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利息下调,钱存银行还合适吗?
银行存款利息下调,钱存银行还合适吗?
-----
网友解答:
-----
存款利息下调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绝大多数人依然会把钱存银行。
银行存款更多的功能是储蓄,而非增值
很久之前,人类发现以物换物十分不便,于是发明了商品流通币,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发展到了现代的纸币。
每天携带大量的纸币十分不便,把钱存到银行不仅可以免去储存货币的烦恼,还有可能获取额外的收益,于是很多人有了钱就存到银行。
简单的说,把钱存在银行不是冲着存款利息去的,而是为了方便储存货币。
所以,即使存款利息下调,只要有储蓄的需求,就会把钱存到银行。
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资产增值方法?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把钱放银行不仅是为了储蓄,而且还为了能够赚取银行存款利息。
银行存款利率在前十几年还是挺高的,但是显然存款利率一直在下降,甚至有一些国家的存款利率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了。
把钱放银行赚的利息越来越少,通货膨胀又一直存在,导致放到银行的钱越来越贬值,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开始寻找更多的资产增值方式。
理财产品
银行的存款利率虽然一直在下降,但市面上很多理财产品利率还是可以远超同期存款利率的。
值得提醒的是,很多理财产品采用的是净值计算方法,虽然极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亏本的,但是极端情况下也会亏损。
基金
基金又分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和股票基金,风险依次加大。
基金是把钱交给专业的人打理,由于基金投资的标的比较多,可以分散风险,同时获取平均收益。
随取随用的货币基金利率远超活期利率,风险相对比较低,可以替代活期存款。
债券、混合和股票基金的选择比较难,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免追高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股票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是和好的公司一起成长。选择一家好的公司,资产增值很容易,但是选择的公司不好,很容易把本金都搭进去。
对普通投资者的要求比较高,不建议普通投资者购买股票。
另外,还有一些期权、期货、外汇等更复杂的资产增值方式,风险更大,对投资者的要求更高。
-----
网友解答:
-----
银行存款利息下调,钱存银行还合适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我们是单向思考问题,因为存款利息下调,那么自然是要思考将钱从银行转移的,但是如果我们再多思考一点就知道,为什么银行要下调存款利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原因会对其他的投资收益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银行利息是资金产生收益率的一种方式
,是有竞争产品存在的,那就是社会上其他的投资差评的收益率,如果银行下调存款利率,而社会上其他投资的收益率不变甚至是上升的,那么资金所有人自然是要思考将钱从银行转移至收益率更高的渠道。
比如上一次下调存款利率是从2014年开始的
,2014年11月央行将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是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是3%的,此后不断下调,到了2015年10月24日,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1.5%,也就是说在1年左右的时间存款基准利率下调了50%的幅度,绝对值下调了1.5个百分点,这个幅度已经非常大了。
而当时外围其他投资的收益率如何?
其实当时正好是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的大好时机
,2015年到2017年的三年是互联网发展形势大好的三年,从业人员无不享受其中的红利,给投资人开出的收益率是相当可观的,10%的年收益率是起步价,15%也才刚刚好,20%也不罕见,这种利率的“水位差”导致相当多的资金从银行“搬家”,纷纷投向了开出高收益率的各种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
这是违背金融规律的事情,当时是喜不胜人
,现在潮水褪去,才知道他们看中的是你的“本金”,而你只是对别人的利息念念不忘,这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最后被定性为互联网高利贷,对社会造成了特别大的损失,对投资人造成了特别大的损失,多少家庭的存款和财富几年间损失殆尽,遭受了巨大的财富损失。对社会总体产生了数千亿甚至是上万亿的损失。
那是一段特殊的时期,
导致了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时候,外围的投资收益率竟然是逆势上涨的,这不是一个常规的现象,当央行下调银行存款基准利率的时候往往是为了应对经济增长的下滑,为了降低社会资金成本,促进社会投资,这个时候也往往是外围的投资收益率也是同步下滑的,所以,你即便是因为银行下调利息要想转移 ,其实会发现外围的投资收益率是同步下滑的,你可以选择的机会是不多的。
-----
网友解答:
-----
银行是给富人开的,有很多的老农民都不知道银行是干麻的,,,
就连城市里的老工人,给了工资卡才知道到银行是发工资取钱的,,,
存钱,存款那是富人和官人家的事,,
-----
网友解答:
-----
存钱在银行,但是利率下调了,还有存的必要吗?
01收益性
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这与我国的人民“勤俭节约”有关,同样也与我国的银行存款利率有一定的关系。
二三十年前,定期存款利率一度高达10%,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降,现在的一年期基准利率只有1.5%。(不过与一些发达国家的零利率或者是负利率相比,对于我国居民来说,银行存款还是比较友善的)
从收益性的角度来说,银行存款确实没有什么优势,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真的太低了,比不过定期理财,比不过国债,也比不过货币基金。
02安全性
只要是投资理财,相信每个人都听说过一句话:
收益与风险是正相关的。
既然我们前面提到了收益很低,那么相对应的风险也是极低的。
存款指的是我们和银行事先约定好存期和利率,到期后支取本息的产品。
我们可以理解成在我们存钱的时候就和银行签了一张契约或者是合同,那么银行就要严格的按照合同来执行。
在风险上,银行存款属于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产品,提到无风险主要是有《存款保险条例》的保障,50万以内的额度可以得到100%的保障。
03钱存在银行合适吗?
从收益性上来说,钱存在银行好像确实不怎么合适了,但是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钱存在银行还是比较合适的,那么到底该如何进行判断呢?
其实合不合适还是要看每一个人,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预期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谨慎型的投资者,那么银行存款肯定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银行存款的风险系数非常低;
对于保守型和平衡型的投资者,银行存款的收益太低好像不那么合适;
对于成长型和激进型的投资者来说,银行存款的收益更低不合适,不过还是建议在做风险控制的时候,可以把银行存款纳入考虑范围。
综上:钱是不是还该存在银行,看你的风险承受能力与对收益的预期情况,收益预期不高或者是风险承受能力很弱的人可以选择银行存款;风险承受能力强的人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也可以通过银行存款来拉低风险。
挣钱不易,将本求利。我是@易将学财,欢迎关注,一起解锁更多财经挣钱知识吧!
-----
网友解答:
-----
银行存款利息下调,钱存银行肯定不合适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观点 。
第一、银行存款利息下调意味着市场货币流动性放宽。
一般当市场货币流动性收紧时 ,就说明国家国库资金短缺 ,这时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就会提高存款利率。
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货币刺激政策,鼓励百姓把更多的钱存到银行 ,支援国家大型项目建设。
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时老百姓把自己的钱存到银行,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息 ,利国利民。
第二、国家鼓励姓把钱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 。
银行存款利息下调 ,意味着市场货币流动性放宽 。简单一点的说就是国家国库不需要钱,钱很多 。
国家鼓励老百姓把钱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支援实体经济建设 。
老百姓出省、出国旅游消费,购买商品房,炒股购买基金 ,等等 ,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支援实体经济建设,拉动GDP增长 。
这时银行把存款利息下调,老百姓要把自己的钱存到银行,获得利息就会相对来说少一些 。
第三、如果在银行存钱要赚较高的利息,就必须保持和国家政策的一致性 。
一些老年人,由于理财渠道有限 ,只能简单的把钱存在银行 ,对于这种情况,老年人要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 ,只要和国家经济政策保持一致性,在银行存钱就能赚到更高的利息 。
当然也可以把钱交给职业理财师去帮自己去理财,赚的更高的回报 。总之,把钱存在银行对于现在的大多是年轻人来说是下下策 。
如果老年人的抗压风险强,心里承受能力强,也可以玩玩股票和基金 。总之,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只有科学的理财之道才能取得更高的回报 !
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
@游走在笔尖上的舞者
,就相关问题和观点进行探讨交流 ,共享阳光,共担风雨 。
-----
网友解答:
-----
朋友们好!非常明确的讲:存款,受多种因素影响,利息只是其中一项!而且存款,关系到整个财产的安性,稳定性,因此,无论利息合不合适,存款,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首先,钱存在银行安全!存款,明确保本保息,并享受,存款保险制度,最高,每人,每行户,50万元的保障!
第二,利率是固定的,没有替代品!
第三,不是人人都能承担,投资理财的风险!投资理财,大多为非保本,浮动收益,无法确保资金安全,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至少,将生活必须的资金,存入银行,是理性的!
第四,存款流动性高!无论是活期还是定期,也不论时间长短,银行存款可以随时支取!这一点,对于一些资金,来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结
:存款,有许多无法替代的属性,单纯的利率变化,对存款有一定影响,但存款,依然有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参考性解决方案
:如果能够承担一些,流动性的风险,例如不能随时支取,或者,在承诺本金保障的情形下,能够承担,收益浮动的风险,那么确实有一些,介于存款和理财之间的产品:
1,结构性存款,本金享受安全保障,浮动收益,目前在3.8%~6%之间,定期,通常不超过一年,不允许提前赎回,销量巨大深受欢迎!
2,保本理财,明确承诺本金保障,浮动收益,年化预期收益率3.85%~5%多为定期,时间周期多为一年以内,不允许提前赎回,通常是实力雄厚的大型金融机构,列入银行发行,供不应求!
综上所述:存款保本保息,高流动性,又有存款保险制度兜底,目前还没有完全替代的产品!是财产稳定的基石,在现今社会仍然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
网友解答:
-----
银行存款利率下调,钱存银行利息少,当然不合适。
但是钱不存银行就只能去投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对于不想或者不能承受投资风险的人来说,即使利率再下调,存银行利息再少,钱也只能存银行,不管钱存银行合不合适。钱存在银行比较安全,有的时候不是利率的多少所能衡量的。
其实即使利率不下调,钱存银行也不合适,利息太少,跑不赢通胀,我现在的情况是这样:
一、一部分钱存银行,保证自己的生活用度,有急用钱的时候,随时可以取出来,不至于去向别人借。
二、一部分钱买银行理财产品,比银行同期存款的利率稍高一点儿,银行理财风险比较低。
三、一部分钱投入到了股票市场,炒股风险大,但可获得的收益也大,我炒股时间长,我可以控制住风险。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资金安排,我钱少,如果钱多,我会考虑投资房产,我认为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产还是有投资价值的。
总之钱存银行不合适,但是对于承受不了本金损失的人来说,钱只能存银行。对于想投资的人来说,做一个投资组合比较好。
-----
网友解答:
-----
心理帐户怱略利率变化仍会储蓄
利率下调,从经济人的理性投资视角看,应从银行取钱做其他资产投资;但是从行为人的心理帐户视角看,还会有人将钱存在银行。
网上有一篇文章,说明行为人是会按心理帐户的潜意识动动,将掌控的资金分门别类,有现金、储蓄、投资项目等。
行为金融学认为,正因为心理帐户的存在,即使银行利率降到零甚至反向收费,仍会有人到银储蓄。
附:
1. 什么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除了钱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比如,我们会把工资划归到靠辛苦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而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
对于“勤劳致富”账户里的钱,我们会精打细算,谨慎支出。而对“奖励”账户里的钱,我们就会抱着更轻松地态度花费掉,比如买一些平日舍不得买的衣服,作为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等。“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里的钱就最不经用了。通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型。这就是心理账户在起用。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因此总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等值的钱财,并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万块的工资、一万块的年终奖和一万块的中奖彩票并没有区别,可是普通人却会对三者做出不同的消费决策。
2. 心理账户概念的发展
1980年,理查德·塞勒首次提出“ 心理账户”概念,用于解释个体在消费决策时为什么会受到“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的影响。萨勒认为:人们在消费行为中之所以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卡尼曼教授等提出的“前景理论”,另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推测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的心理账户系统(Psychic Accounting System)。人们在消费决策时把过去的投入和现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为总成本,来衡量决策的后果。这种对金钱分门别类的分账管理和预算的心理过程就是“心理账户”的估价过程。
1981年,丹尼尔·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对“演出实验”的分析中使用“Psychological Account(心理账户)”概念,表明消费者在决策时根据不同的决策任务形成相应的心理账户。卡尼曼认为,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分类记账、编码、估价和预算等过程。
1984年,卡尼曼教授和特沃斯基教授认为“心理账户”概念用“mental account”表达更贴切。卡尼曼认为: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实际上就是对多种选择结果进行估价的过程。究竟如何估价,最简单也最基本的估价方式就是把选择结果进行获益与损失(得失)的评价。因此,他提出了“值函数”假设和“决策权重”函数来解释人们内在的得失评价机制。
1985年,理查德·塞勒发表《心理账户与消费者行为选择》一文,正式提出“心理账户”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心理账户现象,以及心理账户如何导致个体违背最简单的经济规律。塞勒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在作经济决策时,这种心理账户系统常常遵循一种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相矛盾的潜在心理运算规则,其心理记账方式与经济学和数学的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塞勒列举了4个典型现象阐明心理账户对传统经济规律的违背,并提出了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特征。
1996年,特沃斯基提出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这种认知幻觉影响金融市场的投资者,使投资者们失去对价格的理性关注,从而产生非理性投资行为。特沃斯基认为,心理账户是人们根据财富的来源不同进行编码和归类的心理过程,在这一编码和分类过程中“重要性-非重要性”是人们考虑的一个维度。有学者从行为的角度对“心理账户”进行定义,认为心理账户是个人或家庭用来管理、评估和记录经济活动的一套认知操作系统,这套认知操作系统导致一系列非理性的“心理账户”决策误区。
1999年,塞勒发表《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一文,这是对近20年“心理账户”研究的一个总结。在文章中塞勒认为心理账户的三个部分最受关注:首先是对于决策结果的感知以及决策结果的制定及评价,心理账户系统提供了决策前后的损失——获益分析;第二个部分涉及特定账户的分类活动,资金根据来源和支出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住房、食物等),消费有时要受制于明确或不明确的特定账户的预算;第三个部分涉及账户评估频率和选择框架,账户可以是以每天、每周或每年的频率进行权衡,时间限定可宽可窄。因此,“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
3. 心理账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回忆一下你的投资方式,是不是会把钱划成几部分,投资一部分到相对安全的资产,例如存银行;一部分到风险资产,例如买股票。然后把这两个资产分别在两个心理账户中进行管理。但无论是存银行还是买股票,组合的风险和收益是加权平均计算的,是在一个风险偏好下算出来的最优组合。
然而,在实际中,人们在投资时却很会受心理账户的影响。所有的人在投资决策时都会先划分心理账户,再为每个账户设定单独的资金用途:拿来吃饭的钱绝对不敢冒险;小孩教育的储备金用来做长期投资,希望到期时的收益保证;希望暴富的钱用来炒股票,涨跌相对淡然。
心理账户会给投资者的决策带来什么问题呢?
首先,心理账户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全局看问题,因厌恶损失而使投资过分保守。
其次,总组合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是最优的。此外,由于对每个账户单独核算,风险容忍度不同,比如说,对股票的风险容忍度高,对教育储备金风险容忍度低,这也会让投资者对每个账户单独决策,导致操作失误,更进一步偏离最优总组合。
4. 如何理性决策
研究发现,因为心理账户的存在,投资损失时所带来的“损失感”要比得到同等数量金钱带来的“愉悦感”强烈得多,因而也直接导致了人们在面临损失时,会不顾后果地选择冒进的投资方式,以弥补既成的损失,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投资心理。为此,专门研究心理账户的塞勒教授给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同时获得盈利时要分开体验。也就是说在获得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盈利的时候,最好分开一项一项地体验,这样会给人带来更大的满足感。比如,公司准备提前放假,并且还要发放节日福利——一张购物卡,这时最好是分开通知,先通知放假的事,让大家高兴一阵,紧接着又传出发放福利的消息,这样一来,员工的满意度会大大增加。
第二,同时发生损失时要整合在一起。如果两笔损失都无法避免,那么将其整合在一起会减少给人们带来的失去感。比如,公司需要临时加班,并且准备取消下周的出游活动,这时最好是同时通知,索性把坏消息一次性说完,这样带给员工的冲击反而会小一些。如果一项一项地分开通知,无疑是在员工未结痂的伤口上又撒一把盐,冲击更甚,员工的不满也会更强烈。
第三,损失和盈利兼而有之时,也应该进行整合。既有损失又有盈利时,应该将二者合二为一,整合在一个心理账户中。比如,公司决定对加班的员工给予补助或者调休,这样便一定要同时通知,令员工在被迫加班的时候,想到补助或休假还能有一丝心理安慰,可以对损失有所弥补。而在投资时不要对各个资产单独决策,也不要太在意单个账户的涨跌,而应该放在一起通盘考虑。
-----
网友解答:
-----
我们要先说现金的安全性,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现金在手,这数量要占家庭的15%有能力的投资就是安全投资,不做任何杠杆,比如股票市场里的基金,另外做一些国家发行的债券,这些也是我们普通家庭的投资可行的,如果你还有花不到,用不着的,能放到忘了有这比钱的你可以做一些大胆尝试去股市自己拼搏一下,剩下的就是好好的过日子用的。
-----
网友解答:
-----
现在的人得有理财意识,我是基本不建议把钱总是放在银行让它们变成“死钱”的。
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1.通货膨胀。一般来说,通胀率基本上总是高于银行利率的。这就是说,你把钱放在银行里,表面上看起来是使其价值得到了提高,实际上是使价值降低了。举个例子,一万块钱在二十年前能够买到一个小县城里的房子,到了今天,一万块你放在银行里变成了五万,但是房价已经涨到50万了。
2.超前消费还是滞后消费好?毫无疑问,最好的消费方式当然是适度消费。但是如果我们比较一下非适度消费的话,即超前消费和滞后消费,我个人觉得还是在一定承担能力基础上的超前消费较好。因为我们花钱,目的是为了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衡量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使用质量,一个是使用时间。买同一件商品,其使用质量相同,但是使用时间确不同。还是拿买房来举例。以前的人喜欢辛辛苦苦一辈子攒钱,攒到晚年终于攒够了,于是就去买房了。但是那时候他们已经老了,买来了房子住不了几年;现在的人喜欢贷款买房,同样是辛辛苦苦一辈子攒钱还债,但是却比滞后买房提前享受了好几十个年的房子的使用价值。所以,提前消费比滞后消费要好。而要做到提前消费,把钱锁在银行里是不能的。
如果不放在银行里,那应该放在哪里呢?
3.最靠谱的方式是投基金。本问题其他回答涉及的什么余额宝、微信的零钱通等,实质上就是基金的一种,即货币基金。有人可能会问了,投基金有没有风险?我的回答是,如果真正选好了靠谱的基金,是基本上没有风险的。国内基金发展得比较晚,国外欧美国家都有维系时间长达一二百年的基金,每年都差不多保持在10%左右的收益率。当然了,如果在国内不方便投国外的基金的话,国内有这样几个靠谱的基金可以考虑:天弘基金可以考虑。这是国内最好的基金公司。当然了,如果考虑最稳妥的投基金的话,可以买天弘基金公司推出的指数基金。
4.股票,你懂的,但是风险比较大,没有一定得的技术基础不要入手。
5.加密货币。目前来看,可能也是历史上,风险最大以及收益最大的投资方式。如果真正把握了加密货币市场的运作规律,并且有运气相伴,一年之内财富翻一万倍也不是不可能的。
以上,谢谢!
-----
网友解答:
-----
市场因素处于时刻变动之中,投资策略也应该因时因势而变,踩准节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选择银行存款不仅如此是为了追求收益,还有安全性。
银行存款利率下调,钱存银行还适合吗?这个话题很有趣,也长期存在正反两面之争。保守型和稳健型投资者说,因为我们不愿承担风险,哪怕利息低一点也行,图个省心安全;而平衡型,进取型和激进型投资者却总是抱怨存款利率太低,宁愿承担一定风险,也愿意去追求高收益,愿赌服输。实际上,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只是站的立场和归属不同而已。因此,尽管利率下调,钱存银行适合与否?还是由投资者风险偏好,以及抗风险能力所决定,只要适合自己,自己喜欢,你的选择就是正确的。
而在关于投资者的调查中,具有存款意愿的投资者还是占大多数。据央行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住居民户存款余额达到82.14万亿,较2018年净增9.7万亿,增幅为13.4%,已经连续2年增幅超过10%(2018年余额72.44万亿,增幅10.2%),按照14亿人口计算,人均住户存款已经达到5.8万。而理财产品总规模却一直在20万亿左右徘徊,人均持有余额约1.4万。由此可见,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存款的,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可不是吹的,也同时证明,厌恶风险,追求稳健的投资者还是占主流。
这次教训也再次提醒我们,存款也是一种最好的避险资产。众所周知,近期由于世界石油大战,以及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迅速蔓延,欧美股市暴跌,美联储开启印钞机大肆放水,各种资产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投资者避险情绪陡升,我们也没有幸免。以中低风险净值型理财产品为例,很多投资者发现,就算微信支付宝中低风险封闭式理财产品,个别当日收益率也出现较大幅度下跌,引起很多人不解?但是,自从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明确提出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不再保本兜底,实际上就是提前为投资者作了风险教育,但总有人充耳不闻,不当回事,现在体会到了真实风险,难免有些惊慌。
因此,你可以不喜欢存款,但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里面一定少不了存款,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有时姜还是老的辣。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