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战争?
历史上有没有“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战争?
-----
网友解答:
-----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里,蒋军被歼灭总数达到56个整编旅,平均每个月损失接近6个整编旅的兵力,这样的损失速度是任何军事集团都难以承受的。由于蒋军在各地损兵折将,机动兵力大为减少,再像1946年那样搞“全面进攻”已无可能,所以南京方面1947年初改变战略为“重点进攻”,选择山东和陕北为两个战略区作为主要进攻目标,其他战场维持均势或守势。
《保卫延安》彭德怀剧照
山东方面蒋军集中了24个整编师共60个整编旅,大约45万人的嫡系精锐部队,编成三个机动兵团(汤恩伯、王敬久和欧震)分路合击,企图击破华东野战军主力,解除距离南京最近的威胁,一马当先的自然是“网红部队”整编第74师。而陕北方向的进攻指向性更加明确,为此蒋军动用了最大的战略预备队胡宗南军事集团主力。
抗日战争结束后,原第一战区改制为“西安绥靖公署”,胡宗南由战区司令长官改任“绥署主任”,一度拥兵五个集团军40多万人马,虽然调出一部分投入到华北等地区(比如接收石家庄的第3军),但仍然保有20多万装备精良的部队,且未经大的战役战斗,建制完整气焰嚣张。
而西北我军的实力是最为薄弱的,西北野战兵团成立时仅有26000人,还不及华东战场张灵甫一个整编师的兵力数字,而在此地区不仅有胡宗南的部队,还有“马家军”的10余万人和榆林邓宝珊的20000人枪,杂七杂八总数在40万人左右,实力对比非常悬殊。
所以这个提问之下,较具代表意义的其实是“延安保卫战”,因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延安就成为我党中央的驻地和指挥中枢,到1947年胡宗南部队进犯陕甘宁边区为止,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长达12年之久,从感情上说,我军指战员确实舍不得放弃。
《保卫延安》胡宗南剧照
1947年3月敌人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发起进攻,入侵延安的兵力为23万余人,其中胡宗南所部出动了15个整编旅14万余人。战役之初,我军高层是对保住延安持乐观态度的,当时曾有外国记者采访,问及蒋军是否有进攻延安的企图时,得到的回答是:“进攻延安的计划早已定了,还要打,但有很大可能是我们把进犯的敌人军队打垮”!
当然,这样的自信不是完全依靠26000人的西北野战兵团,3月6日延安方面命令陈赓率五个旅南渡黄河,袭击陇海铁路洛阳至潼关段,同时电令晋冀鲁豫军区刘邓部队攻击平汉路,所以延安保卫战的总体战略布局是“内线防御,外线解围”。然而仅仅四天后,胡宗南进攻延安的15个整编旅即已完成集结,而我陈谢、刘邓两部的外线进攻尚未准备就绪。
这样便仅能实施内线防御了,延安的防御部署是以教导旅和警备第7团、第一纵队和新编第4旅、警备第1旅和警备第5团分成三个战役集团阻敌,然而加一起也不及敌人兵力的八分之一,且战士们每支枪平均10发子弹,彭总曾经询问第一线的教导旅长罗元发能守几天?得到的回答是五天,其实这个回答已经很有勇气了。11日,我军再紧急调动晋绥军区王震所部的两个旅增援延安。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的大举进攻开始了,三天后突破保卫延安的第一道防御阵地,至3月18日逼近了延安南面的三十里铺,城内已经可以听到清晰的枪声,由于敌众我寡,守住城池已无可能,当晚8点党中央撤离延安,延安保卫战宣告失利。仍然留在城内的几名外国记者,就放弃延安一事采访彭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回答说:“蒋介石除了一点面子之外,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他把他的军队全都消耗在面子上,他就完蛋了”!
彭总的分析其实一针见血,就战略价值来说,地贫民脊的陕北根本无足轻重,我党中央也随时可以转移,在哪里都可以指挥全国战局。而在东北、华北、中原和华东都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蒋介石把唯一的战略预备队大部投入陕北战场,是非常愚蠢的。尽管我军保卫延安的战役未能取得成功,但是在此后一年转战陕北的过程中,牢牢地拖住和牵制了胡宗南的主力部队,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在战略上赢得了全盘主动。
由于胡宗南主力陷在陕北,直接造成黄河防线兵力空虚,随着刘邓大军的跃进和陈赓兵团的战略展开,胡宗南的部队又不断被从陕北调出驰援,顾此失彼的结果是,不到一年就被赶出了延安并且损兵折将。与此同时,蒋军在最需要增援的东北和华东战场上,屡战屡败,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蒋介石为面子而作战的恶果,迅速显露出来。
《保卫延安》蒋介石剧照
-----
网友解答:
-----
讲个没打赢但很关键的,1935年3月15日毛主席决策打的鲁班场之战。
1935年2月底,红军在娄山关—遵义之战中获得大胜,打垮了中央军吴奇伟的两个师和黔军王家烈的八个团,歼敌5400多人,取得了长征以来的最大胜利,这也是毛主席重新进入红军指挥决策层以后所创造的首次胜利。
然而,红军和国民党军敌强我弱的总体态势并没有改变,蒋介石在遵义遭到挫败后依然调动四十多万各路追兵在红军屁股后面穷追不舍,围追堵截,甩都甩不掉,情况十分危急。
1935年3月4日,中革军委决定设立“前敌司令部”统一指挥,任命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此时红军再度成了“朱毛红军”。
3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在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组织中革军委扩大会议,专门讨论红一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提出的关于进攻打鼓新场的提议。
当时,驻守打鼓新场的国民党军有一个师,但红军的兵力有三万五千多人,远远超过打鼓新场的敌人,而且包括朱老总在内的所有红军高层首长都认为,打鼓新场是黔西门户,打下打鼓新场,有利于红军进军黔西,建立川滇黔边根据地。
所有参加会议的中革军委领导同志都同意攻打打鼓新场,只有毛主席不同意,大家争执不下,为此毛主席发了火拂袖而去,中革军委还表决免去了毛主席的前敌司令部政委职务。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意见是对的,10日晚上经过毛主席的力劝,在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周总理同意放弃攻打打鼓新场,11日1点,红军截获的敌人电报显示,国民党周浑元、吴奇伟两个纵队五个师,以及滇军孙渡的四个旅正向打鼓新场靠拢,打算引诱红军进行决战,迅速集结优势兵力把红军聚而歼之。
很显然,红军能算到的事情,追剿军司令薛岳和蒋介石也能算到,然而,毛主席的眼光和策略谁都算不到。11日上午红军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发布命令,决定取消打鼓新场作战行动,再一次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厄运。同时中革军委在不到24小时内恢复了毛主席前敌司令部政委的职务。
为了集中决策,提高决策效率,3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由周总理、王稼祥、毛主席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把军事指挥权重新交到了毛主席手里。
打鼓新场不打了,接下来红军怎么走?毛主席考虑再三,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在鲁班场的周浑元纵队。做出这一决策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周浑元是中央军嫡系,直接听令于蒋介石,自长征以来就对红军紧追不舍,其所构成的重大威胁是地方军阀无法相比的,因此成为毛主席和红军的重点打击对象。
第二,周浑元部战斗力较强,就像一把刀分分钟顶在红军后背上,如果红军打爆了周浑元,不但能立刻解除心腹大患,还能警告其他各路敌军不要穷追,以此扩大红军战略回旋的空间。
兵法通常都是先打弱敌后打强敌,但毛主席却敢于反其道而为之,这就是毛主席用兵的奇正相生,难以捉摸之处。
国军第二纵队司令周浑元
第三,鲁班场距赤水河的茅台渡口仅20公里,是红军渡赤水的必经之地。周浑元部在此安营扎寨加紧修筑工事,目的在于拖住红军,等待乌江以南的吴奇伟部前来,以便将红军合围歼灭,因此也决不能让他的图谋得逞!
客观地说,此时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初步意图还是在川滇黔边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因此周浑元这条挡道的恶狼不得不打。
其实,对打鲁班场的部署在红军指挥层中间也没有形成共识,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在分析了敌我形势之后就向中革军委提出:“(鲁班场)敌人阵地工事坚固,地形对我不利,无攻破周浑元可能。似应迅速脱离当前之敌,控制仁怀、茅台,西渡以吸引滇、川两敌,寻求机动。”
更想不通的还有红一军团的林彪,那时候101年轻气盛,他想不通为什么打鼓新场就一个师我们放着不打,现在鲁班场有敌军三个师却要打?所以对执行命令有些情绪。
应该说,彭总和林总作为战术家眼光都是高明的,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打赢一场战斗,然而毛主席考虑的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打赢一场战争!
1935年3月14日21时,中革军委根据敌我势态电令主力部队“以全部力量,于十五日消灭鲁班场、三元洞之敌”。3月15日晨,除红九军团在坛厂作总预备队外,以林彪、聂荣臻指挥红一、三军团主力及干部团为右翼队,董振堂、李卓然指挥红五军团及三军团一部为左翼队,进入指定地点后,待命向鲁班场发动进攻。
结果,攻打鲁班场的行动几乎是意料之内的不顺。
3月15日10时许,红军开始向鲁班场进攻,攻势猛烈,鲁班场周围枪声大作、杀声震天。然而,周浑元从3月10日起就在鲁班场构筑了坚固工事,还有碉堡,他手下的三个师9个团基本是齐装满员的,可谓是以逸待劳,而红军主攻部队虽然有15个团,但连日作战人困马乏,而且重武器完全缺乏,所以在攻坚战中吃亏很大。
敌人躲在碉堡里疯狂扫射,红军炸不掉敌军的碉堡,伤亡惨重,正面战事形成焦着。同时,红一军团一师的两个团和二师的第六团从李村沟向鲁班场包抄行动,在茅坪与周军交火。
周军凭借有利地形和预置阵地居高临下,子弹打得如飞蝗一般,红一师师长李聚奎(1964年上将)见仰攻不利立即命令红军佯败,退至踩山坪高地设伏。国民党军以为红军溃败,急于抓俘虏而纷纷杀出,结果在踩山坪遭到红军猛烈攻击,溃不成军。
红军奋勇作战
国民党军发现中计,但为时已晚,连茅坪预设阵地也守不住了,残兵败将逃窜到团标寺的二线阵地内负隅顽抗。这时智勇双全的红军战士以一部正面佯攻,另一部向敌侧迂回,乘敌不备,将成捆的手榴弹塞进了敌军碉堡。
一声巨响,碉堡被炸塌了半边,碉堡内的敌军非死即残,连机关枪都被红军缴了过来。同时红十团、红十三团咬住阵地东南面白果寺、丁家山、羊角岭一带的敌十三师猛揍,北面的敌军阵地全线动摇。
董振堂军团长指挥红五军团从东北方向压向敌军九十六师据守的白家坳、凉水井、老坟嘴一线,双方展开激战,九十六师也是悍不畏死的精锐部队,两军一时打得难解难分。
下午3时,红军各部向鲁班场发起总攻。红三军团一部在羊角岭、丁家山进攻国军十三师阵地,在付出重大伤亡代价后夺取了敌人重机枪阵地,到黄昏时分,两军展开肉搏,国军阵地陆续失守,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突破防线,与敌短兵相接,白刃格斗,反复冲杀,导致阵地上丈余高的刺草都被踏平了,草地上全是鲜血。
红军总攻正酣时,国军飞机赶来助战。发现敌人用白布指挥敌机后,红军战士们就如法炮制,把目标指向敌阵,敌机搞蒙了,不敢贸然扫射,只能盘旋几圈后悻悻离去。
打到晚上7点左右,激战已经持续了四个小时,但由于周浑元部构筑了纵深防御,交叉火力点密布,投入总攻的各部红军已精疲力竭,但仍然无法解决战斗。此时,孙渡和吴奇伟两个纵队已经向鲁班场快速靠拢。再不撤出战斗,红军将面临被包围的危险。
中革军委和毛主席鉴于再战下去非常不利,便于当晚20时命令各军团主动撤离,留红六团原地监视敌人,其余部队当晚转移到茅台、中枢、坛厂、小河地区。
是役,红军各部上报伤亡1500多人,周浑元部上报伤亡1000多人,但以战役的惨烈程度来看,两军的损失均远不止此。当时周浑元纵队9个团近两万人,红军15个团三万人大战一天,鲁班场之战打得周浑元部元气大伤,在红军撤退和三渡赤水时根本没有出兵拦截,要说只损失1000多人就萎靡成这样,这是不太可能的。
由于在川黔边界立足的设想已不现实,鲁班场之战红军其实是吃了亏的,毛主席指挥红军于3月16日三渡赤水,向川南挺进,做出入川的态势。至于周浑元,在鲁班场之战中已被红军彻底打怕了,因此红军在渡河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大的干扰,兵不血刃地进入古蔺地区。
鲁班场之战虽然没有达到歼灭周浑元部的目的,但在战略上打出了回旋空间,确保了三渡赤水的顺利进行,并使得红军能够从容四渡赤水。是红军从战略被动转向战略主动的关键一战。
从一渡、二渡赤水被敌人撵着跑,到三渡赤水主动转移,再到四渡赤水的从容挥洒,红军在绝境中实现了神一般的操作。能而示之不能,不能而示之能,敢于在退却时还主动发动进攻,因为毛主席深知只有掌握战场主动权才能使红军绝处逢生。
-----
网友解答:
-----
现在回头再看越战,感觉越南和美国都符合这个标准。
越南不必多说。
虽然北越几乎打输了所有大小战斗。但它逼退了美军,赢下了战争,统一了南越,获得了民族独立。并把势力范围延伸到了周边的老挝和柬埔寨。
时至今日,越南在东南亚仍是小霸。
美国呢?
虽然美国输掉了越战,而且是以极其狼狈的方式,滚出的越南。
但在战争末期,美国人被现实打醒了。各种政策逐渐趋于理智。为后来赢下冷战,导致苏联解体,奠定了基础。
众所周知,越战之前,美国上下普遍都是很狂傲的,认为这世界上,就只有美国不想摆平的事,没有美国摆不平的事儿。
比如,美军全面介入越战之初,早年曾轰炸过东京的李梅上将就曾狂傲的说:解决越战最好的方案,就是把北越炸回石器时代。
要知道,当时所有人都晓得,
越战并不是北越和美国的单挑
。
北越的后面还站着中国,苏联,以及整个社会主义国家阵营。
明知道,却依然如此狂妄。只能说明,以李梅为代表的美国高层,并没有把北越以及中苏放在眼里。
他们认为,只要美国开动战争模式,所有的阻碍,通通都能碾碎!
北越算个屁,社会主义阵营算个屁。
然而,当战争开始后,狂傲的美国人被社会主义国家是当头一闷棍,被揍得眼冒金星。
美军如果只是单挑北越人民军,那倒是没什么难度。可再加上背后支持的中、苏,那难度就太大了。
要想搞定北越,就得先搞定中苏。
而要搞定中苏,那就得先发动世界大战。
但就以美国当时的现实来说,这又是做不到的事。
毕竟一个小小的越南,就把美国社会打得严重撕裂,很多美国人已经不再信任政府,不再热爱心中那个伟大的国家。
如果把越战再升级为世界大战,恐怕愤怒的美国民众会把政客撕碎。
于是乎,当尼克松赢下总统大选后,美国政府立即调整策略,放下了那高傲的身段,启动缓和政策,派专人秘访了中国。
为什么美军在越南战事不顺,尼克松却要派人秘访中国呢?
因为在越南问题上,中苏也有矛盾。
越南原本是中国的小弟,为了帮越南,中国可谓是砸锅卖铁。可当中苏决裂后,越南竟然投入了苏联门下。
1970年代,中国提到“白眼狼”一词。往往都是特指越南。
所以,当中苏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后,美国特使立即找上了门。
1972年,为进一步缓解与中国的关系。尼克松还亲自访问了中国。
不得不说,这一招非常关键。因为中美关系缓和后,苏联不甘落后,其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也主动访问了美国。
摄于1973年。左为勃烈日涅夫,右为尼克松
其后几年,美苏当然仍然继续争斗。
但明显可以看得出来,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在白宫交换意见后,双方是和大于斗,美国获得了喘息之机。
在这几年宝贵的喘息时间内,三任美国总统专心处理内部问题,使得美国社会的撕裂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当内部被稳定后,美国算是缓了一口气 在1970年代后期,再与苏联针锋相对时,就非常从容淡定了。
1979年1月1日,这是对于中国和美国,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日子。
这一天,中美建交。
中美联手坑杀苏联的战略合作,正式开始。
当中美联手后,冷战胜利的天秤就彻底倒向了美国。
因为任凭苏联再强,它也不可能强得过北约加中国。
1979年2月,中国对“白眼狼”展开反击战,仅在一个月内便打下了20多座县镇。
反击战开始前,美国舰队开到北部湾,苏联囤兵北境,中美苏三方都是严阵以待。但迫于国际压力,苏军没敢动。
1979年底,苏联把邪火发在阿富汗身上。
这么好的挖坑机会,中美岂能错过?
其后的整个八十年代,苏联在阿富汗被中美联手坑惨了。这个坑,可比越战深得多。
1982年,勃列日涅夫在一次讲话中,曾提到了中苏关系,表达了想缓和关系的意愿。
但一方面,他口惠而实不至。嘴上说一套,背地里又一套。
另一方面,中国本来也不想搭理苏联。
所以中苏关系并没有改善。
1983年,里根抛出“星球大战”计划。
事后,据中情局的披露,所谓“星球大战”计划只是一场骗局,因为技术不成熟,当时的美国根本就做不到。
但是,苏联不知道。苏联为了不落伍,把资金全部砸到了苏联版的“星球大战”计划中。
结果,苏联经济就这么被硬生生拖垮了。
此后,一直到1991年,苏联再也不具备与美国对抗的实力。
GDP不仅被美国拉开,还被日本超越。
昔日的超级大国,走到了穷途末路。最后以瓦解收场。
所以说,虽然美国没有打赢越战,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了看,可以发现。
越战之前,美国的外交政策很愚蠢,就是简单的四处树敌,不服就干。这几乎拖垮了美国的经济。
而从越南灰溜溜撤军后,美国被失利打醒了头脑,开始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各种政策趋于理性。
正是美军在越战的失利,改变了美国的对外战略,促成中美合作,才使得美国艰难得赢下了冷战
。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有!咋没有,当年蒋介石就干了不少这事。
今天借着题主的一亩三分地,咱就聊聊这事。
当年,随着苏联冲入东北,就跟那赶小鸡崽子一样将日本人所谓的精锐关东军,赶的漫山遍野的跑。
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的日本人,为了自己跑方便,把那些个看起来显得有些个累赘的家属,一顿子弹外加手榴弹就给消灭了,顺道还不忘点把火,接着撅着屁股自己跑路。
这也预示着日本人已经完蛋,咱抗倭也落下了帷幕。
站在世界级的角度,剩下的就是美国人和苏联人按照雅尔塔会议来瓜分世界了,这就是雅尔塔格局。
而咱还要迎接接下来的解放战争,这是当时事情的一个大背景,那么接下来咱再说一下咱大华夏的一个小背景。
不说这事,今天这事就呱嗒不明白,说了这事咱就得说透了。
咋说呢?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他在进入东北的时候,压根就没有和咱做任何的交流。
所以他这么做,咱就很被动,没做好一些个准备。
咱作为马后炮是很明白的,接下来就要迎来解放战争。而在亚洲这地,咱大华夏打鸦片战争开始,就成为了各方势力划分利益的地方。
而雅尔塔会议其实也将咱列入了瓜分的行列,所以苏联和美国都会将胳膊伸了过来,试图将中国恢复到一战那会的局势。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帮的是蒋介石。
又是派兵又是派船的,将蒋介石的部队尽可能多的在全国散布开来,这明显的就是摘果子的时候。
那么苏联帮咱吗?不是,他表现的前后很矛盾,一会帮咱,将东北的一些个要地让咱占了,一会又变脸了,居然可以开着坦克驱赶咱东北局,大家伙根据电视剧啥的,都能体会到这一点。
尤其是他们在撤离的时候,居然还把东北很多设备啥的,都给拆走了,这完全不是一副想要帮忙的架势。
您要知道,当年苏联帮助朝鲜的时候,可是给朝鲜留下了所有的设备,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的。
哎!这都是陈年旧事了,不说也罢。
这就是当时的环境。
接下来的事
那么就是在这个环境当中,咱在第一年的解放战争中,就把蒋介石给打的找不到北。
这话说的好像轻飘飘的,咱说个数据您就明白了,头一年蒋介石手里的整编旅就被吃掉了五十六个,这包着饺子去吃都没有这么快的。
蒋介石是越打越少,咱是越打越多,蒋介石就有点挂不住了。
说道这里,咱不得不提一句,蒋介石对于军事有那么点外行的意思。
在损失了大量兵力之后,蒋介石手头上的棋子可就不多了,也做不到想干嘛就干嘛的程度,只能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的程度。
所以蒋介石就做了一些些的调整,他把山东和陕北这两块地方作为了进攻方向。
至于其他的,在蒋介石看来对峙就成。
山东这块,蒋介石盯上了咱的华东野战军,也就是后来的第三野战军。
蒋介石也会挑,华东野战军坐镇俩大将,司令陈毅,副司令粟裕。陈毅咱就不用说了,大家伙都明白。粟裕是谁?那可是别人看来是不可行的战斗,他就觉得可行,不仅可行亲自操刀还就胜利的一个军事家,这是个一辈子都在研究地图的人,为了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考虑战局,老人家练就了可以倒着骑马的本事。
当年要不是身子骨不好,脑子的弹片影响了他的身体,作为朝鲜战争的候选人他老人家就上了。
而且制定夺取台湾的计划和统帅就是他老人家,要不是赶上朝鲜战争爆发,也许小弯弯就像当年的海南岛一样就收了回来。
所以蒋介石选的这个目标不好啃的,咱别的不说,单说孟良崮战役,蒋介石的74师整个就没了,这饺子不能说不硬,但还是被咱给吞了下去。
那么陕北这块呢?一说到地名估计有很多小伙伴就猜到了,那不用问,一准就是咱的延安。
为此蒋介石将进攻陕北这副挑子,加给了胡宗南,当然这么说的话,大家伙似乎感觉不出有什么问题,咱解释一下,您就明白了。
胡宗南的部队是蒋介石手里头的预备队,当然这么大的部队,应该算是战略预备队。
一说预备队,大家伙立马就明白了,一个战场上预备队的使用是很谨慎的,因为压垮对手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是预备队。
有时候咱看电影的时候,很多将领就算是把阵地上的部队快拼光了,依然咬着牙不放预备队上去,就是等最后一搏的时候,拿出来这支有生力量来一举定乾坤的。
解释到这里,大家伙就知道了,胡宗南的部队加入了攻击序列中,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旦其他战场上有变动,蒋介石手里就无子可用了。
那么结果呢?
咋说呢?咱和蒋介石打了这么多年了,尤其是这一年的解放战争,咱真是打出自信心,所以对于胡宗南打过来,咱还是有信心的。
信心是有,但咱可以看一下双方的对比。
胡宗南二十三万人马,那叫个兵强马壮,毕竟是战略预备队,咱可以理解。就这人数,他还不算其他帮忙的。
那咱有多少?两万六千人,这就是一个加强师的概念,这差距差不多就是十倍的差距了。
当然咱的其他部队也在集结,毕竟再好的信心,没部队打不成的。
陈赓的五个旅上路了,打黄河就过来了。
再有就是刘邓大军,也再集结,但可惜的是胡宗南开始进攻了,刘邓大军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
好吧,在人数方面,咱显然是不占优势的,在看看装备。
胡宗南那是预备队,兵强马壮自不必说,而咱作为内线防御的部队,手里枪是人手一支,但弹药缺少的可以,每支枪就十发子弹。
这仗真不好打。
那么结果呢?结果没您想的那么好。
三天之后,第一道防御就被突破了,再过两天,城里都能听到双方交战的枪声。
面对气势汹汹的胡宗南,守城显然是不可取的。
于是在1947年三月十八号的时候,咱就从延安撤离了。
好吧,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开始挺有信心的,这咋就撤了呢?”
这其实就可以解答题主的问题了。
这何尝不是咱给蒋介石下的一套,延安保卫战是失败了,但他成功的拖住了胡宗南这支预备队。
结果呢?结果就是咱其他地方就开花了。
您别忘记了,陈赓的五个旅和刘邓大军的外线作战可没停,胡宗南在陕北这块闹腾,他的屁股后面可空了,黄河防线那就是咱的了。
那么咱就趁着这个机会,在外线拔钉子,而胡宗南就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忙那都不合适。
延安他要守着,可后边也不能丢不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把自己的兵力分成一块一块的去应对。
这不用俺说了吧,拳头得握起来打出去才是最大威力的,你这都撑开了,得到的结果就是被对手一根根的把手指头给撅折了。
结果就是,胡宗南在一年之后不得不从延安撤了出来。
毕竟整个陕北在军事上来说,就没多大价值,完全是蒋介石的一个面子工程,才到这里打的。
而在其他战场上,蒋介石想要保持的战略平衡,形成对峙,想多了吧,他怎么想,事就得怎么做吗?
于是华北,华东那是败的稀里哗啦,而蒋介石就算是想投入点棋子遏制一下败局,他已经做不到了。
蒋介石在这场陕北战役中是赢了,但相对于整个棋局一样的战略,那是输的稀里哗啦!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回答
在人类战争史上,类似于输了战役但却赢得了战略空间的战争不在少数,今天我在此给大家谈谈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基辅战役吧。
在一九四一年的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当时的德军兵分三路,分为北方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
北方集团军群的主攻方向是扫清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目标是拿下列宁格勒。
南方集团军群的主攻方向是苏联的西南方向,目标是广阔的乌克兰顿巴斯粮仓、高加索油田等。
中央集团军群的目标是攻克斯摩棱斯克,最终目标拿下莫斯科。
三路大军分头疾进,而对面的苏军部队根本就顶不住德军的这种闪电式打法,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军火武器,还有大片的国土面积,尽管苏军在竭力的进行抵抗,但形势仍在不断的发生恶化。
在时间进入到7月份时,一道犹豫不决的问题都同时摆在了苏德双方的最高统帅部的面前,这个问题就是乌克兰的首府基辅。
在苏军最高统帅部里,当时的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通过各种数据的分析,得出德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将暂停对莫斯科方向的进攻,转而调头围歼基辅一带的苏联西南方面军。
他带着地图怀着沉重的心情,冒着被斯大林训斥的风险来到了斯大林的办公室。
他如实的把自己对形势的判断向斯大林作了汇报,然后主张把坚守基辅的西南方面军撤退到第聂伯河的对岸,然后在进行反突击。
斯大林听后勃然大怒,他大声训斥朱可夫:
简直是胡说八道,哪里还有什么反突击,把基辅交给敌人,亏你想得出来。
朱可夫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也当面反驳说:
斯大林同志,你如果觉得我这个总参谋长不会别的指挥胡说八道的话,那么你还要他做什么,我请求解除我总参谋长的职务
!
事情就这样的决定了,斯大林要求基辅苏军:一步也不能后撤!
但是关于基辅作战的问题,也同样在德军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以陆军司令布劳希奇元帅、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中央集团集群司令博克元帅和装甲兵司令古德里安将军为首的一派,极力主张进攻莫斯科。
他们的想法是,对于苏联基辅一带的守军倒是暂时可以放一放,在莫斯科的防御准备还未完成之前,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一举拿下莫斯科。
莫斯科一旦被攻克,将对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莫斯科一完结,也就意味着苏德战争就结束了。
而希特勒则有应外的一种看法:围歼基辅一带的苏军刻不容缓。
他认为,如果在还未解决基辅问题之前,是不能向莫斯科发动进攻的,这样一来德军就会有在侧翼受到威胁的危险。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拿下基辅就本身意味着苏联失去了乌克兰大粮仓,更为重要的是为将来攻克高加索大油田创造了机会,苏联一旦失去这两样东西,战争将无法再进行下去。
他批评他的将军们对战争中的经济问题一窍不通,他认为他们的战争头脑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希特勒的主张的到了来自作战部长凯特尔以及约德尔等人的支持,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基辅战役从7月份的初期打响,到9月底以前结束,战役以德军的全面胜利和苏军的全面失败结束,苏联西南方面军仅仅被俘人员就高达66万。
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合围战役,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阵亡。
战役德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但是博克元帅和古德里安将军等人却一直的认为:尽管德军取得了基辅战役的空前胜利,但却耽搁了进攻莫斯科的宝贵时间!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在苏军内部,尽管最高统帅部为基辅战役的失败痛心疾首,但他们却认为,代价是值得的,因为这样一来莫斯科已经完成了防御准备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空间。
德军实施的攻占莫斯科的“台风计划”最终没有达到目的,莫斯科会战是德军自从实施闪电战以来所遭受的第一次空前的大失败,它打破了德军闪电战无敌的神话,成为了克制德军闪电战的一个起点。
如果当初德军不实施基辅战役,莫斯科在当时还未完成防御准备工作的情况之下,德军如果不顾一切的进行快速推进,莫斯科就有将被攻克的可能。
也正是基辅会战,才真正的迟滞了德军继续向莫斯科推进的可能,从而使得苏联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完成了防御工作。
-----
网友解答:
-----
如果在古代历史找这样的战役,那就是长平之战莫属了。
这次战役,赵国虽然惨败,但是赵国解开了战略上的死局,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长平之战时,赵国在实力上远不是秦国的对手。但是,由于战略上陷入了死局,使得赵国陷入了灭顶之灾。
韩国的上党守为了拉赵国下水,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如果接受,就要直接和秦国为敌,兵戎相见。如果不接受,秦国占领上党战略要地,赵国国都邯郸就在山下,形势更加不利。因此,赵国只能拿下这个烫手山芋。
战争开始前后,秦国在外交上占有先机。所有国家都作壁上观,不参与秦赵两国的战争。这使得赵国彻底失去了外交媾和的希望。
在战斗上,赵军战斗力不如秦军,屡战屡败,只能靠坚守苟延残喘。而粮食又将告尽,这个时候,赵国已经没有了生路。秦国认为一切都安排得很周密,非要破赵不可。
在这个形势下,赵国只有一个破除死局的办法,那就是和秦国拼死一战,拼一个两败俱伤。
这是因为关东各国中,齐燕都不参与战争,赵国唯一的希望就是魏楚韩国救援。而这些国家在秦国的威胁下,不敢救赵国,怕秦国报复自己。
而赵国胜利,他们也不愿意。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秦国倒下,另一个强大的赵国屹立在身边。所以,只有秦赵两败俱伤,这些国家才可能出来救赵国。
最后,赵国换上赵括,赵括和秦军拼死一战,被白起所围。这个时候,赵括做出了令秦国君臣意外的行动,他一没有投降,二没有崩溃,率领赵军和秦军做了最后的拼杀。
最后,秦军虽然胜利,但是死亡过半。这使得其他国家敢于出来救赵。最后,在关东各国联军的打击下,秦军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失败,被打回函谷关几十年。
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实力不足以消灭赵军并压制其他国家。它只有吓唬其他国家。赵括看破了这一切,最终使得秦国的战略破产。
秦国虽然取得了长平之战的战役胜利,但是它吞并六国的战略遭到了破产。秦国至少晚统一天下二十年。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
-----
网友解答:
-----
被遗忘的勒热夫——焦点突出部
1942年1月,横行一时的纳粹德国军队在莫斯科城下惨败,在苏联红军的反击下节节后退,纳粹空军拼掉老命的轰炸苏联的运兵工具,总算稍微迟滞了对方的追击。连番激战后,双方阵地在莫斯科西侧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状态,彼此都有点混乱。
经过大约一周的调整,双方统帅都将目光锁定在一个叫勒热夫的小城,原因很简单,纳粹后退和苏联追击的不同步在那里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在二战中这种形态很适合机械化部队穿插与反击。
德军不愿放弃勒热夫,这个城市正好截断通往大卢基的铁路,绝不能让出,否则他们将面对苏联源源不断的暴兵,所以莫德尔来到这里。朱可夫对那个地方也志在必得,几次试探后就从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大量抽调人手,准备玩一把大的。
被遗忘的勒热夫——经年鏖战
双方第一次接触发生在1月8日,旋即就开始了惨烈的争夺,莫德尔在防御方面确实了得,简单几次操作就形成了关门打狗的局面。仗打到4月20日时,投入100多万部队的苏军死亡失踪近30万,伤病减员又50万,几乎被彻底打残。
不甘心的朱可夫又在7月30日卷土重来,可是苦战2月后他们只推进了40公里左右,勉强逼近了铁路。这40多公里他们付出了5.1万纯减员(死亡失踪),14万伤病的代价,并且差点被德军反击成功。
到了11月苏军第三次大规模进攻,虽然第41集团军突破了德军防线,但还是被战术老道的中央集团军分割包围,苦战后才勉强突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苏军屡屡对勒热夫一带发起进攻,却屡屡被德军利用突出部的地形特点分割包围,总伤亡超过160万,只换走德军33万的损失,在战术确实输得不能再输了。
被遗忘的勒热夫——真正的收获
但正是因为苏军在勒热夫的疯狂进攻,让纳粹中央集团军群的预备队被牢牢拖在那里,他们没能实现南下增援的目标,需要他们增援的地方叫斯大林格勒,需要增援额部队叫第6集团军,嗯,就是保卢斯那个。
有些资料显示苏联内务部故意通过双重间谍泄露了攻势细节,为的就是让德军分散兵力,这似乎合理解释了苏军为啥屡战屡败。虽然资料里写得有名有姓,但吐槽机个人觉得还是不靠谱,有那闲心直接把勒热夫打下来不就完了,直接全歼掉那支预备队不是更舒服?
不管德军预备队的事情是贝利亚老谋深算还是单纯意外偏得,总之惨败的数次勒热夫攻击确实成就了战略胜利,可怜的保卢斯先生成为第一个被俘的德军元帅,虽然他才授衔不足一天。
1943年3月2日,纳粹军队秘密撤出了勒热夫,留给苏联红军一座空城,攻入城市的科尔帕克奇中将表示比吃掉一只苍蝇还恶心。2020年6月,这场被斯大林格勒战役光辉掩盖的血战终于被提起,几个老兵通过众筹在勒热夫建起一座纪念碑,扯淡完毕。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像这样“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整个战略胜利”的例子,真的是太多了,可以用举不胜举来形容。
我们说几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力的几个事件吧。还是从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起义的时候开始说起吧。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领导的第一次起义是秋收起义,之后他们就开始转战长沙,遭受到了敌军的拼死抵抗。并且在攻打长沙的战役时,工农红军失败了。
可以说会战长沙的失败,就是最为典型的“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当时的具体情况是,中国的中大城市,都被国民党反动派给占领了。
在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之后,党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之后,工农红军主要借鉴苏联的经验,走占领大城市,武装夺取革命胜利的路线。
很显然这种路线,在当时是走不通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熟悉中国国情的毛泽东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很显然苏联的这条占领大城市,武装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武器和士兵,都没有国民党反动派强大。
因此,这条路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照搬苏联的模式,走这样的路,是无论如何也走不通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属于毛泽东独创的,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伟大道路。
这个道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因为毛泽东知道,中国大部分民众,都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我们只有争取了农民的支持,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我们最终才会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的。
在毛泽东找到了能够战胜敌人的正确路线后,他开始带领工农红军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从此,工农红军的革命,如同星星之火,烧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毛泽东带领的军队,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前四次反围剿战争,四渡赤水之战.....全部都是毛泽东的得意之作。
可以说正是因为那一次战役的失败,让毛泽东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掀开了新篇章。
自此之后,工农红军的队伍不断壮大,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依靠广大人民的力量,我们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从此,全体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所以说毛泽东领导起义之初,他所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是一个典型的“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整个战略胜利”例子。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有没有“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战争?
解放战争初期,以汤恩伯张灵甫等人的淮阴战役、涟水战役最为典型。
从1946年6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大肆向解放军发动攻击,大片解放区被攻占。具体到新四军这边来说,中原军区全部丢失,华中军区也几乎全部丢失,新四军为基础建立起的两大军区全丢了,最后只好到山东军区去了。
这里面要说明的是,华中军区、中原军区和山东军区的关系。华中军区是新四军主力活动范围,后来因为新四军第五师为主的部队开辟了中原军区,山东的八路军115师主力闯关东了,于是新四军一下子有了三个战区——中原华中和山东。
令人郁闷的是,新四军三个战区仅仅几个月就全丢光了。
中原军区主力6万多人,在刘峙带领的国军30万大军的挤压和围攻下,很快损兵折将,只好选择突围。本着“生存第一”的原则,6万军队最后存活下来的不足2万多,成建制的只有一个皮定均旅5000多人。
中原之战,国军基本取得了大获全胜。但这场战役,同时也牵制了国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促使我军挺近东北、在华北打开局面的战略得以实施。
相比中原,华中军区的困难要大得多。中原军区的倒下,国军的主力开始瞄准了与南京只有一条长江的华中军区,国军拿出来的,都是清一色的美械部队。想要战胜他们,谈何容易。
华中军区只有十几万军队,而蒋介石进攻的部队则有50万之众,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华中野战军依然打出了苏中七战七捷。可是,苏中战役后,国军还是以绝对优势攻克了华中军区大部分土地,解放军损兵折将,也让国军损失惨重。
最为典型的便是涟水战役。
淮阴是华中军区首府,不能轻易丢弃。整编74师等部疯狂进攻,解放军做出了围歼74军的计划。当解放军准备在淮阴城下围歼74师时,却发现74师以偷袭手段攻克了淮阴城。不久后,张灵甫有攻占了淮安。解放军避敌锋芒,退入了苏北根据地。
张灵甫在淮阴和淮安两次战役战役中表现出来的悍勇和狡诈,证明了这个人并不是坊间传闻的现代马谡,反而是在战术上很有一套。不少解放军参战部队说,整编74师比日本军队还能打,患上了“恐74师病”。
就在这种情况下,涟水的争夺战爆发了。
张灵甫认为,华中野战军主力屯集在苏北,是他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当蒋介石招他会南京修养时,他断然拒绝,说“等打完苏北最后一仗再回南京”。坚守涟水的成钧第五旅,这个部队在淮阴已经败了一场,这次振奋精神再次作战。在涟水城的南门渡口,一个排战士全部牺牲,也没能挡住国军的进攻。
当国军打开阵地即将冲入涟水时,王必成带领第六师赶到,双方短兵相接,我军以白刃战一小时就灭了74师一个营。在王必成的坚决防守下,74是连续发动8次突袭,都没能奏效。有一次围歼74师的战绩即将到来。可是,当我军寂静完成对74师的包围时,张灵甫忽然退了。第二次围歼张灵甫的机会又丢失了。
张灵甫一战涟水,损失了7000多人,稍作补充后,74师卷土重来。74师和28师在正面排开将近100门重炮,对解放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随后有开始了坦克引导步兵进行猛攻。王必成第六师第一线阵地开始陷落。
当王必成和谭震林都以为张灵甫主攻方向在南面时,张灵甫带着主力从西面发动了忽然袭击,我军损失惨重,西门南门相继丢失。经受过严格巷战训练的74师,以班排为单位,充分发挥美式火焰喷射器和M1“巴祖卡”火箭筒的威力,与解放军进行逐街逐屋的争夺。最后,解放军只好撤退,不少战士困在城中壮烈牺牲。
二战涟水,张灵甫近万伤亡取得胜利,我军的王必成将军受到追究。
从两淮战役到两次涟水战役,华中军区在张灵甫为先锋的国军面前损兵折将,丢失了经营多年的苏皖解放区,毫无疑问,这是新四军在解放战争初期承受的比较重大的失利。
可是从另一个方面去看,发现华中军区丢了,中原军区也丢了,可是我们的部队却更加集中了,更加有利于开战大兵团作战,集中力量围歼敌人了。
果不其然,涟水战役后华中野战军进入山东,和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涟水战役过后没多久,华野先后打出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仅仅五个月的时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事实上,解放军的战略本来就是“向南防御,向北发展”,距离南京太近的根据地,最后肯定会丢失的。在长期的战争中,国军重心在于争夺地盘,解放军的重心在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最终结果是,1946年6月—1947年6月的战略防御阶段,我军歼灭了敌人71万,国军的一线作战部队,从117个旅,下降到了85个旅。
赢了战役,输了战略,解放战争第一阶段的主基调就是这个。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有哪些“赢了战役、输了战略”的伟大战役?
中外历史,这样的战役还是蛮多的,比如:
1、 二战苏德战场上的“基辅围歼战”。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对苏联发动“巴巴罗萨计划”,集结140多个师,分三路进攻苏联。北方集团军群目标直指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目标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目标是基辅及高加索地区。
1941年7月,南方集团军群到达基辅附近,由于苏联在基辅集结了大量兵力,进攻基辅的德军推进缓慢。
7月16日,中央集团军群的古德里安第二装甲兵团攻陷了斯摩棱斯克,通往莫斯科的大门被打开。正当古德里安踌躇满志准备杀向莫斯科时,希特勒却叫停了对莫斯科的攻击。
原来希特勒准备对基辅的苏联红军进行合围,但是原来的南方集团军群兵力不足。希特勒叫停对莫斯科的攻击,把一部分中央集团军部队调往基辅,加入了对基辅红军的大合围。
由于古德里安等中央集团军的加入,对基辅的合围终于达成。对被合围在基辅的苏联红军的围歼战于1941年8月23日到9月26日进行。围歼的结果是除了少量人员突围外,大部分人战死或被俘,苏联红军总计损失70万人左右,其中被66.5万人。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
德国取得了基辅围歼战的辉煌胜利,但是战略上却输了!因为,为了达成合围,不得不从原计划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抽调兵力,导致进攻莫斯科的时间被推迟。而在被推迟的时间里,苏联抓紧从全国抽调兵力加入莫斯科的防御。佐尔格也从日本获得确切消息,日军将要南下,不会北上,从而使得苏联放心大胆地从远东抽调精锐加入莫斯科的防御。
更糟糕的是,耽误了时间以后,莫斯科进入淫雨霏霏的秋季,道路泥泞不堪,进攻莫斯科的部队行进缓慢。好不容易熬到天冷了、结冰了,德国人才发现自己连棉衣都没准备。枪栓被冻得拉不开,坦克油料没有防冻剂无法开动……德国拿下莫斯科的美梦化为泡影。
由于列宁格勒没有拿下,进攻莫斯科的行动又宣告失败,巴巴罗萨的战略计划相当于失败。而这失败完全由于基辅围歼战抽调兵力导致的……
德军赢得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失去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战争。
2、 二战日本“偷袭珍珠港”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大陆泥足深陷。随着欧洲战争的爆发,特别是德国节节胜利,刺激了日本膨胀的野心。日本在反复争论后,决定南下,同美国开战,以争夺美国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资源。战略目标一旦确定,日本海军在山本五十六大将的策划下,开始蕴酿袭击美国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以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
而美国总统罗斯也一直想让美国参加二战,苦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潮严重,无法说服国会同意美国参战。而日本偷袭珍珠港给了美国天赐良机。
1941年12月7日晨,日本联合舰队偷袭了珍珠港,造成3000多人阵亡,数艘军舰被毁,所幸当时美国几艘航母提前离港才幸免于难。
偷袭珍珠港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第二天,美国国会就授权罗斯福对日本宣战。美国从二战开始时的军火贩子变成了参战国,并成为二战的领导者。不久以后,美国派兵抢占瓜岛,太平洋战争爆发,战略上失策的日本败局已定,并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遭受原子弹攻击的国家。
偷袭珍珠港的策划者山本五十六大将也于1943年4月18日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被击毙……
3、 抗日战争中国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七七事变以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蒋介石和他的参谋人员制订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就是通过会战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同时把日军放进中国腹地,特别是江南水网地,通过空间扩大来稀释日本有限的兵力,在长期的消耗中拖垮日本。为此,主动发起了淞沪会战,同时,在其它地区相继发起了四大会战,即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外加一个南京保卫战。
四大会战是国军正面战场的四场重要战役,每场都投入了大量后力。最后四大会战相继失败。但战略目标却得以实现:、
一是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二是成功将日本拖得精疲力竭。武汉会战以后,日本暂停对重庆的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三是日本有限的兵力被分散在中国中东部广袤的国土上,机动进攻的兵力不足,加上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又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军队。到了这个时候,日本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4、 解放战争中的胡宗南进攻延安
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也是战役失败、战略却胜利的战役。
1947年,蒋介石在全面进攻解放区的战争失败后,改为对山东和延安进行重点进攻。1947年3月,胡宗南集结了25万人进攻延安和陕北。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了“不计较一城一地,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决策。在象征性的保卫延安后,主动放弃延安,牵着胡宗南在陕北的山沟里转圈圈。
胡宗南占领延安空城后,为了保住这个“胜利”果实,不得不抽调重兵防守延安,用于进攻西北野战军的机动兵力减少。彭德怀抓住机会,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连打了三个歼灭战,共歼敌1.5万人,扭转了陕北的局势。
延安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目标却实现了。
5、 解放战争中的临沂保卫战
解放战争中发生山东战场的临沂保卫战与延安保卫战异曲同工之妙。陈诚指挥包括整编74师在内的国民党重兵进攻共产党山东省首府临沂。陈毅、粟裕表面上做出了誓死保卫临沂的架势,实际却偷偷放弃临沂,华野主力隐蔽北上,出其不意发起莱芜战役,全歼了李仙洲兵团五万多人,随后不久,又在孟良崮全歼了整编74师。
华东野战军用临沂保卫战的失败,换取了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
网友解答:
-----
这种事情实在军事上实在是太多了。赢得战役是局部胜利。而战略的胜利则是则是最终胜利,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可以牺牲局部利益以换取全局利益。这是战略胜利。短见和长远是二者的最大区别。在兵家军史上此事是比比皆是
。
远的就不说,
美日珍珠港战役,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占领延安,美日珊瑚海海战,隆美尔在北非的战役,都证明了这些是战术上获得上获得胜利家,而战略上却是失败的典型战役
,从大型战争来说,美国的越战和苏联的阿富汗战争都是比较典型的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战争。付出的代价和所得到的绝对不成正比 。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越南战争,越南输掉了所有的战役,偏偏赢得战争。美国占据了一切优势,但却是输掉战争,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
拥有最现代化武器的美国居然无法彻底击溃消灭北越军队,实在是让人费解。实际上,美国高精度战争行为对于近乎原始越南军队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有点大炮轰蚊子的感觉,现代文明孕育和城市化环境长大的的美国军队难以适应越南的作战地区的环境和作战方式。胜利来之不易,
但失败对于越南来说,损失无论多大都耗得起,但美国却耗不起。巨大的战争消耗让美国反战情绪高涨。国内局势不稳,也是美国最终退兵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再就是,
北越在战争中根本就是随便打,全民皆兵没有任何套路。没有任何固定的作战形式、没有任何明确的作战目标和战争目的,越战不存在任何传统意义上的胜利和失败。这种战争对于受到二战洗礼的像二的美国人来说是根本无法理解的
。军民分开在西方战争中是严格规定的,而越南是则是全民皆兵士兵越打越多。让美国防不胜防。南越政权力量虚弱也是美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还有就是美国低估了越南决心和韧性。美国很难理越南军队的抵抗精神,和高昂的战斗意志力。美国的最终失败就是必然。
美日珊瑚海大海战也是一样,
这是世界海战史上载入史册的航母巅峰对决。在战术上日军全胜,以一条轻航母的代价击沉重美国航母列克星敦,驱逐舰、运油船各一艘,一艘航母受创。但是战略上美军全胜
,因为美国具有130多艘航母级战舰。而日本只有17艘。最关键是日本少一艘刘一艘,无法再生产。这次战役日本有五航战由于珍惜舰船,退出南太平洋。
就是典型的因少失大。美国和日本打的就是消耗战,而日本则根本打不起。
苏德战战争从整体来说,也是一场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战争,德国闪击战术横扫半个苏联。苏联凭借辽阔的,寒冷的天气,充分的能源。完整的工业体系,跟德国死耗
。整个战争期间 德军单兵素质军官指挥水平均选高于苏军。基本上没有任何指挥失误。苏军寸土不让拼死抵抗。让德军的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了巨大代价。
巨大战争消耗让德国彻底失败了!德国人小看了苏联人的意志,苏联人忽视了德国人的战术。
我是清水空流 ,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明朝是如何丢掉旧港宣慰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