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实力对比情况如何?
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实力对比情况如何?
-----
网友解答:
-----
在古代,国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人口、兵员、土地面积上,在这里我们采用《三国志》的数据,来对比一下三国之间的实力差距:
蜀汉:“
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
”(《蜀书-后主传》)
东吴:“
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
”(《吴书-嗣主传》)
根据地图测算,蜀汉的面积大约为106万平方公里;东吴大约为145万平方公里。
有关曹魏,陈寿没有记载其禅位时的相关数据,但是根据后世地图测算,其领土面积在灭蜀汉前约288万平方公里,人口在灭蜀汉前约为一千三百万。
这三家一对比,就可以知道——魏国对蜀汉和东吴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南方的两个国家联手都未必抵挡得住北方,真不是一句空话。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
网友解答:
-----
在我国古代,人口和疆土是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条件,战争时期文治武功的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魏蜀吴三国人口对比
据梁方仲研究《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
1、公元(263年)蜀国有94万人。
2、公元(263年)魏国有440万人。
3、公元(280年)吴国有230万人。
可见,魏国人口是蜀国人口的四倍多,接近东吴人口的两倍。
二、魏蜀吴三国疆土对比
据史料考证:
1、魏国公元(262年)共有87郡,十二州,国土面积291万平方公里。
2、蜀国有22郡,仅益州一个州,国土面积107平方公里。
3、吴国有32郡,3个州,国土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
三、魏蜀吴三国人才对比:
1、蜀汉两代君主致力于\"兴复汉室,早期,文有诸葛亮、庞统、马良,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一群英豪,保疆拓土,意气风发。
蜀汉中期,刘关张的年纪已老,刘备和诸葛亮的儿子又都是平庸之辈,加之诸葛亮对选拔人才实行排外机制。
西蜀地域不大,人才领域出现了青黄不接现象。蜀汉后期国无良将,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
诸葛亮六出祁山,长达34年的北伐之举,最终导致蜀汉国弱民贫,逐步走向了谁败。
2、曹操开创了 \"唯才是举\"的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广纳天下能人志士,中原华北地域辽阔,人才济济。文官前期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司马懿等
武将有:许褚、张辽、乐进,曹仁、张郃徐晃、夏侯惇、夏侯渊、于禁,典韦,李典等,后辈有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治国的全面人才司马昭兄弟,武将有;邓艾、钟会。
3、盘踞江东的东吴政权,江南人杰地灵,风云人物聚集。扶持孙氏父子基业,前有周瑜、鲁肃等,后有吕蒙、陆逊、陆抗、诸葛恪等人相继而出。赤壁之战后,东吴领地基本无战事,子民修养生息,安居乐业。
东吴晚期,缺乏护国良将,末代后主孙皓,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昭明宫,所花费银两以亿万计算,劳民伤财,尽失人心,加之大将陆逊去世后,军队疏于管理,最终东吴被晋武帝所灭。
综合上,曹魏疆土面积还有人口和人才方面都优越于蜀国和吴国,是魏蜀吴中最强的。
-----
网友解答:
-----
依据《三国演义》,我们对蜀国的印象可能非常好,有刘备这样以仁为本的君主,加上诸葛亮这样智慧奇人,搭配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统一三国不是梦,但是,蜀国要真是这么彪悍,应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才对,直到最后却没能逐鹿中原、一统天下
首先:
我们以国力进行分析,从领土、人口、军队、人才等。
领土:
魏国
,领土包括
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
,换做今日如同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宁夏、甘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甚至还包括内蒙古的一部分,总之长江以北,尽归魏国所有。
吴国
,
的领土包括
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荆州与魏国共有
,大体而言,吴国的势力范围就是现在的江南和华南,包括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地方虽然也不小,但还是比不过魏国,而且当时中国南方开发还很不充分,所以人口和综合国力,更是没法比。
蜀国
,只有一个州,益州,当然益州相当大
,包括现在的陕西南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的一部分,统称西南。
从地图来看:魏国>吴国>蜀国
人口:
魏国
,共66万户,443万人。魏国443万人
,
士兵占40万以上
。
官吏更多
,毕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天下士子大半投奔魏国。
吴国
,共52.3万户,230万人; 吴国230万人中,士兵占23万,官吏占3.2万
。
蜀国
,共28万户,94万人; 蜀国94万人中,士兵占10.2万,官吏占4万
。
魏国相当于两个吴国,五个蜀国。
我们只想指出一点,蜀国的人口虽然还不到吴国的一半,官吏人数却超过吴国,可知他们的政府队伍臃肿,行政效率与财政压力都将构成执政者的难题。
军队:
三国的形成,军阀之间互相征战,进入决赛圈的就是三国的君主。不过这三大军阀之间,依然有其区别。
魏国
,
坚持中央集权,把私人武装改编为中央直属
,同时推行军屯制,积极组建隶属于国家的军队。
吴国
,由于孙氏父子在江南地区属于外来政权,
更多时候是需要和贵族世家相交,在更多时候要分权给他们,造成豪族势力过于强大
,尾大不掉,从表面上看,属于中央集权,实际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联合政权,吴国的皇帝,更像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幕府将军或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君主。
蜀国
,因刘备大半生流浪、转战各地,他的军队则是一个由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装集团,而且,在蜀国的本地人看来,
刘备的军队更是标准的外地人军队,刘备的政权也属于外地人政权,战斗力既差,而且不接地气。
人才:
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蜀国最厉害,还是开篇的描述,蜀国如果真的文臣武将天下无敌,为何不会统一三国。
魏国
,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三下求贤令,为魏国培养了至少两代人才
,何况魏国的领土,中原和华北,本是人才汇聚之地。
吴国
,
地处江南,文采风流
,所出产的鲁肃、周瑜、陆逊等,都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物,问题在于缺乏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
蜀国
,
五虎将都是被神化的人物
,刘备占据益州之后,
其一,来当地人才匮乏,
其二,来即便有些人才,并不甘心为刘备所用,
其三,根据金文京研究《三国志・蜀书》,指出蜀国群臣好内斗,刘备和诸葛亮在世,还能镇住局面,他们一死,蜀国内政逐步陷入混乱,无可救药。
所以,根据各项数据来看,魏国毕竟是财大气粗稳居老大,吴国只能老二,蜀国垫底。
-----
网友解答:
-----
三国实力对比,天下有三,魏得其二,剩下的一,吴占五分之三,蜀只有不到五分之二:
第一从人口上看蜀国(90万)<吴国(200万)<魏国(500万);
其次看控制范围:曹操控制中原地区,土地肥沃,刘备控制地区多为关中地区,地形复杂,而且南蛮之地直到诸葛亮擒孟获前还属于自治地区,刘备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
再说当时天下有十三州,曹操拥有九州,刘备只有一个益州,荆州大部属于孙权,关羽丢失的荆州原先也不属于刘备,只是当初孙权借给刘备暂住的。
实力对比下来魏>吴>蜀,甚至魏>吴+蜀。
-----
网友解答:
-----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魏蜀吴分别于公元220年、221年、222年建立,这三个政权的建立,改变了东汉末年群雄林立的时代。
虽然有三个“国家”,但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历史向“分久必合”的时代过渡,进一步促进了“三家分晋”时大一统时代的来临,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接着我们对三国进行一个比较,来区分它们的强弱。
古代国力的最主要衡量要素——人口
在现代国家,人口或许不是一个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以农业为主中国古代社会,人口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魏蜀吴三国在人口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据《三国志·蜀志·后主传》的记载:
后主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蜀国当时的人口为94万。又《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记载道:
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可见,当时吴国的人口多于蜀国。
另外,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魏国人口的下限为300万。
各种史书中的人口记载有很大的出入。但可以肯定的是,
三个国家人口由多到少依次为:魏、吴、蜀。
领袖的才能
三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流芳千古的政治家、军事家等,其中包括领袖级人物,曹操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位。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
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接着,曹操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不朽之功业。同时,他还在文学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人物,文学史上有
“三曹”、“建安七子”
的说法。在这个角度上,
孙权
和
刘备
就逊色了很多,他们只占了政治一个方面。
相比而言,孙权比刘备更加厉害,因为从他们的死因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孙权
于252年病逝,
刘备
则因为
夷陵之战
的失败而死,恰好是被
吴国大都督陆逊
打败的。可见,吴国强于蜀国。
人才——名将、名士
三国时期不光产生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被后世膜拜的对象,比如诸葛亮、郭嘉、张辽和关羽等等。
这样一些名将和名士的出现,也为这一时期带来了巨大的魅力。从人才的质量上来看,魏国是最具有优势的,接下来依次是吴国、蜀国。
魏国有郭嘉、荀彧、许攸、崔琰、程昱这样的谋士,还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样的将领,可谓人才济济。
相比而言,吴国优于蜀国。
前期,两国人才没有什么差距,
吴国有周瑜、鲁肃、张昭等人,蜀汉也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关羽等人。诸葛亮去世之后
,蜀国没有了核心领导力,蜀国人才的质量也下降了,
魏延和姜维
等人都走上了反叛的道路,而吴国这边还有
陆逊
这样的政治军事奇才。所以从人才的角度上,也可以得出魏强于吴,吴强于蜀的结论。
结语
在以农为主的中国传统社会,占有人口的多少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数据上来看,魏国的人口领先于其他两国,所以是三国中最强的,依次是魏、吴、蜀。另外,一个国家的强弱与政治家有着内在的关系,无疑,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帝王,孙权处于中流,刘备处于下流。最后,通过对魏蜀吴三国人才质量的分析,曹魏也是占绝对优势的,接着是东吴,然后是蜀汉。
所以,魏蜀吴的实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魏、吴、蜀。
-----
网友解答:
-----
谢邀。
魏国的实力肯定最强,这个没人否认吧,要不孙刘联盟干啥。
魏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中原人杰地灵,给魏国提供了用不尽的人才,后来诸葛亮伐魏时,听说好友徐庶仅官至御史中丞,感叹魏国人才何其之多。此外,幽州、西凉、并州等地盛产战马、冀州盛产弓弩,所以士兵们装备精良,陆战基本无敌。淮南等地适宜耕作,加上曹操倡导的屯田,所以粮草充足。
吴、蜀谁排第二呢?
这个嘛,要看荆州在谁手里。刘备集团的鼎盛时期,刘备夺取汉中,又派刘封拿下上庸三郡,此时刘备的实力大于孙权。但是刘备的辉煌一闪而逝,吕蒙袭取荆州,上庸三郡又被魏国夺回,蜀国的国力就是垫底了,就算诸葛亮再牛,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
网友解答:
-----
魏大于蜀大于吴。
-----
网友解答:
-----
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末。
魏蜀吴三国应该说都有一定的优势。当然我说的优势不是'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那一类老生常谈。
魏国占据着中原一带,那里的经济文化人口都最为繁盛。魏国拥有东西两都,在政治上占尽了优势。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任用无数良臣名将使魏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蜀和吴之间的差距拉大。为晋国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吴国占江南之地自孙坚,孙策,孙权以经营三代,土地肥沃,人才济济。孙权在管理上费尽心机,使东吴大臣之间和谐相处。而且吴国从未遇到大败。到孙亮时朝政为孙峻等人把持,国力衰退,然而孙休即位后以丁奉为大将斩了孙峻之子孙琳等使吴国得以继续发展。不过孙皓即位后吴国国力再次衰退直至灭亡。
蜀国占了巴蜀之地,刘备以皇叔这张名片,使八方俊杰投之,丞相诸葛亮善于治国,在兼拥益荆两州后国力基本可与曹操不分上下,但夷陵之战后是去荆州更兼诸葛亮不明时局屡次伐魏失败后,国力大衰在三国中最先灭亡。总结一下,在三国鼎立时国力对比应该是魏国最强吴次之蜀最后。
-----
网友解答:
-----
魏蜀吴三国,属魏最强。
我在2009年11月,参观过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里面挂有魏、蜀、吴力量对比图。
从兵力上:
魏国20-50万人;蜀国8-12万人;吴国15-20万人。
从人口上:
魏国443万人;蜀国90-94万人;吴国230-240万人。
从领土面积上,我没有看到具体的数字,但看到有棕、黄、蓝三色的三国地图。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
魏国的版图面积最大,几乎能全覆盖蜀国和吴国的版图。它以洛阳为都,占据了北方地区。
吴国的版图面积,几乎还比蜀国版图多一倍。它以建业为都,占据了东南地区。
蜀国版图面积最小,它以成都为都,占据了西南地区。
从有关资料上查:当时天下分13个州,魏独占9个,蜀占一个,吴占3个。
魏国的领土,几乎囊括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地方。相当于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宁夏、甘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
蜀国的领土,大致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以及陕西南部、广西一部分。
吴国的领土,包括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江苏南‘部以及越南北方。
从经济上比较:
魏国人口多,易于发展农工商业,这是后来西晋,最终战胜吴蜀两国的关键性因素。
魏屯田制度的实行,使流民安家落户,垦荒和耕种;建渠道修水库,保证了农业生产免受害灾。
这样,‘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农民有饭吃还有余粮了,社会也稳定下来了,打起仗来也不愁粮草了。‘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而且,北方多矿,治炼兵器有优势。兵多粮足军械精。
吴国地处江海边,水资源丰富,有渔盐之利,但农耕技术相当落后,以牛耕田还是从北方学来的。
吴国气候有利耕种,但每年时闹水灾而歉收,影响了百姓生活和国库的充实。
蜀国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有‘天府之国’之称,且被高山峻岭包围,交通闭塞,外面的战乱几乎影响不到。所以农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
问题是,蜀国的人口和土地毕竟太少了,担负不起刘备连年征战的需求。
刘备入蜀后,为了光复汉室,一忽儿和曹操打,一忽儿和孙权打。打仗需要兵士,需要粮草。种田的男丁都被拉出去打仗了,田少有人种了,耕地荒废了,国力自然衰弱了。
魏最强,吴次之,蜀最弱,所以,司马炎改魏为西晋后,也是按弱强次序,先后灭了蜀国和吴国。
-----
网友解答:
-----
(说历史的女人——第741期)东汉末期引发天下大乱,起义不断,诸侯争霸,以至于出现了三国乱世,乃至到魏晋,一直都处于战乱之中。不过在这一历史时期,最大的四方势力,仍莫过于魏蜀吴,加上后来的终结三国的西晋。可是这四方的兴衰成败,竟然根由在于一条不起眼或常被忽略的制度:决定了魏(曹魏称雄)晋(西晋灭吴)必胜、诸葛亮孔明北伐必败、东吴最后灭亡。那么此制度到底是什么,为何对于四方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笔者(说历史的女人)根据史载,分别将此情况粗略分析如下。
这条不起眼的制度乃是屯田制,一般而言,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所谓军屯就是戍边或驻守的现役部队就地种田收粮,以解决粮草问题。所谓民屯则是指朝廷或官府和流离失所的饥民合作,官府出土地和工具,饥民出劳动力,收获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此制度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比如在汉文帝时期,当时的朝中要臣晁错就提出了“徙民实边”,到汉武帝时期,更有赵充国建议“屯田”於边防。虽然东、西两汉时期,屯田制已经在实施,不过在后世人们的印象,乃至史家的记载中,真正把屯田制搞得风生水起、影响最大的,则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
东汉末年,一方面战乱不断,一方面各种天灾导致的饥荒连年,双重因素之下,造成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粮食。人若无粮食以果腹,那么后果就十分严重。史载:“自遭慌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琉璃,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缺粮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比如河北袁绍的部队一度曾靠吃桑葚维持生计,再比如淮南袁术的军队则是依靠吃蒲草螺肉充饥。许多军队不用攻打,因缺粮自行解散,饥民遍地,甚至发生相食之惨剧。粮谷价格暴涨,一石谷米最贵的时候高达50万钱。
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屯田制,他说定国之术无非两点,一点是强兵,一点是足食,秦之能够一统天下,在于重视农事积蓄了充足的粮草,汉武帝能够平定或稳定西域,乃是因为屯田之策的作用。于是曹操认为东汉末期这种情况,要想强兵,必先足食,遂采纳了枣祗和韩浩的建议,在许下开始募民屯田。
但是具体的执行者,却不是枣祗和韩浩,乃是任峻,其被封为典农中郎将,故史载有“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任峻”之说。任峻将黄巾之乱民(后来不仅是黄巾乱民,甚至各地饥民也蜂拥而至)招募而来,分配更牛和农具,安顿其耕田种地,收益与官府分配。效果很明显,“得谷百万斛。”曹操见屯田制效果已显,乃在其治下的各州郡都设置屯田官,将收获的粮食就地贮存,以备战时之用。如此以来,更是减少了运粮之苦。我们都知道,古代行军作战,最苦恼的是莫过于粮草,因此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可是曹操这一招解决了这个难题,一地兵马前往另一地,皆可轻装而行,不但消除运粮之苦,还增加了行军和作战的效率。
曹操的势力原本不是最强,但是却能在群雄中快速崛起,除了曹操本人善于用兵和用人之外,在硬件上,却要归功于屯田制的成功实施,为他提供了最重要的粮草保证。
不过曹魏政权,在曹叡之后,就过渡到了司马氏手里。但是司马氏能够最终取得灭蜀和灭吴的成功,则同样归功于屯田制。而司马氏的屯田之功,则来自一个我们很熟悉的人物,他就是邓艾。按照史学家对邓艾的看法,邓艾最大的功劳并非是灭蜀,乃是出色的屯田计划。
邓艾的屯田计划是针对攻吴制定,在淮河两岸屯田,“五里置一营,且佃且守。”“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浅陌相属。”具体是这样的:在淮北屯兵2万、淮南屯兵3万,共计5万,称之为“十二分休”,具体运作就是在有战事的时候,1万士兵种田,4万士兵作战;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则是1万士兵休息,4万士兵种田。比如给4万士兵制定年任务是500万斛的粮米任务,那么如果战端一开,这一年之产,可够十万之兵吃5年。正因此法效果明显,令人恐惧,故此蜀国和吴国也开始效仿。(实际上,后来东吴之灭,此屯田之方略功不可没)。
但是吴蜀效仿的结果是不同的,东吴方面效仿比较成功,比如《三国志·满宠传》记载:“孙权遣兵数千家佃于江北,至八月,满宠以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又《三国志·诸葛瑾传》记载:“赤乌中,诸郡出部伍……各率所领人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口……”这些记载,都是东吴所搞的军屯。
但是东吴搞屯田制,最终失败,盖因东吴和曹魏的屯田制略有不同。曹魏屯田制所屯田乃属朝廷或官府所有。但是东吴则常将屯田作为一种赏赐赐给功臣,比如吕蒙曾因功被封为庐江太守,同时孙权还赏赐给他屯田600户。屯田制本是富国强兵之道,但因赐于个人后,屯田制就会因臣属的因素而发生改变。东吴之衰败,这个因素也不能忽视。但是东吴毕竟搞得不错,加上有长江之险阻,故此是三国中最后灭亡的。
魏蜀吴三国,屯田制搞得最差的当属蜀国或蜀汉。首先,在时间上,蜀汉是搞屯田制最晚的,比曹魏、东吴都晚很多。蜀汉的屯田制是在诸葛亮北伐面临“道远粮艰”的情况下,被迫开始着手搞屯田制。《诸葛亮传》记载:“亮每患粮不足,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不过很可惜,诸葛亮开启屯田的时间比较短暂,尚来不及体现屯田的效用,诸葛亮便已经病逝了。后来姜维继承孔明遗志,九伐中原,但是同样因缺粮没有取得什么突破,后来没办法,姜维也开始在甘肃一代屯田,想做长期打算,但是曹魏却不再给他这样的机会了,伐蜀大军来到,刘禅直接投降,姜维的屯田之谋划也成泡影。
结语:在热热闹闹的三国里,屯田制真可算是一条不起眼的制度,一般也没人注意,或注意了,也没有英雄谋士吸引人,但是此制度却是各方势力的立身之根本,对它的运用的如何决定了各方势力的成败:曹操所代表的曹魏因此制度在群雄中的胜出,西晋也因此制度完成了灭吴大计,而蜀汉因为反应比较迟钝,导致孔明北伐的必然失败,而东吴效仿较成功,故称为三国最后灭亡的一方势力。
-----
网友解答:
-----
为什么诸葛亮不杀立下军令状,后来华容道义释曹操的关羽?小时候老是讨论,要是关羽不放走曹操多好。真实的场景不是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而是实力使然。如果曹操灭了,刘备不是被曹操集团所报仇,就是被孙权实力灭掉。实力差距很大,诸葛亮很明白,成全关羽的情义,又相互制约三国鼎立。三国范式的意义就是空间博弈,成全自己。中美苏(俄)玩三国游戏,核心没变。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