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大伯去世了,他家出嫁的女儿请村里人帮忙没人帮。你怎么看?
村里大伯去世了,他家出嫁的女儿请村里人帮忙没人帮。你怎么看?
-----
网友解答:
-----
上个月,我婆家邻居张婶过世,她的女婿在门口放了三声响炮,但村里都没有哪一个人过去帮忙。
在我们这里农村,家里有亲人过世,是不用上门请村里人过去帮忙的,只要在家门放三声响炮,在村里居住的人听到那三声响炮之后,就会自动过去帮忙。
不但在家的人过去帮忙,就连在外做工的人得知村里有人过世的消息,大家都会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就是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广东也要请假回来。虽然只是呆两三天时间,光来回的车费就要7、800元了,但大家还要赶回来帮忙,因为这种事是有你有我,不能计较得失。
村里有一个群,村里有什么事大家就会在这个群里发消息。村里有人过世时,只要有人在群里发消息,大家一看到消息就会互相转告,相约回家帮忙。
大家回到村里之后,在主事的指挥下,大家都是有序地开展工作,由于村庄太小,大家都不能偷懒,如果偷懒的话,就会变得很被动。
邻居张婶有四个小孩,1男3女,儿子是老大。3个女儿有两个嫁在广东,有一个嫁在附近的村庄。
张婶大儿子一家三口常年在广东打工,平时很少回来,即使村里有红白喜事他也很少回来帮忙,都是给老母亲做代表去帮忙。
15年前,张婶的大儿子在广东因心脏病发作,医治无效走了。
落叶归根,张婶儿子过世时,家人请救护车连夜把他送回村里。当大家得知张婶家人要把他儿子的尸体拿回来时,不用张婶叫大家帮忙,在家的那些人都自动去张婶家帮忙打扫房子,在外打工的人也纷纷赶回家参加葬礼。
当救护车到村口时,村里有人帮忙放了三声响炮。三声炮响之后,就意味着丧事开始了,大家就要过来帮忙准备丧事的一些事宜。
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张婶儿子的丧事顺顺利利办完了, 让张婶的家人很感动。
虽然张婶儿子一家三口常年在广东打工,平时村里有红白喜事都很少回来帮忙,但平时张婶有做代表去帮忙。
虽然村里有些人对张婶儿子的做法很感冒,但看在张婶的面上,大家也不计较那么多。
张婶的大儿子过世一年之后,她的儿媳就带着儿子改嫁了。
张婶儿媳改嫁那时,她的儿子已经18岁了, 初中毕业之后就一直在广东打工。按理来说虽然已经跟着母亲改嫁了,但老家还有一个70多岁的奶奶,逢年过节应该回来看望奶奶才对的,毕竟根就在这里。但自从张婶大儿子过世之后,这母子俩从没有回村里过。
儿子过世对张婶打击非常大,由于过度伤心,张婶终于病倒了,指望儿媳妇来照顾是不可能了。二女儿和三女儿都嫁在广东 ,给她们两个人在家照顾张婶很不现实。三个女儿一合计,就决定给张婶去跟大女儿一起生活,由大女儿照顾她的生活起居,二女儿和小女儿负责出伙食费。
张婶去跟大女儿一起生活之后,村里有红白喜事时都还会叫到张婶,由于两个村庄相隔不算很远,张婶身体康复之后还会回来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
但这种情况只持了几年时间,随着张婶的年纪变得越来越大,渐渐地,张婶就不来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了。
按理说如果张婶不能回来参加红白喜事,嫁在附近的那个大女儿过来帮忙也是应该的,虽然她已经出嫁了,但老母亲还活着,百年之后肯定还会回村里举办。除非以后拿张婶去火化或者在大女儿家办丧事,但这些都是不现实的。
由于村里有红白喜事时,张婶不再来参加,村里人渐渐地就把张婶遗忘了。
张婶在村里有一个双开间一层砖混结构的房子,房子质量还很好,张婶和大女儿每年三月三都回来扫墓,然后顺便进家里上个香,简单打扫家里的卫生。还有一个就是大年三十那天, 张婶也会回来换家里的香炉灰,弄完这些之后张婶马上就回去了,几乎都不在村里过夜。
去年,88岁的张婶生了一场重病,由于身体各个器官已经出现衰竭,医生说已经没有治疗的意义了,叫家人拿她回家。
我们这里有个风俗,一般父母过世时都不会在出嫁女的家里举办丧事的,听说对父母和小孩都不好。
张婶的大女儿担心母亲在家里过世,张婶出院之后,她们就把张婶接回张婶自己的家了,三个女儿轮流照顾张婶。
毕竟张婶在村里生活了那么多年,多少都是有感情的,在村里居住的那些人看到张婶回来时,还会去看望张婶。
婆家村庄是在一个偏远的深山里面,距离县城有100公里,班车只是开到山脚下而已。山脚离村庄还有7、8公里的山路,如果没有交通工具,走路需要两个多钟头才能到家。
村里人多地少,如果光靠种田地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如果想要生活过得好一些,必须靠外出打工。为了谋生,村里很多青壮年都常年在外打工。再加上村中心小学已经被撤并,孩子们读书只能到镇上或者县城读书。
村庄离镇上有30多公里,如果孩子在镇上读书,家里的大人必须去陪读。反正都要被租房陪读,那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到县城去读书,毕竟县城的学校肯定比镇上好得多了。
由于县城离村里太远,周末那些人很少回家,都是等到放假才能回家,平时在村里常住的人口只有十个人左右,而且都是老弱病残的人。
张婶回老家只呆了4天时间就走了,张婶断气那时,她的大女婿按照当地的风俗在家门口放了三声响炮。他们都以为村里人知道张婶过世之后就会自动过来帮忙,谁知过了一个钟头之后,村里竟然还没有人过去帮忙。
当时看到这样,张婶的几个女儿傻眼了,只好挨家挨户上门去请村里人来帮忙,但那几天村里只有8个人在家,而且都是7、80岁以上的老人,能帮上什么忙?我们这里还有些讲究,年纪比张婶大的人都会有些忌讳,不会去参加葬礼的。
我们家平时都是公公婆婆在家,两老都已经89岁了,他们是不会去参加葬礼了。
由于张婶跟婆家是邻居,老公知道张婶过世之后碍于情面就回去帮忙了,大伯哥和小叔子心眼比较小,他们都不回去帮忙。
白事都是自愿去的, 是不能强迫的 ,村里的队长和主事都在外面打工,他们不在群里吆喝,大家都假装不知道这回事。况且队长和主事都自己不回去,那他们更不会在群里吆喝大家回去了。
村里平时有红白喜事,张婶和女儿都不来参加。那些青壮年大部分都是在外打工 ,不但要付来回的车费,还要被误工,在外打工的那些人肯定不会回来了。张婶的几个女儿也不好意思叫那些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帮忙,即使叫,人家也有借口不回来,那还不如不叫。
张婶还有一个小叔子,小叔子育有两个儿子,他们家只是普通的打工者,不是什么大老板,在村里也说不上话。而且他们对张婶几个女儿的做法也很反感,肯定也不好意思出面叫村里人回来帮忙了。
由于在外打工的那些青壮年不回来帮忙,找人抬棺材 、烧衣服、做饭菜、挖坟坑的人都不够。张婶的家人只好从县城请丧葬一条龙服务来帮忙,但由于村庄离城里太远,再加上交通不方便,那些一条龙服务收费可不便宜,比在别的地方多出两倍的费用。
在村里平时有红白喜事,村里人都会自己做酒席,从来不请一条龙服务的,只有张婶家除外。
张婶的丧事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张婶过世村里人不回来帮忙,并不是说村里人太冷血。前两年村里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过世 ,队长只需在群里吆喝一声 ,在外打工的人都纷纷赶回来。
这位老人生前没有什么积蓄,他的丧事都是村里捐钱捐物办理的,把他老人家的丧事办得很体面。
这位老人还在世时,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他都是主动去帮忙。 由于他生活过得太辛苦,大家都不给他随礼 ,就连剩下的肉大家都会打包给他。
就因为这位老人生前经常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大家都念他的好,纵使他无儿无女,他过世时,大家都会回来送他一程。
村里大伯去世了,他家出嫁的女儿请村里人来帮忙没人帮。你怎么看?
现在这种情况在农村很常见。
在偏远的农村,由于经济条件比较落后,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加好一些,大家都外出打工挣钱,平时在村里生活的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的人。
虽然同是一个村的,如果连春节都不回家,大家都不一定全部认识。
逢年过节回不回来都不要紧,只要村里有红白喜事,能够回来帮忙就行。
但如果村里有红白喜事都不回来帮忙,大家就非常排斥这种行为,轮到他家有事 ,人家也不会去给他家帮忙的。
这种帮忙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换工,是村民互助的行为,这种有你有我。
即使是人缘不好、口碑差,只要他们家帮过别人家,人家也会去帮忙的,这样的做法是在还工。
村里人生活压力非常大,为了谋生,大家都很忙 , 不会去做义务工的。
社会就是这么现实,大家时间都是金钱,都在忙着挣钱,谁愿意给一个没有给自己帮过忙的人去帮忙呢?
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的人家,虽然人会看不起,但如果出嫁女知道自己家庭情况这么特殊。父母还在世时,村里有红白喜事主动过来帮忙,到父母百年之后,村里人也会主动过来帮忙的。
虽然有婚嫁丧葬一条龙服务,可以解决了村里人少、没人帮忙的困难。
但这种婚嫁丧葬一条龙服务,一般都是在城里的人请比较多,在偏远的山区农村,家里有红白喜事请这种一条龙服务的话,会被人家看不起的。
-----
网友解答:
-----
人再风光,到老还是想着落叶归根。
我们村的刘宝,某企业副总,商界中呼风唤雨的人物,却在回村操办老父亲的丧事时,处处碰壁,没成想在小阴沟里翻船。
好在及时番悟,总算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下,把老父亲安葬好了!
刘宝是八十年代初我们村考出去的首位大学生,真正“鸡窝里飞出去的金凤凰”,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后代。记得当年他临走时,几乎全村人给他饯行,虽然那时候大家经济条件都不好,但都是这家送一条“步步糕”,那家送一个洗脸盆,同学小伙伴之间就送塑料封面的日记本等等,就差给他胸前戴一朵大红花那么荣光了,大伙儿都替他高兴。
刘宝刻苦学习,凭着自身的优秀,后来分配到南京工作,因为谈的女友在合肥工作,随后又调回来在这边安家。
离家近好处多多,加上刘宝又是一个孝子,每年到农闲季,都会把他父母接到城里住一段时间,然后又用小轿车专程送回来,那阵势,可风光了!
每次刘父刘母从小轿车里下来时,家门口都会聚一群大人孩子,刘母总是从一个小布包里,摸索出几粒水果牛奶糖分送给孩子们。
刘宝家兄妹三个,下面还有两个妹妹,那个年代家中孩子少,经济条件在村里算是中上等人家。两个妹妹后来都嫁在附近村庄,随着农村时兴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就都随夫外出讨生活去了,平时大部分时间,就老俩口住在老家。
刘宝因为是大学文凭,又在南京锻炼过几年,所以回来后在单位混的风生水起,平时工作忙,应酬多,所以很少回老家,有时候孩子放暑假,也是刘妻自己领着女儿回来,蜻蜓点水似的待两天就走了。
再亲,如果不常走动,感情就会淡,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乡里乡亲。
刘母人厚道,性格好,但刘父心眼小,脾气暴躁,容易得罪人,前几年在家种几亩地,他毛病大,不允许别人在他家田埂放牛,说牛蹄子把土田埂踩塌了;不允许人家水田从他家旱地过水,说地湿影响他锄草;就连老房的滴水坡,也不让邻居超出半寸,丁是丁,卯是卯,邻里关系搞得不太好。
每次与人发生矛盾闹的不愉快,都是刘母出来打圆场,大家就看在刘母的面子上,不跟刘父计较。不过私底下议论,说刘父就是为人张狂,感觉自己家儿子在城里有本事,不得了了,有些忘乎所以。
其实谁家孩子有出息,也就是自家父母能享享福,跟别人家没有半毛Q关系,要不老话说:要儿自养,要财自挣呢。
自从刘宝在单位当上领导后,几乎见不到他人影,每年春节赶在腊月二十几,就开车回来把老两口接走了,最多停留个把小时时间,有时候连邻居都没照面,更谈不上在一块说会儿话了。
而他两个妹妹,因为父母都不在老家,春节拜年就直接去城里哥哥家,回来后年初几又外出打工,所以村里人好几年都没咋看到她们姐妹俩的身影。
每年都在春暖花开的时候,老两口着急回来种那几亩自留地,刘宝才派司机给父母送回来。
用刘父傲娇的话说:其实我们老两口完全不需要种地的,儿子丫头一人给点,我们都吃不了、用不尽的,种地就是娱乐,为锻炼身体的。
每次他这么说,村民们也就在一旁附和着,无论怎么讲,人家儿子有实力,这个牛确实能吹的起。
刘父其实也是哥俩,但早年前弟弟因病去世了,就他弟媳一个带三个儿子过日子,可想而知日子过的艰难,大侄子三十多岁还没娶上媳妇,二侄子外出打工在宁波做了上门女婿,只有小侄子勉强找了一个一只眼有缺陷的媳妇,总算成了家。
两家虽然血缘关系亲,但不是一个生活水准的人,交集也很少,一个住村东头,一个住村南头,刘父那个脾气,两个侄子也不愿跟他打交道。
有人说:只有你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这话放在刘母和她弟媳身上,那简直就太确切不过了!
刘母儿子刘宝有能耐,老两口把种地当娱乐,可刘母身体不行,年轻时就有哮喘病,别说或冷或热的天气了,有时候话说快了,都气喘吁吁。
刘宝二婶虽然命苦,四十多岁就守寡带三个儿子,在农村开荒种地,加起来有二十多亩,常年起五更睡半夜劳作,也没有吃过什么营养品滋补,可除了瘦,身体一点毛病没有,说话就跟金豆子似的嘎嘣干脆,身体倍棒,一点毛病没有。
尽管刘宝把母亲接去到各大医院寻医问诊,拿各种进口好yao,可病情始终没有好转,结果64岁那年,刘母还是一口气喘不上来,永远的离开了!
安葬完母亲后,刘宝兄妹三个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一致商量决定不能把老父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要接到儿女那生活,因为刘父一辈子不会自己做饭,更别提洗衣服了,根本没有自理能力。
但如果长期把父亲放在自己身边,刘宝担心妻子跟公公相处不来,因为老爷子脾气古怪,自己又经常出差不在家,让儿媳照顾还是不太方便。
正好刘宝小妹的儿子那年考上城里重点高中,为了能照顾儿子饮食起居,小妹准备回来陪读。
如此一来,刘宝一合计,就同小妹两口子商量,他负责出钱给小妹娘俩租一套两室一厅的房,让父亲跟小妹过,这样两全其美,老小都能照顾。
为了打消小妹夫的经济顾虑,刘宝还托人在学校附近的农商行,给小妹找了一份保洁工作,一天做4个小时,工资1400,这样也可以贴补家用,还不耽误给父亲和儿子做饭。
当然,刘宝妻子说,父亲的一切开支由他们承担,连平时水果都不用小妹花钱买。
就这样,刘父就在小女儿那住了下来。
刘父临离开老家时,还惦记他那两亩多自留地,刘宝说不种了,荒了算了。
还是小妹考虑周到,她对哥哥说:便宜不出外,地荒了可惜,跟咱二婶打个招呼,让她种吧,正好离家近,水源也好,省的她那么大岁数到处开荒。
刘宝也觉得有道理,让小妹把二婶和堂哥叫来,说把自留地让他们种。
二婶一个劲的致谢,堂哥立在一旁笑笑没吱声。
本来很完美的一件事,谁知道刘父来了一句:我那地土色也好,每年收豆子都二三百斤呢,我也不说别的了,到时候给我弹一床棉花被吧。
一句话,把本还笑着的刘宝二婶说的一愣一愣的,很显然,嫌大伯子有些小家子气。
刘宝一听,赶忙制止道:现在谁还顶那么重的棉絮呢,都是鸭绒被了!
小妹也在一旁反对,对二婶娘俩说不用,别听老爷子说。
就这样,连拉带推,把老爷子弄上车带走了。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这中间听说小妹的儿子考上了省医科大,因为学的是临床医学,5年学制,毕业又考了研究生,好像还要读博,所以小妹就在合肥安营扎寨了,后来直接在市里买了房。
都说刘宝对小妹一家很照顾,经济上也没少支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多年来,老父亲就是小妹一个人在伺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减轻了刘宝很大的负担,从而让他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上。
多年的商界打拼,刘宝手里积累了有一定的资源和人脉,仕途也顺风顺水步步高升,如今做到一个大合资企业的副总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刘父虽然有小女儿悉心照顾,也比老伴多享了十几年福,但前年查出来是前列腺A晚期。
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还是没留住生命。
虽然儿子刘宝有经济实力,完全能在城里买个公墓,但刘父交代过,必须日后回老家和老伴合葬,落叶归根。
为了遵从父命,刘宝决定将父亲火化后送回老家。
小妹在一旁提醒哥哥道:你是不是提前回去跟村里人打声招呼啊,毕竟送骨灰盒要从老房子那走。
谁知道刘宝道:我看不需要吧,你们姐妹俩提前回去把房子稍微打扫一下,发送不就是个仪式嘛,没必要搞那么复杂。
小妹虽然提醒哥哥了,但人微言轻,哥哥刘宝没把这当回事,所以就按哥哥的意思,跟姐姐一起回去把父母住的看房子里外打扫一番,等候父亲骨灰盒到来。
因为父母在世时,跟邻居大山叔关系就不融洽,面和心不和,这回听说刘父骨灰盒不是直接进坟地,还从家里放一晚上再埋,大山叔不高兴了!
那天傍晚,大山叔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跟几个上岁数的人说道:这像什么话?一点规矩都不懂,人没了不直接去坟地,还特意进村转一圈,自古以来没有这个例呀!
不说还好,听大山叔这么一嘟囔,这群人都说有道理。四大娘也是个老古董式的人物,只听她不紧不慢的说道:过去只要人不在家没的,连村子都不让进,直接在村外搭灵棚,要不对村里人不好的。
如此一来,问题变复杂了,但刘宝还蒙在鼓里,因为许多老规矩,他根本就不懂,他也不屑去问。
一切准备就绪,刘父的骨灰盒最后一次坐着儿子刘宝的大奔回来了,两个女婿提前准备的鞭炮,从村口一直燃放到刘宝家,热热闹闹的,只可惜,村里人都躲的远远的看,不乐意靠近。
按计划,刘父骨灰在家放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出殡。
回到老家,出力气活的事,刘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堂弟大熊和三胜,毕竟只有他们跟自己最亲。
这次还算不错,刘宝在大妹和小妹的陪同下,来到二婶家,找到堂兄弟哥俩,说第二天出殡的事宜。
其实当初葬刘母时,坟墓旁边就已经留了一个位置,将来放老爷子的,所以,从工程量来说,几乎没有,就是几块砖的事。
但刘宝二婶道:虽然现在是骨灰盒,但还得要有八个“抬重”的人,老规矩还是不能破。你想想,需要找哪几个?
刘宝一听有些傻眼了,虽然当初经历过母亲的后事,但大部分都是父亲在操持,自己根本就没参与,记得出殡的时候遇到沟沟坎坎下了几回跪,其他一概不知。
看到哥哥傻傻发愣,不再像平时那么健谈,两个妹妹趁机说道:既然回来安葬,就照二婶说的那样,“乡里狮子,乡里玩”,一切按老规矩吧,不要让村里人说闲话。
刘宝一听觉得也是,于是就问二婶,现在村里谁是德高望重、能操持事的人?
二婶说:现在同门的,就是三大爷了,村里红白喜事都找他。
刘宝道:行!那我们宜早不宜迟,这就去找他!
刘宝刚想抬腿走,被二嫂一把拉住胳膊,认真的说:跟你讲啊,去请三大爷那要先下跪哦,这是规矩。还有,你本应该在你爸骨灰盒回来之前,就要挨家挨户打声招呼的,可是你都没有,你让大妹小妹回来那叫什么事啊,两个出嫁的姑娘,人家根本不买账的。
刘宝一听,这才恍然大悟,难怪自己开着大奔,鞭炮放了一路,没几个人围观的呢,原来是怪自己招呼没打到位啊!又听二婶说还要朝三大爷下跪说事情,再看看自己有些发福的肚子,他有点犯难。
这时大妹笑着说:别摆你副总的架子了,回到村里,你就是刘世杰的儿子刘宝,按规矩来吧。
就这样,刘宝领着两个妹妹,先到三大爷家,兄妹几个规规矩矩给三大爷磕了头,又恭恭敬敬奉上香烟,把事情一说,三大爷也热情应承下来,让刘宝别担心,他来主导各项事宜。
把三大爷请到家后,接下来就听三大爷指挥了,三大爷说,老规矩,明天只要你爸骨灰盒所经过的路线,只要有住家的,连晚挨家挨户打招呼,告诉人家说:明天送父亲上山,叨扰了!这样的话,明天即使人家再忙,也会留人在家的,等你父亲骨灰盒经过的时候,每家都会放鞭炮回应的,然后有支亲送寿碗和毛巾,这都是客气的场面上事。
刘宝一听,频频点头表示同意。
但又急着问三大爷:毛巾和寿碗一样没准备,怎么办?
只见三大爷淡定的捋着胡须,笑笑说:这都不叫事,一个电话,所有的都能马上送上门,而且凭我面子,用剩下的到时候都可以退。
兄妹三个一听,赶忙谢谢三大爷想的周到。
就这样,在三大爷的主持下,一切事情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第二天早上8:08分,八个“抬重”的按着三大爷安排,簇拥着刘宝抱着父亲骨灰盒出发。
每到一户人家门口,都会听到老远就有鞭炮迎接着,围观的人也多,场面非常热闹。
而且那天天气晴好,艳阳高照,村里上岁数的几位老人感慨道:别看刘世杰一辈子人缘没接上,但接上天缘了!还是有福气的人!
旁边一群人不住点头称赞:是的呢,不管怎讲,人家儿子也是懂规矩、有礼貌,这么大的领导,也能放下身段跟普通百姓一样,磕头行礼,不容易哦!
刘父的丧事圆满结束。
后来,刘宝都一一重谢这次对他伸出援手帮助的村民,临走又特意请了几桌。
在酒席桌上,刘宝端着酒杯,对大伙儿再次表示感谢,接着,他又把老房的钥匙交到堂兄弟手里,笑着说:兄弟啊,血浓于水,我常年都忙,不能经常回来,往后多费心,维护老屋的任务就只靠你们哥俩了!屋子哪块年久失修,就打电话告诉我,我出钱,你们找人干活,不能让老祖屋坍塌了!我还准备将来退休了,回来种菜、养鸡,颐养天年呢!
满桌子的人闻听,都一个劲的表示热烈欢迎。
有道是:
故乡人,故乡情,
树高千尺,永远不忘自己的根!
大家好!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请关注
@白鹭湖姑娘
!谢谢您的支持!
-----
网友解答:
-----
首先,可以判断这位大伯没有儿子。一个出嫁的女儿披麻带孝向邻里求助帮忙,而怜居却视若罔闻,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在一般情况下,农村里的白事情都是不请自到的,哪有主人上门央求这种情况?在我们当地有出殡三声炮的说法。三声炮响之后,邻居壁舍、亲朋好友、乡里乡党都不约而同趕到逝者家中,听从总管号令,完成涉及丧葬的一切事宜。
即使逝者生前得罪人很多,但“一了百了”,死者为大。作为在世之人,不会和一个死者斤斤计较。故村里人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应当出手帮忙。如果拒绝帮忙,就有点不尽人情和小家子气了。如果所请之人都不肯帮忙,那么这里的村风就有问题了,真的成了“鸡犬之声相闻,老使不相往来”啦。
毛主席曾说过:村里的人死了,要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因此,凡村里有白事情,一定要出手帮忙,且不可隔岸观火,看笑话。
-----
网友解答:
-----
前几个月,我们村里一个女人去世,就遇到这种情况,村里没人帮忙,连抬棺的人都不够,因为留在村里的人太少了,大部分青壮劳力都出外打工挣钱,这家人常年不在家,村里的红白喜事从来没有参加过,现在也不好意思把别人从城里叫回来,大家都知道他家女人去世了,也没人愿意大老远从城里回来帮忙。后来村里人帮忙叫来别的镇上丧葬一条龙服务,才把老婆送到坟地。
这家人在城里已经30多年,当年兄弟多家里穷,连房子都没有,结婚以后男人就带着老婆外出讨生活。几十年来村里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男人从来都没有参与过,村里的红白喜事更是见不到他的人影。时间长了,大家都渐渐忘记了他家,年轻人更是不知道村里还有这家人。
他有三个孩子都在城里长大,两个大女儿也嫁给外地,最小的儿子还在上学。
突然有一天,他的老婆去洗澡,发现自己身体不对劲。疑惑之下,赶紧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告诉他,他的老婆是癌症,问他打算怎么办?
他手里没钱,小儿子在上学,两个出嫁的女儿凑钱给妈妈看病。
在老婆病危前,他把老婆带回家里,想把她以后葬在老家坟地里。
他的几个大哥已经老了,侄子们混得也不好,在村里说话没份量,他以前从来没有参加过村里的红白喜事,现在大家都在城里打工,村里只留下几个老人,抬棺都是问题,他也不好意思挨家挨户打电话,把大家从城里叫回来,给自己帮忙。因为他知道,像自己这种从来没有参加过村里红白喜事的人,即使给大家打电话叫人回来帮忙,村里人也是怨声载道,不会心甘情愿的。
眼看着连烧火的妇女都不够,后来还是邻居自告奋勇去丈母娘家镇上请来丧葬一条龙服务队,帮他办完老婆的后事。
经过这个教训,这家人现在每年春节都会回家和村里人聚一聚,平时村里红白喜事,他也积极参与。因为他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都是一个群体,互帮互助才能回到以前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状态,作为村里的一份子,谁也不可能把自己排除在外,不和大伙融在一起,这样孤零零的有什么意思呢!
其实现在这种情况很常见,因为大家都在城里打工挣钱,人口流动性很大,同是一个村的,常年不在家互相都不认识,如果连春节都不回家,在村里串门混个脸熟的话,渐渐就和村里人陌生了,村里有了红白喜事再不参与,大家就非常排斥这种行为,不会去给他家帮忙的。
这个叫做工换工,是村民互相帮助的一种互助行为,谁家有事全村男女老少都去帮忙,没有人帮忙的人家,要么是人缘不好、口碑差,要么就是从来没有给别人家帮过忙。所以大家也不愿意去给他家帮忙。
社会就是这么现实,谁的时间都是金钱,大家都忙着挣钱,谁愿意给一个没有给自己帮过忙的人去帮忙呢?尤其是没儿子只有女儿的人家,别人更会看不起,谁会看在出嫁女儿的面子上,去给你帮忙呢?因为你毕竟是嫁出去的姑娘,以后再也见不着、用不上啊!
所以婚嫁丧葬一条龙服务队应运而生,这样就解决了村里人少、没人帮忙的困难,他们既挣到钱,又帮忙解决了这些问题。不用村民大老远从城里回来给村里人帮忙了,这样既费钱又耽误时间,也算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吧!
-----
网友解答:
-----
在农村确实偶尔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绝大多数的原因都是因为当事的主家个人原因造成。
比如前几年,我舅舅的村子里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位老汉活着的时候,村里无论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不去帮忙,不赶人情不随份子。这样的人家,在我们当地的农村有一个词形容叫:“过死门子。”
这位老汉去世后,远在外地的儿子回来处理后事。结果左邻右舍、乡里乡亲没有一个人过来帮忙。无奈之下,他只能挨家挨户磕头去请人家帮忙。好歹有几个人碍不过情面,过来帮忙。但是出殡那天,无论如何也是凑不够16个人来抬杠。村里能抬杠的人,要么是推脱家里有事,要么就是闪了腰身体不舒服。实在没有办法,老汉的儿子只能花钱在邻村雇人过来抬杠。
丧事尚未办完,他们家发生的事就在十里八村流传,成为乡里乡亲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柄。
-----
网友解答:
-----
具体情况得具体分析。
前一段时间,老家有一位亲戚去世了,丧事我牵头操办的。刚开始村里陆陆续续来了几个人,还是一些老弱病残,其中一位连走路都是颤颤巍巍的。组长告诉我,村里能来的都来了,青壮年都到外地打工去了,留在家里的就是留守儿童和妇女,还有这些空巢老人。我看着荒废的田地,杂草丛生的乡村小道,还有无人居住且破败不堪的房屋,我知道组长说的是实话。如果不是我打电话给外地的本家兄弟,他们纷纷返乡共同操办这场丧事,我估计连抬棺上山的人都凑不齐。这就是真实的农村现象,尤其是那些偏僻而又贫穷的小山村,那里人烟稀少,人去楼空已经很普通了。
村里有老人去世了,已嫁女儿请人帮忙没人帮,也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去世老人的儿子没有出面,而是由出嫁的女儿去请的,人家压根不买帐。农村里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习俗,就是老人去世了,应该由孝子贤孙出面请人帮忙,面子是给他们的,下次帮忙人家里有个什么大寒小事,孝子贤孙也是要去帮衬的。在我们老家,这种相互支持和帮忙叫“换工”。倘若是结婚了的女儿出面请求帮忙,人家为什么会拒绝呢?在农村人的观念里,嫁出去的女,如同泼出去的水,女儿说话没有份量,被请的人没有受到尊重,再者说了这些被请之人家里真有个什么事,做女儿的会来帮忙吗?所以,女儿出面去请人帮忙不妥,肯定效果不明显。
二是去世老人没有儿子,只有已经出嫁的女儿。由于女儿出嫁,村里面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做女儿的跟他们没有什么联系互相走动,更没有什么人情往来。父亲去世,临时抱佛脚请求他们来帮忙,人家肯定不乐意不接受。在这个方面我的父母亲做得很好,我们一家离开老家近四十年了,在那里已经上无片瓦下无寸地,但父母亲始终与左邻右舍保持联系,谁家有个什么事,就会电话通知我去凑个热闹,就算人不能去,人情必须到位,包括那些孤寡老人去世,也会要求我回老家去帮忙办丧事。可以这么说,父母亲已经为我们兄弟姊妹在老家积累了很深很厚的人脉资源。
三是去世的老人存在自身原因。这话怎么讲呢?就是老人在世时,性格古怪,不懂得人情世故,或者因为几寸田地和一米吧的地基,与左邻右舍发生过争执和不快,关系不是那么和谐。也许老人过去一直很强势,属于那种无事生非和胡缠蛮搅的人,把村里的人都得罪了。尽管老人去世了,女儿也出面请求帮忙,但依旧没有人愿意料理他的后事。
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通过这件事情给我们提了个醒。做人做事要与人为善,不要斤斤计较,一个人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还得魂归故里,化作清风明月与泥土融为一体。争来夺去和荣华富贵也是一生,平淡无奇和粗茶淡饭也是一世,带不走一片云彩。人脉是一种资源,不能只讲索取而不付出。人情是把锯,拉过来拉过去。只有悟懂了这些道理,我们才会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少一些尴尬和责怪。
-----
网友解答:
-----
村里大伯去世了,他家岀嫁的女儿请村里人帮忙没人帮。你怎么看?
看到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家邻居就是这样,当时真的太惨了。都过去几十年了,我还是记得那样深刻。
在农村,家里老丧人没人帮忙,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一是自己家平时不为人,关上门过自己的日子,谁家有事不到场;另一方面,现在的人都很现实,老人不在了,女儿又岀嫁了,以后也就没有来往了。
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不为人占了主要方面。
我家邻居在村里是个老户,一住就是几十年。
那个时候农民都在生产队岀工,农民家家靠在生产队挣工分过日子,平时谁也不愿意误工。
可要是遇到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尤其家里有老丧人,怎么也是要休工去帮忙,因为那个时候,农村人讲究这个,叫你来我往,礼尚往来。你不帮助别人,别人怎么会帮助你?
我家这个邻居,大家都说是个过日子的人,头脑比较灵活,除了参加生产队里劳动以外,自己早贪黑还能搞点小“外快”,日子相比其他农民要好很多。那个时候我还很小,不知道什么是好日子,就是总见他家的孩子常吃些小零食。
他家的日子是过得挺好,就是不交人,我们和他家就两个山墙之隔,就连我们家有事,他都不肯到场。我奶奶去世时,我已经记事了。那天早上,家里来了许多人,还有一些我叫不上名的叔叔大爷们,大家忙忙碌碌,也不知道大人们要做什么,反正人是很多。
可这个邻居家竟然没有一个人到场,我妈妈还说:你看他们家,这么大的事也没个人过来,这叫什么邻居?等他家有事,咱们也不过去。
说话也巧,没岀两年,他家老爷子去世了。那时候时兴在家里停放,几天时间没有一个外人到场,冷冷清清,就是几个家人守在老人跟前。
第三天要岀殡,还是没有一个外人。这个时候他们家可真着急了,岀殡用的是大棺材,没有几十人怎么岀殡呀?
不知道是他们家找的生产队长,还是生产队长主动过来的。生产队长见没有人抬棺材,就四处喊人。
我记得,队长让一个我叫王叔的农民过来帮忙,那个王叔不肯来,他说:帮忙可以,但是必须要给我记工钱,我不能白帮。队长说:你就算帮我了行不行?王叔说:不记工钱我肯定不去。
就这样,生活队长挨家挨户去找,后来生产队给大家记工,这才把人抬岀去。
也许是这次教训受到了剌激,从那时起,别人家有事,知道帮忙了。等他老母亲去世时,再也没用队长挨家挨户去找人。
像题主说的这种情况,也不排除一些农民思想的转变。现在是经济社会,一切都向钱看,老人不在了,女儿又岀嫁了,以后也就没有来往了,帮一天忙自己要损失一天工钱,算经济帐划不来。这也有一定的原因。
但不管怎么说,在农村居住,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有难大家相互帮助,这也是人之常情,谁都是从自己做起才换得来别人,有了春风才会有秋雨。
你对别人的好,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其他人是看得见的,大家都有公正的认识和评论,相信好人肯定会有好报。
-----
网友解答:
-----
谢邀:
题主问,大伯去世,出嫁的女儿请村里人帮忙没人帮,你怎么看?
我认为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在当今大环境下,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去外地打工。仅剩下极少数出不了远门的一些人也会就近找点活干,其码每天能挣个一头二百。由于利益的驱使,或是工作单位不容易请假,所以才导致这尴尬局面。
二,有些人瞧上不瞧下,做事讲究回报。他家没有儿子,女儿又嫁到外乡,给他误工帮忙,自己一旦有事,也用不到他,所以就不做这赔本买卖。
三,亡者在世时或因种种原因得罪了一些小人,或得罪了在村里有些影响的人。这些人趁机从中作梗,就是给予难堪。
题主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还是很少见的。农村人都憨厚老实,乡情味浓,常说,"死者为大"。只要孝子孝女去请了,就是有天大过节,也应一死百了。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摒弃前嫌主动的去送亡者一程!
-----
网友解答:
-----
偶说的话可能不好听,但是实话。你大伯去世了,出嫁的女儿给父亲送葬无人帮忙,那么,你这个侄子在村里是怎么为人的?你的亲情去那里?按理说,你作为侄子是族亲,有责任和义务代堂姐妹处理这些事情的,你不尽心尽力也就罢了,还把此事拿出来说,是笑话堂姐妹,还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如果是“贴金”的想法,那恰恰相反是自己打脸了!!![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
网友解答:
-----
问:村里大伯去世了,他家出嫁的女儿请村里人帮忙没人帮,你怎么看?
你的大伯一定是有女无儿,如果有儿,也用不着女儿回娘家请人帮忙了。而且这个女儿没嫁在本村,但所有财产一定是都归了女儿,女儿在村里没有号召力,葬父又不想多花钱,老人去世就连你这个本家侄子都不上前了,是吧?
农村习俗,老人去世应该入祖坟,但入祖坟必须有儿子或本家侄或孙扛着引魂幡领进祖坟,出嫁的女儿是外姓人,不能作为扛幡人领入祖坟的,出嫁的女儿扛幡,只能领到祖坟外作为孤坟埋葬。
老人无儿,若想葬入祖坟就要找一个本家侄或孙扛幡,但这效劳幡不能白扛,需要适当酬谢,你这侄子们若不上前,他就入不了祖坟,可在祖坟外,无儿的孤坟,女儿嫁在外村,本村还有老人的葬身之地吗?
农村的红白事是礼尚往来,一家有事大家随礼,等别人有事时,这礼还要随回去的,一个不是本村户口的出嫁女,父亲去世收了大家的礼,等别人有事时,这礼你还随得回来吗?你卷着全村的礼金走了。村里人不来也是有这方面原因的。
如果,老人去世,他女儿就把这白事委托给你这个近门侄子来办,村里人看本家侄子的面,也会前来帮忙和随礼的,那样,老人也能入了祖坟有了葬身之地。这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这件事就是这个女儿不会办事,舍不得出钱。其实她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高价雇几个搬运工,抬上灵车拉到火葬场火化后,找个沟边路旁埋葬了,就不用求人了。
-----
网友解答:
-----
世间的事情,不一定有钱就能把事办好的,自己好好地惦量(检讨)自己的平时的为人处世(处事)吧……
怨不得别人丶
------------------
推荐阅读:
如何看待天河二号超算使用国产Matrix-2000加速卡升级?
瑞士女排精英赛,中国女排派出了准国家队参赛,为什么有人说这对刁琳宇等球员来说至关重要?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