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极盛时期的玄宗开元年间的疆域面积反而不如高宗时期?
为什么唐朝极盛时期的玄宗开元年间的疆域面积反而不如高宗时期?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实际上挺复杂的,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唐朝时期疆域分为本土州郡和羁縻州两种,四方蛮夷投靠过来或大唐征服某个地区之后,往往设置羁縻州来管辖,任命最高地方长官,并缴纳赋税。当然,地方最高长官可能还是原来的部落首领,缴纳的赋税一般也是象征性的。
而藩属国不属于大唐疆土,羁縻州的一些势力可能独立后变成藩属国,藩属国也可能接受唐王朝的任命变成羁縻州,所以大唐疆域大小始终在变化。
初唐时期疆域面积大在西域、中亚、蒙古高原和朝鲜半岛。
蒙古高原是李世民时期灭掉的东突厥和薛延陀,唐高宗李治继承了这个遗产,大唐领土到达了贝加尔湖畔,大唐设置北庭都护府管理这块土地;
唐高宗时期,联合新罗灭了百济和高句丽,几乎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设置安东都护府;
中亚在李世民灭吐谷浑、开拓西域的基础上继续向西扩张,苏定方等人灭了西突厥,西域和中亚诸国臣服。
唐高宗时期大唐非常强大,不少国家主动向大唐靠拢,成为大唐的藩属国。其中最遥远的应该是罽宾国,位置在帕米尔高原以南,今天阿富汗喀布尔以东、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伊斯兰堡附近,唐王朝在其土地上设置修鲜都督府,隶属安西大都护府,“授其王修鲜等十一州诸军事兼修鲜都督”。
像这样的都督府共计十六个,其中包括月氏都督府、修鲜都督府、波斯都督府等。
龙朔元年,西域诸国,遣使来内属,乃分置十六都督府,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皆隶安西都护府,仍于吐火罗国立碑以纪之。《旧唐书》
右西域诸国,分置羁縻州军府,皆属安西都护统摄。自天宝十四载已前,朝贡不绝。《
旧唐书》
西突厥和高句丽是唐高宗李治打下来的,中亚十六都督府基本上都是主动投靠的,这是唐高宗时期大唐疆域最大时期的基本情况。当时共有六大都护府,东北是安东,漠南北是安北、单于,西域是安西、北庭,南方是安南。
这些区域虽然都有大唐军队驻扎,但都属于外围的边境地区,与中原核心领土地位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至于再次一级的修鲜都督府根本就没有唐军驻扎,属于大唐疆域范围之内,但真的没人关心他们的死活。
李世民时期,处在一个扩张阶段,战略目的明确,先北再西最后东,除了高句丽一次没打下来之外,其他每个方向都扎扎实实灭其国虏其君,疆域扩大,后患还不多;
李治时期,延续了李世民的做法,也灭了高句丽和西突厥,大唐声威达到顶点,万国来朝,疆域面积最大。
但是,李治和武则天比李世民差远了,军事方面的胜利没有转化成政治成果,包括高句丽和西突厥都不断地反叛,反而成了大唐的麻烦,大唐的扩张从那时开始就已经基本上停止了。
唐高宗李治后期到盛唐时期,已经丢失了不少领土。
李治时期吐蕃兴起,双方在青海吐谷浑旧地和西域安西四镇争夺了几十年,终于吐蕃消灭了吐谷浑,完全占领了这块土地。
唐王朝不甘心丢掉这块双方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就从安东都护府抽调薛仁贵率军到西域,结果大非川战败,不但吐谷浑没能恢复,朝鲜半岛也丢了。唐王朝在朝鲜半岛实力削弱后,新罗发展起来,虽然对大唐一直很友好,但毕竟只是比羁縻州还要外围一层的藩属国,不能算在大唐疆域范围之内;
蒙古高原上的东突厥势力在武则天时期重新兴起,大唐当时受武则天的高压统治和酷吏政治之下,不少有经验的将领被清洗,军事实力受到影响,蒙古高原从此失去;
修鲜都督府和等十六都督府实在太远了,只能自生自灭,当时阿拉伯大食崛起,向西扩张,很多小国在大食和大唐之间摇摆不定,毕竟大食离得近,这些小国就从羁縻州退化到藩属国或者索性投靠了大食,到盛唐前后就逐渐都不再算在大唐疆域范围之内。
于是,盛唐时期少了朝鲜半岛、中亚、蒙古高原、青海四大块领土。
李隆基初期还是很能干的,虽然领土少了四大块,但又在东北补充了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两大块,包括东北和外东北的大片领土,总面积并不小多少。但性质和西域十六都督府差不多,算是投靠过来的,盛唐前渤海国兴起,时而算大唐藩属,时而算大唐羁縻。
盛唐初期的主要敌人还是吐蕃,占领的青海还一直没吐出来,而且还居高临下威胁西域丝绸之路。
而蒙古高原上的后突厥和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与大唐相对友好,尤其新罗可以算是藩属国当中的优秀代表,没有必要再在东北、北部用兵。
河北的契丹和奚,我个人一直认为是大唐的一个重大失误,或者是当地边将故意养寇自重。
虽然地理环境不宜大规模用兵,但至少比高句丽那个荒山野岭条件要好得多,而且离大唐核心区域最近,完全有条件、有理由彻底消除这个隐患。而契丹和奚族势力的存在,不但牵制了盛唐时期大唐近一半的野战部队在这个方向,还培养出来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巨孽。
盛唐时期虽然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但李隆基战略方向不明,四处出击,战略上占据优势并取得多次胜利,但吐蕃和河北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尤其后期还把西南的南诏逼反,战略形势开始恶化。
安史之乱既是个偶然,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必然
。
总之,李治吃了李世民的老本,才当上了唐朝疆域面积最大时期的皇帝,但大唐那时就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扩张的能力;而李隆基时期一方面国家战略方向不确定,造成了国力没能转化成胜果,另一方面李隆基性格有缺陷,缺乏打破坛坛罐罐也要彻底解决问题的韧性和狠劲,很容易被小的胜利所满足,这也是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最高统治者的普遍弱点。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
网友解答:
-----
由于大众历史读物的局限性,大家对古代王朝的疆域演化不能全面的认识,比如世人皆认为
唐高宗李治
时代唐朝的版图达到最大,但很少有人知道
李治执政后期
唐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不仅在西线连败给吐蕃,在北方也被不断叛乱的
后突厥
、
契丹
、
奚
等势力纠缠,此时唐朝已经基本失去了初唐扩张的成果,领土范围大幅萎缩,甚至还不如东汉。
(大唐极盛时代版图)
后人在判定盛唐的标准问题上多有争议,一般认为
李隆基开元年间
是盛唐,而李世民、李治和武则天时代是初唐。理由是,虽然初唐的军事扩张非常成功,但它内部的矛盾也非常多,在史学家眼里这算不上盛世。
贞观年间就有百姓起义、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高宗李治登基之初就爆发了
陈硕真
(女的)农民起义,执政后期谷物不足、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李治就去世了。后来的武则天改朝换代,为了维护统治任用酷吏、严刑峻法,纵容酷吏周兴害死了名将
黑齿常之
和
程务挺
,自毁长城般的削弱了唐军的战斗力。武周晚年又爆发了一系列的政变动乱,在武则天死后又爆发了
韦皇后
、
李隆基
和
太平公主
之间的厮杀,让唐朝社会危机四伏,经济状况惨不忍睹,至少与李隆基接手后的44年稳定相比,初唐的社会文明算不上盛世。
(玄宗天宝28年版图,比东汉大不了多少)
公元659年
武则天
和
李治
联手清除关陇军事集团,此后二人并称
二圣
,一个国家有两个裁决人,内乱从此开始。683年李治病死,第二年武则天废掉了
中宗李显
,把
唐睿宗李旦
扶上位,从此开始把持朝政,并谋求帝位,在20多年的内乱中大量人才被杀、国力损耗严重,突厥和契丹趁机反叛不断蚕食唐朝北方领土,北庭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不复存在,安东都护府与中原的陆上联系也被契丹阻断,安西都护府在公元700年失而复得,算是武则天唯一值得点赞的地方。
而且,唐朝版图的萎缩在李治死之前就开始了,李治是个有为的君主,他平定漠北、灭掉百济、高句丽、西突厥,使得唐朝版图达到最大,但在他执政后期唐朝基本失去了这些扩张成果。
(突厥人开始叛乱)
首先是唐军接连败给吐蕃,670年薛仁贵兵败青海、678年又有18万唐军惨败给吐蕃,此后唐朝已经无力再和吐蕃争雄,只能眼看着它蚕食唐朝西部领土。而且,连年对吐蕃和高句丽用兵还激发了
突厥人
的反抗,因为唐朝每次有大的征战都要归附唐朝的突厥人参战,繁重的
战争劳役
将他们逼上反叛之路。
武则天大权独揽之后立刻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北方的契丹、突厥不断南下寇边,西边的吐蕃步步紧逼,国内忠于李唐的皇亲国戚、名臣名将、地方藩王不断起兵,想想武则天有多忙吧!她只能集中资源镇压境内的反抗者,对于周边的挑战势力虽然也都尽力镇压,但始终阻挡不了唐朝版图缩小的趋势。
(武周与后突厥、契丹的对峙)
武则天与契丹的战争最值得一提,在大家经常看的史书和电视剧中也基本没有体现过,实际上契丹对唐朝的进攻是卓有成效的,而且给了后突厥敲诈
武则天
的机会,武则天甚至被迫向后突厥提供种子十万斛、六个州的人口、铁和大量农具,这在封建社会无疑是资敌行为,让后突厥越做越大,直到李隆基时代都是中原王朝的头号大患。
总之,在武则天时代,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创造的广阔疆域不复存在,唐朝不得不面对强大的吐蕃、后突厥、契丹等境外强敌,在李隆基好不容易击垮武则天、上官婉儿、太平公主、韦皇后等一群大佬,正式上台称帝之后,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大唐王朝,由于李治、武则天两人长达50年的消耗,唐朝版图已经萎缩到类似东汉的范围。
(开元元年,李隆基登基初期的唐朝疆域图)
为了保障中原的安全,武则天时代就已经开始把边防军事化、防御化,李隆基为了进一步稳定边防开始大量设置
节度使
。开元2年设置了
陇右节度使
,正式开启了边防军事化进程,随后又设立了
河东、范阳、平卢、朔方
等节度使,基本覆盖了唐朝的北部边境。节度使的做大与其说是李隆基的政策失误,倒不如说是唐朝军事力量衰落的结果,李隆基也许并没有寄希望于这些藩镇帮他开疆拓土,仅仅是谋求维护中原的稳定、安全而已,至于恢复高宗时代的版图,估计他想都不敢想。
-----
网友解答:
-----
不请自来。
唐朝版图的极盛时期出现在唐高宗时期,这位皇帝应该是唐朝最易被忽略的皇帝之一,他的父亲唐太宗和皇后武则天光芒太盛,掩盖了唐高宗。
唐高宗在军事上不断开拓。先后平定漠北、灭百济高句丽,最后消灭西突厥。此时的唐朝版图
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国土面积达1251.19万平方公里。但是这种局面仅仅维持32年。
唐朝的全盛时期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此时唐朝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继续发展,达到空前的繁荣状态。
从地图上看,北方的突厥复国,中央政府无力再控制突厥,而后兴起的回鹘又取代突厥,唐玄宗通过册封回鹘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正式承认了回鹘在北方的统治。稍有开拓的是在东北的靺鞨族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
而在中亚地区,与阿拉伯帝国争夺失败,在怛罗斯战役中唐军失利,唐朝丧失了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后因安史之乱唐朝再也没有恢复在中亚地区的势力。
至于为什么唐朝全盛时期疆域不如唐朝初年的高宗时期大,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国初阶段,国内安定,统治者面临的危险主要是边疆游牧民族的危险,因此治国重心在对外扫除危险,开拓进取之心强烈。高宗时期的
唐朝如冉冉升起的太阳,朝气蓬勃。经过太宗朝的贞观之治,内部稳定,国力强盛。同时太宗时期的名将名帅仍有不少人在世,继位的唐高宗有实力也有心对外开拓。
二、唐玄宗时期,治国重心放在国内。到唐玄宗时期,唐朝立国已近百年,尤其是经历武周政治后的乱局,国内问题突出,而外部基本安定,各族臣服于唐的秩序没有遭到大的破坏,故唐玄宗将工作重心放在国内发展生产,整顿吏治方面。而到了唐朝全盛之后,唐玄宗便安图享乐,无心经营四方,开拓进取心全无。
-----
网友解答:
-----
关于唐朝的版图问题,其实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论。有人说唐朝那么强,版图肯定小不了。的确如此,唐朝把周围能打的邻居都打了个遍,除了吐蕃啃不下来,其他都收归己有了。
但是这个时间有多长呢?不好意思,其实很短,只有唐高宗龙朔年间这3年而已,也就是公元661年,到公元663年。
这一时期的唐朝版图面积,达到了1237万平方公里。东边到达了朝鲜半岛,西边到达咸海,北边到达贝加尔湖,南边到达越南。
但是过了龙朔年间,唐朝的版图可就开始萎缩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虽然是唐朝的极盛时期,可版图还是比不上唐高宗龙朔年间,这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唐高宗龙朔年间过后,唐朝的版图是怎么一点点萎缩的呢?
一、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
过去朝鲜半岛上,有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势力,也可以称之为三足鼎立的状态。其中高句丽实力最强,纵横700多年,都没有被中原王朝消灭。他们的大部分领土,都在东三省。
新罗那时候总是被高句丽和百济欺负,因此他们索性跑到唐朝这边,向唐朝求援了!公元660年,唐高宗终于不能忍了,答应新罗,派遣苏定方带兵前往朝鲜半岛,一口气就灭掉了百济。
公元668年,唐朝又灭掉了高句丽,这么一来整个朝鲜半岛,除了唐朝的势力,就只剩下新罗了。
新罗当时是以藩属国的名义,臣服于唐朝的。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愿意将半岛的利益,都割让给唐朝。
他们发现,唐朝灭了高句丽以后,不仅没打算撤军,反而在平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这可把新罗给气坏了,因此新罗果断反水,出兵攻打唐军,兼并了百济的地盘。
这还不够,新罗还收容了一大堆高句丽的遗民,让他们建立“报德国”,和唐军斡旋。
这还得了?按照过去的脾气,唐高宗说什么也要把新罗从地球上抹掉啊!
可偏偏这个时候唐朝正在和西边的吐蕃打仗,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了沉默。新罗这边也很识趣,他们知道打不过唐朝,因此得了便宜及时卖乖,表示依旧臣服于唐朝。
但是地盘上的事情,新罗可是寸步不肯相让,整个朝鲜半岛他们都要了,唐朝的势力只能退到辽东去。这么一来,唐朝就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掌控权。
二、突厥汗国又回来了!
很多人肯定觉得,不对呀,唐太宗和唐高宗不是分别灭掉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了嘛!怎么又冒出来一个突厥了?
的确如此,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将李靖、李勣等人,对东突厥颉利可汗进行围剿。
这一战过后,唐军歼敌1万多人,俘虏了10多万人,彻底消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本人也被抓了送到长安去了。
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先派遣程知节追击西突厥沙钵略可汗,
后又派遣苏定方猛攻西突厥,最终擒获沙钵略可汗,灭亡了西突厥。
这么看来,突厥似乎已经没有了啊!为了防止西突厥重新出现,唐高宗特地在他们的地盘上设立了昆陵、蒙池二都护府。
可时间到了公元680年,这时候已经是唐高宗晚年了,武则天开始插手政务,唐高宗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
这个时候,原本归顺唐朝的东突厥人,或许因为在南方水土不服,因此又带着大部队回到了北方。
当时他们也不说要回去建国,可能只是表明自己水土不服的现状。因此唐朝也没有追究什么。可到了公元682年,安顿下来的突厥人,忽然又恢复了突厥汗国,史称后突厥汗国。
这帮突厥人,不仅没有屈服于唐朝,反而再次攻陷了漠北,没事儿就南下骚扰唐朝,实力非常强大。
这个时候唐朝恰好面临权力交接的时代,武则天从唐高宗手里一点点攫取权力,没空搭理北方的突厥人,因此后突厥汗国,好端端活了63年时间。
在此期间,公元695年,武则天也曾经派遣王孝杰出兵后突厥汗国,使其名义上归顺武周王朝,可没多久人家就不认账了。一直到了公元745年,后突厥汗国才被回鹘给灭了。
三、咸海沿岸渐渐离开了唐朝的怀抱。
刚才提到了,西突厥被灭掉以后,唐高宗在他们的地盘上,设立了蒙池都护府和昆陵都护府。其中蒙池都护府,其实都靠着咸海沿岸,已经身处中亚地区了。值得一提的是,蒙池都护府的治所在碎叶城,这地方大家太熟悉了,李白的老家嘛!在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这地方可谓是天高皇帝远,即使后来归属北庭都护府管理,也无法阻止他们一点点从唐朝剥离的趋势。
突厥后裔突骑
施
部落,逐渐占据了蒙池都护府的地盘。他们表面上臣服于唐朝,为唐朝镇守边疆,实际上在自己的地盘上做老大。
公元742年,唐玄宗册封的可汗阿史那昕,前往碎叶城平叛。结果在这里被突骑施部落给杀害了,从此以后唐朝失去了对蒙池都护府的统治权。因此咸海周围的地盘,也就和唐朝说再见了。
四、吐火罗地盘上的都督府,都丢了。
公元661年,当时阿拉伯人崛起了,波斯人走向没落。这个时候波斯萨珊王朝的王子俾路斯,跑到吐火罗(那时候也是唐朝的地盘),向唐朝求援。
唐高宗很大气啊,当场册封俾路斯为波斯都督,在波斯疾陵城(伊朗境内),设立了波斯都督府,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管辖。
没办法,谁让萨珊王朝亡国了呢!寄人篱下,王子也只能做都督了。在唐高宗看来,这是一个拿下波斯故地的好机会啊!
所以说,唐高宗册封俾路斯为波斯都督,其实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借助这哥们的正统地位,可以合理合法地将手伸向波斯。不得不说,唐高宗这颗心也太野了吧!手伸那么远不累吗?
不过很可惜,那时候萨珊王朝气数已尽,俾路斯被阿拉伯人一顿揍,只好带着王族到唐朝过小日子了,这一地区也就不再属于唐朝了。
除了波斯都督府外,吐火罗地盘上还有条支都督府、月氏都督府、写凤都督府、昆墟州都督府、姑墨州都督府等,全都在唐玄宗时期丢了,不少并入了阿拉伯帝国。
不过说实话,那些地方距离太远。唐朝派一次远征军都要好几个月时间,压根就划不来。统治起来太麻烦,地广人稀,资源又少,是真心没有继续持有的价值。毕竟占领这些地方,除了彰显武功以外,没有太大的实质性价值。
总结:地盘大小,不是衡量帝国强弱的唯一标准。
唐玄宗的开元年间,绝对是唐朝的巅峰时期。这个时候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都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高峰。
万国来朝已经毫不稀奇了,唐朝兼容并包的局面,以及开放豁达的态度,都赢得了周围国家和民族的认可。因此那时候的唐朝,是一个真正多民族兼容并包的国家。
相对来说,唐高宗时代,还处于开疆拓土的时代。虽然军事能力倍儿强,领土也够大。但是国力较之唐玄宗开元年间,还是差了不少的。
地盘再大,如果守不住,或者守住的代价太大的话,也没有任何意义。
-----
网友解答:
-----
唐朝的版图有三个显著的变化时期,分别代表着
唐朝前期、唐朝中期、唐朝晚期
三个阶段。现在一般认为唐朝版图最大的时间是在公元的669年,也就是在唐高宗总章2年左右,幅员面积约为1237万平方公里,空前辽阔。
此时的唐朝版图东起朝鲜半岛,南抵越南中部,西达中亚呼罗珊地区,北至俄罗斯叶尼塞河下流一带。
第一、唐朝前期的版图(唐高宗时期)
从公元628年开始,到公元669年结束,唐朝先后灭掉了
东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薛延陀汗国、西域各王国、西突厥汗国、高句丽王国
。正是
唐高宗李治
在位时期,唐朝最终平定了东部的强国高句丽,版图也达到了极盛。不过,极盛版图仅维持了3年。
武则天执政时期,在军事上屡屡受到吐蕃、契丹、突厥等民族的压制,版图大幅缩小。笔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武则天时期丢失的领土主要包括
:
1、漠北草原全部失陷于后突厥汗国,原来的安北都护府被迫南迁入内蒙地区。
2、吐蕃军队进入黄河九曲地区。
3、辽西走廊被契丹人全部攻陷,导致辽东与内地失去联系。
4、西域地区被突骑施部落蚕食,丝绸之路受到一定影响。
第二、唐朝中期的版图(唐玄宗时期)
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唐朝版图有所恢复,主要因为以下4点。
第1、收复了辽西走廊、黄河九曲之地;第2、降服了契丹、奚族、室韦(蒙古)、靺鞨(女真)等少数民族;第3,消灭了中亚的勃律国、西域的突骑施部落;第4,联合回鹘人吞并了后突厥汗国,联合南诏国蚕食吐蕃王国的边境。
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成就过后,唐玄宗时期的唐朝版图在
开元29年
左右达到了最大值,但比起唐高宗时期的版图还是逊色不少。
天宝年间
,由于年迈的唐玄宗逐渐荒废政事、宠幸杨氏姐妹,导致唐朝版图又出现了轻微的收缩,但真正引起版图崩盘的还是“安史之乱”。
第三、唐朝后期的版图(唐宪宗时期)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版图彻底崩溃,再也没能够恢复安史之乱前的水平。
8世纪后半叶,整个安西地区(新疆)和河西走廊(甘肃)全部被吐蕃攻陷,其次是贵州、广西等地区不断受到南诏国的入侵。
同时,唐朝国内受制于藩镇割据,无力恢复大片失地。唐宪宗在位时期,才勉强维持住了国内的稳定局面,但依然掩盖不出日落西山的现状。元和年间,唐朝政治稍微趋于稳定、外部军事压力略有减轻,因此被称为“
元和中兴
”。此时的唐朝版图仅仅拥有内地以及在名义上归顺于唐朝的东北部分地区。
-----
网友解答:
-----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疆域面积反而不如高宗时期,应该说武则天在其中有很大的责任。
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一定与领土大小成正比。比如后周的面积比北宋要小的多,但是北周对契丹的战绩比北宋强的多,北周控制的地盘只是传统汉地的半壁江山,却从契丹书手里面抢回来幽云十六州的瀛洲、莫州,北宋除了幽云十六州(实际上十四州)外,控制了传统汉地,对契丹作战却是一败涂地,连瀛洲、莫州也丢了。
放到唐朝也一样,唐朝与周边那些国家经常的发生战争,有胜有败,因此唐朝的疆域是经常变化的,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的疆域一度达到了鼎盛。但是唐高宗后期,唐朝疆域已经开始缩水。
武则天当权初期,曾短暂恢复了唐高宗的领土。但由于武则天一个女人称帝在古代属于牝鸡司晨,大逆不道。因此无论是唐朝内部还是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都以此大作文章。唐朝内部相继爆发了徐敬业和越王李贞起兵反抗武则天的内乱。这对唐朝的国力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武则天为了稳固统治,大杀宗室和大臣,包括一些著名将领遇害,进一步削弱了唐朝力量。
周边本已经臣服大唐的少数民族,比如契丹也以此为理由背叛武周,由于武则天手下良将太少,不得不借助突厥的力量压制契丹。本已经臣服大唐,基本成为大唐一个少数民族的突厥趁机做大,重新占据了漠北,使得唐朝的疆域大幅缩水。
唐玄宗前期,经过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名臣,国家经济军事得到了极大发展,被称为开元盛世,达到了大唐巅峰。但由于突厥已然做大,虽然在大唐的威压下,突厥选择了臣服,但大唐也无法再次将漠北纳入大唐的正式管辖范围。
府兵制的衰落是不是重要原因不好说,兵民一体的模式感觉上并不利于战争,就像木兰辞里一样,上战场还得自备干粮,虽然能够给国家节约钱粮,但这种业余式的部队战斗力就一定强大?唐初战斗力强大应该与战事频繁,名将如云有关。而到了武则天时期,名将凋零,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而且武则天又忙于铲除异己,无暇他顾,丢掉那么多领土自然在情理之中。
-----
网友解答:
-----
开元年间是唐朝最为繁盛之时,但国力的强盛,并不一定和疆域的大小相关联。不同皇帝主政时期由于面对的问题和经营国家的理念不同,其影响也会有不同。
不只是极盛时期的玄宗年间疆域,不抵高宗时期,整个唐代,高宗时期的疆域面积一直是最大的。
之所会这样,其原因主要在于:初唐时期,唐朝疆域一直在向外扩张。唐太李世民时期向北灭了东突厥和薛延陀,也就是今天的蒙古高原地区,北边的疆域扩张到了贝加尔湖畔,向西灭了西突厥,将西域各国纳入唐朝的版图。
唐高宗时期向东灭了百济和高句丽,扩张到整个朝鲜半岛。因为唐朝的强大,很多藩属国都来靠拢,这也就导致了唐高宗时期,坐拥中亚十六都督府,和六大都护府,成为整个唐朝疆域最大的时期。但其实还是受了唐太宗时期战略目的的庇荫。
虽然疆域最大,但高宗时期大唐已经显出颓态。在李治执政的后期,由于种种内部问题,唐朝的疆域逐渐被外力所蚕食。西面连败给吐蕃,反叛的后突厥、契丹、奚以及高句丽等势力,牵扯着唐朝的大部分精力。
到武则天时期时,由于其高压统治有不少将领流失,军事实力受损。东突厥势力兴起,那些小的藩属国更是被其他势力纳入管辖。唯一值得肯定的是收复了安西都护,但这时的唐朝并没能够将初唐扩张的军事成果,转化为政治成果,领土缩小已成为必然。
到了盛唐,领土面积已经大不如前,失去了包括朝鲜半岛、中亚、蒙古高原、青海的大部分领土。李隆基继位后,经营着这样一个内部关系混乱,并且外临多个强敌的大唐并且达到全盛已经实属不易。
彼时的大唐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空前的繁荣,而版图虽然也有所恢复,但远远不如高宗时期。整个玄宗时期所追求的治国策略,也是维护中原稳定,而不是再去拓展疆域了。
-----
网友解答:
-----
首先,唐朝军事巅峰时期其实就是太宗~高宗年间。多厉害呢?也就随随便便灭个国的实力吧…但是,到武则天掌权时期大肆迫害忠臣良将,导致突厥复国、契丹崛起、西域几度被吐蕃占领,更为关键的是吐蕃的崛起。
到唐玄宗年间,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唐玄宗于是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使唐军实力大大提升。更诞生了如: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张孝嵩、张守珪、郭子仪、李光弼、李玮等一众名将。开元天宝年间,唐军降伏契丹、渤海,联合回纥灭掉后突厥汗国,多次击退吐蕃与阿拉伯帝国率领的联军(大、小伯律之战),灭掉西域的突骑施汗国,与吐蕃的作战中更是节节胜利 将吐蕃压制于青海湖以南!此时的唐朝: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天宝十三年)
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了…
-----
网友解答:
-----
因为,这世界不是你一家的,也不是你强大了,就可以轻易占据所有地盘。一切的一切,都是打出来的,不是白送的。所以,自己强大了,也要看周边的对手如何。
-----
网友解答:
-----
原因很简单因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了,唐太宗时期国家备受东突厥的欺凌,所有全国上下其实憋着一口气想弄死北方这个汗国,然后颉利自己还不争气,由于继承权的问题,被李世民抓住机会,分化成功,拿下了东突厥。再往后大唐国力日盛,周边国家却一个接一个地在内部出现问题,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李治成功灭亡高句丽!
一个国家想要扩张领土,除了自己内部的国力强大,另外一方面目标国家的内部也要有机会去收拾他,而李隆基所处的时代是帝国的中期,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到中期就会出现土地兼并和面临税收改革的问题,这时候的李隆基在内部有很多的工作。
另外一方面我就不明白了契丹、奚这两个少数民族为什么一直在牵涉唐帝国的精力,甚至为了压制这两个少数民族,最后还培养出来安禄山这个祸害!河北在当时一定出现了问题。
-----
网友解答:
-----
安史之乱之前的天宝时期,是大唐军事最强时期。但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下的大唐帝国疆域面积,却远不如看似“文弱”的祖父唐高宗李治的统治时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有两大因素决定。
第一大因素:土地兼并与国力互相制衡
众所周知封建时代的大一统王朝都有周期性更替的规律,一般较长的朝代在200到300年上下,造成这一现象的
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问题
。
在每个朝代的初期因为经历战乱重新洗牌使得很多农民获土地、人口减少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统治者专注恢复生产、政治较为开明等因素,导致初期土地兼并问题不明显;到了中期国力逐渐增加,虽然土地兼并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但国力强盛可以抵消其影响;但当国力达到鼎盛的时候,也就是土地兼并问题逐渐加重并爆发的时候,也预示着这个朝代到了晚期;最终即便每一个朝代改朝换代的风格多变,但无一例外农民起义都是那最后一下毁灭式的暴击。
唐朝也不例外遵守着这一规律,不过因为唐朝的军事政策较为特殊,属于偏扩张型,中间过程会跟其他朝代略有不同。
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以及唐玄宗开元初期属于初唐,总体是在逐步恢复生产,土地兼并问题不明显。这一时期前半段军事活动偏扩张类型,后半段偏防御类型,主要是受到国力的制约。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不管是开疆,还是守土,都需要消耗国力,尤其是唐高宗时期急速扩张之后,这个问题尤其明显。所以武则天掌权时期,因为前一个阶段国力的损失没法短期内补上,所以不得已转为防御。
盛唐时期经过贞观之治、永徽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的积累,国力不仅有明显恢复,甚至还极大地超越前面几个时期。国力大幅度提升,所以唐玄宗重新开启了军事扩张模式。军事扩张会消耗掉大部分失去土地的流民,导致土地兼并问题相比其他王朝的中期要弱得多。所以盛唐之后的中唐,土地兼并问题仍然不明显,到了晚唐才严重起来。
因为有最强国力的支撑,加上军事制度的改革从府兵制逐渐转为募兵制,唐军的战斗力也极大地获得提升,所以这是唐玄宗时期的军事最强的根本保障。
但是即便国力强盛,土地兼并问题还是会有一定制约作用,到了巅峰就很难再上去了;而这个巅峰恰好是开元时期结束、天宝时期开始的时间,也是唐玄宗大规模军事扩张的开始时间。要弥补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时期丢失的领土,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国力不能进一步提升,扩张的程度必然会受到影响。
所以
唐玄宗要达到唐高宗时期的疆域面积,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边镇兵权过重的问题,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国力急速转衰,这个过程也戛然而止,成为了遗憾。
第二大因素: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矛盾本质
中原文明的本质是农耕文明,周边少数民族则主要是游牧文明为主,所以中原政权主要的敌人是游牧民族。如果要论综合实力,一般农耕文明要强于游牧文明。但是在相处模式上,尤其是军事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第一种模式是
平级模式
,主要是农耕文明跟游牧文明互相独立的情况。受地理、气候、文化等因素影响,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军事策略主要是劫掠的手段,搜刮完人口、资源就跑。这是因为农耕民族所在地人口、资源都相对集中,游牧民族军事袭击很容易。而游牧民族经常迁徙,流动性大,且农耕民族在战马方面经常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去打击游牧民族往往是要付出数倍的代价。所以这种模式下的农耕民族,总体上是处于防御态势的。
第二种模式是
农耕主导模式
,主要是农耕民族实力远胜于游牧民族,甚至可以统治他们的情况。这种模式下农耕民族有能力消灭游牧民族的政权,但接下来的统治却是一个大问题。总的来说最好的统治方式是“怀柔”政策,其次是分化、离间,最后才是打击、消灭。后面两种容易引起反抗,消耗农耕文明大量国力;而怀柔政策虽然暂时稳定,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矛盾在封建时代不可调和,最终游牧民族会吸收了农耕文明的先进生产力而逐渐壮大,对农耕文明形成威胁。
第三种模式
游牧主导模式
,主要指的是农耕民族政权内乱等因素导致不足以抵抗实力强盛的游牧民族的情况,甚至可能政权被游牧民族掌握。这种模式下因为游牧文明的生产力落后,文化也处于劣势地位,最终会被农耕文明同化或者融合。
唐朝所面对的问题,主要是第二种模式,其次是第一种模式。唐太宗、唐高宗打下最大的疆土,唐朝就走到了对周边游牧文明的农耕主导模式。
总体上初唐采取的是怀柔政策为主,但这个策略会因为这些游牧民族吸收大唐先进生产力而逐渐壮大,然后矛盾逐渐加深。
武则天的贞观遗风确实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积累了不少国力,尤其是人才。但在军事上却不是那么顺利,先是安西四镇一度丢失,差点失去西域控制权;后又遇到了东北地区的营州兵变大量折兵损将,威信扫地、民心尽失;接着输掉了天门岭之战等一系列战役,渤海国也独立出去了;再加上后突厥复国、室韦独立出去等问题,而且高句丽的统治又一言难尽......
唐玄宗要面对前几代皇帝遗留下来的问题,尤其是蒙古高原跟东北地区实力逐渐增强的几个游牧,在这种维持统治的防御态势下,还要同时进行军事扩张,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开疆拓土的程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
也正因为此,唐玄宗时期的军事扩张格局就变成了:
1.军事重心转移到北方,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设立重兵,并给予极高自由度的兵权与财政权,其他边镇的情况也类似,节度使制度成型;
2.募兵制提高战斗力、作战效率,走精兵路线;
3.重用胡将,企图以胡制胡。
这些无疑都留下了极大的隐患,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导致扩张的脚步就此停止。
综上所述,因为土地兼并问题这个影响王朝寿命的因素与唐朝国力变化互相制约,导致唐太宗、唐高宗时期逐渐将疆域拓展到最大,但随后也因为这种制约的力量而转为防御;虽然唐玄宗时期国力达到顶峰,但制约力也在逐渐增强,故而大唐扩张的进程也受到限制。另外一方面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本质上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唐太宗、唐高宗打下最广的疆域之后,即进入农耕主导模式,游牧民族因吸收先进生产力而实力增强,故而武则天到唐玄宗这段时期大唐必须投入大量的军事力量去维持对他们统治,也制约着唐玄宗领土扩张的程度。
我是东海寻人,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记得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评论哦!
------------------
推荐阅读: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谁的诗句,表达了什么感情?