禅以降低孙休的抵抗意志,暂切留刘禅在蜀,等到灭吴之后,再封他为扶风王,以当年董卓的邬为宫室。把广陵、城阳设为王国,以后安置孙休!如此,等我们顺江而下时,东吴必然土崩瓦解!
这个···这是替司马昭做主了呀!
司马昭当然不高兴,要监军卫瓘提醒:不可不上报!你的这些主张不宜马上实行!
邓艾却直接回怼:我受命征讨,持天子所赐的符策。现在蜀国投降,承制拜官,安抚他们,这些都是合乎时宜的。现在蜀已灭,平吴势在必行。《春秋》之义,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可以专断而行!蜀中到洛阳相距千里,如果事事汇报,必然要贻误大事!“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不应拘泥常法而失机遇!
这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
司马昭下令,将邓艾抓起来,带回洛阳!
对邓艾之“作”的看法
邓艾为什么作这些事情呢?
首先,承制拜官,对于顺利安定蜀地是极其必要的。
尽管刘禅开城投降,但当时,蜀汉政权仍然拥有相对完整的武装力量。
姜维大军仍在,南中地区仍有规模不俗的兵力,而东吴的援军也在路上,蜀汉绝大部分地区仍然由蜀汉政权任命的官吏在统治。
相比之下,偷渡阴平而来的邓艾,兵力不多。
如果不能迅速安定人心,蜀中形势仍可能发生“反转”。
因此,承制拜官,迅速安抚蜀中的官民人心,是确保灭蜀成果的必须。
其次,立刻转入平吴准备,是早已经与司马昭确定的政策。
发起灭蜀战争前,司马昭就表示:先灭蜀,灭蜀后造大船,三年后顺江而下灭吴。
要想3年后转入平吴作战,当然是要立刻转入准备。
司马家当然是要篡魏的。那么,先灭了吴再篡不好吗?
最后,从邓艾的人事安排看,他完全没有要割据蜀中的打算。
邓艾任命师纂为益州刺史,又让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的郡守。
师纂,是司马昭的主簿。伐蜀前,因为邓艾反对伐蜀,司马昭特意派去“喻之”,并监督的。
牵弘,则是名将牵招之子,大族之后,更非邓艾亲信。
从这些人事安排看,邓艾完全没有借机谋取私利的打算,确实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最后,卫瓘到邓艾军中时,邓艾、邓忠父子在自己的军队中,虽然感叹“白起之祸”,但未作任何抵抗,“遣散人众,束收待罪”。
可以说,邓艾虽专断,但行事坦坦荡荡,绝无作乱之心。
只是,坦坦荡荡而又雷厉风行的人,最容易遭受诬陷。
钟会从中改写邓艾的奏章,使邓艾的建言充满悖逆之言,才最终引发了司马昭的愤怒。
其实,此时的邓艾,未必必死。
5年后,另一位出身寒族的名将石苞,也是受诬,也是束手待罪,但能得以善终。
而我个人认为:如果邓艾真的被押回了洛阳,未必必死。
然而,邓艾没有这样的运气。
幻灭
邓艾束手待罪,可押解北去。
不久,钟会之乱发生,钟会、姜维被杀。
既然钟会是叛逆,那么,邓艾就是冤枉的咯?
因此,邓艾部下的将领要去救邓艾。
然而,卫瓘也曾参与诬陷邓艾,为了灭口,卫瓘派田续追上,杀掉了邓艾父子。
奇冤
邓艾、钟会,二人被杀的性质截然不同。
钟会是已经事实上策划,并实施了“作乱”,而邓艾并没有任何实施的“作乱”行为。
然而,事后,由于出身世大大族,钟会只有养子钟邕一同被杀,其余人不但得以保全,连官爵都没有受到影响。
而邓艾家族,除儿子邓忠一同被杀外,留在洛阳的余子也全部被杀,妻子和孙子被发配西域!
此后,屡屡有大臣上书,为邓艾平反。
他们表示:朝野都认为邓艾是冤枉的,应给予平反。
然而,司马炎虽出于仁德,逐渐取消了对邓艾孙子们发配等惩罚,甚至还给了官职,并承认邓艾“束手受罪”,与一般贪生暴虐之人不同,但却从来没有正式为邓艾平反。
理想主义的悲剧
邓艾十二岁时,随母亲到颍川,见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的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邓艾大受震动,自己取名邓范(后来与族人重名,才改名),子士则。
“文为世范,行为士则”,就成了邓艾的人生准则。
熟读史书的邓艾,对商鞅、吴起、伍子胥等人的遭遇如数家珍,能够看出诸葛恪的险境,对自己的险恶环境当然是能够认识的。
见证过高平陵之变,参与过平定淮南三叛,听闻过司马昭弑君,邓艾对司马家的残忍当然是了解的。
邓艾,当然不是“政治白痴”!
然而,驱动人行动的,不完全是个人利益、安危,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价值观往往是更底层的驱动力。
在“行为士则”的指导下,他选择了“进不求名,退不避罪”,雷厉风行。
而年已七旬的他,又深感时不我待,必再追求平吴之功。
他受惠于司马家,一生勤恳效忠司马家,他幻想凭自己与司马家的特殊关系,自己的坦荡举动,能够保障他专断而行。
然而,邓艾到底低估了司马家的猜忌、阴险。
比之过去所见的权臣、君王,司马家的猜忌、阴险,是登峰造极的。
司马家谁也不信,他们不光不信任别的将领,连自己一手提拔的也不信!
此时,司马家正准备推行“兄弟出镇”的方针。
即:各地的都督,全部由司马家的兄弟担任。
至于灭吴之事,可以缓缓!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司马家牢牢把握形势。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军事家的理想,却不是权臣的理想。
权臣要的,不光是打胜仗,更需要“一切尽在掌控”!
为了“一切尽在掌控”,司马昭连君都可以弑,还介意牺牲一个邓艾吗?
邓艾死了。
邓艾之死,留下什么警示呢?
没有什么警示。
邓艾了解商鞅、吴起、伍子胥的遭遇,以此能预测诸葛恪的悲剧,但最终自己仍然难免类似的悲剧。
人只要想干实事,就难免遇到中伤,危险。
而这种中伤,危险,防不胜防,你会不会倒下,三分看自己“作不作”,七分看环境、运气。
邓艾没有束手束脚,虽然没有防住暗箭,但却因为敢想敢作,偷渡阴平,建了不世之功。
所以,与其受到各种模糊警示的束缚,束手束脚,不敢作为,还真不如如邓艾一样,干自己该干的事情,坦坦荡荡,大干一场呢!
-----
网友解答:
-----
在晋代成书的《三国志》中,邓艾是与王凌、毋丘俭、诸葛诞、钟会并传的。这三位大佬先后反抗司马家,史称“淮南三叛”,而陈寿把邓艾跟这三位放一起,说明当时在政治上,对邓艾的定性就是个叛臣。
邓艾出身寒门,在伐蜀之前,他从一个草根一步步爬上征西将军的位置,完全靠的个人努力,而非谁谁谁的裙带关系。并不像钟会、夏侯玄出身名门,世代为官。邓艾是一位名将,但并非一位名士,当然,因自幼口吃的原因,纵使邓艾饱读诗书,也无法染指清淡的玄学圈子文化。
当然,邓艾的一系列成就都离不开司马懿的慧眼识珠,后来段灼在为邓艾平凡的上疏中,再次强调了司马懿的知人善用,“此又固足以彰先帝善任矣。”
可问题在于,邓艾是不是司马家的人?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司马懿是邓艾的恩人,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邓艾并没有接受毋丘俭等人的蛊惑讨伐司马师,而是斩杀了毋丘俭的使者。
对于邓艾而言,身份认同是一个难题,出身于东汉末年,但没有在曹操、曹丕时代被曹家人提拔,虽为魏臣,但邓艾不至于像王凌和毋丘俭一般对魏室充满感情。
当然,是魏臣,还是司马氏家臣,这个问题,对于邓艾个人而言,并不重要,毕竟,邓艾只是一员在边境作战的战将,并不是朝廷中枢的核心大臣。这天下是姓曹,还是姓司马,与邓艾无关。即使司马昭篡魏称帝,邓艾也并非不能接受,毕竟,没有司马家,出身寒门的邓艾是不可能有这样一番事业的。
魏国伐蜀的主将是钟会,征西将军邓艾的兵力只是一只偏军,邓艾荡定蜀地,有一定的偶然性。
由于蜀汉政坛的内乱,领兵在外的蜀汉大将军姜维没有驻守汉中,魏国的战略意图是困死姜维,让姜维不得撤退至汉中,夹击姜维后,三路伐蜀大军在汉中会师。
不过,由于诸葛绪行军放慢了一天,屯田在沓中的姜维放弃阴平,先行退守剑阁,刘禅派出张翼、董厥率领援军,与姜维在剑阁会师。这样一来,就打乱了魏国的战略部部署。
蜀道难,向攻入四川盆地,得先过天险剑阁这一关。但钟会大军面对的是蜀汉最后的、也是最强的战力。战事开始胶着了。差一点,蜀汉政权就以失去汉中为代价,保住了四川腹地。
钟会久攻剑阁部下时,邓艾却牛逼了,邓艾的偏军,从阴平的景谷道偷渡,绕开剑阁,天降神兵于绵竹关前,并击杀了诸葛亮之子、蜀汉的卫将军诸葛瞻以及张飞之孙张遵。于是,刘禅被国内投降派说服,向邓艾请降。
邓艾自己也没有想到在绵竹关击溃诸葛瞻,就能让刘禅投降。邓艾奇兵的本来目的只是配合钟会。邓艾的目的是“围涪救剑阁”。偷渡阴平后,邓艾想攻打的是涪,这样一来的话,姜维等在剑阁的守兵,就会赴涪解围,因为涪距蜀汉的首都程度只有300余里。
如果剑阁的守兵驰援涪,那么钟会的压力就会轻了很多,可以一举攻下剑阁,继续挺进;如果剑阁的守兵不往救援,那么,涪就危险了,涪危险,成都就告急了。
邓艾到成都受降后,做了这么几件事。第一,承制拜刘禅行骠骑将军,刘禅的长子为行奉车都尉,其他儿子为驸马都尉;其三,对于伐蜀的军将,邓艾也进行了论功行赏,以师篡领益州刺史,其三,在绵竹筑台为京观,用以彰显战功。
至此,邓艾都没有任何问题。魏国的政治中枢也肯定了邓艾的战功。景元四年十二月,魏帝曹奂下诏邓艾为太尉。太尉是汉魏官僚体系中的三公之首,主管全国的兵权。钟会则被拜为司徒,司徒也是三公之一,主管民政。但是一个是太尉,一个是司徒,说明在魏国权力中枢的考量中,平蜀之战,邓艾、钟会都有功劳,而且邓艾的功劳比主将钟会要大。
景元四年十二月被拜为太尉,邓艾还没有机会去洛阳上任,时间仅过了一个月,也就是魏咸熙元年的正月,魏国便“槛车征艾”。对于朝廷的发罪,邓艾并没有抵抗,只是仰天长叹:“艾忠臣也,一至此乎?”
在把邓艾用槛车送回去的同时,钟会在成都起兵作乱。钟会死后,邓艾本营将士追出,打算解救邓艾,这时候,一个叫卫瓘的人战了出来,派田续追杀邓艾邓忠父子与绵竹。
至于邓艾家人的结局则是这样:在洛阳的儿子尽数伏诛,邓艾的妻子和孙子辈发配至西域。
邓艾家族的遇难,其实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钟会、胡烈、师纂等的告发,第二是卫瓘、田续的追杀;第三才是洛阳家人被连坐。那么,加害伐蜀功臣的罪魁祸首是上述的这五个人吗?
我们先来剖析一下,钟会为什么要构陷邓艾。
钟会之所以要构陷邓艾,是因为他打算造反,而邓艾是他造反前唯一的威胁,至于钟会为什么造反,陈寿的概括是“恶念”、“会内有异志”。
那么,为什么钟会的构陷让司马昭轻易就相信了呢?
邓艾被收押,是因为其矜功自傲,不受节度,但仔细分析邓艾在平蜀后的所作所为,并不过分。邓艾给司马昭留下矜功自傲的印象,是因为其书信被钟会篡改了,同时钟会又伪造司马昭的书信,引得邓艾回信,从而让邓艾因言获罪。
这也是邓艾愿意束手就擒,而不反抗的原因所在。因为邓艾相信自己是个忠臣,只要见到司马昭,没有什么事情是他说不清的,对于钟会而言,到不一定要邓艾死在他面前,他也没有权力这么做。只要把邓艾送走,他就可以控制邓艾的军队,至少,他是这样认为的。
至于邓艾的死,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这就因人而异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