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果李煜认真治理国家,会打得过赵匡胤吗?
请问如果李煜认真治理国家,会打得过赵匡胤吗?
-----
网友解答:
-----
打不过。
南唐的前身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吴国,政权奠基人叫杨行密。这个人在世时,江东有打败北方的希望。
因为一方面,当时北方军阀混战,最强的两个军阀,朱温和李克用势均力敌,且又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有你无我。朱温不敢大举南下。这给了杨行密统一南方,再大举北上的机遇。
另一方面,杨行密麾下的江东军头的战斗力也不弱,而且很多都是从北方来的精兵。靠着这班人,他多次击败朱温,打得朱温对他是无可奈何。
再一方面,杨行密本身也是从残酷战争中脱颖而出的豪杰,有才,有地位,有大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所以说,如果杨行密能活的久一点,依靠他的实力和当时南北实力差距不大的现状,他并非没有改写历史的机会。
但可惜的是,杨行密命不好,54岁去世。他死后,儿子杨渥继位,这位小爷是个荒淫放纵的昏君,所以仅过了一年,杨渥就被江东军头之一的徐温给杀了,杨氏的权力至此也慢慢落到了徐氏手中。
徐温这个人,善用人才,对百姓也很好,吴国在他的控制下,蒸蒸日上。但是,他的权力是靠篡权得来的,难免受世人非议,因而这也就导致他性格多疑。
当时曾有人劝过他,建议他攻打吴越国。后梁咱惹不起,吴越还惹不起?如果把吴越国给灭了,再逆江而上,灭了南平和楚国,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徐温派别人出征,他不放心,他自己出征,他又不敢。就这样一直到死,他都认为能保住吴国这一亩三分地,传到儿子平稳篡位就不错了,缺乏最基本的进取心。
时间来到公元927年。这一年徐温病死,其养子徐知诰接过权柄。十年后,徐知诰逼吴王杨溥禅位,吴国灭亡,大齐政权建立。又过了两年,徐知诰恢复本姓,改名李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齐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继位后,对现实情况看得很清楚。强兵是打出来的,北方军阀长年混战,南方却极少有战争,南北方连基本的“军事交流”都没有。这也就意味着,北方二代军阀的战斗力在这期间已远远凌驾于南方二代军阀了。
况且,经过后梁、后唐两代后,北方政权已全据江汉,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利,对南方割据政权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此时南唐已经没有灭掉吴越,再一统江南的机遇了。
所以李昪的策略就是求稳,等待机遇出现后再出击。能不能反杀北方,这另说,最起码求个自保,与北方分庭抗礼,争取搞南北朝还是可以做到的。
对此,一帮南唐老臣被气要吐血,私下里讽刺李昪是“田舍翁”。但李昪不为所动,仍然是志在固守吴国旧地,无意开拓,只待时机出现后再动手。
公元943年,李昪病死,他儿子李璟继位。
李璟的性格跟李昪完全相反,他老爹战略偏保守,他是偏激进;他老爹善用人,他则是尽用庸才;他老爹休养生息,勤俭朴素,他则是铺张浪费,开启了奢靡之风的先河。南唐从这位小爷开始,正式踏上了作死之路。
公元945年,李璟出兵灭闽国。这是自杨行密死后,江东集团第一次对外扩张地盘。
然而,李璟志大才疏。灭闽国,南唐只捞到了建、汀二州,最肥的漳,泉二州被福建清源军占走了。另一块大肥肉福州,则被隔岸观火的吴越吞进了肚子里。
公元947年,后晋被契丹所灭,河东军阀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这个时候,是北方最虚弱的时候。对于南唐而言,既可以趁机打后汉,也可以趁机打吴越。不管打哪个,都可以捞点好处。
但可惜的是,由于被闽国拖住了手脚,此时南唐已经腾不出手再开辟第二战场。李昪等了十几年没等来的机会,就这样被李璟给活生生给浪费了。
公元951年,楚国内乱,李璟见机派大军攻入楚国。但跟此前灭闽国一样,由于李璟用人不当,南唐浩浩荡荡出兵,不仅一寸土地也没占到,反而让趁火打劫的南汉吞并了大片两广北部土地,其余土地则被湖南当地的军阀占有。南唐可谓是损兵折将,什么好处也没捞到。
连受两次重创,李昪当年攒的一点家当,算是被李璟败的所剩无几。
公元955~958年,眼见南唐衰落,后周世宗柴荣趁机南征。后周军三次大兵压境,南唐军一溃千里,淮河水军被打得全军覆没。李璟无奈之下只得上表请降,求划江为界。柴荣表示可以,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地盘自此为后周所有。
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淮南一失,南方政权的灭亡基本上可以进入倒计时了。
并且本来南唐每年就要向后周进贡,而没有淮南的南唐,财政越来越吃紧。譬如说,江北产盐,江南产茶,南唐长江两岸的老百姓原先可以商业交流,互补茶盐资源,南唐政府也可以从中收税。但失了淮南后,南唐老百姓为了吃盐,不得不花高价从后周控制的淮南买盐。南唐政府失去一大笔税收,为抹平财政亏欠,又不得不几次加税,搞得老百姓是民不聊生。南唐国力更加的衰落。
李璟留给儿子李煜的江山,跟本就是个无解的烂摊子。
公元961年,李璟抑郁而亡。李煜继位。
公元963年,北宋假途灭虢,袭占荆湖。
公元965年,北宋分进合击,攻灭后蜀。
公元971年,北宋诱歼主力,灭亡南汉。
至此,南唐被北宋三面包围。如果再算上跟北宋穿一条裤子的吴越国,此时李煜面对的四面受敌局面。
他昏庸无能,南唐要灭亡。
他励精图治,南唐也一样要灭亡。
区别只在于抵抗时间的长短而已。
所以说。李煜是否认真治理国家,结果都是一样的。江东集团从徐温开始,就失去了打败北方军阀的可能性。从李璟开始,更是埋下了灭亡的根源。李煜接手的是一副稀巴烂牌面,南唐被灭只是时间问题。
-----
网友解答:
-----
南唐若想击败赵宋,不是不可能,但是你得确保赵匡胤得是像汉灵帝、唐僖宗、唐懿宗、宋徽宗、宋理宗等这样的昏君,并且还得确保高怀德、石守信、曹彬、潘美、赵普、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等这些北宋名将都被赵匡胤给杀掉。
如若这两个条件达成不了,即使李煜是李世民在世,南唐也断然灭不掉赵宋
。
赵匡胤时期,南唐与赵宋之间的实力对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梯队上,唐弱宋强,这是不争的事实。
南唐,在其开国皇帝烈祖李昪的带领下,曾短暂的拥有过一统南方的实力。彼时,李昪励精图治,奉行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设太学,兴科举,办实业,
对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鼓励商业;对外休兵罢战,敦睦邻国,与邻和善
。在他的治理下,南唐国力是蒸蒸日上,社会生产逐渐复苏并迅速发展,此时南唐的纺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茶、造纸、晒盐、造船、金银陶瓷、文具制造等行业,都进入到了高速的发展阶段,继而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割据王朝。
此时,南唐可以说是南方最为强大的一个割据王朝,若无意外,让南唐继续发展数十年,南方定然以他为尊,成为南方唯一的王朝。而事实上,最初南唐也的确朝着这个一统江南的方向在发展着,李昪驾崩,
元宗李景继位后,逐渐强盛的南唐,就一改往日与邻和善的国策,向周边的邻国露出了凶狠的獠牙,对邻国开始用兵
。
保大三年(945年)八月,南唐大将查文徽趁闽国内乱,乘机攻克建、汀、泉、漳四州,灭闽国。保大九年(951年)十月,楚国内乱,李景发兵灭楚,除南部数州为南汉乘机占有外,楚地全归南唐。
这时,南唐的疆土达到极盛,据有今江西全省,以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大部地区
。但就在南唐步入极盛之时,一切都变得极其的顺利,南唐有望一统江南时,一场巨变却让南唐由盛转衰,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显德五年(958年)正月,周世宗柴荣率军亲征南唐,寿州一战,周军势如破竹,攻克泗、濠、楚等数州,唐军主力尽败,一溃千里,唯一能抵抗周军的淮河水军更是全军覆没。
元宗李璟遣使求和,进献贡品,被迫献上四州之地,画江为界,尽献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两县,每年进献贡物十万,以求罢兵。同时,南唐奉周正朔,用其纪年,去除国号,李璟改称“江南国主”
。自此,南唐是一蹶不振,不复当年之强盛,再也无能力一统南方,为避后周锋芒,只能是迁都洪州,以此来求得一时之苟安。
淮南地区的丢失,对于南唐而言是致命性的打击,淮南不存,就意味着南唐再无对抗北方王朝的机会。自古,淮南地区就是盘踞在南方王朝抵挡北方王朝进攻的天然屏障。
对于南北方王朝而言,淮南若在,则南方王朝无忧矣;淮南若丢,则北方王朝无虑矣
。因此,历代南方王朝都是不遗余力的经营着淮南地区,将襄阳、徐州等淮南地区是布置着如同铁桶一般,让北方王朝是不得进寸步,继而维持着与北方划江而治,平衡天下的局势。
但是,这种依靠淮南防线来抵御北方王朝的措施,是有利也有弊,利者若淮南防线不失,则国存;弊者若淮南防线有失,则因地利的缘故,南方王朝往往是很难再与北方王朝抗衡,多半只能是任由其宰割,再无反抗的机会。彼时,南北朝、宋元时期,在南方的陈、南宋,其皆因淮南的丢失,继而亡国。
因此,对于南唐而言,此时从淮南地区丢失的那刻起,南唐就失去了击败赵宋的机会
。这时,对于赵宋而言,只要其统治者不昏庸,灭亡南唐是指日可待。
因此,对于南唐后主李煜而言,他要想击败赵匡胤,除了自己得励精图治,得拥有李世民、朱棣那般的政治、军事才能,及果断、狠决的性格,他还得寄托于赵宋统治者赵匡胤要昏庸,要无能,要残暴,要独断专行,只有这样李煜才有击败赵匡胤的机会。
可是,事实上,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先不说赵匡胤并非是昏君,而是一位颇具政治、军事才能的开国君主,因此即使李煜再有才能,以南唐的实力,他也断然击败不了赵匡胤。其次,以李煜的性格,他即使再有才能,再有决心去做一位明君,他最多也就是一个守成之主,而断然成不了李世民、朱元璋、朱棣这样的雄主。而以那个五代十国那个乱世环境来说,如若李煜成不了朱元璋、朱棣这样的雄主,只是一个如同明孝宗这样的守成之主,那他是绝对不可能击败赵匡胤的,因为在乱世,一位君主需要的不是仁慈,也不是宽厚,而是果断与狠决,只有够狠,够果断,他才能带领着这个国家,在这个吃人的乱世生存下来,直至一统天下。
总得说,对李煜而言,无论他多努力,赵匡胤都是一位他不可觊觎的存在,他能做的就只是静等宋军的到来。
-----
网友解答:
-----
自古,守江必守淮。淮南丢失,对于江南割据来说,类似于中原失去燕云十六州。
李煜他爹把一个丢了江淮的江南给他,就是一把稀烂的牌!
李煜平庸乃江南之福。
-----
网友解答:
-----
看来许多人对南唐并不了解,如果略微了解它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以及当初它是怎么被柴荣收拾的,就不会产生这种疑问。
我们先搞清楚南唐的底细。
在五代十国里,南唐有一定的江湖地位。所谓的五代十国,指的是唐朝灭亡后,占据黄河流域轮番登场的五个中央政权,以及同时在周边存在过的十个割据王国。而在十国里,南唐是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的。
南唐的前身,是同样位居十国之列的吴国(创始人杨行密,所以也称杨吴)。公元905年,杨行密病死,他的儿子杨渥被部下张颢、徐温架空;公元908年,张、徐二人干脆杀了杨渥,改立更年幼、更好控制的杨隆演为主。而在杨渥被杀后第九天,张颢也被干掉,吴国大权从此悉数归于徐温之手。
在随后的20年里,徐温一步步把杨氏掏了个一干二净,距离实际篡位仅仅差了道手续而已,也许他也想复制曹操“吾为周文王”的先例。
可惜的是,徐温虽然堪称人中龙凤,但他的儿子们却相当不争气,长子徐知训嚣张跋扈、骄横恣肆,连杨隆演都公然羞辱,于公元918年被人报复杀掉;而其他的儿子也都普遍幼弱,于是徐温把权力传给了养子徐知诰。
徐知诰何许人也?他本姓李,出身微贱、幼年丧父,自小就在濠州和泗州之间流浪。杨行密打下濠州后原本准备收其为养子,但却遭到了亲生儿子们的反对,因此便把他交给部将徐温代为收养,获名徐知诰。
早年的凄惨生活经历,深刻地磨砺了徐知诰,使他成长为一个隐忍沉稳、细致谨慎、城府极深的人,完美契合了一个合格政治家所必备的素质要求。
公元927年,徐温虽改变主意、试图改立已经长大的亲生儿子徐知询,但他恰巧生病并不久离世,羽翼已丰的徐知诰惊险过关。
公元937年,徐知诰正式受禅称帝,国号为齐。两年后,他恢复了自己的本姓,改名为李昪(biàn)。同时,他自称唐宪宗的五世孙,所以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以示与李存勖在中原建立的后唐(923—936)有所区分。
当然了,无论后唐还是南唐,都是扯虎皮做大旗,实际上跟唐朝都没啥血缘关系。李昪之所以改国号为“唐”,旨在宣称自己的政权是对唐朝的合法继承,是李唐正朔所在。显然,这一举动体现出他心目中怀有一统天下的壮志。
但南唐的实力如何呢?在经济、文化领域,那是相当的强。
南唐的疆域,核心区域位于江淮一带,巅峰时期涵盖了今江西全省以及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福建的一部分,拥有江南35州,算得上幅员辽阔。南北朝以来,这里经济发达、逐渐反超北方,安史之乱后更是成了唐朝的赋税支柱。
杨行密、徐温执政期间,都采取了招集流民、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举措,极大恢复了晚唐战乱对江淮经济、社会造成的破坏。
李昪掌权后,继续深化推进这类政策。他常年以远高于市价的标准收购布匹粮食,极大刺激了农民的耕织热情;他规定种桑、垦田达到一定数额的,不仅能获得赏赐,还可以免除赋税;为了招揽流民进入南唐,他提供无偿分地、免除三年田赋劳役的优越条件。
不到十年,江淮地区“野无闲田,桑无隙地”,而且“比年丰稔(rěn)、兵食有余”,呈现出富庶繁荣、安定祥和的局面,俨然乱世中的一片热土,吸引了大量江北士子投奔。李昪顺应这一趋势,他设太学、兴科举,大力推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南唐的文学、书法、音乐、美术等空前鼎盛繁荣,在五代十国中绝无仅有。
可以说,南唐引领了那个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态势。但在军事方面呢?
早在杨行密时期,吴国纵横捭阖,先联合朱温、钱镠对付孙儒;孙儒灭后转而打出拥唐讨逆的旗帜,联合李克用、王建、李茂贞抵制朱温;随后又和钱镠争夺今苏南地区大打出手,未遂后便主动讲和、保持了持续和平共处。
徐温期间,立足于收买人心,为政平稳宽和,乐得坐视中原梁、唐拼得你死我活。公元937年,徐知诰在篡权之前,曾派人沿海路联络契丹,其目的是对后晋形成牵制、避免其趁机对自己发难。下一年,契丹使者回访后唐,李昪心腹宋齐丘还支了个损招——在契丹使者返回途中将其刺杀在后晋境内,以此离间双方关系(但并未施行)。
但在绝大部分时间,李昪都以保境安民作为既定国策,对外并积极进取的动作。即使在公元942年,老对手吴越国遭受天灾,李昪也未曾贸然进攻,而是借机与对方修好、巩固双方长期和平的局面。
鉴于当时的南唐在南方各个割据政权中实力最强,甚至看起来与中原的后晋相比有优胜之处,李昪的保守政策遭到国内许多人的不解与反对,重臣冯延巳甚至还嘲笑李昪为“田舍翁”,也就是乡巴佬。
但后来的历史走向,证明了李昪的做法最合理的:南唐政权与中原王朝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想要北伐中原,一定得善交邻国、等待机会的出现。
公元943年2月,李昪病死,他的儿子李璟接班,南唐对外风格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好战的李璟在下一年就接连对邻居闽国、吴越发动战争,虽然取得了一定战果,但南唐也由此陷进了战争的泥潭,国力遭到削弱。
不久后,后晋与契丹翻脸,耶律德光挥军南下,后晋灭亡,中原陷入了混乱。这本是出兵北伐、一统中原的大好时机,但那时的南唐正与邻国纠缠,抽不出兵力北伐中原,只能坐失良机。李璟对此十分后悔,也许他已经明白当初父亲李昪为何要“善交邻国”。
但既然北伐无望、又已跟邻国撕破脸,李璟决定一条路走到黑。公元944-946年,他费尽力气灭亡闽国,但对方的残余力量联合吴越,把南唐耗得毫无脾气;公元951年,南楚陷入内讧,李璟趁机派兵进攻,一举将其灭亡。但随后宰相冯延巳在南楚横征暴敛,激起了当地人的反叛,南唐守军连战连败、不得不仓皇逃回。
李璟在南方的一系列霸王举动,成功引起了当时的中原政权后周的注意。而且尤为不幸的是,到了公元954年,一代雄主柴荣继位。
柴荣可谓五代十国第一英主。继位不久,他就对后周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打造了一支强悍无比的军队;在国家治理层面,他平均赋税、发展生产、整顿吏治,中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公元955年起,为了震慑南方诸国,以便于将来集中精力对付契丹、收服燕云十六州,柴荣连接发动了对后蜀、南唐的战争。
对于南唐,柴荣下手尤其狠,原因很简单:其一,枪打出头鸟,当时的南唐跳得最欢;第二,南唐富得流油,打它可以极大补充后周实力。
从公元955年冬开始,一直到公元958年,柴荣前后三次亲征,出兵的一条重要借口就是后唐当初勾结契丹、谋害中原。面对英武的柴荣、强悍的周军,南唐连战连败,处于绝对的下风,丝毫看不到扭转局面的可能。
在经历一次次的惨痛失利后,李璟终于认清了形势、低头求和。他向柴荣献上淮南地区,与后周画江为界,每年进献贡物十万;去掉自己的帝号,只称“江南国主”,等同于向柴荣俯首称臣。
这对南唐造成了惨烈的双重打击:心理上,面对中原政权产生了惧怕心理;现实中,损兵折将、丢失了富庶的淮南之地,让柴荣得以饮马长江。自此之后,南唐再也失去了问鼎中原的可能;无论柴荣调集主力北伐时,还是当他突然病死后,李璟也老老实实、丝毫不敢轻举妄动。
公元960年,北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启了统一南方诸国的步伐;下一年,李璟去世、李煜即位。面对北宋,此时的南唐更无招架之力,除了亡国、没有第二种选择。
综上可见,巅峰时期的南唐虽然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傲人成果,但面对中原政权,在综合实力方面仍处于绝对下风;若想获得进军中原的机会,只有保境安民、静待时变这一种途径。而李璟的战略转向,不但未能让南唐强大,反而给柴荣送上了神助攻,无疑彻底葬送了这一丝可能,他和儿子李煜虽然都是一等一的文人、艺术家,但在政治上实在有待提升。南唐的末路,其实早在情理之中。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即便李煜再怎么励精图治,也不可能守住南唐那“一亩三分地”。因为,当南唐的“接力棒”传到李煜手上时,赵宋统一天下之势早已不可逆转了。
客观原因:李煜接手的,是一个半死不活的南唐;
南唐基本上继承了杨吴的衣钵,成为十国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然而,这不过是“矮子里头拔高个”罢了,毕竟十国的实力是无法与坐拥中原的五代(梁、唐、晋、汉、周)这些藩镇型中原王朝相比的。不论杨吴也好,南唐也罢,之所以能以江淮之地抵抗五代,根本原因不是自身国力强大,而是因为五代更迭频繁,政局不稳,所以很多时候无暇顾及南方这些割据政权罢了。
而且,南唐在第二代皇帝元宗李璟时期,实际上就已完成从全盛到衰败的转变。李璟在位期间,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当然,南唐的这些军事行动,其实就是在欺负周边小国而已。
不过,李璟前期确实也尝到了不少甜头,接连消灭了楚国和闽国,使南唐的疆域达到全盛。但是,接连的胜利却让李璟忘记了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南唐虽是”十国“中的霸主,但跟五代这些藩镇型中原王朝相比,它本质上还是属于小国。而小国在大国面前不断“舞枪弄棒”,那可是作死的节奏。
这就正如后周世宗柴荣在亲征南唐的诏书中所言:
“淮地蠢材,竟敢抗拒大邦,盗据一方,越位称帝。晋、汉时代,国家不安宁,而你们招纳叛亡,共助凶逆......
压迫侵夺闽越、涂炭湘、潭,至于与契丹来往,仗势侵犯徐部,沭阳之战,曲直可知。勾结契丹,进入中原成为边患,结连并垒,实在是我们的世仇。罪恶难以指出,人神共愤。
实际上,李璟不断的对外征伐,虽然让南唐疆域因此快速扩大,但连年征战也同时掏空了南唐的有限国力。后来,面对后周的“大国之怒”,南唐军队一溃千里,丧师失地。最终,李璟只能尽献江北之地,并且自去帝号,降称“江南国主”,改奉后周为正朔,乞求与后周划江为界。从此,南唐由盛转衰,国力一蹶不振。
及至李煜即位,南唐的国势也是半死不活的状态。面对之后的赵宋王朝,只能称臣纳贡,保持恭顺才能避免战端再起,继续在江南苟延残喘。再后来,随着赵宋统一战争的推进,南唐即便在赵宋面前再怎么卑微,也无法阻挡灭国的步伐了。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在志在一统天下的赵匡胤看来,南唐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所以灭它没商量。
主观原因:李煜即便再怎么努力,那也不是赵匡胤的对手;
再说,别说是国与国之间有强弱之分,人与人之间的实力也是有差距的,即便努力了也不见得就能赶得上。赵匡胤跟李煜就是如此。
赵匡胤文韬武略,在后周时期就凭借赫赫军功最终官至殿前都点检(后周禁军部队最高军事统帅)。而反观李煜,自幼身居宫中,是一名养尊处优的皇子。他跟后来的宋徽宗赵佶一样,都富含艺术细胞,但却缺乏政治细胞。所以,要让李煜写诗填词、作画听曲倒是在行,要说励精图治,振兴南唐,即便他努力,也不见得能做好。而且,即便能做好,也不见得能比得过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完成了改朝换代,使得赵宋完全继承了后周世宗柴荣积攒下的全部国力,而赵匡胤自己也是一代雄主。因此,赵宋可谓是强国又遇强君,怎么可能不击败弱国又遇弱君的南唐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的南唐后主李煜是个百年难得一见的诗人,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极高,但在治国上却是一塌糊涂。历史有个规律,那就是文艺青年当不好国家领袖,李煜是如此,后来的宋徽宗也是如此,这多少与文艺青年的性格有关,随性而率意。但作为国家领袖来说,政治却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也就是在李煜的随意而率性下,南唐才最终亡了国。
如果李煜要认真治理国家,那他就不应该是个文艺青年,而应该是一个精通治理国家的人物。没办法他的对手宋太祖赵匡胤是个极为厉害的人物,如果要在赵匡胤时代的宋朝,不说打败赵匡胤,至少保住他的南唐国,他就绝不能是个文艺青年了。
我们先看下李煜刚继位时期的形势,当时是公元961年,那个时候赵匡胤也刚在前一年即公元960年建立宋朝。当时的割据势力,除北方最强大的宋朝外,还有北汉、南唐、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吴越等。
赵匡胤刚建立宋朝的时候,宋朝有大概110个州、96万户人口,按照当时平均1户5人来算,宋朝拥有人口大约500万,军队数量大约为20万。宋朝最强大的对手是契丹,契丹拥有至少20万骑兵,这是宋朝所无法对付的。而南边的割据势力,无论是后蜀、南平、南汉还是南唐、吴越等,相对来说都好对付的多,同时在消灭了这些南方政权后,宋朝也可以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就能专心致志地对付北边的契丹和北汉了。所以根据具体国情,赵匡胤便采取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
这个时候南唐的势力并不比宋朝差多少,南唐在鼎盛时期人口有100万户,虽然到了李煜时代缩水了不少,但跟宋朝真打起来还能抗几下。如果李煜精于治国的话,虽然说他不一定能打败赵匡胤,但是以当时南唐的实力来说,也能做到与宋朝分庭抗礼,在他的时代保住南唐不灭国。
李煜要对付赵匡胤,并不能主动出击,最好的办法是在赵匡胤出击的空隙对赵匡胤使绊子,利用一次又一次的使绊子,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实力强了自然就很难被赵匡胤吃掉了。
赵匡胤在平定南方政权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失误,比如在公元963年年吞并南平和武平政权后,实际上宋朝在湖南、湖北一带的地盘是一个三面受敌的态势:西边有后蜀政权,南边是南汉,东边是南唐。这个时候对于赵匡胤来说,他的下一步必然就是后蜀了,如果往南打南汉,那么本来就拉长了的战线就会被拉的更长,而东边的南唐却是南方势力最强的势力,不如打后蜀更实际。
其实这个时候就是李煜出击赵匡胤最好的时机了,赵匡胤在964年出兵进攻后蜀,出动了宋朝的6万精锐,而这个时候无论是荆湘地区还是江淮地区都非常空虚,李煜完全可以乘着这个机会出兵荆湘或是江淮,吃下宋朝一口。
这个计划不但在战略层面上可行,在执行层面上也是可行的,因为当时的南唐不仅拥有很强的实力,还有能征善战的大将,比如南唐的第一大将林仁肇,他就在宋朝吞并了南平和武平政权后向李煜提过类似的计划,可惜李煜没听进去。这个消息被赵匡胤知道后,赵匡胤就知道林仁肇是个可怕的人物,只有除掉林仁肇他才能顺利地平定南方。于是赵匡胤便使了个反间计,让李煜误以为林仁肇会谋反,最后杀了林仁肇。
如果李煜按照林仁肇的计划,那么在宋朝出兵灭后蜀的时候,南唐要么能拿下荆湘,要么能拿下江淮,拿下这两个地区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接受。如果拿下了荆湘,那么南唐的形势就基本与三国时期的吴国差不多,宋朝要灭南唐就必须从长江中上游的荆湘地区开始进攻,一路沿江东下才能攻灭南唐,南唐就获得了一个很大的战略缓冲区。江淮地区也是如此,守江必守淮,拿下了江淮地区,宋朝要灭南唐也要先拿下江淮地区,南唐依然可以获得一个很大的战略缓冲区。
同时李煜还应该采取纵横捭阖的战略,与北方的契丹、北汉联系,虽然不一定能说服契丹和北汉进攻宋朝,但至少也要让契丹和北汉牵制大量宋朝的生力军,使宋军南下的力量减弱。
在与宋朝对抗的同时,就看李煜能不能拿下南汉了,其实这个时候的南汉也是个稀烂的政权,南汉最后一任皇帝刘鋹是个十足的昏君,宋军在进攻南汉的时候没怎么费力就把南汉给拿下了,李煜如果能乘着与宋朝对峙的空隙拿下南汉。至于东边的吴越,在南唐拿下南汉后,实际上已被南唐三面包围,只要南唐能积极进取,拿下吴越也是迟早的事情。这样一来,南唐就称霸了南方,拥有了与宋朝分庭抗礼的实力。
当然,赵匡胤毕竟是个极为出色的军事家,要击败赵匡胤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如果李煜是个精于治国的皇帝,拥有很好的战略眼光,同时运气比较好的话,最多也只能与宋朝对峙,在自己有生之年保住南唐不灭,保住自己的老婆小周后,更不至于在灭国后会被软禁在开封,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了。
-----
网友解答:
-----
李煜是南唐的末代皇帝,不过当皇位传到他手上时已经取消了“帝号”,对外称国主。他自幼出生于帝王之家,聪明好学,精于诗词歌赋,是一个才子。
但是李煜所处的时代正是五代十国的末期,北宋统一天下的局势越来越明显,南唐作为一个南方小国,根本没有抵抗之力。
李煜从小洞晓音律乐曲,深谙书法绘画,是一个才子,但他当皇帝后热衷于声色犬马,不喜欢理政,所以并不是一个好皇帝。
开宝八年,也就是975年左右,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与周皇后被迫投降,被宋军押往北宋首都开封,后来被毒死。
李煜虽为国君,但其父李璟留给他的是一个衰败破烂的半壁江山。
无论李煜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南唐灭亡的结局。南唐国是李煜的祖父所建立,但皇位传到李煜手上时,国家已经衰败不堪。
南唐是五代十国中的割据政权,也是十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不过,在李煜继位当皇帝以前,南唐国就已经衰落了。
在李煜的父亲李璟执政时期,南唐国四处用兵,劳师动众而一无所获,导致国家衰败,埋下了灭亡的隐患。
945年,闽国内乱,李煜的父亲李璟趁机发兵,灭掉了福建的闽国。可是由于当地人抵抗激烈,南唐用尽全力虽然灭了闽,但并未完全统治闽地,可谓得不偿失。
951年,楚国发生内乱,南唐再次出兵,想要夺取湖南全境。唐军一开始势如破竹,灭掉了楚国,结果还未站稳脚跟,就在次年被楚国的残余势力击溃。
在这次战争中,南唐劳师动众,结果一无所获,不仅没能统治湖南。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经过多年的战争,南唐的疆域不仅没有扩大多少,反而还损失了大量的兵马。以至于到了后来,南唐在面对北方进攻的时候一筹莫展,居然连有效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只能一昧地割地赔款,称臣纳贡。
公元955年至958年,北方的强敌国家后周三次攻打南唐,强大的周军势如破竹,夺取了整个淮北14州。南唐的边境一直退到长江,不仅丧失了进取中原的机会,还丧失了有利的淮河流域,从此一蹶不振。
自古南方政权想要长久,都是遵循
守江必守淮。失去了淮河以后,南唐就只剩下长江天堑了,独木难支。
可以说,在李煜的父亲李璟执政时期,南唐就已经衰败了。在后周皇帝柴荣的进攻下,李煜的父亲李璟被迫取消帝号,向后周称臣,迁都到南昌避难,并且忧愤而死。
因此后人认为,李煜生不逢时,因为他接手的国家已经是一个烂摊子,无论怎么励精图治都改变不了被灭的命运。
恰恰他又没有什么治国之才,适逢国家江河日下之势,只知道沉溺于文学创作和声色犬马,所以成了亡国之君也是不可避免的。
-----
网友解答:
-----
当然不可能,从当时天下大势看,北宋除了北汉和北部的辽国之外,基本上已经平定北方,而南唐所在的南方分裂成十个割据小国,整体实力比北宋相差悬殊,南唐自保都困难重重,那还有能力和北宋抗衡。
-----
网友解答:
-----
一提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就会想到南唐后主李煜。
如果李煜认真治理国家,会打得过赵匡胤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剖析一下。
李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煜是历史上五代十国之一的南唐最后一任皇帝,虽然是皇帝,但他没有治国的实际能力,软弱无能。唯一的长处就是精通诗文音律,倒是一个不错的文人,他所作的一些诗词自成一派,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
他是一个真实的艺术家。
众所周知,李煜这个人不善于谋略
。作为一个皇帝他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研究佛学,舞文弄墨诗词歌赋之中。
南唐是唐末藩镇割据的产物,在最鼎盛时期也有三十五州,在其父李璟统治时期碰上了历史上有名的周世宗柴荣。柴荣不断的南下进攻,李璟无法抵挡,只好用长江以北的十一个州来换取和平。李煜继位后继续延续他父亲的国策,继续对中原王朝俯首称臣。不过这时候中原王朝换成了北宋,对手也由柴荣换成了赵匡胤。甚至为了避免战争,他把弟弟当人质,可以说他非常胆小。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逃避现实。
要说李煜老老实实的对赵匡胤俯首称臣也不难理解,毕竟以当时南唐的国力,就算拼死一战,也不会有胜算。哀鸿遍野,老百姓都当不安,李煜也不忍心,也不符合他信佛本心。但是无法理解的是,面对敌人一边抵抗不彻底,狠不下心,一边又跃跃欲试。纠结无处不在。金陵城破之时,竟然还在躲在家中念经。被抓到汴京之后有不甘屈辱,经常写词怀念故国。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中充满了哀怨,面对选择,李煜总是表现的十分矛盾,面对宋军进攻,拱手相让,失败之后又是那种哀怨。
赵匡胤时期,南唐与宋之间的实力:
唐弱宋强,这是不争的事实。
自南唐李璟开始,以长江以北的十一个州来换取和平开始,南唐一蹶不振,不复当年之强大,再也没有能力一统南方。从后周柴荣到宋赵匡胤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因此,对于南唐后主李煜来说,他想要击败赵匡胤,除了要励精图治,还得有祖宗李世民那样的政治军事能力,健全的性格,果敢刚毅。
-----
网友解答:
-----
这种问题有许多,比如如果诸葛亮不用马谡能够统一全国吗?崇祯不杀袁崇焕能够打败清军吗?岳飞如果不听调遣能够灭掉金国吗?
一有人提出这种问题马上就有一批考据达人来引经据典地来分析当时局势,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结论不管是与否都不能完全服人。
其实大家的初衷就是从那些历史事件可以得到哪些教训,来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吧。但是历史虽然不断重演,但主演和编剧都不是原班人马了,给人的观感也大不相同了。比如有的朝代灭亡原因是中央集权地方不能保护中央比如秦朝,于是汉朝又封了许多藩王来保护中央,但地方势力过于庞大却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头,于是削藩;但削藩又引起了大规模的叛乱,于是又平乱;后来叛乱太多,重新洗牌强者收拾局面,又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形势。后来隋朝吸取汉朝的教训,又集权,很快又灭亡了;唐朝吸取隋朝的教训,又分权,又灭亡了;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训,又压制武将,集中兵权,又灭亡了。
再比如秦朝有太监乱政、汉朝有太监乱政,唐朝又有太监乱政,明朝又有了太监乱政。
唉,历史就是这样,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又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
网友解答:
-----
虽然打不过,但是如果李煜能
励精图治,发愤图强
的话,南唐实现
富国强兵、保境安民
还是可以做到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他的父亲李璟留给他的家业虽然比不上李昪他的祖父留给李璟的深厚,但也还能凑活,
虽然在李煜之前,他的大哥李弘冀曾是南唐国主,但李弘冀可以说是自作孽,不可活,他登位几个月以后,因为派人毒杀了亲叔叔李景遂,结果几个月后李弘冀自己也抱病而亡了。
再加上李璟第二、三、四、五个儿子相继夭折,最后李煜继承了皇位。李煜的父亲李璟因为两次南面用兵,结局都不太好,所以
晚年他基本不在挑起战事,而是过起了保境安民的日子,南唐因向南用兵损耗的国力渐渐得以恢复。
而此时,李煜接过李弘冀的皇位,全面承袭了父亲李璟的
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奴颜脾膝的基本策略
,而且,李煜一继位,就派中书侍郎冯延鲁远赴开封进贡,向大宋称臣,所以赵匡胤对李煜谦卑的态度很放心,因此对南唐没有用兵。
其次,因为李煜对赵匡胤主动称臣,所以赵匡胤对他是比较放心的,
所以他此时把他的工作重心全部放在了对付南平、武平、后蜀、南汉等这几个和割据政权的。所以此时给李煜留出来了十年多的时间让他休养生息。如果这十年时间李煜把握好了,自己在硬气一点,实现富国强兵也是有可能的。
只可惜李煜诗词歌赋还行,治国理政的确不在行。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南唐开国到一直李煜的几个皇帝,
首先,为南唐打下基础的人其实不姓李,他叫杨行密。
杨行密本来是一个绿林好汉,而且曾因拦路抢劫被官府收押,只不过后来被释放,释放后的杨行密投身于庐州刺史郑棨手下。
后来郑棨去世,没人能镇得住他,而且此前
因为他业绩突出,所以得到了升迁,
而且聚集了一群好兄弟,于是最后他赶跑了新任庐州刺史郎幼,
自己占领了庐州。
后来,杨行密碰到了李昪,他非常喜欢李昪,将他收养为养子,结果他的亲生儿子们不答应,于是最后,他将李昪安排到自己手下徐温那里,让他给徐温当养子。
李昪这个人,很聪明,很孝顺,
而且长相又好,徐温也很喜欢他,对他很照顾,当时杨行密去世以后,
虽然杨行密几个儿子杨渥和杨隆演相继继承了父亲杨行密的位置,但他们要么是穷奢极欲,要么是傀儡皇帝,
所以
最终实权其实还是掌握在徐温手中。
因为李昪平时很孝顺徐温,所以徐温任命他为升州楼船军使,不久又升任升州刺史,的确,
李昪没有让徐温失望,在他掌管升州以后,辖境内大治,民生安宁。
而这时,徐温的长子
徐知训又开始憎恶李昪了,
于是想了几个办法想要
除之而后快,结果最后都被李昪一一化解
,当让,这其实也要归功于李昪为人处事做的很好,朋友比较多。
后来,因为
徐知训对待吴王太过苛刻,结果被朱瑾斩杀
,然后
朱瑾也自裁
了,当时李昪正好驻守润州,听说这事后,立刻发兵赶往广陵,
李昪此时登上了南吴政坛高峰。
后来,徐温去世以后,
李昪将南吴实权握在手里。
此时南吴国主是杨溥,因为杨溥也算一个傀儡皇帝,但李昪不好直接夺他的权,于是他
旁敲侧击,多次暗示杨溥让位,最后,杨溥终于开窍,让位李昪,李昪继位,
改国号为唐,这就是南唐。
李昪继位时已经四十九岁了,他去世时是五十六岁,虽然只做了七年皇帝,但
他在这七年间,对内休养生息,对外遣使通好。
最后在他儿子李璟继位时,南唐已经是南方诸国经济实力首屈一指的了。
此时的李璟,如果用人正确,策略得当的话,想要北定中原其实也是有机会的。
首先,当时南唐的经济实力已经很强,
是五代十国中最富裕的一个国家,足够李璟北定中原的花销。
其次,李璟登基的时候,北方地区正是政权更迭的频繁时期。
石敬瑭(也就是那位儿皇帝)的儿子石重贵继位。他对契丹的政策和石敬瑭截然不同,所以这两位要是打起来,李璟抓住机会,也是可以分一杯羹的,结果李璟的眼界没有那么宽。
而此时的李璟,
倒是把重点放在了南方,还是用人失误,
他在伐楚时选了查文徽和臧循两人为将,结果这两人将自己的手下没看好。
他们在闽国烧杀抢掠,民心尽失,
最后被闽国大将李仁达击败。
在伐楚时,他选的主将
边镐带领的唐兵又犯了老毛病,到处抢夺掳掠,
最后又被楚将刘言赶回了南唐。
至此为止,
李璟把父亲李昪就给他的家底儿都败光了,
晚年的李璟,已经不足以在对外用兵了,所以他选择了诗词歌赋为主业,处理政事为副业,
况且此时北方明主后周世宗柴荣开国后周,他的机会就更小了。
所以最后南唐到了李煜手中时,如果他能像他祖父李昪一样励精图治的话,南唐保境安民还是可以做到的,结果李煜还是
重诗词,轻国事,
所以最后南唐还是会被大宋打败。
------------------
推荐阅读:
如果有一块奇石,价值50至100万,怎么运作?怎么卖呢?有哪位大师,指点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