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秦始皇一个地球仪,再告诉他秦国的范围,结果会怎么样?
如果给秦始皇一个地球仪,再告诉他秦国的范围,结果会怎么样?
-----
网友解答:
-----
秦始皇会说:老子不当秦始皇了,老子还是回去当秦王吧!
因为,如果秦始皇看到地球仪后会发现,自己的秦朝只占有世界的一小部分!
秦朝的国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秦朝只占有亚洲的0.067。地球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秦朝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0.02。
与秦国同时期的大国里,印度的孔雀王朝从国土面积到人口都和秦朝相当(南平百越之后)
相对于周边缺少强国的东亚来说,孔雀帝国往西大国林立,大夏、帕提亚、塞琉古,一直到欧洲的罗马、迦太基,实力都非常强劲。所以,秦朝好不容易统一的天下,如果放到西方人仍然只是众多强国之一!
往东看,东海只是太平洋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这个大洋足以放下60个秦朝。跨过太平洋,距离秦朝3万多里地的地方是著名的美洲大陆,这个相当于秦朝14倍的大陆上,还没有成熟文明。但是,由于距离过远就不要想了,当时的技术不足以支撑一支舰队跨越太平洋。
在北方,最起码到西汉中期中原人才探测到贝加尔湖一带,但仍然对北方草原管中窥豹!所以,秦始皇派蒙恬驱逐匈奴占据的河套地区,其实距离游牧核心区还远得很,如果给秦始皇看地球仪,他就会发现距离河套地区1400公里的北方才是匈奴人牧场的北部边缘,从这里再往北2000多公里才到亚洲的北部边缘。不过秦始皇不要想了,当时这里千里无人烟。气温随随便便就零下40-50度。
最后来一张中国主要山脉图,就算秦始皇想对外征服,这些山就足够他头疼的了!
-----
网友解答:
-----
如果给秦始皇一个地球仪,使得秦始皇明白秦朝当时的版图和世界的格局,世界格局很可能有了很大改变。秦朝的版图就不止于当时的340万左右平方公里(全盛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秦朝的郡县也不止于48个。秦朝百万精锐也就不会因为没有战争导致部分战士解散回家,而是靠着商鞅变法的下的“军功爵制”,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秦朝的版图也不断向外延伸。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第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但是其版图在中原大地上,对比后续朝代的版图并不大,甚至算小的,就拿秦朝之后的汉朝,版图都有超过600百万平方公里,而秦朝的版图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虽然汉朝的版图比秦朝的版图大,并不代表汉朝的实力强,相信秦王政还健在的时候,刘邦面对秦国时期的百万精锐也要颤抖,西楚霸王项羽也不敢叫嚣。
在先秦时期之前的古人对于华夏大地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主活动区域就是黄河流域一带,比如夏商周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古人对中原大地也并没有完全的了解,到了秦始皇建立秦朝,其版图也有限。要是始皇帝知道了地球是什么样后,明白了世界秦朝的疆域和世界的格局,那么秦朝的版图很可能不至于此。
那么秦始皇会不会进行向外扩张呢?这点是很关键的,因为始皇帝要是不对外进行战争,那么秦朝的疆域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紫陌认为始皇帝是会对发动战争的,秦始皇在吞并六国,建立秦朝后并没有停止了战争。
秦始皇在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用了十年时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大业,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秦始皇在统一中原后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在秦朝建立三年后,就开始对南方百越发动了战争,命大将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大军向两广地区推进,战争持续了三年,将百越各部落折服,使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秦朝建立7年后,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春,始皇帝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因之前秦始皇在忙于统一中原各国,无暇顾忌北方的匈奴。在秦朝建立9年后,开始开发北疆,鼓励民众移居边地,秦始皇还对西南的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进行沟通,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秦朝在统一后并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可见秦始皇对于开疆拓土是有着一定的兴趣。
秦始皇从小在赵国经历一些屈辱,相信让嬴政从小变得隐忍,有了一颗图强的心,只有强大才不用当“质子”,遭受他国的冷遇。嬴政9岁回国,13岁继承王位,20多岁亲政,便开始着手统一六国、建功立业、开拓疆土和永无穷尽的征服。要是当天下统一、海内平定、敌人、对手和对立面逐渐消失,始皇帝的生命就变成了一个“空壳”,显得毫无意义。
秦始皇是一个不甘寂寞之辈,他不能容忍停止、寂静,不能让生命的虚度、空耗,从秦始皇统一中原,建立秦朝后,不断的进行巡游,巡视天下,也能看出一二,一方面加强统治,震慑民间,彰显唯我独尊,和皇帝的尊严。同样也是为了寻找长生之法。
始皇帝对求老生的事情,也是为众人皆知,家喻户晓,秦始皇在统治后期迷恋长生不死之术,想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秦始皇就是为了长生也要不断开疆拓土,对外征战。并且我们也知道秦国推崇的是法家思想,不断征战是法家理念的内在需求,通过攻打敌国来不断使得自己变强。相信秦始皇在得知世界格局后,会开疆拓土,继续自己的永无穷尽的征服。
地球上的海域面积至今我们也未完全探索明白,秦朝扩张海域领土就不打算了,在地球上的陆地部分有七个大洲,南极洲是物资贫瘠没啥利用价值,也没什么人烟,关键和各大洲隔着的海域距离较远,而秦朝的航海技术也不足,南极洲很长一段时间是无法图谋,或许有明朝的航海技术,还能有一定的奢望,对于大洋洲还能做一定的谋划,不过秦朝的航海技术,大洋洲也不现实。
其它几个大陆还是可以图谋的,秦朝是在亚洲的东部,在往东都是海域了,无法扩张,只能往东北方向进行开拓,其次就是向北向南向西扩张,而秦朝的第一步就是将亚洲大部分区域拿下,这点还是很大可能做到的,亚洲的人口是全世界最多的一个洲,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今,同样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洲,秦朝发动战争是有利可图。
之后就是欧洲了,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是相连的,便于秦军的开拔,而亚洲和非洲不相连,隔着苏伊士运河和红海,欧洲和非洲隔着地中海,红海的最窄处也有30千米,不过这点距离秦军还是有能力克服的,而苏伊士运河只有区区几百米,这点是有利于秦军攻进非洲大陆的。地中海的最窄处是14千米左右,也是比较容易,不过是在西边,鉴于距离还是从苏伊士海峡进入非洲大陆比较省时省力,也便于行动。
亚洲的东北部和北美洲隔着白令海峡,白令海峡最窄处宽35千米,86千米是最宽处的宽度。对于秦军来说有困难,秦始皇硬要攻打北美洲也能做到,而欧洲和北美隔着大西洋,要说最近的就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和欧洲的冰岛,两地之间的距离最近,隔着丹麦海峡,鉴于丹麦海峡的宽度,秦军还是从亚洲东北方向的白令海峡进入北美洲合适的多。
然后就是南美洲了,北美洲和南美洲相隔的是巴拿马运河,相隔数百米,只要秦军征服了北美洲,南美洲也不是问题。那么秦军能扩张的大陆就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比较实际的就是亚非欧大陆。那么秦朝时期有实力攻伐当时的其它几个大陆吗?我们先了解一些秦军的实力,再看当时其它几个大陆的国家或者原住民在干什么,秦军是否有能力打败其它大陆的国家。
秦朝的军事可以说是非常强大,在商鞅变法中,“军功爵制”下的秦军就是一个“战争机器”,秦国普通的百姓也都是准军士,因为在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下鼓励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富足后发展军事,然后对外发动战争,吞并其它的诸侯国,发动战争就需要大量的军队,战争中就面临了战死的情况。随着战争的持续扩张就需要补充新的兵力来维持战争。
但是新补充的士兵战斗力较低的,和经常参加实战的士兵是无法比拟的,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秦国向其它诸侯国持续发动战争的。而为此的结果就是秦国的普通百姓在平时也会参加一些军事训练,不过是百姓中的适龄男丁,只要是秦国的壮丁基本都会参加一些军士训练,秦国的尚武精神是蔚然成风。
秦人为了在战场杀敌获取军功和不被敌人杀死,民间军事训练是十分普遍,并且秦国的官方也会派遣一些有军事才能将领对百姓进行军事培训。在秦军需要补充兵员的时候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充,并且补充的还是有一定军事素养的准军士,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也为此让秦国有了一支所向披靡的百万秦国精锐。
加上秦国百姓参军是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因为秦国与战国时期的其它一些国家不同,
秦国的平民是没有私有的土地,并且土地不允许买卖和世袭,是采取国家分配制度“平民授田”。
并且商鞅变法时规定:“为田开阡陌,而赋税平。”这句话实际上是让国家收回土地,然后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分配。
那么在秦国的百姓要想富贵,而那时的富贵就得要实质性的土地,而土地是需要国家进行分配,获得土地的途径在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就有明确的规定,通过军功来获得土地。
商鞅变法下有二十级的军功爵位,是为了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一级是公士,及时最普通的公士都可享有岁俸约五十石,同时另有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
商鞅变法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披甲勇士,一般为军中精锐前锋)一个首级,就可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
斩杀一个敌人的精锐先锋就可获得一个最低级的爵位,但实际中斩杀并不容易,但只要成功,生活上就基本无忧了,而且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爵位就越高,最高等级的“彻侯”可以岁俸1000石粮食,田地、住宅根据授予的封地计算,就按照排十九关内侯,都有田95顷、宅95处,那么最高级别的彻候的田地和住宅是会超过百处的。还可以获得“金印紫绶”(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就是腰带),为代表其尊贵。
并且商鞅还规定了,凡是从军者不论出身,只以所立军功的大小为唯一标准。制度还规定一人获军功全家受益,若父亲战死沙场他未来得及接受的功劳还可以记在他的儿子身上。秦国的皇室贵族一样也要遵循这一制度,并且宗室规定未立军功者不得爵位、不入祖籍。秦国在商鞅变法完全变为了一个为战争而生的国家,秦国就是一个“战争机器”。
秦国的平民在成年时,官府会分配田地,在战时都是军人,秦国是举国皆兵,在平时不打仗就种田,但一打仗就要按名册动员加入军队开拔前线,秦国的百姓想要改变自己的处境,变的富有,成为贵族只有一条路,就是参军,获取战功。这样的秦国军民是全民皆兵,并且有“军功爵制”的刺激,秦国军队战斗力可见一般,这样下的秦国,有什么国家不能打败的。
秦军的实力不可否认的强大,那么当时世界其它大陆在干什么呢?
首先说到欧洲,秦始皇在建立秦朝的前100多年,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马其顿王国,其领土面积是当时最大的国家,比战国时期的七国领土还要多。马其顿王国在亚历山大统治时期不断扩张,先后占领了埃及全境,吞并波斯帝国,大军直达印度河流域。
亚历山大登机做国王时有一支3.5万人的部队,3万骑兵和5000步兵,不过这是精锐。马其顿王国共计有三十个军区,根据拜占庭军区制度平均约有三千到五千人不等,马其顿王国可动用兵力有十万以上。在马其顿王国最强大时,包括听从帝国指挥的波斯士兵,埃及士兵,印度士兵在内,应该有20万左右,不过和秦朝百万精锐相差甚多。
亚历山大军队的主力是马其顿弓箭手、标枪兵、克里特轻装步兵和色雷斯士兵,主要的攻击力是骑兵。如果骑兵的冲击未决胜负,就要靠步兵的方阵,也就是著名的马其顿方阵。
在原始的记载中,马其顿方阵通常由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还有其它的2000余名轻装盾兵,辅助兵个骑兵团各1000余名,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约32000人。敌人只要被盯上,立马就会被撕开一个缺口,给敌人造成致命的打击,在古代时期非常具有杀伤力。
那么马其顿方阵好秦军如果作战,谁会失败呢?紫陌认为是亚历山大部队了,首先秦军的战斗力强悍的一塌糊涂,上阵杀敌和自身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而马其顿方阵需要齐心合力,如果被打开缺口,就容易崩溃,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就能将其置于死地。马其顿长矛兵的长矛最短的是2米,最长的7米,以4米左右长矛居多,要是被冲破,面对刀剑兵估计只有被屠戮的份。
不仅如此,马其顿方阵在对付密集箭阵的能力弱,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而秦军的战斗力没得说,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就杀了赵军40万,可见秦军的实力。并且秦军在统一六国后,就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展开了大量的战斗,这就为对付马其顿方阵的骑兵奠定了基础。
并且秦国的秦弩更是威力巨大,即使普通的射程都有100米左右,根据汉朝初期三石弩约射189米,四石弩射252米,十石弩的射程可达600米以上,并且还不是比十石弩更强大黄参连弩。由此,有专家指出,秦弩的最大射程,应该也会超过600米!而且秦弩弩箭的箭头是一般都是三棱锥体,青铜所制,锐利非常,破甲力、穿透力堪称一绝。并且秦弩一般是连发,专门对付密集型的人海战术,而马其顿方阵可见是有来无回。
可见当时欧洲最强的马其顿王国也不是秦国的对手,如果秦始皇要攻打欧洲,很可能马其顿王国就被覆灭了,不过秦始皇时期欧洲的亚历山大已经病死100多年了,各地又陷入战争中,欧洲此时只有威名赫赫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共和国全胜时期有大概30左右的军团,标准人数在5000到6000左右,算上各种其它辅佐兵力1万左右,大概有30万到35万的兵力。之后才有了罗马帝国。不过面对秦军,罗马共和国可能不复存在,或沦为附属。
在秦军进军西方欧洲的时候,中亚大陆上一些国家也无法幸存,比如在公元初建立的贵霜帝国很可能就建立不起来,贵霜帝国是游牧于我国西北的大月氏人遭到匈奴的打击而西迁建立的国家,在当时还没有,要是秦始皇进军欧洲,那么贵霜帝国很大可能就无法建立。
还有丝绸路上的安息帝国,也称为帕提亚帝国很可能也就覆灭了,当时汉朝都比安息帝国实力强劲,何况秦国的百万大军呢,只需要蒙恬的30万大军就可消灭安息帝国,
在《史记》中记载,中国使节在公元前二世纪末到访安息帝国时,有20000名安息骑兵为使节开路,虽然只是安息帝国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安息帝国的人口来说(在米特里达梯一世统治末年人口580万人),安息帝国的兵力也无法和秦军相比。
虽然之后安息帝国取代了马其顿帝国,但是马其顿帝国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就被分割了,实力无法和全胜时期比拟。秦始皇如果进军欧洲,秦军那是一路向西打,可能就没有什么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了,甚至都没有今天的英语了。
当时的亚洲北部大地上还是一片荒芜,属于原始社会,都是一群未开化的野蛮人,北边是维京人,西边是斯拉夫人,东边是匈奴的地盘。这对于秦军的征服没有什么难度。这个时候的北美大陆也是如此,印第安人其乐融融,安居乐业,还是氏族社会,部落形式。南美洲的前印加文明开始发展(安第斯山脉高原的印加人创造的印加文化)国家形式逐渐出现。可以说亚洲北部和美洲对秦军没有什么威胁。
此时亚洲南部迎来了一个统一的王朝——孔雀王朝,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势力,毕竟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月护王旃陀罗笈多在位时,孔雀王朝有3万骑兵、60万步兵、9000头战象。而非洲处于迦太基时代,此时战争频繁。古埃及早已陨落,亚历山大和罗马把古埃及领土侵占了,而彼时的北非是属于迦太基的时代,当时罗马和迦太基正在大战,进行第二次布匿战争,双方军队大概投入70万,但是并不是一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战役,而是耗时十多年,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的战役总和,单次巅峰兵力12万左右。
那么此时可见有实力只有非洲迦太基时代和欧洲的马其顿王国和罗马共和国,其次就是安息帝国,其它亚洲北部、东北部、美洲对秦军几乎没有什么威胁,但是非洲和欧洲的国家也无法和秦军媲美,要是秦始皇有了地球仪,知道了世界的格局,进行对外扩张,或许无法统治五个大洲,但是建立一个跨域亚非欧的王朝还是很有可能的,亚历山大就建立了一个跨越亚非欧三大洲的王国。
马其顿王国的疆域东自阿富汗及印度的西北部,西抵意大利,北从中亚细亚、里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秦始皇要是对外扩张,建立的王朝版图起码要比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疆域最辽阔的国家——蒙古帝国的疆域要大。
蒙古汗国的版图超过24000000万平方公里,而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以总数才30多万人的军队,在50多年的东讨西伐、南征北战中,先后灭了40多个国家,征服了720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人数超过千万,征服各民族人口总数达六亿之多,稳定时期版图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公里,版图最大时期面积超过4500万平方公里。而
蒙古国只有30万左右的军队,而秦国在灭六国的时候就有百万精锐,如果将六国的后人同化后,秦朝的军队只会更多。
秦朝对外发动战争,也能维护国家的统治,我们也知道秦朝建立后并不是多么稳定,从秦始皇经常巡游天下也能看出,秦朝刚刚建立,各国人们并不能完美的相融在一起,而对外战争就是一个宣泄口,一可以转移内部矛盾,将民众的仇恨投射在敌人身上;二可以通过打仗立功,满足百姓的成长需要;三可以以战养战,用打仗获得的敌人资源供养军人,减轻政府压力;四可以开疆拓土。
秦王朝在统一六国后不断对外作战,也是为了倾泻国内的力量,不间断设定一个敌人,促进内部的团结与发展,而商鞅变法下的秦国是一个“战争机器”,只有通过战争秦国才能不断强大,而秦国是全民皆兵的状态,如果没有战争,一些部队就只能解散,继续回家种地,最终因为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这些都是准兵力,有一定的军事素养,所以秦朝在覆灭时的军队还打不过农民起义,因为农民并不是普通的农民。
并且秦朝推崇的法家思想比较适合国家发展变强,并不怎么适合治理国家,而秦国在变法下俨然就是“战争机器”,商鞅变法下的“军功爵制”虽然是秦国军事强大的助推剂,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导致秦朝短短几年之内就被推翻,因为秦朝没有相应的战争,军队又需要开销,为了减少开销只能让军士解散回家,而秦始皇南征百越的军队只有少数的正规军,大多都是囚徒和一些六国的百姓。
秦国成为秦朝后,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只要将制度进行改革才能长久生存,要不然只有不断的对外发动战争,让秦国这个“战争机器”可以维持运转,获取敌国的财富,满足战争是“盈利”的状态,如果对一些贫瘠之地发动战争不会带来什么利益,只是负消耗,比如南征百越就没有什么战争带来的正比利益,秦朝只有持续作战,才能将内在的矛盾转移在敌人身上,不仅可以稳定政治,还能不断变强。
军士也能通过不断上阵杀敌获得军功,从而成为贵族,商鞅将秦国变成“战争机器”,通过以战养战,不断强大。如果秦这个“战争机器”统一六国后的10年里成功改革转型,也不至于在秦二世就亡。
如果秦始皇知道了世界格局,秦朝就可以不断变强,称霸亚欧非三大陆,打造一个超级王朝。想象一下整个中华大地处处是威严的黑旗军,战马嘶鸣,旌旗飘扬,秦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各国军队肝胆俱碎,秦军征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荡气回肠的一段历史。
大家认为秦始皇知道世界格局会怎么做,秦朝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下方留言交流。以上仅为紫陌个人看法,码字到太晚了,就草草结尾了。
文\u002F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
网友解答:
-----
有人突发奇想,如果给秦始皇一个地球仪,告诉他,实际上他所统一的面积,是非常小的一部分。那么,秦始皇是不是还会继续扩张呢?
这个问题,实际上探讨的是秦始皇的扩张策略问题。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是否还准备继续扩张的问题。
实际上,至少当时秦始皇并没有准备开展大型的军事扩张行动。
(秦始皇出征)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秦始皇不是还派了三十万大军在北方攻打匈奴,派了五十万大军在南方攻打百越吗?
确实如此。但是,他在对南北的对外战争问题上,其中都是不上心。为什么说他南北对外战争都不上心呢?
他虽然派了50万人去攻打百越,不过,这场战争,秦始皇其实并没有很用心。他在公元前219年发动对百越的战争,到公元前210年,前后差不多用了10年的时间,发动了三次战争。但是,在百越的收效却很不明显。虽然也打下了不少地盘,但是这些地盘又出现了反复的现象。也就是说,又被当地的土著重新给夺去了。
要知道,当年秦始皇用10年的时间,就把六国给统一了,对南方的战争他也用了10年,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如果是之前统一六国的战争,这种情况,秦始皇是绝对不允许的。那时他却并没有处罚那些不太称职的将领,派去的也不是很有名的将领。直到秦始皇去世的那年,那50万大军还在南方打仗。可见,秦始皇对打南方的土地,确实是不怎么上心的。
不但对打南方不上心,秦始皇对打北方也不上心。他给了蒙恬30万大军。这些大军,多次打败匈奴。但实际上也就是把他们追跑,并没有去占领那些土地。而且,秦始皇还把大军囤积在北方,把之前三国的长城连缀起来,搞成一个就算是现在来说,都是非常庞大的工程。
(蒙恬)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显然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要把国土保护起来,不会再对外扩张。所以说,就算秦始皇知道他所拥有的国土面积,在世界上是极小的一部分,他也不会一直往外打。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不像他统一六国一样,一直往外打呢?
一、对“四海之内”的认识。
秦始皇是一个古人,他和古人一样,对宇宙的认识有一个局限性问题。在他看来,他所打下的国家,是居于世界中心的。四周都是大海,所以把他的国土称为是“四海之内”。
东海、南海当然是很容易就看到的,至于北海和西海,究竟在哪里,虽然秦始皇不是太清楚,但是他肯定认为,从他的国土到北海和西海,其实是可以忽略的一些地方,是可有可无的地方。
之所以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地方,当然有文化的原因。那时候的人,都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就算燕国、楚国,就已经被认为是蛮荒之地了,何况是在向外的地区。除了文化的原因外,当然还有经济的原因。在这样一些地方,确实不出产粮食,确实是一些不毛之地。这样的地方,只能留给那些蛮夷之人生活,打下来也是没用的。
所以,就算秦始皇知道他的国土外还有大片的土地,但因为他觉得没有用,因此也不会着力去争夺。
(秦始皇寻访仙丹)
二、秦始皇对“长生不老”更迷恋。
秦始皇在年轻的时候,对于开疆拓土的统一战争,一直是很热情积极的。但是,当他已经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以后,由于他的身体越来越衰弱,因此他更关注“长生不老”的问题。毕竟打下再多的江山,如果身体扛不住,无法享受这一切,对于他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了,秦始皇也是做两手准备。假设不能实现“长生不老”的目的,就要确保死后的生活更好。因此,他在派人四处去寻访仙丹,找“长生不老”方子的时候,也在积极地修建他未来的陵寝秦皇陵。现世的生活无法掌控了,就要想办法掌控未来的生活。
无论是派人寻找仙丹,还是修建秦皇陵,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都让他不可能再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打仗。
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打仗,而打下的地方,对于秦始皇来说又没有实际的价值,为什么他还要再打仗呢?
(参考资料:《史记》等)
-----
网友解答:
-----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所面临的局势是非常不安稳的。为此,他不得不数次巡游天下,让各地豪强看到皇帝仪仗,不敢再起非份之念,他最后也是死于巡游路上。
如果在巡游路上,秦始皇收到了地球仪。他会怎么做?
第一,召集廷议。
地球仪并不简单是一个地图,它涉及到制图比例和规则、经纬度、面积概念、度量衡、地球物理、自然科学、社会学、甚至是宇宙认知等各种交叉学科,并且这些知识又会成为哲学、思想、宗教等思想领域的基础。在秦始皇时代,这将会是一个划时代的成果,完全超出人们的想象。
为避免妖言惑众,他可能会当场斩杀进献地球仪的人。对一个还在幻想着长生不老药的权势熏天的始皇帝,你要告诉他宇宙大爆炸、人类起源,明显有上帝视角。上帝只能出现在图腾里,不能出现在世俗政权里。
如果能够借用语言技巧,地球仪进献者成功躲过了异端的罪名。那么进入接下来的事。
其二,派遣使者。
秦朝的能工巧匠很多,墨家曾在春秋战国时风行一时,社会上的创造力很强,后来秦始皇能够上马那么多重大的工程项目,与全国的工程建设人才众多有关。有了地球仪,并且消化了地球仪所蕴含的现代科学知识后,秦朝会有很多发明。
中国本部就不会形成“中央王朝”的天朝上国的概念,意识到四夷之外还有四夷,秦朝人会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待与周边民族的竞争,这样的使命感与单纯的划地自守的长城的性质全然是两回事。
古代行军作战最让统帅头疼的,就是各地的地形、水流等,如果有了现在的地球仪,秦军再打仗就犹如开了外挂。这是文明代差,游牧民族会发现不管怎么打都是输。
因此秦朝会向周边派遣使者,按图索骥,一者交好各国,二者探听虚实。秦朝的法家制度下的军事机器就可以有很大的缓冲余地,可以再去拓边。这样秦朝国内的压力就可以转移到国外。
其三,文明跃进。
秦朝人们就会有现在的苹果、草莓等水果可以吃,还可以有很多稀奇的东西,秦朝人以发达的自然科学和世界观,会成为上帝选民,在世界各国中成为神明一样的存在。同时,由于有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人类史上的宗教内容会被省略不少,秦朝会引领世界快速进入到文明国度。
-----
网友解答:
-----
历史就是已经过去,没有如果,如果要是这样或者那样,历史就不成其为历史,就会变成另一种历史。所以,秦始皇也好,别的什么角色也好,没有如果一说。这种如果只是一种臆想,而对于翻篇的历史来说,早已有定论,根本就不可能再有如果会这样,或者是那样的结果。
-----
网友解答:
-----
且不说,结果会如何?就说,假设成立不成立,再言其他,否则一切空谈,哪有什么意思,不过自娱自乐,甚至自我安慰罢了,不值得大书特书,为此耗费太多的笔墨。
言归正传,顺着思路,一探究竟。
何谓
“地球仪”
者,乃近代科技产物也,于古代关系不是很大。即使有关系,也离得远了,勉强算是远亲。好似,吾的祖上也非常牛气,大有来历,为炎黄子孙,一个道理。换言之,听听就好,无实质意义,但象征意义,却是不可或缺。这就是关键了,所以有必要谈谈。
其实,古代“玄幻”很厉害,造出了
“地动仪”、“浑天仪”
等器物,着实不可思议,令后人震惊。言外之意?就是把“地球仪”拿到秦始皇面前,也不会吓死他的。一来,人家见多识广,好歹是一个帝王,吓人,岂不是笑话。再则,一切设定需要,强行脑补,无非凸现
“秦始皇真的很厉害,真的很厉害”
,也是没谁了。
殊不知,最大可能,殷勤献上“地球仪”的,又是一社会最底层,天天想着
“香车美女”
之人。屁股坐歪了,没事,回到了古代,入乡随俗嘛!一句话概过,都没人质疑。而
“慕强心理”
恰到好处,沉浸在了自我想象当中,不能自拔。
因此,所谓“地球仪”可能,真能到
“秦始皇”
手中。那么,其结果,又是如何呢?作为普通吃瓜群众,唯有想象空间了。首先,献殷勤之人,肯定非常人,要不然他没有表演的机会,想以此获得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了,甚至三妻四妾,左拥右抱,也都是未来可期的。其次,秦始皇有兴趣,见识一番,使得大吃一惊。于是,做出什么样子的决策,当然是见仁见智了,但考虑到秦始皇的身份,极有可能,征服世界,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由此可知,假设还是可以成立的,诚然它是一个美好的想象,期间亦少不了吹捧的把戏,糊弄的伎俩。但最终的结果,确定无疑,秦始皇非常聪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不愧为
“千古一帝”
。顺带着世界征服了,插满了大秦的旗帜,自我骄傲感十足。
总之,一切会如他所愿,但切忌
“功成身退”
,一定不要忘了。
-----
网友解答:
-----
秦始皇第一个问题就是:“爱卿,你说那长生不老药在哪?”然后你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个所以然。“推出去!砍了!”
世界上最顽固的莫过于人的想法认知,不要忘记哥白尼是怎么死的。假若秦始皇相信了这件事,那么也要知道,在秦朝北面的游牧民族已经让大秦苦不堪言了,不然也不用修长城。这会还不像后来的蒙古、拿破仑,有大量的骑兵可用,基本就是靠人的双腿打天下,再加上漫长的补给线,绝对不是秦朝所能吃得消的。
所以,就算秦始皇相信了这件事,大概也只会感叹一声:“我真的还想向天再借五百年”
-----
网友解答:
-----
秦始皇不是一位野心扩张者与侵略者,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其雄心不在开疆拓土,不在独占宇内,而是希望结束战火纷争。
一、秦始皇横扫六合之后,便主要是着手盘整华夏,而无扩展野心
他统一中国后,主要的目的就是破除壁垒,勘定法典,更定民号,收天下兵器,同度量衡,同车轨,同书文,同钱币,定户籍,定赋税,登录天下世族豪富迁徙咸阳,筑长城,通驿道,开运河水渠,目的是为了使得民心归一,全国一体,更是在废除封建,拔掉诸侯纷争的根。
只可惜做的太急,而六国旧势力未清除,民心未定又添新怨,做的工程气魄太大,疲民耗财,同时谣言纷飞,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所以,最后适得其反,又酿成短命王朝的悲剧。
可以说建立大秦帝国之后,秦始皇并没有继续扩展的野心,他要的是万世的基业,要得是天下一统,要得是确立从今而后治理天下的治式。
二、假如有地球仪,中华文明将会更早的影响世界
所以,即使给秦始皇一个地球仪,再告诉他秦国的范围。他可能会感叹世界之大,会让他沉默和震撼,但依然不会影响他做手上该做的事情。会让他更加充分的意识到应该建立一个更加强强大稳固的重要政权的重要,更加有危机意识。
他的雄才大略,深思熟虑,他对天下的洞察,可能会因为地球仪而扩大视野,但绝对改变不了其主要政策和定国方略。这个定力和智慧,秦始皇肯定是有的,不用怀疑。
我会想象另一种可能,那么就是中华文明会更早的影响世界,因为我可以想象,秦始皇会派出自己的使者出使世界,与万邦建交,也借机去看天下诸国的国力,中国可能提前输出我们的文明。提早成为世界的枢纽,这个也是值得期待的。
-----
网友解答:
-----
如果我们开个脑洞,秦始皇得到了一个地球仪,甭管是现代人穿越回去送的还是如何得到,您猜猜这位千古一帝会作何反应?有人也许会说秦始皇会感叹宇宙之浩渺,想要继续征服全世界。但在我看来,秦始皇极有可能杀死那个送给它地球仪的人。
为什么呢?首先秦始皇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这一点史书可以作证。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就记载了这样两件事。一件是谋士尉缭在为秦国提出收买六国权臣,获取政治情报等计策后,最终离开了秦国,他评价秦始皇是刻薄少恩的人;再看秦始皇统一天下,成为皇帝后曾派遣方士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但以卢生为代表的一些燕国方士最后很多要么害怕出事躲藏起来,要么就被杀了。
说这么多意思就是秦始皇独特的经历使得他很难相信别人的话,少年时代与母亲赵姬独自在敌国首都邯郸生活,想必受尽了冷落排挤,以致长大后灭了赵国还要杀光当年的仇人。经历了荆轲献督亢地图一事的秦始皇,绝不会让第二件类似的事情发生,所以想以献宝的名义接近秦始皇几乎不可能。
除了秦始皇的个人性格外,我们应该清楚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奖励军功,十分推崇实用主义的法家文化。在法家人士看来,地球仪这样的家伙远没有作战用的舆图方便使用,而且又只是看着新鲜罢了。类似的例子可以拿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给大明万历皇帝献地图、自鸣钟等西方科学的成果,但万历对自鸣钟和屏风才是最感兴趣的。由此可以推想秦始皇手下的内侍如景监、赵高也多半不会喜欢地球仪这样古怪无用的大物件。
当然我们还不能忽视秦朝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宗教传统,在当时秦人有所谓挟书律,还焚毁诸子百家的著作,舆地书籍若非官方绘制、保存大多也难逃厄运。在先秦时代地理类图书、器物大多与历史不分,六国旧物恐怕或者成为府库深藏的战利品,要么就被熔铸为铜人十二,哪里还能有成为标志科学的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仪器物件呢?不要说地球仪,有关六国和不合秦人理念的文化思想成果都难逃血光之灾,地球仪这样超前的发明恐怕难以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觅得知音!
在中国古代的地理学体系中,很大程度上并非绝对精准的科学追求,而是承载了文化审美和传说想像的双重内涵。从先秦时代的九州、赤县神州、邹衍的大九州,都体现了一种重视思辨和传统的地理特点,这一点与西方后来的发展脉络不尽相同。
在中国古地图的体系里,山水画式的地图占据了相当比重,这些地图大多形象生动,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也就是“人随景动,目随画延”的特点。综上所述,在秦代要想让地球仪为当时的贵族、士人所理解认同,面临的实质上是一个文化认知的多级跨越。打个比方那个时候人们的科学水平和理解能力就如同做智商测试的较低水平,英语测验中的中高考;而地球仪那个时候的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准则是英语测验中的四六级。人难以超越时代去认知溢出自己理解能力的原理现象,因此送地球仪给秦始皇也不会有封官赐爵的好处。
相反,秦始皇猜忌心很重,前面也说了一些故事。面对独特的地球仪,他或许会认为这是好事者的无中生有,想蛊惑世人,就如同“亡秦这胡”这类谶语一样。当秦始皇这样思考的时候,他会想到的首选就是软禁并最终杀死那个送上地球仪的人。秦国的范围在他看来已经是臻于完美,以外的土地则是谪戍罪人、反击胡越的缓冲地罢了,并无内地土地的价值那般重要。
杀韩非、欲杀郑国、杀荆轲高渐离、杀死邯郸所有仇家、杀嫪毐、流放门客,秦始皇一生热衷的始终是天地军国之类的大手笔。或许地球仪揭示出的秦国范围不但不会让他心生谦逊,反而会激发他杀人灭口,封堵谣言的心思,这都是我们后人的一思猜想罢了。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
2、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
3、李开元《秦崩》
4、中国历代战争史
-----
网友解答:
-----
我想秦始皇会饶有兴趣地听完来者的介绍,然后他会说,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圆地方,是基本常识,地要是圆的,人在上面怎么站的住,荒唐!你说秦国就巴掌这么大,更是可笑,朕擘划绸缪,兼并六国,君临天下。战打了几十年,这四海堪舆图上,哪一座山,哪一条河,哪一处关隘,哪一方土地,朕不了然于胸!你在朕面前胡诌,朕今天高兴,恕你无罪!这个你所说的地球仪,拿去给赵高当蹴鞠玩吧。
-----
网友解答:
-----
如果给秦始皇一个地球仪,然后告诉他秦国的范围,那么最大的可能性是中国领土面积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甚至朝代的更替也都影响不大。
秦国在统一中国之前,一直把统一中国作为目标,并且一直为此做出努力,秦国从商鞅变法之后,逐步拥有统一的实力,经过上百年的努力,秦国终于成功了,此后秦始皇是怎么做的呢?
秦朝派重兵南征,一直打到北向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里太靠南,太阳不在南边,而是在北方,所以窗户要朝北开,这里就是现在的越南,秦朝在南方边境步步紧逼,不断开疆扩土。但是在北方,秦朝采取了相当保守的政策,秦始皇派蒙恬率军30万,把匈奴驱逐七百余里,之后秦军并没有继续推进,而是停了下来,修建了防备匈奴的长城。
秦始皇眼里,秦国的领土不超出长城,如果给秦始皇一张世界地图,他当然不会什么都不做,他会像汉武帝一样派出使者出访世界各地,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派兵出征难度实在太大,最多也只能打到新疆。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使命,超出这一点去设想尽管有趣,但是没多大意义。
------------------
推荐阅读:
母亲肺癌晚期,用尽了所有治疗方案,还是救不了她,只能看着她受罪,谁能明白我的心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