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
网友解答: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载: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帮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却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却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刘禅一个“此间乐,不思蜀”,让人们误解了他千年,只觉得这人是个昏君,国破家亡而不知所谓,却忽视了“左右皆笑”这个注脚,其间所包含的处境地位及屈辱,以及藏而不发的杀机,触目而惊心。
当然,看不出其中杀机的人也是有的,咱们且来看看历史上与刘禅有着相似境遇的南唐后主李煜的“履历”。李煜其人,才名高著,但实在不适合做皇帝,南唐未亡时,其人亲小人、远贤臣,重用诸如皇甫继勋、陈乔、张泊等势力小人,弄死了潘佑、李平等人;南唐大势将倾时,便“消极怠工”,纵情声色,只是道“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南唐亡国后,李煜处于囚居状态,“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又写了些“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权做烟甍,几曾识干戈”……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李煜于生日命帮伎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享年四十二岁。刘禅能够在囚禁生活中保持着“乐不思蜀”的态度,这才能够活到六十六岁。整日思念故国,岂非是寿星公上吊,嫌命太长了?乐不思蜀,实在是一种明睿的保命方式。
刘备一共三子,即刘禅、刘永、刘理。刘备不是没得选,如果刘禅真是昏到透顶的人物,以刘备的见识,如何不选刘永或刘理?刘备临终,以遗诏告诫刘禅多读书,“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这遗诏与刘备托孤时的言语相合,“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自然不是说刘禅已经没有希望了。
其时,蜀亡已成必然,诸葛亮隆中对策时便说得清楚,不能图江东,扯上孙权联手弄老曹才是正事,可惜关羽身死,刘备不惜一切怒怼江东,吴蜀交恶,进取不足,只能自安一隅,被曹操各个击破。便诸葛亮六出歧山,不过是做困兽之斗罢了。
刘禅本人其实并未做过太大的恶事,其人为帝四十载,不过是执政的最后几年被人蒙蔽做了几年昏君。即位之初,他自知在政治上干不过另外两家,将政事全权交予诸葛亮之手,他甚至“徙鲁王永为甘陵王,梁王理为安平王,皆以鲁、梁在吴分界帮也”,以求缓解吴蜀之间的关系。
魏将邓艾兵夺蜀都的情况下,其子刘谌言“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北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在必败的情况下,刘禅保持了冷静,做出“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的决定,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情况发生。
这样的皇帝,虽不如秦皇汉武,却也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可以形容。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正史中的刘禅,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傻子!
但要说刘禅有多么的英明,那也绝对是瞎说!不信我们看看诸葛亮死后,刘禅干了些什么?
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一说起刘禅,众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意思是说刘禅这人非常无能,是一个典型的昏君。不过在奚落刘禅之余,我们不妨试想一下,
如果刘禅真的那么无能,他为何能成为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整个三国时期,共出现了十一位皇帝,其中不乏雄才伟略之辈,然而这些人都如同流星一般,快速地消失于历史长河,唯有刘禅,基本见证了三国的兴衰,他这一辈子
在位时间长达41年
,不仅是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就算是放到华夏史上,这个时间也能够排进前十了。能有如此成绩,那绝不仅仅是因为刘禅身体比较好!
如果刘禅真的是个愚蠢之辈,估计他早就被手下人给干掉了
,他根本不可能当那么久的皇帝!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押解到了洛阳,司马昭有意试探刘禅,想看看刘禅想不想蜀汉,以此判断刘禅还有没有威胁,到底是否真心投降。结果面对司马昭的试探,刘禅憨憨地说出了
“此间乐,不思蜀”
的话语,于是众人便以此断定,刘禅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简直太愚蠢了!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当时的那种局面下,若刘禅真的表达了自己想念蜀汉的想法,司马昭能放过他吗?
刘禅此举,又何尝不是一种自保呢?
事实上,在本文看来,正史中的刘禅,绝对不是一个愚蠢之人,在治国理政方面,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不信我们看看诸葛亮去世后,刘禅都做了些什么?
坚持诸葛亮的策略
诸葛亮活着时,蜀汉吏治清明,实力强大,而且诸葛亮数次率领蜀汉大军北伐,一度把魏国打得狼狈不已,连一向以闪电战闻名的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进攻,都只能坚守不出,不敢出战,可见魏国被压迫得有多惨。但不同的人,对诸葛亮的北伐评判,是完全不同的,
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北伐,也有损耗蜀汉国力的嫌疑
,于是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内便出现了反对诸葛亮的声音!
在诸葛亮尸骨未寒之际,就有人迫不及待地向刘禅进言,认为诸葛亮是豺狼一般的人物,长期欺压刘禅,以前大家惧怕诸葛亮的威势,现在诸葛亮已经死了,大家都不用怕了,应该普天同庆,甚至清算诸葛亮!
《华阳国志》: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
李邈的想法,和现在很多网友的想法大同小异,认为诸葛亮是威胁刘禅的权臣
,所以建议刘禅清算诸葛亮,然而刘禅却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愚蠢,面对李邈的进言,他立即摆明了自己的态度,直接将李邈下狱诛杀!很多人认为,刘禅此举太过于残暴,然而真正明白了李邈的身份,我们才能发现,
刘禅是多么的聪明!
李邈原本是刘璋的手下,是益州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也就是说,
他代表的是益州本土势力的利益!
而刘禅和诸葛亮属于荆州外来势力,他们和益州势力天然不合。诸葛亮活着时,能力非常强,益州本土势力斗不过诸葛亮,所以他们只能暂时蛰伏。但是在这段时间,他们也发现蜀汉朝堂的奇怪之处,那就是大权集于诸葛亮一生,身为皇帝的刘禅,反而是个甩手掌柜,于是这些人便认为,刘禅这个人的能力不咋样,所以他们想趁着诸葛亮刚死,就去挑拨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
说白了,李邈只是益州势力的先锋人物,他是第一个去试探刘禅口风之人,一旦刘禅在清算诸葛亮这件事情上反应不大,
那么接下来益州势力就会疯狂反扑
,不仅要抹黑诸葛亮,而且要将诸葛亮的门生故里全部拉下马,离间刘禅和荆州集团的关系!也正是看到了这种危机,所以刘禅的反应才会如此之大,面对李邈的挑拨离间,他直接大怒,将李邈下狱诛杀,
借此敲打李邈背后蠢蠢欲动的益州本土势力!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刘禅在这件事情上的果断处理,让大家看到了刘禅的睿智,自此以后,诸葛亮的旧部更加放心地辅助刘禅,而益州反对势力则再也不敢小觑刘禅!
可以看到,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并没有彻底推翻诸葛亮先前的一切,反而是将诸葛亮的政策都完美地实施了下去,使得蜀汉在接下来的三十年时间中,仍然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强大。而且
在北伐这件事情上,刘禅也是蜀汉国内少有的强硬者!
很多人诟病,姜维北伐耗费了大量的蜀汉国力,但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
是谁一直在支持姜维北伐?
当蜀汉国内的廖化、诸葛瞻等人都反对姜维北伐时,为何姜维仍然能够推动蜀军持续北伐?姜维有这么大的权力?事实上,姜维背后站着的人是刘禅,正是因为有刘禅的支持,所以姜维才能够力排众议,多次北伐!单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
刘禅绝对是少有的有志气的君主!
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并没有将他的策略全部推翻,而是一如既往地执行诸葛亮的策略,使得蜀汉成功续命数十年,由此便可以看出,刘禅绝非愚蠢昏庸之辈!绝非大家想象中的那个“扶不起的阿斗”!那么既然刘禅并不昏庸,是不是就意味着他是一代明君呢?
事实上,在本文看来,
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评价刘禅这个人,也不能走极端,并不是说刘禅不昏庸,就是一个明君!
刘禅干的另外两件错事
诸葛亮死后,刘禅以雷霆手段处理李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使得蜀汉的权力得以平稳过度,但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刘禅却犯了一个错!他在明知道益州势力死性不改的情况下,竟然还放任其做强做大,最终威胁到了蜀汉的国本!
李邈的死,让益州本土势力察觉到了刘禅的聪明,荆州集团的团结,于是他们决定改变思路,
以人心为突破口进行攻击
,在这一前提下,《仇国论》出现了!《仇国论》的作者是谯周(益州本土士族,劝降刘禅的关键人物),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便是说
曹魏太过强大,蜀汉并不是其对手
,与此如此,不如放弃北伐,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种思想极其危险,直接动摇了蜀汉北伐的根基,以至于不少荆州人都赞同这种思想,希望姜维放弃北伐!
而刘禅作为蜀汉皇帝,面对这种思想的流行,
不仅没有及时干预,反而任由其传播
,导致蜀汉大批国民被洗脑,最终失去了与曹魏为敌的心理。当邓艾大军杀入蜀汉腹地时,这些失去了抵抗之心的蜀汉官员和百姓都纷纷投敌,导致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竟然轻松地就打到了成都。要知道当年刘备的百战之兵打益州,也用了三年啊!可见蜀汉的人心被腐蚀成什么样了!
对此,刘禅应该要负极大的责任!
除了纵容谯周投敌思想的传播,在面对邓艾的进攻时,刘禅也缺乏远见,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如果说蜀汉的军队拼光了,那么刘禅投降,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问题是蜀汉的军队都还存在着,并没有重大损失,
这个时候刘禅选择投降,就显得非常缺乏远见了!
在不少人看来,刘禅此举,保全了蜀汉的百姓,使得他们免遭屠刀,但事实上,正是因为刘禅的快速投降,导致蜀汉军队、精英都成建制的存在,所以曹魏不敢放心下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蜀汉众人在投降不久之后,便遭到了屠戮!
钟会之乱大家都是知道的,很多人只知道这次混乱中,钟会和姜维遭到了诛杀,殊不知,在此期间,成都城内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兵祸,
大量原蜀汉的精英都遭到诛杀
,这其中就包括关羽的后人!试想一下,若刘禅坚守一下成都,又怎么会导致蜀汉快速灭亡呢?就算最终仍然打不过邓艾,那至少可以和曹魏谈谈条件啊,至少可以保证蜀汉那批人的性命,至少可以保证成都百姓的安全啊!
说白了,在谯周投敌思想的传播和蜀汉投降的这两件事情上,刘禅的处理,算不上是多么的英明,配不上明君的称号!而综合其在蜀汉存续四十年间的表现来看,其实
刘禅更像是一个普通人
,他并不愚蠢,有聪明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他也并不英明,并不是那种雄才大略的明君,只能说
他就是一个普通人!顶多算是一个守成之主!
结语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刘禅绝非 “扶不起的阿斗”!但与此同时,刘禅也和明君搭不上边,面对蜀汉内部的敌人,刘禅措施不足,面对蜀汉外部的敌人,刘禅过于乐观,这都是他作为皇帝的不足!所以说,整体来看,刘禅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一样,他并不是非常聪明,也不是非常愚蠢!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
网友解答:
-----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希望刘禅能成为自己最喜欢的阿斗。
可见阿斗是如何讨人喜欢哦。
遗憾的是,阿斗不听话,让许多人失望。
也就有了“扶不起的刘阿斗”。
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
两个方面可以说明,阿斗的所作所为,可圈可点。
其一,如果你是老板,得到诸葛亮这么能干的总经理,你会如何哪?
如果我是阿斗,我就啥也不干,放手让诸葛亮去做。
诸葛亮是千年一遇的宰相之才,干嘛要限制他哪?
诸葛亮既有先帝托孤的尚方宝剑,又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志向,干嘛不让他尽情表现哪?
阿斗无为而治,做一个甩手掌柜的,是最合理地选择。
如果阿斗要与诸葛亮争权,斗得过诸葛亮吗?
如果阿斗想按照自己的意图治理国家,能得到诸葛亮的认可吗?
这么好的丞相,不信任,不放手,那就是昏君。
阿斗是明君,这不该否认。
其二,诸葛亮尚且不能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还会有谁能够做到哪?
既然知道不可为,何必一定要去做哪?
阿斗明智哦。
诸葛亮需要的是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历史上留下英名。
诸葛亮做到了,阿斗也配合他,成就了他,这就行了嘛。
接下来的事,阿斗就是考虑给自己和蜀汉选择一条出路。
投靠孙吴是没有出路的,只能是再次受到屈辱。
最好的结局是归属曹魏。
他老子一代枭雄,忙活一生,不是刘禅的话,恐怕连个继承香火的人都没有。
就算阿斗比他老子更有志向,就凭一个益州,还能有多大的作为?
刘禅(207--271年),在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城下的时候,已经五十七岁。
这一天恐怕是刘禅期待已久的。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那日子并不好过。
如果刘禅对抗到底,不可能改变灭国的命运,唯一可能是刘备一脉灭绝。
除了陪上一些无辜的人,几乎没有区别。
刘禅是如何做的哪?
让力主对抗的战将去战死,成全他们的志向和声誉;
答应主降派的请求,满足四万多官吏升官发财的欲望。
至于百姓嘛,那就听天由命吧。
“此间乐不思蜀”谁能做到哪?
没人能做到,阿斗也做不到。那又能如何呢?
至于郤正教导的那些话,三岁的孩子都会,还需要他教给阿斗吗?
阿斗把郤正的原话说给司马昭听,就看出阿斗有多么聪明。
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这不是坏话,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也是曹操借用称赞荀攸的话。
如果认可蜀汉早晚要灭亡,阿斗选择投降是合理的话,那刘禅就绝不是“扶不起的刘阿斗”。
一定要鸡蛋碰石头,才是阿斗唯一的选择吗?
你可以说,我就喜欢鸡蛋碰石头,碰不碎石头也喷它一身鸡蛋黄子。
那就去喷好啦,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但我不希望都来喷阿斗,阿斗还是蛮可爱的。
做人、做帝王,做到这个份上,实在是委屈他了。
自己似乎是窝囊了些,但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还是很说得过去。
我不太确知,一大堆美女陪着,整天却想着匡扶汉室,能有几人做得到。
自己做不到,就不要喷别人,也不必喷阿斗。
-----
网友解答:
-----
祝大家新春快乐!
NO。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禅是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创建者刘备病死后,他的儿子(十七岁的刘禅)被扶上了皇位,这位蜀汉后主为人懦弱愚钝,不思治国理政,诸葛亮等辅佐他的老臣们只好干着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蜀国朝政腐败、江河日下,最终兵败国亡,落得寄人篱下、苟且偷生的下场,流下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
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加以艺术的虚构和渲染之后,刘禅在人们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征之史乘,许多人认为并非如此。
从我们现今掌握的资料来看,刘后主并非是昏庸之君,也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君主。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而且在缺少强人掌权的情况下,蜀国内部竟然没有出现谋反者,由此可见,刘禅能够在位41年,他自己还是很有一套的。
诸葛亮担任丞相时,刘禅对其是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并亲切称之为“相父”。可是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一掌权就立马改革中央官制,废除了丞相一职,将相权分立,命蒋琬主管行政,命费袆主管军事,防止了权利过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并且还可以互相制约,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这些谋略岂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所能理解的?
刘禅降魏后,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一次司马昭与他一起宴饮,为他表演蜀地歌舞,随从们都触景生情,无限感伤,刘禅却依然喜笑自若。后来司马昭又间他:“颇思蜀否?”刘禅竟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对此,绝大多数论者认为,刘禅图吃喝玩乐,心甘情愿地当“亡国奴”,无耻和昏庸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据《汉晋春秋》记载,当年司马昭听后都直摇头,他对同僚们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刘禅的这段精彩表演,正说明他的智量过人。司马氏之阴险毒辣是路人皆知。刘禅降魏后,作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身家性命都操纵在别人手中,欲想保全殊非易事。他之所以用“此间乐,不思蜀”来回答司马昭“颇思蜀否”的询问,与其说是出于糊涂与昏庸,不如说是故作痴呆的韬略之计,是一种计谋和策略,企图以此来故意麻痹司马氏,让他掉以轻心,从而保全自身。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在表面庸懦、麻木的背后,潜藏着狡智和机谋。它瞒过古往今来多少人。不过也有人看出了其中奥妙,周寿昌便是一个。他在《三国志集解》中评论刘禅的这番良苦用心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
“扶不起的阿斗”作为民谚约定俗成,无可厚非,说他昏晕,但是还算不上一无是处的地步。所以用“扶不起的阿斗”来评价刘禅这个历史人物似乎是欠妥当的。
-----
网友解答:
-----
他虽不如秦皇汉武,却也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可以形容。
见仁见智,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帝王死社稷看到的是气节;刘禅献江山是爱护百姓,历史的存在没有对错。为阿斗正名, 历史上的阿斗并非平庸无为。刘禅当政前期,靠诸葛亮辅佐,但诸葛亮死后,他又稳稳地坐了29年帝位。所谓的乐不思蜀,其实是和他老爹一样 ,韬光养晦之策,他如不这样,脑袋怕早就搬家了。
阿斗开城投降,既保护了平民百姓,又保护文物,免遭生灵涂炭,我觉得是大智大勇。
-----
网友解答:
-----
中国有句话叫做扶不起的阿斗,用来形容烂泥糊不上墙、扶持不起来的人。
阿斗何许人也,他大名刘禅,刘备的儿子,蜀汉后主。
历史上的阿斗真的就扶不起吗?
这一点很难说清。他能够自始至终的信任和重用诸葛亮,这一点就没有几个帝王能够做到。诸葛亮也用鞠躬尽瘁来回报刘备父子的信任。 有人说,蜀汉就是毁在刘禅这个昏君的手里。其实不然,蜀汉的灭亡,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蜀汉帝国是三国中最小的一个国家,版图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军事实力最差,经济实力最弱,这么多小,少,差,弱,可以说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建立起来就在勉力支撑。
原本蜀汉应该是一个有希望的国家,可是关羽丢了荆州,导致诸葛亮的隆中对计策彻底流产,而刘备也头昏脑胀的,打了一场夷陵之战,导致多年积累的精锐丧失一空,使得诸葛亮在此后的几年里,只能勉强支撑,没有力量向曹魏进攻。
对于国家的见状,其实刘禅这个人完全清楚,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能力以及诸葛亮的本领也有明确的认识,既然自己能力不行,而相父却是一个不世出的奇才,那为什么不放手让诸葛亮去做呢?
于是刘禅全力支持诸葛亮,孔明要南征,好,支持,孔明要北伐,好,支持,孔明要和东吴结盟,好,仍然支持。在刘禅的默默支持下,蜀汉的国力逐渐得到了恢复,军力得到了锤炼。
但是天不假年,诸葛亮魂归五丈原,国家失去了支柱,幸好诸葛亮对身后的政治做出了安排,刘禅自然照单全收。不过在后诸葛亮时代,刘禅开始在蜀汉政治生活中,逐渐走向了前台。
刘禅敏锐的发现蜀汉的国力已经不能支撑连年的主动进攻曹魏,他采取的策略很有意思,他利用诸葛亮的巨大威望重用诸葛亮的儿子,用他来分姜维的权利,制衡姜维,甚至使用太监黄皓也是这个目的,只是对于这个宦官太过纵容,使得他有点做大之势。
由此可见,刘阿斗也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手腕的人,绝不是一个政治上的侏儒。
至于让他被黑得很惨的“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其实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智商。
蜀汉灭亡以后,后主刘禅,成为了曹魏帝国的俘虏,勉强保住了性命,当上了安乐公。有一次,司马昭大宴群臣,就和刘禅凑趣,特地奏响了蜀国的音乐,刘禅听得手舞足蹈,开心的不得了,这和席间的蜀汉大臣们,都在偷偷的抹眼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阿斗在这个时候飞出了一句让他被黑出翔的话:“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一出口,满座皆惊,尤其是那些忠于蜀汉的大臣们,整个心都是拔凉拔凉的。
留在身边的大臣郤正就给他出主意说,下次司马昭再问你同样的问题,你可要痛哭流泪告诉他自己家人的坟墓都在那里,自己做梦都想回到那里,那样您就很快能够回到蜀地了。刘禅点头称是。
果然过了不久,司马昭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次刘禅对答如流。司马昭听后哈哈大笑,这怎么像郤正说的?
司马昭图穷匕现,刘禅傻乎乎地说:就是他说的,您怎么知道?
看到刘阿斗如此憨态可掬的形象,刚才还充满杀意的司马昭笑的前仰后合,这样的荒料没心没肺,不值得杀。
其实这一次惊险,纯属刘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缓解了人生最大的危机。
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司马昭怎么知道的,那说明刘禅的家中有卧底,对于这件事情,刘禅肯定早就有所耳闻,当司马昭再次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这证实了他对于家中有卧底的猜测,所以一如既往装傻充愣,继续维持自己在司马昭面前250的人设,这才逃过一劫。
所以刘阿斗根本不是扶不起,他的智力没有问题,政治斗争经验也很丰富,蜀汉的灭亡是先天不足,纵然是刘备刘邦穿越过来也没得救,这当然不是刘禅判断能力差智商低的理由!
-----
网友解答:
-----
《三国演义》中的刘禅被描写成为一个百无一用的废物,软弱无能、乐不思蜀,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扶不起的阿斗”,被塑造成一个昏庸无能,荒淫无度的亡国之君。
那么刘禅到底是不是真如人们所说: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大家千万别被罗贯中骗了,今天我就带大家了解历史真相,去看看刘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朋友们,《三国演义》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英明睿智的形象,才把
刘禅
描写成为一个昏庸无能的亡国皇帝。
同时给了诸葛亮最高的赞誉,而把最难听的语言全都留给
刘禅
。
那么,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接下来,朋友们请听我详细论述:
刘禅
,蜀国汉怀帝,字公嗣,小名阿斗,荆州江陵人。父亲是蜀汉昭烈帝刘备,母亲为昭烈皇后甘氏。
蜀汉建国后被刘备立为太子,公元223年继位为帝,拜诸葛亮为相父。
公元258年,由于
刘禅
过度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开始干预政事,致使蜀国开始走向衰败。
公元263年,魏国皇帝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
刘禅
兵败成都,无奈之下投降,被封为安乐公,迁居洛阳。
公元271年,
刘禅
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
而刘禅头上那顶“
扶不起的阿斗
”的帽子,一戴就是一千七百多年。
朋友们,为什么大家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呢?原因有四:
其一,因为前有相父诸葛亮的帮衬,后有诸葛亮推荐的能臣重将辅佐,让人觉得
刘禅
没有丝毫治国理政的能力;
其二,后期过于宠信宦官黄皓,导致其干涉朝政,让人认为
刘禅
昏庸透顶、用人不善;
其三,魏将邓艾带兵攻打成都的时候,
刘禅
没有丝毫抵抗就开门投降,所以给人留下了软弱无能的印象;
其四,当司马昭问他是否思念蜀国?
刘禅
居然说出“此间乐,不思蜀”这一千古名言,让人确信
刘禅
没有骨气,不关心国家兴亡。
但是,如果有读过《三国志》或其他正史的朋友们不难发现: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其实和小说中的差别是很大的。
第一、刘禅天资聪慧、博文广识;
朋友们,要知《
三国志
》和《
三国演义
》可不一样,它是正史,不是小说。
《
三国志
》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着三国时期的历史断代史。
书中完整的记叙了汉末至晋初,近一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过程。
《
三国志
》与《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并称为“前四史”。
它也是我国《
二十四史
》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所以它的可信度大家毋庸置疑。
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刘备遗诏:说丞相叹卿智量,过于所望,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朋友们,刘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诸葛亮夸赞
刘禅
是一个非常聪明智慧之人,且为人宽厚仁德、才堪大用,可将皇位放心传给他。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也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诸葛亮大致意思是说
刘禅
年纪不过才十八岁,没有年轻人的心高气傲,能够礼贤下士、且天资聪敏,很有仁爱之心。
这也就是说,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刘备,都十分相信
刘禅
的才能,很认可他。
刘备为了能让
刘禅
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又让其抄学《
六韬
》、《
申子
》、《
管子
》、《
韩非子
》等书籍。
还让
刘禅
拜昭文将军伊籍为师学习《
左传
》。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简要介绍一下伊籍:
看过《
三国演义
》的朋友都知道伊籍素有辩才之称,头脑敏捷、随机应变。
伊籍对蜀汉的建立可谓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五人共同编制了《
蜀科
》。
要知道《
蜀科
》可是治理蜀汉所用的法律,不仅约束老百姓,还约束着军队和官员。
据《寰宇记》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刘备不仅让
刘禅
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还让他练习武术骑射。
据《晋书·李密传》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而刘禅得诸葛亮与强魏抗衡天下。
看来
刘禅
能文能武,绝不是夸大其词。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名师出高徒”,所以说一代枭雄刘备和武乡候卧龙诸葛亮都潜心培养的人,会差到哪里?
第二,刘禅治理国家、果断沉稳;
刘禅在治国方略上,十分果断,又十分沉稳。
据周寿昌《三国志集解》评价刘禅: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
清代诗人周寿昌称赞刘禅:在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隐藏着过人的机智,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代君主。
原本
刘禅
并不赞成诸葛亮连年征战,导致蜀汉人民生活穷困潦倒,国家矛盾滋生。
所以在诸葛亮死后,
刘禅
立即停止征战,把农业生产作为国家的首要大事,鼓励百姓大力发展农业,恢复蜀汉经济。
之后朝堂之中不再增设丞相一职,而是将军、政大权一分为二: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费袆任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
这样使得二人权力相互交织、相互牵制、互相制约,但各自又有侧重点。
刘禅
如此巧妙的人事安排,有效避免了诸葛亮时期大权独揽和君权不平衡的情况发生。
使得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成为权臣、重臣的可能性都几乎为零。
从此全新的政治格局把蜀汉政权推向另一个高潮。
在
刘禅
执政期间,勤于政务,任用贤能,蜀汉内部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出现一个巨奸大猾之臣,很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拥戴。
虽然
刘禅
后期宠信宦官黄皓,但仍然把蜀汉大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其实黄皓也并没有多少弄权的行为,也没有打击过许多朝中大臣,更没有对国家造成太大的伤害。
刘禅在位共计四十二年,诸葛亮在刘禅继位十一年后去世。
刘禅独自掌权二十九年,他也是在三国动乱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这不能不说明刘禅治国理政的能力之强。
第三,刘禅军事方面,有一定的见解;
在军事谋略方面,
刘禅
虽然不如其父刘备,但也绝不是无能之辈,不仅不愚笨,而且还有一定的见解。
虽然
刘禅
没有亲临战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个军事白痴,在大的总体方向和原则方面,他心中还是清楚的。
比如:面对诸葛亮急于北伐的问题上,
刘禅
的头脑也十分清醒,曾规劝道:
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刘禅
的意思就是劝慰诸葛亮
:相父刚从南方征服孟获回来,又要北伐,儿臣担忧相父的身体啊!
换句话说,
刘禅
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
相父你南征北战,很烧钱呦,影响经济发展啊,你可悠着点吧
!
但诸葛亮显然把
刘禅
的话当成耳旁风,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之战,最终死于北伐期间,命丧五丈原。
虽然诸葛亮对
刘禅
的规劝置若罔闻,执意北伐,但刘禅还是全力支持他的。
待诸葛亮去世后,
刘禅
及时止损,马上停止了劳民伤财的北伐之战。
再如:
刘禅
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是煞费苦心,在他帐下一共培养了:姜维、王平、吴懿、廖化、句扶、向宠六大猛将。
而且,姜维、王平、吴懿三人的实力丝毫不逊刘备时期的五虎上将。
可见,刘禅在军事上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第四,刘禅颇有谋略,让人倍感尊敬;
其一,拉拢人心,发扬光大;
刘禅
执政后,先册封张飞的大女儿为皇后,但大张皇后没有福气享受,只做了十五年皇后便撒手西归。
随后
刘禅
又将张飞的小女儿也召入宫中为妃,第二年便封为皇后。
刘禅
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另一个嫁给关羽之孙关统。
可能是刘禅效仿其父拉拢人心,将“桃园三结义”再次发扬光大吧。
这样
刘禅
就将蜀汉政权核心势力统统抓在手中,变成了自己最可信赖的班底。
其二,劝降夏侯霸,为我所用;
大将军曹爽死后,司马懿发动兵变,夏侯家族的后代夏侯霸,也遭到了司马懿的打压。
夏侯霸因害怕司马懿父子的迫害,便前来投奔昔日的敌人蜀国。
刘禅
听闻后,立刻亲自出城迎接,此举也令夏侯霸甚为感动。
由于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是被黄忠所斩杀,
刘禅
怕夏侯霸记仇,便真诚地对夏侯霸说:“你父亲死于两军阵前,并非我先人所为。”
而且立即又把自己的儿子叫过来,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他就是你的外甥,咱们还是亲戚呢。”
刘禅
这一句话打开夏侯霸心中的死结。
原来,
刘禅
的妻子是张飞之女,而张飞的妻子又是夏侯渊的堂妹,这难道不是一家人吗?
换一句话说,这夏侯霸从此也就是皇亲国戚了。
刘禅
轻而易举的一句话,将这笔血债轻描淡写的化解,让夏侯霸彻底消除疑心,死心塌地的跟随
刘禅
。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
刘禅
的这句话,也是充满谋略的。
刘禅
这一招
怀柔之术
真正降服了夏侯霸,真真是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啊,恐怕他爹刘备转世,也不过如此吧!
其三,斩杀刘琰,避免尊严受辱。
大臣刘琰的妻子胡氏进宫拜见吴太后祝贺新春,结果被太后留宿了一个月有余。
由于胡氏长得特漂亮,刘琰便认为胡氏与
刘禅
有染,就让行刑的吏卒责打胡氏,甚至用鞋底抽打胡氏脸部,最后竟一纸休书将胡氏赶出家门。
胡氏内心委屈,便向朝廷状告刘琰,朝廷立即查办此事,并按
殴打妻子、污蔑皇权罪
将刘琰处死。
刘琰不但殴打妻子,还污蔑散布皇帝与臣妻绯闻,数罪并罚必死无疑。
所以,
刘禅
当机立断斩杀刘琰,有效避免皇室尊严受辱。
同时
刘禅
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规定此后大臣的妻、母等女性入朝贺拜的习惯就被取消了
。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刘禅的谋略绝不输于其父,所以说他决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第五,刘禅胸怀宽广,不计前嫌;
刘备临终之前将
刘禅
托付给诸葛亮,并让其辅佐
刘禅
。之后诸葛亮便以相父之位,独揽大权。
但诸葛亮明显违背了刘备的意愿。
刘备只是让他辅助而已,但诸葛亮却独揽朝堂大权,并长期驻军在外,着实犯了君臣之大忌。
刘禅
对此事虽心知肚明,但为了大局着想,尽量克制自己,从未有过任何抱怨。
在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因内疚自贬三级,
刘禅
却大度的安慰说:“胜负乃是兵家常事。”不久后就及时恢复了诸葛亮的职务。
当诸葛亮死讯传来,
刘禅
十分悲痛,竟哭倒于龙床之上。
在诸葛亮死后,丞相参军李邈上书诋毁诸葛亮,说其有不臣之心。
刘禅
大怒,为了维护诸葛亮颜面,将其关进牢狱,并诛杀。
因为
刘禅
深知,如果按照李邈的说法去做,势必会伤透忠臣们的心,甚至国家也会因此四分五裂。
接下来,
刘禅
还继续坚持执行诸葛亮生前推行的治国之策,还有诸葛亮生前推荐的人,除杨仪之外,全部都委以重任。
因为
刘禅
深知诸葛亮是忠臣,为了国家繁荣富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功于国家、有恩于百姓。
刘禅
对相父诸葛亮是忠心维护了一辈子, 同时也保全了蜀汉内部政权的长期稳定。
朋友们,在古代能够如此识大体的、并正确处理权臣问题的帝王, 可谓是凤毛麟角。
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刘禅:后主之贤, 於是乎不可及。
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成都人民有感于
刘禅
的宽仁,专门为他建立了祠堂。
祠堂立于刘备的
昭烈庙
前,与诸葛亮的武侯祠东、西相对,这也是我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
朋友们,在古代只有大德为民的人才配立祠堂。刘禅在巴蜀人民心中真真正正的是一个好皇帝的形象,不得不说刘禅胸怀之宽广,令人由衷的叹服。
第六,刘禅重情有义,德行高尚;
刘禅
不是一个
昏庸无道
的君王,对于拂逆他意愿的臣子,都能
肚大能容
。
因
刘禅
比较好色,经常挑选美女充盈后宫。大臣董允便对此劝谏,
刘禅
能够知错就改,并且还充分信赖董允,对他委以重任。
刘禅
还喜欢到处游玩,大臣便对此事上书劝谏,
刘禅
也是听从了。
诸葛亮死后,
刘禅
还给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升了官,又让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承袭其父爵位。
刘禅
不仅对诸葛亮有情有义,而且对自己手下的大臣亦是如此。
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后,
刘禅
念其功劳说:“
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
刘禅
这短短几句话,也让身边的大臣心中顿感温暖。
刘禅
执政期间,也从来没有发生过灭族、杀戮的事情,应当说是当时整个蜀汉朝堂还是比较和谐的。
再反观吴、魏两国,皇帝乱杀臣子或皇帝被权臣谋杀之事如同常态。
比如:魏国的曹植被哥哥曹丕逼作七步诗,东吴暴君孙皓疯狂屠杀朝臣,魏皇帝曹芳被司马师废为齐王和曹髦被司马昭手下大将成济所杀等等,屡见不鲜。
足可见刘禅相当重情重义,品格十分高尚。
第七,刘禅降魏并非贪生怕死、软弱无能,乃是明智之选择;
公元263年,曹魏大将邓艾、钟会,兵分两路攻打蜀汉。
邓艾偷渡阴平成功,进兵绵竹,打败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
刘禅
眼见大势已去,便放弃抵抗,开城
投降
。
当
刘禅
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大将军姜维和将士们
义愤填膺
,悲愤不已,纷纷拔刀砍向石头,但终归于事无补。
因此刘禅也被蜀汉国人大骂软骨头、贪生怕死,那么真相确实如此吗?
非也,也正是因为
刘禅
的“识时务、明大局”,千千万万的蜀汉百姓才没有被杀戮,美丽的成都也没有经历屠城和破坏。
试想,有哪个君主愿做亡国之奴?
刘禅
为了黎民百姓,甘愿自己背负一生骂名,从而避免了蜀汉将士和百姓们惨遭屠戮。
朋友们,一个站在百姓角度,以人为本思考问题的帝王实属难得。此时的刘禅已不在于争夺天下,他更在意的是蜀汉百姓们的生死。
而魏国也因为刘禅的投降而厚待了他及后代子孙。
刘禅
降魏后被封为安乐公,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大臣也都被封了侯。
朋友们,像这样以民为本的君王难道不值得大家尊敬吗?
第八,刘禅真的是“乐不思蜀”吗?
据《三国志》记载:汉晋春秋曰:司马文王与禅宴……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左右皆笑。”
刘禅投降后,“乐不思蜀”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这也是他倍受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朋友们,我认为也正是
刘禅
借强颜欢笑才能瞒天过海,最终骗过魏王司马昭。
据《三国志》记载:昭因此深喜后主诚实,并无疑虑。
而司马昭也对
刘禅
非常满意、非常放心,才能得以
刘禅
后来的养晦自保,安享晚年。
如果
刘禅
回答“怀念蜀国”,那下场可想而知,司马昭肯定不会让他看到明天太阳的。
也正是
刘禅
的韬光养晦之计,才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不得不让大家佩服刘禅的聪明。
朋友们,综上诉述,刘禅绝非大家眼中的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也绝不是无能之辈。
还有,蜀汉的灭亡也不能全怪刘禅,要是将亡国过错全都归咎于刘禅一人,似乎也有所不妥。
所以我认为,刘禅虽算不上是一个英明之主,但勉强也可以算是个守成之君吧!朋友们,大家认可我的看法吗?欢迎一起探讨交流!
-----
网友解答:
-----
一
刘备的儿子叫刘禅,小名叫阿斗。在三国演义里,只是一个弱智儿童。后来莫名其妙还当了皇帝,为人不思进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后来人们就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那些没有办法扶持成才的人,在电视剧少帅中,杨宇霆就用阿斗两个字来形容过张学良。
阿斗长期生活在刘备和诸葛亮的阴影之下,他的个人光芒完全被掩盖了起来。刘备和诸葛亮的能力和功绩如此之大之强,让阿斗这样的人完全无法超越,所以就显得阿斗有一点笨。
说阿斗昏庸,主要是指蜀国灭亡后,阿斗全家被送到洛阳封为安乐公,现在在洛阳也有个地方叫安乐窝,传说就是阿斗当年居住的地方。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为了试探阿斗,就请当年蜀国的君臣一块参加一个酒宴,在酒宴上演奏了蜀国的乐曲。蜀国的老臣们听了都很难过,只有留下一个人满不在乎。阿斗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洛阳真是太好了,我一点都不想念四川)。
回到王府后,身边的谋士郤正告诉他:下一次碰见司马昭,一定要内牛满面的说,先人的坟墓远在蜀地,无时无刻不思念回去祭拜。过了没多久,司马昭果然又请阿斗赴宴,阿斗按照上次郤正教的话复述了一遍。司马昭大笑到:这怎么听起来,像是郤正的话呢。阿斗惊奇的说:你又不在身边,你怎么知道的呢?
二
其实上边的这个故事是大有深意的,蜀国灭亡后还都被迫迁往洛阳当起了安乐公。应该说当时的古人还是有贵族遗风的,没有随便杀君主的先例,不管是汉献帝、阿斗,还是吴国的最后一个君主,都没有被杀,被封为公侯养了起来。
尽管如此,这些人毕竟是曾经当过君主的,随时可能死灰复燃,恢复自己的江山。因此他们的生活虽然过得比较富足,但依然是战战兢兢,汗不敢出。
守拙才是处在逆境的生存之道,阿斗是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的。因此在洛阳城中,他只能把自己装成是一个笨蛋,像一个透明人一样,让司马昭对自己不设防。
郤正是蜀国忠心的老臣,但他对当时形势的了解远远不如阿斗。在他们身边有不少人都是司马昭的内奸和亲信,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处在司马昭的严密监视之下。阿斗的回答和司马昭的敲打都是两个人最合理的回应,相互向对方输出了诚意,说出了自己的底线。
三
实际上在三国时期,阿斗并不是一个笨蛋。蜀国的灭亡虽然不能说阿斗没有责任,但他的责任当真不大。如果是当时三国中最弱的一个,魏国有400万以上的人口,拥有最大的地盘和财力。吴国有200万人口,蜀国只有不到100万人口。
从以上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蜀国到底有多么弱小。三国演义中的夷陵之战,刘备动用了70万大军,完全就是一个笑话,小说过分的夸大了蜀国的力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斗能够维持蜀国19年稳定的政权,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了。
诸葛亮治蜀的时候,采用的是虚君实相的管理模式。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君主立宪制,皇帝是名义上的国家领导人,丞相才掌握有国家的权力。阿斗为了对抗诸葛亮,不得不起用宦官维护自己的皇权,以免出现大权旁落。
在诸葛亮死后,阿斗废除了丞相职务,甚至不愿意为诸葛亮设置祠堂,向外面释放了打压诸葛亮一党的信号,把国家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忠于诸葛亮的姜维放在了外地。这些举动都证明阿斗还是非常精明的,并没有到愚不可及的那种程度。
四
庄子曾经带着自己的学生出外游历,并根据情形展开授课。当他们经过一片森林的时候,学生问庄子:为什么森林里边又高又直的树都被砍掉了,留下的都是一些歪脖子树。
庄子回答道: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材,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处在不同的情况下,要采取不同的生存方式。
阿斗在蜀国灭亡后就是如此,他只有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愚昧昏庸的人,才能让司马昭对自己放心,苟全性命于乱世。此举也向外界释放了一种信号,自己是昏庸之人,不配和司马昭争夺天下。
乾隆皇帝的弟弟经常给自己办丧事,搞出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这同样是避祸之举,向外界表示自己是一个无能之辈,让乾隆皇帝对自己放心,不会卷入皇权争夺之事,以此来实现自保。
因此阿斗的昏庸无能,纯粹是自己装出来的,并不代表他的真实能力。只是他在洛阳城中求存自保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当你的能力超过你的上司的时候,一定不能让自己的才华完全展现出来,否则就是自取其辱。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在蜀建兴十二年(234)病逝于五丈原,蜀炎兴元年(263)蜀汉灭亡。没有了诸葛亮,刘禅为什么还能坚持当了近30年皇帝呢?
刘禅小名阿斗,字公嗣,涿郡涿县人。在位四十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在现在人心中,刘禅多半是一个昏庸的形象,甚至有大量蜀汉历史人物塑像的武候祠内,都没有刘禅的塑像。
其实刘禅在当时的形象是非常勤勉的,小时候就勤奋读书, 博览载籍。诸葛亮在 《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如此看来刘禅应该并不是演义中描写的“扶不起来的阿斗”,刘禅是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政的方法的。
在刘禅登基的前十年中,现在普遍认为刘禅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下。其实不然,刘禅17岁登基,诸葛亮辅政。这种少主重臣在历朝历代出现后结局多数不太好,而诸葛亮和刘禅却是例外。诸葛亮在辅佐刘禅的十年间,多数时间都在汉中准备北伐。在成都只待了三年多,还多数是在刘禅年少的时候。这时刘禅其实已经自己接触蜀汉的日常事务和管理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对诸葛亮生前推荐的人才,除杨仪外全部重用。
刘禅在治国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亲政后直接废除丞相一职。由大司马和大将军分管行政和军事,两者各有侧重,职能又有相交。这种巧妙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刘禅的智慧,这样一来权力得到了充分的制衡,不会出现一手遮天的权臣。
诸葛亮去世之初,蒋琬挑起蜀汉大梁。蒋琬死后刘禅直接“自摄国事”,亲自把控全国事务直到蜀汉灭亡。
刘禅在用人方面和刘备一样颇有建树,刘禅大胆任用直言极谏之臣,例如侍中董允。正是因为刘禅敢用人,用对人,蜀汉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很快。正是这种物资的充盈,蜀汉才可以有实力支撑诸葛亮,尤其是后期姜维的数次北伐。
刘禅自知在一些方面能力不如蒋琬,费祎,姜维,刘禅就毫不犹豫的放权给他们。
一个君主最主要的能力就是识人用人,刘禅在这方面完全继承了刘备的优良传统。
刘禅也有用错人的时候,这也间接的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董允,费祎相继去世后,接任者陈祗没有像董允一样打压黄皓。董厥、樊建、诸 葛瞻等人也无法制裁黄皓,这位蜀汉后期的大宦官黄皓就在这个间隙中得以窃取了权力。姜维虽然长期屯兵在外,也上书刘禅希望杀掉黄皓,但刘禅并没有采纳。
黄皓在朝中结党,排挤姜维,导致姜维连成都都不敢回,最后黄皓在蜀汉灭亡后被司马昭凌迟处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扶不起的阿斗”是后人受蜀汉正统思维的影响,加上蜀汉在刘禅手中灭亡。刘禅顶着亡国之君的帽子,又搞了一出乐不思蜀,这才被人视为无耻昏庸。
-----
网友解答:
-----
刘禅,刘备的长子,蜀国的皇帝。据说他母亲晚上做梦,梦到吞下了北斗星而怀孕,所以又有小名叫“阿斗”。
刘禅做了几十年的皇帝,最后将父辈们奋斗了一辈子的江山拱手相送,而被后人誉为“扶不起的阿斗”,以形容他的庸碌无为。
然而,有书君却认为刘禅虽不是一个有大作为的皇帝,但也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一、治国有方,在位时间最长
17岁的刘禅于公元223年登基称帝,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在位时间共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
诸葛亮辅佐刘禅十来年后,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在群雄争霸、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刘禅的蜀国没有发生内乱,也没有被其它国家吞并,还能存在这么久,说明刘禅还是有相当的才能的。
二、饱读诗书,遇事有主见
为了培养刘禅,刘备可是费了不少心思,从小就让他读《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又让他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还让他学武,学射箭。诸葛亮评价刘禅“仁爱机警,德行好,尊重学者。”
刘禅是一个很有主见的皇帝,对于诸葛亮的北伐主张,他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为了尊重诸葛亮,刘禅还是全力支持他。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叫停了耗费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并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刘禅治理国家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既满足了大臣职位高升的心理,又杜绝了大臣权力太重问题。
蒋琬死后,刘禅开始自理国事,独掌大权,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来大小事情由丞相裁决的政局。
三、用人不疑,宽宏大量
刘禅小时候由于战乱,被父亲遗失在外,是赵云七进七出将他救回,他从小跟随父亲四处奔波,对父亲身边的大臣们非常依赖信任,登基后册立的两位皇后都是张飞之女,还尊诸葛亮为相父。
诸葛亮死后,官员李邈上书诬蔑并欲清算诸葛亮,被刘禅当即处死。刘禅对诸葛亮就如亲生父亲,生前对他孝顺有加,死后为他立太庙,安顿好他的子孙。可见他重情义,恢宏大气。
对于降将,刘禅也做到用人不疑。司马懿发动政变,夏侯霸被迫前来投奔蜀汉,但因山路难行,在途中迷了路。刘禅得知后派人去接应,待见到夏侯霸后还安慰他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杀死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最后封夏侯霸为车骑将军。
对于罪臣,刘禅也能做到宽容大度,不牵连其他人。魏延造反,却诬造杨仪造反。刘禅提出疑问“以魏延你自己的能力,足够对付杨仪,为什么要自断出路?”刘禅将魏延杀掉后,没有将他一概否定,也没有追究他的家人,而是感恩他之前的功劳,给他赏赐了棺材,这在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
四、乐观豁达,大智若愚
刘禅由于过度相信宦官黄皓,以至于耽误了战机,魏国大举伐蜀,刘禅唯有举手投降。刘禅被俘到洛阳后,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都封了侯。
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特意大摆宴席,并请歌女表演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大臣看后伤心落泪,唯有刘禅笑颜逐开。
过了几天,司马昭又问刘禅“是否还想念蜀地?”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于是就有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许多人包括司马昭都认为刘禅是个不思进取,没心没肺的无用之人。其实不然,刘禅是大智若愚,他很清楚目前自己的形势,根本无力抵抗,唯有顺从,才能保全自己,保全一群大臣,保全蜀国的子民不用因为战争而生灵涂炭、流离失所。
试想一下,做了忘国君,痛失家园,成了千古罪人,谁的心里会好受!刘禅心中肯定悲痛万分,可是他是一国之君,身系千万子民的生命,他必须为他们负责,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唯有忍辱负重,乐观面对。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刘禅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而是一个有智慧、宅心仁厚、爱民如子的好皇帝。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
网友解答:
-----
我叫刘禅,老妈叫甘梅,肤洁如玉,貌美如花。老爹是三国一号励志男刘备。老妈怀上我时,梦见把北斗星吞入腹中。我出世后,老爸老妈就把我叫作阿斗。
我出世不久后,可恨的曹操就挥兵攻打荆州。荆州之主刘琮投降了曹操,我老爹兵少,打不过曹操,只得逃命。
老爹带着十万百姓,扶老携幼,走得很慢。
不一日,到了长板坡,曹操的五千虎豹已追到了近前。
老爹和先祖刘邦一样,是个做大事不顾家的人。看到追兵已近,就抛下我们母子俩不管了,只带着张飞,赵云几十骑夺路狂奔。
好歹赵云叔叔有良心,单骑返回,找到了我们母子俩。在乱军中,赵云叔叔神勇无匹,把我和老妈救了出来。
后来有个叫罗贯中的读书人编了一个桥段,说我老爹为了抚慰赵云叔叔,当赵云叔叔的面将我摔在地上,还说了一句让赵云叔叔一辈子都感动的话“为此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后世人都认为我的脑子就是这样被我老爹摔坏了,人变傻了。
唉,你们怎么不想想,我老爹飘零半生,只有我这一个亲生骨肉(当时我的弟弟都还没有出世),当真舍得摔吗?
赵云叔叔把我救了回来,老爹自是高兴不已。为了安抚赵云,也是做做样子罢了。即使摔,也是假摔。
我老爹跑到刘琦哥哥盘据的江陵城来了,终于松了一口气。
不知我老爹怎么整的,楞是把刘琦哥哥人马地盘全部收归己下。
也不知什么时侯老爹找了个叫诸葛亮的大帅哥,帮他出谋划策,筹粮筹款。
我老爹还让这个帅哥每天教我识字,读书。
这个大帅哥每天都布置很多作业让我做,还亲自手抄很多治国的经典名篇让我背诵。
我老爹从来不让诸葛亮带兵打仗,把他留在后方。诸葛亮除了帮老爹筹钱筹粮,主要工作还是为了把我培养成材。
我很乖很懂事,学习也很用功。诸葛老师在我老爹面前老是夸我,说我“聪慧仁敏”。
我老爹自是高兴得心花怒放。
老爹不愧是三国第一励志男,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后,又攻占了益州,又从曹操手里夺得了汉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老爹称帝了,毫不犹豫就把我封为太子。说我是“扶不起的阿斗”的人,不但是侮辱我老爹的智商,也是对诸葛亮等众大臣智力的漠视。
老爹称帝时,我已有两个亲弟弟了。如果我是个智障儿,是你们众人眼里的傻帽憨仔,难道老爹和诸葛亮他们也是糊涂蛋吗?他们干嘛不立我的弟弟当太子呢?
老爹志向远大,在二叔关羽死后两年,便举倾国之兵,欲先踏灭东吴,再战曹魏。
刚开始打得顺风顺水,孙权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不意中了陆逊的骄兵之计,夷陵一把火将我蜀汉将士烧了个灰头土脸。
老爹在陈到率领的白毦兵拼死抵抗下,逃回了白帝城,一病不起。
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遭此敗绩,老爹已是心身俱疲,自知不久于人世。
他把我的老师诸葛亮召到白帝城,说,君才十倍于曹丕,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若不然,君可取而代之。
这句话感动得诸葛亮,头磕地冬冬响,发下誓言:安敢不效股肱之力,继之以死。
老爹高明呀,一句话,就令诸葛亮为蜀汉刘氏江山躹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爹留下给我的遗言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是希望我做一个仁义善良的人。我自当谨记于心。
这一年我十七岁。
我虽当了一国之君,心中却快乐不起来。
老爹夷陵战败,蜀汉精锐几乎丧失殆尽,可谓元气大伤。
南方以孟获为首的少数民族反叛,还有雍闿,高定等人举兵叛乱。北方的曹魏蠢蠢欲动,欲调集几路大军想一鼓荡平成都。
蜀汉内部益州本地派,荆州派,东州派,元老派为争夺权力,予盾丛生。
整个益州上空笼罩着一片阴霾。
面对如此困局,我该如何破解呢?
诸葛亮既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就放权给他,让他充分施展他的才能。
于是我找到诸葛老师,让他开府治亊,便对他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诸葛亮果然大才,这些极其棘手的事,被他一一化解。
我将三叔张飞两个女儿都立为皇后,便不是因为她们长得有多漂亮,而是通过联姻,仍将张飞家族的势力与我梆在一起。
张飞虽不在了,但虎倒余威在。他的家族,他的老部下,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可惜关二叔的女儿,如若还在的话,我也一并娶了。当我有女儿了,就把女儿嫁给关二叔的孙子吧。
诸葛亮上表要把向宠任命为禁卫军统领。向宠是谁?可靠吗?
还是糜竺舅舅的家人可靠。老爹落魄时,没有糜竺舅舅的大笔资金投入,蜀汉能有今天?
我把糜竺的儿子和孙子都任命为禁军统领,我在皇宫中才能睡得安稳。
当然还有从小保护我的赵云叔叔,我是非常尊重他的。
元老派是最早跟着老爹打天下的,他们靠得住。有了他们和我拴在一起,我的根基就牢固了。
谁敢对我有不轨之举的话,首先得问问这些元老派家族是否答应。
我有点整不明白的是,我爹在世时重用的人,丞相为何都不重视呢?
李严是老爹的托孤重臣,却被丞相贬为庶人。魏延是老爹破格提拔的汉中都督,是独挡一面的大将。他汉中都督的职务也被丞相免去了。
还有车骑将军刘琰,是刘姓本家,老爹在世是也是非常看重他的。丞相却只是象征性的拔给他一千士兵,不让他参与决策,仅是当个军事观察员使用。致使他怨恨满腹,疑鬼疑神。
皇太后召他夫人进宫,她们俩人很谈得来,太后便让他夫人在宫中逗留了一个多月。
刘夫人出宫后,刘琰竟用鞋子打她的脸,还叫士兵用鞭子抽打她。
他是不是失心疯了,竟怀疑刘夫人在宫中住这么久,是和我有一腿。
这也太扯了吧,有了张飞的两个女儿做皇后,这对姐妹花我都应付不过来,那还有心思去……
这亊必须得正视,否则会给我造成不良影响。
为公正起见,我把刘琰交给司法部门审理。
司法部门依律判处了刘琰死刑。
为避免这种捕风捉影的事再发生,我下旨大臣门的母亲和夫人从此不准进入皇宫。
此举,赢到朝野的点赞。
丞相病逝后,再也没有人替我遮风挡雨了,治理蜀国重任一下落到我的肩上。
我认为丞相权力过重,容易形成专权。
我果断将丞相这一职位废除,任命蒋琬为益州刺史,录尚书事,加封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费祎为尚书令,加封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民政。让他们相互制衡,以达到权力平衡,最终决策权掌握在我手中。
看到益州百姓因连年战争,负担太重,我停止了北伐的军事行动,让百姓休养生息。
任命王平为汉中都督,防止曹魏进犯。任命原白眊兵统领陈到为永安都督,以防东吴。
有这两位大将镇守边境,我才可以高枕无忧。
树欲静而风不止。魏国大将曹爽突然率领十万大军来犯,而王平的汉中军仅有三万,他凭险据守,挡住了魏军的进攻。
我速派费祎率大军驰援,将曹爽大军打得落花流水。若不是魏军骑兵多,跑得块,十万魏军差点被我军全歼。
诸葛丞相曾发动多次北伐,都没有取得过如此大捷。此后二十多年魏国军队都不敢再进犯。
我不禁小小得意一把。
魏国司马氏篡权,夏侯渊之子夏候霸为避祸跑到蜀国来了。
夏侯渊在汉中的定军山被蜀将黄忠斩杀,按理说夏侯霸与蜀国有杀父之仇。
我知道夏侯霸是一员猛将,为了打消他的疑虑,我当作文武百官的面对夏侯霸说:你父亲死于双方交战的战场,不是我先父亲手杀死的。
我又指着我的儿子说,这是夏侯氏的外甥,我们还是亲戚呢。
我许以夏侯霸高官厚爵,让他死心塌地为我蜀汉服务。
夏侯霸也确实是我亲戚哈,张飞夫人夏侯氏是夏侯渊的侄女,夏候氏生的两个女儿嫁与我,被我封为皇后。
蜀国在我的治理下,经济逐渐有所恢复,老百姓终于过上了一段安生的日子。
可恨的是姜维,整天嚷着要继丞相之志,要继续整兵北伐。
他就不想一想,蜀国连年征战,百姓已是苦不堪言,急需生养休息。再者魏国人口有四百多万,兵力有四十多万。而我们蜀国人口也就一百多万,兵力也就十来万。而且人家还是骑兵居多,我们全是步兵,这不是拿鸡蛋碰石头么。
既然他执意要北伐,我也不好拂了他的雄心壮志。我交代费祎,只拔给他一万多士兵,让他去折腾,仅当练兵吧。
不意想,费袆在一次宴会中喝高了,被人当场刺死。
姜维渐渐掌握了兵权。
我起用我身边的黄门侍郎黄皓,让他分管一些朝中事务,以牵制姜维,不让姜维坐大。
姜维屡次上奏,说黄皓是奸臣,要杀了他。
我恼怒的驳回姜维的上奏,对姜维说:黄皓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宦官,能翻得起什么大浪,你们竟然容不下他。
真是的,他们这些大臣就不知道当皇帝孤单与寂寞。我烦恼的时候,也只要黄皓在我身边,听我倾诉,陪我解闷。我自然把他视为最体己之人。有些事,拿不定主意时,找他商量,出出主意,甚至让他去办些事,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姜维见我生气了,跑到沓中屯田去了。
姜维还真倔,如此这般,还要坚持北伐,主动出击。还想一口吞下大量魏军,他改变了魏延和王平的防守关隘的方略,想放魏兵入汉中而聚歼之。
这样就造成防守上的疏漏,让邓艾钻了空子,偷度阴平,打到成都城下了。
降,还是战?
号召成都军民,与邓艾军决一死战。胜了,我就是英雄皇帝。败了,即使我战死了,后世人也会称我勇武刚烈。
用成千上万的将士和百姓的鲜血和头颅换取这些虚名,于心何忍?
天下终归是要一统的。我的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差,能延迟这么多年不亡,我已问心无愧了。我们既没有实力去统一天下了,那只能让魏国来统一我们了。毕竟大家都是炎黄子孙,谁统一谁,又有多大区别呢?
为了使成都免遭生灵涂炭,我决定投降,即使落得千古骂名,也在所不惜。
投降后,自己也乐得清静逍遥,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但首先得保命,自古亡国之君,都没有好下场。
司马昭这个人可是心狠手辣的,稍有不慎,小命难保。
我只能装楞充傻,露出人畜无害的憨样。
当司马昭问我想念蜀国否?我毫无犹豫地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他们说我无心无肺也罢,说我是小可爱也罢,任他们怎么说,反正我小命是保住了,度过了惊险的一劫,可以安享晚年了。
我当了41年皇帝,也够长的了。前12年,放手让能力非常强的诸葛亮管事,我当甩手掌柜,诠释了君臣和睦相处的佳话,也说明我能用人,懂得放权。
诸葛亮去世后,我也没有让人扶。而是亲自摄政,让百姓休养生息,任用有真正军事能力的王平,陈到等将领镇守边境,保蜀国29年安宁。在内政上启用蒋琬,费祎为重臣,处理国事,让百姓安居乐业,29年蜀国无大的动荡和内乱。我认为自己尽到了一个皇帝的职责。
我如此励精图志,该放权时放权,该收权时收权,任用贤能,看清形势,爱护百姓,你们还说我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能让我心服吗?
处于我那样的环境,列位看官,假如你们哪位能穿越回到我的时代,未必有我做得那么好。
当然,我没有我老爹刘备那般的雄才大略,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最终也没有守住他辛苦一辈子打下的江山,但我有一颗殷殷爱民的赤子之心。
历史大势,浩浩荡荡,我刘禅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岂能挡得住历史潮流。能让治下百姓,过上一段安稳的日子,此生无悔矣。
------------------
推荐阅读:
王维《送别》仅20字,为何能高人一筹?比其他送别诗妙在哪里?
为什么国内IT公司leader以上就不怎么写代码,而据说Google的Jeff Dean还写代码?到底哪种情况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