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训练新军,为什么清廷不能对其有效控制?
清朝末年训练新军,为什么清廷不能对其有效控制?
-----
网友解答:
-----
清朝末年的新军失控,表面上看是革命党与旧势力的矛盾爆发。实际上,在暗地里却是满汉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
清朝入关后,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防备汉人夺权的军事体系
。八旗在各地都有驻军,而各省的总督、巡抚和提督、总兵,相互之间又有牵制关系。这样一来,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无法做强做大,军队的训练和调动,也能始终掌握在清廷的中央政府手里。(满人的手里)
但是太平天国之后,八旗形容虚设,绿营也不堪一击,原先吆五喝六的满蒙贵族,对军队实际上已经完全丧失了掌控。
只不过当时清廷仍然还有点余威,慈禧老太婆靠着他的政治手腕还能镇得住地方的汉人实权派
。
但是八国联军侵华,给了清廷中央政府和慈禧老太婆当头一棒。中央权威的尽失!地方的实权派完全不拿中央当回事。于是,清政府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立宪改革。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一定会说,咱大清也搞君主立宪了,这是好事呀!然而事实的真相却并不是那回事。
清末所谓的立宪,实际上是借着立宪这个借口,加强中央集权!把之前让给汉人实权派的权力再收回来
。当时就有不少头脑清醒的人指出,慈禧搞立宪的目的,就是
藉变法之名,以收集权之实
。继续维持满洲人的统治地位。
既然立宪了嘛,那么军队的指挥权,自然就要收归到中央政府
。当时的满蒙八旗和绿营都是垃圾,地方实权派训练的练军(比如湘军和淮军),通通都作废,统一改编为
巡防营
。朝廷另起炉灶,按照西式的标准,训练了一批新式陆军,也就是所谓的
新军
。
所以新军的建立,并不完全是为了巩固大清国防的需要,关键点在于:
慈禧要把汉人精英官僚训练出来的那些什么湘军、淮军,全部裁撤掉!让满洲人重新掌握军队的指挥权,也就是掌控新军
。
但是当时的新军普遍也是汉人训练的,比如
袁世凯
、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等人训练出来的北洋六镇;
张之洞
鼎力支持训练出来的湖北新军。
这些新军的指挥官,仍然都是汉人。
等于军权还是掌握在汉人手里。于是慈禧想出了一个先砍头,再剁手足的办法。
1906年,慈禧前往天津阅兵,在阅兵场上逼迫袁世凯交出了北洋四镇兵权,并且辞去各项兼差,仅保留两镇的指挥权;
1907年,御前会议上,载沣等人又逼迫袁世凯辞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实权职务,明升暗降为军机大臣和外务尚书。张之洞在同年也被免去湖广总督的职务,明升暗降随袁世凯一起调入京城。
湖广总督一职,由汉军镶蓝旗出身的赵尔巽接任
。
1908年,慈禧病死后,身为摄政王的载沣拿出了光绪遗诏,声称要杀袁世凯。所幸当场的张之洞等人极力维护,袁世凯才免于一死。但被免去了所有职务,赶回河南老家钓鱼,永远不准出仕。
罢免袁世凯只是第一步,紧接着还要收回其它部队的指挥权
。比如载沣就自封为陆海军大元帅,名义上成为全国总司令;满洲正白旗出身的荫昌为陆军大臣,将
北京附近各省的新军
指挥权收归中央;满洲亲贵出身的载泽、毓朗和善耆等人掌管新军指挥权。
其实就是让荫昌接替袁世凯,让载泽等人控制每一个镇,直接指挥各镇的行动
。而原来各镇的统制,比如段祺瑞、曹锟等人则要靠边站,沦为名义上的指挥官。
另外,摄政王载沣还派自己弟弟载洵为海军部大臣,把原本一直就是汉人指挥的海军也收回到满人的手中;并且载沣还下令,从满洲八旗中抽调精干之人,编练为禁卫军,让他的另一个弟弟载涛为军谘府大臣,统领禁卫军;并在北京设立了专收满人的贵胄学堂,培养八旗自己的军事人材。
通过这一系列的调动,在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之后崛起的汉人实权派,荡然无存!各省的汉人督抚,汉人军官,也基本上被满人和汉军旗人所取代。
如果站在满洲人的角度来说,载沣的这一套操作,是符合他们利益的。但是站在当时那个时代来讲,载沣简直蠢透了!
据说当时袁世凯被撤换时,张勋就在一旁嚷嚷,干脆他娘的造反算了
!只不过袁世凯觉得时机还不到,没有同意。但是让载沣这么一闹,地方上的新军指挥官就不干了!
什么意思?我们辛辛苦苦训练的军队,你们直接捡现成的?捡现成的也就罢了,起码给点补偿啊!直接派满八旗来接手,我们这些汉人怎么安排?给你们白白打工了?
以后孙文的炮党再闹事,你们满人去镇压吧!我们不会再给你们卖命了
。
所以在武昌起义时,荫昌根本就指挥不动北洋军!段祺瑞被冯国璋等人故意磨蹭,就是要逼清政府,让袁世凯重新出山。
因为袁世凯这个总司令不出山,他们这些师一级的将领迟早也会被撤换掉
。落一个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下场。
紫禁城的那帮满洲贵族,最早还没把武昌起义当回事,原本以为只是小股刁民闹事,派军队去镇压就可以了。谁也没想到,武昌新军只是在湖北那么闹腾了一下,大清朝各省都跟着闹独立了。势头之猛,超乎载沣等人的想象。
江苏巡抚程德全、广西巡抚沈秉堃、安徽巡抚朱家宝、两广总督张鸣岐、山东巡抚孙宝琦等人,这些人可都是朝廷命官。面对载沣等人卸磨杀驴的新政,最后也跟着反了!他们认为反正也会被撤职,还不如搏一把。
后来迫于无奈,载沣等人只得把袁世凯又重新请回来。袁世凯这次回朝,心里面门儿清,要不把那帮满族亲贵彻底搞死,自己肯定也是白白替人家打工。最后还是落个明升暗降,赶回老家的下场。而且老冯和老段跟中央政府顶着干,肯定也没有好果子吃。那么,干脆把这个大清朝灭了算了吧!
所以清末新军不服从指挥,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新军将领对满洲贵族卸磨杀驴的做法不满!
当然了,因为利益分配不公导致反满,这个现象主要集中在北洋六镇。而在南方各省的新军中,情况与北洋新军又略有不同。
比如湖北新军,当年张之洞在位的时候,他对湖北新军非常重视,投入了非常大的资金。但是当张之洞离职后,削减开支成了常态。这样一来,新军对清政府的不满就可想而知了。
在当时的湖北新军中,革命党的排满宣传基本处于公开化状态!
举几个例子。在当时的湖北新军中,像
《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孔孟心肝》
这些痛斥满洲人欺压汉人的刊物,是可以在士兵中公然传阅的。而像
《商务报》、《大江报》
等这些革命党控制的报纸,因为他们经常会报道一些军官克扣军饷、满人欺压汉人的报道,赢得了很多士兵的支持。以至于声誉日起,报纸的销量日增。
据当时人回忆:
部队里的革命气氛较浓,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剪了辫子,表示对清朝统治的反抗,谁要不剪,就会被骂作猪奴才
。
而且新军的来源主要是两部分:一是破产农民和城市游民;一是小知识分子,尤其是海归留学生。
这第一类人员本来就对满洲人的统治没什么好感,再加上里面有很多人都是穷人,很容易受革命派鼓动;第二类人员是因为受到西方和日本新思想的影响,对满州人的独裁统治也非常痛恨。
除了湖北新军之外,云南和广西新军也是反满的重要据点。
据朱德回忆
:当时云南新军和讲武堂的官长,李烈钧、唐继尧、刘祖武、顾品珍等人,大多都是同盟会员,其他一些教官或者是同盟会员。有时候教官在上课时,说着说着就站在椅子上大声高呼,让满州人的统治滚下去,大家不要当亡国奴!
南方新军都是这种调调,新军要不失控,还听满洲人的指挥,那才有鬼呢!
有人或许要问了:难道清政府不管吗?
是的,清政府的各级官员还真的不管
!上面不是说过了吗?载沣一上台就是各种理由收回权力,地方督抚谁敢当这个出头鸟?要是被抓住了小辫子,丢官是小,丢命可就亏大了。而且还有一点,因为中央要集权嘛。所以
地方督抚的任期都很短
,通常就是几个月或者一年,官员就要调走。这种流水官,他们才懒得管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所以新军中的反满革命宣传,地方当局基本上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发现了,顶多解散组织、开除军籍,采取的是息事宁人、不予深究的态度。
所以归根到底的说,清廷对新军的失控,其实是对官员的失控。虽然满洲贵族一直在强调满汉一家亲的概念。但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码事。在汉人官员看来,你吐出来的东西,还能再吞回去?如此厚颜无耻,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另一方面,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新军士兵也是对满洲人的统治早就不满了。当南方的新军和北洋新军达成了共同目标后,清政府的完蛋,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
网友解答:
-----
这个的得从曾国藩创建湘军说起。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朝政府赖以生存的江南钱粮之地都被太平军搅的一塌糊涂。曾国藩奉命创建湘军部队,但是朝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供养这支军费远超现役的八旗、绿营兵部队的民团武装。出不了钱只好出政策,允许曾国藩在南方以各种名目自筹资金。于是曾国藩依靠在占领区向过往的本地商人课以重税的方式以及抢掠太平军占领区的钱粮来维持湘军庞大的资金运转。后来的李鸿章部淮军、左宗棠部楚军也都如法炮制,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所需军费基本是靠商人胡雪岩通过借贷筹集而来。久而久之,内地各省均开始效仿,清朝统一的财政、人事制度逐渐被破坏。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满清王朝绝对控制下的最后一支军队——满洲贵族荣禄统率的武卫军消耗殆尽,连首都北京都处于不设防状态。于是,清王朝决定仿照西方军制组建一支新式军队,具体由精通西方军事理论学说的汉人袁世凯主持。
在袁世凯的精心安排下,确定了在全国编练36镇(每镇1.2万人)新军的练兵大纲。同样因为中央财政吃紧,依然是由朝廷出政策、各地自筹资金的模式。
历时两年,全国各地总共编练出23镇的新军部队,其中围绕首都北京的直隶省有6镇,因为是由北洋大臣袁世凯统领,因此这6镇新军习惯上被称为“北洋六镇”,无论是装备及军饷都优于全国其他各军,成为袁世凯后来纵横天下的一柄利剑!
全国各地的新军基本上由当地的地方军政大员组建,因为中央财政拿不出太多的钱,只好向地方政府让渡人事权,由地方政府自筹军费。由于革命的思潮在全国逐渐蔓延,再加上近几十年朝廷不停的向海外派遣的留学生接受了新思想后归国,形成了一支具有新思想、新眼界、新政见完全区别于愚昧皇权的新式文化青年队伍。在一些开明大员如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号召下,纷纷加入地方新军并成为基干力量,成为引爆清王朝的定时炸弹。后来20世纪初纵横中国大地的军阀大佬阎锡山、蔡锷、许崇智、李烈钧这些人就是在当时以进步青年的身份加入了地方新军队伍。
1908年,满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去世,年仅4岁的宣统帝溥仪在24岁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扶持下爬上帝位。血气方刚的载沣一上台就玩起了历代封建统治者那一套——排除异己、掌控权力,完全将国家权力置于满洲皇族的控制下。在载沣的摆弄下,袁世凯、萨镇冰这些兢兢业业为大清军兴不懈奋斗的老资格军界领袖被迫因病退休,代之而起的是他的弟弟、青年派领导人载洵、载涛和一位叫荫昌的满洲贵族。
整个新军部队上上下下被载沣这一任人唯亲的举动感到心寒,特别是北洋六镇,其中有五镇的军官团均是由袁世凯一手栽培,袁世凯虽然不掌权但却完全可以做到遥控指挥。从这个意义上说,载沣的这一举动对军队的控制力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更加减弱。
武昌起义爆发后,由湖北新军演化而成的革命军迅速控制了武昌城,打出了革命军政府的招牌。载沣急忙命令荫昌、载涛、载洵率北洋六镇陆军南下镇压革命军,出于实际需要,又将被自己下令退休的海军将领萨镇冰请出来指挥海军配合陆军作战。
武昌前线,北洋六镇陆军根本不听从荫昌等人的指挥,基本上是处于出工不出力的磨洋工状态。海军更绝,萨镇冰干脆和革命军搞了一个相互停火的协议。
中央军部队尚且如此,那地方军呢?
武昌起义可以说是革命思潮的大爆炸,其冲击波迅速蔓延到了全国各省。仅仅12天后,南方大部和北方一部纷纷宣布独立,成立各省自己的革命军政府。而很多省的军政大员都是被本省的新军中基层军官杀死后自己取而代之,比如统治山西长达38年的阎锡山,当是就是山西新军的一个相当于团级干部的标统,杀了巡抚和协统,自己当了革命军政府的都督。在云南,当地新军协统蔡锷在革命党人唐继尧帮助下发动兵变,拿下总督府,宣布云南独立。而第一个冲入总督府的则是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人、开国元帅朱德!
到12月底,大清帝国治下的23个省级行政单位有15个宣布独立,帝国完全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无奈之下的载沣只好重新请袁世凯出山指挥北洋六镇继续镇压革命军。袁世凯掌握军权后,其实也毫无回天之力,只是以此逼迫清王朝解散皇族内阁实行宪政,然后攫取了清朝皇室最后一点家当——300万两白银壮大自身实力并最终成为清王朝的送葬者。
-----
网友解答:
-----
原因很简单,清朝已无人才可用。
各位可能要说,清朝人才满地跑,中期到晚期,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不都是人才嘛?
差一点的,还有刘铭传,郭嵩焘这些人。
然而,你仔细看看,这些人,有满族亲贵吗?没有,一个都没有!
当年清朝入关之时,满清的人才之盛,真是个个栋梁,多尔衮,阿济格,索尼,鳌拜,代善,都是一流的武将,加上洪承畴,范文程等文臣,硬生生以东北一隅的基业,入主中原打下了花花江山。
然而,八旗就那么点人,要占领如此广大的中原地域,怎么分都不够。所以,八旗之外,清朝后来设立了绿营。八旗兵们,在入关之后不久,由于旗人待遇太好,生活腐化,导致战斗力就迅速衰落,其后清朝打仗主要靠绿营。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兵的战斗力也衰落了。此时,曾国藩顺势而起,依靠办团练,召集的湘勇,打赢了太平天国。湘军将领立功无数,拿下了全国一半的提督位子。
可是皇帝也不放心湘军一枝独秀啊,所以,又有意扶持了李鸿章编练的淮军,左宗棠编练的楚军。曾左李三人并称,就是因为这几位,都是文能锦绣文章,武能征战沙场的全能型人物。
左宗棠像
等到各地战乱平定,清政府对于这些湘军,淮军,又起了戒备之心。因为这些军队的组成,更多是依靠曾左李这些人的个人威望和人际关系来维持的。比如曾国藩的湘军,各个将领多是他的门生故旧。
所以,清廷就有心编练一支新的国防军,来改变依靠湘军淮军作战的尴尬局面。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军队完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大败而回;在朝鲜,清朝陆军也败于日本陆军之手,将领叶志超逃回,左宝贵阵亡。
左宝贵像
浓重的危机感,笼罩在大清朝堂之上。面对着世界陆军的新装备,新战法,清廷觉得,依靠李中堂的淮军,已经无力应付得来了。于是,以罕见的速度和效率,清廷迅速决定,编练新军!
新军的编练,起始于胡燏棻(燏棻的读音是玉芬),当时他是一个道员,大致等于如今的地级市长。1894年11月,先在天津马厂,后来移到天津小站,聘请德国人员汉纳根开始按照西方陆军训练法,对清军人员加以训练。
胡燏棻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共训练成十营新兵。按照清朝兵制,一营兵力为500人,这十营兵力,总计也就在5000人左右。其中有步兵三千,炮兵一千,骑兵二百五,工兵五百,称之为“定武军”。
然而胡燏棻终究是个纯粹文人,没有曾左李那号本事和志向,所以,一年之后,胡燏棻就卸任了,练兵之职,由袁世凯接任。
袁世凯时年三十七岁,正是年富力强。这是个枭雄式的人物,有大才,也有野心。他以定武军的这不到五千人为基础,继续扩充,按照当时的德军,日军的陆军操典加以训练,先练成了7300人,定名为新建陆军,后称北洋新军。这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北洋军的肇始。
看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嘛?这个7300人的北洋新军,就是清朝末年打造的一支“种子部队”,清廷准备把来个复制,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在未来把全国陆军都打造成北洋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战斗力,保卫大清国防之目的。
只是,练兵这事儿,是需要人才去做的。练兵的过程,各级官佐们,也是要风餐露宿,摸爬滚打的。在这方面,满清贵族子弟们,就没有尝试的勇气了。
当时的旗人子弟,流行的是逛园子听曲,养鸟养蛐蛐儿,最不济,哪怕在四九城要饭打秋风,也坚决不去当大头兵!守着旗人的钱粮有吃有玩多好!
所以,清朝末年,二百多年前纵横无敌的八旗子弟,早已经从张牙舞爪的老虎,蜕化成了乖乖猫,旗人之家,从上到下,从爹到妈,从七大姑到八大姨,都不希望一个旗人子弟去当兵!
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北洋军的最高权力,也就落于袁世凯之手中。在李鸿章死去之后,袁世凯更是担任了北洋大臣这一要职,羽翼自此而成。
前面我已经说过,北洋军的发展模式就是以最初的7300人为基础,不断扩充,复制粘贴。那么,如果是最早进入这7300人队伍的人,哪怕最早是个小官儿,其职务也会慢慢晋升。
北洋军历史照片
数数袁世凯最早的这批手下,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在后来的岁月中,都成为民国的总理总统,权倾一时。
北洋军剧照
这些人里面有旗人子弟吗?一个也没有。所以清廷要有效控制北洋军,需要的是北洋军的首领袁世凯忠于大清。当清朝末年,宣统时代的时候,面临大变局,袁世凯选择拥护共和,宣统和隆裕太后也只能黯然宣布退位,大清就此亡国走入历史。
当然,袁世凯后来开历史倒车,自己又登基搞帝制,把自己纯粹搞成了一个笑话,这是后话。
假设,当初编练北洋军的时候,由旗人精英来做,选择旗人子弟能吃苦耐劳的入编,加以训练,则北洋军应该更忠于清廷吧。但是你们就看我上文所叙述的,这种情形,可能会发生吗?绝对不可能!
所以,后来北洋军自成势力,尾大不掉的情形,并不是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满清旗人生活腐化斗志丧失,导致无人可用,是清廷不能有效控制北洋军的很重要的原因。
这个,和明朝末年的情形何其相似!明朝末年的既得利益者,是地主官僚阶级,他们有着庞大的资产,却千方百计逃避税赋;而广大农民日益贫困,却要承担越来越多的税赋,到了无力承担的时候,那就只有抛开土地去造反了。
而这些税赋,是明朝用来养兵保卫国家的来源啊。明朝的大地主大官僚们,是只享受明朝的发展成果,不承担保卫明朝的义务。
放到清朝末年,这个推论一样适用。满清贵族,旗人们,只享受清朝的发展成果,不承担保卫清朝的义务。当这种情形出现,满清的亡国,也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
网友解答:
-----
清朝末年,大清尽全力建设新军,企图维护其统治。
然而,大清却无法真正控制新军,最终埋葬大清王朝的,正是新军。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惜血本打造新军
大清原本以八旗、绿营为主要军事力量。
然而,承平日久,八旗、绿营都已堕落,不堪用。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湘军、淮军崛起,为大清续命。
此后,大清仿湘军、淮军的军制,打造了防军、练军,并配备了不少西方先进武器。
然而,甲午战争中,大清的防军、练军又是不堪一击。
因此,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仅仅只是仿湘淮军制,引进一些西式装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仿照西法,改革军制,创练新军。
于是,自1895年开始,大清陆陆续续开始尝试创练新军。
经过袁世凯等人的摸索,大清练新军取得了一些成绩,北洋六镇成军,陆军的营制、饷章、训练、军事学堂等基本情况确立。
1904年开始,大清开始在全国大规模编练新军。
以大清的计划,是要在全国编练出36镇常备兵,并规定依照成镇先后,统一编定全国军队的番号序列。
不过,大清效率不高,到辛亥革命前,只编成14镇、18个混成协又4标及一支禁卫军(辖两协)而已。
尽管如此,大清为建设新军,算是倾尽了全力。
辛亥革命前,大清花费在新军上的开支比其他各军军费开支的总和还要多近一倍!
然而,大清花费巨资创立的新军,不但没有替大清续命,反而成了大清的掘墓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企图加强控制,却适得其反
既然要创建新军,大清自然要想方设法加强对其的控制。
原本,练兵之事,由练兵处负责。
练兵处与兵部并存,极不利于统一军政,而且,练兵处为袁世凯所控制,权势极大。
因此,1906年,慈禧将兵部改为陆军部,练兵处、太仆寺并入陆军部,并以铁良为陆军部尚书。
后来,大清又增设了军谘府。
此后,各地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均统一由军谘府、陆军部直接掌握。
而军谘府、陆军部,皆由满清贵族直接担任。
显然,大清此举,是为了加强大清皇室的军事集权。
然而,结果确实恰恰相反,此举使大清失去了对新军的控制。
新军的创建,多赖汉族官员。
然而,在随后的岁月中,满清贵族自己把持高位,排挤了在军中影响力较大的汉族官员。
而且,在慈禧死后,摄政王排挤了铁良等能力、资历较佳的满清官员,任命自己的胞弟等人把持军谘府、陆军部。
排挤了汉族官员,又排挤了较有能力的满清贵族,结果,能够直接掌控新军的军谘府、陆军部,皆由能力、威望不足的人物来掌握。
而且,由于新军直接由军谘府、陆军部管理,地方督抚根本插不上手,无法对各地新军进行协助管理、监督。
有能力管的管不上,方便管的管不着。
如此,表面上是加强了集权,实际上是自己削弱了自己对新军的控制。
对大清没有愚忠的新军
新军将士,尽管得到的军饷要高于其他各军,但他们大多对大清天然没有忠诚度。
一般来说,军队的来源主要是两部分:士兵多由贫苦农民组成;军官多由知识分子出身。
新军也是如此。
《辛丑条约》等条约签订后,大清为支付赔款,将各种苛捐杂税加到贫苦农民身上。
因此,许多新军,本就是为了维持生计而加入新军的。
他们的家庭受尽剥削,对大清天然有反抗要求。
原本,受到忠君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是愚忠于大清的。
然而,在科举制度被废后,这些知识分子已不可能通过科举出头,遂纷纷投笔从戎,或加入国内讲武堂,或到日本等地留学。
这些知识分子军官,与当年曾国藩时期的知识分子在知识结构、视野上早已不是一回事了。
有理想的青年,更关心的是民族的复兴,而绝不仅仅是“报皇恩”了。
因此,新军,从军官到士兵,普遍都没有愚忠于大清的思想。
他们最终,都走上了反清的道路。
只不过,由于际遇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走上反清道路的。
革命化的南方新军
新军的军官,多为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和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知识分子。
受到新式教育,这些军官多有胜过常人的视野,许多人在求学期间,已经有了民主革命思想,一些人还加入了同盟会或其他革命团体。
而且,对于南方新军来说,他们也没有如袁世凯一样的强势领袖,容易接受其他影响。
同盟会看中了这一点,并积极采取行动。
原本,同盟会多依靠会党的力量发动起义。
然而,由于会党成分复杂,纪律松弛,缺乏训练,难以成事,屡屡失败。
同盟会遂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
革命党人加强对革命思想的宣传,印《猛回头》、《警世钟》等小册子散于新军中;又通过加入新军的方式,在新军任职,加强对军队的影响力,又设立了各种会社,在队一级设立基层组织,加强对新军的领导···
通过各种方式,南方新军多倾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忠于袁世凯的北洋军
与南方新军不同,北洋新军创建较早,继承了湘军淮军的许多特点,具有封建军阀的特点。
袁世凯本人就与淮军的关系千丝万缕。
北洋军的军官,主要来自两部分:一为袁世凯招募的淮军旧将,如姜桂题、张勋等人;一则出自北洋武备学堂(李鸿章所办),如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曹锟等人。
因此,北洋新军就与淮军一脉相承。
所以,北洋军中,“敬长官如子弟之敬父兄”,各营供设袁世凯长生禄位牌,士兵每天要对之叩头行礼···私人军队的习气极强。
在经营北洋军过程中,袁世凯又通过政治联姻、义子门生、拜把兄弟等方式,与中高级将领建立极为密切的私人关系。
因此,北洋军更像是袁世凯自己的部队。
所以,辛亥革命时期,北洋军既不积极响应革命,也不盲从朝廷调遣。
他们只忠诚于袁世凯。
当袁世凯放弃对大清的忠诚时,北洋军也跟着成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大清尽力打造新军,是为维护其统治。
然而,正是这支新军,埋葬了大清王朝。
南北新军,各不相同,然而,大家最终一起选择埋葬大清。
这一点也不奇怪。
以封建王朝论,此时的满清皇族已不具备君临天下的能力,不是袁世凯对手。
以时代潮流论,屡屡丧权辱国,甚至靠“的大清王朝,已失人心,也确实到了该被历史淘汰的时候了。
-----
网友解答:
-----
清朝末年训练新军,清庭却没能彻底掌控新军。个人认为原因是:
1,太平天国动乱和一大堆割地赔款的丧权辱国条约的签定,使国民对清庭极端失望,人心已失,当然军心也不向着清庭了,清庭已经对军人没有内心感召力了。
2,由于清朝签了一大堆丧权辱国的条约,大幅让渡国内利益,使国内各大既得利益集团受到了根本性的损害,使清朝作为各大既得利益集团的共主的地位已经荡然无存,因而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受了毁灭性的损害。
3,由于清朝是农业文明帝国,而随着西方势力的到来,工业文明的光芒已经普照华夏大地,社会转型已成定局,清朝若不交权维新,就必定会被革命运动推翻。
清朝灭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人心所向,汉人、满人…,各民族各阶层的民众都从内心中抛弃了清朝。不得人心就不得军心,不得军心就无法控制军队。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知识分子那么容易被控制吗?
为什么满清能够控制湘军、淮军?
因为湘军、淮军本质都是土农民,不学无术,识字的不多,只知道抢钱抢粮抢娘们,不难对付。
但张之洞的自强军,也就是武昌起义的骨干力量,就完全不同。
张之洞相对开明,强调唯才是举,对于有能力的军官一律招揽。
这样一来,大量文化的知识分子,成为自强军的军官。
这里面,颇有一些革命党人或者倾向于革命的军人。
在庚子事变以后,稍有常识的新式知识分子,都明白满清朽木不可雕,不推翻它必然亡国灭种。
所以,在同盟会的宣传鼓动下,自强军中大量军官都接受了新思想,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因为庚子事变的惨败,中国被列强蹂躏,以及民不聊生的现状就摆在眼前,这比任何宣传教育都要管用。
同时张之洞自强军,对于士兵要求也就高,希望士兵尽量识字。
一旦识字,就能看书,一旦能够看书,就容易产生自己的思想,不会随便被人左右。
所以,新军士兵中也有大量接受革命思想的人。这就是天下大事,已经到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而地步。
这种情况下,满清已经控制不了自强军,武昌起义也是必然。
至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又是另一回事。他是一支相对封建的雇佣军性质,完全成为袁世凯的私人护军。
他们的本质同淮军和湘军区别不大,但实用新式武器,采用新式训练和战术,所以战斗力比较强。
不过,北洋军的士兵大多不识字,也是为了荣华富贵作战。
至于军官文化素质也较低,比如段祺瑞自己也是靠袁世凯帮忙作弊,才通过考试保住地位。
这样一支较为无知的部队,比较容易控制,但绝非是满勤控制,而是袁世凯控制。
其实,袁世凯为了控制北洋新军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不惜和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结成姻亲。
至于北洋新军的军官,几乎都是袁世凯的人。如果不是袁的嫡系,哪怕你留学日美,军事素养再高,也很难进入北洋部队。即便进去了,往往也是不能带兵,只是从事教学或者单纯的技术工作。
-----
网友解答:
-----
晚清确实是被自己人给干翻的,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与溥仪在袁世凯的威逼和利诱之下,终于宣布:有条件退位了。这也同时宣布: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存在了二千多年的皇权模式——暂时宣告结束了。
当年逼清帝退位的主力们就是:晚清自己训练的那批所谓的新军了,这才是真正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时间倒回到1901年,这一年对于晚清来说那是真正的“百废待兴”的存在。因为就在前一年,1900年,庚子事件爆发,慈禧自己也跑到西安去避难了。
《辛丑条约》的签订让整个晚清的财政体系彻底的崩盘了。当时整个大清朝自上而下呼吁进行变革的声音越来越强大了,大清朝内部的很多大臣们也积极主动地要求变革。
万般无奈之下,慈禧为了转移内部的巨大矛盾、为了给大清朝续命,不得不同意发起:清末新政。
一开始说好的变革模式是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搞实的君主立宪制模式,也就是皇帝还是要掌权的模式,英国人搞的是虚君主立宪模式。
既然要变革那么军队就一定要进行有效的整改了,没办法,晚清的军队已经在与八国联军一战中又被无情地打崩溃了。编练“ 新军”是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晚清为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当时预计在全国一次性编练36镇,不过当时由于资金的缺口比较大,毕竟刚刚在辛丑条约中要赔人家几亿两银子。晚清为了维护自己的江山,自然而然地就把主要力气花在:自己直属军队的编练上了——北洋六镇,实际上是七个镇。
不过有一个镇完全是由以前的八旗军和皇族统领的,本来目的是为了看住袁世凯的,不过最后这战斗力也就无语问苍天了。
重点说一下镇的编制,这基本是按照日本模式来的:一个镇下辖2个步兵营,每个步兵协会下辖两个步兵营,此外还有一个独立的骑兵营,一个镇总计下辖5个标。
一个营下辖3个营,一个营下辖4个队。一个队下辖了3个排,一个排下辖3个棚。棚是最低级的编制,一个棚只有14名官兵,类似于现在的步兵班。按照当时的统计,一个镇的总兵力为12000多人,北洋六镇总计为7万多人。
当时的袁世凯不惜花费重金找关系、走后门、写文章、造声势等手段,还通过钱财来确保荣禄、庆亲王奕劻、李鸿章等人的保举,终于拿到了编练北洋新军的指挥权了。一开始的时候慈禧还在位,所以袁世凯也只有老老实实地干活了。
不得不说,慈禧真的是晚清江山的“定海神针”了,只要这个女人在:大清朝内部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慈禧虽然在大事上面比较糊涂,可是在保护大清朝江山上面那是一点不糊涂的。
慈禧从1884年彻底掌握大清朝最高权力以后,通过其高超的手腕、超群的权谋一直稳稳地占据着“大清朝一姐”的地位。因为在1884年之后,慈禧的两个最大的政敌都被其放倒了:1881年慈安病逝了、1884年恭亲王奕忻被她踢出了权力中心。
1908年11月15日,一代权力狂女、晚清朝的“定海神针”——慈禧病逝于仪鸾殿,同日光绪帝也不明不白地死了。
载沣剧照
慈禧对自己的身后事是这样安排的:溥仪也就是光绪弟弟的儿子来继承大位——宣统帝;光绪帝的亲弟弟载沣,也就是溥仪他爹变成了摄政王。
载沣和袁世凯
慈禧一死,所有的势力也就跳出来了、所有的矛盾也就公开爆发了。当时晚清朝廷内部最大的矛盾就是:满汉之争了。汉臣在大清朝一开始是没啥市场的,没办法:大清朝是以绝对的少数来领导绝对的多数,所以不得不防汉臣。
可是在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大清朝的八旗军、绿营军全都堕落了,所以大清朝不得不启用汉臣来抗击太平天国。这一时期是汉臣彻底崛起的起点,例如后来的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等。
载沣据照
既然慈禧已经死了,既然载沣已经成为了大清朝事实上的“一哥”看,那么排挤汉臣之战立即也就打响了。当时的袁世凯是汉臣的代表人物,当时袁世凯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还担任着北洋六镇的编练总指挥。
载沣在内部会议上、朝会上多次直接攻击袁世凯,最终的结果就是:袁世凯被一撸到底,回家钓鱼去了。被解职回家的袁世凯回到了河南安阳的洹上村,过起赋闲垂钓的生活。
袁世凯虽然走了、虽然暂时的撤了,可是袁世凯留下了一样威力无比的东西:人心和资源。说白了就是: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军的这些年,已经完全地把北洋新军变成了自己的私家军了。
我们一起来简单地看一下:袁世凯是怎么把北洋六镇新军变成自己的私家军的呢?
袁世凯最大的特点是:会做人、会来事、有想法而且敢干事。袁世凯创造了很多个第一,例如:督修了我们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校,积极倡导学子留洋等等。
袁世凯在编练北洋新军的时候留了一个巨大的坑给晚清,那就是他让北洋新军只认自己、不认大清朝。我们来看看:袁世凯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
1、当时当兵说白了还是为了混一口饭吃而已。以前大清朝的军队里面 那是:腐化遍地、吃空饷得比比皆是、很多士兵都成为了军官们的剥削和压迫对象了。
可是袁世凯没有这么干,每次发工资的时候他都是亲自到场,一份一份地发下去。在袁世凯的新军里面从来就没有克扣军饷的情况发生,这样一来士兵们对袁世凯产生了巨大的好感。
2、北洋新军里面几乎所有的干部和领导都是老袁的自己人,例如:曹锟、段祺瑞、冯国璋等等。这些人要么以前就和袁世凯很熟、要么就是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的。
小站练兵
3、袁世凯的记忆力很好,这一点很重要。据史料记载:袁世凯可以说出每一个军官的名字,这样一来,袁世凯就不仅仅是领导了更是大家的同伙。
4、袁世凯的情商很高,每次只要有士兵、军官生病或者遇到难事的话,袁世凯必然会帮忙的。每天晚上的查房工作袁世凯也是尽量自己去,如果碰到哪个士兵或者军官被子没有盖好的话,袁世凯还会亲自帮他们盖被子。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袁世凯愿意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每次出操袁世凯必到、每次跑步袁世凯也去、甚至下雨的时候袁世凯还会和大家一起淋雨等等。
在袁世凯这样一系列的操作之下,北洋新军当时的口号就变成了:吃袁世凯的饭、当袁世凯的兵、愿意为袁世凯卖命了。从此以后,大清朝也就指挥不动这支军队了,因为他们只听袁世凯一个人的话。
往后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1911年10月10日,晚清新军陆军第八镇雄起,引爆了武昌起义。当时由于晚清迟迟不肯搞真立宪、即使立宪了也是搞得纯皇室内阁。于是乎,大家都基本上彻底失望了,武昌起义之火迅速燃烧了起来。
当时晚清内部唯一能摆平武昌起义军的也只有北洋新军了,于是载沣立即命令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南下“平叛”。可是这个荫昌根本就指挥不动北洋新军,一时间大清朝内部上下举足无措起来。
当时几乎所有的人,甚至连洋人也坚决地提出:请袁世凯回来主持大局、只有他能够摆平如今的局势。载沣也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了,只有派人去请袁世凯出山了。
袁世凯出山以后采取了不一样的策略:开始积极地跟革命军谈判了起来。当时的革命军也是知道袁世凯的厉害的,于是双方达成了妥协:由袁世凯担任新政权的领导,前提是让大清朝皇帝走人。
后面就是袁世凯每天跑去跟隆裕和溥仪汇报了,汇报的内容都差不多:革命军多厉害、革命军要打来了、万一革命军杀到京城的话你们连命都没有了等等。
这对孤儿寡母哪里是袁世凯的对手,于是内心就开始松动力。此时袁世凯又采取利诱的战略,答应:只要清帝退位的话,每年会拨400万两予以优待、还允许清帝继续住在紫禁城、各种礼仪也不变等等。
于是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和溥仪最终签署了《清帝退位诏书》,这也宣布:大清朝270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皇权模式暂时结束了。
我们来最后总结一下:为什么大清朝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训练的新军呢?
原因一:袁世凯太会带兵了,带着、带着把兵全部带到自己家里去了。他们变成了只认袁世凯而不认大清朝了。
原因二:大清朝已经完全失去了信誉、也完全失去了人心了。试想一下,如果大清朝真的彻底搞立宪模式的话,估计这局势还有缓和的余地。
原因三:载沣一班皇族的水平太差了,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节制军队。试想一下,如果慈禧还在世的话,估计北洋新军也反不起来。
原因四:当时的新军的整个思想都开悟了,他们也都知道:大清朝已经没救了。大家不要忘了,为什么是武昌搞的首义呢?因为武昌新军里面大部分人已经都是革命党了。
总之一句话,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没有人能够阻止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也没有人能够妄想永远地活在旧时代里面。既然你自己不愿意放弃利益、那么最后只能是别人逼着你放弃利益了。
大清朝就是最后自己搬起石头,猛砸了自己的脚而已。何必!何必!早点变不就行了,有些人就是想不通。
-----
网友解答:
-----
有网友问:清朝末年训练新军,为什么清廷不能对其有效控制?首先,清朝建立新军,操之过急,在全国各地建立军校,各省分别负责新军建设。这也就造成了清朝灭亡以后,军阀分立的一个结局。
在清朝朝廷来说,就是根本无法掌握,各省建立起来的新军。其次,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太快,科举制度,是清朝存在的根本,当全国仅存的宣扬忠孝理念的那些士绅读书人都开始因为,废除科举而抛弃清朝朝廷的时候,清朝还能指望谁呢?
清朝可是依靠这些人组成的湘军,淮军和各省练勇,才多维持了几十年。清朝建立新军,首先应建立一个真正的有权利的练兵处,朝廷直接掌管军校,招收有功名的读书人进入各级军校。比如陆军大学必须拥有初级军校和秀才2个功名才可以报考。
清朝自己直接管控军校,保存科举制度,让有功名的人进入军校掌管部队,同时直接掌控财政和发饷晋升环节。在各级普通学校加强忠孝教育。再由这些人再逐渐建立新军,有一个团军官就建立1个团,有一个师军官就建立1个师。
清朝建立新军,首先是就顾着招收小学文化,结果招募进来大批反清思想学生。其次交给各省督办,就连军校都是各省督办,军饷也交给各省,甚至个人发放。朝廷就担任一个空头总司令,结果就把新军都搞成了,充满反清思想的私人部队。
其实,如同,在八国联军战争当中,战绩最好的,聂士成武卫军一样,那个时代,根本不需要招收小学水平士兵,直接招募朴实青年农民,到了军营以后先教育忠孝思想,再教授军事知识即可。
-----
网友解答:
-----
首先捋一下清廷的概念。清廷仅仅是指皇室爱新觉罗氏家族呢?还是包含皇权专制下由满汉重臣权臣组成的朝庭各权力部门?答案显然是后者。
清未实行一系列新政,包括训练新军,都是在得到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朝庭最高统治者的首肯,并下诏当时的满汉大臣具体组织实施。行伍出身的袁世凯嬴得过慈禧的好感,还深受李鸿章等清未大官僚的一致举荐,袁世凯水到渠成受命组训新军;
另一方面,新军的最早一批来源,也是由朝庭控制的一些封疆大吏组建的“新军”——这里的新军是相较于清朝原有的八旗绿营军这些旧军队而言,实际仍是旧的军事体制机制下的新一代旧式军队而已。受命练兵的袁世凯以这些人员加上按新条件新标准招募的新兵为基础,开始用西方模式训练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新军;
当时,专制腐朽落后挨打的满清朝庭已进入奄奄一息的衰亡边缘,只不过是在历史巨大的惯性惰性轨道上运转着,其统治根基被一次次撼动,其统治力“极度”衰弱,可说是有心无力的维持着对全国表面上形式上的皇权专制主义的统治。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一系列新的内忧外患以及满清自己的作死行为——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满清战败签订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愈挫愈奋的起义事件、全国官绅掀起的立宪运动、皇族内阁等,无一不在进一步冲击着消耗着满清朝庭。
有些诏令不出紫禁城了,不少地方官绅士民腰杆子事实上是直的了,朝中难免有满汉大员打起私心盘算了,财税渠道有时不顺畅运转失灵了……,越来越多的变天征兆,最终一步步导致满清不断失去对全国复杂局势的驾驭和掌控,包括有雄才野心的袁世凯负责组训的北洋新军,也在晚清分崩离析的时代大潮下彻底脱离了满清朝庭。
-----
网友解答:
-----
职业兵、职业军官,又兵归将有,
天然就是危险源。这是三藩之乱后没有出现过的景象,可又是制度演化的必然,清王朝自然难以应对。
1、世兵制下的部队
清朝在入关定鼎后,国家的部队可以分为中央军与地方军,中央军是八旗部队,负责战略作战;地方军是绿营,分散统领,负责地方稳定。
(地方守备绿营)
这些部队和明朝一样的地方在于基本都是世代当兵,除了最初一代是职业兵外,后面的基本就是兵油子。不一样的是,清代当兵发工资,是一份安稳职业。
(八旗部队)
这样的部队维持低烈度的稳定还可以,法久则弊,迟早有顶不住的一天。
2、引入民间力量
任何一个王朝在经历了开国初高强度的动员之后,都会进入动员力下降、民间活跃的状态。
这时候就需要动员民间力量参与国家事务,诸如捐纳解决财政,修城等基础设施保障地方治理,编练团练保障地方安危。
在川楚教乱的时候,地方团练和临时工差不多,事情平定了,就解散了。
(白莲教起义)
到了平定太平的时候,团练部队已经成了主力,多次大的会战都是他们完成,战后就成了国家经制兵。以前的正规军也参照团练训练方式进行训练。
(江南江北大营的靠不住)
团练部队的特点一般是:文官统帅,兵归将有,士兵主要是临时招募,职业化色彩不明显。但也已经显露出危害,比如苗沛霖。
(团练部队的大会战)
3、国家主导的努力
团练的失败意味着为了维持政权需要编练新式军队。
甲午战争后,清王朝开始编练新军。这时候只是试点,主力还是新组建的武卫军。
庚子之变后,加快新军的建设力度,成几何倍的扩编。
(八国联军侵华)
这支部队的特色是:兵源清一色募兵,士兵职业化程度很高,而且经过严格训练;军官经过专业教育,使得军事成为生存的技能;同时还兵归将有。
这样的部队自然难以节制,谁练了就是谁的。要到了加入主义的时代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北洋新军)
清朝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是正常的。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
网友解答:
-----
清末清廷控制不了新军最主要是两个原因 清末慈禧光绪相继去世 溥仪太过幼小 辅政大臣又相继被暗杀 以及当时执政亲王载沣太过懦弱 行事不够果断 贪生胆小 当然这是因为在慈禧的时候留下的阴影 当年清末溥仪登基就废除了新军首领袁世凯这本来是一招好棋 可是革命军叛乱让清廷却调不动新军 出现了有军不能用的尴尬局面 本来只要载沣当机立断斩杀几位军队首领夺回军权就好 但载沣胆小怕事不敢行事 无奈请出袁世凯重领新军 这无疑是一招最烂的招 如果他读过历史我想也断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各大朝廷末年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如军权不掌握在执政中心效忠人群中必定会导致政权更替 而袁世凯恰恰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毕竟他不是满族皇亲国戚 这种年月是断不能用的 可惜载沣就是那么天真 还以为袁世凯会忠心 重启袁世凯也正如所期待的那样 革命叛军在不到三月就被拿下 仅剩下一城 如果袁世凯有曾国潘那么忠心全部杀尽革命党也只是旦夕之间 可清廷没预料到的是袁世凯此时坐地起价 在恫吓之间逼退溥仪 至此清廷彻底覆灭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清朝为何坐视沙俄吞并西伯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