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
网友解答:
-----
1941年6月22日,德国人出动了550万大军、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苏德战争一开始的时候,苏联几乎是被德国人“吊着打”的局面。在战争刚开打的前十天里,德军突进苏联纵深达到了600公里。
在第一天的战斗里,苏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
苏联俘虏
西北战场上,两个星期里苏军败退450公里。苏联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
西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苏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
基辅战役苏联被歼灭了66万军队
1941年9月15日,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包围,血战10天,苏军只有少数人突围,66万余人被歼灭、其中还包含了6万以上的军官。此战被希特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
开战头四个月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9月底。苏联军队一共被德军歼灭了300万人左右,武器损失也非常的严重:其中损失轻武器417.28万件,坦 克与自行火炮15601辆,各种火炮70574门,作战飞机7237架。
以上就是这场苏德战争爆发之初的战况,我说苏联被德国人“吊着打”,一点都没有夸张。
苏军之所以这么不堪一击,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德国人属于突然袭击,苏联根本没有准备好;二是,战前苏联人自己把自己折腾惨了,导致实力大减(集体化、大清洗)。
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还有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开始了夺取莫斯科的攻势。苏联卫国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开打了——莫斯科保卫战全面爆发。
一开始的时候德军依然是势头很猛,到11月7日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完全占领了莫斯科外围的苏联阵地,几十万苏军又被无情的歼灭了。
著名的红场阅兵,这些士兵参加完阅兵以后随即全部开赴前线对德作战
德军最前线的部队,此时离莫斯科只有20公里的距离了。可是这最后的20公里成了德国人的噩梦,德国人一直到战争最后都没有越过这20公里的距离、打进莫斯科。
当时苏联人的口号是:绝不能后退,一定要打到最后一个人
1941年12月6日的时候,苏联人在莫斯科展开了反攻,德国人在丢下50万具尸体和不计其数的武器装备,也同时宣布:莫斯科会战,苏联人取得了完全胜利。
莫斯科会战是苏德战争的重大转折点,苏联人在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以后,才逐渐稳住了阵脚。
虽然在这以后,苏联人还是经常被德国人打败,可是战争的整体发展趋势却开始朝着苏联人反击、德国人防守的模式上转变了。
苏联人终于度过了卫国战争中最艰难、最黑暗的时刻。
终极一问:苏联人在战争初期已经被德军消灭了几百万、武器装备的损失也极其严重,他们靠什么来反攻德军的呢?
前面说过了,在1941年11月7日也就是莫斯科被包围之前,苏军已经损失了兵力300万人以上、武器装备不计其数了。
可是为什么苏联人还能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以及最后还能反攻德军呢?
我来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具体的原因吧!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原因一:德国人的后勤补给出现了重大问题
二战中德国人最擅长的就是“闪电战”,他们打苏联同样用的也是这种战略。可是德国人忘记了一个问题:“闪电战”最重要的是速度,绝对不能打成了“持久战”。苏联的国土面积是2000万平方公里以上,无论德国人的“闪电战”多么快,面对如此浩瀚的国土,再厉害的“闪电战”也不灵了。
德军的机械化装备陷入到了苏联糟糕的道路里
苏联人当时采取的是“坚壁清野”的战术,说白了就是:把所有能用的、能吃的、能喝的东西全部破坏掉。德国人占领的地方往往是一无所有,除了难民以外啥也没有,这样德军的后勤补给就是个无解的难题。
德国人犯了一个和当年拿破仑一样的错误:没有充分预计到苏联的严寒天气。德军攻打莫斯科的时间是1941年11月7日,此时正是苏联一年之中最严寒的时刻到来了。德军冬装补给不足,战士死伤、冻伤惨重,并且兵器和装甲战车的防冻措施没有做好,装备自然大量损失。
总之,德国人打到莫斯科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闪电战”完全变成了“持久战”、外加上后勤补给严重不足、又遇上了苏联倒霉的严寒天气,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苏联小战士
原因二:苏联人爆发出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坚强的战斗意志力
苏德战争说到底:德国是侵略者、苏联打的是反侵略的卫国战争。这一战关系到苏联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此时的苏联人爆发出了无与伦比的战斗意志力。
不是有句名言叫做:“苏联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因为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
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人中出现了无数个战斗英雄,其中苏联的女性同胞们就是典型的代表。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有1000万人走向战场,其中有80万女兵。
二战苏联女飞行员
这些女兵们奉献出了家庭、丈夫、父亲、兄弟,最后又奉献出了自己。她们拿起本不是为她们设计的武器,与敌人进行最直接的战斗。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这些女兵们不光从事一些简单的医疗保障和后勤运输工作,她们还是最优秀的坦克手、战斗机飞行员,甚至直接冲在战争的最前线与德军展开最血腥、最惨烈的拼杀。
苏联阻击之神:柳德米拉
例如:二战中最出名的死亡狙击手:柳德米拉·米哈伊洛夫娜·帕夫利琴科,他被苏联人称为狙击女神。她一个人就狙杀了309名德军士兵,后来被称为苏联英雄。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无数的苏联人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与德国人开始了殊死搏斗、无数苏联人与德军展开了生死对决、无数苏联人开着飞机、坦克冲向了德军阵地再也没有回来、无数的苏联人拉响了手雷抱着德军一起同归于尽……
总之,苏德战争期间整个苏联的战斗意志被激发了出来,无数人抱着必死的决心开启了保家卫国的战斗。
战争打到后期,德国人在苏联的土地上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血的代价……不是有句话叫做: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凶猛的进攻遇到了人类历史上最顽强的抵抗!
原因三:斯大林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领袖作用
斯大林是整个苏联卫国战争中的灵魂人物,正是斯大林坚强的战斗意志和决心才保证了苏联的最后胜利。很多人认为这一条不太靠谱,可是事实就是如此,没办法像苏联这样的国家,领导人那就是无与伦比的灵魂和精神图腾。
例如:莫斯科保卫战最关键的时刻,很多人劝斯大林赶快撤离,万一被俘后果不堪设想。可是斯大林坚决地留了下来与苏联人一起与德军做最后的生死对决。
当年莫斯科保卫战最艰难的时刻,红场阅兵也是斯大林提议并组织的。大家想一下,如果斯大林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率先撤退了,莫斯科还能守得住吗?苏联人还有最后反击的机会吗?我看悬,而且非常悬!
大家一定要懂得一个道理:某些历史的关键时刻、某些关键人物是可以改变历史走向的,例如:明朝北京保卫战时的于谦……
1941年12月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美国全体人民对日宣战
原因四:苏联等来了一个无比强大的盟友——美国人参战了
苏联反击德国人是在1941年的12月6日开始的,美国人全面对日宣战是在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加入盟国的时候,也是苏联卫国战争打的最惨烈、最艰难的时候。
斯大林当时听到美国人参战以后简直是高兴坏了。据史料记载:斯大林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是开怀大笑并说了一句:“这下好了”。
斯大林为啥会这么高兴呢?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心里最大的石头落地了,因为德国和日本双面夹击苏联已经不可能了;
二是,斯大林清楚地知道美国人的实力,他知道苏联人的“好日子”要来了。
第一个原因大家应该很好理解,1941年的时候是苏联卫国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假如这时日本不去偷袭珍珠港与美国人开战,而是北上夹击苏联的话,估计苏联真的有亡国的危险了。
苏联当时是极其困难的,家里面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第二个原因那就是重大利好了,往后的岁月里美国人给苏联提供了天量的物资援助。我认为这也是苏联人能够反击德国人的重要保障和原因。
此后的几年里美国对苏联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战略援助:
飞机: 14018架、 坦克,装甲车: 22800辆、各种运输车辆54万多辆、高炮 7944门、冲锋枪:108293挺;
另外还有各种军事物资:无烟火药130713吨、炸药32237吨、钢材:2589766吨、铝 26110吨、石油2622357吨、化学品 631017吨、各型舰艇:672艘……
多的我就我不说了,大家看看这些天量的物资援助吧!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天量的物资援助,苏联还能不能快速的反击德国,我觉得这是一个未知数了。
苏联转移了大量的物资去后方
原因五:苏联人在战争初期保存了部分的实力
前面说过了,苏德战争初期苏联人是被德国人“吊着打”的。在这样一种局面下,苏联人当然要转移物资、转移军事装备了,他们显然不会干“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
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苏联人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资转移行动。例如:当时转移的设备、物资超过100万节车皮。
我觉得苏联在遭到德军疯狂打击之下,还是保存了一定的实力的,这也为后来的反击提供了一定的物资保障。
最后我想说,苏联之所以能在苏德战争前期损失极其惨重的情况下还能够发起反击,主要原因无非是三点:
一是,苏联地盘足够大、气候条件足够恶劣,导致德国人的“闪电战”最终失败了;
二是,苏联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苏联人民爆发出了巨大的战争意志力;
三是,美国人参战了,让苏联有了强有力的物资保证,也解除了苏联人的后顾之忧。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当然要问斯大林了。
作为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在苏德战争前疏于防范,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手足无措,但斯大林在莫斯科城下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并最终稳住了阵脚,为彻底打败法西斯打下了基础。
而在1941年10月莫斯科会战爆发前夕,经历了4个月苏德战争的苏联,失去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陷了超过1\u002F4的人口,失去了绝大多数工业基地。而最可怕的是莫斯科会战前,苏联已经在4个月的战争中失去了至少300万军队,而且都是斯大林麾下的精锐之师。
而莫斯科的身后,几乎再无有效阻挡。可以说莫斯科会战前夕的苏联,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极端危急时刻。
但苏军仍然顽强战斗,并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终胜利,那么为何苏联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实现逆转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德军已是强弩之末
希特勒的闪击战在二战爆发前夕大显神威,西欧小国纷纷在德国凌厉的攻势下迅速沦陷,连西欧传统强国法兰西也在德国的疯狂进攻下迅速投降。
但苏联和西欧国家完全不同,首先苏联国土面积异常庞大,这是德国不可能和闪击西欧一样对苏联做到一击必杀。
虽然二战前德国想尽办法拉近和苏联的距离,例如瓜分波兰使苏德成为邻国,以达到闪电战的突然性,但巨大的国土面积摆在这里,即使德国跑断腿,也不可能迅速拿下苏联全境。
所以在第一波进攻结束后,如果苏联不死,那么最终倒下的一定是德国。
从1941年6月21日发起苏德战争开始,苏军一溃千里,德军则高歌猛进,但完成工业化的苏联在基建方面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欧。缺少完备的铁路和公路系统,这使得德军坦克只能行进在土路和麦田之中。在遭遇了黄沙滚滚的烟尘后,苏联一年一度的秋雨,使整个装甲部队陷在泥沼中动弹不得。
对于以速度快著称的闪电战而言,龟速就意味着失败。
而直到冬季来临,路面结冰,德军才再次加速,而此时已错过一举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等到精疲力竭的德军到达莫斯科城下时,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
2、斯大林模式余威仍在
因为苏联国土面积远大于其他西欧国家,所以希特勒对德国的诉求也比西欧国家多得多。
在侵略苏联的550万军队中,希特勒以北方集团军攻打列宁格勒,断绝苏联的一切外援;以南方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夺取苏联丰富的粮仓和油田;而以中央集团军进攻莫斯科,彻底摧毁苏联人民的抵抗意志。
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顾此失彼。尤其是在基辅战役中,为贪图大量消灭苏联有生力量,希特勒减缓了中央集团军的推进脚步,在创造了围歼苏联60万军队的史上最大围歼战的胜利后,希特勒也彻底失去了消灭苏联的所有可能。
因为希特勒没有意识到,苏联最重要的不是60万苏联军队,也不是莫斯科,而是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
这个创立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强人,有着崇高的政治威望,以及战无不胜的个人魅力,只要斯大林在,整个苏联上下就能众志成城。
而忽略了兵贵神速道理的希特勒,在基辅耽误了数月时间后,又因为秋雨陷在泥潭,给了斯大林和朱可夫宝贵的喘息时间,最终莫斯科城防坚如磐石,在斯大林亲自坐镇指挥之下,失去数百万军队的苏联,迅速将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起来,形成抵御德国法西斯的钢铁长城。
在苏德战争前期,如果希特勒能够认识到苏联的“七寸”所在,德军的推进将会顺利很多。
3、苏联并非一无所有
能够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各行各业群众功不可没,但如果没有远东军区的30多个西伯利亚师,莫斯科保卫战将不会如此顺利地取得胜利。
而西伯利亚师之所以敢于万里增援,和潜伏在东京的著名间谍佐尔格密不可分,正是因为佐尔格获取了日本大本营将要南下挑战美国的重要情报,才极大减缓了苏联在远东的外在压力,斯大林和朱可夫才敢于抽调西伯利亚师加强莫斯科城防。
而强悍的军队没有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万万不行的,在腥风血雨的大清洗运动中,大量优秀的指战员惨遭屠戮,苏联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实现了战斗力的急速滑坡,而目的只是增强斯大林的个人权威。所以苏德战争前期苏军的惨败,斯大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斯大林的表现却又是可圈可点的,首先他信任将领朱可夫,这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带领苏联民众挡住了德军凌厉的攻势。
随后在朱可夫的一再保证下,斯大林选择留在莫斯科与莫斯科共存亡,并且在莫斯科保卫战激战正酣时,举行了震惊世界的红场大阅兵。
正是这次出乎意料的阅兵,使苏联上下更加团结,也让全世界看到了苏联的价值所在。
所以损失几百万,苏军对于苏联而言,并不是最致命的打击,只要斯大林在,莫斯科在苏联就一定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
网友解答:
-----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苏联红军和法西斯德军进行了举世瞩目的莫斯科会战。
10月2日,德军从中部突破了苏军防线,到10月中旬的两周之内,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三个大包围圈,两个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个在维亚兹马以西,共俘虏了663000苏军士兵。
莫斯科危在旦夕,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从10月15日开始迁往古比雪夫,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苏军的防线危如累卵,德军甚至已经能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塔楼(最近俄《论据与事实》周刊刊文,又说这个是不可能的。)最关键时刻,苏联把一支支新组建的预备师投入了战斗,顽强的堵住了防线,并不断地用战略预备队发起猛烈的反突击。到11月底,莫斯科岿然不动,而德军彻底恐惧和绝望了。
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附近,以3个方面军共15个集团军的兵力实施反攻,把德军赶离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德军参谋长哈尔德说:“刚歼灭了苏军几十个师,又出来了几十个师”。斯大林好像是能撒豆成兵。朱可夫战后说:“斯大林的增援部队像是魔术变出来的”
那损失数百万的苏军,何来如此多的援军呢?
【二战苏联的动员能力】
二战前,苏联为了适应战时快速动员的要求,就建立了完整的后备力量管理体制。国家有兵役管理委员会,下面成立了四千三百个军训办公室,有几千个教研组和五万名教官从事后备兵员训练。
1941年6月23日,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苏联各地首先对23岁到35岁的公民实行动员,仅七天之内就有530万人应征人伍,新组建了96个野战兵团。由于苏军前期损失巨大。8月,苏联进一步征招18和50岁的人入伍。苏共的430万党员,就有110万走上前线。各城市有400万工人自动参军,组成了60个师支援前线。在德军进攻莫斯科时,仅莫斯科就动员了50万直接参加保卫战。
1941年12月,苏联又从后备兵员中新组建了300个师和159个旅,并且还有100个师的战略预备队。到1942年5月,苏联全国共动员有1800万人,使苏军总兵力扩大到1000万人以上,输送到前线的作战部队有550万之多。
到战争结束,苏联共伤亡2750万人,其中有2000万是军人。但全国战时军训系统在这期间共训练了4000万人。也有资料说是9000万人,但苏联1941年的人口才1亿8400万,感觉有点夸张,就4000万已经够恐怖了。
1923年生的男性(1941年时18岁)活到战后的全国仅仅剩下4万人。战斗民族当之无愧。
有种观点,到10月底,西伯利亚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已经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苏军在力量上也压倒了德军。但斯大林却打点滴似的把一支支训练不足的新组建师送去做炮灰,故意示弱,诱敌深入,消耗德军,最终打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或者,就算没有天气因素,德军如愿以偿的攻入莫斯科,结果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翻版提前发生,源源不断的炮灰送去打巷战,养精蓄锐的远东苏军一个反击,德军都不用等到45年,就和拿破仑一样一溃千里了。
【远东苏军精锐】
看过电影【兵临城下】会有印象,仅培训了几周,刚学会开枪的新兵,在政委声嘶力竭的怒吼和督战队机枪的威胁下,两个人一支枪就送上了前线,这就是新组建预备师的缩影。(苏联一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才实行把打残的老兵部队撤下来,补充新兵,边休整边培训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作战效率。)虽然预备师数量充足,但指望这样部队去拯救莫斯科,当然不行。斯大林的眼睛看向了东方。
当时,在远东有一支装备精良,成建制的精锐部队,从39年诺门坎战役后,就和日本关东军大眼瞪小眼,瞪了两年了。无事可干。斯大林在得到日军短期内不会北上的情报后,立即调动了这支部队。
朱可夫《回忆录》:“尤其是紧急调出,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战役中歼灭日军精锐第6集团军的远东精锐部队,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师、摩托装甲第9旅、摩托装甲第7旅。其中在1939年就装备150辆坦克的第11坦克旅,在莫斯科会战时担任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坦克预备队”。
在什捷缅科《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中:“把已经训练好的几个师从外贝加尔和远东地区运往西线,这些师原是准备对付日本入侵远东地区的,此时成为苏军最高统帅部用于西线的战略预备队。”
“中亚军区的部队,主要调走的是哈萨克,吉尔吉斯等中亚共和国的部队,比如著名的潘菲洛夫师团。”
说明,不仅是远东苏军,从乌拉尔到海参崴之间包括中亚的部队,都抽调了精锐增援莫斯科。
同时,斯大林还玩了个花样:
看表格,出自2012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统计》一书。
在1941年12月1日,部署在远东的苏联红军居然还有1343307人。
显然,斯大林是把战斗力不强的新组建的后备部队派去远东,同时保持原先的无线电活跃状态以迷惑日军。把作战能力强的远东精锐调去莫斯科,成为反击的主力。
就像日本的关东军,开始的关东军和最后守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虽然名字都叫关东军,但其实部队作战素质已经天地之差。
在1941年6月22日,远东苏军有703714人,再对比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的战争日志“从西伯利亚调来的三十四个师,至少有二十一个师放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正面!”说明斯大林调来了百万远东精锐的说法是成立的。
苏联军民是伟大的,为保卫首都莫斯科,苏联有927000人牺牲,88万人受伤或冻伤。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德国陆军常胜不败的神话破灭了。
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猜测让军史迷争论不休:
•德国是不是被莫斯科的严寒打败的?
•德国如不派古德里安南下支援南方,八月份就开始攻打莫斯科,能否成功。
•德国在10月初,就原地建立防线,等待来春再攻打莫斯科。结果会否好点。
-----
网友解答:
-----
由于苏联本身实力雄厚: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军事工业化强国的规模。
德军突袭苏联之初,毫无战争准备的苏联西方面军暨西部特别军区被德军的‘’巴巴罗萨‘’击溃,大批苏军成为德军俘虏。西方面军暨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因此而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巴巴罗萨‘’第二阶段的基辅会战,苏军西南方面军除少数人撤至第聂伯河对岸外,大部分六十六万五千多人被德军俘虏,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大将突围时战死,布琼尼元帅、铁木辛哥元帅等乘飞机撤离基辅。斯大林坚持基辅会战,不听朱可夫放弃基辅以保存实力的进谏,从而成就了希特勒一次围歼苏军最多的‘’大手笔‘’。‘’巴巴罗萨‘’两个阶段的作战,击溃了苏联西方面军暨西部特别军区,以及苏联西南方面军。先后攻占了基辅(乌克兰)、明斯克(白俄罗斯)、维亚济马(斯莫凌斯克州)、布良斯克州、卡卢加州、奥廖尔州、库尔斯克州等地,
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已经被‘’巴巴罗萨‘’彻底打通,莫斯科已经遥遥在望。
毫无防范而被动应战的苏军在与德军第一回合的交手中,就像一个踉踉跄跄、步履蹒跚,几乎快要被对手打趴在地的拳手。但由于苏联本身实力雄厚: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军事工业化强国的规模。
再加上战争初期美国及加拿大的大批量战争物资援助,从而使苏联得以迅速恢复元气。就苏联的地域而言,由于苏联具有横跨欧亚的战略大纵深地带,
尤其是苏联横跨欧亚的辽阔地域
,
以及广袤的中亚及远东地区形成了苏联广阔的战略纵深的回旋空间:德军要想在短时间内占领苏联全境绝非易事;
就苏军兵力消耗的兵员补充来说,包括俄罗斯在内苏联共有十六个加盟国:如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乃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加盟国,
这些加盟国
无疑是苏联雄厚的兵力资源
。
由于德军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因严寒而受挫,再加上有十几个驰援莫斯科的远东西伯利亚师,苏军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即向德军发起了强大反攻,一鼓作气将德军赶出莫斯科以西近两百五十公里以外。紧接着之后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第六集团军三十三万人被苏军合围聚歼;一九四三年夏季的库尔斯克会战,由于德军失利而使苏军夺得了战争主动权;一九四四年苏军在本土实施战略大反攻,同年六月二十二日苏军发起收复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德军再被苏军歼灭二十八个师……。
战争的开局尽管其中一方损失惨重,但战争的最终胜利走向并不是按照战争开局的路径,而是往往取决于交战双方其中一方的坚韧耐力,以及其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
苏联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实例。
-----
网友解答:
-----
一、德国的崛起。
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那德国又如何从一战的废墟上爬了起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援助了德国。一战结束后,英法两国做为战胜国,要偿还美国战争贷款,但是他们没钱,钱只能从战败国德国身上出,但是,德国也没钱。
这时,实力超强的美国出手了,他不愿意自己的投资打水漂,提出“道威斯”援助计划,摈弃意识形态的偏见,援助德国。美国为何不直接援助英、法两国?其实,这里有美国的私心,英法两国本身就是战胜国,如果得到美国的援助,实力大增,必然称霸欧洲,这于美国不利。
希特勒正是利用美国的援助,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在1929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遭受经济危机摧残的情况下,德国实现了20%的年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从30%降到了1.7%。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51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苏联是430已美元,居世界第三,美国是2000亿美元,雄居世界第一。
德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成为第一个普及高中教育的西方国家,使德国的科技水平位于世界前列,虎式坦克、喷气式飞机、高速列车、导弹等技术比美国还要强大,如果不是纳粹排外,爱因斯坦和许多优秀的科技人员都跑到美国,德国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
所以说,纳粹德国敢于发动二战、敢于侵略苏联,是有自己骄傲的资本的。
二、苏德矛盾。
德国的崛起得益于纳粹集团的上台,纳粹集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民族主义,有强烈的排外特点,它认为只有日耳曼民族是优秀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德国应该主宰欧洲。他具有侵略扩张的本性,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不仅想吞并欧洲国家,还对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垂涎三尺。
德国重新崛起的时候,欧洲还有一个国家强势崛起,那就是苏联。连续几个五年计划之后,苏联不断发展成为欧洲工业强国,从俄国的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出,只有不断的扩张,才能保证其强盛,扩张一旦停止,俄国随即衰落。崛起的苏联对欧洲的野心从来都不比德国小。
两个崛起的工业强国在欧洲相遇,战争在所难免。
为了避免一战两线作战的教训,德国首先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暂时稳住了苏联。这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有好处,因为苏联五年计划的重点还在重工业,军事工业的制造水平与德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当德国采用闪电战击败波兰、捷克、比利时、法国之后,国土面积扩展到300万平方公里,控制人口达到两亿人。德国有了和苏联叫板的资本。
三、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按照事先拟订的“巴巴罗萨”计划,从波罗的海到黑海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北、中、南三个集团军、190个师,共计550万人,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这让斯大林始料未及,毕竟《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还不到两年。
德国的闪电战再一次奏效,凭借3800辆先进坦克、1800多架飞机、4.3万门先进火炮,192艘舰艇,德军势如破竹。
在半天之内,苏军损失66个机场、1200多架飞机,西部海空军基地、通信设施、都被德国航空兵轰炸殆尽。
半个月之内,苏军损失陆军的一半,30万人被俘、被击毁上万辆坦克。
德军攻克明斯克之后,于7月15日攻破莫斯科门户斯摩棱斯克,距离莫斯科仅仅380公里。并于当年11月,兵临莫斯科城下。
在这危急关头,苏联竟然硬生生的顶住了德国的攻势,并且于1942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稳住了战争局势,挫败了德国闪电击败苏联的图谋。
那苏联如何做到了反败为胜?
一、苏联人口众多、国土广袤,战略纵深大。
苏联2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即使丢了莫斯科,还有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由于苏联的工业化比欧洲国家进行的晚,很多地方没有铁路,即使有铁路,铁轨的宽度也和欧洲不一样,这样就造成了德军的补给非常困难。利用广阔的战略纵深,苏联用空间换时间,德军攻打莫斯科城下,已经超过装甲作战的极限,成了强弩之末。
当“闪电战”拖成了持久战,苏联人口多,国土广阔的优势逐渐发挥出来。丰富的石油、钢铁、煤炭、有色金属资源加上动员起来的1700万作战预备人员,最终拖垮了资源匮乏、人口不占优势的德国。
何况,苏联的工业水平虽然比不上德国先进,但是在数量上更占优势。以坦克为例,德军如果取得战争胜利,需要每月生产500辆坦克,而实际产量只有可怜的230辆。苏联就不同了,因为苏联制造的坦克简单、耐用,每月的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500辆,一旦在战争条件下,生产速度还会呈几何数增长。
二、天气严寒。
拿破仑和瑞典的查理二世栽在了俄国寒冷的天气上,这次,希特勒同样栽在了苏联的严寒上。
德国人计划在11月份寒冬来临之前,在克里姆林宫饮酒庆功。然而,10月份寒冷的大雨让苏联大地一片泥泞,德军的集结和进攻变得越来越困难。
泥泞之后,是严寒,由于冰雪天气,德军坦克身陷冰雪,大炮也因为燃油被冻无法打开,攻击力大打折扣。
三、美英援助。
虽然战后出于政治需要,苏联否认了美英给予的援助。但是,不可否认,没有美国、英国的援助,苏联不可能战胜德国。二战的胜利是美苏英三大强国联手制服了德国。
从战争初期到莫斯科会战,苏联的损失是巨大的。为了不让德国独霸欧洲,美英两国出手了:1.8万架飞机、1.5万门先进火炮、每月500辆坦克,以及4.3亿颗子弹,加上不计其数的军备物资,源源不断的输送给苏联。
总结:自身的实力、严寒的天气加上国际援助,使苏联从惨败中挺了过来,由惨败变成了惨胜,而德国没有这些待遇。
-----
网友解答:
-----
这一切都是德军情报部门的无能造成的,希特勒和纳粹高层因此完全低估了苏联的战争潜力,并就此轻易的发动了苏德战争。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在战后受审时对美军调查人员承认:“在我的部队发动进攻后不久,我便发现以前所写的关于俄国的一切都是满纸胡话”,注意他是跟美国人坦白的,而并非为了故意取悦苏联人。
(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的日记更为可靠:现在已经越发清楚,我们不仅低估了俄国巨人的经济力量和运输力量,而且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们的军事力量。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200个师,而现在查明番号的就有360个师,一旦有十几个师被消灭,俄国人就又投入十几个新师,而我军的战线分布太广,兵力显得比较单薄。
这页日记的准确时间是1941年8月11日,纳粹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刚刚实施不到两个月,德国陆军高层已然感觉到情况不太正常。
(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
苏德战争爆发前夜,苏联红军布署在西部边境四个军区的兵力共有149个师又一个旅,总兵力约290余万人,但多数师并不满员,每师大约8000人左右,因为苏联只来得及进行了部分战争动员。而德军第一波次投入进攻的是153个满编作战师,每师普遍在12000到14000人左右,总兵力达到330万人(不是500多万人一股脑冲进来),在质量和数量均占优势的情况下,苏军在前期肯定要一败涂地。
根据朱可夫在战后的回忆,纳粹德军截止到1941年6月战争爆发前,陆海空三军总兵力已高达850万人,陆军作战师214个,其中仅1940年下半年征召的即有355万人;而苏军此时只有500多万人,考虑到苏军每师的兵员数量略少,哈尔德关于至少发现320个师番号的说法是可信的。
但问题是,苏军部署在西部的只有一半左右的作战师,被德军最先打垮或歼灭的也只是这些部队。
(德军在广袤的苏联)
战报显示,德国人在这一期间俘虏了200多万苏军,毙伤100余万,基本把苏军原来布署在西部边境的师和新调来增援的几十个师粉碎了,按照德国人战前关于苏军拥有200个师的情报,希特勒有理由相信俄国人快完蛋了。而实际情况是,苏军只损失了半数左右的野战陆军,它仍然有力量在莫斯科组织大规模防御(集结了三个方面军125万人)。
而随着举国总动员的进行,苏军的兵力开始逐渐增多,苏联当时的人口是德国的三倍,达到1亿8千万人,既然德国能武装起800多万的军队,那么苏联人最少可以有3000多万适龄服兵役人口,只不过由于德军的迅速推进,苏联丧失了大片领土和大批人口,否则的话,苏军在战争后期的兵力优势将更加明显。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德国累计动员兵力是1420万人,而苏军累计动员高达3460万人,差不多正好是人口比例。
仅1941年秋的一个月内,就有100多万党员和团员紧急入伍。
(苏联红军开赴战场)
既然法西斯德国未能通过闪击战迅速打垮苏联,它就有机会通过人口基数、生产能力和资源优势完成后备兵力的补充。看看地图就知道,德军尽管推进了几百公里,也只是占领了莫斯科以西的一小块苏联领土,它有巨大的战略纵深进行二线部队的组建和大规模军工生产。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万门,再加上美英援助的武器装备,它有充分能力补充和新建更多的部队。
苏联不是法国,如果不能迅速击败它,它有人有枪有煤矿有油田,扩军和反击就成为可能。
另外,德军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重大胜利,但也必然付出了重大代价,并且伤亡的都是战斗骨干,仅莫斯科会战的两个阶段就损失50万兵员。经过一年左右的对决,到1942年5月德军的夏季攻势发起之前,德军在苏德战场尚有600万人左右(其中90万的仆从国军队),而苏联红军则恢复到560万人,此时德军依靠质量优势尚能掌握一定的战略主动权,但已无力发动全面进攻,只能选择一个主要方向。
(苏军在战场)
然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让希特勒再次损失了150万左右的兵力,并且这个损失是他无法弥补的。而苏军却仍然在不断扩充兵力,此消彼长,至1943年初苏军的总兵力已超过700万人,自然有能力发动反攻,如果不是德军足够坚强和苏军质量、指挥上存在太多的问题,苏德战争早在1943年底就可以结束了。
之所以将斯大林格勒战役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其原因就在这里:苏军兵力终于完成反超,德军丧失战略主动权;而希特勒在苏德战场投入了80%的野战陆军主力,东线形势一变,整个世界大战的局势随之变化。
-----
网友解答:
-----
虽然苏联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不缺人,但苏军之所以能从溃败打到反击,可不止在于“人数堆出胜利”。大雨的阻碍、大雪对德军的伤害、大阅兵对苏军的鼓舞……这些元素汇聚到一起,让苏联得以在首都莫斯科逆转反击。
那么,当德军的铁蹄兵临莫斯科远郊之时,苏军到底是怎么慢慢从被动打到反攻优势的呢?
一、退无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由于苏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的抵抗十分顽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止步于此,中央战场得到暂时的平静,苏军也有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养精蓄锐,准备防御莫斯科。
他们从远东和西伯利亚调来援军、组织莫斯科市民建立民兵队伍、发动民众参与修筑工事,成功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两道防线。
而基辅战役结束后,德军将进攻的矛头再次指向莫斯科。北面的德军虽未能占领列宁格勒,但在包围住这个城市后,也抽出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准备协助中央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莫斯科的局势一下子严峻起来。
尽管苏军竭尽全力准备这场战役,但德军攻势之迅猛还是超出他们的预想。
180万德军从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两个方向出发,突破了苏军防线。科涅夫指挥的苏军西方面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差点在维亚济马全军覆灭,布良斯克方面军也大部分被歼灭,这一连串的失利使得莫斯科危在旦夕。
二、天意难违,德军坦克终被挡下
燃眉之急,一场秋雨却在这时拯救了莫斯科。
降雨后的土地变得泥泞不堪,大量德军坦克无法行动,正处于优势的进攻也被迫停滞。这场及时雨使得莫斯科免遭突袭,苏联人急忙在莫斯科以西一百公里外的莫扎伊斯克防线投入力量,力图挡下德军的攻势。
紧接着,苏军又迎来大救星:朱可夫。苏军高层将遭受重创的西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合并变为新的西方面军,由大名鼎鼎的朱可夫担任司令员。朱可夫是有名的胜利元帅,他的到来无疑大大提高了苏军士气。
虽然道路状况不佳,但德军占领莫斯科的欲望依然强烈,他们在泥泞中向莫扎伊斯克发动了多次猛烈的进攻,而得到喘息的苏军也进行顽强的抵抗,一直拖慢德国坦克的脚步。就连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亲自指挥的部队,也因苏联人的防御而寸步难行。
11月7日,苏联红军在德国人的炮声中完成了红场阅兵,这场神圣的仪式给了苏联人抵抗到底的决心与勇气,他们唱着《莫斯科保卫者之歌》,和来自远东地区的援军一起踏向前线。
1941年的冬季,即使在苏联人看来也寒冷异常,但新调来的苏军因长期驻守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低温地区,早已适应在这种气温下作战。而
德军参谋们根本没料到如此可怕的严寒,完全没有为士兵们提供御寒的准备。当苏军穿上棉衣、毛皮靴和棉帽时,德军还缺乏过冬的军服,坦克甚至无法启动,只能在临时的阵地里守着火堆取暖。
三、开始反攻,把德国人打回去!
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命运已经写定了,苏军吹响了反击的号角。
12月5日,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首先发动反攻,其他部队也接连行动。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德军根本无法抵御苏军的冲锋,被杀得丢盔弃甲。到20日,苏军已经收复了莫斯科周边的许多地区,德军一退再退。
希特勒不顾将领反对,要求德军坚决抵抗。这也许是他少有的正确决择:
德军的抵抗使得部队能有序地向后方转移,而没有造成1812年拿破仑那样的溃败。
苏联军队从来势汹汹的德寇手中保住了莫斯科,这是德军在东线的第一场大败。据统计,进攻莫斯科的德军伤亡达五十万人,被苏联红军赶到离莫斯科数百公里之远。当然,德军在失利之后的有序撤退,还是保留了一定的力量,以至于在1942年仍有能力发动进攻。而莫斯科是一场重要的胜利,但离最终胜利,还有很艰苦的路要走。
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来看,莫斯科战役是一场举足轻重的大会战,它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众所周知,德军的战斗力在轴心国部队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连轴心国的“老大”都被击败,其他轴心国同样难逃被正义之师打倒的命运。
这场战役,带给世界的是鼓舞人心的振奋:不论是中国军队、寄身英国的自由法国政府、还是在南斯拉夫坚持斗争的游击队,无疑都因这场胜利更坚定了信心。他们坚信:光明终将战胜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
网友解答:
-----
这几天纵横在跟网友探讨持久抗战的问题,我并不认为蒋百里是最早提出持久抗战的人,但是在蒋百里的战术思想里面,也涉及到在战争中应该持久,蒋百里举出的例子就是德国在一战时候战败的例子:“因为德国当年偏重于速决,而不顾及于如何持久,所以失败。”
蒋百里对德国一战时候战败的分析不可谓不到位,德国因为国力容不下野心,一直追求速战速决,一旦陷入战争僵持局面,就会暴露出后续无力的状态。
德国在莫斯科会战的失败,可以看作德国在一战失败的翻版,都是因为速战速决的策略没有成功,而陷入僵持,一旦僵持,德国就必败无疑。
德国的成功源于对闪电战的运用,而莫斯科的失败则是对闪电战的摒弃造成的。
希特勒在西线与法国的战争中,利用闪电战战术迅速的赢得了法国之战的胜利,而与此同时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竟然未能取得全胜,使得希特勒认为苏联不堪一击,其实我认为希特勒对苏联当时的情况也不算是误判,苏联的确不堪一击。
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国一路披荆斩棘,希特勒在德国连捷报都读不过来,1941年6月22日开始,德国调动了190个师,发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兵团作战,也就是巴巴罗萨计划,兵分三路,袭击苏联。
苏联的军事实力也不是盖的,但是在德国装甲兵团的钳形进攻下,苏联损兵折将,战争一开始66个机场就被炸了,1200架飞机被炸毁,在失去制空权的情况下,苏联红军在战争开头就损失惨重。
1941年7月15日,战争仅仅发动三周,德军就攻占了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市,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如果希特勒下令攻打莫斯科,必然能够完成任务目标。
然而这个时候,希特勒却抽调了很多原本计划攻打莫斯科的部队,去攻打基辅,随后就有了基辅战役围歼苏军66.5万人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但是却错过了攻打莫斯科的最佳时机。
在德国攻打基辅战役期间,苏联得以有时间构筑了一条坚固的防线来进行接下来的战争。
指挥中路攻打莫斯科的古德里安曾经劝希特勒不要去攻打基辅,而是直取莫斯科,但是希特勒给古德里安将军事经济学,讲述乌克兰的重要性,是粮仓,是油田等等。
在我看来,希特勒的这番话是对牛弹琴,德国三大名将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都是闪电战的卓越执行者,你跟他们讲军事经济学那不是对牛弹琴那是什么!然而,军事经济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为持久作战做准备,因此这次与闪电战背道而驰的。
德国想要战胜苏联,不是步步为营,只能是一把尖刀直插心脏,直到打到苏联已经缓不过来气才能停止,这才是闪电战的精髓,希特勒是还想要乌克兰的粮仓,还要拿下莫斯科,还想要这要那,是其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当时,已经错过莫斯科的情况下,德国就应该进行调整,然后进行下一轮的进攻,然而希特勒等不及,迫不及待的要求年底之前拿下莫斯科。
基辅战役结束后,天气转冷,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不仅有严阵以待的苏军,还有泥泞的道路,德国在前期得以胜利的根本就是部队的机动性,在攻打莫斯科的路上,那真是“一步一个脚印”。
寒冷的天气更加妨碍了德国装甲坦克的发挥,到达莫斯科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不但无法组织进攻,还被迫转入防守,针对德国攻打莫斯科的这个举动,我总结他为送人头。
当然,苏联能够迅速集结出反击的部队,也说明苏联的军事潜力不容小窥,在英美的支持下,苏联的军工生产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持续增产,1941年之前苏联总计也没能生产两万辆坦克,而到1942年苏联一年就生产了两万四千辆;枪械方面,1942年之前苏军以步枪为主力枪械,而1942年之后,苏联生产600万支波波沙冲锋枪,开始了全员冲锋枪,在二战中能够全员冲锋枪喂起子弹的,全世界估计只有苏联了。
所以,在德国强弩之末的情况下,苏联反而能够“越挫越勇”发动反击。
-----
网友解答: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中,战局最为激烈、实力对比最为强悍、死伤最为惨重的战场是苏德战场。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在1939年的时候就已经爆发,但是苏德战场开辟的序幕却是在1941年的时候才被缓缓揭开的。
在此前,苏联和德国狼狈为奸签订了友好协议,并一起瓜分了波兰。
或许是这短暂的友好协议签订让斯大林产生了懈怠心理,所以德国在欧洲战场中四处出击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加大对德国的军事防备。
而是继续加大了对自己军队内部的大清洗,淘汰了很多拥有着丰富军事经验、高超军事素养的高、中、低级军官。
正因此在德国1941年初次入侵苏联的时候,苏联才会在防备不足的情况下,遭遇了巨大的伤亡。
苏联在二战后期的翻盘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过程中,苏联的平民百姓加上军人一共死了2000多万人。
其中正规军800多万人,然后再加上其他的民兵,军队的死亡量可以达到1000多万人。
二战刚开始爆发的时候,苏联是处于极端劣势中的。
不过这种极端的劣势并没有持续多久,在时间来临到了二战后期的时候,苏联这种只能缩起来承受挨打的局面发生了变化。
接下来,他们开始对德国展开了反击,并在后来和美英联军合力,一路高歌杀入了德国境内。
并在二战结束后,独自占据了德国的东部地区。
而德国的西部地区分别被美国、英国、法国瓜分了起来。
苏联在后期被消灭了几百万军队的情况下,之所以还能对德国进行反攻,主要跟几个重要的原因有关,接下来我们简单讲一下这几个原因。
苏联的地大物博是主要原因
首先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苏联的地大物博,虽然苏联的面积比不过拥有着无数海外殖民地的英国,但是要真正论到本土面积,当时却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比得过苏联的。
在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他们仅打到了苏联位于东欧平原上的地区。
而苏联除了东欧平原上的地区之外,他们国内并没有遭受到战火蔓延的地区是非常广大的。
在那些地区里,他们可以源源不断地采集资源,然后通过当时苏联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把资源转换成武器,来支撑和德国之间的激烈战争。
虽然在二战爆发期间,苏联的武器先进程度比不过德国,但是他们拥有着比德国还要强大的工业、资源潜力,当数量堆积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就开始占据了优势。
苏联的人口基数庞大是主要原因
第二个主要的原因我觉得是苏联的人口基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过程中,虽然苏联的人口基数比不过我们,但是当时他们的人口也达到了1.8、9亿人口的庞大规模。
相比于德国当时只有大几千万的人口规模,苏联的人口基数拥有着很多先天优势。
而且在二战爆发过程中,他们也很好地利用了自己人口充足的优势,把大多数男性招纳进了军队中,并给大部分女性安排了各种后勤工作。
因此,在他们庞大人口基数的紧密配合下,他们才可以度过了那次难关。
斯大林在二战中的铁血态度是主要原因
第三个重要原因我觉得跟斯大林的铁血态度有关,在战争爆发过程中,斯大林对作战士兵们制定下了很严厉的惩罚规定。
在他的惩罚规定下,只允许士兵们不怕死的往前冲,不允许士兵们向敌人投降。
如果士兵们没有死在战场中,而是向敌人投降的话,那他们的家人就会遭受到株连惩罚,被发配到最寒冷的西伯利亚干苦力或者被关押起来,他们在被解救归来后,也将承受牢狱之灾或者性命之劫。
这种种的规定虽然无法完全避免苏联军队向德国人投降,但是也保障了大部分军队的作战态度。
而在斯大林的儿子被德国人俘虏之后,他也没有半分犹豫地贯彻了自己这种规定。
他先是派人把自己的儿媳给抓了起来,然后又派人把自己儿子的舅舅、舅妈给抓起来,处以了枪决。
至于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认为儿子的舅舅、舅妈在小时候抚养过自己的儿子一段时间,自己的儿子之所以如此,跟他们的管教不力有关,所以死不足惜。
连对待自己的儿子都如此严厉,这就更加让所有军队知道了斯大林的态度,因此接下来只能更加卖力地投入到了战场中。
除了以上所述这些,我觉得美国、英国对德国的牵制以及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也起到了很多作用。
正是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下,才最终战胜了希特勒的纳粹德国,获得了欧洲战场的胜利。
所以说这就是德军在消灭几百万苏军的情况下,苏军还能翻盘的原因,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主要跟苏联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意志坚决、英美的同盟互助有关。
-----
网友解答:
-----
题主询问莫斯科战役时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何还冒出这么多军队反攻。这其实涉及到:组建现代化的军队,到底有那几方面的因素?然后我们看看二战时的苏联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战中,苏联是组建军队最多的国家。在死亡2700万人的基础上,居然到战争末期还拥有1200万军队。这些军队怎么来的呢?
组建军队首先要有人力,而且最好是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口,而不是文盲。人力不光是参军,也要在打仗同时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苏联的人口大约是1.6亿左右(若算上吞并的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东部则再多2000万),是德国(连奥地利和捷克)的2倍左右。苏联在布尔什维克执政20年中发展基础教育,整体人口素质不低。而且苏联早早解放妇女,男女同工同酬,很多妇女走上工作岗位,代替男人生产,甚至在前线挖战壕。德国则直到快覆灭时依然坚持让女人当家庭主妇。这么一来,斯大林可动用的劳动力实际上是希特勒的三倍。对于可以抽调三千万壮丁参战的苏联,损失三百万人并不足以毁灭战争能力。
其次,组建军队要有装备。苏联在二战前已经具有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工业生产力,保证了源源不断地生产武器装备。而且俄制武器皮实耐用,很适合大范围装备。希特勒虽然收编了大半个欧洲的军工厂,但整合也需要时间。
第三,组建军队要有粮食物资。苏联领土辽阔,农业发达,军粮不成问题。
第四,组建军队,尤其在大敌压境、我军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补充军队,要有高效的动员能力。布尔什维克的集权化运作是很高效的,也有一大批忠诚和能干的中基层干部,加上俄国人本身的彪悍,补充动员速度很快。
第四,组建军队需要有时间。苏联广阔的国土给了喘息机会。即使德军歼灭数百万苏军,占领上千公里土地,苏军依然能及时整训更多部队投入战场。
最后,美国扶持苏联对抗希特勒,源源不断的支持了苏联武器、车辆、粮食,也极大增强了苏军的恢复能力。
从1941年6月22日开战,德军在短短三个月内歼灭200多万苏军,深入边境数百公里。但这个过程中德军也损失了30多万,而且苏军的抵抗没有被粉碎。之后德军继续挺进,但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强烈。莫斯科会战中德军损失50多万,被迫后退。而苏军虽然伤亡比德军更大,却第一次站稳了脚跟。至此,德军在西线总共损失了百万之众,部队遭到重创。而苏军伤亡四百万,却以此为代价,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回答!
撇开战争性质和战略正确与否不谈,单就标题而言谈一下浅见!
1941年的6月22日,德军在完成了对苏战争的准备后,于22日凌晨4时向苏联发起了全面进攻。
有备而来的德军共集结了包括仆从国在内的共153个师、3712辆坦克、4950架飞机共550万人的庞大兵力突袭苏联!
战争第一天,苏联西部66个机场遭到猛烈轰击、苏联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1200架!
苏联在西部的兵力并不少,共有170个师270万人,但在强敌临头时战略总意图不明、举棋不定,至使28个师被全歼、77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
在苏德战争的头十八天,苏联损失两千列火车的军火、三千门大炮、两千架飞机,一千五百多辆坦克,以及30万苏军被俘。
但情况仍在继续恶化,6月27日――7月11日,明斯克战役,德军俘获苏军士兵32万多人。9月26日德军中央、南方两大集团军群围歼了苏基辅守军约66万人,在苏德战争的一个月时间被歼军队共280万多人!
可以说德军的战果是辉煌的,但苏联不同于以前那些被德国进攻的国家,宽大正面的战略纵深使的苏联有着巨大的战争回旋余地,层层防御也大量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苏联的战争动员能力堪称世界第一,在战争爆发后,最高统帅部发布了战争总动员令:凡年满十八至四十岁的每个苏联男性公民,除去在重要工作岗位上的之外一律参军!就如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说的那样,刚刚歼灭了敌人十几个师,随后敌人马上又投入了十几个师的作战兵力!
有经验的德军将领曾提醒过希特勒,一定要赶在苏联秋雨季节到来之前解决苏联问题,否则就难办了!应该说基辅会战德军取的了辉煌的战果,但它却迟滞了向莫斯科进攻的最佳时间和机会。等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重归中央集团军群时,已是十月份的初冬时节!而此时莫斯科已完成了战役防御工作!
不能说是苏联的严寒挽救了莫斯科,但它确实给德军制造了相当大的麻烦,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军曾计划用六周到二个月的时间解决苏联问题,因此未做冬季作战准备。但战争打到这个节点上,是德军统帅部未曾料到的。寒冬到了,德军却连冬衣的影子都没见到,在发动进攻之前,要在坦克车底生火烤热才能将坦克发动,枪枝也因寒冷而无法正常发挥!
但在本土作战的苏军的情况就不同了,他们穿着棉衣、枪枝也施行了防寒工作,更因适应本土气侯的特点,所以寒冬对他们并无多大不良影响!
寒冷的气侯虽一定程度上给苏军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但对德军则更为致命。凭着普鲁士军人良好的纪律和素养,德军仍在12月份迫近了莫斯科近郊。
12月5日是关键性的一天,德军的一个营的兵力突入了莫斯科市郊,但随后便被击退。这时的攻防双方都已精疲力尽,就看谁能获得一支生力军了,而这也正是斯大林久已期待的时刻!这是因为德军已经把最后一个营的预备队投入了战斗,而他手上则攥着一张不为德军所知的王牌!
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不久,潜伏在日本东京的苏联间谍“佐尔格小组”就通过打探,确认日军不会配合德国进攻苏联。在得到佐尔格的汇报后,斯大林悄悄地从远东地区秘密调回了十几个师的兵力参加莫斯科会战!
12月6日,是莫斯科会战的转折点!在环绕莫斯科几百公里的前沿上,苏军以三个方面军的强大兵力施实反攻,大批被德军称为“西伯利亚人”的生力军突然出现在阵地上横扫过来,德军被击溃150至200百公里,直接解除了对莫斯科的严重威胁!
苏联莫斯科会战是苏联第一次取得的一次大胜利!它使德军付出了约50万兵力的巨大损失,它的胜利粉碎了希特勒德国“天下无敌”的神话!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如今越南的腾飞?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