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怀庆战役彻底改变了清军的军事战略?
为何有人说怀庆战役彻底改变了清军的军事战略?
-----
网友解答:
-----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发动的于1644年10月发动的怀庆战役,与其说是改变了清军的军事战略,还不如说是这场战役促使清廷从盲目乐观中猛然醒了过来,认清形势,避免两线作战,回到原先制定的正确战略方针上来。
其实在1644年清军入关前后,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为首的统治集团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是高估的,这种心理因素的产生由多种原因构成:
首先
,清军一直以来并未与农民起义军直接交锋,所以难以判断农民军的战斗力;
其次
,农民军攻破北京给清廷传达了一个信号,就是农民军的战力似乎更在明军之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对手,再加上明朝降臣在清军入关前警告,所谓李自成军
“虽不能与大军相拒,亦未可以昔日汉兵般轻视之也”
,所以这就让多尔衮从心理上认定农民起义军是头号劲敌,在山海关之战开始前多尔衮就已经在话语中带有对未来的焦虑,甚至开始脑补这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会不会像明朝一样向辽东进攻。
《明季北略·卷二十·吴三桂请兵始末》:且吾尝三围彼都,不能遽克,自成一举破之,其智勇必有过人者。今统大众亲至,志不在小,得毋乘战胜精甲,有窥辽之意乎?
由于其在心理上高度重视,在其部署战斗中,警告诸将参战将士
“此兵不可轻击”
,为了确保山海关之战万无一失,在排兵布阵的时候,甚至将八旗军的核心战力满八旗布置在最前方,以最大程度保证这场战斗的胜利。在山海关之役后又在真定、望都等战中连败李自成。
军事上对农民军的节节胜利显然更加坚定了多尔衮以武力统一全国的方针,但是清军要在关内辽阔的腹地上在西面(李自成军)、东南(弘光政权)与对手作战,其兵力是严重不足的。于是在顺治元年的六月,多尔衮听取了监察御史柳寅东的建议制定了先集中力量消灭农民军,然后再图弘光政权的战略方案。
《清世祖实录·卷五》顺治元年六月甲戍条:柳寅东又启言:“时已届秋,庙堂宜早定大计,
今日事势,莫急于西贼
,欲图西贼,必须调蒙古以入三边,举大兵以收晋豫,使贼腹背受敌,又须先计扼蜀汉之路,
次第定东南之局
。”摄政和硕睿亲王是其言。
这一作战部署仍然将农民军做为主要攻击目标,有着一箭双雕的军事目的:
第一
、清以为明报仇之旗号入关,可以看做是多尔衮宣称得天下于“流贼”的军事实施。
其次
、很显然在清朝眼里看来以李自成为首的军事集团比弘光政权的威胁大的多,所谓
“今贼秣马厉兵,而我却不睬之。窃思:如贼入秦,挟制民众,死守黄河,则恐我军不易破之”
,所以先集中主力攻破李自成极其必要。
在具体执行战略的过程中,清军暂时不考虑位于东南的弘光政权,在经营北方的问题上,分为山西、山东两方面来进行,山西方面以剿为主,大兵压境,坚决持续不断的增兵打击李自成。顺治元年六月,派遣固山额真叶臣率军平定山西,
“遣固山额真叶臣率将士平定山西一路地方”
,又在七月初下令平定山东固山额真觉罗巴哈纳、石廷柱等会师叶臣军合击李自成部。九月十三日,又发出再派前锋统领席特库率军助攻。真可谓师步步紧逼。九月二十日,清军攻克泽州、潞州,派员管理,
“潞泽所属州县,俱已委员管理”
。十月初三,太原府被清军占领,清、顺双方从七月较量到九月,以李自成的完败而告终,李自成的部队被压制在山西西南一隅。
而在山东方面,清军采用了重点采用招抚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手段,平定山东进行的异乎寻常的胜利。六月底,
“平定山东固山额真觉罗巴哈纳、石廷柱等启报霸州、沧州、德州、临清先后俱下”
。七月初,王鳌永又报
“济南、东昌、青州、临清等州郡,以次抚定”
,可以这么说两月之间山西、山东基本上已经纳入清廷版图,这无疑让清廷欢呼雀跃,终于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
《清世祖实录·卷六》顺治元年秋七月癸巳条:河北、山东、山西郡县人民悉闻风归降,接踵恐后。
多尔衮眼见形势发展极其顺利,于是迎接顺治帝入北京,要于十月一日进行登基大典。在此时想必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廷估计已经滋生出了天下易定的情绪,既然弘光政权软弱无能,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又在其重击之下
“流寇党羽,俱经星散”
,就决定给八旗军这辆战车踩一脚油门,加快一下统一进度,就把当初先平农民军,再定东南的战略规划抛在脑后,决定将八旗军一分为二,双拳出击,一口气平定弘光政权和农民军。
《明通鉴·附编第一卷下》:是月,我大清世祖章皇帝,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西行讨李自成。复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师下江南。
然而,不甘心失败的李自成起义军为了改变不利环境,利用清军主力还在山西的机会,向清军兵力空虚处的河南怀庆府攻击,清朝怀庆总兵金玉和率兵增援,中流矢而死。起义军又攻破济源、孟县,清卫辉总兵祖可法死守怀庆城,起义军围攻十余日不下而撤退。
《豫变纪略·卷七》:总兵金玉和率数十骑,身先冲突,至柏香镇西,马陷稻塍间,为流矢所中,死。
除了怀庆地区外,起义军还东出潼关,向黄河南岸的地区发展。
《明季南略·卷二·李自成杂志》:十月二十一,顺贼出潼关,三营向归德,三营上裕州,二营据郏县。
清廷感受到了李自成实力尚存,立刻重新部署战略,让本打算南征的多铎部向潼关进军,与阿济格部队分别从关中北部和南部夹击歼灭李自成部队,很显然怀庆之战起义军将清军的火力全部吸引到自己身上来。
《清史列传·卷二·多铎》:上命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统师南征,值河南奏流贼肆掠怀庆,诏先剿贼河南。
清军一变部署,大顺军的所面对的形势立马严峻起来,原来只考虑到阿济格会从关中北部发动进攻,所以将主要力量都调往陕北一带布防,
“是时,贼在西安,所谨备者北边耳,潼关谓有刘宗敏可无虑。及闻英王将南下,惧弗支,则调关中兵,悉往应之”
,导致了
“关中卒无几人”
,顺治元年十二月,李自成闻多铎已至潼关,匆忙之间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来援,疲于奔命之下与清军在二十九日接战,历经半月,清军攻占潼关,李自成固守西安计划瓦解,只得撤出,向湖广转移,自潼关会战后,李自成集团再也无力与清军进行大规模决战了。
怀庆战役对于李自成的起义军来说无疑对自己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了自己生存环境的恶化,但是和清军好歹血战了半个月,属于“死的比较有尊严”的那种。对于弘光政权来说,其寿命足足延长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间这个颟顸昏庸的小朝廷除了内斗啥事都没干,亦是一大奇观也!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初内国史院档案满文档案译编》、《清史列传》、《明通鉴》、《豫变纪略》、《明季北略》、《明季南略》
-----
网友解答:
-----
1644年的怀庆之战,是李自成的最大失策,是南明弘光朝最好的机会,是清朝多尔衮及时调整战略的转折点。
怀庆战役在历史上并不起眼,在李自成的大顺军与清军的战斗中,前有山海关大战,后有潼关之战,都被称为大顺和大清的国运之战,小小的怀庆之战,似乎无论如何也称不上什么大战。
别被战役的规模欺骗了,怀庆之战决定了当时天下的走势。
怀庆之战
怀庆之战,发生在1644年10月,大顺军出兵两万余人东渡黄河,进攻清朝控制的河南怀庆府。
怀庆总兵金玉和领军出战,在柏香镇与大顺军遭遇,金玉和与副将常鼎、参将陈国才阵亡。
随后,大顺军围攻怀庆府城沁阳。
怀庆之战,战役本身最大的意义是击毙了金玉和。他的职务是梅勒额真,也就是副都统,署怀庆总兵,是正二品的武官。
它所带来的变化却远远超过了战役本身。
这是清军入关以来,阵亡的最高级将领,在心理上对多尔衮打击颇大,让他意识到原来大顺军还是有点战斗力的,不像他认为的那么不堪。
于是,他立即调整战略,将原本带兵南下的多铎调回河南,援救怀庆,这一调,完全改变了原本的战略,也改变了天下走势。
大顺军方面
在山海关之战被击败后,李自成一路西撤,放弃了北直隶、山西等大片土地,直接退回了陕西。
退回陕西的李自成,已经退无可退,不过清军经过千里追击,也到了强弩之末,主力回北京休整,也给了大顺军喘息的机会。
这时候,北京的多尔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做出了两路出兵,同时进攻大顺和南明的决定。
这对李自成其实是个利好消息,因为对手分兵了。
大顺虽然连遭失败,元气却未失,还有数十万兵力,阿济格的人马不超过十万,又是长途奔袭,大顺军以逸待劳,既有主场优势,又有人数优势,绝对可以一战。
以当时八旗的体量,支撑不起一场大的失败,如果能击败陕北阿济格这路清军,将对时局产生重大影响。
往近了说,取胜后李自成可以再次东征,收复失地,威胁北京。往远了说,如果八旗军损失惨重,会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已经归降的地区可能发生起义,投降的明军明将们也可能反叛,产生连锁反应,如果这样,多尔衮可就悬了。
明朝方面
多尔衮派遣多铎领军南下,直扑南京,目标是灭亡南京弘光政权,就时机来看,并不是个好的选择。
对比一下之后第二年多铎攻明的时机可以看出。
1645年,多铎平定中原后,再次领兵东下。这时候弘光政权发生内乱,武昌的左良玉与南京的首辅马士英不和,以“清君侧”为名率大军东征南京,马士英抽调江北四镇的主力在安徽一带与叛军激战,弘光的江北防线顿时空空如也,多铎一路进军,如入无人之境,两个月不到,克扬州,下镇江,兵不血刃占领南京。
如果时间提前一年多,按照多尔衮的方案南下的话,弘光政权在江北防线还拥有数十万的军队,虽然刘良佐、刘泽清之流属于人渣,但高杰、黄得功还是能打一打的,多铎能否顺利拿下南京,则要打一个问号,如果武昌的左良玉再出兵增援,情况或许还会有所变化。
以上是一个方面,对于南明弘光政权来说,怀庆之战的发生,给他们带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机会。
因为怀庆战役,多尔衮立即调整了计划,下令已领军出京的多铎立即停止前进,先救怀庆,再攻西安,清军主力都被吸引到了大顺军那边,后方相当空虚,只有豪格带着少量兵马防守长江一线。明军如果这时候能发动北伐,清军将两面受敌,对兵力捉襟见肘的多尔衮来说,将顾此失彼。
这事实上就是弘光朝最好的历史机遇,那他们为什么没动静呢?因为弘光朝制定的政策是“联虏平寇”。
这是个愚蠢的策略,没能看清主要矛盾,认为能凭借政治手段与清朝和平相处,或者是学习南宋偏安江南,导致错失了这样大好的机会,随后不久,弘光政权就遭到了惩罚。
清朝方面
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后,连战连捷,把李自成一路打回了老家陕西,不免得意忘形。狂妄之下,他制定了双拳同时出击的战略,任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北大将军”,统领吴三桂、尚可喜率兵西征,进攻陕北,直取西安。
同时任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领孔有德、耿仲明率兵南下,目标是南京的弘光政权。
是月,我大清世祖章皇帝,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西行讨李自成。复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师下江南。
在多尔衮眼里,只会打败仗的大顺军和不敢打仗的南明军,哪里是我战无不胜的八旗铁军的对手,不出三月,最多半年,全国将尽归我大清。
如果按照这个剧本走,清朝就危险了。
阿济格和多铎两路军队,哪一路也没有单独平定大顺和弘光的实力。
虽然大顺军和明军的战斗力都不如清军,但对清军来说,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人心未附。在战场上,八旗军可以击败对手,但人民普遍存在着抗拒心理。
有人或许认为,可以靠杀戮来进行恐吓,但问题是在两路进军,后方空虚的情况下,如果再背上杀戮的恶名,恐怕连原本占据的地方也要保不住,那些降兵降将,心思可是活络得很,一旦势头不对,立即就会扯旗造反。这点,在清朝数十年的统一战争中不断发生,甚至到了康熙朝三藩之乱时,还不断有投降的明朝将领响应起兵,在后方起义。
对刚入关的清朝来说,两路同时进军,同时挑战两个对手,风险巨大。
但是,怀庆之战的发生,改变了这一切。多尔衮幡然醒悟,急调多铎回师,赶跑了河南的大顺军后,直取潼关,与陕北的阿济格形成两路夹击大顺军之势。
上命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统师南征,值河南奏流贼肆掠怀庆,诏先剿贼河南。
西安的李自成,本来已经统帅二十多万精兵北上增援陕北,走到一半,听说潼关遭受威胁,不得已再回军潼关,最终多铎在红衣大炮的助阵下,攻克了潼关,此战失败后,宣告李自成再也没有了再起的机会,从此一路溃退,直到在九宫山身亡。
-----
网友解答:
-----
前言:
1644年10月发生的怀庆战役,是李自成在屡败之下,集结了驻守山西临汾和河南西部的部分大顺军精锐,对河南清军发动的一次局部反攻。
大顺军在怀庆战役中沉重地打击了河南地区的清军,击毙了清廷怀庆总兵金玉和等重要将领,取得了局部反攻的胜利。
可是,此时的朝廷决策者刚刚制定出来两路进攻的战略计划:一路清军去陕北进攻李自成大顺政权;另一路清军直下江南,去消灭南京的弘光朝廷。
当大顺军发动怀庆战役,横扫河南地区的清军的军报传到北京,多尔衮马上从志得意满的骄横情绪中清醒过来,他立刻就认识到:
李自成大顺军的战力依然强大,单单依靠一路清军,是断断不能彻底打垮李自成的。而放眼天下,唯有李自成大顺政权才是朝廷真正的劲敌。
于是,多尔衮立即做出战略改变:停止进军江南;两路清军从东、西两面夹击李自成大顺军。
1644年4月,李自成在与清军、吴三桂进行的山海关大战中惨败。在清军的追击之下,退出北京,经山西,一路撤往陕西。
清军占领了北京地区及山西等地。多尔衮等满清贵族都认为天下已经没有任何势力能够抵挡八旗兵的进攻了。因此,他们傲慢地定下了两路攻取天下的进军计划:
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统兵取道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进攻陕北,得手后向南推进,摧毁以西安为中心的大顺政权;
另一路由豫亲王多铎、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等率领南下,消灭弘光朝廷。
就在清军主力准备行动之前,1644年10月,大顺军却抢先在河南发动了怀庆战役。此举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李自成在退回西安以后,就一直在筹划针对清军的反击行动。但是,李自成并没有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依然没有把驻扎在甘肃等西北地区的党守素、蔺养成、贺兰等部大顺军劲旅紧急调回西安,以集结重兵来迎击清军的进攻。相反,李自成仅仅依靠驻扎山西临汾和河南西部的部分大顺军,就轻易对清军力量薄弱的河南发动了进攻。
怀庆战役的进行,在战术上是成功的。因为清军在河南地区军事力量非常薄弱,根本抵挡不住大顺军的反攻,一时间,河南清军处处告急,窘迫之极。
但是,从全国局势来看,怀庆战役在战略上是极不恰当的。
怀庆反击战立刻就引起了清廷的警惕,多尔衮对此大为震惊。他认识到大顺军的战力依然强大,单靠阿济格那一路清军是不可能消灭掉李自成大顺政权的。
于是,多尔衮立即命令多铎这一路清军停止南下,改变进军方向,去进攻潼关,打开陕西的大门,与阿济格所部清军一起,南北夹击李自成大顺军。
李自成本来已经察觉到清军进攻陕北的动向,除了驻守陕北的李过、高一功等部大顺军之外,李自成亲率大军从西安北上,准备在陕北迎头痛击来犯的清军。
但是,李自成走到洛川时,得知了另一路清军进攻潼关的消息。于是,李自成立即陷入了左右为难的被动局势。
大顺军发动的怀庆战役,时间早了一点儿。它改变了整个战略态势,把全部清军主力都吸引到了自己身上。
结语:
怀庆战役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使清廷认识到:虽然李自成连遭挫败,可是李自成的军力依然十分庞大,仍然是清廷争夺天下的第一劲敌。怀庆战役把清廷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李自成大顺军的身上了。
由于清军把进攻江南的大军调去夹击李自成,从而使得本来就麻痹大意的弘光朝廷更加丧失了警惕性,南明重臣们都自以为得计,庆幸“借虏平寇”的政策得逞,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平定流贼,恢复明朝的统治。
所以,弘光朝廷没有做抵御清军进攻的准备,反而内讧纷乱,乌烟瘴气,结果失去了恢复河山的大好良机。
-----
网友解答:
-----
确切说,李自成大顺农民军与清军杀红眼的“怀庆战役”,何止是“改变了清军的军事战略”,
甚至可以说,是并未参战的南明弘光政权,最好的“改命”机会。
比起后世野史里常被大书特书的“山海关之战”来,李自成撤离北京后的怀庆战役,知名度显得低调。但是在1644年的北方战场上,意义却无比重大。
当时的情况是,占领了北京的清王朝,于1644年九月将顺治小皇帝接到北京,十月初一正式举行登基典礼,开始了清王朝对中原大地的统治经营。而实权在握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此时胃口也极大,干脆设计了一个空前战略:从十月起兵分两路,一路大军西征,彻底剿灭李自成农民军,一路大军呼啸南下,誓要收取江南大地。恨不得两只拳头同时出击,简单粗暴一统天下。
但如果看当时形势的话,一旦多尔衮此举实施,最先覆灭的,必将是刚刚建国的南明弘光政权。
建都南京的弘光政权,虽说有南京完备的六部官僚体制,也有账面上足够多的军队。但崇祯帝殉国的消息传来后,草草建立的弘光政权,开国就是一团糟,当地的东林复社政治团体,眼里毫无国家大局,就盯着自家权位。除了史可法等少数忠良外,大多数人都瞪圆了眼睛争权夺利。北方争得亡国的明朝党争,分分钟就在南明复燃,而且越演越烈。
这样一个表面强大的南明,实力可谓一盘散沙。
如果清军马不停蹄杀来,必然会毫无悬念,死在李自成前头。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1644年十月,败退的李自成,却主动发起了怀庆战役。
满以为李自成已崩溃的清王朝猝不及防,被两万大顺农民军精锐在河南怀庆痛打,济源孟县等地先后落入李自成之手。清军提督金玉和被击毙。清军卫辉总兵祖可法被围困在沁阳,几乎是叫天天不应。
这一顿闷棍,瞬间把志得意满的多尔衮打醒了:别看山海关大战赢的这么轻松,但李自成的农民军,真是比南明更狠的硬茬子,必须先集中力量打掉。于是由多尔衮弟弟多铎率领的清军八旗精锐,
这支原本准备南征江南的清军立刻掉向,朝着怀庆猛扑过来。
经过一番惨烈厮杀,大顺军终于不支退去。多铎更是率军步步紧逼,一路追到潼关城下。
而战役打到这地步,不单清军南下的原计划被打乱,李自成的计划也被打乱。撤出北京后,李自成坐拥关中平原,原本计划着在陕北与清军决战。没想到怀庆败退后,多铎竟一路怼到了潼关下。这下李自成只能一咬牙,把陕北的主力调回来,亲自率军去潼关决战。十二月二十九日潼关战役打响,大顺军虽然一度占据上风,多次击退多铎的狂攻,甚至大顺军的骑兵,还一度突袭了多铎的阵后。犬牙交错的战役打了十三天。
阿济格的清军,却趁着李自成陕北空虚的机会,一口气从陕北突入。腹背受敌的李自成,不得不全线撤退。
其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虽说李自成败的惨,但是他在怀庆的主动一击,却无意中替南明挡了刀。由于清军的主力,全数被李自成吸引到陕北地区。立足未稳的南明弘光政权,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机会。原本1644年十月就要遭到清军攻击的他们,竟获得了半年的和平时间
。如果他们利用这宝贵时间,认真整顿军队防务,就算不能光复山河,也足以顶住清军南下。
但可气的是,这半年的和平时间里,南明的内斗,却是一天都没停。特别是南明政权的东林复社精英们,不断的掀起党争风暴,与掌握大权的马士英等人明争暗斗。国家防务?抗清?全都被扔到了一边。甚至就在清军南下前夜,东林党竟策动镇守武昌的军将左良玉起兵,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进攻南京,
清军还没动手,他们就替清军把南明边防冲了个稀巴烂。
待到清军南下,这下嚷嚷“清君侧”的南明“精英”“名将”们,毫无悬念当了带路党。
以这段扼腕痛惜的历史说,死敌李自成搭上命替南明挡刀,都没救了南明。“明朝亡于党争”的说法,实非虚言。
参考资料:《明季南略》《西江志》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我们看一下满清有他的八旗子弟进入山海关以后我们一直都会觉得一个人嘛,突然拿到那么多东西肯定会捧场,肯定会感觉天下无敌了,那随便打。
骄兵必败,这是军事或者是历史上面的一个定律,但是满清进入山海关以后,可以说处理任何事情都是小心翼翼,为什么这完全不像是一个暴发户应该有的态度。事实上,这个怀庆之战就给了八旗子弟一个响亮的耳光。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让当时已经飘飘欲仙的满清政权感觉到了中原大地实际上不好统治。
跟大家印象之中的不同,大家都觉得这个时候应该是南方的明朝残余的政府组织。这场怀庆之战,事实上不是,是李自成败退下来的农民军率领的精兵强将在这个地方跟清军打了一场硬碰硬。
就是因为这一场硬碰硬的战争让满清和八旗子弟体会到了当时中原地区一旦真正觉醒起来,所拥有的真正战斗力,所以才让满清对于整个中华大地的统治显得格外小心翼翼。
当时,八旗子弟入关以后,可以说凭借的军事上面的强悍,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此时此刻,南明政府可以说是一团混乱,在北京地区出现了党争,并没有因为那一批人的死亡而选择告终。这种政治上的传统延续到了南方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里面,国破家亡就在眼前,此时此刻,位于政府那的那些寄生虫并没有说因为国破家亡而选择担起这个责任力精图治,而是为了自己手头的那些权利争个你死我活,头破血流。所以崇祯帝说的那句话没错。
就在这个时候,多尔衮飘了,在他的眼里面,此时此刻,南方的汉人政权有什么可以威胁到他的?因此命令自己的军队加快脚步,赶紧在年内就把整个中国全部拿下来。
就在这个时候,真正的汉人纯爷们儿李自成还是站了出来,李自成凭借着陕北的那块土地,实在是养不活自己的军队,因此把自己的目光投向的膏腴之地,也就是兵家历来争夺的中原之地,把这个地方夺取下来以后,可以凭借这个地方的粮食和人口再次卷土重来。
因此,李自成组织一批精兵强将,出兵直接扑向了河南怀庆地区,并且击败了这个地区驻扎的清军部队。
此时此刻,多尔衮才意识到自己有点儿飘了,汉人政权之所以能够在中原大地一直屹立不倒,就是因为他们的抵抗意志顽强,要想驾驭这么多人,仅凭八旗子弟那一点人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这个时候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否则留给八旗子弟的只有走向灭亡一途。
因此,放弃掉南方正处于混乱的南明政府直接针对李自成进行重点打击,成为了多尔衮下一个阶段必须要实施的目标,(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先搞定这些刺儿头,然后再针对那些软骨头软硬皆施,让他们直接向我投降,这样的话,征服中国来得更加容易。
可以说,怀庆之战让当时处于悬崖之上的满清政权,可以说再一次的悬崖勒马,如果满清政府并没有这一场战役,而改变自己之前交狂的作战策略,以及民族征服策略的话,那么满清政权不可能存在他们也只不过是下一个李自成。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得看到当时南明政府的烂泥扶不上墙,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和满清的八旗子弟血战半年,最终李自成用自己的生命替南明政府挡了八旗子弟必杀的那一刀,结果南明政府依然还陷入。国内政权派系之争里面,什么励精图治什么图谋自复,根本就是废话,有这么一群人,明朝政府何愁不灭亡?即便朱元璋再世,那也估计是把这帮人全部杀光的节奏。
-----
网友解答:
-----
题目中所说确实就是史实,在清军入关赢得一片石大战胜利,顺利攻占北京,并在定州、真定等地连续击败大顺军后,又相继派出固山额真巴颜、石廷柱、马喇希部平定山东北部;派出固山额真叶臣等攻打山西,由于姜瓖、唐通等原明降将再次倒戈降清,使得李自成在山西布置的大顺军防线崩溃,李过、刘忠部先后败退陕西与河南,而固守太原的韩文铨、陈永福,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清军运来“红夷大炮”猛烈轰击后,太原最终沦陷,韩文铨阵亡,陈永福突围后投降,至此清军顺利控制山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为首的清廷对全局产生了轻敌情绪,于公元1644年10月,对西安的大顺朝和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分别发出了讨伐檄文。派出英亲王阿济格为统帅、吴三桂、尚可喜、谭泰、李国翰等随征,并令唐通等降军汇合,总兵力八万余人,对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北部进行远征;同时又派出豫亲王多铎为统帅、图赖、博洛、孔有德、耿仲明等随征的另一路大军五万余人,南下攻伐南明。
客观地说,多尔衮如此部署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而对于大顺军残留的力量估计不足。一路远征陕北,一路南下江南,一旦战役拉开,相互间由于距离遥远,难以呼应支援,这种两个拳头同时辐射打出的战略,乃兵家大忌,很有可能给立足未稳的清廷,造成灭顶之灾。
然而就在这时,历史进程的变迁给了多尔衮纠正自己错误的良机,正当清朝两路大军按计划行军途中,李自成策划的反击开始了,由刘宗敏统领的十万大军由晋西南突袭河南怀庆,连破济源、孟县后,在柏香镇大败前来迎战的清军,击毙提督金玉和,重创叛将董学礼,清卫辉总兵祖可法被大顺军包围于沁阳,连连向朝廷告急。
多尔衮等闻讯后大惊失色,不得不紧急改变原有计划,急令多铎大军暂不南征,改为援救怀庆,得手后追击敌军,西取潼关,以与阿济格军形成夹击大顺军之势。结果是,多铎部中途转向,以图赖部骑兵为前锋,在击退怀庆大顺军后,跟踪追击,在灵宝击破大顺军张有曾部后,直逼潼关,大顺政权遭南北夹击的困境已成。。。。
如果当初大顺军对怀庆的反攻能晚半个月,则形势将完全不同。那时阿济格、吴三桂等还远在塞北,多铎大军已在苏北与南明军交战,由河南到京畿一带清军兵力空虚,那时十万大顺军拿下怀庆、卫辉后,可由彰德北上,直取京师,估计无兵可调的多尔衮、济尔哈朗只好带着小皇帝北逃关外了。。。。所以说,怀庆战役对于清廷来说,是一剂清醒剂和救命药,它使得多尔衮及时修正了自己的错误,将本已分散的指头,重新攥成了铁拳,向李闯大顺政权狠狠地砸去。此举不但改变了当时的军事动态,实际上也奠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
网友解答:
-----
大顺军缺乏统筹安排和统一指挥,也缺乏有效的情报支援,完全没有预料到战局的发展,过早地发动了怀庆战役。
怀庆战役从十月十二日开始,大顺军连续攻克济源、孟县,清怀庆总兵金玉和领兵出战,在柏香镇几乎全军覆没,金玉和与副将常鼎、参将陈国才等均被击毙。大顺军乘胜进攻怀庆府治沁阳,清卫辉总兵祖可法连夜带领军队进入沁阳固守待援。
消息传到北京,多尔衮忽然发觉大顺军还是有着很强的战略反击能力的,他认识到如果让多铎按原定计划统军下江南,畿辅、山西、河南的防守兵力将会严重不足,再加上李自成在陕西方向还有着强大部队,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他立即下令多铎改变进军方向,由南下转为西进,先解沁阳之围,然后进攻潼关,打开入陕门户,同阿济格部清军南北合击大顺军。
但是,这场改变清军战略进攻方向的战役,是在清廷从北京出师以前部署的。大顺军此时的统帅李自成,正计划在陕北打一个大胜仗,十一月底亲自率领大批精兵猛将由西安源源北上,调集了高一功、李过等亲信大将的部队迎战清军西路阿济格所部。大顺军兵力十多万,又在自己经营多年的陕北,而阿济格所部是八万军队,双方预计在榆林等地接战,胜负未定。
而在十月初四日, 山西垣曲大顺军马、步二万余人已经向东推进;同日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 又出现一支大顺军队伍带有,清朝河南巡抚报告说:“许多旗帜、马匹欲渡未渡”,有渡河进攻铜瓦厢的迹象。接着,在李自成计划之外的怀庆战役展开了,将多铎大军吸引过来,清军将进攻方向指向了陕西,可能掐断李自成出击陕北大军的后路。
《洛川县志》记载:李自成、刘宗敏统领大军北上,在洛川时忽然停留 了整整十天,因为此时他们已经得到多铎部清军向潼关推进的消息。
这一下清军是从北面和东面两路强敌压境,大顺军的领导人们立刻陷于左右为难的被动境地。
李自成顿兵不进,等待进一步的消息,哪边吃紧即率主力驰向哪边。但是这样已经耽误了战机,失去了时间。大顺军偏师发动的怀庆战役,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却改变了整个战略态势,把两路清军主力都吸引到大顺军李自成这方面来了。
多铎部清军暂缓南下,使南京的弘光朝廷得以继续苟延残喘,但南明是内斗高手,为清军去进攻大顺军而欢呼,根本没做任何事情。
如果李自成没有在洛川犹豫不决,快速北上击败阿济格或者仅仅是阻止住阿济格大军的攻势,华北局面将大为改观。而且,如果多铎南路军已经过河之后,大顺军再发起怀庆战役,结果可能会将清军南路军堵在河南,使他们不能及时回援华北,李自成可以乘着清军兵力空虚,在陕北对华北发动反攻。
但是,大顺军缺乏统筹安排和统一指挥,也缺乏有效的情报支援,完全没有预料到战局的发展,过早地发动了怀庆战役。
1644—1645年之交,多铎部与大顺军进行潼关战役。南明弘光朝廷任命的山东总督王永吉派人侦得“建州精骑尽往征闯,北直、山东一带皆单虚”,建议赶紧出兵北上防御清军,但是南明朝廷毫无动作。大顺军的牺牲,没能救自己,也对南明毫无作用。
所有的一切,李自成在洛川的犹豫不决耽搁十天时间,大顺军反击怀庆的时间太早,以及南明的消极避战的“借虏平寇”政策而导致束手无为,导致了清军集中兵力西进对付大顺军,潼关战役大顺军战败,西安等陕西腹地敞开了,大顺军被迫从整个西北地区撤退,大局完全崩坏。此后,大顺军也没了稳固的根据地,也没了战斗胜利的希望。
南明,不值一提了。
-----
网友解答:
-----
的确如此。经过山海关一战,李自成一路败退陕西。大顺军已经元气大伤。更何况自己的。占领区内,立足未稳。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赶紧养精蓄锐,深根固本。以弱势兵力同清军争夺。结果在清军的攻击之下,一溃千里直至灭亡。孙子兵法云不若则能避之。他们不但不避,反而以卵击石孤注一掷纵然取得一时小胜最终自取灭亡。
-----
网友解答:
-----
算是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人为什么要娶老婆?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