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是谁,有什么事迹?
蔡锷是谁,有什么事迹?
-----
网友解答:
-----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民主革命家格外的闪耀,他一生南征北战,曾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许多人都说如果他没有早逝,蒋介石很难出头。而这位功勋卓著的英雄,就是蔡锷。
蔡锷,原名蔡艮寅,湖南宝庆人。蔡锷出身微寒,但他读书刻苦,天资聪颖,师从康有为、谭嗣同,还获得了梁启超的赏识。由于蔡锷成绩优越,他入选留学生,在1899年远赴日本留学。蔡锷希望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报效民族,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1900年以后蔡锷回到祖国,参加革命运动,失败以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锷”,表明自己不畏牺牲,流血救民的决心。在革命不断失败以后,蔡锷认识到他的能力存在局限,于是他继续在日本苦学军事理论,并与革命党一起探讨革命思想。随后,蔡锷考入日本著名军校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与蒋方震、张孝准等人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蔡锷毕业回国,他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担任军校校长,训练新军。在学校里蔡锷的能力出众,教导有方,他的军事技艺和造诣让师生们十分钦佩,李宗仁等一大批新军骨干和后来的历史风云人物都曾是他的学生。
在当时清政府统治愈发腐败,云南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以蔡锷为首的云南民主革命人士在云南策划起义。1911年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率领新军推翻了清政府对于云南等地的统治。蔡锷担任云南都督期间,他推行新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百姓们对他十分爱戴。
袁世凯掌权以后,对蔡锷十分忌惮,将他调入北京,对他进行监视。蔡锷起初还对袁世凯抱有希望,不断上书袁世凯,为他献言献策。当袁世凯勾结日本,签订卖国求荣的《二十一条》以后,蔡锷彻底对袁世凯失望。袁世凯复辟以后,蔡锷极度愤慨,他决心推翻袁世凯的封建统治。
蔡锷秘密离开北京以后,辗转来到昆明。随后蔡锷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发动护国战争。蔡锷率领着护国军,以少敌多,以落后的装备与号称精锐的北洋军死战,最终取得成功。在全国声讨浪潮下,袁世凯知道大势已去,他被迫退位,不久以后忧郁而死。
然而当革命事业取得阶段成功以后,蔡锷的病情却不断恶化,不得不远渡日本进行治疗,但数月以后,蔡锷终因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4岁。当蔡锷垂危之时,他牵挂的依旧是国内的革命事业,他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然而北洋政府没有遵循蔡锷的遗嘱,他们顺应百姓呼声,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而他也成为民国国葬第一人。
蔡锷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一位革命者,一位军事家,亦是一位满腔热血的爱国者。蔡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革命事业,他的伟大,值得后人铭记。
-----
网友解答:
-----
蔡锷,生于1882年12月18日,出生地是湖南,所以他是湖南人。但是蔡锷却在云南获得名望和成就,1911年在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的任上,发动起义,解放了云南,之后就职云南都督。蔡锷坐上云南地区的封疆大吏的时候,才29岁,非常之年轻。蔡锷当上了云南的都督,云南全省的气象为之焕然一新。蔡锷整顿了吏治,改善了财政,发展民营企业,大力兴办教育,还裁撤了很多军队,为民众减轻了负担。蔡锷就任都督不久,就先后两次给自己减低薪水,他是都督,薪水原本是600块大洋,他却把薪水降低为60块大洋,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这种待遇,仅仅相当于一个营长的待遇,这个事情在当时全国都是闻所未闻的。
蔡锷的老家人,知道蔡锷在云南当了大官,心想他飞黄腾达了,肯定可以依靠,所以家里人从湖南老家千里迢迢赶赴云南,见到了蔡锷。其中有蔡锷的亲生弟弟,一见面就兴冲冲的想要一个市长的职位干干。蔡锷不许。弟弟说,那给个税务局局长也许。蔡锷还是不同意。弟弟急了,给我当个营长总可以吧?蔡锷说,不可以。弟弟说,那我跟在哥哥身边,给你当一个勤务兵!蔡锷说,这也影响不好,你虽然是我的弟弟,但我不能徇私啊!于是,蔡锷给了弟弟20块大洋,把弟弟送回了湖南老家。
蔡锷在云南很有名望,袁世凯对蔡锷不放心了。1913年10月,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提调蔡锷入京。当时袁世凯名望也很大,还没有暴露,所以蔡锷就前去报道。到了京城,袁世凯给蔡锷封了一大堆的官职,还每天召见,礼遇有加。袁世凯还打算招蔡锷为女婿。在权位美色的诱惑下,蔡锷纹丝不动,不为所惑。1915年11月18日,蔡锷争取到了去日本“养病”,踏上了客轮“山东号”。杨度闻知这个事情,大惊失色,对袁世凯说,这可了不得了,这个蔡锷一去,肯定是放虎归山,放鱼入海了,他必然会对我们不利。我怕今后我们永无宁日了!袁世凯听了 非常后悔,派人去追,但是无果。
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之后,蔡锷在云南第一个宣布独立,并且誓师讨伐袁世凯。1915年12月25日,蔡锷发布通电,表示要“拥护共和,反对帝制”。之后,蔡锷亲自率领了不足万人的军队,与10万北洋军正面开战,很快就彻底歼灭了北洋军最精锐的第七师,又打散另外两个师,一举消灭了三万多人,堪称军事奇迹。
1916年11月8日,身患肺结核的蔡锷,因为医治无效而去世,年仅34岁。
-----
网友解答:
-----
@在下刀掌门 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清癯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个捐生纾难,一个窃国自为。这两个强势男人之间的故事绝对精彩,而且值得玩味。
100年前,在日本的福冈医院里,蔡锷永远地闭上了眼睛。100年后,在长沙的岳麓山之上,后人自发地来到蔡锷墓前纪念将军逝世一百周年,手持鲜花,眼含热泪。
青山有幸埋忠骨,三生有幸祭蔡公。
有不少人都以为蔡锷是云南人,其实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有“湖南人中的第一军人”之誉。有人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
蔡锷,原名蔡艮寅,1882年12月出生于湖南宝庆,也就是现在的邵阳市。他可谓出身寒微,是从底层出来的精英。
1904年,22岁的蔡锷从日本军校毕业,成了各省督抚争相延揽的对象,因为朝廷编练新军急需人才。蔡锷在广西干了5年,当了若干个军校的校长。李宗仁是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三期毕业生,其实他在第二期就考上了,但在开学报到时迟到了10分钟,蔡锷坚决不要,让他第二年继续考。李宗仁说:“我们对他敬若神明。”
蔡锷率领着学生练习各种器械体操,他的技艺让学生感觉难以置信。
袁世凯当政后,他仍主张民主共和,致力南北统一,被袁世凯削除兵权,调至北京,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虚职,并受监视。袁世凯称帝后,举国反袁浪潮高涨。
他对袁世凯屈服于列强和复辟帝制极为愤慨,遂与云南都督唐继尧信使往返,密电联络,与李烈钧、程潜等共同策划,准备反袁,并到天津与梁启超密商约定:“失败就战死,绝对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绝对不争地盘”在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帮助下,他先往日本,然后经上海、赴香港、过越南,辗转入滇,途中多次摆脱袁世凯所派刺客的追杀和阻击。
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武装讨袁,任护-第一军总司令,率兵挺进川南。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艰苦奋战40多天,给袁军以重创。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后,他任四川都督。为整编川军、统一财政,做了大量工作。
一直以来,蔡锷与孙文都始终是被拿来作比较的。虽然孙文的名声更甚一筹,但也有不少认为孙文皆虚功,蔡锷才是真绩,还有人称是蔡锷将中华民国拯救与水火之间,却被孙文带向了终结。当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蔡锷功绩的肯定。他推翻清廷与袁世凯,反对一切封建帝制,一生都在为民主共和作斗争。看了这些功绩,你还会问蔡锷厉害吗?
1916年11月8日,蔡锷因喉癌恶化医治无效,在日本福冈长逝,年仅34岁。蔡锷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第二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出殡当天,大雨滂沱,行止不便,送葬队伍仍有千余人。湖南都督谭延闿领首,冒雨徒步护灵上山安葬。民国之有国葬,实自松坡始。
蔡锷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年少求学时忧国忧民、奋发图强;编练新军期间整军经武,为国防建设殚精竭虑;出任一省都督后,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始终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原则立场。他既继承了勤奋、俭朴、清廉、澹泊的传统美德;又深受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浸染,倾力捍卫民主与法治,不惜献出生命。
蔡锷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
网友解答:
-----
蔡锷被誉为民国军神,他去世时年仅34岁。蔡锷的一生非常短暂,但是他却赢得国民的敬仰,成为民国时期享受国葬的第一人。蔡锷究竟有何传奇经历,能获此殊荣?
一、忧国忧民的青少年时代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市)。蔡锷年少聪颖,16岁时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此时蔡锷抱着读书救国的信仰,他非常刻苦读书。1899年蔡锷远赴日本求学。
1900年,维新派领袖唐才常密谋于汉口发动自立军起义,蔡锷也回国参加这次起义。由于泄密,这次起义不幸失败,唐才常在汉口被杀害,蔡锷由于被派往湖南策动起义而幸免遇难。1902年,蔡锷再次东渡日本,他愤而写下“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蔡锷决定投笔从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蔡锷、蒋百里和张孝准三人由于在学校表现优异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蔡锷从日本军校毕业回国,他先后在广西、云南担任军教官。
二、领导云南起义,有力支援武昌起义,为辛亥革命的胜利立下不朽之功
1911年7月,年仅29岁的蔡锷被云贵总督李经羲任命为新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旅长)。
当时全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新军不少军官受革命思潮影响,革命情绪高涨,革命活动也非常频繁。
尽管蔡锷不是同盟会的成员,但是富有正义感和爱国热情的他暗中对同盟会的革命行动给予掩护。
蔡锷曾经对同盟会员黄毓英表示:“时机不到干不得,时机成熟绝对支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湖南革命党人迅速响应武昌起义。云南革命党人闻讯后也积极行动,准备配合武昌起义。
从10月19号开始,云南革命党人先后召开了五次秘密会议,蔡锷参加了其中的四次,并且在10月28日的最后一次秘密会议被推举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
云南革命党人定于10月30号发动起义,蔡锷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起义当晚,云贵总督李经羲组织力量反扑,战斗异常激烈。蔡锷亲临现场指挥,最终革命党以牺牲150多人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11月1日,起义官兵成立云南军都督府,蔡锷被公推为云南都督。随后云南军都督府发布《讨满洲檄》,声援武昌起义。云南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五个省之一。蔡锷还先后派出滇军,支援四川、云南、西藏的革命事业。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发布清帝退位诏书,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取得了伟大的成果,蔡锷居功至伟。
三、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自请入京参与国家建设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最初蔡锷对袁世凯抱有幻想,他称赞袁世凯“闳才伟略,实近代伟人”。
1913年10月,蔡锷深感在云南边陲无法施展抱负,于是他向袁世凯主动请缨,要求离滇入京,到中央任职。
对此有人认为蔡锷是中了袁世凯的调虎离山之计,其实并非如此。蔡锷的恩师梁启超后来谈到:“蔡锷离开云南,并非袁世凯所逼。当时云南人民和中央都不希望他走。蔡锷先后给我写了十几封信,要我帮他辞去云南都督。”
当时袁世凯的真面目还没有暴露,蔡锷对他抱有幻想,所以主动要求进京。不然的话仅凭袁世凯一纸调令,是根本调不动地方大员的。
袁世凯非常欣赏蔡锷的军事才华,准备对他唯以重任,让他当任陆军总长,负责训练新式军队,但是遭到北洋将领的反对而作罢。
蔡锷被袁世凯任命为全国经界局督办。蔡锷将主要精力投入军事学术活动,他希望帮助国家实现强大国防的心愿。
四、打响护国运动第一枪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粉碎了蔡锷的梦想。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8月,袁世凯授意杨度等人成立筹安会,鼓吹帝制。
热爱共和的蔡锷内心怒不可遏,但是他表面上与袁世凯虚以为蛇。当袁世凯派爪牙来试探蔡锷对于帝制的意见时,蔡锷毫不犹豫签名赞成,他还主动代表云南军界上劝进书。为了麻痹袁世凯,蔡锷还经常流连于烟花之地,与八大胡同的小凤仙打得火热。
蔡锷带着小凤仙多次往返于北京和天津,秘密与在天津的恩师梁启超商议讨袁。
蔡锷愤慨地对梁启超说:“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过。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一回不可。”
蔡锷与西南军政要员密电来往,他还和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密切联系,结成广泛的反袁阵线。
1915年11月11日,蔡锷秘密逃往天津,之后辗转各地,于12月19日来到昆明。袁世凯已经在12月13日恢复帝制,反袁起义刻不容缓。
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并成立护国军,武装讨伐袁世凯。护国军兵分三路,蔡锷率领第一军攻打四川,李烈钧率领第二军攻打两广,唐继尧统领第三军坐镇云南。
1916年1月14日,蔡锷率领仅有8000多人的第一军从昆明向四川进发,袁世凯派张敬尧带领近五万北洋军精锐,在泸州阻击护国军。
1916年3月16日,蔡锷亲自指挥攻打泸州的战役,这是蔡锷人生中最后一战,也是最艰苦的一战,此战体现出蔡锷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蔡锷命令顾品珍在中路发起佯攻,朱德和张煦在侧翼阻击敌人的援军,右翼赵又新部担任主攻。
战斗中几路护国军完美配合,将北洋军打得大败,护国军的先头部队挺进到距离泸州十多里的南寿山附近。
最后由于兵力有限,弹药不足,护国军未能攻破泸州。但是张敬尧被护国军的英勇吓破了胆,他被迫与护国军停战议和。
泸州战役是护国运动最关键的一战,它迫使袁世凯放弃武力镇压护国军的企图。3月22日,袁世凯在内困外忧的形势下被迫取消帝制,但是他仍然占据着大总统的职位。然而袁世凯已经丧失人心,他手下的心腹爱将冯国璋、陈宧等人先后背叛他。6月6日,众叛亲离的袁世凯病逝,护国战争结束。
五、英年早逝,享受国葬
7月29日,蔡锷到达成都就任四川都督。9月,蔡锷东渡日本治疗喉癌,11月8日,蔡锷不幸病逝,享年34岁。
蔡锷的英年早逝,让全国人民无比悲痛。北洋政府慑于舆论压力,决定追赠蔡锷为上将军,为他举行国葬。
蔡锷被誉为军神,除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他完美的人品也是重要原因。
蔡锷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爱兵如子,他从未像当时的武人那样将军队视为称霸一方的工具;在生活中他严于律己,辛亥革命蔡锷当上云南都督后主动要求降薪,他两袖清风,去世时还负债三四千;蔡锷将民族独立、国富民强和民主共和视为己任,在共和遭到践踏时,他挺身而出,打响了保卫共和的第一枪。蔡锷不愧是军人楷模,值得万世敬仰。
-----
网友解答:
-----
纵横从事历史创作将近三年,写了四五百万字,要说最喜欢的历史阶段,还是民国时期,尽管民国军阀混战,国家经常处于危亡之中,但是这也是我们脱胎换骨时期,尤其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仁人志士,更是将这一段历史展现了慷慨激昂。
如果要说民国时期我最欣赏的人物,那就是蔡锷将军,为了国家的发展,不顾个人荣华富贵,抱病投身革命,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事迹却会被人永远铭记。
蔡锷将军生于湖南省宝庆府的裁缝家庭,十分贫困,但是却并没有阻碍蔡锷的眼界,蔡锷早年在私塾勤学苦读,12岁就考中秀才,甲午战争后,清廷积极寻求近代化之路,1898年16岁的蔡锷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当时戊戌变法领袖人物梁启超、谭嗣同。
因为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受到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对蔡锷的一生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此后不久,蔡锷就考入了上海南洋公学,也就是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甲午战败后,中国派遣大量留学生到日本学习,掀起一股中国学日风潮,受此影响1899年蔡锷前往日本寻求强国之路,先后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在日本期间,蔡锷接受先进思想,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极为愤恨,曾在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与戊戌变法失败后,其恩师谭嗣同的临终绝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颇有呼应之意。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一股瓜分中国的浪潮,在日本学习的蔡锷再也看不下去,回国参加了自立军起义,面对沙俄入侵东北的事实,还曾组织“拒俄义勇军”,可惜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一次起义失败的很快,结合戊戌变法失败的经验,让蔡锷明白没有强大的武装,想要进行变革是痴人说梦,再次回到日本后,蔡锷先考入成城学校,随后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专门学习军事知识。
1902年,蔡锷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中,发表《军国民篇》里讲到,中国的落后的各方面因素,极力主张,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实行“军国民主义”。
可见,蔡锷此时的思想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由于他在陆士期间积极表现,被称为当时“中国士官三杰”之一。
1904年,作为最早从日本陆士毕业的一批留学生,蔡锷回国后受到正在推广清末新政浪潮的影响,先后在湖南、广西等地的讲武堂教练新军,由于军事功底扎实,讲解精辟,深受同僚与士兵的敬佩。
此后不久,云贵总督李经羲在筹办云南讲武堂的时候,将蔡锷聘请到云南,予以重任,由于李经羲对革命派抱有同情,云南陆军讲武堂与云南新军成为革命势力的大本营,蔡锷虽然还未参加同盟会,但是也对革命活动不拒绝,曾经向同盟会成员保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同情支持”。
1911年,武昌起义后,蔡锷积极响应,发动昆明辛亥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成立云南军政府,担任都督。
这一次起义对于推动全国革命活动具有重大的影响,最终对于清政府在全国统治的结束,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后,更是蔡锷一个全新的开始,蔡锷担任云南都督期间,大力推行新政,改善发展经济民生,使得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将云南从国家边陲之地,打造成民主共和的家园,此后,云南滇军能够几十年超然与国民政府的统治,很大程度上就是蔡锷打下的基础。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对于云南的这个“民主刺头”,颇让袁世凯头疼,为了瓦解蔡锷的军政影响,1913年将蔡锷调到北京,授予全国经界局督办的职务,表面上对其进行笼络,暗地里却对蔡锷进行监视。
袁世凯与蔡锷的很多思想是不谋而合的,袁世凯对蔡锷也尤为欣赏,蔡锷对袁世凯也抱有某种信任,比如蔡锷一直希望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国防军队,而袁世凯则以组建新军而闻名,蔡锷从日本回国后到云南职教的讲武堂,也是袁世凯推行清末新政,为建立新军而组建的。
袁世凯一生最为杰出的作品就是组建了北洋新军,在这一点上,蔡锷是心知肚明的,在北京期间,蔡锷多次给予袁世凯献计献策,希望袁世凯能够加强国防建设。
然而当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并且倒行逆施,想要建立独裁政府,甚至要恢复帝制的情况下,蔡锷实在不能与袁世凯共同谋事。
正在袁世凯筹划恢复帝制时,蔡锷却以看病为由东渡日本,经过台湾、香港、越南的旅程后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这时距离袁世凯12月12日宣布称帝已经过去七天。
蔡锷抵达昆明后,立即着手组织云南反袁武装起义,在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并且组织护国军,打响反袁护国第一枪,兵分三路讨袁。
尽管蔡锷的护国军相对于北洋政府来说并不占优势,但是蔡锷还是以云南的武装为基础,屡次击败袁世凯的军队,并且受到各省反袁武装的支持,在全国的声讨浪潮下,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不久抑郁而亡。
由于长期在恶劣条件下作战,本来身体素质就不好的蔡锷终于积劳成疾,1916年病情恶化,虽然前往日本积极治疗,但是还是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4岁。
然而在蔡锷将军最后的遗嘱中,他还是不忘革命事宜,让部下为阵亡的将士申请抚恤金,并且表示自己“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他的恩师梁启超则在追悼会上称赞蔡锷是“为国民争人格”,痛惜不已,蔡锷去世后,不久,北洋政府为他举行了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葬的人。
在他前后八年投身革命的生涯中,虽如昙花一现,却精彩纷呈,尤其是在云南辛亥起义与护国战争中,蔡锷都以革命先锋的姿态冲在最前,值得钦佩。
-----
网友解答:
-----
蔡锷是云南讲习所将军,朱德元帅还拜他为师。是反清政府的主帅,为推翻清政府立下汗马功劳,在讲习所培养了一批军人。电影蔡锷也拍成上了映幕,由电影演员王心刚主演,我也看了,主题歌也好叫,小风仙有张喻主演,大家搜一下电影。
-----
网友解答:
-----
众所周知,民国纷乱,军阀割据,除了当时势力最强大的北洋系外,当属西南军阀为一时之雄,当其时,以地缘庙堂,黔、滇、川、湘、粤、桂六省合称为西南军阀,南北对立之局。
其中滇系可谓是西南之最,而滇系奠基与蔡锷千丝万缕。
蔡锷,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算大,年纪轻轻就得病而亡,享年34岁,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强势人物不要太多,纵然蔡锷有功,却也于众枭雄中显得过于孤立。
出身清贫,却努力刻苦,他的转变还得从进入长沙时务学堂说起,而其中谭嗣同、梁启超都为其师,接触到新学,蔡锷也一腔热血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1911年,蔡锷当任云南第19镇第37协协统,而蔡锷也紧锣密鼓的积极策划和参与革命运动,当其实,新军中混入了不少新民主思想的革命党人,到辛亥革命爆发,蔡锷与一群革命党人也开始了“重九起义”,起义成功,蔡锷出人云南都督,那年他29岁。
拥护辛亥革命,是其在云南的第一件为国所做的大事。而第二件就是其第一个通电起兵表示反对袁世凯称帝,因此蔡锷有护国元勋之称。
蔡锷的文治武功,在云南他的威望很高,因此被袁世凯忌,早在1913,他就被袁世凯诓骗到北京,最终形似软禁,而也就是在这期间,蔡锷出入八大胡同,和小凤仙的事迹被野史传的香艳神秘。而在此期间,袁世凯称帝事件让蔡锷开始秘密的铺排反袁事件,其中和袁世凯心腹幕僚陈宦多有洽谈,至于内容不得而知,不过在陈宦奉袁世凯命率军进驻四川成为督军后,蔡锷经小凤仙协助艰难返回云南,而在其率第一军出征四川之际,陈宦就宣布四川独立,且断绝和袁氏的关系,可见在北京蔡锷也是多有作为的。
蔡锷走后是唐继尧继任云南督军,且在其对于袁世凯称帝事件摇摆不定时,看到蔡锷的回来且持反袁态度,立即就宣布云南独立,这是公然通电反袁的第一个省,之后,才有了其它省份的跟随。
所以再造共和中,蔡锷之功无人能及。
仅率领数千人就敢讨四川,而且他本人骨瘦如柴,病体沉重,战场艰难,时局艰苦,最终硬是乾坤再造,令人不得不佩服其胆色和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十大兵书的最后一本《曾胡治兵语录》就是其编著的,而其中的“论持久战”、“游击战”就是出自于其中。
蔡锷是一个道德感和责任感极强的人,他始终都是为国而虑,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孙中山对其都极为看重,在蔡锷临死之际,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
网友解答:
-----
湖湘英烈,护国元勋 ,蔡锷是湖南邵阳人,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军事领袖,领导昆明重九起义,起义成功后成立云南都督府,宣布云南独立,蔡锷任都督,为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作出巨大贡献。袁世凯称帝后,蔡锷维护共和,武装讨袁,
蔡锷英年早逝,安葬在长沙岳麓山并建有墓庐。如今岳麓山南大门有楹联句 “勋高黄蔡,千秋浩气震名山”,蔡锷与黄兴齐名,麓山英灵千秋浩气。长沙市内有蔡锷路与黄兴路平行,长沙兴汉门有共和广场,竖立着蔡锷将军骑马铜像。
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知音》,说的就是蔡锷施展才华,潜回云南领导武装讨袁的故事, “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其主题歌曲传唱至今。
-----
网友解答:
-----
我来回答这一问题。
蔡锷在中国近代史,轰轰烈烈,妇孺皆知。是中华民国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可惜的是死得太早,不然没蒋介石什么事了!
1882年12月18日,蔡锷出生在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一户贫农家庭。他原名艮寅,字松坡。幼年在私塾读书,13岁考中秀才。15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并受到该学堂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
说到这,大家一定都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了。寒门若想出贵子,不读书怎么能行?读书之后,见到的人和事是不一样的,以蔡锷为例,通过读书这个平台,他见到了梁启超和谭嗣同。这两个近代名人,大家都非常熟悉。能师从他们,并且得到赏识,可以说十分不易。
1899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他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急迫的心情,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1900年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接着回到日本,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又参与组织“拒俄义勇军”。
蔡锷本身就有才干,再加上刻苦学习军事,能耐蹭蹭蹭就长了好几大截,人说“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正用在了蔡锷身上。
两年后,他又考入了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思想活跃,成绩优异,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
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尤其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军事强国的道路,国家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所以他认为只有从军事入手,才能富国强兵。
1904年初,他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处任职。年轻帅气的蔡锷,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扬靴跃马,威风凛凛。讲课更是见解精辟,要求严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不久,他被云南总督李经羲聘请到云南担任军职。而这时候朱德也在云南讲武堂军中任职,机缘巧合的是又成为了蔡锷下属,虽然说朱德比蔡锷小四岁,但是蔡锷却是朱德名副其实的老师。
1911年,蔡锷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不久就任云南都督。他大刀阔斧的革除弊政,兴办教育,使云南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同年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举为都督。而蔡锷在政治舞台上始终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原则立场。
而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时的情况复杂,波云诡谲,稍有不慎,就可能沦为军阀的棋子。
1913年,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他的目的很清楚,如果蔡锷能为所有,那就是左臂右膀;如果不能所用,那就得监控或者除掉。这蔡锷能耐太大,又富有号召力,这要是不注意,我袁世凯称帝不成,弄不好把脑袋混丢了!
但是蔡锷是什么人,能叫袁世凯唬住?他先把家属找借口回云南,接着蒙蔽袁世凯,乘机坐火车回云南,举起反袁大旗。
当然,这里还有小凤仙与蔡锷的美丽传说。实际上子虚乌有,如果真有的话,蔡锷在日记和信件中早提了,但是确有小凤仙这个人,也是利用这个人,麻痹了袁世凯等人。
1915年,蔡锷秘密离京赴津,绕道日本,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扺达昆明。同年袁世凯称帝,他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1916年,朱德率护国军在四川纳溪棉花坡大败张敬尧主力部队。张敬尧不能再战,只好议和。不久袁世凯病死,护国战争取得了胜利。
1916年7月6日蔡锷任四川督军兼省长,但他的病情恶化,于是去日本治喉癌。同年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时年34岁。
纵观蔡锷一生,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如果他能活得久些,中国近代史必定改写。
-----
网友解答:
-----
知道蔡锷,还是看电影《知音》时,了解蔡锷,是详细看了他的生平简介及主要事迹。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字松坡 ,湖南邵阳人,他是一位爱国者,杰出的军事家,民国初期的风云人物,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朱德曾是他麾下的一名护国军旅长。
蔡锷具有民主思想,早年毕业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当他看到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遂激发了他的报国之志。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与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回国后,他积极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活动,领导了“重九起义 ”,任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都督。
袁世凯任民国总统后,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段将蔡锷调入京城。在京城,他看清了袁世凯称帝的野心,尤其是袁世凯与日本签定了卖国的二十一条条约,更是他义愤填膺,他毅然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举起了护国讨袁的大旗,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电影《知音》就是讲他在京城的一段传奇经历。
1916年11月8日,蔡锷因病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
网友解答:
-----
蔡锷将军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邵阳市(宝庆府).亲睦乡蒋家冲的一个裁缝家庭.也有一种说法是出生在宝庆府武冈冈州山门镇水东大坝上。幼年时期在私塾读书.12岁中得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之后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今天的上海交大前身).
189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深造,那时候的中国在清政府的腐败下,山河破碎,国力薄弱.帝国列强虎视眈眈.民族危机随时爆发.蔡锷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开启了寻求救国的民族道路.
1900年蔡锷参加自立军,后来失败改名为“锷”之后再次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1904年回国的蔡锷将军,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教练新军.
1911年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锷担任零时革命总司令.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担任都督.并大力推行新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担任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唐继尧为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国军三军.从四川.湘西.广西讨伐袁世凯.
1916年蔡锷病情恶化,9月去日本求医.11月8日上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在长沙岳麓山举行国葬,蔡锷也是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思想主张
实行“军国民主义”,蔡锷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的救国主张.
人物趣事
蔡锷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被许多野史所记载.很多被拍成电视剧作品.
文章参考蔡锷百度百科.邵阳名人蔡锷等文献.
------------------
推荐阅读:
如果有一块奇石,价值50至100万,怎么运作?怎么卖呢?有哪位大师,指点指点?
上一篇:员工自动离职以后,失业金怎么拿?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