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皇帝”李宪为何会心甘情愿的将皇位让给唐玄宗李隆基?
“让皇帝”李宪为何会心甘情愿的将皇位让给唐玄宗李隆基?
-----
网友解答:
-----
李宪不仅让了,还让了两次。之所以这么心甘情愿,一是因为李旦李宪李隆基父慈子孝,李宪李隆基兄友弟恭。二是因为武则天时代留下的名相众正盈朝。这一段权力交接,虽然也不乏刀光剑影,但总的来说清明有序,非常难得!
事情的起因是李隆基的伯父唐中宗李显死了,而伯母韦皇后想当武则天。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李显突然死亡,但身后事处理得不错。
遗诏是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一块起草的。
选的继位人是唐中宗的儿子李重茂,这个一点毛病没有,父亡子继,天经地义。
但是李重茂只有十六岁,所以,他的母亲韦皇后,临朝称制,也就是垂帘听政,也没毛病。
相王李旦,也就是曾经让位给中宗李显的睿宗李旦,以叔叔的身份辅政,这算是对韦后势力的一种平衡,也没毛病。
就比如后世清朝的辛酉政变,两宫太后垂帘,恭亲王奕䜣辅政一样。相互制约,是个不错的政治安排。
但是,这中间有个巨大的不同,李重茂不是韦皇后所生!韦皇后却又想着向婆婆武则天学习,想当女皇!这一下就平地起了波澜,顿时引起了李唐王室的重重疑虑。
遗诏写得挺好,可是施行的时候立刻开始出现偏差。
宰相宗楚客表示:我反对!
反对的理由还很强大,说相王李旦和韦皇后,那是叔嫂关系。相处时多有不便,干脆,别让李旦辅政了!就韦皇后自己垂帘 听政就行!
说实在的,这在风气开放的大唐来说,真的只能算是个勉强的借口。高宗李治都能娶太宗李世民的侍妾武则天,还让武则天当了皇后。李旦和韦皇后的所谓叔嫂关系,又有哪里不方便了?
但是,玄宗李隆基之前,大唐施行的是多宰相制,而此时很多宰相是韦氏从中宗登基之后,勾结武则天的武氏家族,提拔上来的。
所以,宰相班子的大多数乱哄哄地表示支持,还真的就否决了李旦的辅政资格!
这下,韦后的势力空前庞大。
韦后也是非常担心的,因为,虽然李旦是很温和的一个人,曾经把皇帝位和太子位先后让给过中宗李显。但是,还有个很厉害的小姑子太平公主,那是非常不好对付的一个人。
韦皇后背信弃义之后,赶紧调了五万府兵到皇宫,以策万全。
并且,把万骑,飞骑,府兵这三股最重要的军事力量的六个领头人,全部让韦家的人担任,总指挥则由自己的堂兄,宰相韦温担任。
这下相王一系,也就是李旦,李宪,李隆基父子和太平公主他们,就非常的担心了。
没别的,五年之前,也就是公元705年,刚刚通过神龙政变,把武则天逼得退了位。
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把李唐王室杀得几乎都快没人了。也就是是李旦和李显是武则天的亲儿子,才被老宰相狄仁杰好歹给护了下来,帝位终于还是传回了李唐王室的李显手里。
这韦皇后的亲儿子李重润可早就被武则天给杀了,韦皇后现在,没有亲儿子了!她要是当了女皇,把帝位,把江山传给谁,那就真的不一定了!
所以说,这时候,李宪连性命都堪忧,可真的谈不上让不让的问题,先保命要紧吧!
谁来力挽狂澜呢?李隆基!本来不显山不露水的李隆基!
也亏得李隆基年轻时候是个斗鸡走狗的纨绔形象,没引起韦后势力的关注。
韦后调兵之后,第一时间就把相王李旦的王府给围上了。
有人提醒她把李旦的五个儿子的王府也包围起来算了。但是韦后竟然没同意!
李宪以往的形象,挽救了李唐王室。
唐睿宗李旦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也就是文明元年,虽然李宪当过皇太子。
可是李旦被武则天降为皇嗣之后,李宪就很安静地当他的皇孙。
到唐中宗李显登基,要封他为大宗正,蔡王。李宪坚决不同意,仍然只当他的郡王。
所以,韦皇后对他们哥五个很放心,你想啊,最有资格觊觎皇位的李宪都不争不抢的,其他四个有什么好担心的。再说了,都把他们的亲爹李旦控制了,群龙无首,竖子不足虑!
这可就给了李隆基活动的机会了!
广为结交,李隆基的好人缘给李唐王室带来了曙光。
有大哥
李宪
顶在前面,李三郎李隆基的日子就轻松多了。
李隆基是刚从潞州回来的,本来在长安已经没什么存在感了。
但是他这人的脾气性格挺好的,喜欢结交年轻人,而且,走的路子也对。
他认准了一个叫王崇晔的年轻人,这个人是长安年轻人交际圈的醒目人物。
和他交好之后,李隆基顺利地融入了长安年轻人的圈子。
在事后诛杀韦后的唐隆政变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都是得益于这个圈子。
其中,万骑的果毅(禁军副职)葛福顺陈玄礼二人,还有禁苑总监钟绍京,都是在这个圈子里认识的。
万骑的重要性就不用说了。禁苑的位置太重要了,正好在皇宫以北,是进入皇宫的必经之路,正对着皇宫的北门,著名的玄武门。
经过在长安半年多的活动,李隆基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了。
当韦皇后做出要当女皇的态势之后,李隆基知道,恐怕这事没法和平解决了。
找父亲李旦商量,不现实,太扎眼了。找哥哥李宪商量,兄弟两个一旦走得近了,也特别容易引起韦皇后一系的警惕。
怎么办?找姑姑吧!
确实,太平公主是个最好的选择了。她有经验啊!
参与过神龙政变,逼得自己亲妈武则天退位。
而且,要说李隆基有点自己的私心的话,一旦政变成功,太平公主也没法当皇帝不是?!
太平公主的反应让李隆基一下子就放了心。
公主喜而从!
这不得不说是韦皇后轻视太平公主一系造成的恶果。
韦皇后单方撕毁遗诏,把相王一系排除在外,看似一家独大,实际上就处于孤立的地位了。
而李隆基身为相王之子,自己又有实力,再和太平公主结盟,三方势力联合,从数量上可就比韦皇后一系要强了。
韦皇后的举动,还导致了一个决定性的恶果,那就是兵部侍郎崔日用的叛变。
崔日用和韦皇后一系的宰相宗楚客关系极好。
韦皇后露出想当女皇的心思之后,崔日用心里有点没底。
因为韦皇后的那些子侄们的表现,实在是不让人放心。
他们为了在禁军中立威,竟然没有选择邀买人心,而是以严刑峻法来树立威信。
动辄就拿小事情,小过错处罚禁军将士。
反过来呢,李隆基的护卫王毛仲却和禁军将士整天厮混在一起,一副好哥们的样子。
同时,这个举动也让崔日用意识到,这位李三郎,怕是有想法吧?!
这时候就显出李隆基结交广泛的好处来了。
崔日用和一个叫普润的和尚关系不错,而普润呢,和李隆基关系也挺好的。
崔日用知道到了自己选择的时候了,就向普润打听李隆基的为人咋样。
普润把李隆基的事一说,崔日用立刻感到,李隆基有前途!
于是他就提醒普润和尚,人家韦皇后,这就要动手了,你快催一催李三郎,先下手为强吧!
唐隆政变成功,李宪一让太子!
咱们已经没法判断当时的韦皇后是否已经准备动手。
但是崔日用出于自身的选择,促动了唐隆政变的发生。
李三郎动手了。
《新唐书》记载,唐隆政变成功有三个要素:
刘幽求之谋,崔日用之智,钟绍京之断!
崔日用促动李隆基下定了决心,刘幽求策动了葛福顺陈玄礼带领万骑参与,钟绍京则在关键时刻同意李隆基通过禁苑直入皇宫!
就这样,其实也是惊险万分,我们从李隆基的贴身护卫王毛仲临阵脱逃,就可以看得出,即使是李隆基内部也有人对这次政变信心不足。
不过,也许是人心思定,经历了武则天朝的动荡,人们再也不愿意过那样朝不保夕的日子。
连韦皇后紧急调入皇宫的那五万府兵都临阵倒戈。
李隆基顺利地诛杀了韦皇后和上官婉儿。
唐隆政变成功。
第五天,太平公主亲手把李重茂从龙椅上扯下来。
唐睿宗李旦,再次登基。
李宪身为唐睿宗的嫡长子,本来是最有资格当太子的。
但是他太聪明,他的话说得很直接。
太平的时候,按老习惯嫡长子继承,不会给国家带来动乱。
但是,这是非常之事,应该“立贤”!三弟李隆基虽然是庶出,但是他一手挽救了李唐王室,功莫大焉!
应该让三弟当这个太子!
虽然李隆基也多次上表请辞。
但是他的功劳,确实是太大了。
唐睿宗李旦于是下旨,认为李宪的举动是“天下大公”,应该予以肯定,所以就立対社稷有大功的平王李隆基为太子。
本来这是众望所归,挺好的。但是没想到却惹恼了一个人,太平公主!
这事也怪唐睿宗李旦,这位皇帝,太谦逊,太小心了。
臣子们汇报工作,李旦先问:这事问过太平了吗?哦,问过了,好!
那问过太子了吗?哦,也问过了,好!
太平公主心里不平衡了,开始想捣乱了!
怎么捣乱?换太子!
不愧是武则天的亲闺女。她亲妈武则天杀太子换太子简直不要太随意。
她这一动,又引出了李宪二让太子的义举!
太平公主之乱,李宪二让太子,李隆基做了五个人的大被子!
这太平公主真的是经验太丰富了。
她一旦动手,那就多角度多层次出击。
先是制造舆论,说李三郎是庶出,还不是老大,没资格当太子。
再是把这话不断地拿来刺激李宪,妄图激起李宪的政治野心。
还刻意等在宫门之外,等着宰相们下班的时候,把人家堵在路上,陈说李三郎如何如何没资格,应该换了他!应该让李宪当!
最后更绝,她去找唐睿宗李旦,说李隆基不甘心当太子,他想把你搞下去!
为了提高可信程度,还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个术士,说五天之后,有大兵进宫!
那么,太平公主的计谋,管用了吗?
这里面,管用得还真有,对唐睿宗李旦的蛊惑起作用了!
吓得李旦赶紧把宰相们找来,商议对策。
姚崇,宋璟,张说,韦安石这四位则天朝留下来的宰相起了大作用。
他们首先劝李旦不要听信这样的话,说这必然是太平公主胡说!
更进一步,他们说李隆基有大功于社稷,作为皇帝,应该帮助太子扫除政治上的障碍!
第一步是让李宪和高宗的长孙李守礼别在长安呆着了,干脆出去当刺史,免得被别的势力利用!
第二步是让李隆基的两个弟弟,也别当禁军的首领了,干脆给李隆基当太子率!直接变成李隆基的势力!
第三就是把祸乱的源头,太平公主,撵出长安吧!大家就都肃静了。
李旦思来想去,全部照办了!并且直接让太子李隆基监国!
那李隆基呢,其实他也没闲着。
他一直在不断地上书请辞太子,做出姿态。
为了让兄弟们安心,他还做了一套够五个人盖的大被子,够五个人枕的大枕头!
意思很明显,他们兄弟五人,兄友弟恭,谁也别想离间!
一个是大势所趋,众正盈朝,宰相们以国事为重,一片公心,李旦又下决心支持。
二一个是李隆基做出了敦睦兄弟之情的姿态昭告天下。
所以,才有了李宪心甘情愿二让太子之位!
综上所述,李宪看似在大唐权力交接之时无所作为,但正是他的无为才导致了唐玄宗李隆基能够比较顺利地保证了李唐宗室的复兴。
我们看到,如果不是李宪一直以来的谦逊,
那么韦皇后就不会对他们兄弟五人一点防范都没有。
使玄宗李隆基能够顺利地发动唐隆政变,把韦后的政治野心扼杀。
太平公主作乱时,如果李宪顺势而为,
那么太平公主一系的势力就会师出有名,这在封建王朝立嫡立长的强大的传统下,
一定会对刚刚平静不久的朝局造成极大的动荡。
所以李宪慨然二让太子之位,可以说是明智之举,真的是“天下之大公”!
不然唐玄宗李隆基也不会在大哥李宪死后,追封其为“让皇帝”!
-----
网友解答:
-----
李宪原名李成器,是唐睿宗唯一的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李成器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是他却把太子之位也就是未来的皇帝之位心甘情愿的让给了李隆基,诡异的是朝臣居然没有表示反对的,李隆基自然也上书表示反对,但是最终,太子之位落到了李隆基头上,这一幅兄友弟恭的景象确实很打动人。
后来证明李成器的选择是正确的,李隆基亲政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启了开元盛世,而李成器也受到了重用,安静的度过了一生,死后,被李隆基追封为“让皇帝”。那么李成器为什么要让位呢?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就是李成器的性格。
李成器是唐睿宗的嫡长子,出生于679年,当时的皇帝还是李治,不过朝堂上已经出现了二圣。683年,李治去世,武则天摄政,先是把唐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外放,然后唐睿宗李旦成了傀儡皇帝。年仅六岁的李成器就做了皇太子。不过,悲催的是,李旦和李成器都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和太子,完全没有人身自由,而是被软禁在宫中。这样的环境让李成器倍感压抑,也很厌恶皇宫。
690年,武则天称帝,李成器成为皇孙,终于可以离开皇宫到藩地去,这让他稍微能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但是,693年,他的母亲皇嗣妃刘氏和李隆基的母亲窦德妃被诬告行巫蛊之术而被武则天秘密杀害。这让李成器更加厌恶皇宫,也更加的低调,他想要的只是自保。所以他不愿意再次成为太子,也不愿意坐上皇位。
第二点就是当时的政治环境。
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除掉了韦后一党,然后辅佐李旦继位,接下来就是谁做这个太子,这关系重大。李旦的性格朝臣都是知道的,李旦也曾三让天下,也比较软弱,并不是能匡扶朝政之人,这个时候太子的人选就比较引人注目了。大唐急需要一位杀伐果决的太子在将来改变大唐。
毕竟从684年开始,大唐就一直是出于动乱之中,女人干政甚至为帝,当然武则天做皇帝还是不错的,但武则天之后,大唐在唐中宗时期,再次混乱,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等等都出来干涉朝政,政出私门。这让朝廷的中流砥柱非常不满,他们急切的需要一位杀伐果决的君主来结束这一切,而恰好,李隆基在唐隆政变中表现出来的正是他们需要的君王特质。当然,李成器自然也明白这个,知道李隆基做皇帝比自己强。这也正是为什么朝臣们都愿意李隆基这个庶子做太子。
第三点就是李隆基的野心。
李隆基的势力在李成器之上,李成器一直安安分分的,甚至可以说是很低调,但是李隆基则不一样,他和万骑搞好了关系,身边也聚集了一批追随者,虽然并非势力强大,但还是比李成器多了不少。而且,李隆基是有野心的,李成器并不愿意争这个皇位,毕竟玄武门之变虽然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它的影响一直都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上演喋血剧,后来的李承乾和李泰又来了一出。李成器不愿意看到兄弟为了权力而相残。所以他不愿意做这个太子。
综上这三点说明李成器让位于李隆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是心甘情愿的。甚至并不存在被动一说,因为早在唐中宗时期,唐中宗就封李成器为蔡王,但是李成器坚决辞谢还是继续做他的寿春郡王。他是真的不愿意处在权力的漩涡中。
所以在李旦复位后,准备立太子的时候,李成器就上书要求立李隆基为太子,原因就是和平时期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没有问题,但是现在是李隆基立下大功,理应成为太子,所谓立贤不立长。这绝非虚情假意。《旧唐书》记载:
(成器)累日涕泣固让,言甚切至。时诸王、公卿亦言楚王有社稷大功,合居储位。睿宗嘉成器之意,乃许之。
-----
网友解答:
-----
这个事情还得从唐隆政变说起。
唐中宗李显发动神龙复辟之后,第二次当上了皇帝,可大权却被武三思、韦皇后以及安乐公主等人把持。公元701年,即唐隆元年,唐中宗李显被毒死,韦氏扶持李重茂登基,继续把持朝政。韦氏还想要更进一步,效法武则天成为第二个女皇帝,由于担心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从中作梗,于是,韦氏的弟弟韦温和安乐公主打算除掉他们。
相王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于是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一举除掉了韦氏一族和安乐公主等人,并且让李重茂退位,唐睿宗李旦第二次登基成为皇帝。李旦登基之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却犯了难。他的嫡长子是老大李宪,而在唐隆政变中力了大功的却是三子李隆基。因此,李宪主动给睿宗皇帝上书,辞让太子之位。李宪在奏疏中写道,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于是,唐睿宗李旦即立三子李隆基为太子。
因此,李宪让掉并不是皇位,而是太子之位。李宪也的确是心甘情愿让出太子之位,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李宪让掉太子之位其实是明智之举。在唐睿宗当皇帝的时间里,独揽大权的人既不是睿宗皇帝,也不是太子李隆基,而是太平公主。如果不是睿宗皇帝主动退位,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争斗很有可能再次引发政变。而这些都是李宪所不能应对的,并且他的志向也不在此。李宪是一位音乐家,对于西域的音乐十分精通。
据说李隆基在当了皇帝之后,有一次在兴庆宫的角楼上看到他大哥在王府里看书,就派人去询问,结果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李宪在家里看的是一本龟兹乐谱,李隆基听完很是高兴,还去亲自向他大哥请教龟兹音乐。
尽管李宪没有当过太子,也没有当过皇帝,但他死后,李隆基还是追赠他为“让皇帝”,以此来表彰他大哥的高风亮节。在现在的陕西西安附近,也还有让皇帝陵,即是李宪的陵墓。
-----
网友解答:
-----
李宪,原名李成器,唐睿宗李旦与原配刘氏所生嫡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他是李旦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而且还曾经被立为了皇太子。但恰恰是这个曾经当过皇太子的人,后来两度“辞让”,硬是把储位让给了自己庶出的弟弟李隆基,也就是后来的唐玄宗,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李宪“两让储位”是怎么回事
李宪在其父李旦第一次当皇帝时,被正式册立为了皇太子。很显然,他的“两让储位”并不是指这一次。再说了,彼时的李宪还只是个五岁的孩子,知道什么……更何况,连他亲爹李旦这个皇帝都做不了主,他有啥可让的?彼时这爷儿俩不过就是李宪他奶奶武则天手里的木偶罢了!不久之后,李旦“主动”让位给了自己的亲妈武则天、被降为了皇嗣,李宪也跟着由皇太子变成了皇孙。
武周时期,李宪兄弟几人与他们的父亲李旦一样,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作为曾经的皇太子,李宪尤其低调,以至于彼时很多人都忘了有这么一位曾经的皇太子存在。不过,李宪的低调也是有回报的,不仅武则天对这个孙子的表现非常满意,连武家那些觊觎储位、皇位的表大爷、表叔们也都把李宪这个曾经当过皇太子的表侄儿给“忽略不计”了。李宪非但没有“树大招风”,反倒是在寿春王(郡王)的王位上,安安稳稳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武则天晚年,张柬之等人伙同(您如果认为是“裹挟”也可以,各人看法不同而已)彼时的皇太子李显发动了著名的“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不久之后,唐中宗李显第二次当上了皇帝。李宪的这位七大爷当上皇帝之后,为了聚拢人心,册封李宪为蔡王(亲王)并让他出任宗正卿。但李宪坚决辞掉了亲王之位,仍然继续当着自己的寿春王。而这件事,另外一个人也看在了眼里,他就是李宪的七大妈、李显的皇后韦氏。
在韦氏看来,李宪没有野心、不足为惧。连李宪这个嫡长子都不足为惧了,李旦那些庶出的儿子还有什么机会?以至于,在准备发动政变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韦氏居然否决了“监视相王(李旦)诸子”的建议,把目光完全盯在了李旦和太平公主两个人身上……而这,却给了时为临淄王的李隆基秘密发展自身势力的机会。彼时的李隆基,一副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儿模样,整日混迹于贵族公子哥儿的圈子里、“游手好闲”。恰恰是这种“游手好闲”,让李隆基结交到了不少掌握实权的世家子弟并将这些人纳入了自己的麾下。
不久之后,“唐隆政变”爆发,李隆基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诛杀了自己的七大妈韦氏和堂妹安乐公主、把自己的堂弟李重茂拉下了皇位!紧接着,时为相王的李旦被重新推上了皇位。可李旦犯难了,李宪是嫡长子、而且曾经是皇太子,理应再次被册立为皇太子。可自己的皇位是李隆基抢来的!而且,李隆基手握重兵,稍有不慎,刚刚稳定下来的唐王朝就可能会重现当年的“玄武门之变”。
就在这个时候,“心领神会”的李宪出场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坚决不当皇太子!理由则更加“充分”——太平时当论嫡庶长幼、“国难”时当推贤者。李旦还能说什么?还不赶紧就坡下驴?于是,李宪就这样辞去了皇太子之位,庶出的李隆基“后来者居上”、成了皇太子。那么,第二次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那还要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姑侄矛盾说起。
在掌权之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这对姑侄也迅速结束了“蜜月期”,开始了争权夺利!为了搞掉强势的李隆基,太平公主想到了李宪,把李宪这个没有野心的人推上储位、皇位,将来还不是任由自己怎么捏巴?于是,太平公主开始制造各种舆论、诋毁李隆基,什么庶出不宜盖过嫡出云云,层出不穷。就在李旦犹豫不决的时候,李宪再一次站了出来,同意姚崇等人的建议、离开京师出任蒲州刺史,既跳出了权力斗争的圈子,又坚定了李旦不易储的决心。不久以后,李旦正式禅位、当起了太上皇,皇太子李隆基如愿以偿成为了唐王朝的皇帝。
李宪为何“甘心”让出储位
人都是有“利己心”的,这是本能!如果没有李隆基的存在,您认为李宪还会让出皇太子之位吗?很显然,李宪辞让储位并不完全是“心甘情愿”,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试想,如果他再次当上了皇太子,而兵权、功劳却都在李隆基头上,与当年的隐太子李建成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地位是不是相当接近?李建成当年好歹也是唐王朝的“行政和后勤保障奠基人”、对唐王朝的建立是立有大功的!而且,李建成身边还聚集了不少有能力的文臣武将。反观李宪,他什么也没有。试问,李隆基一个野心勃勃之人,会甘心对李宪俯首称臣吗?“唐隆政变”忙活半天,结果皇位成别人的了,您认为李隆基还会那么淡定吗?第二场“玄武门之变”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即便拉上姑姑太平公主、搞掉李隆基,到头来,谁又来制约太平公主?李宪依然还是逃不脱受制于人的窘境。更何况,太平公主是什么人?武则天的亲闺女!谁敢保证她就不会废了李宪自己当皇帝?与其如此,李宪还不如置身事外:“老姑、老三,你们斗去吧,我不玩了……管你们谁当皇帝,反正我不当,留着小命当王爷,天天吃香喝辣不好吗?”
当然,儿时的经历或许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当年奶奶与自己六大爷(章怀太子李贤)、七大爷和亲爹的事情,李宪历历在目。自己的生母因为被人诬陷以巫蛊之法诅咒奶奶武则天,居然让武则天给害死了!甚至连个囫囵尸首都没留下,以至于后来李旦重新当上皇帝之后,不得不使用“招魂”的方法,将她“葬”入桥陵。这对于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来说,刺激不可谓不大!李宪对权力斗争是有着巨大心理阴影的,他厌倦了、害怕了……与其斗得你死我活、魂飞魄散,倒不如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是吗?
李宪是个聪明人,既然要放手,那就彻底放手!景云元年之后,李宪便过上了“退休”生活,虽然还挂着各式各样的名头,但从来都不管事,而且从来不结交外人、尤其是掌权的宗室和朝臣。而这一切,李隆基也都看在了眼里。既然大哥不争权、没野心,那就永远都是亲哥哥!所以,李隆基继承皇位之后,除了皇位和权力,能给李宪的基本都给了,而李宪也最终得以善终。在即宪去世之后,李隆基还把他追尊为了皇帝,谥“让”,也算是给这位一辈子不争不抢的哥哥盖棺定论了。可话也能反过来说,如果不是李宪不争不抢、处处示弱,李隆基还能容得下这个嫡出的哥哥吗?恐怕就很难说了……
-----
网友解答:
-----
您好谢邀!李宪(676年~742年1月5日),本名李成器,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睿宗李旦嫡长子,唐玄宗李隆基长兄。公元二十九年(742年1月)去世,享年六十三,追封皇帝,谥号为让,葬于惠陵。在李旦第一次做皇帝时,就立六岁的李宪为太子,很明显从一开始李旦就非常看好和喜爱这个嫡长子。
李宪之所以要将太子位让给李隆基,是因为李旦的皇位是李隆基发动政变而夺回来的,李宪明白自己要是做了太子,和李隆基之间必定会有争斗。神龙政变后,李旦再度当皇帝,梅开二度的李旦对于皇储的人选左右为难,有意再立李宪,但李隆基以一己之力保住了李唐江山,可谓是功高盖世,反观李宪没有什么表现。此时李宪觉察到父亲的苦恼与纠结,便主动表示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李隆基,并郑重地说,国家安居乐业,安稳太平就可以立嫡长子,但是根据国家危难,则需要立功劳大的一个,而平王李隆基功劳最大,理应立他。
其实,李宪知道自己不是李隆基的对手,“玄武门之变”就摆在那儿,为了保命,还是乖乖的把皇位让给李隆基。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
网友解答:
-----
“让皇帝”,真是让皇帝啊,是让也得让,不让也得让,可以说,如果李宪不让,就是第二个玄武门之变,他李宪就是就是第二个李建成,老三李隆基就是第二个李世民,为自己继,为子孙后代继,这个皇帝必须得让,主动比被动好。李隆基是绝对干得出玄武门之变的主。
应该说,
自唐朝初年“玄武门之变”以后,唐朝皇位继承始终就不稳定,无论历史如何美化李世民,李世民得位不正是板上钉钉了,
要知道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是一母所生,同胞兄弟,但在皇位面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人伦惨剧就在眼前,没有任何亲情可言。可见皇帝的地位让所有的人都丧失了人性,
正是李世民没给唐朝带好头。导致从高宗李治之后,帝位传承都不太平。而这其中李宪能能够主动让位,无论真情还是假意、绝对是避免了一场皇位血腥之争。
李成器,也就是李宪,他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李旦的妻子肃皇后刘氏的儿子,也是李旦的长子,从身份上看是嫡长子。从任何角度来说,这个太子必须是李宪的
。李隆基的德妃所生,不是嫡出,但自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扶持唐睿宗李旦二次登基以后,当过皇太子李宪就意识到了危机。生在皇家的人都不是一般人,还是那句话,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轻松活到最后,活的舒心。我们可要知道,唐睿宗李旦第一次登基的时候,李成器才六岁就立马被立为太子。但当时,武则天秉政,李旦被迫退位,李宪这个太子自然也做不成了,为人懦弱,李宪更多扮演的是父亲的角色。
应该说,李宪和包括李隆基在内几个弟弟关系是很亲厚的。公元710年,25岁的李隆基发动政变扶持父亲李旦二次登基。
这个时候,李旦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太子人选,按照传统来看,立长不立幼,况且李宪也曾是皇太子,后来随他一起被废,李宪作为嫡长子没人反对。而且李宪为人宽厚,朝堂之上也很有人缘,但李隆基有拥立之功,
可以说,李旦面临着当初李渊面临同样的问题,当时李隆基25岁,李宪31岁。但面对这一状况,李宪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敏感度
。直接上表:“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太平时节就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的。若处理不当,就海内失望,这不是国家吉祥事。臣斗胆以死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应该说李宪言语很是恳切,是发自肺腑的。
当然李宪不让也不行,天下朝臣都归于李隆基了,后来李旦都被迫退位了,从个人能力,文治武功他也比不过李隆基。他不让,李隆基肯定要争。自己如果让了,以李隆基的为人,上位之后绝对不会对自己下手。从看出李宪有自知之明,而且善良大度的表现。当然李宪的结局不错。公元742年1月5日李宪去世,享年六十三岁。第二天,李隆基下诏,追怀其高尚品德,追谥其为让皇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
李宪是唐睿宗的嫡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兄,先天优势决定了他将来是最有资格成为皇帝的,睿宗二度登基后,将要确立皇位继承人,身为嫡长子的李宪为何两度辞让太子呢?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
早年经历
(李宪影视剧照)
李宪原名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早在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便被立为皇太子,当时他才六岁。高宗李治驾崩后,临朝称制的天后武则天便总揽朝政,大搞废立,对两个亲儿子李旦、李显稍不满意就废黜掉。
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皇帝,李宪在这一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李旦当皇帝的这几年,大小事皆决于天后武则天,成了无权无势的傀儡皇帝。天授元年(690年),在几乎杀光李唐宗室的情况下,武则天终于不用再遮遮掩掩,很干脆的就把儿子睿宗给废了,把他降为皇嗣迁居东宫,自己登基当起了皇帝,尊号圣神皇帝,将国号改为大周(史称武周)。
江山易主,王朝更迭,而颠覆大唐江山的竟然是自己的母后,不知道李显李旦当时的心情作何感想。但现实摆在面前,不得不让位的李旦也只能接受现实,虽然被降为皇嗣,太子李宪被降为皇孙,但此时他又如何能笑的起来,武则天可以为了权力欲望大开杀戒,却也难保自己的储君之位能坐的安稳,往后的日子,他将要面对武氏诸王以及酷吏的不停攻击,其皇嗣生涯必定是无比艰难的。
李宪作为睿宗李旦的嫡长子,在睿宗被废时,虽还是个懵懂的少年,但过早的面对宫廷巨变,也令他的心智比其他皇子要成熟的多。特别是在父皇睿宗退为皇嗣后,屡次遭到以梁王武三思为首的武氏诸王和祖母武则天宠信的酷吏各种迫害,对自己的身心产生了很大的刺激,这也是他之后两度辞让太子的一个主要原因。
兄不及弟
(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李宪与其弟李隆基,有他们性格上的差别,李宪为人温文尔雅,恭谨自守,没什么政治野心,但李隆基,却早早展现出了其非凡的政治才干。
神龙元年(705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朝臣乘武则天病重,发动神龙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迫使她让位于中宗,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目睹了这场政变。
中宗李显经历了两废两立后,性格上变的过于敏感,对身边的朝臣极其不信任,且过于俱内,朝政大权逐渐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韦皇后这人,也是一个颇有野心的女人,她看着婆婆武则天一路爬升成为皇帝,心里也是有了想法。面对懦弱无能的丈夫,韦皇后与女儿安乐公主,在景龙四年(710年)毒死了中宗,欲做第二个女皇。
不过,韦后的所作所为,早被一直静观其变的李隆基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的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和她的儿子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等人,密谋策划,赶在韦后意图临朝称制之前,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及其党羽,包括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宗楚客、武延秀等韦后核心党羽亦全部被诛杀。
(试图效仿武则天的韦后)
发动“唐隆政变”,是李隆基走向政治舞台的首秀,而且足以让朝野上下为之刮目相看。已经被贬为相王的李旦,正与长子李宪深居简出,窝在王府里足不出户,得知自己这个争气的儿子绊倒了韦后一党,为皇兄报了仇,相王李旦激动到抱着李隆基哭泣着说:“宗庙社稷的灾祸是你平定的,神明与百姓也都仰赖你的力量了。”
政变成功当日,相王李旦被迎入宫中(太子李重茂禅让),复位为帝,临淄王李隆基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这一场政变的成功彻底把李隆基推到了政治前台。
睿宗李旦在嗣君位子上饱受迫害,谨小慎微好几年,压根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重登皇位,当时他已经年逾五旬,在复位的当年,就不得不面对太子择选之事。嫡长子李宪一直跟在自己身边,陪自己吃了不少苦,按嫡长子继承制度,宋王李宪自然是公认的唯一太子人选。但令朝野惊讶的是,在之后议立太子之事上,
李宪竟然两次辞让太子之位,而且言词恳切,坚决要让贤与弟弟李隆基,李宪为什么要这么做?
两让太子
(唐睿宗李旦剧照)
平王李隆基有讨平韦氏之功,而宋王李宪又是嫡长子,因此睿宗当时对于太子人选的选择还是颇为犹豫的。好在通达事理的李宪主动让贤,很干脆的辞让皇位,并言词恳切的说了一段话:
“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
大意是立储乃国家大事,太平时候以嫡长子为先,但是国难之时就应该归功于有功之人。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让海内失望,这不是国家吉祥事。臣今以死谏不要立我为太子。李宪言语之恳切,真乃谦谦君子,睿宗李旦虽觉得亏欠长子,但最后还是准了他所请。
虽然宋王李宪辞让太子,但李隆基照例还不能就此接受太子之位,而是上表固辞,为了表达自己诚意让出太子之位,李宪又上表睿宗,请求尽早正太子之位。由此,睿宗下诏,叫李隆基勿推辞,储位由此确定。原本可以轻松继任皇帝的宋王李宪,终于还是选择了让贤于弟。
李宪两让太子,被传为是一段千古佳话,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极少出现让位的例子,在整个唐朝,李宪都属于个例。那么,面对唾手可得的皇位,李宪为什么会甘心让出储位呢?
让位原因
(李宪剧照)
李宪的大度让位,让后世为之称颂,因为李隆基的执政能力和人格魅力确实要比李宪强太多,但是在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一直是不成文的定律,李宪如果固持不让,其实睿宗皇帝也未必会舍嫡长子而立李隆基。那么李宪为什么会甘心让出太子之位,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厌倦皇权之争
前面提到过,李宪早在四岁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太子,那是他离皇位最近的时候。但是很快的,祖母武则天无情的废黜了父皇睿宗的皇位,自己从皇太子降为皇孙,与父皇在孤立无援下,成为了武氏集团打击迫害的对象。皇权之争充满血腥杀戮,年纪渐长的李宪,面对身边李唐宗室惨遭迫害,过早的面对了残酷的权力斗争,由此在心里厌倦了对皇权的争夺。
2:势单力薄
可以说,李宪就是一张白纸,没有什么自己的个人势力集团。相反的,李隆基在剿灭韦后一党后,势力大涨,身边聚集了姚崇、宋璟等心腹大臣。“唐隆政变”对于李隆基来说,是登向权力之巅的一条捷径,好在,李隆基拉拢了彼时还保持一定实力的姑姑太平公主,终于绊倒了韦后一党,使唐王朝“日月幽而复明”。
面对声望和能力都高于自己的弟弟李隆基,李宪审时度势,慷慨让位,也不失为是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确实,在自身势单力薄的情况下,李宪的让位让他在皇位过渡的过程中免于祸及自身,此后深得玄宗信任,平安的活到六十三岁。
3:睿宗的压力
这个就是显而易见的事了,睿宗李旦依靠李隆重发动唐隆政变而成功复辟,他也不得不对这个能干的儿子“投桃报李”。尽管从宗法角度上来看,“嫡长子继承制”是不可改变的。但是,武则天可以废长立幼,先后把李显和李旦立为皇帝,就说明凡事都有特例。
李旦在立储大事上犹豫不决,这正给了李宪暗示,从宗法角度来看,李宪是唯一的储君人选,但是从国家贡献角度来看,李隆基比李宪更有资格当皇帝。李宪在父皇的犹豫不决中,很可能嗅出了睿宗的真正意思,那就是希望李宪主动让贤。后来发生的事情果然是验证了他的判断,李宪首次推辞,睿宗未多做挽留即准其所请,二次谦让,睿宗给李隆基所下诏书,更是意思明显,“从天人之愿,立隆基为储君”。可见,睿宗早就属意李隆基为太子。
手足情深
(影视剧照,李隆基与李宪)
李宪这人天性豁达,能屈能伸,而且他好像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在让出太子之位后,李隆基对这位长兄的褒封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李隆基一继位,就立马封长兄李宪为司空,不久又晋位为太尉,兼领扬州大都督之职,在原实封户的基础上加封一千户。同年,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和扬州大都督之职并停。开元四年(716年),封为宁王,此后便长居长安。
自古以来,同室操戈的人伦惨案比比皆是,远的不说,近的如李隆基祖父李世民,不正是踩着兄弟的尸体上位的。但是李隆基本人,却对自家兄弟相当厚爱,什么叫“兄友弟恭”,什么叫“手足情深”,这在李隆基与长兄李宪两人身上可谓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李隆基之所以对长兄李宪这么放心,是因为他这个大哥真的就是一个没有什么野心的王爷,李宪为人恭谦小心,从不干议时政,也不与人交结,这是他此前经历几次险恶的政治斗争后所导致的心理变化。远离政治,才是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不仅李宪,包括申王李捴、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在内的几个兄弟,都一直对国政讳莫如深,他们安心做王爷,而李隆基,自然心里欢喜,欲加厚待这几位兄弟。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冬,宁王李宪病逝于长安私邸,享年六十三岁,玄宗得知死讯,嚎啕痛苦,左右莫不掩面涕泪。为了感激长兄的让贤之举,玄宗于次日下诏,以长兄李宪之高尚品德,追谥其为让皇帝。谥号为让,葬于惠陵。李宪的一生,虽属平淡无奇,但因为有玄宗这样一个好弟弟,仍然算是过的极为幸福自在,这真的应了一句话,“有失必有得”,得失之间,就得靠自己怎么去衡量了。
-----
网友解答:
-----
何止李成器心甘情愿将太子位让给了李隆基,就连他俩的父亲唐睿宗李旦,也心甘情愿地将皇位让给了李隆基。除去两人都对权力并不热衷之外,还有一个不得不让的理由:李隆基的势力太大了。
公元710年7月,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一起,发动了“唐隆政变”,杀死了试图篡权夺位的韦后和安乐公主,太平公主亲手将傀儡皇帝李重茂拉下皇座,拥立相王李旦为帝。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也在这场政变中,死在了李隆基之手。
李旦并不是第一次当皇帝了,在他父亲唐高宗李治死后,他的亲哥哥李显做了皇帝,是为唐中宗。但仅仅过了55天,就被太后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皇帝,即唐睿宗。
李旦继位之后,毫无疑问也是个傀儡皇帝。但好在他对权力并不热衷,任由武则天摆布而毫无怨言,甚至在看到武则天要称帝的心思之后,主动提出退位为皇嗣,支持武则天称帝,所以李旦并没有像哥哥那样被贬黜京城,得以留在了东宫,一切礼仪皆比照皇太子规格。
但武则天继位之后,对李唐皇室大肆屠戮,身为皇嗣的李旦日子当然也不好过。来俊臣言行逼供东宫官员,企图诬陷李旦谋反,乐工安金藏被迫当众剖腹明志。李旦的两个妃子窦氏、刘氏被诬告,武则天当即将两人秘密处死在宫中,其中窦氏即为李隆基生母,而对两个妃子的失踪,李旦虽然心知肚明,但根本不敢追问,只能当做不知。
在李隆基五岁那年,武则天突然下令,将其过继给李弘为继子。李弘即武则天和高宗李治的长子,李旦的大哥。高宗时,李弘被立为太子,23岁时猝死于洛阳的合璧宫绮云殿,部分史学家认为李弘其实是被武则天毒死的。李弘死前并没有留下子嗣,所以武则天将李旦的庶子过继给李弘为继子,在法理上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从此之后李隆基在名义上就是李弘的儿子,而不是李旦的儿子了。
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五人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将皇位还给了李唐,于是李显二次登基。710年,李显的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李显,并立李重茂为傀儡皇帝,欲行当年武则天之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不甘心束手待毙,便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李旦登基,这就是李旦第二次称帝。
李旦登基之后,当然就要立太子,但究竟立谁,却是个很大的难题。
李旦有六个儿子,其中李成器既是嫡子,又是长子,从法理上来说是最应该被立为太子的。而且,早在李旦第一次当皇帝时,李成器就被立为皇太子。当李旦被武则天废黜后,李成器也是作为皇太孙的存在。此时李旦二次登基复位,理所当然要恢复李成器的太子之位。
但是,李旦能第二次当上皇帝,功劳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太平公主,另一个就是李隆基。太平公主是李旦的亲妹妹,李唐王朝刚刚经历了武则天之乱,当然不可能将太平公主作为皇位继承人,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这种先例,而李隆基的问题就更大了。
前文说过,李隆基在五岁的时候,就被过继给了李弘,在古代法理关系是要大于血缘关系的,也就是说李隆基此时已经不能算是李旦的儿子,而是李旦的侄子。哪里有将皇位传给侄子的道理?
三国时期,司马懿临死前将王位传给了司马师,司马师没有儿子,便将弟弟司马昭的一个儿子司马攸过继过来,作为自己的继子。但是,司马师死的时候,局势还很混乱,而司马攸年龄还小,所以就将王位传给了司马昭。从法理上说,司马昭死的时候应该将皇位还给司马攸,但出于私心,司马昭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司马炎,也就是晋武帝。
司马昭当年面临的情形,和如今李旦面临的情形极为相似,但不同的是,李隆基的功劳和威望都不是当年的司马攸可比,如果真的将李成器立为太子,而将李隆基封王,那么可以预见,八十多年前的玄武门之变必将重演,而李成器便是第二个李建成。
就在李旦左右为难之时,李成器站了出来,他对李旦说,“国家太平的时候,当然是应该立嫡长子为储君,但在国家危难之时,就要立对国家有功的人,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失去人心,李隆基有功于社稷,我绝不居于李隆基之上。”
这并不是李成器以退为进的策略,他是真的不想当这个储君,或者说是真的不敢跟李隆基争储君的位子。作为李隆基的大哥,他最知道李隆基的厉害,如果自己被立为太子,肯定是活不到登基的那一天的。因此,李成器每天都哭泣这辞让太子之位,态度非常坚决。
李旦询问大臣们的意见,诸王和公卿也说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适合做储君。于是,李旦在登基后不久即宣布,“三子李隆基有社稷大功,人神共睹,由此……从天人之愿,立隆基为储君。”
李隆基既然成了太子,李成器索性好人做到底,彻底消除李隆基对他的戒心,于是再次上书,辞去了司徒的职务,并申请担任太子宾客一职,这样就彻底和李隆基站到了一条战线上。
李隆基对大哥的所作所为非常满意,他曾亲手制作了一床被子和一个长枕头,每次李成器来的时候,他就和李成器“同床共枕”,以此表示兄弟无间之情。李旦听说后,也非常高兴,对此大加赞赏。
摆平了自己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李旦却无法摆平自己儿子和妹妹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李旦每天周旋于两人之间,想着尽量维系姑侄之间的感情,但事在难为,时间一长,李旦也觉得心力交瘁。
712年八月,李旦借口彗星出现不详,将皇位禅让给了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禅位之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争斗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更加严重,双方都在谋划除掉对方。713年,李隆基率先动手,发动了先天政变,太平公主的党羽被尽数诛杀,其本人也被李隆基赐死。李旦曾出面为妹妹求情,但李隆基并没有答应。
从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的经过来看,可以有两点结论,第一,李隆基当时在朝中的势力非常大,能与之对抗的只有太平公主,李旦即便是在做皇帝的时候,恐怕也不能完全左右李隆基,这一点从李旦为太平公主求情而李隆基不允就能看出。这种情形和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的情形有些类似,当时李渊仍然是皇帝,但其手中的势力已不如李世民了。
第二,李隆基绝对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唐隆政变时,他不顾手下的求情,坚持杀死了上官婉儿。先天政变时,他不顾父亲的求情,坚持赐死了太平公主。往后说,李隆基晚年还曾为了保住皇位,一日之间赐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这些都说明李隆基在需要杀人的时候,只考虑政治利益,而不在乎亲情。同理推断,如果李成器真的成了太子,挡了他的路,那么李隆基只要有机会,会毫不犹豫地干掉李成器。
李成器可能是最了解李隆基的人了。在李隆基登基之后,他为了避李隆基母亲名讳而改名为李宪。李隆基赐给他豪宅田园,李宪每天在侧门朝见,归宅之后,吃酒作乐、击毽斗鸡,或者到近郊追逐鸟兽,或者在府内作乐,天天不断。李宪从不议论时政,也不与人交结,李隆基对他十分放心,即使有谗言挑拨离间,不过一笑了之。
每年到李宪的生日,李隆基一定亲自去庆贺。四方所进献的美味,只要李隆基觉得好的,马上就赐给李宪一份。从古到今,皇帝和兄弟之间感情如此之后,李隆基和李宪可称第一。
741年冬,李宪因病去世,李隆基知死讯,号啕痛哭,左右都掩涕。次日,李隆基下诏,追怀其高尚品德,追谥其为“让皇帝”。李宪的儿子上表推辞,李隆基坚持要追封李宪为皇帝,这也算是开了历史先河。
综上所述,李宪看清了局势,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和李隆基一较长短,便果断放弃了储位之争,选择了明哲保身,将储君之位让给了李隆基。当然,李宪本身似乎对权力也没有多大兴趣,史载其喜好声色,宠妓极多,生活十分奢侈,还玩出了很多新花样,似乎更喜欢享受生活而不是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
但从客观上来说,李宪的主动让位,避免了一次宫廷内斗,使刚刚恢复的大唐江山保持了稳定,的确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从能力上来说,李宪肯定比不上李隆基,李隆基后期虽然糊涂,但前期还是开创了开元盛世,对老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无论在朝廷还是在民间,让皇帝李宪的名声一直都不错。
-----
网友解答:
-----
皇位可以说是天下男人最羡慕的职业,不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还有后宫无数的美女可供玩乐,坐享齐人之福,为了这个皇位,无数人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的去争夺,不惜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甚至天下大乱,然而在唐朝却有一位太子的不二人选,正值盛年,距皇位仅一步之遥,而他却主动将皇位让的弟弟,自己甘愿做个快乐的王爷,他就是“让皇帝”李宪。
李宪原名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在李旦第一次做皇帝时,就立六岁的李宪为太子,很明显从一开始,李旦就非常看好和喜爱这个嫡长子。
不过,那时候是武则天当政,皇位的继承人可谓是瞬息万变,李旦当皇帝没几天就被武则天给废了,降为皇嗣,李宪自然也跟着倒霉,成为了皇太孙。
神龙革命后,李显再次成为皇帝,恢复了李唐天下,而李宪也被封为左卫大将军,然而李显即位不久,他的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想效仿武则天称帝于是联合毒死了唐中宗李显,然后又派人接管了禁军,并立李显的幼子李重茂为傀儡皇帝,一时间,李唐天下再度风雨飘摇。
就在这危机时刻,李宪的三弟临淄王李隆基挺身而出,他与太平公主联合发动了“唐龙政变”,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将父亲李旦扶上了皇位。
梅开二度的李旦对于皇储的人选让他左右为难,有意再立嫡长子李宪为太子,但李隆基以一己之力保住了李唐江山,可谓是功高盖世,而反观李宪,在这场变革中几乎没有什么表现,按照宗法李宪当然是皇位的第一顺位,而按照功劳的多寡来说,李隆基功绩最为卓越,当然也是皇位的继承人选,朝廷上也有许多大臣鼎力支持,再加上太平公主也有意争夺皇位,让本来性格懦弱的李旦焦头烂额,着实苦恼,更加没有主张。
李宪有自知之明
察觉到父亲李旦的苦恼于纠结,李宪主动站出来,表示要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李隆基,在满朝大臣惊讶之余,李宪郑重地说:“
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
”意思是说,国家安居乐业、安稳太平就可以立嫡长子,但根据危难则需要立功劳大的一个,而平王李隆基功劳最大,理应立他。
在李宪极力劝说和诚意让贤下,唐睿宗最终决定立李隆基为太子,不久后,李旦退居二线,李隆基继位登基,封大哥李宪为宋王。
有“玄武门之变”的前车之鉴
李宪深知自己远不是李隆基的对手,“玄武门之变”就摆在那儿,当年大唐开国时,李建成以嫡长子而成为太子,但功勋却远比不上军功卓著的秦王李世民,由于李渊没有理清两人的轻重,最终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及其子孙皆被诛尽,造成了兄弟砌墙的人间悲剧。
很显然,李宪作为皇子,自然知道玄武门之变的内情,李建成掌握东宫、齐王府的雄兵,尚且被李世民杀死,如今李隆基掌握禁军,而自己却是个光杆司令,强弱对比一看便知。
如果不赶紧表态退出太子争夺,迟早会脑袋搬家,因此,李宪哭着喊着将太子之位让给了李隆基,这不是他高风亮节,而是为了保命。
“兄友弟恭”的表率
李隆基即位后,对于大哥李宪的善举,李隆基自然也“兄友弟恭”,封李宪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还被赐予了豪宅和数不尽的金银财宝,而李宪也乐得做个富贵王爷,每日“
尤恭谨畏慎,未曾干预朝政,与他人结交。
”因此,唐玄宗李隆基对他非常信任。
李隆基是在哥哥李宪的辅佐下成功登基,因此在此后的数十年里,他始终对大哥李宪留存了一份感激与尊重,尤其在大哥李宪面前,李隆基从来不称朕,都以“弟隆基”自居,每次给大哥李宪写信,李隆基都会写上“弟隆基白”
李隆基不仅对大哥好,对其他几个兄弟也都不错,他们一共弟兄五个,小的时候,五王王府都建造在同一条街上,五王分院而居,加上没有明显权势的诱惑,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李宪兄弟相比其他的皇家兄弟少了薄情寡义,更多了一份“共患难”的情谊。
在李隆基做了皇帝后,对这几个兄弟都很好,都有很多的照顾,他的兄弟们都得以善终,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这也和他们年少时住在一起有很大联系。
公元742年1月5日,李宪病逝,享年63岁,唐玄宗闻讯嚎啕大哭,追谥大哥李宪为“让皇帝”,这个称号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之所以追谥李宪为“让皇帝”,这里的“让”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李宪按照功劳大小推让了皇位,让他青史留名;二是说李宪品行高尚,德行宽广,性格柔软宽让。
李宪这位前太子,最有可能登上皇帝宝座的人,生前没有当上皇帝,死后总算过了一把皇帝的瘾,他的葬礼和陵寝都是按照皇帝的规格来办理的。
-----
网友解答:
-----
李宪,原名李成器,唐帝国皇帝李旦嫡长子。
按嫡长子继承制,李宪的储君地位合乎逻辑,法理性很强,何况李宪曾经当过皇太子。要不是武媚娘将李宪父亲李旦的皇位废黜,李宪的皇太子地位无人能撼动。可是,命运弄人,随着李旦黯然退位,水落船低,李宪由皇太子降为寿春王。
当李旦重新登上大唐帝国的皇帝之位时,令李旦头疼的问题出现了:复立嫡长子李宪为皇太子,三儿李隆基怎么办?要知道自己的皇位还是三儿李隆基奋不顾身,抛头颅洒热血得来的。
“唐隆政变”可是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的!在诛杀韦后集团,拥立李旦复位的是李隆基。一点不夸张地说:没有李隆基,李旦根本当不上皇帝,连相王的地位能不能保住还是一个未知数。
唐帝国刚登上历史舞台不久,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还历历在目。要知道此时的李宪的政治势力和威望根本无法和当时的李建成相提并论,望眼帝国的朝堂,李宪和三弟李隆基现在的多彩人生及政治实力相比,简直都不能同日而语。此时的李宪空有“嫡长子”的身份和优势,何去何从?
“识时务为俊杰”!思前想后,痛定思痛。李宪连夜奋笔疾书,向父皇李旦递上了《关于俺绝不当皇太子暨强烈推荐平王李隆基为皇太子的报告》,报告态度诚恳,说服力强。现摘录要点如下:
“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
李宪的主动辞让,解决了李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李旦顺水推舟,李隆基成为了唐帝国的皇太子。
事实证明,宋王李宪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倘若他执迷不悟或死皮赖脸地争夺储君之位,别说他斗不过自己的三弟李隆基?估计他的姑妈太平公主就能很轻松地将他拿下。
李隆基当上皇帝一年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残酷手段,再一次发动了一场流血的政变——先天政变。彻底收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此时的宋王李宪早已被三弟李隆基改封为宁王。宁王李宪恭谦小心,从不干议时政,也不与人交结。宁王李宪,每天吃酒作乐、击毽斗鸡,或到近郊追逐鸟兽,或在王宫歌舞升平,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皇帝李隆基对这位大哥非常信任和礼遇,黄金白银、珠宝玉器、封户高官,尽情赏赐。李宪每次过生日,皇帝李隆基必亲去道贺,于大哥李宪对酒当歌,诉说兄弟之情。好吃的,好玩的,李隆基都想着大哥李宪。
李宪也有着阴暗的一面:李宪纵情声色,府上养了很多美貌姬妾,这还不算。有一天在大街上看到一位卖饼人的妻子,颇有姿色,竟然仗势欺人,不顾伦理道德,把卖饼人的妻子强行掠夺而去,做了他的宠妾。
公元742年1月5日,逍遥王爷李宪薨逝,享年六十三岁。
大唐帝国皇帝李隆基闻听大哥李宪归天,顿足捶胸,号啕痛哭。观此景,文武百官无不潸然泪下。6日,李隆基下诏,追谥大哥李宪为“让皇帝”,建惠陵厚葬之。
-----
网友解答:
-----
李世民开发了杀兄夺位的技能后,李唐皇室的兄长们,看到自己的弟弟,都会瑟瑟发抖。尤其是看到有能力的弟弟。
比如说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他看到弟弟魏王李泰的各种配置,跟太子没什么区别以后,居然为了防止重蹈李建成的覆辙,发动了叛乱!
结果李治不小心捡了个便宜,又是弟弟上位!这下子做哥哥的就更加心慌了。所以到了武则天时期,哥哥们就更加害怕弟弟了。
所以到了唐睿宗李旦时期,就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一幕,哥哥李宪主动把太子之位,让给了弟弟李隆基。这是什么操作?难道李宪真的那么大公无私吗?
其实还真不是这么回事,主要是李宪担心自己会成为第二个李建成。
毕竟李隆基和李世民实在是太像了,功劳大得过分,以至于李宪这个太子根本压不住他。要皇位还是要脑袋?二选一的情况下,还是要脑袋比较舒服。
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也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而李宪是唐睿宗的大儿子,而且是嫡长子。那么李隆基做了哪些事情,会让自己的哥哥感到害怕而主动让位呢?
一、有功!李隆基主导了唐隆政变。
武则天退位以后,上台的本不是李旦,而是唐中宗李显。可是李显这家伙命不好,遇上了韦皇后这个媳妇儿,还有安乐公主这个不省心的女人。
这两个女人,受到武则天的影响,认为女人的确可以做皇帝。于是乎,安乐公主就要求自己的老爹唐中宗李显把自己立为皇太女。
可是李显并不答应,韦皇后就比较直接了,她联合女儿安乐公主一起,把自己的老公李显给毒死了!索性改立李显的庶子李重茂做皇帝。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想法很简单,让李重茂做傀儡皇帝,她们母女俩一起掌握朝政大权。这事儿还真的靠谱。如果没有李隆基出来搅局的话,事情也就这么发展下去了。
李重茂登基后没多久,李隆基就跑去找到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两个人一拍即合,当下便决定发动政变。
唐朝前半段,发动政变跟过家家一样,基本上随时随地都在搞政变。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动用了自己的所有人脉,终于宰掉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从而将李旦扶上了皇位。
由此可见,唐睿宗李旦能够上位,其实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下李隆基。没有这个儿子,就没有李旦的皇位。相对来说,嫡长子李宪就低调太多了,压根就没做什么事儿。
二、有实力!李隆基的实力不是李宪能比得上的。
李隆基被封为临淄王,他在发动政变之前,就已经招募了大量的人才到自己的身边,相当于是养了不少死士,当年司马师也是这么干的。
除了这帮人誓死跟着他以外,李隆基还跟万骑中的不少将士有交情。所谓万骑,就是皇帝身边的御林军,这种人脉在发动政变的时候作用太大了。
再加上李隆在朝中的人脉关系宽广,和实权人物太平公主之间的联络又比较密切。这些都不是李宪能比得上的。
这个时候的李宪完全就是第二个李建成,而李隆基则是第二个李世民。再给李建成一次选择的机会,我想他也会选择退出,以求安身立命。
相对来说,一直比较低调的李宪,自然就没有跟李隆基争夺大位的资本了。他这个太子退位让贤,一点毛病都没有。
三、狠毒!李隆基的手段,让李宪感到害怕。
如果李隆基单纯是有本事,那还好说。只要心地善良,兄友弟恭,说不定不会抢夺哥哥的太子之位。可问题是李隆基的手段实在是太毒辣,以至于李宪得知以后,瑟瑟发抖。
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但是在没有给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定罪的前提下,太平公主是不会对她们俩下手的,毕竟是自己的嫂嫂和侄女。
可是李隆基二话不说,冲进宫就把这两位的脑袋给摘了。
除此以外,唐朝宫廷中的风云人物上官婉儿,拿出了唐中宗李显的遗诏底稿,希望李隆基可以饶她一命,毕竟她相对来说是无辜的。
可是李隆基觉得上官婉儿过于精明,留着就是祸害,所以也把她给当场斩首了。
除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这样重磅级的人物外,
但凡是韦氏家族的成员,包括曾经得到韦后信任的大臣,全部都被李隆基拖出来给宰了。
仅仅一个晚上的功夫,李隆基就把整个唐宫给搞得血流成河。这事儿还没完,第二天一大早,李隆基连早饭都没来得及吃,又开始动手了。
他让人关闭了所有城门和宫门,分头抓捕了大量韦氏集团的成员,比如说太子少保韦温、中书令宗楚客都被李隆基给宰了,马秦客、杨均、叶静也没能逃过厄运。甚至连已经80岁的左仆射韦巨源也被乱兵斩杀。
韦氏家族被杀也就算了,
甚至连他们的邻居杜氏家族也被误杀了不少人,甚至连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他们都不放过。
狠啊!实在是太狠了,李隆基几乎将整座京城都染成了鲜红色。你说李宪这个大哥,还敢跟李隆基抢夺太子之位吗?
总结:李旦上位三天,李隆基就成了太子。
李旦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李宪就被立为皇太子。那个时候李旦都是傀儡,所以李隆基也不稀罕这个皇位。
可是这回李隆基自己亲手拿到了权力,并且再也没有人可以掣肘他的时候,他当然想到了要做皇帝。
但是横在眼前的有三个障碍,第一个就是父亲李旦,第二个则是哥哥李宪,第三个便是姑姑太平公主。
李隆基首先要解决的当然是哥哥李宪,得了吧,弟弟,我也不跟你争了。等到李旦第二次成为皇帝以后,李宪主动表示,弟弟太能干了,还是让弟弟来做太子吧!
李隆基也假惺惺地推辞了两次,第三次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个太子之位。所以说你觉得李宪是心甘情愿的吗?
紧接着,李隆基又让自己的老爹李旦退位做了太上皇,自己也提前登基了。这还不够,最后一位对手姑姑太平公主,在不久之后也被他给灭了。从此再也没人敢跟李隆基叫板了。
李隆基登基以后,对哥哥李宪还是相当不错的。
前提也很重要,李宪不敢结交大臣,也不敢干预朝政,生怕让弟弟起疑心。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
推荐阅读:
你给父母办寿宴,千万别收礼金,因为别人赴宴已给你面子。怎么看?
上一篇:明代皇帝为何大多都短命?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