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为解决蒙古问题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时却处理的很好?
明朝时,为解决蒙古问题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时却处理的很好?
-----
网友解答:
-----
明朝的方式,是附政治前提的经济和军事手段,重点是以利交。
清朝的方式,是辅经济帮扶的政治和思想手段,重点是制其心。
解决蒙古问题的两种手段,也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但明朝的手段,并非全是鸡肋、毫无作用。
自俺答封贡之后,蒙古问题基本就算解决了。明朝后期的主要边地问题,是满清,而不是蒙古。
清朝的手段,堪称质变升级。但这种升级,也非从天而降。
首先要有明朝的基础。一边抄明朝的作业,一边改明朝的答案。改着改着,也就创新了。
其次要有一定的条件。俺答汗推动蒙古人集体皈依藏传佛教,清朝以此为基础,继续加大马力。宗教信仰的条件具备了,清朝才能制其心。
第三还要加上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不是解决了蒙古问题,而是直接把蒙古问题给忽略了。
明朝解决蒙古问题的手段,大体可以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打,打服为止,但打灭几乎不可能。
朱元璋毕竟是从元朝手里抢的江山。所以,明朝对元朝、对蒙古的心态,就比较复杂。
如朱元璋给北元昭宗的祭文说:君主沙漠,朕主中国,再如朱棣给本雅失里的信说:朕主中国,可汗王朔漠,彼此可相安无事。
明朝想统治草原吗?
肯定想。帝国的特性,就是无限扩张。但这时候明朝信心不足,所以对草原说话,就少了秦汉隋唐的霸气。
但是,等打得差不多了,说话自然霸气了。
于是,朱棣又说:华夷本一家,朕奉天命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皆朕赤子,岂有彼此。
第二阶段,也就水到渠成了,就是要制服和治理,简单说也要对蒙古草原实施统治。
但是,太难。
北方草原自秦汉以来,就没被制服过,更别谈治理了。但,难也要努力去做。否则,大明的北方边境就不得安生。
至于治理,只能勉力为之。大明强硬时期,把卫所建到了草原;靖难之后,却纷纷内迁了。这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到底怎么制呢?
蒙古必须服,即承认明朝的宗主地位。这是政治前提。然后,咱们可以搞搞朝贡。实际是大明对蒙古草原的军事力量实施了财政赎买。不闹事就给钱,敢闹事就讨伐。
这就是经济和军事手段。
但是,翻看明史就知道了,主要还是军事手段。蒙古人充分发扬了能动刀子绝不动脑子的精神,但凡能抢劫,那就一定要抢劫,甚至还把明朝皇帝给抢了。
第三阶段,主要是俺答封贡以后,开始于公元1570年。
成吉思汗以后的蒙古草原,已经不同往日。
游牧民族的确仍旧各自为政。因为基层治理单位是部落。部落酋长才是真正说了算的。然而,因为有大元朝的百年淬炼,所以蒙古草原的自组织趋势也就不可阻挡了。过不了几年,草原上总会冒出一个“当轴”部族,然后把整个草原合为一体,比如瓦剌、鞑靼。
而草原一旦融为一体,那就有能力组织起成规模的游牧骑兵。这时候,明朝对草原的分而治之和朝贡贸易,也就全无意义了。蒙古人一定是要抢劫的。
但问题是:抢劫抢来的钱,始终不如买卖赚来的钱,更多、更安全。所以,明朝与蒙古之间,也就是中原和草原之间,需要达成一种类似“澶渊之盟”的和约。然后,双方只做买卖,不动刀子。
但这需要一个契机,实现彼此互信。
契机在1570年前夕出现了。但是,这个契机相当狗血。肇始竟然是:俺答汗跟亲孙子把汉那吉抢媳妇。
这个媳妇三娘子的身世,也众说不一:一说是宣大伎、一说是俺达汗之外甥女、一说是俺达汗之外孙女、一说是蒙古卫拉特吉格肯阿噶之女、一说是袄儿都司不知达名家女。
反正是各种乱。
但大体故事是祖孙俩因为一个女人反目成仇了。然后,俺答汗的孙子,即把汉那吉,直接投降了明朝。
这时候,明朝的中央是高拱和张居正这两个人精,而地方是宣大总督王崇古这个名臣。于是,中央和地方一撺掇,就与蒙古人达成了隆庆和议。
随后,俺答汗代表蒙古,全盘接受明朝的政治条件,即草原认服、接受册封;然后,明朝对蒙古开放了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
这就是封贡贸易。
自此之后,明朝与蒙古结束了200多年的敌对状态。一直到大明灭亡,蒙古都没怎么闹事。
当然,这个和平状态,还有明朝以外的两个原因,一个是蒙古后期继续各种内斗,根本没功夫针对明朝;一个是满清崛起之后,竟然跑去插手蒙古事务了。
但是,没有封贡贸易这个条件,明朝也不会安生。因为封贡贸易之后,草原与中原的交流方式,从战争变成了买卖。这个交往成本要比战争低太多了。
所以,概括明朝处理蒙古的手段,就是附政治前提的经济和军事手段。而后期,主要是经济手段,做买卖还是比动刀子更划算。这个账,大家都会算。
那么,满清为什么要干预蒙古事务呢?
满清虽然是东胡系,但也是草原民族。东北东胡与北方草原的联系,比北方草原与河湟羌人的联系,还要紧密。
河西走廊,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被汉武帝抢先拿下之后,草原与羌人的联系也就断了。而且,以后的历史,这两伙人也很少形成政治和军事联盟。
在东北与草原之间,明初设立了大宁卫。“卫居宣、辽之肘腋,为燕、蓟之屏翰”。大宁卫的战略意义,就相当于河西走廊。
大宁卫既联系了大明九边重镇的宣府镇和辽东镇,又阻遏了东胡系与草原系的联系。但是,大宁卫在朱棣时期被废弃了。“大宁既弃,天寿山与异域为邻,而宣府、辽东断左右臂”。
于是,东北的东胡系与北方的草原系,也就愈发紧密了。
建州女真崛起的时候,不仅大明反对,而且蒙古草原也反对。但是,东北这个地方长期不讲理。
西晋之时,东北的鲜卑人崛起了;隋唐之际,东北的高句丽崛起了;唐末之时,东北的契丹人崛起了;宋辽之时,东北的女真人崛起了。
而且,一旦东北崛起,往往不可阻挡。什么中原、草原,要么干服、要么干死。
满清同样也不讲理,它就硬是崛起了。
而且,满清比之前的东胡系更彪悍,先干服了草原,再入主了中原。那么,入关的满清,其实力到底有多强?
满清入关的时候,满洲八旗四万余人、蒙古八旗一万五千余人、汉军八旗三万余人,另外还有明朝降将两万余人,以及其他东胡系一万余人。
就这个实力,怎么既能驾驭蒙古又能吊打明朝呢?
这件事,你没法解释。
但是,联系鲜卑人、高句丽、契丹人以及女真人的崛起,也就只能认这个理了。真实世界无法解释的时候,只能说是我们的道理出了问题,而不是真实世界出了问题。
所以,大趋势就是:一旦中原和草原都打累了,东北往往就会称雄。这也算中原、草原和东北这三者的复杂互动。
东北崛起、满人称雄,接下来就是大清必须面对蒙古问题。一旦入主中原,大清皇帝就要从中原立场来处理中原和草原的关系。因为中原和草原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要矛盾。
大清解决蒙古问题的主要手段,可以简单概括为辅经济帮扶的政治和思想手段。
啥叫经济帮扶?
实际就是明朝跟蒙古打了两百多年才打出来的封贡贸易。
封,是草原接受中央帝国的册封,大者封王、小者封侯、封官。
贡,实际是一种中原对草原的财政转移支付。这个从元朝的时候就开始了。元朝皇帝要从国库里拿出钱来封赏蒙古贵族。明清和朝贡,只是换个称谓罢了,内容都一样,就是白给钱。
贸易,就是开关互市,然后中原人和草原人一起做买卖。只要不动刀子,大家都能在买卖中赚钱。
这实际就是明朝的作业,然后清朝人拿过来就直接抄。
满清入关的时候,不是满清一族入关,而是满蒙联盟入关。那么,蒙古人为什么没帮大明打满清,而是帮满清打大明呢?
1860年,英法联军与清军爆发了八里桥之战。而八里桥之战的清军前敌指挥官是僧格林沁。他是一个蒙古人。而八里桥之战的三万清军中,有一万是蒙古马队。
这就是两种手段,产生的两种结果。同时,也是清朝的高明之处。
清朝不仅能保证蒙古人不闹事,而且能让蒙古骑兵为己所用。
大明的手段也不能说不成功。但大明以利交,所以利尽则交疏。清朝的手段更成功。因为清朝以义交,所以义不尽而交不绝。
但是,这个所谓的义,不是君子喻于义的义,而是政治联盟的义。义者,宜也。在传统时代,寻求政治联盟的最适宜的手段,是什么?
就是婚姻。
买卖,可以收获诚信的生意伙伴,却不能收获坚定的政治盟友。但是,婚姻可以。而且,古今中外,概皆如此。
安东尼娶了屋大维的姐姐,凯撒把14岁女儿嫁给了50岁的庞培。这些婚姻,跟爱情扯不上一毛钱关系,全是政治,目的就是在收获政治盟友。但这还不是更过分的。
更过分的是一个罗马的执政官非要跟一个元老联姻。但是,联姻遭遇了没有女儿的问题。那怎么办?狗血着办。这个罗马元老竟将自己的媳妇嫁给了执政官。婚礼上,元老挽着自家的媳妇,亲手递给了执政官。
而满蒙联盟,恰恰渊起于婚姻。满蒙联姻,建立了、巩固了满蒙联盟。而且,这种联姻不仅广泛而且持久。
入关前,满蒙联姻32年、计84次;入关后,满蒙联姻268年,计502次。在总计586次的联姻中,清朝宗室出嫁蒙古的女子多达430人,清朝皇帝及宗室迎娶蒙古王公之女156人。
所以,清朝在明朝作业的基础之上,又加了政治联姻这个创新。
但是,创新还没完。把清朝这种以义交的手段,仅仅理解为适宜,或理解到仁义这个层面,都不足以解释满蒙之间的紧密关系。
因为清朝还有比联姻更升级的手段,那就是共同的神、共同的立场,最后实现制其心。
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需要把问题区分为三个层级。否则就会自说自话、鸡同鸭讲。
第一层级,是事实判断。事实就是事实,事实很重要。但有时候,事实一点儿也不重要。因为人类世界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想象出来的观点,有时候比事实更重要。
第二层级,是观点判断或价值判断。屠狮比武大会上,周颠对周芷若说:我打不过你,但我不服你。打不过,是事实判断;但不服你,就是观点判断。日心说和地心说,到底哪个正确?教会要维护价值判断,布鲁诺要维护事实判断。这是事实与观点的矛盾。最后听谁的?听观点的。
第三层级,是立场判断。或是基于某种感情、某种事实、某种价值、某种身份认同,甚至直接来自于利益,形成了一种最不讲理的判断。02年世界杯上,中国足球队败给了巴西。这是事实判断。中国足球队不如巴西。这是观点。但事实不容反驳,而观点却容许讨论。有人就不这么认为,认为中国队虽败犹荣,甚至认为中国队没踢赢,只是因为运气不好。这都是观点判断。然后,日本人出来说话了:你们中国足球就是烂。这时候,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忍了,什么事实、什么观点都不重要了,中国最重要。这里的中国就是立场。
有些问题,看似很不重要,却是足以绝交的话题。豆腐脑到底是甜的好、还是咸的好,然后说不到一起去,就翻船了。原因就是讨论的问题上升到了立场判断的层面。在这个层面,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回到满蒙联盟这个问题上,满蒙之间形成了某种共同的立场。
这个立场就是藏传佛教。大清皇帝自称文殊菩萨转世。而蒙古人集体皈依了喇嘛黄教。所以,大清皇帝也就成了蒙古人的神。
共同的神,就是共同的立场。这比婚姻关系的捆绑还要坚固。
而为了打造这个共同的立场,清朝堪称不惜血本地投入。
在20世纪初,内蒙古的寺庙已经超过千座,外蒙的寺庙也有750余处;内蒙有30%到65%的男子出家,外蒙的比例也达到了45%。问题是蒙古草原总共才多少人,清朝人给他们修那么多庙干什么?19世纪末,西藏的出家比例也才三分之一。藏传佛教的圣地,其宗教氛围竟然还不如蒙古草原。这是什么道理?
生硬地打造一个共同立场,就得这么费钱。
所以,清朝末期,死活也要造反的,不是蒙古草原,而是汉人中原。因为汉人的立场变了,皇帝不管用了,大家非要听议会的。
政治联姻加藏传佛教,就是清朝人解决蒙古问题的手段。但是,彻底解决了吗?
如果这些所谓的手段能够彻底解决问题,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就不用死磕噶尔丹了。没有强大军事力量,什么问题也别想解决。甚至,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也不见得能把问题彻底解决。看美军退出阿富汗,就清楚了。
春秋时期的最大边患,不是北方草原,而是南方楚国。楚国干死的华夏诸侯国,数不胜数,甚至还曾一度问鼎中原。
若非齐、晋突然崛起,周天子大概率会被楚国掀了桌子。那么,楚国为什么被解决掉了?
楚国被同化了,所以解决了。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原因是春秋制服了楚国、战国打残了楚国、秦朝灭掉了楚国。
那么,楚国为什么能被制服、能被打残、能被灭掉?
纵深不够,就是原因。
秦朝大军不仅灭了楚国,而且打到南海。然后,南方的楚国还怎么折腾?没法折腾了,然后也就融合进来了。你得佩服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个家伙硬是能从今天的陕西赶到今天的广东。这就是一种不计成本、不讲道理的战略投入。
那北方草原呢?
真没办法。漠南呆不住了,那就跑到漠北;漠北也被扫荡了,那就跑到西域。一直到北冰洋,匈奴人往哪里都能跑。中国的皇帝能打到南海,却真心打不到北冰洋,连西伯利亚都不行。
但是,到了清朝,形势变了。因为沙俄崛起了。蒙古人的纵深被压缩了。你只能跑到外蒙古,再往北就是沙俄。这家伙被满清还狠。
南面是强大的清朝、北面是强大的沙俄,蒙古人还怎么跑?到这个时候,北方草原便再无崛起的可能,要么依附清朝,要么依附沙俄。
而到了近代,蒙古骑兵已经无法与枪炮钢铁相抗衡,整个草原集体衰落。然后,蒙古草原的问题,也就被忽略掉了。
清朝之所以能够解决蒙古草原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明朝摸索到了方法;其次是清朝的政治联姻和立场打造发挥了作用。
但是,真正困难的问题,往往不是被彻底解决掉的,而是被忽略掉的。
蒙古草原的战略纵深被压缩了,蒙古骑兵也无法称雄了。到这个时候,蒙古甚至都不重要了,然后这个问题也就在被忽略中解决了。
-----
网友解答:
-----
其实清朝的管理机制还是相当完善的,帝王专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
就外部而言,从汉到明,一直影响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的问题在清朝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清朝是怎么解决的呢?主要是四点。
一是世缔国姻。 这个跟以前的和亲不同。和亲就是和一代,人家是世缔国姻,而且不是皇帝一家嫁女儿,而是清朝贵族普遍跟蒙古贵族联姻,变两家为一家。而且以前的皇朝,只嫁公主,不娶人家的妹子。而满清联姻是清朝贵族娶蒙古族的女子,很多皇后就出身于蒙古部落。
所以,这是一种集体联姻,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满蒙一家。
第二是格外优待。清朝对蒙古部落的贵族是特别的优待,各种怀柔手段,要官给官,要地盘给地盘,可谓五金一险没风险。而且蒙古的亲王特别多,使得有清一朝,是清朝为天子,蒙古为王公。这两家是共享天下。
第三是,进行分化管理。清朝对蒙古部落实行划片区管理,每个部落划好地方之后,就不能随便走动了,跟孙悟空跟唐僧划了一个圈是一样一样的。你要出来,就是违法,我们要打你,你要不出来,那就是好王爷,我要赏钱给你。这个圈也成了蒙古部落的舒适圈。
不但不让他们出来,还刻意让各部落分开,就算进京见皇帝,也必须有各自的路线,不要碰头搞串联。
这样一来,蒙古部落就成了一盘散沙。也因为清朝的划分,搞得蒙古出现了内外蒙古。
最后一点就是推行黄教。
宗教一上,曾经踏遍欧亚的蒙古部落就成了佛系部落啦。
经过这些神操作,清朝神奇般的摆平了北方的游牧部落。
-----
网友解答:
-----
清朝能这么好处理蒙古问题,明朝也起很大作用的。
这么说没有明朝和蒙古的冲杀互斗,清朝也不可能把蒙古问题处理的这么好。
每个王朝都不可独立存在,都是承上起下的,我也不明白都是自家王朝,明吹清粉整日斗那样,吃多了撑的,没地发泄。
对于明朝和蒙古来说,他俩互为敌人。
元朝的余阴使蒙古不可能轻易臣服在中原王朝之下,即便是俺答封贡,事实上也是独立的存在。
而满人和蒙古就没这么多纠结的。
明朝虽然对西部无兴趣,但对甘肃进行大批移民,使朝廷对边疆的控制力量不断增大。
所以明代崩溃后,甘肃仍然不必担心被准噶尔抢占,河套在手,清朝打准噶尔就容易许多了!
同时,俺答封贡事件后,蒙古对中原的威胁实质上己经不复存在。
明对蒙古开放了十一处马市,“自是约束诸部无入犯,岁来贡市,西塞以宁”。
蒙古诸部本来就各自为政,随着最强的俺答入贡,其他部落,如喀尔喀等一样从经济上己经从属中原。
虽然明朝原先骑兵很强,后来明朝的骑兵就衰落了,不能在战场上和蒙古骑兵正面对抗,只能依靠步兵对抗蒙古骑兵。
但,明朝人发明了用火器对付蒙古骑兵的方法,如果在平地上遇到蒙古人,就用运输的车辆结成车阵,站在车上用火器向蒙古骑兵射击,防御蒙古骑兵的冲锋。
有了这种战法,明军步兵遇到骑兵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挨打,也有了还手的力气。
所以到明后期,
蒙古早己是强弩之未了!
林丹汗被后金击败,满族入关后对蒙古部落的优势愈发明显。
这不仅仅是清代时期军事胜利的成果,也是自隆庆高拱之后明朝百年的经济渗透,使中原王朝王朝具备了控制蒙古部落的优势。
对于清而言,蒙古是可以绕过山海关袭击关外满人老家的。
所以清必须控制好这片土地和蒙古诸部,有动力有力量,也和准噶尔持续干了近六十年。
明朝虽然击溃蒙古,却没有建立长效统治
而清却完成了这一任务,盟旗制度彻底地控制了蒙古诸部,加上和蒙古上层的和亲,又毫不手软的抽打蒙古那些反叛的出头鸟,胡罗卜加大棒。
清朝明显棋高一着,奠定了中国东北部和西北疆域范围。
综上所述
清代时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
一来是中原王朝对蒙古部落的态度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中原王朝一直认为蒙古人侍的地是鸟不拉s的苦寒之地,打不起精神去管理,但控制蒙古成是清廷的基本国策。
二是继承了明代俺答封贡后蒙古对内地依赖不断加深的优势。
蒙古问题的解决是明清两朝的努力!
-----
网友解答:
-----
原因很简单。蒙古骑兵强大,清军也有强大的骑兵,以骑兵对骑兵,要轻松得多。
整个明朝,蒙古一直是北方一个严重的威胁。只不过由于蒙古各部的分裂,才没有形成威胁明朝存亡的边患。
明朝初年,屡次北伐,对蒙古军造成了重大杀伤,威胁减小。但是中期以后,随着明军战斗力的下降,特别是很难组建起大规模的强大骑兵。导致明军在与蒙古军的野战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明朝彻底改变积极进取的方针,转而大力修建长城边防,形成了“九边”格局。实际上是摆出了被动挨打的架势,进一步收缩势力范围,放弃了对长城以北广大草原的控制。
究其原因,从根源上讲,就是明军没有强大的骑兵了。而步兵又无法再草原上与蒙古骑兵对抗,不得已只能依托长城防线固守。
从另一面来讲,只要有强大的骑兵,就能与蒙古军对抗,甚至彻底征服。而清军,恰恰有最精锐的骑兵部队。
第一,清朝初年,八旗兵非常善战。
起兵反明之前,女真各部已经残酷混战三十多年。最后努尔哈赤统一各部。战争最能锻炼人,真正的精兵都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此时的八旗兵,都是百战余生的精兵,战斗力自然是世界顶级。这与民族、人种都没有关系,完全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造成的。就像建国初期的我军,经过28年的长期战争,活下来的都是“人类步兵精华”。
与清初的八旗兵相比,蒙古骑兵的战斗力就相形见绌了。
第二,清军装备碾压蒙古骑兵。清军是骑兵加大炮。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
清军与蒙古骑兵一样擅长骑射,可以说蒙古骑兵的优点,清军都有。但是清军装备了数量众多的火枪火炮!大多数蒙古部落却没有。这就是装备优势,直接碾压。
准格尔汗国,也是蒙古人。他们占据着中亚和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实力非常强大。他们比其他蒙古部落强大的地方在于,他们像清军一样装备了大量的火枪火炮。同样实现了对其他蒙古部落的碾压。
两强相遇,清军与准格尔汗国展开了近百年的长期战争。清军屡败屡战,最终惨胜。
综上所述,清军能够彻底征服蒙古、消除边患,一靠英勇善战,二靠装备碾压。
-----
网友解答:
-----
清朝能够轻易制服桀骜不驯的蒙古,主要还是依靠“软刀子”。硬拼,冷兵器时代能够战胜蒙古的不多,不过硬的不行来软的从背后下手,是清朝取胜的关键
。
满清对蒙古的三大策略:
第一,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第二,崇释以制其生;第三,分封以制其力。清廷软硬兼施,将蒙古化整为零,最终各个击破
。
古代,结成联盟最好的方式尤其贵族之间,就是联姻。
从努尔哈赤后金时代开始,满蒙联姻贯穿几乎整个清朝历史,清宫中蒙古后妃众多而且地位显赫,也有大量清朝公主、格格远嫁蒙古
。这种联姻关系始终都没有中断过,清宫中,姓博尔济吉特氏、巴林氏等后妃数不胜数。
清朝宗室爵位制度中,有一整套专门对于蒙古王公贵族的分封制度。
清朝对蒙古施行“盟旗制度”,将庞大的蒙古高原分割成很多个势力区域,漠南蒙古臣服于清,漠北蒙古被分而治之
。
其实这就有点
像当年汉朝对付诸侯国所用的“推恩令”,原本势力雄厚的诸侯,最后被越分越小,彼此之间矛盾也越来越多,无法联合成一个整体,最终无法威胁到清廷
。
而
清朝对付蒙古用了一个以往朝代怎么都没想到的方法,那就是在蒙古大力推崇藏教
。藏教在清朝影响力非常深远,当时除了青藏高原的达赖、班禅两位活佛,
还有漠南蒙古的章嘉活佛与漠北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
。
清朝在漠北漠南推崇藏教,
大量蒙古家庭十个成年男性有半数以上要出家为僧,而僧侣是不能结婚生子,也不从事经济活动生产的
。另一方面,因为大量男劳动力缺失,蒙古女性只能代替从事男人的劳动。
清朝统治蒙古两百多年,蒙古人口锐减,根本无力对抗清廷。
-----
网友解答:
-----
明朝是在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后,才立国定都建元的。其为汉族统治政权。同时,将国都迁至北京,天子戍边,也是为了防御北元的再次入侵。
然而,元朝大伤元气,被赶到原来的居住地北方大漠,一定不甘心。由于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没有啥文化,只知道放牛牧羊,连地都不会耕种,衣服也不会织,之前的快活日子说没就没了,哇哇大哭的同时,也时刻想着光复祖先伟业,无数次的南侵,遭到一次次的明朝军队抵抗,互有胜负,消停不了多久,就又一次次的进犯,周而复始。战争之外,也会不停地骚扰着边疆的汉民。只是因为长城的存在以及明朝军队实力也确实挺强大,蒙古人也得不到太大的便宜。
直到土木堡之变,蒙古人大大得意了一回,哪曾想到活捉了明朝皇帝却仍然没发现自己有多大的获益,后来还把明英宗放了回去。
蒙古人在整个大明朝期间,就这样反反复复与其折腾,谁也不能彻底征服对方。明朝也不会一直北上追赶蒙古骑兵,除了汉族人的基因里没有太多的侵略霸占元素(不像沙俄、鬼子),更重要的是因为那样费时费力费资本,一片荒凉地,除了草,啥也种不出来,真要是占领了,跟蒙古人一样天天吃涮羊肉喝马奶?还是从中原千里迢迢运过粮食来?真的是得不偿失。就这样对立着,你不犯我我不犯人,你要是敢来那我就赶走你呗。
直到努尔哈赤起兵建国和之后的皇太极顺治几个老大灭了大明朝后,很好的处理了跟蒙古人的关系,这是为啥呢?难道就因为同是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都善于骑马射箭?一定没那么简单。那我们就来看看满族人是如何做到的。
兴盛的满族军队更加彪悍善战,远胜于落寞的蒙古贵族下的军队。但是光靠武力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而且一旦实力有所下降,对蒙古人的控制就持续不下去了。这就需要满族统治者动动别的脑筋了。
首先,是和亲制度。我家的格格嫁给你家的王爷,再把你的公主娶回来做我的福晋。生个娃,沾亲带故了,还好意思没事打仗玩吗?(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勾结沙皇俄国要搞分裂祖国行动的西边的准格尔部,也被康熙平定了)
其次,不停地赏赐或者叫做封赐。送铁锅布匹珍馐美味,赐珍珠玛瑙奇珍异石,搞好关系。拿了我的,你也不怎么缺啥了,也就有事好商量了;
再次,同样是北方少数民族,拉拢安抚加以利诱。还搞一个分旗制度。规定蒙古王公按旗划分,哪个旗在哪个地儿放牧,分别有固定的区域,去别的地儿就不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切断了各旗之间的联系,也拆分了原先的那些个大部落,削弱了他们原先的实力。那还有谁敢跟强大的清王朝对着干呢?
再其次,利用宗教以及赶上了好时机,我们分开来讲;
蒙古人心中原先有了一个很高声望的活佛,都非常崇拜和信奉。然而清朝统治者却树立了另一位宗教领袖。目的是啥呢?很简单,就是为了降低前一位的影响力,以达到平衡的目的。同时还规定,活佛转世不能从蒙古贵族家庭中寻觅,使得同宗教的贵族之结盟成为了不可能,进一步削弱了蒙古贵族的实力;
所谓的好时机,是因为沙皇俄国的强大以及其向远东地区的不断扩张。造成的结果是,蒙古人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被沙俄侵吞远不如投靠东边的清政府;
最后,八旗制度的运用。其特点是以旗统人,或叫做以旗统兵。清统治者把自己的军事组织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运用到了蒙古人和东北辽沈地区被俘为奴为兵的汉人身上,也就有了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其作用为具有统一高效的军事、生产、行政等职能。这样更便于统治、控制和管理。也让清军在清朝前中期的相当长时间内拥有了较强的战斗力。也就保证了清政府的强大统治力。
因此,在两百多年的清统治期间,蒙古人基本在满族势力控制下,没有太多的纷争与战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我们伟大的中国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
网友解答:
-----
首先因为明朝是推翻了蒙古建立的元朝而立国的,光是这点来说,双方有着无法调节的矛盾。
更何况蒙古代表游牧文明,明朝代表农耕文明。
而清朝就不一样了,双方并没有什么不可调节的深仇大恨。而且双方同属游牧民族,自然有着很多共同语言。
正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所以明朝与蒙古双方有着不可调节的矛盾,因此明朝封王过蒙古,清朝也封王过蒙古,但很明显后者的效果远远比前者强。
其次再看看蒙古崛起和衰落历史,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蒙古崛起于南宋,以建立四大汗国和元朝而达到巅峰。
衰落于明朝北伐建立以后,全国性政权成为过去式,退回漠北老家,成为北元割据时代,然后经过明太祖朱元璋几次北伐,北元也是土崩瓦解,蒙古再度回到蒙古诸部时代。
不过蒙古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终明之世一直与明朝打打杀杀的,虽有和平时期,但整体还是对峙战争状态。
在这二百多年的时间中,蒙古自然越来越衰落,话说如果蒙古不衰落的话,努尔哈赤的后金其实也成立不了,只能说明朝跟蒙古较劲了二百多年,虽然把蒙古打的越来越弱,客观上使蒙古衰落,造成了努尔哈赤的崛起,如果蒙古一直强盛,恐怕努尔哈赤也崛起不了。
以这个角度来看,就是明朝一直打的蒙古越来越弱,然后使努尔哈赤崛起。到了皇太极时代,皇太极又打败了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最后征服蒙古诸部。因为同游牧民族,所以清朝懂得如何驾驭蒙古,比如说长期与蒙古联姻,还有封王,并且清朝皇帝自己身兼蒙古大汗,加上双方并没有如同明朝消灭元朝那般深仇大恨,所以自然结盟的好,而蒙古自然也就老老实实了。
当然最后再说一下,其实清朝并没有解决蒙古边患,像后来的准噶尔汗国就属于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也可以说是蒙古与清朝的争霸天下,双方的战争从康熙年间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
网友解答:
-----
民族对立,长期战乱。民族团结,四海一家。
-----
网友解答:
-----
清朝能处理好蒙古问题,主要靠三大政策:满蒙联姻、宗教治蒙、分旗制度。
明朝初年,朱元璋八次派击伐北元,虽大大削弱了蒙古人的分裂,但始终无法控制或击溃这个游牧民族。明英宗时期,皇帝被俘,大明差点重蹈大宋的复辙。但大清除了平叛葛尔丹和准格尔部,没和蒙古人发生长久持续的战争。这其中和清朝的治蒙政策有很大关系。
一、政治联姻下,满蒙一家亲
明朝是汉人推翻元朝,恢复汉人江山的朝代,所以对蒙古人存在仇恨心理,以前朝和亲政策为耻。但清朝没有这个包袱,努尔哈赤有一半嫔妃来自蒙古部族的王公贵族家庭,清朝皇家的格格嫁入蒙古各部的比比皆是。为了拉拢蒙古各部落,清朝从建立开始,一直坚持与蒙古人的联姻政策。蒙古人在满清时期的地位也和满人无甚差别。这就形成了满族和蒙古族人的上层社会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蒙古的各个部落看来,他们有着如此高的政治地位,又有许多实权派人物,又是皇亲国戚,而且受到了相当大的尊重和自治权。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反叛的必要。这种联姻关系就像一条绳子牢牢的把满蒙两家的政治利益捆在一起。比如,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孝庄太后就是蒙古人。
二、利用了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的特点,将蒙古的人口数量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对藏传佛教的推广,使其成为蒙古人主要的宗教信仰。蒙古人原本信仰萨满教,当十三世纪时,藏传佛教逐步普及。在明朝中后期,作为藏传佛教的黄教传入蒙古地区,从此成为唯一的合法宗教。以前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每个部落都可以驰骋在整个蒙古草原上,但清朝为了稳定这些蒙古人,大量为蒙古修建喇嘛庙,宗教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游牧部落开始以喇嘛没有为中心定居下来。朝廷支持蒙古人的每一个家庭只留一名男性传宗接代,而其他的都去了喇嘛庙出家为僧,完成一生虔诚的修行。明末时期蒙古族有近千万人,到了清朝末年,蒙古族的人口只剩两百多万。而同时期汉族人的人口已经翻了四到五倍。蒙古人人口数量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这也是这个民族无法在直接对抗朝廷。
三、清朝对蒙古人时时的分旗制度,将蒙古人分而治之。
清朝时,蒙古的各个部落被分割成若干个旗,每个旗的执政官都由朝廷任命委派。各有各的地盘。然后,几个旗组成一个盟,每隔一段时间各旗首领聚会一次,但各盟的盟主并不是一级管理机构的领袖,他只负责调节各旗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蒙古地区即使同一个部落也被分成了多个旗,差点又充分利用了各旗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相互制衡。
清朝能够处理好和蒙古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吸取了元朝民族矛盾的教训,另一方面和清朝合理的政策有很大关系。
-----
网友解答:
-----
因为爱情(这是真的)。
清朝之所以可以解决蒙古边患问题,更大程度是因为,
清朝正好处于割韭菜的时机
。孟子云:“天时地利人和”是对于此事最好的解释。
明朝:蒙古,我尽力了!
明朝时,蒙古各部族还有着很强的实力,并且团结一致对外,降服难度大。在整个明朝统治期间,明朝历代君王使用离间政策,将蒙古各部逐个击破,并将势力分散。
其实,清开拓者——努尔哈赤当初也是明朝手中的棋子之一。
当努尔哈赤还是一名不足为据的菜菜时,对明朝政府可谓是百依百顺,因此明政府很想利用这支新兴的势力来牵制和削弱海西女真诸部和附近的蒙古部落。不仅限制性条款一条没有,反而对他进行安抚和扶持,每年赐给白银八百两、蟒缎十五匹。
《明史·志第十六》:“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然而,棋子变成了主人,自己成为了棋子。
当清朝上位,明朝治理蒙古边患留下的韭菜也成熟了,坐收渔翁之利。
蒙古:清朝叫大一统,明朝叫侵略
清朝是满族人,因此对于蒙古各部落来说,这是同样出身于塞外的同伴。
皇太极和福临娶了科尔沁王的女儿为皇后,蒙古人自然对清朝更加服从,也理所应当的认为蒙古高原也是天朝的一部分。
只能说,明朝在对蒙古部族的排斥性,让蒙古人疏远了。
清朝:我有钱
前文说到,努尔哈赤每年有朝廷赏赐的白银八百两、蟒缎十五匹,除此之外,还有自己部落的储蓄无明显限制,这为清朝积攒了基础财力。
并且,清朝的政策
以和亲为主
,用爱情这样的软手段解决内患。
而明朝一直同蒙古人打打停停,摩擦不断,不仅消耗财力物力,还损伤兵力。在明朝统治者看来,蒙古归顺后也是一笔巨大的支出,需要派人管理驻扎等问题。
其实更多从根本上来看,是对于蒙古的政策出发点不同,导致这样的结果。满清觉得,都是一家人,怀柔政策让你服服帖帖。明朝则认为,这片土地是我的,你们都是外族蛮夷侵占我的领土。
温水煮青蛙的手段在历史中真是屡见不鲜。
-----
网友解答:
-----
在蒙古那一套政治逻辑中,无论是“外部边界战略”还是“内部边界战略”,其出发点都是自身的政治需要和经济需要。中原地区对他们来说,仅仅是可以被抢劫和敲诈的“钱袋子”,另外,中原还有可能威胁他们生存的政治力量。所以,他们既没有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的兴趣,甚至对不能进行游牧的领土也不感兴趣。蒙古的政治都是以草原为中心,那么这种政治模式必然是无法适用于中原的。
中原和草原之间的军事对抗,并不是一两场战役就能结束的,而是长达几千年的对抗过程。所以对于中原来说,想要保证国家安全,就必须维持一支大规模的常备军,而维持常备军的关键是要有足够的财力,没有财政支持,军队根本维持不下去。比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财政匮乏,崇祯皇帝居然穷到向大臣伸手要钱。因此,早在春秋时期,国家就开始向民间直接征税。到了汉朝,汉武帝将盐、酒等贸易划归国营,由此又增加了一部分国家收入,此后的各个王朝都延续了这些经济政策。也就是在这种规模的财政收入基础上,才能确保自身的国家安全。
除了军队之外,长城对于传统中国的塑造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过去,很多人都对长城有一个误解,认为长城是一个没有实际作用的政治象征,是统治者好大喜功的杰作。因为,虽然修建长城的目的是抵御游牧文明,但它似乎从来都没有成功过。
这里其实有一个误区,无论长城多么雄伟壮阔,在实际的军事活动中,它仅仅是一个工具,就跟城墙一样,不是说城墙被敌人攻破了,城墙就没用。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墙,起到阻隔的作用,它还有很多非常具体而实际的作用。最基础的作用,就是被称为“烽火狼烟”的军事预警系统,这种办法在今天看起来很土,但在现代通讯技术发明之前,这是世界上最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
同时,长城宽阔的城墙,可以说是当时的高速公路,军队无需翻山越岭,而是直接在平坦开阔的城墙上行军,一路追踪狼烟,直接抵达事发地点。更重要的是,长城一旦建成,中原的边界就永久固定下来了。游牧文明虽然可以入侵长城,但是却无法占领长城,更无法控制长城内的土地,如果想控制长城和占据中原的土地,他们就必须放弃草原的生活方式,而进行中原化的改变。甚至在大多数时候,游牧文明都不能在长城附近活动,因为对他们来说,长城是一个固定的军事威胁,随时都有可能从关隘里冲出一支中原的军队。所以说,长城对传统中国的塑造和构建有很着重要的作用。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最爱国的诗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