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
-----
网友解答:
-----
刘邦杀“连襟”樊哙,可不是老糊涂。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于长安,在他临终前,曾秘密的下了一道诏令,安排宰相陈平以及周勃,前去军中杀掉舞阳侯樊哙,曾经昔日出生入死的兄弟,最终却要兵戎相见。
樊哙是刘邦的老乡,不仅是好兄弟,还是舍身救刘邦的恩人,在汉朝立国的过程中,樊哙可谓居功甚伟,除此之外,刘邦与樊哙,还是“连襟”,樊哙的妻子吕媭,是吕后的亲妹妹,两人算得上是亲上加亲。
老友加功臣,同时还是亲戚,如此亲密关系,刘邦却在临死前下令,令陈平和周勃“即军中斩哙”,究竟樊哙做了什么让刘邦如此痛下杀手?
事实上,樊哙并没有做什么,只不过在刘邦看来,樊哙这个妹夫,站错了队,为了防止吕后的势大,以及保证戚姬母子的安危,刘邦不得不杀他,更重要的是,只有除掉樊哙,才能在接下来,对吕后下手。
但刘邦没有料到的是,自己的“所托非人”,陈平的小心思直接打乱了刘邦的计策,更没想到的是,自己死得会这么快。
刘邦的沛县集团中,樊哙是个很重要的角色。这个“以屠狗为事”的乡野村夫,在跟随刘邦后,摇身一变,成为开国功勋“舞阳侯”。
樊哙和刘邦,同为沛县的老乡,年轻时,皆为泗水河旁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个混混,一个屠夫,两人的故事,要从刘邦吃狗肉不给钱说起。
混混如刘邦,爱吃河西一家狗肉,摊主正是樊哙,吃就吃吧,完事还不给钱。
一来二去,樊哙很是无奈,这不是个事儿啊,不得已,就将摊子搬到河东,以躲开老是赊账的刘邦,
结果,刘邦打听到樊哙去了河东,就心急火燎的赶去,巧遇一只大龟,驮着刘邦就过了泗水河,如愿以偿的吃上了樊哙的狗肉。
一混混一屠夫,再“续前缘”。
刘邦起事后,樊哙选择跟随,期间战功累累,总结来讲,樊哙的功劳大致有三。
首先,打下了沛县这个根据地,使刘邦成为“沛公”,刘邦集团得以在此立足,并图发展,这是日后能够成功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其次,鸿门宴无惧生死,舍命救刘邦。
鸿门宴上,应该是樊哙的高光时刻,在项羽咄咄逼人的气势下,樊哙毫无惧色,喝酒吃生肉,让项羽都赞叹其为“壮士”。
最后,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帮助刘邦夺取天下。
这几项,随便哪一样,都足以让樊哙成为大汉的开国功勋,尤其在帮助刘邦夺取天下时,大小战役中悍不畏死,杀敌无数。
可以说,樊哙就是刘邦身边一个忠心耿耿的打手,为刘邦扫清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
除此之外,樊哙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刘邦的妹夫,两个人是“连襟”,这种亲上加亲的关系,让刘邦对樊哙信任至极。
当然,最重要的,樊哙的性情也深得刘邦喜爱,屠夫出身的他,向来以直爽著称,做事情也是直来直去,这让同样是混混出身的刘邦,十分的“臭味相投”。
因此,刘邦对于樊哙的感情,是有别于诸如萧何、周勃等沛县老乡的,这不仅仅樊哙的功劳和亲戚关系,更重要是樊哙的忠心。
刘邦晚年病重时,大臣们害怕刘邦乱发脾气,都不敢进去探视,只有樊哙,推门而入,“见上而涕”,这个膀大腰圆的糙汉子,那一刻所表露出来的真情,足以可见他与刘邦之间的关系。
有军功,是亲戚,且曾出生入死,按理来说,刘邦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对樊哙下手,更何况,樊哙的忠心,是有目共睹的。
但世事就是这么无常,病重的刘邦,突下诏令:“平(陈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有人向刘邦进言,樊哙要诛杀刘邦最爱的妃子戚姬以及赵王刘如意。
刘如意是戚姬的儿子,刘邦爱屋及乌,把对戚姬的宠爱,延伸到刘如意身上,有欲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有道是母凭子贵,戚姬对于刘老板这个想法,那是十分赞同。
但当前的太子是刘盈,如果要立刘如意,意味着就要废掉刘盈,这结果,戚姬满意,但有人就十分不满意。
这个不满意的人,就是吕后。
吕后作为刘邦的发妻,跟着老刘是吃尽了苦头,当年还差点被项羽一刀砍了,如今刘老板成了皇上,自己终于可以享享福了。
即便是刘邦三宫六院,后宫多了一个又一个妃子,吕后并没有大发雷霆,只要儿子刘盈是太子,管他老刘怎么折腾。
而随着刘邦对戚姬的宠爱加深,吕后与戚姬的矛盾也就逐渐增大,与宠爱多少关系不大,矛盾的焦点,就在于太子之位。
刘邦对于吕后一伙和戚姬的斗争自然是有所耳闻,但并没有过于参与这后院争斗,相反,对于戚姬,刘邦是越爱越深。
但他没想到的是,后宫的争权夺利,居然涉及到朝臣,更没想到,樊哙会参与进来。
如果煽风点火的人说的是樊哙之外的任何一个,恐怕刘邦还不会这么生气,但说的是樊哙,刘邦就不得不怀疑了。
为何?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
吕后的亲妹妹,是樊哙的老婆,而太子刘盈,则是是樊哙的亲外甥,于情于理,樊哙确实有诛杀戚姬母子,保全外甥的嫌疑。
这还了得?居然敢杀自己的老婆和儿子!反了你樊哙了!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樊哙,手握重兵,完全有造反的实力,如果不加以控制,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一番权衡利弊之后,病重的刘邦,找来陈平商议,最终决定,让周勃去接管军权,陈平则在军中直接将樊哙斩首!
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其实这结果,并不是陈平的本意,只是没想到,刘邦会如此的决绝。
按照陈平的想法,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一边是刘邦,一面是吕后,杀了樊哙吕后肯定跟他玩命儿,不杀,那么刘邦就会要他的命。
做人好难,当时的陈平,肯定是这个想法。
难归难,事情还是要办,经过陈平深思熟虑,一番权衡之后,做出了堪称完美的决定。
《史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後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
在陈平 的考虑中,樊哙是刘邦的老乡兼生死弟兄,如果贸然就将他杀了,难保日后刘邦后悔,到时候倒霉的就是自己。
即便是刘邦不后悔,那樊哙可是吕后的亲妹夫,显然吕后的身体要比刘邦好得多,也活的长远,如果将樊哙杀了,那吕后日后若是得势,必定跟自己没完。
再者说,樊哙是国家的功臣,这样随随便便就将他杀掉,难免会寒了大臣的心。
因此,陈平决定,将这个个皮球,重新踢给刘邦。
在到达军中后,陈平将樊哙押上囚车,并没有直接杀他,而是把他送往京城,由刘邦来决定是杀还是不杀。
即便是刘邦把樊哙杀了,那也是他自己干的,与陈平无关。
不得不佩服陈平的谨慎,正是因为他的谨慎,救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几条性命。
不过,事情的结果,任谁也没有料到,就在陈平押送樊哙在囚车中,前往京城路上的时候,刘邦驾崩了。
这样一来,樊哙自然是不用杀了,陈平也不用再担心刘邦的怪罪,只是需要找个台阶,让对自己不满的吕后下来就行了。
这件事情,就这样告一段落,樊哙没有死,陈平也通过一系列动作,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虽然在事后,吕后对陈平有些不满,但架不住陈平计谋多,最终还是没让自己受到此事的牵连。
从表面上来看,刘邦之所以要杀樊哙,是因为听信谗言,说樊哙要杀戚姬母子,因此刘邦大怒,要诛杀樊哙。
相对于吕后,刘邦更担心戚姬,他知道吕后向来对戚姬不满,同时因为太子一事,基本上戚姬与吕后就是不可化解的矛盾。
刘邦活着还好,如果刘邦死了,那么最危险的就是戚姬母子。
樊哙完全有理由对戚姬母子动手,届时,让戚姬拿什么来抵抗?因此,刘邦要为了心爱的女人扫清障碍,杀掉樊哙就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除此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刘邦担心刘氏江山的稳定。
樊哙给人的感觉,向来是大大咧咧,直爽鲁莽,打仗是好手,但是没有什么谋略和心机,说白了,就是一个莽夫。
但实际上,樊哙的能耐,远不及此。
打进咸阳时,刘邦这个土老帽,被咸阳宫内无数的金银财宝和美女迷惑了眼,有种乐不思蜀的感觉就想留下来享受这美好生活。
但樊哙则说,是想要天下,还是眼前的暂时?秦国就是因为这个灭亡的。一句话点醒刘邦,最终刘邦依依不舍地离开咸阳,继续征战天下。
鸿门宴上,樊哙毫无惧色,一番话说的项羽连连佩服,并为了救刘邦,生吃猪腿,这份胆识,就是项羽也称樊哙为“壮士”。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每一个例子,都证明樊哙不仅只是一个只会打仗的莽夫,而是一个有胆有识、充满野心和智慧的人。
这样的人,还是吕后妹夫,太子的支持者,这才是刘邦最担心的。假以时日,在樊哙和吕后的操控下,这江山还姓刘吗?
所以,刘邦才会痛下决心,对自己这个生死兄弟动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戚姬母子的安全,也能保证江山的万代千秋。
刘邦所做的这个决定,并非是一个听信谗言的老糊涂,而是由于身居高位,已经没了往日的兄弟情谊,更多的是,要考虑江山稳固,对于樊哙这种功高盖主的大臣,刘邦就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处于多方面考虑,才决定杀掉樊哙。
-----
网友解答:
-----
刘邦这个人有多狠,屠狗之辈与他出生入死的樊哙,鸿门宴上执剑从项羽手中救下他,咽气前也要杀掉樊哙。
刘邦临终前,想要杀掉樊哙,理由看似很简单,就因为不知道从哪听说,樊哙想要杀掉戚夫人和刘如意。
一个出生入死的兄弟,有过命交情的妹夫,还不如一个女人吗?但仔细想想,这件事背后,反映的却是刘邦毒辣的眼光与敏锐的嗅觉。
樊哙是刘邦的同乡,本来是一个杀狗卖肉的屠夫,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与刘邦这些狐朋狗友一起喝喝酒,吹吹牛。
樊哙是个大老粗,一个直肠子,他心里有什么事,从来都会吼出来,决不会憋在心里耍心眼。因此,樊哙也是刘邦最信任的兄弟。
那一年,刘邦因为去县里的乡绅家蹭吃蹭喝,吃了一顿霸王餐,被乡绅吕公看中,还讨了一个如花似玉的贤惠媳妇。这个媳妇就是吕雉,吕雉还真不嫌弃刘邦的游手好闲,年纪轻轻地就跟着刘邦过苦日子。
与此同时,吕公还把自己的小女儿吕须许配给了屠夫樊哙,认为樊哙一定有所成就。吕公还真是相术界的高人,一个女儿嫁给了将来的皇帝,一个女儿嫁给了将来汉帝国的开国功臣。
就这样,樊哙与刘邦从当初一个酒肉朋友,变成了刘邦的妹夫。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萧何和樊哙推举刘邦为首领,让刘邦当上了起义军的老大,因为他们都觉得刘邦身上有一种过人的领导气魄。
樊哙这个杀狗的还真不是不简单,在起义军中可谓是扛把子的人物,接连立下很多大功,就连刘邦也得给樊哙竖一个大拇指。樊哙的军功一直累加,爵位也随着刘邦的强大而水涨船高。
刘邦率军一路北上,攻破了函谷关,攻下了秦国都城咸阳,立即关闭函谷做起了关中王的美梦。这一顿操作可气坏了项羽,明明是我牵制住了秦军主力,为什么胜利的果实让你刘邦摘了呢?于是,项羽派人给刘邦捎个信,让他来鸿门宴“
说个事儿
”。
鸿门宴上,项羽和范增早就设下了埋伏,想要杀掉刘邦。项庄拿了个剑,在刘邦眼前晃来晃去,就是想趁你不备给你一刀子。可没曾想,半路杀出来个樊哙,樊哙一手拿盾牌,一手拿剑站在项羽面前,眼睛瞪得有铜铃大,气势上毫不留情。
项羽见这么个大英雄站在自己面前,真有英雄相惜的感觉,问了一句“兄弟能喝吗”。樊哙回答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樊哙这个大老粗说起假话来还真不脸红,他一直为刘邦辩护,说刘邦入关从来没想过占为己有,就是想献给项王。如果一个文人说这样的话,项羽可能听都不想听,可从樊哙这个大老粗口中说出来,项羽就觉得格外动听,态度上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弯。
就当项羽对樊哙英雄相惜,喝酒吃肉的时候,刘邦悄悄的以上厕所为名溜了。
鸿门宴这一次,不仅改变了刘邦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格局。而樊哙,可以算得上是刘邦的大恩人,拯救了刘邦,拯救了将来的大号帝国,这一点刘邦一直记在心里。
刘邦称帝后,樊哙被封舞阳侯,虽然没有被封为王,但也算得上功高至伟。而樊哙手中的一张王牌就是媳妇吕须,吕须是皇后吕雉的亲妹妹,而樊哙就是吕后的亲妹夫。因此,大号帝国建立后,樊哙就倒向了吕后阵营,而因为樊哙手中拥有兵权,吕后也一直仰仗着这位屠夫妹夫。
吕后虽然是皇后,但绝不是刘邦最喜欢的女人,刘邦最喜欢的女人是戚夫人。戚
夫人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不仅会填词作曲,还会编排舞蹈,当然最厉害的还是撒娇。
刘邦在戚夫人身上,可算看到了逝去的青春,整天和二十来岁的戚夫人腻在一起,一起哼着小曲唱着歌。刘邦不仅爱戚夫人,也爱他们的儿子刘如意,他多次当众表示“如意像我”。对寻常人家来说,这一句没什么,可对帝王之家来说,这一句就相当于储君之位的更替,吕后怎么能不害怕。
后来,刘邦也不给大家暗示了,就直接表示他想废掉吕后的儿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这一举动可算把吕后吓着了,到处求人出主意。而樊哙作为吕后的妹夫,自然是要和吕后站在同一阵线,绝对不能让刘邦废了自己的侄儿。
最后,刘邦的废立风波变成了一场闹剧,刘邦自己放弃了废立太子的想法,因为太子羽翼已丰。而吕后、樊哙、戚夫人和刘如意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激化,樊哙这个大老粗明里暗里,都会表现出对戚夫人的不满。
岁月是一把杀猪刀,转眼间刘邦也老了。人老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自己百年以后,儿孙们遇到困难。而正巧在这段时间,当初和刘邦骑马打天下的诸侯王,挨个造起了刘邦的反,刘邦是顾头不顾尾,灭了一个又一个,心都累了。
刘邦重病期间,英布也反了刘邦,这件事情对刘邦打击很大,刘邦把自己关起来谁也不想见,大臣们急得心里发慌。樊哙忍不住了,横冲直撞闯进了刘邦的寝宫,哭着爬到刘邦床前。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史记》
樊哙问刘邦,当初咱起兵多么厉害的,现在天下大定,你咋躺床上不问朝政了?这个大老粗说着文绉绉的话,还真把病床上的刘邦逗乐了。刘邦被樊哙这么一激,拖着病躯御驾亲征灭了英布,回来病情又加重了。
刘邦前脚刚回来,就有人报告说燕王卢绾反了,刘邦只能把樊哙叫到身边,授他兵符剿灭卢绾。樊哙集合兵马后却一直按兵不动,一开始刘邦也没疑心什么,但随着一些传言的流入,刘邦心里开始打起了嘀咕。
传言说樊哙与吕后勾结,等皇上百年之后,就对戚夫人下手,尽灭戚氏与刘如意。
敢杀刘邦的爱子,这还得了?一打听,樊哙家中的下人也有这种说法。于是日薄西山的刘邦深夜叫来陈平和周勃,给他们下了一道密令:“平至军中,立斩哙头。”但是,陈平是个鬼机灵,他在半路和周勃一商量,我们去杀了樊哙,就等于斩掉了吕后的左膀右臂,那吕后将来还不找我们算账。于是,陈平主张把樊哙押到长安,让刘邦发落,周勃是个老实人也同意了这个想法。
可是当陈平押着樊哙走到半路,才听说刘邦已经驾崩,陈平脸色一沉感到不妙。因为刘邦下的是密令,吕后并不知情,自己抓了樊哙该怎么面对吕后。陈平计上心来,跌跌撞撞的跑到刘邦灵床前哭泣,说“您让我杀了樊哙,我不敢,只好把他带回来让您发落,可是您怎么就走了呢?”陈平这个鬼机灵明显是对吕后说的,不仅没有得罪到吕后,反而让吕后欠了一个很大的人情。
刘邦命令陈平到了军中,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斩了樊哙再说,用周勃接管军营。一个出生入死的兄弟,真就为了一个女人,将他这么仓促处死吗?
其实,樊哙与吕后暗通这件事,刘邦早就心知肚明。吕须几乎天天和吕雉在一起,而樊哙也经常觐见吕后,刘邦早就有所察觉。刘邦命令立斩哙头,其实真正对付的是吕后,因为没有吕后,樊哙不敢拿戚夫人和刘如意怎么样,所有的根源问题就在吕后。
吕后在当上皇后之后,一直就有心提拔自己吕家的人,只是因为刘邦在世就有所收敛。吕后想要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严密的亲信网络,让朝廷成了吕家的朝廷,让姓吕的既富且贵。
刘邦要防止这些问题,就必须解决一样——兵权问题,也就是吕后的亲信不能拥有兵权,显然樊哙手握重兵就犯了刘邦的大忌。
刘邦为了防止吕后的擅权,先是定了一个白马之盟,天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也就是在暗示,如果姓吕的敢搞什么名堂,天下都可以讨伐他。后来,又通过废立之争,来敲打吕后。这次,刘邦命令陈平“立斩哙头”,其实是削掉吕后的左膀右臂,也是在警告吕后一定不要打歪主意。
直到刘邦咽气前,吕后还是摇着刘邦问,萧何之后谁可以继任丞相,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陈平之后呢?最后刘邦告诉吕后,剩下的事就不用你管了。吕后摇着奄奄一息的刘邦,问了这么多遍,没有一个吕氏的人,也没有一个吕后的亲信,足可以看出刘邦临终之前心里是很清楚的,绝对没有老糊涂,而且刘邦定下的丞相人选,保证了汉帝国没有出现一个大的动荡。
因此,刘邦命令陈平秘密杀掉妹夫樊哙,绝对不是老糊涂,而且有着深远的考虑。为的就是削掉吕后身边的兵权,斩掉吕后左膀右臂。另外,也起到一个敲山震虎的效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朝廷大臣不能与后宫有瓜葛,也不要打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主意。
@历史方位
原创,喜欢的朋友加关注一起探讨哦!您的一个小小的赞许,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
网友解答:
-----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刘邦一直到死,都非常清醒,从不糊涂,为什么这么说,病榻问相就是例证。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陛下归天以后,萧相国如果也去世了,谁可以替代他的位置?”刘邦说“曹参是可以的。”
吕后又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和陈平可以代替,他俩可以相互辅助,性格可以互补。而军队之事可托于周勃,此人忠诚于刘氏,可任命为太尉。”
吕后还想问,刘邦却说“你也别问了,再往后的事,不是你我所能知的了,你也活不了那么久。”这就是有名的“病榻问相”。
由此可以看出,刘邦虽然在弥留之际,头脑依然非常清晰,刘邦死后,吕后也确实是按照刘邦的遗嘱进行人事安排的。
既然刘邦临终前都非常清醒,他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的发小、左膀右臂兼妹夫的樊哙呢?
樊哙——刘邦最忠实的小伙伴
樊哙是刘邦的小老乡,都是江苏沛县人,刘邦是平民,樊哙更贫贱,是个杀狗的屠户,干的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营生,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和胆识。年轻时候,刘邦没少沾樊哙的光,经常去他那里吃免费狗肉,
刘邦起义后,樊哙成了刘邦最坚实的臂膀,他不但杀狗技术精湛,打起仗来也是非常勇猛,经常是冲在前面,第一个攻上城头,是一个不要命的主儿,当时打仗以人头数作为晋升标准,樊哙在一场战斗中曾经看下敌军十五颗头颅,被封为国大夫,与章邯对抗,砍下二十三颗头颅,打败李斯的儿子李由,斩首十六颗首级。攻克霸上,樊哙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颗,俘获一百四十六人,降二千九百人。
占领咸阳后,面对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富丽堂皇的宫殿楼台、千娇百媚的宫娥美女,刘邦有点乐不思蜀了,决定当晚就留在秦宫过夜,不走了,萧何苦劝无果,只好去找刘邦的铁哥们儿樊哙,樊哙冲进皇宫,把刘邦从龙床上扛起来就走,出宫后的刘邦如梦初醒,对樊哙非常感激。
除了秦宫惊醒梦中人,鸿门宴上樊哙还救了刘邦一命。
项羽邀请刘邦参加“鸿门宴”,樊哙一直在帐外守候,得知刘邦有生命危险,樊哙立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为了保护刘邦,樊哙直接冲进宴会,像凶神恶煞一般看着项羽,看着铁塔一般的樊哙,项羽当时吓了一跳,立即赐予酒肉,樊哙边啃肉边替刘邦表功,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说的是有理有据,项羽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刘邦趁机尿遁,才躲过一劫。
除了是好哥们、左膀右臂,两个人还是亲戚,樊哙去了吕后的妹妹吕嬃为妻,樊哙也就成了刘邦的妹夫了,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既然关系这么铁,晚年的刘邦为什么还是对樊哙下毒手呢?
汉朝建立后,樊哙作为开国元勋因功封为大将军、左丞相。
俗话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很多开国皇帝稳固江山后往往对昔日战友举起屠刀,刘邦也没能免俗,先后消灭了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将当初一起闹革命的好兄弟们杀的杀、抓的抓,在平叛的过程中,虽然樊哙是主将,出了不少力,但他逐渐对刘邦感到害怕和寒心,原本一腔热血毫无城府的樊哙,开始低调做人,不再事事出头,没想到刘邦最后还是算计到他的头上了。
刘邦一直非常宠幸戚夫人(刘邦死后,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了人彘),甚至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废掉吕后的儿子太子刘盈,因为大臣们的极力反对才作罢。
感到自己命不久矣的刘邦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命运而担忧,非常害怕吕后和樊哙在他死后难为这娘俩,一直想要限制吕后的权力。
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与匈奴勾结造反,重病的刘邦派樊哙去平叛,樊哙刚出发,就有人向刘邦告发,
《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大意就是樊哙与吕后勾结,等皇帝百年之后立即杀死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
刘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立即临阵换将,杀掉樊哙,命令陈平“平到军中,立斩哙头”,陈平接到这个烫手山芋,立即犯难了,眼看刘邦是马上要不行了,如果杀了樊哙,刘邦就去世了,吕后能放过自己吗,他儿子可是接班人呀,但是刘邦的话还不能不执行。
考虑再三,陈平计上心来,带着周勃一起到樊哙营中,登上高台,准备传旨,让人持节去叫樊哙,周勃藏在一旁,樊哙见只有文官陈平一人,立即上前接诏,后台突然闪出周勃,将樊哙当场拿下,装入囚车,周勃到营中接管军权,陈平押着樊哙回长安。
一路上,陈平故意磨磨蹭蹭,走到半路就传来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把樊哙交给吕后,邀功请赏,吕后立即原谅了陈平,樊哙捡回一条命,继续荣华富贵,而戚夫人和他儿子就悲剧了,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把她儿子刘如意毒死,刘邦是赔了夫人又折了儿子。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
网友解答:
-----
刘邦相当聪明,料事如神,如果真的杀了樊哙,吕后也不至于那么嚣张。无奈刘邦英雄迟暮,派去的陈平精于算计,而周勃又世故圆滑,两个人一合计,与其听命于行将就木的刘邦,还不如给自己日后留一线生机。因此樊哙死里逃生,刘邦死后,樊哙就成为吕后身后一只无形的巨手,其阴影笼罩在众臣的头上,人人为其忌惮,而吕后得益于幕后这把推手,无往而不利。
樊哙是刘邦的同乡,刘邦玩世不恭,游手好闲,樊哙勤勤恳恳,靠实业发家。樊哙狗肉做的十里飘香、闻名乡里,刘邦分文没有,白吃白喝。最后樊哙没办法,为了避免刘邦把他吃于破产,上街卖肉之前先打听刘邦的形踪。刘邦在东他就往西,刘邦忽南樊哙就挑上狗肉向北。最后刘邦实在不好意思,就将小姨子吕媭撮合给樊哙,做为补偿。
(樊哙剧照)
刘邦起义后,樊哙成了刘邦的坚实臂膀,樊哙杀狗手艺精湛,打起仗来勇猛敌,杀人如麻,而且总是冲在最前面,第一个攻上城头的基本都是樊哙。因此每取得一次胜利,樊哙就晋升一级,最后刘邦不得不变着花样赏赐樊哙。刘邦入关后,志得意满,想独霸关中为王,于是重兵把守函谷关。项羽一怒之下陈兵关下,刘邦眼看遭受灭顶之灾,只好听从张良计策到鸿门谢罪。席间项庄把宝剑舞的惊心动魄,刘邦眼看命悬一线,樊哙持盾而入。抓起生猪腿,一边啃食,一边与项羽据理力争,刘邦假借撒尿,逃之夭夭。
刘邦称帝后,册封吕雉为皇后,立刘盈为太子。吕后野心勃勃,锋芒毕露,没等刘邦同意就将彭越垛成肉酱,还把一代兵圣韩信捅成筛子。刘盈生性仁懦,大权旁落已成必然,于是刘邦又想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戚夫人以求自保,只能母以子贵,所以非常热衷于为儿子奔走。吕后当然不肯放手,煮熟的鸭子怎么可能飞了,于是一边拉拢众臣,一边向张良问计。樊哙见了戚夫人则凶神恶煞一般吹胡子瞪眼睛,并扬言说迟早杀了老娘们儿,戚夫人被吓得魂飞魄散,只能钻进刘邦怀里啼哭。后来,戚夫人每次见到樊哙就像见了鬼一样,远远的躲着走。
吕后为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费尽心机,如果没有了太子,她的一生抱负也就无从实现,通往权欲的大门也就随之关闭。最终吕雉拼了老命,请来四个白发老头,号称商山四皓,四人都是隐居世外的高人,整日围着刘邦转来转去。刘邦自知来日无多,老骥伏枥,一声叹息,只能接受眼前的现世。刘邦并不畏惧死亡,但他放心不下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刘邦认为,如果没有樊哙的助纣为虐,吕后即便凶残,但也会有所收敛。于是临终前派陈平和周勃前去诛杀樊哙,并要求二人提头来见。
陈平诡计多端,周勃武艺超群,二人强强联手、万无一失。但是现实问题是,刘邦死后,吕后必然掌权,到时二人就成了杀害吕后妹夫的仇人,吕后绝对不会放过二人。于是二人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抓到樊哙以后,就押往长安,一路上还故意磨蹭拖延时间。最终刘邦没有等到樊哙的人头,憾然离世,陈平、周勃借机向吕邀功请赏。
(樊哙剧照)
有了樊哙这个坚强后盾,吕后做起事来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刘氏江山几乎改名换姓。正是由于樊哙的支持,吕后成功登上权力之巅,并实现了一生的夙愿,风光无限、权倾天下。可见刘邦颇有先见之明,并不老糊涂,无奈事不随人愿,让樊哙躲过一劫。
公元前186年,樊哙病逝,6年后吕雉去世,汉室江山回归刘姓。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
网友解答:
-----
刘邦病重危亡时,内心很脆弱,时而悲伤,时而绝望,时而暴躁,时而恐惧,在这样的情绪下决策大事,欲杀樊哙,这完全是一怒之下的冲动之举,老糊涂固然算不上,但在当时的情势下却当不得真。
将历史的时针朝前拨一拨,更利于看清刘邦与樊哙之间根深蒂固的关系。
英布造反时,病重的刘邦内心很悲凉,甚至有些孤僻,他躲在宫中,不愿见人,整日叫身边的宦官陪着。群臣见他颓废不朝,很想进宫劝一劝,但即便周勃、灌婴这样的心腹重臣也不敢擅自入内。
忍了多日,大家都觉得只有樊哙有资格闯宫,樊哙也不推脱,果真率领一帮兄弟推门径直闯了进去。
闯进去立在刘邦的病榻前,樊哙痛哭流涕说的一席话,不仅识大体顾大局,而且很有人情味。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樊哙这个人虽是屠狗辈,但在关键时刻却不是寻常人,有见识,有胆略,有性情。刘邦刚入关时,是他力劝刘邦还军霸上,勿贪秦宫奢华的享受 ;鸿门宴上,剑拔弩张,险象环生时,是他闯进项羽大帐,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不惧霸王天威,破掉了范增“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图谋。
这样的一个樊哙,在刘邦的心目中自然分量极重,不是一般功臣可以比拟的,这从诸多历史事件中也能看出来——刘邦做沛公时,樊哙就是他身边的随从侍卫;刘邦四处开始征战后,樊哙在其麾下扮演的始终是心腹先锋的角色;到了刘邦定天下,平异姓王叛乱时,樊哙更是其信得过的自己人,征讨叛军的主将,讨伐燕王臧荼,他是主将;诱捕楚王韩信,他是主要随从;讨伐韩王信,他是刘邦手里的硬牌······因为是绝对嫡系,又不断立有战功,大汉开国后,樊哙并未遭遇到刘邦的猜忌、打压,相反是一路上扬,赐爵列侯。
刘邦与樊哙关系非同寻常,还有一个佐证,他俩是连襟,樊哙的正妻是吕后的亲妹妹。刘邦对帝王术是很精通的,若是他对樊哙不放心,大汉开国后,鉴于樊哙身上有一层外戚的身份,刘邦绝不可能信用他,而信用他只能说明,刘邦认为樊哙作为自己人恰恰能起到在吕后势力中掺沙子的作用。
有一种说法,刘邦病危时,有打掉吕后势力的念头,只是吕后羽翼已丰,动不了罢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历史上就不会有刘邦病危时和吕后的那一番对话。
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
刘邦曰:曹参可。
问其次,刘邦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后复问其次,刘邦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翻译成大白话,再往后也不是你操心的事了。)
由这段临终交代可以看出来,对于吕后操持国政,刘邦也认为这样最稳妥,否则两人不可能这样对话,一个无所顾忌地问,一个用心良苦地答。
但在一个关键环节上,刘邦出现了误判,他认为对大汉江山有可能构成威胁的是异姓功臣,吕后绝不可能干“以吕代刘”的事,所以他才提到了重厚少文的周勃。
这样讲,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这样,刘邦就更没有理由要杀樊哙了。
问题出在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和爱子刘如意身上。如果说刘邦对吕后不放心,只在这一点,他担心自己死后,吕后会因为昔日的嫉恨对戚夫人和刘如意下狠手。
许多人对此有疑惑,既然如此,刘邦死前为何不下诏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呢?
站在一国之君的角度,刘邦是有此心,却无法这样做,一来戚夫人、刘如意没江山社稷重要,二来女人的嫉恨心理,刘邦根本没有办法扼杀。他能做的只有悄悄地给赵王刘如意安排一个对吕后有恩的强相周昌,除此之外,只能寄希望于吕后的仁慈。
话虽这么说,但如果刘邦在临死前听说有人要害戚夫人和刘如意,那就另当别论了,这等于是一刀捅向了他心理最脆弱的地方。
刘邦欲杀樊哙就是因为这个。
史书上没有记载是谁放出了这样的谣言,说樊哙已经与吕后结成同党,一到皇上驾崩,就立刻发兵将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等全部杀死。
此时的刘邦即将撒手人寰,他的理智已经消耗完了,只剩下脆弱不堪的情绪,所以当他听到此等谣言时,立刻就发作了,一方面,他觉得樊哙在咒他死,另一方面这样的谣言实在让他心里滴血。
愤怒之下,刘邦急召陈平入宫,要其献策。
因为事关吕后,陈平不敢草率表态,最后含糊其辞地说,可否命周勃替回樊哙,然后问罪。
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又令周勃入宫。周勃到来后,刘邦直接对两人下令,急赴燕地斩杀樊哙,由周勃代樊哙之兵,陈平火速提樊哙的人头来见。
陈平、周勃二人面面相觑,惊诧莫名,却又不敢违抗,只好领命而去。
这里有一个细节十分的耐人寻味,按说这样的谣言很容易被揭穿,不管是吕后站出来,还是陈平站出来,但这时候却无人这么做,这是为何呢?
只能有一个解释,生命垂危的刘邦因为戚夫人、刘如意,情绪已经彻底失控了,从吕后到重臣,没人愿意节外生枝。
吕后的真实心理还不止如此,她是宁愿看着妹夫樊哙有被杀的风险,却始终保持沉默,不出手相救,这说明这个女人定力十足,也很刚。
当然,看历史要多个侧面的看,史书上的记载是,陈平接到刘邦的诏命后,耍了一个滑头,他深知樊哙杀不得,于是伙同周勃玩了一个拖延战术,只抓不杀,然后将樊哙带回京城。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万一刘邦转危为安,恢复理智后悔了,陈平能有所交代;万一刘邦驾崩了,将活着的樊哙交给掌权的吕后,陈平等于是立了大功。
然而有没有这种可能呢,陈平接到刘邦的诏命之后,就请示或者向吕后表明了意思,史书上的记载不过是他们共同演的一出戏。
凭陈平做事不择手段,极善自保来看,他很有可能这么做,但也有可能,这出戏本就是心照不宣,不用挑明的。
说回刘邦,在即将离世的那一刻,在个人情感上他是个可怜人,他是真担心戚夫人和刘如意,但他能做的也仅限于此。
归根结底,还是江山社稷重要。
再说樊哙,从此之后也是可怜人,刘邦死时,差点人头落地,吕后死后,家破人亡。
-----
网友解答:
-----
刘邦糊涂也罢,清醒也罢,要杀掉其妹夫樊哙,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刘氏江山的稳固。
任何一位帝王,临终之际,都要做后事安排。
无论托孤,还是诛杀重臣,无非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继承人能顺利接班,按照自己的意愿,延续家族统治。
这是家天下永远绕不过的坎,刘邦也不能例外。
秦朝二世而亡,尽管秦始皇确立了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但仅仅是昙花一现。
真正封建制度的完善实践者,还是始于汉朝的刘邦。
虽然东西汉中间有隔断,但四百多年的历史,基本是整个封建时代的集中写照。
从政权的建立,到权力的交接,再到最终灭亡,历朝历代尽管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但根本而言,历史一直是在不断地恶性循环。
天下一理,了解了一个朝代,也就基本清楚了所有的套路,没有啥新奇可言。
回到题主这个问题,看一下樊哙的人生经历,就很清楚刘邦的所为,也佐证了整个封建社会历史循环的规律。
刘邦就是一个游手好闲的穷屌丝。
如果秦朝按照始皇帝的设想,万世传承,天下稳定一统,刘邦就这么混迹一生,最后挂掉就完结了。
韩信也如此,到处混饭吃,最后在哪里饿死还不好说。
可机会总是给那些不安分的人留着,总有人会碰到,刘邦、韩信之流就是。
刘邦是千古一帝,韩信也是千古一将。
但绝非只有这二人具备这个能力,有的人只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刘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遇到个好时机绝不会放过,就带领一帮兄弟,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彭越、英布、臧荼等等,就干上了,没想到还成了。
汉朝建国伊始,刘邦还不能不顾及兄弟们的感受,直接翻脸。
于是给大家一个交代,封王封侯。
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就成了异姓诸侯王。
但刘邦不会忘了老刘家,又裂土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
接下来,刘邦要做的就是除掉异姓诸侯王,韩信等人被诛杀,这个就不必多说啦,不谋反也得是谋反。
异姓诸侯王除掉后,同姓诸侯王也不老实,这是真的想谋反而被杀掉的。
整个过程,作为刘邦连襟、吕后妹夫的樊哙,都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人处理掉了,就轮到樊哙自己了。
韩信说了,“狡兔死,走狗烹”,樊哙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还有狡兔活着。
一个老道的猎人是不会只养一个走狗,也不会一起杀掉。
走狗眼里只有猎物,想不到自己在别的走狗眼里也是猎物。
看一下樊哙的人生经历吧。
樊哙就是大街上卖GOU肉的,一个到处打游击的小摊贩。
刘邦做亭长,也负责城管这一块,经常是吃樊哙的GOU肉不给钱。
樊哙远远看到刘邦一来就跑,刘邦经常想吃吃不到。
刘邦就托人跟樊哙说,自己有个小姨子长得很不错,想嫁给樊哙做老婆。
樊哙也老大不小了,一心也想成个家,自然也就巴结一下刘邦,就主动把肉送到刘邦嘴边。
能杀GOU的人,杀个人也算不得啥。
刘邦起事后,樊哙就跟着杀人。
的确也杀了许多人,每次都有很详细的记载。
不过哪,就是杀的人数比别人多几个,也没有特殊的本事。
但看得出来,一般人杀不了他。
鸿门宴,项羽想杀刘邦。
樊哙一看急眼了,姐夫死了,自己还跟着谁去杀人哪?
拼了命也不能让刘邦被杀死,切切的露了一次脸。
立下了这个大功,刘邦当了皇帝,也不会忘记,就封了小侯。
樊哙封侯绝对是拿自己的命,一步步闯过来的,绝不是依靠裙带关系。
但樊哙真正发迹,还是在刘邦做了皇帝,要清除异姓王及平定同姓王叛乱的过程中。
樊哙不仅被赐舞阳侯,还做了左丞相。
自始至终,樊哙对刘邦忠心耿耿,刘邦对樊哙也是信任有加。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GOU肉也有吃完的时候。
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归来,创伤发作病倒,自己感觉来日无多,讨厌见人。
大臣周勃、灌婴都不敢觐见,只有樊哙敢于带领群臣冲入宫内,朝见刘邦。
樊哙就没拿自己当外人,可见刘邦对樊哙的信任。
但是有人却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刘邦百年后图谋不轨。”
刘邦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已不满,又听说樊哙跟吕后合谋,立马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与陈平计谋除掉樊哙。
此时樊哙正以相国的身份去讨伐燕王卢绾叛乱。
刘邦命令陈平、周勃前去,杀掉樊哙,让周勃代替樊哙的职务。
可陈平、周勃想啊,刘邦快死了,吕后一定会主持朝政。
如果姐妹俩联手,在刘邦跟前搬弄是非,刘邦临时变卦,他们的日子不好过。
于是,就决定把樊哙绑起来不杀死,带回去交给刘邦处置。
可陈平还没有把樊哙带回来,刘邦就挂了。
陈平就更不敢处置樊哙,害怕被追究责任。
赶紧跑到刘邦的灵前大哭,说“您叫我杀掉樊哙,我不敢随便处置大臣。现在把他绑起来,准备交给您处理,不想您不管啦。”
吕后姊妹一听,樊哙还没死,就松了一口气。
随即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公元前189年,樊哙寿终就寝,谥号武侯。
樊哙只是侥幸逃过一劫,但没有跳出宫廷争斗的怪圈。
如果不是陈平、周勃为了自己想留条后路,樊哙也就挂了。
有意思的是,吕后擅权专政,你杀掉吕后啊,杀掉一个樊哙就行了吗?
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其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
惠帝年幼,吕太后趁机把持了朝政,毒死赵王,害死戚夫人,把刘姓诸侯王几乎杀尽。
惠帝郁闷而死,少帝继位,吕后继续临朝执政,大封吕姓诸侯王,先后封了吕姓十几人为王侯。
这可是刘邦生前没有想到的。
权力的争斗,从权力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杀人,就是在杀人的路上;
不是被杀,就在被杀的路上。
只要参与到这个圈里来,就不可避免的遭遇这个命运。
樊哙之所以能够逃脱,是他侥幸。
想杀他的人不是糊涂,也不是起了恻隐之心,而是死在了他的前头。
执行杀他的人,也不是与他有多么深的情谊下不去手,而是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愿赌服输,既然想火中取栗,就要做好被火烧伤的准备。
既想吃GOU肉,又怕被GOU咬,恐怕是不行的。
-----
网友解答:
-----
古代许多有作为的君主,老年之后都会变得昏聩,
汉高祖刘邦却不是。
刘邦临死前派人杀樊哙,许多人认为是意气用事,老糊涂的表现。此举激化了吕后与戚夫人的矛盾,将本想保护的儿子赵如意推到了更危险的境地,是老糊涂的明证。
其实不然,刘邦最后的举动是要保护刘氏政权。
一、樊哙绝非莽夫,是刘邦托后的人选
樊哙是刘邦的同乡,从一开始就追随刘邦,攻城略地身先士卒,以勇将闻名于世。但樊哙绝不是一勇之夫,其粗中有细的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
1、刘邦打到咸阳,宫殿巍峨、财宝无数、美女如云,瞬间就掉进了温柔乡,樊哙劝道:
\"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资治通鉴》
2、鸿门宴,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一番义正词严的言语,说得项羽默默无言。刘邦借机要溜的时候,担心没与项羽告辞,又是樊哙坚定地说: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
能够有上面所列的见识与言语,说明樊哙在鲁莽的外在形象之下,识大体、智勇双全,是刘邦帐下可以托付大事的人选。
刘邦待樊哙也不比常人,将妻子的妹妹吕媭嫁给樊哙。封舞阳侯,并给其军权,放心地让他带兵。刘邦此举是相信他忠于刘氏,能帮助自己的子孙维护好政权。
二、谁是威胁刘氏政权的潜在力量
想要汉朝长治久安、代代相传,就要为后代清除障碍。称帝后,对王朝最大的威胁,在刘邦的心中是异姓王,于是他与吕后合作,经过多年的努力,逐个加以铲除。随后,与群臣杀白马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除了对异姓王不放心,刘邦的另一个心病就是下一任皇帝,太子刘盈没有表现出一个君主的品质,刘邦不满意,因此,才有了戚夫人换太子的努力,国事与家事掺杂在了一起。
对吕后,刘邦到底是怎么看的,是否将其视为威胁?
首先,
刘邦真的视吕后为妻子、家人
,女人的手段刘邦也是无力抵挡:
1、白登山脱险后,刘邦欲和亲匈奴,他的女儿只有吕后所生的鲁元公主,吕后日夜啼哭::\"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刘邦拗不过妻子,只得另遣宗室女,送去匈奴。
2、英布造反时,刘邦正患病。因此,让太子统领诸将带兵镇压。吕后又来哭诉:英布是劲敌,而诸将都听陛下的,未必肯听太子指挥。这样很难打胜仗......,还是您带病跑一趟吧,有你在,诸将不敢不尽力。
\"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上曰:
刘邦气得大骂,\"
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早知道刘盈这小子没用,还得老子自己去。
可见,刘邦并未以吕氏为威胁,吕后、刘盈、戚夫人、刘如意,都是家人。
三、樊哙的举动证明所托非人
在刘邦的认知中,自己身后,吕后作为实际的掌权人,并不会威胁刘汉的政权,有矛盾,也是家庭内部矛盾。
至于吕氏外戚的力量,最有能力的吕泽已死,吕释之能力一般。下一代中也没看到出类拔萃的人物,刘邦的识人之能是有目共睹的,吕后死后,吕家下一代果然无力控制局面,昏招频出,断送了整个家族。
但出乎刘邦意料的是樊哙,竟然与吕氏结党,有人告密说:
\"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樊哙说这话,证明他彻底倒向了吕后,将会擅权危及刘氏子孙。而吕后一旦没有了制衡,失控的权力将会走向何方?有樊哙这样有勇有谋的人掌军权,为吕氏保驾护航,吕家的做大就不可收拾了。
发现樊哙已经改换门庭,连忙密令:
\"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结语:
陈平没敢杀樊哙,而是欲把他带回来交给刘邦。
\"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後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
刘邦却没有等到再做决定就撒手人寰了。他杀樊哙的命令,不仅仅是得知其欲对戚夫人、赵王不利之语的一时气愤,而是
为了维护刘氏政权的需要
。
但樊哙在后来吕氏做大的过程中,并没发挥多少作用,他很快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刘邦死后六年,樊哙病故
。
-----
网友解答:
-----
黑暗、肮脏、臭气熏天的猪圈里,一个被切掉四肢和舌头、弄瞎双眼的人,求生不得,求死同样不得……这是一段让今人读来,也难以置信的历史。
由此,历史上也诞生了一个名词——“人彘”。
其实,戚夫人的“人彘”之祸本可避免,因为刘邦死前察觉到,自己钟爱的这个女人未来可能会死于非命。为此,已采取防范措施,只是在实际运作中选错了执行者。
1、杀猴给鸡看
刘邦末年,率军剿灭陈豨、黥布,回军还师长安时,因箭伤发病。此时,又传来燕王卢绾造反的消息,无力亲征的刘邦,派樊哙去平乱。此时,有人打小报告,刘邦听后勃然大怒——
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于是就听取了陈平所献计谋,把周勃召来,在病床上给了他一道圣旨,意思很明确:陈平马上驾车带着周勃,让他取代樊哙领兵,陈平到军营后马上砍了樊哙的头。
为什么要对从自己还是一介白丁,就誓死追随他,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而且还是自己妹夫的樊哙痛下杀手?
说来简单:杀猴给鸡看。
猴,是指樊哙;鸡,是指吕雉吕后。就是要通过杀樊哙,在吕后面前立个威,告诉她不要胡作非为。
2、小报告是啥内容
刘邦采取的这个行动,源起于那个小报告。那么小报告的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原来有人诋毁樊哙和吕后结党营私,计划刘邦有朝一日死去后,由樊哙带兵把戚夫人、赵王如意等人全部杀死。
注意,在这里司马迁记载时用了“诋毁”二字,如果是真的诋毁,那一定是戚夫人派人所为。如果不是诋毁呢?有没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呢?结合吕后掌握的所作所为,后一种可能极大,就是樊哙和吕后真有这么一个计划……
戚夫人是刘邦晚年最宠爱的女人,赵王如意是戚夫人所生。爱母及子,刘邦一度曾想让赵如意取代刘盈成为太子。最后关头,吕后问计于张良,跑到山里找来4个老头(商山四皓),成功阻止了刘邦换太子的可能。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档子事,已预感到将不久于人世的刘邦,预料到自己死后戚夫人、赵如意将凶多吉少,在接到小报告后马上采取防范措施,派陈平、周勃去执行“杀猴”任务,剪除吕后的羽翼。
摸了一辈子枪把子的刘邦明白,掌握不了军权的吕后翻不了天。
3、陈平没有执行
刘邦明白的事,吕后也明白。她知道戚夫人、赵如意对自己和刘盈的危险只是暂时解除,地痞出身的刘邦向来崇尚实用主义,哪天神经一下,一切都可能翻天。
跟着丈夫白手起家的吕雉,更知道军权的重要性,把舞阳侯樊哙作为军中的靠山,何况这个樊哙还是自己的妹夫。当然,为了防备万一,她跟妹夫、妹妹等人极可能最已制定了紧急预案。
在吕后和戚夫人两派角力中,刘邦走向生命尽头。深知吕后心狠手辣,刘邦派出了最信任的两员大将去杀猴给鸡看。但千算万算,没算到陈平“阵前反水”了。
上路后陈平对周勃说,樊哙是皇帝小舅子,立了那么多功,又是吕后妹夫,皇上一时气愤要杀樊哙,万一将来他后悔,我们就倒霉了……所以,陈平没按刘邦圣旨要求,只是把樊哙绑起来,用囚车慢腾腾地押往长安。
史载: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
4、“人彘”种子谁洒下的
戚夫人被残害成“人彘”,让今人读史,不免嘘唏感叹。有人说,如果最终是戚夫人当权,吕后的下场是什么样也未可知。但是,历史没有假设。
回看这段历史,与其说是吕后导致戚夫人的“人彘”之祸,不如说陈平才是洒下“人彘”种子的人。
平生以奇谋多计闻名,陈平没有执行刘邦的临终托付,究竟是担心刘邦反悔,还是担心吕后在刘邦死后向自己开刀?
其实,这个问题有答案:陈平在刘邦死前一直跟随左右,不可能不知道刘邦此病非同一般,说不定斩杀樊哙的建议也是他提出来的……
但是,在领命上路之后,他的大脑迅速冷静下来。是把自己未来的命运,拴到将死的刘邦身上,还是跟着吕后继续享受后半生的荣华富贵?
陈平,背叛了刘邦临终托付,作出了最利于自己的选择。自然,也就播下那粒“人彘”之祸的种子。
最后说一句:史书记载张良和陈平无后、绝户。二人都因谋略阴险甚至狡诈而杀气太重,因此命里无后,失去后嗣传承的机会……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要加一句:陈平尤甚!
-----
网友解答:
-----
在所有帝王当中,
刘邦是屠杀功臣最多的皇帝。如果刘邦活的时间够长,很有可能所有的功臣都会被他一网打尽。
很可惜,刘邦早死,幸运的留下了那么几个人。那么既然樊哙和刘邦是连襟(吕雉姐妹分别嫁给他两个),两人又早就相识,关系那么好,刘邦为什么还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樊哙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刘邦击败项羽后,
其实是无心做皇帝的。
他明白,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为什么呢?刘邦很了解自己,
自己作风随意,说不好听就是个无赖。
而做皇帝是
需要高尚的品德才能服众,
因此,他也
怕自己做皇帝后,别人起兵反叛。
但是部下跟了他这么多年,要的就是个名分。于是经过三劝三让,刘邦勉为其难做了皇帝。
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做了皇帝后,刘邦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在刘邦称帝后不到半年时间,远离长安的燕地便发生了叛乱。燕王臧荼起兵反叛,攻下代地。
刘邦立卢绾为燕王,派樊哙去平叛代地。
刘邦一开始并不在意,为什么?因为
燕地偏远,向来都容易叛乱。
但是后来的事情
就让刘邦摸不着头脑了。
什么事情呢?
刘邦来到洛阳,
下令召见附近在封的侯爵,想要赏赐他们。
但是颍川的侯爵
利几
却认为刘邦是想趁机除掉自己,于是
利几
也举兵反叛。虽然刘邦很快的平定了叛乱,但是利几的反叛却起了一个坏头,什么坏头呢?
所有的功臣都认为,刘邦此刻要动手屠戮功臣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快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但是谋反这种事情如果等到举兵相向可能就晚了,尤其是像韩信这种能征善战的人。
于是刘邦假装巡游云梦泽,趁机逮捕了韩信。
韩信的被捕彻底激起了全部诸侯紧张的神经,局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刘邦为了稳定众人的紧张情绪,于是
剖符行封,给他们承诺,自己的子孙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封地,只要不反叛。
很可惜,大家都知道刘邦是个什么人,没有人相信他了。
很快,
韩王信在匈奴的威逼下叛变,赵相国相贯高叛变,继任的赵相国陈豨仍然继续叛变。韩信紧接着在长安也酝酿宫廷政变,事发被诛。彭越被人诬告谋反,也被逮捕诛杀。淮南王黥布叛变,刘邦差点镇不住。
从以上可以看出,
刘邦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多么的窘迫,多么的严重。
而刘邦在平定叛乱时,除了亲力亲为,使用最多的将领就是
樊哙
。由此可见,刘邦对樊哙的信任。但是刘邦为什么又要让陈平除掉樊哙呢?
樊哙当时奉命领兵攻击燕地,继而平定代国国相陈豨的叛乱。
当时刘邦病重,到了弥留的境地,就差一口气了。
这时有人打小报告,说樊哙也有可能谋反。依照正常情况,
刘邦是不会相信的。但是这次,刘邦选择了相信。
为什么呢?
来人并没有诬告樊哙要举兵相向于刘邦,而是说樊哙党附于吕雉,就等刘邦一命呜呼,然后领兵除掉赵王如意和戚夫人。
这是刘邦所不能容忍的,因为赵王如意是他最喜欢的儿子,而戚夫人也是他最喜欢的女人。吕雉如果得到樊哙相助,
除了能够除掉两个自己最心爱的人,也必将祸乱整个刘氏天下。
因此,刘邦紧急召见陈平,让陈平拿着符节带着周勃,让周勃代替樊哙执掌军队。刘邦对陈平说:
见到樊哙后立即斩首,不得有误。
因为刘邦知道,自己可能活不到樊哙回来了,所以让陈平当机立断,就地斩杀樊哙。很可惜,陈平没有听他的。
陈平认为,
刘邦病危,很快就会死去。而刘邦一死,太子幼若,吕雉必将掌权。因此,如果仓促斩了樊哙,肯定会得罪吕雉。
于是陈平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他将樊哙抓起来,然后带着他回去见刘邦,让刘邦自己下令斩首。
结果,还没有等到陈平走到长安,刘邦就已经驾崩了。陈平马上释放了樊哙,为了保命,他去见了吕雉的母亲,请求在宫中留守做官。太后看出他的心思,
任命他为郎中令,做了太子刘盈(吕雉的儿子)的师傅。
陈平算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吕雉差点气歪鼻子。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在刘邦称帝后,各地反叛相继而起,
刘邦几乎没有时间去真正区分真与假。因为这些人许多都是和他关系甚好的故友,所以刘邦选择了不加区分,一网打尽。
樊哙因为娶了吕雉的妹妹,所以最被刘邦所忌讳。在那种高压紧张的气氛下,有人诬告樊哙要不利于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刘邦肯定会相信。所以,
不是刘邦老糊涂了,而是刘邦认为自己时日无多,能多杀一个就算一个。目标就是武将杀尽,保留文臣。这样的话,刘氏江山才会永固。
你说刘邦糊涂吗?一点都不糊涂呀!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
网友解答:
-----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
樊哙和刘邦同是沛县人,樊哙以卖狗肉为生,很早之前樊哙就投奔了刘邦,和刘邦一同起兵反秦。樊哙对刘邦是忠心耿耿,鸿门宴上樊哙不顾生死,为救刘邦闯入项羽大营,楚汉战争中樊哙立下大功,在平定异姓王的战争中,樊哙同样冲锋在前。
史料记载:
“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
大约在公元前195年,卢绾背叛了汉朝,刘邦派樊哙发兵征讨,不久之后,刘邦命陈平去斩杀樊哙,并让周勃顶替了樊哙的位置。陈平将周勃藏在车中,到了军营后,直接将樊哙拿下,周勃接管军队,但陈平没敢杀樊哙。
樊哙跟随刘邦多年,感情挚厚,假如刘邦反悔了,那该如何是好?于是陈平准备将樊哙押送京城,让刘邦亲自发落。在回去的路上,刘邦突然去世,这让陈平手忙脚乱,好在陈平聪明绝顶,在吕后面前表明了态度,樊哙被释放,也保住了陈平的性命。
那么为何刘邦要杀好兄弟樊哙呢?
刘邦担心樊哙联合吕后谋反
在刘邦统治末期,吕后早已大权在握,一方面刘邦经常要出兵亲征,比如征讨韩王信、陈豨、英布等等,家中要有人看守。另一面,吕后深通权术,其势力也愈发如日中天。
公元前197年,韩信和陈豨勾结,想来个里应外合,颠覆汉朝政权。陈豨率先起兵造反,刘邦带兵亲征,韩信在京城伺机而动,等待消息。韩信府中有人向吕后泄露了消息,于是吕后找来萧何,商议对付韩信的办法。
萧何给吕后出了个主意,假装以陈豨被杀为名,宴请诸位大臣,韩信也被要求出席。等韩信到了长乐宫,发现上了当,被吕后诛杀在长乐宫钟室。理论上来讲,吕后是皇后,而韩信是大臣,而刘邦仍是活着的皇帝,哪里有皇后不经皇帝同意,敢随便诛杀大臣。
况且韩信可是汉朝的大功臣,假如没有韩信,刘邦他根本得不到天下。刘邦回来后,表面上没有任何表示,事实上他对吕后更加忌惮。
其次,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吕媭,这就造成一个既定事实,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如果吕后要造反,那么他很可能成为帮凶。恰巧樊哙出兵在外,刘邦自己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假如吕后和樊哙也来个里应外合,那么汉朝的就要改姓吕了。
刘邦为了帮助戚夫人和刘如意
刘邦最宠爱的妃嫔就是戚夫人,戚夫人不仅人样子长得好,唱歌跳舞也是一流的。刘盈生性仁厚,在性格方面不像刘邦,而刘如意活泼好动,跟刘邦有几分相像,加之戚夫人的枕头风,所以刘邦想要改立太子。
太子的问题在哪个朝代都是重中之重,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换得,明朝的万历皇帝为了换太子,跟大臣争了十几年,最后还是以妥协告终。刘邦同样如此,要想换太子,就得征求群臣的同意,不出所料,大臣们都持反对意见,叔孙通、周昌甚至以死相谏,于是刘邦只能作罢。
事实上,刘邦的确是想换太子,他毕竟是一国之君,还是要以社稷为重,不可能为了换太子,得罪了满朝文武,这对国家不利。
吕后跟刘邦是老夫老妻,吕后是刘邦的结发妻子,虽说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们有些貌合神离,但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刘邦起兵反秦的道路上,吕后一直跟在左右,那是生死与共、不离不弃,在彭城之败后,吕后还被项羽所俘,被俘两年后才回来。
对于吕后,刘邦是有所亏欠的,在某种程度上,刘邦不敢也不能杀吕后。然而戚夫人是他心爱的女人,他也需要加以保护,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而且手握兵权,杀掉樊哙,或许能斩断吕后的一条膀臂,也可能让吕后有所收敛。
史料记载: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此外,之所以刘邦要杀樊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人举报,举报人说樊哙可能会发兵诛杀戚夫人和刘如意。为了保护戚夫人,为了防止政局发生混乱,刘邦再也顾不得什么兄弟感情,这才命陈平去杀樊哙。
刘邦疑心太重
刘邦在起兵反秦之后,之所以能发展壮大,跟他善于用人,敢于放权有很大关系。比如韩信、陈平,都曾在项羽手下效力,但项羽小肚鸡肠,根本不加重用,于是这些人才投奔了刘邦。
刘邦很痛快,直接加封高官,加之刘邦对待属下相对仁厚,比较注重感情,这些才死心塌地给他干活。刘邦是个亦正亦邪的人,他可以对下属好,也可以随时变脸杀人,历史上刘邦杀功臣的恶名仅次于朱元璋。
在得知韩信被吕后所杀后,刘邦几乎毫无反应,可见在其做了皇帝之后,对感情看得很轻。人会发生改变的,更何况刘邦是一国之君,贵为天子,权力会让人性格发生扭曲,为了防止他人夺走他的权力,刘邦不再信任任何人。只要有人敢反对他,他就要杀之而后快。
史料记载:
“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卢绾是刘邦的发小,两人一同长大,刘邦起兵后,卢绾就跟随左右,这感情比亲兄弟还亲。群臣中也只有卢绾可以随时进出刘邦的卧房,可见其待遇之高,就算是萧何、曹参等重臣也没有这个礼遇。
偏偏最不该叛变的却叛变了,刘邦先后杀掉了韩信、彭越等异姓王,这让卢绾愈发不安,终归叛逃了匈奴。刘邦本身疑心就很重,而卢绾的叛变更令其心寒不已,为了权力,他杀樊哙也不会有什么犹豫。
只是我们不清楚,得知刘邦要杀他,樊哙会作何感想。本来亲如一家,樊哙为了刘邦可是连命都可以不要,却差点被陈平所杀,如果不是陈平机灵,樊哙早就成了刀下亡魂。
想来在樊哙心中,也会对刘邦有几分怨恨吧,或许只有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才可以避免悲剧发生。
-----
网友解答:
-----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樊哙事件」是刘邦和吕后的最后一次政治博弈,也是刘邦生平的最后一战,这次博弈的成败也最终左右了刘邦死后西汉王朝未来 15 年的命运。
刘邦的最后一战
(汉高祖刘邦)
刘邦的一生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前 40 年游手好闲,后 20 年南征北战。先是参加秦末农民大起义,接着是 4 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 202 年,刘邦当上皇帝后,依然征战,忙得不亦乐乎。四处
公元前 195 年,也是刘邦生命的最后一年,仍然不能消停,他还将面临人生的最后一战,那就是「妻儿保卫战」。
当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回到长安,创伤发作,病势日重。有人向刘邦秘报,樊哙与吕后串通一气,要等刘邦死后图谋不轨。
如同韩信彭越英布一样,于是同样的戏码便出现了。刘邦按照陈平的计策,前往樊哙军营,要求其在军中立斩樊哙,迅速将樊哙首级传回长安,让刘邦验看。
樊哙时任西汉大将军,左丞相,娶吕后之妹为妻,与刘邦是连襟关系,为刘邦妹夫,深受吕刘二人信任。
那么刘邦为什么非要将自己的发小和妹夫,那个在鸿门宴上喝酒吃肉把项羽唬得一愣一愣的壮士樊哙置之死地而后生呢?
两个女人的恩怨情仇
(吕后)
项羽的亚父和大谋士范增曾评价刘邦「贪财货,好美姬」,刘邦确实有这个小爱好,于是戚夫人浓墨重彩的登场了。
戚夫人出身名门,能歌善舞,是著名的舞蹈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字记载的第 1 位女围棋手。常年跟随刘邦左右,深受刘邦宠爱,而此时的吕后年纪已大,留守关中,与刘邦分离。
俗话说爱屋及乌,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也深得刘邦喜爱,从刘如意的名字中的「如意」二字便可见一斑。于是刘邦便动了更换太子的想法。而此时的太子是谁呢?正是吕后的独子刘盈。
吕后的失宠与戚夫人的得宠,已然在两个女人之间形成愁仇。太子之争更是让两个女人势成水火,互不能容。
最后吕后在朝臣的帮助及张良的谋划下,成功的保住了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但戚夫人和刘如意仍然深得刘邦喜爱,而此时病重的刘邦听到有人要图谋不轨,自然无法容忍。
更何况樊哙手握重兵,身居要职,加上其与吕后的特殊关系,这种情况比韩信彭越更危险,必要除之而后快。
陈平的狡诈和圆滑
(樊哙)
刘邦要杀樊哙,这个重大的任务便落到了陈平身上。在西汉的开国功臣中,陈平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智谋水平与张良相仿,人品心机却常被人诟病,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大才小德」之人。也是一位绝顶聪明的政治老手。
陈平的原计划是以自己的名义去军中传召樊哙,让大将周勃暗中跟随,以免樊哙提防。樊哙得知陈平一人前来,果然不加防备,独自前来接诏,周勃乘机杀出,将樊哙拿住。
问题来了,是按照刘邦的旨意立即斩杀樊哙,还是放樊哙一马?这是一个问题。毕竟刘邦快不行了,如果刘邦去世吕后掌权,作为吕后的妹夫樊哙被杀,自己的政治前程,甚至身家性命便会遭遇极大的威胁。
于是在一番周密的思虑之后,陈平让周博掌管樊哙的军队,违背刘邦的旨意,将樊哙押送回京,怎么处理你们自己家里人看着办。果然到半路就听说刘邦病逝了,此时的陈平二人估计背脊上直冒凉气,庆幸自己的正确决定。如果真杀了樊哙,后果不堪设想。
「樊哙事件」中各路人马的大结局
由于陈平的圆滑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樊哙保住了自己的小命,刘邦的生死簿上少了一条罪状。陈平和周勃也未受牵连。那么在这次事件中,博弈的四方最终结局如何呢?
先说刘邦。刘邦为了保住戚夫人和刘如意,所以下诏斩杀樊哙,而樊哙未死自己先死。看来皇帝的话要管用,前提是得先活着。
接着说说刘邦要保护的这对母子。刘邦死后不久,戚夫人便被吕后残酷杀害,赵王刘如意也被召回,最终被吕后毒杀,刘邦的最后一战以失败告终!
再来看看胜利的吕氏家族。刘邦死后,吕后执掌西汉朝政长达 15 年。整个吕氏家族飞黄腾达,鸡犬升天,不可一世。公元前 180 年,吕后去逝,整个家族随即被连根拔起,樊哙的老婆也在被杀之列。
最后看看这次事件的实际操盘手陈平和周勃。二人在吕后执政时期没有生命危险,夹起尾巴做人。吕后死后正是在陈平周勃的策划下,联合刘姓王,将吕氏家族一网打尽,鸡犬不留。
樊哙逃过一劫,没有遭受刘邦的毒手和猜忌,他于公元前 189 年去世。
他见证了刘邦的死和戚夫人刘如意母子之死,但他老婆之死,吕氏家族的覆灭和陈平周勃的壮举他没有看见,因为这已是他身后 9 年的事情了。
------------------
推荐阅读:
有的地方农村小麦收割之后,农民不再抢着种玉米了,这是什么原因?
农妇秦香莲把自己的状元丈夫陈世美告死在包公的铡刀下,有什么不妥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