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一党与裕王不和,为什么不鼓动嘉靖另立太子?
严嵩一党与裕王不和,为什么不鼓动嘉靖另立太子?
-----
网友解答:
-----
嘉靖帝这个皇帝,个性奇特,一方面多疑,另一方面护短,爱面子。因为多疑,又相信“
二龙不得相见
”的传言,所以嘉靖皇帝不许百官跟跟裕王和景王走得太近;因为护短,嘉靖帝爱护自己的面子的同时,也不允许别人过于攻击,甚至话语中捎带上裕王和景王。
所以,终嘉靖朝,裕王也好,景王也罢,除非嘉靖帝亲自的任命,否则一般大臣跟这两个藩王是不敢走得太近的。严嵩自然很明白这个道理。
嘉靖帝共有八个儿子,其中五个早夭,活下来的有三个,也就是次子朱载壑、三子朱载垕、四子朱载圳。
朱载壑因为齿序最长,嘉靖十八年封为太子,然而,嘉靖二十八年,这位庄敬太子就死了。因为他的死,让嘉靖帝产生了忌讳,听信道士的言语,相信二龙不得相见,嘉靖帝是大龙,庄敬太子是小龙,二龙想见,必有一死,嘉靖帝从此以后不愿再立太子,也不愿意见活下来的两个儿子。
朱载壑就是裕王,太子死后,按照齿序,他应该被立为太子,然而,由于嘉靖帝相信“二龙不得相见”的说法,他也就没有当上太子,即便如此,文武百官知道,裕王就是未来的储君。
朱载圳就是景王,虽然大家都认为裕王是储君,然而既然嘉靖帝没有立太子,景王仍旧抱着夺嫡的希望。
裕王和景王二人都很平庸,再加上文武百官碍于嘉靖帝的奇怪个性,不敢主动投靠,所以这场夺嫡之争很是平静,不要说跟康熙帝时期的九子夺嫡相比了,就是跟万历皇帝时期的“国本之争”比,这场夺嫡之争都显得像小儿过家家。
嘉靖四十年,景王就藩,离开了京城,接着,四年后,景王病死,裕王的皇位总算是稳固了。
嘉靖二十七年,严嵩斗死前任首辅夏言,然后,次一年,庄敬太子死。一直到严嵩死,这二十年间,正好是严嵩柄政,裕王和景王夺嫡的二十年。可是,严嵩却不敢站在任何一方。
由于嘉靖帝的个性被严嵩父子吃得很透彻,所以严嵩对裕王和景王都是很冷漠,甚至刻意地制造一些小的矛盾和冲突,以让深宫中的嘉靖帝对他放心,内阁首辅没有跟皇储勾结在一起。
严嵩既然不能跟藩王走得太近,以打消嘉靖帝的疑心,当然也不能跟藩王制造太大的矛盾,否则就会触及嘉靖帝另一个护短的个性。
嘉靖帝的护短个性,有多强呢?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嘉靖朝有个名臣,叫杨继盛,当时做了兵部员外郎,看到严嵩父子把持朝政,陷害忠良,胡作非为,于是上《请诛贼臣疏》劾严嵩,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
对于这类参劾严嵩的奏疏,本来已经很常见了,一般人也只是被严嵩父子打压,或向嘉靖帝进谗言,要么贬官,要么去职,至少能留下一条性命。然而,杨继盛此人千不该,万不该,他在奏疏里提到了裕王和景王。
“陛下听臣之言,察嵩之奸。
或召问二王,令其面陈嵩恶。
或询诸阁臣,谕以勿畏嵩威。重则置之宪典,以正国法;轻则论令致仕,以全国体。内贼去,而后外贼可除也。”
嘉靖帝看到他的奏疏里竟然牵扯裕王和景王,小宇宙爆发了:
帝怒其引用二王,命系锦衣狱,诘讯主使者,继盛曰:「尽忠在已,岂必人主使乎!」又问引用二王故,继盛大言曰:「奸臣误国,非二王谁不畏嵩者。」狱具,杖百,送刑部。
在明朝,锦衣卫的诏狱是出了名的有去无回,酷刑惨烈,有很多人,宁愿去刑部,去都察院,甚至去军牢,也不愿意去诏狱。
杨继盛先被嘉靖帝打到诏狱受了一番折磨,从诏狱出来,又被送到刑部审核,刑部尚书何鳌得到严嵩的授意,给杨继盛安上了一个“诈传亲王令旨”的罪名。意思是,杨继盛参劾严嵩是假借裕王和景王二人的旨意。
严嵩以此向嘉靖帝进谗言,嘉靖帝更加愤怒,诘问他为什么要牵引二王。杨继盛辩解说:“不是二王谁不慑怕严嵩呢?”他在诏狱被廷杖一百,后来受尽各种酷刑。
在严嵩父子及其党羽的一再谗言下,嘉靖帝最终下令杀死杨继盛,弃尸于市。
在嘉靖那里,谁敢攀扯或者跟裕王景王走得太近,就会遭到打击。
严嵩当然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鼓动嘉靖另立太子?”这绝对是一个自寻死路的选择。不说嘉靖帝相信“二龙不得相见”这种传言,单单是提出太子这个话题,恐怕就会被嘉靖帝怀疑居心不良。
严嵩为了打消嘉靖帝的疑虑,甚至有时候刻意制造跟裕王这个皇储的小矛盾。
比如,严嵩让严世蕃拖欠裕王应得的岁赐,而且一拖就是三年,由于嘉靖帝相信“二龙不得相见”,所以裕王见不到嘉靖,自然无处诉说,只好派家丁携带者一千两银子贿赂严世蕃,严世蕃才给补发了。
有一次,严世蕃还对裕王府的两个讲官高拱和陈以勤说:
“听说裕王殿下对于家大人有些不愿意,是怎样一回事呀?”
明显是向裕王发难,靠着高拱陈以勤的三寸不烂之舌,这件事才不了了之。
严嵩面对嘉靖这么一个雄猜护短的君主,怎么会傻到主动捅马蜂窝呢?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因果颠倒。严嵩是看皇帝脸色行事的,裕王一天太子都没做过,“另立”也无从谈起。我来简单聊聊这件事。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第一个孩子朱载基生于嘉靖十二年(1533)八月十九日,母丽嫔阎氏。嘉靖皇帝十分高兴,为此大赦天下,然而这个皇子命运不济,只活了50天就夭折了,谥为“哀冲太子”。
上图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十五年(1536)十月六日,世宗第二个儿子降生,为了庆祝皇子降生,嘉靖帝祭告郊庙,为皇子取名“载壑”。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康妃杜氏生皇三子,取名“载垕”;二月,靖嫔卢氏生皇四子,取名“载圳”。随后两年内,江肃妃生皇五子,赵懿妃生皇六子,陈雍妃生皇七子,赵荣妃生皇八子,但第五、六、七、八皇子都是夭折。
也就是说,嘉靖帝虽生八子,但只有次子、第三子、第四子活了下来。
上图电视剧中的嘉靖皇帝
嘉靖十八年(1539),世宗对三位皇子进行了册封:次子封为太子,第三子封为裕王,第四子封为景王。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皇太子十四岁,世宗为太子举行冠礼。三月十五日,冠礼如期举行,谁料到三月十七日太子忽然得了急病。世宗派御医诊治,御医正把脉时,太子忽然爬起身向北拜着说:“儿去矣!”说完就盘腿端坐床上,竟然去世了。世宗十分痛心,甚至潸然泪下,心中满是痛苦。太子被谥为“庄敬”。
此前,陶仲文曾密疏劝世宗不要为太子加冠,理由是“二龙不相见”。徐学谟《世庙识余录》中记载:
庄敬初冠而薨,上批陶仲文奏慰疏有“早从卿劝,岂便有此”语,不知所劝者竟作何语也。后来上处二王于外府,人传仲文有“二龙不相见”之说,宜本于此。
上图严嵩
由于嘉靖帝笃信“二龙不相见”之说,坚持不再立太子。
严嵩、徐阶都曾上奏,然皇帝本人一直坚决不立太子。裕、景二王出宫,在各自的王府生活。
景王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其母卢氏又受宠,而裕王之母杜氏因病早逝,裕王本人又内向、性格迟缓,造成嘉靖帝喜欢乖巧的景王。
严嵩及一些权贵大臣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纷纷对景王进行政治投资。
上图明穆宗隆庆皇帝
嘉靖四十一年(1561),严嵩倒台,景王的朝廷靠山垮掉了。
嘉靖四十四年(1565),二十九岁的景王朱载圳薨于自己的就藩之国。朱载圳死后,嘉靖帝似乎有所醒悟,曾对徐阶说:“
此子素谋夺嫡,今死矣
。”
至此,嘉靖帝只剩下裕王朱载垕这唯一的儿子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十四日,嘉靖帝驾崩。十二月二十六日,裕王即位,是为明穆宗,改次年为隆庆元年。
-----
网友解答:
-----
本题要分开来细说:
一、明世宗嘉靖帝立不立太子,立谁为太子,不是严嵩能够左右、鼓动的。嘉靖帝以外藩入继大统,孤身少年,十六岁就开始对抗诸文官集团,丝毫不落下风。
先以“大礼议”逼退杨廷和;然后操控张璁、桂萼打击和自己不对付的文臣;再用夏言攻击张、桂,使之致仕,而后用严嵩,杀夏言,宣示皇权;最后用徐阶消灭严氏集团。驾驭群臣之术、操控朝政能力,在整个大明皇帝内能排前三。
严嵩之所以受宠,是嘉靖帝故意纵容,利用严嵩一党,打击其他文臣,控制朝局。利用完了之后,扶持徐阶等,顺应民意,罢黜严氏,以示圣君皇威。也就是嘉靖帝先去世,如果多活几年,徐阶又是下一个被他打击倒台的首辅。
二、严嵩一党并没有与裕王不和,至多是飞扬跋扈了些。艺术作品中(如:大明王朝1566)为了突出矛盾、增强喜剧性,夸大了实际情况。真实历史上,嘉靖帝的两位皇子,地位超然,不是一个文臣,即使他是首辅,能够正面对抗的。
嘉靖帝表面上对于儿子们冷漠、不关心,那是有原因的(后面将说到),如果严嵩不知好歹,挑起对皇子的事端,那么嘉靖帝绝对会翻脸,严惩不贷。
嘉靖帝朱厚熜,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接过因病驾崩的堂兄正德帝朱厚照遗留下的皇位,成为大明第十一代皇帝。之后因统嗣问题,与朝臣们进行了旷日持久地斗争,这在我以往发表的头天问答文章中已经详细叙述了,这里不再重复。
嘉靖帝继位后,迟迟没有生出皇子,这自小让崇信道教的他十分不安,所以求教于平日里尊奉的道士陶仲文。陶仲文也不知是真有本事,或者是误打误撞,在给嘉靖帝修炼丹药、斋醮求仙中为皇帝举行求子法事,并配制“生子灵药”献于嘉靖帝。
就这样,或是天意、或是人为,嘉靖十二年(1533年),二十八岁的嘉靖帝终于喜得皇长子。
对于古人来说,二十八岁才得子,已经是属于较晚了,尤其对于皇帝,更加如此。所以喜不自禁的嘉靖帝对于这个长子那是相当重视,自其出生起,天天探视襁褓中的幼儿,并亲自为其取名“朱载基”,世序传承的含义十分明显。
但是让嘉靖帝没有想到的是,不过两个月后,这个承载着自己巨大希望的长子,居然夭折了。嘉靖帝悲痛不已,追赠长子为哀冲太子,按礼制治丧。然后就此事询问深得信任的陶仲文,希望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陶仲文煞有介事地回复:“
皇帝为真龙、太子为潜龙;身上都带有天命之气,两者相遇,即会产生相克,而潜龙才临人间,真气较弱,一旦遇见真龙,相克之气抵挡不过,就会有重归天庭之祸
”,也就是“二龙不相见”理论。
现代人自然不会相信这么荒谬的说法,古时卫生医疗条件落后,幼儿养不大,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是嘉靖帝本来就是痴迷于道教,十分迷信的人,对于这种说法,那是深信不疑,牢记于心。
嘉靖十五年(1536年),皇次子朱载壡出生,嘉靖十六年(1537年),三子朱载垕、四子朱载圳出生。对于连续有皇子出生,嘉靖帝自然是很高兴,自己后继有人。但是之前长子去世的事情,还记在心里,“二龙不相见”的论断,嘉靖帝时一时也不敢忘。
为了儿子们的安全,嘉靖帝一反常态,从不去看望皇子,也漠不关心他们的成长,平时尽量避免提到或者看见诸皇子。而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也选择遗忘。
嘉靖帝不是不关心儿子,而是太关心了,他生怕自己的热心、关爱,又会带动“真龙之气”,伤害到儿子们,从而导致长子的悲剧再次上演。所以故意不闻不问,使得相互之间减少接触,已保平安。
而诸臣们怎么会知道皇帝的内心,所以在皇次子朱载壡稍稍大些后,就上书建议嘉靖帝尽快立储,以稳定国本。皇帝有苦说不出,又不能明说(那样就会驱动龙气,克害儿子),以免儿子出意外。
但是架不住诸臣的上疏,自己多少也有侥幸心理,于是勉强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帝立四岁的次子朱载壡为太子,以安抚天下,但平时还是尽量避免与太子见面。
之后十年,太子倒是平平安安、无病无灾地长大,嘉靖帝似乎也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谶言是不是终于失效了。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太子年满十四(虚岁),按照大明祖制,到了出阁读书的时候了。而太子出阁仪式,作为皇帝的嘉靖帝是必须要到场,并作为主角,举行一系列繁琐的流程,与太子要有非常近距离的接触及交谈。
按本意来说,嘉靖帝非常不愿意出席,以免“龙气相克”,但是作为祖制,又不能不遵守。两难之下的嘉靖帝,在侥幸心理下,及遵祖制的自我安慰下,最后还是出席了太子的出阁仪式,并几乎第一次与自己的儿子近距离接触,交谈。
诡异的是,就在出阁仪式结束的第二天,太子朱载壡突发急病,第三天,不治而亡,追谥庄敬太子。这下嘉靖帝是悲伤万分,并悔恨不已,恨自己万万不该有侥幸之心,去和太子见面,从而导致违反“二龙不相见”的忌讳,最终使得太子早夭。
在付出两个儿子的性命代价下,嘉靖帝再也不敢掉以轻心,轻易与儿子们见面了。之后,对于其他诸子,嘉靖帝严格遵守规矩,绝不接见,也不操心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即使出阁、册封、大婚这样的大事,也是能躲就躲,躲不掉也绝不接近,远远地看一看就算了。
外人都以为皇帝脾气怪异、冷漠,不关心儿子,谁知道嘉靖帝其实是为了保护儿子不再受“龙气克害”呢。虽然这是个迷信,但是当时的嘉靖帝,也无法辨识,只得就这么应对了。
而且此后,嘉靖帝再也不提立太子之事,也不准朝臣提及。如果有人不开眼,妄言立太子之事,皇帝绝对会大发雷霆,重重惩处。作为嘉靖帝心腹的严嵩,平日里揣摩上意,小心应对,怎么会不开眼,去提什么更立太子的事情呢。
同时,嘉靖帝个性古怪,既多疑、又好面子、还护短。自己因为谶言而不得不与儿子们不见面,表面上漠视。但是私底下,对于百官有接近裕王、景王(
嘉靖帝八子,长子、次子前面已交代过,都亡故了。而嘉靖帝五、六、七、八子均年幼早夭,成年皇子只有三子朱载垕,封裕王、四子朱载圳,封景王
)的,他会以为朝臣们又依附皇子结党的嫌疑,多给予重罚。而那些揣摩圣意,自以为皇帝不关心二王,所以上书时有捎带、或者攻击二王的蠢货,嘉靖帝更是大怒,常常下旨重责。搞得诸臣不知该如何与二王相处。
所以,整个嘉靖一朝,除了皇帝亲自任命的王府属官外,其他官员,既不敢接近裕王、景王,也不敢针对二王。保持与皇帝一样的态度:木然、无视、尽量少接触。而侍候嘉靖帝数十年的首辅严嵩,自然更是明白。无论是拥立裕王,还是针对裕王、鼓动皇帝更立景王,都不是好权谋。哪一个皇子严嵩也不敢接近。性格高深莫测的嘉靖帝,绝对会因为严嵩的主动选边,而产生对他的猜忌,并很大概率上采取措施处置他。
所以,严嵩绝对不会主动去挑事,自认为能够左右皇帝的意志,去挑唆、鼓动嘉靖帝,更立本来就没影的、还是嘉靖帝心里忌讳的“太子”之位。
嘉靖四十年(1562年),景王朱载圳就藩德安,这样,朝中就只剩裕王一位皇子了,而这也表明,嘉靖帝是将裕王按照皇储来对待的。
但是,从始至终,嘉靖帝也没有册封裕王为“太子”,以此来躲避“皇帝为真龙,太子为潜龙。二龙不相见”的预言。不立为太子,不算潜龙,这总没有事了吧。
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严嵩倒台,严氏一党被彻底清算。而新任首辅徐阶,则是表面疏远,实际上亲近裕王的朝臣。同年,裕王第三子,也是实际上的长子朱翊钧(即日后的明神宗万历帝)出生,这也是嘉靖帝生前唯一成活的孙子。而这一些内外的助力,更加稳固了裕王的储君之位。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二十八岁的景王朱载圳在藩地德安薨逝。嘉靖帝得知这个消息后,和首辅徐阶说:““此子素谋夺嫡,今死矣。”言语中透露着一丝鄙视。至此,嘉靖帝活着的儿子,就只剩裕王一人,皇储之位,再也没有别人可以考虑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六十一岁的嘉靖帝朱厚熜驾崩,唯一活着的儿子朱载垕理所当然地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十二代皇帝,即明穆宗隆庆帝。
直到继位前一刻,隆庆帝的身份还是裕王,而不是太子。这也完美地避开了“皇帝真龙,太子潜龙”的谶言,嘉靖帝数十年不敢稍忘的“二龙不相见”,终于得以圆满的结束。
-----
网友解答:
-----
先说下哈,裕王不是太子,太子早就死了,裕王是当时的长子,可以说他是“储君”,不过也跟“太子”地位差不多啦。
其实大家都高估严嵩的权利了,他只是代表了嘉靖帝的一部分意志,所以只要嘉靖帝不愿意,严嵩是怎么也不可能这么做的。
当时嘉靖帝虽然几十年不上朝,但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建设都牢牢的把控在他的掌握中。
作为一个人普通人来看,嘉靖帝的确是一个妙人,他聪明绝顶却又很小气,酷爱逞面子却又不愿担责任。而严嵩就是嘉靖的一个“背锅侠”。
有很多事情嘉靖想要去做的事情,嘉靖帝预料到这些事情一旦做了,肯定会引起朝纲、社会的不满,比如说给自己大修宫殿,还有增加税负让自己多挣钱等等。
那么怎么办呢?
嘉靖就找一个人来替自己做,这个人就是严嵩。说来严嵩确实是嘉靖肚子里的蛔虫,嘉靖帝面子思想重,有些话不愿意明面说,就用打字迷等方式来说,但严嵩总能琢磨透嘉靖帝的心思,然后完美的交差。
所以说严嵩能做到那么高的位置,一来他确实有能力,无论是明面上的还是背地里的,只要是嘉靖帝想要去做的,他就想方设法去做。
二来他这条路也是一条不归路。他帮嘉靖帝背了一生的锅,早就引起全国的不满,上面嘉靖帝也不可能反对整个国家来保全他。
所以看看严嵩的儿子严世藩,他总是有很多不满,对朝廷的官员不满,对皇帝不满,对下面的手下不满,对百姓不满,为什么?因为他难啊,事情又难做,但还是要想办法去做,做了又要被天下人骂,完了你帮他做事的那个人还要假装不知道。。。
扯远了。
总之,严嵩一家就是彻底为嘉靖帝服务的,专门做那些见不得人的事,你说要是嘉靖帝不撤裕王,严嵩是万万不敢的。
-----
网友解答:
-----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嘉靖皇帝深通权谋之道,他对于严嵩一党很器重,将朝廷许多事务都交托给严嵩父子,不过,嘉靖皇帝又大力扶持裕王为后台的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以此在朝中形成一个制衡之势。
这一点,就如乾隆皇帝一方面重用和珅,一方面又扶持嘉庆皇帝一般。
严嵩肯定想扳倒裕王,可是,嘉靖皇帝扶持裕王的本意就是制衡严嵩。因此,严嵩绝对不能明目张胆的鼓动嘉靖另立继承人。严嵩自然会想尽办法去黑裕王,彼此之间肯定有许多斗争。
只是,裕王也不是傻子,他身边的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更是一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在他们的扶持之下,严嵩要想扳倒裕王,也绝不容易。
两党之间暗中交锋多次,不过,最终还是严嵩失败。严嵩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严嵩斗不赢裕王,而是因为他年纪太大。
严嵩都八十多了,渐渐对于党派的控制力大不如前。许多事情上让嘉靖皇帝很不满意。加上嘉靖皇帝也老了。在宠臣和儿子之间自然选择儿子。
最终,嘉靖皇帝将严世藩斩首,将严嵩一脚踹开。
-----
网友解答:
-----
大家或许并没有太在意这个问题,在《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既然是太子,为何又叫裕王?
所以按照正史逻辑可以非常合理解释这个问题,那就是裕王根本没有当过太子。嘉靖没有嫡子,一共有8个庶出的儿子,但是有5个早夭,活到成年的分别为庶次子朱载壡(太子)、庶三子朱载垕(裕王)、庶四子朱载圳(景王)。
真正的太子朱载壡在嘉靖31年去世了,严嵩当权期间,嘉靖并非只剩裕王这一个儿子,还有一个景王。当时裕王并不太受嘉靖待见;嘉靖最喜欢的是景王朱载圳。嘉靖虽然喜欢景王,但是也未曾将其立储。所以他也不是太子。
对于严嵩而言,他当然是紧跟嘉靖的步伐,站队景王。只是没曾想自己在景王死前自己儿子被徐阶搞倒,自己先失宠了。严嵩失势后,景王竟然又死在了嘉靖前面。所以严嵩就更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所以正史中,裕王根本不是《大明王朝1566》中正义总后台。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个清流团队其实也是不存在的。
嘉靖的膏方不是乱补的,修道也不是白修的。他活到了60岁,是明朝除朱元璋和朱棣以外第3个长命的皇帝。而在嘉靖驾崩前,也只剩下裕王朱载垕活着了,皇位继承人是他也是他,不是他也是他了。
所以在此之前,裕王根本没有剧中那么重要。他既不是徐阶的后台,那会他的老师高拱也没有入阁,张居正更是在打酱油。一直到嘉靖临终前一年,徐阶才卖人情把高拱列进内阁,高拱才不买徐阶的账,等朱载垕上台后,直接就开整徐阶。徐阶斗完严嵩,没几年自己就被人搞下台,高拱只不过又步徐阶后尘罢了。
当然按照剧情逻辑其实也解释得通,严嵩没得选择,因为他只是替呼风唤雨的嘉靖遮风避雨的那把伞而已。
剧情中,只有严世蕃看不清状况,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裕王为总后台的徐阶、高拱、张居正这帮清流。认为斗倒了他们,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去贪墨去纵情享受了。
只有严嵩看得懂严世蕃等人的结局。当严世蕃发飙对严嵩说,我才是你儿子,才是你的后路。严嵩反问严世蕃,那嘉靖的后路又是谁呢?
所以严党没有退路了,因为嘉靖给他们留的是绝路。用人把人的价值榨得这么干的,嘉靖也是历代帝王中比较罕见的,说明其权谋水平之高,世所罕见。
文\u002F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
网友解答:
-----
严嵩倒是想,但是嘉靖什么人,由得严嵩来鼓动?嘉靖当年以外藩身份入主禁宫,屁股一稳就敢拿满朝文官当陪练的,一个严嵩就想鼓动他???
另外,嘉靖自原太子死后,一直没有立太子,裕王和景王都不是太子。
-----
网友解答:
-----
严嵩还没有达到能任意摆布嘉靖皇帝的能力,先说嘉靖皇帝,虽然这个皇帝名声不太好,但十六岁当皇帝没多久就跟朝中群臣有”大礼仪”之争,而且最后他还是胜利者。显示了极高的政治素养,而且头脑极为聪明,驾驭之术更是登峰造极,二十余年没上朝,但大权从未旁落。严嵩父子虽然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打击异己。但在嘉靖面前从未敢越雷池一步,只是为了一个贪权的欲望而已。虽然严嵩父子对裕王没有好感,但也不敢轻易敢动裕王的主意。首先嘉靖晚年只有两个皇子健在,其中裕王是让嘉靖皇帝看好的。二是裕王本身也比较低调,该装孙子时装孙子,与世无争的感觉。三是严嵩和裕王之间虽没有好感,但也没有很大的矛盾。四是皇家内部的这种重要的敏感的事还是少参与的好,毕竟严嵩还没有那个能力,他也是聪明人。
-----
网友解答:
-----
这个想法是过高估计了严嵩的受宠程度。嘉靖皇帝虽然热衷于在西苑修道,不搭理朝政,看似昏庸,但为人很有主见。对夏言罢而复用,用而复罢并杀之。看似其间有严嵩操作的成份,其实是夏言犯了嘉靖“内臣外臣不能交通”的忌讳。即便对严嵩,嘉靖也是时信时不信,时宠时不宠,搞的严嵩父子数次跪在其脚下哭泣讨饶。就是在“大臣希得谒见,惟嵩独承顾问,御札一日或数下,虽同列不获闻,以故嵩得逞志”时。“然帝虽甚亲礼嵩,亦不尽信其言,间一取独断,或故示异同,欲以杀离其势”。试想,以严嵩之骑墙看风本领,能因与裕阺不陸这件并未危及到自身的事,而去做根本没有把握完成的参奏?也就是说,不是严嵩不想做,势不能也!
-----
网友解答:
-----
不要太高估了严嵩的能力和地位。严嵩对于很多臣子来说,哪怕同为内阁辅臣的阁老来说,都是一个很恐怖的存在。但严嵩在面对嘉靖皇帝的时候,和耗子见了猫也差不了多少。要知道严嵩的一切,权利,地位都是嘉靖皇帝赋予他的。嘉靖之所以明明知道严嵩是个贪官是个佞臣,但依旧对呀信任有加,重用有加。其根本原因就是嘉靖懒的处理政事,而严嵩不仅政治能力超强,而且很懂事,也很听话。所以嘉靖皇帝才会允许严嵩这只“忠犬”肆意嚣张妄为。君永远是君,臣永远是臣。严嵩没那个能力影响嘉靖皇帝。
严嵩一党和裕王朱载垕不和这个很正常。其原因就是因为权利使然。嘉靖皇帝唯二两个活到成年的两个儿子就是裕王和景王。原本按常理来说,严嵩那么聪明的人,他应该知道押注裕王才是正理。但严嵩为什么却偏偏要和裕王对着干呢?那是因为裕王的两个老师和严嵩是死敌。这两个老师就是高拱和张居正。而且张居正的老师徐阶也是严嵩的死敌。这就彻底绝了严嵩投靠裕王的想法。毕竟严嵩再怎么比也比不过高拱和张居正以及徐阶和裕王的关系近。所以严嵩为了防止日后裕王上位,自己遭到政敌的打击。所以严嵩也一直在针对裕王帮助景王。
严嵩为什么不鼓动嘉靖另立太子,一方面因为家境只有两个儿子成年了,那就是裕王和景王。他选择的余地不大。另一方面严嵩也左右不了嘉靖的意愿,他也没那个胆子去左右嘉靖。嘉靖皇帝之所以分封裕王朱载垕为继承人也是出于两个原因考虑。其一就是遵循祖制,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虽然裕王和景王都不是嫡子,更不是嫡长子。但嘉靖仅剩的两个儿子中,裕王排行老三,而景王排行老四。但就是这么一点差距,就导致景王和储君之位渐行渐远了。
另一方面,景王自幼就品行不端,年少时期景王就表现出了对权力的渴望。这一点让嘉靖十分不喜。其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景王没有后嗣。就冲这一点嘉靖就不可能立他为后嗣,要知道嘉靖的皇位就是捡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暴毙后,没有子嗣,所以身为明武宗堂弟的嘉靖才可以入京继承皇位。景王没有后嗣,嘉靖自然不想皇位再从他这一脉丢失。所以他不可能传位给没有子嗣的景王。这一点非常致命。所以,事实上嘉靖除了立裕王之外,貌似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
网友解答:
-----
因为嘉靖先生性格独立,所以与妃子关系不好,因此他没多少孩子,嘉靖末年只剩两子,嘉靖去世前第4子去世了,所以只剩下裕王朱载垕。喜欢嘉靖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电影《嘉靖归来》。
------------------
推荐阅读:
自学围棋,目前野狐6,但不一定能站稳。如何才能提高到7或8?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