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袁绍的实力有多强?
三国时期袁绍的实力有多强?
-----
网友解答:
-----
太夸张了:官渡之战是袁绍70万打曹操7万?
本文为珀尔修斯之弓原创,主编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萨沙讲史堂第二百五十四期】 (历史系列第102讲)
汉末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三国演义说袁绍70万,曹操7万,两军一共近80万人。那么,此战到底有多少人参战呢?
简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史书记载袁绍率领大军南下攻打许都。而曹操刚刚击败了刘备,俘虏关羽,得胜回军官渡。曹操和袁绍各自连营数十里对峙了一百多天,期间袁绍堆起土山,弓箭手站在上面向曹营万箭齐发。曹操则用投石车摧毁对方望楼;袁绍又派人挖掘地道从地下偷袭,曹操也以堑壕来反制。相持不下,曹操发现袁绍的弱点,派遣徐晃率兵偷袭袁绍粮道,烧毁了几千辆粮车。不过,此刻曹操自己也军粮不济,军队接近崩溃。突然,曹操得知重要情报:袁绍新从北方运来大批粮草,由淳于琼率领一万军队接应,驻屯在袁绍大营后四十里的乌巢。
曹操大喜过望,败中求胜,亲自率领五千军队偷袭乌巢。此时已是小雪节气,放在今天官渡所在的河南省北部已经供应暖气了。袁军失去乌巢粮草,必将陷入冻饿绝境。得知曹军偷袭乌巢,袁绍却不听从部下立即救援乌巢的建议,反而命令张郃等率领重兵乘虚强攻曹营,仅派轻骑去救援乌巢。
大将张郃见乌巢火起,知道袁绍大势已去,临阵投降。袁军各部因补给中断,大多混乱逃散,袁绍父子只带着八百骑兵逃过黄河。曹操收降袁军,把俘虏军卒全都处死,前后杀死袁军七八万人。次年袁绍病故,袁绍儿子互相内讧厮杀。曹操乘机攻略河北,最终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双方有多少军队?
史书记载,袁绍是十万精兵,曹操只有一万人。
就这点人?这也算古往今来的大战吗?
曹操以不到一万军队,能和十倍于己的袁军攻守几个月?期间,曹操还能够两次主动出兵,偷袭袁军粮草辎重。
尤其是第二次出兵五千人,占官渡曹军的大半,营中只剩下三四千人。这点兵力,就能守住袁军重兵强攻?
袁军溃散后,曹操以不到一万的兵力能抓住七万溃逃袁军?还能把俘虏全部处死而不怕他们反抗?
显然,史书记载的有错误,曹操在官渡军队肯定不止万人。那么到底应该是多少呢?下面就从袁绍和曹操起兵开始,粗略梳理一下双方如何达到官渡之战时的领地和军队。以粗略估算双方军力对比。
袁绍有多少人?
袁绍出身著姓望族,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是当朝最有权势的大贵族之一。袁绍因出身背景和个人能力,在汉末十常侍之乱时已经成为监察京城百官和京畿三辅地区的司隶校尉。这相当于后世的锦衣卫和中央监察部。反对权臣董卓废立皇帝篡权乱政,袁绍愤然出走冀州。董卓为平息众议,授袁绍渤海太守职位。
袁绍就任太守后,积极联络各地州牧郡守,促成了小说家说的“十八家诸侯讨董卓”同盟,并担任盟主。
讨董同盟最终解体,袁绍回军河北,借冀州牧韩馥恐惧幽州公孙瓒的攻势,劝说韩馥把冀州让出。袁绍就此从地级市长渤海郡守,变成了省长冀州牧,逐渐兵强马壮。
初平二年开始,袁绍先后在冀州和幽州击败军阀公孙瓒,又击溃了河北境内以黑山贼为首的大小十多部贼寇,最终在建安四年占领了冀青幽并共四州,领地合计约三百一十二县。
袁绍收服冀州时,得到十多万户超过六十万人口。其余三州,幽州并州靠近边地比较荒凉,青州受黄巾荼毒严重,它们的人口都比冀州少。即便如此,四州合计依旧拥有壮丁数十万人,总人口超过百万。袁绍南征官渡出兵十万,也就是不到人口的十分之一,还是完全可能的。
曹操有多少人?
再看曹操,也是宦门之后,父亲曹嵩官至太尉,养祖父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曹操举孝廉出仕为官,因权臣当朝病回乡。后来曹操被征辟为典军校尉,相当于现在中央警卫师团长。董卓擅权乱政后,曹操不愿同流合污,弃官回陈留,散尽家财,招募豪杰,起兵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曹操参加了以袁绍为盟主的讨董同盟,是一个兵微将寡的小角色。曹操和夏侯惇去扬州募兵四千多人,回河内路上士卒逃散了大半,最后只收拢了一千多人。这一千多人,成为曹操起家的最初资本。
初平二年,董卓入关后,讨董同盟内斗分解,黑山贼十多万人攻略东郡。曹操率兵救援,击破黑山贼白绕部,被袁绍举荐为东郡太守。有了自己的第一块地盘。
初平三年夏,兖州遭到上百万黄巾部众入侵,州牧刘岱战死。州中官吏迎请曹操来兖州救援。经过数次苦战,曹操打垮黄巾,收降卒三十万,男女老幼近百万。
兵在精不在多,曹操从中拣选精锐称为青州兵,大约五万人。
曹操自领兖州牧,坐拥今天一个“省”的地盘。
初平四年曹操率军打跑军阀袁术, 随后两次攻打徐州陶谦,攻占十多个城池。尤其是第二次为报“父仇”,曹操在东征路上大肆屠戮,杀害大量民众,徐州户口大减。
在曹操东征徐州时,陈宫张邈吕布乘机攻打兖州。曹操回军和吕布作战,次年击败吕布,收复兖州。
建安元年,曹操攻占陈地,又击破汝南黄巾,后前往洛阳迎天子,从此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之后的四年里,曹操分别和张绣、吕布、袁术、刘表、眭固、刘备等连年作战,胜多负少,分别夺取了南阳、徐州、河内、九江等地。
到官渡之战前,曹操拥有了兖州、豫州、徐州三个州加上南阳,淮南和司隶东部各郡,合计约三百四十个县。这是很大一块地盘了。
曹操和袁绍均是当年的所谓“大军阀”
曹操和袁绍地盘的面积都不小。
相比起来,袁绍在北方,曹操在中原腹地,后者应该更强大。如果这是在东汉,曹操地盘人口一定大大高于袁绍的河北四州,出兵十几万根本没有问题!
可惜,此时中国人口锐减约八成,尤其中原人口损失最重。曹操领地无年不战,又发生过徐州大屠杀和数次大饥荒,人口应该不足百万。
回到官渡之战前,即使曹操领地残破,毕竟拥有近百万人口,曹操至少有四万军队可以用于官渡。如此,他才能分兵拦击颜良文丑,才能阻止袁绍进行围攻,才能扎下和袁军相当的数十里连营,才能出动数千兵马偷袭袁绍运粮队。
官渡之战的双方兵力比,绝对不会是十倍那样悬殊。
曹军四万对袁军十万,是比较符合历史的。
也就是说,官渡之战双方总兵力是十五万左右!
【萨沙讲史堂第二百五十四期】 (历史系列第102讲
-----
网友解答:
-----
在三国演义当中,袁绍这个角色,似乎总是让人感觉有些昏庸。
明明占据了巨大的优势,手握重兵,却仍是在官渡之战当中,败给了实力远逊色于他的曹操。而且,袁绍之所以会败亡,也是因为他不肯采纳下属的建议,无法利用好自己手里的优势。
但实际上,演义小说当中的那个袁绍形象,只不过是为了证明曹操到底有多牛而已。历史上真实的袁绍,虽然确实是在官渡之战当中,败给了曹操。但真实的袁绍,绝对不是什么昏庸无能之辈。
相反,真实的袁绍,其实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乱世枭雄。
袁绍,字本初,出身于汝南袁氏。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袁绍这个人,经常把自家‘四世三公’这句话挂在嘴边,显得有些狂妄。
但实际上,人家袁绍确实有狂的资本。因为汝南袁氏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实在是太强了。所谓四世三公,就是指袁家从袁绍高祖那一代开始,每一代都有人位列三公之位。
很多人都知道,当年东汉中期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外戚窦家非常得势。而且窦家还有一个非常能打的将军,名叫窦宪,曾经率军大败匈奴,还留下了‘勒石燕然’这么一个典故。但大家可能不太知道的是,窦家全盛的时候,之所以没敢篡权,就是因为袁绍的高祖袁安,当时位列三公之位,带领一大堆的士族和窦家相互抗衡。
从袁安开始,此后近百年的时间里,袁家一直都是东汉最顶尖的大家族,每一代都有人位列三公之位,位极人臣。而经过百年的积累之后,袁家的声望,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毫不客气地说,当时在整个东汉王朝,如果说皇族刘家,是独自排在第一流的大家族。那么汝南袁氏,绝对是紧随其后的顶级家族。能够和袁家相媲美的,也就那么寥寥几个大世家而已。有时候就连当朝外戚家族,都未必能比袁家更有威势。
除此之外,袁绍的父亲袁逢,也是袁家的‘三公’之一,曾经官拜司空之职。所以,袁绍不光家世显赫,而且他还是这个家族的核心成员,远不是那些旁系子孙能比的。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袁绍并不是他爹的嫡子,而是他爹的庶子。至于他爹的嫡子,其实也同样鼎鼎大名,就是那个曾经在东汉末年率先称帝的袁术。但也正是因为不是嫡子,后来袁绍被过继给了他的伯父,袁绍的伯父袁成,虽然早逝,但还是官拜左中郎将,袁绍也得以直接袭承他伯父的爵位。
总之,这样的袁绍,从刚刚入仕开始,就有着难以想象的巨大优势。袁绍二十岁入仕,刚刚入仕,便直接被任命为濮阳县的县令,前途无量。
不过,就在这之后不久,因为父母去世,袁绍不得不回家守孝。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的几年里,袁绍一直没有做官,一直都隐居在家里。
当然,虽然是隐居,但这并不意味着,袁绍对朝堂上的事情彻底放手。相反,在此期间,袁绍做了很多事情。
袁绍隐居的时候,当时正是汉灵帝在位期间,因为汉灵帝比较信任宦官,导致宦官集团全面掌权。对于这段历史,三国演义里也有提到。当时的汉灵帝,甚至直接称呼几个高层宦官,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而当时掌权的这些高层宦官,便被后世称之为‘十常侍’。
对于宦官集团的专权,很多有志之士都非常看不过去,开始纷纷行动起来,准备联合反对这些宦官。在此期间,袁绍利用自己在家守孝的机会,积极联络那些反对宦官集团的士族。再加上袁家本就是顶级大族,实力雄厚。有袁绍牵头,其他各路有志青年,自然纷纷前来投奔袁绍,打算跟着袁绍一起搞事情。
于是,就这样,袁绍很快就成了当时最有名的青年领袖,个人声望极高。而那些追随或者前来与之交往的年轻人,也基本上都是最顶级的人才。这其中,有后来和袁绍争夺天下的曹操,也有袁绍身边最重要的谋士许攸。
就这样,袁绍在家里待了好几年的时间,私下做了很多很多事情。宦官集团虽然对他早有耳闻,但忌惮于袁家的威势,也不敢拿袁绍怎么样。不过,几年之后,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却使得袁绍不得不结束了自己的隐居生活,再次入朝为官。
这件事,就是著名的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爆发后,迅速席卷全国。当时的黄巾军,甚至直接打算冲击京城,控制皇宫,继而直接改朝换代。虽然这场起义,最后被东汉政府镇压了下去。但在黄巾起义被镇压的同时,东汉政府也不得不给予地方将领更多的实权,导致地方军阀割据自立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也正是因为看准了这一点,当时很多有志青年,都纷纷投身军伍,参与到镇压黄巾军的战斗当中,打算以此建功立业。后来三国时代,三个政权的奠基人,基本上都是这时候开始投身军伍的。
刘备不用说,三国演义开头写的就是这段。曹操当时则是以军官的身份,直接领着一支军队去和黄巾军主力作战。至于东吴的实际奠基人孙坚,更是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头,攻破了黄巾军的老巢。
和这些有志青年相比,袁绍自然也能看到,这个时机有多重要。不过,袁绍并没有选择去投身行伍,而是选择利用自己的家世,去做一些他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
在袁绍看来,黄巾军的强大,不过只是一时的忧患。在东汉的强大军力面前,迟早会被镇压下去的。真正威胁汉朝统治的核心问题,还是在于宦官专政。而如果想要解决掉这些掌权的宦官,单靠士族的力量,注定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外戚联手,通过外戚的势力,压倒宦官集团。
袁绍的这个判断,其实也不能说不对。因为东汉这个朝代,确实有些特殊。在整个东汉历史上,除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其他时代,宦官和外戚几乎都是最重要的政治力量。有时宦官集团会压倒外戚集团,有时外戚集团则会压倒宦官集团。尤其是从东汉中期开始,双方更是相互倾轧了上百年的时间。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只有通过扶持外戚集团,才能真正打到宦官集团。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这之后,袁绍接受了将军何进的征召,再次入朝为官。何进是典型的外戚,是汉灵帝皇后何氏的哥哥。不过,何家家世比较差,早年就是个杀猪卖肉的家庭。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何氏虽然受宠,但何家作为外戚家族,势力却并不算大。
而当时的袁绍,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所以才愿意接受何进的征召。因为以双方各自身后的势力来说,这次征召更像是一次联合,而不是何进真的在征召下属。
再次入仕之后,袁绍开始极力辅佐何进,不断扩大何家的影响力。另外,在这之后不久,汉灵帝也意识到,地方军阀有些过于强大,所以打算重新训练强大的中央军队,保证汉朝中央不会太过衰落。出于这个目的,汉灵帝组建了一支西园新军。在这支新军当中,有八个校尉,全权负责指挥这支军队。
在这支军队被组建起来的同时,袁绍和一众有志青年,便意识到这支军队的重要性。作为京城这边最强大的一支军队,西园军的存在,无疑是未来决定朝堂动向的重要砝码。只要掌握了这支军队,未来就能左右京城的局势。所以,袁绍当时便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把自己弄进了西园军,做了八大校尉中的一个。
顺便说一句,在八个校尉当中,当时还有一个人,和袁绍关系非常好。这个人,就是曹操。
作为京城内最精锐的一支军队,汉灵帝自然也不可能放心,完全交给那些士族把持,肯定还是会让自己最信任的宦官插一脚。当时的西园军,名义上的最高领导,就是汉灵帝身边最信任的宦官蹇硕。在西园军的领导结构当中,不但袁绍等八个校尉,需要直接向蹇硕汇报工作,就连将军何进,都算是蹇硕的下属。
就这样,随着黄巾军起义被彻底镇压,东汉中央政府对地方事物的控制力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在京城内部,各方势力也开始纷纷发力,京城的局面开始变得波诡云谲起来。此时的京城,就如同一个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被引爆。
就在西园军成立一年之后,一个突然事件的发生,彻底将这个火药桶给引爆了。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了。
汉灵帝虽然不是什么好皇帝,但只要他在世一日,京城内的各方势力,就不会主动挑起冲突。但随着汉灵帝去世,这种冲突很快就开始爆发了起来。因为汉灵帝去世的时候,比较年轻。而汉灵帝留下的两位皇子,则都比较年幼。
也就是说,不管是哪位皇子登基,接下来的东汉,注定都是小皇帝在位,主少国疑的局面。不管哪一方控制了小皇帝,都可以全面把持大权,彻底将其他对立势力打压下去。
于是,就在汉灵帝去世后不久,外戚党和宦官党的冲突,就开始了。
这个过程,说起来比较复杂,而且三国演义里描述得也比较细致。简单来说,汉灵帝去世之后,何进在袁绍等人的怂恿下,打算先下手为强,直接发动政变,干掉以蹇硕为首的一群宦官。
为了干掉宦官党,何进甚至接受了袁绍的建议,调遣地方军队入京,帮他夺权。然而还没等何进下手,宦官集团便抢先下手,刺杀了何进。但是何进被刺杀之后,他的那些下属却没死。在这之后,以袁绍为首的一群年轻俊杰,直接率领麾下的军队,杀入皇宫,对宫里的宦官大开杀戒!
不得不说,袁绍的胆子,是真的很大。他这样的做法,等于是把自己逼上了绝境,同时也是一次巨大的政治赌博。只要袁绍赢了,袁绍瞬间就可以平步青云,直接控制皇帝,控制朝政。到时候,年轻的袁绍便可以顺利实施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
但可惜的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特殊人物的出现,彻底打碎了袁绍的美梦。
这个人,就是董卓。
在那个混乱的杀戮夜晚当中,几个宦官为了保命,冒死带着皇帝逃出了皇宫,逃到了洛阳城外。在皇帝出逃的那一天,袁绍率领麾下军队,大肆杀戮宫里的宦官,双方的军队也在相互交战,大火几乎烧毁了大半个皇宫。然而战乱当中,却唯独没有人意识到,皇帝此时已经跑到京城外外面去了。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之前何进下令,从外面调来的几支地方军队,及时赶到。这其中,一位名叫董卓的地方军阀,首先找到了小皇帝。此后,董卓靠着挟持小皇帝,率军入京,迅速控制了局面。同时,因为掌握了小皇帝这张王牌,董卓也得以把持大权。至于袁绍,虽然辛苦忙活了一通,最后却只能为董卓做了嫁衣。
随着京城乱局逐渐平定,宦官集团被彻底消灭。但此时的京城内,却再次出现了两派对立的局面。一派是以袁绍为首的士族集团,包括很多之前原属于何进麾下的外戚集团,此时也都抱团到了这边。另一派,则是以董卓为首的地方军。
袁绍这边,高级官员虽然很多,但却缺少军队。那支强大的西园军,已经在那场深夜混战当中,损失惨重,根本无法对抗董卓率领的地方军。所以,袁绍很清楚,此时的自己,根本无力在京城内对抗董卓。再加上此时的董卓,又表现出一丝想要废帝的念头。于是接下来,袁绍干脆悄悄逃离了京城,打算到京城之外,召集地方军队,重整旗鼓再战。
就在袁绍离开京城后不久,董卓这边便为了强化自己的权位,便正式废了小皇帝刘辩,改立汉灵帝的另一个儿子刘协为新皇帝。而随着董卓擅自废立,原本就已经逐渐势大的地方官员,以及那些地方士族,自然都不愿支持董卓,甚至打算直接起兵,去讨伐董卓。
关键时刻,袁绍再次站了出来,靠着自己的家世,以及之前袁绍青年领袖的身份,再加上袁绍之前诛杀宦官的功劳。所以,当袁绍站出来之后,袁绍瞬间就被大家公推为盟主,负责组织大家,一起讨伐董卓。
因为袁绍的出生时间不详,所以我们也不知道,此时袁绍的准确年龄。但根据后世史学家的推算,此时的袁绍,最多不会超过三十五岁。
不到三十五岁,便成了讨董联军的盟主!这样的成绩,显然已经十分夸张了。
但是,袁绍这样做,也不是没有代价的。首先,因为袁绍是以盟主的身份,起兵讨董。所以,袁绍起兵之后,董卓直接把所有留在京城内的袁家人,全都给杀了。这其中,就包括袁绍的亲叔叔袁隗。
接下来的事情,三国演义里同样写得比较详细,大致就是联军内部虽然各自心怀鬼胎,无法拧成一股绳。但董卓这边,也畏惧联军的威势,直接挟持小皇帝放弃了洛阳,去了长安。
在三国演义里面,这段故事的主角,是刘备、曹操、吕布等人,后来还留下了三英战吕布的传说故事。但在正史上,这段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绍。尤其是在董卓退往长安之后,作为联军的盟主,当时的袁绍,已经打算放弃汉献帝,直接另立新帝。
这样一来,袁绍既有拥立之功,同时还能挟持皇帝,把持大权,可谓是一举数得。而且,袁绍早就知道,联军内部矛盾重重,本身是靠不住的。所以在进攻期间,袁绍一直在利用自己的盟主身份,消耗其他盟友的力量,同时扩大袁家的势力。
收复洛阳之后,此时的袁绍,距离自己的人生顶点,其实只差一步之遥。以袁家的家世背景,只要袁绍此时拥立了新帝,完全可以彻底控制朝政。接下来只要再打败董卓,整个东汉基本上就是袁绍说了算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袁绍却败给了一个自己之前完全没有想到过人。
这个人,是他的弟弟,同时也是袁家的嫡子,袁术。
和袁绍的想法不同,作为袁家的嫡子,袁术此时想的是,让天下彻底乱起来。这样一来,作为袁家的嫡子,袁术就可以迅速拉起一支强大的队伍,占领最大的地盘。只要操作得当,袁家在接下来的乱战之中,再次统一天下的可能性,其实是很大的。
正是因为兄弟二人的身份不同,导致两人想法和决定,都截然不同。而这种不同,也直接导致袁家内部出现了分歧,无法全力支持一个人。
如此一来,原本实力最雄厚的袁家,就错过了最好的一个机会。在这之后,随着董卓挟持皇帝退回关中,整个虎牢关以东的广大地区,彻底成了群龙无首的状态。自此之后,各地的地方军阀,开始进入了群雄混战的状态,再也没人去考虑怎么救回汉献帝。
而此时的袁绍,自知乱世已经到来,要通过单纯的党争手段,夺取最高权力,已经不现实了。所以,在这之后,袁绍回到了自己的属地渤海郡,正是开始起兵,打算以武力横扫天下。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自此之后,袁绍开始对自己的亲弟弟袁术,充满了恶感。这也为后来袁家再次错过一个绝好的机会,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的几年里,袁绍靠着自己的本事,再加上袁家的一些声望,逐渐统一了整个河北。这里所说的河北,不是指今天的河北省,而是指整个黄河中下游的北方地区,大致可以理解成今天的华北地区。当时汉朝一共有十三个州,袁绍自己就占了四个。
这段故事当中,三国演义里一直在着重描写曹操和刘备等人的故事。但实际上,在这段历史当中,袁绍的故事要远比其他人更加精彩。袁绍统一河北四州的时候,曹操也就只占领了一州多的地盘,至于刘备,压根没有可以完整控制的地盘。所以这其实也可以看出来,袁绍的个人才能,是非常强的。
当袁绍统一河北四州之后,很多有识之士,也对袁绍寄予厚望,认为袁绍接下来肯定能统一天下。就算他不愿匡扶社稷,自己也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但就在这个时候,袁家喜欢内斗的毛病,又再次改变了历史。
当袁绍占领河北四州的时候,袁家的嫡子袁术,其实也没闲着。当时袁术已经占领了淮南地区,而且还派自己的下属孙坚,前往江东地区,继续向南扩张。巅峰时期的袁家兄弟,能控制的地盘加在一起,已经接近了六州之地,快要达到整个天下的一半了。
此时的袁家,如果能够团结一致,建立新的王朝,几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不久之后,袁术还从自己的下属的手里,得到了传国玉玺。在当时那个年代,传国玉玺具有着十分深刻的政治意义,老百姓都认为这就代表着天命所归。
所以,此时的袁家,如果能单独支持一个人,去建立新的政权,后面就没有什么三国时代了。这也是为什么袁术得到玉玺之后,马上就直接称帝了。
但可惜的是,还没等袁家建立新的政权,袁家自己就打了起来。袁绍和袁术这对兄弟,谁也不服谁,一个地盘更大,一个有嫡子的优势,两人还没等扫平天下,就开始自相残杀了。
就在两兄弟相互交战期间,董卓被刺身亡,曹操逐渐壮大,孙家逐渐脱离了袁家的控制……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让袁家的威势开始逐渐衰退。此后,随着袁术战败,麾下地盘被逐渐瓜分。而袁绍则是彻底统一了河北四州,完成了内部的整合。
到了这个时候,袁家的巅峰时期,其实已经过去了。但对袁绍个人来说,其实恰好是他人生的一个顶点。
但是,顶点之后,便是衰败。
随着袁绍完成了内部整合,曹操也成功抢到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昔日在长安的时候,曹操和袁绍原本是最好的朋友。但如今,两人已经是中原地区最强大的两股势力的首领,彼此之间的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于是,公元199年,袁绍带上自己的全部家底,挥师南下,准备一举灭掉曹操。只要灭掉曹操,袁绍便可以趁势占领曹操的地盘,控制半个汉朝。同时,袁绍还能抢到汉献帝,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只要这场仗打赢了,袁绍就注定会成为下一个朝代的开创者。
但可惜的是,这一战当中,袁绍到底还是败给了军事才能更强的曹操。
官渡之战当中,袁绍败给曹操,不是因为袁绍不行,而是因为曹操实在太牛了。单以军事才能来说,曹操确实要胜过袁绍一大截,这确实也是无可争议。
官渡之战结束以后,袁绍败退回北方,不得不从原本的攻势变为守势。不过,此时的袁绍,其实仍然有东山再起的能力。毕竟,当时的河北四州,还是被袁绍牢牢控制着。只要地盘还在,袁绍其实就还有再次成功的可能。而且,官渡之战当中,曹操虽然战胜,但同样也是惨胜,麾下折损极大,短时间内根本无力进攻。
只要再给袁绍一点时间,恢复元气再次逐鹿天下,其实并不算难。
但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袁绍忽然病重去世了。
据史书记载,袁绍去世后,北方四州的百姓,皆为袁绍的死而落泪。由此可见,袁绍在北方是很得民心的。不光是因为袁家的家世,更是因为袁绍的个人魅力,以及他在位时期实行的仁政。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随着袁绍去世,都彻底土崩瓦解了。
就在袁绍去世后不久,袁家的几个后代,开始各自为政,各自占领一州,相互进攻。而曹操也得以趁着这个机会,逐渐扩大地盘。又过了整整八年之后,曹操便占领了袁绍所留的全部地盘。
这就是袁绍的故事。
纵观袁绍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袁绍一生最大的悲哀,其实并不是官渡之战的失败,而是在于袁家内部的不团结。如果袁家内部可以团结的话,当初袁术在的时候,袁家就已经有机会统一天下了。要是那样的话,恐怕也就没有后来的官渡之战了。
但可惜的是,袁家的家风,似乎一直都比较喜欢内斗。在外患还没有平定的时候,便先想着自家分出个胜负。袁绍去世之后,他的几个儿子也同样如此,这才给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机会。
袁绍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家族,败也家族。但凡袁家能够稍微团结一下,恐怕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国时代了。
-----
网友解答:
-----
袁绍说:我也是曾经横行天下无敌手的人。
先回答问题,三国时期袁绍的实力有多强?袁绍说:我也是曾经横行天下无敌手的人,你们不能只看官渡之战,不看我的过去啊!
书上记载,公元192年,袁绍征公孙瓒,双方大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的地方。公孙瓒以步兵三万人为方阵,骑兵为两翼,左右各五千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也分作两队,旌旗铠甲,光照天地。
白马义从是公孙瓒的骑兵精锐。公孙瓒每次与敌人战斗,都乘骑白马,常常能打胜仗,他的对手相互转告说:
打仗的时候要避开白马。公孙瓒因敌人害怕白马
,就特意选了数千匹白马,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
袁绍令鞠义以八百兵为先锋,强弩千张夹承,袁绍自己带领步兵结阵于后。
先锋鞠义久在凉州,熟悉少数民族战斗时的情况,战斗经验非常丰富,他所统领的兵也尽是骁锐之士。
公孙瓒见鞠义兵少,便用骑兵进行冲击。鞠义的士兵皆伏于盾牌下不动。当公孙瓒的士兵到了数十步的距离时,鞠义带领士兵同时俱起,扬尘大叫,勇往直前,强弩乱发,所中必倒。临阵斩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等甲首千余级。
公孙瓒军败绩,步骑奔走。
鞠义追至界桥,公孙瓒的士兵战于桥上,鞠义又打败了守桥的士兵,一直打到公孙瓒的大营,攻下了牙门。
公孙瓒营中的士兵又败走。
袁绍跟在后面,在离界桥十几里的地方,下了马,见到公孙瓒已破,就不再设防。惟帐下有强弩数十张,拿大戟的士兵百余人跟随。公孙瓒的一股骑兵有两千余人骤然而至,包围了袁绍,一时弓矢雨下。别驾田丰扶着袁绍,想退入空墙以内,袁绍把头上戴的兜鍪摔在地上说:
“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看出袁绍的英雄气概!
于是,强弩乱发,给公孙瓒的骑兵造成了很大的杀伤。而公孙瓒的骑兵也不知道所围的是袁绍,就稍稍的后退。恰巧这时鞠义的援兵到了,公孙瓒的骑兵就退去了。
袁绍逃过一劫!
袁绍打败了公孙瓒,引军到薄落津,正在和宾客诸将相会,这时又传来了魏郡兵造反的消息。魏郡的士兵和黑山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于毒一起杀了邺城太守粟成,占据了邺城,农民起义军有十余部,有众数万人。
邺城是袁绍的大本营,坐上诸客有家在邺城的都忧怖失色,有的竟然哭了起来,
只有袁绍容貌不变,安然自若。再一次体现出袁绍与众不同。
造反的起义军中,有一个叫陶升的,曾在内黄当过小吏,这人到有些心机,他带领着他的部众从西城进入,然后闭守州门,不让其它的起义军进入。然后,
用车载袁绍家属及其他在州中有名望的,并亲自保护他们,把他们送到了斥丘才回来。
袁绍来后,就把大军驻扎在斥丘,升陶升为建义中郎将。然后引军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伐于毒,围攻了五日,攻破了于毒的城池,斩于毒及冀州牧牧壶等人。然后沿山北行,击左发丈八等,斩之。左发丈八是一个人名,是一股起义军的首领,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起义军,都攻破了他们的堡垒,斩首数万级。
应该说袁绍在对公孙瓒的战争中,表现还是不错的。
讨伐各股起义军也是风扫残云。一时横行河北无敌手。就连曹操自己也认为袁绍强盛难敌,荀彧的“四胜四败”及郭嘉的“十胜十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另外,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孔融。
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都是很高明的谋士,审配、逢纪也都是忠臣,颜良、文丑,勇冠三军。袁绍大概很难被打败吧!
只有荀彧对袁绍有几斤几两看的比较清楚。
荀彧回答说:袁绍虽然兵多但法不整。田丰刚强而容易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权但他没有谋略,逢纪刚愎自用,此二人如果留下来管后方的事情,如果许攸的家属犯法,他们必然不会放他们一马,不放许攸家属一马,许攸必然会叛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
后来的事基本都被荀彧说中。只是袁绍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他没有遇见真正的强手。认为能横行河北挺牛的,所以他敢于看不起曹操,主动挑起官渡之战。结果悲催了
,可是不能否定我袁绍曾经辉煌过。
-----
网友解答:
-----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最终以劣势兵力打败了袁绍,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面逐步统一了北方。很多人认为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实力要远远强于曹操,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官渡之战前袁绍解决了韩馥、公孙瓒等割据势力,占据了整个冀州,并且占领了并州、青州以及幽州的大部分地区,所以曹操说袁绍占据四州之地兵多将广绝对不是虚的。不过曹操却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弱,曹操本来就是兖州牧,但是兖州并没有冀州这么强大,后来曹操占领了徐州,不过由于曹操的鸡犬不留的屠城政策徐州的战后情况非常差,同时曹操还占领了豫州和司隶这两个地区,并且还有荆州和扬州的一部分领土。这样来看,曹操和袁绍的地盘差不多大,袁绍的地盘优势是不会容易遭遇两线作战,曹操的优势则是处在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这么来看的话,曹操的地盘并不比袁绍小多少。打仗主要拼的就是人口,曹操的这几个地区都是战乱地区,从黄巾军到董卓之乱,再到曹操统一这些地方,这些地区基本上没有真正的安定过。但是曹操这些地区都是中原地区,本来人口基数就比较大,就算出现锐减,人口数量也不会非常少,所以曹操的地区还是拥有不错的人口基础的。而袁绍的冀州是当时最大的州,曹操在消灭袁绍之后也是自领冀州牧,这也能看出来冀州的人口比较多,兵员丰富,除了并州之外的其他地区就不是非常乐观了,比如青州地区是黄巾军的主要兵源地,曹操一口气就俘虏了三十万青州黄巾军,这也能看出来青州的人口流失情况,而并州和幽州本来就人口不多,但是因为这些地区受战乱情况不如曹操的地区严重,所以曹操和袁绍在人口上的对比也不过是半斤八两。
既然双方实力相差不大,那么为什么官渡之战曹操的军队数量比袁绍要少呢?这主要是因为曹操需要防御的敌人比较多,刘表、孙权等人都虎视眈眈,而袁绍则是能够倾全力进攻曹操。不过因为曹操的军事才能远高于袁绍,所以袁绍最终在官渡之战战败,并且最终被曹操统一了北方。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曹操作为胜利者,当然要把对手实力夸大,因为只有战胜强大的敌人,才能显出自己多么厉害啊。
-----
网友解答:
-----
三国时期,有一场战役被认为直接决定了天下大势的走向,这就是官渡之战。此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实力强大的袁绍,逼得袁绍仓皇逃走,最终病死。之后曹操花了好几年时间,彻底平定了河北之地,一跃成为了成为了天下间最强的势力。
那么,假如袁绍不死,他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大?曹操还能平定河北吗?还能三分天下吗?
官渡之战
实打实地说,从一开始,曹操的实力就要弱于袁绍,他是根本没有机会赢袁绍的。虽然曹操手下谋士众多,武将如云,但是袁绍手底下也并非全是浪得虚名之辈,他的手下也有一批精兵猛将。在最开始的时候,袁绍手下的田丰和沮授其实就曾建议,先休养生息三年,不要和曹操决战,因为袁绍兵多粮足,没必要和曹操一战定胜负,完全可以采用拖延战术拖死曹操。
曹操虽然兵精将足,但是他的地盘乃是四战之地,周边有刘备、刘表、孙策、马腾,每一个都是当世枭雄,所以说速战是利于曹操的,而拖延之策,则会让曹操头疼不已。而事实上,就算袁绍没有采用这个正确的策略,在官渡集兵一处,和曹操决战,曹操也没有大的胜算。
官渡之战前期,袁曹两军交战,各有胜负,谁也不能彻底击败另一方,所以陷入了僵持阶段。而只要陷入僵持,不要速战,战争的天平就会向袁绍一方倾斜。这不,相持几十天后,曹操的军队就开始缺粮了,曹操地盘虽大,但并不和平,粮食供应并不充足。
原文: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未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彧。
才短短两个月时间,曹操就已经军粮不足,想要退兵了。而在许都筹集粮草的荀彧也没有给曹操带来好消息,只能劝曹操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只要曹操一退,军心一散,就再也没有机会和袁绍争雄了,只能被袁绍一口一口吃掉。
最终,曹操咬牙坚持了下去,发现了袁绍的漏洞,亲自带人去烧毁乌巢粮仓。而袁绍面对这种危机,采取了错误了做法,并没有派重兵去拯救粮食,反而去攻打曹操大营。最终乌巢被烧,粮草被焚,而曹营也没有打下来,袁军陷入恐慌之中,被曹操彻底击败。
其实仔细分析这一战,曹操从始到终,基本都是没有一点胜算的,能彻底击败袁绍,完全就是运气。在他即将崩溃的前夕,许攸主动来投,给他带来了袁绍粮仓的情况,如果没有许攸来报信,曹操必败无疑。
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河北之地叛乱频发,而袁绍回到冀州后,又陆续平定了这些叛乱,不过没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袁绍死后,两个儿子陷入争权夺利之中,互相派兵攻打,最终被曹操逐个击破。几年之后曹操尽占河北之地,彻底摆平了袁绍家族。那么假如袁绍不死,曹操真的有能力攻占河北,彻底剿灭袁绍家族吗?
我们通常都认为袁绍自官渡之战后,便彻底败亡了,实际却并非这么回事!官渡之战后,袁绍实力尚存,民心归附,根本不可能轻易击败。袁绍相比于曹操,有两个巨大的优势。
一、民心
与曹操相比,袁绍四世三公,本身就是比较有声望,受到士族青睐。而且袁绍治理各地施行德政,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很有威望。在他病死的时候,老百姓都十分伤心,纷纷挥洒眼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而与之相比的曹操,在河北百姓心中和袁绍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了,毕竟屠城的恶名早已传遍天下了。
二、地广粮足
从始至终,袁绍对曹操最大的优势就是粮食比较充足,即便官渡失败,以袁绍四州之地的富裕,不用多久就可以恢复过来。幽并两州多出悍勇之士,加上民心可用,粮草充足,只要袁绍下定决心抵抗,不要去和曹操决战,那么袁绍就还有机会。
那么袁绍不死,能走到那一步呢?会影响三国走势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具体影响到哪种程度,就得看袁绍的作为了。如果袁绍集团未能铁板一块,而袁绍改变不大的话,那么有可能和曹操进入长期的拉锯战,谁也不能打败谁,那么最终有可能是魏、蜀、吴、袁四家对峙的局面。
而如果袁绍痛定思痛,改头换面,处理协调好内部关系,那么袁绍则有可能反扑击败曹操,袁绍将会成为另一个版本的“曹操”,最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就会是袁绍了。之后,袁绍威望、兵力日盛,凭借强大的兵力逐一灭掉刘表,刘璋,孙权,刘备,马超,一统天下。无论这两种情况发生哪一种,都将不会再有三分天下了。
结语
只要袁绍不死,他的“四州”地大物博,实力依旧强大,曹操就无法彻底吞并河北之地,将会陷入和袁绍的拉锯战之中。到时候袁绍任意联盟曹操周边的马腾、刘表、孙权,都将会给曹操带来无尽的烦恼,三分天下的局面最终也很难再出现了!
因此说:“袁绍不死,便无三国”。
-----
网友解答:
-----
袁绍是东汉末年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曾经是群雄之首,声名显赫,称霸一时。
袁绍四世三公,汉代名相后裔,门生故吏遍天下,影响力很大。讨伐董卓时任各路诸侯盟主。
袁绍在虎踞冀、靑、幽、并诸郡,带甲百万,文官武将极多。文臣有田丰、沮授、审配、逢纪、辛平、辛毗、崔琰、郭图、许攸、陈震、荀谌 等;武将有颜良、文丑、张合、高览、蒋义渠、躹义、淳于琼、马严、张凯、高干、朱灵、田畴、袁熙、袁谭、袁尚、史焕。
虽然人多势众,但是袁绍好谋无断,内部矛盾纠纷解决不当,自损实力。正如曹操评论:“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袁绍势力虽然一时强大,终在群雄的角逐中落伍,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
网友解答:
-----
袁绍,三国时期的一个比较显眼的人物,三国群雄之一,汝阳袁氏是名门望族,从袁绍的曾祖父起,四代人有五人位居三公,所以当时人称“四世三公”,朝中地位显赫。从袁绍的出身来说,已经说明了他有很好的政治资源或者说资本,再加上他本人也位列三公之上,也足以说明袁绍本人绝对不是一个大草包。
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后来与进京作乱的董卓对立,作为天下诸侯的盟主,对抗董卓,最后也因为诸侯间各怀自私自利,无终而散。这也间接说明了,袁绍本人是有一定能力的,不然也不会当上天下群雄的盟主。
在其后的吞并中,袁绍是东汉末年,最早崛起的群雄之一,也是发展最快的。他先占据了冀州,之后又夺得了青、并二州,最后击败了群雄之一的公孙瓒,拿下了幽州,自此袁绍统一了河北全境,他的势力也达到了顶点。而那个时候的刘备,孙权,甚至是曹操他们的势力还是不起眼的,那个时候的袁绍应该是天下群雄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袁绍也算是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从他早年的经历和做的事情,也能看的出来,而且在他统一河北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他也是腹背受敌,北有幽州的公孙瓒,南有袁术,所说,袁术是袁绍的弟弟,但是他们的关系并不好,还发生了冲突。同时,还有曹操的虎视眈眈,因为当时公孙瓒和袁术的实力都比曹操强,所以曹操并没有进攻袁绍,当然他也没有这个实力,那时候的曹操也在忙着抢地盘,攻打徐州陶谦。
后来,袁绍统一了河北,实力大增,那么曹操也就是他向南扩张的绊脚石了,所以才有了著名的“官渡之战”,其实,官渡之战,曹操方面打的是十分辛苦的,如果没有许攸,那结果还真不好说啊!
-----
网友解答:
-----
袁绍虽然拥有四世三公的光环,但是一开始拥有的地盘很小,只有远离冀州中心的渤海一郡之地,不过冀州牧韩馥却送了一份大礼给他,韩馥引狼入室主动让出冀州给袁绍,自此袁绍以冀州为大本营开始了统一河北的进程,历时近十年之久到199年攻灭公孙瓒后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霸主,此时的袁绍号称带甲数十万、坐拥四州之地,那么袁绍实力巅峰时期地盘有多大?看似坐拥四州之地,其实水分不小,我们一一详细来说一下。
第一个:冀州辖有郡国九个,分别是中山国、常山郡、河间郡、渤海国、安平国、清河郡、魏郡、赵国、巨鹿郡,是东汉十三州中人口众多、经济也较为繁荣的一个大州,袁绍得到冀州后简直是如虎添翼,他的首席谋主沮授说得很明白: “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 冀州是袁绍控制力度最强的一个州,但也并非毫无隐患,横行于冀州中山、常山、赵郡、并州上党、司隶州河内等地的黑山军时不时会对袁绍构成威胁,但总的来说袁绍在冀州的统治还是很稳固的。
第二个州:并州辖有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九个郡,地盘虽不小但却是东汉末年最为混乱的一个州,原因就在于并州靠近塞外,匈奴、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在并州各有实力范围,特别是曾威震边疆的并州刺史丁原和其麾下三大骁将吕布、张辽、张杨三人离开并州进京之后,并州大部分郡县落入这些游牧民族之手。 曾横行大漠的匈奴自南匈奴内附并设王庭于并州五原之后,并州逐渐成为匈奴的主要活动区域,匈奴单于於夫罗(刘渊的祖父)肆虐五原、太原等地;乌桓在并州的实力也不弱,其势力范围主要在上郡,雁门、朔方等郡;鲜卑则在强力人物轲比能的统帅下势力深入到了五原、雁门、云中、定襄等地,此外西河郡则主要是羌人的活动区域。 并州是袁绍控制力度最弱的一个州,九个郡中袁绍委任的并州刺史高干的主要统治区域集中在上党和太原两郡,以及和这两郡接壤的西河、雁门一部分地区,但是也仅此而言,而且上党郡还要面临黑山军的压力,说袁绍坐拥并州确实是相当勉强的。
第三个州:青州辖有六个郡国,分别是平原郡、东莱郡、济南国、乐安国、北海国、齐国,青州是东汉十三州中面积较小的一个州,袁绍拿下青州主要靠的是其长子袁谭。 东汉末年的青州可谓是多灾多难,先是黄巾起义失败后青州成为了黄巾军的集聚地,在黄巾军西进兖州后,青州又成为了袁绍和公孙瓒角力的主战场之一,当时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占据了青州核心的齐国、济南国、乐安国等地,袁绍任命的青州刺史袁谭则占据了靠近冀州的平原郡,势力明显不如田楷,除此之外青州还有一位朝廷任命的青州刺史孔融,他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北海国。 不过袁谭能力挺强,他从平原一路东进,先是历时近两年击溃田楷,随后又击败孔融差不多拿下了整个青州。 当然袁绍在青州也面临两个挑战:一个是青州仍有黄巾余党活动,二是东莱郡并非全部在袁谭手中,东莱靠海的部分区域掌握在辽东公孙度的部将柳毅手中(一直到曹操平定北方之时张辽才在206年平定东莱诸县),不过总的来说青州是袁绍掌控力度仅次于冀州的一个州。
第四个州:幽州辖有十一个郡国,分别是代郡,上谷郡,范阳郡,燕国,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昌黎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 袁绍虽然击败了公孙瓒,但是他对幽州的掌控力度也不大,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幽州的情形和并州有点类似,那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在幽州有很强的实力,特别是乌桓,从辽西到右北平、渔阳、代郡几乎都是乌桓的活动区域;
第二,辽西以东的包括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等郡是公孙度的势力范围;
第三,幽州当地豪强势力强大,比如鲜于辅、田豫等人。
冀、并、青、幽四个州中,基本完全处于袁绍掌控之下的是冀州、其次是青州,至于幽州和并州,袁绍真正能掌控的郡县并不多,所以所谓的袁绍坐拥四州之地其实水分不是一般的大。
不少观点都认为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实力远在曹操之上,甚至有碾压曹操的实力,其实袁绍实力占优是事实,但是双方差距却并没有那么大,至少在地盘上曹操并不逊于袁绍多少,当时曹操占据了兖州、徐州、豫州的绝大部分、扬州江北的一小部分以及司隶州的一部分,几乎与袁绍旗鼓相当,而且曹操对这些州的掌控力度也比袁绍大得多。
有一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二,那就是官渡之战前夕曹操派出臧霸从徐州进入青州牵制袁谭,可以袁谭还未能完全掌控青州。
曹操占据的地盘虽然和袁绍相差不大,但是在兵力和粮草补给方面却比不上袁绍,甚至差距还不小:一方面冀州本来就是东汉天下十三州中物产丰饶的大州,另外一方面袁绍攻破公孙瓒易京之后,一下子就得到了公孙瓒囤积的三百万斛粮草,而当时曹操屯田制推行没几年,还没那么快见成效,所以曹操整体实力确实不如兵强马壮的袁绍,但袁绍却也没有碾压曹操的绝对实力。
不过袁氏在河北的实力确实很强,官渡之战后袁绍虽败却并未伤筋动骨,如果袁绍能多活几年,他和曹操北方霸主之争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即便是袁绍死后,曹操也花了好几年时间才一一击败袁绍的几个儿子,最终才统一了北方。
-----
网友解答:
-----
袁绍,是四世三公家族的子弟,原为袁逢一脉,后过继给袁成一房,年少成名。在后来的诸侯并起中,袁绍是继董卓之后,势力最大的诸侯。
那么,当时被称为势力最大的诸侯,其究竟有多强大呢?
其一,士族的领军人物
袁绍相貌英俊,气质威严,深得袁槐的喜爱。年少时,袁绍也仅是“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但是从这一点上看,袁绍远远比不上大个袁基,以及弟弟袁术。而袁绍也知道自己比不上这二位兄弟,所以,他有意识的开始养名、养望。
1、养名。汉代以孝治国,而一个孝子,不仅能够给人带来声望,还能够成为举孝廉的加分项。所以,在曹操和袁术还在混迹官场的时候,袁绍便连续为父母服丧六年。孝子,加上出身于四世三公这样的大家族,袁绍的行为只会得到更多的传播,为其带来名声。
2、养望。因为服丧,便不得出仕。而等到服丧完之后,袁绍隐居于洛阳,开始为自己的声望做准备。于此,袁绍开始请当时“月旦评”的许劭兄弟为自己点评,许劭在得知袁绍的意图后,为袁绍冠上了好的点评。
除此之外,袁绍还和党锢之人走的很近,得到他们的好感。而且,若非是海内知名之士,袁绍也不会和他们相见。久而久之,袁绍的名望便逐渐提了上来。
有了名望之后,袁绍选择出仕何进,把政治资源转换为人脉和实力,成为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地位极高。此外,因为坚持铲除宦官,和何进的关系也十分要好,逐渐成为士族的领军人物。
其二,占据的地盘大,士卒多
袁绍在巅峰时期的时候,占据了青幽冀并等四州。
在顺帝时期,青州分置齐郡、北海,以及平原等七郡,下辖62县,有300万人口;幽州分置涿郡、渔阳、上谷、辽西、右北平,以及燕国等十郡一国,下辖59县,人口250万;冀州分置魏郡、常山、渤海、赵国,以及中山国等九郡二国,下辖123县,人口600万;并州分置太原、上党,以及雁门等六郡,下辖44县,有70万人口。
虽然这只是顺帝时期的人口记载,而经过了黄巾之乱,以及董卓霍乱等事情之后,人口的流失也很严重,但是袁绍所统治的这四大州的人口余数还是不错的。
在一些相关记载上,当时袁绍的兵力也应当有15万以上。毕竟,从官渡之战的动兵数量来看,袁绍动兵数量差不多到了8万至10万左右。同时,袁绍麾下还有乌丸的精锐骑兵,整体的军事实力还是蛮强的。而当时能够出动十多万士卒的诸侯,满打满算也没有几个。
再者,袁绍和袁术的关系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两者在关键时刻,有足够的利益之时,两者的联盟还是可以有的。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袁绍的实力也必然会进一步。
所以说,在董卓之后,袁绍是当时势力较为强大的诸侯。但可惜的是,因为袁绍优柔寡断,没有能够听从谋士田丰等人的建议,及时抓住战机,一步步地错失先机,最后被曹操所败。
-----
网友解答:
-----
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地广兵多,钱粮足备。三国未成立初期。只有袁绍犯人,雄霸天下四大州,无人敢犯袁绍
-----
网友解答:
-----
袁绍字本初,汉末军阀,袁家是名门望族,家族四世三公,袁绍起初是西园八校尉之一,董卓进京后袁绍反出洛阳,被任命为渤海太守,赐爵祁乡侯。后来关东诸侯成立讨董联军,袁绍是盟主。联盟解散后,袁绍在北方发展实力,至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袁绍基本统一了河北,拥有幽并青冀四州之地,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河北名将,田丰沮授审配许攸等名臣都在其麾下,带甲十余万,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
------------------
推荐阅读:
清朝的总督要比巡抚官职大,可为何地方巡抚经常与总督对着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