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安庆兵败后为什么不撤回天京?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安庆兵败后为什么不撤回天京?
-----
网友解答:
-----
安庆之战,太平军的惨败,是非常可惜的事情,陈玉成不撤回天京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这么三个方面。
其一、安庆之战,陈玉成损失过大,他“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了自保,也为了东山再起,他不敢回天京,也不愿意会天京
15岁的陈玉成,随叔父扶王陈得才,参加了洪秀全的金田起义。由于在童子军中表现极为出色,又苦练了一身好枪法,他从此成为童子军的重要首领。
安庆被太平军占领后,就是仅次于天京的政治、军事中心。
九江失陷后,它又成为天京上游唯一的重要军事屏障,一旦有失,湘军便可直窥太平天国的国都天京。
正当太平军二破清军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之际,湘军统帅曾国藩,以及湖北巡抚胡林翼统率湘、鄂军水陆师5万余,自湖北大举入皖,连陷太湖、潜山、石牌,直逼安庆。
曾国荃率湘军陆师万余人,相继进扎安庆北面的集贤关,与提督杨载福部湘军水师4000余人,担任围城任务。
副都统多隆阿、按察使李续宜率湘鄂军2万人,驻扎桐城西南挂车河、青草塥,阻击太平军援军。
清军杨载福水师攻陷安庆东路要地枞阳镇,从此安庆就被合围了。
后来,曾国荃督军在安庆城外,挖掘了两道长壕,前壕用来围城,后壕用来阻援。
当时的安庆,由受天安叶芸来、谢天义张朝爵率2万余人驻守。
为救援安庆,陈玉成率领的援军5万精锐也是丧失殆尽,可以说安庆之战,陈玉成的嫡系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太平军二破清军江南大营后,天王洪秀全决定“东征苏、常”胜利后,即沿长江上取湖北,进而迫使湘军回撤,以便解安庆之围。
洪秀全从江、浙战场调集兵力,分五路由大江南北并进
陈玉成率太平军,从长江北岸西进,经皖北入鄂东。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从长江南岸西进,经皖南、江西入鄂东南。
辅王杨辅清、定南主将黄文金率太平军,沿长江南岸趋赣北。侍王李世贤率太平军,经皖南入赣东。右军主将刘官芳率太平军军,攻祁门曾国藩大营。
其实,五路太平军中,陈玉成、李秀成为主力部队,他们取钳形攻势,最后要会师武汉,以调动围攻安庆之敌撤围。
其他三路主要是牵制皖南和江西湘军,并伺机歼敌。
陈玉成联合捻军龚得树等部,共约10万余人,沿江北进至桐城西南挂车河一带。时安庆外围湘鄂军不足4万人,陈玉成曾经试图直接救援安庆,为清军多隆阿、李续宜所阻。
1861年,陈玉成又分兵攻枞阳,欲打破敌合围,也未成功。鉴于安庆被围日紧,又不见李秀成部如期入鄂,遂率主力离鄂回皖,经宿松、石牌,进至集贤关,逼近围安庆城的湘军曾国荃部。
与此同时,天京当局鉴于“合取湖北”,以救安庆的计划未能实现,决定派洪仁玕、林绍璋率兵直接援安庆。
太平军万余人进至桐城,连营30余里,想与陈玉成部会师,共解安庆之围。
曾国藩听说太平军数路共救安庆,他急调湘军总兵鲍超部6000人,自江西景德镇赴援。
指挥安庆战局的胡林翼,也调总兵成大吉部5000人往援,并提出“南迟北速”,先打洪仁玕、林绍璋,后对付陈玉成的作战方案。
太平军与湘军在安庆外围展开激战。陈玉成与湘军曾国荃战于菱湖,未能取胜。
不久,他命令所部刘枪琳率四千精锐太平军,留守集贤关外赤冈岭,自带五六千人赴桐城,会晤洪仁玕等,再谋解围之策。
事实上,李秀成对攻鄂不积极,他的部队经皖南入浙江,很晚才西进江西,得知陈玉成部已回师东援安庆,便停止进军,颇有保存实力的意思。
不久,陈玉成的菱湖太平军营垒,也被曾国荃攻破,守军退入安庆城。此次救援又告失败,战局更加被动。
安庆太平军被围年余,粮弹将绝,出城降敌者越来越多,形势越来越危急
陈玉成、辅王杨辅清率5万人,陆续进入集贤关内,扎营40余座,安庆城内守军也已经列阵于西门一带,准备突围而出。
太平军十余路,猛攻湘军后壕,前仆后继,轮番冲锋十余次,可惜均为湘军凶猛火力所阻,损失惨重。
太平军连连进袭,也未得手。当时安庆城中已经粮尽弹绝,湘军又乘势猛攻。
最后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在北城轰塌城墙,他们蜂拥登城,攻入城内,滥肆屠杀。守将叶芸来,以及平西主将吴定彩等万余守军,几乎全部殉难,安庆从此陷落敌手。
安庆之战,陈玉成的太平军损失过大,他“无颜见江东父老”
安庆守军2万余人,机会全军覆没,陈玉成率领的援军5万精锐也是丧失殆尽,可以说安庆之战,陈玉成的嫡系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为了自保,也为了东山再起,他不敢回天京,也不愿意会天京,所以他只能暂时退守庐州,对待机会。
其二、安全失败后,陈玉成面临敌军多隆阿部进逼,洪秀全也给他革职处分,他自己也想广招兵马,早复皖省
陈玉成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远征豫陕,他还广招兵马,打算早复皖省。
陈玉成打算分兵扫北,由汴梁直取燕京,共归一统。但他的处境十分困难,外有敌军多隆阿部进逼,又有天王洪秀全的革职处分。
1862年,清军多隆阿围攻庐州,陈玉成决定弃城北走,同远征的西北军会合。
其三、陈玉成被骗上当,已经没有机会撤回天京了
与此同时,盘踞在寿州,已暗投清军的苗沛霖,诱劝陈玉成前往寿州,并许以帮助陈玉成攻取河南。
陈玉成不听部下劝阻,决意出走寿州,结果中计遭擒,被送往清帅胜保营中。
1862年6月4日,陈玉成在押解进京途中,就义于河南延津,时年26岁。
综上所述,安庆之战,陈玉成损失过大,他“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了自保,也为了东山再起,他不敢回天京,也不愿意会天京。
其实,安全失败后,陈玉成面临敌军多隆阿部进逼,洪秀全也给他革职处分,他自己也想广招兵马,早复皖省。
最后,陈玉成被骗上当,已经没有机会撤回天京了。
安庆之战,太平军的惨败,是非常可惜的事情,陈玉成不撤回天京的原因很多,我认为主要就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了陈玉成没有撤回天京。
-----
网友解答:
-----
1861年9月安庆陷落是太平天国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在对年轻有为的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是巨大的打击,陈玉成为此受到洪秀全的严厉处罚,甚至被剥夺了英王的王位。
面对这样巨大的屈辱,不用说少年得志威震天下的年轻英雄陈玉成,就是一般稍微有自尊心的人都不会厚着脸皮去天京自取其辱。
在安庆陷落之前的三四年时间,其实是陈玉成一生的巅峰时期。
1857年1月--5月,20岁的陈玉成率领太平军先后克无为,庐江,舒城等地,5月,战线由安徽推进至湖北,又连克黄梅,广济,黄州,蕲水,罗田。10月陈玉成被封为又正掌率,成天豫。
太平天国在1858年恢复了五军主将制,陈玉成为前军主将。
1858年8月,陈玉成、李秀成约集太平军各地将领大会于安徽枞阳,制订粉碎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的作战方案。
陈玉成率领太平军攻占庐州,9月直逼滁州乌衣。在这里与李秀成部会师。太平军奋力合击清江北大营统帅德兴阿和蒙古都统胜保。
为了消灭清军主力胜保的骑兵,陈玉成部署了一支伏兵刀牌手。2胜保骑兵来犯,陈玉成率领刀牌手一跃而起冲入敌阵,刀削马足,杀得清军人仰马翻,胜保落荒而逃。紧接着一举攻下浦口,歼灭清军一万余人,使得德兴阿付出巨大代价。
陈玉成、李秀成乘胜分兵横扫苏北战场,各路清军,望风溃散。浦口一役的胜利,摧毁了江北大营,解除了清军截断天京供应的威胁,使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后的被动局面开始扭转,军威得到了重振。
1858年11月陈玉成在李秀成的配合下,于三河镇大败湘军李续宾部,歼其精锐六千人,李续宾被迫自杀。
浦口、三河两役的胜利,在太平天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鼓舞了士气,稳定了局势,太平军从此转为主动。陈玉成、李秀成在战斗中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杰出贡献,使他们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威名显赫的将领。
1859年3月陈玉成在安徽官亭大败清安徽巡抚李孟群军,生擒李孟群。3月-6月陈玉成在安徽三次击败清钦差大臣胜保军,
1859年6月,22岁的陈玉成被晋封为英王,这是陈玉成一生最辉煌的巅峰时刻。
10月陈玉成在陵子口击败清总兵冯子材部,六合之围遂解。11月陈玉成与李秀成联合进攻浦口,毁清营五十余座,击毙清军提督周天培。
1860年,太平军发动了围歼江南大营的战役。太平军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李秀成从芜湖发兵,突然攻占清军粮饷基地杭州,以引诱江南大营分兵来救。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果然中计。李秀成当即回师与从上游赶来的陈玉成部猛烈合击江南大营,连破清军营垒五十余座,数万清兵溃散,和春狼狈逃窜。“营内存银十余万,军火局内所有枪炮、火药、铅子等项不计其数”,都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粉碎江南大营的胜利,再次解除了天京之围。
天京解围后,1860年5月,洪秀全在天京主持召开了高级将领会议。洪秀全批准了洪仁玕提出的战略计划。为了执行先东进、后西上的方针,陈玉成、李秀成在人民支持下以破竹之势,迅速解放了江浙大部分地区,江南清军几乎全部瓦解,清将和春等在绝望中自杀。
陈玉成协助李秀成夺取了苏州、常州、无锡等地,切断了清朝在东南的财源。
江浙向来是清朝的财赋重地,现为太平军所攻陷,清廷自然是十分震骇。为此,慈禧和恭亲王奕訢急命曾国藩救援江浙战场。
在太平军势如破竹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老奸巨猾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却意识到了安庆是决定双方胜负最关键的棋眼,曾国藩死死咬着不放,全力攻打安庆。
因此曾国藩并没有理会慈禧的诏书。 他当时一面敷衍清廷,派部分军队摆出了东进苏常的架势,一面则加紧向安庆合围。乘太平军反应过来之前,完全拔掉了安庆的外围屏障工事,从而使安庆完全暴露在了湘军的兵锋之下。
1860年9月初,鉴于安庆形势危急,洪秀全再次召集诸将于南京商议对策。陈玉成看到湘军主力置于安庆,而其后方的湖北则兵力空虚。便当即建议“围魏救赵”之计,以南北二路主力合攻武昌,促使湘军回师救援,以解安庆之围。
洪秀全当即采纳陈玉成建议,分五路由大江南北并进,其部署为:英王陈玉成率军从长江北岸西进,经皖北入鄂东;忠王李秀成率军从长江南岸西进,经皖南、江西入鄂东南;辅王杨辅清、定南主将黄文金率军沿长江南岸趋赣北;侍王李世贤率军经皖南入赣东;右军主将刘官芳率军攻祁门曾国藩大营。
五路中,陈玉成、李秀成为主力,取钳形攻势,预定于次年春会师武汉,以调动围攻安庆之敌。其他三路主要是牵制皖南和江西湘军,并伺机歼敌。
1860年11月下旬,陈玉成联合捻军龚得树等部共约10万余人,沿江北进至桐城西南挂车河一带。时安庆外围湘军不足4万人,陈玉成于12月上旬试图直接救援安庆,为多隆阿、李续宜所阻。
1861年1月,陈玉成又分兵攻枞阳,欲打破敌合围,也未成功。
1861年2月,陈玉成决定放弃救安庆,继续他的“围魏救赵”之计。当月,他指挥所部攻克清军把守的霍山,打开了太平军西进的大门。
然后陈玉成率军翻越大别山,以横扫千军之势向湖北挺进,数天之内连克英山、蕲水等地。
到了3月22日,太平军袭破黄州府,打到了离湖北省会武昌只有200余里的地方。
当时,武昌城内的清兵只有两千余人,湖北巡抚胡林翼听说陈玉成杀到,又急又气,吐血不止,一面哀叹自己蠢的要死,为了配合曾国藩打安庆,连老家都不顾了。一面赶紧派人到安庆前线,欲调回正在协助湘军围安庆的鄂军。
如果此时陈玉成挥军直进,攻克只有两千多清军的武昌十拿九稳。曾国藩也狼狈不堪,别安庆没拿下,江浙也被太平军攻占,湖北如果再被陈玉成攻占。届时,慈禧非得治他一个丧师失地之罪。
可惜关键时刻,陈玉成犯了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他误信了英国参赞巴夏礼的威胁,中止了攻打武昌,而是选择分兵数路,攻占德安、随州、应城等地,以待李秀成的南路军到来。
如果换成多次大破英法联军及美国人华尔领导的洋枪队的李秀成,绝对不会把英国人的威胁放在眼里,李秀成会毫不犹豫攻克武昌,可惜陈玉成太把英国人当回事,错过了一举攻克武昌彻底扭转战局的大好良机。
当时李秀成一直想打浙江,对配合陈玉成进攻湖北并不积极。他的南路军自1860年10月从南京出发,便一路转战皖南和浙江境内,直到1861年6月才从江西进入湖北。
而早在两个月前,陈玉成就已经撤出湖北,回到了安徽。 李秀成听说陈玉成去救安庆了,就干脆率部回浙江了。既不围武昌,也不救安庆。
太平天国的两位主将都缺乏大局观,李秀成太看重江浙,陈玉成太看重安徽,导致失去了轻松攻占湖北捣毁湘军老巢的良机。
于是安庆保卫战,就完全变成了陈玉成一个人的事。太平军此次西征武昌解救安庆以围魏救赵的战略计划也是功败垂成。
1861年4月底,陈玉成率军三万人进至安庆外围集贤关,逼近围城的曾国荃所部湘军。
此时洪秀全也看出了安庆的安危所在,调集了天京附近的全部太平军由洪仁玕率领,前往救援。
但洪秀全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命令实力最强的李秀成部太平军攻占武昌或者救援安庆。
曾国藩听说洪仁玕来了,也则亲临安庆督战,并调远在湖北的湘军鲍超部和在江西的成大吉部赴援安庆。一时间,安庆外围各路大军云集,形成了层层的包围与反包围的战线。
1861年5月1日,陈玉成派部将吴定彩率1000余名太平军将士从菱湖大营进入安庆城中助守,自已则率军向围城湘军展开攻击。
曾国荃见势,急派杨载福的湘军水师,顽强抵挡陈玉成的进攻。双方激战一天,太平军武器不如湘军,伤亡很大,未能取得进展。
第二天,陈玉成率军再攻,洪仁玕、林绍璋、吴如孝所部太平军也前来增援。湘军悍将多隆阿带兵万余人迎头拦阻洪仁玕等军,双方在横山铺一带发生激战。由于洪仁玕和林绍璋、吴如孝部的太平军多是新兵,临阵惊慌,顿时形成溃败,洪仁玕等只好退守桐城。这一天的大战又是以太平军战败告终。
此后四个多月,太平军和湘军在安庆外围打的血流成河,双方都有增兵,太平军最多的一次增兵是杨辅清带来的五万人。
但是太平军的武器不如湘军,每一次冲锋都被湘军硬生生又顶了回去。
如此激战了一百多天,安庆城外的护城河都被河水染红了,但是安庆城的围困,太平军就是解不了围。
1861年6月,陈玉成身边只剩万余人,洪仁玕等人也退回了南京。
陈玉成、洪仁玕当时反复派人去请拥兵40万的李秀成助战,可李秀成就是不救援安庆,反而一路东进,进攻苏州和杭州。
归根到底是李秀成缺乏大局观,他认为安庆是陈玉成的地盘,与自己关系不大。李秀成觉得只要自己能一举攻下苏杭及上海等东南繁华之地,一切都无所谓。
最终,湘军完全占据了安庆大战的上风。
1861年8月21日至24日,陈玉成、辅王杨辅清率太平军四五万人陆续进入集贤关内,扎营40余座,城内的太平军守军亦列阵于西门一带。
8月25日至28日,陈玉成指挥太平军十余路猛攻湘军后壕,前仆后继,轮番冲锋十余次,均为湘军凶猛火力所阻,损失甚重。
8月28日至9月2日,太平军又连连进袭,亦未得手。
时安庆城中粮尽弹绝,湘军乘势猛攻。
1861年9月5日凌晨,曾国荃率领的湘军于北城轰塌城墙,蜂拥登城,攻入城内,滥肆屠杀。太平军守将叶芸来及平西主将吴定彩与万余守军全部殉难,安庆陷落。
陈玉成在城外望着安庆城内的大火,悲从心起,却又无可奈何,只得迫率残部退守桐城。
湘军见陈玉成退却,又继续追击,陈玉成抵挡不住,只得又退往庐州。湘军通往南京的大路完全洞开。
安庆失守后,洪秀全担心前线退下来的溃兵会扰乱南京,便断绝了与安徽的联系,同时还派人数落陈玉成的无能,将他撤职。
洪秀全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即没有严令李秀成配合陈玉成攻占武昌或者救援安庆,而一味责怪陈玉成,导致陈玉成急于翻盘而病急乱投医,可以说是洪秀全逼死了陈玉成。
庐州即现在的合肥是安徽军事重地,不仅是通往中原的战略要地,而且还是天京的屯粮地,陈玉成奏报天王洪秀全“请命自守”。
虽然在前期的安庆保卫战损失了大量精锐,但陈玉成手里仍然掌握了数万兵力,尚具有一定的实力,心高气傲的青年英王此时心中仍具鸿鹄之志,他计划“分兵扫北,由汴梁直取燕京,共归一统”。
此时清军大兵压境,庐州城内粮草不足,难以久守,陈玉成却下了一步闲棋,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四王远征西北招兵买马。
1862年2月初,陈得才等率领太平军精锐三万余人出发,行动纲领是“往河南、陕西等处去打江山,广招兵马,早复皖省”。
西征大军北上后,陈玉成的庐州守军更加势单力薄,在清军的围攻下处境日渐艰险。
不久,庐州孤城再难固守的情况下,陈玉成打算弃城北走,同远征的西北军会合。
就在此时,盘踞寿州的苗沛霖以愿意帮助陈玉成进取河南为由,游说陈玉成向寿州突围!
苗沛霖曾被太平天国封为“奏王”,是个见风使舵之人,谁得势他就投靠谁,曾先后三次反清又两次变节。
苗沛霖和陈玉成在皖北曾经有过密切合作,所以他的游说对陈玉成有很大的诱惑力。
此时的苗沛霖见太平军形势不妙已经偷偷地投降了清军,但陈玉成并未察觉他已投敌。尚对翻盘抱有幻想的陈玉成在部下强烈反对下,仍坚持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向寿州突围,结果正中苗沛霖奸计,被苗俘虏并送往清军胜保大营后慷慨就义,年仅25岁。
陈玉成的牺牲,对太平天国是致命的打击,标志着太平军在天京西部与北部的势力完全瓦解,清军可直攻南京,太平天国已不可避免地走向不归路。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太平天国运动在经过天京事变之后,接连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尤其是石达开率领军队出走后,太平天国一时陷入了无能征善战将士的境地。这时,洪秀全大力提拔年轻将领。在这些将领里,陈玉成和李秀成脱颖而出,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两根顶梁柱。
陈玉成是童子军出身,自少年起就参加战斗,在战争中屡立奇功。后来升为殿前三十检点,因善使回马枪战术而得名。在太平天国后期,他被提拔为英王,主要在江北作战,抵抗湘军的进攻,湘军是他为唯一的劲敌。
他在打破江北大营,三河之战,二破江南大营等战役中屡建功勋,给予了清军以沉重的打击。但是,在安庆之战中,由于各种原因,他未能打破湘军的围攻,他的大本营安庆被湘军占领。他的军队主力精锐也损失太大,士气一蹶不振。
在这种情况下,陈玉成退守庐州。但是清军也随后而来,形势越发不利。这个时候陈玉成的部下有几种建议,赖文光建议说“当兹安省既失,务宜北连张、苗,以固京左,次出奇兵进取荆襄之地,不出半年,兵多将广,可图恢复皖省,得京门巩固,此为上策。"也有人建议向天京求援的。
但是,陈玉成对这些建议都没有采纳。他除了派马融和、捻军张乐行所部进至淮河以北以外,复于是年冬令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遵王赖文光、枯王蓝成春等率军远征河南、陕西。这使得庐州守军更加减少,不能抵抗敌军的进攻。后来赖文光评价说,“此乃英王自取祸亡之由,累国之根也。”
在后来的战争中,陈玉成在庐州被清军包围,他的对外联系被全部切断。这使得他孤立无援的在庐州坚守了三个月,最后被迫突围。在突围后,有人建议他退往天京,被陈玉成严词拒绝。他被苗霈霖的谎言诱骗,在寿州被其诱捕,送往清军胜保处杀害。
陈玉成在安庆失败后退守庐州,在庐州突围后又不退往天京,这里面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陈玉成的性格所致。
陈玉成少年英雄,在带兵打仗后少有败绩。用他自己的话说,“何处官兵多,我即向何处救应!”这些功绩使得他的官职不断提升,最后成为太平天国首屈一指的英王。
但是,随着这些胜利,也使得他有了居功自傲的情绪。他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信,就算到了临死前,在面对清军还轻蔑的叱喝胜保,坦言不是中了苗霈霖奸计,自己不会被俘。他在最后的供词中说道,“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算去了一半。”虽然确实是实情,可是自傲之情,溢于言表。
在安庆之战失败后,洪秀全因为他的败仗削夺了他的英王王爵。可是,却封了他手下几个将领为王。这种不公的方法,使得陈玉成感到奇耻大辱。因此,他对天京方面有了成见。以他自傲的性格,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洗刷自身的耻辱,是根本没有脸面回天京的。这是他不撤回天京的第一个原因。
二、陈玉成对下一步的行动已经做好了部署。
在安庆失守后,陈玉成开始为下一步的战略做了安排。在安庆之战中,他把以骑兵为主的精锐小左队保留了下来。这支精锐骑兵是陈玉成准备下一步东山再起的资本。
陈玉成在退回庐州后,分派手下的将领前往北方去攻城略地,壮大部队,为下一步的行动做好准备。在当时,安徽饥荒,根本没有多少粮食。庐州虽然城坚河宽,可是没有粮食,也无法久守。
而江北是天京的上游,和天京命运交关,陈玉成不能不管。因此,陈玉成放弃庐州后,如果退往天京,等于将江北拱手让给了清军。太平天国的形势会越发不利。
因此,陈玉成往北方壮大实力,活动于清军的侧翼。即使清军占据了赤地千里的江北地区,在消除陈玉成的威胁之前,是不敢轻易的全力攻打天京的,这也就保证了天京的安全。
为此,陈玉成才保留了能够在北方驰骋的小左队,这支部队是他精心打造的骑兵,在安庆之战最危急的时候也没有舍得拿出来。在他临死前还念念不忘,“但我所领四千之兵皆系百战精锐,不知尚在否?至我所犯之弥天大罪,刀锯斧钺,我一人受之,与众无干。”如果陈玉成的计划实现,太平天国也不会那么快就灭亡了。
三、即便是退往天京,陈玉成也对大局于事无补。
如果陈玉成听从退往天京的建议,首先是和清军正面顶牛,依然无法解决战略上的颓势。在安庆、庐州无法挡住清军,后面无险可守,就算退到天京又该如何?
在战术上对于他也没有什么好处。这是因为太平天国后期是采取采邑制的,各部的给养供应由各部自行解决。陈玉成退往天京,丧失了自己的地盘,根本就无法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向其他友军求援?在过去的战争中,心高气傲的陈玉成得罪了很多将领,连韦俊都是他逼反的,象李秀成等人都不愿意和他共事。这样,即便是陈玉成放下架子去求李秀成他们,也估计无济于事。因此,退往天京对陈玉成没有什么益处。
结语:
由于上面的这三个主要的原因,对陈玉成来说,退往天京并非上策。从战略上不能改变单纯抵抗的颓势,在战术上无法打破僵局。在颜面上,自傲的陈玉成不能忍受耻辱。在对自身的生存上,会陷入困境。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陈玉成采取了向敌人的薄弱地区发展,出兵扫北的策略。这个策略和赖文光的建议有异曲同工的作用。而且,陈玉成放弃了和清军正面顶牛的策略,活动于敌人的侧后。这样,既可以发展自己的实力,又可以威胁敌人的侧后方。
如果陈玉成的计划成功的话,清军前有天京坚城,侧有陈玉成的威胁,是无法很快攻打天京的。因此,陈玉成的这一计划是一举两得的妙招。
在后来的天京保卫战时,从西北回援的陈玉成的旧部给清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清军费尽力量才拦阻住他们。如果陈玉成统帅这支人马,后果就未可知了。从这一方面看,陈玉成的战略确实高明。
可惜,这个计划被无耻的苗霈霖给破坏了。陈玉成由于轻信苗霈霖,使得自己自投罗网,实在令人惋惜。但是他在被俘后的大义凛然,面对死亡的英雄气概让人敬佩。而出卖他的苗霈霖,因为两面三刀,反复无常,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令人唾弃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网友解答:
-----
1860年夏,太平军集中兵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随后以席卷之势,东征常州、苏州,兵锋直抵上海,清军各营望风披靡,清廷闻讯震悚不已。
一时间,江浙一带的求援书信如同雪片一般,纷纷飞至曾国藩的湘军大营之内。
“江浙官绅告急书,日数十至。”
然而此时的两江总督钦差大臣曾国藩和湖北巡抚胡林翼,并没有理会朝廷“援苏援沪”的诏令,反而乘机统率湘军水陆师五万余人,自湖北大举东犯。
在连陷安徽太湖、潜山之后,湘军的主力兵锋直抵安庆。
即便江浙一带战势,日趋危急,曾国藩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战略方针——
一切以攻克安庆为首要任务
。
安庆一军,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
安庆之战
1860年5月,曾国荃与太平军降将韦俊攻占枞阳,安庆之战开打。
众所周知,安庆城为天京(南京)锁匙,自1853年(咸丰三年)为太平军占领后,安庆一直是拱卫天京(今南京)的门户,其周边辖区也一直是天京的粮仓和兵源之地。
而对于曾国藩来说,他对攻克安庆,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
“自古有事于大江南北者,必争上游之形势。”
湘军众首领在定下先破安庆,后攻天京的战略之后,便号令曾国荃率领陆师杨载福率领水师围困安庆,然后命令多隆阿和李续宜打援。
此时此刻,太平天国曾策划实施围魏救赵,派陈玉成和李秀成部兵分两路进攻武昌,但后来却因为李秀成的撤退,最终功败垂成。
湘军随后继续死围安庆,而作为英王陈玉成根本之地所在,陈玉成为解安庆之围,不惜血本,拼死攻击清军、救援安庆。
但在集贤关之战等外围战斗中,英王所部连续失败,而且主力部队更是损失惨重,最终安庆城粮草断绝,城池被地雷轰塌攻破,数万守军尽墨。
安庆失陷,陈玉成所部嫡系主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此时此刻,大伤筋骨的陈玉成到底该怎么办,欲安所归呢?
能不能回天京暂避一下风头?
作为太平天国的重臣,此事是需要非常慎重的。
此时陈玉成并不适合马上回天京,毕竟是打了败仗,见了天王面子上不好看,另外在外围抗击清军,在天京城外积蓄力量输送兵力粮草到天京,要比呆在天京城内当卫戍军要重要不少。
南京的安全拱卫,需要外围军事力量,陈李两大兵团如蟹螯
按照清廷的说法,太平天国乃窃号之贼,属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对立政权。
那么天京(南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它的外围安全是特别重要的。如果说天京的外围都是太平天国的城池,那么天王洪秀全自然高枕无忧。
而安庆已然失陷,曾国藩、曾国荃湘军随时顺流而下,此时的天京是非常不安全的。
天京城固然城坚池深,但是靠首都的防御力量对抗,毕竟是下下之策。
如果能拒敌于国都之外,则外围机动兵团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此时太平天国最重要的军事力量,除了守卫天京的主力卫戍部队,就是忠王李秀成军事集团和英王陈玉成军事集团。
这两支军事力量就如同螃蟹的蟹螯,是太平天国对抗清廷的主要力量。
陈玉成如果带领大部队回天京,虽然能增加天京城的守卫力量,但得不偿失。
首先大队人马回京,必然会增加天京城的粮草负担。
第二,失去了周旋的战略缓冲余地。
第三,陈玉成内撤将无法分担军事攻击,变相加重了外围李秀成集团的军事压力。
陈玉成集团的兵力不足粮草不够,必须招兵买马,征集粮草
安庆之战,陈玉成所属主力叶芸来部几万兵力在城破之后被俘,全部被杀。
不止如此,在安庆之战的外围阻击战中,陈玉成集团损失也极其惨重。
这其实也算是陈玉成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
在1861年5月,陈玉成为赴桐城与干王洪仁玕商讨解安庆之围的对策,离开了安庆城外围阵地集贤关及菱湖两岸营垒,结果湘军来犯,没有主帅坐镇的八千太平军被屠戮殆尽。
集贤关外赤岗岭的四个营垒随即陷入重围,要知道防守这四个营垒的是陈玉成部最核心的精锐部队,统帅刘玱琳尤其深得军心,骁勇善战。
然而在多隆阿,鲍超,成大吉,曾国荃等部合围之下,最终全军覆没。这场战斗打得极其激烈残酷,湘军自身也损失极大,但是,陈玉成部主力可以说是损失殆尽。
因此,此时的陈玉成想要振作,必须在外面补充兵源,恢复实力,而不是进入京城,去消耗守卫力量。
陈玉成最后为什么会被俘,就是为了补充损失的兵力而不惜以身犯险。
安庆失守,陈玉成失去根本之地又被贬失去信任,必须重新建立根本
陈玉成被封为英王,跟李秀成分庭抗礼,其实还是因为他能打。
但是安庆之失,让洪秀全大怒,将陈玉成以及从天京派出去负责救援安庆的主将洪仁玕同时革职。
然后陈玉成原先所辖所部仍归其陈玉成节制,以观后效,戴罪立功。
在陈玉成被贬之时,他肯定不能腆着脸回天京。
以一个败军之将的身份回去,洪秀全又能给他什么好脸呢,再说回去之后,洪秀全又怎么安排官职?
信奉实力的乱世时代,丧失了实力的将军其实就是个虚张声势的扛把子。
失去了根本之地安庆后,在兵力大损的情况下,英王陈玉成急需补充兵力,建立新的战略支点和根据地。
如果他不能风云再起,也就只能一直沉沦,而沉沦的败将,更不可能回天京去。陈玉成此时,只有考虑西征,以取武昌,或者保住庐州,恢复元气,以图恢复安庆。
如果回南京,结果如何?结果就是兵败,李秀成回了南京,结果城破被俘
陈玉成肯定想过这个问题,就是在安庆兵败后回守南京会是一个什么局面。
天王洪秀全已经腐化掉了,拥有数十个王娘,数千妃嫔的天王现在只是一个秃头的胖子,充满着酒色之气。
俗话说,枝干强则根本强,没有枝干提供的养分,根本不可能有天国的强大。
没有外围输送的粮草兵源,天京只是困守之地,终无了局。
曾国荃曾铁桶部画地为牢,死守在雨花台之下,天京守军花下血本,屡次拼死攻击就是无法打破曾氏营盘。
陈玉成新败之师,即算回来,估计也很难突破曾国荃的包围圈。如果说陈玉成部回天京,对于天京城被包围的形势,很难说能起到多少作用。
1863年,李秀成在洪秀全再三的要求下,带领部队回防天京,终于因为粮草不济而导致天京城被攻破,最终李秀成被俘。
陈玉成回防的结果,估计也不会比李秀成好到哪里去。
作为天国的唯二主力战将,又身负骁勇之名,陈玉成不回天京:
一方面是因为败战之后要顾及自己的身份和面子,在没有得到洪秀全召唤的情况下,容不得他回天京寻求庇护。
另一方面,陈玉成深晓谋略,知道安庆失守后天国已经急转直下,如果他再不挺身而出站出来,肩挑手提,减轻天王负担,那么太平天国的事业就马上走到头了。
即算失败,即算被误会,但是少年英雄,壮志在胸的陈玉成一直忠于天国。
因此,在太平天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自己被革职降罪的情况之下,陈玉成依然制定了一套唯一可能改变被动局面的战略计划。
他随后派出了陈得才赖文光远征西北,而这支部队随后与捻军结合,在天国灭亡后仍然坚持抗战,给予清廷极大困扰和麻烦。
但是,陈玉成自己就麻烦大了,在1862年5月,庐州被攻破,陈玉成弃城北走。
在困境中,为了能招徕更多的部队,陈玉成到处联络活动,争取招兵,不久,因轻信苗沛霖而被出卖,后被押送清军军营。
1862年6月4日,太平天国一代名将,英王陈玉成慷慨就义,年仅26岁。
-----
网友解答:
-----
1861年9月,在经过了长期的浴血苦战之后,太平军经营多年的重镇——安庆,被曾国藩的湘军攻陷了。
随着安庆的失陷,太平天国在皖南的地盘全部丧失了。在江北地区也基本上没有了太平军的立足之地。
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元气大伤的陈玉成困守孤城庐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当中。
可是,从史料上来看,无论如何艰难,陈玉成却始终没有率部撤回天京的打算。
人们不禁产生了疑问: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原因应该是以下三点:
1.陈玉成自身性格的原因。
陈玉成勇猛善战,成名很早。他年少得志,心高气傲,自视甚高。
尤其是天京事变以后,陈玉成横刀立马,力挽狂澜,挽回了太平天国的危局,重新振兴了太平天国。因此,陈玉成被视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不但受到了太平天国军民的敬仰;也为敌人阵营所忌惮。湘军大员们惊呼其为“当世悍将”。
担此盛名,年轻气盛的陈玉成在遭到重大挫败之后,是不愿撤回天京,去面对天京的军民的。他当时一定是西楚霸王项羽那种“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的羞惭心理。
2.不愿遭受天京执政同僚的耻笑。
在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层中,陈玉成的地位很高,年纪却很轻。
陈玉成不善于团结同僚,而且随着地位的提高,年纪轻轻的陈玉成变得盛气凌人、专横霸道,颇具军阀作风。他对天京的当权人物洪仁玕、蒙得恩、林绍璋等人都很不尊重,招致了天京很多同僚的强烈反感。
因此,陈玉成在困境中不愿回天京,也有不愿遭受天京执政的同僚们耻笑的重要因素。
3.天王洪秀全对陈玉成的严厉苛责。
在九江失守以后,安庆成为天京在长江上游的唯一屏障,对天京的安全具有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安庆的陷落,使天王洪秀全勃然大怒。
洪秀全对陈玉成削职降爵,痛加斥责。这也使得一向傲气的陈玉成在心理上无法承受。
在这样的情形下,让陈玉成腆颜撤回天京去,是绝对不可能的。
结语:在以上因素之下,一向自视甚高的陈玉成,为了自己的面子,宁愿困守孤城,也绝对不会率军撤回天京去的。
同时,也正是为了面子,陈玉成急欲东山再起,重振声威,才会中了苗沛霖的奸计,导致自己被擒,最终不屈而死的悲剧发生。
-----
网友解答:
-----
陈玉成当时当然不能回天京。
安庆虽失,但安徽战场仍是当时双方争夺焦点
1861年9月,安庆失守。
但在此后一段时间,安徽仍然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用兵之道,可进而不可退,算成必兼算败。与其急进,师劳无功而复退,何如先清后路,脚跟已稳而后进。——《曾文正公全集.奏稿》。
湘军攻占安庆后,攻击重点仍然在安徽战场。
就当时战场形势来说,曾国藩的部署是高明的。
天京城池坚固,不可卒拔。
而安庆虽失守,但太平军各部在皖南、皖北,仍有数十万之众多。湘军若放开不管,直下天京,无异于自杀。
从武昌到安庆,由于两岸地形所限,双方沿江争夺即可,无需担忧侧面。但从安庆到天京一线,谁控制皖北,谁就可以从侧面轻易攻击对方补给线。
而对太平军来说,庐州、三河到无为的粮道如果断绝,天京缺粮,即使有兵,也难以组织大规模会战。(事实上,安徽粮道断绝后,后来李秀成率十三王大战雨花台,正因缺粮而退)
可以说,直到天京失陷,双方在安徽战场的争夺仍然没有结束。
既然安徽战场如此重要,陈玉成当然要在这里指挥!
安徽是陈玉成的根本之地
曾国藩将古代农民起义分为两类。
一类是所谓“流寇”,就像出走后的石达开一样。没有根据地,四处流动作战。
一类是所谓“建号之贼”。比如洪秀全、陈玉成。
洪秀全据金陵,陈玉成据安庆,私立正朔,伪称王侯,窃号之贼也。——曾国藩
从政治上说,陈玉成、洪秀全自然不能并列。
但是,从根据地角度说,以安庆为中心的安徽,正是陈玉成的根据地。
自1854年石达开、胡以晃攻略安徽以来,太平军在安徽经营许久,颇有基础。
安庆虽然已经失守,但是桐城、舒城、庐州等要地仍在太平军掌握中,皖南地区更是有杨辅清等数十万大军,其余如皖北及河南等地的捻军兄弟仍然与太平军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时的安徽,既有一定的据点可以坚守(如庐州,城大而坚),又有一定的基础可以进行动员,同时,也不是没有外援可依,如果组织得当,未必不能有所作为。
因此,洪秀全尽管削夺陈玉成王爵,仍然令他在安徽组织作战。
而对陈玉成来说,即使不担心洪秀全的责罚,退回天京,他离开了根本之地,又能干什么呢?
湘军兵力不足
与此同时,湘军出现了兵力不足的情况。
湘军进取安庆,一路都是沿长江沿线作战。
此时,曾国藩既要保护安庆、枞阳等要点,又要防备皖南杨辅清、黄文金,又要打击陈玉成,兵力已不敷使用。
因此,湘军一面令曾国荃回湖南募兵,一面被迫放缓了追击脚步。
因此,自1861年11月至1862年2月,太平军有3个月的调整期。
回天无力
陈玉成回庐州后,也试图利用短暂的调整期进行实力扩充。
他下令陈得才北上远征河南等地,“广招兵马,早复皖省”。
可是,很快,他却等来了一堆奇葩事,迅速败亡了。
首先,是洪天王的神助攻。
洪天王先是很生气,剥夺了陈玉成的王爵,随后,又为募兵之便(也可能是为了强干弱枝,削弱陈玉成),滥封诸王。
结果,安徽战场众将各怀一心,专心发展自己的势力,不服从陈玉成调遣。
陈玉成留在安徽战场,正是为了统一指挥。如今,随着天王的神主公,陈玉成被孤立了。
其次,陈得才一去不返。
陈得才离开后,一路远走,头也不回。
各方史料说陈得才不回,是因音讯不通。
我觉得不对:陈得才这哥们一路远走,只顾招兵买马,头也不回,甚至还组织了南阳大会战。这···摆明了就是要自立门户呀!
只能说:人心散了,英王带不动了!
安庆失守后,陈玉成不回天京,留在安徽,是对大局、对陈玉成本人都最有利的选择。而陈玉成既有一定基础,也有一定时间窗口,如果好好组织,或许能有所作为。
可惜,人心散了,大势已去,终究无力回天了。
-----
网友解答:
-----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曾经同心协力,几乎拿下清朝半壁江山的太平军。不过后来,随着当权者骄奢淫逸,行为放浪,洪秀全和王侯之间相互猜忌,各派势力互相倾轧。天国内部四分五裂,而陈玉成和李秀成等青年将领得以脱颖而出。
1860年9月至1861年9月,英王陈玉成为保卫安庆,与湘军打了一场全局性的决战。最终。陈玉成所部战败,从此太平天国战争形势急转直下。
从军事上看,安庆是天京的大门。安庆失守后,湘军下一步必然直捣太平天国老巢,活捉天王洪秀全。对此,陈玉成应该心知肚明。但他却没有撤回天京,参加天京保卫战。而是请命自守皖北孤城庐州,置自己于危险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英王陈玉成)
一、天国后起之秀。
在杨秀清、韦昌辉等一班元老先后身死后,洪秀全更是任人唯亲。由于其两位草包兄长的掣肘,年仅26岁的翼王石达开也选择出走单干。石达开为人正直体恤下属,近10万天国精锐争相跟随。天京事变后,仅存的骨干力量几乎全被带走,太平天国顿时陷入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尴尬境地。
趁此机会,胜保、德兴阿等清朝将领,率八旗、绿营在扬州、浦口一带再次组建江北大营。而和春、张国梁则率清军主力,在南京城外再次组建江南大营。天京陷入清军前后夹击之中,形势相当严峻。
无将可用的洪秀全,只得启用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组建新的五军主将制。其中陈玉成受封为前军主将,其实力最强,地位最高。
(洪秀全)
二、陈李间的矛盾。
1858年底,陈玉成和李秀成联手执行枞阳会议决策,首先合力在江北摧毁胜保、德兴阿部,解除天京北面威胁。当年11月,陈玉成挥师北上,在三河镇击败李续宾,全歼湘军精锐6000余人。1860年4月,陈玉成配合李秀成摧毁江南大营,然后东征苏州,建立苏南根据地。
此后洪秀全让陈玉成负责整个皖北战务,使他的势力不断壮大。而同样立有大功的李秀成,则负责镇守江浦、天京的大门,地域狭小,只有几千自己的亲兵。李秀成颇为不满。
等到1859年洪仁玕来到天京,洪秀全又封其为干王,为了平息异姓将士的不满,洪秀全还顺带封陈玉成为英王,而李秀成则又一次被遗忘。
这种待遇上的不平等,使得陈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双方相互拆台较劲的意味越来越浓。直到这时洪秀全为了安抚人心,才封李秀成为忠王。
封王后的李秀成,召集皖南各路太平军,打算独立完成天京解围的战役。但洪仁玕却安排陈玉成参加李秀成佯攻杭州的围魏救赵计划。这在李秀成眼中,成了抢夺功劳瓜分地盘的行为,战后两人的部下还在和州发生械斗,导致数千人死亡,双方的矛盾走向白热化。最终陈玉成在江南瓜分到丹阳,才算返回了安庆。
而洪秀全面对这对新生的实力派,又犯了猜忌的老毛病。他打算利用两人之间的矛盾相互制肘。所以对他们之间的不和,也不管不问,使得两人之间的隔阂不断加深。
所以无论是陈玉成和李秀成,都十分清楚,只有在自己的控制地盘内,才拥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一旦失去根据地,回到天京只能沦为任人欺凌的弱者。
(李秀成)
三、内讧下的败局。
1861年夏,在西征武昌计划中拖拖拉拉不愿出兵的李秀成,面对陈玉成安庆即将失守的危局,居然屯兵苏南不发兵解救,坐视陈玉成战败,导致安庆沦陷。守将叶芸来战死,苦战无援的陈玉成只得撤兵。
安庆失守后,洪秀全并没有追究李秀成不救之责。反而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剥夺英王爵位。却对陈玉成手下的将领大加封赏,以打击削弱陈玉成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陈玉成再回天京,岂不是自取其辱。
安庆陷落后,湘军乘胜席卷湖北、安徽各府,陈玉成的地盘损失殆尽。这时,如果不维护自己的利益,尽量多地守住最后的根据地,而非要跑去守天京,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此,陈玉成决定东山再起,他采纳了赖文光的馊主意,固守庐州。然后联合捻军张洛行部和团练首领苗沛霖,攻打荆州襄阳,在安庆会剿湘军。
只是庐州也没守住,跑到寿州后又被反复小人苗沛霖诱捕献给了清军,最终英勇就义。
(参考资料:《26岁英王陈玉成之死》等)
-----
网友解答:
-----
安庆兵败,陈玉成主力尽失,太平天国此时已经是军头林立,部队军阀化,地域化。手上无兵,毫无话语权,陈玉成回天京,光杆司令一个,地盘早已划定,让他去哪里。唯有联合其他地方军阀,再战湘军,恢复皖北局面,才是陈玉成唯一出路,只是所托非人,苗佩霖之流不过是投机分子,陈玉成只身犯险,实属不该,身死,从此天京以西,无兵可用,天国灭亡已定。
-----
网友解答:
-----
太平天国后期,只剩下陈玉成跟李秀成两个支柱,然而这俩人素来不和。
两人曾联手在1858年9月第二次击溃了围困天京的奖杯大营,一改天京事变以来的军事颓势。然而就是这次大胜之后,洪秀全对两人的安排明显不公。
他让陈玉成负责整个皖北的战务,使其能够有机会把皖北各城的守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李秀成负责保障皖北和天京之间的交通,也就是镇守江浦、天京的北大门,地域狭小,兵力比较少,只有自己的几千亲兵,还有那支他招过来的靠不住的捻军。
这是陈李二人之间矛盾的开始。
之后的进军过程中,李秀成主张稳扎稳打,而陈玉成主张趁势反攻湖北,攻克武昌,两人因矛盾分兵,李秀成消极怠战,最终到质变了二郎河会战的失利。
等到1859年洪仁玕来到天京,承诺永不封王的他没多久就被洪秀全封为干王,而为了平息当时天京内部的不满,洪秀全又顺带封了陈玉成为英王,还说“内事不决问干王,外事不决问英王,两事不决问天王。”
至于李秀成 ,被遗忘在了角落里。
这种待遇上的差距,使得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而两人之间互相较劲的心思也越来越重。
只占着滁州、来安、天长三座江北城池的李秀成完全不受洪秀全信任,而更为致命的是,他招来的捻军头目李昭寿,再一次投降了清朝。
李昭寿降清后,故意当着天京派来监视李秀成的侍卫的面,给李秀成送来一封劝降信。按照李秀成自己的说法,伺候20天,洪秀全对他十分猜忌,不但扣留了他家人,还把中关船只全部封锁。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李秀成背水孤军,坚守浦口,没有投降,而洪秀全为了安抚人心,才在这个时候封了他为“忠王”。
封王之后,李秀成投入到了天京解围的计划之中,李秀成召集了皖南各路太平军,按照计划 ,是能够独自完成天京解围的战役,但洪仁玕却在这个时候支会了安庆的陈玉成参加李秀成佯攻杭州围魏救赵的计划。
这明显是过来跟李秀成瓜分地盘的行为,而也是这一次,使得湘军在皖北站稳脚跟并开始战略反攻,直接导致了安庆的失陷。
战后两人的部下在和州地界展开杀戮,这场械斗杀毙数千人,陈玉成和李秀成的矛盾走向白热化。两人为了江南的地盘大打出手,最终陈玉成在江南瓜分到丹阳,才算返回了安庆。
两个人之间水火不容的矛盾,也是陈玉成单独在皖北面对湘军时毫无援军的原因。而李秀成在江南打得热火朝天,使得太平天国第一次拥有了富庶的江南地区。
陈玉成跟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大的两个地方实力派,洪秀全对两人都十分猜忌。而且这俩实力派之间还矛盾重重,对于天京的命令都不怎么听,而其他诸路太平军虽然势力小,但实际上也处于一个各自求发展的状态。
如此,我们就可以清晰了解到陈玉成的处境,他的基本盘在以安庆为首的皖北地区,占有这一地区,他才是拥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天国英王,然而丢了安庆,他在天京城内就是可以任人欺凌的弱者。
逃回天京又什么用?
此后在洪秀全的别有用心的“庇护”下仰李秀成的鼻息?
何况李秀成已经摆明了不愿意发兵皖北援助安庆,态度已经十分明确,陈玉成几乎已经能够看到回到天京之后的艰难下场了。为此,陈玉成想的是东山再起,听信了部将赖文光的馊主意,固守庐州,联络活动于豫皖交界的捻军张洛行部和接受太平天国封爵的团练首领苗沛霖,分兵攻打荆襄阳,把战火烧到湘军后院,最终庐州、荆襄两路大军在安庆会剿湘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庐州没守住,突围之后跑到寿州,最终被反复小人苗沛霖给诱捕献给了清军。
陈玉成实在太傲了,他的部下建议他回师天京的时候,他说:
“本总裁自用兵以来,战必胜、攻必取,虽虚心听受善言,此次二等所言,大拂吾意。”
他有什么脸去面对无用的天王,还有正气势如虹的老对头李秀成呢?
-----
网友解答:
-----
陈玉成在安庆失守后没有撤回天京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安徽对于天京的重要性,令其不甘就此放弃;其次,此时的陈玉成因安庆失守,被洪秀全斥责并剥夺了爵位;再则,天京的太平天国内部政治环境混乱,也不利于陈玉成的发展。
安徽是太平天国统辖时间最长的地区,也是太平军最早建立的大后方。安庆又是太平天国和皖北捻军联系的纽带,更是屏障和保障天京粮食供应的战略要地,安庆保卫战的胜利与否,对太平天国关系至关重要,干王洪仁玕曾经向太平军将士说:
长江者古号为长蛇,湖北为头,安省为中,而江南为尾,今湖北未得,倘安徽有失,则蛇既中折,其尾虽生不久
这说明太平军内部对安庆保卫战是看得很重的。
在安庆失守后,洪秀全非常震怒,将陈玉成剥夺爵位。考虑到安徽对天京的重要性,干王洪仁玕主张倾全力保卫安徽基地,陈玉成也准备率部向上游挺进,在荆襄一带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意图再次恢复,陈玉成的打算也得到了部下赖文光的支持。但安庆失守后,将士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不愿远征。无奈,陈玉成只得改变进军方向,退守庐州,并分兵与捻军联手,进军淮北,准备到豫、陕一带图发展。所以陈玉成就没有撤回到天京。
安庆之战,也是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走向败亡的标志,紧接着太平天国的皖北、皖南、苏南、浙江根据地接连失陷。1859年11月,曾国藩派兵进攻安徽,到1861年9月安庆失陷,历时将近两年。安庆作为长江上的军事重镇,是太平军皖北基地的门户,而皖北不仅是太平军的后勤保障基地,更是天京的西部屏障,曾有着
“安庆一日无恙,天京一日无险”
的说法。曾国藩对打赢安庆战役,有着精心的部署,他认为农民起义可分为两类:一是建有政权的;二是没有建立政权,进行流动作战的。针对第一种,必须先剪枝叶,后拔其根,攻其所必救。所以曾国藩针对太平军制定了:
坚持以上制下,非皖莫顾的策略
。1859年11月,曾国藩分兵四路准备进攻安徽,曾国藩亲自率领一路由石牌进逼安庆;多隆阿、鲍超由太湖、潜山攻取桐城;胡林翼由英山、霍山收复舒城,李续宜经商城、六安兵临庐州。湘军把攻下安庆城,消灭陈玉成所部做为根本目标。根据武汉和九江会战的经验,曾国藩提出了:
“深沟高垒,围城打援”
的方针。曾国荃所部挖前壕围攻安庆守军,挖后壕抵抗援军,使安庆面临三面深沟高垒,一面临江又被湘军水师隔绝的局面。同时,曾国藩命多隆阿和李续宜及后来赶来的鲍超部,准备打击陈玉成和洪仁玕调来支援安庆的太平军。
安庆地位之重要,成为湘军和太平军的必争之地,1860年5月,太平军在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二破江南大营,先解了天京之围后,太平军就针对安庆被围的现状,制定了保卫安庆的战略计划:
发兵一枝,由南进江西,发兵一枝,由北进蕲、黄,合取湖北,则长江两岸俱为我有,则根本可久大矣。
1860年9月,陈玉成到苏州与李秀成商量,决定按计划分南北两路西进,次年的三、四月份在武汉会师。随后,回到皖北的陈玉成,并没有立即开始西征,而是试图直接解救安庆之围,陈玉成率部进攻寿州、舒城,但没有攻下。陈玉成随即联络捻军进驻桐城,并于11月26日和12月5日,两次与湘军多隆阿部在挂车河一带交战,多隆阿与李续宜部两路夹击太平军,致太平军损失惨重,死伤近万人,陈玉成直接解围安庆的计划失败。1861年1月,陈玉成率太平军万余人再次进攻枞阳,企图从侧面救援安庆,但在湘军将领李成谋和叛逃的太平军将领韦俊的拼死坚守下,再加上湘军水师来援,陈玉成不得不撤离枞阳。
两次救援安庆失败后,陈玉成开始按照与李秀成约定的计划,实施攻鄂救皖的战略,于1861年春,率部由桐城出发,攻占霍山、英山,进入湖北,并迅速占领了蕲水、黄州,距武汉仅有200余里。此时,武昌城内一片混乱,湖广总督惊慌失措,官员富户纷纷逃亡,湖北巡抚胡林翼急得吐血,连忙调湘军李续宜部从桐城回援武汉。这时,英国驻沪海军司令何伯和参赞巴夏礼乘军舰到汉口,调查《北京条约》所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为了阻止太平军进攻武汉,巴夏礼到黄州见到陈玉成,声称要保护武汉的商务,太平军必须远离武汉,不能占领该城市。同时,巴夏礼又向陈玉成提供了假情报,说李秀成部尚未到达江西。陈玉成担心自己孤军深入,就留赖文光部驻守黄州,自己率军转向湖北北部,攻占了德安,随州等城。由于李秀成率领的南路大军迟迟未到,考虑到安庆形势紧张,陈玉成于4月下旬,率部回师救援安庆。
两路大军会师武汉的计划没有实现,错失了占领武汉的大好机会,这与李秀成本身就对解围安庆较为消极有关,安庆是陈玉成部的基地,所以他对救援安庆非常重视,而李秀成此时重点经营江浙,两人的关注点不同。洪秀全和洪仁玕都对李秀成进行了批评,洪仁玕说:
“抚有苏杭两省,以为高枕无忧,不以北岸及京都为忧”
。李秀成部直到1861年6月,才进入湖北,此前,英国驻汉口领事金执尔见到李秀成后,对其准备进攻武汉,进行了阻挠和恐吓,李秀成见陈玉成已返回安庆,就放弃了进攻武汉的计划,率部撤回了江西。
1861年4月下旬,陈玉成部由宿松、石牌(今怀宁)回到集贤关附近,陈玉成派吴定彩率千余太平军进入安庆帮助守城。洪仁玕也由天京率援军会合吴如孝部,到安庆城外练潭一带,湘军多隆阿部立即对来援的太平军展开攻击,太平军战败,洪仁玕率部退至桐城,随后,太平军黄文金自芜湖率8000人赶到桐城,与林绍璋部和捻军两万人会合,湘军多隆阿采用诱兵之计,再次大败太平军,多次失利,令太平军士气低落,陈玉成为避免太平军被湘军包围,留8000人坚守集贤关,留刘玱琳、李四福率4000人守集贤关外赤岗岭四垒,自己率6000人回师桐城,与洪仁玕商量解救安庆之策。5月23日,陈玉成、洪仁玕、林绍璋、黄文金和捻军首领孙葵心等率三万余人,分三路向多隆阿部进攻,但太平军再次失利,只得再次退回桐城。湘军大举向留守集贤关的太平军进攻,太平军惨败,部分将士向湘军投降后惨遭屠杀,刘玱琳部誓死不降,全部战死,湘军为了泄愤,将刘玱琳头颅砍下示众,集贤关陷落。刘玱琳、李四福是陈玉成手下的两员猛将,他们的战死也让陈玉成部的战斗力锐减。
1861年8月,陈玉成、林绍璋、黄文金和赶来支援的杨辅清,再次同湘军展开激战,为解救安庆作最后的努力。湘军曾国荃部拼死抵御,湘军水师也用大炮猛烈轰击太平军,太平军伤亡惨重。1861年9月4日,湘军向城内挖地道,用炸药轰塌北门城墙,9月5日,安庆失陷,守将叶芸来、吴定彩和万余太平军将士全部战死。陈玉成眼见安庆城失陷,只得率部退回桐城,至此,太平军与湘军争夺两年之久的安庆保卫战,以太平军的失败而告终。
安庆的失陷,也令陈玉成兵团的精锐丧失殆尽,为了蓄积力量,陈玉成准备到荆、襄一带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意图再次恢复,陈玉成的打算也得到了部下赖文光的支持。但安庆失守后,将士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不愿远征。无奈,陈玉成只得改变进军方向,退守庐州,并分兵与捻军联手,进军淮北,准备到豫、陕一带图发展。1862年初,陈玉成派陈得才、赖文光等率三万人在捻军的配合下进军河南,自己率一部留守策应,但随后湘军直逼庐州,造成了陈玉成孤军困守庐州的局面,陈玉成急派人传陈得才、赖文光部回援,但情报被清军截获,无法送达,导致救援无果。陈玉成又飞鸽传书给陈坤书求援,也同样石沉大海,在外援断绝的情况下,陈玉成决定率部向北突围,被已暗中叛降胜保的苗沛霖诱骗到了寿州,孤立无援的陈玉成,轻信了他的谎言,不幸被苗沛霖捕获后送交给胜保。获知消息的捻军张乐行、马融等人,率数万捻军于5月24时赶到颖上江口,准备攻打苗沛霖,解救陈玉成,但陈玉成已于21日被解颖州,救援行动落空。
面对胜保的劝降,陈玉成凛然说:“大丈夫死则死而,何饶舌也!”。1861年6月4日,陈玉成在河南延津被杀害。陈玉成之死,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重大的损失,正如洪仁玕所说的:英王一去,军势军威,顿落千丈。
-----
网友解答:
-----
1856年9月 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失败后,安庆被湘军曾国荃部攻占,为解安庆之围花了极大代价的英王陈玉成无奈撤兵。安庆被湘军占领后,湘军下一个进军的重要目标是天京无疑。作为太平军主帅,此时的陈玉成按常理最佳的去处应该是退回天京。但陈玉成没有这么做,反而是从鄂东退扎皖北的庐州(今合肥), 此时庐州已是孤城,陈玉成退守庐州是何用意呢?
作为天京上游极重要的屏障,安庆的陷落对天京的安全威胁极大。陈玉成是安庆保卫战的总指挥,虽然他在此战役已倾尽全力,但这么重大的失败被追责终究还是难免。事实也是如此,安庆陷落后洪秀全剥夺了陈玉成的爵位,革职留任,并对陈玉成严加斥责。安庆本是陈玉成经营数年的大本营,这也是他竭尽全力要解安庆之围的关键所在,如今老窝丢失,上又有洪秀全的冷眼,陈玉成的处境异常艰难。
庐州是皖北军事重地,不仅是通往中原的战略要地,而且还是天京的屯粮地,陈玉成奏报天王洪秀全“请命自守”。虽然在前期的安庆保卫战损失了大量精锐,但陈玉成手里仍然掌握了数万兵力,尚具有一定的实力,心高气傲的青年英王此时心中仍具鸿鹄之志,他计划“分兵扫北,由汴梁直取燕京,共归一统”。此时清军大兵压境,庐州城内粮草不足,难以久守,陈玉成决心以攻为守,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四王远征西北招兵买马。1862年2月初,陈得才等率领太平军精锐三万余人出发,行动纲领是“往河南、陕西等处去打江山,广招兵马,早复皖省”。
西征大军北上后,庐州守军更加势单力薄,在清军的围攻下处境日渐艰险。不久,庐州孤城再难固守的情况下,陈玉成打算弃城北走,同远征的西北军会合。
就在此时,盘踞寿州的苗沛霖以愿意帮助陈玉成进取河南为由,游说陈玉成向寿州突围!苗沛霖何许人也?他曾被太平天国封为“奏王”,是个见风使舵之人,并没有什么坚定的政治立场,谁得势他就投靠谁,曾先后三次反清又两次变节。苗沛霖和陈玉成在皖北曾经有过密切合作,所以他的游说对陈玉成有很大的诱惑力。此时的苗沛霖见太平军形势不妙已经偷偷地投降了清军,但陈玉成并未察觉他已投敌。尚对翻盘抱有幻想的陈玉成在部下反对下,仍坚持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向寿州突围,结果正中苗沛霖奸计,被苗俘虏并送往清军胜保大营后慷慨就义,年仅26岁。
------------------
推荐阅读:
25岁男,没有结过婚也没有子女,如果结婚可以向女方要多少的彩礼才算合适呢?
降龙十八掌并不是最强的,甚至前十都排不上,为什么却是人气最高的武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