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东周列国志》?能与《三国演义》相比吗?
如何评价《东周列国志》?能与《三国演义》相比吗?
-----
网友解答:
-----
两部作品各有千秋,切入点不同,演绎的故事不同,反映的历史也不同,在文学史上定位也不同,不能拿正来类比。
-----
网友解答:
-----
简单说,列国志,大体是春秋战国到秦统一时的历史,概括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诸子文献,甚至把后来的《搜神记》倒加进去,再加后来的传说,神话等,错综而成!国别多,人物众,情节短,有的人物事件,几句话就交代完毕!稍微复杂的,情节曲折的,也就是《史记》里有的,如齐桓晋文,干将莫邪,伍员复仇,赵氏孤儿,吴越争霸,苏秦张仪,围魏救赵,鸡鸣狗盗,负荆请罪,荆轲刺秦等,长的不过四五回。
它的情节不如三国,仅仅赤壁大战就有十余回。如蒋干盗书,苦肉计,舌战群儒,横槊赋诗,草船借箭,诈降书,连环计,借东风,最后火烧赤壁。层层铺垫,逐层渲染,推波助澜。大胆取舍,简化合并,甚至是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纵横开合,情节集中,人物性格富有个性,鲜明突出。作者把传统的三十六计巧妙融合在创作中,最擅长外交与战争风云的描写,这也是人们喜欢它的原因之一。作为长篇小说艺术手法也成熟,多样,诗词的穿插交替,为小说增加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三国①吸收了史书的精华,②又有晋唐志怪小说,志人传奇的艺术手法。③还明显受了宋元说唱文学的影响。
说唱演义,以语言打动人,要吊足胃口,语带夸张,情节离奇,三国吸收了民间精华,语不甚深,又经过多次修改,才形成定稿。民间三国故事,由来已久,如南宋陆放翁诗“斜阳古柳赵各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以见得宋代说唱艺人就有说三国的内容。又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有《关大王单刀赴会》“大江东去浪千叠,我驾着小舟一叶。鏖战的江水犹然热,破曹的樯橹一时绝。――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刻画人物回肠荡气,对后世影响巨大!
而列国志,人物,情事比较分散,琐碎。同样是由乱而治,由分到合,其时间跨度长,国别也多,事件纷纭复杂,主线不很突出!它描绘宫廷内斗胜于三国,如“骊姬害申生”写的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宋国内乱,令人步步惊心。主题分散主要原因是作者忠实于历史事实,就事写事,提炼升华不够,尚无大胆进入文学创作的自由王国。这也是早期历史小说的通病。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列国志》如读通俗历史一样,毕竟故事情节,趣味就在那里摆着!当然它还是“小说”,不完全是“历史”!
-----
网友解答:
-----
《东周列国志》也即是《春秋战国志》都是东周分封各地的诸侯国,由几十个小诸国分布而成列国,再经势力战斗争夺并互相残杀,最终由七大集团国吞并各小诸侯国,七国争霸遂步形成以赵国,魏国,楚国,秦国,韩国,齐国,燕国,七国鼎立从而致东周朝灭亡的局面。《东周列国志》之战争场面,远比巜三国志》的战争更具意义,争夺资源过程也具历史进化精彩,各自运用战术和兵法,利用谋略策略对天下人才的引用和任用,达到战争目的而壮大自己的领域,才有著名的春秋战国风云史话成书。
《三国志》为东汉未期各地军阀争夺资源战所引起的战乱,并形成割据而鼎立的局面。《三国志》中的战争模式与《东周列国志》中的战争模式有不同的区别,《东周列国志》是以国与国存亡的较量和应变,而《三国志》则是以地方军阀势力的战争消灭对方,扩大自己的武装力量,形成一方霸主并架空东汉朝庭,《三国志》战争名义是诸侯割据为终点,各自用兵用谋争夺扩大领土。
《三国志》的史话没有《东周列国志》精彩,也没有可比性,《东周列国志》是国家存亡的战争,而《三国志》则是军阀割据的战争。
-----
网友解答:
-----
《
三国演义
》大家太熟悉了,自从定义了四大名著,它几乎已经成了国人的必读书目。所以主要说一下《
东周列国志
》:
信守史实是《
东周列国志
》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
羽翼信史而不违
”。
它的文笔通俗易懂,又与真实的历史不相违背,很容易让普通读者了解历史。这是历史小说的最高境界。
清代学者
章学诚
评价《三国演义》是“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其实,《三国演义》中改编、杜撰、虚构的故事情节非常多。而《东周列国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据史实录。
作者冯梦龙编写这部著作的原则就是“
事取其详,文撮其略
”。其资料来源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为主,参以《孔子家语》、《公羊传》、《
谷梁传
》、《晋乘》等史籍,“
凡列国大故,一一备载
”。同时,涉及到的人物、地名、古制,都“
考核甚详,搜罗极富
”,力求事之有源,言之有据,达到了信守史实的境界。
冯梦龙在小说中也充分展现了其杰出的组织素材的能力和深厚的叙述描摹功力。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
”,“描写摹神处能令人击节起舞,即平铺直叙中,总属血脉筋节”。所以,尽管书中事件此起彼伏,繁杂错综,人物你来我往,既多且乱,读者仍可以感受到艺术家超卓的叙事才能和敏锐的艺术感觉。
《
东周列国志
》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早在元代就有一些有关“列国”故事的白话本,明代嘉靖、隆庆时期,余邵鱼编写了一部《列国志传》,明末冯梦龙依据书对《列国志传》加以修改订正,润色加工,成为一百零八回的《
新列国志
》。清代乾隆年间,
蔡元放
对此书又作了修改,定名为《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特定的人物,事件做主线,涉及的人物,故事,国家,时间太多太久。阅读时给人凌乱,繁杂的感觉。影响了它作为一本小说的可读性。
但是,《东周列国志》仍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甚至是被低估的历史小说。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著作中,有着独特的魅力,非常值得一读。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号龙子犹、顾曲散人等。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
蔡元放,名奡,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清初著名文学家。他为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作了一番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
网友解答:
-----
《东周列国志》,名字已经很明显了,是对于东周时期各个国家的记录,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然而虽然和《三国志》一样都带“志”,但它并不是史书,而是一部演义小说,也就是说其中有不少虚构的成分。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容易想到另外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三国演义》,同样都是讲乱世时期的故事,这两本书有没有什么可对比性呢?又该如何去评价《东周列国志》?
首先,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了从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和清代著名文学家蔡元放编著而成,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个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
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纵观东周几百年,无外乎一个“乱”字来概括,混乱的春秋时期,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父夺子爱,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并不足为奇。
期间,多有谋国之能臣如管仲、百里奚、先轸、宁俞、赵盾等人士,也多有谋国之君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晋悼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但之后,谋国之君和谋国之臣皆越来越少,后几近灭绝,多出将才而无相才者,也多为游说之人,再之后,只剩家养士人的君子,当然如信陵君这些也堪为国才,但所养之士少有用者。
再之后,仅剩将领之才了。将领之后呢?就只剩贪赃枉法、卖国卖家的郭开之流,惟秦王政为治国之君,任人唯贤。造成这种现象的形成,不能不说与当时的时期和人心的不齐有关。
其次,这本书描述了中国历史上近五百年的历史故事,书中还大量的讲述了“齐恒称霸”、“城濮之战”、“烽火戏诸侯”、“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伍参献策”、“荆轲刺秦王”、“冯媛客孟尝”等一系列流传至今的故事,依然传唱不绝。
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典不衰的历史典故,我才花费近三个月的时间才去看这本书,期间也曾因学识尚浅几经想放下,也对其中的语句有迟疑不解,让我犹豫不决。
但我总觉得,能够流传至今的历史演义小说,现存的已不多见,何况里面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值得一读,与之相比起来,耗费这些时日,自我感觉还是值得的。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所思考的一个问题,世人皆知《四大名著》的影响力,但世人很少注意《东周列国志》。
如果,你是一位有心之人,去询问一个大学生或高层次的人群,他们也未必能够知晓一二。
这就使我想到一个问题:中国教育体制的古板性。这种不灵活、不贴近生活、不与经典相结合,还有社会生活的膨胀,从而造成很多年轻的一代把我们中国最璀璨宝贵的精华流失殆尽,久而久之不得不是一种悲哀的现象。
《东周列国志》最主要是史实,不涉及作者的偏向,所以个中的人物是非对错的评论性不大。对管仲等人的描写也很深入,不过你看了都会觉得管仲的讨论性不会像诸葛亮那么大。还有,三国的刘备和曹操死都没有那么多评论,但一代霸主齐桓公死得那么凄惨都没有多少的评论。
但诸葛自比管仲,乐毅,可见,汉朝时期应该很重视东周列国的故事,所以诸葛才把自己比作管仲。对于那时,也许他们评论东周列国就等于现在我们评论三国。
不过三国演义的讨论性确实很强,比三国志的讨论性更强。但东周列国志始终还是偏向于史实,也没有像三国那样把人物太过神化,给人印象不深,也许是这样原因,导致大家都熟悉三国演义而不知道东周列国志吧。
-----
网友解答:
-----
不是一类,无可比性!
-----
网友解答:
-----
肯定不能相比,不同时代,体裁,文笔都不一样,关公战秦琼,比什么
-----
网友解答:
-----
我觉得不能比,差距还不小。
表面上两者都是讲一段战乱年代的故事,相比之下《东周列国志》年代跨度更大,从幽王烽火戏诸侯开始至秦始皇大一统结束,跨越五百余年;《三国演义》从黄巾起义开始至晋灭吴完成统一,跨度只有八十余年。从这方面讲,《东周列国志》容量更大,故事更丰富。但感觉正因为故事太多,很多事情讲的都很平淡,没有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
作者的文笔水平差距也比较大。《东周列国志》中也有褒姒乱国及其离奇身世之类的虚构情节,以增强观赏性。但让人感觉虚构的跟现实的没有很好的过渡与融合,只是让两者生硬地套在一起。《三国演义》七分写实三分写虚,但虚写的部分与实写的完美融合,毫不突兀。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斩颜良诛文丑无不集中体现关公之无双忠勇;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则将孔明足智多谋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因为作者拥刘反曹的立场使书写有重点,更容易出彩。《东周列国志》没有立场,平均着力,感觉就比较散乱,平平无奇。
总体上来说,《三国演义》文学性更强,《东周列国志》更偏重史实,文学性差了不少。
-----
网友解答:
-----
比三国还乱,怎么比
-----
网友解答:
-----
对于东周时期各个国家的记录,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然而虽然和《三国志》一样都带“志”,但它并不是史书,而是一部演义小说,也就是说其中有不少虚构的成分。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容易想到另外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三国演义》,同样都是讲乱世时期的故事,这两本书有没有什么可对比性呢?又该如何去评价《东周列国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