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遇到诛九族的时候,亲戚们该怎么办?能逃脱吗?
古代遇到诛九族的时候,亲戚们该怎么办?能逃脱吗?
-----
网友解答:
-----
诛九族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真诛九族,基本上只要沾上血源关系,都会被处死。遇到这种事情,一般人的想法是逃,其实是逃不了的。
历史上很少有诛九族的事情发生,一般是夷其三族,或夷其族,株连九族
这么残酷的刑法,是很少使用的,秦以酷法著称,非议朝政就要夷三族,即直系父子孙三族,也有说父子妻三族,大约是斩草除根的意思。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就太多了,数不胜数,大多理由是造反。比如有名的李斯、韩信、彭越等等。
历史上还有“灭七族”的,那就是荆轲。荆轲刺杀秦始皇失败,秦始皇气急败坏,按照《秦律》,当时只有”夷三族”。秦始皇不干,非得整出七族。司马光写荆轲去刺杀秦始皇,就是“不顾七族”。但并没有解释”七族”究竟包括了荆轲的哪些人。
历史记载被灭九族的,可能就是隋朝的杨玄感了,史书记载其造反失败,”祸及九族”。但是也没有具体的讲杨玄感的”九族”是哪些人,杨玄感本人被切成一块一块的放火上烤。
另外一个是方孝孺,据野史记载朱棣想让他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孺不答应,朱棣以灭九族相威胁,结果方孝孺说哪怕灭我十族也不怕,于是朱棣以朋友为一族,灭了方孝孺十族。但是史载方孝孺只有九岁的幼子被朋友收养,可见诛十族之说不可信,景清忠于文帝,假作投降朱棣,伺机行刺,遗憾的是不是专业刺客,动手之前被发觉了,这比不肯写诏书罪行大多了,朱棣是夷其族。
没有夷九族,并不代表仁慈,牵涉到方孝孺案被杀的有八百多人,景清虽然名 义是只夷其族,但在其家乡进行了瓜蔓抄:象瓜的藤蔓一样,只要有关联,就要杀。诛不诛九族只是个形式,只是看皇帝乐意杀多少人,牵连有多大而已。
但不管怎样,古人在遇到破家灭门之祸时,很少逃走,原因有几点:
来不及跑或者不能跑
王安石实行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苏轼是保守派,经常在与友人诗词唱和里提到了对新法的不满,变法中出现的问题,劳骚满腹,被有心人利用,告到神宗处,神宗大怒,要抓捕苏轼,附马王诜得知消息,立即通知了苏轼。
苏轼想过逃跑,历史上遇到这种破事,弃冠而逃多的是,但会连累其他人,最终苏轼抢在官差搜捕之前,把一些“大不敬”的诗词信件烧掉,最终只是被贬,救了自己和朋友的性命。
从人的应激反应来讲,当然能跑就跑了,可是每一个人的”九族”都是不一样的,自己逃跑了,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得不偿失。
古代信息传播缓慢。如果一人犯了诛九族的罪,他的亲戚好友们可能还被蒙在鼓里,即使有人在官兵抓捕前获知了消息,但是往往能逃脱的概率也很低。而且一个家族基本上都是一大家子居住在一块儿,或者住得非常近,形成一种族群。一旦重兵抓捕,会连锅端,根本来不及……
无处可逃
他们的族人没有地方可以去。古代有连坐制度,收留罪犯,包庇罪犯等,都会受牵连被判刑,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敢收留罪犯。城门有通辑令,出门也要有路引,不然连住店都困难,可以说寸步难行。
不仅收留罪犯会被判刑,举报罪犯会有奖励,古代人口流通不畅,多个生面孔谁都能察觉出来,所以罪犯逃到另一个地方后,很可能会被别人举报而捉拿入狱。
当然可以躲在深山老林之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是野外生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没有衣食,很难生存。即使是装备齐全的现代,想到在荒野生存也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何况能犯大罪的,都不是一般人,养尊处优惯了,忍受不了这样的苦痛。
汉武帝的儿子太子刘据,因为被诬谋反,迫不得已发动兵变,事败后逃到深山里的一户樵夫家中躲藏。日子太过艰难,于是试图联系自己以前的一个老部下,结果被对方出卖,最终自杀。
一般也不是都杀掉
按照大明律的规定: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及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
其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若女许嫁已定、归其夫、子孙过房与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
从法律就可以看出来,即使谋逆大罪,也并不是一家子全部杀光,还有几种是不杀的,处罚也不一样:十五岁以下的未成年儿童,妻妾及未出嫁的女儿、姐妹不杀,但是要做功臣之家的奴才,家产全部充公,已经定亲的还没有嫁的男方家带走,已经过继给别人的,结了婚的都不受牵连。
从汉开始,历代都是以儒家思想治国的,所以有罪不及妻孥的说法,男主外女主内,女性一般不会参与政事当中,也没有能力东山再起报仇,不杀女子也显示了当权者的仁德,但是会让她们为奴为伎加以侮辱。著名的梁红玉就是父亲有罪,被罚没成了官妓。
候君集参与造反,按律全家被抄斩,但是他恳请唐太宗看在他为国有功,一时糊涂的份上,给他留个后,唐太宗赦免了他的一个儿子,改为流放。
忠君或气节,宁愿死也不逃跑
赵高矫诏杀扶苏,蒙恬对旨意有疑问,劝扶苏问过秦始皇再自杀,可是扶苏却说:“父亲赐儿子死,还哪里需要再请示查实呢!”随即自杀。
海瑞给嘉靖上书,早就做好了必死准备,连棺材都准备好了,嘉靖看了他的奏章气得七窍生烟,让人马上抓捕,不要让他跑了,身边的太监都说:棺材都准备好了,是不会跑的。
即使是不杀,也有人会义不受辱自杀。朱棣杀了建文帝手下3000多人,把他们的妻女要么许配给蛮夷之人的象奴,要么发入教坊司当官妓。
方孝孺的妻子郑夫人及两个女儿为了不当官妓,投水而死,齐泰、黄子澄的家属就被投入教坊司中。
后教坊司的官员禀告: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看守着。年小的都怀身孕,除夕生了小龟子,又有一个三岁的女儿”意思是每人每天接客二十次,小的怀了孕,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朱棣得到奏报后说“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树儿”。女孩长大后也要在教坊司接客替他挣钱。一直到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才把她们放出来。象这种真的是生不如死,所以很多官员家属情愿自杀,也不苟活。
总的来说,被株连九族的族人们,也没有太多的选择。一旦被牵连上,只能无奈的接受命运。很多人还怀有侥幸,觉得事情还有挽回的希望。毕竟一旦逃跑了,那可真的就成了乱臣贼子,事情就没有回头的余地了。毕竟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他们也没有容身之地,想逃也逃不了。
-----
网友解答:
-----
虽然一直有这个说法。
但是查遍历史,见于史书的,被诛九族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杨玄感,另一个是方孝孺。
但是这两个人其实也并没有被真的诛九族。
杨玄感是隋朝人,在隋炀帝征高丽的时候起兵造反,触了隋炀帝最忌讳的软肋,再加上征高丽战事不顺,所以隋炀帝对这个人可谓是恨之入骨。于是下令诛九族。《唐六典注》中说:(隋炀帝)末年严刻,生杀任性,不复依例,杨玄感反,诛九族,复行轘裂枭首,磔而射之。
这个记载中除了诛九族,还有车裂,砍头,分尸然后用箭射……反正是挺惨的。
但是,其实这个诛九族多半是假的。因为杨玄感那个弘农杨氏,这个势力有点大,如果真的诛九族,按照当时超级世家的那种联姻习惯,恐怕隋炀帝自己都跑不了……而且即便到了唐代,弘农杨氏的实力还是很强,仅在唐代,就出了十一个宰相。武则天的妈妈,唐玄宗的皇后都是弘农杨氏的人……
所以我推测,即便以隋炀帝的酷烈,也只是杀了杨素下面这一支而已,对于一个从秦汉时代起家强盛道唐末的大世家,族诛,不现实…………
第二个被“诛九族”的,是明代的方孝孺。
这个好多人都耳熟能详,好多野史说他被诛十族,其实都是谣传。
关于方孝孺,第一版明史这样记载: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
四库版明史,改成了这样: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孝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儒共磔于市,皆夷其族。
明史都没有说他被诛九族哈。夷其族,指的是诛灭他的亲族,指的是杀他和他父亲,他儿子,这是同族。
我这里多说一句哈…………
这里有个漏洞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按照明史记载,丁丑这一天,朱棣把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个人找来,让方孝孺给他写登基诏书,然后方孝孺不给他写,齐泰黄子澄也是“大义凛然”…………问题就在这了,朱棣登基是在己巳日,然后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然后丁丑。中间隔了7天。
一个黄帝登基了七天没发布登基诏书,七天之后突然想起来:哎呀,我得发布一个登基诏书呀!让谁写呢?对了,我的大对头肯定能夸我夸的最好。来人呐,去把我那几个大对头找来,让他们给我写登基诏书………
这是正常人的脑子能想出来的事??
好了,回到正题。
接着说方孝孺被“诛十族”的事。
实际上方孝孺的儿子都没被杀光……首先是明史记载的,方孝孺死的时候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叫方德宗,被他的好朋友,原刑部尚书魏泽收养。(又得多说一句,诛十族的说法里,第十族是故友和学生,这个魏泽是他的挚友,按这个说法应该死了才对。)
仍旧是明史记载,万历年间,万历皇帝下诏为方孝孺平反,赐下祭田,将方孝孺次子方中宪后人从松江府华亭县寻回,居于浙江宁海至今。这个在明清两代的海宁县志中都有非常明确的记载。
民国鄞县志中记载,方孝孺长子方中愈之后方九成,自明万历年,由慈溪迁至鄞县,居于白岳乡方家。
方孝孺的一个亲叔叔,叫方克家,他的儿子方孝复在“洪武二十五年”被流放广西庆选充军,其子方琬得释为民。
这么近的关系都没杀,哪有什么诛十族啊………
还有一个被野史说诛九族的人是刺杀朱棣的景清,据说被诛九族,其实连他爹都没死…
其实中国古代,对于刑法的设置并没有那么严酷,诛九族这个说法多见于稗官野史,正史上没有,法律中也从来只有“株连九族”没有“诛九族”,因为需要杀的人太多了,除非是打天下的时候偷偷摸摸的去杀,否则在和平时期,太伤天和……
再者说了,能犯“诛九族”的大罪的人,哪个不是豪门世家…普通人能干这么大的事儿,诛九族也值了……担心这个还不如想法做好工作多赚点钱呢…
-----
网友解答:
-----
按说无论在哪个朝代,但凡君王下了诛九族的命令,那犯事那个人的家族是很难逃脱了。
很多人猜测,直系亲属如父亲、儿子和祖父这一支肯定得认罪伏法,远一点的关系像堂兄弟、堂兄弟的父兄们,大约还有一线生机。
因为奉命去抓人的官差,肯定是先抓主犯的直系家属,再以直亲为圆心,逐渐向外蔓延。
那么得到消息的远房族亲,就可以把握住这关键的时间差,该收拾细软跑路就跑路,该过继孩子给亲友就忙着联系过继,说不定还会有一部分亲戚可以逃脱。
可若是从诛九族的根源上来分析的话,或许能侥幸逃脱的反而不是亲戚们,而是主犯的亲血脉这一支。
虽然在当下影视作品中,人设是君王的仿佛都很暴戾,一言不合就下令诛九族,语气稀松平常的就跟拉下去打一顿板子一般轻松。
可在历史上,一向有夷三族、诛五族、诛七族和诛九族等不同量级的刑法程度。
能被下令诛九族的通常都是犯了谋逆罪,那么做这件事的人,就不可能是一拍脑袋就去做。
事前事后肯定经营了许久,不仅有联手一起密谋这件事的同伙,还对于事败之后多少有了一定安排。所以同伙出于帮助勇于慷慨赴死的人留下血脉,一般都会把他的子女偷出来拜托给信任的人抚养。
或是他自己也会事先安排把看重的子女提前交付给他人,为何能偷出来的都是子女,而不是犯事人的双亲呢?
原因一,就是小孩子好隐藏,外头人见过的也不多,不像双亲,逢年过节办个宴席,四里八乡的人都知道这是他的亲人。
原因二,在于小孩子好托付,顶多就是当作自己的孩子尽心教育就行了。而若是把一双老父母交给好友,人家也是有点难办的,总不能也当成爹妈敬起来吧。所以犯事人家中的直系成年亲属,应该都无法逃脱,如亲兄弟和叔伯这类的关系。
“信息”有时是获得一线生机的唯一要素,而犯事人的远房亲戚就没有这个优势。
他们本身就一年到头都见不着面,那会科技不发达,也不能发个短信通知一下。
又因为三观并不近,只有血缘近,犯事人做了什么事也不会告知他们,所以官差都到家门口了,往往才知道自家突然遭此横祸,自然就没有机会想办法逃脱。
并且九族的涉及面格外的广,可以说只要是一个姓的族亲,都在九族之内,他们的妻女虽然不会被诛杀,但也要充为官妓或发配给他人为奴。
好比《红楼梦》中看似直系的第四代只有贾琏、贾宝玉和贾环三人,但贾宝玉学堂里只要也姓贾的远亲,甚至包括被王熙凤戏弄至死的贾瑞,如果在他活着的时候遇到贾家被诛九族,一个都逃不掉。
所以一个诛九族,通常会诛杀数千条性命,其中大多都是跟犯事人一辈子都见不上一面的远房亲戚。他们大多居住在故乡,消息闭塞人脉也不通,突遭灭顶之灾,那才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所以历史上的君主,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下这样一条浮尸百里的苛罚。
有史可查被诛九族的是隋朝的杨玄感和明朝的方孝孺,杨玄感是因为直接起兵造反,而方孝孺则是不认朱棣为君,不仅不为他起草诏书,还痛骂朱棣得位不正。
俩人的下场都十分惨烈,杨玄感是把车裂、砍头和箭射几个酷罚都试了个遍,方孝孺则是被诛杀后还将尸首挂在街市暴尸示众。
那么他们九族之内的亲戚,想必是很难逃脱的。
而如果就拿这两人相对比的话,私以为杨玄感的亲戚跑出去的层面会大一些,因为方孝孺是文人,杨玄感是世家,世家之间的联系总会更紧密一些。
再拿《红楼梦》举例,以贾家在内的四大家族不仅枝蔓交错,联姻联得十分紧密,另跟有甄宝玉的甄家等世家也时常互通有无。
当甄家犯事被抄家的时候,很快的时间里,亲眷近仆就揣着金银细软寻求贾家的庇护了。
书中也常见王熙凤提他哥哥王子腾升迁调动的事,可以见得,他们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贯彻得很到位。
所以如杨玄感这般的世家,族中有这么一位要起兵造反的硬茬子,相信消息早已经流动到亲戚各处了。
而此时他们就会有时间去安排子女亲人,并联络好友或婿亲为他们转圜,毕竟诛九族也有女婿不包括在内、出嫁的女儿和订婚未娶的姑娘不算在内的规矩,尚且能钻到一些漏洞。
但如果没有交付给他人照料逃脱,而是亲戚自己背着细软逃走的话,其实日子也是很难过的。
首先各朝各代都有类似于身份证的户籍制度,当隐姓埋名的逃亡就没了户籍,自然也就不能正大光明地开路引,所以大一点的城镇村落都不能待,只能一头扎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过活。
所以哪怕有一技之长,也无法寻到一份体面的营生,大约就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赖种地或捕鱼维持生计。
并且后代若没有得到后任君主的大赦天下,也就只能继承父业,安心隐居起来修身养性,如果身有才华的话,那就是要经历抱负无法施展的痛苦。
由此可见,诛九族的杀伤力尤为的高,虽然对于君主来说,能百分比达到震慑他人,杀鸡儆猴的效果,但也会引得人心惶惶,所以通常不会采用。
若是下令诛九族的话,世家大族的亲戚,寻得一线生机逃脱的几率会很大,而若是普通平民的亲戚,因为信息差的关系,则很难逃脱诛九族的辐射圈。
大约就只能按着规矩,已经出嫁的女儿和女婿,以及订婚却未过门的未婚妻可以逃脱诛九族的刑法,其余族众,想必就得掉脑袋了。
-----
网友解答:
-----
看运气,大部分逃不了。身在外地的生存几率大,古代通讯落后。很多被抄9族的,不少都逃了。通过隐姓埋名存活下来了,很多姓也是被拆出来的。比如钟姓,拆分为金和童姓。这样的有很多,清朝皇室很多在清朝灭亡后改姓金。
-----
网友解答:
-----
信息不对等,无法逃脱,诛九族这种大案只有皇帝能下令,而且一般是在金銮殿里下的令,这里只有大臣和御前侍卫,东厂太监,锦衣卫,这些人不会乱透露,其余人根本不知道。
得令后要么是锦衣卫或者东厂去拿人,要么是刑部去捉人,他们都是官方渠道,无论是信息还是速度,都比其余人快。在京城的家眷根本来不及逃,外地的亲戚根本不知道家里做大官的亲戚已经犯事被判诛九族了。
所以根本逃不掉
-----
网友解答:
-----
古代被诛九族的人分两类。一类是王侯将相,这类就难办了,因为古人注重家族传承,祠堂家谱样样俱全。九族亲戚名字全在家谱上陈列着,亲戚想跑都没法跑,一旦被发现逃亡,皇帝会全国通缉。
古时候人口流动很小,为方便赋税和征兵,政府的户籍政策非常严格。即使很偏僻的农村男丁出生也要上报官府,否则一旦发现处罚很严重。而且村民发现陌生人也要上报官府,这使得逃犯根本无处藏身,除非逃到神农架的荒山,或者像水浒梁山一样的地方,政府军队攻不下。
再一个,私藏逃犯同罪,像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因逼宫被武帝通缉,无奈逃到自己舅舅卫青麾下的一个普通士兵家里,也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小山沟。最后还是被官府发现了,藏匿他的那名士兵也被灭了九族。所以这类人根本逃不掉。
另一类是农民起义造反被灭九族的,这类人的亲戚就好多了。由于目不识丁根本没有家谱,古代交通不便,远一点的亲戚几乎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九族亲戚有多少,更何况官府呐。这类人的亲戚好多都幸免于难了。
-----
网友解答:
-----
很难,即使侥幸逃脱,也会生不如死。
所谓“诛九族”,是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的一种残酷刑罚,大意是指,某人犯罪之后,将其家属“九族”全部诛杀。
不过,关于“诛九族”中的九族成员具体都包括谁,历来都有争议,通常认为,这“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但不管是都包括谁,这种残酷的刑罚,算是真正达到了“一人犯罪、全家遭殃”的效果。
也就是说,如果某人被判以“诛九族”的刑罚后,那么其亲属家眷都会受到牵连,那么,如果在古代碰上了这种事儿,作为受到无妄之灾的亲戚,有没有逃脱的可能呢?
答案是大概率没有的,这并非是古代人不知道逃,而是没有机会逃走,并且即便是侥幸逃走了,但之后会有重重麻烦,甚至生不如死,所以,包括犯人以及其亲属,才会放弃这种想法。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很多人对“诛九族”的几个误解。
首先第一个,就是诛九族是不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
很多人认为,既然是“诛九族”,那就意味着几乎全家人都要受到犯人的牵连,自然是最残酷的刑罚了。
但实际上,还有一种“株连”的惩罚,要比诛九族更狠。
前文讲过,所谓诛九族,通常是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这些成员,具体的则分为如下成员:
父族四:父、子、孙、兄弟;
母族三:母、母之父(即犯人外祖父)、母之母(即犯人外祖母);
妻族二:妻之父(犯人岳父)、妻之母(犯人岳母);
也就是说,这个诛九族所诛杀的对象,其实是围绕犯人亲属关系最近的几个人所展开的,整体范围还算有限。
并且在大部分时候,这个“诛九族”也不是说将上述人员全部诛杀。
除非是犯有“谋反大逆”罪的罪犯,才会对其亲属处以极刑,但即便如此,古代的朝廷同样也不会赶尽杀绝。
举个例子,在明代之前,如果碰上谁被“诛九族”了,通常会把包括犯人在内,以及他的父亲,还有家中满十六岁以上的子、孙等男丁诛杀,剩余的九族成员,则是被处以流放或者卖为官奴。
到了明清时期,在原有基础上,诛杀对象又新增了犯人的兄、弟及伯叔。
换句话说,古代的“诛九族”,很多时候并不是像我们在看电视剧中的那样全家抄斩,犯人家属虽说也会受到牵连,但大部分至少能保住性命。
但若是碰上“夷三族”这种刑罚,那犯人的家属、亲戚就性命难保了。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夷三族”会比“诛九族”更狠呢?实际上,古代的“夷三族”,所包含的范围可要比“诛九族”大得多。
“夷三族”首创于秦代,早在秦国未曾统一中原时便有,秦朝历史上第一个尝试该刑罚滋味的,正是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
据记载,李斯本人不仅被腰斩,其父亲全家、母亲全家以及妻子全家,皆被处死。
这里所说的全家,是指李斯父、母、妻家中所有未出“五服”的族人,上至老者,下至婴孩,只要没有出“五服”,不分男女老幼,均在被处死的范围内。
这么一来,就相当于李斯以及其父、母、妻子的整个一族都被灭了,所谓“族诛”,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而再对比一下前文所说的“诛九族”,就会明白哪个刑罚更狠了。
第二个对“诛九族”的误解,就是历史上这种刑罚到底执行过多少次?
受电视剧以及相关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古代的“诛九族”刑罚会经常出现,而受此刑罚而死的人也不在少数。
实际上并非如此,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诛九族”,也就不过两次而已。
其中一次,是隋朝时期的杨玄感,杨玄感是杨素之子,他曾协助隋炀帝登基,加上平叛有功,因此官至司徒。
但在隋炀帝二征高句丽期间,杨玄感起兵造反,一度打至东都洛阳,最后还是在大将军宇文述的拼死抵抗下,杨玄感才兵败退走。
兵败之后,杨玄感自尽,而其族人则被隋炀帝处死,史书记载,杨玄感造反导致“祸及九族”,不过,具体隋炀帝都杀了他哪九族,史书并没有交代,只是说了其诸弟及家人均被处死。
另外一个,则是受到了”诛九族“的升级版”诛十族“。
这个人就是大明朝的方孝孺,他因为坚定拥护建文帝,并且在朱棣登基之际,拒绝为其写登基诏书,加上正是他撺掇建文帝削藩,所以朱棣一怒之下,便要诛方孝孺“十族”逼他就范。
但方孝孺却丝毫不惧,甚至放话说,即便是诛其十族,也不会帮朱棣写登基诏书。
最终,朱棣“满足”了他这个愿望,下令在原有九族的基础上,又将方孝孺的学生算进去,共计十族全部诛杀。
那么,方孝孺这十族,总共被杀了多少人呢?根据《明史·方孝孺列传》的记载,前后因此事而死者共847人(一说为873人)。
也就是说,八百多人被方孝孺牵连而死。
另据史料记载,在方孝孺被杀的同时,他的同事景清,也被朱棣诛了九族,不过,此事的真实性还有待确定。
总之,在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诛九族”,其实在历史上被真正执行的次数屈指可数,并且根据历朝历代的相关记载,大部分时候,被处以诛九族刑罚的犯人,顶多就是本人加上一小部分直系亲属被杀,其余人或发配或官卖,并不是全部处死。
当然,虽说不是每个人都被处死,但毕竟至少会有几个会被诛杀的,那么回到问题本身,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那些即将被处死的犯人以及其亲戚,有没有逃脱的可能呢?
这一点,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如下几种:
第一,古代消息闭塞,等犯人亲戚知道自己会被处死时,官差已经来了。
换句话说,就是要向逃走,那么就得在官差到来之前,也就是被抓走之前提前脱身,这样官差到来的时候,就会捕一个空。
但问题是,这可能实现吗?当然不可能。
古代的消息传递,大多是靠驿站完成的,比如皇帝要对地方上下某道旨意,就会通过驿站,一站一站传到相应地方。
而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慢,同时,在消息传递到相应地区之前,该地区的人是不知道这条消息的。
所以,这就会导致某个人要被处以极刑之前,他是无法提前知道自己被杀之事,而既然不知道,那么就无从谈起提前逃走了。
至于那些飞鸽传说或者什么八百里加急等方式,寻常的人没能力使用,即便是有能力使用的,也用不上。
为什么呢?很简单,谁给犯人传这个消息?
想提前传达消息的前提,就是提前知道消息,这种人大多都是身在京城之人,但问题是,他们会不会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去给一个已经被皇帝和官府定罪的人传递消息,让其提前逃走呢?
因此,犯人既不能提前知道消息,也不能有所准备,而等到他知道自己被诛九族的时候,恶狠狠的官差已经将其包围了,如此一来,就断无逃生的可能。
其次,不排除有些财大气粗者,用钱贿赂官差或地方官员,请求放其一条生路,但这种方式的成功几率很低很低。
一来,所接受贿赂的官员或者差役,虽说拿了钱,但日后万一被举报,那么他将面临丢官甚至杀头的结局,孰轻孰重,大部分人都明白。
二来,像被诛九族的犯人,属于重犯,这就远不是一个人就能做主放走的,需要打通的关节和任很多,即使这个同意,那个也未必配合,一旦有一人不配合,那么事情被捅出来后,就是天大的罪过。
总之,就是很少有人敢冒这个风险去做这种事情。
因此,受消息传递限制,以及无人敢担风险放人等因素,古代那些诛九族的犯人,很少有成功逃走的。
当然,事事无绝对,古代数千年的时间里,也肯定有意外的情况出现,比如官差的疏忽,或者某个官差要钱不要命等,就造成了一些犯人得以逃出生天。
但即使侥幸逃走,接下来犯人所面对的种种麻烦,也会让其“生不如死”。
首先,侥幸逃走的犯人以及其家属,会面临“寸步难行”的问题,古代要想出个远门,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路引”,没有路引哪里都去不了。
举个例子,明朝时就规定,凡是发现没有路引但却私自外出超过百里者,均会被处以“私渡关津”之罪,若是遇到士兵没有路引,那就按逃军论处。
而犯人自然不可能有路引,即便是想申请办一个,也办不下来。
为什么呢?古代办理路引,除了需要向当地的里长申请之外,还需要经过县衙等部门审核无误之后,方才签发。
同时,路引也不是一张简单的条子,上面会注明持有人的姓名、籍贯、去往哪里,何时归来等多个信息。
甚至在明朝时,路引上还会写明持有人的外貌特征等信息。
如此一来,犯人以及其家属就没有了申请路引的克星,而没有路引,他们哪里都去不了,一出去就会被捉。
其次,犯人总得吃饭住宿吧,住宿好说,随便找个荒山野庙就能解决,但吃的东西从哪里来呢?如果拿钱去买,马上就会被人发现。
要知道,古代可是“十里不同音”,一个地方突然出现几个陌生的面孔,很容易引起当地人的警觉,一旦如此,当地人就会报官,随即就会引来官兵的搜捕。
这样那些犯人和其家属如何处置?除了束手就擒,着实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有人可能会说,那直接找个荒山野岭或者是深山老林,躲在里面过隐居的生活不行吗?理论上是可以的,但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才能在深山老林里生存的问题。
不要以为开垦种地什么的容易,且不说有没有工具,单说在深山老林里,怎么应对那些豺狼虎豹以及蛇虫鼠蚁,就是一个极大的麻烦。
况且,隐居深山老林就意味着缺乏生活和医疗物资,在这种情况下,稍微有点小病,就有可能要命。
并且,深山老林中说不定还有山贼,而山贼大多都是见钱眼开的亡命徒,他们干的就是杀人越货的勾当,要是让他们遇到这些逃走的犯人以及其家属,那必然会吃干抹净。
还有人说可以出家当和尚,也可以,但是在古代,要想出家不是说你把头发剃了就行了,是需要有度牒的,没有度牒,基本上所有的寺庙是不敢收留陌生人的。
不然,日后查出来收留逃犯,那就会引来官兵的围剿,寺庙犯不上冒这种险。
因此,古代人在遇到诛九族的时候,亲戚们大多是不得不跟着遭殃,他们也想过逃走,但逃走之后的风险和麻烦,比不逃更令人难受,甚至生不如死,况且,大多人也不具备逃走的能力,再加上不逃的话也有可能会保住性命,所以很多人就只能去面对了。
-----
网友解答:
-----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九族,其实懂得五服的就会明白九族是什么,九族就是五服关系范围,也就是说自己的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上下各四代,以自己为中心上下各四代,这样加起来叫做九族,从自己开始为一服,然后自己下面的儿子还有上面的父亲为二服,左右两边的亲兄弟姐妹也是二服,这样类推出去四代就五服,把自己加进去上下左右都成九就是九族。
历史上从商代开始有家族被牵连的说法,也就是说自己犯了重罪,家族的话要同时受到牵连接受处罚,在周代的时候也同样有过这方面的记载,真正诛九族到底有没有出现过呢,在历史上还真的出现过一次,当然很多人都认为明朝初期的时候对这方面的处罚最严,而且许多传闻都是诛九族都在明朝,其实还真的没有。
隋唐年间,历史上唯一一次有明确记载的诛九族的案例,杨广征战高丽,司徒家族造反后大败,起兵者自杀,原本以为可以这样结束,但是杨广并没有放过他们,直接祸连九族全部遭殃,这也是有明确记载的一次诛九族的处罚,在后来的明朝历史上,虽然说明朝粗暴的多,但是也并没有出现过诛九族的事情,都是后人加工的。
就算历史上最著名的刺杀事件荆轲刺秦王,被抓后同样没有诛九族,而是少诛两族,同样来说一旦被定罪了,五服之内的远亲可不可以逃跑呢,当然可以逃跑,同时也能逃出去一部分,并不能说一起全杀一个没有逃出去,这种基本上很难做到。
历史上有很多因为家人犯罪,家族受到牵连的事情,而这种事情当然没有诛九族那么严重,但是为了避免被殃及,一些家族的人会偷偷的潜逃远行,甚至把自己的姓氏都改掉,就是为了躲避追杀 ,历史上一些逐鹿中原战败的人,最终让自己的后代逃亡往南方,隐姓埋名下来繁衍生息。
诛九族是重罪,肯定会调集军队去抓捕,所以正常来说这个家族的绝大多数人是逃不掉的,特别是犯罪者的近亲,绝大多数都会被抓获杀掉,只有极个别能躲过一劫,而旁系亲属其实逃生的机会会大一些,但是也是大多数没办法逃跑,只有一些人外出没有回归后听说自己家出事而逃跑躲过一劫。
-----
网友解答:
-----
荆轲刺秦,谋逆大罪被诛七族,杨玄感史料记载被诛九族,而方孝孺则被诛了十族,他们的亲戚并没有跑,这其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
“诛九族”是古代刑罚非常严厉的一种,但是它只是作为威慑武器的存在,史料可查的案例也不过几个,古代的一项制度,亲戚们跑是跑不掉的。
1、谈一谈封建社会诛九族的由来
古代的刑罚分成很多种,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颁布了非常多的严刑峻法,其中“诛九族”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非常重的刑罚。“诛连族人”的刑罚最早在商朝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商朝没有明确的规定如何诛连,
到了秦朝之后发展到了“诛三族”、“诛五族”、“诛七族”,再到后来才有了“诛九族”的说法。
关于到底是哪九族,就众说纷纭了,
《三字经》里其实也有过一段论述,说的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不过三字经里说的九族,说的是一个家族的传承,而且《三字经》里的“九族”就是我们所说的“九世同堂”,现代五世同堂都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是关于“九族”的第一种解释,但是“诛九族”里的九族应该指的不是这个。
另外一种说法,
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指的是犯罪者本身一族,父母、父母的兄弟姐妹极其儿女,姑母和其子、外甥,外孙。母族三,指的是外祖父,姨母和其子。妻族二,指的是岳父岳母。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诛九族”并没有明文规定,或许也只是坊间的传闻。秦朝的统治者,为了防止有人报仇,
便制定了“夷三族”的刑罚,
这一刑罚被纳入到了九章之律,到了清朝,其实并没有“诛九族”的说法,按照
《大清律例》
,
凡事犯了谋反大罪的人,“正犯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性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皆斩”
,也就是说在清代,即便是犯了谋反这样的大罪,也不至于诛杀九族。
2、诛九族的刑罚中为何没有女婿
在各种史料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诛九族”中,不包含女婿,也就是说即便是“诛九族”,女婿不在列
,依然可以活命。为什么女婿不在九族的范围之内呢?
这和古代时候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父之党为宗族”,意思就是父亲一族是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
古代兄弟指代的是亲戚,也就是说在古代人的眼里,女婿只是作为亲戚存在,并不能算作“族人”。因此,在古代,即便是“诛九族”的大罪,却不包含女婿。
当然了,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
古代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联姻非常的常见,一个达官贵人家的女儿嫁给另外一个显赫的家族,甚至是皇族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如果九族包含了女婿,那么损害的可能是另外一个达官贵人甚至是皇家的利益。
3、历史上有没有被诛九族的案例
在很多的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诛九族”这样的说法,动不动就是“这是诛九族的大罪”,但是在历史中,
诛九族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概念性的词语,在历史上真正诛九族的情况并不多,甚至是屈指可数。
关于“诛九族”的史实,其实也是众说纷纭,有
一种说法是有史料记载的诛九族的案例只有杨玄感、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
,也有很多史学家认为被正史记载的诛九族的只有杨玄感一人,《隋书》记载了隋文帝镇压杨玄感起义之后
,“罪及九族”,但是问题在于,尽管史料记载了“罪及九族”,是否真的诛杀了九族也存在着不小的争议。
因为在杨玄感之后,弘农杨氏一脉并没有完全的断绝,
到了唐朝的时候,弘农杨氏依然非常的显赫,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唐玄宗杨皇后等等
,这就证明当时的弘农杨氏并没有被“赶尽杀绝”。
4、为什么皇帝一直都慎用诛九族
说起来“诛九族”,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方孝孺,他也是被正史记载的“诛十族”的人,包括了他的学生。方孝孺的记载是黄宗羲在康熙十五年写的,叫做《方正学孝孺》,里面是这样记载的:
“文皇亦降志乞草,先生怒骂不已,磔之聚宝门外。年四十六。坐死者凡八百四十七人。”文末评论里说“又以先生激烈已甚,致十族之酷”。
后来还有一部更像小说的《明史纪事本末》,说朱棣非常的生气,
每斩一个人都要问问方孝孺服不服,结果方孝孺很有骨气,自然不说服气,问了八百多次,斩了八百多人。
其实关于这一段没有历史考证,从常理的角度想,朱棣真的会问方孝孺800多次?显然这不合常理。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
“九族”牵扯的面非常的广,对于一般平明百姓来说,或许只有十几人几十人,但是普通的百姓是不会罪大恶极到要“诛九族”的地步,在古代帝王看来,他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造反,谋逆,这些往往是有权势的大臣可能实现
,但是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们其实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利益集团,如果真的要诛九族,恐怕牵扯的面会非常的广。
如果皇帝真的要“诛九族”,这恐怕会得罪一个阶层,皇帝自然不愿意这么做,而且也会得到当权的士大夫阶层的反抗。
在古代也是人情社会,大家族之间联姻非常普遍,难道因为一个家族就要毁掉几个家族?这在古代的皇帝看来会破坏根基。
荆轲刺秦这样的大罪,秦始皇再愤怒也仅仅是诛七族,也没有“诛九族”。还有一种说法是历史上根本没有人被“诛九族”,即便是杨玄感,也只不过是杨素一脉,也没有波及九族。
5、谈谈古代户籍制度对人的限制
谈到这里大概就知道为什么不跑了,因为在古代基本上没有“诛九族”的案例,“诛九族”也不会像电视剧演绎的那样,动不动的就要“诛九族”,所以根本不需要跑。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古代的户籍制度也是也很严格,尽管没有现代发达的通讯工具,但是户籍制度还是让人无所遁形。
从
商代开始就已经开始了人口清查统计,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更是非常重视户籍制度的管理,他推行了一系列户籍制度的改革措施,秦朝时候的户籍制度更加完善,户籍中包括了姓名,籍贯,身份及家内人口的情况,还有年龄和健康状况,到了汉代实行“编户齐民”政策。
到了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逃亡,继续推行北魏的“三长制”,整顿入户编制,唐代实行“图貌”和“输籍定样”,一年一造记账,三年一造户籍,明朝实行了户帖制度,后来还编制了黄册,就是所谓的户口总册。
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维护利益的保证,也是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而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保证,所以统治者自然要对人口进行严格的管理,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即便是有了“诛九族”,这个家族整个的宗族脉络,包含哪些人也都是一清二楚,不会出现遗漏,更不会出现跑了找不到的情况。
6、为什么说斩首好过“活受罪”
其实在古代,
最让人受罪的或许还不是“斩首”,而是“发配”,这就是斩首好过“活受罪”,
尽管在古代,没有“诛九族”,但是“活罪难逃”,很多罪犯相关的人员可能面临着发配充军的刑罚,这样的处罚其实更为恶劣。
在这些刑罚中,还有一类是“流放”和“充为奴隶”,那些被判罚了流放和充为奴隶的族人,他们的下场往往比被斩首的人更惨。如果判罚了流放,
就要去到遥远的荒蛮之地,可以说每天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电视剧里的“流放宁古塔”,环境自然是非常的恶劣。除此之外,还会遭到押送官兵的毒打。
流放的人,在流放的过程中遭遇毒打,到了流放地,更是过着非人的生活,一般是干非常重的苦役杂活,不管风吹雨打,
可以说是饥寒交迫,疾病缠身,长时间的饥饿劳累让他们根本活不长,还要遭受巨大的痛苦。
总结:
古代的刑罚中,虽然有“诛九族”,但是实施起来可能性并不大
,在正史的记载中,相关的案例也不是很多,再加上严苛的户籍制度管理,不是没有逃跑的,只不过逃跑的可能性并不大。
还有就是古代的人都对皇权有一种敬畏之情,即便是犯了错,他们也不敢逃跑,
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便是逃跑,又能跑到哪里去呢?
-----
网友解答:
-----
诛九族可以灭半个县城,那不算诛九族,而是剿灭土匪。九族可能也有一些当官的。有些也是好官,忠义人士。那你是要剿灭好人还是要剿灭坏人?不管是于情于理都不合适。再说你想一下,一个族人总不可能都是同心的。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怕生不怕死,谁都敢得罪。那你要是让这种人出去干点坏事,那不全部完蛋。如果真的是诛族九族的话,那其实只是一个口头的托词。因为他找不到借口,因为他怕自己的权利被剥夺。所以他想剥夺他所有的权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他的族人当中有几个干坏事的,然后设计陷害几个干坏事的案例出来,然后来个诸如九族,然后就是一网打尽。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有诸如诛族九族此类的事情。那么家族成员当中就可以互相监督互相把关,就好比我们现在的,如果有问题就是一把手负直接责任一样。这样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过九族的人人太多没那么好管理。一个单位最多也就是100人左右。那九族可是好好几百个。没那么容易做到面面俱到,没有人干坏事。再说。有些话说是被逼出来的,是被设计陷害的。
-----
网友解答:
-----
犯下诛九族的大罪,并非一般平头百姓想犯就能够犯下的。这种人成为罪犯之前,要么门庭显赫,要么权势熏天。总之,作为他的亲属们,也一定在现实中或者心理上得到过不少的实惠与满足,赢得了许多的艳羡和光彩!所以这种人一旦出了问题,他的直系近亲们一般是撇不开也跑不掉的。这天下好像就没有光占便宜不吃官司的事儿!
------------------
推荐阅读:
新闻上看泰国民众遇到出游的国王或者王子,需要跪拜,外国游客在泰国遇见的话怎么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