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为何将商朝遗民聚集一个地方建立诸侯国,他的目的是什么?
周武王为何将商朝遗民聚集一个地方建立诸侯国,他的目的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周武王牧野之战后, 攻入商都朝歌,纣王自杀,看似仅用一天时间就摧枯拉朽一般终结了商王朝的统治, 但其实他并没有足够的力量真正摧毁商人的统治根基。
01,“大邑商”与“小邦周”
《逸周书》有记载,武王克商之后, 登高一望, 看到了大量的殷商遗民,吓得他一夜没睡着觉!
“大邑商”,“小邦周”,不仅仅是商人的自诩,更不仅仅是周人的自谦,实在也是双方实力的真正反映。
“牧野之战”更像是一次偷袭:商朝主力当时正在和东夷作战, 周军从孟津渡河迅速奔袭朝歌,短短五天到达牧野。听说周人打来, 商纣王无兵可派,只能临时武装奴隶进行抵抗。结果奴隶军队临阵倒戈,商人军队大败,纣王鹿台自焚,商朝一日被灭!
如果从经济、军事实力对比来看,即使在灭亡的那一刻, 商朝也是十分强大的,至少不弱于周。
人口方面,商人更是远远多于周人!
02,如何处理当时已经投降的数量庞大的商朝遗民呢?
依据《尚书大传》的记载, 周人当时有三种意见,分别来自三个人。
周武王姬发看到殷商遗民那么多,十分焦虑,第二天早上, 急急忙忙找来尚父姜子牙。
姜子牙说:“我们要杀!杀一个少一个!”
周武王一听, 吓得一激灵!当时商人上百万, 光在东夷作战的部队就有好几万, 而此时此刻,商朝的勤王之师也正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开来:北面的党方、戏方等部落,东面的卫、靡、陈、磨等商朝属国,西面的霍、艾等商朝盟友,都在蠢蠢欲动,这要是都杀, 要杀多少人?杀多久?周人的三千虎贲杀得了吗?武王感觉不对劲!
武王又找了召公来。
召公说:“无罪的不杀,有罪的杀掉!”
周武王一算, 还是不行:纣王领导下的商朝老百姓,有罪的人还是太多了!
武王又让人叫来四弟周公姬旦。
姬旦说:“无罪的不杀,有罪的也不杀。不但不杀, 还要各田其田,各宅其宅!”
这简直和现代邓公的“马照跑,舞照跳”有得一比!
什么是“各田其田,各宅其宅?”
有田的继续耕种自己的田地,有房子的继续住自己的房子!
说白了,就是保护商人的私有财产。
只要投降的商人,不管有罪没罪,不仅不杀,还要保护他们的财产,保护他们的生活方式!这就相当于给投降的商人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周公姬旦的伟大。
当时的商人对周公可是感恩戴德!
即使500多年后,殷商遗民的一个后代,孔丘孔夫子,谈到周公时仍然十分感念:“甚矣!吾之衰也,吾不复梦见周公。”(哎呀,我衰老了,再也梦不到周公了。)
所以,周武王听到姬旦的建议之后,“旷然若觉天下之已定!”
豁然开朗,感觉天下已经平定了!
03,周武王采取的措施
武王几乎全盘采纳了周公旦的建议。
第一,命令召公释放箕子出狱,命令毕公释放被关押的百姓出狱,表彰商朝大臣商容。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因为屡屡犯颜直谏而被纣王投入大狱;商容是纣王的大臣,也曾很多次劝谏纣王,为纣王所不容。
这一举措极大地分化了殷商遗民,争取了原纣王的对立面。
第二,分派各路大将,打败殷商勤王之师。
太公望(姜子牙)北征,打败党方戏方。
候来打败靡国、陈国。
伯算讨伐卫国。
……
这些胜利初步稳定了混乱的局势。
《逸周书.世俘》
第三,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
史书是这么记载的:“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史记.周本纪》
这里封给禄父的“殷之馀民”,是所有投降的商人吗?
显然不是。
在朝歌周围,武王立刻封建了三个诸侯:朝歌以北建邶国,以武王的弟弟、文王第八子霍叔姬处为国君;朝歌以南建鄘国,以文王第五子蔡叔姬度为国君;朝歌以东建卫国,国君是文王第三子卫叔姬鲜。
这三个诸侯国称“三监”,监视留在朝歌的殷商遗民。
这三监之国,居民全是周人吗?
不可能,周人总共才十几万,哪里有这么多的人分!肯定有很大一部分是商人。
以后陆续封建的诸侯国,包括姜子牙的齐国,姬伯禽的鲁国,召公的燕国,都会带着一部分商人随行。
这些商人,离开了故土,来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面对着完全陌生的、很多时候甚至是充满敌意的邻居,只有和周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才有机会生存下去。
箕子也被封建了!封到哪里呢?朝鲜,今天的平壤一带。
你说流放也罢,分封也罢,反正是带着一些商人远远地离开了。很难想象箕子能够一个人千里迢迢前往朝鲜!
这还没完!
武王的第四个措施是:营建成周(雒邑)。
成周相当于周人的副京。镐京称宗周,周人祖宗的埋葬之地;雒邑称成周,“周道初成而王所都也!”
谁来营建成周呢?
领导者是周人,这肯定没错。
有个词汇,叫“雒邑之囚”。
周武王入朝歌,当天晚上就抓了一百多商人贵族,以后陆续被抓乃至被杀的,肯定更多。对上层的顽固分子,历朝历代都不会特别客气!
这些俘虏,除了一部分罪大恶极的带回镐京斩断手脚祭祖献俘外,绝大部分都被关在雒邑!
可以想见,营建雒邑的主要劳动力,正是殷商遗民。
“迁殷顽民于洛,并屯兵八”。
周公在洛阳驻扎“八师”,用意就在于此:威慑东方,看管俘虏。
“雒邑之囚”经过一段时间的归化改造之后,大部分都被释放。不过,这应该是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封微子于宋之后的事情了。这个时候,周人已经完全掌握了天下的局势!
综上所述,武王封武庚于殷,只是暂时的绥靖之策。并且,武庚受封的“殷之馀民”,是经过层层分化、瓦解、剥离的商人,已经失去了反抗周人的实力。
武王姬发终于可以放心地班师回朝。商人现在只是一只被拔了牙齿,钳了利爪的病虎,不足为虑了。
-----
网友解答:
-----
这是上古时代的一个规矩,也就是善待前朝的王室贵族,称作是“二王三恪”。
周武王伐纣,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册封黄帝后裔在蓟,尧的后代在祝,舜的后代在陈,这是所谓的“兴灭国,继绝世”的意思,这些诸侯不需要对天子行臣礼,只需要用宾礼。
与此同时,周朝虽然取代了商朝的江山,但是殷商的遗族依旧受到了礼遇。
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被册封在殷地,让他管理殷商故地的民众,也就是“以殷治殷”,在册封武庚的同时,周武王还将自己的三个兄弟,分封在殷地周围,称作“三监”。
这种对待前朝王室贵族的规矩,缘起于上古时期,像是虞舜继位之后,就让尧帝的儿子丹朱作为自己的“宾”,称作是虞宾,并非是臣子。
而到了夏朝的时候,丹朱仍旧受到册封,在唐地,舜的后代商均则被分封在虞。
周朝建立之后,虞舜的后裔、夏朝的后裔与商朝的后裔,都绶带这样的册封,称作“三恪”。
从上古时代开始,就没有将前朝王室给斩草除根的规矩,甚至于还是要善待才是正确的,因此周朝建立之后,商王朝的王室后裔,也不能苛待,反而还需要善待才可以。
周朝的都城位于关中地区,也就是丰镐之地,而这个地方对于东方中原地区的管束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在周王朝建立初期,更加薄弱。
而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让殷商王室后代,继续对殷商故地进行管理。
但是,让殷商自成一国自己管理自己,还是非常危险的,万一作怪的话周朝也疲于应付,所以周王室分封了三位宗亲在殷地周围,对其进行了监视。
武王驾崩后成王继位,周公旦摄政,而东方的三监也是武王的兄弟,对此产生不满,由此联合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好在被周公旦所平定。
三监之乱被平定之后,管叔被斩,蔡叔被放逐,武庚也被斩,周王室开始大规模兴建成周,并且册封商纣王的兄弟微子启继承宗祧,建立宋国。
跟《封神演义》等当中完全不同,当年周朝取代商朝并没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而是趁着商朝东征,联合众多诸侯钻了空子,因此周朝的统治根基也比较薄弱。
周朝初期,东方的殷商势力庞大,还有东夷各部族,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周朝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是无力直接对于殷商之地进行管理的,只能采取以殷治殷的法子,更何况按照传统,周王室也不能把商朝后代怎么样,所以要将其分封在故地。
-----
网友解答:
-----
可能跟惯性思维有关吧,武王伐纣杀的是商朝的君主纣王,而不是灭亡商朝,或者说,天下共主商朝灭亡了,诸侯国商国还在。
就像元朝灭亡了,北元还在,明朝灭亡了,南明还在,
武王伐纣,武王伐纣,他攻打的是纣王,挑战的是天下共主这个身份,想取代天下共主的地位,他成功的杀了帝辛,取代了地位,商朝灭亡了,没有灭亡商国。
一个没有这个实力灭亡商朝,二个这是跟商朝的贵族谈好的条件,商朝贵族,纣王的亲哥哥微子等人当带路党,带着周武王攻打自己的国家,事成之后,杀了纣王,保存商国,封微子为宋国国君,纣王儿子武庚继承商国。
所以,周武王成功之后,取代了天下共主的身份,让武庚继续统治商朝京畿周围的地盘,成了诸侯国,
而周朝到了后来肯定就不是简单的杀了纣王就可以,目标是灭国,于是派三个宗室重兵镇守武庚,围困武庚,也可以认为是逼反武庚,好名正言顺的攻打他。
只是万万没想到,被反套路了,发生著名的“三监之乱”,周朝的三个姬姓诸侯国,都是天子的叔叔,也当了带路党,带着武庚,还有50个诸侯国,攻打周朝。
这50个诸侯国,是依附于谁呢?显然是武庚,说明商朝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
网友解答:
-----
周武王对殷商后裔采取的是“分而治之”的原则,殷商王室被分封到宋国,殷商百姓被分封到卫国。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也是道家贵族的杰出代表,更是儒教的创始人,他一手推动了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成为政教合一的第一个儒教教主,天子至尊,也推动周王朝从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
皇天(道)无亲,惟(儒)德是辅。
这是周公旦的卓越的政治智慧,他把“皇天”作为了国家统治根源的“道”(方法及途径),其目的是以“德”为核心从奴隶中选拔一种新人满足辅助“皇天家”(道家)的需要,那就是“儒家”。而“儒家”已经其宗教载体“儒教”的存在,就意味着周王朝由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
商王朝的后裔,同周王朝一样,都是属于贵族阶层,周王朝将其进行了“分而治之”,殷商王室贵族被封为了宋国国君,由奴隶主变为了封建贵族,而其统治的国民,则是周王朝通过“德”的宗教活动从奴隶中选拔产生,而殷商百姓贵族则成为了周王朝派出贵族统治下卫国的臣民,所谓“卫”,就是“保卫周王朝”的意思,所以这个诸侯国天然就拥有一定的精兵强将,以拱卫周王朝。
奴隶的主产区是山东的东夷大地,是蚩尤九黎部族被炎黄百姓联盟击败的后裔,周王朝派了政治核心鲁国的周公旦进行选拔“儒家”,而派了军事核心齐国的姜子牙率领“兵家”进行镇压抚慰,所以东夷大地、山东大地、齐鲁大地,根源都是与“儒家”离不开关系。
这样,殷商王室的后裔就被源源不断的儒家平民力量所包围,已经没有反抗的能力,成为了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
殷商百姓的后裔则在卫国的军事力量镇压下逐渐丧失斗志,成为了周王朝的粉丝。
为什么可以有孔子是“鲁国人”的说法,又有“宋国人”的说法,其原因就是他是“鲁地从奴隶中选拔产生的初代平民或其后裔组成的宋国人”。
-----
网友解答:
-----
1.军事角度上,目的主要是防范、监控,所以周同时设立三监。
2.周的目的也不是灭商,而是民怨沸腾,顺势取而代之,所以才会出现牧野倒戈。
3.周的主要政策是“兴灭国,继绝世”,周公时代发挥得很好,舜、夏、殷子孙后代都分封。
4.从地图上看,不管是原来的安阳,还是盘庚叛乱后的商丘,商的封地都在各诸侯包围之中。
-----
网友解答:
-----
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待三千年前的事情,因为你一定理解不了的。
中国的第一次推广普通话活动在清朝雍正年间,统一文字则在秦始皇时期。在此之前,周也好,商也好,传说中的夏也好,实质上是很多国家或者部落的联盟,而不是统一的国家。
不光是各封国、各部落有自己的“王”或者“国君”,而且语言也各不相同,文化差异很大,度量衡各有各的规矩。
如果要打仗,我拿着刀枪对着你,你赤手空拳,大概是不敢反抗,只能听命于我。但是如果是长期的生产生活,不同语言文化度量衡之间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我肚子疼,要买“一钱”砒霜打虫子,你按你的“一钱”标准给我称药。但是你的“一钱”相当于我的“三两”,你猜猜我吃了这药会怎么样?
(电视剧《芈月传》里有这样一个细节,芈月陪嫁赴秦国路上,替芈姝买药,发现两国的重量标准相差了几倍)
那时候没有先进的网络,连书籍都极不普遍,要靠教育来统一标准、统一语言文化,是一件非常劳民伤财而且几乎不可能成功的事。要到八百年以后的秦始皇时代,才有第一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行为,这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说得远了,回到八百年前,周武王时期没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条件,只好在当时条件下采取最便利的统治方式:分封制。
分封制不仅是把宗亲与功臣派到各地去做国君,也包括对各地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认可:你们照你们的方式生活,说你们的话(语言),穿你们的衣(服饰),过你们的节(文化)……只要服从我的统治(间接的)、给我交税服役就行。
其实当时大部分地方的人民,和从前商朝时期的生活相比,并没有质的变化,只不过从前给商王交税服役,现在给周王交税服役而已。
只有商王都(王畿)的少数人民,从前是直接受商王统治的,现在商王在鹿台自焚了,怎么办?
那就另外派一个服从自己的国君给他们,继续直接统治他们好了。
-----
网友解答:
-----
因为都是炎黄子孙,需要保留祖先祭祀。
先秦礼乐尚未崩坏,断了别人祭祀,怕祖宗震怒呗。
商同样给夏留祭祀。
-----
网友解答:
-----
部落遗风,夏商周名义上是王朝,实质上是部落联盟,争斗的核心是盟主地位,失败的部落降为普通的部落联盟成员,服从联盟领袖统一指挥。所谓分封,就是承认一个继存的区域性部落联盟的合法地位,不是凭空建立一个国家或政权。例如楚国、越国、吴国,在西周以前就存在,周天子只是承认其合法存在而已。对于新建的齐国、燕国 等,也只是委派其成员担任所在区域部落领袖,这都是武力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像吴越等地,鞭长莫及,就予以承认,只是地位要低一点。当然,地位高低要靠实力说话 ,周天子的自嗨没有多少作用。例如,有个周天子去讨伐楚国,船只被凿沉,死在那儿,也没有讨得什么说法。后来齐桓公伐楚,拿这说事,楚王的回答是,你最好问问河神吧!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大龄剩男该做点什么?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