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时,如果汉王朱高煦还在的话会不会发生?
土木堡之变时,如果汉王朱高煦还在的话会不会发生?
-----
网友解答:
-----
土木堡之变无论汉王朱高煦,是否在世都应该会发生。只不过是他要能活到那时并随军出征,土木堡之变的后果能稍微好一些而已。
汉王朱高煦的身世
朱高熙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生来就勇猛过人,能征善战,在靖难时期多次救成祖朱棣于危难之时,深得成祖的赏识。后因与其兄明仁宗朱高炽争夺皇位失败,心怀不满。在仁宗之子宣宗朱瞻基继位后,起兵造反。兵败后被宣宗所擒,其间在宣宗探监时蓄意报复,被宣宗怒而杀之。
朱高煦在世也不会影响土木之变的发生
汉王朱高煦只是地方一介藩王,封地在山东乐安。虽然贵为王爷,但只能管他那一亩三分地儿,对朝中大事没有决策权,只能鞭长莫及。土木堡之变是权监王振怂恿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当时天下承平已久,英宗这代皇帝已不复先辈那样在金戈铁马中磨练出来的铮铮铁骨。久在深宫养尊处优的他,既无军事经验又无坚毅品质。遇到骁勇善战的蒙古军,一触即溃也不足为奇了。
汉王朱高煦落在军中结果或许不同
汉王朱高熙早年就随成祖南征北战,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本人也勇猛过人,力大无穷,是一个难得的猛将。反观英宗大军,上至皇帝缺乏经验,下至士兵缺乏训练,虽然人数众多,但全是菜鸟。军中如有朱高熙这样的久经沙场的老将。胜利或有可期。最差结果也会靠自己的勇武保皇帝全身而退,不至于落入敌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如果汉王朱高熙在世的话,尽管他改变不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但他有可能改变土木堡之变的结果。
-----
网友解答:
-----
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演到“土木堡之变”的时候,估计电视剧前的很多观众都捏紧了拳头!三大营的几十万精锐,就这样被一个不懂军事的皇帝和一个只知道巴结主子的太监活生生地给葬送了!自此以后,明王朝对草原民族的战略态势由主动进攻转为防御性为主。可以说,明朝开始走下坡路,正是从“土木堡之变”开始的。
那么,可能会有人问,要是汉王朱高煦还在的话,“土木堡之变”会不会发生,我认为是不会发生的。
首先,抛去其他的因素不谈,单从军事才能而言的话,朱高煦的军事才能完全是可以碾压朱祁镇的,毕竟朱高煦这哥们虽然政治才能不咋地,但在军事方面可以说是是仅次于他爹朱棣的,好歹人家也是跟着朱棣从死人堆里摸爬滚打练出来的,所以军事指挥方面要比少不更事,自幼在深宫中从没打过仗的朱祁镇要强太多。因此,土木堡之变时如果朱高煦还在的话,可能不会发生。
明史《朱高煦传》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白沟河之战,白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 ”
在后来的战争中,朱高煦也多次解救成祖于危难之中,可以说十分骁勇善战了,这也是成祖为什么宠爱他的原因,甚至因为他而一度想要废掉太子。
因此,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朱高煦在军事才能上是没问题的,当时若是有他在的话,明朝也不至于发生“土木堡之变”。
之所以会发生“土木堡之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和王振不懂军事,将军队驻扎在没有城池作为依托的地方,最终被瓦剌占了先机,全歼明军三大营精锐。如果朱高煦在的话,以他的军事才能和他的身份是完全可以阻止这场悲剧发生的,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在他没有二心的情况下。
如果朱高煦为皇帝的话,在征讨瓦剌的途中,我觉得他是不会犯如此愚蠢而又低级的错误,因为在没有城市作为大后方的地方驻军是兵家之大忌,作为曾经统帅一方的朱高煦是不会这种低级的错误的。
而且自成祖登基以来,明朝的主要作战对象便是瓦剌,作为成祖次子的朱高煦,他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与瓦剌交手的次数数不胜数,因此,他对瓦剌人的作战方式等都是极为熟悉的,有他在的话,“土木堡之变”或许不会发生。
因此,综上所述,我觉得朱高煦在的话,他是不会让军队葬送在瓦剌人的手里的。
-----
网友解答:
-----
土木堡之变的时候,如果汉王朱高煦还活着,那会应该已经70岁。作为一个曾经的藩王,离开军队至少超过20多年了。
朱瞻基当初为何要杀朱高煦,很大的一个因素,不是为了自己。就是因为朱高煦夺嫡之心不死,而且在军中极有威望,和极高的军事素养。自己在可以制约得了他,自己不在,自己的后代无法制约他。
所以即便朱高煦服软被留着,也必然是武功全废,不能对其后人产生威胁,朱瞻基才能放心。
而土木堡之变,最大的问题,并非并不能战。而是军队的统帅是一个毫不知兵的朱祁镇。而朱祁镇还是皇帝,无论他的安全还是他的命令,都是整个军队最为掣肘的问题。
他下达的错误命令,无论多不符合战场规则,军队必须执行。俗话说“主将无能,累死三军”。这其实是一场在拥有20万大军的优势条件下,极为被动的战争。
当时随朱祁镇出征的,有60多个朝中勋贵及大臣。如英国公张辅、 成国公朱勇、 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 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 修武伯沈荣,等等。这些大都是“靖难勋贵”之后,也是在军中掌握实权的顶尖人物。
所以即便朱高煦也受到朱祁镇的重用,让他参加这场战争的场外指导。但是同样他的话也不可能被朱祁镇采纳。因为朱祁镇只听王振的,或者说在与文官内阁对抗的过程中,朱祁镇其实是一意孤行的,勋贵集团同样不属于朱祁镇的真实依靠对象,只不过是器而已。所以土木堡之变的悲剧也就很必然了。
而根据朱高煦的心性,可能会出现另一个结果,那就是他会比其他人更盼望“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发生后,他才有理由说,你们看朱祁镇这一脉得位不正吧?打压我们会打仗的,结果自己差点把大明葬送了吧!
然后宣布自己奉太宗(朱棣)遗命,正本清源,顺天即位。那时候整个大明乱成一锅粥,正缺主心骨呢,朱高煦主动站出,的确会得到部分拥护,但是也必然遭受更大的反对。因为不清算朱祁镇他的名义不正,而清算朱祁镇,必然又引发更多人的危机。
不过真的如此,后面也没有朱祁钰、于谦的事了,更不可能出现“夺门之变”朱祁镇再做回皇帝的事,但大明内部出现了更大的乱局和分裂。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
网友解答:
-----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土木之变的历史背景
大家都知道当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派徐达和常遇春北伐元大都,从此蒙古人退到了关外。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派大将打击退到关外的蒙古人但是一直没有完全消灭,后来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刺。等到朱棣称帝后,也多次御驾亲征鞑靼和瓦刺,但是由于蒙古人机动性比较强,大明军队来了,他们就逃跑,所以虽然数次打败了蒙古部落,但是根本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虽然朱棣一直没有彻底解决蒙古的问题,但是数次的征讨也使蒙古人内斗严重不能统一,这时候蒙古对大明的威胁是很小的。但是朱棣之后的仁宣二宗,开始对蒙古实行战略收缩,而是运用和平的外交和经济政策维持蒙古与大明的朝贡关系。这样就使瓦刺慢慢的强大起来,完成了对内的统一以后,瓦刺就开始和大明摩擦不断。
瓦刺的首领也先以大明给他们的朝贡人员回礼太少为借口,亲率大军进犯大同,威胁北京。在这样的情况下明英宗决定对瓦刺开战,不得不说朱祁镇的决定是正确的。但是没想到的是,朱祁镇竟然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而且还让王振负责军事,担任第一统帅。最后结果就是王振的瞎指挥导致了大明二十万精锐在土木堡损失殆尽,并且明英宗还做了俘虏,随同出征的大明精英(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都血战而死,土木之变使明朝直接由胜转衰。
假如朱高煦活着的话,土木之变还会不会发生?
“土木堡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真正懂军事的人来领导,再加上大明当时确实军队存在问题,战斗力已经和朱棣时期相差太多,几十万大军就和旅游观光一样,怎么能够不败。如果明英宗朱祁镇派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出征瓦刺,结果绝对不会这样被动。所以即使汉王朱高煦在世用处也不大,原因很简单,主要有两点。
第一,年龄太大了,基本上很难再领兵作战。
朱高煦生于公元1380年,所以等到也先进犯大明是朱高煦都差不多年近七十岁了,别说打仗了,就是连上马都是问题。
第二,朱高煦在世也肯定不被重用。
大家都知道当年朱高煦起兵造反被英明神武的朱瞻基成功镇压并且囚禁起来。如果朱高煦不被宣宗杀死,其结果也是被继续囚禁,即使宣宗死了以后,英宗发了善心释放了这个造反的叔叔,估计也很难被重用。朱高煦也就是当个快乐王爷而已,也不可能被英宗委以重任领兵北伐蒙古。
综上所述,楚风觉得虽然明朝经过仁宣二宗以后军队战斗力低下,但是如果派出一个有勇有谋的得力干将,还是有可能打败瓦刺大军的,因为毕竟瓦刺大军人数并不多,只要大明不轻敌冒进,问题应该不大。
但是明英宗自己不懂军事还要御驾亲征,并且把大权交给什么也不会的王振指导,这样失败是必然的。由此可见,别说是朱高煦活着,即使徐达常遇春在世也没用,因为昏君朱祁镇就只认王振,只要王振挂帅,大明一样会经历土木之变由强盛变为衰败。
-----
网友解答:
-----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中,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想必是让很多网友都义愤不堪。那个幼稚且昏庸的朱祁镇真的是让人气恼。那么就会有人想了,如果朱高煦还在的话,会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呢?我认为还是会发生的,为什么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朱高煦年纪太大,不会随军出征
土木堡之变是发生在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而朱高煦出生在1380年,如果朱高煦寿命足够长的话,活到了土木堡之变的时候,他也是个69岁的老人了。年纪如此之大的朱高煦估计此时也只能养老了,我估计朱祁镇是不会让朱高煦随军出征的。
如果没有朱高煦的话,也就是是说明朱高煦不会对土木堡之战产生影响,因此朱祁镇的失败还是会发生的。
二、朱祁镇不会听劝告的
如果朱高煦随军出征,他认为朱祁镇的战略方式有问题,对朱祁镇进行劝告,朱祁镇会听吗?我认为也够呛了。因为此时的朱祁镇可以说是谁的话也不听,一心讨伐瓦剌了。据记载:
“吏部尚书王直帅群臣谏,不听。”
“群臣屡请驻跸,不许。”
这一个“不听”,一个“不许”。可见当时大臣之中确实是有人去劝告过朱祁镇的,但是朱祁镇并没有听。当朝大臣说都没有用,一个过气藩王的劝告又怎么会产生效果呢?我估计若是朱高煦去劝说朱祁镇,结果也就是被朱祁镇给敷衍了事了,说不定还会被朱祁镇给杀了祭旗。
因此综上来看,即便是朱高煦在,土木堡之变也会发生。这并不是因为朱高煦本人的才能有问题,而是因为此时的朱祁镇已经是个软硬不吃的人了。或许此时王振王公公出马才有用。靠个别亲王或是是大臣的劝谏怕是没什么效果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
网友解答:
-----
汉王朱高煦骁勇善战,颇有成祖朱棣之风,朱棣当初甚至想过废长立幼让朱高煦继承皇位,可见朱棣本人也是比较欣赏朱高煦的。那么有人不禁会问,如果朱高煦活到明英宗时期,那么土木堡之变还会发生吗?
即便朱高煦在世也阻止不了土木堡之变上演
第一,朱高煦生于1380年,土木堡之变发生于1449年,也就是说即便朱高煦能活到土木堡之变时也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朱高煦活到70岁还能带兵上阵的概率已经很小了。所以单从年纪这点因素来看,朱高煦能随军出征的可能性就几乎是零了。
第二,从辈份上看朱高煦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叔公,当初朱祁镇的爷爷朱高炽和朱高煦为争夺皇位已经有矛盾了。也就是说朱高煦并不服朱高炽这一脉的人得到皇位,所以理论上朱高煦是不会为朱祁镇的江山立功的。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朱祁镇出征时兵强马壮,他也不会特意启用一位七十高龄的老人带兵上阵。此外,鉴于朱高煦特殊的身份,朱祁镇心里也并不想让朱高煦有立功的机会。
可见无论从年龄因素还是身份因素,明英宗朱祁镇出征时都不会带上朱高煦的,所以即便朱高煦活到土木堡之变时,他也会连阻止变故发生的机会都没有。退一步说,即便朱祁镇让朱高煦随同出征,他也未必有能力阻止变故上演。
-----
网友解答:
-----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几十万精锐将士战死沙场,过半朝廷命官死于非命。明英宗本人更是被敌军俘获,可以这么说,整个明朝大半的底蕴都消耗在了这场战争中。
那么,明明占据着巨大优势的明军,为何会被区区瓦剌打败?如果随行的队伍中有汉王朱高煦,土木堡之变还会不会发生?
土木堡之变失败的原因
一般来说,大家都习惯于将土木堡之变的失败原因归结于两点:第一点是明英宗太过年轻,不懂打仗;第二点是宦官王振蒙蔽圣上,独断专行。
不过,这里的疑点其实挺大。王振作为明英宗身边最亲近的人不假,但是他绝对做不到一手遮天。在明英宗随行的一众大臣中,能征善将的武臣绝对不在少数,比如说英国公张辅。
除非明英宗在王振的操纵下,几乎都见不到这些大臣,听不到大臣们的劝谏,否则说是王振主导了这一切,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关于明军这一系列的战略失误,大概率就是明英宗坚持执行的。这也就能解释在明英宗复位以后,还要替王振以香木为雕像,祭葬招魂。因为王振是替他背了黑锅。
朱高煦为人
再来讲讲朱高煦的为人。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次子,并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替朱棣击退敌军,并反败为胜。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高煦十分自负,并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他的这些行为是的朱棣厌恶,转而立了更加仁厚的朱高炽为太子,而封了朱高煦为汉王。
至此以后,朱高煦便一直怀恨在心,并一直伺机叛乱。之后,朱棣病逝,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明仁宗知道朱高煦的反心,但依旧想要用自己的仁德感化他,不仅赐给朱高煦宝物数以万计,还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随后,明仁宗去世,明宣宗即位。明宣宗依旧施行父亲的遗志,对朱高煦大加恩赏,但是朱高煦丝毫没有感恩,反而认为是皇帝的懦弱,决定起兵造反。
结果就是朱高煦失败被擒,最后为明宣宗所杀。
从朱高煦的种种行为来看,都能体现出此人的性格特点:有勇无谋,不懂得隐忍。在古代,造反之事屡有发生,或被逼无奈,或暗中隐忍,以便一击制胜。从来没有人造反会像朱高煦这样赤裸裸,并且毫无准备的。
朱高煦的造反之心,很明显被明仁宗和明宣宗所发现,结果朱高煦居然觉得是对方软弱无能,反而更加的肆无忌惮。这样的才智,如果真能造反成功,那也是一桩趣事。
朱高煦在的话能够阻止土木堡之变吗?
很明显,不能。上面已经分析过朱高煦的性格特点,那就是赤裸裸的,不加掩饰的,尽管他打仗貌似有点厉害。
在明英宗的出征路上,并不缺乏智勇双全之人,但是他们都没有打消明英宗的念头。而朱高煦这种愣头青就算在随行队伍之中,大概率也是激怒年少气盛的明英宗,使得局面更加严峻。
因此,朱高煦并不能阻止土木堡之变。
-----
网友解答:
-----
一个字,会。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自率兵征讨瓦剌,结果是朱祁镇战败被俘。假如朱高煦还在,朱祁镇依旧不能免除被俘的命运。为什么呢?因为朱高煦和朱祁镇一家有仇。
朱祁镇是朱瞻基的长子,也是朱高煦哥哥朱高炽的孙子。朱高煦和朱高炽以及朱瞻基都有仇,他还曾刺杀过朱瞻基,就连朱高炽的死可能都与他有关。所以如果朱高煦还活着的话,肯定巴不得朱祁镇早日驾崩。可惜的是,朱高煦早在公元1426年时就被朱瞻基囚禁而死。
当然,假如朱高煦和朱祁镇一家没有仇,并且他在1449年土木堡之变时还健康的活着的话,那么土木堡之变的结局会有可能改变。注意,这里说的是有可能,前提是朱高煦身体倍棒,如果朱高煦已经苟延残喘,那铁定是没可能的。
朱高煦生于1380年,1449年时他已经将近70岁了。在所有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如果朱祁镇北伐瓦剌带着朱高煦,那么朱高煦在这里一定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朱高煦虽然在治理国家方面不怎么擅长,但是他带兵打仗却是一等一的好手。想当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煦便屡立战功,而且还多次救朱棣于水火之中,对于朱棣来说,没有朱高煦可能就没有他登上皇位的那一天。
所以说,如果朱高煦还在的话,并且身体极好的情况下,可能土木之变就不会发生。
-----
网友解答:
-----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明朝的处境只会更加危险!
本来在土木堡惨败后,守备空虚的京师要应付来势汹汹的瓦剌大军就已经抓襟见肘了,如果此刻还要被身后的汉王朱高煦捅刀子,那就真的是腹背受敌、内忧外患了。
事实上,了解汉王朱高煦这位历史人名的网友都知道,他想要当皇帝的野心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的。早在永乐初年,朱高煦就积极参与夺嫡,想要把自己那位“善良的胖子”皇兄给弄下去。只不过,由于朱高煦总是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最后就连一向宠他的明成祖也看不过去,一度剥夺其冠服,将之囚禁于西华门内,准备废为庶人。
最终,还是当时还是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以德报怨向父皇朱棣求情,才得以保全并徙封乐安州。但到达封地后的朱高煦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更加心怀怨念,开始加快策划谋反。而朱高煦造反,不论是在明仁宗朱高煦还是在明宣宗朱瞻基看来,那都是早晚的事。
因此,即便朱高煦不在仁宣时期起兵造反,而是懂得一直隐忍。但即便如此,他的谋反之心其实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岁的增长而消减的。可以肯定的说,只要他一天不死,他还是会继续等待其他谋反的机会。
而假如等到土木堡之变爆发时,朱高煦真的还活着,世人可别指望他会挺身而出,帮助朝廷共抗外敌,挽救大明江山。相反,朱高煦只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要么以进京勤王为旗号,进兵京师,从背后捅刀。
所以,届时的明朝只会比真实历史上的处境更加糟糕。一方面是土木堡惨败,数十万精锐大军被消灭,天子被俘,瓦剌大军直逼京师;而另一方面则是汉王朱高煦从山东乐安起兵,从背后给朝廷捅一刀。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明朝能否取得北京城保卫战的胜利,将瓦剌大军赶走,还真的很难说。
当然,朱高煦想要平平安安的活到土木堡之变时,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应该说是一件概率相当低的事。
首先,虽然仁慈的胖子皇帝朱高炽在位期间,并没有除掉自己这位闹腾的皇弟,当然也可能是他太短命,来不及动手自己就归天了。但之后的明宣宗朱瞻基恐怕也是不会放着朱高煦这个祸患不管的,毕竟他的造反之心早已是路人皆知。所以,哪怕朱高煦在宣德年间不谋反,朱瞻基也很可能想办法除掉他,以绝后患。
再说,即便仁宣两父子都没有动手干掉朱高煦,他也不见得就能活到土木堡之变时。因为,朱高煦出生于1380年,而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也就是说,即便朱高煦自己没有因为作死而被除掉,那他至少也得活到69岁,才有机会参与土木堡之变。
那问题来了,明朝皇族中,有哪位仁兄可以活过古稀的?有,只有一位,他就是大明的“奶爸”明太祖朱元璋。而在他之后的明朝皇帝,甚至是广大的大明宗室,都不怎么长寿。换句话说,朱高煦恐怕也不见得能活到土木堡之变那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
网友解答:
-----
我是闲翻古书笑谈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土木堡之变,如果汉王朱高煦在,一样发生。论军事才能,当时随军出征的有名将英国公张辅啊,这是从靖难之时就在战场厮杀的名将,曾经平定安南,是朱棣时代主要的军事将领。多次跟随朱棣出征。
土木堡之变并不单纯是军事指挥上失误的问题,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牵扯着朝廷各方势力的博弈,而这种博弈首先体现在军队的战斗力上。
这时候的京营已经不是朱棣时代的京营了,首先,随着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之后,开始崇文抑武,军事贵族们没有仗打,势力大减,逐渐在朝廷上被文官集团所压制,失去了话语权,已经起不到平衡朝局的作用了。
所以在朱瞻基时代,为朝局平衡组织太监读书,建立内廷,以对抗日益庞大的文官集团,这才有了王振的崛起。
而失去了昔日荣耀的军功贵族们迅速的堕落了下去,将兴趣放在了享乐赚钱上,吃空饷,役使士兵为自己干私活,贪污倒卖军械等等。
士兵员额既不足,训练也荒废,战斗力早就不是5次横扫漠北的时代了。
在军队内部,也是凭借关系升官,高层多是将门子弟,马都骑不好,大批有才干的中下级军官却失去了上升通道。
这些军事将领们既无心也无能去对抗宦官集团的瞎指挥,只能跟着朱祁镇和王振这两个中二病患者,打哪儿指哪儿,死生有命。
诚然,朱祁镇和王振的瞎指挥是土木堡之变的直接原因,但是在其后暴露出来的明军京营的软弱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问题首先不是说换个名将就能解决的了的,其次是何况朱高煦是位王爷,根本不可能将几十万重兵交给他,所以有他没他根本不重要。
第三是大明风华严重误导观众,是大家相信朱高煦是非常善战的名将,其实他就是在靖难时代是不错的猛将,后来基本上没有再打过仗了,也没跟这朱棣去几次扫荡蒙古高原。
所谓“土木堡之变”其实是一次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所引发的悲剧,不发生在土木堡,也难免会发生在金木堡,银木堡。
王振和朱祁镇,就是俩点了火捻不跑,站旁边等着爆竹响,结果把自己崩了的了。
但是爆竹和火把都在,他俩不点,早晚有人点。
-----
网友解答:
-----
“土木堡之变”是一个必然的事情,无论朱高煦是否还在,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
因为土木堡之变的关键在于明军的统帅是一个毫不懂兵的朱祁镇,而指挥执行的是一个毫无见识的大太监——王振。这也是二十万明军精锐于土木堡全军覆没的关键,这并不是朱高煦还在不在的问题,因为他在也改变不了这个事情的发生。
虽说朱高煦在政治上没什么头脑,但其在指挥作战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可以说若没有朱高煦,朱棣的靖难之役能不能成功都不一定。加上朱瞻基为何一定要杀死朱高煦,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其军师素养极高与朱高煦在军中的威望,害怕自己的后代压不住这样的人。
但是,就算朱高煦的军事能力再强,按照时间推算,到了土木堡之变时,
朱高煦如果还活着的话,也已经七十多岁了,还能不能上战场都是个问题
。
此外,这一次朱祁镇亲征还带上了几乎整个大明王朝的精锐将领,如英国公、成国公、泰宁候、襄城伯等在内的60多位军队中的顶尖人物。
哪怕汉王朱高煦随同一起出征,也未必能得到这场战争的指挥权
。
而且,说白了统帅是朱祁镇,而朱祁镇只听王振这个大太监的,朱高煦根本说不上话,也就是“
一将无能、三军受累
”,加上朱祁镇是皇帝,所有人都必须听朱祁镇的,哪怕再无理取闹都是。
所以该来的还是会来,土木堡之变无论朱高煦是否还活着都会发生
!
不过像素想,如果朱高煦还活着,他一定比谁都希望土木堡之变的发生。这样子他就可以趁机大明乱成一团糟的机会站出来,清理残局,当然此时的大明没了朱祁镇处于缺少主心骨的局面,朱高煦站出来,所有人都会听命。然后后面也没于谦、朱祁钰什么事了,然后等瓦剌放回朱祁镇,引发更大的统治危机,因为朱高煦不会如朱祁钰一样还留着朱祁镇的命。
------------------
推荐阅读:
咱们浙江嘉兴本地生产的白酒有哪些品牌,口碑如何,喝的人多不多?
精神分裂症可不可以在外地工作,而药由父母在本地寄过来?这样会复发吗?
当你的股票被套后,下跌超过多少时,你会麻木装死,不再看股票?
上一篇:打肿脸,充胖子,买房贷款怎么还?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