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毒气弹被用于战争,防毒面具应运而生,哪个国家发明了防毒面具?
一战时,毒气弹被用于战争,防毒面具应运而生,哪个国家发明了防毒面具?
-----
网友解答:
-----
人类首次在战争中使用毒气弹应该是在一战时期,始作俑者是德国人。
但是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并非是德国人的首创,别忘了世界上第一部《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在1885年就诞生了。
人类使用化学武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候的古印度人就知道在战争中燃烧大麻,让敌人中毒从而丧失战斗力。古代中国也曾经在战国时期战争中,焚烧鼠尾草和芥菜籽产生烟雾来攻击敌人。
但以上方法还比较原始,杀伤范围小,效果也不明显。
随着火药的出现,各种土制炸弹应运而生,投射距离大大增加,含有各种毒素粉末、毒药以及树脂等混合物的“化学武器”也纷纷登场。
不过在当时,毒气弹的成分比较单一,主要由巴豆油、皂荚、硫磺、桐油等组成,本身所具有的毒性并不高,杀伤力依旧有限。
近代战争中,英军是使用化武的行家里手。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国军队曾经计划投放500吨硫磺对俄罗斯军队进行攻击,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实行。
不过英军在1854年5月的战斗中,从敖德萨向塞瓦斯托波尔城内的俄军发射了散发着恶臭的毒气弹,加速了战争的胜利。
尝到甜头后,1900年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英军再次使用了名为列低炮的毒气弹,受益匪浅。
这时候的毒气弹已经从过去的催泪、催喷嚏,上升到了窒息和神经中毒,被释放者非常痛苦,生不如死。
因此,1899年7月29日,包括中国、日本、美国以及欧洲法、德、俄在内的26国,在海牙签订《海牙第二宣言》,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或有毒气体的投射物。
不过英国不愿意受条约约束,没有签约。
该公约签订之后,各国对化学武器的使用受到约束,直到一战时期德国首次使用,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一战爆发时,各种大口径武器和火炮纷纷问世,杀伤力大大提高。
在此情况下,堑壕也应运而生。
所谓的堑壕就是用混凝土打造的一道道壕沟,非常坚固,机枪、步枪对它无济于事,火炮对它的杀伤力也有限。
不光如此,壕沟之间还架设了一道道的铁丝网。
这样在敌人炮火攻击时,士兵可以躲藏在战壕里,等对方士兵进攻时进行反击,让对方尸横遍野却寸步难行,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而且战争中期,堑壕战广泛应用,堑壕长达数百公里。
在此情况下,依靠步兵突破比登天都难。
为了减少伤亡,打破战争僵局,德国动了歪心思,想动用毒气弹。
德国动用毒气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有准备,一直在研制。
德国研制毒气的领头人,是犹太科学家、化学博士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他创立了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专门从事毒气研究,主要从事环氧乙烷和光气类的毒气。
之后因为该研究所发生爆炸,被新成立的柏林军事学院代替。
新成立的军事学院,成为德军专门用于研究化学武器的部门,拥有化武专家300名。
而生产化学武器的工厂位于德国的勒沃库森市,拥有技术骨干1500人,工人5000多人。
由此可见,德国的化学武器生产已经初具规模。
在一战爆发之前,德国就拥有了庞大的生产毒气的能力,每天大约能生产氯气30吨左右。
德国人快马加鞭研制生产化学武器,法国和英国人也没有闲着,也在不遗余力研制。
只不过德国人步伐更快,更肆无忌惮,在战争中首开先河,抢先使用。
德国人首次大规模使用毒气,是在1915年4月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
当时德军第15军团位于格拉文斯塔菲尔山脊北部,而南边则是坚不可摧的伊普尔突出部的英第5军、法第20军阵地。
为了对敌人使用毒气,德军做了精心准备,在4月10日之前挖出了6公里长的堑壕,放置了放置6000个毒气瓶,里面的液态氯达到160吨。
实验表明,在吸入氯气后,人们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胸闷气喘,胸口剧痛,等多种症状。
吸入量大的,直至肺衰竭,窒息死亡。
当时联军通过侦察机发现了这些毒气瓶,但是他们不知道它为何物,还以为是德军为前线将士准备的啤酒。
因此联军官兵说:好好打仗,打赢了那边给咱准备有啤酒。
德军释放方法非常原始,即在罐子上加了一个阀门,阀门上有管子以延长安全距离,到时候打开阀门即可。
由于这种释放方法落后,与德军安全距离短,要想不误伤自己人,必须等待南风。
4月22日17时,天空中终于刮起南风,急不可耐的德军开始释放氯气。
此次攻击中,德军仅使用了30%的毒气瓶,毒气时间只持续了5分钟。
尽管如此,造成的伤害却惨不忍睹、触目惊心。
德军打开阀门之后,一股黄绿色云团,在微风的推动下缓缓升空,然后逐渐变成淡绿色的薄雾,向法军阵地压了过来。
法军士兵开始的时候还在发愣,不知道这些气体为何物。
但是他们领略到了难闻气体的可怕,阵地上乱作一团,恐怖气氛迅速蔓延。
中毒后的士兵手臂呈黑亮色,嘴巴张得很大,眼睛被铅油覆盖,他们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阵地上奔跑、打滚、抓狂,撕心裂肺地嘶叫着。
所有人丢掉了武器,就像是中了邪一样,狼狈逃窜。
如此大规模的毒气战前所未有,联军猝不及防,束手无策、伤亡惨重。这次袭击造成联军5000人伤亡,10000人受伤。
士兵丢盔卸甲,没命逃亡,导致正面10公里、纵深7公里的地带瞬间失守,只剩下数百条空荡荡的战壕。
然而,德军也并没有因此一鼓作气拿下阵地,因为当时阵地上还弥漫着毒气,他们不敢放开手脚去迅速扩大战果,因为德军高层只给那些操作毒气的工程师和部分士兵配备了防毒面具,前线绝大多数士兵没有配发防毒面具。
因此他们向前进攻的时候,毒气依旧弥漫,他们进攻的时候缩手缩脚。
这就给了英法援军翻盘机会,让他们迅速堵住缺口。
这次毒气战之后,德军接受了教训,开始逐渐为自己的士兵配置防毒面具。
而这次毒气战的受害者英法联军,自然也要制造防毒器具。
那么,防毒面具到底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因为在战争期间,所有秩序被打乱,防毒面具没有人申请,也不可能有人申请专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可以想象,防毒面具这种生死攸关的问题,交战双方都是高度重视的。
一个较为流行,也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英法率先发明了防毒面具。
起初出于本能,联军士兵只能通过掩盖口鼻来减少氯气的吸入。
许多士兵就地取材,如袜子、绷带和手帕、毛巾或者衣服来过滤毒气。
英军第28师一个名叫弗格森(Ferguson)的军官提议可用浸水的衣物来遮盖口鼻,以阻挡氯气的吸入。
一位加拿大的军官在得知德军施放的毒气为氯气,想了一个妙招,将尿洒在纱布和毛巾上遮挡住口鼻,理由是尿素可以吸收氯气,降低毒性。
而当时的德军,则用浸水的口罩来遮挡氯气,但是士兵们反映说口罩并不能防毒,因为它在抵挡氯气的同时,但同样会阻碍了健康空气的吸入,戴上药棉口罩后呼吸不畅。
可以肯定的是,在首次发动毒气战的时候,德军也没有可靠的防毒面具,不然的话就不会等老天刮风了。
但是由于英法是受害者,他们研制防毒面具的愿望更迫切。
毒气战发生后,英法并不知道德军毒气的成分,两国随即派出化学专家到现场取样调查。
他们来到发生毒气战的阵地,发现交战区域大量野生动物也随之中毒受伤或者死亡,唯独一种动物——野猪活了下来,毫发无损。
科学家对此感到不解,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经过仔细分析研究,他们惊奇地发现,野猪死里逃生竟然是因为他们有力的长嘴巴。
因为他们的食物大多来自泥土里的植物根茎,因此他们的嘴非常发达,也非常能干。
也因为如此,猪的嗅觉也非常灵敏,比人高好多倍,它们比联军士兵提前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本能地采取拱地的方法来避难。
当猪再用嘴拱地的时候,松软的土壤颗粒吸附和过滤了空气中的有毒体气。
而松软的土壤有能保证猪进行正常呼吸,让它们逃过一劫。
英法科学家从中受到启发,在1916年春天发明了防毒面具。
在这种面具中,科学家采用了既能吸附有毒物质,又能使空气畅通,不影响呼吸的活性炭,制造出世界上首批仿照野猪嘴形状的防毒面具。
当然防毒面具不是一次成型的,在使用中逐渐完善的,最初的防毒面具也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防毒面具是英法发明的。
网上还有一种说法,是俄国著名的化学家捷林斯基了防毒面具,这种说法没有依据。
在1916年夏天以前,沙俄军队并未跟同盟国交战,从情理上说绝对不是俄国人发明了防毒面具。
1916年2月下旬,德法双方军队在惨烈的凡尔登战役中,德军故伎重演,在阵地上释放了大量的毒瓦斯。
但因为此时的法军已基本使用了防毒面具,德军的毒气攻击造成的伤亡并不明显。
防毒面具的诞生大大减少了毒气造成的士兵伤亡,功不可没;但是矛总是诞生在盾的前面,防毒面具赶不上新毒气的诞生,让人防不胜防。
因此说,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遵守公约,不使用化学武器,对使用者进行严惩。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
其实防毒面具早在古代就有了!
欧洲黑死病横行的时代,负责处理尸体和救护病人的瘟疫医生就配戴了功能类似防毒面具的护具。这个面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效果不好,也就是略胜于无。
当时医学比较落后,还相信香料可以对抗黑死病,于是面具中放置了:龙涎香、蜜蜂花、留兰香叶、樟脑、丁香、鸦片酊、没药、玫瑰花瓣。
由于这些东西太多,只得把面具制作成一个鸟嘴状。
久而久之,鸟嘴瘟疫医生就成为死亡的象征,出现在欧洲各国文化中。
中国古代经常使用毒气类武器,也发明了用醋浸透的面纱作为面具使用。
近代,防毒面具技术发展迅速,当年矿工,消防员和潜水员都很喜欢防毒面具。
早在1823年,约翰兄弟和查尔斯·迪恩兄弟研究了消防员的防毒面具,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1849年,美国发明家刘易斯获得了“吸入器或肺部保护器”专利,这是美国第一个可以净化空气的防毒面具,主要用于过滤灰尘,适合旷工使用,但效果也是不好。
1854年,苏格兰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使用炭过滤有毒气体的简单面罩。
从此,防毒面具才真正有了比较好的效果。
随后大量防毒面具发明成功,旷工、消防员都有自己的防毒面具,潜水员也有空气净化系统。
到一战爆发前,技术还是比较成熟的。
比如美国加勒特摩根在1914年获得了摩根安全罩和烟雾保护器的专利。
他的安全面罩,成功在救出了爆炸后困于100多米地下的32人,成为美国消防队的主要装备。
一般认为,后来的军用防毒面具参考了摩根的设计。
1915年,一战的毒气战还没开始之前,英国就发明了一氧化碳呼吸器。
因为当时双方炮战很激烈,一些未爆炸炮弹会释放大量的一氧化碳,杀死战壕里面的英军士兵,必须装备这类呼吸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于1915年4月的第二次伊普雷战役上使用了氯气,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
当时英军虽有所准备,但没有大量装备防毒面具,所以损失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士兵设法自救,很快发现两个东西。
第一,只要用浸透水的毛巾遮挡在口鼻处,可以减弱毒气的危害。
有意思的是,曾有一支骑兵部队被毒气偷袭。仓促之前,骑兵们找不到水,就用马尿浸透毛巾捂住口鼻。让人惊讶的是,这些骑兵无一死亡,相反友邻部队死伤惨重。
盟军开始意识到,尿液中也许有物质可以抵抗毒气。
资料中这么写:因为氯气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性,英军第28师的弗格森(Ferguson)中校便提议可用浸水的衣物阻挡氯气的吸入。一位加拿大的军官在确认毒气为氯气后,还建议士兵们在纱布和毛巾等上面撒尿后再掩住口鼻,因为尿素可以与氯气发生化学反应,降低氯气的毒性。
第二,则是一个段子: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而死,唯独野猪安然无恙。经专家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本能地用嘴拱地,把长鼻子埋入疏松的泥土下,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资料中这么写:受此启发,联军科学家随后提出使用“活性炭”或是碳酸钠和大苏打等物质对毒气进行吸附,这也是为什么头盔式防毒面具都有一个类似野猪鼻子的罐形过滤装置。
这种情况下,加拿大医生克鲁尼·麦克弗森参考上面的东西,首先发明了一种防毒面具,带有一个带有化学吸附剂的呼气管,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的氯,这也是早期毒气弹的主要成分。
所以,基本可以肯定,麦克弗森是第一个军用防毒面具的设计者。
英军在1915年6月大量装备这种防毒面具,并且改进为“海波头盔”。
由于战争,防毒面具也在不断进步。
摘录一段资料:1916年,科学家在原始防毒面具的基础上,研制和改进出一种“盒子防毒面具”(BoxRespirator)。这种“盒子防毒面具”是一战中防毒面具的巅峰之作,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头盔,另一部分是盛放化学药品的过滤罐,呈盒子状。两个部分通过一根软管相连。过滤罐内的化学物品可以与毒气产生化学反应,降低毒气的效果,使士兵们可以通过软管吸入过滤后的新鲜空气。最开始出现的“盒子防毒面具”又叫“大盒子防毒面具”,它成效显著,但体积过于庞大,有碍士兵行动。随后改进的“小盒子防毒面具”则解决了过滤罐体积庞大的问题,步兵们只需将“小盒子”放在胸口的背包中便可轻装前进,而机枪手仍沿用“大盒子”。
这就是英军制式防毒面具了,一战期间生产了高达1600万个。
另外,防毒面具制式一定程度防毒,并不是说可以彻底防毒。研究表明,任何防毒面具不是百分之百可靠,一战中士兵即便佩戴防毒面具,仍然不可避免吸入一些毒气,导致身体永久性的受损。
而且没有多久又出现了芥子气等毒气,可以通过皮肤杀伤士兵。希特勒就是被芥子气一度搞得双目失明,痛苦万分。
-----
网友解答: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与英法联军为争夺比利时伊泊尔地区展开激战,双方对峙半年之久。1915年,德军为了打破欧洲战场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毒剂。
他们在阵地前沿设置了5730个盛有氯气的钢瓶,朝着英法联军阵地的顺风方向打开瓶盖,把180吨氯气释放出去。
一战时期佩戴防毒面具的欧洲士兵
顿时,一片绿色烟雾腾起,并以每秒三米的速度向对方的阵地飘移,一直扩散到联军阵地纵身达25 公里处,结果致使5万英法联军士兵中毒死亡,战场上的大量野生动物也相继中毒丧命。可是奇怪的是,这一地区的野猪竟意外的生存下来。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经过实地考察,仔细研究后,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是它们免于一死。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一搪避气味的刺激。
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就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由于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的防毒面具,所以它们能在这场氯气的浩劫中幸免于难。
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面具。但这种防毒面具没有直接采用泥土作为吸附剂,而是使用吸附能力很强的活性炭,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活性炭。如今尽管吸附剂的性能越来越优良,但它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直没有改变。
-----
网友解答:
-----
[呲牙]
-----
网友解答:
-----
德国不但 发明了毒气弹,而且首选制造出防毒面具。占了两个第一。
从一战开始,战争的较量越来越取决于科技和综合国力。当时与对手英法联军已经杀的难解难分,血流成河。德国曾经一天内发射200万发炮弹,在正面几公里的阵地上一字摆开2000挺轻重机枪,一天内打死60000名英军士兵,还是没有扭转战局。实力雄厚的英法与后起的德意志帝国在僵持着,都期待着突破。
德国化学工业一向发达,强悍的德军首选研制出毒气弹,决定把它应用于西线战场,给对手以最有力的杀伤,弥补前线火力的不足,节省物资消耗,击败英法。
德军初战告捷,英法联军损失惨重。闻风丧胆。被毒死5000人。毒伤10000人。但科技发达的英国很快也制造出防毒面具,找到了应对办法,随后推出了新式武器坦克,加上美国的参战,胜利的天平慢慢倾向了英美法一边……
------------------
推荐阅读:
上一篇:腔梗是脑梗吗?二者有什么关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