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杀皇帝的成济,当时是如何想的呢?
敢杀皇帝的成济,当时是如何想的呢?
-----
网友解答:
-----
成济一矛将当朝天子穿成了串,成济这一矛,刺出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第一,他是第一个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杀掉自己皇上的人。
1
魏帝曹髦带领几百人,出宫要讨伐乱臣贼子司马昭,司马昭赶紧派人阻拦曹髦出宫。
司马昭的几波人马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能拦住曹髦,曹髦就这样冲出皇宫,进入到了洛阳城中。
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让司马昭气歪了鼻子。
就在曹髦一路狂奔时,贾充带领中护军阻拦住了曹髦。
说来很讽刺,贾充带领前来阻拦曹髦的中护军是专门用来保护皇帝的禁军,如今选择一致将枪头对准了皇帝。
曹髦毕竟是曹操的后代,拔剑带头冲杀。
帝自用剑,众欲退。
天子毕竟是天子,那是神明般的存在,众人都不敢上前,这时候太子舍人
成济问贾充:大人,现在可咋办啊。
贾充说了句千古名句:
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
司马公平时养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今天的事怎么处理,有什么可问的。
然后成济就一矛刺出,曹髦被穿串了。
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
权臣弑君,自古有之,但当街刺死自家皇帝的,成济前无古人,投一份。
偷腥都是在家里拉上窗帘,关上灯,哪有当街就比划的。
这位下令的贾充和动手的成济下场如何呢?
2
当朝天子当街成串,司马昭找来智囊商议,现在该如何善后。
陈泰说:只有将贾充腰斩,才能平息这场风波。
可实际结果呢?
下令的贾充无事,还步步高升,动手的成济三族被灭。
司马昭为何没杀贾充呢?动用电视剧《天下第一》中的一句话:
谁下的手不重要,谁下的命令才重要。
按道理来说,罪魁祸首是下命令的贾充才对,为何成济成为了背锅侠。
贾充这个人要说聪明在三国之中,也许排不到前面,要说机灵,在三国时代妥妥的前三甲。
贾充必然是接到了司马昭的命令,不然他才不会下杀皇帝的命令,还是在大街上,机灵鬼贾充绝对不会擅自做主的。
贾充只是制片人,司马昭才是导演,导演自然不会找制片人的麻烦,只能委屈一下成济了。
3
成济怎么想的呢?让你杀就杀,你还以为杀鸡呢?那可是皇帝。
成济是为了邀功吗?
不是,曹髦只带了几百人去讨伐司马昭,傻子都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单单挡在曹髦面前的中护军,曹髦都冲不过去。
既然不可能伤害到司马昭,又哪来的功劳呢?
不错,
曹髦带人在大家上扬言要诛杀司马昭,影响的确很坏,可成济能想到这么多吗?
成济能当街捅死皇帝,他没这个脑子去想事情的影响。
成济纯粹是傻,如果给成济脸上贴点金,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司马昭也许平日里真的对这些人不错,因此在听到贾充的话之后,就直接动手了。
能干出这种事的人,真的不要指望他想那么多。
总结
成济完全就是傻,听完贾充的蛊惑之后,自以为要报司马家的大恩,直接动手。
看了武侠剧就会幻想成为盖世豪侠,看了古惑仔,监狱里就陆续有人报道。
成济完全就是“热血”,这种人,想不了那么多。
-----
网友解答:
-----
这个人脑子不好使。
首先杀皇帝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既然当了枪,就要有当枪的觉悟,用自己的命,换家族百年的腾飞。
可是成济事后居然和哥哥脱光了跑到房顶上,大骂司马昭,说他不厚道。
这只能说明他脑子不好使了。司马昭厚道不厚道不是你一个手下人能评论的,而且弑君这个事难道他真的认为司马昭能给他抹平了吗?
我以前说过,如果穿越是成济,那么正确的做法是:
当成济看到曹髦冲过来,根本就不用问贾充,直接冲上去把曹髦杀掉,然后回头再把贾充杀了。
之后抱着曹髦的尸首大哭,等待司马昭假装听到信儿过来,就上去说,曹髦和贾充起冲突,贾充失手杀了曹髦,自己不得已杀掉贾充,为了不让司马公被人指责。
如今皇帝已死,自己让司马公为难了,只求一死。贾充是乱臣贼子,司马公之前被他骗了。
话里话外一定要句句说贾充弑君,句句提点司马昭你的名声要紧。
当时的情况是,皇帝死了,贾充也死了,司马昭急需一个缓和气氛提高自己声望的人,这个人就是成济。成济保护司马昭的名声,杀掉了弑君者,这样朝里朝外都是个交代。
司马昭只要不糊涂,肯定会留下成济性命,而且听成济说话有调理办事狠辣,其实是个可以托付大事的人。
-----
网友解答:
-----
成济真是三国第一蠢人啊,他是汉末三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亲手杀死皇帝的将军,而他敢怎么做,竟然是受了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自古弑君的几乎没有一个好下场,头脑简单只知愚忠的成济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亲手弑杀了君主,在人才济济的三国成济绝对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
魏正元元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庶长孙、东海王曹霖庶长子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曹髦不像曹芳那般懦弱无能,他从小便聪颖好学,文才武略皆通,崇拜夏朝君主少康。虽然曹髦是由司马师拥立为帝,但他早就知道司马氏兄弟专擅朝柄为所欲为,对兄弟二人专断国政感到极为不满。曹髦不是懦弱胆小的废帝曹芳,看到司马氏兄弟权力日益强盛,不甘坐以待毙的曹髦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随着司马师去世,继任大将军的司马昭气焰更加嚣张,这让曹髦更是下定决心要除掉司马昭。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六日夜曹髦与侍中王经、尚中王业和散骑常侍王业在宫内密谋除掉司马昭,但王沈和王业二人胆小怕死,前脚刚跟曹髦约定,后脚便跑向司马昭那里告密。见计划泄露,曹髦知道横竖都是死,也不管那么多,直接拔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300多人呼喊着出了宫。刚到东止车门,便碰到从宫外率兵欲入宫的司马昭之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和他的部下,曹髦左右大喊“天子在此谁敢阻拦”,司马伷的士兵吓的四下而散。
这边刚吓走司马伷的士兵,后脚司马昭心腹中护军贾充便率领大批军士从外进入,两班人家直接在南面宫阙之下打起来了,曹髦更是坐在车驾上亲自用剑拼杀。由于都怕伤及天子,贾充手下都表现出了胆怯,畏缩着不敢向前。
当时贾充部下、太子舍人成济也在攻打皇帝的队伍当中,成济问贾充“事急矣,当云何?”
(事情紧急,大人你说该怎么办?)而贾充显然是经过司马昭授意,这一次闯宫就是冲着曹髦来的,见成济这么问,又看这楞头青一副热血沸腾的样子,便大声对成济说到
:“(司马公)蓄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
(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
此话一出,这不是明白着要让成济当机立断弑君吗?
剑拔弩张的紧张关头,也容不得成济多想,既然贾充都发话了,那做就是了,于是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锋利的刀刃一下子就刺穿了曹髦的身体,直接从后背透出,曹髦当场便被他弑杀于车下,死时尚不足二十岁。
成济就这样不明不白成了汉末三国史上唯一一个弑君的臣子,自古以来弑君的臣子几乎没有什么好下场的,成济也一样,最后遭到了族灭。
司马昭授意贾充杀死曹髦,成济却阴差阳错当了出头鸟,弑君是大罪,成济的结局可想而知。
得知皇帝被弑杀的司马昭假惺惺的为之痛苦流涕。在曹髦的丧礼上,尚书左仆射陈泰知道这一切都是司马昭指使的,但他也知道如今奈何司马昭不得,不过正可借此机会除掉他的心腹贾充,因为正是贾充带兵入宫才酿成这起惨剧,陈泰对司马昭表示
:“独有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耳”
(只有杀掉贾充,才能稍稍谢罪于天下)。贾充是司马昭心腹,怎么可能单凭陈泰一句话就杀之。在《三国演义》里描述的大体和正史无异,不过,为魏帝曹髦吊丧的人中当时也包括了成济,陈泰点名要杀贾充,司马昭则当场就令军士将成济拉出去斩首,成济当时就破口大骂
“奸臣贼子,是汝使我杀陛下。”
弑杀君主是大罪,成济最终免不了一死。在正史中,成济兄弟死的很惨,据《魏氏春秋》记载,当得知自己称了替死鬼的成济兄弟并不服罪,兄弟两人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对司马昭破口大骂,被军士从下射杀。另据《三国志·三少帝纪》和《晋书·文帝纪》记载,司马昭又上书中请求诛连成济的亲属,获得郭太后准许,诛灭了成济的三族。总之,在这起弑君事件中,成济本人终究是充当了司马昭弑君的执行者和替罪羊,而且还连累家人遭到族灭。
三国史上第一蠢人,不计后果弑君
自古以来弑君都是第一号大罪,弑君者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生前敢于废君却从未行弑君之事。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情况下,成济这一刺,弑的不仅仅是君,连同自己的性命和家人的性命都连累了。
成济弑君,不管是冲动也好,还是真的当时就是奔着杀死皇帝而去的,他此举都是不可取的。毕竟不管怎么说,身为大魏皇帝的曹髦,他的所作所为再夸张,在君权神授的古代,任何人都是不能挑战的,更何况是成济这样莽莽撞撞的人,仅凭贾充一句话就敢公然杀死皇帝,这完全就是作死的节奏啊。
所以说,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切记要冷静,成济就是血淋淋的教训,一个小小的太子舍人就敢弑君,估计他当时想着杀死了皇帝,司马公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当皇帝了,自己因此大功封侯拜相不在问题了,殊不知,正是因为有了成济这样的出头鸟,才给了司马昭和贾充机会,仅凭一句话就把他给忽悠了,成济是该有多蠢啊。
-----
网友解答:
-----
成济表示,我就是纯粹按照领导的要求去办事,谁知道不小心就帮领导背了一个天下最大的锅呢?这一个不小心,可是创造了一个历史。
不过我们要理解成济,这哥们脑子毕竟不好使。在背后出主意的人,才是最坏的家伙,这个人就是贾充。
说贾充大家不知道,但是说贾南风,大家一定已经准备好唾沫星子臭骂这个女人了,贾充就是贾南风的父亲。贾南风就是西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一任皇后,因为她导致了八王之乱,继而引发了五胡乱华。
领导就喜欢说话说不全,让你自己猜。
当时成济是太子舍人,不过他是给司马昭打工的,因此曹魏皇帝曹髦是指挥不动成济的。曹髦是个有想法的皇帝,他觉得司马昭早晚要篡位,所以打算要先弄死司马昭。
可是曹髦的处境和当年的汉献帝一模一样,也是一个亲信都没有。他找来商量对策的人,转眼就把他给卖了。
恨得牙痒的曹髦实在是被逼得没办法了,索性带着宫里的一帮太监宫女出征,打算直奔司马昭府邸,去宰了司马昭。
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於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汉晋春秋》
时任中护军的贾充,那更是司马昭的铁杆粉丝了,他带兵将曹髦给拦住了。曹髦毕竟是皇帝,没人敢动手。这个时候成济抛出来问该咋整。
这个时候贾充的领导艺术就体现出来了,他来了一句:司马昭平时养着你们干什么吃的?这还用多问?
这话水平就高了,因为贾充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说一句迷迷糊糊的话,既能够表现自己的权威,又能够让事态得到控制,剩下的就是手下人自己临场发挥了。
成济听了贾充的话,摸摸脑袋,似乎恍然大悟,于是就拿着戈跑过去把曹髦给宰了。曹髦当场死亡,贾充也懵了。
这事儿可都是成济自己的主意,跟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贾充第一时间撇清了弑君的嫌疑,成济傻不愣登地还在那儿等着赏赐。
很多单位的领导都喜欢这么指挥手下人,因为话要是说得太明白,出了事儿岂不就是领导负责了?就是要说一半,让你自己悟,办好了是领导的功劳,办坏了你得全权背锅。领导最多会来一句:我是这个意思吗?我让你这么干了吗?
成济表示彻底上当了,可惜为时已晚。
在单位犯错误还算轻的,最多是给领导背锅,被开除。可是成济这回犯的错误,可是无法挽回的错误,因为他弑君。
这件事谁敢背?贾充是直接领导者,但是他是中层干部,他肯定不负责。要么是执行人负责,要么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负责,项目经理是不可能为这件事负责的。
因此贾充躲得远远的,那么司马昭会负责吗?当然也不会,他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公司想要继续经营下去,他的名声就不能太臭,所以必须要找人背锅。
成济这才明白过来,
合着打一开始你们就想着坑我呗?还真的是这样,别看贾充说得那么大义凛然,很多不负责任的领导,在关键时刻,总会让员工前去顶包,你的小脑袋瓜子要想清楚了再出手,别意气用事了。
显然成济是要为这次弑君活动负主要责任的,
司马昭立刻大骂成济,并且痛哭曹髦,宣告天下,这个成济是临时工,属于无证上岗,跟我们司马公司一点关系都没有,顶多算个劳务分包,现在宣判他死刑以儆效尤。
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晋书》
成济总算是知道,自己彻底上当了。
“这还用多问?”
这几个字实在是博大精深,是真的要问清楚了才能动手,否则给自己惹来的或许就是杀身之祸。
成济心里苦啊,但是有苦难言,只能被司马昭给宰了。同时被杀的,还有成济的哥哥成倅。成倅:我招谁惹谁了?
《魏氏春秋》里有一段比较搞笑的记载。
在《魏末传》里,弑君的其实是成倅和成济两兄弟,当时曹髦被杀了以后,天下人都痛骂司马昭,无奈之下,司马昭只好把这两兄弟拉出去做替死鬼。
在《魏氏春秋》里,成倅和成济兄弟俩心里非常不服气,自己分明是为了给领导办事,事情办成了还要收拾自己,这不是卸磨杀驴吗?
为此成倅和成济索性光着身子爬到了屋顶上,痛斥司马昭无情无义,或许就是希望把事情搞大了,来几家媒体好好采访一下。
成济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丑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魏氏春秋》
显然《魏氏春秋》的制作团队当时在场,采访到了这一条新闻。司马昭怒不可遏,派人用乱箭将成倅和成济给射了下来,这才平息了风波。
总结:做替罪羊之前,想想值不值得。
其实有很多人是甘愿做替罪羊的,在很多电影里,不少人给自己的朋友背锅进去了。多年以后出来,朋友为了报答他,给了他一大笔钱。
这是你情我愿的事情,那倒也算了。可是成济实在是太亏了,因为他在背锅的整个过程中,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充当了什么角色。
那个一本正经的领导贾充嘿嘿一笑,不知道躲哪儿去了。大领导司马昭东张西望,表示全然不知成济的所作所为。
这样的替罪羊,是最无奈的。因为他们给人家背了锅,甚至丢了性命,结果还要遭受万人唾骂,甚至会连累家人。三思而后行,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魏氏春秋》
-----
网友解答:
-----
司马师死后,曹髦果断意识到这是个收回皇权的好机会,便一面下诏,命令司马昭留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军回到洛阳;一面着手筹划宫廷政变,打算干掉司马昭。
但是,曹髦的计划被司马昭识破。
接到诏书后,司马昭采纳钟会的计策,亲自率兵回洛阳。
景帝(司马师)崩,天子(曹髦)命帝(司马昭)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帝(司马昭)用嘏及钟会策,自帅军而还。——《晋书·文帝本纪》
曹髦见司马昭带着大军回京,无奈之下,只好接受现实,封司马昭为大将军。
从此,司马昭开始独掌大权,曹髦则继续被司马氏架空。一次宝贵的翻身机会,就这样与曹髦失之交臂。
这件事后,司马昭知道曹髦不是善茬,便很少进宫面见曹髦。
平时处事,司马昭也是极为谨慎,绝不给曹氏做掉他的机会。
时魏高贵乡公好才爱士,望与裴秀、王沈、锺会并见亲待,数侍宴筵……时景文相继辅政,未尝朝觐,权归晋室。——《晋书·司马望传》
其实,单从这则记载就不难看出,司马昭很早就与曹髦翻脸了。
曹髦想干掉司马昭,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司马昭也想除掉曹髦,只是找不到借口。
就这样,司马昭和曹髦相互提防,面和心不和地相处了五年。
到了公元260年五月,曹髦忍无可忍,命令皇宫戒严,卫士全副武装,准备等司马昭哪天入宫朝觐时,将其做掉。
但不料,曹髦的计划遭身边近臣告密,被司马昭知道了。
五月戊子夜,(曹髦)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发甲于陵云台,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戒严俟旦。沈、业驰告于帝,帝召护军贾充等为之备。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晋书·文帝本纪》
司马昭知道曹髦的计划后,有意思的来了。
按照大众的印象,这场火拼是曹髦挑起的。
比如《三国演义》中,就是这样的描绘的:
司马昭得知曹髦写《潜龙诗》讽刺自己,勃然大怒,带剑上殿,羞辱曹髦。
受了一番羞辱,曹髦也忍无可忍,决定率宫中的几百御林军与司马昭火拼。
结果曹髦刚出宫门,就碰上贾充引数千铁甲禁兵,呐喊杀来。
而让曹髦没想到的是,贾充身边的成济还是个愣头青。二话不说就刺死了自己。
整个事件的过程,给人的一种感觉是曹髦很鲁莽,成济更鲁莽,完全没有脑子。
可按照史料记载,大众关于曹髦主动带兵挑战司马昭的印象,其实是错的。
比如《汉晋春秋》和《魏晋世语》中,就详细记载当时的火拼过程:
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汉晋春秋》
高贵乡公之难,以掾守阊阖掖门,司马文王弟安阳亭侯干欲入。干妃,伟妹也。长武谓干曰:“此门近,公且来,无有入者,可从东掖门。”干遂从之。文王问干入何迟,干言其故。参军王羡亦不得入,恨之。——《魏晋世语》
王沈、王业把曹髦的计划告诉司马昭后,曹髦还未行动,司马昭那边就先下手了。
等到曹髦知道后,他这时候有两个选择。
一是像曹芳那样,认怂,任司马昭宰割。
二是为了尊重,杀出皇宫,与司马昭拼!
我们知道,曹髦的性格颇似曹操,他不想忍辱偷生,便选择了火拼。
可是,当曹髦带兵刚走到宫门口时,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就已经带着人马进入皇宫,并在宫里的止车门与曹髦迎面相遇。
司马伷前来,目的很明确,就是把曹髦堵回去。不让他出宫。
曹髦为了冲出皇宫,随即又转到东掖门。
而当时,除了司马伷外,贾充和司马昭的另一个弟弟司马干、参军王羡也带人来了。
只不过,他们被满宠的孙子满长武挡在了阖闾宫门之外,被迫绕道东掖门,而曹髦此时已经到了东掖门,双方正好碰面,这才给人一种曹髦先动手,司马昭被迫迎战的错觉。
所以说,整个事件过程,其实是司马昭先下手,曹髦属于是被迫迎战。
说到这里,有个问题。
为什么曹髦一定要杀出宫外?他就在宫里等司马昭来了,再找他火拼不行吗?
不行!为什么不行呢?
因为曹髦的兵少,才几百人。如果在皇宫内火拼,他必输无疑。
但如果曹髦能冲出皇宫,把事闹大,闹得天下人皆知,逼迫士族站队,那事情的结果可能就有转机了。
这就跟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权,用兵变方式强迫大家站队是一样的道理。
司马懿不政变,大家都不会吭声。
但司马懿做出行动后,马上就有太尉蒋济等人站出来支持他。
并且,如果曹髦真能迎头撞上了司马昭,他在混战中还有干掉司马昭的可能。
比如按照《晋书》的记载,曹髦领兵与贾充的兵马火拼时,亲自用剑拼杀,并扬言有敢动者灭族。小兵们担心伤了曹髦会被灭族,都准备逃跑。
所以说,曹髦在关键时刻冲出宫去,其实是一步好棋,这远比他认怂,留在宫里等司马昭来收拾自己靠谱。
只不过,成济这个二愣子,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把曹髦杀了。
那么,成济为什么敢杀曹髦呢?他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这个问题,我们不是成济肚子里的蛔虫,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成济的职务是太子舍人。
根据曹魏的官制,太子舍人的上级领导是少府或光禄勋,不是中护军。
成济作为太子舍人,他为什么要去请示不是自己上级的中护军贾充呢?
这明显就说不通嘛。
所以我个人觉得,成济杀曹髦,原因或许很简单,就是他想政治投机,通过杀曹髦来获取司马昭的青睐。让自己平步青云。
而贾充因为是司马昭的心腹,成济可能认为贾充的建议,就是司马昭的意思。
于是,他就去咨询贾充。
注意,是咨询,并非请示。
贾充用不着自己亲自动手,当然是建议成济杀了曹髦。
成济得到贾充的建议后,认为稳了,便果断杀了曹髦。
只不过,成济没想到曹髦死后,影响会那么严重。司马昭会受到那么大舆论非议。搞得司马昭非常被动。
而让成济最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昭会卸磨杀驴,用自己家族的人头平息非议。
怎么说呢,“保证”这种东西,最不靠谱。
更何况,司马昭还没给成济什么保证。
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的。不要总想着走捷径。因为走捷径,意味着风险也大。
-----
网友解答:
-----
我先来终结这个问题,当时成济想的就是:老子,拼了!
为什么他会想拼了呢,因为他必须在皇帝曹髦和司马昭之间选一个,当他还在像其他人犹豫不决的时候,贾充的一席话,彻底激发了他的小宇宙,于是他做出了选择,冲过去杀了皇帝曹髦,他选择了胜算更大的司马昭。
这便源于他的赌博的心理和不得不为之的“炮灰”宿命。
成济弑杀魏帝曹髦
成济一搏杀魏帝
魏国皇帝曹髦当政时,曹魏大权早已被司马昭牢牢把持了。然而作为刚满20岁的愣头青,曹髦早已不满自己成为傀儡的现实,心中想要夺回实权的想法油然而生,于是准备讨伐司马昭。那他是怎么讨伐的呢,带着一百多名身边侍卫去偷袭司马昭。
然而司马昭是什么人,早就在曹髦身边安插了眼线,对魏帝的行踪掌握地清清楚楚,司马昭一得到这个消失,简直恼羞成怒,心想我还给留着你的小命,你居然不识好歹,敢偷袭我,让你有来无回。
所以,当曹髦领着一百多人来到司马昭府邸时,司马昭的得力干将贾充已经带着三百多名士兵等在司马昭府邸前。双方人马一碰面,便是剑拔弩张,俨然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货的架势。
魏帝曹髦
但是真当曹髦举着剑往前走的时候,贾充带的兵就怂了起来,面对加有皇帝光环的曹髦,根本就挪不动腿,也抬不起手。
此时,贾充手下本来可以装傻的成倅、成济两兄弟,硬要当出头鸟,傻不拉几地问贾充说:“事情紧急,该怎么办呢?”
贾充心想,既然你们问了,我如何不让你们去当出头鸟啊,于是贾充用略带轻蔑的语气,说道:“司马公平时花钱粮养着你们干什么的,现在危急关头还要多问吗?”贾充话音刚落,成济一马当先,骑马挺矛冲向了曹髦。曹髦久居深宫,哪是成济这种武夫的对手。一番较量之后,曹髦被成济一矛刺穿了胸部,当场死去。
魏帝曹髦领兵偷袭司马昭
成济的悲催结局
皇帝被大臣杀死了,这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这时就出现了很多正义大臣,要由此向司马昭发难。于是,司马昭召集了朝臣商议如何摆平这件事。
虽然曹髦只是个傀儡皇帝,然而在封建时代,弑君毕竟是天大的事情。此时,一个叫陈泰的大臣坚持要求杀掉贾充才可以稍谢天下。贾充是自己的心腹,忠诚无比,这可不能死,那怎么办呢?
于是,司马昭问陈泰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这个陈泰也是个棒槌,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杀了贾充。”
司马昭心腹贾充
看到大家意见不一,司马昭便想到了找一个替死鬼,直接杀死魏帝曹髦的成济就成了最佳人选。于是司马昭就对众人说:“我本欲效仿伊尹、周公,安抚社稷之难。陛下听信谗言出宫,我曾严令所有人不得靠近辇舆。可是这成济却公然抗令,突入陛下身边以致造成大变。成济凶戾悖逆,干国乱纪,罪不容诛。按照国法,成济所犯的是大逆不道之罪,父母妻子兄弟子侄一律皆斩。”
临时之前,成济还不忘给自己喊冤,大声喊道:“非我之罪,是贾充传汝之命!”成济简直不要太年轻,司马昭怎会听你的申辩,直接下令割下了成济的舌头,就这样成济两兄弟就被杀了。
这样的结局,最开心的当然是司马昭,不仅除去了想谋害自己的魏帝曹髦,又为平民愤杀了成济,进而树立自己的权威,还保住了自己的心腹之臣,简直一箭三雕,岂不快哉!
司马昭
当替死鬼本就是成济之流的宿命
当成济面对曹髦派兵袭击司马昭时,他作为保卫司马昭的一方,不得不作出选择,然而选择只有一个,便是听从领队贾充的意思。
只是大家都不敢往前的时候,为了想通过此举捞些好处,却头脑简单的成济,把自己送到了贾充的嘴边。贾充话一出,他便不得不冲上去杀魏帝曹髦,如果他不杀,他便是对司马昭不忠,如果他去了兴许还能换的一线生机。
奈何命运弄人,对于司马昭来说,身为心腹的贾充顶得上百十个成济,杀一个贾充犹如身上削皮,疼痛不已。而杀一个成济无异于扔掉一件破旧的衣衫,死不足惜。
所以,就造成了成济作为贾充的替死鬼,被杀以谢天下的悲惨解决,这也是成济之流的宿命罢了。
成济
后记
成济死得冤吗?可以说死得很冤,但也可以说死有余辜。因为他想借此一搏,毕竟搏一搏单车便摩托,奈何能力太差,博输了,连自己的命都搭了进去。成济的死对于后世,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它告诉我们需要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也要清楚自己的本事,不要去争取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东西,因为那本不属于你,不然你会付出沉痛的代价。
同时,他还告诫我们,
每个人身边可能都潜伏着“司马昭”,我们不可能一一认清所有人的真面目,但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别成为傻乎乎的成济,别成为一粒无足轻重的炮灰。
司马昭
综上所述,成济敢于杀魏帝曹髦,一是出于赌博的心理,二是骑虎难下,不得不为之。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能闭着眼睛,心中喊道:“老子,拼了!”
就这样,我是轩羲十三,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请点个赞,关注我,谢谢!
-----
网友解答:
-----
利令智昏,成济就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夫,天天就想着当开国功臣,赏万金,但他但忘了,有命在才会有流钱花。最后呢,成济虽然是司马昭的“最大“功臣,但公然弑君谁也不会饶他,假设日后司马昭登基,成济也活不长。两个字:活该。
虽然是成济当了贾充的替死鬼,但死的一点都不冤,可以说,如果不是弑君,历史上是否能留下成济这个人都难说。
曹髦十四岁登基,十九岁被弑。虽然是傀儡皇帝,但远胜汉献帝与后世傀儡皇帝,不愧是曹操嫡系血脉。
钟会称曹髦为“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曹髦绝对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皇帝。不满大权独揽的司马昭的。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亲自带数百僮仆想要直取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的太子舍人贾成济所杀
。曹髦想法是天真的,行为是鲁莽的,但绝对是值得赞赏。
这是司马昭是主谋,贾充是操盘手,成济就是二百五。最后兄弟二人爬上宫殿房顶之上,大骂司马昭,这有何用,被金甲武士乱箭射死。应该说,自打他弑君那一刻开始,成济就死定了。
在任何一个王朝,即便是皇帝再弱也是皇帝。司马昭再牛X他也得上殿拜君。成济的行为就是大逆不道,
当然也不是说成济的行为没用处,成济弑君彻底打断了司马昭的称帝之心。就算主谋不是司马昭,天下悠悠众口也一定把账算在成济的身上,从这一点看,司马昭更恨成济
,成济官职不低,应该有一定的政治头脑,他不是不知道弑君的后果,开国元勋与替罪羊之间,他以为自己和贾充一样,不会成为替罪羊。
总有那么一种人,对领导有谜知自信,我和老板关系铁、我为老板主动背黑锅。但问题在于都是你以为,不是老板以为,毕竟你不是他。当然,就算没有成济,也有马济,这样的史书不绝,车载斗量。
陈泰,陈群之子,荀彧外孙。陈泰,人家从小就和司马昭是尿尿和泥的交情。但陈泰始终终于曹家,没有和司马家搅在一起,曹髦死后,司马昭问陈泰:如之何?陈泰道:把贾充宰了,人心可定,司马昭默然,因为此事。最后陈泰郁郁而终。
贾充是历史上属于修桥补路贫贱死,杀人防放火金腰带的典型,贾充虽然没事,但绝后了,并且后代也族灭,亲近子侄都不愿过继他家。只好把女婿过继过来,最终西晋灭亡,贾充的闺女也算有一手。成济被族灭完全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可怜。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
他在赌!赌的是司马昭的个人威望和地位能够压制住这个弑君的大罪,赌的是自己的弑君可以向司马昭展现更高的忠心,借此得到重用。可惜,他全都赌错了!
尤其是当他得知司马昭要诛他三族的时候,他才明白,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在司马昭的眼中,简直什么也不是!毕竟这场发生在公元260年的政变,它在爆发的时候,无论是成济还是其兄成倅,至少在曹魏集团的官僚体系中,几乎是不入流的人物!
成济,太子舍人,所谓太子舍人,就是长期在宫廷担任安全保卫的中层军官,还并非是总管!
其哥哥成倅,在公元258年发生的淮南第三叛时,也只是偏将职务,所谓偏将,也同样只是个陆军中层军官,所统帅编制不过数千人,且只是正将的副手。
所以在史书当中,有关成氏兄弟两个人的记载着实不多,因为从职务到履历,在杀害曹髦行动发生之前,两个人根本没有什么突出表现,自然在官场上也没有获得太高的晋升空间。
正因为如此,早就蓄谋已久的贾充直接怂恿他去杀害皇帝,因为在权臣的眼中,成济只是一个炮灰!
也正因为如此,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一步升天的成济,毫不犹豫地冲到了最前头,做出了最狠毒也是人生最后一次的行动选择。要说他当时的心中没有犹豫吗?相信成济还是有的,至少作为一个宫廷保卫者,一个官僚世家,成济的级别再低,也不可能不明白眼前的利害关系。只是身为司马昭的部下,一个时机的来临和高官厚禄的诱惑,让他失去了该有的理智!
至少作为曹魏集团的官僚,他不应该忽略曹髦被杀前后所发生的一些事!
1、当曹髦率领着卫兵太监等数百人一起杀出宫外的时候,他首先并没有与贾充和成济等人遭遇,而是与司马昭的亲弟弟司马伷和他手下的官兵率先发生了碰撞,然而接下来呢?这个司马昭的亲弟弟竟然掉头逃跑,他旗下这支装备精良的警备部队也望风而逃,连这个最想夺权的家族的子弟,在此时都明白一个道理:眼前的人,你敢碰吗?
2、而在淮南三叛被平定之后,历史又发生了戏剧性的重复,彻底消灭了曹魏集团反对力量的司马昭,已经基本控制了这个国家。高坐在皇位上的曹髦也完全成了孤家寡人,在众多百官已经不站在自己身边的情况下,曹操当年晋升的道路也在此时的司马昭身上上演。众多官员联名上奏并施加压力,要求曹髦晋升司马昭为晋公,并加九锡,甚至要求曹髦建立封国。而眼前的这一切让不让曹氏家族熟悉?因为就在30多年前,他们也在逼刘协干着同样的事!
可即便自己掌握了大权,此时的司马昭面对曹髦的封赏圣旨,仍然是选择了拒绝,并且连续拒绝了九次。除了在心理和尊严上打压曹髦之外,司马昭还有着那个更大的目的:在尚未统一天下,蜀汉东吴两大政权仍然占据着整个南方的情况,自己并不着急做出这种篡位的举动。总之,大权在握,当不当皇帝也就是自己拍不拍桌子的事!
既然曹髦已经成为了案板上的鱼肉,既然天下之人皆知司马昭之心,那司马昭还用得着去杀人吗?
可以说,当司马昭闻讯曹髦遇害之后,他心中的哭泣和崩溃还是真实的,毕竟想要篡夺曹魏的政权,他有的是和平的手段,犯不着采用这种最极端的手法!但作为一代政治家,司马昭也有着足够的应变能力,既然大错已经铸成,那总要有人来负责!自己的确没有参与,当然可以脱身的一干二净,贾充是自己的心腹实在舍不得放弃,那最后的替罪羊,只能是成济成倅两个缺心眼!
可以说成济在下手之前,他不是没有考虑过最恶劣的后果,可他毕竟不是政治家,更不是司马昭,一个伟大政治家和阴谋家的视野,他恐怕还真的看不到!所以在曹髦遇害之后,他还异想天开地等待着封赏,但等到的只是自己灭族的消息!
-----
网友解答:
-----
成济的想法很简单:食人之禄,忠人之事,他指望用杀皇帝这种惊世骇俗的举动作为自己的投名状,为自己、为家族在未来谋取更高的富贵。
富贵险中求,这个思路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前提是你得搞清楚基本的潜规则:皇帝,是不能公开杀的
。1500多年后的欧洲,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一事,尚且耸人听闻,何况皇权至高无上的中国古代?
当初嬴政创造“皇帝”这个职业,源于他认为自己已经“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只有皇、帝这两个字眼并用,才能体现出这一职位至高无上的价值、尊贵无比的身份。
但事实证明,虽然有“君权神授”这一理论撑腰,但说到底,实力,才是保证头衔价值的最有力武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始皇之后的皇帝,被下属废除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被杀也是常见操作。
但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中,刑不上士大夫,对待帝王,既不能施加凶器,更不可以大张旗鼓。所以那时除掉皇帝,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逼迫自杀,比如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胡亥;或者悄悄滴毒死,比如被跋扈将军梁冀毒杀汉质帝。这些方式,既显得“文明”,又能营造一种莫名其妙暴毙的借口,给心照不宣的各方提供个体面的台阶。
回到成济所处的时代背景这里来。三国虽是著名的乱世,但在对待过气皇帝方面,仍遵循着行业的潜规则。当初以“残暴”著称的董卓,处理自己废掉的少帝刘辩,采取的是进献毒酒、逼迫自尽这样的办法。曹氏父子对待汉献帝、司马氏对待蜀汉皇帝刘禅,都沿用了废除--养起来这种相对温和的模式。
而到后来,经过高平陵事变后,司马师废除了曹芳,改立曹髦为帝;而曹芳,又活了20年、直到西晋成立6年后才病死;不过正是这个曹髦,接下来让司马氏犯了难。
司马家族立曹髦为帝,当然不是为了匡扶曹魏王朝,而是要像当初曹操对待汉献帝那样,挟天子以培养稳固自己的势力;待时机足够成熟后,走完一些面子上的程序后,逼迫曹髦漂漂亮亮的“禅让”,大家心一团和气、各得其所,岂不妙哉。
不过曹髦好像拿错了剧本,也许是不太清楚当初自己家是怎么夺取汉室天下的,反正他即位后,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君临天下的皇帝了。八成是因为聪明好学、才慧早成,他急切地试图扶植自己的亲信、培养自己的势力,竟然获得了“文才武略”、极像曹丕这样的评价。
公元255年,司马师在平叛的过程中急火攻心,动过手术的眼球被气爆,随后一命呜呼,曹髦曾试图通过宫廷政变夺回权力,但却被司马昭轻易识破。
对于曹髦这种“负隅顽抗”的不识时务举动,司马昭当然不会惯着,他抓紧弱化曹氏仅存的影响力、抽丝剥茧般削减曹髦的权力。
对此,年轻的曹髦愤愤不平,咽不下心里的恶气。公元260年,他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废黜,今日就豁出去了,亲自带着你们去讨伐他!”
这仨人才不是傻子,他们劝阻无效后,王沈、王业第一时间跑去向司马昭告密,王经则直接拒绝了曹髦。于是,曹髦就自己亲自带着武器、坐上战车,率领身边的卫士、奴仆们鼓噪着杀出宫来。
皇宫内外,虽然基本上全是司马昭的人,但大家对这一场面还是比较尴尬的:再怎么说,人家也是皇帝,自古以来哪有说皇帝造反的?所以他们劝也不是、打也不行;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镇守东止车门,见到这一情形赶紧开溜。
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司马氏当然拥有一批死忠。中护军贾充就心急火燎的带着兵马从宫外赶来,跟曹髦的手下交上了手。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曹髦竟然亲自挥剑冲杀,贾充的部众们一时间手足无措,只好往后退缩,谁也不敢背上伤害皇帝的罪名。
眼看着自己一方要落败,领头的贾充还没吱声,手下的太子舍人(太子的秘书)成济却操起了心,他问贾充:“局面紧急,如何是好?”
贾充心里暗喜:“我去,竟然还有这种主动当出头鸟的傻蛋!”他义正辞严的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为今之事,还有啥可问的!”
贾充这句话其实很鸡贼:“今日之事,无所问也”,你们替司马公解决问题就行了。但具体怎么办?自己领会。
成济的理解是这样:他抽出长矛,上前一下捅死了曹髦。曹髦卒,时年20,成了中国历史上首个被当众用武器杀死的在任皇帝。
当时的逻辑关系其实是这样:曹髦不按常理出牌,司马昭很闹心,但他自己不能直接出面,于是派了头号亲信贾充出面摆平;贾充,就是司马昭的第一级代理人;
贾充没想到曹髦会亲自砍杀,一时间犯了难,毕竟自己不可能亲自对付这位皇帝,此时的他,也迫切需要一位代理人;如果此时没人主动吱声,贾充也许会让手下想办法控制曹髦、杀掉其他人,也许会逼迫一个亲信动手对付曹髦,但绝不会下令直接对其动武;
而成济,首先主动当了个出头鸟,其后既没有考虑逼更低级的马仔动手,也没想办法控制曹髦。而是采取了最为简单粗暴、后果最为严重的方式。
成济能当太子舍人,智商应该没什么问题,这一举动只有一个解释:他太渴望出人头地、太急切着成为司马氏的头号功臣了,以至于敢于拿皇帝的性命当投名状。
成济这样的心态,时至今日其实也不陌生;毕竟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一直是上位的有效途径;在一些人看来,能被领导当枪使,也是幸福的。
但这要有个基本前提:不能因此挑衅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不能肆无忌惮的触碰社会伦理底线。否则,领导心理也许会领情,但为了平息众怒,一定会推卸责任、拿自己的“枪”是问。
因此,司马昭在听说曹髦被杀后,心里也许狂喜,但表现出来的动作是这样的:“昭闻之,大惊,自投于地”,不久后义愤填膺的表示“成济兄弟大逆不道,夷其族”。以为自己立下大功、飞黄腾达指日可待的成济,就这么坑害了全族。
而真正的罪魁贾充,则进一步稳固了自己司马氏头号亲信的地位。后来,他的女儿——心狠手辣、奇丑无比的贾南风,被晋武帝司马炎立为太子妃
。司马氏这是要报恩吗?由此看来,西晋被贾南风祸害,也算是天理昭昭、报应不爽了。
-----
网友解答:
-----
三国后期,武将成济竟然胆敢当街刺死了当时皇帝曹髦,在古代杀皇帝是大逆不道,绝对是死罪,而且是诛灭九族的死罪。
面对如此严重的后果,成济在杀皇帝时,究竟是如何想呢?其实,成济当时想坚决执行上峰指令,杀了皇帝,未来好升官晋爵。
1.执行上峰指令
当时,成济是贾充部下,而贾充又是司马昭亲信。面对皇帝气势冲冲找司马昭拼命,贾充受命前来阻止,并对成济命令,“司马公平日养着你们干什么的!还用多问吗?”
对于上峰含糊的命令,成济理解为上峰要求他杀了皇帝,所以,作为司马昭的手下,成济唯一的办法就是执行上峰命令,于是驱马端起长矛,当街将皇帝刺死。
成济对自己执行上峰指令,杀死皇帝的理解坚信不疑。据《魏氏春秋》记载,司马昭抓成济以平众怒时,成济兄弟拒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结果被军士乱箭射杀。
2.未来升官晋爵
成济当时的官职很低,只是太子舍人,相当于太子府的秘书。成济杀皇帝,主要原因是成济想升官晋爵,虽然后果严重,但是毕竟“福贵险中求”。
成济自然清楚当时整个魏国都是司马昭在掌权,况且贾充都明说了,司马昭养你是要办大事。因此,成济也错误地理解只要杀了皇帝,司马昭就能即位,到时他就是大晋朝的开国功臣了,自己未来必定升官晋爵。
可是,成济没有想到的是,杀皇帝是大罪,就算是司马昭也不希望皇帝被杀。结果,自己错误执行命今,不但升官无望,而且还搭上性命!
-----
网友解答:
-----
公元260年6月发生了曹魏政权最为著名的政治事件-甘露之变,曹魏皇帝曹髦不甘心受司马昭摆布,而是选择率领宫中太监随从出宫准备攻杀司马昭,这无异是一种自杀行为,曹髦在宫外遇到了司马昭的心腹之臣军贾充,贾充当时担任中护军一职,负责统率宫中宿卫,当时担任太子舍人的成济问贾充如何处理?
贾充只说了一句:司马公平日养你们干什么的?这还用问吗?于是成济就上前用戈刺杀了曹髦,文武双全年仅20岁的魏帝曹髦就这样被杀,曹魏最后一位热血宗室曹髦就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司马昭的亲信所刺杀,这一事件引发的影响直接让司马昭的篡位进程中止。
曹髦
魏帝曹髦被钟会评价为:
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意思是曹髦的文学才能与当年的曹植一样,而军事才能与当年的曹操一样,这是一句很高的评价,事实上曹髦的确称得上是文武双全的皇帝,其能力不亚于曹睿与曹丕,但其冲动的结局让人怀疑曹髦此举根本就不是什么诛杀司马昭,就算没有人告密,曹髦的实力都不足以杀司马昭,而更像一种主动的自杀行为,明知这一去可能无法再活,曹髦仍然去了,这就是曹髦以自己的死来阻止司马昭代魏的进程。
从三国时期的权力更替来说,从司马昭的角度来看,他只需要不断地扩大影响力,不断地准备一步一步的篡位进程,只要时间合适,司马昭就可以学曹丕逼汉献帝禅位那样,逼迫曹髦禅让皇帝位给自己,就能以晋朝代替魏朝,这也是成本最低的篡位方式。
司马昭
所以,从司马昭的角度看,他并不希望曹髦死,如果曹髦一旦被杀,司马昭就得背上弑君的恶名,因为人人都明白曹髦是怎么死的,况且曹髦还说出了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话。司马昭越是不想背负弑君恶名,曹髦越是想用自己的生命让司马昭背上,所以就引发了甘露之变和曹髦之死,其实这就是曹髦心甘情愿的自杀。
事实上,曹髦已经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如果不进行这次自杀式的反击,曹髦很明显就是下一个汉献帝,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曹髦都不想做汉献帝,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才同陈思,武类太祖”的曹髦选择了自杀,这是他选择唯一且壮烈的方式。
贾充
由于曹髦这事事出紧急,司马昭临时指派了贾充率军阻挡魏帝曹髦,贾充在与曹髦对峙时并没有明确告知成济等人如何处理,按照成济的个人理解来说,他认为贾充是叫他杀魏帝曹髦,所以作为司马昭的手下,成济唯一的办法就是执行命令,因为贾充这个并不清楚的命令。
贾充所说的“司马公平日养你们干什么的?这还用问吗?”这是一句非常含糊的命令,因为面对的是皇帝,皇帝名义上是天下共主,是天子,是神指派到人间做最高统治者的,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只有秦二世皇帝被赵高弑杀,还没有其他君主被弑杀的,弑君算得上当时所有法律中最严酷的恶法,超过了所有人的法律和道德底线,皇帝本应该是不死之身的,结果司马昭却开启弑君的恶例,这直接让司马昭篡位的进程中止,反而遭到天下的反对,就连平时支持司马昭的陈泰,也对司马昭指使成济弑君的行为感到愤怒,要求司马昭严惩凶手。
成济
现在的问题是司马昭有没有下命令杀曹髦?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司马昭没有必要杀曹髦,只需要按照篡位进程学曹丕就行了,根本没有必要杀曹髦,还要背负天下人的骂名,司马昭也不蠢,最多也只是给贾充一个见机行事的命令,所以在现场的贾充下给成济的也是一个含糊不清的命令。
成济是最终杀死曹髦的人,他当时的职务只是太子舍人,相当于太子府的秘书,太子也就是曹髦的儿子,成济只能按照自己理解贾充的意思来办,而不可能问得更清楚,成济总不能问:是不是要杀死皇帝?显然成济经过一番短暂的思考,选择了杀曹髦,成济为什么要这么做?
曹髦被杀
因为成济想升官晋爵,当时整个天下都是司马昭在掌权,这个成济不是不知道,况且贾充都明说了,司马昭养你样是要办事的,成济错误地理解为只要杀了皇帝,司马昭就能即位,那他就是大晋朝的开国功臣了,成济没有想到的是,杀皇帝是大罪,就算是司马昭也不希望皇帝被杀,司马昭最多就是给曹髦一点经验教训,而不会考虑杀曹髦,所以成济杀曹髦完全是错误地理解了贾充的命令。
当然,也有可能是贾充根据现场情况做的杀曹髦的决定,所谓的见机行事就是给予现场的假节权,毕竟任何命令也比不上现场的变化快,从成济事后逃到房顶大骂司马昭的情况来看,他们自认是为司马昭卖命,却成为司马昭的脱罪包袱,不仅被司马昭下令诛杀,甚至成济的三族也被司马昭诛杀,这就是典型的丢车保帅之举,如果司马昭能预见到这次后果,他会让贾充指使成济杀曹髦吗?当然不会。
司马昭与曹髦
另外,贾充在此事中,没有受到任何牵连,反而在此事后被司马昭重用,这也说明司马昭对贾充是有感激之心的,毕竟贾充忠心,地位较高,与司马昭又是政治联姻,况且贾充与成济完全不同,贾充只下了一个含糊的命令,又没叫成济杀皇帝,司马昭和贾充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推到成济身上,这只能说明成济头脑简单了,但司马昭的这种丢卒保帅的处理方式让很多人不满,包括陈群的儿子陈泰,不过司马昭掌握大权,即使不满,也不能说什么,最多司马昭只是损失了最为关键的篡位进程,从而让司马昭无缘皇帝之位,只能传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炎。
------------------
推荐阅读:
你给父母办寿宴,千万别收礼金,因为别人赴宴已给你面子。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