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蔑视?
为什么三国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蔑视?
-----
网友解答:
-----
三国时代,投降的人基本上都没事,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均是如此。然而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的蔑视,原因是于禁投降的过程和原因比较特殊,因此被蔑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于禁投降的事情以及于禁被蔑视的原因。
三国前期和后期投降的人都没事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从一个诸侯投降另外一个诸侯或者从一个国家投降另外一个国家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并不会出现诛杀的恶性事件,这是由于当时各个诸侯都在争夺人才,一旦出现诛杀的问题,很容易出现阻隔人才归附的问题。
比如曹操麾下的张郃,张辽,徐晃等人都是从其他诸侯那里投降过来的,而张郃更是火线直接投降,随后直接带兵攻打以前的同僚,因此投降的事情在曹操麾下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东吴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前期的糜芳,傅士仁,郝普以及潘濬都是从刘备麾下投奔东吴;到了后期,诸葛诞的儿子诸葛靓从魏国投奔东吴,因此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这种投降的事情非常普遍,也是非常正常不过的事情,也没有遭到东吴的虐待。
在蜀汉方面更是如此,刘备麾下的部将,不管是来自荆襄还是益州,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其他诸侯,他们大多得到了合适的位置,并没有受到歧视,可见,投降这个事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蜀汉后期,来自魏国的夏侯霸投降蜀汉之后更是受到重用。
由此可见,
在三国时期,不仅是前期投降的人没有事,即使后期投降的人也没事,绝大部分人都受到受降国家或者诸侯的重用,因此投降在那个时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敌对方鼓励的事情。
于禁投降为何遭受曹丕的蔑视呢?
于禁的投降和其他人的投降不同,有其特殊性,不能够同日而语,我们来看看,于禁的投降为何有其特殊性。
01.于禁失败自身负有主要责任。
关羽水淹七军,导致于禁麾下三万人马毫无反抗之力,不得不束手就擒,作为主帅的于禁负有主要责任。
在关羽兵围樊城之后,曹操让于禁率领三万兵马解围,此时的于禁已经是左将军,假节钺,负有最为直接的责任。
位高权重的于禁在面对强敌关羽的时候明显大意轻敌,一方面没有观测到附近河水的汛期,这是作为统帅应该而且必须知道事情,却被他忽略掉,另外一方面,当大水围困的时候,作为统帅要的做的第一步应该是组织有效的兵力救援和抵抗敌人,而不是放下武器投降。
三万人马统帅的于禁在这两方面做得非常不够,面临如此危机时刻,想到都不是救援和抵抗,反而是顾忌自身的性命,确实有违他的职责。
从水淹的结果来看,真正死于洪水的人马不多,反而绝大部分弃械投降,这个和于禁带头投降有着密切关系。连主帅都投降,其他的将领和士卒更加没有理由坚持战斗下去。
纵观其他人投降本身并不负有主要责任,比如关羽投降曹操,是因为刘备遭遇曹操大军然后独自逃跑,导致关羽被围下邳无法脱身,不得已投降,主要责任不在关羽身上;又如黄权投降同样也不负有主要责任,在他投降曹魏之后,蜀汉有司打算捉拿其家属问罪,结果被刘备拒绝。
因此可见,拥有假节权力的于禁在这场失败中,完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失败之后又毫发无损的投降更是让人无法容忍。
02. 于禁投降关羽后,被东吴作为战利品送还魏国。
于禁投降之后的遭遇比较特殊,在三国前期和后期投降那些人都没有他这样的遭遇。于禁先是投降关羽,被关押在江陵,关羽败亡之后又落到孙权手里,成为孙权的战利品被送还给魏国,作为和魏国交好的筹码。
在战斗中失败后又回去的情况,在三国时期也有,但是于禁的情况比较特殊。其他人投降之后,极少有又回去的,比如糜芳,潘濬以及黄权这些人莫不是如此,一旦投降过去了,就再也没有回去,更是没有被遣送回去。
投降之后,只要没有被遣送回去,那么就不会有再次受辱或者被杀的可能了。
03. 曹丕的性格问题。
曹丕的性格问题是也是于禁被送还之后再次受辱的一个重要原因,曹丕为人心胸狭窄,比较记仇,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报复人,在对待于禁这事上更是如此。
在于禁被东吴送回之后,曹丕好言相劝,还以春秋时期的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来安慰于禁,并且拜于禁为安远将军,这些事情看起来让人欣慰,给人以大度气度恢弘的明君模样,可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后续羞辱于禁做准备。
曹丕让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又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图画,让于禁受尽屈辱。杀人莫过于诛心之法,这些做法让于禁无颜存活,因此羞愧得病死去。
正如,司马光所说的那样:“于禁将数万众,败不能死,生降于敌,既而复归。文帝废之可也,杀之可也,乃画陵屋以辱之,斯为不君矣!”
因此,曹丕这样做完全不像一个君子所为,实则小人的手笔。
04. 于禁出身低微。
于禁出身比较低微,既不是豪门大族,也不是曹操宗室,而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底层小民。他从一个小卒开始奋斗,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获得曹操的认可,并且成为军内首屈一指的大将,被曹操授予假节的权力。
于禁的成功在那个充满门第偏见的时代确实令人抢眼,他的地位即使许多曹氏宗室和夏侯氏也无法比拟,因此当他失败投降回到魏国之后,更是遭受许多人的嘲讽。
对于这样一个根基浅,没有背景的人来说,曹丕对于他的打压也是毫无顾忌,更是拿他作为典型,杀鸡骇猴以以儆效尤,让其他人以此为戒不敢再像于禁这样轻易投降。
正是由于于禁出身寒微,虽然位高权重,但是政治地位低下,也就很容易被打压。相比后来诸葛诞的儿子诸葛靓,于禁投降的行为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诸葛靓出身豪门,即使父子参与叛乱,甚至诸葛靓在投降东吴之后更是举兵攻打司马氏,然而在西晋灭东吴之后,诸葛靓不得不再次投降西晋。由于司马炎顾忌诸葛家族的威望,不得不放弃追求诸葛靓的过往的罪过。
由此可见
,在三国时代,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其他人投降均没事,只有于禁投降遭受到曹丕的嘲讽,以至羞愧而死,其原因在于于禁投降的因果有些特殊,同时也和曹丕的性格和于禁本人出身低微有关。
-----
网友解答:
-----
在三国时代,由于战乱的时势,很多人都难以保证自己能够从一而终。于是被俘后投降就成为一些人的选择。在这些俘虏中,有很多还得到了重用。比如曹操的手下就有很多这样的将领,比如张辽、许褚等人。但是,在三国的这些将领里,有一位将领却下场凄惨,这位将领就是于禁。
于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他很早就跟随了曹操,在曹操麾下屡立战功。史书记载他在曹操作战的时候,进攻的时候作为先锋,撤退的时候作为后卫。因此曹操对于禁十分器重,他封于禁为左将军,假节钺。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占据荆州的关羽兴兵攻打襄樊。曹仁只有几千人马,面对关羽的三四万水陆军,形势危急。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命令于禁率领精锐的七军人马合计三万多人,以庞德为副将,救援襄樊。
于禁率军来到襄樊前线,在庞德的奋战下,给了关羽很大的打击。在战斗中,庞德还用弓箭射中关羽额头一箭。后在曹仁的指挥下,于禁率领军队驻扎在樊城以北十里的地方,以掎角之势抵抗关羽。谁知道当时秋雨连绵,汉水暴溢,于禁的七军全部被关羽淹没。于禁、庞德都被关羽的水军擒获。
面对关羽,庞德威武不屈,宁死不降,被关羽所杀。而于禁则卑躬屈膝,投降了关羽。不过,关羽也没有任用于禁,而是将他送回荆州看管。后来,孙权袭取荆州,又解救了于禁。孙权因为已经投降曹操,对于禁还是比较优待的。但是作为一员降将,于禁受到了东吴将领的鄙视,度日如年。
等到于禁回到曹魏的时候,已经是曹丕禅让登基以后了。于禁见到曹丕已经是形容憔悴,须发尽白。于禁对曹丕痛哭流涕,曹丕虽然表面上对他表示同情,说他的失败是由于天灾,不是作战的过失,还恢复了于禁的官职。可是,曹丕在内心里十分厌恶于禁的所作所为。
他让于禁出使东吴,在出使前,让他去参拜曹操的陵墓。在墓室里曹丕预先让人画了于禁投降的场景,有关羽胜利的场面,有庞德威武不屈的场面,也有于禁低头乞降的场面。于禁看了以后,回去就因为内疚病死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三国事情,那些投降的人中,除了吕布因为反复无常,让人不能信任被杀外。其他的将领一般都没有受到多少刁难。可是,于禁则是一个意外。他投降之后,不但其他势力的人对他冷漠侮辱,连自己势力的人也对他嘲笑挖苦。使得他连气带愧,一病不起。
为什么于禁会得到这种下场呢?我们看看于禁的生平,就会明白,为什么大家对他的投降都觉得不可原谅。
一是于禁深得曹操信任,他辜负了从曹操以下所以将士的信任。
于禁在投入曹操阵营后,得到了曹操的器重。他作战勇敢,而且还任劳任怨。在和张绣的战役中,曹操因为没有防备,被降而复叛的张绣打败。于禁率领几百部下在其他军队都散乱的情况下,虽败不乱,阻击敌人。即使是有人向曹操诬告自己,也不去分辨。在打退张绣的追兵后,曹操问明原委,对于禁的品行、能力大加赞赏。从此对于禁委以重任。
随着于禁战功的增加,最后于禁被曹操封为左将军,假节钺。在五子良将中,唯有于禁拥有假节钺的权力,可以先斩后奏。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曹操对于禁的倚重了。
而在救援襄樊的战役中,由于曹操身在关中,手下几员亲族大将都无法脱身。在这个时候,曹操违背了自己的不把重兵交给外姓将领的原则,将重要的七军交给了于禁。这种信任是在曹军中绝无仅有的。
但是,于禁的变节,完全辜负了曹操的信任,也让曹军上下丢尽了脸。曹操得知消息后,不禁说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所以说,在当时,于禁只有一死才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他没有其他的选择。而他屈膝投降,只能得到大家的唾弃。
二是于禁此人性格严苛,在言行不一的情况下更会引起大家的仇恨。
如同一个以道德纪律自居的人物,当他的面具被揭穿后,大家发现他实际上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东西,那么大家对他的敌视会比被人强上十倍。
于禁就是这样一个人。于禁在曹军之中,以铁面无私著称。他处处严格要求别人,曹操也利用他的这一点来用他约束军队。他在战斗中,抓住了投降的朋友陈豨。其他人都认为陈豨投降,不必杀死,可以把他送交曹操。可是于禁却以曹操有令,被围后投降的人不能赦免,居然杀死了陈豨。
就是这样一个道貌岸然的人,以自己的道德品质自居,以曹操的信任为依靠,在曹军中不可一世。史书说曹军的人都对于禁惧怕三分。
但是,这样一个人,在生死关头,暴露了他的本来面目。大家看清之后,先是感到被欺骗的不满,然后感到对他的变节的愤恨,根本就不会对他有一丝一毫的怜悯。自己成天要求别人做到这,做到那,可是当大家看清他的真面目,根本就是虚张声势的东西,谁会对他有好感。
再加上,于禁日常作威作福,得罪了很多同僚。曹丕长期在曹操军中任职,肯定对他有所印象。当于禁落难后,对他落井下石,自然是人之常情。
第三,曹丕要树立忠君的道德标准。
在当时,三国的格局已经形成。随着天下局势的稳定,各地的人才已经没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这个时候,各个国家的君主都要建立自己的国家体系,这时,忠君思想就成为各国君主提倡的最重要的品质。
曹丕刚刚建立魏国,他对此更是要求严格。他正好以于禁和庞德作为教育臣下的教材。让大家明白,忠君效死光荣,屈膝变节可耻。这样一来,于禁的悲剧自然就不能避免了。即便是于禁愧疚而死,曹丕也没有放过他,给他的谥号是厉侯。
结语:
于禁作为曹操手下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深得曹操重用。他为曹操立下了无数的汗马功劳,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尽心尽力。在曹操的时代,他成为五子良将中仅有的假节钺的将领。
他凭借这自己的战功,依靠着曹操的信任,在曹军中的地位与日俱增。而且平日里他道貌岸然,处处严格要求别人,让大家对他都惧怕三分。
可是,在襄樊战役中,他兵败被俘。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他没有经受住人生的考验,屈膝求饶,变节投降。这引起了所有人对他的愤恨。在事后,他也是懊悔万分,最终愧疚而死。他如果知道日后会如此待遇,还不如当时如庞德一死了之呢。
人生的道路很长,但是最关键的只有几步。如果在这几步走错了,就是用生命也无法挽回的。因此,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不能不慎重啊。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网友解答:
-----
投降这事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很正常,自古以来就有投降不杀的原则,当然也有意外,至于投降后受到何种待遇却取决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有的会重用,有的会被杀,不存在投降就一定会遭到蔑视的情况。
比如三国早期,吕布投降曹操被杀,吕布手下的张辽投降曹操却受到重用,还有官渡之战中的张郃投降曹操也受到重用,更奇葩的是刘备,都不知道投降多少次了,可无论哪一次,刘备都受到重用。
于禁
三国早期的投降有一个特点,早期的投降非常普通,因为天下大乱,无数地方势力想要崛起,就得不断地吸引人才及其他势力加入,因此三国早期的投降也可以理解为政治势力争夺战,各家势力对于投降自己的人那可是极其厚待,甚至是仇恨都能不计前嫌。比如,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结果张绣在贾诩劝说下投降曹操,曹操大喜,不仅绝口不提杀子之仇,反而与张绣结成亲家,之所以这样,因为这是政治手段,曹操想要壮大,想要支持力量,想安心打官渡之战,所以厚待张绣。
曹操
三国早期整个天下都在创业,对于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有人来投降,那绝对是喜事,因为在政治上利于有利地位,但是到了晚期,等到三国鼎立各国己建立政权基本定型时,统治者优先考虑的是属下的绝心忠心,情况发生改变,三国晩期基本上不再容忍投降,但也有例外。比如刘备手下的黄权因夷陵大战后路被断投降曹魏受到重用,但刘备因为是自己的过错并没有处罚黄权在蜀汉的家属,这是因为刘备的仁慈。还有文钦因反动司马师专权发动叛乱,失败后投降吴国,受到重用,后来又率军支援诸葛诞反叛司马师,文钦因与诸葛诞有矛盾被杀,他的两个儿子文鸯和文虎又投回魏国,照样受到重用的,因为有政治好处。
曹操手下五子良将
相对而言,在襄樊之战中投降关羽的于禁下场刚非常凄凉。首先,曹操渡过创业早期后,为了加强对将领及士卒的控制,规定了制度,如果将领或士卒在战争中投降,他们的家属就得承担连带责任,这一招也很管用,但仍然有向外投降的例子,比如王平,就是背叛曹操投降刘备的。于禁也是曹魏将领,当然也适用,于禁投降后,他在曹魏的家属都承担连带责任。其次,
于禁在曹魏的地位太高了,他的投降有损于曹魏的国威,曹丕就很看不起于禁
。
于禁
于禁是左将军,假节钺,他所率领的又是曹魏精锐中央军,还是因为战败投降的,于禁的失败,三万精锐中央军投降,这在曹魏创业史上还没有如此大的损失。打个比方,于禁的投降相当于一国的战区司令、钦差大臣带着3万精锐中央军投降了另一个国家,而且是成建制的投降,你让曹操和曹丕脸面往哪里放?对已方士气是多大的打击?曹丕能不恨吗?
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
最后,
于禁的投降造成的负面影响太大了。
曹丕如果不对这种行为严厉打击,那么下次就会有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可以说,曹丕蔑视于禁的方式己经很柔和了,换了曹操,杀了于禁也有可能,这个不难理解。为何于禁投降关羽被曹丕蔑视,三国时期的投降不是很正常吗?
于禁投降
综上所述,曹丕蔑视于禁都算轻的了,于禁这种战败投降是可以直接斩杀的,曹丕只是采用了柔和的手段处理于禁而已。
-----
网友解答:
-----
虽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责主而仕的处世名言,但也有背主投降他人可原谅不可原谅的问题。
三国时期,关公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当时于禁为了保命,投降也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于禁身为曹魏五子良将之首,跟随曹操已久,在关键时刻,不顾身后尚有多年报效的强大曹魏,不顾忠义名节,不能像庞德一样杀身成仁,却贪生怕死,屈辱投降,实是让人不耻。我们来分析下三国其他人的投降情况。关公降曹,是在不知刘备生死的情况下,为保刘备两位夫人,不得已才降曹,后来等到知道了刘备消息后,马上挂印封金,又投奔了刘备。不忘旧主,不弃旧爱新,更彰显关公忠义千秋,义薄云天。张辽投降曹操,是在白门楼吕布陨命后。吕布三姓家奴,名声不好,被擒尚欲求饶,为张辽所不耻。但张辽被擒后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深受曹操喜爱。曹操一心招降,张辽已无旧主,在此情况下,张辽投降,自然也被人看作是顺理成章的事。张郃、高览降曹,那是因为袁绍不明,听信谗言,难成大事,二人为形势所迫,无力回天救袁绍才被迫投降曹操,颇有贤臣择主而仕之美。姜维降蜀汉,作为孝子的姜维,本有复汉大志,再有母亲为诸葛亮接走之忧,没办法才投降蜀汉。后来姜维在诸葛亮北伐之后,继承其遗志,九伐中原,尽忠蜀汉,就是在蜀汉灭国之际,尚拼尽全力,杀邓艾,去钟会,至死为蜀汉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样的精忠汉室之人,再加《三国演义》的喧染,受后人敬之尚且不暇,怎再会对其有所垢病?夏侯霸降蜀汉,是因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魏军政大权尽归司马氏。司马氏对曹氏宗亲大不放心,就对曹氏宗亲大开杀戒,曹氏宗亲有灭族之险,曹魏有被篡国之危。在此危急时刻,夏侯霸背国投奔蜀汉,也在情理之中。
反观于禁降关公,背弃了曹魏几世厚恩,完全出于贪生怕死,没有一点儿忠信可言,没有一点儿气节可依,面对外敌淫威,磕头求饶,辱家败国。更何况后来于禁又回到曹魏,尚不引辱自残,曹丕怎能不对其蔑视?
-----
网友解答:
-----
三十年来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知人未向心中识,画虎今从骨里描。
关云长水淹七军,庞德至死不降,于禁全军覆没投降后,被关羽监押南郡。关羽被吕蒙所破后,于禁流落至东吴,孙权向魏国称臣后,将于送还魏国。曹丕居帝位为,谥曹操曰武王,令于禁
治陵事,
于禁奉命到彼,见陵屋白粉壁上画关云长擒于禁之事,庞德愤怒不屈,于禁拜伏于地。
原来曹丕以于禁被擒不能死节,心鄙之,故令人先作此画于陵屋粉壁。于禁见此画,羞愤而死。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从黄巾军起义开始,各路军阀混战。那时人们心中的主人还是汉家天子,其余的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所以降将没什么丢人。
三国时期的降将很多,像曹操手下的张辽,张郃,徐晃,刘备手下的黄忠,严颜,孙权手下的太史慈,甘宁等。这些先前跟的主人要么是庸庸无能,要么是战败被吞。
但于禁跟这些人不同,他跟了曹操三十年,大半生都跟随曹操,曹操把他视作心腹大将。关键是曹操英雄,一场战役失败算得了什么,就这样晚节不保,投降偷生。
于禁本是
鲍信
部将,黄巾军起义时,被鲍信招募,后王朗把他推荐给曹操。于禁跟随曹操屡立战功,宛城战张绣时,张绣降了又反叛,青州兵混乱不堪,于禁临危不乱,事后曹操赞于禁为良将,封为益寿亭侯。
于禁久经善战,治军严明,屡立战功。与
张辽,乐进,徐晃,张郃
为曹操
五子良将。
没想到于禁晚节不保,兵败后会投降求生,尤其是与那个庞德相比更显丢人,庞德本也是曹操的降将,跟随曹操没多久,尚且死战不降。
所以曹丕鄙薄于禁,以画羞辱他,于禁死后还得个恶谥“
厉侯”。
-----
网友解答:
-----
曹丕确实非常蔑视于禁,以致于将其羞辱而死。
公元219年秋,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攻拔襄阳郡后,又围攻樊城。守将曹仁向曹操求援,于是曹操遣左将军于禁督领三万军马,去解樊城之围。于禁、庞德屯驻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处,遭遇连番秋雨、汉水暴涨,导致全军遭水淹而覆没。关羽乘船而来决战,庞德宁死不屈,而于禁却举军投降。于禁被关羽囚禁在荆州大牢。吕蒙袭取荆州后,关羽兵败身亡,于禁被释放出来,并被带到了东吴。于禁在东吴的一年多时间里,虽然受到孙权的恩惠,但遭到人人唾弃,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十月,曹丕篡汉登基。公元221年,于禁被孙权遣返回魏国。
此时曹丕刚刚登基,踌躇满志,正欲大展抱负,对于于禁这种晚节不保的老臣,曹丕是极其鄙视的。而此时的于禁,经历了种种磨难,胡须和头发均已斑白,脸型消瘦,大有风烛残年之感,最让他难以承受的是,整个魏国对他的态度是:人人嘲笑、处处讥讽。曹丕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和善待旧臣,就主动宽慰于禁,说什么“襄樊战事的失利,都是水灾暴至的原因,不是人力能够控制的,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不要再放在心上了”,然后又认命他为安远将军,还让他去拜谒曹操的陵墓。于禁感恩戴德,到了曹操陵墓,却看到满墙壁画,都是水淹七军的情节,尤其是关羽的战无不克、庞德的宁死不降、于禁的跪地请降,都栩栩如生。当然,这些都是曹丕故意找了画匠提前画好的,目的就是为了羞辱于禁。果然,于禁羞愧成疾,很快死去。不得不说,曹丕这一手够绝的!
题主所说,“三国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其实,整个三国期间,投降的武将非常之多,著名的就有近二十位。他们的投降,根本没有像于禁这样被后世所指责、诟病。
投降武将大盘点。
关羽,曾投降曹操,演义中的“屯土山约三事”根本不存在。关羽后来又回归到刘备阵营,不但受到曹操的尊重,还受到曹魏阵营中很多人的赞赏,认为他不忘本。
赵云,先跟随公孙瓒,离开后,过了几年才投奔到刘备营中。
马超,穷途末路之际,向刘备写信主动请求归附。
黄忠,本是刘表帐下中郎将,后来归附了曹操,但仍以代理裨将军的身份驻守长沙。赤壁之战后,黄忠又跟随长沙太守韩玄向刘备投降。
魏延,荆州刘表麾下的将领,归顺刘备。
王平本是徐晃的部将,汉中之战时投奔了刘备。
姜维,天水郡将领,在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因受到猜忌,不得已而投降蜀汉。
夏侯霸在司马家族掌权后,无奈投奔了刘禅。
张郃,袁绍的得力大将,被郭图挤兑,无奈向曹操投降。
徐晃,最早跟随杨奉征战,在护送汉献帝东归洛阳期间,被曹操招降。
文聘,荆州刘表麾下的大将,打出的口号是“秉持忠义”,但最终被曹操招降。
太史慈,与孙策酣战后,最终被收降。
甘宁,在黄祖部下不得重用,反水,向孙权投降。
再看以下几位,他们投降的性质,都与于禁有的一比。
蔡瑁,将荆襄九郡和所有装备力量、物资等拱手相送于曹操,受到格外优待。演义中蔡瑁之死,纯属杜撰。
孟达背叛刘璋,勾结刘备;因怂恿刘封不救关羽,怕被加罪,又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曹丕死后,孟达心中不安,又被诸葛亮招降。
糜芳,刘备的小舅子,献出南郡,向吕蒙投降,断了关羽的后路。
张辽,最初跟丁原,再跟着大将军何进,后来被董卓收编,再后来跟着吕布,最后归顺曹操。
吕布,张飞骂他“三姓家奴”骂早了,他先后跟了丁原、董卓、袁术、袁绍、张杨、张邈、刘备,最后还想跟曹操,但被刘备一句话送上路了。
刘备,不说了,跟的主子不比吕布少。
上述所有人,有的是良辰择主而事(比如太史慈、甘宁、赵云、文聘),有的是顺势而为(比如黄忠、张辽、徐晃),有的是被逼无奈(比如姜维、夏侯霸、张郃),有的是为了保全家族(比如蔡瑁、孟达),他们的投降行为,大多可以被世人接受。
吕布,虽然专杀义父、又有“三姓家奴”这顶万世摘不掉的帽子,但人家勇猛、帅气啊,亮点实在太突出。
刘备,虽然到处寄人篱下,甚至还经常鸠占鹊巢,但人家是胸怀大志的一世枭雄啊,并且从平民当上了皇帝,是人生励志的楷模啊。
当然,类似糜芳这种,虽然遭受世人唾骂,但他也有一定苦衷,谁让关羽不善待他呢?
于禁的投降行为,为何如此被后世鄙视呢?
笔者愚见,应该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于禁是曹操帐下元老级的旧臣,但晚节不保。
曹操对于于禁的屈膝行为,哀叹良久说,于禁跟随我三十年,怎么到了骨节眼上,反而还不如刚归顺的庞德呢?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三国志》
其二,与庞德形成了鲜明对比。
于禁之所以投降,据一些史料研究表明(严谨性未经深入考证),只是为了保全三万兵卒;关羽囚禁于禁后,确实善待了这三万降卒,不但没有坑杀,还要养着他们。如果按照这个理论,于禁的投降行为,还是值得理解的。像孟达、糜芳等人的投降,愚认为,性质更加恶劣。
但是,偏偏庞德的行为与于禁截然相反,鲜明对比之下,于禁只能蒙羞了。
其三,于禁身为五子良将之首,最终却不能善始善终,让人鄙视。
于禁在演义中被严重黑化、弱化了。其实,在五子中,于禁竟然有假节钺的职权!这是曹营诸将中的唯一一个,相当于蜀汉的关羽。
当年曹操起兵的时候,于禁勇武过人、屡立战功,被授予假节钺,但是最终却向敌营中另一个假节钺的人屈膝投降,这简直是整个曹魏武将们的耻辱啊!
于禁,牛了一辈子,最后干了一件错事,于是被全盘否定,全面鄙视!
-----
网友解答:
-----
投降有事没事,不在于什么“前期”“后期”,在任何时候都在主公和降将。
五子良将三个都是降将,五虎两个是降将,在彼此阵营中都处于高位。贾诩也是降将,在曹丕朝更是做到三公之一,可见降将什么的,真不是问题。
为何偏偏于禁被人瞧不起,死后还给了一个“历”这样的恶谥呢?原因在庞德。
关羽水淹七军,生擒庞德、于禁。若俩人都降了,曹操不会多说什么,关键庞德宁死不降。庞德若没死,于禁可能也没事,偏偏......
一场大败,死伤惨重,领兵大将一个宁死不降,一个苟且偷生,若你是曹操,你怎么选?肯定得大赏庞家人,否则岂不是令人寒心?谁还愿意给老曹家死战?
于禁早早就跟了曹操,打过黄巾、斗过袁绍,多次救过曹操的命,曹操所有的战争都有于禁的身影,功劳资历甚至比一些诸曹诸夏侯还高。亏的投降的是于禁,要是换个人,老曹说不定直接让人砍了。
至于曹丕羞辱于禁,纯属他心眼小,事儿早过去了,哪怕不会重用于禁,也犯不着羞辱人家,好赖替你曹家拼杀一辈子了。
换成老曹绝不会这么干,曹操宁可直接杀了,也不会干出“羞辱”麾下大将的屁事来。
-----
网友解答:
-----
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青史回声,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于禁这个人想必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作为曹操帐下五良将之一(张辽、张郃、于禁、乐进、徐晃),可以说于禁跟随在曹操身边也有二十多年了,按道理来说应该是忠心耿耿了,可是到头来,于禁却辜负了曹操的信任,竟然投降了关羽,而且还是乞降。这还罢了,关键与他一起增援樊城的庞德,在面临战败的情况下,没有做出和于禁一样的举动,反而是赴死,拒不投降。要知道庞德加入曹操阵营时间并不久,起初还是马超的家将,按理来说,对曹操的忠心程度并没有于禁高。可结果呢?却大相径庭。
这么鲜明的对比,非常让曹操失望。虽然后来于禁被东吴那边给放了回去,算是卖魏国一个好,可是于禁回去又能做什么呢?虽然当时曹操已经死了,曹丕也篡汉称帝,建立了魏国,可是朝中也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
曹丕没有杀他,因为没有必要。杀他,毕竟于禁是老臣,杀之会让其他老臣心寒;但要用他,那是不可能的,年龄大是一方面,另外投降过的,曹丕不敢用,所以就打发他去守墓,就是曹操墓。就这样,于禁也就郁郁而终了。
-----
网友解答:
-----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为很么三国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的蔑视?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了解当时整个天下的形势,不是于禁不能投降,而是投降的时机不对,让曹丕很反感甚至是厌恶。
于禁作为曹魏的外姓假节的大将确实投降了而且是做了两国的俘虏
于禁投降还得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说起。公元219年夏天的时候,关羽带领荆州的三万精锐北伐,通过进攻樊城和襄阳,打通进入中原的通道。而当时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之战刚刚结束,面对关羽的强势进攻,守在樊城的曹仁一度想要弃城逃跑,后在满宠的力劝下坚守待援。此时在刚从汉中归来的曹操,令于禁率领七军(大约3万人左右)和庞德去救援曹仁。
左将军于禁率七军救援樊城
结果当时是夏秋之际,天降大雨,关羽利用汉水暴涨水淹了七军,斩杀庞德,俘获于禁,宛城和许都一带也都积极关羽自此威震华夏。
要说樊城救援的失败也不全怪于禁,在《三国志》有多处记载,是汉水暴涨的缘故,并不是于禁指挥的失误,但于禁确实投降了,更为要命的是庞德的威武不屈和于禁的屈膝投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
为此曹操还发出“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这样的感慨,说不定当时曹丕也在,听到这样的话曹丕能对于禁有好感才怪。
庞德宁死不降
于禁投降后,被关羽送往江陵后方,后来东吴吕蒙袭取荆州后,于禁再次成为东吴的俘虏,两次的俘虏经历不仅让于禁羞愧,更让远在洛阳的曹丕大跌眼镜。
当时天下的格局已然发生变化由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
还有就是于禁投降的时候是在公元219年,距离曹操称魏王已有好几年(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刘备也在拿下汉中不久后称汉中王,当时三国鼎立之势已然明显。于禁在外作为可以代替君主行使权力的大将(当时于禁是左将军,假节钺)
投降不仅丢的是个人脸面,更多的是魏国的国家脸面。
气量狭小的魏主曹丕
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时期不同,那时天下名义上还是汉室的天下,各地的军阀名义上还是汉朝的臣子,所以那时候的投降、择主,不仅不会受到歧视,反而还会因为选择明主而得到当时的称赞。比如同属五子良将的张辽、张郃、徐晃等武将,还有贾诩、郭嘉、荀彧、陈琳等文臣都是从其他地方来投靠曹操的,不仅没有受到非议,反而受到曹操的重用。再比如在下邳的时候,关羽也曾短暂归附于曹操,曹操也想极力笼络关羽,只是被关羽拒绝了。
总结:三国前期
是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时期,投降基本上都是常态,但快到三国鼎立时,投降就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了。于禁的投降就是在这一特殊的时期,在不久后曹丕代汉称帝,孙权遣使称臣,并归还于禁和降卒更让曹丕脸上无光,曹丕表明上安慰了白发鬓白的于禁,暗地却在曹操的高陵里画了于禁屈膝投降、而庞德宁死不屈的画像,并让于禁出使东吴前前往祭拜,目的就是想羞辱他,最终于禁不堪羞辱惭愧而死
-----
网友解答:
-----
1、前期军阀较多,互相混战,可能今天是这伙的,明天是另一伙的,变化非常快,投降事情时有发生,司空见惯了。后期和前期形式不一样了,仅剩下曹魏、东吴、蜀汉等几股大的势力了,比较稳定、规模较大,也强调了本部效尽性、稳定性了。
2、于禁和别的降将略有不同。于禁参加了黄巾起义,后来归顺曹操,表现很好,是曹魏的“五子良将”。在襄樊之战中由于受水淹原因导致被关羽俘虏,投降了。后来东吴偷袭占领荆州,打败了关羽,于禁又到了东吴,然后从东吴回到曹魏。而和于禁同样的将领庞德被关羽俘获,却不屈而死,这就显示了于禁怕死不忠了。
于禁是从曹魏投降蜀汉又回到曹魏,而且回到曹魏之前没有建什么功绩,这难免让曹魏瞧不起。
张辽、张颌等等也算降将,但是这些降将没有再回到原来的阵营。蜀汉孟达归顺了曹魏,但是孟达再想返回蜀汉和于禁经历不一样的,孟达再回蜀汉是有利用价值的。廖化也曾滞留东吴,但是历经辛苦返回蜀汉也和于禁经历不一样。
3、曹丕蔑视于禁和曹丕性格有一定关系。曹丕待人比较刻薄,包括对待同母兄弟曹植及甄洛皇后都挺狠的。所以,于禁重回曹魏难免受到歧视难堪。
-----
网友解答:
-----
我看别人都洋洋洒洒回答了一大堆,我认为其实就一句话:别人是投降成功了,于禁是投降未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