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为什么会反曹操?你相信他是临死前最后一计,用死挖出朝廷最后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吗?
荀彧为什么会反曹操?你相信他是临死前最后一计,用死挖出朝廷最后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吗?
-----
网友解答:
-----
关于荀彧之死,《后汉书》《三国志》给出了完全不同的两个答案。
《后汉书·荀彧传》载:“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三国志·荀彧传》载:“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后汉书》说荀彧是在曹操暗示之下服毒自尽的,而《三国志》却说荀彧是忧郁而终,虽然与曹操有关,却属于正常死亡。那么,荀彧到底是不是曹操逼死的呢?个人更倾向于前者、也就是《后汉书》的记载。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国志》成书于晋,晋代魏之后,其正统地位的唯一来源便是魏元帝曹奂的“禅让”。因此,晋为了维护自身的正统地位就必须承认魏的合法性,这也是为什么晋武帝司马炎在“受禅”之后封曹奂为陈留王的原因所在。陈寿随蜀汉政权降魏,在晋代魏之后成为了晋臣。换言之,他必须站在维护晋王朝利益的角度编纂《三国志》。否则,不仅无法成书,陈寿的小命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所以,陈寿的话是要打一些折扣的。如果说魏武帝曹操逼死了荀彧,那么魏就真的成了篡汉逆贼,那么晋又是什么?篡了逆贼的逆贼?只有将魏合法化,晋才能更加合法,不是吗?
《后汉书》则完全不同,它成书于南朝刘宋。刘宋与汉之间经历了魏、西晋、东晋两朝三个政权。汉、魏之间的那些事对于刘宋王朝和范晔而言,是很久很久以前了……魏正统与否,和刘宋的关系已然不是非常大了。因此,范晔没有陈寿的顾忌,他的话似乎要更加可信得多!因此,个人更倾向于荀彧是自尽身亡。那么,真的是曹操暗示荀彧自尽的吗?
曹操赐荀彧空食盒到底何意?
对于空食盒的解释,个人认为最靠谱的是:食盒本为盛食之用,无食之空盒其实就是无用之意,曹操的意思大概是说荀彧无用了。至于说这是否是曹操暗示荀彧自尽,个人认为不一定。无用,可以死、也可以退,不是吗?既然荀彧不赞成曹操进位魏公、加九锡,对于曹操而言,荀彧自然是不能再用了。但曹操不想背负一个卸磨杀驴的恶名,于是暗示荀彧主动隐退,这也是可以说得通的,未必就是暗示荀彧自尽。
荀彧为何要反对曹操?
荀彧很早便投入了曹操麾下,是曹操早期的班底,说他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并不为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彻底架空汉献帝刘协,荀彧不仅从头到尾参与了,而且很难说这里面没有荀彧的谋划成分。换言之,荀彧根本不是什么汉室忠臣!曹氏终将取刘氏而代之,荀彧心知肚明,甚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他又为什么要反对曹操进位魏公、加九锡呢?
加九锡原本只是汉朝皇帝给功臣的一种礼仪性待遇,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但是,西汉末年王莽赋予了进公爵、加九锡特殊的含义。自王莽之后,进公爵、加九锡便成了权臣篡位的前奏!这就是荀彧反对曹操进魏公、加九锡的原因。
既然荀彧是曹操集团的首席谋士,他又为什么反对曹操“篡汉”呢?其实荀彧并不是反曹操,他仅仅是不想背负一个逆臣的恶名而已。曹操不走王莽的那条路,荀彧名义上仍然是汉臣。可曹操一旦走上了王莽的老路,荀彧就是附逆、就是汉王朝的逆臣!这就是荀彧理解反对曹操进魏公、加九锡的原因所在,仅此而已。至于汉献帝是真皇帝还是傀儡,荀彧无所谓!这实际上也是曹操麾下不少大臣、尤其是文臣的心态,汉朝是真汉还是假汉他们无所谓,只要是汉就行。
曹操对荀彧的心思心知肚明
曹操虽然最终依然进位为了魏公、乃至魏王,但是他对手下以荀彧为首的这些人的心态其实还是心知肚明的,这或许就是曹操终生没有称帝的原因之一。如果是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时或许还有些许不得已,晚年的曹操称帝已经没有任何阻力,这一点从后来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篡汉也能看得出,几乎没有任何阻力,也没有造成任何不利影响!
正因为曹操对荀彧的心思心知肚明,他自然也知道,荀彧不会反自己,他要的只是一个汉臣之名而已。因此,曹操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要荀彧的命。荀彧一辈子对曹操忠心耿耿,杀了荀彧会让不少老臣寒心、弊大于利。个人认为,曹操很可能并没有让荀彧死的心,仅仅是想让他退!毕竟荀彧公开反对曹操了,在位列中枢显然有些不合时宜了。
荀彧为何选择自尽?
既然曹操不想要荀彧的命,那么荀彧又为何选择自尽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曹操生性多疑,虽然知道荀彧无心反叛,但是架不住荀彧影响力太大,时间长了曹操会不会真的动杀机,荀彧不敢保证。更何况,荀彧位列中枢多年,并非没有政敌,谁又能保证荀彧“退休”后,曹操不会因为拉拢荀彧政敌的需要,对荀彧再生杀心呢?如果真那样,不但荀彧会丢掉性命,恐怕子孙后代都要跟着遭殃。倒不如趁着曹操心中对自己还有些许情分,牺牲自己为子孙后代谋个平安富贵。
史实也的确如此,荀彧自尽之后,曹操心中多少是有些愧疚的,不但没有清算荀彧,而且给了他“敬侯”的谥,也算是盖棺定论的美谥了。与此同时,曹操还让荀彧的儿子承袭了荀彧的列侯爵位,荀氏家族依然富贵万代。
至于说荀彧是用自己的死为曹操挖出最后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没有任何根据!首先,曹操并没有借荀彧的事情大开杀戒,无论是否忠于汉室,并没有谁因为荀彧的事情丢了性命。其次,曹操晚年,实际上真正忠于汉室的大臣早已经被清洗或架空了,剩下的无非和荀彧一样,想要在青史中留个好名声罢了,曹操完全没有清洗他们的必要!既然这些人不想当逆臣,曹操索性成全他们,不称帝便是了!
-----
网友解答:
-----
感谢邀请,我是紫气回来,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所说的,受到影视剧中的影响,荀彧被曹操赐死,所以会觉得荀彧要反曹操,并通过临死前的表现来判断荀彧的所作所为,荀彧用死挖出朝廷最后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这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因为在当时,绝大多数的人都相信天要亡大汉,天命在曹,荀彧作为看清大势的人,自然也深知其中的道理。
荀彧并没有反曹操,只是两人最后的理想不同了
作为曹操最为器重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荀彧是极其信任的,很多军国大事都与之商量,并积极听取和采纳荀彧的建议和决策。互为知己,前期表达两人的关系恰如其分。后期两者最主要的分歧与矛盾在于曹操要加九锡、称魏公,荀彧不同意,《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是这样记载的
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荀彧是怎么死的呢?
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曹操征孙权时,要荀彧前去犒劳三军,他是在寿春忧愤得病死的,是不是被曹操赐死的,这里并没有说明,影视剧中荀彧或自杀或服毒药自尽,皆出自于《魏氏春秋》
魏氏春秋曰: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这里面并没有记载,荀彧想通过自己的死,来挖出汉朝的最后一批忠臣,所谓的汉朝忠臣在之前的衣带诏事件和邺城刺杀事件当中,已被曹操清理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忠于曹操的。看看曹操死后,曹丕代汉自立的时候,都是那些所谓汉臣通过逼宫来使汉献帝退位,汉朝从荀彧死后,再无忠臣可言。
因为荀彧是反对曹操加九锡,封魏公的,所以很多人愿意相信荀彧是想通过自己的死,来唤醒那些忠于汉朝的公卿大臣,希望有人能站在自己这边,这种愿景是美好的,可现实是残忍的。
荀彧一个人,是无法改变当时的天下大势的,在荀彧死后的第二年
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荀彧是当时士人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学说,坚信是忠君报国的思想,他不愿看到自己一直辅佐的人是一个与自己理念相悖的现实,所以他反对曹操称魏王,因为曹操称魏王之后,下一步就是篡汉自立,他不想看到自己一直以为是明公的曹操一步一步篡汉自立,那他自己就是一个千古罪人,这是一个传统文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最残酷的现实
。
-----
网友解答:
-----
在我个人看来,荀彧的死是因为他和曹操的理念背道而驰,那就是曹操想要推翻汉朝自己称霸,荀彧却想着要忠君报国,并且引导更多的人来协助自己,巩固汉朝的江山,二者水火不容,自然只能落得个悲剧收场,只是可惜了二人当初同共事的情义。
荀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争议性的人物,因为他不仅仅是魏国的开国功臣,在曹操征战的前期和中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也是汉朝的忠臣,因为看不惯曹操的理念而以死殉国。荀彧为什么会帮助曹操,因为他觉得曹操这个人有能力肩负起重任,而这个重任就是重整汉室。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急需要一个人才能够挺身而出,为汉朝扫清奸贼,显然曹操是最好的选择。荀彧作为汉朝忠臣,自然想着要去帮助曹操,制定计策,打败敌人,巩固汉朝的江山。而在荀彧帮助曹操的这段日子里,也向曹操举荐了不少的人才,比如很有名的郭嘉。
荀彧的确忠于汉朝,但是我认为这个人他不是愚忠,当时的天下,汉室衰微,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即便不是曹操,也总有人会推翻汉朝的统治。荀彧一方面拥护曹操,另一方面又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觉得推翻汉朝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在后期荀彧一直都陷入了一种挣扎之中,难以挣脱。这不是随随便便制定计策,展现自己的才华,而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斗争。显然儒家的伦理纲常战胜了他支持曹操的决心,尤其是在曹操宣布自己想成为魏王的时候,他的不满已经达到了极致,和曹操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有着自己远大的抱负,他不可能因为荀彧是自己的谋士,帮助了自己很多,就放弃自己的志向。虽然有记载,荀彧是病死的,但是不少史书中提及是曹操下令杀害的。无论哪种可能,都不能否认他对于魏国的贡献。
荀彧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的造反,他只是与曹操的理念不合,他只是受禁锢于儒家浓厚的思想。有的历史书把他写成魏国的开国功臣,有的历史书则称赞他为坚守汉朝,不忘初心的忠臣。无论怎样,荀彧同诸葛亮一般,都属于传奇性质的人物,有争议才是一个人物值得关注的亮点。
-----
网友解答:
-----
历史最后一位汉臣——荀彧!
荀彧的死就史书记载来看也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魏氏春秋》
根据《魏氏春秋》的记载,曹操与荀彧交恶。曹操赐给荀彧一个盒食品,打开之后什么都没有,于是荀彧服毒自杀。
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曹操送空食盒给荀彧,隐喻
“盒中无果、请君自采(裁)”
。按照这种理解,荀彧就是被曹老板逼死的。
版本二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恃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三国志》
版本二中的荀彧虽然不是服毒自杀,但是比起服毒自杀,荀彧的第二种结局更加痛苦。
当时太师董承劝谏曹操称魏公、建魏国,为了探口风,董承先去询问荀彧的意见,荀彧果断拒绝,并且说出了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
“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
封魏公建魏国意味着曹操拥有了建立独立公国的权力,虽然受制于天子,但却享有了绝对自治权,这对皇权是极大的分割,也是国家分裂的表现。
荀彧明白,董承的意思就是曹操的意愿,荀彧也是借董承的问题回答曹操的疑问。荀彧不答应曹操进魏公,他先把曹操摆在了道德制高点上,随后反对了曹操的做法,曹操心不能平。
随后,曹操乘着征讨孙权的时候,奏请荀彧劳军,顺便将荀彧扣留在军中做参军,实际上是解除了荀彧尚书令的职务。在曹操大军开到濡须口的时候,荀彧在寿春病重而亡,年仅五十。
荀彧的死法虽然有不同版本,但是死亡诱因却是一致的:
荀彧得罪了曹操!
荀彧和曹操的关系可不一般,作为曹操五大谋士之首,能够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的军事家、战略家,曹操一生敬重荀彧。而且荀彧出生世家大族,在稳定政局方面,比宦官之后的曹操更加具有说服力与震慑力。可以毫不客气的说,
没有荀彧就不会有成功的曹操!
荀彧是曹操唯一忌惮的人,因为敬重,所以忌惮;因为珍惜,所以忌惮;因为感恩,所以忌惮!
曹操所有人才之中,没有一个人的分量能够超过荀彧。曹操的确爱惜人才,但是分层次。像崔琰这种德高望重的,曹操是敬重;像郭嘉这种天下奇才,曹操是珍惜;像夏侯家族这样的死忠,曹操是感恩。
在曹操心中,集合敬重、珍惜、感恩为一体的也就只有荀彧。
曹操的野心越老越大了,此时的大汉王朝已经是一个空架子,封魏公、建魏国亦如探囊取物。但是他忌惮荀彧,他知道忠于汉室的荀彧一定会反对自己,但是他又不想让自己受苦。
于是乎,荀彧选择了死,曹操选择了杀!
荀彧的死是必然的。荀彧是实实在在的汉臣,他追随的那个曹操已经从一个英雄完全变成了窃据朝政的奸臣,荀彧的理想依托坍塌了。
理想依托的坍塌注定了荀彧理想的破灭。对于任何一个人有理想的人来说,没有什么会比理想破灭更让人痛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纠结荀彧究竟是服毒自杀,还是病史寿春。总之,荀彧死的时候肯定痛苦万分。
只要继续理想,就得支持曹操,只要支持曹操,就反而走向了自己理想的反面,匡扶汉室的重担既接近又遥远,看似触手可得,实际遥不可及。
荀彧用死来反对曹操,自己坚决不同意曹操进封魏公,但是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三国志》
荀彧病逝之后第二年,曹操便接受魏公封号,建立魏公国,国都邺城。荀彧至死都没有阻拦的了曹操霸权的脚步,这是大汉最后一批汉臣发出最后的声音。至此之后,大汉王朝上下不在有纯粹的汉臣,只存在一群漠不关心与趋炎附势的庙堂高官。
也有人说,荀彧的死实际上还是有作用的。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很有可能就是荀彧道德力量的约束,至于是不是这样,那就看后世如何看待了!
-----
网友解答:
-----
我是涛说乱世史,我来回答。
别信这说法,在大战略上,在理想上,荀彧是门阀士族“保皇派”的典型代表,与军阀曹操的“取代派”有天然矛盾;实际中,荀彧一直和汉献帝很近。
《后汉书·荀彧传》记载,荀彧死后,“汉献帝非常悲哀
,祭祀
日为之废乐
”,真是痛心疾首啊。
荀彧得宠时,也多次以刘邦、刘秀的案例的劝谏曹操。
1、东汉皇权衰落,军阀、门阀登上舞台;曹操作为军阀的代表,对汉室态度,是“缓慢取代”;而荀彧,作为门阀代表,是“保皇派”。
史学界把魏晋南北朝放在一起研究,因为其中门阀名士(士族)的政治作用越来越来大。
东汉末年,
皇权衰落,军阀崛起,门阀崛起;枪杆子打出的军阀(如曹操),和地方名士(如颍川荀氏的荀彧)肯定有区别。
军阀想当皇帝很好理解,枪杆里出政权;
而门阀名士的荀彧,一边帮着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大权;一边却又最后保皇,反对称帝,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不矛盾吗
?
如果荀彧坚定信奉儒家学说,为什么不从头就匡扶汉室,为什么不投靠刘备?
(荀彧)
再举个五代十国的例子,忠义太监张承业,辅佐的更是以唐朝自居李存勖(国号没毛病),消灭了篡唐朱温(得国极正),但李存勖自己称帝,张承业也是极力反对,最后忧郁而死!
(遗命辅佐李存勖灭梁的张承业,922年,因李存勖执意称帝,劝谏又不被采纳,忧愤而死)
荀彧这类人,终究想要的是什么?
2、很简单,荀彧想让曹操成为“霍光”,而不是”王莽”;但事实恰好相反
首先,荀彧是荀子后代,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自然要维护皇权;但面对皇权衰落,他也不是绝对迂腐,希望借助外戚、军阀来匡扶王权,最大限度的维护皇权和门阀名士利益。
霍光(?-前68年4月21日),汉朝衰微时受命托孤,中间还废掉皇帝刘贺(就是著名的海昏侯),权倾朝野,但最后还是迎立汉宣帝,实现”昭宣中兴”,被汉朝人盛赞。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西汉末年同样受命托孤,权倾朝野;但最后却加受九锡,篡位建“新朝”,被汉朝人唾弃。
(左面霍光、右面王莽)
很明显,曹操最后成为了王莽。
我们这样捋一捋。东汉末年,内有宦官干政,外有黄巾起义,算无遗策的荀彧知道皇权衰微,国家需要周公式的人物出现。在外戚何进、军阀董卓、军阀袁绍等相继失败后,曹操成为最合适人选。
荀彧于是投奔曹操:对于刘备,实力太弱,荀彧看不上,毕竟几百年前的霍光也不姓刘;另外,出于对门阀家族利益的考虑,荀彧也需要投靠实力最强的人。
总之,荀彧的心态有些矛盾,但是,为利益权衡下的最佳选择。
荀彧也是把曹操当做“霍光”来侍奉的,战略上,为其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路线,如“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多次献策,如除吕布,扼袁绍,险出宛、叶奇袭荆州;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人才。
这个时候,二人各取所需,相处极为融洽。
但曹操的节节胜利,让背后的根本矛盾展示。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这不是霍光,分明是要当王莽!
荀彧感觉受了欺骗,直接劝解:“(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更是大为不满,干脆冷落荀彧,最后胳膊拧不过大腿,荀彧郁闷而死。
3、如果对荀彧难以理解,我还想到了一个例子——王导。
我们举一个更明显的例子——东晋时期的王导。王导是琅琊王氏,门阀士族的代表,阶层荀彧相近;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王导并没有想取代一个晋朝,而是尽心竭力的辅佐,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
尽心到什么地步?后来,王导的堂兄王敦看皇帝势弱,举兵反对;而王导,最后的态度居然是胳膊肘向外拐,帮助晋室!
(王导)
儒家思想熏陶下的门阀、士族、以后的士大夫,衷心维护皇权,哪怕是亲兄弟谋反也不留情;即便皇权衰落,也可以“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种情况,直到清末都在上演,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的独特现象。
-----
网友解答:
-----
你这个说法呢,我不敢苟同,如果你这种说法成立,那荀彧何必一死呢?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搞清楚一个问题,荀彧为什么要死?
我曾经分析过很多回说这荀彧为什么要跳出来跟曹操作对,为什么要选择以一死来向曹操宣布自己的志愿!
说实话,荀彧是一个聪明人,从他帮助曹操的那一刻帮助他称霸北方,或者说的直白一点,当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全区北方四周的时候,荀彧就已经看到未来的结局了。可这个时候的旋律为什么不站出来反对呢?他真的一心想要帮助汉,是想要帮助汉献帝作文他天子之位的时候,为什么不在曹操快要夺下北方的时候站出来去反对呢?去劝诫曹操不要对着汉献帝指手画脚,不要想着如何去称王称霸!
疼醒了,这种事情对于荀彧来讲也是求之不得的一种情况,帮助一位霸主称霸天下,成为开国之城,如此大的诱惑放在任何一个人的面前。都不会经得住的!荀彧字是自己有才选择要去寻找明主,这也就是为什么他选择抛弃袁绍去投奔曹操!汉献帝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大家心里都清楚,虽然表面上来讲是汉朝天子,可说实话。这种人别人看不起!局最简单的几个例子,自己的女人自己的部下在替他去谋事,去替他去铲除他的政敌的时候,他在干什么?除了被最后时刻跳出来推对方一把以外,他又能干什么?
荀彧是根本不可能为了这样的人去选择以死明志。
那么荀彧究竟是为了什么才选择跟曹操最后硬扛一波,然后甚至以自己的死亡来向天下证明自己是忠心于汉室的?
实际上说白了是为了自己的家族!或者说是为了自己的后人!
没错,荀彧确实可以去帮曹操去夺取天下,然后在第一个带头上表要求曹操称帝,他有这个资格,曹操也乐于见到荀彧去这么做。可荀彧如果真这么做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她这一辈子被人急着质量古骂,这是小事情,可如果他的家族因此受到牵连,这就是一件大事!
大家想想那些帮着程子谋朝篡位的人。那些人的家族,那些人的后代有哪一个是好受的,就好像当初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那个陈平,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说我这个人那阴谋诡计用的太多,自己这后半辈子或者自己的后代不会有好下场,最后历史也证明了他说的话没有任何的问题!
再想想,如果荀彧真的让曹操称帝了,并且是第一个带头上书上表的,那么天下会怎么去评论,荀彧说,你们家族啊,这一辈子深受黄根啊。这个大家族收了这么好的教育,得到皇帝那么多的宠爱,得到皇帝那么多风尚,到头来居然第一个邀请别人去谋朝篡位,你这样的家族就是狼子野心,就是喂不熟的白眼狼!
你的后代,那是不是都是这样的玩意儿?今天你可以邀请曹操上位,明天你可以邀请其他人上位。这种事情不是很正常吗?你们这个家族没有任何忠心可言,你这种家族根本就不能够为他人所重用!
所以荀彧以死明志,其实是为了保全自己家族的名誉!荀彧虽然死了,可他替曹操做的那些事情还算曹操,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就是说荀彧的死并不影响荀彧这个家族,得到曹操的赏赐或者曹魏家族对于他的倚重,而荀彧自己的死亡,也是让荀彧这个家族或许会背负上卖主求荣谋朝篡位这样一种可能性,胎死于腹中!
你们不就是想看我去邀请曹操让他称帝吗?你们不就是想让我邀请玩曹操称帝之后骂我荀彧这个家族说我们狼子野心谋朝篡位吗?那好,我死了!我死了之后,总没有其他的人选让我们这个家族成为第一个邀请曹操称帝的人了吧!
比如说我的身前身后是那留给其他人去了,我反正不在乎这点骂名。
所以说荀彧为自己的家族而死,他如果真的这个时候还向曹操进言说,以自己的死来,让一批忠心于汉室的人给他蹦跶出来,然后在让曹操把这些人给杀了,他正和荀彧自己上抒情,曹操称帝又有什么本质上面的区别?荀彧,这个家族还是要被人给拖嘛!倒还不如走的时候走的干净一点!
-----
网友解答:
-----
荀彧与曹操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同僚
同僚关系的还有夏侯惇,就是那个独眼将军。像曹仁、张辽等人是曹操的部下。
曹操称荀彧是自己的张良。荀彧一开始找到的对象是袁绍,看袁绍成不了气侯,才跑过来帮曹操的忙。
荀彧为曹操做了什么事?
一、方向
当时曹操被吕布抢了地盘,想跑到袁绍那里当下属,结果荀彧劝阻了他。如果没有这一次劝阻,曹操估计在历史上也就一路人甲了。
将汉献帝接到许昌来也是荀彧提出,这为后来曹操取得名义优势打下基础。
后来官渡之战,大家认为对上袁绍没有胜算,结果荀彧说袁绍十必败,坚定曹操的信心。
二、人才
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人都是荀彧向曹操推荐的。
当然还有其他功劳。
可以这样说没有荀彧的规划那就没有曹操后来的成功。
为什么会出现分歧?
因为曹操和荀彧代表着两个不同的集团。
曹操代表寒族,荀彧代表世家大族。
寒族不是指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连寒族都算不上。
曹操有一个政策:唯才是举。
这个政策对寒族有利还是对世家有利呢?
曹丕后来弄了一个九品官人法,实际上就是对世家大族有利。
东汉末年这个阶段,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他们浮在最上面的就是名士。
荀彧辅佐曹操的目的是借曹操的力量巩固世家大族的力量,恢复东汉的统治。
臣子最高的等级就是侯,公就是越制了。
所以当曹操想称魏公之时,派人去探荀彧的口风,荀彧说了这么一段话: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一旦曹操称公就意味着曹操有替代东汉的可能,而曹操的“唯才是举”论对世家的伤害是很大很大的。作为世家的代表之一的荀彧自然本能地反对。
像陈群、司马懿、杨修等人皆是世家大族的代表。
所以曹操做了一件令世人看不懂的事情,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参丞相军事。一句话将荀彧的官职从东汉之官变成曹操丞相府的属官。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曹操对荀彧是真心不满的。
荀彧在此之后,抑郁而终,也有人说被杀或自杀等等。
是清除忠汉之计?
提问者提出的这种假设是站不住脚的。三国或东汉末年,并没有这么强烈的站队。
我举二个简单的例子就会明白不可能是为了清除忠于东汉之人。
杨修被曹操杀了,他父亲杨彪在曹魏代汉之后,被曹丕邀请,希望担任魏朝重职。结果杨彪说我在东汉担任三公,不合适在魏朝担任重职。这是不是典型的念旧朝,忠于东汉。
曹丕不但没有杀他,也没有发怒,反而对杨彪礼数有佳,赐几杖等以示荣耀。
西晋成立之时,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就公开宣称自己是魏朝的忠臣,司马炎也没有拿他怎么样,依旧礼待之,还封为安平王。
所以荀彧之死不可能是为了清除忠东汉之人。
-----
网友解答:
-----
荀彧反曹操,这个反字,我个人觉得不应该用反叛来理解,而应该理解成反对。因为,荀彧对于曹操,就如同对自己一样,有着一个极为高尚的要求和抱负。身为颍川名门之后,从小受到最为正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荀彧的抱负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与诸葛亮是共同的。只不过,他选择的路,是想要辅佐曹操成为霍光一样的人物,力挽狂澜,拯救岌岌可危的大汉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来。奈何,他的理想与抱负,随着曹操个人权势的不断扩张,似乎变得越发的遥不可及了,直至最后,在曹操面对众臣提议的加九锡进魏王的建议下,彻底的破灭。从而,也让他与曹操这一对曾经最亲密的战友彻底的决裂,并最终黯淡的结束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
要分析题主所提出来的问题,可以简单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荀彧的理想与抱负
荀彧出身于颍川荀氏一族,少来便有神童之美誉。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被举孝廉,出任守宫令,后因董卓入京废黜少帝立献帝而弃官还乡,之后便加入了袁绍集团。
到了初平二年(191年),与袁绍相
处一段时间的他发觉袁绍并非自己所期许的明主,便弃袁绍而归顺于曹操。这一个选择,也是他人生履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加入曹操集团的荀彧,被曹操引为知己,并将其比之为汉初
三杰之
首的萧何,由此可见,曹操对其重视程度,远非袁绍可比。
而在加入曹操势力之后,荀彧的政治智慧以及军事战略思想都深深地影响了曹操,在为曹操制定了最为重要的战略方针后,也同样为曹操举荐了大量的贤才,其中就包括戏志才、郭嘉、陈群、司马懿等一批曹魏的中流砥柱之才。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面对是否迎奉汉献帝而陷入两难之境时,又是荀彧站了出来,态度坚决的主张曹操迎奉汉献帝到许都。而这一个决定,也是令曹操在日后的军阀大混战中,握着了一张绝对的王牌,同时也竖起了一杆忠君卫国的高大正义旗帜,令其在道德和名义上,可以始终占据着制高点。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荀彧心中的抱负和理想,开始全
面的暴露出来。他的内心里,渴望的还是汉朝能够继
续延续下去,希望自己辅佐的明主,将来可以成为霍光一般挽救大汉于水火的英雄式
人物。
二、曹操的变化
荀彧之所以会舍弃当时强大的袁绍而加入弱小的曹操集团,其原因,恐怕也与曹操对大汉的忠心有着极其重要的原因。
这一点,从曹操与袁绍两人早年的所作所为来看,其实不难发现,早年的曹操其实也是与荀彧一般,对大汉充满了憧憬的有志青年,他的想法,同样是希望可以做一个挽救大汉于危难之际的英雄,这一点,与荀彧的想法可谓是不谋而合。
只是,随着权势与阅历的增长,经历了黄巾起义、董卓入京、军阀混战之后,曹操心中最初的那份理想和抱负,也随之逐渐的被权势所诱惑而一点一点的发生了改变。
同时,汉献帝对曹操的忌惮和猜忌,令曹操的心中不免会想到霍光这位自己曾经所崇拜的偶像的下场,身败名裂不说,连后代子孙都因其而遭受到莫大的打击。如此一来,伴随着衣带诏事件以及邺城刺杀事件发生,就更加的坚定了他取汉代之的想法。曹操这样的一个变化,也就为荀彧和曹操这对曾经最亲密无间的伙伴之间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三、荀彧的死
在后汉书中记载,“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意思也就是说荀彧因为生病而留守寿春,曹操知道后,命人送去了一个空盒,荀彧在看到曹操送来的空盒后,便喝药自尽了。
这样的一个记载,令许多的人将荀彧的死归结于曹操,认为这是曹操给荀彧的一个暗示或者是恐吓,从而导致了这位跟随了他半生的功臣就此落得个黯然身死的下场。不过,在史学上,许多的史学家都并不认同这个记载。原因很简单,荀彧虽死前曾与曹操因为加九锡进魏王这件事情上产生了重大的分歧,但是曹操根本没有必要因为这样的一件事情而对荀彧痛下杀手。因为,此时的朝堂之上,经过衣带诏事件和邺城刺杀事件之后,对大汉朝愚忠的人已经近乎绝迹了,反倒是那些想要通过曹操加九锡进魏王而获得更大的权势和利益的人占据了主流。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局势下,荀彧个人的影响力,根本不可能动摇得了曹操进魏王这个事情。反倒是曹操这样将其杀了,不免会给自己留下一大污点来,得不偿失。
而三国志中的记载,则与后汉书不同,“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意思是说荀彧的死,是因为得了重病,加之心中忧郁成疾而亡。虽然说的很笼统,也不免会让人再度将矛头指向曹操,但是相比于后汉书而言,却更加的具有说服力。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曹操杀荀彧弊大于利,所以荀彧的死,极大地可能性并不是曹操的主动行为所致。
而依照荀彧的性格,在发现自己辅佐了半生的明主最终还是走向了另外的一个极端,自己的劝谏已经无法再动摇他心中的那份执念之后,心中不免会因此而失落惆怅。再想想大汉朝这座擎天巨柱即将要坍塌,而自己却对此无能为力,忧愤之下,再加上病痛的折磨,就此黯然的离去倒也是较为合理的。
综上所述,荀彧从未反叛过曹操,从一开始,他的理想和抱负就并不是辅佐曹操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帝国,而是想要与曹操一同将大汉再度从风雨飘摇中拉起来。只是,伴随着曹操权势和阅历的增长,少年时期的那份理想和抱负,也就逐渐的被欲望所诱导,从而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权臣的道路,并最终打破了汉高祖定下的非刘姓不可封王的先例。
至于说他是想用自己的死唤醒朝堂中最后的一批忠于大汉的有识之士的话,倒不如说他是想用自己的死,化解曹操对自己的猜忌,对荀氏一门的猜忌,从而保证了自己死后,荀氏一门还能够在曹操的手下拥有以往的风光和滋润。
-----
网友解答:
-----
不要被各种演义,电视剧影响了。荀彧确实反对曹操践位,终于汉室,但三国志记载荀彧是被曹操贬去寿春后抑郁而死,并没有正史记载曹操直接杀害或者逼死了他
-----
网友解答:
-----
他是曹操的合伙人,荀家的地位、人脉、名声又比曹家强,为何要死心塌地的重于曹操?
袁绍和曹操都借助了颍川集团的力量,而荀彧荀家是颍川人的核心。颍川是东汉末年最出名士谋臣的地方,颍川和汝南共同占据了东汉名人榜三分之一以上的名额。而颍川名士的核心就是荀家,荀家是袁家的世交,荀爽后来被董卓(在颍川出生)从白衣变成三公,袁隗也出力不小。袁绍被封为渤海太守后,顶头上司是家族当年举荐的颍川人韩馥,韩馥的主要帮手也都是颍川人。颍川人荀湛(荀彧同族)、辛评、郭图等人都转投了袁绍,这才逼的韩馥让位。荀彧投靠曹操后,担任的是录尚书事,从来就没在丞相府有兼职。他举荐了大量老乡人才,其中就包括有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荀攸,按照东汉末年的潜规则,他才是这些人的荐主,这些人也要向他效忠。他是曹操集团的二把手合伙人,不是曹老板招聘的员工。
-----
网友解答:
-----
纯粹胡扯。忠于汉的人几乎没有,除了曹操。在汉灵帝时,天下人对皇帝就不多尊敬了,因为他们一个不如一个。史学家钱穆认为,东汉末年实际上存在两个权力,皇权和地方权力。到汉献帝时,天下诸侯就沒人听皇帝的了。中国最大也是最可笑也被当作历史知识的冤案一一挟天子以令诸侯,被广泛接受,沒人问一下皇帝能令那个诸侯,除了史学家吕思勉。
荀彧更不会忠于汉室,那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他只会忠于某个诸侯。这就像胡扯见了刘皇叔,杀妻招待一样,就沒人问一句,刘皇叔在城门口卖草鞋时,就没人给他一点吐沫星点的恩惠。那些忠于汉献帝的人,怎么没一个舍命跑到长安救皇帝。
只有曹操把汉献帝当皇帝了,反而骂他是奸臣,又编了个荀彧忠于汉室的谎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