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朝能抵挡得住清兵的进攻吗?
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朝能抵挡得住清兵的进攻吗?
-----
网友解答:
-----
首先讨论一下国祚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明朝必然灭亡,只是时间长短问题。明朝国祚276年,和封建大一统王朝不过三百年的怪圈(规律)完全相符。但是,一个政权经过危机除了更换统治者,政权形式还存在的例子也大有存在,春秋战国姜氏虽然代齐,但是齐国还是保持了500多年国祚,西汉虽灭,光武帝刘秀继而建立东汉,两汉加一起也有四百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两宋加一起也超过三百年。
而明朝呢!其实,明朝末年,所有的战乱和灾害都发生在北方,而南方则形势一片大好,国泰民安。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以,只要执政者措施得当,国家应该可以经受起一次次危机的。
正是由于君主无所作为,或者瞎作为,将朝政搞的乌烟瘴气,党争不断,皇帝昏庸,导致北方局势急剧恶化。
假如明朝末年出现中兴之主又会是另一番景象,没有什么是积重难返的,只是不作为的一种延续,很多人认为崇祯勤政爱民,应该是中兴之主的形象啊!其实,崇祯就是没有用对地方,明朝末期朝堂形成的腐朽气息,延续下去,肯定败亡啊!根本的措施是改组政府班子,明朝内阁制是皇权加强的措施,却不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制度,而从张居正开始,内阁成员权力有所提高,这就更容易造成扯皮的现象。
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行政效率和加强皇权的作用,对于,军国大政,必须有专门的人来干,鸡毛蒜皮的事,让内阁三省六部去干就行了。
有人说满清政权取代明朝政权,其实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取代先进的文明,其实不然,从政权形式来看,是满清八旗制度的军国主义,对明朝和平时期的统治政府的官僚机制的胜利。
这也是清末时期,甲午惨败于日本的重要原因,论综合国力,明朝强于当时的清,清朝强于当时的日本。
而明清之间的战争,明朝并不是没有机会赢得一次,只要打平一次,满清的军国主义都容易土崩瓦解,但是,明朝就是一次一次的惨败,一次次鼓舞了满清的士气,最终被满清取代。
-----
网友解答:
-----
答案很简单,在漫长防线的某些薄弱环节,明军不能抵挡清军的进攻。
但是还有一点,如果没有李自成为代表的明末农民起义,清军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从正面突破山海关防线,进而摧毁明政权,奠定自己对中原的统治。
在农民军出现之前,明清之间的争斗已经持续了多年,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
辽东镇的形势一直比较复杂,西部的蒙古各部和北部、东部的女真各部,给明朝廷带来极大的困扰。
到了万历中期,努尔哈赤崛起,势力不断壮大。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袭占抚顺。万历四十七年,重创四路明军,取得萨尔浒大捷。以后的短短几年当中,明军损兵折将,节节败退,先后丧失沈阳、辽阳、广宁等地,一直败退到山海关,在战场上毫无还手之力。
到了天启年间,在孙承宗的主导之下,明军开始尝试恢复失地,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出关筑城,在宁远、锦州一带与八旗军形成相持的局面,并取得宁远和宁锦两次胜利,却很难再进一步,跨过辽河,收复辽东。
明朝廷在辽东前线投入重金,打造关宁明军,财政上给以优先保障。这让国家的财政负担非常沉重,只好向农民加派辽饷,给他们增加了无法承受的负担,加上天灾,农民纷纷破产,最终导致陕西的农民起义,如星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
可见,明军在辽东的一系列失败,主要原因是明政权和军队的腐朽,这种腐朽是制度化的、全方位的,不是单纯一个贤明的皇帝、一个能臣、一员猛将能够改变的,当然,更不是农民起义造成的。
相反,明军在辽东的惨败和朝廷在那里的大量投入,导致整个社会矛盾加剧,引发了农民起义。
所以,即使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军也很难战胜清兵,无法抵挡清军突破长城防线,袭扰内地。只不过,清军这种轻骑奔袭的贼寇形式,只能劫夺一些财物和人口,无法在内地站稳脚跟。永平四城的得与失,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只要明朝的内部能够保持稳定,就算清军联合蒙古和朝鲜,在战场上挫败明军,它的军力和国力也无法支撑他们正面突破关宁防线。
-----
网友解答:
-----
其实如果大明在1628年之前都能坚持据守而不主动出击,那么凭借一定的科技优势和庞大的经济优势以及地缘政治优势,明朝还真能挡住清军的脚步,并且拖垮当时在政权上并不成熟的后金。
但是在李自成成为起义军主流的1637-1644年这个期间,清朝的政体已经趋于成熟,大明已经几乎无力阻挡八旗军的进攻。而且曾经的军事科技优势也不复存在,明军的精锐在清军面前,战斗力也是有较大差距的。
1642年,曾经把起义军打的落花流水几乎灭亡的明军精锐(关宁军、秦军),在松锦大战中面对清军时,除了吴三桂带着逃跑的2万多人,其余的10万大军非死即降。
由此看来,明军最后的精锐,在清军面前还是不够打。
说如果没有李自成,那么明军在防守的情况下挡得住清军吗?答案是很难。
大清帝国建立的时候,整个漠南蒙古都已经成了大清的地盘,也是说即使不走防御精良关锦防线,清军一样可以从喜峰口、密云、宣化、大同进犯内地。而这几处的大明守军质量可就不高了,数量也非常感人,想着要挡住清军的铁蹄,历史证明没成功过。
况且当时的大清帝国已经有了数量庞大的红夷大炮炮队,在近代军火面前,大部分都是中世纪特色的关锦防线城堡也就只有挨打的份。松锦大战时,松山城根本撑不住清军的几轮齐轰。就是明军坚守,清军凭借红夷大炮,同样可以把关锦防线硬啃下来。
再者说了,农民起义为啥多,因为辽东战事导致大明的税负太高了,再加上天灾不断,老百姓自然是过不下去了。也就是说清军和农民军其实是个因果关系,在明末官场腐败的前提下,国库的收益想提高只能是加大税收力度,所以农民不可避免的会因为活不下去而起义。就算是没有李自成,也会有王自成、孙自成等等。所以农民军这一项,是根本不可能假设没的。
-----
网友解答:
-----
首先,多谢头条问答的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讨论。自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失败后,明军基本就没有主动进攻过满清,在此期间,明廷对于满清的主导方针就是防御,唯一拿得出手的也就是袁崇焕主导的宁远大捷,但这也是守城战。
虽说满清到明亡都没越过山海关,但这只是表象,是后金最高话事人皇太极的战略规划,对于皇太极而言,宁远之战的结果让他明白此时不宜与明廷硬拼硬,应该首先整合内部,把周边比较容易征服的部落和国家征服,对明朝则采取有计划的侵扰,尽量掠夺人口和财物,侵扰明朝的路线,也不能只限于山海关一路,可以选择长城各关口择机突破,直接深入内地。
皇太极的这一战略思想在他在位的十七年里一直在扎扎实实地执行着,反观明朝君臣却对皇太极的战略毫不知情,甚至连当时的辽东话事人袁崇焕也不明白皇太极的战略意图,只在山海关一带重大布防,最终酿成已巳之警。
皇太极通过一系列战争,先后征服了朝鲜与漠南蒙古,相当于将明廷原本可以结盟的盟友尽数斩断,这也导致明廷要独自面对来势汹汹的满清军队。
那么在萨尔浒战役时就打不过后金军队的明军,此时战力如何呢?平心而论,还是打不过。就拿已巳之警来说,当时袁崇焕的军队里战斗力最强的当属满桂所率的精锐骑兵,但就是这么一只部队,遇到后金军队依旧打不过,满桂力战而死,全军覆没。
反观后金方面,在这次已巳之变中赚得是盆满钵满,后金军队基本上是所向披靡,掠夺了大批钱粮、牲畜、器械,还有大批人口,其中包括一些投降的明朝中下级官吏和生员。此后,清军一次次地进入内地,每次入塞实力都进一步加强,而明朝在一次又一次打击下实力不断削弱。
说完了满清方面的战略部署,继续说明朝这边的。那么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廷能否抵挡得住清兵吗?按我来看,基本很难抵挡,就拿我上述所说,明代后期的军队,连精锐的关宁军都无法与后金军队在野战一较高下,更何况那些本就腐败不堪的边军与京军。
虽说明末涌现了不少军事人才,但明末那可怜的财政状况根本支撑不起一支大军与后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就拿当时的最出名的松锦大战说,明廷方面集齐十三万兵马,意图与清军决一死战,虽说战争初期,明军稍占优势,但随着战线与时间一拉长,明廷方面缺钱的短板就暴露无遗。
战争机器一开动,巨大的财政支出让明廷左支右绌,崇祯帝只能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导致洪承畴被迫放弃原本设想的“且战且守”的“持久之策”。最终全军覆没,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关外铁骑被歼灭殆尽。
其实就拿明末那个糟糕情况来说,农民起义是必然发生的,在明末由于土地疯狂兼并和地主残酷剥削导致的贫雇农彻底破产化及其带来的流民大潮形势是难以避免的。广大的中国农民只要有一口饭吃,是根本不会主动造反的,都是被苛捐杂税给逼的。
综上所述,明朝到了末期,基本已经把封建王朝晚期该得的病都得了,在一个体制都崩坏的帝国内,就算它的军队实力还可以一战,但它终究敌不过新兴的、充满活力的新生政权。
-----
网友解答:
-----
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军还是打不过清军。但是,明朝会不会灭亡就很难说了,更准确的说,清朝入关的难度将成倍加大,崇祯丢掉江山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小,即使无法改念最后结果,时间也将会大大推后。
先谈为啥说明军还是打不过清军。
明末农民起义是始于1627年(天启七年),李自成则是1629年(崇祯二年)参加起义的。早在李自成起义之前,明清战争早已在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爆发,农民起义前明军在辽东战场上已对清军处于绝对劣势,关外除了宁远、松山、锦州等几座古称之外,已尽是八旗铁骑的天下,明军只有被动防守的份。
因此可以看出,即使没有李自成的搅局,明军在关外战场上已经丧失了任何战略主动性,关外其实已尽数丢给了清军,后金(清)已然彻底坐大,明朝不说能够收复关外,能守住最后一道“松锦宁防线”已经要谢天谢地了。更别说,八旗军此时已经掌握了绕开“松锦宁防线”杀入明朝内地的办法。
再谈为啥说清军很难入关灭掉明朝。
崇祯即位后,袁崇焕很快复出,宁远一带的防线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固,清军想强攻并不现实。虽然袁崇焕传说中的“五年平辽”完全不靠谱,但自保绝对无虞。
如果没有李自成的掣肘,明军可以集中大量兵力铺在河北山西一带的长城沿线,用重兵阻止清军的入关。此时的明军在野战中击败清军基本属于痴人说梦,但只有兵力足够,凭借城关被动防御仍有一战之力。
更重要的是,崇祯中后期的军事崩盘和财政破产也很有关系,如果没有李自成的起义,明朝的财政危机将大大缓解,集全国之力对清作战的话,自保问题不大。
我们可以推想下,即使是在1644年明朝那种四面楚歌的危局之下,如果李自成突然消失的话,清军想占领山海关在短期内仍然不可能。
所以,我的最终结论是,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清战争的结局仍然是未定之局,清军在战场上仍然占极大优势,但除了军事之外,明朝毕竟有腹地优势和经济优势,只要能够耗下去,鹿死谁手很难说。
更大的可能是,看哪一边内部首先生乱。比如,就像李自成这样的。
-----
网友解答:
-----
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朝也是抵挡不住清兵进攻的,内中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明朝执政上百年,官场腐败已经到了不可收拾之地步,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几乎无官不贪,却也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这是多年形成的积习,正所谓积习难改,皇帝只顾自己过着糜烂的生活,没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来约束,致使此风越演越烈。可以说贪腐之风祸害了大明王朝。
明朝末年赋税很重,无限制地叠加,致使农民和低层的手工业者,生活维艰,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起义军是被逼上造反之路的,有吃有穿,谁愿冒生命之险揭竿而起呢。
农民地位低下,是起义军蜂拥而起的根本原因,这起到了削弱国力的作用。历朝历代都有因反抗压迫而起义的,但是明朝末年的起义,此起彼伏,规模逐渐增大,却很少见。明朝至此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摇摇欲坠。
反观新崛起的满清帝国,国主励精图治,上下一心,政务清明,没有贪腐,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将士奋勇不怕死,一派新气象。是一股新起的强大势力集团,在腐朽的大明国土上,攻城略地,摧枯拉朽,如入无人之境一般。
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朝可能再延续多年,但是始终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农民起义加速了帝国的灭亡。由此可见官场的贪腐之风,和农民生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运的兴衰,这是多么地可悲。一边腐朽落后,昏昏欲睡,一边吏治清明,从谏如流,胜负立判。
明朝历经二百余年,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只不过后期贪腐成风吏治腐败,又不拿农民当回事,致使国力日弱,最终亡国。这也和后期的几任皇帝,无所作为。贪图享受有关。
当然了,明朝一些有作为的文臣武将,判离投清有关,如洪承畴等。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进入。
-----
网友解答:
-----
当时朝廷已经腐败不堪,气数已尽,终究是挡不住清兵的进攻的。只是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朝廷可以延长个十年二十年寿命罢了。
-----
网友解答:
-----
应该是可以的。至少明朝不会灭亡的那么快。李自成的起义消耗了明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从关外抽调兵力去镇压,直接导致了清兵的坐大。否则就没清朝什么事了
-----
网友解答:
-----
大明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自一登基起,便发誓要振兴大明王朝,但他的理想过于丰满,而现实又太骨
感,没有回天之力的他,也就是多挣扎几年而己,如果没有李自成,还会有另一股势力来矫正历史行走的方向。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着为民着想的旗号,一路攻城掠地,直逼明都,明王朝不会拱手让出江山,双方展开了持久战,本来国力下降的明朝,自崇祯登基,清朝开始攻打明朝,但最终败北,于是清兵按兵不动,只等两败俱伤那一天,终于等到那一天,李自成杀入了京城,明朝终于被推翻了。
然而,农民出身的李自城,目光短浅,小家子气,按捺不住见财而起的贪心,打着为民的旗号,最后忘了人民,面对吴三桂和清军联手强大力量,最后逃出北京城,清军便轻而易举入关。
即使没有李自成,因明朝到了后期,被推翻只是时间早晚而己。
-----
网友解答:
-----
即使没有李自成的农民军,明朝大概率也走到了王朝末路了,只是能拖延多久的问题了。
先确定一个问题,李自成或说明未农民起义并非仅仅因为辽东战事而闹出来的。明未农民大起义主要原因还是土地兼并问题、贪污腐败及万历三大征之后的各种赋税加派、水利失修等等,历朝历代都会有的未日行迹全都出现了,辽左加派及朱家宗室负担只是雪上加霜、火上加油。
明未实在问题太多,所谓积重难返就是这样的,典型中的典型。
以万历三大征之后的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的表现,首先就是文官不知兵而瞎指挥,其次是整体国家财政吃紧逼得明军不得不急忙出兵,再次是明军内部积弊已重,士兵军纪败坏、缺乏训练、欠饷没有战斗力,战斗力全靠家丁......兵制的腐败,边军生活的困苦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即使陈奇瑜、孙传庭、洪承畴等人真的镇压了张李等起义军,明朝的土地问题和贫富矛盾问题依旧存在,明未社会依旧还是个火药桶。
如果没有农民起义,明军也是挡不住满清的马蹄的,在山海关被占之前,后金满清已经连续五次破关进入内地,在京衢及山东、河北等北方各地四处烧杀抢掠,入关兵力一次次增加,破坏力也越来越强。明军啥也没干,尾随清军。清军甚至留下木桩,上书“各官免送”。
只要明军不能在战略性野战中击败八旗军队,明朝就无法阻止满清八旗肆意入关。宁远、松锦等辽西走廊上的每一次战略决战,明军都失败了,局部的战术性胜利并不能挽回整体局面的崩坏。
最终,南明得靠农民起义军来续命,明军大部分成了绿营。所以,明朝必完,清军入关是必然的。
-----
网友解答:
-----
明朝分兵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如果不是俩线作战的话,满清入关不会那么容易,而且吴三桂也不会背叛明朝,崇祯一死,吴三桂不可能投李自成,只能投后金。明朝亡于内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