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羲之没有真迹传世?
为什么王羲之没有真迹传世?
-----
网友解答:
-----
现存年代最早的书法真迹,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但陆机去世时才出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却没有一件真迹传世,这是一个悲哀,但也是历史的必然。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纸张是有寿命的。
我们知道,塑料难于降解,埋于地下,即便一百年过去,它还是塑料。所以国家倡导用易于降解的环保袋取代塑料袋。
纸张尤其是宣纸,素有“纸寿千年”之说,但即便是如此,一千年之后它还是要消失的。
对于这一点,写字有点年头的人应该有这样的经历:一些低廉的书画纸,如果保存不善,十多年或者几十年之后,纸上后出现一些孔洞,有些人以为是被虫蛀了,其实不是,它是风化了,寿命到了,因为书画纸的寿命也就几十年。关于宣纸与书画纸的区别,我在其他文章中介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
王羲之距今已有一千六七百年了,就纸张寿命而言,他的作品想保存下来已经非常困难了。而陆机的《平复帖》以及王羲之的远房侄子王珣的《伯远帖》能保存至今,只能说是幸运的。
二、战火的损毁。
战争对古代文明、古代文化的损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在中国书法史上,损害性最大的莫过于唐代末期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连年不断的战争,不但使得大量书法经典法帖被毁,尤其重要的是,它破坏了长期以来师徒心口相传的书法传承方式,古代书法笔法自此失传了,这也是宋代书法轻视笔法而注重性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经历了数个朝代更替的战乱时期,想保存下来确实难上加难。
三、保存条件不善。
现代的图书馆中,重要的古藉善本,都保存在恒温恒湿的空调房中,每次取阅时,还得戴上口罩和白手套,就像捧着个新生的婴儿。古人哪有这个条件。
书法史上就发生过一件令人唏嘘的憾事。“楷书之祖”钟繇的《荐季直表》,鸦片战争时被英军盗出,后几经辗转被大收藏家裴景福购得,谁知裴家一佣人将之偷出,用油布包裹后埋于地下,一年多后取出,法帖已化作一撮泥土。
古代的很多作品大多入过土,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创作《兰亭序》后不久,即被他的老丈人郗鉴要走,后传给他的儿子郗昙。郗昙死后,将《兰亭序》带入地下,几百年后被人掘墓取出。经过此番折腾,《兰亭序》的寿命肯定大受影响。
在古代,作品进入皇宫内府,能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毕竟,只有皇家才能有较好的保存条件。
四、皇帝的自私。
据记载,在王羲之去世六七十年后,他的作品就已经一纸难求了,因为很多人都在争相收藏,尤其是皇家。
收藏王羲之作品最疯狂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说他收藏的王羲之作品达1500余件。由于他痴迷于王羲之的字,所以当时有很多大臣想方设法搜寻王羲之作品来讨好他。最著名的是当时的御史萧翼,假扮落魄秀才,从和尚辨才手中骗得《兰亭序》献给唐太宗。
如果唐太宗将收集来的这些作品好好保存,并使之流传下来,那我辈说不定就可以一睹书圣风采了。可惜,太宗为了一己私利,竟将这些作品一古脑地带入了地下,也就断了后人的念想。
当然,后来温韬掘开李世民墓,并没有见到《兰亭序》和其他王羲之作品,也许,它们早已化作了一抔黄土或者一堆灰烬!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
网友解答:
-----
王羲之奠定了正书的发展基础,自王羲之把正书包括楷书,行书,草书定型之后,历代书法家都对汉字书法没有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都有杰出的经典作品,楷书《黄庭经》是最佳之一,《兰亭序》则是天下第一行书,《十七帖》则是草书之龙!所以被称为书圣!
因此王羲之在世时他的书法就名扬天下,备受人们喜爱与推崇!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作品,因此将天下能收到的王羲之作品全部得到,甚至还用了一些欺骗的手段从王羲之后人手中得到王羲之真迹!然后他让初唐的几位书法家如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临摹,让冯承素把《兰亭序》用双勾法复制下来!他自己则研习王羲之的书法到三更半夜!
由此可见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程度,很不幸的是李世民去世时要求把所有王羲之真迹陪葬昭陵,古代帝王的权力至高无上,臣民只能照办!自此以后,民间再也没有王羲之真迹了,即使偶尔有散落民间的王羲之作品,由于战乱,时间的久远纸张寿命有限等原因再也看不到王羲之书法真迹了!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冯承素摹本)
-----
网友解答:
-----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大家,感觉他绝对可以算的上这个称呼了。后人疯狂的追捧他的真迹。但是到了现在,却很遗憾的发现,一幅真迹都没有。似乎就存在与传说中那般,和存在于众多赝品的传说中。那么他的真迹到底在哪里呢?
这就得从他成名开始说起。那个时候他的字就是极贵的,在东晋的时候,还没有人赶出来公开的贩卖他的字。到了后来,皇帝们也开始喜爱他的字迹。据说梁武帝时,公众就收集了很多他的字迹,有赝品也有真迹。一旦辨明真迹就会复制送到皇家弟子那里去供他们学习。
唐太宗时期,是更加的喜爱王的字。所以据说是为了收集王的字,他是用尽一切办法。有一种说法就是他已经把全天下的王的字全部收集其齐了。可见他的喜欢。其实帝王喜欢才是造成一幅真迹都没有的重点原因。因为帝王嘛,不管是哪一个朝代,都少不了改朝换代的局面。一旦改朝换代,一些东西就要被损坏。虽然不是有意的,但是还是保存不妥。
东晋末年,桓玄篡位不成逃跑的时候把王的字迹全部投到江中,梁元帝的时候,大势已去的梁元帝选择把王的字一把火全部焚烧等等等等。摆明了一副谁都别想得到的嘴脸!实在可恶!
所以到了今天也就没什么了。
-----
网友解答:
-----
好东西都有被某人霸占的可能,王羲之书法就是这样,被皇帝霸占了,被皇帝私自处理,在私下传承的过程中,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不知去向,就遗失了,特别是在改朝换代时。加之年头这么久,经历的风云变幻那么多,再上纸质品保存本就困难。这些因素累加,就看不到真迹了。
-----
网友解答:
-----
知题主之所问,莫西古具答之。
不论你有练没练过书法,书圣王羲之你都应该知道。王羲之,隶、草、楷、行各体书法皆擅长,他博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晚年书法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代表作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入木三分、坦腹东床、相聚兰亭……都是有关王羲之的典故。可惜的是,王羲之的书法杰作早已失传。
爬梳史料所记载
,《兰亭序》的真迹被唐太宗李世民殉葬昭陵,至今没有重见天日。其实不仅是《兰亭序》真迹没有传世,包括我们常见的王羲之的碑帖也都是临摹本,因为王羲之的真迹一件都没有流传下来。
王羲之真迹皆无,原因为何?
靖康之难,北宋亡国,徽宗、钦宗被金兵掳走,皇宫中所藏的王羲之真迹下落不明,加之大部分被水淹,一部分被火烧,从此以后,王字真迹无从找寻……
正是因为人们对王字的喜爱崇拜,才导致书圣真迹的毁灭殆尽。
-----
网友解答:
-----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大家,被人称为“书圣”。他与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子)并称为“二王”。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博采众长,冶于一炉,可以说,他的书法在我国历史上称第二的话,没有人敢称第一!他稳坐中国书法宝座第一人的位置!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书圣”王羲之的真迹却没有一幅留传至今,实属可惜!
书圣王羲之
为何会是这样?今天来看,究其原因有三个!
第一,被历代王朝兴衰更替所毁灭。
王羲之贵为书法大家,其实在当时,就有很多人非常欣赏其作品,更不要说后世以皇帝为代表的历代达官贵族。皇帝和大臣们都喜欢收集王羲之的真迹,他们至高无上的地位,提供了绝对的权利和财力来收集王羲之的真迹,他们将书法或放于书房欣赏,或向别人炫耀,或收藏之。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战乱不断,王朝更替频繁,特别是紧跟在东晋之后得那些朝代通知更加短暂的南北朝时期!由于我国皇宫王室的宫殿大多为木制,每次朝代更换都会引发战争,一些闯进皇宫的将军士兵喜欢放火烧宫,那么,由皇帝收藏的王羲之的真迹就基本烧毁于火。
王羲之 圣教序
第二,年代久远,难以保存。
其实,王羲之是一位非常高产的书法家,即便皇帝们收集了大量的真迹,偶尔还会有遗落于民间的少数因为年代久远,无法保存下来。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卒于361年,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经有1700年,我们可以类比一下,在那个年代出图的墓葬中的文物都可能化为腐朽,更何况书法作品!而且,当时的书法作品大多是写于纸张(虽然东汉蔡伦已经改进造纸术)或者棉帛之上,很难保存至今
兰亭集序
第三,其他原因。
这里要说的其他原因没有太多,我主要是一些特殊事件,我举几个例子。
1、《兰亭集序》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吧?中学时代要求背诵的古文!据说,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的这幅作品,他把《兰亭集序》作为自己的陪葬品带到昭陵去了!后来昭陵被盗,《兰亭集序》也不见了!
唐太宗昭陵
2、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作为东晋大将领,后期被加封为楚王,他也是十分钟情于王羲之的书法,也收集了不少真迹。后来因为篡位失败,被人追杀,在逃跑至长江边上的时候,眼看就要被抓,于是产生了报复心理,他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到,他把收集而来的王羲之真迹扔到长江之中,随着滚滚长江东流水而去,淹没于茫茫大海!
桓玄被刘裕击败
3、南朝时期有个皇帝梁元帝,在灭国前夕,他不知道是不是得到了桓玄的“教诲”。这家伙也是一把火把自己作为皇帝收集而来的真迹全部烧毁,王羲之的作品就这样葬身于火海之中!
梁元帝
历史兴衰,朝代更迭,距今1700年的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作品一件真迹都未留传下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后人的拓本和墨本,这对于中华民族真是莫大的损失!
-----
网友解答:
-----
一个是在近王羲之那个年代真迹多,没有好好保存,损坏一大部分;二是即使真迹受到很好保护都被历代爱好者收藏,或陪葬或遗失;三是遇到战乱年代,黄金白银才是硬通货,古玩字画大多或毁于战火、或流失海外。
-----
网友解答:
-----
你好,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之所以传世稀少,主要与历史上的两个皇帝有关。
第一个皇帝,是南朝梁元帝萧绎
。
萧绎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在侯景之乱爆发后,萧衍去世,梁朝政权陷入动荡。萧绎趁机割据江陵,并且登基称帝,史称梁元帝。
萧绎酷爱收藏书法作品,尤其喜爱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据说,他和他的父亲萧衍,一共收集了一万五千多件“二王”的书法真迹。
然而,在公元544,西魏大将杨忠(隋文帝杨坚的父亲)率大军攻打江陵。梁元帝萧绎见大势已去,竟然放了一把火,把梁朝积五十年之力搜蓄起来的一万多件“二王”法书,连同“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全部焚于烈焰之中。
王羲之的大部分真迹,就此成为灰烬。
第二个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非常爱好书法的皇帝,他尤其喜好王羲之的书法,并把王羲之推向了“书圣”的高度。为了得到王羲之的真迹,他不惜采取了一些坑蒙拐骗的方式,和他千古圣君的形象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据记载,唐太宗一生共收集王羲之书法两千二百多件,并且安排书法大家对王羲之的作品进行临摹。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王羲之书法,其实都是唐代的摹本。
不过,由于唐太宗太喜欢王羲之的字,在临死前竟然要求将《兰亭序》真迹陪葬在他的昭陵之中。史上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此被深埋在陵墓之中,再也不见天日。
由于这两位皇帝的缘故,王羲之的真迹就已经少之又少了,再加上唐末战火的摧残,到了北宋,王羲之的真迹只有数件存世了。而到了今天,博物馆中的王羲之书法均为摹本,他的书法真迹已经绝于世间。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满意,喜欢的话欢迎关注点赞,谢谢!
-----
网友解答:
-----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大家,被人称为“书圣”。他与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子)并称为“二王”。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博采众长,冶于一炉,可以说,他的书法在我国历史上称第二的话,没有人敢称第一!他稳坐中国书法宝座第一人的位置!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书圣”王羲之的真迹却没有一幅留传至今,实属可惜!
第一,被历代王朝兴衰更替所毁灭。
王羲之贵为书法大家,其实在当时,就有很多人非常欣赏其作品,更不要说后世以皇帝为代表的历代达官贵族。皇帝和大臣们都喜欢收集王羲之的真迹,他们至高无上的地位,提供了绝对的权利和财力来收集王羲之的真迹,他们将书法或放于书房欣赏,或向别人炫耀,或收藏之。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战乱不断,王朝更替频繁,特别是紧跟在东晋之后得那些朝代通知更加短暂的南北朝时期!由于我国皇宫王室的宫殿大多为木制,每次朝代更换都会引发战争,一些闯进皇宫的将军士兵喜欢放火烧宫,那么,由皇帝收藏的王羲之的真迹就基本烧毁于火。
第二,其他原因。
这里要说的其他原因没有太多,我主要是一些特殊事件,我举几个例子。
1、《兰亭集序》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吧?中学时代要求背诵的古文!据说,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的这幅作品,他把《兰亭集序》作为自己的陪葬品带到昭陵去了!后来昭陵被盗,《兰亭集序》也不见了!
-----
网友解答:
-----
据说都放乾陵和昭陵了。
贞观二十二年672年唐太宗病危,仍念念不忘《兰亭序》,临终时召见太子李治,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愿。”高宗曰:何物?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及弓箭不遗。”李治遵父皇命,用玉匣装《兰亭序》,把这绝代墨宝作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坟墓昭陵。
《兰亭集序》创作后,王羲之将其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由于智永出家当了和尚,临终时将它传给弟子辩才,珍藏在梁间暗槛之中。
大唐贞观盛世,文韬武略的李世民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喜爱“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广为搜罗王羲之作品。
唐太宗得知辩才和尚有兰亭集序真迹后,想方设法谋取,唐太宗御史萧翼专程赶到越州设计骗取真迹,被骗后辩才惊悸痛惜而死。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令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欧阳询等当时名家临摹兰亭序真迹,分赐皇子、近臣,这就是传于后世的唐人摹本的由来。
-----
网友解答:
-----
王羲之是我国书法史上最传奇的人物之一,有“书圣”之称。其代表作《兰亭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王羲之竟然没有一件真迹传世。目前存世的均为后人刻本或摹本。经过千年岁月,许多古物早已难寻于世,再加上纸制品不易保存,许多书法大家的真迹不存于世也可以理解。
但是,像王羲之这样的传奇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就价值千金。按道理说世人会加倍珍惜,好好保存啊。但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王羲之书法非常珍贵,才更难流传至今。
其实直到南北朝时,王羲之的真迹还是很多的,流传也广。当时的帝王也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于是派人广为收集,宫廷之中藏有诸多王羲之真迹。可是一旦改朝换代,兵刃相残之时。权贵们自身性命都不保,那些书法典籍,就更顾不上了,太平盛世被搜集在一起的王书,待到改朝换代之际,也容易被集中销毁,聚敛的越多,销毁的越惨。
历史上王羲之书法多次被集中销毁。
桓玄的一投
历史上第一次集中销毁王字,是在东晋末年。当时桓温之子桓玄操纵朝政,此人极其猥琐,篡权做了几天皇帝,即狼狈下台,仓皇逃命之际,为不让政敌得到书圣墨宝,便把携带的诸多二王书法都投进长江。
梁元帝的一烧
梁武帝搜集王字相当有收获,得到二王书迹七十八帙七百六十卷。这批真迹幸运地躲过了“侯景之乱”,但在544年,西魏军围住江陵,梁元帝见大势已去,出门投降前,放了-把火,把梁朝积攒了五十年代的王字,连同图书十四万卷全都烧毁了。
唐太宗的一句遗嘱
唐朝时能搜集到的王字已经不如梁朝了。唐太宗生前喜欢王羲之,死后也没放过他。据说李世民死前再三叮嘱高宗,要将《兰亭序》陪葬。
可是五代的温韬盗开昭陵后,列出的盗宝名单上根本没有《兰亭序》。到底是《兰亭序》藏得太隐蔽,温韬没发现,还是高宗根本没有按照太宗的意思做,我们已不得而知,《兰亭序》 的失踪之谜也成了书法史上最大的悬案。
靖康之耻
北宋初年,宋太宗敕刻《淳化阁帖》,所收王字,连真带假一块统计也不过一百六十余帖。北宋末期的宣和二年,皇宫所藏王字被记录在《宣和书谱》中,有二百四十三帖。
靖康之难,北宋亡国,徽宗、钦宗被金兵掳走,皇宫中所藏的王羲之真迹也下落不明,从此以后,王字真迹再也找不到了......
真迹没了,所以元明以来唐朝的摹本就被当成珍品看待。清朝,即使将公私收藏的王羲之墨迹都统计在内,数量也不过几十纸。在王羲之离开人世一千六百年后,连唐人的摹本也成了凤毛麟角。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人际关系中,哪些事情需要“心计”,来更好的维持关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