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摄政王载沣的退休生活是怎么过的?
末代摄政王载沣的退休生活是怎么过的?
-----
网友解答:
-----
载沣,光绪皇帝的弟弟,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溥仪的亲生父亲,末代摄政王。
辛亥革命爆发后,隆裕太后(光绪帝皇后)认为摄政王载沣理政不力,命令他辞职。
载沣性善平和、不喜争斗。1911年12月6日,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宅第生活,享受醇亲王的待遇。
这一年,载沣29岁。辞职后回到家中,他感觉十分轻松,并且乐呵呵对家人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末代摄政王载沣的退休生活正式开始。
退休之后不久,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告退位。
载沣安于现状,只希望政府保持对清廷皇室的优待条件不变,没有更高期待。
日常生活读书、看报、写字、有时也写日记。醇亲王府中一切大小事务都是由他的母亲刘佳氏管理、安排,载沣基本上不管不问。
尽管载沣很想过上与世无争、远离纷扰的生活,但是,这样一个政治背景深厚的人物,肯定会被一些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找上门的。
孙文赠照,前嫌化解
1912年9月10日,正在北京的孙中山亲赴载沣家中,载沣亲自把孙中山迎进亲王府的大书房“宝翰堂”中。
两人刚开始会谈时,载沣有点紧张、不很自然。
孙中山对载沣辞去摄政王的举动充分肯定;孙中山对载沣不问政治、不参加复辟活动给予赞许。
载沣与孙中山的会谈进行了大约一个小时,气氛较为融洽,双方都比较高兴。
临别时,孙中山将自己的一幅照片赠给载沣,还在照片上亲笔题字:“醇亲王惠存,孙文赠”
第二天,溥伦代表载沣,前往孙中山住处回访,中午在那家花园设宴款待孙中山。
一次造访、一个回访,清皇室重要成员与清朝的埋葬者之间的嫌恨仇怨算是化解了。
1924年底,孙中山二度进京,载沣精心安排一桌高档筵席、绍兴黄酒一瓮,为孙中山接风洗尘。
事后没过几天,孙中山派马超俊代表自己,前往醇亲王府答谢,载沣亲自接见了马超俊,并致谢孙中山。
喜纳小妾,好新讳医
载沣退休后,宅于府中,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纪,读书看报之余,情感需求自然必不可少,但与嫡福晋幼兰志趣不投,爱好迥异。载沣决定纳妾。
1912年,载沣将邓佳氏迎入王府。那一年邓佳氏15岁,成为载沣的侧福晋。
邓佳氏聪明贤慧,仰慕文化,学习勤奋,喜爱新事物。她喜欢摄影,热爱绘画,能弹风琴。
载沣曾经出使欧洲,热爱西方新式生活。载沣是第一个穿西服的王公。他喜好数学,喜爱照像,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因此,载沣与侧福晋邓佳氏生活在一起,恩爱有加,甜密幸福。两人共生育了两男四女。
更让人惊奇的是,两人都有些不相信现代医学、而信奉宿命。他们认为医疗是治不好疾病的,所以有病都坚持硬撑。
1942年,邓佳氏轻微肺结核,没有接受医疗,后病情恶化去世,年仅45岁。载沣内心无比悲痛,此后至死没有续弦。
优待条款,期望入宪
1917年1月15日,在那家花园,载沣亲自主持筵席,宴请170多位民国议员。
载沣请徐世昌帮忙,请求把对逊清皇室的优待条款写入宪法、永远有效。议长汤化龙等人即席表态,支持这项请求。
载沣也在努力活动,希望副总统冯国璋也支持优待清室。经过禁卫军守备队队长从中牵线,冯国璋明确表态,支持将清室优待条款写入宪法,切实加以保障。
因为张勋复辟,这次制宪无果而终,优待条款入宪的愿望没有实现。
福晋幼兰,强势自尽
幼兰是荣禄的女儿,慈禧太后的养女。1902年1月3日,慈禧太后在保定指婚,将幼兰嫁给载沣。幼兰成为载沣的嫡福晋。
出身于荣禄家庭,依靠慈禧太后这座强大的靠山,幼兰在醇亲王府中生活舒适惬意。
1906年正月十四,幼兰生下长子溥仪,就是后来的末代皇帝。幼兰与载沣共生育两男三女。
幼兰生性强势,具有极其强烈的权力欲望。与载沣情趣相差太远。
当载沣辞去摄政王回到府中时,幼兰如临深渊、无比失落。她想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已白费、所有的希望都有可能很难实现,不禁悲从心生,跑进卧室、关上房门,放声痛哭。
当宣统皇帝退位之后,幼兰痛不欲生、整天到晚郁郁寡欢,对载沣也冷若冰霜。
载沣对幼兰不理解、也不接受。他有时也用言语不轻不重地指责她,但无济于事。不久,载沣纳了小妾邓佳氏,弥补自己生活上的不足。
载沣继续过着自己恬淡的生活;幼兰却为恢复帝业努力奋斗着。
一件突然发生的事,让幼兰彻底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
1921年,宣统帝与瑾太妃(光绪帝妃)因太医辞退一事,发生激烈冲突。瑾太妃把溥仪生母刘佳氏、幼兰一同召入宫中,狠狠训斥一番。
个性极强的幼兰从未受到这样的遭遇,忍受不了这个刺激,从宫里回到醇亲王府后,越想越气。
她认为丈夫窝囊,没有能力;现在儿子又不听话,惹来事端。一时想不开,吞下超量鸦片烟,自尽身亡,享年37岁。
溥仪闻听噩耗,火速赶到醇亲王府,跪到妈妈灵前,一句话没讲,只是重重地向妈妈磕了三个响头。
这是溥仪进宫以来第一次回醇亲王府。载沣看见儿子回家,百感交集,伤心与疼爱并重。
担心儿子因为妈妈去世而与家庭生分相恨,担心儿子伤心而影响其他事情,也担心儿子年青气盛以致做出过激行动,载沣将幼兰死亡原因隐藏在心。
只是对溥仪说:“你额娘突然发生紧痰绝,一口气没上来就丢下我们走了。”
载沣长长叹了一口气,亲自张罗,为幼兰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法事。从此以后,载沣很少与外人谈起幼兰。
玉祥逼宫,载沣劝说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要将宣统帝溥仪从故宫中赶出去。
载沣希望儿子溥仪能留居宫内,保留逊帝地位。在溥仪还没有被赶出故宫的时候,载沣到南苑驻军营地去了好几趟,试图说服冯玉祥放弃逼宫。
有一次,载沣好不容易进到南苑驻军的会客厅,看见一个身穿灰布军大衣的大汉,面朝里站在厅中。
载沣以为那人是冯玉祥的警卫,上前小心翼翼地询问:“冯检阅使在营中吗?”
大汉转过身来,回答道:“我就是冯玉祥。”声如洪钟,不怒也威。
载沣心中畏惧,没有说上多少话,就离开了。
载沣找机会向冯玉祥赠送了一些贵重礼品,又再次当面与冯玉祥会谈,但是,冯玉祥反封建的革命决心已十分坚定,他只是礼貌地应付载沣,逼宫态度没有改变。
载沣竭尽全力,但每次都是垂头丧气离开。劝说冯玉祥不要将溥仪赶出皇宫这件事,终于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随后不久,宣统帝号被废除,每年四百万两银子停止供奉,溥仪迁出故宫,宫内财产归民国政府所有。
溥仪被驱赶出宫,住进了醇亲王府的北府。载沣十分恐慌,他很担心儿子的生命安全。
冯玉祥被迫通电辞职后,载沣一心一意想争取让儿子恢复帝号、回归皇宫。
有人主张让溥仪出国,载沣不同意。他禁止这种主张的人进入王府;可疑人士来访溥仪,载沣要么拦阻不让接见,要么亲自站在旁边看着,不让来人有劝说溥仪出国的机会。
当时溥仪只有18岁,年幼气盛,找个机会离开醇亲王府,躲进东交民巷的日本使馆。
载沣曾经去过几次,劝说儿子回到王府,但是溥仪坚决不同意。
1926年2月23日晚,溥仪逃到天津、入住张园。载沣时常到那里看望儿子,但是儿大不由老,最终没有劝回溥仪。
满洲称帝,载沣反对
1932年3月1日,日本策划成立了伪满洲国,溥仪出任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改为满洲帝国,溥仪改称皇帝,年号为康德。
载沣向来反对儿子与日本人亲近,溥仪到东北去了,载沣认为凶多吉少。
溥仪当上伪满国皇帝之后,多次要载沣全家搬过去,享受皇族生活。日本人也多次劝说载沣迁往长春。
载沣不相信日本人,他对儿子的处境忧心忡忡。载沣认为全家都去东北是愚蠢至极,因为一旦陷入圈套,必将任人宰割、死无葬身之地。
载沣不但自己不去东北,还一直把最小的儿子、最小的两个女儿都留在身边,也不放他们去东北。
1934年7月,因思念儿子溥仪,载沣到长春去了一趟。在长春住了一个多月后,回到内地,大部分时候都住在北京的王府。
载沣反对溥仪接受日本人的安排,但劝说儿子没有成功。
六十大寿,快乐一天
1942年正月,七弟载涛亲自组织张罗,为载沣举行了六十寿辰盛宴。
初春的寒冷像小刀一样,藏在风中,刮到行人的脸上有丝丝疼痛,小瓣雪花慢悠悠地飘在北平幽深的天空中,但是,什刹海北岸的醇亲王府花园却是另一番景象。
花园里所有的道路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大人小孩来往穿梭,繁忙热闹。应载涛的邀约,载沣散居在各地的子女都已经赶来,他们要为载沣庆祝大寿。
载沣的卧房装饰一新,改成了寿堂。里里外外的墙壁上挂满了亲属族人、旧友故好敬赠的寿联。祥和之气溢满花园内外。
宴会就在在园里举行,载涛还请了马连良、孟小冬主演两出大戏。马连良演唱了一出《游龙戏凤》;孟小冬演唱了一出《盗宗卷》。
载沣在众人簇拥中欣赏了两出大戏,笑容始终洋溢在脸上,不时发出朗朗笑声。载沣高兴地说:“这是我六十年中最快乐的一天!”
北平解放,载沣爱国
1948年底,载沣知道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城。担心家人被冲散飘零,载沣让家人都搬进花园的益寿堂。
隆隆炮声传来,载沣命人用厚实的棉被把所有窗户遮得严严实实,家里漆黑一团。
家里人都说白天把被子撤下来,可载沣坚决不同意。
1949年1月,傅作义和平起义。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内。载沣把自己的感受写到日记中:“正月,北平局部开始和平矣……解放军入城尚俱安靖。”
载沣觉得共产党政权不同于以往。他雇了一辆洋车从鼓楼大街出发,一直跑到地安门大街,然后又跑回鼓楼。他亲手买了几串山楂糖葫芦,有滋有味地品尝,酸在嘴里,甜到心上。
载沣生活在新中国的幸福里,接受了新时代的风尚。1950年2月,载沣派溥任参加了韫欢的婚礼。
这是破天荒的大事,韫欢自由恋爱,得到了载沣的认可。
看到新社会新气象,载沣也希望自己能为新中国作些贡献。1950年,载沣把王府出售给国立高级工业学校,自己搬到东城魏家胡同46号,后又搬迁到利溥营11号居住。
变卖家业,维持生活
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载沣带着一家人主要依靠变卖家业维持生活。载沣除了变卖一些值钱的古董之外,也接受溥仪的资助。
溥仪在满洲期间,也给家里一些支持。
载沣爱书如命,从不卖书。载沣也捐献了不少皇家宝物给北京大学。
不信医药,瞌然长逝
载沣坚信“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晚年患病后,他根本不听医生嘱咐,他把药品扔掉。他有糖尿病,却爱吃甜食,病情总在不断恶化。
1950年冬天,北京异常寒冷。载沣双腿严重萎缩,身体十分虚弱。载涛带他到火锅店吃了一顿大餐,回家后病情急剧病化。
后来,糖尿病又并发尿毒症。
1951年2月3日,载沣病逝,终年68岁。溥任和溥涛料事丧事,将中国末代摄政王载沣安葬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载沣宽厚和善、顺应形势,历经数个政权更迭,最终因疾病而亡,也算是善终了。
你觉得载沣退休后的生活怎么样?欢迎评论、交流。
我是:
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
网友解答: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当时的大清当家人,是摄政王载沣。
不过,他当时可是一点也没有害怕,在他眼里,这只不过是一起小的叛乱而已,这样的事情,在大清国200多年的历史中,屡见不鲜,不算事儿。
可惜,载沣失算了,这次小小的起义,却引发了大大的连锁反应,大清帝国面临崩塌的危险。
仅仅不到2个月的时间,载沣就发现,这个世界要变了,再也不是他熟悉的大清国了,没有了慈禧的压阵,他和隆裕太后两个人,根本玩不转这个新旧交替的世界。
1911年12月6日,心力交瘁的载沣,终于向隆裕太后递交了辞呈,辞去了摄政王的职位,从此退出政坛。
可以说,载沣的选择,是明智的,要不然,大清国“亡国”的罪名,就会扣在他的头上,但是如今,他把这个包袱甩给了隆裕太后,让她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向先人谢罪去了。
大清国只有两个摄政王,一个是多尔衮,一个就是载沣。
相比较于多尔衮的强势,风光,霸道,载沣显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他所谓的摄政王,“含权量”太少。
一方面,是慈禧的强势,他选择载沣,并不是看中他的能力,而是看中他的无能,更方便自己控制,临死了,还把最终决策权交给了隆裕太后,载沣,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
另一方面,载沣就不是当摄政王的料。他性格懦弱,犹豫不决,还有轻微的口吃。大清国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但是,偏偏历史选择了载沣。
载沣退位后,就彻底的过起了退休生活。他有足够的退休金,朝廷每年发放5万两银子给他。更何况,他还有偌大的产业。
也许,从退休开始,载沣才真正的活成了他本来应有的模样。
读书纳妾,不问政事,最轰动的事情是孙中山的来访
1911年12月,载沣回到家中,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下好了,我终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老婆孩子热炕头,也许,这才是载沣的理想生活,当摄政王,太难为他了。
载沣的亲弟弟载涛,曾经评价他说:
人人都说他忠厚,实则无用之别名。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对事变,则决难胜任。
退下来了,有了大把的时间,载沣终于可以安静的读书了,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宝翰堂”。
他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起床后去给老娘请安,然后就回到自己的书房,洗脸,吃早饭,然后就在书房里看书。中午陪老婆吃饭,下午继续在书房看书,晚上出来溜溜弯,看看戏,或者同孩子们玩耍一番。
载沣读的书主要以史书为主,尤其喜欢读《资治通鉴》。同时,他也读各种自然科学类的书,他最喜欢天文,经常在夏季的夜晚,教孩子们认星星,还会自制工具,观察日食。
载沣喜欢写日记,坚持了10年时间,从未间断
。正是因为有了这本日记,我们才了解到了更多的晚清历史。
载沣的原配夫人,是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这是一桩彻头彻尾的政治婚姻,是当年慈禧为了报答荣禄的忠肝赤胆,给予的一种回报。
出身名门的瓜尔佳氏,不是普通的小媳妇。
1912年溥仪退位后,她和光绪的瑾妃,也就是溥仪时代的端康太妃一起,密谋复辟,两个女人撒出去了大把的钱,结果都被骗子给骗走了,对于复辟,连个水花都没有飘起来。
瓜尔佳氏一直看不起载沣,觉得他太懦弱无能,
她的强势,也让载沣渐渐的疏远了她,载沣考虑再娶一个小妾。
1913年,16岁的邓佳氏被娶进了门。这是一个贫民家的女孩,虽然没有多大的学问,但是勤俭持家,聪明好学,谦逊有礼,很快就成了载沣的贤内助。
载沣虽然退下来了,并且表示不问政事,但是,他毕竟是曾经的摄政王,大清的掌舵人,完全不问是不可能的。他可以不问国事,国事会主动找到他,而且,是一件轰动的大事。
大清的通缉犯,曾经的革命党人孙中山,要来拜访他了
这对于载沣来说,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要是大清还在,载沣要是正眼看一下孙中山,和他多说一个字,就算载沣输。
但是,现在变天了,大清已经亡了,现在的天下,是革命党的天下,孙中山是党魁,是国父,是临时大总统,是载沣需要仰视的人物。
1912年8月,孙中山应袁世凯的邀请,北上谈论国事,出任全国铁路督办,在这期间,孙中山到醇亲王府拜访了载沣。
孙中山无疑是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拜访的载沣,他要让载沣知道,当年你爱理不理,如今你高攀不起
。当然,国父的胸怀是伟大的,这仅仅是我等小人物的猜想。
孙中山高度评价了载沣的主动退位行为,对他退位的表现也非常满意。载沣没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唯唯诺诺的点头,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临行前,孙中山拿出一张自己的照片,在背后潇洒的签上大名,送给了载沣,载沣视若珍宝,一直小心翼翼的保存着。在他眼里,这就是他们全家的“保命符”。
这张照片,一直到载沣临死,才交给自己的小儿子溥任,现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
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迅速分裂,城头变幻大王旗,民国总统走马观花的换,让载沣的心情也随之起伏。
载沣知道,爱新觉罗家族是彻底完了,没有任何翻盘的可能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抱紧北洋政府的大腿。
溥仪退位的时候,北洋政府曾经给的有优待条件,承诺保留皇帝称号,仍然居住紫禁城,每年给400万两零花钱。
为了能守住这一份来之不易的“优待条件”,载沣曾经和袁世凯达成了一项秘密交易,清朝皇室,拥护袁世凯当皇帝,袁世凯把优待条件写入民国宪法。
看来载沣也很与时俱进啊,知道写入法律的东西,才是最牢靠的。
可惜,袁世凯称帝83天后就死了,承诺的优待条件,也没有写入民国宪法。
张勋复辟,载沣没有参加,也不发表任何言论,因为他知道,
一切复辟活动都是徒劳无功的,抱紧北洋政府大腿,才是正事。
1924年,载沣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冯玉祥废除了优待条件,把溥仪撵出了皇宫。
大清国彻底凉凉了,载沣也变成了真正的退休老头。他的巨额退休工资没有了,好在,他还能靠变卖家产生活。
移居天津,低调生活,最痛心的事是溥仪投靠了日本人
1928年,北伐军打跑了张作霖,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成了当家人。这是载沣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北洋政府时代,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徐世昌,黎元洪,段祺瑞,好歹都是大清的旧臣,不看僧面看佛面,多少还给载沣一些面子,不会太为难他。
南京政府时代,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一群什么人啊,是大清时代的“起义军”,是“造反派”,是大清国眼中的“匪”,是完全势不两立的人。
因此,载沣终日惴惴不安。
其实载沣完全是多虑了,南京政府的目标是北洋政府,至于大清遗老,早就不是革命党人的对手了。
这个时候的溥仪,已经逃到了天津,在日本人的庇佑下,生活在天津日租界的静园。他频频向载沣发出邀请,让他到天津去住,他已经在天津的日租界,给载沣买好了房子。
载沣心动了,他决定到天津的租界去住,但是,
他坚决不住日租界。最后,他住到了英租界。
在天津,载沣是真正的隐居。
为了不让人知道他的身份,他对外称姓“王”,他住的房子,被称为“王公馆”。他平时不与任何人来往,只有几个至亲的人,知道他在那里住。
到天津以后,载沣的家庭教师辞职了,几个儿女们没有了老师,载沣就考虑让孩子们到外面的学校去上学。
1929年秋天,载沣的四子溥任,六女韫娱,七女韫欢走进了当地的一所贵族学校,耀华学校。这是一所真正的贵族学校,里面不乏袁世凯,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民国要人的子女。
为了避免泄露身份,载沣不敢用汽车送他们上学,而是雇了三辆黄包车,每天按时接送三个孩子上学,严格禁止与外人过多的接触。
这是载沣一生中最悠闲,最快乐,最有生活品质的一段时光。
虽然没有了大清的养老金,没有了民国的优待条件,但是,载沣依然是亿万富豪,他有数不尽的家产可以变卖,他北京王府里,依然有几百号的佣人,他从中挑选了二十几个精明能干的,在天津伺候他们一家。
在天津,他用上了最先进的生活电器,电话,汽车,抽水马桶,电风扇,席梦思床,高级沙发,甚至是暖气,应有尽有。
载沣一家九口人,在天津过起了隐形富豪的生活。惬意,舒服,安全感十足。
不过,这种安全感和惬意的生活,被一件小事给打破了。
有一次,学校开家长会,两个女儿会有一个演出表演,作为一个老父亲,载沣是很希望体验这种温馨的家庭生活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以为人们已经忘记了他摄政王的身份,于是,他欣然前往参加。
刚走到大门口,传达室老大爷立马站起来,恭恭敬敬的说:“王爷好”。
载沣心里吃了一惊:“
这真是名人的烦恼呀,怎么一出门就被人认出来了,怪我没有戴口罩和帽子”。
载沣刚想让大爷不要声张,来了两个警卫,啪的一个敬礼“王爷好”,然后分列他的左右,俨然一副要保护他的样子。
校长听说了,赶紧出来,人群围了过来,有人大声的喊:“醇亲王好,摄政王好!”也有人窃窃私语:“他就是金韫欢的爸爸,大清的摄政王”。
载沣汗都下来了,他本来就有轻微的口吃,现在更说不出话了,还是校长会来事儿,他站到椅子上大声的说:“同学们,我们欢迎醇亲王来光临我们学校,这是我们的光荣,大家让出一条路,让醇亲王到办公室休息”。
在办公室,校长说的什么,载沣完全没记住,他的魂都吓飞了,
原来大家并不是不知道他的存在,只是都不说而已,他完全是自欺欺人。
最后,载沣大笔一挥,给校长捐赠了大笔的捐款,才仓惶的从学校逃出来。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出门了。
九一八之后,溥仪在日本人的掩护下,逃到了东北,当上了傀儡皇帝,这是载沣最痛心的一件事。
虽然溥仪多次邀请载沣去东北,回到他们的“龙兴之地”,但是载沣一直没有去。直到1934年,他才答应去长春看看。
当他看到溥仪在东北的境遇,名为皇帝,实际上就是傀儡,甚至比傀儡更悲哀,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载沣更加坚定了远离日本人的决心。
他很快回到了天津,但是,他四女儿,五女儿却留在了东北。
回到北平,安度晚年,最有贡献的事是出售王府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他们威胁载沣,要么去长春住,要么住到天津的日租界。
这个时候的载沣,已经完全没有了任何的势力,他们没有任何与日本人抗衡的力量,
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保住他的亿万家财。
为了不得罪日本人,也不让民众知道他投靠了日本人,他采取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他偷偷的搬到日租界,同时保留英租界的住宅,两边都有佣人活动。
1939年,天津发大水,洪水冲进了载沣的家里,许多珍贵的字画,前清皇帝的赏赐记录都泡到水里,成了一堆渣渣。
载沣痛心不已。
考虑到日本已经占领了北平,住天津和住北平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载沣决定,回到北平的王府居住。
从1928年到1939年,这11年时间,是载沣从45岁到56岁,他一生中的盛年时光,都在天津度过了。
回到北平的的载沣,没有住进王府的正宅,而是住到了西侧的王府花园,1962年,这里改为宋庆龄的住宅,现在是“宋庆龄故居”,国家保护的文物单位。
1942年,载沣经历了两件大事,一喜一悲。
喜的是,这一年是他的60大寿,溥仪作为长子,没办法亲自回来,所以他派了溥杰回来,一同回来的,还有溥杰的日本妻子嵯峨浩。
悲的是,60大寿的5个月后,陪伴他多年的侧福晋刘佳氏去世了。
这是一个苦命的女人,虽然嫁给了王爷,但是却是小妾的身份,在王府是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她的娘家人并没有跟着她荣耀起来,到王府里,依然是一副下人的身份。
他们的医疗条件本来是很好的,有名医,有药品,有保养品,但是她和载沣都不相信医生,不仅仅是西医,连中医也不相信,最终过早的去世了。
刘佳氏去世后,载沣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他的精神依靠没有了。
1949年,北平解放,载沣的心再次紧张起来,毕竟是曾经的摄政王,他知道改朝换代中,他这种前朝遗老,是首先清算的对象。
不过,很快载沣就释然了,王府又回到了他的手里,并明确是他个人的私宅。作为前清遗老,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了,载沣再一次多虑了。
1949年10月底,载沣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出售王府。
在原来的载沣心里,王府就是他荣誉的象征,打死他都不会卖的。但是,载沣也是一个开明的人,他知道,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前行,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了,大清已经彻底成为过去,再抱着他不放,就是彻底的迂腐了。
他把王府出售给了急需房子的高级工业学校,搬到了东城魏家胡同46号,1950年,他再次把这座大房子出售,当成了干部宿舍。
1951年2月3日,因为糖尿病恶化,载沣平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埋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享年68岁。
载沣是幸运的,出身于帝王家庭,一辈子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是多少人羡慕的对象。
载沣也是不幸的,他的前半生是没有自由的,他婚姻是慈禧安排的,他的工作是慈禧安排的,他当摄政王也是慈禧安排的。
当一个人的能力与职位不匹配的时候,他坐到那个位置上,其实就是一种痛苦,载沣的摄政王,当的就非常的痛苦。
好在,他有自知之明,急流勇退,远离朝堂,相比他那一辈子没有自由的哥哥,光绪,他应该是人生圆满了。
-----
网友解答:
-----
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发布诏书,宣布退位。
即将迎来29岁生日的载沣以这种方式,平静地告别了原本显赫的政治生涯,此时距他以摄政王的身份执掌清廷仅仅过了三年。
少年时代的载沣,就是一个不知仇恨为何物的人,经历了为大清掌舵的岁月,也亲历了”亡国“的时刻,到了而立之年,载沣完全成了看淡一切的局外人。
有一件事很能反应他这种心态。
民国二年的秋天,受邀来京与大总统袁世凯会面的孙中山提出要造访醇亲王府,局外人载沣没有拒绝,也没有欢迎,他平静而简单地接待了这位曾经的敌人。
除了这种不好回避的造访,退居王府的载沣很少与外人来往,他只想平静而安逸地生活下去。
当摄政王的时候,载沣只有幼兰一个妻子,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如今”亡国“了,他却打起了纳妾的想法。
之所以想纳妾,一是因为幼兰的性格太强势,总嫌弃载沣没有志气;二来是因为载沣渴望平常温馨的生活。
就这样,刚过而立之年的退休老干部纳了一个妾,18岁的邓佳氏。
除了闹出这个动静,载沣在王府中的日常生活犹如刻板文章一样。
每天一睁眼,先到生母处问安,然后回到自己的”宝翰堂“读书、写字;中午到内宅和福晋幼兰一起吃午饭,然后重回”宝翰堂“午休、读书。
晚间又回到内院和福晋一起吃晚饭,饭后再去生母处问晚安。
之后回到内宅与妻妾闲话,然后进入夜深人静。
因为习惯这种只读闲书的日子,载沣从来不过问家事,生母刘佳氏在的时候,家务事一直由其主持。
可即便如此,载沣亦未能彻底远离乱世的纷纷扰扰。
但他却总能泰然处之。
1915年底,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复辟帝制,载沣只淡淡地说了句”胡闹“,之后便冷眼旁观,不再多言。
1917年5月的一天凌晨,睡梦中的载沣被电话吵醒。电话是七弟载涛打来的,在电话中,载涛问哥哥,张勋率兵入宫了,该怎么办?
这消息对载沣的心理冲击较大,但即便这样,他依旧没有迈出王府,只是在府中秘密地和载涛商量了一些对策,剩下的就是静观其变。
结果12天后,张旭复辟即草草收场,载沣虽然深感遗憾,但流露出来的依旧是淡定、超脱。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福晋幼兰。这女人对大清亡国始终耿耿于怀,时刻幻想着能恢复祖业。
结果一通瞎折腾,发现上当受骗后,精神遭受沉重打击,吞鸦片自杀了。
据说幼兰临死前嘱咐儿子溥杰:你长大了,千万不要像你阿玛那样没志气,要好好念书,你哥哥是大清皇帝,你要好好帮助你哥哥,恢复祖业,这才不负我生你一场——
福晋的死,并没有改变载沣的心境,他依旧远离各路势力军阀,甚至将象征祖制的辫子也给剪掉了。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溥仪带着一批遗老去了天津,载沣依旧安然面对一切,依旧在醇亲王府里过着平静、刻板的日子。
但因为小朝廷被逐,优待条款被废,醇亲王府失去了生活来源。
尤其几个月后生母去世,一向对家事厌烦不闻不问的载沣不得不担负起持家的重任,但他持家的办法很简单,所有事一律交给府中尚能信任的下人。
缺钱,就卖东西。
少年溥杰救曾亲眼见过载沣给奉命卖物的下人打电话——8件不行,你说再添2件,叫他凑个整数得了。
在漫长而平静的闲人生活中,另一点也能反应出载沣内心的平静。
他连皇室亲贵都痴迷的佛教也不信。
除夕夜,载沣带着溥杰被迫拜完神佛后说:这是为让你的太太(满人对祖母的称呼)高兴,要不然我才不带你到处磕头呢!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28年。
1928年的某一天,溥杰突然接到奉军少帅张学良打来的电话,告诉他赶紧到天津租界躲避一下,冯玉祥来了,情况很危险。
见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这一回,载沣被吓着了,之后便率全家搭上奉军撤退的兵车出逃天津,住进了英租界溥仪的别宅。
之后多年,载沣在勉强平静的生活下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不久,26岁的溥仪在日本人的鼓动下,前往东北,妄图借助日本人恢复大清的统治。
但载沣抵制住了日本人的诱惑,面对儿子溥仪多次敦请他将家搬到长春,载沣只是在1936年夏天到长春象征性地住了一个多月,之后便回到了天津英租界。
政治上没有任何活动。
然而,在政治上不跟日本人合作,并不代表载沣不和日本人交朋友。说载沣不知仇恨,原因就在这里,少年时八国联军打来的时候,他便这样,为了维系自己的安逸富贵,他跟什么样的洋人都能交朋友。
日本人占领平津的时候也是这样,他和很多日本人都是朋友,醇王府里的保镖就是日本浪人。
他甚至还跟日本人一起卖过不属于醇亲王府的私产。
总之,这是个除了保住自己富贵安逸,什么都不掺和,什么也不在乎的人。
1949年之后,北平又迎来了新主人。
载沣索性将醇亲王府卖给了高工学校,于11月移居东四北魏家胡同,1950年又将住宅卖给政务院,7月移居东城利薄营11号居住。
1951年1月23日,68岁的载沣在这个简陋的居所去世。
载沣自号”书痴“,书房悬挂”有书有富贵,无事小神仙“的对联,气息就像一个大隐隐于市的清闲知足人。
有人评价说,昔日的摄政王是真正读懂白居易《对酒》的那个人(载沣平生最喜欢的一首诗)——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笑口是痴人。
-----
网友解答:
-----
爱新觉罗•载沣,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生父亲,他的退休生活从29岁开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同年12月6日,醇亲王载沣向隆裕太后上奏请辞摄政王一职。1912年2月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图\u002F退位诏书之一
卸下重担的载沣回到醇亲王府修养,闭门谢客,才过一年,隆裕太后带着自责和愧疚离世了,临终托付载沣多进宫照顾还是几岁孩童的溥仪。
1924年11月5日,鹿钟麟等人长驱直入溥仪住处,但是溥仪与皇后婉容正在吃水果,听到有人逼宫,“清室优待条例”被修改,大为震惊。
鹿钟麟要求溥仪三个小时内必须离开紫禁城,出去当个平民百姓,一直交涉到下午。鹿钟麟以再不走炮轰紫禁城威胁,溥仪等才收拾东西离开,用了五辆车把溥仪等人送到了醇亲王府。
图\u002F晚年的溥仪与鹿钟麟
下午,载沣正在家中看书,听闻逼宫,非常焦急担心,他不知道他的家族将何去何从?
载沣安排溥仪住在了王府的树滋堂,自己不知所措的来回叨叨,不管怎么样,他都要把溥仪牢牢的拴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王府的大门外都是军警和便衣,气氛异常紧张。
郑孝胥等亲日派提出溥仪前往日本公使管,日本人会保护他。载沣坚决反对跟日本人扯上关系,时刻派人盯着溥仪的一举一动。
图\u002F溥仪出宫时的养心殿寝宫原状
然而,当溥仪内心萌发出复兴清王朝的念头时,那么撺掇溥仪接触日本人的计划就非常容易了。在日本人的连哄带吓之下,郑孝胥和庄士敦准备按计划带着溥仪出逃。
三人乘车出门,载沣派管家张文治紧随其后,中途溥仪谎称肚子疼,去就近的德国医院看看,张文治不相信也没得办法,在门外等了好久不见溥仪出来,意识到大事不好,立刻回王府报告载沣。
情急之下,载沣顶着寒风亲自跑到德国医院,然而,溥仪与庄士敦早已不见人影。载沣若有所失,默默的回到王府,等着未来的一切不确定。
图\u002F载沣
时局不稳,为了保护家人生命财产安全,载沣听从琴师关良的建议,带着家人住进了西什库教堂,避一避。1926年春,载沣住进了洋教堂,不过总是无法融入教堂的生活,1928年初夏,下决心搬回王府,再次面临着去哪里避难的问题。
此时在天津的溥仪打来电话,请父亲带着家人到天津。1928年6月4日下午4点载沣还有六弟载洵和七弟载涛及家人,一同搭上去天津的火车。
他们乘坐的专列是奉系高级将领撤退关外的火车,本来四个小时就能到达天津,现在走了一夜还没到,一路上走走停停。突然又传来奉系军阀张作霖昨天被炸死的消息,张作霖一直是保护清室人员安全,载沣的管家张文治与奉系很有交情。
这下载沣更加迷惘,担心,一路上很多人离开火车拦小汽车,奔赴天津。最后载沣、载涛也决定乘坐小汽车赶紧到天津,可是他们三家人实在太多,小汽车不好做。正好,碰到奉系两辆军用卡车,价钱谈拢后,家人们都登上车,向天津奔去。
军用卡车不让进城,他们又下车换乘人力车,才到达目的地:英租界戈登路一百六十六号。在火车站的溥仪没有接到人,后来才知晓,家人已经到了。
这里是一座两层的小楼,晚上溥仪请吃饭,载沣把这个地方定名:金公馆。载沣在这里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会睡弹簧软床、用抽水马桶、电扇等,把孩子送去学习英文,读中学……,能看到日夜担心的溥仪心里也有所安慰,周末家人们常在一起聚会。
图\u002F载沣(中)
载沣很担心的一件事就是溥仪依靠日本人搞复辟,他经常提醒溥仪不要和日本人开往,以免招来灾祸。而溥仪的很多行动并不和家人说,载沣不清楚他在做什么,内心更是忐忑不安。
1931年11月,溥仪给载沣留下了一份信,偷偷的离开天津前往东北。载沣见信沉默良久,一如当初寒风中追溥仪回王府一样。随着子女纷纷成家,孤独的载沣于1934年前往东北长春探亲,正值溥杰暑假回国。
图\u002F载沣在长春与家人合影,右四为载沣,右六为溥仪
家人团聚,无比温馨,载沣也是感动的老泪纵横,最烦日本人称他们是“旧清室关系者”,他和溥仪是名正言顺的父子。在长春期间,日本人想方设法让载沣留下,甚至恐吓他离开东北,性命难保。
早已看透一切的载沣,执意带着子女尽快离开长春。回到天津,载沣每天看报,更加关注时局,不是他还有政治抱负,而是他担心身处外地的子女们的安慰。没多久,载沣就病倒了。
中医、西医都看了,开了一些药。载沣却是生病从不吃药,把药都埋后花园了。日本人的叨扰一直不止,关东军参谋吉冈安直隔三差五登门“劝说”载沣去东北,去日租界。
图\u002F吉冈安直
载沣可能其他事情处理的一般,在拒绝日本人的这件事上,从来都是义正辞严。载沣垂垂老矣,守在身边的两个女儿韫娴和韫馨年纪轻轻,怕有闪失,就象征性的在日租界弄个住处,也没带什么东西过去。
1939年,天津遭受水灾,连连暴雨,金公馆一楼已经泡在水里,家里已经不能住人了。此时北京暂时太平,载沣趁机跟日本人解释要回北京。保护溥仪生父责任重大,日本人见此也就同意载沣回北京。
同年9月,载沣一家人划着小船到天津火车站,四个小时后,他们到达北京,结束了11年的漂泊。
图\u002F天津
醇亲王府久没有人居住,显得很荒凉,载沣打算住在花园的益寿堂和畅襟斋。,王府正室先放放。
1942年,载沣六十大寿,在弟弟载涛的劝说下,一家人张罗起了寿宴。溥仪派溥杰和嵯峨浩夫妇代他祝寿。嵯峨浩是新媳妇,第一次上门,醇亲王载沣让她从王府正门进入,迎接仪式极其正式,嵯峨浩也按照清宫礼仪,行一跪三叩拜见之礼。
嵯峨浩的知书达礼,令载沣很欣慰,也替儿子溥杰高兴。寿宴上,儿孙环绕,一起听戏(请的京剧名伶孟小冬、马连良等),载沣享受天伦之乐。
图\u002F嵯峨浩旗服像
然而,1942年7月,侧福晋邓佳氏去世令载沣长久的陷入悲痛之中。1943年载沣第一个孙子金毓嶂出生,花甲老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1945年,日本投降,载沣更加担忧身在东北的子女,不知道他们的生死。不久,韫龢和韫颖一路逃难,回到了父亲载沣身边,此时溥仪已经被苏联红军逮捕。
载沣庆幸自己给儿女们留了一个栖息地,不过,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政府入京,醇亲王府有被强占的危险。儿子溥任从报纸上获悉学校等教育机构不会被征用。
于是王府办起了小学,取名:竞业小学;1947年9月1号,学校正式开学,载沣用金静云这个名字担任董事长,看着可爱的孩子们,内心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图\u002F周岁的金毓嶂
可是,王府太大,有时候还会有军警强行住进来,为了壮大声势,第二年,又开办了竞业初级职业学校,载沣仍是董事长。
新中国成立后,载沣把醇亲王府卖给了国家,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一半的钱用来购置新住所,一半分给八个子女(不包括溥仪,名义上溥仪过继给了光绪一脉)。另外,载沣还给北大捐了十种文物。
1951年初,载沣没有熬到春节,病逝了,终年68岁,葬于福田公墓,此前一大家子在一起吃了“菊花火锅”其乐融融,临终前,只有溥仪和溥杰在改造,不在身边,其他子女悉数回到父亲身边。
结束语
清帝退位,清朝平静的退出历史舞台,避免了更多的内战,也许他们也值得赞美一二。
载沣,29岁就结束政治生涯,之后的人生都在为子女家人殚精竭虑,不参与政治权力争夺,乱世之中,保全家人。
晚年生活,虽有病痛缠身,但是父慈子孝,共享天伦之乐,载沣一辈子估计最担心溥仪,管不了儿子的决定,却也能始终不为诱惑,坚定自己的立场。
-----
网友解答:
-----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家庭
载沣有两位妻子,发妻瓜尔佳氏,风度非凡,能说会道,是晚清重臣荣禄的女儿,由慈禧指定。她生有2男3女,是溥仪的生母。溥仪15岁时,瓜尔佳氏因故走上了绝路。
后妻邓佳氏出身于普通满族人家,从小自强好学,爱好广泛,会摄影、绘画,持家很严,谁越轨一步都要受到斥责。邓佳氏生有2男4女,是他晚年的得力助手。
退位
1911年12月6日,载沣辞去摄政王之位,回到家中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载沣在摄政王位子上憋屈地干了3年后,被袁世凯逼下台,时年30岁。
载沣退位后从不参与复辟活动,他只希望能维持新政府的优待待遇,维持现状就行了。
去东北
溥仪跑去东北,载沣认为溥仪此去凶多吉少,但已无法劝阻了。后来溥仪在日本人支持下建立起伪满洲国,多次派人请载沣全家人到东北安居,日本人也数次来游说,但载沣始终怀疑日本人行为不轨,去东北有可能掉进日本人的圈套,所以迟迟没有行动。
多年后,载沣才去东北走了一趟,呆了月余就返回了北平。此后,载沣除了私下里密切关注时局发展外,从不公开发表任何对时局的评判言论,更不参与任何满清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
60寿辰
1928年载沣随溥仪到天津住过一阵子,回北平后为了节约开支就搬到了醇亲王府西侧的王府花园。
1942年农历正月,载沣的七弟载涛将载沣的子女召来庆贺载沣的60寿辰,在王府花园举行了宴会,请马连良、孟小冬演了京戏。载沣说,这是他退出政坛后最快乐的一天。
王府花园假山叠翠,殿堂巍峨,花木掩映,芳草如茵,景色秀美,当年王府鼎盛时,光仆人就有上百人。载沣身边只有邓佳氏、四子溥任及其妻、六女韫娱、七女韫欢等6人,仆人也少了。载沣患下肢萎缩症,行走不便,坐在轮椅上的时侯多了。
1945年伪满洲国瓦解,溥仪和溥杰及几个妹夫去向不明。在东北的几个姐妹不得不拖儿带女回到王府花园,但几十年的坐吃山空和失去了溥仪的支持,王府的经济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只能勉强支撑着。
讲故事
载沣给两个女儿讲故事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自然是以清官故事为主,讲得最动人的是珍妃的故事。
他对报上所载珍妃曾跪求免罪和崔太监毡裹投井的说法作了批评,他说说当时慈禧叫来珍妃说:“外国人的军队就要进京,不能带你走。你年轻貌美,留在北京怕遭洋人污辱,愧对列祖列宗,为了保全名节,可在皇帝面前一死,也让皇帝放心。”说完,慈禧指了指井口。珍妃一言不发,转身向井口走去,又回转身向光绪跪说:“奴才辞别皇上,请皇上保重。”说罢起身奔向井口投入井中。
但讲故事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就在60大寿后邓佳氏因病去世了,邓佳氏的死给载沣寂寞的晚年留下了伤痛。1943年六女韫娱也结婚搬走了,王府花园显得空旷、寂寞。
北平解放
194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城,隆隆的炮声传到王府,载沣让家人搬进西侧花园的益寿堂,命人用厚棉被将窗户遮住,屋里非常黑暗,家里人认为白天应把被子撤下来,载沣却不同意。
载沣害怕新政权没收他们的财产,害怕将他们列入打倒的行列。在载涛的劝说下,载沣雇了一辆三轮车,去鼓楼大街转了一圈,他看见解放军严格遵守“约法八章”,艰苦朴素,对居民秋毫无犯,同前清兵勇、北洋军阀、日伪警宪、国民党军队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他改变了对共产党的态度,使他有了和平安定的感觉,身体也就慢慢康复了。
1950年6月,载涛列席参加了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同来自全国的政协代表共聚一堂,共商国家大事,这使载涛和载沣感到无比自豪。载沣渐渐地释去了疑虑,对新中国的态度积极起来。
卖房
载沣为了支持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主动将王府及花园出售给了“国立高级工业学校”,价钱为90万斤小米。载沣把售房款的一半留给他自己另购住房,另一半由8个子女平分,让他们到外面买房或是租房住。他搬到了离魏家胡同不远的利溥营13号居住。房屋虽然小了,人口也减少了,但载沣的心情却宽敞了。
正当载沣开始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因多年的老病感染风寒,他认为生死祸福天命所定,竟拒绝就医用药,以至卧床不起,终于1951年2月病逝,享年68岁。
周恩来接见溥仪等人时曾说,载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上摄政王的,他不具备这个能力,也无法承担历史重任。他后期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是好的,也没有积极进行复辟活动。他自己从未任过任何伪职,表明了民族气节,是一个爱国者。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载沣退休生活还是很不错的。
载沣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也没有政治魄力,之所以在25岁就当上摄政王,完全是因为他的儿子溥仪是皇帝。
而从1908年开始到1911年28岁的载沣下台,他几乎每一天都是苦不堪言,如坐针毡。
老电影《牧马人》中,曾经将不识字的郭
------------------
推荐阅读:
上一篇:表弟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这辈子还有希望走出监狱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