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
网友解答:
-----
想要整明白两个问题,就要搞明白什么是谥号,什么是庙号。
正常来说所有君王都有谥号(一般地位高的文人武将也有谥号),是在人物死后对于其一生的评价,我们给一个词叫“盖棺定论”,这也是鞭策君主的一种文化制度,为了死后有一个好的名字,很多君主在位时能够有一种无形的文化束缚。
既然是评价就有好坏,好的评价就是\"美谥\",一般的就是\"平谥\",不好的就是\"恶谥\",一般诸如文、武、明等等,总之名字好听一点的都是好的谥号;而一些诸如宣、平、和这样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的就是平谥;像殇、哀、厉这样的就是比较差的也就是恶谥。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谥号都是比较公允的,有一些君主都被给了恶谥,但是到了后来,君主权威的加强,君主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即使是死后,也要加上一些美谥,凡是给先帝上恶谥的,儿子大多不孝顺。
再来说庙号,庙号在商朝时期和谥号是一同存在的,只不过周朝建立后只恢复了谥号,而没有恢复庙号,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君主都没有庙号。
一直到汉朝时期,才恢复庙号,按照周礼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过了七代就把他从祖庙中迁出去,但是如果有了庙号,就会一直待在庙里。
正常来说,庙号是有着先后排序的,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一般来说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为祖,剩下都为宗。
所以在炒作完谥号后统治者又开始玩起了庙号,庙号不像谥号,可以随便评选,相对谥号来说更公允一点。
唐朝之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因为这时候不是每一个君主都有庙号,唐朝之后开始称庙号,因为庙号已经普及了。
很多人肯定会问,那么明朝时期为什么称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而不是称他们的谥号和庙号,就是因为谥号和庙号都太多了,年号相对来说更客观中立,不掺杂评价,尤其是明清两朝年号一般不会总换。
纵横总结起来就是,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都称谥号,唐朝之后的皇帝称庙号,但是明清时期除了有祖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外,都常用年号。
再来说回正题,杨坚的谥号是隋文帝,也是广泛的称法,然而杨坚也是有庙号的,杨坚的庙号是高祖。
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不称太祖皇帝,而成高祖皇帝,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大部分的开国皇帝如汉朝刘邦是汉太祖,宋朝赵匡胤是宋太祖,明朝朱元璋是明太祖,清朝努尔哈赤是清太祖,然而杨坚却称为高祖,这又是为何呢?
这里面不光是看是不是开国皇帝,还要看是不是白手起家,正常来说创立基业是太祖,功劳高者为高祖,很明显,隋朝的杨坚和唐朝的李渊尽管都是开国皇帝,但是并非是白手起家,而是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有着庞大的血亲基础。
杨坚本身出自关中高门弘农杨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家族,杨坚的父亲杨忠更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在西魏和北周时期都是身居要职的官员,并且有自己的地盘,这才是杨坚建立隋朝的基础。
因此杨坚称帝后,追谥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而杨坚的谥号只能是文,庙号只能是高祖。
再来看李渊,也是北周的贵族,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昞也是北周柱国大将军,李渊在袭封唐国公后最后推翻隋朝称帝的,从这一点来说,李渊称自己为高祖,也算合情合理。
隋唐玩的是贵族政治,杨坚和李渊相对于刘邦和朱元璋,缺少的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机会。
-----
网友解答:
-----
这是谥号与庙号的问题。具体的情况可以看我的回答中关于庙号与谥号、年号的回答。
先说一下杨坚的谥号与庙号,再简介一下谥号与庙号
1、杨坚的谥号与庙号
杨坚谥号“文”,庙号“高祖”。太祖另有其人
隋文帝是杨坚的谥号称呼,因为此时谥号字数还比较少,所以后代人为了方便纪年与称呼,依然延续传统称呼谥号。
那杨坚庙号为什么不是太祖而是高祖呢?
通常开国皇帝庙号多为太祖或者高祖,但是这两者有区别。
开国皇帝谥号为太祖者
多为祖上没什么基业,白手起家的第一位开创者。比如
刘邦
(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称呼他汉高祖,并不是因为他的庙号是高祖。)
朱元璋
(明太祖)
开国皇帝谥号为高祖者
,通常将太祖追封到自己祖上某一位开创者或者中兴者。
对于杨坚来说,并不是其家族事业的第一位开创者,杨坚是贵族二代,其父亲杨忠为北周十二将军之一。所以其篡位之后,将太祖的庙号追封给他的父亲杨忠,自己的庙号的为高祖。同样情况的还有李渊其追封自己的祖父李虎为太祖,自己庙号高祖。
所以杨坚无论从哪个传统上讲都不可能称呼为“隋太祖”
2、唐之前称谥号,唐之后称庙号,明清称年号。XX帝,XX王多为谥号,庙号称“祖”与“宗”,祖有功宗有德
唐之前多称呼谥号,用谥号来评价一生功过。而且并不是每位皇帝都有庙号,对于庙号的给予非常严格,非有大功德不能拥有,比如西汉11位皇帝,只有四位拥有庙号,元、平、成三帝死后配享太庙,结果最后又被废除,可见严格程度。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动乱,庙号也开始泛滥,到了隋唐基本上除了亡国之君,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于是隋唐之后对庙号放宽限制。
唐朝之前,谥号多为一两个字,称呼上比较方便,但是从唐朝之后,皇帝的谥号开始增加,称呼起来变的麻烦。
就改称庙号。
比如:
李隆基:庙号唐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哪个方便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对于杨坚的称呼隋文帝,是因为他的谥号是文帝,延续历史传统对于皇帝的称呼。而杨坚庙号是高祖,因为其不是家族兴盛开创者或者中兴者。
-----
网友解答:
-----
这涉及我国对帝王称呼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用谥号称呼唐朝以前的皇帝,用庙号称呼唐朝及以后的皇帝,还有一些被废或者早夭的皇帝没有谥号庙号的咋办?那就以废帝或者少帝称呼。
称呼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皇权的加强,因为谥号和庙号都是盖棺定论,是体现臣子对已故帝王褒贬的一个缩影。
在最开始,
较为客观地给皇帝议定谥号庙号,有为之君上美谥,有庙号;平庸之君上平谥,无庙号;昏聩之君上恶谥,无庙号。但到后来,臣子越来越谄媚,几乎所有皇帝都是美
谥,而且谥号越来越长,庙号也成了标配,以庙号称呼皇帝就更为方便了。
说回杨坚,他的谥号是文皇帝,并不太长,按照习惯,称其为隋文帝是很正常的,就像汉武帝一样。至于庙号,杨坚是有庙号的,只不过不是太祖,而是高祖,用庙号称呼他就是隋高祖,可就像汉武帝是汉世宗一样,隋高祖这个名头并不为人所熟知。
谥号的大幅度延长是在唐朝,而在此之前,庙号已成标配,因此从唐朝开始就转用庙号称呼皇帝,杨坚被称作隋文帝是很正常的,跟唐玄宗一样正常。
至于题主所说的隋太祖,那是杨坚父亲杨忠的庙号,
虽然
杨忠没有当过皇帝,但他却给儿子打下了基础。
杨忠是北周大将,
多次率军打败北齐军队,
封随国公,杨坚将家业做大做强,可根源却是在杨忠这里,是他给了杨坚参与北周核心朝政的机会,并最终称帝建国。
庙号的议定标准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功就是开创之功,尤其是太祖,往往是给
最早
开创一个国家基业的人,比如刘邦白手起家,他的庙号就是太祖,只不过跟谥号高皇帝搞混成了高祖而已。
杨忠白手起家,称太祖是很正常的,之后的宋太祖、明太祖这些都不是生来就有一方地盘的,地盘是他们打的,所以称太祖。
像曹魏和唐朝的情况就跟隋朝很类似,曹魏的江山是曹操打的,所以曹操是太祖,曹丕只是高祖;唐朝的最初受封者是李虎,所以李虎是太祖,李渊是高祖。
-----
网友解答:
-----
杨坚既可以被称为隋文帝,也可以被称为隋高祖。而隋太祖另有其人,他就是杨坚的父亲杨忠。我们知道开国皇帝中有的称太祖,有的却称高祖,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要考虑到开国皇帝的家世。
如果是官二代,也就是说受祖上荫庇的人建了国,一般都会给自己的父亲追认太祖这个庙号,意思是创基立业,所以杨坚建国后给自己的父亲杨忠追加庙号太祖,而他本人的庙号则是高祖,意思是开国立功者最高。唐高祖李渊也是这种情况,他的父亲李昞的庙号是太祖。杨坚和李渊的祖上都是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他们的建国很得益于这个身份。
如果建国的是一个穷二代,那么太祖这个庙号就直接加在开国皇帝的身上,而不会向上追加,毕竟祖上实在没有立功。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就属于这一类。至于刘邦为什么流传下来的称呼不是汉太祖而是汉高祖,恐怕就是太史公的功劳了。
既然杨坚的庙号是高祖,为何世人多称他为隋文帝而很少称其为隋高祖呢?这就考虑到古代皇帝的庙号和谥号的问题。
庙号和谥号早在周朝就已经完善,只是后来一度被秦始皇废掉,到了汉朝才开始重新使用,但当时的庙号和谥号制度并不完善,甚至能拥有庙号的皇帝还很少,因为庙号主要关系到祭祀的问题,因此非有大功的皇帝一般不会有庙号。而谥号则不同,谥号更多的是一种盖棺论定,就是皇帝去世后得到的一种评价,一般所有的皇帝都会有谥号。也就是说谥号常有而庙号不常有。
因此在隋唐之前,人们称呼皇帝一般就会用谥号,而杨坚的谥号是文皇帝,庙号是高祖,固称其为隋文帝。
杨广的谥号就比较复杂了,这位隋朝的亡国之君至少有三个谥号,一个是洛阳的皇泰主杨侗定的明皇帝,从这里来说可以称呼杨广为隋明帝;另一个是窦建德定的闵皇帝,可以称呼杨广为隋闵帝;还有一个就是李渊定的是炀皇帝,也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隋炀帝。前两个因为建立的政权很快灭亡了,因此给杨广定的谥号没有得到承认。同时杨侗给杨广定下的庙号是世祖,这个也没有得到承认。
庙号和谥号在唐朝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谥号开始不断的追加。四姑娘拿李世民来做一下说明,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最初的谥号是文皇帝,和隋文帝是一样的,本来可以被称为唐文帝。
但是他的谥号被追加了好几次,唐高宗李治最初为父亲定下的谥号是文皇帝,后来加谥为文武圣皇帝。唐玄宗时期又给李世民加谥两次,最初加谥为文武大圣皇帝,后又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总不能称其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吧?实际上这种加谥自唐高祖李渊就开始了,李渊最终的谥号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后来的皇帝也是如此,谥号都很长。
也因此,从唐朝开始,皇帝的称呼改为庙号,也就有了我们熟知的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
-----
网友解答:
-----
杨坚的谥号是“隋文帝”,庙号是“隋高祖”。是唐朝以前习惯性的把皇帝用谥号来称谓,后世人就皆沿用至今。谥号和庙号都是后人给起的,不是自己起的。
一、谥号和庙号的区别
庙号起源于商朝,起初非常严格依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而谥号诞生于周朝,是对于一个重要人物一生的事迹和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的称号。庙号不是谁都可以有,只有文治武功非常出众的帝王才有,碌碌无为的皇帝可能也没有。谥号则不然,帝王可以有,王侯将相甚至皇后、妃子都可以有。
比如:汉高祖刘邦,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谥号本来一帮不用“
高
”,但后世子孙认为刘邦的功劳太大,就叫“高皇帝”,所以,后来被人称为“高祖”沿用。汉武帝刘彻,庙号为“世宗”,谥号“武”,故后世以谥号称谓“汉武帝”。
又比如:岳飞冤案平反后,被赐谥号“武穆”。
二、隋文帝是谥号,不是庙号,他的庙号还真是“高祖”。
一般“太祖”这个庙号是给开创基业的开国皇帝的,也就是这个家族大业的创立者。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有人要问了,隋文帝不也是开创性的开国帝王吗?其实,隋文帝杨坚不是个一般人家,典型高二代加富二代,他的父亲杨忠是北周时期的大将军,地位十分显赫。杨坚在多了权后,建立大隋,直接把自己的父亲追认为“隋太祖”,所以,太祖这个庙号已经被杨忠用掉了。故而,杨坚庙号为“高祖”。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比如:李渊追封祖父(初稿有误,经网友提醒后更改)李虎为“太祖”,而自己被后世称“高祖”庙号。而隋文帝杨坚的文治武功兼有,谥号给“文”、“武”均可,可惜,杨坚追谥自己的父亲为“武元皇帝”。“武”这个谥号也用掉了。所以,杨坚谥号为“文皇帝”,被后世称为“隋文帝”。
三、谥号、庙号的习惯叫法
在唐朝之前,不是所有帝王都有庙号,所以,一般大家都称已故皇帝谥号。隋文帝也是随高祖,但习惯性的叫法,还有历史记载均采用谥号,故而沿用至今。
唐朝开始,庙号泛滥,短命皇帝和末代皇帝可能没有庙号,其他的都有。所以我们看史书时,会发现一代接着一代,有太宗、高宗、孝宗、德宗等等。庙号是供奉祖庙的,受后世世代香火供奉的,级别明显高很多,所以习惯性的叫法开始采用庙号,沿用至今。
隋文帝杨坚的庙号、谥号都是之后隋炀帝杨广给起的,不是自己给自己起,因为“
太祖
”庙号被杨坚之父杨忠用掉了,故而称“
隋高祖
”。但由于唐之前称谓皇帝“谥号”的习惯,故而被成为“隋文帝”,沿用至今。
-----
网友解答:
-----
唐朝以前帝王用谥号,唐朝以后的帝王用庙号或者年号。杨坚叫隋文帝,这个“文帝”是他的谥号,如果称为隋高祖,那么“高祖”就是他的庙号。简而言之,古代帝王死后的称谓有三种,一是谥号,也就是后世对他一生的功过德行的总结;二是庙号,也就是他在本王朝中的辈分;三是年号,也就是他生前使用的纪年年号。举个例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贞观李世民,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是李世民的谥号;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显示的是他在李唐皇朝中的辈份;贞观则是李世民在位时的纪年年号。
隋朝及以前的朝代,帝王都用谥号来表示,那时的谥号相对公正客观,一般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来总结帝王一生的功过是非。比如隋文帝的谥号“文”字就是一个十分肯定的谥号,文在谥法中的解释为: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一般在政治制度上有创新的皇帝谥号都是文,比如周朝的开国之君姬昌谥号为周文王,西汉第三位皇帝刘恒的谥号为汉文帝;在对外战争中有突出贡献的帝王一般谥号为武,比如实际完成推翻商朝任务的姬发被谥号为周武王;击败匈奴的汉朝皇帝刘彻谥号为汉武帝。杨坚开创了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故他的谥号为文;杨广死后则被谥号为隋炀帝,这个“炀”的意思是短折不成、好内远礼、去礼远众,是一个恶谥。
嬴政统一华夏后,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如果要给秦始皇一个谥号,那么一定是秦文武帝!西汉建立后恢复了谥号制度,刘邦的称号一般是汉高祖,谥号是高皇帝,高祖是刘邦的庙号,高皇帝是刘邦的谥号!唐朝建立后,皇帝的谥号一定是美谥,且越来越长,不便记忆,也不便传诵,故采用庙号代替谥号来称呼,但是谥号一定是有的,只是太长了。谥号最长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谥号有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唐朝、宋朝、元朝三个朝代的皇帝都是用庙号来称呼,明清两朝则独树一帜,他们采用年号来称呼帝王。比如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一般都称他为洪武帝,其实洪武两个字是他的年号,用来纪年的,比如洪武十年、洪武二十年等。同样的道理,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皇帝的称呼也是年号,用来纪年的。从谥号制度变成庙号,从庙号变成年号,这反应了皇权的一步一步加强与专制,比如说谥号制度下臣子是可以议论君主的,庙号制度下皇族内部是可以议论君主的,年号则是谁都无法议论的。
-----
网友解答:
-----
杨坚的谥号是隋文帝,庙号是隋高祖,隋太祖是他的父亲杨忠!那么问题来了!
杨坚的庙号为什么叫隋高祖而不叫隋太祖呢?
太祖、高祖不分,说起来都怪司马迁!您说刘邦的庙号到底是汉太祖还是汉高祖呢?福垊的答案是汉太祖!那为什么刘邦又叫汉高祖呢?因为汉高帝功劳最高,庙号全称是汉太祖高皇帝,被司马迁讹称为汉高祖。那高祖和太祖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庙号高祖的开国皇帝有魏国曹丕、汉国刘渊、赵国石勒、陈国陈霸先、隋国杨坚、唐国李渊,发现个规律了吗?福垊总结如下:
①承袭发展父业。福垊一句话总结由官N代或王二代升级为帝一代。
②偏安未能一统。不能以及没有统一雄心的开国者其庙号多为高祖。
只要两者占其一,其庙号也多为高祖。然而并不绝对像前秦姚苌。他既未统一,又是承袭父业,但他的儿子姚兴认为他是太祖一样的爸爸,我们也没办法。
庙号为太祖的开国皇帝有商朝商汤、汉朝刘邦、后梁朝朱温、宋朝赵匡胤、明朝朱元璋、清朝努尔哈赤,发现规律了吗?福垊总结如下:
①不靠祖宗,自强成龙。福垊一句话总结,民二代或官二(N)代(但非高官)升级为帝一代。
②力挫群雄,天下一统。
有其中之一的多被追尊为太祖。依然并不绝对,一些没有统一的开国者也被尊为太祖如孙权,但孙坚不是高官。最该追尊为宋太祖的是刘裕却被追尊为高祖,反而是他的儿子刘义隆被追尊为宋太祖,刘义隆最早的庙号是宋中宗。此外还有开国皇帝石勒是高祖,而第三任石虎(石勒侄子)却是太祖。因为有的皇帝很看重这个“祖”字,甚至提前就给自己定了庙号。比如曹睿,生前就给自己定了个烈祖和刘备的庙号一样。
那为什么隋朝之前称呼谥号,隋之后称呼庙号呢?
★
这都怪皇帝太好名了给先皇使劲贴金
。唐朝前皇帝谥号大多一个字,唐朝之后皇帝谥号越来越长,到努尔哈赤时已经有25个字。【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极立纪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
皇帝】史学家为了称呼的方便一律称呼唐朝以后的皇帝为庙号,到了明清则称呼年号。因为年号大多就俩字。
★
那为何不称呼隋朝之前的皇帝的年号和庙号呢?
庙号起源于商朝,汉朝再次启用,含金量很高,非有大功大德不立庙号,就连汉景帝都没庙号,但谥号每个皇帝都有,故而称谥号。
至于明清之前为什么不以年号称呼皇帝?
明之前大多皇帝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多个,故而只能称呼谥号。
这就是为什么杨坚被称为隋文帝而不被称为隋太祖的原因,福垊的答案,您满意吗?谢谢大家,还请评论区里指教。
-----
网友解答:
-----
首先纠正下,杨坚的庙号是高祖,所以杨坚是隋高祖。高祖是他的庙号,文皇帝是他谥号。至于后世为何称杨坚为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这与一项制度的变化有关,唐代之前并不是每位皇帝都有庙号!例如,大名鼎鼎的汉景帝就没有庙号,孝景皇帝是他的谥号。
有唐以后,历代帝王都有自己的庙号和谥号,同时谥号的字数也越来越多,比如唐玄宗的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此消彼长,谥号过长不利于代指,所以转而用庙号称呼皇帝。元明清一帝一个年号,年号便又成为皇帝的代称。
补充一下,庙号产生于商代,谥号产生于周代。二者区别在于庙号只有创造了丰功伟业的帝王才配享用,而谥号只是对过往帝王生前的一个总结。历史上谥号最长的皇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一共二十九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好长,你一口气读的完吗?
-----
网友解答:
-----
隋朝有隋太祖,是杨坚的父亲
杨忠
。
杨忠是西魏时期的骠骑大将军、北周时期的随国公,
杨忠才是杨家发家之始祖
,杨忠去世后,杨坚继承父亲爵位为随国公,所以杨坚即位后将父亲杨忠追封为太祖。
隋太祖杨忠
杨忠在北魏时期跟随尔朱氏、独孤信征战,此后得到西魏丞相宇文泰重用,在对南梁、东魏、北齐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因功升征西将军、都督诸军事、骠骑大将军等,封陈留郡公,赐姓普六茹氏。北周建立后,杨忠历任小宗伯、大司空、柱国大将军等,进封隋国公。
杨坚开国后,追谥父亲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所以杨忠就是隋太祖。
隋文帝杨坚,同时也是隋高祖。
此外,还应该注意区分谥号和庙号:
杨坚的谥号是隋文帝,庙号是隋高祖。
杨广为人熟知的的谥号是隋炀帝,这个称号是隋恭帝和唐朝承认的,如果按照扬州拥立的皇泰帝杨侗来算
,杨广
庙号是隋世祖、谥号是隋明帝(
根据网友
@
海东之孤臣孽子
建议修改
)。
-----
网友解答:
-----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为什么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没有叫隋太祖呢?原因说来很简单,因为已经有一个隋太祖了,那就是杨坚的父亲杨忠。为什么建立了这个国家的杨坚没有成为太祖而是杨坚的父亲杨忠成为了太祖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太祖?
我们现在有个词叫做“祖宗”,也就是说祖在宗前。因此一般来说,对于太祖太宗的说法是这样的:
“开创者曰祖,守成者曰宗。”
可能这样说有些抽象,我们就来举例子说吧。我们就拿清朝来举例子吧。清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王朝,因为其中有太祖、世祖、圣祖。也就是说在清朝有三祖,这跟一般王朝是不太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也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开创王朝基业者被称为“祖”的原因了。我们来看看清朝三祖的功绩是什么。
第一:清太祖,清太祖即努尔哈赤。我们都知道努尔哈赤十三副盔甲起兵,随后统一女真并且迅速扩大了女真势力,此后多次与明军交战,胜多败少。可以说在清太祖的努力下,女真迅速打开了局面,开始开创自身的基业,因此清太祖属于开创者。
第二:清世祖,清世祖即爱新觉罗·福临,即我们所说的顺治皇帝。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个皇帝,在顺治皇帝期间成功地统一了中国,因此他也是属于开创者。
第三:清圣祖,清圣祖即爱新觉罗·玄烨,即我们所说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说实话还存在着南明的残余势力如郑成功等人,因此不算是完全完成了开创事业,而此后康熙皇帝还平定了三藩之乱、噶尔丹等,因此可以勉强称为开创者。
二、杨忠是开创者吗?
我查阅了一下史籍,发现纵观杨忠的事迹经历,虽然功绩满满,但是杨忠基本上都是代表北周和北齐作战,并且多次战胜北齐,虽然战功很多,但是似乎对于隋朝的建立并没有太大帮助。
唯一能说得上的是帮助的恐怕就是杨忠帮助自己的儿子杨坚得到了很高的政治地位,为杨坚此后篡权奠定了基础,因此杨忠说实话很难说得上是一名开创者的角色。
然后我们再看杨坚,杨坚首先是篡了北周的位置,然后改国号为隋国,此时北方已经一统,在杨坚的指挥下,隋又先后灭了南陈和西梁,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因此总的来说,杨坚更像是太祖的角色而不是杨忠。
三、实际情况几何?
然而实际上,杨坚除了隋文帝外,还有一个身份是隋高祖。这个也就是古代帝王的多个称号导致了一些混淆吧。古代皇帝一般都是谥号和庙号两种称谓,我们后人称呼的时候也往往是混淆着来,并不是特别在意叫的是哪一个号,因此往往会混淆掉。例如说隋文帝和隋高祖就是一个人,但是我们一般只称呼隋文帝而不称呼隋高祖。
并且庙号也伴有自己的一种发展,并且也有混用的现象,例如说太祖和高祖这个称谓。
先说说太祖这个称呼吧。太祖这个称呼是从汉太祖刘邦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刘邦最初的庙号是\"高祖\",后来汉景帝即位后为刘邦重上庙号\"太祖\",自此\"太祖\"便成为开国皇帝惯用的庙号。
再说说高祖整个称呼吧。高祖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比如刘邦、李渊、杨坚等,特别是刘邦,称呼为汉高祖,但是,庙号又作太祖,为什么呢?在《汉书详解》中介绍说:
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
杨忠没有做过皇帝,有谥号和庙号。杨忠的谥号为武元皇帝,庙号为隋太祖。
我们再看杨忠的儿子杨坚,杨坚的谥号是文皇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隋文帝了,而杨坚的庙号则是隋高祖。也就是说在当时看来,杨坚才是隋朝的开创者。
因此综上来说,高祖和太祖都是开国皇帝的庙号,两者并无什么区别。
而杨忠的隋太祖仅仅是后世给他的一个美化的称号,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真正的隋的开国皇帝应该是隋高祖杨坚。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
网友解答:
-----
隋文帝为谥号,隋太祖为庙号。帝王的谥号,通常称作某某帝,而庙号通常称作某某祖、某某宗。隋文帝杨坚有自己的庙号,但不是隋太祖,而是隋高祖。
隋太祖是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的庙号,杨忠武艺过人,很有将帅谋略,历仕西魏、北周,为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并以其功勋而被晋封为随国公(此亦隋朝国号的来历,因忌“走之”才变随为隋),奠定了杨家的基业。故而,杨坚建立隋朝之后,追尊其父扬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
那杨坚既然有自己的庙号为“高祖”,却为何不通称其为隋高祖而称隋文帝呢?这是由当时的称谓习惯决定的。从周朝开始使用谥号以来,一直到隋朝,对帝王的称谓都是称其谥号(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曾废除谥号。但汉朝建立以后,又得以恢复)。所以,通常杨坚为隋文帝,乃是源於当时的习惯。
对帝王的称谓改称为庙号,是到了唐朝才发生重大改变。在唐朝以前,有功绩的帝王才能拥有庙号。比如,西汉有11位皇帝,算上废帝的话,共有15位皇帝。最终,被确认能享有庙号资格的只有四位。而到了唐朝,谥号开始渐渐变长,庙号也开始泛滥,出现了“无帝不庙”的现象。由于,谥号较长,庙号较短,称谥号不便,才不得不改称庙号。
------------------
推荐阅读:
我的钢琴老师每次上课就是先让我弹上节课的曲子,然后就叫我练新的曲子了。你们的钢琴课都是这么上的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