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的200多年间,为何没有出现太监当朝的现象?
清朝统治的200多年间,为何没有出现太监当朝的现象?
-----
网友解答:
-----
清朝统治的200多年间,的确没有出现过权监,甚至后宫干政也很少。这表面主要得益于清朝的祖制,吸取前朝的教训,规定了“太监不得干政。”但实际在于清朝后来制度的发展避免了太监当朝的发生。
实际上清朝初期也差一丢丢出现了太监当朝的现象。
这个著名的太监叫吴良辅,顺治皇帝的大伴。可以说吴良辅和顺治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因为顺治早期多尔衮当政,顺治并无实权。所以早些时候顺治和孝庄孤儿寡母,日子过得实在憋屈。
而吴良辅则几乎承担着顺治的精神寄托,以及对外联络的主要渠道。甚至连孝庄都会觉得,顺治和吴良辅的感情有些过分了。
所以多尔衮死后,顺治正式拥有的权力。吴良辅因为顺治的宠幸,专权把持朝政,一时风头无二。顺治10年(1653年),顺治采纳了吴良辅的建议,将在关外管理皇室事务的内务府改为仿效明朝的内府24衙门的13衙门。此后内务府的权力就开始膨胀,甚至发生了内监勾结外官的事情。顺治为了束缚内监的权力,于是立下铁牌“太监不得干政”,置于交泰殿前。
然而顺治15年(1658年)吴良辅勾结外臣案发,顺治却罔顾自己定下的禁令,予以袒护。甚至自己死前,还让吴良辅到“悯忠寺”出家,以避死罪。
但是康熙元年(1662年),孝庄先下手为强,以违反“太监不得干政”的祖制的名义,将吴良辅杀了。
但实际上,如果下一代皇帝继续宠幸权监,交泰殿前那块铁牌,一样会被像朱祁镇拔掉朱元璋铁牌一样拔掉。
要防止“权监当朝”的出现,必须在制度上彻底扼杀“权监”滋生的土壤。
康熙在清朝政治制度的设置上,虽然恢复可内阁制度,但是缺并未将“朱批权”和“用印权”像明朝那样交给太监。而是都是收归到了自己手里。
所以清朝的皇帝比明朝的皇帝要累的多,因为他一个人干了三个部门的活,所以,清朝的皇帝没有一个是怠政的,因为条件不允许。
然而掌握不到“朱批权”和“用印权”,原来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两个位置就没有了,所以自然也不会存在“权监”的土壤。
康熙不但意识到太监不能干净,而且还意识到后宫不能干政。所以在皇嗣的抚育问题上,有机会能接班的绝对不让亲生母亲抚养。这个结局就导致了很多,清朝后来的皇帝母爱缺失严重。但的确也成功的避免了后宫干政以及外戚专权。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意外总是会出现的。
这个意外就在于咸丰皇帝,咸丰皇帝是一个勤于政事,广开言路的人。也曾经想有一番作为。但是命运多舛,生逢多事之秋。也是在咸丰时期,清朝内忧外患一起袭来,大变局时期正式到来。
咸丰再临终前,终于碰到了清朝此前没有碰到过的问题。那就是自己只生一个儿子,而且年纪很小。把自己扶植起来锐意改革的肃顺又非常强势。对于身后的布局,咸丰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结果导致了慈禧“后宫干政”半个世纪。
咸丰死前,在政务上,严格隔绝自己的弟弟奕訢触碰权力,形成了辅政八大臣的格局,但是把最终的决策权交给了慈安和慈禧。也就是那两个印章,一个“御赏”,一个“同道堂”。
这两个章的实际的性质就是将“朱批”和“用印权”交给了后宫。随着一步步斗争,慈禧最终胜出,最后自己掌握国柄半个世纪。
而由于后宫干政,在传统认为中,就是牝鸡司晨。本身就是需要掩护。所以慈禧甚至刻意打破“太监不得干政”的禁令。过分宠幸太监,以为爪牙。但是由于沈葆桢杀了安德海,打击了慈禧的嚣张气焰。太监当政的局面,未能出现。
文\u002F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
网友解答:
-----
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上吊,身边只有一个太监陪着,临死前他说:〖诸臣误我〗。
当年明月就评价崇祯身边的文臣发两种,一种是混蛋,一种是王八蛋:陕西的灾民都吃不上饭了,东林党还一味给江南富商减税,给陕西灾民加税。赈灾国库里没钱,跟满洲打仗拿不出军费,崇祯要求大家拿出点家财来,救济一下国家,文臣们一个比一个哭穷。结果李自成打进来,搜出如山的金银财宝。
之前不要说让他们捐款了,就是让他们少贪点国家的钱,都不可以。崇祯狠心杀了俩贪官,抄了他们的家,筹集赈灾的粮食与东北的军费。结果,皇五子莫名其妙地死了,吓得崇祯再也不敢这么玩了。毕竟,你皇帝要这样玩法,大家都没安全感,国家与百姓的存亡跟自己喝花酒养小妾比起来,算不了什么。
偏偏就这一群xxx,掌握着笔杆子,话语权都握在他们手里。虽然他们只知道争权夺利,花天酒地,不为国家为百姓做点事实,只是一味地压榨百姓,蛀空国家,但在他们嘴里,他们一个个成了两袖清风,忠君爱国的典范。
与他们不对付的武将、外戚、宦官一执政,的一个比一个无能,一个比一个变态。
想要制约这群xxx,必须有个他们体系外的群体,比如,太监。
与大家想象的不同,每个王朝启用太监制度的君主并非昏庸无能的君主,而都是一些英明神武的君主。
比如,东汉的刘秀创立太监制度制约大族,唐朝的唐玄宗启用宦官制约藩镇,明朝的朱棣培训宦官制约文官。
自宋朝起,再也没有世家大族,藩镇割据;文官开始一家独大起来,所以皇权的主要对手成了文官。宋朝没有哪个群体能有效地制约文官,所以皇权弱小,想改革积弊,一旦触犯到文官利益,都很难实行。所以宋朝一直被诟病积贫积弱,立国160多年被攻破国都。明朝有太监制约文官,所以皇权强大,国力也强盛,一直对四夷占优,立国160多年的时候,啥事没有。
那清朝不重用太监呢?因为,皇帝已经有了自己的亲信,那就是八旗,可以有效地制约文官,没必要再多分出一份劝去给太监。只要皇帝不想依赖太监,太监就专不了权。
-----
网友解答:
-----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并非扮演的是扰乱朝堂的角色,而宦官能够参政,更多的时候,是君权与臣权之间斗争的产物。
宦官政治的历史根源
中国的皇帝们虽然是全天下权力最大的一个人,但他们也是世俗中的人,并非站在云端上可以俯视苍生的神祇。只要是个人,那么就无法脱离社会,以及社会道德及文化的约束力。
所以自皇帝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就不断试图去改造社会,使得君主的权力能够真正实现凌驾在所有人之上,但遗憾的是,一个政府的运作,就避免不了分权,因为皇帝一个人能力在强,也不可能比别人一天多48个小时,可以同时处理几件事情,所以他需要一个总领国事的丞相,来提他完成日常工作的处理,并最终形成处理意见来给其决断。
于是乎,君权和相权的争斗出现了。随着丞相权力的扩张,整个文官集团都自觉地向丞相靠拢,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圣天子垂拱而治的政治理念,深入每一个有抱负的士子之心。
自此,皇帝们发现,这种局面有点难以掌控,到了东汉时,世族门阀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特别是外戚,而党人们对国事的干扰也越来越不受君权的控制,于是为了不受世俗道德体系的约束,皇帝将自己的权力分出一些给他的家奴,即宦官来对抗文臣。东汉中后期的宦官干政,党锢之祸就是这么来的。
说到底,皇帝们任用太监,太监们获得权力,而这这种权力的授权一开始是来自于皇帝本人。但随着时事的发展,太监们的政治野心逐渐突显的时候,皇帝就很容易被架空。
中国历史上三个朝代,即东汉、唐中后期、明代的宦官政治的特点各有不同。东汉时的宦官权力很大,但并没有实质上掌握颠覆国家政权的力量,而兵权总是掌握在外戚为首的大将军手中,大将军们与宦官形成一种政治平衡,若君弱臣强,则政局不稳,动辄废立,外戚以宦官为祸乱根源,而发动政变,动辄废立皇帝,说到底,其实还是世族的力量太强的原因。
唐代宦官政治,却又反了过来,安史之乱以后,藩镇林立,为了制衡藩镇,中央禁军体系大改造,开始染指长安周围的藩镇,但自唐武宗开始,不信任禁军的统帅为武人,所以规定只能禁军之首神策军中尉的任职只能是太监,于是太监拥有了兵权,开始了拥立甚至废除皇帝的时代。
至于明代宦官政治,是明代皇帝们为了制衡外廷内阁的产物,从头到尾,明代宦官的权力,其实并没有凌驾于君权之上,他们的权力,只需要皇帝的一句话就能被剥夺。但皇帝本人碍于社会道德的约束,不可能直接怼文臣,所以就把太监推出来干这个脏活咯。
清代没有宦官参政的原因
大清以外族入主中原,其建立以及统治的基础是满人。满人们因为人口及特权的原因,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终清一代,都通过各种手段压制汉人,而满人自己内部又不太讲儒家那一套君臣关系,儒家所谓的政治理念在大清的用途,就只是让汉人们俯首帖耳,做听话的奴才。
既然没有了站出来给皇帝顶牛,分享皇帝权力的朝臣,皇帝也就不需要宦官了啊。朝臣们大多都是自己的奴才,身份跟之前汉人王朝的宦官差不多,也就不用搞那一套制衡的把戏。至于新君嗣立,无论年幼与否,自然有他们满洲人的家臣效忠,还轮不到太监来管这个事情。
-----
网友解答:
-----
很简单,清楚的太监已经彻底被剥夺了干政的所有可能性!
纵观中国古代史,东汉、唐朝和明朝后期,是太监干政的三个高峰时期,其中唐朝后期的宦官更是可以废立皇帝,呼风唤雨。明朝虽然没有出现废立皇帝的事件,但是也出现了诸如王振、刘瑾、王直、魏忠贤等大太监,他们权倾朝野,让明朝的政治更加黑暗。
但是有意思的是,太监干政在清朝彻底绝迹了,除了同治年间的安德海以及光绪期间的李莲英,清朝几乎没有名太监,太监群体始终默默无闻,和明朝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是为什么呢?“静Yes”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
汉朝、唐朝以及明朝的太监之所以可以干政,祸乱朝纲,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他们有文化,甚至可以吟诗作对。而为了培养太监,从明宣宗开始,宫中专门有教太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机构,这扫除了太监干政的最后一道障碍。从此,明朝大太监辈出。
而到了清朝,在充分汲取了明朝教训后,清朝绝对,不再教授太监知识,就连招收太监,也要文盲优先录取。一个干活的,要那么多文化作甚,所以纵观清朝的太监,包括辫子戏里,太监也就是传个话,招呼一下大臣而已,并没有多少实际本事。而唐朝和明朝的太监,却是可以掌军带兵,明朝的郑和甚至七下西洋,创造了伟大的航海奇迹。
可以说,有文化知识这个卡脖子的橡木,清朝太监想要出头,真的很难!
2、缩减太监编制
汉朝、唐朝以及明朝太监能成大气候,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势力足够庞大,在宫中随便一招呼,就有成百上千的小弟应声而来。明朝的太监群体更大,因为皇帝需要太监监军,需要太监到民间收税,以及经营产业。《大明王朝1566》中的杨得水就是干这些的。
但是清朝不需要太监掌军了和收税了。因为清朝有个非常严密强大的组织,也就是八旗制度。八旗在清朝,充当着安保、间谍、军队等作用,已经完全可以取代明朝时期太监的位置。
所以清朝对太监编制进行了大规模缩减,同样是紫禁城,明朝需要数千太监,而清朝就需要数百即可。即使清朝后来修了圆明三园、避暑山庄。清朝的太监规模也始终没有超过明朝。
可以说,正是由于清朝严格限制太监规模,才让太监没有成为威胁社稷的重要势力。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
网友解答:
-----
因为我大清是满清。朝堂之上,满汉分立两厢,满臣自称奴才,汉臣自称臣。
大清皇帝最信任的是满人。闹太平天国之前,各地都是满臣为主汉臣为辅。太平天国后,满臣实在不行了,汉臣才崛起。
所以啊,皇上有信任的人,不需要近侍太监干预朝臣。
况且太监都是汉人。
清朝后期,汉臣撅起,也有一些太监如安德海李莲英骄纵跋扈,这时候约束太监的制度起作用了,如山东巡抚丁宝祯以太监私自出宫为由斩杀安德海。
如果大清再延续几年,也许会重用一些太监牵制汉臣。
没来得及。大清完了。
-----
网友解答:
-----
清朝不管是在入关前还是入关以后,虽然出现过权阉,比如清初的吴良辅和清末的李莲英和安德海,但是他们和汉唐乃至明朝的那些权阉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清朝的最高权力自始至终都掌握在皇帝和皇室成员的手中,没有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情况。
清王朝之所以没有出现过王朝更替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清王朝的体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明朝,但是清朝统治者也在明朝的制度上面做出了许多损益,特别是一些饱受诟病的体制,到了清朝的时候就都被去除了。比如明朝的特务制度,清朝就没有恢复过,只有一个传说中的粘杆处,明朝的太监干政的制度也同时被废除。清王朝为了反思明朝灭亡的教训,修《明史》就花了40多年的时间。清王朝的统治者普遍有一种危机感,所以几乎所有皇帝都是非常勤奋的,这就从体制上杜绝了需要太监干政的可能性。
明朝之所以在成祖之后重用太监,是因为明王朝需要用太监的力量来平衡和制约文官集团,而清王朝的文官集团因为本身内部就有满汉互相牵制,所以不构成对皇权的挑战,因此也就不需要另外再树立一个宦官集团来平衡文官集团。清朝没有设立固定的特务机构,但是清朝的统治者用了文字狱等更加隐秘的方式来限制和钳制文官特别是汉族文官,所以清王朝不需要太监过多干政,既然不能干政,自然也就不太可能专权。
而清朝之所以会出现吴良辅、李莲英、安德海、小德张等著名权阉,主要是与他们的主子有很大关系,吴良辅受到顺治皇帝的器重,而后面三位则受到慈禧太后的重新,所以就在隐形之中给他们增加了很多权力。
综上,清朝持续了将近三百年都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
网友解答:
-----
满清王朝内务府的组建,将太监被牢牢束缚在内廷, 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奴。这就是满清王朝没有出现“太监当朝”的主要原因所在。
满清王朝统治历时276年。顺治时期,清军进入北京城后,开始组建内务府。顺治五年被取缔,康熙十六年再次组建,虽然经历波折,但却伴随了满清王朝大半岁月。
在此期间,内务府对于宦官的管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再次内务府建立后,宫中管理太监的机构,就从原来的“十三衙门”,改为“敬事房”,成为了内务府辖内的一个管理机构,主管太监内部事物,人事、政治、财政、司法、管理等权限全部被内务府包揽。太太监被牢牢束缚在内廷,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奴。
那么,内务府是如何管理运营以及管理太监呢?
1、严格的招聘制度
在清朝,为了维护皇宫大内的安全,对于太监的选用,要求极其严格。对于太监的招聘,也极其关注。清朝时,太监的招聘制度为投充招募制度。起初由礼部主持太监招聘的报名统计工作,并在礼部进行“初试”,待合格后,将名单转交内务府,再由内务府大臣进行“复试”,所有条件符合者被任用,不符合者淘汰。
这个制度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发现,内部流程比较繁琐,而且存在营私舞弊问题。到乾隆时,鉴于诸多问题,就重新梳理了太监招聘规则,将原本为礼部、内务府共同完成招聘任务的工作,全部划归内务府管理。从此,太监的人事招聘权全部集中到了内务府大臣手中,斩断了太监对外的沟通渠道。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主管人事招聘的内务府大臣,可以率性而为;其内部也存在着诸多的规章限制。
首先,
所有新进招录的太监,内务府大臣“必当两三人同留心眼看”;
其次
,太监招聘还存在年龄、贯籍等硬性条件。 皇宫大内之中,非京畿直隶人不要,年龄超十六岁不要;其他省份或者年龄超过十六岁的,其中优秀者拨给亲王郡王府使用。
最后
,在录用之前,还要对太监进行详细的背景调查,如家庭情况、品行、经历等,并必须持有地方官员的“印结”,类似于推荐信。
而一旦发现不符合者,无论何种情况,均不得录用;待正式任职后,由内务府大臣分派工作,十六岁以上者安排至亲王郡王府使用,十六岁以下者留皇宫使用。
嘉庆十七年后,内务府大臣为维持皇宫内部太监素质及质量,将年迈力衰的太监,转交亲王郡王府使用,挑选年轻者补充。
在诸多工作安排过程中,内务府大臣还严密稽查招收太监过程中的勒索舞弊行为,这避免了太监首领勒索之事的发生。
这种制度的改善,一度提高了民间太监应聘者的积极性,内务府大臣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除了太监招聘之外,内务府大臣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太监的日常管理。
2、严格的内部日常管理
清朝统治者,吸取了明朝时期宦官篡权的经验,对太监问题尤为忌讳。在清初建立内务府的目的之一,便将“严禁太监干政”的隐患关进‘牢笼’中;所以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要求,如不准太监干政、 与朝臣勾结、不准违规越礼、纵容家人生事、不准私藏军器等均属于内务府监管内容。
内务府日常的工作便是宣导、监督管理相关的条例,如发现存在违法规定的行为,便会严格处理。比如,在乾隆时期,时任内务府大臣的和珅,在一次进宫面圣地时,听到一名太监直呼当朝大员梁国治的名字。于是,勃然大怒,对那名太监训斥道:“梁为朝廷辅臣, 汝辈安可轻之?” 最终将这名太监打了几十大板,并 勒令其向梁国治叩头认罪。
再比如,光绪年间,内务府大臣福锟,听说首领太监贺进喜辱骂了内阁学士溥顾,于是立即安排人,将贺进喜抓起来,并不顾贺 “向我徒弟辱骂” 的辩解,最后,被“ 杖一百枷号一个月, 分拨下贱处当差”。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在清朝时期,内务府大臣对太监管教非常严格。直呼官员的名字都被视为不敬,这在之前历代王朝,是少见的。而如果结交朝臣,其下场会更惨。
比如,在道光时期,升平署太监苑长清,因故逃匿到了惇亲王府,内务府大臣穆彰阿、禧恩等人,在查获后,立即将其抓获归案。而惇亲王因存在包庇嫌疑,第一时间便被罢免一切差使。
随后在审理苑长清的过程中,确认惇亲王私留太监、藏匿逃犯等罪名,被内务府大臣状告到了道光处。最终道光帝看在其母亲的份上,从轻发落,将其从亲王降为郡王。
在面对太监勾结朝臣方面,满清王朝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内务府在其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在清初之际,内务府成为了帝王与太监之间的桥梁,剥夺了人事招聘及管理权限,这从根本上断绝了太监“狐假虎威”的优势,同时也断绝了派系的产生。自此,太监成为了被关进牢笼的“怪兽”,再无干预朝政的机会。
最后浅谈三点:
1、内务府的成立,对于抑制宦官势力,是具有绝对积极意义的,这一点是肯定的。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清朝内务府大臣的绝对作用。反观清朝内务府大臣,几乎全部都是位高权重的满洲王公大臣,这对宦官有着极大的震慑作用。这是内务府能够管控好宦官势力重要的原因所在。
2、在清朝之前,太监很多时候,都成为了皇帝的代言人,这给予了他们极大的便利。而反观清朝,帝王在太监与内务府之间,坚定地站在了内务府一边,太监成为了内务府的附属品。这种制度决定了满清可能出权臣而不能出宦官专政的情形。
3、内务府的高度集权,是其对太监有效管理的根本原因。 内务府大臣综理宫廷事务及上三旗包衣政令, “凡职员选除、 财用出入、 宴飨、 祭祀、 膳馐、 服御、 赏赉、 赐予、 刑罚工作、 教习训导等事皆综核焉。 ”他们事无巨细, 无所不管, 太监的职掌几乎被削减殆尽。 无论在政治、司法、财政等方面,权利被内务府全权掌控,这几乎是剥夺了太监专权所依靠的所有资本,剩下的只有一个“人”,所以在清朝,太监被剥夺“权力光环”之后,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员”、奴才或者说是家奴。
4、在清朝,也并不是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迹象,虽然长时间内,都受到了内务府的管控,但在清末时期, 内务府大臣对太监的约束也开始松动。 以李莲英、 张兰德为代表的宦官势力,相继崛起,不仅突破了乾隆时期定下的“官不过四品”的限制,甚至开始干预朝政。内务府失去了管理地位,只不过此时的满清王朝已经走到末路,如果还能坚持几十年的话,结果也未可知。
5、再好的制度,最关键的还在于最高领导者的决心,还在乎于执行力;一旦二者缺失,一切都将是无根之木。
ENT
-----
网友解答:
-----
原因如下:
1、勤政
一般太监把持朝政,多是因为皇帝本人没有治国能力,没有主见,不勤政导致的.
2、清朝皇帝祖训 禁止太监,后宫干政
清朝皇帝爱读书,历史上发生的太监干政问题,肯定要吸取教训的.
3、清朝是贵族政治
清入住中原虽然延续了明朝的政治制度,但是明朝的军事制度却被完全废除。取而代之的是贵族政治.比如12铁帽子王,八王议政,满蒙八旗军,蒙古王爷等.与清朝相反,明朝是平民政治.明朝虽然有王爷,但是没有参政的权利导致.
4、皇帝本人不昏庸,军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的.
在太监干政最严重的唐朝和明朝,无一例外是皇帝把军权给予了太监,这是太监做大的根本原因
5、清朝是异族 满族虽然崇尚汉文化,但是有些文化却是绝对不要的,比如女子裹脚,同样少数民族的政治体制不同于汉族,太监那套干政的方式,天然就不存在,压根就没有土壤.
6、清朝以前的朝代,大臣基本上是皇帝的臣子,敢于直谏,皇帝与大臣共治天下到了清朝,汉臣就成了奴才.皇帝因为勤政,事必躬亲,大臣的权利受到极大削弱.而对于太监更为甚者.
7、清朝特殊的制度,使其解决了历史上诸多朝代的问题
太监干政、外戚干政、北部边患、地方割据,内部反清复明等问题.此外清朝也完美的扑灭了太平天国运动。纵观历史,明朝,唐朝,元朝,秦朝,皆间接或直接亡于农民起义.如果不是西方侵略中国,估计清或许仍旧延续也不是不可能的.
曾国藩不是曹操,袁绍,董卓,在打败太平天国后功成身退,交出军权.袁世凯如果不是孙中山逼迫,袁世凯也不会背叛清政府的.从溥仪退位,袁世凯没有逼迫溥仪搬离皇宫,就能明白了.
有一个很大的遗憾,那就是如果光绪皇帝没有死,会不会保住大清的江山?
-----
网友解答:
-----
清朝是满族皇权,八旗控制军政,太监都用的汉人,难以形成强权势力!
-----
网友解答:
-----
清朝灭了明朝。而明朝后期宦官乱政导致的整个社会体制腐败是明朝灭亡的最大内因之一,这个原因清的统治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成了清朝统治者的治国警钟,所以,从制度上彻底杜绝后患。还有清朝统治者虽然入主中原,但是始终都以客居的心态而存在着,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说的一句话:“我只有祖宗,没有祖国”。这种客居心态必然要产生一种忧患意识。对于统治者来说,忧患意识是好事,让他不能忘国、忘民,而要励精图治,而不是安逸奢侈误国误民。所以清朝十二帝,每个皇帝都是努力治国的皇帝,也就没有宦官专权的机会。
------------------
推荐阅读:
如今糖尿病治疗的最新成果进行到哪一步了?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